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6: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春蠶到死絲方盡”的作者是李商隱。
2、李商隱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曉,因此他只能以詩記情,李商隱所寫的以《無題》為題的詩篇,大多是抒寫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詩。此詩即其中一首。
3、《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唐)(節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來源:文章屋網 )
關于教師節的古詩:
1、《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唐·白居易
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2、《遠師》 唐·白居易
東宮白庶子,南寺遠禪師。 何處遙相見,心無一事時。
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4、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師說》
5、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己亥雜詩》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李商隱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 感情
在晚唐詩壇上,李商隱是一位大家,當時與杜牧齊名。不過,若就對后世的影響而言,李商隱是超過杜牧的。李商隱在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創造性地豐富了詩的抒情藝術。他的詩歌創作,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朦朧婉曲之美。最能表現這種風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絕,其中又以《無題》諸作(多為七言近體)堪稱典型。詩以“無題”命篇,是李商隱的創造。這類詩作并非成于一時一地,主題多數描寫愛情,其內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難用一個恰當的題目表現,所以命為“無題”。其中有的可能別有寄寓,也可能有戀愛本事為依托,雖有不少學者對此進行考索,但是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明確有寄托或確依何事之前,仍主要以詩歌形象所構成的意境為依據,把它們作為一般愛情詩對待,這并不妨礙認識它們的藝術價值。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就是描寫愛情相思,膾炙人口的佳作。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
開頭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李商隱從這里推進一步,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禁受。詩人在一句之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因重復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這樣的纏綿情態,在“別易會難得”等平直敘述中是不易體會到的。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如此,恰又面對著暮春景物,當然更使她悲懷難遣。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次句不僅象征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征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盡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里,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有著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像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只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至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里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里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想比前人更深微復雜,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
以上著重揭示內心的感情活動,將難以言說的復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五六句轉入寫外向的意念活動。上句寫自己,次句想象對方。“云鬢改”,是說自己因為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于鬢發脫落,容顏憔悴,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鬢愁中改,紅顏啼里滅”(《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無題》“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為“云鬢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為此而愁。