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混凝土構件

混凝土構件

時間:2023-05-30 10:00: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混凝土構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商品混凝土構件;裂縫;原因;防止措施

中圖分類號:TU37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隨著我國工程建設步伐的明顯加快,工程建設中對于混凝土構件的需求也在不斷地增加。現今在工程建筑中所使用的商品混凝土多采用的是集中攪拌、自動計量、現場泵送等的方式來將商品混凝土送入到施工現場,在提升商品混凝土品質及建造速度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優勢,但是在商品混凝土的使用中,由于商品混凝土的生產、運輸、澆筑以及養護等各環節的管理及質量控制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使得商品混凝土所搗制的構件普遍存在著裂縫缺陷,嚴重影響著商品混凝土構件的使用質量。在分析商品混凝土構件裂縫產生原因的基礎上做好商品混凝土構件裂縫的防治是商品混凝土構件施工首要解決的問題。

1. 商品混凝土構件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1.1 商品混凝土水化熱所產生溫度所造成的裂縫

在商品混凝土在凝固的過程中會與水作用產生大量的水化熱,一般情況下,混凝土澆筑的初期所產生的水化熱并未產生明顯的溫升,隨著反應的不斷進行以及水化熱的堆積,其會在3~5天以后混凝土內部出現最高溫度,這些混凝土內部的熱量會使得混凝土構件表面與內部產生較為明顯的溫差,如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將內部的熱量排出將會導致商品混凝土構件因溫度差而產生溫度應力,從而導致商品混凝土構件產生溫度變形,商品混凝土構件的溫度應力與水化熱所產生的溫度成正比。而每種標號的混凝土都有其所能承受的抗拉極限,當水化熱所產生的溫度應力超出其所能承受的極限時將會導致商品混凝土構件出現裂縫,因此,為了減少水化熱對商品混凝土構件所造成的影響,需要控制好商品混凝土構件表面與內部之間的溫度差。

1.2 外界溫度變化對商品混凝土構件所造成的影響

商品混凝土構件內外溫度差不僅僅是由于水化熱所造成的,水化熱會產生絕對溫度,內外表面溫差還與混凝土的澆筑溫度以及混凝土的散熱溫度相關,其中混凝土的澆筑溫度與澆筑時的溫度直接相關,當澆筑時周圍環境溫度越高將會導致混凝土的澆筑溫度越高,從而使得澆筑后的商品混凝土構件內外表面的溫度差較小,但是當周邊環境的溫度較低時,則會導致商品混凝土構件的內外溫差較大。

1.3 商品混凝土構件的收縮變形

在商品混凝土構件裂縫的產生原因中,收縮變形是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其中,商品混凝土構件的收縮變形主要分為塑性變形、體積變形以及干燥收縮變形等3種。商品混凝土構件的收縮變形主要指的是混凝土拌合物在固化之前失水過多而導致的混凝土收縮所產生的變形,當產生塑性收縮變形時,由于商品混凝土構件內的鋼筋導致水平方向上的收縮要較豎直方向上大,因此容易在商品混凝土構件上形成較深的裂縫,商品混凝土構件的塑形裂縫多產生與平面尺寸較大且厚度較薄的結構部件中。商品混凝土構件的體積變形多發生在終凝以后。干燥收縮變形發生在混凝土停止養護以后,當混凝土暴露在未飽和的空氣中時,其內部會由于失去內部毛細孔的吸附水而產生不可逆的收縮,這一收縮被稱為商品混凝土構件的干燥收縮變形。在商品混凝土構件的固化過程中所需要的用水量僅為拌合重量的1/5,而當干燥固化時其失去過多的水量會使得商品混凝土構件的表面干燥收縮過快,中心與表面的收縮不同步從而導致裂縫的產生。影響商品混凝土構件收縮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商品混凝土構件的配合比中泥漿的配合比過高或是含砂率較低以及減水劑加入過多都會導致商品混凝土的勻質性不好。(2)混凝土的流動性或是攪拌不到位都會導致混凝土出現勻質性不強。(3)在商品混凝土的拌合中加入不同的外加劑或是水泥標號、砂石種類與粒徑等都會導致混凝土的勻質性出現一定的偏差,從而使得混凝土構件在固化的過程中出現應力的集中,從而導致商品混凝土構件收縮裂縫的產生。

1.4 商品混凝土構件質量控制不到位

現今所使用的混凝土多采用的是集中攪拌的方式,對于攪拌完成后的混凝土通過水泥罐車輸送至工地進行澆筑,由于混凝土攪拌站與工地較遠,會使得混凝土的運輸時間較長,同時夏季施工時為避免水分蒸發過快,在混凝土料運輸的過程中會向混凝土罐車中加水從而導致混凝土的配合比發生改變影響混凝土的勻質性。在進行混凝土的澆筑時最主要關心的是混凝土的“坍落度”,這一參數與運輸的過程中加水量與減水劑的量密切相關。在混凝土中所使用的外加劑主要有普通減水劑、高效減水劑以及引氣劑等多種不同的類型,不同的類型及品牌對于使用特性以及使用的要求不盡相同,因此在外加劑的選擇使用中應當進行相應的實驗以確保其符合使用要求。同時在商品混凝土構件的施工過程中,商品混凝土構件施工管理質量不到位都會導致商品混凝土構件裂縫的產生,因此需要在商品混凝土構件施工的過程中加強對于振搗、養護等環節施工質量的控制,確保商品混凝土構件的施工質量。

2. 消除或防止商品混凝土構件裂縫的措施

2.1 通過實驗選用合理的配合比

在商品混凝土構件水泥混凝土的配比選擇上,需要根據實驗選擇合理的配合比,確保水泥混凝土的配制強度、拌合物的性能以及力學性能都能夠滿足需要,確保商品混凝土構件的施工質量。

2.2 嚴把商品混凝土構件原材料質量關

在確定好商品混凝土的配合比后,需要選擇符合使用要求的原料,對于進場的各種原材料(如水泥、砂石、外加劑、水)等進行嚴格地檢驗,確保其質量滿足國家相應的質量標準。

2.3 嚴格落實商品混凝土構件施工中的質量監督管理

從商品混凝土攪拌、運輸直至拆模這一過程中需要嚴格落實商品混凝土構件施工質量管理體系,嚴格落實商品混凝土構件施工中的各種操作要求,首先在商品混凝土的澆筑與振搗環節,需要采用分層分段的方法來完成對于商品混凝土的澆筑,對于澆筑的每一層商品混凝土都需要振搗密實,在振搗時采用分層振搗的方式,振搗過程中需要根據要求確保振搗的時間和振搗的半徑,從而使得分層澆筑的上下兩層混凝土之間能夠良好地進行結合,提高商品混凝土的抗裂能力,確保商品混凝土的澆筑效果。在商品混凝土澆筑施工過程中需要注意做好微膨劑或是膨脹劑的添加,從而使得商品混凝土E能夠得到一定量的補償收縮,減少商品混凝土的溫度應力,再次采用后澆縫的方式以避免因混凝土的溫度過高而導致的裂縫及地基的不均勻沉降所產生的裂縫。在完成了對于商品混凝土的澆筑后還需要注意做好對于澆筑混凝土構件表面的抹壓,以使得商品混凝土構件表面平整、光滑,增強商品混凝土構件表面的強度,避免裂縫的產生。在商品混凝土構件表面的抹壓時,應當注意做好對于抹灰工作的技術交底,在進行抹壓作業時要注意對商品混凝土構件的澆筑表面進行多次反復的抹壓,確保商品混凝土構件的施工質量。完成了對于商品混凝土構件的水泥混凝土的澆筑后,需要注意做好對于商品混凝土構件的養護,養護的好壞對于商品混凝土構件表面裂縫的產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商品混凝土構件養護方式及措施的選擇上需要根據施工環境溫度的不同以及商品混凝土構件的機構等進行差異區分,選擇合理的養護措施,在養護時需要選用草席或是彩條布等覆蓋在商品混凝土構件的表面,并注意做好對于商品混凝土構件的澆水。養護過程一般持續2~4周。

結語

商品混凝土構建施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的工程,在商品混凝土構件的施工過程中,其表面所出現的裂縫不但對商品混凝土構件的使用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是商品混凝土構件建設施工的一道難題。商品混凝土構件表面裂縫的產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做好對于商品混凝土構件裂縫的防治與消除,需要在商品混凝土構件施工過程中嚴把質量關,確保各個環節的施工質量,避免商品混凝土構件裂縫的產生。

參考文獻

[1]滿慧.商品混凝土結構裂縫產生原因及預防措施[J].科技資訊,2006(4):79-80.

第2篇

【關鍵詞】 建筑 加固 技術

Abstract : The shortage of the strength of the concrete will affect adversely for the bearing capacity, cracks and durability etc. of the structure. We should adopt correspon-

d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its shortcomings.

1.綜合加固技術

根據結構的受力特征、傳力路徑、結構狀況等具體條件綜合采用直接加固和間接加固的各種方法,稱為綜合加固法,是目前采用最多、效果和效益最好的方法。

1.1綜合加固法十分重視結構檢測的具體手段、原理、方法和過程,不同的檢測手段對應不同的適用條件和不同的精度。

1.2鑒定中首先必須查明被鑒定結構的傳力路線,并尋求新的傳力路線,按照傳力路線的計算分析、結構構造特點,采用相應優化的加固對策。

1.3為保證加固結構受力體系中的承載力和變形或剛度協調,盡可能采用預應力技術、植筋技術、碳纖維粘貼加固技術、鋼板粘錨技術和加大截面外包加固技術等。這些技術均能夠有效地減少應變滯后現象,保證新、舊結構共同工作。

1.4在傳力路線轉移上,宜采用增、減構件,或改變節點約束條件,改善自身結構的受力特點,通過荷載轉移達到綜合加固的目的。

1.5利用結構造型變化減緩風荷載效應,改善通風、采光、地震,這樣既加固了結構本身,又改善了使用功能。

2.直接加固

直接加固法即通過各種途徑增加結構抗力。加固前最好能在原結構上卸載,經加固后再恢復使用荷載,但在原結構上往往很難實現。工程中,國內、外直接加固技術主要有如下幾種:

2.1增大截面加固法

增大截面加固法即采取增大結構或構筑物的截面面積,以提高其承載力和剛度,滿足正常使用的一種加固方法。可廣泛應用于混凝土、磚混等結構的梁、板、柱、墻等構件和一般構筑物的加固。

2.2外包鋼加固法

外包鋼加固法即在混凝土、砌體等構件四周包以型鋼的加固方法(分干式、濕式兩種形式)。適用于使用上不允許增大構件截面尺寸,而又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承載力和剛度的加固。此法主要適用于混凝土、磚混結構中的柱以及梁、桁架弦桿和腹桿的加固。這種加固方法的優點是施工方便,現場工作量少,工期短,受力可靠,對建筑物外觀和凈空影響小;缺點是用鋼量較大,加固維修費用較高。當采用化學灌漿外包鋼加固時,型鋼表面溫度不應超過60℃;當環境具有腐蝕性介質時,必須采取可靠防護措施,以提高其耐久性。

2.3改變結構傳力途徑加固法

改變結構傳力途徑加固法是以減小結構的計算跨度和改變傳力路徑、減少變形,提高其承載力的加固方法,適用于房屋凈空不受限制的較大跨度的結構加固。

2.4外加預應力加固法

外加預應力加固是采用外設預應力拉桿或撐桿對結構構件整體進行加固的方法。通過施加預應力拉桿(分水平拉桿,下撐式拉桿和組合式拉桿)或撐桿受力,影響并改變原結構內力分布,從而降低結構原有應力水平,能較好地消除一般加固方法中普遍存在的應力-應變滯后現象的影響,后加部分和原有結構能夠較好地共同工作,結構承載力能夠得到較大的提高。預應力加固法主要用于大跨度支撐結構加固,以及采用一般方法無法加固或加固效果不理想的較高應力-應變狀態下的大型結構加固。

