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0: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典籍,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 R2;H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4(a)-0113-04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s language is generally more concise, but the content is rich, and commonly used some obscure, esoteric vocabulary, thus increasing the difficulty of translation. The cur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TCM classics vary from one viewpoint to another, and the quality of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s is uneven. Many translations exist in mechanical, stereotyped or word-obscure, ambiguous and ambiguous phenomena. 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famous translator Eugene?Nida,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skills of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he meaning of equivale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ynonym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ynonyms and the appropriate deletion. The author hop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confusion by better translation skills and solve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original expression in meaning and form, style and so on, so as to enhance the foreign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CM classics, promote the spread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world.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Equivalent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孕育和產生了無數造福于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傳統。中醫學源遠流長,是我們先人們在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總結出的寶貴智慧結晶。由于中醫發展、扎根于我國獨有的文化土壤之中,所以其在解剖、生理病理、診斷及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方面都有不同于西方醫學的見解和方法[1]。雖然西方醫學在當代社會的醫療應用和生物科技研究方面占據主流地位,但是自從19世紀以來就有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認為中醫在一些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方面有著明顯優勢和獨到的價值。隨著世界范圍內“回歸”理念的興起和深入影響,中醫學受到國際社會的更廣泛關注和認可[2]。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國際層次的科技和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中醫學典籍的翻譯成為我國在中醫學方面與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者們交流的關鍵媒介。建國以來,在我國學者的不斷努力下,中醫典籍的翻譯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可謂收獲頗豐。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由于受中醫學自身特點、譯者知識儲量及能力、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背景及生活習慣的差異等因素,中醫典籍的翻譯作品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為了提高中醫典籍的翻譯|量,促進中醫學的國際化交流,本文從等值翻譯的理論基礎出發,探討中醫典籍的翻譯技巧。
1 等值翻譯理論概述
翻譯等值(translation equivalence)在西方翻譯理論中位于核心地位。早在距今兩個世紀前,英國的文藝理論家泰勒在其著作《論翻譯原則》中提到:一部優秀的翻譯作品,能夠將原著中的優點完全體現在譯文當中,從而讓分別閱讀原著和原著譯文的不同國家的讀者對文章主旨、細節部分的意思有相同的理解,并從文中獲得同樣的心理感受。著名的蘇聯語言學家C.巴爾胡達羅夫教授認為:一部翻譯作品要想在質量上達到一定層次,那么譯文和原著一定是等值的。巴爾胡達羅夫要求譯文需要與原文在意義、句型、音韻甚至修辭及風格方面力求等值。對翻譯等值理論貢獻最為卓著的當屬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A?Nida),他也被稱為當代翻譯理論之父。“功能對等”的概念在他的翻譯理論體系之中占有核心地位。奈達認為對原著進行翻譯時切忌對語句進行死板的逐字翻譯,而是要使目的語與原語在語言之間達到功能上的對等效果。奈達的翻譯等值理論具體要求:翻譯工作者在對原著進行翻譯時,不單單要做到譯文與原著在詞匯意義上的等值,還要盡量做到風格、句式、音韻甚至文化信息方面的等值。依據奈達的理論,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以“等值”為標準的文字表述轉化。此外奈達還從語言學角度出發提出了“動態對等”理念,即要讓譯文使用最貼切的自然對等語將原文內容表達出來。這種翻譯效果也是中醫學典籍的翻譯最希望達到的效果[3-7]。本文將從文章意義等值、同義詞轉換、近義詞轉換和釋義以及適當刪減四個方面闡述和探討等值翻譯在中醫學典籍的翻譯工作中的運用技巧。
2 等值翻譯在中醫典籍翻譯中的應用技巧
2.1 文章意義等值――翻譯的首要任務
由于中醫學經典文集絕大多數使用古代文言文,一般用詞造句極其精練,因此翻譯中醫典籍首先需要對中國古代文言文和中醫學有較深的功底。另外,英語與漢語屬于兩個差異非常之大的語言體系,在語法結構、修辭文法等方面都難以實現譯文和原著的絕對等值[8-9]。因此在中醫典籍的翻譯工作中想做到譯文與原著在各個方面都完全等值是相當困難的,這時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力求使譯文與中醫典籍原著在內容所表述的意義上等值。以《黃帝內經》中《素問》的節選內容為例:
原文:昔在S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譯文:In ancient times when the Yellow Emperor was born he has endowed with divine talents; while yet in early infancy he could speak; while still very young he was quick of apprehension and penetrating; when he grew up he was sincere and comprehending; when he became perfect he ascended to Heaven (the throne).
《黃帝內經》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我國中醫學典籍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翻譯工作者對《黃帝內經》的翻譯既要考慮到目的語言國家的讀者與我們之間的巨大文化及生活習慣差異又要將原著中的思想內涵及意義準確地使用另一種語言表述出來。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表述是:當年黃帝出生時就有神靈,弱小時就能說話,幼年時順從教育撫養,長大以后敦素聰敏,在一切有成之后他就登天而去了。在本例譯文中譯者使用了由when和while引起的5個平行結構,與原文中的“生”“弱”“幼”“長”“成”相對應。這樣的翻譯既簡練又能夠準確表達出原文所包含的意思,并且使譯文的語言格式與原文一樣對整,做到了“讓另一個國家的讀者在閱讀譯文時能夠獲得與使用源語國家的讀者相同的感受和理解”的要求。再例如,《素問?上古天真論》及《類經?任沖督脈為病》等中醫典籍中類似出現的中醫基礎理論術語“任主胞胎”。對“任主胞胎”的翻譯想要做到目的語和源語的絕對對等就非常困難,因為如果要絕對對等的話,翻譯出來的內容在意義方面將與原文不符。因為“任主胞胎”中的“胞胎”并不是完全等同于現代漢語中該詞的意義――娘胎、孕育,而是要分成兩個詞。這里的“胞”翻譯成現代漢語是指“子宮”的意思,而“胎”是指“孕育胎兒、妊娠”的意思。因此“任主胞宮”的準確翻譯應該是“Ren Vessel managing uterus and gestation”。另外還有在中醫典籍中經常出現的專業術語“居經”和“并經”的翻譯。依據等值翻譯的理論原則,首先要求譯文與原著所表述的文章內容的意思是等值的,所以這里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直翻,那樣翻譯出來的內容就是錯誤的,是沒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居經”和“并經”兩個詞匯最早出現在魏晉之際著名醫學家王叔和的《脈經》之中,其具體意思是指女子由于氣候變化、生化方式、居住環境或者年齡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的月經異常癥狀,其中“居經”是指月經3個月出現1次,翻譯成英文為“tri-monthly menstruation”,而“并經”指2個月出現1次月經,翻譯成英文為“bi-monthly menstruation”。總之在對中醫學典籍進行翻譯時要做到首先保證譯文所表述的意思與原著等值,在此前提之下盡量達到譯文在風格和文體等方面與原著等值,切勿本末倒置。
