時間:2023-05-30 10:06: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貨幣基金組織,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01年IMF出臺的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主要包括四個組成部分,即財政統計范圍、會計核算原則、收支分類體系、統計分析框架。
(一)財政統計范圍。
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覆蓋的是廣義政府部門,采用的統計單位是機構單位。這套體系根據《1993年國民賬戶體系》的劃分方法,將整個國民經濟劃分為五個互不兼容的部門:非金融公司部門、金融公司部門、廣義政府部門、為住戶服務的非盈利機構部門、住戶部門。每個部門又進一步劃分為一系列的機構單位。每個機構單位都是有權擁有資產、產生負債、從事經濟活動并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交易的經濟實體。政府機構單位主要是履行政府職能,具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權力;承擔以非市場性條件向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責任;或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對收人和財富進行再分配。政府機構單位開展活動、履行職能所需資金主要通過稅收或其他強制性轉移的形式來籌集。有些政府機構單位還控制一些非市場非營利性的機構單位。這些非市場非營利性的機構單位主要是貫徹執行財政政策,它們履行職能所需資金主要由控制它們的政府機構單位提供。所有政府機構單位和所有由政府機構單位控制并主要由政府機構單位提供融資的非市場非營利性機構單位,統稱為廣義政府部門(GeneralGovern-ment)。廣義政府部門還可以劃分為中央、州和地方三級,它們都是政府財政統計的范圍。可以看出,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涵蓋了政府全部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在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廣義政府部門不具有金融部門的職能,如調節貨幣供應量、管理國家外匯儲備、維護金融穩定等。盡管在某些國家中央政府履行了中央銀行的部分職能,但是在政府財政統計中并不包括這部分活動。也就是說,中央銀行不屬于廣義政府部門。這主要是考慮到政府與金融機構的交易對財政政策和宏觀經濟運行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將這兩個部門明確地區分開來,對把握宏觀經濟政策力度和方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
義。另外,公共部門的公司也不屬于廣義政府部門。廣義政府部門與公共公司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廣義政府單位擁有公共公司權益的多少上。政府可通過權益的變化來控制公共公司的運營,以貫徹財政政策。廣義政府部門與廣義政府部門之外的公共部門之間的交易則仍屬于政府財政統計的內容。
(二)會計核算原則。
在政府活動中,有時交易的發生與貨幣收支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項已經收到,但交易并未發生;或者款項已經支付,但并不是為本期政府活動而發生的。為了真實地反映特定會計期間政府活動狀況和結果,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采用了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原則。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人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作為當期的收人和費用;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人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作為當期的收人和費用。因而,在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引入了“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和“固定資產折舊”等概念。
(三)收支分類體系。
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確立了兩個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即交易(Transaction)和權益(NetWorth)。所謂交易,是指建立在雙方協議基礎上的經濟行為。交易可以是自愿的,如一個單位出售商品或服務,另一個單位購買商品或服務;也可以是強制的,如納稅。交易可以是兩個單位之間的經濟行為,如商品買賣;也可以是同一單位內部的經濟行為,如固定資產消耗。對于同一單位內部的交易,可以看作是一個單位同時以兩種身份存在。比如,對于固定資產消耗來說,這個單位既是固定資產的所有者,同時也是固定資產提供服務的消費者。所謂權益,是指政府資產減去政府負債的凈值。在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定義了財政收支概念。所謂收入,是指增加政府權益的交易。所謂支出,是指減少政府權益的交易。然后根據一定的標準,對財政收支進行了分類。
在政府財政統計中,財政收人按經濟性質分為四大類,即稅收、社會繳款、贈與和其他收人。稅收是政府部門得到的強制性轉移,包括那些與政府提供服務成本完全沒有對應關系的各種收費。社會繳費是為了使繳款人或其他受益人有權獲得某些社會福利、由雇主代表雇員繳款或雇員、自營職業者或無業人員自己繳款而形成的收人。
贈與是從其他政府或國際組織那里得到的非強制性轉移收人。其他收人是指稅收、社會繳款和贈與以外的所有收人,主要包括出售商品和服務的收人、利息和其他財產收人等。應該指出的是,在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政府出售機器設備等非金融資產的出售收入不計作財政收人,因為它沒有增加政府權益,只是資產存在形式的改變,即由一種資產形式(如機器設備)轉為另一種資產形式(如現金)。
在政府財政統計中,財政支出有兩套分類體系。一是按生產公共產品的生產要素的類型即經濟性質進行分類。支出按經濟性分為九大類:雇員補償、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固定資本消耗、利息、補貼、贈與、社會福利和其他支出。應該指出的是,購買非金融資產不計作支出,因為它不改變政府權益,只是將一種資產形式(非金融資產)轉換為另一種資產或負債(對資產的支付)。二是按公共產品的使用目的即支出功能進行分類。支出按功能分為十大類:一般公共服務、國防、公共秩序和安全、經濟事務、環境保護、住房和社會服務設施、醫療保健、娛樂文化和宗教、教育和社會保護。這兩個分類體系分別從不同側面、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政府支出活動,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可以結合使用。
(四)統計分析框架。
IMF政府財政統計分析框架是建立在四個財務報表的基礎上的。這四個財務報表分別是資產負債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量表和現金流量表。這四個報表之間及其內部是相互聯系和相互補充的。資產負債表反映政府部門在每個會計期間結束時資產、負債和政府權益的存量。資產負債表里各要素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資產=負債+權益。通過資產負債表,可以提供某一日期資產的總額及其結構,表明政府擁有或控制的資源及其分布情況;可以提供某一會計期初或期末的負債總額及其結構,表明政府未來需要用多少資產或勞務清償債務以及清償時間;可以反映政府所擁有的權益,據以判斷政府對負債的保障程度。但是資產負債表沒有說明政府的資產、負債和權益為什么發生了變化。政府交易表反映政府交易活動的情況。政府交易表中各要素之間也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收人一支出=由交易引起的政府權益的變化=非金融資產交易+凈貸款或凈借款=金融資產交易減去負債交易。通過政府交易表,可以反映政府一定會計期間的收人實現情況和支出變化情況,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政府資產負債和權益變動的原因。非交易流量表反映政府資產、負債受市場價格變化和其他數量因素影響程度的大小。但由于政府交易表是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確一汰和計量收人和支出的,它沒有提供政府交易活動引起的現金流人和現金流出的信息。現金流量表就是在資產負債表和政府交易表已經反映了政府資產負債狀況和交易活動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政府現金流人和流出方面的信息,以利于評價政府支付能力和償債能力。
二、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對改普財政調控的,要宜義
(一)為財政調控決策提供了科學方法和依據。
運用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分析框架不僅可以進行定性分析,而且還可以進行定量分析。更重要的是這個框架為財政政策分析建立了一套程序性的方法,使得財政政策分析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為監測政府資源分配和使用效率、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提高財政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考察分析資產負債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量表和現金流量表相互之間及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政府資產、負債的規模和結構,而且可以了解某一時期政府活動的規模和財政政策調控的力度;不僅可以了解非交易因素對政府資產、負債和權益的影響,而且可以通過分析政府組織財政收人的能力,了解政府對債務的清償能力和財政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為全面地、真實地、充分地考察政府活動提供了依據。
在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所有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權力的機構單位以及受政府機構單位控制的非營利性機構都是政府財政統計的單位,所有政府活動都納人財政統計范圍。因而,統計數據是比較全面的,有利于全面考察政府的活動范圍和影響程度,有利于避免政府對市場機制的過度千預。
IMF政府財政統計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凡是當期的政府活動都計人當期的收支范圍;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政府活動都不計人財政收支范圍。因而,統計數據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當期政府活動情況。同時,在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政府的交易活動實行單獨統計,這樣可以對政府活動進行比較詳細地統計記錄,便于對政府活動進行充分地考察分析。
(三)為通過考察財政狀況來分析宏觀經濟運行和通過分析宏觀經濟形勢來考察財政狀況提供了科學方法和依據
IMF政府財政統計體系與其他宏觀經濟統計體系,如1993年國民生產賬戶體系((SNA)、貨幣金融統計體系、國際收支統計體系,都保持了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意味著政府財政統計數據可以與其他統計體系的統計數據結合起來,供分析使用。而且政府財政統計體系與其他宏觀經濟統計體系之間也存在著內在聯系。
從政府財政統計與國民賬戶和國際收支賬戶之間的關系來看,存在著下述等式關系:
(X-M)+YF十TR=CAB=(Sp-IP)十(S}I}=(SpIP)+DS其中,(X-M)一對外貿易凈值,
YF一凈要素收人,TR一凈轉移支付,CAB是經常項目差額,SP私人儲蓄,Ip私人投資,Sc政府儲蓄,Ic政府投資,DS一財政赤字或盈余。
這表明,如果要保持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平衡,那么,政府財政赤字只能由私人儲蓄盈余來彌補;如若私人儲蓄盈余不能彌補政府財政赤字,則只能靠引進外資或運用國家儲備來滿足。
從政府財政統計與國際收支統計的關系看,存在著下述關系:FF=NBG。其中,FF一政府財政統計GFS中的政府融資F中的“國外融資FF",NBG一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政府外債凈值NBG"。從政府財政統計與貨幣金融統計的關系看,存在著下述關系:BF=NCGo其中,BF一政府財政統計中的“政府融資F'''',中的“銀行系統BF",NCG一貨幣金融統計中的“對政府凈債權NCG"o
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與其他宏觀經濟統計體系之間這種內在聯系和一致性,使得我們可以通過財政狀況來研究宏觀經濟形勢,通過宏觀經濟形勢來分析財政狀況,避免財政政策分析中出現就財政論財政的現象。
三、完善我國政府財政統計體系的幾點建議
我國目前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參照原蘇聯財政管理模式建立起來的,對我國財政經濟發展決策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以及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購制度等各項改革的深人,現行這套體系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借鑒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進一步完善我國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以提高財政透明度和財政管理水平。
(一)進一步深化部門預算改革。
在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中,要求將所有的政府活動都納人財政統計范圍,全面反映政府財政收支活動。而我國現行統計體系涵蓋范圍偏窄,一些本應納人政府財政收支統計范圍的預算外收支、社會保險基金收支未能包括在內,不能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活動,影響財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政府財政決策的準確性。因此,要進一步健全財政職能,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將所有政府活動都納入財政統計范圍,擴大政府財政收支的統計范圍,將所有行政事業單位都納人政府財政統計體系,更加全面準確地反映政府財政收支活動,為宏觀經濟決策提供全面準確的數據信息。
(二)調整財政收支口徑和分類體系。
按照IMF的財政收人和支出定義,收人是增加政府權益的交易,支出是減少政府權益的交易。但我國目前財政收人與支出的概念與這一定義有較大差別。比如,政府資產的變現收人在IMF定義下不屬于收人,但我國目前卻統計在收入范圍;政府設備的購買在IMF支出定義下不屬于支出,但我國目前卻統計在財政支出內。為了準確反映政府權益的變化情況,有必要按照IMF財政收支口徑重新定義政府財政收人和支出的概念。
在此基礎上,調整財政收支分類體系。按照IMF政府財政收支分類方法,收人按經濟性質分類,支出按經濟性質和功能分類。與之相比,我國目前收支分類體系還不夠規范。比如,財政收人未按經濟性質分類為稅收、社會繳款、贈與和其他收人。支出分類標準也不
統一,有的支出按功能分類,如行政管理費、公檢法司支出、外交外事支出等;有的支出按經濟性質分類,如社會保障支出補助支出、債券付息支出等,沒有一套完整的規范的分類體系。這種不規范、不統一的分類體系,使得我國現行政府財政收支統計不能直現集中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動。所謂“外行看不懂,內行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這種不規范的分類體系造成的。這種情況難以滿足宏觀經濟管理和決策的需要,不利于加強財政管理,不利于增強財政透明度,不利于加強財政分析,不利于提高財政經濟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因此,有必要借鑒IMF收支分類標準,進一步完善我國現行財政收支分類體系。
(三)完善行政亨業單位財務會計制度。
1.改革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制度。IMF新的政府財政統計體系采用的是權責發生制核算方法。從國際上看,目前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已正式采用權責發生制,其他一些國家已開始引人權責發生制。我國企業自1993年起采用權責發生制,行政單位自建國以來一直實行的是現金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收人采用權責發生制方法外,其他業務也采用現金收付實現制。為了真實地反映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履行職能的情況,適應經濟市場化、全球化和財政改革深化的要求,提高財政統計數據質童,有必要將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現行的收付實現制改為權責發生制。
2.完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報告制度。IMF政府財政統計與分析是建立在資產負債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童表、現金流量表等四個財務報表的基礎上的。目前我國事業單位執行的是1996年10月22日以財政部第8號令的形式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按照《規則》第39條規定,事業單位應當定期向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報送財務報告,包括由資產負債表、收支情況表和有關附表組成的財務報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但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目前還難以編制合并的全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報表。因此,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向財政部門定期報送資產負債表、政府交易表、非交易流量表、現金流量表等財務報告制度。
內容提要: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為借款國提供貸款援助時,通過交叉設定貸款條件強化貸款條件對借款國的約束力。依交叉條件設置方式不同,可分為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與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其中世界銀行在貸款協議中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的交叉引用,使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非條約性質的貸款條件獲得了法律約束力。中國應未雨綢繆,推動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條件的實體內容與設定程序改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弱化貸款交叉條件的法律約束力。