2.5粘貼纖維復合材料加固法

纖維復合材料是由基體材料(環氧樹脂)和增強材料(纖維)所組成復合材料。這種復合材料既可以保持原有材料的特性,又發揮組合后的新特性,它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加固設計,從而最合理地達到使用要求的性能。工程中常見的纖維復合材料有:玻璃纖維、碳纖維和芳綸纖維等。其中以碳纖維的抗拉強度和彈性模量最大,其價格較貴,碳纖維片材加固的構件在較高溫度、濕度、化學腐蝕條件下能夠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玻璃纖維極限抗拉強度較低,其彈性模量一般為1.7×104MPa,與混凝土的彈性模量2.55×104MPa(C20)較接近,若能保證粘貼牢固,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在加固過程中能保證與混凝土的變形一致。

纖維復合材料加固法可廣泛適用于梁、板、柱及墻體的加固。其操作簡單,施工方便,加固效率高,是一種很有發展潛力的加固方法。

3.間接加固技術

間接加固法是通過各種途徑減少作用效應,達到提高結構安全度。其主要方法有:

3.1改變用途法

將重負荷樓面改為輕負荷樓面。例如將樓面使用荷載4~8kN/m2,改為一般用房的2kN/m2,使用荷載降低至原有的0.5~0.25,結構安全度大大提高。

3.2隔震法

利用隔震技術來阻止和減少地震作用對結構的影響,從而保證結構的可靠度。如在高烈度大地震中,很難用提高結構抗力R的方法抵御巨大的地震力作用。如果采取在上部結構與基礎間設置隔震層,當地面運動強度超過規定值,上部結構與基礎之間將產生滑移,即地面運動不能或不能全部地傳遞至上部結構,這樣就有效減少了上部結構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從而確保了建筑物在強烈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

還可采用改變結構動力特性的方法以降低結構動力反應,有如改變結構剛度分布,達到間接加固的目的。

4.構件強度增強技術

4.1受拉構件

混凝土強度不足對軸心受拉構件的承載能力不產生影響,故無需對受拉構件進行結構加固,但從耐久性的角度出發,應對開裂部分作表面密封修補處理。

4.2受壓構件

一般的軸心受壓構件承載能力隨著混凝土強度的不足幾乎成正比下降。若混凝土強度不足的幅度較小,以致受壓構件的承載能力下降不超過5%,或者按實測強度等級對原結構進行承載能力復核仍能滿足設計使用要求,可以不作結構加固處理。否則,應根據結構受力情況和使用環境,進行結構加固處理。主要采用增大截面法、外包鋼法、預應力法、外粘鋼板法、外粘玻璃鋼法、碳纖維(CFRP)加固法等,共同的特點是:加固截面或構件的應變,滯后于原截面或構件的應變,形成二次受力。經加固的結構總體承載力不是原結構抗力與加固部分的簡單疊加,不同的加固方法有不同的理論與方法。

4.3受彎構件

對于混凝土強度不足的受彎構件,通常可根據受彎構件在變形和裂縫方面的表現、混凝土的設計強度等級、配筋情況、混凝土強度不足的幅度(即前述的強度等級下降系數)及混凝土結構設計和使用的要求確定處理方案:

4.3.1混凝土強度等級不足的幅度較小,構件控制截面的抗彎、抗剪承載能力下降的幅度均在5%以內時,可不進行結構加固處理。

4.3.2按實測混凝土強度等級對原結構進行承載能力和變形驗算,若能滿足設計及使用要求時,除了進行結構裂縫密封修補處理外,可以不作結構加固處理。

4.3.3若實測的混凝土強度等到級使得受彎構件的承載能力不滿足上述1、2條的要求,則應進行相應的結構加固處理。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加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鋼加固法、預應力加固法、改變結構傳力途徑法、粘貼片材材料(鋼板、碳纖維等)加固法等。

小結

第3篇

【關鍵詞】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管理

中圖分類號: TU37 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混凝土預制構件的生產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建筑的工廠化,雖然說相比以前技術方法有了一定進步,但并不是質量也隨之提高了,這還有賴于構件生產過程中的管理,下面我們來討論有關混凝土預制構件的生產與管理。

預制鋼筋混凝土構件

鋼筋混凝土結構包括現澆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預制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大類。預制裝配整體式結構是將各種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用機械進行安裝,并按設計要求進行裝配的一種結構形式。預制構件的制作過程包括模板的制作與安裝,鋼筋的制作與安裝,混凝土的制備、運輸,構件的澆筑振搗和養護,脫模與堆放等。

1.預制混凝土構件的特點

(一)能夠實現成批工業化生產,節約材料,降低施工成本;

(二)有成熟的施工工藝,有利于保證構件質量,特別是進行標準定型構件的生產,預制構件廠(場)施工條件穩定,施工程序規范,比現澆構件更易于保證質量;

(三)可以提前為工程施工做準備,施工時將達到強度的預制構件進行安裝,可以加快工程進度,降低工人勞動強度。

2.構件制作工藝

根據生產過程中組織構件成型和養護的不同特點,預制構件制作工藝可分為臺座法、機組流水法和傳送帶法三種。目前預制外墻、預制樓梯、預制陽臺等仍以臺座法生產為主,部分標準化生產的預制內隔墻條板已經實現了機組流水法或傳送帶法。

(一)臺座法 臺座是表面光滑平整的混凝土地坪、胎模或混凝土槽,也可以是鋼結構。構件的成型、養護、脫模等生產過程都在臺座上進行。

(二)機組流水法 機組流水法是在車間內,根據生產工藝的要求將整個車間劃分為幾個工段,每個工段皆配備相應的工人和機具設備,構件的成型、養護、脫模等生產過程分別在有關的工段循序完成。

(三)傳送帶流水法 模板在一條呈封閉環形的傳送帶上移動,各個生產過程都是在沿傳送帶循序分布的各個工作區中進行。

3.預制構件的成型

常用的振搗方法有振動法、擠壓法、離心法等,以振動法為主。

振動法 用臺座法制作構件,使用插入式振動器和表面振動器振搗。插入式振動器振搗時宜呈梅花狀插入,間距不宜超過300mm。若預制構件要求清水混凝土表面,則插入式振動棒不能緊貼模具表面,否則將留下棒痕。表面振動器振搗的方法分為靜態振搗法和動態振搗法。前者用附著式振動器固定在模具上振搗,后者是在壓板上加設振動器振搗,適宜不超過200mm的平板混凝土構件。

擠壓法 用擠壓法常用于連續生產空心板,尤其是預制輕質內隔墻時常用。

離心法 離心法是將裝有混凝土的模板放在離心機上,使模板以一定轉速繞自身的縱軸旋轉,模板內的混凝土由于離心力作用而遠離縱軸,均勻分布于模板內壁,并將混凝土中的部分水分擠出,使混凝土密實。離心法常用于大口徑混凝土預制排水管生產中。

4.預制構件養護

(一)預制構件的養護方法有自然養護、蒸汽養護、熱拌混凝土熱模養護、太陽能養護、遠紅外線養護等,以自然養護和蒸汽養護為主。

(二)自然養護成本低,簡單易行,但養護時間長,模板周轉率低,占用場地大,我國南方地區的臺座法生產多用自然養護。

(三)蒸汽養護可縮短養護時間,模板周轉率相應提高,占用場地大大減少。

(四)蒸汽養護是將構件放置在有飽和蒸汽或蒸汽與空氣混合物的養護室(或窯)內,在較高溫度和濕度的環境中進行養護,以加速混凝土的硬化,使之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規定的強度標準值。

(五)蒸汽養護效果與蒸汽養護制度有關,它包括養護前靜置時間、升溫和降溫速度、養護溫度、恒溫養護時間、相對濕度等。

(六)蒸汽養護的過程可分為靜停、升溫、恒溫、降溫等四個階段,蒸汽養護時,混凝土表面最高溫度不宜高于65℃,升溫幅度不宜高于20℃/h,否則混凝土表面宜產生細微裂紋。

三、混凝土預制構件管理措施

1.準備階段

(一)熟悉設計圖紙及預制計劃要求

技術人員及項目部主要負責人應根據工地現場的預制件需求計劃和預制件廠的倉存量確定預制構件的生產順序及送貨計劃;及時熟悉施工圖紙,及時了解使用單位的預制意圖,了解預制構件的鋼筋、模板的尺寸和形式及混凝土澆筑工程量及基本的澆筑方式,以求在施工中達到優質、高效及經濟的目的。

(二)人員配置與管理

預制構件品種多樣,結構不一,應根據施工人員的工作量及施工水平進行合理安排,針對施工技術要求及預制構件任務緊急情況以及施工人員任務急緩程度,適當調配施工人員參與鋼筋、模板以及混凝土澆筑。要經常對全體員工進行產品質量、成本及進度重要性的教育,使施工人員要有明確、嚴格的崗位責任制。要有嚴格的獎懲措施。

(三)場地的布置設計

為達到預制構件使用要求、運輸方便、統一歸類以及不影響預制構件生產的連續性等要求,場地的平整及預制構件場地布置規劃尤為重要。生產車間高度應充分考慮生產預制構件高度、模具高度及起吊設備升限、構件重量等因素,應避免預制構件生產過程中發生設備超載、構件超高不能正常吊運等問題。

2.原材料對混凝土預制構件的影響及控制

原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細集料、粗集料等。只有優質的原材料,才能制作出符合技術要求的優質混凝土構件。

(一)水泥

配制混凝土用水泥通常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水泥、礦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五大品種。通常普通硅酸鹽水泥的混凝土拌和料比礦渣水泥和火山灰水泥的工作性好。礦渣水泥拌和料流動性大,但粘聚性差,易泌水離析;火山灰水泥流動性小,但粘聚性最好。用礦渣或火山灰水泥預制混凝土小型構件,易造成外表初始水分不均勻,拆摸后顏色不勻,摻入的礦渣或火山灰在混凝土表面易形成不均勻花帶、黑紋,影響構件外觀質量。因此,預制混凝土構件時,盡量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

選用水泥的標號應與要求配制的構件的混凝土強度適應。水泥標號選擇過高,則混凝土中水泥用量過低,影響混凝土的和易性和耐久性,造成構件粗糙、無光澤;如水泥標號過低,則混凝土中水泥用量過大,非但不經濟,而目會降低混凝圖構件的技術品質,使混凝土收縮率增大,構件裂紋嚴重。通常,配制混凝土時,水泥強度為混凝土強度的1.5~2.0倍。

集料

細集料應采用級配良好的、質地堅硬、顆粒潔凈、粒徑小于5mm.含泥量3%的砂。進場后的砂應進行檢驗驗收,不合格的砂嚴禁入場。檢查頻率為1次/100立方米。

粗集料要求石質堅硬、抗滑、耐磨及清潔和符合規范的級配。石質強度要不小于3級,針片狀含量≤25%,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

3.施工工藝對混凝土預制構件的影響及控制

(一)振搗

采用插入式振搗時,移動間距不應超過振搗棒作用半徑的15倍,與側模應保持最少5cm距離;采用平板振動器時,移位同距應以使振動器平板能覆蓋已振實部分l0cm左右為宜;采用振動臺時,要根據振動臺的振幅和頻率,通過試驗確定最佳振動時間。要掌握正確的振搗時間,振搗至該部位的混凝土密實為止。密實的標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氣泡,表面呈現平坦、泛漿。

拆模

預制構件待混凝土達到—定的強度、保持棱角不被破壞時,方可進行拆模。拆模時要小心,避免外力過大損壞構件。拆模后構件若有少許不光滑,邊角不齊,可及時進行適當修整。

養護

拆模后要按規定進行養護,使其達到設計強度。避免因養護不到位造成澆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出現干縮、裂紋,影響預制件外觀。當氣溫低于5℃時,應采取覆蓋保溫措施,不得向混凝土表面灑水。

結束語

混凝土預制構件的生產設計多個方面,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細節處理,在工程施工中處理好了構件的生產管理問題,工程質量自然會有所提高。本文提出了許多對混凝土預制構件的生產管理的改善措施,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加以不斷創新與完善。

