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廉頗藺相如列傳翻譯

廉頗藺相如列傳翻譯

時間:2023-05-30 10:00: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廉頗藺相如列傳翻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廉頗藺相如列傳翻譯

第1篇

一、判斷句式

文言判斷句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而進行判斷,常見句式有如下幾種:

1.用“……者,……也”“……者,……”“……,……也”“……者也”表判斷

此為文言文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停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句,表示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其中“……者也”中“者”不表示停頓,只起稱代作用;“也”是語氣詞,表示加強肯定語氣。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粟者,民之所種。(晁錯《論貴粟疏》)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④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副詞“乃、則、即、皆、固、誠”和判斷詞“為、是、非”等表判斷

其中,“是”在文言文中一般為指示代詞,而非判斷詞,應特別注意;謂語前加否定副詞“非”的判斷句是判斷否定句。例如:

①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③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④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⑤人非生而知之者。(韓愈《師說》)

3.無標志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直接由名詞對名詞進行判斷。例如:

①秦,虎狼之國,不可信。(司馬遷《屈原列傳》)

②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判斷句并不表示判斷。這些特例有:①用判斷句表比喻,如:夫魯,齊之唇也(《左傳》);②用判斷句表因果,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③用判斷句表復雜的內容,如: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二、否定句

文言否定句,必須用否定詞“不、毋、弗、勿、未、否、非、無、莫”等。例如:

①距關,毋內諸侯。(司馬遷《鴻門宴》)

②登高而呼,臂非加長也。(荀子《勸學》)

三、倒裝句

(一)賓語前置

在古代漢語中,賓語也跟在現代漢語里一樣,一般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后面。但在一定條件下,為了強調賓語,也將其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賓語前置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這類句子中,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句中常出現的疑問代詞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例如:

①大王來何操??搖(司馬遷《鴻門宴》)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可以無條件地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一言以蔽之”等。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這類句子中,一般必須有否定詞如“不、未、毋、無、莫、弗”等。例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②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經?碩鼠》)

值得注意的是,“相”表動作行為趨向于一方(有指代作用)作賓語時,即使不是否定句,也要放在動詞前面。如“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同樣,“見”表受事者自己,有指代作用(指“我”),也要前置,如“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見諒”等。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

“之”“是”只是賓語提前的標志,來加強語氣,無其他實際意義。(也有人認為“之”“是”是代詞,復指前面的賓語)例如:

①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②唯命是從、唯利是圖。

(二)主謂倒裝

1.表感嘆

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p>

2.表疑問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三)定語后置

1.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2.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3.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四)介詞(于、乎、以)結構作狀語后置

①言于鄭伯曰。(《燭之武退秦師》)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荀子《勸學》)

③張良具告以事。(司馬遷《鴻門宴》)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意思。省略句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省略主語

主語的省略包括承前?。ǔ星懊娴闹髡Z省略)、蒙后?。ê魬挛氖÷裕υ捠。ㄔ趯υ捴惺÷裕┖妥允鍪?。例如:

①天下云集響應,(天下)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②(扁鵲)居十日,扁鵲復見。(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

③樊噲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保ㄋ抉R遷《鴻門宴》)

④(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詩序》)

2.省略謂語

在特定情況下,謂語也可承前省、蒙后省和對話省。例如:

①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傳?曹劌論戰》)

②因跪請秦王(擊缶)。秦王不肯擊缶。(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省略賓語

省略賓語分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兩種情況。例如:

①急擊(之,代沛公)勿失(之,代機會)。(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豎子不足與(之,代項羽)謀?。ㄋ抉R遷《鴻門宴》)

4.省略兼詞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代藺相如)歸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5.省略介詞“于”“以”

①今以鐘罄置(于)水中。(蘇軾《石鐘山記》)

②賜之(以)彘肩。(司馬遷《鴻門宴》)

五、疑問句式

在古代漢語中,疑問句一般借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疑問語氣詞)的幫助而發出疑問,但有時也不用疑問詞。疑問句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疑問代詞(誰、何、曷、胡、安、孰、焉、奚等)的

①誰為哀者?(張溥《五人墓碑記》)

②大王來何操?(司馬遷《鴻門宴》)

2.用疑問語氣詞(乎、歟、耶、哉、諸、邪等)的

①而此獨以鐘名,何哉?(蘇軾《石鐘山記》)

②壯士,能復飲乎?(司馬遷《鴻門宴》)

3.疑問代詞、疑問語氣詞全用

①蹈死不顧,亦曷故哉?(張溥《五人墓碑記》)

②又安敢毒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4.疑問代詞、疑問語氣詞全不用

①然天子讀書有幾?(袁枚《黃生借書說》)

②倘汝有靈,可能告我?(袁枚《祭妹文》)

5.不用疑問詞,而用否定詞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六、被動句式

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即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被動句主要分有標志的被動句和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一)有標志的被動句

1.用“……于……”“……受……于……”表被動

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用來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如:

①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司馬遷《屈原列傳》)

②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見”“見……于……”表被動

在動詞前加“見”字表被動,有時動詞后面再加上“于”字,用來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需要注意的是,與“見”表被動的形式很相近的,諸如“見諒”“見教”等句式中的“見”,是指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對“我”怎么樣,不表被動。

3.用“為”“為……所……”“……為所……”表被動

“為”讀wèi,介詞,在這里起引出動作的主動者的作用。例如:

①為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秦論》)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4.用“被”表被動