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敘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自己于夜間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為憔悴而痛苦。夜間的痛苦,是因為愛情的追求不得實現;次日為憔悴而愁,是為了愛情而希望長葆青春,總之,為愛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這種晝夜回環、纏綿往復的感情,仍然表現著痛苦而執著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對方和自己一樣痛苦。他揣想對方大概也將夜不成寐,常常吟詩遣懷,但是愁懷深重,無從排遣,所以愈發感到環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隨之更趨暗淡。月下的色調是冷色調,“應覺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凄涼之感。“應”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于對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動,體現了她對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既然會面無望,于是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這就是結尾兩句的內容。詩詞中常以仙侶比喻情侶,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里即以蓬山用為對方居處的象征,而以青鳥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這個寄希望于使者的結尾,并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詩已經結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將繼續下去。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融鑄著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態的反映,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它們從不同方面反復表現融貫全詩的復雜感情,同時又以彼此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復雜感情為內容的心理過程。這樣的抒情,聯綿往復,細微精深,成功地再現了心底的綿邈深情。
詩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從李商隱以前的詩歌創作中發現相似的描寫。晚唐詩以李商隱為代表,在盛唐詩、中唐詩之后,開創了唐詩的第三重境界。我國對李商隱的研究從1978年后出現全面推進的態勢,并形成持續至今的研究熱。從反映心靈的角度,董乃斌認為李商隱是一個努力開掘心靈世界的詩人,王蒙提出了“通情”、“通境”說,認為李詩展現的是一種心靈景觀。余恕誠則提出“以心象融鑄物象”的觀點,認為李詩的獨特貢獻在于對心靈世界的豐富層次作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在前人創作的熏陶和啟發下,詩人有所繼承和借鑒。但是他并沒有簡單地模仿前人,而是以極高的創造性,將原來比較樸素的表現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動,用以反映更為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實際上已經脫去舊的形跡,成為新的創造。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豐富的文學修養與他對于意境和表現手段的探索,是這首詩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劉學楷.李商隱傳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一、韻律之美
詩歌之美首先在于它的節奏和韻律,讀之朗朗,唇齒生香。李商隱工于律詩,尤長七律,大家熟讀的無題詩和比較有名的詩多為七律。律詩尚聲律重對偶,“回忌聲病,約句準篇”,為唐代多數詩人輕視,認為格律的約束破壞了意境的營造。然而李商隱承襲杜甫、李賀對格律的重視,用自己高超的技巧精心營造律詩的韻律之美,“戴著鐐銬跳舞”,使格律詩別具美感,提振詩歌的技術標準。他的“燕臺”組詩和無題詩是代表。
二、朦朧之美
(一)在詩中的體現
李商隱在詩里有偏愛描寫的意象。他愛寫“雨”、“蠟燭”、“柳”、“風”、“蝴蝶”、“夜”等意象。雨,飄飄灑灑,柳,寄托著離愁別緒,蠟燭,搖搖曳曳,忽明忽暗……詩人選取的意象本身就帶有朦朧感。除此之外,詩人還借用一些特別的修飾,讓這些意象變得輕盈、空靈,甚至難以感知。以雨為例,詩人吟到“一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重過圣女祠》)、“小幌風煙人,高窗霧雨通”(《寄目》)、“封來江渺渺,信去雨冥冥”(《寄令狐郎中》)、“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夜雨寄北》)、“水庭暮雨寒猶在,羅薦春香暖不知”(《回中牡丹為雨所敗?其一》)。詩人描寫的雨多是細雨、暮雨、冷雨。形容雨細,詩人用了“霧”、“煙”、“夢”一系列詞,“霧”、“煙”、“夢”不僅細而且迷蒙,再加上“暮”、“夜”、“寒”,這樣的雨天在詩人筆下,氣氛變得更加沉晦。
(二)在典故中的體現
李商隱詩歌的朦朧美還體現在其對典故的運用上。古代文人詩歌喜歡用典故,特別是唐代五、七言今體詩的體制定型以后,這種風氣尤為普遍。李商隱在其詩歌中對典故的運用有其特別之處。