2.2 同義詞轉換――閱讀起來簡單易懂
中西方醫學研究的核心對象是一樣的,所以兩種醫學體系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本質上是相互靠攏的,即兩種醫學體系的趨同性。由此可以推斷,中醫典籍中表達的涵義可以使用其他語言進行等值轉換,中醫典籍中的一些專業術語也大多可以在另外一種語言中找到等值同義詞匯[10-11]。在對中醫典籍進行翻譯時盡量采用目的語言中與原文意思等值的詞匯,例如在對中醫典籍中“眼花”“大汗”的翻譯,譯者可以直接從英文中找到這兩個詞的對應詞匯進行翻譯,即“blurred vision”和“profuse sweating”。這樣既避免了生硬的逐字翻譯,而且讓西方讀者閱讀起來也非常容易理解。
2.3 近義詞轉換和釋義――力求與原文等值
中醫典籍語言一般簡練,甚至兩三個字就能概括現代漢語的一句話,這樣的話要想實現中醫典籍的等值翻譯就只有將原著的準確含義進行對等翻譯,其次考慮風格、文化等方面的等值翻譯[12-15]。因此在對中醫典籍進行翻譯之前首先需要弄懂原著中的涵義,如果自己都理解不透徹那么譯文的閱讀者也不能從譯文中獲得與閱讀原著等值的感受。另外,中醫典籍中常會用到一些對當代國人來說也比較生僻的詞匯,這些詞匯更難以在目的語中找到對應詞匯。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中醫典籍中的用語或詞匯的現代意思與古代意思不相同或者不盡相同,在翻譯時需要給予準確的解釋或者使用語義相近的目的語言詞匯來轉換。例如中醫典籍中常用的專業術語“落胎”和“離經脈”,這兩個詞匯在西方醫學術語中找不到意思完全相同的詞匯,所以“落胎”在翻譯時使用意思與其相近的“feticide”,顯然后者所表達的意思范圍要超出“落胎”的實際意義;同樣,“離經脈”又稱作“欲產脈”,是指臨產孕婦出現的脈搏過快的臨床表現,翻譯為“abnormal pulse”也是取其意思相近的詞匯來轉換,這樣的翻譯不僅能將原著中的真正意思表述出來,也有利于文章風格、句式等方面的等值翻譯。但有的詞匯就必須使用釋義的方法進行翻譯,例如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有一方劑稱作為“失笑散”,該方劑主要有活血祛瘀、散結止痛的療效。服用“失笑散”后癥狀往往在不被患者察覺的情況下逐漸緩解,當患者發現疾病已祛除時常會驚喜的失聲大笑,故名“失笑散”。如果這里僅按照字面意思來翻譯的話將是Powder for Lost Smiles。看到這個譯名,恐怕沒人敢使用此藥[16-18]。李照國根據中醫文獻的特性將原著中生僻的詞匯進行英文釋義以達到譯文和原著在涵義方面的等值效果,翻譯為Shixiao Powder, a 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這樣就更易被西方讀者接受和理解。這種將中醫典籍中生僻詞匯進行釋義以達翻譯等值效果的例子還有很多,譬如: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這段話仍然節選自張仲景的《傷寒論》,從下面兩種譯本的比較就能很明顯地看出對生僻詞匯釋義是一種有效的等值翻譯方法。
譯本1:Jiexiong syndrome of cold nature has no symptoms of heat. Small white powder of three drugs can be adopted to the case.
譯本2:When a Blocked-up Chest is of a Cold nature without symptoms of Heat, Decoction of Lesser Xianxiong with three drugs call be adopted. Baisan Powder will also be a remedy.
這段原文轉換成現代漢語為:寒飲聚結成實的結胸證,若確審其無熱證者,宜與白散溫下其寒飲。這一段話經許多中醫藥學大家考證后皆認為這是錯簡,應為“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白散”。“白散”即中醫藥學中指的“三物白散”,該方劑由桔梗、巴豆、貝母組成,由于該三物外觀皆為白色,又為散劑,所以稱其為“白散”。譯本1的譯者在翻譯此段時采用將國外讀者會感到生僻的詞匯進行英文釋義,將“白散”譯為“Small white powder of three drugs”,這樣讀者就較易清楚。而譯本2的譯者僅按音譯將其譯為“Baisan Powder”,這樣的譯法導致國外讀者很難明白“白散”乃何物,所以此處將生僻詞匯進行釋義以達翻譯等值是非常有效的,可以使讀者對白散的顏色及大致組成有直觀的印象,便于理解。
2.4 適當刪減――避免誤解,寧缺毋濫
中醫學典籍一般都具有語言的抽象性特點,另外由于不同語種國家民族文化、地緣差異等原因使原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文化理念不被西方國家人民了解或使其容易誤解,翻譯者如果僅僅根據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將會使讀者難以理解原著的真正涵義。為了避免原著中的內容在翻譯為目的語后使讀者產生誤解或困惑,如果原文中該內容在整句中或整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重要,即使刪除也不會影響原文中所表達的意思的話可以考慮將該詞匯刪除,切忌轉換成晦澀難懂或存在歧義的詞匯。例如:
原文: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譯文:In a word, it has always been valued and emphasized to 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since ancient times, because it is much harder to cure any patient with an advanced disease.
上述原文節選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原文意思為:所以說圣賢之人不會等到疾患染上之后才去治療,而是在沒有發病之前就給予治療;不強治已暴發的動亂,而是在未亂之前就加以治理,這即是其中所包含的道理。當已經身患疾病之后才開始治療,已經發生動亂了才著手去平息,這種做法就如同口渴了才開始去挖井,馬上就要開戰了才著手去鑄造兵器,不是已經為時過晚了嗎[19-20]?文中使用了三個比喻將疾病預防的重要性形象化,不僅增強語言美,而且引人深思。但是因為這些比喻具有濃重的民族文化色彩,如果翻譯出來的話可能不易被另一種文化背景的讀者理解。為了使譯文上下對照、連貫從而達到“動態對等”的要求,譯文中刪除了原文中的比喻,這樣不僅保留、傳達了原文中的核心思想,而且可以使語句更加簡練、通順、易懂。對中醫典籍進行翻譯時,盡量不使用晦澀和容易產生歧義的詞匯轉化,要使用目的語言中和原著對應的詞匯,如果難以尋覓對應詞匯且該詞匯在文中不起到重要作用的話可以考慮予以刪減,以求達到等值翻譯的效果。
3 結語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快速提高,世界范圍內科技、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中醫典籍的翻譯在國際中醫學的交流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中醫典籍在表述方面具有獨特的語言和文化特點,所以給翻譯工作帶來了一定挑戰,在實際翻譯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譯文與原著在表述意思、風格及形式等方面的完全等值效果。當代翻譯理論之父尤金?奈達認為翻譯作品與原著在表述意思方面的等值處于翻譯效果的最核心的地位,如果能夠在保證譯文與原著意義等值的基礎上達到語言風格、音韻、感情及文化方面的等值翻譯將是翻譯作品的最理想效果。因此在對中醫典籍進行翻譯時,譯者要善于運用等值翻譯的技巧和方法,從而提高翻譯質量,促進中醫的國際化交流和傳播。
[參考文獻]
[1] 周鐵成.醫學英語特點剖析[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248.
[2] 向楠.幾種翻譯理論在中醫藥術語翻譯中的應用[C]//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五次中醫醫史文獻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394-397.
[3] 王琳,陳磊.奈達等值理論關照下的中醫術語翻譯[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21(6):42-44.
[4] 郭先英.中醫英語等值翻譯技巧研究與應用[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3,18(4):9-11.
[5] 尹楚茗.翻譯策略在中醫文本英譯實踐中的應用[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8-15.
[6] 江楠.中醫典籍英譯策略的探討和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5:14-18.
[7] 馮文林,伍海濤.奈達翻譯理論在中醫翻譯應用中的研究述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7):988-991.
[8] 陳小慰.翻譯研究的“新修辭”視角[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14-17.
[9] 張瑜.翻譯的修辭學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7-9.
[10] 賴燕玲.淺析不完全等值翻譯的原因[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2(1):281-282.
[11] 陳小慰.翻譯與修辭新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219-221.
[12] 蔣學軍.中醫典籍中的文化圖式及其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0,23(1):35-38.
[13] 李梓,管媛.中醫英語等值翻譯研究――以《黃帝內經》為例[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4(1):37-39.
[14] 王銀泉,周義斌,周冬梅.中醫英譯研究回顧與思考(1981-2010)[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22(4):106-112.