參考文獻:

[1]翟玉君,王振生,王世鼎.預制構件角裂縫的消除處理.黑龍江水利科技.2009

[2]劉際勝.預制構件模板裝拆方案的設計.路基工程.2009

第4篇

關鍵詞: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裂縫控制;裂縫寬度;計算公式

預應力混凝土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施工技術,被世界上各個國家廣泛使用,其發展前景極為廣闊。所謂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也就是施工人員采用高強度鋼材,通過無粘結預應力施工工藝而形成的高效預應力混凝土,通過利用這一材料能夠有效的避免裂縫的產生,控制結構的撓度,具有非常好的延伸性。但是在我國,并沒有相關規定來控制混凝土結構的裂縫以及裂縫寬度的計算公式,因此我們只能夠結合有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的相關規定來控制構件的裂縫,通過在實際工程中的不斷探索,來促進無粘結預應力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與發展。

一、對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裂縫的控制

1、拉應力的控制公式

從我國相關規定當中來看,規定中已將預應力混凝土出現裂縫的控制方法分為了三個等級,第二以及第三等級的裂縫控制應該根據規定中的相關公式:

(1)如果構件在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下,裂縫控制應該滿足

(2)如果構件在荷載效應的準永久組合下,裂縫控制應該滿足

2、規范修正

新規范是在原有規范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而制定的,因此在原有規范當中,新規范稍作了修正,主要有:1)在原有規范當中,對荷載效應所定義為短期效應組合以及長期效應組合,在新的規范當中,我們將荷載效應更改為標準組合與準永久組合,并且采用k與q來表示。這種表述方式更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與國際接軌。2)在原有的規范當中,由于對 的要求過于嚴格,因此我們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探索,根據相關經驗來適當放松要求。由于對原有規范的抗裂控制條件有所放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拉應力限制系數的趨勢范圍,這樣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滿足實際的要求,也有效的提高了工程施工的技術標準。

二、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裂縫寬度的計算公式

在無粘結預應力結構當中,由于混凝土與鋼筋之間沒有足夠的粘結力,導致它們因無法相互作用而下塌,從而導致混凝土出現裂縫。一般來說,混凝土的產生于發展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果我們采用階段裂縫截面的預應力筋的應力以及非預應力筋的應力將難以測定出混凝土產生裂縫的寬度。目前,各專業研究者已經研究出了不同的裂縫寬度的計算公式,但是從整體上來看,這些計算公式并不能夠運用于各種裂縫當中。所以經過分析,我們可以將無粘結預應力筋的面積換算成有粘結預應力筋的面積,然后再通過有粘結預應力混凝土裂縫寬度的計算公式來進行計算,這種方法由于方便快捷而受到廣泛的關注,也是當前最為常見的一種計算方法。

在現行的新規定當中,仍然是采用的以下計算公式來計算出裂縫的寬度:

結合原有的規范,在現行的新規定當中所描述的裂縫寬度的計算公式有了一定的改進,具體體現在:1)在原有的規范當中,都是將c項與 項引入到豎向受拉力鋼筋的表面特征系數當中,以此來考慮其對裂縫寬度的影響。但是通過實踐證明,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對鋼筋表面特征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因此新規范中對此進行了一定的改正。2)考慮到目前保護層厚度有增大的趨勢,把系數2.7及0.1分別改為1.9及0.08,反映了增大保護層厚度的影響。3)新規范對于采用多種不同直徑和不同表面特征的鋼筋的構件,根據鋼筋和混凝土粘結力等效的原則,引入了等效鋼筋自徑的概念;并且考慮了小同種類鋼筋的粘結特性,添加了不同鋼筋的不同v值,顯然比原規范更為合理。4)新規范對縱向受拉鋼筋應變小均勻系數少,仍采用原規范的設計公式,但根據近年來的一些有關資料和工作經驗,將少值的下限值山0.4改為0.2。5)鑒于在預應力損失中已考慮了混凝土收縮徐變的影響,對于裂縫寬度在長期作用下的增大系數τ1由1.5改為1.2,αcr也相應作了修改;

根據以上分析比較可以看出,采用新規范的裂縫寬度計算方法,無粘結預應力裂縫寬度計算也相應得到放松,這有助于減少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用鋼量,提高其經濟性。

三、ωmax與ρte的關系

以受彎或偏心受壓構件為例,混凝土強度等級取C40,保護層厚度取25mm。鋼筋自徑deq或d取20mm,Es為1.95×105N/mm2,分別按原規范和新規范求出。ωmax與ρte之間的關系是:

(1)隨著配筋率的增加,裂縫寬度逐漸減小,大體成線性關系,隨著受拉鋼筋等效應力σsk(或σss)的增大,裂縫寬度遞減的幅度也逐漸加大;

(2)在相同配筋率下,新規范的ωmax值比原規范小,在相同最大裂縫寬度下,新規范所需的配筋率比原規范小得多,從而減少了用鋼量。

結論

(1)通過上述,在新的規范當中,我們適當放松了裂縫的控制條件以及裂縫的寬度計算公式,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在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工程施工過程中,新的規范卻對裂縫的控制條件要嚴格許多,并且在設計無粘接預應力筋時,也比實際經驗要多很多,因此在對其進行施工時,施工人員可以憑借自己豐富的經驗來適當的放松條件,從而使工程達到經濟合理性。

(2)目前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一般均按二級裂縫控制等級設計,要求小出現裂縫。但對荷載差異較大,其短期效應組介值高出長期效應組合值很多的結構,可考慮采用在荷載短期效應組介下按允許開裂的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進行設計,但應限制裂縫寬度,抗裂驗算可參照有粘結預應力混凝土規范計算。

(3)配筋率可近似地表達梁截而中和軸高度和轉動能力,預應力筋的極限應力增量隨著配筋率的增加而減少,其大體存在線性關系。因此,在預應力結構設計中,應選擇介適的配筋率,即小過多配置預應力筋,以免造成資源浪費、成本增加,但預應力筋配置又小能太少,以免造成裂縫寬度過大、小能發揮預應力結構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鄭文忠.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及驗算建議[J].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1996(06)

第5篇

關鍵詞:鋼筋混凝土構件 保護層 作用 設置

中圖分類號:TU37文獻標識碼: A

一、 鋼筋混凝土構件的工作原理

鋼筋混凝土構件由鋼筋和混凝土組成,從原材料的力學性能而言,鋼筋有較強的抗拉、抗壓強度,但混凝土只有較高的抗壓強度,抗拉強度卻很低。然而兩者的彈性模量比較接近,還有較好的化學膠合力、機械咬合力和銷栓力,兩者結合既發揮了各自的受力性能,又能很好地協調工作,共同承擔結構構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載。在結構計算時,鋼筋混凝土構件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承受外力的,又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很低,為簡化計算,一般混凝土只考慮承受壓應力,而拉應力則全部由鋼筋來承擔。

二、 鋼筋混凝土構件保護層厚度的確定

對于受力鋼筋混凝土構件截面設計來講,受拉的鋼筋離受壓區越遠,其單位面積的鋼筋所能承受的外部彎矩也越大,這樣鋼筋發揮的力學效能也就越高。所以一般來講鋼筋混凝土構件受拉鋼筋總是應盡量靠近受拉一側混凝土構件的邊緣。如果鋼筋混凝土構件的鋼筋位置放置錯誤或者鋼筋的保護層過大,輕則降低了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承載能力,重則會發生重大事故。然而當鋼筋混凝土構件的受拉鋼筋越靠近鋼筋混凝土構件的邊緣時,通常會發生如下問題:

1、鋼筋混凝土構件中鋼筋的主要成分鐵在常溫下很容易被氧化,尤其在高溫或潮濕的環境中,從而影響鋼筋的力學性能。

2、鋼筋混凝土構件的保護層過小容易在施工時造成鋼筋露筋或鋼筋混凝土構件受力時表面混凝土剝落。

3、隨著時間的推移,鋼筋混凝土構件表面的混凝土將逐漸碳化,在鋼筋混凝土構件工作壽命內保護層混凝土失去了保護作用,從而導致鋼筋銹蝕,有效截面減小,力學效能降低,鋼筋與混凝土之間失去粘結力。這樣構件整體性會受到破壞,甚至還會導致整個鋼筋混凝土構件的破壞。

三、 橋梁主要構件保護層控制措施

1、現澆箱梁或預制梁板保護層控制措施

鋼筋在橋梁上部結構中主要起抗拉受力作用,用來抵抗荷載所產生的彎矩,防止混凝土板面收縮和溫差裂縫的發生,而這一作用均需鋼筋在上下設置合理的保護層前提下才能發揮。在實際施工中,梁板底層鋼筋的保護層比較容易正確控制。但當底筋的保護層墊塊間距放大到1米以上時,局部梁板底筋的保護層厚度就無法得到保障,所以縱橫向的保護層墊塊間距控制在1米左右為宜。 箱梁或預制梁板面層鋼筋的保護層的控制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難題,這是由于

(1)在施工過程中各工種交叉作業,施工人員行走頻繁,無處落腳,鋼筋網難免被大量踩踏,造成局部變形。

(2) 上層鋼筋網的鋼筋支撐設置間距過大,甚至不設。

在上述原因中對于第1個原因,可采取下列措施加以解決:

a、盡可能合理和科學地安排好各工種交叉作業時間,在板底鋼筋綁扎后,線管預埋和模板封鑲收頭應及時穿插并爭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減少板面鋼筋綁扎后的作業人員數量。

b、在頻繁和必須的通行處應搭設(或鋪設)臨時的簡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員通行。

c、加強教育和管理,使全體操作人員重視保護板面上層鋼筋的正確位置;必須行走時應自覺沿鋼筋支撐點通行,不得隨意踩踏中間架空部位鋼筋。

d、安排足夠數量的鋼筋工(一般應不少于3-4人或以上),在混凝土澆筑前及澆筑過程中及時對鋼筋網進行整修。

e、混凝土工在澆筑時對裂縫的易發生部位和負彎矩鋼筋受力最大區域,應鋪設臨時性活動板,擴大接觸面,分散應力,盡力避免上層鋼筋網受到踩踏變形。

對于第2個原因,建議面層雙層雙向鋼筋必須設置卡槽式混凝土墊塊,其縱橫向間距不應大于700毫米(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別是對于Ф8一類細小箍筋,卡槽式混凝土墊塊的間距應控制在600毫米以內(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才能取得較良好的效果。

2、墩柱、薄壁橋臺等保護層控制措施

墩柱、薄壁橋臺等橋梁下構造因為鋼筋籠多為豎向布置且能避免工人在施工時在成品鋼筋籠上來回走動,因此這些構件保護層一般比較容易控制,主要控制措施為:

(1)墩柱、薄壁臺保護層墊塊縱橫向間距一般控制在1米左右(且不少于2列),切忌數量太少。

(2)構件的受力鋼筋骨架加工尺要準確。

(3)構件水平筋或箍筋的加工尺寸要準確。

(4)在設置保護層墊塊時盡量采用新工藝、新產品,如采用塑料墊塊或使用卡撐式定位件等。

(5)加強施工人員的教育和管理在支立模板和混凝土澆筑施工時切忌破壞保護層墊塊。

四、結束語:

道路工程混凝土構件保護層的設置至關重要,在進行混凝土構件施工時保護層只有設的對、留的巧才能充分的發揮其作用,保證鋼筋混凝土構件的力學性能、提高結構物的使用年限。

第6篇

關鍵詞: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管理技術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crete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production preparation simple management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propos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the concrete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and control method.