首先,李商隱詩歌中典故的運用量是很大的。我們不妨做個量的統計。以李商隱最有名的六首七律無題詩為例。粗略地統計一下,劉郎蓬山、賈氏窺簾、毖妃留枕、莫愁、班雅、小姑、神女等用典近十處。而僅名篇《錦瑟》,作者便在首頸二聯中連用了莊生蝴蝶、望帝杜鵑、滄海明珠、藍田玉生煙四個典故,一句一典,讓人有應接不暇之感。在此例子不再多舉。典故用得多,必然增加讀者閱讀理解的難度,甚至給人一種“若其用事深僻,語雖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宋?蔡居厚《蔡寬夫詩話》)之感。我們不能完全排除這樣的可能,但在大多數作品中,詩人用典精當,詞句優美巧妙,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典故的運用必須以廣博的文化知識為基礎。對于一般讀者而言,要擁有詩人那樣廣博的知識面是很困難的,由于文化程度不同,不同讀者對同一首詩歌,以及讀者的理解和詩人自身想要表達的意旨的理解可能是大相徑庭的。但李商隱詩歌中典故本身的色彩感和形式美卻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這一矛盾,并且產生出朦朧的美感。
三、距離之美
晚唐描寫情愛的詩歌很多,和李商隱合稱“溫李”的溫庭巧、合稱“小李杜”的杜牧等都有不少情愛佳作。相對來講,在李商隱流傳下來的近600首詩中,情愛詩不占多少比例,讀者真正最耳熟能詳的其實還是情愛詩。感受李商隱詩的距離美,最適合的方式就是認真對其情愛詩進行品讀和解析。其中最讓我們刻骨銘心的,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等名句。
李商隱能讓今人讀者共鳴同,對情的期待同趨唯美,或者源于古今情愛體會愛戀深切時,方在相見、鐘情、相思、攜手乃至共剪酉窗燭的期許方面產生共鳴。無論是《夜意》中的“簾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如何為相憶,魂夢過瀟湘”,還是《涼思》中的“人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其實都可以在現代人中引起共鳴。想必“枕冷被仍香”,對伊人癡情的感覺仍在回憶中,而后在《涼思》中透出的是擔心、懷疑,想必成就這樣通占今之情感的就是不變的真情的共鳴。距離之美源自詩中人,在其諸多無題詩中有足夠體現。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輕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等佳句,無處不散發出李商隱詩的距離之美。
四、“蟬”――幽怨之美
在李商隱570多首詩作中,“蟬”這一意象先后出現了15次,詠蟬詩1首,涉及“蟬”的詩歌共有16首,這在眾多詠物詩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卻有他獨特的個性,賦予蟬別樣的韻味。蟬,居高不食,以清露為飲,而且蟬的生命周期極其之短,古語曰:“蟬不知秋。”早在唐代之前文人即有吟詠寒蟬的詩文傳統,大多都是表現蟬聲凄寒和贊揚蟬德高潔。唐人筆下的蟬大同小異,多帶有自喻意味。或是苦難的象征,或是清高的化身,總體上講還是借蟬托己之幽情,標明自己不隨波逐流的清高。李商隱筆下的“蟬”卻別有一種意蘊,詩人突出的是一個“怨”字,其中既有“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抱怨、牢騷,又有婉而不露的怨刺。
五、婉約之美
看那綠色的草地,
開滿勝利的花朵;
看那白色的長廊,
總是會走到盡頭。
軍訓,是你讓我變的成熟,
總在困難中挑戰自己;
軍訓,是你讓我更加自信,
總在舞臺上展示自己;
軍訓,是你讓我學會獨立,
離開父母卻依然堅強。
攀巖、跳傘,
無疑是對自己的挑戰,
周圍總有朋友幫助是如此的溫暖。
我們總在軍訓中結交新的朋友,
但可恨離別。
我們只能漠然回首
說聲再別軍訓,
再見朋友。
在此獻上詩一首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為抗疫英雄們寫的詩詞大全2020
水調歌頭武漢防控肺炎疫情感賦
大愛扶傷策,最美“逆行人”。放聲黃鶴,封城封路不封心。請戰白衣俊杰,宣誓青春熱血,攜手斬瘟神。縱有萬般險,天使競投身。
瞞稚子,別佳偶,穩尊親。義無反顧,忙穿防服入危門。守歲寒窗雨雪,守護病容湯藥,只愿莫驚魂。眾志成城夜,舉目盼良辰。
鷓鴣天有感于為肺炎產婦剖腹接生“鼠寶寶”
誰料年關惡毒生?驟然招致世人驚。縱無橘井靈泉涌,但有杏林肝膽傾。
傳短信,請長纓,動心更是嫩啼聲。望中荊楚仁風勁,肯信真情勝疫情。
有感于老娘為自我隔離的醫生兒子送飯
丹心使命,白頭情性。老娘送飯提湯甕。叫乳名,道嚀叮。凝眸落淚心發怔。兒勸娘親莫受驚。兒,抗疫情。娘,抗疫情。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子公孫丑上》
這是儒家二圣之一的孟子在《孟子》中與人的一句對話,后被世人廣泛引用,成為帶有殉道意味的名言。那種勇于追求,不懼世俗與困難的精神,極為動人。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是李商隱經典無題詩詞,整首詩寫的是年少時那段印象深刻又比較懵懂的愛情經歷,也有人認為是政治失意和精神悶苦的抒發,全詩細密,心曲復雜,詩歌的象征色彩很濃。尤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為名句。但后世更多把這一句用于一種奉獻精神的禮贊。
抗擊肺炎疫情的詩詞
1、梅竹迎春舞婆娑,松柏擎天掃殘疴。
萬眾齊心戰疫魔,決戰大軍渡長河。
2、
肅腐反貪豈畏疴,白衣戰士定風波。
長鳴鐘警齊心力,眾志成城斬惡魔。
3、
錦鼠迎春喜樂稠,毒君霹靂降荊州。
驚聞又起盤中味,實嘆何丟耳畔憂?
一令軍需醫不悔,數千患者鬢添柔。
莫嗔瘟訪頻頻速,萬物和諧有道酬。
注:耳畔愁指曾經讓人膽寒的非典。
4、中華滅疫一盤棋,運籌幃幄全民弈。
車馬將相巧布陣,占盡先機定贏局。
5、花開臘月振精神,冰肌玉骨斗魔鬼。
品質高潔真可貴,疏枝競秀報春暉。
6、驚濤駭浪征戰激,力挽狂瀾豪氣飛。
頂天立地群英聚,滅疫戰魔樹豐碑。
7、
文/滄海一粟(重慶)
疫情急。
驚慄肺患江邑。
獨佇山城暖緩脈。
太陽微紫色。
遠近吹簫哀恤。
曲曲揪心乏力。
思憶可悲吾阻隔。
淚泣愁腸日。
8、
文/游發華(武漢)
黃鶴龜蛇多郁悵,三鎮嚴寒,妖孽從天降。
無奈封城除魍魎,有心滅患消魔瘴。
武漢從來不畏強,荊楚雄風,自古誰能擋。
雪落神州新萬象,春回大地花齊放。
9、武漢起烽火,戰鼓震長河。
千帆追,萬船斗疫歌。
10、
諸位朋友聽我言
,
這個春節不一般
,
往年忙得團圓轉
,
今年過年把門關
,
事情發生在武漢
,
新型肺炎來傳染
,
為了病毒不擴散
,
醫護人員在苦戰
,
一方有難八方援
,
中華美德暖人間
,
白衣天使奔武漢
,
八十高齡上前線
,
上面每天發文件
,
全國齊心抗肺炎
,
愛心人士把款捐
,
更有專家沖在前
,
中國政府不簡單
,
六天建成火神山
,
世衛組織齊點贊
,
抗擊疫情出經驗
,
英雄奮戰在前線
,
我們千萬別添亂
,
為了大家做貢獻
,
聽聽我來勸一勸。
微信上面心意傳
,
等待花開病走遠
,
再來相聚笑開顏。
人多病情易傳染
,
發個視頻酒杯端
,
網上干杯更新鮮。