直接采用介詞“被”表示被動,和現代漢語中的被動句意思一樣,但是這種情況在古文中比較少見。例如:

①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司馬遷《屈原列傳》)

②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二)無標志的被動句

又叫意念被動句,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動詞本身其實就表被動。例如:

①元和十年,余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琵琶行》)

②戍卒叫,函谷舉。(杜牧《阿房宮賦》)

七、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些虛詞與虛詞或實詞配合,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稱之為固定句式(又叫凝固結構)。固定句式一般具有穩定的整體意義,翻譯時不宜拆開理解。常見的固定句式有四種:

1.表陳述或判斷的句式有:所以(……的原因);有所(有什么……),無所(沒有什么……);有以(有什么可用來),無以(沒有什么可用來);之謂、之謂也(說的就是……?。?。

2.表委婉的句式有:得無……乎(耶、邪)(該不會……吧);無(毋)乃……乎(恐怕……吧)。

3.表反問或疑問的句式有:不亦……乎(不是……嗎);何(安、奚、惡)……為、何以……為(還用……做什么);如(奈、若)……何(把……怎么樣),何如、何若(怎么樣);豈……哉(歟、乎、乎哉)(難道……嗎);(其)庸……乎(難道……嗎)。

第2篇

文言虛詞在2006年的高考大綱中明確為“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而2007年則為“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這就說明“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十分重要。所以,復習文言虛詞,一般不要求死記硬背虛詞的義項,而是在文言文閱讀材料的上下文中確定某個虛詞的具體意義和作用。文言虛詞復習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掌握特點。虛詞有以下幾個特點:使用頻率比實詞高,語法功能比實詞強,在漢語發展史上變化比實詞大。例如一詞多義:“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保ㄌK軾《石鐘山記》)“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韓愈《師說》)前者“之”為代詞;后者“之”是用在主謂間的助詞。又如 “舟搖搖以輕,風飄飄而吹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都為連詞。

2. 明確重點。考試說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虛詞共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要在個個落實的基礎上,從常用意義和非常用意義方面比較區別,把握常用意義和用法,照顧特殊意義和用法,可以采用多義比較的方法,以類相從,同類集中。

3. 聯系課文。課文是虛詞運用的典范,重點文章一定要反復吟詠體味。虛詞以實詞為骨骼和支撐,是內容表達的傳神之處,因此不能肢解詞語,要在語境里體會理解。其次,還要明確文言虛詞考查的形式。從近年來全國卷和各地高考試題題型來看,一般分為:判別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選擇題”,判別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混合型的“選擇題”,正確理解和翻譯句子中含有的虛詞。此外,還有文言斷句題型,即利用“之”“乎”“者”“也”“已”“焉”“哉”以及“矣”等來劃分句子的意義單位。

【實戰練習】

1.請寫出下列句中“則”的意義和用法。(答案寫在后面的橫線上)

①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則:______________;則:______________

②“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之斗卮酒。(《鴻門宴》)則:______________

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則:______________

④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諫太宗十思疏》)則:______________

⑤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師說》)則:______________

⑥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國論》)則:______________

⑦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六國論》)則:______________

⑧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則:______________

2.請寫出下列句中“以”的意義和用法。(答案寫在后面的橫線上)

①鸞鳥鳳凰,日以遠兮。(《涉江》)以:______________

②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六國論》)以:______________

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以:______________

④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者。(《寡人之于國也》)以:______________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以:______________

⑥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以:______________

⑦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以:______________

⑧是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戰》)以:______________

3.請寫出下列句中“于”的意義和用法。(答案寫在后面的橫線上)

①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于:______________

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于:______________

③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于:______________

④是故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孟子二章》)于:______________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記》)于:______________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師說》)于:______________

⑦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傳序》)于:______________

⑧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二章》)于: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乃”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①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B.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

C.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D.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5.指出下列“之”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①臣之壯士,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B.①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逍遙游》)

②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

C.①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項脊軒志》)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其共乏困,君亦無所害。(《燭之武退秦師》)

D.①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

②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齊桓晉文之事》)

6.指出下列“而”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①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B.①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觸龍說趙太后》)

②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季氏將伐顓臾》)

C.①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觸龍說趙太后》)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寡人之于國也》)

D.①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原賈生列傳》)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參考答案與解析】

1.①副詞,就; ②連詞,于是,就 ;③副詞,就; ④表轉折的連詞,卻; ⑤連詞,于是,就;⑥連詞,那么; ⑦副詞,就; ⑧判斷動詞,就是。

2.①表修飾連詞,不譯; ②連詞,來; ③動詞,認為 ;④介詞,按照 ;⑤連詞,因為 ;⑥介詞,因為; ⑦介詞,憑 ;⑧介詞,因為。

3.①介詞,被 ;②介詞,比; ③介詞,對; ④介詞,比; ⑤介詞,比; ⑥介詞,被 ;⑦介詞,從; ⑧介詞,在。

4.B ①乃,副詞,“竟然”;②乃,副詞,“于是,就”。(其余A、B、D三項中的“乃”字,全部為判斷動詞,意為“是”)

第3篇

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翻譯:趙國強,燕國弱,而您受寵于趙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結交。

2、出自:漢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選段: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所謂詞類活用,就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甲類詞臨時用作了乙類詞。這里強調一個“臨時性”,不帶有“永久性”。要想贏得備考的實效性和快捷性,筆者以為,同學們必須掌握詞類活用的規律和特點,這是備考的關鍵。

本文就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等詞類活用的一些規律和特點作些解說,希望有助于廣大考生備考。