Keywords: concrete;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Produc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K82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混凝土預制構件的生產從某個意義上說是建筑的工廠化。與現澆相比,可控制的環節增加了,但這并不代表品質會有所提高。預制構件的工廠化生產管理非常重要,現以香港房屋工程供應預制構件的生產為例,談談預制構件生產管理中的幾個重要環節。

1 準備階段

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的準備階段的主要工作有:熟悉設計圖紙及預制計劃要求,人員配置,鋼筋下料,模板設計,施工場地的平整與布置等。

1.1 熟悉設計圖紙及預制計劃要求

技術人員及項目部主要負責人應根據預制計劃單對預制任務的緊急情況對模板數量、鋼筋加工強度及預制順序進行安排;及時熟悉施工圖紙,及時了解使用單位的預制意圖,了解預制構件的鋼筋、模板的尺寸和形式及混凝土澆筑工程量及基本的澆筑方式,以求在施工中達到優質、高效及經濟的目的。

1.2 人員配置與管理

預制構件品種多樣,結構不一,應根據施工人員的工作量及施工水平進行合理安排,針對施工技術要求及預制構件任務緊急情況以及施工人員任務急緩程度,適當調配施工人員參與鋼筋、模板以及混凝土澆筑。要經常對全體員工進行產品質量、成本及進度重要性的教育,使施工人員要有明確、嚴格的崗位責任制。要有嚴格的獎懲措施。

1.3 鋼筋下料

通常鋼筋下料長度為預制構件尺寸減去保護層,但對于有雙層及以上的預制構件,除減去保護層外,還應考慮鋼筋所在位置,比如端頭需要加強鋼筋或者鋼筋為馬丁型或者箍筋形式等的預制構件。在下料時還應考慮其在第幾層,需減去該鋼筋外側的鋼筋的直徑及根數。預制構件鋼筋保護層通常為15~30mm,忽略了這些就常會由于鋼筋保護層太小甚至沒有保護層導致預制構件露筋或混凝土表面產生沿鋼筋方向的裂縫,從而影響了預制構件的使用功能。同時為了達到節約材料的目的,鋼筋下料時除加強鋼筋外必須盡量減少同一部位鋼筋的重疊。

1.4 模板設計

預制構件的模板設計直接影響到預制構件的外觀質量,針對預制構件的種類和要求,主要制作有定型模、活動模、預留孔模板等,使用材料根據預制構件尺寸類型、數量情況可使用鋼模板、膠合板、槽鋼、角鋼、方鋼管等不定,以便用于周轉,達到節約材料,減少人工等。

由于預制構件類型多樣,結構多變,數量不一,致使模板通用性、互換性差。為減少模板投入量,將結構一致,尺寸不一的預制構件劃分為幾個流水段,按照每一流水段模板的材料重復可利用原則,將預制構件按從大件至小件的順序進行施工,使其模板的公用部分可周轉使用。

1.5 場地的平整與布置設計

為達到預制構件使用要求、運輸方便、統一歸類以及不影響預制構件生產的連續性等要求,場地的平整及預制構件場地布置規劃尤為重要。進行施工場地的平整一般寬度不能超過5米,模板可使用6米槽鋼拉直線后安裝加固,并以次作為場地混凝土澆筑的澆筑線,保證場地平整度偏差在±5mm,在距離分縫兩邊500mm處預埋小鋼板后焊上M12螺帽用于模板加固。對于部分精度要求較高的預制構件,使用10厚鋼板制作了三個平整度±2mm的鋼板平臺,底部使用C20槽鋼@500布置搭建。

2影響混凝土預制構件質量的因素及控制

2.1原材料對混凝土預制構件的影響及控制。原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細集料、粗集料等。只有優質的原材料,才能制作出符合技術要求的優質混凝土構件。

1)水泥。配制混凝土用水泥通常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水泥、礦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五大品種。通常普通硅酸鹽水泥的混凝土拌和料比礦渣水泥和火山灰水泥的工作性好。礦渣水泥拌和料流動性大,但粘聚性差,易泌水離析;火山灰水泥流動性小,但粘聚性最好。用礦渣或火山灰水泥預制混凝土小型構件,易造成外表初始水分不均勻,拆摸后顏色不勻,摻入的礦渣或火山灰在混凝土表面易形成不均勻花帶、黑紋,影響構件外觀質量。因此,預制混凝土構件時,盡量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

選用水泥的標號應與要求配制的構件的混凝土強度適應。水泥標號選擇過高,則混凝土中水泥用量過低,影響混凝土的和易性和耐久性,造成構件粗糙、無光澤;如水泥標號過低,則混凝土中水泥用量過大,非但不經濟,而目會降低混凝圖構件的技術品質,使混凝土收縮率增大,構件裂紋嚴重。通常,配制混凝土時,水泥強度為混凝土強度的1.5~2.0倍。

2)集料。細集料應采用級配良好的、質地堅硬、顆粒潔凈、粒徑小于5mm.含泥量3%的砂。進場后的砂應進行檢驗驗收,不合格的砂嚴禁入場。檢查頻率為1次/100立方米。

粗集料要求石質堅硬、抗滑、耐磨及清潔和符合規范的級配。石質強度要不小于3級,針片狀含量≤25%,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

2.2配合比對混凝土預制構件的影響及控制

1)集漿比。集漿比就是單位混凝土拌和料中,集料絕對體積與水泥漿絕對體積之比。在單位體積的混凝土拌和料中,如水灰比保持不變,則水泥漿的數量越多,拌和物的流動性愈大。但若水泥漿數量過多,則集料的含量相對減少,達―定限度時,就會出現流漿現象,使混凝土拌和料粘聚性和保水性變差,預制構件的強度和耐久性變低,外表產生裂紋、斑痕等病害;同時,水泥漿數量的增加,會增大構件成本。相反,若水泥漿數量過少,不足以填充集料的空隙和包裹集料表面,則會使混凝土拌和料粘性變差,預制小型物件的強度難以保障,其外觀粗糙,蜂窩麻面增多,甚至出現崩坍現象。因此,混凝土拌和物中水泥漿數量應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在滿足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同時考慮強度和耐久性要求,盡量采用較大的集漿比,以節約水泥用量,確保質量。

2)水灰比。為使混凝土拌和料能夠密實成型,所采用的水灰比值不能過小,為了保證混凝土拌和料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所采用的水灰比值也不能過大。在實際工作中,為增加拌和料的流動性而增加用水量時,必須保證水灰比不變,同時增加水泥用量,否則將顯著降低混凝土的質量,影響構件內在強度。

3)砂率。砂率即表征砂與石之間的相對含量。砂率變化,可導致集料的空隙率和總表面積的變化,因而混凝土拌和料的工作性隨之變化。砂率過大,集料的空隙率和總表面積增大,在水泥漿用量_定的條件下,混凝士拌和料干稠,流動性小;當砂率過小時,骨料總表面積減少,粗骨料周圍沒有足夠的砂漿層,拌和料流動性降低。嚴重影響拌和料的粘聚性與保水性,使拌和料粗澀、離析,水泥漿流失,甚至出現潰散等不良現象,預制構件外表粗糙無光澤。因此,對于混凝土預制構件,混凝土拌和料的合理砂率是在用水量和水泥量一定情況下,使混凝土拌和料獲得最大的流動性,且保持適當的粘聚性和保水性為宜。

2.3施工工藝對混凝土預制構件的影響及控制

1)振搗。采用插入式振搗時,移動間距不應超過振搗棒作用半徑的15倍,與側模應保持最少5cm距離;采用平板振動器時,移位同距應以使振動器平板能覆蓋已振實部分l0cm左右為宜;采用振動臺時,要根據振動臺的振幅和頻率,通過試驗確定最佳振動時間。要掌握正確的振搗時間,振搗至該部位的混凝土密實為止。密實的標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氣泡,表面呈現平坦、泛漿。

2)拆模。預制構件待混凝土達到―定的強度、保持棱角不被破壞時,方可進行拆模。拆模時要小心,避免外力過大損壞構件。拆模后構件若有少許不光滑,邊角不齊,可及時進行適當修整。

3)養生。拆模后要按規定進行養生,使其達到設計強度。避免因養護不到位造成澆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出現干縮、裂紋,影響預制件外觀。當氣溫低于5℃時,應采取覆蓋保溫措施,不得向混凝土表面灑水。

3結束語

總之,高質量的產品必須通過嚴格的管理、科學的方法、持之以恒的態度才能有所保障,雖然具體宴施時的方法和形式可能各有不同。目前,廣州、深圳、中山、東莞等地預制構件的生產廠家逐漸增多,他們大多采用了國外先進的工藝、技術、觀念來管理,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性能優、安裝施工效率高而且品質有保障的產品。

參考文獻:

[1]翟玉君,王振生,王世鼎.預制構件角裂縫的消除處理[J].黑龍江水利科技,1998,(05).

第7篇

關鍵詞:鋼筋網水泥復合砂漿(CMMR);加固,受彎構件;廷性

中圖分類號:TU3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07)07-0069-04

1前言

鋼筋網水泥復合砂漿(Composite mortar laminate reinforced wilh mesh rein―forcement簡稱CMMR)加固混凝土結構,是指對混凝土構件表面進行鑿毛并沖洗處理后,鋪設鋼筋網,再粉抹或澆注高性能復合砂漿,使加固層與原構件共同工作,達到提高構件工作性能的目的。早在20世紀80年代,Romualdi和iorns就首次探討了鋼絲網水泥砂漿在結構修復中的適用性,主要是用作液體蓄擋結構內襯的維修,如池塘、下水道、坑道等等。此外,采用鋼筋網水泥砂漿對砌體結構進行加固,在國內外也有一些研究和應用“隨著建筑材料技術的發展,高性能復合砂漿的產生把這項技術的應用范圍拓展到混凝土結構的加固中”。

采用CMMR加固混凝土結構,不僅具有相容性和延性好,耐火、耐高溫能力強等特點,而且施工簡易,造價低廉,具有很強的適用性,非常易于推廣應用。

為探討CMMR加固法對混凝土受彎構件的加固效果,本文設計了一個對比試件和一個試驗試件,試驗中測量了試件的鋼筋、混凝土、鋼筋網荷載一應變曲線以及荷載一撓度曲線,測定了兩個試件的極限承載力,對兩試件的試驗結果進行了深入的對比和分析。同時參考文獻,將CMMR加固法應用到了工程實踐中。

2試驗研究概況

2.1試驗設備與加載方案

本次試驗采用重物吊籃加載法,加載裝置為杠桿加載裝置,杠桿放大系數設計為5倍。試驗前用壓力盒測試杠桿的實際放大系數。加載時采用分級加載方法,加載前先預加5kN,檢查加載設備和儀表工作是否正常,正式加載時每次加載的級差1.5-2kN左右。當第一條彎曲裂縫出現后,適當加大加載級差,在試件將要破壞前適當縮小級差,以測定試件極限承載力。每級荷載加載后持續時間不少于10分鐘,等儀表基本穩定后再采集數據并讀取百分表數據。

2.2試件設計

本次試驗共設計制作了2個試件,均為矩形截面,試件編號為B1、B2。其中B1作為對比試件,不進行加固,B2為采用CMMR加固的試驗試件。試件混凝土截面尺寸b×h×1=100×180×2200mm,凈跨10=2000mm。設計混凝土強度C25。試驗梁在試驗室制作并在室內條件下養護,實測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及具體參數為試件的混凝土模板圖和配筋圖。為試件B2的截面加固圖。

3試驗結果與分析

3.1 B1試驗結果 加載初期,鋼筋、混凝土應變隨荷載增加逐漸增加。當荷載增加至20kN左右時應變曲線走向發生突變,觀察試件表面發現少量垂直裂縫,裂縫短而細靠近試件底部。隨著荷載增加,裂縫緩慢加寬,并向上延伸,間隔一定距離處有新的裂縫產生。荷載繼續增加,混凝土、鋼筋應變增長速度加快,裂縫數量不再增加,裂縫寬度不斷加寬。其中一條裂縫明顯比其余裂縫加寬速度快,形成主裂縫,該裂縫頂端受壓區出現水平裂縫,加載至極限荷載后,持荷時約5分鐘,受壓區水平裂縫突然增多,破壞加重,與受拉的主裂縫交匯形成三角形破壞區域。最后混凝土被壓酥、剝落,試件破壞。從主裂縫頂端混凝土發生突變到試件破壞,時間很短,破壞過程比較突然。試件極限承載力為39.2kN。