時間往后延一延
,
若是辦了無人看
,
又貼面子又貼錢。
生意別急忙著干
,
千萬不要為了錢
,
疫情傳染后悔難。
全部放假把門關
,
各種緣由說一遍
,
保護祖國青少年。
傳統觀念要改變
,
勤洗手來多鍛煉
,
不給子女添麻煩。
千萬不要病情耽
,
早點匯報進醫院
,
不要四處去傳染。
黨的號令要宣傳
,
摸排上報要當先
,
消殺隔離是重點。
消息不實不要傳
,
為了你我都安全
,
全民一心戰肺炎。
這個疫情傳的歡
,
為了大家早相見
,
責任擔當齊參戰。
道里說了千千萬
,
做人要有大觀念
,
同舟共濟抗肺炎
,
戰勝疫情保平安。
致敬所有一線的抗疫英雄們的詩詞
題終南山院士領命赴武漢抗疫前線
封城武漢疫情狺,赴難從知老將身。
突襲無常遂不速,猝來病毒要尋甄。
回天職責憑忘我,蹈海精神何待人。
披甲誰曾悲白發,從容出劍有乾坤。
己亥除夕前一日武漢因疫情封城
新年前夜起風波,忽的襲來病毒魔。
人畏自然䝼淚水,史嗟庚子痛心窩。
可憐封口傳真者,切莫將災唱贊歌。
更有英雄沖一線,送瘟天使耀星河。
致領命出征的鐘南山院士
橫禍來時再請纓,從容偏向疫區行。
明知三鎮成孤島,誓為蒼生鑄太平。
鬼遇英雄應發怵,民因國士不擔驚。
上書自有隆中對,共克艱危必打贏。
感動中國
什么叫感動中國,感動了天南地北。
一座城從漢走來,滿天下縱憂能克。
白衣天使是蓮花,病毒閻羅仄。
生死同心你我他,前方看我人民力。
與留鄂諸社員
蕭蕭除日共時難。數字攀援不忍看。
齊楚城孤中隔絕,馬牛風逸有相干。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
4、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5、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6、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7、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8、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9、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惠能《菩提偈》
10、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斷句》
11、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1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13、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鶴《小松》
14、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和董傳留別》
15、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16、世事短如,人情薄似秋云。——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
17、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其一》
18、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 白頭吟 / 有所思》
19、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0、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21、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張謂《題長安壁主人》
2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其一》
2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24、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蜂》
25、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26、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樂游原 / 登樂游原》
27、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佚名《黍離》
2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曉景》
29、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張鳴善《普天樂·詠世》
30、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而在唐代詩歌史上,除了這兩位詩人合稱“李杜”外,還有一個“小李杜”的說法。“小李杜”并不是指孩童時代的李白、杜甫,而是另有其人,他們就是晚唐時代的李商隱和杜牧。正如盛唐時代出現了李白、杜甫兩位代表著時代創作高峰的大家,李商隱和杜牧可以說是晚唐時代詩歌成就的代表。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著有《通典》。史學世家對杜牧最大的影響就是他的懷古詩、詠史詩成就斐然。比如著名的《登樂游原》: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在詩中,詩人感嘆朝代更迭,如同無法逆轉的自然,充滿了悲涼。還有“紅塵一騎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諷刺皇帝的荒唐等等。從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杜牧對于歷史、現實的關注和他深沉的情感。
他的一些風景詩則寫得高朗俊逸,充滿美感,比如我們熟悉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泌陽)人。他對現實也非常關注,寫有不少政治詩、詠史詩,表達對于國家政治黑暗、民生疾苦的熱切關心。然而最能夠代表李商隱詩歌成就,也是代表著晚唐詩最高成就的是他以《無題》為標題的一組愛情詩。比如其中一首: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關鍵詞】無題詩;表現手法;用典;朦朧