一、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既不是使動,也不是意動,而是活用為一般動詞。其規律如下:

1. 如果名詞后緊挨著“之”、“我”等代詞,則該名詞必活用為動詞。如:

①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② 父曰:“履我!”(《史記?留侯世家》)

句①中的名詞“名”后緊挨著代詞“之”,則“名”活用為動詞“命名、給……命名”。句②中的名詞“履”后緊挨著代詞“我”,該名詞活用為動詞“給……穿鞋”。

2. 如果兩個名詞連用,在構成主謂、動賓和動補的情況下,其中一個名詞必活用為動詞。如:

① 乃丹書曰:“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

② 交廣市鮭珍。(《孔雀東南飛》)

③ 沛公軍霸上。(《史記?項羽本紀》)

句①中“陳勝王”為主謂關系,“王”活用為動詞“稱王”。句②中“市鮭珍”為動賓關系,“市”活用為“購買”。句③中“軍霸上”為動補關系,“軍”活用為“駐扎”。

3. 如果同一個名詞疊用,其中一個名詞必活用為動詞。如:

① 請以勾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勾踐滅吳》)

② 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答司馬諫議書》)

句①中兩個“女”字疊用,后一個“女”字活用為“做奴仆”。句②中兩個“事”字疊用,前一個“事”字活用為“做”。

4. 如果名詞后有介詞短語,則該名詞必活用為動詞。如:

①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②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

句①中名詞“質”后有介詞短語“于齊”,“質”活用為動詞“做人質”。句②中名詞“舍”后有介詞短語“于其址”,“舍”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5. 如果名詞前有副詞或助動詞,則該名詞必活用為動詞。如:

①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傳?曹劌論戰》)

② 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句①中名詞前有副詞“弗”,則“?!被钣脼閯釉~“保佑”。句②中名詞前有助動詞“欲”,則“刃”活用為動詞“殺”。

6. 如果名詞前有代詞“所”字,或者名詞后有代詞“者”字,則該名詞必活用為動詞。如:

① 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

② 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句①中名詞前有代詞“所”字,“罾”活用為動詞“用漁網捕到”。句②中名詞后有代詞“者”字,“侯”活用為動詞“封侯”。

7. 名詞依靠連詞“而”跟動詞連接在一起,該名詞活用為動詞。如: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記》)

“墓”依靠連詞“而”跟動詞“葬”連接在一起,“墓”活用為動詞“修墓”。

8. 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作謂語(或小謂語)的中心語。如: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赤壁賦》)

“東”,方位名詞做謂語中心語,活用為動詞“向東進軍”。

二、 名詞活用為副詞作狀語

名詞活用為副詞作狀語,是指名詞活用為副詞作謂語中心語的狀語(有些古漢語專家認為名詞可直接作狀語,不必活用,本文未持此觀點)。它對謂語中心語動詞或形容詞起修飾或限制作用,表現出不同的類型。如:

①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史記?項羽本紀》)

“翼”,表示比喻,譯為“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② 人皆得以隸使之。(《五人墓碑記》)

“隸”,表示待人態度,譯為“像對待仆役一樣”。

③ 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促織》)

“籠”,表示工具,譯為“用籠子”。

④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日”,表示時間,譯為“每天”。

⑤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廷”,表示處所,譯為“在朝堂上”。

⑥ 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西”,表示方位,譯為“向西”。

⑦ 沛公……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史記?項羽本紀》)

“步”、“間”,是名詞作狀語的一般用法,分別譯為“徒步”、“從小路”。

三、 使動用法

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均有使動用法。凡活用作有“使”、“令”意義的動詞,表示主語使賓語怎樣意思的,就是使動用法。它帶有客觀性的特點。如:

①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史記?項羽本紀》)

這是把名詞“王”放在賓語“之”前充當動詞,它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事物,可譯作“使……為王”。

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過秦論》)

這是把形容詞“弱”放在及物動詞的位置上,讓它帶上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可譯作“使……削弱”。

動詞的使動用法比較復雜,它的特點是主語使賓語發出動作,可分為兩類: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和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如:

③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石鐘山記》)

“鳴”是不及物動詞,本不帶賓語,這里帶上了賓語“之”(省略),就變成了使動用法,可譯作“讓……發出聲響”。

④ 單于愈益欲降之。(《蘇武傳》)

“降”是及物動詞,本可以帶賓語,但句意并非說單于要投降蘇武,而是要使蘇武投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結合上下語境去判斷。

四、 意動用法

名詞和形容詞有意動用法,動詞沒有意動用法。凡活用作有“認為”、“以為”意義的動詞,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樣或主語把賓語當做什么意思的,就是意動用法。它帶有主觀性的特點。如:

① 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

這是把名詞“侶”、“友”放在賓語前充當動詞,它們把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事物看作是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事物,可譯作“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②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張衡傳》)

這是把形容詞“奇”放在及物動詞的位置上,讓它帶上賓語,表示主觀上認為后面的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可譯作“認為……奇特”。

五、 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時均做主語或賓語的中心語。如:

①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

“至”,動詞活用為名詞,做主語中心語,譯為“到的人”。

②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觀”,動詞活用為名詞,做賓語中心語,譯為“景象”。

③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小”、“大”,均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做主語,分別譯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④ 賓主盡東南之美。(《滕王閣序》)

“美”,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做賓語中心語,譯為“俊杰”。

六、 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這種活用都是做謂語中心語。如:

① 大王必欲急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急”,譯作“逼迫”。

②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親”、“遠”,分別譯作“親近”、“疏遠”。

七、 動詞的為動用法

就是動詞不直接支配賓語,而是表示為(替)賓語或對賓語實行某一動作。其翻譯格式為:“為……”、“對……”。如:

①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死”,可譯作“為……而死”。

② 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病梅館記》)

“泣”,可譯作“對……哭泣(流淚)”。

八、 數詞的活用

(一) 數詞可以活用為動詞,對主語起說明作用,或者表示人或事物的變化。如:

① 女也不爽,二三其德。(《氓》)

“二三”,可譯作“使……二三”,即“不專一”、“變化多次”等。

② 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

“一”,可譯作“統一”。

(二) 數詞也可以活用為副詞。如:

①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岳陽樓記》)

“一”,譯作“全、都”,做狀語。

②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第5篇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說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等句式?!彼^“理解”是指能辨認出文言中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知道它們與現代漢語的區別;所謂“用法”就是指能夠用現代漢語準確地翻譯這些文言句式。

通過對近幾年江蘇及各省高考語文試題中文言句式內容考查情況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命題規律:①該考點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閱讀的重要內容之一。②對這一考點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③考查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裝句和省略句為主。

【知識匯總】

一、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①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②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常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③用動詞“為”或“是”表判斷。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或用“非”來表否定判斷。如“予本非文人畫士”(《病梅館記》);⑤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

二、 被動句

常見文言文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②用“見”或“見……于……”表被動,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為”“為……所……”表被動,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④用“被”表被動,如“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⑤沒有被動標志,語意上表被動,如“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 倒裝句

1. 賓語前置

常見的賓語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②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誰、胡、何、安、焉等)時,賓語往往也前置,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有賓語前置標志詞“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標志時,賓語往往前置,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2. 定語后置

常見的定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形式,如“今戰士還者”(《赤壁之戰》);②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形式,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③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構成“中心語+之+定語”的形式,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3. 狀語后置

常見的狀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動+以+賓”的形式,如“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②“動+于(乎,相當于‘于’)+賓”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③“形+于+賓”的形式,如“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寡人之于國也》)。像這些“以”“于”等介詞構成的狀語在翻譯時大都要置于動詞前。

4. 主謂倒裝

為了突出謂語,使謂語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見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種:①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②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③省略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④省略介詞,如“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鴻門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如“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在翻譯時,判斷句一定要譯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動句要體現出被動的關系,省略句要將省去的內容補全,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題講解】

例1 判斷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保ā豆懦幷f》)

誤譯 是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標志的否定判斷句。“是非”不是一個詞,“是”解釋為“這”,“非”表判斷,“不是”;在翻譯時必須譯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例2 被動句:“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飲?!保ā吨泄盼难浴罚?/p>

誤譯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一輩子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解析 引句的“終身不用”屬于語意上的被動句式。在翻譯時應注意體現出被動關系。解答此類題,要注意在翻譯時一定要體現出被動關系,它往往是一個賦分點。

答案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例3 賓語前置句:“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保ā度绞吓牍酚洝罚?/p>

誤譯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賓語往往提前。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倒裝語序調整為正常語序,

答案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語后置句:“從衣文之媵七十人?!保ā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

誤譯 使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七十個人。

解析 此句為定語前置?!捌呤恕睘椤耙挛闹簟钡暮笾枚ㄕZ,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定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個穿著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

例5 狀語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職也。”(《楊烈婦傳》)

誤譯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了,也是你的職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詞,相當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屬狀語后置,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可譯為“死在這里”或“死在這件事上”。在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在翻譯成現代文時大多要提到謂語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在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職分。

例6 主謂倒裝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誤譯 在哪里呢,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謂語成分,被前置了,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到主語之后。主謂倒裝是為了突出謂語,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成“主語+謂語”式。

答案 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保ā读凝S志異·郭生》)

誤譯 郭生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語“狐貍”,翻譯時應補出來。在翻譯省略句時,要將省略的成分補出來,這些需要補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個采分點。

答案 (狐貍)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方法歸納】

1. 借助語法分析

準確地理解句式,離不開對該句的語法分析(主要是主謂賓的分析)。一般按三個步驟:①查找全句充當謂語的那個詞(主要是動詞)。②分析動詞謂語的前半部分:主語是受動者,句子就是被動句;狀語是名詞,為詞類活用作狀語;不見主語是省略主語。③分析動詞謂語后半部分:及物動詞后無對象,可能是省略賓語;有名詞、代詞而不是賓語,可能省略了介詞“于”或者是使動用法;后面緊跟“介詞+名詞(代詞)”,可能是介詞結構(狀語)后置。

2. 抓住語言標志

文言句式常有標志詞,可參照前面的“知識匯總”部分。要抓住各種句式的實質,掌握規律,學得扎實、靈活,不要死記硬背。

現 場 練 兵

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楊公則,字君翼,天水西縣人也。時氐賊李烏奴作亂,攻白馬,公則固守經時,矢盡糧竭,陷于寇,抗聲罵賊。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公則偽許而圖之,謀泄,單馬逃歸。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聞,齊高帝下詔褒美。

遷扶風太守,母憂去官。頃之,荊州刺史巴東王子響構亂,公則率師進討。事平,遷武寧太守。在郡七年,資無擔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眾軍即日俱下,公則受命先驅,徑掩柴桑。江州既定,連旌東下,直造京邑。公則號令嚴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賴焉。大軍至新林,公則自越城移屯領軍府壘北樓,與南掖門相對,嘗登樓望戰。城中遙見麾蓋,縱神鋒弩射之,矢貫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則曰:“幾中吾腳?!闭勑θ绯?。東昏夜選勇士攻公則柵,軍中驚擾,公則堅臥不起,徐命擊之,東昏軍乃退。