3.2 B2試驗結果

加載初期,鋼筋、混凝土應變隨荷載增加逐漸增加,當荷載增加至20kN左右時應變曲線走向逐漸變化,混凝土壓應變增長速度減慢,觀察試件表面沒有發現裂縫,說明CMMR加固后構件的抗裂能力有所增強,荷載增加至35kN左右時,復合砂漿表面開始出現細微裂紋,裂縫寬度很小,荷載繼續增加,裂縫寬度增長不明顯,裂紋數量不斷增加,裂縫間隔減小。相比較于對比試件B1混凝土表面的裂縫,試件B2復合砂漿表面的裂縫寬度明顯減小,裂縫數量顯著增加,平均裂縫間距約為試件B1的1/4左右。加載至接近極限荷載時,混凝土、鋼筋、鋼筋網應變增長速度加快,其中一條裂縫明顯比其余裂縫加寬速度要快,形成主裂縫,裂縫頂端受壓區混凝土和復合砂漿出現水平裂縫,加載至極限荷載后,持荷約5分鐘,受壓區水平裂縫逐漸增多,破壞加重,與受拉的主裂縫交匯形成三角形破壞區域,混凝土被壓酥,復合砂漿剝離,試件破壞。從主裂縫頂端受壓區發生突變到試件破壞,時間比較長,破壞過程比較緩慢,破壞延性很好。試件極限承載力為56.25kN。

3.3試驗結果分析

對比試件B1、B2試驗結果可以發現CMMR加固法非常有效,采用CMMR加固后的B2試件,承載力、延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極限承載力提高了43%,破壞時的撓度提高了54%。此外,采用CMMR加固后,試件的開裂荷載大幅度提高,且開裂后裂縫寬度增長緩慢,裂縫呈現細而密的形態,說明CMMR加固法加固的混凝土構件抗裂能力顯著增強,從而構件的耐久性、抗腐蝕能力都得到的大幅度的提高。

4工程應用

4.1工程概況

郴州市某招待所位于市區中心地段,始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整棟建筑為8層框架結構,2006年擬改造成賓館。由于該建筑使用時間已經很長,結構老化比較嚴重,改造成賓館后,部分梁柱的使用荷載也發生了變化,因此需要加固。

以某跨框架梁為例,由于改造成賓館后增加了衛生間,該梁跨使用荷載發生了改變,需要加固。實測梁截面尺寸250×450mm,梁跨=6.2m回彈檢測得混凝土強度為16.1MPa。查原設計圖紙得該梁跨中截面縱筋為3.22,箍筋8@100/150。在新的使用荷載下,梁跨中彎矩值設計為182.66kN?m,經計算發現該梁抗彎承載力不足,擬采用CMMR進行加固。鑒于加固時已經基本卸除梁上的所有荷載,計算該梁加固后的承載力時可按一次受力計算,根據文獻,采用如下公式計算該梁加固后承載力。

M――構件加固后的彎矩設計值:

fy――原構件鋼筋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

fym――鋼筋網片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

fc――原構件混凝土、復合砂漿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

As――原構件中縱向受拉、受壓鋼筋截面積;

Asm――底面、側面鋼筋網縱向截面積:

b――原構件截面寬度;

ho――原構件截面高度、截面有效高度;

tt――底面、側面加固層厚度;

X――截面等效受壓區高度;

該梁跨中截面為單筋矩形截面:

As=0

復合砂漿擬采用25mm厚M50高性能復合砂漿:

t=ts=25mm

梁側面鋼筋網,擬采用每側縱向網筋

Asm1=226mm

將上述各數值代入式得

x=87mm

Asm=575mm

計算得底面縱向網筋截面積偏大,為方便施工,底面縱向網筋改用II級鋼進行等面積代換得:

Asm=403mm

底面縱向網筋選用12,為確保加固層與原構件的共同工作,設置橫向網筋6@60/100,且在加密區設置6@120×120mm梅花型布置的剪切銷釘。剪切銷釘與鋼筋網片在網格點處電焊,用于固定鋼筋網。該梁加固層配筋圖。

4.3技術經濟性分析

對該框架梁的加固己于2006年8月完工。加固后該構件已經完全能夠承擔新的使用荷載,滿足了實際使用要求。此外,與常規的粘鋼加固法或外貼碳纖維布加固法相比較,CMMR加固法材料價格低廉,施工過程簡便,因而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實踐表明在該建筑的加固過程中采用CMMR加固法后,取得了良好的技術、經濟效果。

第8篇

【關鍵詞】 鋼筋砼結構;最小配筋率;受彎構件;帶肋鋼筋

【中圖分類號】 tu528.0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727-5123(2011)01-065-02

selection of minimum reinforcement ratio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nding part

【abstract】 steel ratio of capacity to ensure the safe use of the main factors to determine reasonable minimum steel reinforcement

ratio, to ensure building safety and bring good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e paper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under the current minimum

allocation rate of reinforcement.

【key 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minimum reinforcement ratio; bending part; ribbed steel bars

現行的國家規范“砼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 中把hrb400鋼筋確定為鋼筋砼結構的主導用筋。其后冶金企業研制開發的符合國情標準“鋼筋砼用熱軋帶肋鋼筋”(gb1499-1998) 的新型號筋。hrb500鋼筋具有強度高、延性好、耐高低溫、耐疲勞和可加工性能好的優點,符合砼結構對建筑用筋性能指標的主要內容要求。hrb500鋼筋在建筑行業中己得到廣泛使用,會促進其它相關建筑材料的發展提高,因此而帶來可觀的社會及經濟效益,促進建筑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鋼筋砼梁的主筋縱向筋配筋率是保證安全使用影響承載力的主要因素,配筋率的變化不僅使梁的受彎承載力產生變化,而且會使梁的受力性能和破壞特征發生質的變化。當縱向主筋配筋率少到一定值后,梁的受力性能會產生大的變化,同無筋素砼梁沒有什么差別。當這種梁一旦在受拉區的砼出現開裂,裂縫截面的拉力會很快超過屈服強度而進入強化階段,造成整根梁發生撕裂,甚至使整個鋼筋被拉斷,這種破壞現象沒有明顯的預兆,屬于脆性破壞。為了防止這種脆斷的產生,鋼筋砼結構設計規范明確規定:鋼筋砼受彎構件的縱向受力主筋的配筋率不能低于某一限定值,該值即為受控鋼筋的最小配筋率。hrb500鋼筋作為一種新型的高強鋼筋,已經在工程實踐應用范圍較廣,必須合理確定其作為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在實踐應用中探討對hrb500鋼筋作為受彎構件縱向主受拉的最小配筋率作淺要分析。

1最小配筋率確定的一般原則

鋼筋砼受彎構件的最小配筋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技術問題。試驗和理論分析均表明,構件的最小配筋不僅與受力形態、表面尺寸及形式、材料強度有關,而且與受荷時間的長短、溫度變化的大小、收縮及徐變的程度有關。目前世界一些國家對鋼筋砼受彎構件的受拉鋼筋最小配筋率的取值方法基本上有兩種:即模型法和經驗法。模型法是以截面受拉區砼開裂后,受拉鋼筋由于配置過少而立即屈服進入強化階段,此時的受拉鋼筋配筋的最小配筋率。經驗法是指直接給出最小配筋率的的取值,而沒有受完整的受力模型作為取值準則,但其中也從不同角度考慮了一些因素對最小鋼筋率取值的影響,所考慮的這些因素的影響規律與模型方案的趨勢有一定的近似性。

而國內現行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對鋼筋砼受彎構件的最小配筋率的確定原則是:截面開裂后,構件不會立即失效(裂而不斷),即在最小配筋率的條件下,構件的抗彎承載力不低于同截面素混凝土構件的開裂彎矩,即:

mey≤mu ①

現以單筋矩形截面承受純彎矩作用為例探討鋼筋砼受彎構件的縱向主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問題。首先要計算鋼筋砼梁的開裂彎矩。由于鋼筋砼梁開裂時,鋼筋的應力很低,因此計算鋼筋砼梁開裂彎矩時,可以忽略鋼筋的作用,即鋼筋砼梁的開裂彎矩等于素砼的開裂彎矩。根據文獻對素砼梁的開裂彎矩的推導計算,無筋素砼梁的開裂彎矩為:

mey =0.256fftbh2 ②

試中: ft-為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

根據鋼筋砼梁的受力進行過程, 按照現行砼設計規范關于正截面承載力計算的基本假定“不考慮砼的抗拉強度”,假定鋼筋砼梁達到極限承載力狀態時的截面力臂為yho,其中y為內力臂長度系數,則鋼筋砼梁的極限彎矩為:

mu = yhoòyas

此時òy= fyas =pmin bho y=1

mu = ho fypmin bho③

將式②、式③ 帶入式① 以后,求出:

pmin=0.256ft / fy[h/ho]2 ④

2國內不同時期砼結構設計規范對最小配筋率的規定

根據介紹對世界各有關國家砼結構設計規范,對鋼筋砼受彎構件規定的最小配筋率進行了簡單比較,見表1。為轉化為國內材料強度后各有關國家砼結構設計規范,對鋼筋砼受彎構件規定的最小配筋率表達式。

表1不同國家對鋼筋砼構件最小配筋率計算要求

我國的設計規范對于鋼筋砼受彎構件,確定的最小配筋率的規定基本上是沿用前蘇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規定,數值明顯偏低。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結構設計的安全度增大以及結構耐久性設計概念的應用,鋼材供應狀況及水平的偏高,每次規范修訂均適當提高了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而且使其更為合理。a.在原《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tj10-74中規定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百分率:當砼強度標號為200號及以下時為0.1;當砼強度標號為250-400號時為0.15。b.在進行了修改后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10-1989中規定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百分率:當砼強度等級為c35時為0.15;當砼強度等級為c40-c60時為0.2。c.在現行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中規定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百分率為0.2和45 ft / fy中的較大值。

從國各內各個階段設計規范對最小配筋率規定的變化可以看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國民經濟收入穩步的提高,對結構安全度的要求逐漸提高,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構件的最小配筋率均有提高,而且考慮了材料強度的影響,有利于促進高強材料在工程中的大量應用。

3hrb500鋼筋砼受彎構件的最小配筋率的應用

根據我國現行的《鋼筋砼用熱扎帶肋鋼筋》gb1499-1998中規定:hrb 335的屈服強度為335 mpa,hrb 400的屈服強度為400 mpa,hrb 500的屈服強度為500 mpa。我國現行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規定:hrb 335的屈服強度設計值為300 mpa,hrb 400的屈服強度設計值為360 mpa,不同種類鋼筋材料分項系數ys均為1.10,因此hrb500鋼筋的屈服強度設計值應取為450mpa。根據資料介紹的試驗結果并考慮到裂縫寬度的影響,對hrb500鋼筋的屈服強度設計值建議為420mpa,材料分項系數ys為1.19。根據我國現行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中規定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率百分率公式45 ft / fy,分別計算出各種鋼筋的最小配筋率。詳見表2。

表2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配筋率要求

根據表2可以看出,鋼筋砼構件的最小配筋率的確定,不完全是技術問題,還反映了某一地區當時的經濟建設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和政策性。因此,考慮將hrb 500鋼筋砼受彎構件的最小配筋率百分率(%)為: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大于c30時為0.15,當砼強度等級為c30以上時為0.2和45ft / fy 中的較大值為宜。根據上述淺要分析,國家推廣應用hrb500鋼筋不僅可以滿足建筑行業科技飛速發展的需用,還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了在工程實踐中大力推廣hrb500鋼筋,考慮到我國實際國情,要采用hrb 500鋼筋砼受彎構件的最小百分率(%)為:當砼強度等級不大于c30時為0.15,當砼強度等級為c30以上時為0.2和45ft / fy,中的較大值安全。

參考文獻

1徐有鄰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理解與應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2

第9篇

關鍵詞:預制混凝土構件裂縫;成因分析;預防措施

Abstract: precast concrete component in the production of every link may crack, the cracks of these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the components and functions. Serious cracks can also cause engineering quality accident. Therefore, we must analyze the cause of cracks, formulate effective crac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ake the correct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method, to ensure the normal use of the component.