李商隱的詩歌以其隱晦的審美旨趣、如幻如夢朦朧意境、濃厚的韻味、曲折奧妙寓意,從而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給人一種朦朧美。李商隱的詩主要分為詠懷詩、政治詩、愛情詩三大類。或許是李商隱的“無題詩”太出名的緣故,后人便習慣把“無題詩”和李商隱聯系起來。自古而今文學史上對李商隱這類“無題”詩眾說紛紜,誰也無法闡釋得很清楚。正如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說:“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從詩歌的藝術繼承關系看,“義山之詩,乃風人之緒音,曲宋之遺聲,蓋得子美之深而變出之者也”。(《義門讀書記卷上 李義山詩集》)從詩歌的藝術創作講,李商隱在遣詞煉字、深情綿邈上開拓了新的境界。李商隱“無題”詩最大特點在于深婉、隱晦,其常用托名寄情、用典隱情等方式表達一種微妙復雜的情感,抒發自己含蓄的情懷。其表現手法大體有:
一、托名寄情,書寫相思
李商隱“無題”詩中常用代名或托名的方式代自己及戀人,用以寄托自己的思想,借古人之事抒發自己的不了之情。
李商隱以戀人為“莫愁”,寄托思念。如《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
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后清宵細細長。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該詩首聯敘說了女子長夜難眠;頷聯則引用宋玉《高唐賦》中楚王與神女夢中相會之事,交代了女子難眠的原因;頸聯寫出女子的孤獨凄苦;尾聯則道出了思念之深。全詩作者以“莫愁”為戀人,寄托了自己相思之情,縱使無緣相見,也不妨獨守疵情,甚至為此惆悵終老。李商隱曾將自己比作曹植,將戀人比作宓妃、洛神。如《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該詩首聯化用巫山云雨、《殷其雷》、《長門賦》之事,擬想伊人相思之苦。頷聯“燒香(相)”、“牽絲(思)”,實諧“相思”二字。金蟾雖嚙鎖,井水雖汲深,然“燒香”可入,“牽絲”可回。只要一往情深、此志不渝,“(香絲)”之情感動彼此之心。頸聯則寫出了女子所以相許,皆因我有韓壽之少、子建之才。尾聯由幻想回到現實,再寫相思之苦。李商隱的無題詩通過運用托名寄情這一藝術表現手法,使作品具有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獨特藝術效果,其體現出來的相思之苦更是淋漓盡致。
二、用典隱情、意味遙深
用典多、寓意隱曲是李商隱“無題”詩特點之一,其目的是使相關事件掩藏起來同時表達自己隱晦的情感。因此,我們在解讀“無題”詩的典故時,往往能通過其指代的、隱喻的意義,從而為解讀提供相應的“密碼”。
隨著情感的加深、思念的加劇,李商隱用典表達自己的相思之情愈發隱晦。其將自己與戀人比作蕭史與弄玉、韓重和紫玉。如《無題》:
聞道閶門萼綠華,昔年相望抵天涯。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花。
李商隱用蕭史、弄玉的例子,借用吳王小女紫玉之故事寫出了當時與伊人雖近在咫尺,然卻難得一見。以蕭史、弄玉之典故隱情在其別的詩中也有。如:“腸斷秦臺吹管客,西日春盡到來遲”(《相思》),這類例子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李商隱借用萼綠華、羊權故事比喻自己與戀人的短暫婚姻。萼綠華與羊權的婚姻并不長,而萼綠華對羊權貞忠不渝,終得以長久相聚。透過“聞道閶門萼綠華,昔年相望抵天涯。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花。”這首詩,我們可以隱約看到李商隱與某一女子有短暫的因緣,由于某種原因使二人不能長久生活,這與萼綠華之故事頗為相似。作者久未忘懷,因而題上述一詩抒懷。
三、執著深沉、銘心刻骨
李商隱的“無題”詩(愛情詩)繼承了詩經中《秦風?蒹葭》傷感基調、可遇不可求的愛情傳統,抒寫了自己獨特的愛情體驗。其愛情詩中的抒情對象大體有:年青時代的戀人、妻子王氏、難以考查的戀愛對象。這些詩或嘆離懷之意,或哀婉異地之思,或纏綿兩情之悅,往往于無望中帶有執著、于迷惘中凝結清晰,似暗淡然不低迷,似茫然然愈固執。于冥莫恍惚之中,我們看到一種朦朧之美;也看到一個心靈敏銳、情感細膩、多愁善感、欲吐還吞的李商隱。下面幾首流傳甚廣的《無題》便是其“無題”系列的代表作: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李商隱這些詩充斥著情懷的感嘆,似在傾瀉心中的無限情感。這些詩大都執著深沉、一往情深,既無依玉偎香的輕薄、又沒有肉感欲的低俗。詩人把愛情純化、升華到如此明凈而又纏綿悱惻,有著極濃的感染力。這些詩寫出了詩人與戀人間的隱曲愛情,戀人像夢幻一樣飄忽無定,難以會合,以至留下終身難忘的惆悵。這是這是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無比的失望,也是詩人心底對婚姻自由的悲憤呼聲。
四、結語
斯皮爾伯格指出,所有偉大作品的淵源,都是人的靈魂以及他所經歷的痛苦和歡樂。中國詩論中也有“窮詩而后工”之說,該說法認為作者在經歷諸多困難、厄運,體會多種情感下,通過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才能更好地實現詩歌創作藝術的突進。李商隱的無題詩融比興、象征、雙關、諧音等手法于一體,注重心靈體現和情感信息的傳遞。其無題詩將畫面的完整性打亂,把不甚關聯的意象整合在一起,通過意象間的跳躍性,給人一種朦朧之感,使讀者在朦朧恍惚之中產生藝術的聯想。如果說詩是人內心的某種復雜情感及精神的體現,那么李商隱的詩則是對自己內心世界和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如果說詩人是真理、靈魂的感悟者,那么李商隱無題詩的創作則是愛與美相統一的追求者和實踐者。李商隱的無題詩意境深邃深淵、意蘊隱曲,以此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把詩歌的藝術欣賞引向一個新的境界,不愧為詩歌中的珍品。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石觀海.中國文學簡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3]聶石樵.玉溪生詩醇[M].中華書局,2008.