湘州寇亂累年,民多流散,公則輕刑薄斂,頃之,戶口充復。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湘俗單家以賂求州職,公則至,悉斷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諸州以為法。

時朝廷始議北伐,以公則威名素著,至京師,詔假節先屯洛口。公則受命遘疾,謂親人曰:“昔廉頗、馬援以年老見遺,猶自力請用。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雖臨途疾苦,豈可僶俛辭事。馬革還葬,此吾志也?!彼鞆娖鸬侵?。至洛口,壽春士女歸降者數千戶。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長史石榮前鋒接戰,即斬石榮,逐北至壽春,去城數十里乃反。疾卒于師,時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舉哀,贈車騎將軍,給鼓吹一部。謚曰烈。

公則為人敦厚慈愛,居家篤睦,視兄子過于其子,家財悉委焉。性好學,雖居軍旅,手不輟卷,士大夫以此稱之。

(選自《南史·揚公則傳》,有刪節)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

(2)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

(3)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

(4)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

(5)馬革還葬,此吾志也。

(答案見本期欄目“參考答案”)

(作者:葉有德,宜興市和橋高級中學

【考點分析】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說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等句式?!彼^“理解”是指能辨認出文言中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知道它們與現代漢語的區別;所謂“用法”就是指能夠用現代漢語準確地翻譯這些文言句式。

通過對近幾年江蘇及各省高考語文試題中文言句式內容考查情況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命題規律:①該考點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閱讀的重要內容之一。②對這一考點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③考查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裝句和省略句為主。

【知識匯總】

一、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①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②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常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③用動詞“為”或“是”表判斷。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或用“非”來表否定判斷。如“予本非文人畫士”(《病梅館記》);⑤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

二、 被動句

常見文言文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②用“見”或“見……于……”表被動,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為”“為……所……”表被動,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④用“被”表被動,如“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⑤沒有被動標志,語意上表被動,如“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 倒裝句

1. 賓語前置

常見的賓語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②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誰、胡、何、安、焉等)時,賓語往往也前置,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有賓語前置標志詞“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標志時,賓語往往前置,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2. 定語后置

常見的定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形式,如“今戰士還者”(《赤壁之戰》);②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形式,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③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構成“中心語+之+定語”的形式,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3. 狀語后置

常見的狀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動+以+賓”的形式,如“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②“動+于(乎,相當于‘于’)+賓”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③“形+于+賓”的形式,如“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寡人之于國也》)。像這些“以”“于”等介詞構成的狀語在翻譯時大都要置于動詞前。

4. 主謂倒裝

為了突出謂語,使謂語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見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種:①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②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③省略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④省略介詞,如“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鴻門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如“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在翻譯時,判斷句一定要譯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動句要體現出被動的關系,省略句要將省去的內容補全,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題講解】

例1 判斷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保ā豆懦幷f》)

誤譯 是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標志的否定判斷句?!笆欠恰辈皇且粋€詞,“是”解釋為“這”,“非”表判斷,“不是”;在翻譯時必須譯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例2 被動句:“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飲。”(《中古文言》)

誤譯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一輩子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解析 引句的“終身不用”屬于語意上的被動句式。在翻譯時應注意體現出被動關系。解答此類題,要注意在翻譯時一定要體現出被動關系,它往往是一個賦分點。

答案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例3 賓語前置句:“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保ā度绞吓牍酚洝罚?/p>

誤譯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賓語往往提前。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倒裝語序調整為正常語序,

答案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語后置句:“從衣文之媵七十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誤譯 使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七十個人。

解析 此句為定語前置?!捌呤恕睘椤耙挛闹簟钡暮笾枚ㄕZ,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定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個穿著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

例5 狀語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職也?!保ā稐盍覌D傳》)

誤譯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了,也是你的職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詞,相當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屬狀語后置,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可譯為“死在這里”或“死在這件事上”。在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在翻譯成現代文時大多要提到謂語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在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職分。

例6 主謂倒裝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誤譯 在哪里呢,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謂語成分,被前置了,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到主語之后。主謂倒裝是為了突出謂語,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成“主語+謂語”式。

答案 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保ā读凝S志異·郭生》)

誤譯 郭生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語“狐貍”,翻譯時應補出來。在翻譯省略句時,要將省略的成分補出來,這些需要補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個采分點。

答案 (狐貍)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方法歸納】

1. 借助語法分析

準確地理解句式,離不開對該句的語法分析(主要是主謂賓的分析)。一般按三個步驟:①查找全句充當謂語的那個詞(主要是動詞)。②分析動詞謂語的前半部分:主語是受動者,句子就是被動句;狀語是名詞,為詞類活用作狀語;不見主語是省略主語。③分析動詞謂語后半部分:及物動詞后無對象,可能是省略賓語;有名詞、代詞而不是賓語,可能省略了介詞“于”或者是使動用法;后面緊跟“介詞+名詞(代詞)”,可能是介詞結構(狀語)后置。