Keywords: precast concrete component crack; Cause analysis;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 TV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擴展往往是破壞倒塌工程質量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此對研究裂縫的形態、分析裂縫的產生原因和裂縫對結構功能的影響具有重大的意義。其實,普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一般都是帶裂縫受力工作的,隨著裂縫的發展變化,結構構件的耐久性和適用性會不同程度的降低,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結構構件的破壞,但是不通過觀測儀器仔細觀察鋼筋混凝土裂縫一般很難發現。

1.裂縫對結構的危害

當鋼筋混凝土裂縫的寬度超過規范限值就成了有害裂縫;有害裂縫的存在對結構的耐久性和適用性又造成嚴重影響,裂縫對結構的危害一般主要表現三方面:

1.1引起建筑物滲漏。

由于裂縫滲漏未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既影響建筑物的美觀,又對使用功能帶來缺陷。

1.2冰凍的影響。

鋼筋混凝土一旦產生裂縫水分就會乘虛而人,即使滲入不是很深,但當外界氣溫降到0℃以下時,水分便會凝結成冰。若經過多次冰融循環,裂縫表面邊緣會形成散裂,隨著時間的推移,裂縫將逐漸加寬,結構物受力也將發生變化。最終將會造成結構破壞。

1.3鋼筋的銹蝕。

可分為兩種情況:有“先裂后銹”和“先銹后裂”。先裂后銹即由于鋼筋混凝土收縮和施工質量等原因引起的裂縫,常常成為空氣、水分等其它侵蝕介質的通道,裂縫時間長久以后,會使鋼筋產生銹蝕,從而削弱了鋼筋的受力截面積,破壞混凝土對鋼筋的握裹力。先銹后裂即由于鋼筋混凝土自身的化學變化作用,使鋼筋發生銹蝕,銹蝕物體體積膨脹,因此會造成沿鋼筋長度的混凝土產生劈裂裂縫,破壞鋼筋混凝土保護層,使鋼筋與外界空氣接觸,導致鋼筋銹蝕速度迅速加快。

2.預制混凝土構件裂縫的成因

所謂裂縫增多是指前兩類,也就是裂縫增多的兩類發生在混凝土的早期,這一階段對于混凝土的開裂過程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在混凝土加水攪拌的早期,混凝土的體積變化最劇烈,水化熱集中釋放,由于此階段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和極限拉應變相對來說都較低,早期的約束變形而產生的應力極易使混凝土產生裂縫,這些裂縫形成的微裂縫缺陷又在后期造成拉應力集中,裂縫易擴展影響構件的外觀質量、實際有效的保護層厚度減少、鋼筋銹蝕造成耐久性下降、嚴重的還可能造成構件結構承載力下降等嚴重的質量問題。

早期裂縫增多的原因主要有:構件按設計圖要求生產,現場施工效率提高,工期要求緊,不足28天養護齡期,需提高混凝土早期強度,可提前預應力張拉或放張,提前出廠。使用早強水泥及增加水泥用量,導致凝結時間,水泥水化熱等問題。

除膠凝材料外,細集料的品種變化也是增加開裂的原因之一,在天然砂資源日漸減少的情況下,特別是適合構件生產的中砂難以采購的情況下,使用細砂、山砂及人工機制砂就不可避免,也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但隨之而來的應用技術沒有同步,這也是裂縫增多的原因之一。

3.各種裂縫成因和防治措施

3.1混凝土的塑性變形引起的裂縫

混凝土的塑性變形引起的裂縫一般是不連續的,在構件上部,較淺。有時脫模后即可發覺。

原因分析:混凝土拌和時太干,流動性、和易性太小;在施工時振搗不夠密實;覆蓋不及時,養護不好,水分蒸發過快。

預防措施:嚴格控制水灰比,凝結時間不宜過快,必要時可摻緩凝劑;混凝土振搗應均勻分布,且上下層結合良好;加強養護,防止因混凝土的水分蒸發過快而發生混凝土硬化不均勻。

3.2荷載作用下的裂縫

荷載裂縫是由于結構在荷載作用下變形過大而產生的裂縫。

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結構設計、施工錯誤、承載能力不足、地基不均勻沉降等,往往人為因素影響較多,謹慎的控制人為錯誤可減少荷載裂縫產生。

預防措施:使用中不得改變使用荷載范圍,特別是未成形的結構物,不許重型車輛行駛。其填土厚度嚴格按驗標要求進行;提高設計人員的素質,提高圖紙的設計質量,保證必要的構造配筋;加強施工人員的質量觀念,嚴格按圖紙及國家規范驗收鋼筋。

3.3由于溫度產生的裂縫

溫度裂縫是由大氣溫度變化、周圍環境高溫的影響和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時產生的水化熱等多種因素造成,自然界氣候變化對溫度裂縫影響較大,為此作好應對溫度影響的技術措施是至關重要。

成因分析:在混凝土溫度應力、收縮應力的作用下,混凝土受周圍結構的約束而不能自由變形,超過了混凝土結構的抗拉強度,此時在配筋率較低的部位抗拉強度較薄弱就產生了裂縫。轉角處的裂縫是因為混凝土收縮時受到角兩邊結構面的約束而引起的

預防措施:溫度裂縫由氣候變化而導致.往往在經過夏天或冬天后出現或加大,在使用環境高溫影響下,熱源溫度高,即使作用時間不長也可以引起開裂。熱源溫度不太高,在長期烘烤下也可能開裂。體積比較大的構件.由于水泥水化熱大,構件內部溫度與外部溫度產生溫差,而產生的裂縫的防治就是在構件表面加強覆蓋,采取一定的保溫措施,使這種溫差降到最低。露天臺座法生產的構件,當達到剪筋強度時,應立即剪斷鋼筋。

3.4自重徐變裂縫

在未拆側模以前,其表現形式和橫向裂縫極其相似,但自重徐變裂縫在拆側模后特別是拆除底模用墊木擱支后和上板面的橫向裂縫有很大區別,這類裂縫向下擴展,發生部位為距離板端部1~2m左右,數量不一,通常為兩至三條。向下擴展要視具體情況。

成因分析:主要原因是混凝土的收縮在表面形成微裂縫,又由于模板支撐或剛度不足,橋面梁端部混凝土在重力作用下,以端承部折角處為支點形成彎距,產生拉應力,造成附近混凝土開裂。

預防措施:一是加強二次光面及早期養護,其次是加強模板剛度并在混凝土澆灌過程中及澆灌完畢后檢查模板支撐,最好在澆灌混凝土完畢緊固支撐。在拆除側模后暫緩拆除端部模板,一般應在同條件養護強度達到設計強度70%以后再拆除模板。

4裂縫處理原則

針對不同裂縫的產生制定出相應的預防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總結了處理措施的原則。

①滿足設計要求,遵守標準規范的有關規定。

②查清建筑結構的實際狀況、裂縫現狀和發展變化情況。確定裂縫性質,觀測裂縫的變化,制定適當的處理措施,正確地組織施工。

③根據裂縫的性質和使用要求確定處理目的。

④對危及結構安全的裂縫,必須認真分析處理,防止產生結構破壞倒塌的惡性事故,并采取必要的應急防護措施,以防止事故惡化。

⑤最好在裂縫穩定后再處理:對隨環境條件變化的溫度裂縫宜在裂縫最寬時處理;對危及結構安全的裂縫應盡早處理。

5..結束語

在多年的構件生產實踐中發現,采取各項措施,構件的缺陷可以很大程度減少,但類似裂縫,特別是一些細小裂縫要完全避免出現基本上沒有可能,由于目前拌制混凝土所用基本的原材料及相關技術發展情況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裂縫將長期和混凝土及混凝土構件并存。裂縫現象及解決之道,應當開展多方位、多層次的探索。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鋼筋混凝土構件 安全 鑒定

    一、前言

    在橋梁鋼筋混凝土技術鑒定中,需要對整座橋梁的結構構件進行技術鑒定,首先通過現場踏勘進行外觀檢查,可能會發現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各種質量問題,其中裂縫是最常見的現象之一。裂縫出現都是事出有因,有設計上錯誤、原材料性能缺陷、施工質量低劣、環境條件的變化、坍落度不符合標準、震搗不均勻等等。如何鑒定裂縫、分析裂縫、控制裂縫,是安全鑒定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裂縫成因和特征,判斷結構受力工作狀況,評定結構的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此種鑒定方法具有簡便、直觀、快速等優點。其缺點在于它只是一種定性的分析方法,而不能定量地分析結構的安全性。為此,對可疑結構構件應進行強度、剛度、抗裂性驗算,必要時還應通過荷載試驗,然后做出安全鑒定意見。

    二、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裂縫分析

    判明是結構性裂縫還是非結構性裂縫:鋼筋混凝土結構產生裂縫的原因很多,對結構的影響差異也很大,只有弄清結構受力狀態和裂縫對結構影響的基礎上,才能對結構構件進行定性。結構性裂縫多由于結構應力達到限值,造成承載力不足引起的,是結構破壞開始的特征,或是結構強度不足的征兆,是比較危險的,必須進一步對裂縫進行分析。非結構性裂縫往往是自身應力形成的,如溫度裂縫、收縮裂縫,對結構承載力的影響不大,可根據結構耐久性、抗滲、抗震、使用等方面要求采取修補措施。例如橋梁防撞護欄裂縫普遍存在,裂縫的特點:大都出現在護欄的上半部,裂縫上寬下窄,中間寬兩邊細,通過對設計及施工情況的檢查,設計無誤,為施工原因,經過綜合分析,判明為震搗裂縫,屬非結構性裂縫。只要震搗均勻,用抹漿修補裂縫即可。

    (1)判明結構性裂縫的受力性質:結構性裂縫,根據受力性質和破壞形式進一步區分為兩種:一種是脆性破壞,另一種是塑性破壞。脆性破壞的特點是事先沒有明顯的預兆而突然發生,一旦出現裂縫,對結構強度影響很大,是結構破壞的征兆,屬于這類性質裂縫的有受壓構件裂縫(包括中心受壓、小偏心受壓和大偏心受壓的壓區)、受彎構件的受壓區裂縫、斜截面裂縫、沖切面裂縫,以及后張預應力構件端部局壓裂縫等。脆性破壞裂縫是危險的,應予以足夠重視,必須采取加固措施和其它安全措施。塑性破壞特點是事先有明顯的變形和裂縫預兆,人們可以及時采取措施予以補救,危險性相對稍小。屬于這類破壞的受力構件的裂縫有:受拉構件正載面裂縫,受彎構件和大偏心受壓構件正載面受拉區裂縫等。此種裂縫是否影響結構的安全,應根據裂縫的位置、長度、深度以及發展情況而定。如果裂縫已趨于穩定,且最大裂縫未超過規定的容許值,則屬于允許出現的裂縫,可不必加固。

    (2)查明裂縫的寬度、長度、深度: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裂縫按其表征可分三種:一是表面細小裂縫,即縫寬很小,長度短而淺;二是中等裂縫,其寬度在0.2mm左右,長度局限在受拉區,裂縫已深入結構一定深度;三是貫穿性裂縫,縫寬超過0.3mm,長度伸到受壓區,裂縫已貫穿整個截面或部分截面。結構性裂縫不僅表征結構受力狀況,還會影響結構的耐久性。裂縫寬度愈大,鋼筋愈容易銹蝕,意味著鋼筋和混凝土之間握裹力已完全破壞,使用壽命已近終結。一般橋梁結構中,橫向裂縫導致鋼筋銹蝕的危險性較小,而在潮濕環境中,裂縫會引起鋼筋銹蝕,裂縫寬度應小于0.2mm,但縱向縫易引起鋼筋銹蝕,并導致保護層剝落,影響結構的耐久性,應予以處理。當裂縫長度較長,深度較深,嚴重影響構件的整體性,往往是破壞征兆。例如橋梁梁底受拉區出現裂縫,裂縫長度縱向發展,是比較危險的,若縫長較短,局部在受拉區,一般危險性較小。裂縫深度也是表征之一,通常表面裂縫多是非結構性裂縫,貫穿性裂縫多是結構性裂縫,容易使鋼筋銹蝕,危險性較大,應查明原因,根據危險性,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三、橋梁鋼筋混凝土施工