[15] 劉寧,張慶榮.中醫藥英語翻譯中應引起重視的幾個問題[J].中醫雜志,2012,53(5):384-386.
[16] 盛潔,姚欣.功能翻譯理論視域下的中醫典籍英譯本比較研究――以《傷寒論》譯本為例[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2):464-467.
[17] 王小芳,劉成,高新顏.中醫辨證基本術語英譯標準對比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10):3611-3614.
[18] 罾鄭周春祥.基于兩個《傷寒論》譯本的中醫英譯方法探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8):20.
[19] 李英照.翻譯適應選擇論關照下的《內經》病證詞語英譯[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09:9-13.
關鍵詞:老年健康服務;中醫人才;人口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R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9-0232-02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醫療衛生保健事業日益進步,同時,生育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使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逐步加速和加劇。在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背景下,做好老年事業,滿足老年需求就顯得日益重要。而老年需求中比較重要的一項就是對健康進而對健康服務的需求。[1]老年健康服務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健康狀況的維護,包括日常的養生保健、體檢和慢性病治療,中醫在這方面擁有西醫所無可比擬的優勢。對于微病末疾可以采取按摩、吐納、導引之術等簡易方法祛邪;對于體檢,中醫更是不必借助于昂貴并且多對人體有害的現代儀器,而僅靠望、聞、問、切(包括腹診)四診方法,就可以對尚未惡化的疾病進行及早診斷治療;對于慢性病的治療,中醫可以憑借食療、針灸、按摩和簡單的藥物進行。同西醫相比,中醫的這些措施、手段不但對本就年邁體弱的老年人副作用小,而且可以大幅度地降低醫療費用,為收入來源相對匱乏的老年人節約開支。但是,我國目前的中醫人才培養缺乏對老年人的針對性,因此,有必要針對老年人健康服務的中醫人才培養問題進行研究。而要制定中醫人才培養戰略,首先需要明確中醫人才的供給和需求狀況。筆者將運用經濟學的需求理論分析面向老年健康服務的中醫人才供給和需求,包括對質量的供求,如針對老年健康問題,中醫人才應具備哪些方面的突出技能,達到何種水平、已經達到何種水平等;也包括對數量的供求,如每個社區需要多少中醫人才,每個中醫人才服務多少老年人、目前的供給數量狀況等。
一、面向老年健康服務的中醫人才需求分析
面向老年健康服務的中醫人才需求情況包括需求的數量和所需人才的質量兩個方面,下面進行簡單分析。
(一)老年健康服務中醫人才需求數量
老年健康服務中醫人才需求數量主要從老年人口及患病率著手分析。
按照國際標準老年人口定義為65歲以上來算,《中國統計年鑒2014》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32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9.7%。而按照中國將老年人口界定為60歲及以上來算,《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2億,占總人口的14.9%。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老年人口中身體健康的占43.82,其他(包括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類別占56.18。[2]若據此標準進行折算,則2013年我國的2.02億老年人口中,身體健康者有9954萬人,其他類則高達11346萬人。并且這11346萬老年人中,生活來源的主體是離退休養老金和家庭其他成員供養。[2]按每位老年人每月找中醫診治一次,一名中醫師每月接診1000名患者計算,滿足上述11346萬位老年人的健康服務將需要11.3萬中醫師,并且從未老年人提供診療便利的角度出發,這11.3萬名中醫師最好安排在各社區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村衛生院所。
(二)老年健康服務中醫人才需求質量
老年健康服務中醫人才需求質量主要從老年人體質狀況和疾病譜進行分析。
人過六十,體質開始越來越虛,免疫力開始逐步下降。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機體形態及生理功能的逐漸衰退,體質的虛弱程度也會更加嚴重。體質的下降導致老年人患病率平均高于年輕人,疾病譜以慢性病為主。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群患病率的4.2倍,且人均患有2-3種疾病。[3]由中國疾病控制中心慢性病中心等機構于2010年聯合開展的中國慢性病監測及糖尿病專題調查報告顯示,中國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為9.7%,而60歲以上老年人患病率則高達19.6%,其中有將近一半老年人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病。老年人主要的慢性病患病率依次是高血壓、腦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缺血性的心臟病。
老年人的這種體質狀況和疾病譜現狀就產生了一種非同一般的對中醫人才的需求,即要求中醫醫療服務人員善于調理體質,善于治療老年慢性病。調體質要具備推拿、按摩、針灸、熏蒸、食藥等技能,治療老年慢性病要具備更為專業的理論和實踐技能。當然,較高的利用望、聞、問、切進行疾病診斷的能力和水平是必備的,這既是進行體制調理和疾病治療的前提條件,還是為老年人節約診斷費用,因而改善經濟能力的重要途徑。因為老年除了體質差、易患病之外,經濟收入來源相對單一,容易因病致貧。
二、面向老年健康服務的中醫人才供給分析
面向老年健康服務的中醫人才供給情況包括供給的數量和人才的質量兩個方面,下面進行簡單分析。
(一)老年健康服務中醫人才供給數量
老年健康服務中醫人才供給數量主要根據統計年鑒中的各醫療機構中醫從業人數進行分析。
《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2014》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醫療機構數,綜合醫院15887個,中醫醫院3015個;基層醫療機構9153678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3965個,街道和鄉鎮衛生院37608個;2013中醫藥人員總數為52.3萬,其中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39.8萬。但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數字都是全國統計總數,特別是統計的39.8萬中醫師和助理中醫師,可能其中的多數都是老年人無法從他們那里獲得健康醫療服務的。從老年人能夠更方便地獲得醫療服務的角度來看,可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的中醫師和助理中醫師人數可能更加符合老年健康服務中醫人才供給數量這個指標。而這幾類中醫師和助理中醫師合計為10.7萬人。還需要指出的是,這10.7萬中醫師和助理中醫師是為所有各類患者服務的,而不是只為老年人服務。
(二)老年健康醫療服務中醫人才供給質量
老年健康服務中醫人才供給質量主要根據中醫師職以及中醫人才所受的教育進行分析。
根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2014》,目前全部醫師中,擁有正高職稱的占1.8%,副高職稱占7.1%,中級占27.2%。即使不考慮職稱是否能夠代表中醫水平,中級以上合計也僅僅占了36.1。從中醫師曾經普遍所受教育來看,問題可能更令人憂心。多年來,高等中醫院校一直強調學習中醫專業的學生要掌握中西醫兩套本領,中醫西醫的課程比例對等,導致中醫專業的學生學習中醫的時間非常有限,[4]過多的西醫課程使得學生缺乏中醫的思維方式。而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全國中醫醫院醫療質量檢測的結果,我國中醫醫院普遍存“中醫治療率低、危機重癥就診率低、中草藥使用量低”的三低現象,雖然經濟因素是其中的一個影響因素,但中醫師醫療水平不高可能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另外,不再研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也不再背誦《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等中醫典籍也限制著中醫師們的中醫醫療水平。由于缺乏醫療分工,他們對老年人疾病譜的掌握以及對老年人慢性病的治療技術的掌握還都不到位。
三、面向老年健康服務的中醫人才供求比較和對策
下面將老年健康服務中醫人才供給和需求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找出供求失衡之處,并提出簡單的應對之策。
(一)面向老年健康服務的中醫人才供求比較
根據前文的中醫人才供給和需求分析,從供求數量上看,單單為老年人進行健康醫療服務就需要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配備至少11.3萬名中醫師,而目前這兩類機構只有中醫師10.7萬,并且這10.7萬中醫師還要為其他年齡段的人提供醫療健康服務,而不是只為老年人服務,如果這10.7萬中的三分之一即3.8萬名中醫師能為老年人提供專業服務,那也還有7.5萬的缺口。顯然,面向老年健康服務的中醫人才供給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從供求質量上看,老年人需要的是掌握有深厚的傳統中醫功底、能夠用中醫中藥為他們調理體質、治療老年慢性病的中醫師,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顯然也缺乏這樣的中醫人才。所以,無論從供求數量還是供求質量來看,面向老年健康服務的中醫人才的供給都不能滿足需求。
(二)應對供求失衡的對策
針對面向老年健康服務的中醫人才供求失衡的現實問題,我們提出以下簡單的應對之策。
1.擴大中醫人才培養規模,為基層醫療單位輸送配備更多的中醫人才。既要擴大中醫高等院校的中醫專業招生規模,同時還要為傳統師承教育提供更加寬松的環境,讓更多有志于中醫事業的優秀人才加入中醫隊伍。
2.開設中醫老年病學等面向老年健康服務的中醫專業或研究方向。老年人既有其特有的體質,也有特有的疾病譜,那么在人才培養上就應該針對老年人的獨特體質和疾病譜進行專業和課程設置,以培養更多地面向老年健康服務的中醫人才。
3.注重中醫思維方式的培養。從思維方式上看,中醫更偏向于形而上的思維,而西醫則更偏向于形而下的思維,當中醫專業的學生學習較多的西醫課程以后,容易從形而上的中醫思維轉向相對比較容易的西醫的形而下的思維,但這是不利于中醫醫療水平的提高的。從提高中醫人才中醫醫療水平出發,需要在中醫人才教育過程中注重中醫思維方式的培養。
4.強化對中醫典籍的學習。《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等中醫典籍是中醫的源頭活水,要想提高中醫師的臨證水平,熟讀甚至背誦這些中醫典籍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不但古代和近代的中醫大家們,而且最近我們國家評出的兩屆國醫大師,對中醫典籍一般都有很深的造詣。
結論
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加速和加劇,老年健康服務需求越來越強烈,作為能夠比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的中醫,其人才供給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既需要擴大中醫人才培養規模,為基層醫療單位輸送配備更多的中醫人才;又需要開設中醫老年病學等面向老年健康服務的中醫專業或研究方向,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中醫思維方式的培養和強化對中醫典籍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Mel Gray, Milena Heinsch. Aging in Australia and the Increased Need for Care. Aging Intl, 2009,34:102-118.