2. 抓住語言標志

文言句式常有標志詞,可參照前面的“知識匯總”部分。要抓住各種句式的實質,掌握規律,學得扎實、靈活,不要死記硬背。

現 場 練 兵

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楊公則,字君翼,天水西縣人也。時氐賊李烏奴作亂,攻白馬,公則固守經時,矢盡糧竭,陷于寇,抗聲罵賊。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公則偽許而圖之,謀泄,單馬逃歸。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聞,齊高帝下詔褒美。

遷扶風太守,母憂去官。頃之,荊州刺史巴東王子響構亂,公則率師進討。事平,遷武寧太守。在郡七年,資無擔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眾軍即日俱下,公則受命先驅,徑掩柴桑。江州既定,連旌東下,直造京邑。公則號令嚴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賴焉。大軍至新林,公則自越城移屯領軍府壘北樓,與南掖門相對,嘗登樓望戰。城中遙見麾蓋,縱神鋒弩射之,矢貫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則曰:“幾中吾腳?!闭勑θ绯酢|昏夜選勇士攻公則柵,軍中驚擾,公則堅臥不起,徐命擊之,東昏軍乃退。

湘州寇亂累年,民多流散,公則輕刑薄斂,頃之,戶口充復。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湘俗單家以賂求州職,公則至,悉斷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諸州以為法。

時朝廷始議北伐,以公則威名素著,至京師,詔假節先屯洛口。公則受命遘疾,謂親人曰:“昔廉頗、馬援以年老見遺,猶自力請用。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雖臨途疾苦,豈可僶俛辭事。馬革還葬,此吾志也。”遂強起登舟。至洛口,壽春士女歸降者數千戶。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長史石榮前鋒接戰,即斬石榮,逐北至壽春,去城數十里乃反。疾卒于師,時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舉哀,贈車騎將軍,給鼓吹一部。謚曰烈。

公則為人敦厚慈愛,居家篤睦,視兄子過于其子,家財悉委焉。性好學,雖居軍旅,手不輟卷,士大夫以此稱之。

(選自《南史·揚公則傳》,有刪節)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

(2)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

(3)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

(4)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

(5)馬革還葬,此吾志也。

第6篇

第一組的同學們正在展示他們的探究成果。學生甲率先站起來,很有禮貌地說,我代表我們“斗破蒼穹”組給大家朗誦《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前三段……他的朗誦吐字清晰,聲音洪亮,有板有眼,抑揚頓挫,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學生甲為“斗破蒼穹”組的精彩展示開了一個好頭。學生乙信心倍增,她號召全體同學拿出紅筆,和她一起畫出這三段中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特殊語言現象,并對各類現象分別作了詳細而準確的解釋,同學們也用掌聲肯定了她。學生丙毫不示弱,他不光帶領同學們把這三段中的五個特殊句式用紅筆畫了出來,而且能對“求人可使報秦者”這個同學們理解起來較難的句子作了詳盡的分析,他同樣博得了同學們的熱烈的掌聲。學生丁慢騰騰地站起來,慢悠悠地說,請同學們拿出黑筆跟我來。等同學們拿起了黑筆,她的語速陡然快了起來,她一口氣指出了這三段文章中的15個重點實詞、虛詞,并且著重講了“遺”“易”“報”三個詞的意義用法。以“報”為例,她說“報”做動詞時,有以下幾個意思:①本義:斷獄,判決罪人;②報答,報酬。如,欲報之于陛下也(諸葛亮《出師表》);③報告,答復。如,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史記?項羽本記》);④報復。同學們沒有想到 “斗破蒼穹”給他們歸納補充了這么多的知識,更沒有想到的是,“斗破蒼穹”在解釋這些詞語的時候還能盡量地在已經學過的文章中找到注腳,幫同學們將新舊知識串連起來,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方式,使同學們將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更加牢靠了。師生為之傾倒。學生戊趁熱打鐵,很流利地將這三段文字翻譯了一遍。學生己順勢將這三段的內容作了歸納。

這個精彩片斷有以下看點:

一.學生從“賓語”變成“主語”

學生一旦真正從“賓語”變成“主語”,從受動者變為主動者,從客體變成主體,那架勢絕不亞于農奴翻身得了解放。小組探究時他們(“斗破蒼穹”)的那個鬧啊,簡直要把教室掀翻!學生甲擅長朗誦,“刷”地一下五個人十道目光投向了他,緊接著五根手指也指向了他,學生甲興奮得漲紅了臉。仿佛是領了圣旨,私下里他把課文讀了一遍又一遍,直至滾瓜爛熟。然后他們一起站起來探究《廉頗藺相如列傳》前三段:⒈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特殊語言現象;⒉特殊句式;⒊重點實詞虛詞;⒋課文翻譯;⒌內容概括。討論的聲音一個賽似一個,聲浪重重地撲打在屋頂和四周的墻壁上。在探討實詞虛詞時,他們感覺到對“者”“為”“伐”“拜”“以”“于”“令”“遺”“易”“徒”“見”“報”等詞的意思還拿不準,于是他們分工協作,每人查兩個字,查后交流,各人將這些詞的意思記在各自的筆記本上。最后乙丙丁戊己五個同學瓜分了以上五項內容,這樣,“斗破蒼穹”組的六個同學都拿到了要展示的內容。為了小組的榮譽,為了個人的榮耀,他們個個鉚足了勁,把自己要展示的內容準備了又準備,完善了又完善,做足了功課。這就出現了文章開頭描述的那精彩的一幕。

有了這樣的探究和展示,對要掌握的內容,學生無疑是學會了。不僅是學會了,而且是會學了。他們知道了學習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更為清楚地知道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勤讀書,勤查工具書,勤積累?!敖涷炘诮洑v中體驗”,杜威說的一點兒都沒錯。