[4]李商隱詩選[M].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
關鍵詞:李商隱 愛情詩 藝術特色
李商隱是我國晚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他的愛情詩格調凄美,感情真摯。詩中主要表現男女主人公愛情實現的艱難,異地相思的無限痛苦。但是,他們對愛情堅貞不渝,離別的痛苦中始終有一把希望之火在燃燒。由于距離而悲,有悲而感到絕望,絕望中又對未來寄予了希望。看似悲劇,是凄;又想得到相聚的圓滿結果,是美,其魅力就在于他把愛情表現得那樣無望,但又不是那種傷情至深的絕望,從這種無望的愛情中透出主人公把希望寄予未來而讓人感到一種辛酸的美,凄絕的美。李商隱的愛情詩之所以有這種凄美的效果,是有一下幾大藝術特色的緣故:
一、構思縝密,情致深蘊,情摯意真,深厚纏綿
如《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第一句是過去時,第二句是現在時,三、四句是將來時,四句小詩,把夫妻間的相互思念,自己客居異鄉的凄苦和幻想他日相聚的歡娛全部寫出,構思精妙,極盡委曲之能事。特別是他的《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一開頭就說盡了離情別恨。頷聯春蠶蠟炬、到死成灰,比喻中寓象征,至情至性,已經超越愛情而具有執著人生的永恒意義。頸聯于細意體貼關注中見兩心眷眷,兩情依依。末聯是近乎無望中的希望,更見情之深摯。他把愛情純化、升華得如此明凈而又纏綿悱惻,在古代詩歌中是罕見的,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不為無因。
二、注重心靈世界的表現
李商隱的愛情詩以多種著力抒寫主人公的主觀感覺、心理活動,表現他(她)們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他往往借助細節描寫、內心獨白、以景托情等手法來表現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妻子王氏亡故后,李商隱悲痛萬分, 寫了不少悼亡詩,來抒發對愛妻的思念之情。如《正月崇讓宅》就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 詩中的"鼠翻窗網小驚猜"這一細節描寫,非常逼真地寫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深夜 詩人全神貫注地懷念亡妻,忽聽到鼠翻窗網之聲,還以為是妻子到室中來,所以立刻 翻身起來,尋找妻子……
再如《代贈二首》中的"樓上黃昏欲望休",從詩的主人公所見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襯托女子的思想感 情。"芭蕉不展丁香結",這里的芭蕉,是蕉心還未展開的芭蕉;這里的丁香,也不是 花瓣盛開的丁香,而是緘結不開的花蕾。它們共同對著黃昏時清冷的春天,哀愁無限。 這既是女子眼前實景的真實描繪,同時又是借物寫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 自己,隱喻二人異地同心,都在為不得與對方相會而愁苦。芭蕉、丁香,既是詩人的 精心安排,同時又是即目所見,隨手拈來,景與物、物與人融為一體。
三、巧用比興、象征手法
比興、象征是我國古代詩歌慣用的創作手法,能隱晦曲折的表達主題。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比喻對所愛者至死不渝的摯愛真情。在這里,燭淚難止,蠶絲不盡,既有比喻之意,也有象征之意。又如《錦瑟》中,詩人大量借用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田生煙等典故,采用比興手法,運用聯想與想象,把聽覺的感受,轉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組合,創造朦朧的境界,從而借助可視可感的詩歌形象來傳達其真摯濃烈而又幽約深曲的深思。
四、善用神話、典故
如《無題q紫府仙人號寶燈》一詩中,熟練地運用了《真誥》、《裴航》中人神相戀的典故,使詩的意象主旨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在《無題q颯颯東風細雨來》中更是連用了幾個典故。開頭一句"颯颯東風細雨來"采用了"夢雨"的典故。這里,既隱隱傳出了生命萌動的春天氣息,又帶有一些陰冷凄清的色調,同時烘托出女主人公正在萌發躍動的春心和難以表述的憂郁苦悶的心情。
五、錘煉字句,工于造語
李商隱的詩語言凝練而豐富,不但注重錘煉實詞,選擇虛詞,運用疊字,同時注重對成語典故、民諺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詩歌語言造境新穎,蘊涵豐富。如《向晚》"花情羞脈脈,柳意悵微微"中疊字的運用,創造出了聲、色、情俱佳的境界。李詩擅用七律,常有佳對,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錦瑟》),不但對偶工整,而且月、珠、淚、日、玉、煙等字的運用,給人以珠圓玉潤之感。這一特色在他愛情詩中亦有突出的表現,如"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無題四首》),"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無題四首》)"何當共剪西窗燭,卻活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都寫得凝練工整,精美典雅,為后世所廣為傳誦。