貸款條件,一般理解為貸款方在向借款方提供貸款時所設定的條件,具體包括貸款的使用途徑、還款日期、還款方式等,究其目的,主要在于保障貸款的安全性。對于發展性的國際組織而言,在保障貸款安全的同時,還著眼于貸款的功能性,即通過對貸款有效的、正確的利用,促進借款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在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金融援助活動中,貸款條件(loan conditionality)構成其核心要件,頻繁出現在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相關正式文件中。
然而,何為“貸款條件”,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均未對其進行過正式的、官方的定義。Goseph Gold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進行分析時指出,貸款條件是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希望成員國按照組織協定的宗旨和條款的方式利用組織貸款而應遵循的政策[1]。筆者以為,從提供貸款的國際金融組織角度看,貸款條件是其為保障貸款安全與功能實現的限制性政策;從借款國角度看,貸款條件是借款國對國際金融組織所作出的一般性承諾。
學界對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條件的研究相對較多(注:僅以國內研究為限,研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的主要論文有:徐崇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的利益分析和法律性質[J]中國法學,1999(5);溫樹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改革的法律分析[J]山西大學學報,2006,(4);鄂曉梅.析IMF貸款條件的法律效力[J]法學評論,2002(5);曹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研究:以阿根廷為例[J]國際金融研究,2005(11);曹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模型與案例[J]國際政治研究,2005(4)。相對而言,研究世界銀行貸款條件的論文較少,主要有劉音論世界銀行政策貸款條件性的概念及其發展[J]保山學院學報,2010(1);方長榮世界銀行非自愿政策與我國水庫移民政策的比較分析[J]河海大學學報,2002(2)),相對而言,對有關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兩大最為重要的國際金融組織貸款交叉條件的研究卻較為薄弱。(注:部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的研究論文涉及到貸款交叉條件,但均未展開深入分析。目前相關的專題性論文僅有Sidney Dell. The Question of Cross-Conditionality. World Development,Vol. 16,1988:557-568; Nicholas Kremmydas. The Cross-Conditionality Phenomenon-Some Legal Aspects. The International Lawyers,Vol. 23,1989:651-675. 國內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尚付諸闕如。)然而,隨著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功能界限的日漸模糊,以及金融危機背景下兩者在全球范圍內提供金融援助的活動不斷增加,貸款交叉條件出現的頻率也日趨頻繁,因而對借款國政治、經濟乃至社會生活的影響(包括負面影響)也在日益深入。我國國際收支狀況良好,外匯儲備充足,現階段暫無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需要,主要是利用世界銀行貸款,但并不排除未來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可能,從而導致貸款交叉條件應用于我國。對此,有必要未雨綢繆,對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交叉條件從法學角度進行研究,以便為我國在面臨貸款交叉條件時提供應對之策。
一、貸款交叉條件的類型分析
有學者指出,貸款條件在嚴格意義上并非具有確定內涵和外延的法律術語,不具有規范性,只是對客觀現實和事實狀態的描述而已[2]。相較貸款條件,貸款交叉條件的內涵與外延更加模糊、混沌。無論是世界銀行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未在正式文件中對貸款交叉條件進行過定義。
一般認為,貸款交叉條件是指貸款方與借款方在貸款協議中規定,如果借款方未能遵守或履行另一貸款方在另一貸款協議中所設定的貸款條件時,則視作借款方未遵守本貸款協議。在國際金融法領域中,貸款交叉條件主要出現在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文件中,比如世界銀行在貸款協議中提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某一借款國的貸款條件,并將借款國遵守或履行該貸款條件作為獲得世界銀行貸款的先決條件之一,在借款國未能符合上述要求時,世界銀行則拒絕提供貸款。依據國際金融組織在貸款文件中對另一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條件引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將貸款交叉文件分為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與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
(一) 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
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是指,某一國際金融組織在決定是否向借款國提供貸款,以該借款國是否遵守并實施另一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條件為必要的前提,否則該國際金融組織將拒絕提供貸款。在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情形下,成員國向世界銀行申請政策性貸款(注:政策性貸款(policy-based lending),是世界銀行用于幫助借款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彌補國內政策改革與制度建設方面資金短缺問題的短期貸款,旨在實現借款國的宏觀發展目標。與世界銀行的項目貸款相比,政策性貸款的貸款周期較短,貸款資金的支付程序也較為簡便。)時,世界銀行要求該借款國必須首先或同時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貸款,并必須首先或同時遵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貸款協議中所設定的貸款條件,才能向世界銀行申請政策性貸款。反之亦然。有學者對貸款交叉條件的具體情形予以列舉,指出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產生于如下四種情形:(1)某一國際金融組織對另一國際金融組織擬提供的貸款或者既有貸款款項的支取行使或試圖行使否決權;(2)雙方達成正式的協議,在未取得一方同意的情況下,另一方不向任何成員國或特定成員國提供貸款或其他相關安排(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備用安排);(3)雙方達成正式協議,規定在未取得一方同意的情況下,另一方停止向任何成員國或特定成員國提供先前同意的貸款或安排;(4)根據雙方之間的安排,一方的官方行為,尤其是宣布借款國喪失向本組織借款的資格,可同時導致該借款國無法獲得另一方的貸款[3]。
在貸款實踐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要通過備用安排的方式向借款國提供貸款。在備用安排方式中,借款國應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交意向書,并就為取得貸款資金擬采取的國內經濟政策改革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協商、確定,并以此作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否決定提供貸款的條件。由于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程序中,貸款條件系由借款國單方面提出并經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磋商后確定,借款國主動在意向書中設置貸款交叉條件的可能性極小,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協商過程中添加該貸款交叉條件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一般情況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程序不太可能產生貸款交叉條件。相對而言,由于世界銀行在提供貸款時,要求與借款國簽訂貸款協議,因此可能會出現貸款交叉條件。如1977年,世界銀行在向牙買加提供貸款時,在貸款協議中設置的貸款條件之一,即是要求牙買加政府必須先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獲得一定額度的備用安排[4]。
構成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須符合如下三個要件:首先,貸款交叉條件系由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會在考慮向借款國提供結構調整貸款時所設定,其目的在于實現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安全的交叉保障;其次,貸款交叉條件應包含在世界銀行的貸款協議中,構成貸款協議的正式條款之一,從而確保貸款交叉條件的法律約束力;再次,貸款交叉條件應明確提及借款國與基金間備用安排所設定的條件。如果貸款交叉條件僅僅提及備用安排的貸款條件,而未將其作為世界銀行發放貸款的先決條件,則不構成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
(二)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
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在實踐中較為少見,目前僅有一例,即前已提及的1977年世界銀行在向牙買加提供的貸款協議中所設定的獲得貸款的先決條件。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常采取非正式的、隱性的貸款交叉條件。
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是指,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均表示對對方的貸款條件予以充分的尊重,在不存在正式協議安排的情況下,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各自、獨立的貸款決策導致同樣的貸款條件的設置[5]。與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相比,在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下,另一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條件對本組織貸款條件的設置及是否提供貸款并無實質性的約束力。以政策框架文件(Policy Framework Paper,簡稱PFP)為例,借款國在貸款申請時應向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人員同時提交PFP并進行磋商,并最終交各自機構的執行董事會批準通過。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會應首先就PFP進行討論,討論的重點在于文件的發展性與結構性部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參考世界銀行的評估結果對PFP進行討論,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保持相對獨立性,不必一定接受世界銀行的意見。
從理論上講,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包括如下三種方式:(1)間接的、非正式的磋商式貸款交叉條件,即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是否向借款國提供貸款進行非正式的最后磋商,并就貸款條件的設置達成一致。這種非正式的磋商被認為是間接的、非正式的磋商性貸款交叉條件[4]。在這種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設置過程中,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均是通過與借款國的磋商,說服借款國接受其貸款條件。如果借款國不予接受,則兩個國際組織均無法在貸款協議中添加其貸款條件。即使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終拒絕貸款,也不會明確將借款國未接受或執行其他國際組織的貸款條件作為拒絕提供貸款的理由。(2)相互依賴性的、間接的、非正式的經濟性貸款交叉條件,即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某一借款國的貸款申請設置了類似的貸款條件。(3)非正式的、間接的、金融性的貸款交叉條件:某一國際金融組織影響另一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條件的設置,是通過商業銀行、區域性發展銀行、雙邊或多邊的貸款方等其他參與方,在多方間形成錯綜復雜的貸款交叉條件。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稱某借款國未遵守其貸款條件,則其他商業銀行可能降低對該國的信用評級,并將銀行業務撤出該國,從而可能影響到借款國的的經濟狀況,進而可能影響到世界銀行政策性貸款的提供。再如,世界銀行可能影響商業銀行對借款國信用度的判斷,從而導致借款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地位下降,進而影響到該國的信用政策和外匯儲備,最終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否繼續支持該國的項目貸款產生負面影響[6]。
二、貸款交叉條件的法律分析
(一)貸款交叉條件的法律性質
如前所述,在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情形中,一國際金融組織所設定的貸款條件對另一組織的貸款行為并無實質性的影響,不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在某些情況下,兩個國際金融組織在貸款條件上的重合僅僅是一種巧合,并不具有法律上的聯系。因此,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并不具有在法律上進行討論的必要。在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情形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會對世界銀行貸款條件的設置以及貸款行為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而有必要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在世界銀行貸款協議中的法律性質進行探討。
Richard Edwards指出,在某些情況下,世界銀行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備用安排或延期安排中對借款國的結論作為是否向該國發放貸款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會在批準該項貸款前,貸款條件已經得到了滿足,因此無須再在貸款協議或擔保協議中作出特別約定[7]。Nicholas Kremmydas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備用安排或者其他類似安排并非世界銀行貸款協議中的條件,而是先決條件(precondition),因而無須在世界銀行貸款協議中對此予以明確[8]。普遍的觀點是:在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設置的貸款條件構成世界銀行是否與借款國簽訂貸款協議或發放一次性貸款或后續貸款的先決條件。
在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中,基金的備用安排以及其中所設置的貸款條件,被認為是世界銀行促進成員國采納并執行結構調整貸款項下成員國規劃的必要矯正措施。在世界銀行貸款協議中將其設置為貸款的先決條件,其目的是為了確保該成員國規劃的成功實施。可以認為,這種先決條件構成世界銀行貸款條件的延展,也是弱約束力的基金貸款條件借世界銀行貸款協議實現“硬化”的方式。
在世界銀行的結構調整貸款中,成員國應首先就貸款申請事宜與世界銀行進行預磋商,并在磋商的基礎上提交“發展政策書”(letter of development policies),表明其執行經濟發展規劃的意愿,以符合結構調整貸款的要求。在某些情況下,成員國提出的經濟調整規劃與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備用安排設定的貸款條件相近。發展政策書類似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意向書,是成員國向世界銀行申請結構調整貸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政策書中,借款國需闡述引致此次貸款申請的特殊情況、政府的發展目標,以及擬采取的經濟發展政策,以表明其克服本國經濟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等內容。世界銀行對發展政策書進行審查,如審查通過,則與借款國簽訂貸款協議并發放貸款。