有了這樣的探究和展示,學生的“學習能力”,即思維力、生成力和表達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和提高。有了這樣的探究和展示,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尊重,讓每個教師都能明白“沒有一個小孩是毫無才能的庸碌之輩”。每一個生命在這里都精妙絕倫,所以,這里洋溢著生命的氣息;這里氤氳著快樂,繚繞著幸福。

二.教師是通往天國的引路人

天國,世人都沒有見過,但誰都說那里充滿了快樂。我們的學生每天都不快樂,我們的教師沒有把我們的學生引向天國。是教師沒有盡職嗎?不是!他們披星戴月、嘔心瀝血呢!是教師沒有才華嗎?不是!他們才高八斗、才情萬丈呢!那是因為什么呢?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們的教師有十八般武藝,卻常常只使用了一個招數――講。我覺得“講”本身是一個不錯的授課方式,只是長期以來我們將“講”這種授課方式使用到了極致,以致于我們把學生講得昏昏欲睡,講得厭學逃課,還沉溺在所謂的“講”的藝術中,自顧自地飛沫四濺地講?!爸v”失去了意義,走向了反面。日過千言不損自傷,“講”也傷害到了我們教師自己,不少教師年紀輕輕的都已患上了嚴重的咽喉病。既然如此,我們教師為什么不試著換一個招數呢?再者學習,顧名思義學而習,學習顯然是一個主觀能動性很強的個人行為,因此,教師縱然是講得天花亂墜,只要是學生的注意力流失了,教師的講就是無效的。那么,怎樣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呢?

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精彩的教學片斷吧!通過自學、對學、群學,學生學會了朗讀,學會了翻譯,明白了文章的內容,教師還需要從“課文的朗讀”講到“課文內容的分析”嗎?還需要逐字逐句逐段地給學生翻譯課文嗎?“教學生不會的,學生會的不教,學會老師不會的”,這樣,只有這樣,學生對課堂要學的東西才會感興趣。學習的天敵是依賴,教師的悲哀是包辦。教代替學永遠無法讓學生學會。那么,這節課我這個教師都干了些什么呢?我在調控,以調控控制整個課堂的教學節奏;我在糾錯,以糾錯實現落實;我在點撥,以點撥實現提升;我在激勵,以激勵持續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整節課我講話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10分鐘,在余下的30分鐘里,學生這個主角在展示,在表演,在收獲,在狂歡。

教師是干什么的?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策劃者、引導者和調控者,代表著一個教育者的生命姿勢。教師是通往天國的引路人。

第7篇

    一、結合語境推斷法

    確定文言實詞在句中的正確含義,最重要的是結合語境來推斷。《考試說明》“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要求特別提出“主要考查常見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可見語境的重要性。所謂語境就是詞語所處的語言環境,包括詞語所在的句子本身(內部語境)和詞語所處的上下文(外部語境)。文章閱讀講究“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也就是對某個詞語的解釋要結合句子及段落篇章的意思來進行。

    例如2013年天津卷《姚敬恒先生事略》第9題B項“訪以海上事”,解釋“訪”為“詢問”,是否正確呢?我們就可以結合語境進行推斷。前句“嘗游于閩,閩督姚公盛延之”,是說(姚敬恒)曾經出游到閩地,閩督姚公盛請他做客;下文姚敬恒談了自己的看法,讓姚公盛點頭同意。結合這兩處語境,可以推斷“訪”解釋為“詢問”完全正確。

    二、成語佐證推斷法

    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大量源自古詩文,有許多文言實詞的意義可以在成語中找到佐證,所以在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時,可借助成語來推斷其意義。這樣的例子在我們所學課文中有很多。例如:

    (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

    (2)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3)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廉頗藺相如列傳》)

    (4)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

    (1)句中的“彰”字,可借助成語“欲蓋彌彰”中的“彰”字來推斷,“欲蓋彌彰”中的“彰”為“清楚”之意,那么此句中的“彰”字也可用“清楚”試解。(2)句中的“易”可據成語“移風易俗”而解釋為“改變”。(3)句中的“倨”字,可借助成語“前倨后恭”推斷出是“傲慢”的意思。(4)句中的“克”可由成語“克勤克儉”推知是“能夠”之意。

    2013年廣東卷《宋史·張詠傳》第5題C項“不痛繩之”解釋“繩”為“捆綁”是錯誤的,因為我們可以根據成語“繩之以法”的“繩”推斷其意義是“約束,制裁”,“不痛繩之”意思是“不嚴厲地制裁他們”,進而選出不正確的一項就是C項。

    三、根據結構推斷法

    古人為文,喜作整句(對偶句、排比句),前后句位置相同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根據這一規律,可以通過已知詞語的詞性、詞義推斷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例如:“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原列傳》),“勞苦倦極”與“疾痛慘怛”相對。“疾痛慘怛”由“疾痛”(病字頭)和“慘怛”(豎心旁)并列而成且二字意義相近,那么就可以推斷“勞苦倦極”是由“勞苦”和“倦極”并列的,二字意義也相近,“極”就不能用現代漢語的“極點”來解釋,應該與“倦”同義。

    即便是一個短語,我們也可以根據其結構進行推斷。例如“文過飾非”,“文過”與“飾非”結構相同,“過”與“非”義同,我們可以根據“飾”推斷“文”是“掩飾”的意思。2013年安徽卷《史記·南越前傳》第4題C項“人眾車輿”,解釋“輿”為“眾多”,是正確的,因為“人眾”與“車輿”結構相同,由“眾”可以推知“輿”的詞義。