六、側重于感情領域的表現,格調高雅
男女之間無論是熱烈的相愛還是執著的相思,抑或是愛情破滅后的傷感,都表現了對于對方的尊重同情和對所愛者處境的體諒。
如《無題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詩人追憶昨夜參與的一次貴家后堂之宴,表達了與意中人席間相遇、旋成間阻的深切懷想和惆悵。在"身"不由己的情況下,那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心心相印,是多么難能可貴,"身無"、"心有"相互映照,在心靈相通而不能相見的苦悶中,突出了間隔中的契合,苦悶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欣慰。這與齊、梁詩把女子作為賞玩的對象去寫是完全不同的,李商隱的愛情詩總是寫得銘心刻骨,無法排遣,常是一種無望而又無法遏止的追求,以至竟以生死以之的態度去對待,他的愛情絕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便是最典型的例證。從這個意義上說,李商隱的愛情觀和女性觀是比較進步的。他有的愛情詩還在愛情描寫中滲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與對事業理想的執著追求相溝通,這種品位和境界,遠在齊、梁詩之上。
在晚唐詩壇上,李商隱的愛情詩,寫得形象美麗,深情綿邈,蘊藉含蓄,表現出一種對于愛情的刻骨銘心的追求。其獨特的綺麗蘊藉的風格和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不僅在晚唐的詩壇上獨樹一幟,放射出奇麗的光彩,而且對后來詩歌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馬積高:《中國古代文學史》,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第1版
2.唐銘鋒:《唐詩宋詞元曲》, 遠方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徐應佩、周溶泉:《古典詩詞欣賞藝術》,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一、先景后情,景為情設
就是說一首詩先寫景再抒情,景與情的句數并不固定,只不過寫景是為抒情做“鋪墊”,抒情才是寫景的“目的”。如王維的五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的前三聯寫景,尾聯抒懷。寫景不是單純地寫景,而是有意布設一個“清幽安閑”之境引出“閑適”之情。又如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寫景時詩人精心選取了夔州江邊八種典型景物,借此營造肅殺、悲涼的氣氛,在這種氣氛中抒寫自己的身世之悲、憂國之情,就順理成章了。先景后情,景為情設典型的例子還有王之煥的《登鸛雀樓》、王昌齡的《閨怨》等。
二、開門見山,起筆抒情
這種情況類似于散文的開門見山。因為情感非常強烈,有點抑制不住,所以起筆就抒情。如白居易《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起筆就盛贊江南風景如何之好,抒發作者無比喜愛之情,接著特寫江岸春花之紅艷、江水之碧澈,面對如此景致(和北方初對比),作者情不自禁地反問,呼應開頭。再如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魂夢中。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起筆突兀擲出“恨”字,恨之深,直入夢中。夢中昔日游上苑的情景何等氣派,何等威風,可眼下只能以淚洗面。作者無須再說下去,讀者已被這種撲面而來的徹骨之恨揪住了心。
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以抒情開篇,然后輔以寫景。分別時分,正當暮春;東風無力,百花凋殘,物猶如此,人何以堪?這就把“別難”之情,寫得異乎尋常。
三、以景結情,余味無窮
古詩結尾的方法頗多,只就情、景說,有以抒情結尾的,有以寫景結尾的。以情結尾屬常式,更普遍一些。但若要論藝術感染力,恐怕寫景結尾的要強得多。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
如夏完淳《即事》: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這首詩情景各半,一三聯直抒抗敵復國之志,二四聯描寫雄豪悲壯之景,是一首先情后景的“非常規”詩。作者開首直抒胸臆,憤慨之情躍然紙上,與前面的《憶江南》、《望江南》、《無題》等起筆方法一致,但藝術上稍遜一籌;最后一句,頗得王昌齡《從軍行》結句“高高秋月照長城”之神韻,因此一句,境界全出,大大提高了詩的藝術感染力。此外,類似的還有劉長卿的《酬李穆見寄》、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許渾的《謝亭送別》、秦觀的《浣溪沙》等詩詞的結句。需要說明的是,這一類詩雖然句末寫景,但前面并不全是抒情,有的或敘事或議論,由景而情只是其中的一種。