發展政策書的法律性質與意向書有所不同。一般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意向書不構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成員國間的國際性協議,在意向書基礎上產生的備用安排也不具有法律約束力[9]。相對而言,發展政策書與在發展政策書基礎上達成的貸款協議,具有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有學者指出,成員國向世界銀行申請結構調整貸款時,在發展政策書中表明本國的經濟發展規劃以及為獲得貸款而實施這些規劃的意愿,可視作成員國向世界銀行發出的要約,而世界銀行接到成員國的貸款申請后與成員國進行磋商,并對磋商后達成共識的貸款條件表示接受,則視為世界銀行作出的承諾[8]644。借款國與世界銀行在共識的貸款條件的基礎上簽訂貸款協議,如借款國未能遵守貸款協議,則應視為違反國際條約,其中包括借款國未能履行或實施貸款協議中作為交叉條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這一情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通過世界銀行貸款協議的交叉引用,構成國際協議的一部分,對借款國具有法律約束力。
(二)貸款交叉條件的合法性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均在其成立協定中提到應與其他相關的國際組織進行合作。《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第5條第8項規定,世界銀行應在本協定條文范圍內,與任何一般的國際組織和在有關領域內有專門責任的公共國際組織進行合作。在涉及貸款申請或擔保事項時,世界銀行應適當考慮其他相關的國際組織的意見與建議。《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也有相關規定。《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10條規定,基金應在本協定條文范圍內,與一般的國際組織和在有關領域內負有專門責任的公共國際組織進行合作。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世紀40年代產生之初,對各自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職能有著明確的分工。根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第1條,世界銀行的宗旨主要在于通過促進私人投資尤其是國際私人投資,鼓勵通過國際投資以發展成員國生產資源的方式,促進國際貿易長期均衡的增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1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著眼于借款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如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管理,旨在成員國出現國際收支失衡的情況下,為其提供短期貸款以促使其盡快恢復收支平衡,促進貸款資金的迅速回籠以滿足其他成員國的需要。具體到貸款方面,世界銀行旨在通過項目貸款為具體項目的建設提供長期貸款,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提供短期貸款以解決成員國短期內的國際收支失衡問題,兩者在貸款事項上存在明確的界限。然而隨著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業務的調整,兩者在貸款事項上逐漸出現重合。自1980年以來,世界銀行開始拓展政策性貸款業務,推出結構調整貸款等非項目貸款業務,旨在為借款國填補政策改革和制度建設方面的資金短缺提供短期貸款。世界銀行在提供調整貸款時,對借款國設置的貸款條件包括債務管理、進出口政策、匯率政策、貨幣政策等傳統上屬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世界銀行之所以將貸款業務拓展到調整性貸款領域,是因為世界銀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與國際貿易收支失衡、貿易限制、通貨膨脹等短期經濟平衡問題的解決密切相關,進言之,后者問題的解決構成前者目標實現的基礎。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識到,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對其國內經濟進行結構性改革,促進生產性投資,從而實現經濟與出口的穩定增長,相應的貸款條件也逐漸轉向以基本政策改革、部門平衡和長期調整為特點的“供給管理”政策,更加重視增收對平衡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狀況的作用[10]。
兩者職能重合的區域越多,意味著兩者在貸款條件方面進行交叉設定并借以實現交叉強化的空間更大。貸款交叉條件的出現,實質上是以交叉強制守約的方式強化兩大國際金融組織各自貸款條件對借款國的約束力,有利于保障貸款資金的安全與有效利用。
但是,細究之,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交叉條件缺乏合法性依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與《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在有關貸款條件條款中,均未提及貸款交叉條件,這表明貸款交叉條件的設定與實施缺乏正式的國際法依據。根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第5條第8項第b款規定,世界銀行在對貸款申請作出決定時,如果有關事項直接屬于其他國際組織的職能范圍之內,而且該國際組織的參加者主要為世界銀行各成員國,則世界銀行應對該組織所提供的意見和建議加以考慮。但該款僅規定,世界銀行應對其他國際組織的意見和建議“加以考慮”,并未規定世界銀行的貸款條件應受其他國際組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意見的約束。因此,世界銀行如果在貸款協議中設置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可能導致其違反國際法。反之,在《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中并未提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貸款或其他事項中應該考慮其他國際組織包括世界銀行的意見與建議。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對設置貸款交叉條件表示反對。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89年協定中對兩者的職能分工進行明確時指出,兩者應避免在貸款協議中設置貸款交叉條件[11]。
即使如此,就目前而言,尚很難一概而論貸款實踐中貸款交叉條件的設置存在違反國際法之處。究其原因:
1. 寬泛的協定條款預留了貸款交叉條件存在的空間
基金在貸款業務中主要采取意向書或備用安排的方式,其中所提及的目的與政策主要源于經濟學意義,這使得基金具有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比如《基金協定》第5條的“收支平衡問題”并不僅僅限于收支失衡本身,還包括其他經濟學意義上的平衡目標,如通貨膨脹、就業問題、貿易限制等。《基金協定》第1條所設定的宗旨含義也較為廣泛,除明確規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維持外匯穩定、收支平衡方面的職能外,還規定基金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是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與平衡發展。因此,即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借款國設定的貸款條件或業績標準超出傳統意義上的收支平衡范疇,只要該行為旨在實現遏制通貨膨脹或促進經濟發展等經濟政策目的,都可以認定其行為符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所設定的職能范圍。根據國際法院在“經費案”中確立的目的解釋方法,通過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宗旨的目的解釋可以將設定非正式的貸款交叉條件行為納入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的合法范圍。前已提及,《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對世界銀行宗旨的規定較為廣泛,兼之發展性宗旨與短期國際收支平衡間的關系,世界銀行的宗旨除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外,還涵蓋推動會員國的經濟調整計劃以解決其短期的國際收支失衡問題。鑒此,世界銀行將遵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備用安排的貸款條件作為成員國獲得世界銀行貸款的先決條件,符合《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的規定。
2. 貸款條件合法性的解釋權在于國際金融組織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29條,成員國與基金間或成員國間對于本協定條文的解釋發生任何異議時,應提交執行董事會裁決。成員國如對執行董事會的裁決有異議,可以在裁決后三個月內要求將該異議提交理事會作最后裁決,由理事會的“解釋條文委員會”作出最終決定。Gold指出,鑒于基金有權對協定的條款進行解釋,可以推斷出基金有隱含的權力對自己的決議進行解釋[12]。世界銀行對《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條款解釋辦法的規定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本相同。根據《協定》第9條,會員國與銀行間,或會員國與會員國之間對于本協定條文的解釋發生任何爭議時,應即提交執行董事會裁決。對執行董事會的裁決不滿的,會員國仍可要求將爭議提交理事會作最后裁決。
有關貸款交叉條件的決議合法與否,最終決定權掌握在設定決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或世界銀行理事會手中,這使得本組織的有關決議被認定為越權行為的可能性非常小。
三、我國應對貸款交叉條件的對策
國際金融組織在貸款實踐中使用交叉條件引發許多爭議。貸款交叉條件的出現,實質上是對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條件的硬化,而貸款條件內在的合理性缺失,導致貸款交叉條件缺乏合理性的基礎。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有學者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提供貸款時所捆綁的條件,其政策出發點主要是對西方國家的地理、政治、戰略方面的考慮,偏袒發達國家;無視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未能針對性地解決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經濟問題;無視發展中國家逆差的結構性、長期性和外部性,強令它們實行緊縮性的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收支問題[13]。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呈現出從單純注重緊縮貨幣和財政政策到重視結構性調整和金融體制改革的轉變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發展中國家國內體制的改革,然而以市場為導向的貸款條件,以及貸款條件中所附加的非經濟措施包括人權條件,使得發展中國家對貸款條件持反感與戒備的態度,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實質上是發達國家通過附加苛刻的經濟改革條件,進而敦促或催化受援國的政治改革,從而最終攫取該國的部分國家主權[14]。與此同時,世界銀行的貸款條件也面臨著嚴重質疑,總體而言,以經濟自由化為導向的貸款條件在借款國國內的實施效果難以令人滿意。
由于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存在的先天性缺陷,貸款交叉條件在強化貸款條件強制力的同時,也使得貸款條件不合理的負面效應進一步放大。由于貸款條件的交叉關聯,借款國如果不能滿足或履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那么它們不僅無法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貸款,也無法從世界銀行獲得貸款。因此,貸款交叉條件的出現進一步強化了急需貸款的發展中國家的被動地位,只能接受不利于本國經濟發展的某些貸款條件:從短期來看,有助于防止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惡化;但從長期來看,則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
然而,上述爭議并不影響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向借款國提供貸款時使用貸款交叉條件的頻率。有研究指出,近1/4的調查國在接受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時,被迫接受了同樣的私有化條件。
目前,我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較多。2009年7月,國務院批準了我國利用世行貸款2010-2012財年世行貸款備選項目規劃,貸款總規模高達53.94億美元,主要用于農業(農林水)、交通、能源及節能減排、城建環保、社發及其他領域[15]。從短期來看,我國尚不存在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貸款的必要性。在全球性金融危機以及世界經濟形勢動蕩的背景下,我國經濟仍保持著較為平穩的增長態勢。2009年,我國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均保持“雙順差”格局,國際收支狀況持續改善[16]。2010年,我國外匯儲備繼續保持增長狀況,至2010年3月已經達到24470.84億美元[17]。因此,世界銀行在對我國貸款協議中暫時不存在貸款交叉條件的情形。但我國并不排除未來使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可能性,從而導致貸款交叉條件對我國的適用,因此我國應未雨綢繆,注意到貸款交叉條件對我國的潛在影響。具體而言,針對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交叉條件,我國可采取如下對策:
1. 推動貸款條件內容的實質變革。目前貸款條件主要強調通過外部壓力對借款國的國內制度與組織機構進行大幅改革,并將貸款條件與借款國國內人權狀況、環保問題相掛鉤,往往對借款國國內經濟問題的解決產生了反作用。可考慮促進國際金融機構放棄在貸款條件方面的主導權,建立以借款國自我約束為基礎的貸款條件,從而使貸款條件更能反映借款國的實際需求,更有針對性地解決本國問題。
2. 推動貸款條件程序的改革,促進貸款條件制定過程的可信度與透明度。總體而言,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主要反映發達國家的利益,應積極推動擴大參與渠道,使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能夠充分參與貸款審批與貸款條件審批的程序中去。同時,促進建立外部評審機制,通過強化發展中國家市民社會力量的話語權與活動能力,對不合理貸款條件的設置建立外部約束機制。
3. 弱化貸款交叉條件的法律約束力。如前所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通過世界銀行在貸款協議的交叉引用而獲得法律約束力。建議在世界銀行貸款協議中增加相應的條款,對貸款條件引用的法律性質予以補充說明,強調此類貸款條件的交叉引用不在于為借款國設定法律上的義務,而是僅僅旨在為借款國提供指引,借款國在獲得貸款后即使不實施或履行該交叉引用的貸款條件,也不構成違反國際法的行為。
注釋:
[1]Goseph Gold. Conditionality[R]. IMF Pamphlet Series,No. 31,IMF,Washington,D.C,1979:2.
[2]劉音. 論世界銀行政策貸款條件性的概念及其發展[J]. 保山學院學報,2010(1):87.
[3]Sidney Del. The Question of Cross-Conditionality[J]. World Development,198816(5):557-568.
[4]IBRD. Loan Agreement (Program Agreement) between Jamaica and the IBRD,Loan No. 1500 JM[R]. 1977:1.
[5]Richard E. Feinberg.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Bank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8(42):545-60.
[6]Azizali. F. Mohammed. The Role of the Fund and the World Bank in Adjustment and Development[G]//Adjustment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e Arab World. IMF,1990:84-85.
[7]Richard W. Edward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ollaboration[M]. New York:Transnational Publishers,1985:272-273.
[8]Nicholas Kremmydas. The Cross-Conditionality Phenomenon- Some Legal Aspects[J]. The International Lawyer,1989,23(3):657.
[9]鄂曉梅. 析IMF貸款條件的法律效力[J]. 法學評論,2002(5):39.
[10]Brian Trubit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Conditionality and Options for Aggrieved Fund[J]. 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1987(20):678-681.
[11]IMF. Bank-Fund Collaboration in Assisting Member Countries (SM/89/54,Rev. 1)[EB/OL]. (1989-03-09)http://imf.org/external/pubs/ft/sd/index.asp?decision=DN17.
[12]Joseph Gold. The Legal Character of the Fund’s Stand-by Arrangements and Why It Matters[R]. IMF Pamphlet Series No. 35,1980:40.
[13]大衛勃蘭尼,宋小川.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發展中國家——關于基金組織“條件限制”的論爭[J]. 世界經濟,1987(7):30-31.
[14]張磊. 于IMF援助條件的本質辨析——以亞洲金融危機的反思為視角[J]. 甘肅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3):35.
[15]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 我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2010-2012財年備選項目規劃獲國務院批準[EB/OL].[2010-06-12] http://ndrc.gov.cn/xmsphz/t20090729_293299.htm.