[2] 杜 鵬.中國老年人口健康狀況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3(6):3-9.
扁鵲,生于公元前407年,卒于公園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人。由于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少時學醫于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華佗,約公元145年至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
(來源:文章屋網 )
杏仁內含有氰化鉀,是一種劇毒化合物。生吃或吃多是會中毒的。 炒熟或煮熟每次吃5到10克對便秘很有好處。它主要是用來做藥,不可當花生果來吃。
根據中藥古籍記載,杏仁具有滑腸通便的作用。《現代實用中藥》一書中說:“杏仁內服具輕瀉作用,并有滋補之效。”對于年老體弱的慢性便秘患者來說,服用杏仁效果最佳。
中醫典籍《本草綱目》中也提到了杏仁的3大功效:“潤肺也,消積食也,散滯氣也”。其中,“消積食”說明杏仁可以幫助消化、緩解便秘癥狀。
(來源:文章屋網 )
沈陽市兒童醫院內科,遼寧沈陽 110033
[摘要] 目的 探討瀉腎法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應用。方法 選擇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小兒科收治的128例支氣管哮喘的患兒,通過大量的文獻,結合現代疾病本身的特點,所有患兒均經過中醫辨證的腎實證病例,按照患兒入院登記的時間先后順序,將患兒分為觀察組(64例)與對照組(64例),觀察組給予大瀉腎湯(黃芩、茯苓、細辛、干姜、芍藥及甘草),2 d/次,連續服用7 d。對照組服用氨茶堿,在臨證中根據患兒的臨床癥狀酌情使用抗生素,連續服用7 d,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癥狀消失時間,隨訪觀察癥狀有無復況。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疾病臨床有效率分別為89.06%(57/64)、81.25%(52/64),在中醫證候療效方面比較92.19%(59/64)、79.69%(51/64),觀察組的顯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主要按照腎實證加以辨治,通過服用瀉腎清熱方劑治療,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治療效果。
[
關鍵詞 ] 瀉腎法;小兒支氣管哮喘;中醫中藥;清熱;平喘
[中圖分類號] R2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9(b)-0037-02
支氣管哮喘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患兒中男性所占的比重較多,各種不同抗原如花粉、灰塵、細菌、霉菌等均可引發支氣管哮喘,其發病基礎主要為毛細支氣管痙攣、黏膜水腫和黏液分泌增多,毛細支氣管管腔狹窄,從而造成咳嗽、喘憋[1]。中醫中藥在防治支氣管哮喘方面有著一定的作用。研究發現[2],瀉腎法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取得的一些臨床效果。本文采用上述瀉腎法對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小兒科收治的128例支氣管哮喘的患兒進行對照治療,以觀察中醫瀉腎法的療效,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兒科門診2010年1月—2011年12月小兒科收治的128例支氣管哮喘的患兒,臨床均具有支氣管哮喘典型臨床表現,其中男性患兒51例,女性77例,年齡2.5~12.5歲,平均年齡(5.2±3.6)歲;按照患兒治療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4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臨床資料方面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病例入選標準
1.2.1入選標準 ①符合兒童支氣管哮喘[3]和中醫痰熱壅肺證候的診斷標準[4];②病情屬于輕、中度;③入選年齡2.5~13歲。
1.2.2 排除標準 ①支氣管哮喘癥狀處于緩解期,或者病情為重度或極重度的患兒予以排除;②后期氣喘或者呼吸困難的其他疾病的患兒;③除了支氣管哮喘癥狀外,同時伴有心血管、肝、腎等嚴重的原發性疾病的患兒;以上三項均排除入選診斷標準[4]。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口服瀉腎湯,主要成分包括:黃芩20 g、茯苓15 g、細辛13 g、干姜15 g、芍藥12 g及甘草10 g。水浸泡后,煎煮,沸騰后繼續煎煮30min,將濾液倒出后重復煎煮三次,將濾液合并后濃縮至100~150 mL,每日服用一次;對照組服用氨茶堿2.5~5.0mg/(kg·次),7 d為一個療程。對兩組的治療效果等進行評價。
1.4 療效診斷標準
1.4.1支氣管哮喘療效標準參照 (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制定[5]。治愈:患兒哮喘平息,聽診發現其兩肺的哮鳴音消失;好轉:患兒哮喘癥狀均減輕,聽診后偶聞哮鳴音。無效:患兒哮喘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好轉
1.4.2中醫證候療效評價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有關內容。臨床痊愈: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顯效: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明顯;有效:患兒的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無效:患兒的臨床癥狀無改善,部分有加重的癥狀。總有效率=臨床中治愈+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分析,用t檢驗和χ2檢驗分別比較組間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的顯著性差異,以P<0.05表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9.06%(57/64)、81.25%(52/64),兩組比較差異顯著,見表1。
2.2 中醫癥候診斷標準兩組的治療效果
兩組的療效分別為92.19%(59/64)、79.69%(51/6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經隨訪發現,觀察組中64例患兒服藥期間無一例不良反應,對照組僅1例患兒有煩躁不安、惡心等不良癥狀,停藥后不良反應消失。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參與氣道慢性炎癥性疾患。該病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喉間哮鳴。由于哮喘常年發作,這樣就會導致很多并發癥的出現,如呼吸驟停和呼吸衰竭、心律紊亂和休克等,此外還有一些患者會出現精神障礙、引發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威脅患者生命健康。
兒童的身體尚未發育成熟,上呼吸道的管腔較細,粘膜柔嫩,血管豐富,故易發生感染,粘液腺體少,腺體的分泌量就不足,纖毛運動也很差 ,所以,兒童呼吸道抵抗力較弱,呼吸道的清除功能比成人差。因此,兒童更易患支氣管哮喘。中醫將支氣管哮喘歸為哮證范疇[7]。《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冬三月此為閉藏……逆之則傷腎。”又《金匱真言論》言:“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以中醫五行學說分析,冬日流于之疾患常與腎臟密切相關。有理由認為支氣管哮喘的發作時期的中醫熱哮一型與中醫典籍中記載的腎實熱證有相關性[8]。
腎實證以哮喘為主的臨床癥狀群體可見咳唾有血,喉鳴而喘,坐而欲起,胸脅時痛,喘咳汗出,痰實不利,氣急,面色如炭。瀉腎之成方,典籍收錄甚多,以《千金方》中的瀉腎湯為典型代表[9]。唐代敦煌殘卷醫箱《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記載有大、小瀉腎湯。分析不同時期中古醫籍中記載的治腎實證的單味藥物和成方十余種,其清熱瀉腎之功不言而喻[10]。本文采用了中醫典籍中的大瀉腎湯中的中藥方劑,治療128例小兒支氣管哮喘病例,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疾病臨床有效率分別為89.06%(57/64)、81.25%(52/64),在中醫證候療效方面比較92.19%(59/64)、79.69%(51/64),觀察組的顯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本次研究結果與有關文獻[11]的報道結果相一致。
綜合上述分析,瀉腎法應用于小兒支氣管哮喘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從而為中醫新療法治療病證提出了新的治療手段,值得更深一步的臨床探討,以使中醫更容易的應用于臨床中。
[
參考文獻]
[1] 徐士仙.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道感染[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8):120-121.