    水泥混凝土按強度分級,可分為:低強度混凝土(抗壓強度小于20Mpa),中強度混凝土(抗壓強度小于20-50Mpa),高強度混凝土(抗壓強度大于50Mpa)。其中,水泥混凝土,普通混凝土和中強度混凝土是道路和橋梁中最常用的混凝土,現代大型橋梁和高速公路也常選用高強度混凝土。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變形的分析:結構在長期使用中,由于荷載、溫度、濕度以及地基沉陷等影響,將導致結構變形和變位,變形不但對美觀和使用方面有影響,且對結構受力和穩定也有影響。較大變形往往改變了結構的受力條件,增大受力的偏心距,在構件斷面、連接節點中產生新的附加應力,從而降低構件的承載能力,引起構件開裂,甚至倒塌。結構變形的測定項目應針對可疑跡象,根據測定的要求、目的加以選擇,但最大的撓度和位移必需檢測。變形的量測應與裂縫量測結合起來,結構過度的變形,可產生對應的裂縫,過大的裂縫又可擴大結構的變形。因此,結構變形情況如何,往往是反映出結構工作是否正常的重要標志,是結構構件安全鑒定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還需看變形是穩定的還是發展的,變形發展很慢或基本穩定是正常的,若變形發展很快,變形速度逐漸增大或突然增大,即是異常的現象,應引起注意,通常意味著結構可能破壞,應立即采取措施確保房屋安全。結構過度變形是結構剛度不足或穩定性不足的標志,它并不直接反映結構的強度。影響結構變形的主要因素,如斷面尺寸、跨度、荷載、支座形式、材料質量等,也影響到結構的強度。因此進行安全鑒定時,還應和裂縫、結構構件穩定等結合考慮。

第11篇

【關鍵詞】 鋼筋砼結構;最小配筋率;受彎構件;帶肋鋼筋

現行的國家規范“砼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 中把HRB400鋼筋確定為鋼筋砼結構的主導用筋。其后冶金企業研制開發的符合國情標準“鋼筋砼用熱軋帶肋鋼筋”(GB1499-1998) 的新型號筋。HRB500鋼筋具有強度高、延性好、耐高低溫、耐疲勞和可加工性能好的優點,符合砼結構對建筑用筋性能指標的主要內容要求。HRB500鋼筋在建筑行業中己得到廣泛使用,會促進其它相關建筑材料的發展提高,因此而帶來可觀的社會及經濟效益,促進建筑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鋼筋砼梁的主筋縱向筋配筋率是保證安全使用影響承載力的主要因素,配筋率的變化不僅使梁的受彎承載力產生變化,而且會使梁的受力性能和破壞特征發生質的變化。當縱向主筋配筋率少到一定值后,梁的受力性能會產生大的變化,同無筋素砼梁沒有什么差別。當這種梁一旦在受拉區的砼出現開裂,裂縫截面的拉力會很快超過屈服強度而進入強化階段,造成整根梁發生撕裂,甚至使整個鋼筋被拉斷,這種破壞現象沒有明顯的預兆,屬于脆性破壞。為了防止這種脆斷的產生,鋼筋砼結構設計規范明確規定:鋼筋砼受彎構件的縱向受力主筋的配筋率不能低于某一限定值,該值即為受控鋼筋的最小配筋率。HRB500鋼筋作為一種新型的高強鋼筋,已經在工程實踐應用范圍較廣,必須合理確定其作為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在實踐應用中探討對HRB500鋼筋作為受彎構件縱向主受拉的最小配筋率作淺要分析。

1最小配筋率確定的一般原則

鋼筋砼受彎構件的最小配筋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技術問題。試驗和理論分析均表明,構件的最小配筋不僅與受力形態、表面尺寸及形式、材料強度有關,而且與受荷時間的長短、溫度變化的大小、收縮及徐變的程度有關。目前世界一些國家對鋼筋砼受彎構件的受拉鋼筋最小配筋率的取值方法基本上有兩種:即模型法和經驗法。模型法是以截面受拉區砼開裂后,受拉鋼筋由于配置過少而立即屈服進入強化階段,此時的受拉鋼筋配筋的最小配筋率。經驗法是指直接給出最小配筋率的的取值,而沒有受完整的受力模型作為取值準則,但其中也從不同角度考慮了一些因素對最小鋼筋率取值的影響,所考慮的這些因素的影響規律與模型方案的趨勢有一定的近似性。

而國內現行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對鋼筋砼受彎構件的最小配筋率的確定原則是:截面開裂后,構件不會立即失效(裂而不斷),即在最小配筋率的條件下,構件的抗彎承載力不低于同截面素混凝土構件的開裂彎矩,即:

MEY≤Mu ①

現以單筋矩形截面承受純彎矩作用為例探討鋼筋砼受彎構件的縱向主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問題。首先要計算鋼筋砼梁的開裂彎矩。由于鋼筋砼梁開裂時,鋼筋的應力很低,因此計算鋼筋砼梁開裂彎矩時,可以忽略鋼筋的作用,即鋼筋砼梁的開裂彎矩等于素砼的開裂彎矩。根據文獻對素砼梁的開裂彎矩的推導計算,無筋素砼梁的開裂彎矩為:

MEY =0.256Fftbh2 ②

試中: ft-為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

根據鋼筋砼梁的受力進行過程, 按照現行砼設計規范關于正截面承載力計算的基本假定“不考慮砼的抗拉強度”,假定鋼筋砼梁達到極限承載力狀態時的截面力臂為yho,其中y為內力臂長度系數,則鋼筋砼梁的極限彎矩為:

MU = yhoòyAS

此時òy= fyAS =pmin bho Y=1

MU = ho fypmin bho③

將式②、式③ 帶入式① 以后,求出:

pmin=0.256ft / fy[h/ho]2 ④

2國內不同時期砼結構設計規范對最小配筋率的規定

根據介紹對世界各有關國家砼結構設計規范,對鋼筋砼受彎構件規定的最小配筋率進行了簡單比較,見表1。為轉化為國內材料強度后各有關國家砼結構設計規范,對鋼筋砼受彎構件規定的最小配筋率表達式。 轉貼于

表1不同國家對鋼筋砼構件最小配筋率計算要求

我國的設計規范對于鋼筋砼受彎構件,確定的最小配筋率的規定基本上是沿用前蘇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規定,數值明顯偏低。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結構設計的安全度增大以及結構耐久性設計概念的應用,鋼材供應狀況及水平的偏高,每次規范修訂均適當提高了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而且使其更為合理。a.在原《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TJ10-74中規定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百分率:當砼強度標號為200號及以下時為0.1;當砼強度標號為250-400號時為0.15。b.在進行了修改后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10-1989中規定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百分率:當砼強度等級為C35時為0.15;當砼強度等級為C40-C60時為0.2。c.在現行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中規定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百分率為0.2和45 ft / fy中的較大值。

從國各內各個階段設計規范對最小配筋率規定的變化可以看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國民經濟收入穩步的提高,對結構安全度的要求逐漸提高,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構件的最小配筋率均有提高,而且考慮了材料強度的影響,有利于促進高強材料在工程中的大量應用。

3HRB500鋼筋砼受彎構件的最小配筋率的應用

根據我國現行的《鋼筋砼用熱扎帶肋鋼筋》GB1499-1998中規定:HRB 335的屈服強度為335 MPa,HRB 400的屈服強度為400 MPa,HRB 500的屈服強度為500 MPa。我國現行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規定:HRB 335的屈服強度設計值為300 MPa,HRB 400的屈服強度設計值為360 MPa,不同種類鋼筋材料分項系數ys均為1.10,因此HRB500鋼筋的屈服強度設計值應取為450MPa。根據資料介紹的試驗結果并考慮到裂縫寬度的影響,對HRB500鋼筋的屈服強度設計值建議為420MPa,材料分項系數ys為1.19。根據我國現行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中規定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率百分率公式45 ft / fy,分別計算出各種鋼筋的最小配筋率。詳見表2。

表2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配筋率要求

根據表2可以看出,鋼筋砼構件的最小配筋率的確定,不完全是技術問題,還反映了某一地區當時的經濟建設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和政策性。因此,考慮將HRB 500鋼筋砼受彎構件的最小配筋率百分率(%)為: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大于C30時為0.15,當砼強度等級為C30以上時為0.2和45ft / fy 中的較大值為宜。根據上述淺要分析,國家推廣應用HRB500鋼筋不僅可以滿足建筑行業科技飛速發展的需用,還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了在工程實踐中大力推廣HRB500鋼筋,考慮到我國實際國情,要采用HRB 500鋼筋砼受彎構件的最小百分率(%)為:當砼強度等級不大于C30時為0.15,當砼強度等級為C30以上時為0.2和45ft / fy,中的較大值安全。

參考文獻

1徐有鄰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理解與應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2

第12篇

關鍵詞:化學錨栓;混凝土構件;抗震性能;承載力;延性

中圖分類號:TU375文獻標志碼:A

Experiment on Seismic Behavior of RC Members with Planting

Bars Confined by Chemical AnchorDENG Zongcai, ZHONG Linhang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Security and Disaster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research whether the chemical anchor could be used in seismic area or tensile reg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RC) members, the test on the anchor behavior of RC members confined by chemical anchor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quasi static test, the failure modes of RC members confined by chemical anchors, the effects of anchor and the seismic behavior were studied under cyclic load.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anchor effectiveness of chemical anchor is good, and the anchor can be used in seismic area or tensile region of RC members.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ductility of members are enhanced by the chemical anchor, especially in later period of cyclic load test, the chemical anc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ng the decrease of bearing capacity and increase of displacement. The ancho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members.