關鍵詞:金融全球化;國際貨幣體系;國際儲備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的金融活動趨于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國界的傳播和現代化電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國際資本流動加速,國際金融市場規模擴大,各國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金融市場運行機制和運行格局,并使得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越來越無法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在“牙買加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演化而來的,也被稱為“無體系的體系”,它既沒有同一的匯率安排,也沒有明確的本位貨幣,各國的經濟政策行為也難以受到約束。當爆發金融危機時,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國共同遭受危機影響的程度加深,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極易受到攻擊。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爆發的多次金融危機,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與國際貨幣體系矛盾的凸現。
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西方發達經濟體紛紛進入衰退期,世界經濟重心逐步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轉移。由于這些發展中國家并未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獲得相應的話語權,因此他們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意愿極為強烈。隨著近年來其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改革的呼聲也更加高漲,發達國家已無法再忽視發展中國家的聲音,改革已勢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引發的問題
(一)導致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速度已超過國際貿易和國際生產的增長速度。而且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短期國際投機資本數額仍在不斷膨脹。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正是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為短期性國際資本的流動提供了便利。反過來,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又強化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這些基于套利性動機的短期國際資本總是對一國金融體系的缺陷伺機攻擊,并導致貨幣危機的爆發。隨后,當短期國際性資本大批逃離該國時,又會將貨幣危機放大成銀行危機、金融危機、甚至整個宏觀經濟的衰退。
(二)導致國際儲備供求矛盾深化。國際貨幣體系決定國際儲備體系,在現行的多元貨幣體系下,一國的儲備資產中的特別提款權、儲備頭寸和黃金儲備是相對穩定的,這時,外匯就成了一國增加國際儲備的主要手段。通常來看,外匯收入的增加來源于國際收支盈余,這樣在國際收支差額與外匯儲備的關系上,一些國際收支長期盈余的國家外匯儲備需求較低,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過剩,而赤字國雖有強烈的外匯儲備需求,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短缺。于是,就出現了國際收支差額對外匯儲備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矛盾。
此外,國際儲備的供求矛盾還體現在儲備貨幣發行國與非儲備貨幣發行國的不平等上。對于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可以輕松的通過貨幣發行和貨幣互換來取得外匯儲備,但是他們作為發達國家往往又都是國際收支順差國,有大量的外匯儲備積累。對于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只能通過增加出口來取得外匯,但是這些國家往往是發展中國家,出口能力有限。這樣,在國際儲備的管理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處境形成強烈反差,迫切需要儲備的國家面臨儲備短缺,而不需要儲備的國家反而出現儲備過剩。
(三)導致國際收支調節混亂。多元化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允許各國在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可采用不同調節方式,但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外,其他幾種調節方式都由逆差國自行調節,并且國際上對這種自行調節沒有任何的制度約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協調機制和監督機制。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已經發生了異化,他的主要義務由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維護固定匯率、為嚴重逆差國提供資金援助及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常項目交易的多邊支付體系,轉移到了維持貨幣的自由匯兌,因為他假定自由浮動的匯率具有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無需過多干預。這樣,當部分逆差國出現長期逆差時,由于制度上無任何約束或設計來促使逆差國或幫助逆差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逆差國只能依靠引進短期資本來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資本的流入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在國際收支調節問題上的這種混亂狀態,成為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矛盾的集中體現。
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構想
關鍵詞:金融全球化;國際貨幣體系;國際儲備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的金融活動趨于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國界的傳播和現代化電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國際資本流動加速,國際金融市場規模擴大,各國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金融市場運行機制和運行格局,并使得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越來越無法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在“牙買加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演化而來的,也被稱為“無體系的體系”,它既沒有同一的匯率安排,也沒有明確的本位貨幣,各國的經濟政策行為也難以受到約束。當爆發金融危機時,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國共同遭受危機影響的程度加深,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極易受到攻擊。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爆發的多次金融危機,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與國際貨幣體系矛盾的凸現。
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西方發達經濟體紛紛進入衰退期,世界經濟重心逐步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轉移。由于這些發展中國家并未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獲得相應的話語權,因此他們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意愿極為強烈。隨著近年來其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改革的呼聲也更加高漲,發達國家已無法再忽視發展中國家的聲音,改革已勢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引發的問題
(一)導致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速度已超過國際貿易和國際生產的增長速度。而且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短期國際投機資本數額仍在不斷膨脹。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正是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為短期性國際資本的流動提供了便利。反過來,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又強化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這些基于套利性動機的短期國際資本總是對一國金融體系的缺陷伺機攻擊,并導致貨幣危機的爆發。隨后,當短期國際性資本大批逃離該國時,又會將貨幣危機放大成銀行危機、金融危機、甚至整個宏觀經濟的衰退。
(二)導致國際儲備供求矛盾深化。國際貨幣體系決定國際儲備體系,在現行的多元貨幣體系下,一國的儲備資產中的特別提款權、儲備頭寸和黃金儲備是相對穩定的,這時,外匯就成了一國增加國際儲備的主要手段。通常來看,外匯收入的增加來源于國際收支盈余,這樣在國際收支差額與外匯儲備的關系上,一些國際收支長期盈余的國家外匯儲備需求較低,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過剩,而赤字國雖有強烈的外匯儲備需求,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短缺。于是,就出現了國際收支差額對外匯儲備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矛盾。
此外,國際儲備的供求矛盾還體現在儲備貨幣發行國與非儲備貨幣發行國的不平等上。對于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可以輕松的通過貨幣發行和貨幣互換來取得外匯儲備,但是他們作為發達國家往往又都是國際收支順差國,有大量的外匯儲備積累。對于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只能通過增加出口來取得外匯,但是這些國家往往是發展中國家,出口能力有限。這樣,在國際儲備的管理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處境形成強烈反差,迫切需要儲備的國家面臨儲備短缺,而不需要儲備的國家反而出現儲備過剩。
(三)導致國際收支調節混亂。多元化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允許各國在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可采用不同調節方式,但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外,其他幾種調節方式都由逆差國自行調節,并且國際上對這種自行調節沒有任何的制度約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協調機制和監督機制。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已經發生了異化,他的主要義務由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維護固定匯率、為嚴重逆差國提供資金援助及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常項目交易的多邊支付體系,轉移到了維持貨幣的自由匯兌,因為他假定自由浮動的匯率具有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無需過多干預。這樣,當部分逆差國出現長期逆差時,由于制度上無任何約束或設計來促使逆差國或幫助逆差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逆差國只能依靠引進短期資本來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資本的流入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在國際收支調節問題上的這種混亂狀態,成為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矛盾的集中體現。
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構想
(一)提高特別提款權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69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組織就創設了具有超主權貨幣性質的特別提款權,以緩解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風險。超主權儲備貨幣不僅克服了主權信用貨幣的內在缺陷,也為調節全球流動性提供了可能。由于特別提款權具有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征和潛力,它的擴大發行有利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克服在經費、話語權和代表權改革方面所面臨的困難。當一國主權貨幣不再作為全球貿易的尺度和參照基準時,該國匯率政策對失衡的調節效果會大大增強。這些能極大地降低未來危機發生的風險,增強危機處理的能力。因此,當前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首要任務是著力推動改革特別提款權的分配,考慮充分發揮特別提款權的作用,實現對現有儲備貨幣全球流動性的調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額制,應綜合考慮一國國際收支狀態和經濟規模來調整份額,以此來降低某些經濟大國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絕對控制;另一方面繼續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基金份額,擴大其資金實力,以便有足夠的可動用資金來應對危機。
(二)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和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重要的載體,理應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被弱化和異化,因此有必要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廣泛的改革。(1)擴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援助的范圍,強化其國際最終貸款人的職能。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個國際的最終貸款人,顯然是難以應付國際貨幣危機的;(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實行資金援助時,不僅要考慮恢復受援助國的對外清償能力,還要考慮促進其經濟發展。這就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改變將短期內恢復受援國償付能力作為唯一目標的做法,并把重點放在危機防范而不是補救上;(3)增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測和信息功能。當成員國經濟出現問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義務對成員國內經濟政策提供建議,并為投資者和市場主體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4)促進交流與合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加強與成員國交流的同時,還應積極促進成員國之間或成員國與其他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三)加強國際金融合作,改善各國經濟政策的協調性。金融全球化為資本的無序流動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同時,世界上主要貨幣的匯率大幅度波動,為發展中國家平衡國際收支和穩定匯率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成本,也使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變得更加困難。因此,發達國家應主動擔起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這就要求各國加強國際金融的合作與協調,這是確保國際貨幣體系穩定的基礎。從國別上看,這種合作與協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協調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各發達國家之間應經常相互協調與溝通,共同承擔起應有的國際責任,并以積極的態度,加強各國在貨幣和經濟政策方面的合作,以保證國際貨幣體系穩定;二是協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展關系。在支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多地考慮促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注意保護發展中國家的根本利益;三是加強區域性經濟貨幣政策的合作。在總結歐盟與歐元經驗的基礎上,加強一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共同探討區域性貨幣合作的有效途徑,以抵御外部危機對該區域經濟體的沖擊。此外,從加強合作的領域看,還應加強國際金融經營環境、國際金融內部控制、國際金融市場約束以及國際金融監管等方面的合作與協調。