[2] Lenfant C.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J].Mary Land: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USA),2004,34(4):25-84.
[3]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試行)[J].中華兒科雜志,2005,42(2):100-106.
[7] 白波.萬托林聯合普米克令舒霧化吸入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療效分析[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8(6):537-539.
[8] 杜秀麗,范勇.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2(23):130-132.
[9] 楊一民.高低劑量布地奈德混懸液霧化吸入治療小兒哮喘急性發作的臨床療效[J].中國實用醫刊,2013,40(3):86-88.
[10] 白海濤.人參敗毒散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50例療效觀察[J].天津藥學,2008,20(4):54-58.
葉西嘉措:男,50歲,主任醫師1987年畢業于陜西中醫學院,志愿赴藏區工作,先后在青海省中醫院,青海省藏醫院,自治區藏醫院臨床多年,有深厚的中西醫學功底,自1998年始專攻藏醫學。先后拜師扎西活佛、名老藏醫強巴赤列、才扎布、仁青繞布等,深得真傳,并通曉《四部醫典》及南北流派,臨床中對腫痞癥、白脈病、黑脈病頗多心得,專著一部論文數十篇,受業界好評。
2001年任民族學院月塵藏醫學研究所所長,在藏醫腫瘤方面以典籍為基礎傳承發揚了一整套理論和治療體系,多年臨床實踐證明,是治療腫瘤的新路子、新希望。現任民族學院附屬醫院藏醫科及藏醫腫瘤診療中心主任,正帶領老中青藏醫專家團隊行走在抗癌最前沿。
問 葉主任,我是一名膽囊癌患者,已經做了手術,但發生了病轉移,當地醫院基本上宣判我的生命期限,我之前就了解到一些關于藏醫藥治療腫瘤很有效果,我想咨詢能否控制晚期腫瘤的發展,延長壽命呢?期待您的回復,順便介紹一下,藏醫藥治療腫瘤,究竟有什么特點,治療效果究竟如何呢?
答:惡性腫瘤的確沒有完全攻破,但是針對惡性腫瘤的患者而言,治跟不治是兩個概念,針對預后也是不同的!藏醫藏藥對減輕化、放療的毒性反應的作用是肯定的,患者在手術后,應以藏藥恢復手術中損傷的體內生態平衡——藏醫所說的“三因”,也就是在藏醫理論指導下,合理搭配并服用藏藥,可以達到重塑體內生態平衡,提高全身抗病能力,逆轉并化解腫瘤,臨床上明顯消除痛苦癥狀,有效的避免復發和轉移,因此藏醫藥在腫瘤治療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藏醫藥治療雖不能確保治愈,但可以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藏醫藥治療腫瘤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經驗非常豐富,理法方藥自成體系,如《四部醫典》之第七章“大癆腫痞癥療法”,第十章“大癆水臌療法”,第十一章“大癆消耗癥療法”等等都有詳細的論述。我們知道,藏醫學是藏傳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藏傳佛教是神圣而嚴肅的,絕不會憑空說“頑石可破,腫瘤何掛齒?”這種大話的。我們堅信藏醫藥可以另辟蹊徑給腫瘤患者帶來希望的!我們秉著這種信念和執著,以經典為依據,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不斷挖掘整理提高,并按經典提供的處方反復深入藏區搜集地道原材料,嚴格按古法配制出系列藏成藥,依據藏醫尿診脈診辨證用藥,合理搭配,按天文星算推演出的最佳時間用藥,經臨床反復實踐完善,效如桴鼓,并不斷創造神奇。
問 葉主任,我5年前得了胃潰瘍,經常發作,饑餓時疼痛更明顯,噯氣吐酸,食后悶脹,常常嘔吐,腫瘤醫院診斷為胃癌:因為身體虛弱,不能手術,大夫介紹我中藥保守治療,同看病的病友介紹有人接受過藏醫藥的治療,那我的病是否可以緩解呢?
答:眾所周之,以中醫學、藏醫學為代表的各種傳統醫學,經千百年的臨床實踐證明,不但對常見病、多發病有著較好療效,而且對各種疑難病及新發傳染病都具有很高價值的治療作用。特別是腫瘤治療領域,西醫手術之創傷、放化療之毒副作用、預后較差、所以很多患者不愿承受此三大療法。姑息性的自然療法呼之欲出,成為當今治療腫瘤的世界趨勢。我們醫院的專家隊伍以藏醫之道,解決腫瘤問題,并且取得了可喜成果,證明1/3的腫瘤可以治愈,1/3的可以預防,1/3可以帶瘤長存、保證生存質量。藏藥治療效果是肯定的,臨床上也經常創造奇跡,在我院有很多典型病例,一般一個療程治療后,患者自己本身就能感覺到明顯的效果,對于有生存欲望的有緣患者,不妨試一試,可以把近期病歷資料傳真:029-33776099;或免掛號QQ:1920782230 857492792;也可以撥打我們健康熱線:029-33776088;祝有緣患者早日康復!