Key words: chemical anchor; RC member; seismic behavior; bearing capacity; ductility

0引言

化學錨栓以其性能可靠、施工簡便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建筑物擴建、改造、加固和設備安裝等工程[13],目前,錨栓的設計主要是以單向拉拔試驗為依據來確定錨固深度。中國是多地震國家,需要確定錨栓是否能夠用于地震區結構工程。由于錨栓動載性能試驗裝置復雜,沒有統一的試驗方法、設備和標準,各國學者對此研究甚少。工程中所用錨栓的種類較多[45],性能各異,在地震作用下受力復雜,作為結構構件的重要連接件,有必要對錨固構件的抗震性能進行深入的研究[6]。化學錨栓在工程中常被應用于地震地區和受拉區混凝土構件的錨固與連接,如鋼板通過錨栓與原有混凝土構件連接是結構加固中粘鋼、灌鋼技術的必要措施,錨栓的錨固效果在這種施工工藝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研究錨栓的抗震性能,用其連接混凝土梁與柱,采用懸臂試件進行反復加載試驗。結果表明:試驗中所用錨栓在承受反復拉拔力時錨固效果良好,提高了構件的承載力和延性,尤其在試驗后期,錨栓在限制構件承載力下降和位移增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試驗中也發現,保證各錨栓的間距是影響錨固效果的重要因素。

1材料性能與試件加載

1.1材料性能

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實測立方體強度為33.2 MPa,梁柱縱筋均采用HRB335,箍筋采用HPB235,試驗中所使用的加固材料為韓日牌化學錨栓和韓日牌植筋膠,其力學性能指標如表1,2所示。表2中,d為植筋(鋼筋)直徑。

試件加載

試驗試件共6個,幾何尺寸及配筋如圖1所示,試件參數見表3。表3中,ZJ20表示植筋(鋼筋)直徑為20 mm,10d,15d分別表示植筋深度為10倍、15倍植筋直徑,單錨與雙錨表示化學錨栓的數量。

圖1試件尺寸及配筋(單位:mm)

Fig.1Geometric Sizes and Reinforcement of

Specimens (Unit:mm)為更加真實地反映實際工程中的情況,植筋和錨栓施工的過程由北京新鑫江建筑加固工程有限公司完成。試件在制作過程中采用兩次澆筑成型的方法,即先澆筑節點柱子,等混凝土完全固化后在試件節點上用電錘鉆出植筋孔,經過清孔、灌膠、植筋等施工工序將鋼筋植入混凝土中,在結構膠經過24 h固化后綁扎箍筋,澆筑節點混凝土,經過28 d養護后再對節點進行打孔,用化學錨栓將鋼板固定在相應位置。

雙錨栓試件加載采用分級加載,每級的荷載增量為10 kN,荷載穩定時間為3 min,彈性階段采用荷載控制加載,在出現明顯的彈塑性變形后采用位移控制加載的方法,直至荷載下降到峰值荷載85%或構件破壞之后,停止加載。2試驗結果分析

2.1破壞形態

試驗中試件破壞形態如圖2所示,試件的破壞過程和典型形態描述如下:

圖2試件破壞形態

Fig.2Failure Modes of Specimans(1)ZJ2010d構件在受拉縱筋屈服前,混凝土及縱筋應變呈線性增長,受拉區混凝土出現少量水平裂縫;縱筋屈服后,新舊混凝土界面出現通縫,同時柱身側面靠近鋼筋位置處出現裂縫,隨著加載的進行,裂縫寬度不斷加大,直至構件破壞,柱身仍無明顯新增裂縫,受壓區混凝土也沒有被壓碎的現象,鑿開柱腳混凝土層,發現植筋有部分被拔起,屬于脆性破壞;ZJ2015d構件在加載過程中,裂縫均出現在柱身高度范圍內,鋼筋位置處無裂縫出現,最終縱向受拉鋼筋屈服,受壓區混凝土被壓碎,這種破壞形態屬于延性破壞。

(2)由錨栓加固后的構件在加載過程中,裂縫首先出現在錨栓錨固位置,緊接著在靠近鋼板上沿處出現第2條裂縫。ZJ2010d單錨構件也有鋼筋被拔起的現象,承載力突然下降,但是隨著加載的進行,錨栓的拉拔力開始發揮作用,鋼筋最終在鋼板高度范圍內屈曲,受壓區混凝土被壓碎,構件破壞。雙錨構件開裂情況與單錨構件類似,但構件最終在錨栓錨固截面處產生通縫現象,說明原有混凝土結構的截面受到鉆孔的削弱,裂縫在兩孔之間開展,影響了錨栓的錨固效果。

(3)ZJ2015d單錨構件最終破壞時在錨栓位置處出現向四周延伸的裂縫,且有大塊混凝土與錨栓牢固粘結,不脫落,這說明錨栓的錨固粘結效果良好。但是ZJ2015d雙錨構件在最終破壞時可以清晰看到斷面處的錨栓與混凝土柱幾乎脫離,僅有部分混凝土殘渣遺留在錨栓表面。這些現象同樣說明了施工時錨栓之間的距離太近會造成原結構截面的削弱,影響錨栓的錨固粘結效果。

2.2承載力分析

試件承載力與位移試驗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

(1)與未用錨栓錨固的構件ZJ2010d相比,單注:Pcr,Δcr分別為開裂荷載及對應的開裂位移;Δy為與明顯屈服荷載Py對應的屈服位移;Δd為彈塑性最大位移(骨架曲線上荷載下降至

極限荷載85%或構件破壞時的位移);Pu為極限荷載;Pmax為峰值荷載;μ為延性系數。錨構件開裂荷載提高了209.2%,屈服荷載提高了8.44%,峰值荷載提高了9.74%。雙錨構件的開裂荷載提高了63.1%,屈服荷載提高了5.64%,峰值荷載提高了10.89%。這說明在構件受到反復荷載的初期,錨栓的錨固有效限制了構件的開裂和屈服,但是雙錨構件開裂和屈服均早于單錨構件,這是由于錨栓在鉆孔施工時對原有混凝土構件造成了截面的削弱,峰值荷載兩者差別不大。因此,錨栓的錨固效果與對原有結構的截面削弱狀況有關。

(2)將ZJ2015d錨固構件與已做過試驗的未錨固構件的數據進行比較[78]可知:單錨構件開裂荷載提高了107.9%,屈服荷載提高了35.79%,峰值荷載提高了32.34%;雙錨構件開裂荷載提高了70.62%,屈服荷載提高了27.58%,峰值荷載提高了12.95%。比較結果再次證明了錨固效果與原結構損傷狀況的關系,同時也說明錨栓的錨固效果良好,在受到反復荷載時能夠有效地提高構件的承載力。

(3)對比構件ZJ2010d和ZJ2015d,二者開裂荷載和屈服荷載差別不大,但是植筋深度15d的構件峰值荷載提高了17.1%,說明隨著植筋深度的增加,構件的最大承載力也隨之增加。比較二者的極限位移可以看出,植筋深度10d的構件在屈服后承載力迅速下降,是脆性破壞,而植筋深度15d的構件承載力發展平穩,延性較好。這說明對于重要的承重構件,植筋深度10d是不可靠的,植筋深度在15d以上,構件的安全性才能得到保證。

(4)比較各構件的極限位移,除了ZJ2010d和ZJ2010d雙錨構件在加載初期承載力下降迅速,其余構件的承載力發展都非常平穩,說明10d植筋的構件由于自身植筋深度不夠,容易發生脆性破壞。采用單根錨栓加固后,錨栓的錨固效果良好,它對構件承載力和延性的提高起到了明顯的作用,但是在2根錨栓同時錨固以后,錨固效果大大降低,脆性增大,這是錨栓施工時對原有混凝土結構的截面削弱造成的。

2.3反復荷載作用下試件的力位移關系曲線

滯回曲線是結構抗震性能的綜合體現,反復荷載作用下各試件的滯回曲線如圖3所示,其中,P為水平荷載,Δ為與水平加載點同一高度的相應水平位移。圖3反復荷載作用下各試件的滯回曲線

Fig.3Hysteresis Curves of Specimens Under Cyclic Loading由圖3可以看出:

(1)構件屈服前,滯回曲線基本上呈直線型;構件屈服后,隨著側向位移、加載循環次數的增加,滯回曲線彎曲,呈現出較明顯的非彈性性質,并且剛度隨著加載循環次數的增加而降低,滯回曲線呈梭形。

(2)在構件達到屈服荷載后,3個植筋錨固深度為10d的構件承載力均迅速下降,但是隨著加載的進行,構件的滯回曲線出現了不同的發展趨勢:①無錨固構件的承載力下降速度快,屬于脆性破壞;②單錨構件在承載力下降一段后又慢慢恢復,峰值荷載達到了39.1 kN,最終破壞;③雙錨構件在承載力突然下降以后,在30 kN左右保持平穩發展,下降緩慢,直至最終破壞。這說明植筋深度10d的構件在反復荷載作用下是不可靠的,后期承載力的提高主要來自于錨栓的錨固作用,但錨栓的錨固效果對后期承載力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單錨構件屬于延性破壞;雖然雙錨構件破壞時的承載力小于單錨構件,但是其延性相比未加固構件有所提高,在持續反復荷載作用的后期,結構仍能夠繼續承載,滿足了“大震不倒”的設計目標。

(3)植筋深度15d的構件在承載力、延性方面都較植筋深度10d的構件有所提高,植筋錨固深度是可靠的。從承載力的發展趨勢來看,單根錨栓的錨固效果明顯好于2根錨栓的錨固效果。

2.4抗震性能和延性

試驗對有錨栓錨固的植筋構件進行單向反復加載,錨栓始終承受著反復荷載的拉拔作用,借助構件的破壞形態和錨栓的動載錨固效果來分析錨栓的抗震性能,判斷化學錨栓在地震高烈度地區用于加固、錨固或連接承重構件的適用性。

由表4還可知,經過錨栓加固后的植筋構件比未加固試件的延性系數均有提高,其中由單根錨栓錨固的構件延性系數提高顯著,植筋深度10d單錨構件的彈塑性位移提高了855.8%,有效阻止構件發生脆性破壞,其主要原因是錨栓在反復荷載作用下錨固效果很好,限制了構件承載力的下降和位移的增大。3結語

(1)隨著植筋深度的增加,植筋構件的破壞形態從脆性破壞變為延性破壞,構件的承載力和延性均有所提高,植筋深度15d構件的承載力比植筋深度10d構件提高了17.1%,延性系數提高了369.2%。這說明植筋深度是影響構件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植筋深度10d不可靠。

(2)試驗中所用錨栓在承受反復拉拔力時錨固效果良好,有效阻止植筋深度10d構件發生脆性破壞,改善了植筋深度15d構件的延性,并且提高了構件的屈服強度和峰值荷載,尤其在試驗后期,錨栓在限制構件承載力下降和位移增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錨栓施工技術也是影響錨栓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單錨構件和雙錨構件在同樣的加載機制下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單錨構件的承載力和延性均優于雙錨構件。在有限的范圍內錨固多根錨栓,容易造成原有混凝土結構截面的削弱,導致構件加固效果反而降低。

(4)通過對試驗中構件的承載力和延性分析可知,廠家提供的化學錨栓直徑和錨固深度合理。在保證施工質量的條件下,化學錨栓的抗震錨固性能良好,可以用于地震高烈度地區承重構件的連接和加固,亦可以用于受拉區混凝土的錨固或連接。參考文獻:

References:[1]SHIRVANI M,KLINGNER R E,GRAVES H L.Breakout Capacity of Anchors in Concrete.Part 1:Tension[J].ACI Structural Journal,2004,101(6):812820.

[2]SHIRVANI M,KLINGNER R E,GRAVES H L.Breakout Capacity of Anchors in Concrete.Part 2:Shear[J].ACI Structural Journal,2004,101(6):821829.

[3]RODRIGUEZ M,LOTZE D.Dynamic Behavior of Tensile Anchors to Concrete[J].ACI Structural Journal,2001,98(4):511524.

[4]JENNIFER H G,RICHARD E K.Dynamic Behavior of Single and Double Nearedge Anchors Loaded in Shear[J].ACI Structural Journal,2001,98(5):665676.

[5]謝群,陸洲導,余江滔.錨栓抗震性能研究綜述[J].工業建筑,2006,36(4):7374.

XIE Qun,LU Zhoudao,YU Jiangtao.Summary of Anchor Behavior Under Seismic Loads[J].Industrial Construction,2006,36(4):7374.

[6]王翠坤,肖從真,趙西安.錨栓抗震動力性能試驗[J].建筑技術,2004,35(9):691692.

WANG Cuikun,XIAO Congzhen,ZHAO Xian.Test of Antivibration Performance of Anchor[J].Architecture Technology,2004,35(9):691692.

[7]鄧宗才,鐘林杭,張永方,等.植筋鋼筋混凝土錨固構件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1,37(5):707711.

DENG Zongcai,ZHONG Linhang,ZHANG Yongfang,et al.Seismic Behavior of Research RC Structure with Postinstalled Chemically Rebar[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37(5):7077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远县| SHOW| 台前县| 龙南县| 柳林县| 中卫市| 北流市| 通江县| 五原县| 连江县| 五指山市| 玛曲县| 玉山县| 开封市| 通许县| 东丰县| 金坛市| 当涂县| 万安县| 吉安市| 清苑县| 视频| 高邑县| 肃北| 若羌县| 清丰县| 中超| 梧州市| 潍坊市| 霞浦县| 扶余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东台市| 长春市| 新乐市| 信宜市| 安吉县| 乡宁县| 军事| 顺昌县| 定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