(四)建立和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在金融全球化下,建立和完善國際金融監督機制已成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開披露有關信息;(2)抑制國際范圍內短期資本的無序流動,特別是加強對“對沖基金”、離岸金融中心的監管。對對沖基金以及其他種類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監管已成為國際貨幣新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3)加強對銀行的跨境監管。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某些國際性銀行經營轉移到管理不嚴的離岸避稅港,以便規避國內的管理和監督,這無疑中增加了資本無序流動的風險。因此,對銀行的跨境監管是國際監管體系的重要內容。
主要參考文獻
[1]冉生欣.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6.
[2]國慶.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上海經濟研究,2009.2.
下面是今后數十年看來尤為突出的六大問題:
1.經常項目失衡
對于迅速增長的經常項目失衡,我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并不支持,特別是在失衡現象初露端倪,似乎難以維持的情況下。我們對此如此擔憂有何不妥嗎?伴隨著經常項目迅速發生逆轉的往往是匯率急劇、并很可能是破壞性的調整,或更嚴重一些,是增長模式的急劇破壞性調整。可是,與此同時,如果我們未雨綢繆,那么很顯然真正的挑戰不是減少經常項目失衡,而是尋找辦法,維持更大的失衡,盡管方向適當。
工業化國家的孤立主義者應當停下來,看看自己日益增長的人口年齡結構。隨著本世紀晚些時候贍養和受贍養比率急劇增長,誰來為退休人員提供商品和服務呢?解決辦法有很多,特別是允許增加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移民。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年齡要年輕得多。不管怎樣,一個可取的辦法只能是工業化國家通過維持對發展中國家的巨額經常項目盈余進行海外儲蓄。這些累積起來的盈余盡管眼下促進了較窮國家所急需的投資,但日后隨著嬰兒潮一代停止工作則可能有所下降。
正如我們在2001年5月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討論的那樣,因此而形成的經常項目收支狀況可能發現:到2030年工業化國家累積的海外財富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50%。隨后,這個進程將發生逆轉,工業化國家將因為經常項目赤字持續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至4%,而出現財富減少。此刻,這一體系無法輕易承受如此巨大的債務積累。我們必須對它加以改進。擴大貿易有助于支持資本市場進一步融合。改進國際貨款合同的管理手續也同樣重要。
2.官方債務
遺憾的是,盡管全球化進程增加了重新分配全球儲蓄的好處,可是它也限制了政府增加用于管理特別龐大的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的收入的能力。由于生產要素流動日甚,對它征稅也日益困難。
公司可能更加樂于將生產轉移到稅率較低的國家。隨著全球投資選擇范圍擴大,對財富持有者進行征稅也變得更加困難。甚至不能指望勞動力留在國內。實際上,未能彌補效益(比如采取超過平均生產增長率的辦法保證稅后收入具有競爭力)的國家可能發現:隨著21世紀的深入發展,自己越來越難以找到貸款。否則,如果一個政府任憑債務無限增長,那么就會出現資本和勞動力外流,限制了回報留下的投資者和勞動力的能力。更嚴重的是,政府的借貸能力將降低,即使是在國內,如果債務不與主要貨幣掛鉤的話。債務與主要貨幣掛鉤也降低了可維持債務的水平,因為債務加大了受匯率調整的影響。
所幸除了提高生產率之外,政府仍有很多辦法增加其日后償還債務的承諾的可信性。改善國家稅收制度就是其中之一。盡管如此,在我們找到更好的答案以前,一些政府也許已經在循循善誘之下變得更加謹慎,至少在經濟繁榮時期保持經常項目盈余,這樣在急需的情況下還能留下一些借貸能力。當然這應當是阿根廷事件留下的教訓之一。阿根廷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的繁榮時期仍保留了赤字。
3.匯率
也許經濟史學家將來回顧今天大雜燴式的全球匯率安排時會把它看作是一個巴別塔。但是,還有什么體系呢?由于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的預期壽命短得像好萊塢的姻緣。而且,整體上看,試圖通過資本管制實行呆板的固定匯率的國家的歷史經驗并不令人滿意。除非貨幣和財政政策與固定匯率的要求完全一致,否則一個平行市場很快就會在實際上的浮動匯率的前提下繁榮起來。通常,平行市場不斷壯大,資本管制失去作用,官方匯率本身不得不取消。
在戰后歷史上,大量所謂的固定匯率制度實際上都成了通過雙重和平行市場進行“后門”秘密流通。而很多國家名義上實好浮動匯率,但由于種種原因,通常是因為某種形式的債務美元化,而對匯率進行干預,從而將匯率保持在相對狹小的范圍內。
切實實行浮動制的匯率(如美元與日元、歐元與美元)的變化又令人非常難以解釋,更不用說加以預測了。決策者必須認識到這一事實。
自1945年以來,世界貨幣種類大約翻了一番,幾乎與國家數量相等。我認為本世紀晚些時候,貨幣將出現合并,最終可能只有兩種或三種核心貨幣,同時會有一些零星的邊緣地區實行浮動匯率。實現這個目標,在匯率變化較小的情況下管理宏觀經濟,這是下一個全球化時代面臨的重要政治和經濟挑戰之一。
4.資本管制
必須承認,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日常監管中有時可能過于寬容而有所忽視,因為亞洲國家在尚未制定內部管理結構的情況下過早地開放了短期資本流動市場。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有了細微差別。不過,我們應當理解,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實現的平衡,原因很多。
首先,隨著各國經濟形成日益復雜的金融部門,資本管制也就得愈發難以執行。其次,在存在嚴重管理問題的國家,資本管制可能成為腐敗問題揮之不去的源泉。第三,在某種程度上,資本項目和貿易自由化是并肩發展的。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多開或少開發票可能都會被用來逃避資本管制。如果資本管制太重,遵守復雜的規章就限制了貿易。發展中國家向外國直接投資開放特別重要。外國直接投資是資本流動形式中變化最小的一種形式,而且近年來也是數量最大的形式,2001年達1700億美元。這就是說,有限而暫時的資本管制,特別是處于金融發展過度時期的經濟體,其作用需進一步研究。.非洲
宏觀經濟穩定,包括某種程度的價格穩定,無疑是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請考慮一下非洲的宏觀經濟決策者面臨的嚴重問題吧。內部沖突和干旱暫且不談。許多非洲國家嚴重依賴少數初級產品出口(如棉花、咖啡、可可、大豆、金屬和石油)。而所有這些產品都深受世界市場的價格波動的影響。此外,國際援助的可預測性非常差,因此可以發現在任何情況下宏觀經濟穩定都將難以實現。
在制度發展不完善的國家,就更困難了。決策者難免受到誘惑,采取大量價格和匯率控制的辦法,企圖保護經濟不受變化波動的影響。不幸的是,完全封鎖價格信號妨礙了通常長期存在的沖擊調整,更不用說控制政策通常滋生的低效和腐敗了。非洲的很多地區在降低通貨膨脹、開放市場和恢復增長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予了幫助。盡管如此,未來的挑戰仍然令人可怕,需要進一步重新思考標準宏觀經濟管理辦法。
6.敗德風險與國際貨幣基金的貸款
人們普遍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風險貸款是裸的緊急救濟,帳單主要由工業化國家的普通納稅人支付。這種觀點的影響之大,怎么說都不為過。關于限制這類緊急救濟及其長期負面影響的必要性幾乎是所有已經提出的改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方式的每一項重要計劃的核心內容。緊急救濟觀點提出的挑戰并不僅僅是缺乏透明度,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實際上是即時轉帳,應當這樣稱謂。并非如此。它所包含的更加深刻、更加令人不安的含義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敗德風險”理論。簡單地講,如果放款者相信他們最終可以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大補貼的貸款得到補償,他們就會以不能反映真正潛在風險的利率向新興市場的舉債者提供大量貸款。結果呢?危機的程度和頻率就會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存在的情況下更大、更頻繁。人們認為,鑒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金來源較廣,它本意要減輕的危機反而會加重。
不錯,這是一個上好的理論。但是,它的前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是補貼性的緊急救濟”,這種說法正確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幾乎一成不變地是要償還利息的。為了保證富裕國家的納稅人支付帳單的主要部分,就得相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必須不斷重新貸出它的本金和利息,這樣才能保護帳目。這個龐大的計劃總有一天要徹底修改。不過,研究人員已經對這一主張進行了探討。研究結果認為,有些情況下存在非常有限的“緊急救濟敗德風險”,但似乎并不經常或大規模發生。
謀劃重大改革
按照塔迪奧的樂觀估計,有關“歐洲貨幣基金”的資金來源和運作方式等細節問題要到今年年中才能敲定,顯然,此項計劃對于深陷債務危機的希臘來說可謂遠水解不了近渴。
塔迪奧指出,成立“歐洲貨幣基金”的最優先考慮,是加強成員國經濟政策協調和對各國經濟政策的監督,避免希臘債務危機重演。
希臘債務危機充分暴露出了歐元區的體制性缺陷。歐元區只實現了貨幣政策的統一,卻沒有做到財政政策的統一,這種二元結構缺乏對區內成員財政狀況的有效監督和干預,使像希臘這樣的成員國財政赤字常年超標。
而當希臘陷入債務危機時,歐元區又沒有統一財政作擔保,再加上《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建立統一貨幣后禁止歐洲央行及成員國央行向成員國提供救助的“不救助”條款,希臘基本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態,從而成為投機者炒作的目標。與此同時,希臘的困境反過來又會影響到整個貨幣聯盟的穩定。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立“歐洲貨幣基金”的提議最近突然升溫。早在歐盟委員會證實確有此種想法前,德國財政部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便通過媒體呼吁設立“歐洲貨幣基金”。
按照德國的設想,“歐洲貨幣基金”的管理機構不僅會為陷入債務危機的國家提供資金支持,而且要對違反歐盟財政紀律的成員實施嚴厲懲罰,包括暫停向該國發放歐盟團結基金款項,暫時剝奪其在歐盟部長理事會表決時的投票權,甚至暫停其歐元區成員資格。
前景仍存變數
對于歐盟委員會的建議,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謹慎歡迎。她說,設立“歐洲貨幣基金”是個“有意思”的想法,但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包括資金從何而來以及如何運作。
默克爾主張,要設立“歐洲貨幣基金”,歐盟27國需要通過一個新條約,因為歐盟現行條約禁止為陷入債務危機的成員國提供救助。從歐盟《里斯本條約》耗時多年才得以通過的經驗來看,如果締結新條約,那么“歐洲貨幣基金”的誕生將會遙遙無期。
歐盟內部對于設立“歐洲貨幣基金”也不無反對之聲。歐洲中央銀行官員于爾根?施塔克就表示,這一設想違反了歐盟規定,是在懲罰財政狀況較好的國家,并可能鼓勵一些成員國更加肆無忌憚地過度支出。
塔迪奧說,現在還不好說“歐洲貨幣基金”將只是一個金融工具,還是擁有預算和配備人手的歐洲貨幣基金組織。鑒于歐盟內部意見尚不統一,這項提議究竟能走多遠尚存疑問。
是否削弱IMF
設立“歐洲貨幣基金”的提議也引發了對于IMF是否會被弱化的猜測,這恐怕是美國不愿意看到的。
發達經濟體從去年3%的經濟增長減緩到2.5%
新興市場將會從2010年的7.1%降到6.5%
世界經濟穩定形勢仍然嚴峻,亟需綜合的快速的應對措施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盡管世界經濟正從全球金融危機中恢復,但國際經濟和金融體系中的問題仍然亟待解決,包括發達經濟體的高失業率、銀行不良業務和新興市場過熱等問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更新的兩個分析報告,《世界經濟展望》和《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顯示,全球經濟處于兩種恢復狀態,一種是發達經濟體的緩慢復蘇,另一種是新興市場甚至是一些低收入國家的相對輕松的復原。
“此次金融危機是‘大蕭條’以來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現已經接近四年的時間,但全球的金融狀況仍然沒有穩定,依然面臨著重大挑戰。”
2011年全球經濟形勢
2011年全球經濟產量預計擴大到4.5%(見表),比2010年10月的預計多出0.5個百分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認為,這反映出2010年下半年超出預期的經濟活動性以及美國提出的新經濟政策將對2011年的經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總的來說,發達經濟體2011年的增長預計為2.5%,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為6.5%,去年這一數字為7.1%。中南非洲預計為5.5%,去年是5.0%。
亟需應對措施
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在其最近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提到:“重振經濟最迫切的需要是綜合的快速的應對措施,以克服歐元區及其政策中的風險和金融問題,從而彌補財政失衡,從整體上修復并改善發達經濟體的金融系統。這些措施需要控制經濟過熱和減輕關鍵新興經濟體外部失衡的相關政策所支持。”
世界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爾.布蘭查德認為,目前階段全球經濟主要面臨兩大關鍵問題。他在南非約翰內斯堡的桑頓會議中心時說道:“首先是新興市場國家如何處理資金流入的問題。這些國家的經濟高增長與發達國家的低利率,兩者共同導致資金向拉丁美洲和亞洲的流入。這些資金的流入對于新興經濟體來說即是機遇又是挑戰。說它是機遇是因為,它減少了這些國家使用資金的成本。說它是挑戰是因為,這些資金會帶來經濟過熱和泡沫。”
第二個問題是,發達國家持續的經濟低增長率意味著高失業率的保持,而旨在減少政府赤字和債務積累的政策環境依然艱難。“低增長給財政整頓帶來困難,但整頓又勢在必行以防止赤字的擴大。”布蘭查德說。
綜合的解決方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財政顧問、貨幣和資本市場部主任何塞.比尼亞爾斯表示,發達經濟體的低增長以及財政收支方面的薄弱加強了市場對債務可持續性風險的敏感度。“歐元區也如此,許多國家針對其風險和銀行風險采取的敵對行為已經加劇,這導致了某些基金市場的混亂。”比尼亞爾斯說。當前,需要一個綜合的方法來解決這種為了各自金融系統穩定和債務可持續性而采取的敵對行為,以切斷這種可能會從歐元區小國家中傳播開來的惡性循環。
物價繼續上升
關鍵詞:量化寬松政策;美聯儲;新興市場國家;全球金融市場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four issues related with Fed and its monetary policies,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quantitative easing on emerging markets,the role of Fed in providing liquid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ative easing and currency manipulation and that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ntrol. And this paper proposes policy suggestions that emerging markets should cope with quantitative easing through policy adjustment,increase the capital injection into IMF and promote bilateral investment and free trade talk.
Key Words:quantitative easing,Fed,emerging markets,global financial market
中圖分類號:F83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4)02-0028-06
一、概述與引論
本文將討論與美聯儲及其貨幣政策相關的四個問題:一是量化寬松政策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二是美聯儲在為國際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方面的作用;三是量化寬松政策與貨幣操縱;四是國際貿易與國際資本管制。
如何看待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和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會通過國際貿易、匯率、國際資本流動、全球金融市場等途徑影響到其他國家和整個世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包括量化寬松政策在內,美聯儲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從資本流動和外匯市場等多個方面影響了世界經濟。其中,量化寬松政策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是積極的,但也增加了新興市場國家的壓力和波動,使其宏觀經濟管理更加復雜化。不過,最終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程度,取決于各國的具體情況。對新興市場國家來說,第一輪量化寬松政策的作用是積極的,它降低了危機沖擊下的經濟衰退壓力。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推出時,主要發達國家普遍存在貨幣寬松和經濟疲軟,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正在經歷著較快的經濟增長,一些國家甚至出現經濟過熱,結果造成國際資本大量流向新興市場國家,招致巴西等一些發展中國家指責。與此相反,美聯儲宣布準備退出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則給新興市場國家造成了相反的壓力,引起大量資本流出和本幣貶值。
如何看待美聯儲為全球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在危機期間,美聯儲在履行國內責任的同時,積極與其他國家開展金融合作,通過貨幣互換的方式,向巴西、墨西哥、新加坡和韓國等國家提供美元流動性,也向歐洲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瑞士中央銀行和日本銀行等提供了美元流動性,有效地緩解了國際金融市場因缺少流動性而可能出現的金融恐慌。