地址:陜西省成陽市文匯東路6號民族學院附屬醫院藏醫腫瘤科
網址:
推薦理由:他的努力,正在使蒙醫蒙藥走出草原,走向世界。
阿南達,第十一代蒙醫世家、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全國青聯委員、鄂爾多斯市政協常委、鄂爾多斯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國公益杰出人物、鄂旗勞動模范、鄂旗蒙醫院副院長。
阿南達出生于鄂爾多斯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的一個蒙藏醫學世家,這是一個光榮的家族,曾經出過兩代御醫,其歷史可以上溯到1578年。
6歲那年,第一次給人看病便藥到病除,此事轟動了鄰里,盡管最終挨了父親一頓責罵,但“小神童”之名開始在草原上流傳。
12歲時,阿南達跟隨舅爺爺真正開始系統學習蒙藏醫,并成為他的關門弟子。阿南達勤奮好學,僅用兩年七個月時間,將這部蒙醫學理論巨著《四部醫典》全部背完,并開始通曉其意。18歲時,他將這部重要典籍譯成蒙文,填補了蒙醫學的空白;該書已列入衛生廳衛生科研課題和內蒙古籍文獻叢書,并獲得“內蒙古青年科技創新獎”。2005年,阿南達把他翻譯的《四部醫典系列掛圖全集》用蒙、藏、漢三種文字出版發行,引起學界震動,時任政協主席楊晶親筆題詞。祝賀《掛圖全集》出版,稱這是他“為弘揚民族醫藥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
阿南達傳承祖傳絕活,大膽創新研制蒙藥處方,在診治肝癌、肝硬化等絕癥方面屢有斬獲。近幾年來,他在繼承兩家祖傳秘方的基礎上,將近百種中草藥進行縝密、嚴謹、科學的組合排列,最終優化出120多種藥草,名定為《肭吉嚀布》,并以這些藥物為近萬名肝病患者解除疾病痛苦,其中救治被判處“死刑”的患者100多位,阿南達也因此獲得中國民族醫藥繼承與創新獎。
阿南達高超的不僅是醫術,更是醫德。老百姓來看病,給得起錢就給,給不起也不要,錢給多少也無所謂。他始終記著師父曾對他說過一句話:“不管掙多少錢,醫術有多高,必須把醫德放在第一位。”無論“神醫”的名號有多響亮,尊師重道的阿南達一直恪守家族古訓――來看病者不管是當官,還是討飯的,都一視同仁,盡力施救。每個月他都抽出幾天,專門回到家鄉為窮苦的農牧民看病。在鄂托克旗,每到阿南達出診日,蒙醫院必定人潮洶涌,許多病人不遠千里慕名趕來。為了盡可能滿足病人需求,阿南達通常從早上8點開始,一直坐診到次日凌晨兩點。即便如此,他每診一脈必要花20分鐘以上,絕不肯因勞累而有絲毫懈怠。阿南達每年拿出500多個名額給貧困的病人免費看病,并在自己家鄉為150多戶貧困職工家庭發放終身免費治療卡和每年資助孤兒及貧困大學生50余人。
阿南達的志向不僅在于憑一己之力扶危濟困、治病救人,更在于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影響,將蒙醫蒙藥帶出草原,走向全國及至世界。
現在,他正在著手進行一項浩繁的工作,寫出一本藥理學著作。他說:“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當時由于交通不便,書中大多都是南方藥物,北方的如、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的藥物并未寫入書中;我想把北方的藥目全部寫進去,然后用藏語、蒙語、漢語三種語言翻譯出來,出版一部《中華藥草大全》。”
2009年,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參加“中醫中藥中國行走進鄂爾多斯”活動時,聽聞他這個想法,還曾高興地鼓勵他說:“好啊,阿南達,等你把這本書寫出來時,我給你寫序。”這對于阿南達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鼓舞。
現在,阿南達正在信心百倍、腳踏實地、有條不紊地實現自己的人生規劃,發展、弘揚蒙醫學,推動蒙醫蒙藥走向國際,福澤萬民。
【關鍵詞】參附注射液;雷諾病
【中圖分類號】R741.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4-183-1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injection on efficacy of Raynaud's disease. Methods: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05 to April 2010 admitted to hospital 31 patients with Raynaud's disease application injection on effects were observed.Results: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in 31 cases,20 patients recovered (64.5%),effective in 9 cases (29.0%),2 cases (6.0%) of its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5%. Conclusion:The injection on Renault disease have better clinical efficacy.
[Key words]Shenfu;Raynaud's disease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以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內科學》第6版診斷標準為參考。中醫辨證為陽虛寒凝、氣虛血滯者。選取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4月住院31例,年齡24~53歲,其中男性11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32.3±7.8)歲。
1.2治療方法在囑患者注意保暖,嚴防凍傷,避免情緒激動,避免勞累等生活注意事項基礎上,應用參附針(由雅安三九藥業有限公司生產)40-60 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1次/d,共用2周。
2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1年內未發;顯效:冬季遇寒而少有復發(趾或指變色和疼痛),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
3結果
3.1共治31例痊愈20例(64.5%),顯效9例(29.0%),無效2例(6.0%)其總有效率為93.5%。
3.2其他情況頭脹不適,繼續用藥癥狀無加重,停藥后癥狀消失,其余無不良反應。
4討論