四、融情于景,情景合一
融情于景就是通篇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它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這樣的詩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寫景,實則寫情。
最著名的莫過于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全詩一字未說離情別緒,而煙花含愁,孤帆載憾,別緒如長江不盡,離情如碧空無涯。情含景中,神傳象外,妙合無垠。
張繼《楓橋夜泊》也是這樣一首典范之作: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作者把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以及半夜里傳出的寒山寺鐘聲,有選擇地加以組合,看似沒有一句抒情,卻句句都在寫羈旅人飄泊異鄉的孤煢寂寞的心境。屬這類的名作還有杜牧的《江南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等。
以上舉例是就通篇而言。當然,融情于景的例子不限于整首詩,古詩中更多的是一句之中的融情于景、情景合一。可以說,凡是寫景的詩句,都融進了作者的感情,情和景是難以分離的,只不過景是外顯的,情是內隱的而已。
景與情是詩歌創作的兩大要素,兩者不可分離,古人在這方面談論得很多:“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孤不自成,兩不向背”(謝榛),“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胡應麟),“情境名為二,實不可離”(王夫之),“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
一則古語說:“人無志而不立。”一個人如果沒有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是不會有所作為的,因為他是不會為了自己定的目標而努力奮斗拼搏。從遠古的開天辟地到現如今的知識大爆炸,信息時代突飛猛進的發展,多少代仁人志士都有著偉大崇高的理想,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燈,理想是戰勝困難的力量源泉,理想是通向成功的宏大橋梁。
我也有自己的理想——就是當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師。至于我為什么當老師,可就說來話長了,孩提時,媽媽問我理想是什么,我不明白,只知道自己喜歡吃面包,便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腦的告訴了媽媽,媽媽點點頭說:“那你可以當一名面包師。”我便認準了這個職業,在后來的日子里,我又改變了這種想法,因為看到醫生叔叔拿著針頭在我的小屁股上一扎,我的病就立刻痊愈了,所以當白衣天使的念頭又在我的腦海中萌芽了。
可是,漸漸長大些的我知道了,如果不是為理想而奮斗,是不會實現目標的,也明白了,理想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我開始思索,開始鄭重考慮自己的理想。不經意間翻開書的一頁,看到了唐代詩人李商隱寫的《無題》中的詩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立刻提醒了我,我決心學習春蠶吐絲的精神,做一名人民教師。上幼兒園時,認為當老師最威風的事就是拿著教鞭管教自己的學生,但是年幼無知的我們哪里知道老師的苦衷,老師日復一日的為我們操勞,在皎潔的月光之下不停地備課,為的就是把最精湛的知識傳授給我們,讓我們考出一個優異的好成績,長大成材,報效祖國,報答父母,感恩老師。
經過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級大地震后,新聞報道上也多次出現老師力救學生,自己卻深陷樓板之中的真實畫面,他們用自己的身軀為學生撐起了一片生命通道,而自己再也看不見這美好的世界了,這種大無畏,無私奉獻的精神更加堅定了我當老師的決心,雖然形容老師的大多數是一些彩虹般優美的語句,可是,只有經歷過風雨才會看得見彩虹。教師多少次為學生們的學習情況而絞盡腦汁,多少次為學生們的學習態度不端正而焦慮重重,多少次為學生們的學習成績無法提高而徹夜未眠。這些不正是教師身邊所謂的“風雨”嗎?
為了我那遙遠而令我驕傲的理想,我要虛心求教,努力鉆研,打好根基,為以后的道路做天衣無縫的鋪墊。我喜歡當教師也愿意當教師,都說教師是園丁,我也愿意用我這雙園丁的手培育祖國的花朵,我幻想著有一天我的學生桃李滿天下,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或手握鋼槍,保衛祖國的邊疆,或駕駛飛機,飛翔在祖國的廣闊藍天上,或乘坐火箭,探索宇宙的奧妙,或站在實驗室里,研究著物質形成的原理的時候,我也一定會無比榮耀,驕傲和自豪。因為我創造了令人滿意的偉大成果!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人走向黎明;只要我有堅定的信念,并且決心努力實現它,就一定會勇往直前。
初二:白色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