如何看待量化寬松政策與貨幣操縱:20 世紀90 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后,一些國家積累了大量經常項目順差和巨額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是用于支持外匯市場干預的,特別是在東南亞國家。量化寬松政策并沒有強化這一趨勢,事實上,在量化寬松政策實施期間,大多數國家的外匯儲備積累速度有所放緩。量化寬松政策會對其他國家的資產價格和外匯市場產生一定影響,但與貨幣操縱是完全不同的。量化寬松政策是國內政策,主要用于影響國內資產價格和國內經濟;并且量化寬松政策在增加國內總需求的同時,并不必然減少對外國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而貨幣操縱往往具有零和效應,會轉移需求而不會增加需求。
如何看待國際貿易與國際資本管制:現在一些國家,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對資本管制的看法,將其視為最大限度獲得全球化的好處并盡可能降低成本的政策工具之一。
二、量化寬松政策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各國中央銀行都非常活躍,尤其是主要發達國家。為了提供政策支持,避免金融崩潰,引導經濟走出衰退,主要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積極采取行動,將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降低到零或接近于零,并通過擴大其資產負債表來實施量化寬松政策。2008 年12 月至今,美聯儲一直將其基準利率保持在0—0.25%的低位,與此同時,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從雷曼兄弟倒閉前的9000 億美元激增至如今的4 萬億美元左右,增長將近4 倍。
一些經濟學家已經研究了量化寬松政策的國內后果,本文將主要分析量化寬松政策的外部后果。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和國際金融中心,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因此,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會通過三條渠道影響世界:一是貿易和匯率,美國經濟較快增長有利于消化世界各國的出口;相反,美元貶值將增加美國對世界各國的出口。二是國際資本流動,美聯儲降低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將導致國際資本流出美國;美聯儲提高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將導致國際資本流入美國。三是全球的風險承擔和金融穩定,美國經濟恢復和金融穩定有利于降低世界的風險溢價并鼓勵投資。
要說明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給新興市場國家帶來了什么影響,需要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研究。第一階段,大量資本流出美國、流入新興市場國家(見圖1),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升值。第二階段,國際資本流動發生逆轉,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下行壓力增大。
圖1: 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凈流入占新興市場國內生產
總值的比重(1990—2013年)
[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統計》和《世界經濟展望》。] [量化寬
松時代] [按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
同樣的模式也可以用來分析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市場的變化(見圖2A和圖2B)。在2011 年年中之前,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不斷升值(就實際有效匯率而言,它反映了一國的國際競爭力)。2013 年5 月,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開始貶值。這里需要強調的是:(1)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凈流入開始減少,這一趨勢并不是由量化寬松政策造成的,其早在美聯儲推出量化寬松政策之前就開始了。(2)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國際資本流向新興市場國家的原因主要是美國國債收益率下降和各國風險規避情緒上升,量化寬松政策并不是主要原因,“國際資本流動速度加快與美國各輪量化寬松政策之間的關聯程度較低”(IMF,2013a )。換句話說,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高于主要發達國家,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可能更大。如圖3 所示, 2007 年,新興市場的資本凈流入達到峰值,后來開始下降,主要推動因素是經濟增長率的差異。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是國際資本流向新興市場國家的重要原因。
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從總體上講是積極的,但它也使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管理更加復雜化,其影響主要取決于各國的具體情況。首先,對世界經濟來說,第一輪量化寬松政策的后果無疑是積極的,它降低危機沖擊下世界經濟的衰退程度。正如2012 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外溢報告”所說,“很少有國家批評美聯儲在2008—2009 年的第一輪量化寬松政策或歐洲中央銀行在2011—2012 年的長期再融資操作。因為當時各國經濟處在嚴重衰退之中,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有助于世界經濟恢復”(IMF, 2012)。
第二,當第二輪和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開始實施時,世界經濟正在復蘇之中,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出現了經濟過熱。從2009 年第三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較高,貨幣大幅升值(見圖2A和圖2B)。為此,一些發展中國家對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頗有微詞,其中最強烈的批評來自巴西,因為巴西當時正在經歷著嚴重的經濟過熱。如圖2A 所示,相對于2008 年8 月的峰值來說,巴西雷亞爾的實際有效匯率在2011 年末升值了大約14%。這一時期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本幣貶值的趨勢并沒有完全逆轉,比如韓國、墨西哥和南非;或者只是略微逆轉,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土耳其。不過,巴西和俄羅斯卻出現了本幣升值。
第三,2013 年5 月美聯儲表示將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當時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退出談話”,在新興市場國家引發了方向相反的壓力,即資本外流和本幣貶值。不過,“退出談話”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程度也不相同,相比之下,“脆弱五國”的壓力較大,因為巴西、印度尼西亞、南非、印度和土耳其當時都面臨巨額經常項目逆差,很容易受到外國資本流動的影響,同時它們的經濟增長率正在放緩(見圖4)。
艾肯格林和古普塔(Eichengreen和Gupta,2013)的分析表明,在“退出談話”之前,那些貨幣大幅升值、經常項目巨額逆差的國家經歷了匯率和股票價格下跌;中國和新加坡等經濟體則由于擁有充裕的外匯儲備和較大的經常項目順差,其貨幣不斷升值。
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新興市場國家應當主要通過調整國內經濟政策,以應對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在目前情況下,發展中國家應實行宏觀審慎政策,當美聯儲擴張銀根時,獲得國際資本流入的好處;當美聯儲緊縮銀根時,通過貨幣政策、外匯儲備和資本管制的政策組合來應對資本流出。不能指望美聯儲根據個別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需求來調整它的行動。正如2013 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外溢報告”所說,“雖然溢出效應可能非常嚴重,但溢出的接受者自身也可以做很多事情來減少風險。它們可以利用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審慎工具(包括必要時采取資本流動管制措施),降低風險,建立緩沖區,加快結構性改革,提高潛在產出率。只有這樣,才能面對即將到來的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挑戰”。
新興市場國家吸取了教訓, 2013 年12 月,當美聯儲減少其資產購買規模時,包括“脆弱五國”在內的多數新興市場國家保持了經濟的基本穩定。
三、美聯儲的貨幣互換
美聯儲的主要職責在國內,但其政策結果具有一定的國際性。雷曼兄弟倒閉之后,通過高達300 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定,美聯儲向巴西、墨西哥、新加坡和韓國等提供了較為充足的美元流動性(見表1)。貨幣互換對于穩定2008 年底和2009 年的世界經濟形勢具有重要作用。奧利維爾·珍妮(Olivier Jeanne,2010)認為,韓國與美國簽訂貨幣互換協定是有利的。“當韓國陷入危機時,大約有2700 億美元外匯儲備(差不多相當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0%),2008 年初,受危機沖擊,韓國外匯儲備規模開始下降,到2008年9 月,韓國的外匯儲備規模減少到2000 億美元,并伴隨著韓元大幅貶值,同時,韓國商業銀行也遭遇了短期外債展期的困難。2008 年10 月,韓國中央銀行與美聯儲簽訂了300 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此后,韓元匯率和韓國的外匯儲備水平逐步穩定,到2009 年底,韓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重新回到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總體上看,韓國的實體經濟受危機沖擊不大,失業率從未超過4%”。
同樣,在歐洲債務危機期間,美聯儲向世界多家中央銀行提供了貨幣互換支持(見表1)。其中,對歐洲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瑞士中央銀行和日本中央銀行沒有額度。帕帕蒂亞(2013)估計,歐洲中央銀行獲得了近6000 億美元的流動性支持。美聯儲提供貨幣互換的主要原因是“外匯市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流動性不足,而且非美國銀行尤其是歐洲銀行的貸款規模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此前非美國銀行能夠在外匯互換市場融資,在歐洲債務期間,這條渠道枯竭了。
在美聯儲提供國際流動性的經驗啟示下,我的同事特德·杜魯門(2013)提出,應當將這一機制制度化,使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發揮危機時期的協調作用。他認為,全球金融危機隨時都有可能卷土重來,它們往往由于過度的國內外債務積累而引發。成功解決危機并減少“溢出效應”需要各國協調行動,以防止國際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過度緊縮。以中央銀行——因為錢在那里——為中心,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全球金融安全網將是應對未來危機的有效工具。
這也表明,完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使之更有效率是非常必要的。完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于保持美國的全球經濟領導地位至關重要。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提供了防范金融危機所必需的融資保障。正如南希·伯索爾和克萊·洛厄里(Nancy Birdsall和Clay Lowery,2013)所主張的那樣,美國國會應當“以對美國納稅人來說微小的預算成本,批準增加對國際貨幣基金的資金投入,這樣做對美國是有利的,將使之不再承受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成本”。
作為20 國集團應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協調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主持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187 個成員國的談判工作,旨在增加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金投入,并對其成員國的份額分配進行調整。雖然主要發達國家早就獲得了本國立法機構的同意,但令人尷尬的是,由于美國國會未能采取行動,使這份簡單而合理的協議被束之高閣。
四、量化寬松政策與貨幣操縱
還有兩個問題需要討論。第一個問題是,量化寬松政策刺激了外匯儲備積累和貨幣操縱,這會對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嗎?答案是否定的。
此前,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亞洲國家的外部失衡主要表現為巨額的經常項目順差,亞洲政府通過外匯市場干預和外匯儲備積累維持了這一順差。起初,亞洲國家積累外匯儲備僅僅是為了作為防范危機的一種保險,后來,外匯儲備逐步演變為旨在促進出口的重商主義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國。阿迪提·馬圖(Aaditya Mattoo)、普拉奇·米什拉(Prachi Mishra)和我(2012年)估計,中國實際匯率每低估10%,就會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下降1.5%到2%。全球失衡在2007 年達到峰值,不過,在量化寬松政策實施期間,各國的經常項目順差有所減少,并且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亞洲國家出現了貨幣升值(見圖5A 和圖5B),外匯干預也有所減少。
第二個問題是,量化寬松政策是貨幣操縱的一種形式嗎?答案是否定的。近年來,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提出,量化寬松政策本身是貨幣操縱的一種形式。量化寬松政策會影響美國的資產價格,而且會通過利率政策調整降低美元匯率。鑒于美國的經濟規模及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會通過資產價格變動和美元匯率變動影響世界經濟。但是,量化寬松政策主要針對國內資產價格,主要影響是國內經濟。就它們主要通過國內市場發揮作用而言,量化寬松政策是典型的國內政策。量化寬松政策的外部影響通常是國內影響的副產品,對其他國家的影響較小。而貨幣干預是對外政策,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對國內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國外需求。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在增大對國內生產的商品和服務需求的同時,并不必然降低對外國商品的需求。
總之,貨幣操縱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目前世界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是,它應該作為后多哈回合的一部分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得到解決,就像阿迪提亞·馬圖和我(2009年)所主張的那樣。如果不是,它應當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的框架下得到解決,就像我的同事伯格斯滕和加尼翁(2012)所主張的那樣。
五、貿易政策與資本流動
美聯儲注重國際責任,通過提供美元流動性支持各國應對危機、恢復經濟。在貿易方面,美聯儲還有必要進一步采取行動嗎?答案是肯定的。
奧利維爾·珍妮、約翰·威廉森和我(2012)主張,資本管制措施可以作為宏觀經濟政策庫的一個工具,以最大限度地獲得全球化的好處并減少其代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近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也改變了其早先的立場,支持在必要情況下使用資本管制政策(IMF,2011a,2013b)。美國政府也表現出了更大的靈活性。
然而,人們對美國的雙邊投資條約和自由貿易協定——特別是美國與智利、新加坡、韓國的相關條約——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伙伴國共享這些政策,目前還存在爭議。這個問題關系到在危機情況下是否允許對資本流入和流出進行管制。顯然,我們應當慎重使用這些政策,而且只是在特殊情況下使用,但不應完全排除使用。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的談判提供了絕佳的機會,美國政府應當表明自己的態度,即不打算阻礙其貿易伙伴國使用的合法政策工具,包括為了應對全球化的壓力和未來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對資本流動進行一定管制,以及基于國際收支平衡的目的實施相應的資本管制。
六、政策結論
一是為了維護本國利益,新興市場國家可以通過自己的政策調整來應對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當美聯儲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時候,發展中國家可能通過實施宏觀審慎政策獲得國際資本流入的好處;當美聯儲收緊銀根時,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貨幣政策、外匯儲備和資本管制的政策組合應對國際資本流出。
關鍵詞: 紙幣職能 貯藏手段 貨幣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課程《思想政治1》(經濟生活)在“貨幣的職能”章節中,教材第7頁“相關鏈接”中指出:“一般說來,作為貯藏手段的貨幣應是足值的金屬貨幣(如金銀條塊等)。”作為貯藏手段的貨幣果真是金屬貨幣嗎?