雷諾病,是一種血管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肢端小動脈痙攣性疾病。以發作性四肢肢端蒼白、紫紅和潮紅伴局部發冷為主要臨床特征。嚴重者出現指尖潰瘍壞疽。且于寒冷季節或情緒激動、緊張或過度疲勞后發作頻繁,病情加重。對于引起本病的致病因素目前尚不明確。現代西醫學目前尚無令人滿意的治療方法。中醫中無此專有病名,多歸屬“血痹”,“四肢逆冷”等范疇。在一些中醫典籍中可見到與本病相類似的記載,如《素問?五藏生成》篇曰:“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傷寒論》中:“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對本病病因病機治療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為中醫認識本病打下了基礎。雷諾病中醫辨證多為陽虛寒凝,氣虛血滯。參附注射液為紅參、附片的有效成分提煉而成的靜脈輸液制劑,具有回陽救逆、益氣固脫功效,對于各種陽暴脫及陽氣虛癥以及一般的陽氣虛弱之四肢厥冷效果明顯。中藥附子有溫陽、逐寒散瘀等作用,人參具有大補元氣作用。兩者合用有溫陽寒散益氣化瘀止痛等功效,通達四末,血濡寒散,諸癥皆消。現代藥理研究參附針具有擴張周圍血管,改善血液循環作用。故應用參附注射液治療雷諾病取得較好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女,藥學家,中國首位獲諾貝爾科學獎的本土科學家,同時獲得201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畢其一生,致力于抗瘧疾研究,終于發現了青蒿素,為患者帶來了福音。研究過程異常艱辛――條件差、缺設備,身染肝炎;翻閱醫籍,走訪中醫,又陷困境;從葛洪《肘后備急方》中得到啟示,采用低沸點提取青蒿素,取得成功。歷經190次失敗,得到100%的青蒿提取物。
時下大多數學生選材陷于古冢之事。如“莊子,濮水垂釣,面對楚王千金厚禮,持竿不顧,只愿留骨而貴。”“陶淵明,竹籬密密,楊柳依依,菊點寧靜,淡泊為懷。”“嵇康,鐵錘擊石器,獨奏《廣陵散》。”若能用當代杰出人物喚醒他們,更能顯示論證說理的力度。下面運用不同技法,以微作文形式,多角度解讀材料中人物。
【寫作點撥】
一、正反對比
對比論證是一種求異思維,從古今中外、大小強弱、高尚低劣等層面進行對比,以使優者更優。其對比方式可以概括為橫向和縱向兩個層面。高中階段所學文言文《勸學》《師說》《過秦論》,都是正反對比論證的佳篇,雖經千年,依然理正詞切,令人嘆服。
[論點]淡泊心境,靜守初心。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靜守本心,做一朵絢爛的煙花。
未曾點燃,誰能想像到煙花絢爛之態。靜靜的等待,只為一瞬綻放。屠呦呦――一位平凡的、淡泊的、不為人知的科學家,埋頭藥材幾十年,只愿為眾生求一握救命之蒿,數十年尋找,數十年提煉,終于從古籍中覓得一縷閃光――醫治瘧疾的良方。數十載時光,容顏凋零,青絲霜染,她恪守著自己的初心,不為紅塵所牽擾,不為名利而奔波,甘心做一位平凡的采藥人,采一劑濟世之藥。她不像有的科學工作者那般光彩奪目,為媒體和世人所稱贊,但她的成就,她淡泊的心境令眾多學者汗顏。
拭目看今日,娛樂界鄧紫棋的歌曲《新的心跳》被疑抄襲,商界石油高管被指論文剽竊、抄襲達70%,又有學術界“名士氣派”與“脫胎換骨”――田剛論文被指有抄襲李向東之嫌。浮躁的追名逐利之心,沖垮了一部分人的道德底線,熏染了純潔真誠的初心。坐得住冷板凳,埋頭于書典,用青春去奉獻者又有幾人?屠呦呦用她對名利的淡泊,冷卻了多少浮躁的心。
[運用分析]本文作者緊扣時代脈搏,將“淡泊求真”與“追名逐利”兩種人生態度進行對比,彰顯屠呦呦務實求真的精神,對不良現象、道德毒瘤給予正確的引導。
二、相關類比
將性質、特點在某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較就是類比論證,類比論證須找到類比點,據事類義,所選之事一般從三個層面入手:熟悉的、淺近的、具體的,這樣才能闡述陌生的、深奧的、抽象的道理,增強說服力。
[論點]創新應立足于從大多數人的需要出發,解決困厄民生的難題。
胸懷蒼生,叩響創新之門
沉沉夜幕,寂寂曠野。卻有一位盲人,挑燈夜行,路人不明白――盲人不能看見光亮,何以多此一舉。哪知盲人說,這既是為黑夜中的行人照明,也是為了讓別人看到自己而不致碰撞。盲人用愛心,滌開陰翳的雙眼,用他博大的胸襟,溫暖了世人。
無獨有偶,在治療瘧疾找不到有效藥劑的沉沉黑夜中,一個科研團隊中,黃皮膚的隊員們睜著明亮的黑眼睛,為患者尋找那一方救命的藥劑。
屠呦呦的研究團隊,明眸救蒼生。
上世紀60年代,越南、非洲瘧疾肆虐,數萬生命,亟待拯救,中國523工程的開展,救萬民于水火之中,應時之需,傾全民之力。下至赤腳醫生的家傳秘方,上至研究院的反復試驗,遠至中華醫藥典籍的精髓,時至屠呦呦的以身試藥,終于研究出青蒿素這一良劑,為瘧疾患者帶來福音。
創新之路在何方?不是獲利數億,名譽等身;而是從大多數人的需要出發,以天下蒼生安危為己任,以博愛為帆,以實用為槳,尋找一個新航向。
侵曉鳥窺檐語,霧霾籠蓋四野。此乃亟待解決之疾,創新何不叩此門扉?
[運用分析]創新是當下的核心話題,時人稍有新想法、新舉措,動輒冠以創新之名。又有一些人僅僅出于利潤動機,借創新之名追求高贏利。人道、公平、高效率、大貢獻這些衡量創新的砝碼已有些傾斜。本文借盲人黑夜挑燈之例,與屠呦呦團隊尋找良藥相類比,一樣的愛心,一樣的胸襟。結尾升華主旨――當年屠呦呦團隊之舉是創新,今日創新之路何在,引人深思。
三、運用比喻
比喻說理多為借形說理,“說理本來是邏輯思維,借形說理就是將它轉換成形象思維”“《少年中國說》為了論述老年人保守,青年人上進,用了‘老年人如夕陽,少年人如朝陽……九組十八個形象’”(梁衡《文章五訣》)。宋詩多理趣,如蘇軾的《題西林壁》,就借橫看與豎看時山體的不同,寫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楊萬里的《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朱熹的《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都是借形說理、比喻說理的佳句。
[論點]重視對古代典籍的挖掘,服務于當今社會。
鉆研典籍 萃取精華握青蒿
丹青初炳而后渝,典籍歲久而彌光。數千年歷史,數千年智慧,沉淀,結晶,于古墓、野史中;于圖書館、民間。手檔浼一蕊,突破醫學治瘧瓶頸。
中國古老文化森林中,樹木茂密,靜謐深遠。時有輕輕的腳步聲傳來,那是翻閱古籍的鉆研者。有一棵東晉古醫典大樹,根深葉茂,枝葉紛披,蓄積瓊漿,內蘊火種。一位研究人員,雙眉緊蹙、邁著堅定的步伐走近這棵大樹,用她的堅持不懈,用她的聰穎智慧,萃取出古代醫典的精華――青蒿一握,水二升漬,絞盡汁。
鉆研如燧木取火,樸素而偉大;靜心,如臨潭照影,簡單而深刻。
實驗室里,屠呦呦緊鎖雙眉,凝神細思青蒿素制取方法。困窘之時,思路一轉,何不于典籍中尋得契機?她通讀《馬王堆二號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當讀至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有關“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盡汁,盡服之”的記載時,她眼前一亮,重新調整提取方法,終獲成功。欣喜之余,她深感――沉下來,汲取古人智慧的重要性。
她做到了,她有科學家應具備的博,又有發明家應具備的精,更有智者令人景仰的沉。
[運用分析]將中國古老文化比作一片森林,每一種文化典籍都是其中的一棵大樹,智者在森林里吮瓊漿、取火種,應用于當今社會,為天下蒼生謀福祉。比喻形象、生動。呼吁更多的研究者珍視中華文化瑰寶,靜心沉潛于其中,汲取人類發展的智慧。
四、化用詩句
化用詩句貴在入之無痕,使原詩句與文章內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千古佳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即自庾信“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來。化用詩句首先要對原詩句理解透徹,達到信手拈來的熟稔;然后才能因文而需,稍改字詞,寫出新意。
[論點]勇于擔當。
鐵肩擔責任
太陽之所以偉大,在于它永遠消耗自己。
是誰,身先士卒,用小小的身板撐起一片綠色的天地?是誰,默默無聞,用幾百次努力開墾出一片生命的草場?是誰,勇于擔當,危難之中挺身向前,讓九州大地開出一片青蒿綠?
受命于危難之際,這一扛,就是大半輩子,淡去了地位,隱卻了名譽。日升月落,寒燈幾星;寒暑交替,新綠又生。屠呦呦,柔肩硬脊皆為民。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瘧疾肆虐才識巾幗豪情!