我們必須考察貨幣的現實情況再下定論。
一、金銀已不是現實的貨幣
金銀作為貨幣經歷了漫長的過程,1816年英國頒布金本位法案,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確立了金本位制度。從金本位時代開始,黃金走上充當貨幣的巔峰,但它的極盛時期只是從19世紀初到一戰前后的大約100年間,直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發生經濟危機,各國宣布放棄金本位制,金幣逐步退出流通領域。
金本位是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它包括金幣本位制和金塊本位制。金幣本位制的特點是:由國家以法律規定,鑄造一定形狀、重量和成色的金幣,作為具有無限發償效力的本位貨幣來流通;金幣和黃金可以自由輸入和輸出;金幣可以自由鑄造或持生金請求國家鑄造機構代鑄;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的黃金。這些特點使本位幣的名義價值(面值)和實際價值相等。在這期間以黃金代表的金屬貨幣具備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五大職能。
1924―1928年,資本主義各國處于相對穩定時期,為整頓幣制,英、法等國改行金塊本位制,其他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實行金匯兌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并不鑄造金幣,只發行代表一定重量的黃金的紙幣來流通,而紙幣又不能自由兌換黃金和金幣,只能按一定條件向發行銀行兌換金塊。金塊本位制對于普通老百姓和貨幣流通已沒有多大實際意義。到1929―1933年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紛紛宣布放棄金本位制。
金匯對本位制又稱“虛金本位制”。實行這種制度的國家規定金幣為主幣,但國內并不鑄造和使用金幣,只同另一金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價,并在該國存放外匯準備基金,通過無限制供應外匯,維護本國幣值的穩定。這種幣制,貨幣同黃金的聯系基本上割斷,黃金在流通中已不起什么實際作用。這一期間以黃金代表的金屬貨幣保留貯藏手段職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憑借自身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迫使資本主義各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一定的比價,使美元和黃金一樣作為各國貨幣和外匯的儲備,這種制度不同于30年代的金匯兌本位制,但仍可看做是金匯兌本位制的一個變種。這種黃金―美元本位制與戰前的金匯兌本位制相比更虛了,貨幣同黃金的聯系更加脆弱,直到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實行“新的經濟政策”,宣布美元停止兌換黃金,從此割斷了美元與黃金的實際聯系,這在黃金向“非貨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1973年美國取消美元的含金量,并實行自動匯率。1973年7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取消了特別提款權與黃金、美元的聯系,改用“一攬子”貨幣(16個國家貨幣的加權平均數)定值。1975年1月16日國際貨幣基金126個成員國參加華盛頓會議,同意廢除黃金官價制度,從而正式終止了二戰后30多年來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所執行的有限的貨幣職能。1976年1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牙買加協定”,規定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標準,黃金邁上非貨幣化歷程。
1978年3月3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宣布:從1978年4月1日起,基金組織協定取消黃金條款。內容如下:(1)黃金作為特別提款權的價值單位的作用已被取消,即使在將來可能采用法定匯價時,黃金也不再作為各種貨幣法定匯價的共同尺度。(2)黃金官價被廢除,成員國間將在市場上不參照任何官價而自由地進行黃金交易。(3)成員國必須履行的對基金組織的黃金支付和基金組織必須履行的對成員國的黃金支付都被取消。(4)基金組織必須完成已宣布的總額為5000萬盎司的黃金出售計劃,并有權按市場價格進一步出售黃金。(5)基金組織必須在其對黃金問題的決定中,將要避免在黃金市場上干預金價或確定一個固定金價。這些決定使黃金與貨幣完全脫離了聯系,使黃金成為與普通商品一樣的商品,從而完成了“黃金非貨幣化”的歷程。至此,黃金作為貨幣的歷史基本結束。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黃金貨幣形式的演變,目前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鑄造的金銀幣已不再執行流通功能,而演變成紀念幣和投資幣,用來收藏和投資,投資性金銀幣只是一種“幣”形的貴金屬儲藏與交易手段,其面額只是起到充當一種貨幣符號的作用。普制金幣作為專門用于黃金投資的法定貨幣,其主要特點是發行機構在金價的基礎上加較低升水溢價發行,以易于投資和收售,國際上主要金幣發行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一般都是通過發行各具本國特色的普制金幣供民眾投資和收藏。在歐美國家,普制金幣作為黃金投資產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如美國發售了71萬盎司鷹揚金幣71萬盎司,加拿大發售了88萬盎司楓葉金幣,澳大利亞發售了32萬盎司袋鼠金幣,我國自1982年至今發行售了228萬盎司熊貓普制金幣。此時其原值與面值已大大分離,金銀紀念幣的面值僅是表明其為“幣”的名義,與原值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而投資性的金銀幣只是一種“幣”形貴金屬儲藏與交易手段,其本質是普通商品,其面值只具備象征意義。
二、紙幣是現實的貨幣
紙幣的出現是貨幣史上的一次重大進步。開始它是作為貨幣符號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現在,紙幣由于各國強制和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它自身的優點,已經走出了它作為貨幣符號的時代,而成為各國現實的貨幣,并且最終把金銀擠出貨幣的歷史舞臺。可以說,當今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以金銀為貨幣,而全部改為紙幣。我國也如此規定: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沒有含金量。
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堪稱自1919年巴黎和會以來最重要的國際會議,正是借助此次會議,二戰中的最大獲利者美國成功實現逆襲,新土豪取代舊貴族,成為國際金融秩序的主宰,國際貨幣體系也完成了從英鎊到美元的華麗轉身。
兩個人的對手戲
1944年夏天,第二戰場剛剛開辟,全世界的注意力正集中在硝煙彌漫的歐洲。此時在大洋彼岸,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郡突然熱鬧起來。7月1日,來自44個國家的730名代表齊聚于此,討論戰后國際貨幣安排問題。不過,了解其中玄機的人都知道,這場關于貨幣秩序的討論,其實只是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對手戲。
這場對手戲的主角就是個性極端對立的懷特與凱恩斯:一位是出身波士頓工人階級家庭、傲慢又固執的技術官僚,另一位則是從小群仆環繞、才華橫溢的劍橋學術世家子弟。二人之間的較量在很大程度上定義了在布雷頓森林達成的協議,而這場在布雷頓森林的“貨幣戰爭”,實際早在布雷頓森林會議開始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暗戰。
二戰前的世界貨幣市場,分為美元區、英鎊區和法郎區。20世紀30年代,為了盡快擺脫經濟危機,各國均采取了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政策和競爭性貶值。一時重商主義當道,這種飲鴆止渴的貶值大戰非但沒能帶來出口繁榮,反倒讓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投機炒家有機可乘。這種狀況在二戰中得到了改變,英鎊和法郎區的國家受到戰爭的嚴重沖擊,而美國的貿易順差卻以驚人的速度膨脹起來,美元不僅沒有貶值的必要,而且還由于源源不斷流入的黃金更加堅挺。“租借法案”的四年間,美國向盟國提供了價值500多億美元的貨物和勞務,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約占世界黃金儲備的59%。
盟國很早就開始探討戰后的經濟恢復問題,早在1941年,在丘吉爾和羅斯福會晤之后的《大西洋》里,除了對戰后成立聯合國的建議,一個防止匯率突然波動的全球性支付體制也被提到議事日程上。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勢在必行。作為有共同目標的盟軍,美國必須就如何支援盟軍以及財政經濟制度如何安排等問題做出部署。這之后,英美兩國的智囊們,便開始了緊張的籌劃。于是,代表戰前傳統強國利益的凱恩斯計劃和代表美國規劃世界意圖的懷特計劃,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爐了。
凱恩斯可能是有史以來對現實經濟影響力最重要的經濟學家。20世紀30年代他就在經濟學領域掀起了凱恩斯主義革命,對經濟學傳統思想的沖擊,堪比其后愛因斯坦對物理學的影響。而其對手懷特無論在學識還是在名氣上,顯然不在一個量級。以至于美國記者揶揄說,懷特除了凱恩斯的《通論》(凱恩斯1936年出版的一部鴻篇巨著,全稱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灌輸的思想外,可能再無其他觀點。而在懷特和凱恩斯的背后,實際上是美國與英國就戰后國際貨幣秩序所進行的思想、實力與談判策略的對決。
凱恩斯拿出的版本叫“國際貨幣清算同盟計劃”,懷特計劃的名字更長,叫“聯合國穩定基金與同盟國家的復興開發銀行計劃草案”。兩者都致力于穩定戰后國際貨幣關系,試圖避免30年代的那種貨幣戰和貿易戰,重建一個匯率穩定、貿易自由的自由經濟世界。但是,在共同的目標下,兩者卻分別給出了不同的思路和解決方案。
凱恩斯建議成立一個清算聯盟,發行各國通用的國際貨幣“班柯”(bancor)。其實質是“國際借貸的必要平衡”。按他的想法,所有的外匯都集中在各國中央銀行手中,國際交易則在與國際清算銀行設有黃金賬戶的中央銀行之間結算。清算同盟方案旨在使債權國和債務國共同承擔調整責任并由這個機構發行300億美元價值的貨幣無償提供給各成員國,進行國際貿易結算。這種名為“班柯”的國際貨幣以固定比例直接與黃金掛鉤。簡單說,凱恩斯的方案就是成立一個由英美共同主導的“世界中央銀行”,它與各國央行的關系,就像本國央行與各商業銀行的關系一樣。
凱恩斯此時面對的是一個快速衰落的大英帝國。一戰前夕,英國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29%,而到二戰結束時,這一比重飆升至240%,用凱恩斯的話說,一個在20世紀20年代控制地球1/4領土和人口的國家正面臨著一場“金融敦刻爾克”。考慮到英國在戰爭中負債累累,國力削弱和對殖民地喪失控制,這個計劃明顯意在防止美國利用債主身份獨霸經濟領導權,同時為英國爭取在戰后國際鑄幣利益里分得一杯羹。凱恩斯計劃在充分保全英國利益的基礎上,部分(至少是表面上的)迎合美國的利益,比如在其早期版本中,對國際機構的規劃是由英美兩國作為創始人(two founder),并在機構中發揮絕對的主導作用。
凱恩斯想用自己聰明的頭腦保留戰后大英帝國的榮光,可凱恩斯不知道的是,在大洋彼岸,幾乎就在同一時間,美國人也在思考著同樣的問題。針對凱恩斯的如意算盤,美國人當然不會買賬。此時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黃金儲備,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綜合國力舉世無雙。所以美國制定的懷特計劃認為,只有擁有充足保證的美元才有資格擔當國際貨幣的重任,其他貨幣應該直接與美元掛鉤。他提議設立“國際貨幣穩定基金”,資本總額為50億美元,在國際收支短期失衡時為有關國家提供貸款以穩定匯率,從而恢復固定匯率、取消匯兌管制和歧視性安排。
凱恩斯和懷特計劃最大的不同在于英美之間的利益沖突。作為貿易逆差國和債務國,凱恩斯計劃是從債務人的角度制定的,想得到一個無附加條件即可借錢的計劃。而懷特計劃則是從債權人的角度制定,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最擔心自己成為各國的“取錢罐”。所以懷特計劃的資金需求量比凱恩斯計劃要小得多。“懷特方案”強調黃金的作用,主張取消外匯管制和各國對國際資金轉移的限制。實際上這是在強調美國的作用,因為美國黃金儲備雄厚。另外,懷特計劃中還有關于國際復興與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的規劃,將長期性的融資安排賦予這個機構。 1943年9月,英美之間就凱恩斯計劃和懷特計劃進行了談判。凱恩斯本來以為只要一個周末就能搞定,懷特覺得大概需要一周,結果凱恩斯在美國足足待了6個星期。在談判桌上,懷特不是凱恩斯的對手。凱恩斯口才出眾,懷特則言辭笨拙,聲音嘶啞。他最怕和凱恩斯公開辯論,因為每辯必輸。但所有的牌卻都在懷特手中。懷特的身后是一個強大的美國。貴族出身的凱恩斯只能降尊紆貴,1944年4月,英國做出了巨大妥協。兩國達成了以懷特計劃為藍本的《關于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專家聯合聲明》。
布雷頓的“瘋人院”
1944年7月1日―22日,國際貨幣基金會議在美國的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有來自44個國家的代表730人,包括擁有多達33人的中國代表團和社會主義大國蘇聯。凱恩斯的夫人,俄羅斯裔的莉迪亞?洛波科娃將舉行會議的華盛頓山飯店比作“瘋人院”,44個國家的代表,不同的語言,令人費解的法律詞匯。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屬于兩個人的會議,其他代表都是來“打醬油”的。
這個“瘋人院”正是凱恩斯,尤其是懷特想要的,因為“這更加容易迫使各國接受既成事實”。美國的一名代表曾描述凱恩斯在會議上壟斷會議進程的過程,“當有人提到15節C條時,他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而屋里的其他人都不知道它為何物。因此在你還沒有機會回到15節C條去看看他在說些什么之前,他會說‘我沒有聽到對此條的反對意見’,于是該條款就通過了。當時,每個人都還在尋找15節C條在哪里,他卻說,我們現在討論26節D條。然后人人又開始在文件中亂翻,還沒等你找到,那一條又通過了。”同樣,這一幕也會發生在懷特主導的第一委員會的討論會上。會上討論的都是各國官員們從沒有聽說過的技術性問題,而且一開就是20多天。會議期間,蘇聯代表基本上都在睡覺,他們感興趣的是晚上的舞會。中國代表會議期間沒什么表現,倒是在外出爬山時被附近居民誤認為是蓄意破壞的日本間諜差點被擊斃,以至于代表團成員“抱頭鼠竄,斯文掃地”。
在今天看來,作為美國反法西斯的主要盟友、社會主義大國蘇聯的表現無疑與其當時的國際地位不匹配。實際上,美國最初是將英國視作對手,認為拉入蘇聯進入布雷頓森林體系對于保證戰后的霸權非常必要。懷特就表示,美蘇之間關系的重要性對于世界未來的發展要遠高于美英關系。美國有學者甚至提出美蘇共治世界的主張。1943年,美國財政部準備給予蘇聯10%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美國人雖然給足了蘇聯面子,但斯大林的蘇聯政府卻一直對來自西方的任何表面工作都保持警惕和防備,絕不愿成為美元外交的棋子和美元霸權的附庸。于是,戰后在國土周邊國家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便成為蘇聯的基本國策之一。結果,盡管蘇聯勉強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上簽了字,但卻于1945年12月29日拒絕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退出布雷頓森林體系。
在一片吵鬧聲中,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最終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藍本、凱恩斯計劃為補充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為“布雷頓森林協定”。1945年12月2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成立,總部都設在華盛頓。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形成。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兩點:第一,美元與黃金掛鉤;第二,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即同美元保持固定匯率關系。各國政府可以以35美元一盎司(約31克)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另外,各國還同意成立一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現在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及一個全球性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份額的25%以黃金或可兌換成黃金的貨幣繳納,其余則以本國貨幣繳納。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本國貨幣向基金組織按規定程序借入一定數額的外匯,并在規定時間內以購回本國貨幣的方式償還借款。會員國所認繳的份額越大,得到的貸款也越多。
有人形容該制度不過是“美元交響曲的新樂章”。美國以不到30億美元的出資額享有了IMF和世界銀行27%的投票權,這一比例最高曾達到33%。這兩大國際金融機構要求80%的多數票才能通過新的決策,美國因此而獲得了否決權并由此控制了國際金融秩序。
凱恩斯沒有像英國人期望的那樣,用他聰明的腦瓜子去打開美國人的錢袋子。但從當時客觀現實來看,懷特計劃無疑比凱恩斯計劃更加可行。因為保證美元強大信用的,與其說是黃金,不如說是美國的綜合實力與國際威望。比起由一個人們并不了解和信任的國際機構發行一種陌生的新貨幣來說,用美元做結算儲備貨幣更有利于迅速恢復信用,刺激國際貿易。
2016年10月1日,國慶假期的第一天,人們在慶祝67周年的同時,另一個喜訊也如期來到了中國大地上:人民幣被正式納入特別提款權(以下簡稱“SDR”),成功以10.92%的權重“入籃”。這一消息不脛而走,在短時間內就成為外貿、投資和金融等行業的頭條新聞。
在一片歡呼雀躍聲中,大家紛紛開始剖析人民幣“入籃”為各行各業帶來的利好。事要知其所以然,剖析利好只是人民幣“入籃”帶來的影響,但什么是SDR、中國為什么如此看重SDR等問題,似乎被大家置于腦后。本著“不忘初心”的原則,本刊記者將與大家一起探討SDR與人民幣的那些事兒。
SDR的誕生
SDR又稱“紙黃金”,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下簡稱“IMF”)根據會員國認繳的份額分配的,可用于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務、彌補會員國政府之間國際收支逆差的一種賬面資產。其誕生要追溯到二戰結束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二戰結束后,世界經濟百廢待興。成為新晉強國的美國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與幾乎占全球總量3/4的黃金儲備,主導了戰后國際貨幣體系的建立。由于這一體系是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完成的,因此,該體系便被命名為“布雷頓森林體系”。IMF就是該體系的產物之一。
作為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在貨幣方面主要涵蓋6個方面。
第一,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確認1944年1月美國規定的35美元/盎司的黃金官價,即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黃金。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按官價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為使黃金官價不受自由市場金價沖擊,各國政府需協同美國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維持這一黃金官價。
第二,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其他國家政府規定各自貨幣的含金量,通過含金量的比例確定同美元的匯率。
第三,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以下簡稱《協定》)規定,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法定匯率上下各1%的幅度內波動。若市場匯率超過法定匯率1%的波動幅度,各國政府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維持匯率的穩定。若會員國法定匯率的變動超過10%,就必須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批準。1971年12月,這種即期匯率變動的幅度擴大為上下2.25%的范圍,決定“平價”的標準由黃金改為SDR。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這種匯率制度被稱為“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
第四,各國貨幣兌換性與國際支付結算原則。《協定》規定了各國貨幣自由兌換的原則:任何會員國對其他會員國在經常項目往來中積存的本國貨幣,若對方為支付經常項貨幣換回本國貨幣。考慮到各國的實際情況,《協定》作了“過渡期”的規定。《協定》規定了國際支付結算的原則:會員國未經基金組織同意,不得對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第五,確定國際儲備資產。《協定》中關于貨幣平價的規定,使美元處于等同黃金的地位,成為各國外匯儲備中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
第六,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份額的25%以黃金或可兌換成黃金的貨幣繳納,其余則以本國貨幣繳納。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本國貨幣向基金組織按規定程序購買(即借貸)一定數額的外匯,并在規定時間內以購回本國貨幣的方式償還借款。會員國所認繳的份額越大,得到的貸款也越多。貸款只限于會員國用于彌補國際收支赤字,即用于經常項目的支付。
20世紀60年代,倫敦黃金市場價格曾漲到41.5美元/盎司,超過官價35美元/盎司20%,美元因此大幅貶值。人們逐漸認識到了這種單一貨幣掛鉤的弊端。于是,SDR應運而生。
SDR的用途
SDR曾與16國貨幣掛鉤,自1986年1月1日,SDR改為以國際出口貿易和服務貿易額最高的5個基金成員國的貨幣組成SDR貨幣籃,以后每5年調整一次,該5國貨幣被定為可自由使用的貨幣。按照1986年1月1日生效的SDR貨幣籃子,SDR集合表示著美元、馬克、法郎、日元和英鎊5國貨幣的價值。歐元推行后,該貨幣籃子改為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入籃”。
SDR包含6種主要用途。
第一,參加國基于國際收支平衡或儲備地位的需要,可申請基金組織在SDR賬戶下安排向其他參加國兌換為可自由使用的外匯;基金組織在收到申請后,可協調指定某些參加國(國際收支情勢好、國際儲備地位強)為承兌SDR的對象,并在規定期限內與申請國兌匯;申請國的此種兌匯沒有比例限制,可將其持有的全部SDR兌為可自由使用的外匯。
第二,某一參加國也可通過與其他參加國達成協議的方式,以SDR兌換為等值的其他通貨(包括不可自由使用的外匯),而不必征得基金的批準,也不必遵循基金的相關規定與原則(包括有關兌匯“需要”的限制);但此類交易以不違反《協定》第22條規定的原則為準(改變國際儲備結構)。
第三,參加國可以申請將其在SDR賬戶下持有的SDR轉入一般資源賬戶,以補足該參加國在一般資源賬戶下儲備部分不足其配額25%所形成的債務,或者用于償還其所欠基金的其他債務(如依《協定》第5條第6款所欠債務);基金SDR部收到該申請國的申請后,實際上須將該SDR向其他參加國兌換為所需的通貨,并轉入該申請國的一般資源賬戶,故此過程中,基金須征得相關兌匯國的同意。
第四,SDR按照可調整的比例,集合表示著5種可自由使用貨幣的幣值,即“SDR貨幣籃子”,其幣值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可以作為貨幣定值單位。
第五,只要經基金組織批準,SDR還可以用于基金成員國與非成員國之間的其他相關金融業務。從基金組織已有的決議和目前的實踐來看,SDR已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之間被用于遠期貿易付款、特定的貸款、國際金融結算、國際金融業務保證金、基金利息與紅利支付、贈款等。
第六,SDR作為一種較為穩定的國際儲備資產,又是一種貨幣定值單位,可在任何時候改變SDR的計價方法與原則。SDR在創立時曾與黃金直接掛鉤。
SDR與人民幣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入籃”(2015年11月30日,IMF主席拉加德宣布將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該決議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那么,人民幣為什么如今才得以入籃?當然,這與中國國力上升、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國際影響力增強密不可分。此外,由于IMF每5年才會對SDR貨幣籃子進行審議,因此,對于人民幣來說,上一次“入籃”機會是在2010年。
2010年,人民幣在“入籃”一戰中鎩羽而歸,IMF給出的解釋是人民幣未達成“自由使用”的標準。2014年,當IMF再次對人民幣進行評估時,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人民幣國際化在近幾年的成就(見表)。
人民幣的意愿
雖然SDR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民幣“入籃”的意愿為何如此迫切?從國家層面來看,人民幣“入籃”有兩方面的意義。
地位象征
SDR毋庸置疑是地位的象征。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但人民幣卻沒有占據相應的國際地位。這或多或少地影響了人民幣在全球范圍內“自由使用”的進程。“入籃”后,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將大大提升,從而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最終使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使用率和儲備率提升。
戰略需要
關鍵詞:SDR、國際貨幣體系、儲備貨幣
一、特別提款權
(一)什么是特別提款權
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簡稱SDR)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簡稱IMF)在1969年創設的一種儲備資產和記賬單位,亦稱“紙黃金(Paper Gold)”。它是基金組織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會員國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基金組織指定的其他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基金組織的貸款,還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當國際儲備。但是SDR與其他儲備資產相比,有著較大的限制:SDR只是賬面上的資產,不是真正的貨幣;SDR只在IMF及各國政府部門之間有效,在私人部門無效,而且不直接用于貿易及非貿易支付。
特別提款權設立的原因
特別提款權創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國際流動性不足。早在1960年,特里芬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難題”。認為如果儲備中心國家國際收支盈余,則將帶來全球儲備資產短缺,這就需要創立新的儲備資產來彌補現存資產的不足;另一方面,如果儲備中心國家國際收支逆差,則將造成全球儲備資產激增,這時也同樣需要以新儲備資產來代替原來的儲備資產,以挽救對國際貨幣體系的信心。二戰后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就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特里芬難題。當時美元危機頻發,各國大量拋售美元,搶購黃金,最終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而此時,其他國家的貨幣又不具有國際儲備貨幣的條件,急需增加一種新的國際儲備貨幣來,否則會極大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所以,此時發行SDR,補充現有儲備貨幣或流通手段以保持外匯市場的穩定,就成了基金組織最緊迫的任務。
(三)特別提款權的作用
特別提款權既不是貨幣,也不是對IMF的要求權,而是一種對IMF會員國間自行使用貨幣的潛在要求權。它的用途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動用SDR向基金組織指定的其他會員國換取外匯,償付逆差;第二,會員國與其他會員國可通過達成協議,用SDR換回對方持有的本國貨幣;第三,會員國還可用SDR歸還向基金組織的貸款以及支付相應的利息費用。
二、重新定位特別提款權的原因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進而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反映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巨大缺陷,此時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特里芬難題,使得國際貨幣體系的不對稱性更加嚴重,這種不對稱性決定了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
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供給已經不再受到黃金供應量的限制,而是服務于美國經濟。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美聯儲為了復蘇經濟而過度發行貨幣造成了美元供過于求,導致全球的外匯儲備規模不斷擴大,甚至是全球美元流動性的泛濫,這樣就會增加美元(儲備貨幣)持有者的風險,他們擔心美元貶值縮水;另一方面,美元發行者擔心由于持有者的信心喪失而造成國內經濟的巨大的動蕩,這兩方面都同時增加了整個國際貨幣體系的潛在風險。
這時就非常需要一種新的儲備貨幣來終結這種不穩定性和不對稱性,所以特別提款權就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因為SDR具有其他儲備資產無法比擬的優點:第一,SDR以一籃子貨幣為定價基礎,穩定性比較高,歷史數據表明,SDR幣值的波動率遠遠小于任何一種信用貨幣的波動率;第二,SDR可以降低信用風險,因為SDR的分配是一種永久性的增加,不存在收回的風險;第三,SDR的成本很低:首先是它的創造成本幾乎為零,其次如果一國持有的SDR與基金組織分配的SDR相等,那么該國與基金組織就不會發生任何相關費用。雖然SDR有這么多的優勢,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基金組織發行SDR的限制過嚴,難以滿足國際儲備增長的需求;IMF對特別提款權的分配方式不合理,很少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SDR的定值也是不合理的,只由五種貨幣定值(美元、英鎊、馬克、法國法郎和日元),其中任何一種貨幣價值的變化都會影響到SDR定值的穩定;IMF限制了SDR的使用范圍,SDR只能用于政府或國際組織之間的國際結算。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必須對特別提款權進行重新定位。
三、如何重新定位特別提款權
重新定位后的特別提款權應該是一種能夠彌補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缺陷的一種國際儲備貨幣,所以其應該滿足三個要求:第一要遏制美元本位帶來的既是貨幣又是國際儲備貨幣兩種角色之間的沖突,穩定全球經濟;第二,要充分發揮SDR原來功能的優勢;第三,避免SDR原來功能的劣勢。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1.拓寬SDR的使用范圍。首先,建立起SDR與其他貨幣之間的清算關系,改變當前SDR只能用于政府或國際組織之間國際結算的現狀,使其能成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公認的支付手段;其次,積極推動SDR在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定價、投資和企業記賬中的使用范圍。這樣不僅有利于加強SDR的作用,也可以有效減少因使用儲備貨幣計價而造成的資產價格波動和相關風險。
2.進一步完善SDR的定值。當前,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約有一半的世界經濟增長來源于發展中經濟體,為了使SDR更具有合法性和吸引力,應該考慮增加SDR籃子中的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并根據經濟情況相應地調整各貨幣的權重。
3.調整SDR的分配方式。當前,SDR是按照各成員國在IMF中的份額進行分配的,發達國家對國際儲備的需求較小卻獲得了新增SDR的大部分份額,而大量需要儲備以應對各種沖擊的發展中國家只能得到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這樣的分配方式是不合理的,需要調整。我們建議,可以先將其中的一部分(比如70%)按照現行的分配方式進行分配,另外一部分的分配可以考慮一些特別困難國家的需要,對這些國家進行援助,多分配一些。
4.完善SDR的發行方式。首先要增加SDR的發行量,因為SDR占全球儲備資產的比重很低,只有4%;其次,找到一種最有效的發行方式,即采取逆經濟周期發行與定期發行相結合的方式,一般情況下,定期發行SDR,而在危機期間,逆經濟周期發行SDR,這樣不但能夠滿足全球儲備增加的需要,而且能夠平滑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參考文獻:
[1]吳劍蕓.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歷史背景、作用及其崩潰[J].經濟學家,2004(11).
[2]周小川.關于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EB/OL].pbc.省略/detail.aspcol=4200&id=279,2009.
[3]樊穗.SDR的發展過程、作用及其展望[J].金融管理,2007(3).
[4]孫麗.超儲備貨幣的可行性研究[J].上海金融,2009(8).
[5]奚軍羊.國際儲備研究[N].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6]黃梅波、熊愛宗.特別提款權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J].國際金融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