中醫治療皮膚瘙癢癥,是通過滋陰養血,使化生有源,精微充足,肌膚得養,營衛調和,衛外堅固,營衛得調,風癢自除。因此,通過食療的方法以養血滋陰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泥鰍煲紅棗 泥鰍30~50克,紅棗20克,食鹽少許。加水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25分鐘,加入食鹽即成。每天1劑,連服10天。泥鰍性味甘平,入脾、肝、腎三經,具有補中益氣、強精補血功效,與紅棗共奏養血潤燥之效。
八寶肉皮粥 胡蘿卜100克,白芨10克,枸杞子20克,海參20克,豬肉皮100克,粳米100克,加水適量煮粥。每日早晚各食一次。
熟地當歸粥 熟地30克、當歸20克、粳米40克、陳皮末少許,加水適量煮粥食,早晚各1次。
黃芪血藤瘦肉湯 黃芪30克,雞血藤15克,豬瘦肉150克,調味品適量。將諸藥洗凈,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豬肉煮熟后調味食,每日1次,連服7~10日。
黃芪首烏牛肉湯 黃芪、何首烏各30克,牛肉250克,調味品適量。將諸藥洗凈,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牛肉煮熟后調味食,每日1次,連服7~10日。
黃芪大棗湯 黃芪、大棗各30克,桂枝、白芍、防風、白術、茯苓、女貞子、旱連草、丹參、當歸、白蒺藜各15克。將諸藥洗凈,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飲服,每日1劑,連服7~10劑。
芪歸羊肉湯 黃芪30克,當歸10克,羊肉100克,調味品適量。將諸藥洗凈布包。羊肉洗凈切塊,與藥包、調味品同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文火燉熟食,每日1劑,連服7~10劑。
雞血藤膏 雞血藤500克,冰糖500克。將雞血藤水煎3~4次,過濾取汁。微火濃縮藥汁,再加冰糖制成稠膏即可,可常服。雞血藤能養血活血,冰糖潤燥,此膏對血虛風燥、病久不愈者非常有效。
當然,除了以上的藥膳療法,患者在日常飲食上應以清淡為主,少吃辛辣,戒煙少酒。并且應該適量攝入一些高脂肪食物,因為脂肪能產生熱量幫人們抵御風寒,并能使皮膚得到滋潤。另外,脂肪食物也有利于維生素A和維生素E等脂溶性維生素的攝入,對防治皮膚干燥和老化都有較好的作用。
冬季哪些疾病宜用羊肉食療
王增
1 產后體虛。瘦羊肉120克,生姜9克,同燉后,飲湯食肉。
2 老人怕冷畏寒、四肢冰冷。羊肉500-1000克,制附子20克,加佐料,煮沸后,文火燜煮,適量食用。
3 產后腹疼,月經疼。瘦羊肉1000克,當歸、生姜各90克(紗布包住),共燉,加調料,文火燜煮至爛,去藥渣,每日食用2次,喝湯食肉。
4 夜盲、角膜軟化癥。羊肝120克(切片),韭菜100克,加油、鹽炒熟食之,連吃數日。
5 腎虛腰酸、陽痿遺精。羊肉250克,蒸熟切片,蘸蒜食之,每日食用1次。
6 肺結核、氣管炎咳嗽、哮喘。羊肉250克,生姜9克,小麥仁60克,燉成稀粥食。
7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羊肉250克,大米適量,煮粥食。
8 產后乳少、無乳。羊肉250克,豬蹄1個,加調料共燉,食肉飲湯,每日112次,連食1周。
【關鍵詞】醫古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R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4-051-1
《醫古文》是高等中醫學類教育的基礎課程,主要面對中醫初學者開設,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古代中醫典籍能力,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它涵蓋古代漢語、中醫藥歷史文化、中國古代哲學、史學和文學的內容。如此重要而又內容龐雜的一門課程,講好實屬不易,筆者認為,授課教師應注意如下四方面。
1整體把握教材
醫古文教材分文選和基礎知識兩大部分,其中文選包括傳記、序文、醫論、醫案等體裁的文章;基礎知識包括工具書、漢字、詞義、句讀、今譯、古代文化知識等,內容非常豐富。而目前各中醫類專業新修訂的培養計劃中,《醫古文》課時均有縮減,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如此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必須從總體上把握教材,設計好教學內容。針對授課對象的基礎不同,調整文選和基礎知識授課的先后次序,并能夠把兩部分內容做適當整合。在開學之初把整體的設計告訴給學生,使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做好預習。同時,根據文選部分的體裁和難易程度,設計精講和泛講,還可以確定哪些篇章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講,這些設計都是在對教材的整體把握上進行的。
2能夠寓醫于文
中醫理論歷代傳承是以文字為載體記錄和保留下來的,醫古文教學是要為學生今后閱讀中醫古籍打好文字基礎。授課中每篇文選的重點字、詞固然重要,同時也不能忽略文章所闡述的“醫”之內涵,不能把醫古文講成古代漢語,要將文中的醫家思想、理論精髓、醫德醫風貫穿課堂,通過講醫使文字更加鮮活。比如,講丹溪翁傳時,把朱丹溪鉆心研讀醫書,中年拜師求學的精神聯系學生應有的治學態度;把朱丹溪博極醫源后,對醫學理論的操縱取舍、靈活運用,聯系學生學習理論不應膠柱鼓瑟,要善于分析思考;把朱丹溪治病的案例從醫學角度分析,增強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3注重教學方法
在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的今天,很多院校已經做出成功的嘗試,把多媒體引入醫古文教學。但同時必須注意,并不是多媒體教學就可以代替傳統的書本教學。醫古文課程文字量大,單純把書面文字轉移到幻燈片,不僅不會加深學生對文字的印象,反而適得其反,使學生對于課本越發生疏。怎樣在恰當時刻把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幻燈吸引,又使學生得到書本以外沒有的知識,這才是多媒體的成功應用。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可選擇難易適度的文選分段讓學生主講,教師總結,或者自由討論,給出篇章意旨。通過教學方法的合理使用,給枯燥的課堂帶來生機。除此之外,針對不同體裁的文選做好課堂設計也是非常必要的。
4注重授課語言
西拉圖牌真奧青膠囊利用諾獎科技研究大量重要的藥理作用,依據中醫五行理論,針對中醫五臟“心、肝、脾、肺、腎”精選五味中藥提取出高純度有效成分,科學組合配方實現“心、肝、脾、肺、腎”同治互治的全新養生模式,通過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平衡,“一補、二通、三排、四養、五固”綜合調理五臟,增強人體體質,提高免疫力,有效預防疾病。
一補:根據國家2010藥典,西拉圖牌真奧青膠囊嚴格選材采用五味經典中藥,科學組方,分別針對人體五臟進行調補,實現五臟之間的同治互治,同時也達到了對五臟的綜合保健作用。
二通:中醫認為“五臟康,則身體康”,西拉圖牌真奧青膠囊五種中藥材綜合作用于五臟,肝藏血以濟心,心之陽氣可以溫煦脾臟,脾臟運化水谷精氣可以益肺,肺氣清肅則津氣下行以滋腎,腎藏精以滋肝養血。五臟之間相互協同作用,人體循環代謝更加通暢。
三排:西拉圖牌真奧青膠囊采用五種中藥材高科技超濃縮提取有效成分,安全、無毒、副作用,綜合調理臟腑,均衡全面且有效清除體內毒素垃圾,改善人體內環境。
四養: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指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推血行”,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血是構成生命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氣無血不存,血無氣不行,元氣盛,則精血行,精血行則元氣旺。西拉圖牌真奧青膠囊能強力、有效、安全的給人體進行補氣養血,長期服用,對身體具有極好的滋養作用。
五固:人的衰老是身體不斷的消耗與老化的過程,要健康長壽,就要注重養生,就要不斷增強體質,加強體魄,西拉圖牌真奧青膠囊補充人體能量,保護機體健康,對身體健康具有顯著的鞏固效果,能有效延緩衰老!
人體的一切能源來源于臟腑的運作,西拉圖牌真奧青膠囊以千年中醫詮釋人體臟腑奧秘,以世界頂尖科技探究經典重要精華成分作用機理,科學配方,依據中醫五行理論均衡調補五臟,培補元氣,調養氣血,實現“心、肝、脾、肺、腎”同治互治的全新健康養生模式!安全、健康、高效保護人體健康,是諾獎科技與傳統中醫完美結合的健康結晶!
西拉圖真奧青膠囊的起效時間表:
一、慢性疲勞綜合癥、便秘:1-3天精力充沛,腰腿有力,排便改善,腸胃舒暢;
二、失眠、多夢、神經衰弱:8-15天入睡容易,多夢香甜,白天大腦清醒反應敏捷;
三、偏頭痛、頸肩腰腿麻木、疼痛:10-20天麻木及疼痛感消失,氣血流暢,肢體活動輕松自如;
四、脫發、白發、眼花、耳背:10-30天脫發得到控制,60%白發逐漸變黑,視聽改善;
五、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1-3個月血壓穩定,血脂降低,血糖穩定在正常值;
六、尿頻、尿急、男減退:1-2個月排尿順暢,起夜次數減少,男增強;
七、色斑、皺紋、更年期綜合癥:1-2個月感覺神清氣爽,肌膚光澤,色斑淡化、皺紋減輕;
八、體質虛弱、免疫力低下:20-45天人體免疫力增強,感冒、哮喘發作次數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