    四、聯系舊知推斷法

    所謂聯系舊知推斷法,就是通過聯系課本中學過的實詞來推斷詞義。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大多能在課本中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既要牢固掌握所學文言實詞的意義,又要善于聯想,根據學過的知識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確定所要理解的文言實詞的意義。

    2013年湖北卷和湖南卷文言文閱讀都考到了“詣”字,該字有“到,往”和“拜訪”二義,中學教材都已學過,前者見《指南錄后序》“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句,后者見《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句,因而我們可以推斷湖北卷第9題D項“明日當詣政事堂”(詣:前往)、湖南卷第5題D項“則非亮先詣備”(詣:謁見)都是正確選項;再如2013年全國課標卷《李揆傳》第4題B項:“少聰敏好學,善屬文”,解釋“屬”為“撰寫”,我們可以聯系《屈原列傳》中的“屈原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一句,推斷是正確選項。

    五、確定詞性推斷法

    根據詞語在文言句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詞性,再根據詞性進而推斷它的詞義。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這就涉及詞類活用的問題。詞類活用是文言實詞的特有現象,有名詞用作動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等等。

    例如,《鴻門宴》:“沛公軍霸上”,“沛公”是人名,“霸上”是地名,“軍”是名詞,此句缺少謂語動詞,我們就可以推斷“軍”這里用作動詞,“駐軍,駐扎”意。又如《狼》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其一犬坐于前”,不能譯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因為“犬”不是文中出現的對象,《狼》一文中出現的對象只有屠夫和兩只狼。因此這里“犬”就成了狀語,具有了副詞的性質,譯為“像犬一樣”。

    2013年湖南卷第5題A項“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解釋“次”為“駐軍”?!按巍痹诠盼闹杏写肆x項,如《陳涉世家》:“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但是在“亮知荊州次當受敵”句中并非此義,因為從句子看,“次”充當“當受敵”的狀語,有“依次”意,如同《陳涉世家》中“陳勝、吳廣皆次當行”之“次”。

    六、是否通假推斷法

    如果一個文言詞匯無法從它本身去解釋它在文中的含義時,我們就可以考慮是不是通假字。如《鴻門宴》中的“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的意思是“跳蚤”,如按此義代入文句,就無法理解。結合句意思考,這應是讀音相同的通假字,通“早”字。又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詳”解釋成“詳細”不通,原來“詳”是通假字,通“佯”,“假裝”的意思。

第8篇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自主合作式學習 研究

一、中學文言文教學自主合作式學習概述

1.中學文言文教學現狀。文言文教學一直都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從教材比重、課時安排,還是從高考分值而言,文言文都在語文中占有極大比重。而通過學習文言文,中學生不但可以增強現代漢語的涵養,傳承傳統的民族文化,而且還能提升個人修養,促進個性發展。

然而,雖然文言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教學現狀并不理想。經過調查研究可見,目前學生對于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存在偏差,主要是為了考試,有一定功利性。在對待文言文的態度上,大多數學生較為被動。此外,部分學生的文言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對于文言文缺乏興趣。因此,針對以上問題,中學文言文教學亟需進行改革創新。

2.自主合作式學習概述。自主式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和師主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指導下進行自覺獨立學習的一種新型學習模式。合作式學習主要是指在班級內部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并提供學習任務,促進小組為實現目標進行學習研究的一種學習模式。自主與合作式學習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只有將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學生才能不斷自學,并互通有無,提升學習能力。

目前,就中學文言文教學而言,自主合作式學習主要有三種形式:課前延伸,布置課文學習前的預習任務;課內探究,即通過檢查預習、合作探究與交流、鞏固檢測等多種形式,在課堂內對文言文進行鞏固;課后提升,通過復習文本內容并拓展文本,實現對文言文知識的提升。

二、中學文言文教學自主合作式學習的具體實施

1.中學文言文教學自主合作式學習的實施前提。在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自主合作式學習之中,應對其相關實施前提加以確定。首先,教師需要先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其次,在文言文教學之中,巧妙地設計導語。例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傳》時引導學生思考廉頗和藺相如兩人的地位變化,引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通過介紹文言文的相關背景,例如在《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介紹“秦晉圍鄭”這一故事,促進學生對當時戰爭形勢的了解;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例如在《鴻門宴》教學中播放相關影片片段,營造教學氛圍。再次,教師在自主合作式學習中還應積極轉變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角色轉變成為“組織者和引導者”,轉變文言文學習目標,使課堂形式從傳統的單向活動轉變為多向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式學習的順利實施。

2.中學文言文教學自主合作式學習的實施過程。在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自主合作式學習的實施過程之中,教師和學生都需要付出努力。

教師應該將自主學習視為重要關鍵。通過指導學生準備一系列文言文學習的工具書,例如《古代漢語詞典》等,并指導其正確使用工具書,提升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明確學習重點,提升學習動力。例如在學習《鴻門宴》一文時,確定以下學習目標:解釋重點詞語;初步翻譯課文;標注自學時的疑問等。學生還可以嘗試獨立翻譯學習文言文,對文言文的內容進行大膽猜測。

3.中學文言文教學自主合作式學習的相關要求。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之中,其自主合作式的學習還有一定要求,如文言文學習的銜接、誦讀教學以及“文”與“言”的統一等。

在文言文學習的銜接方面,教師應采取一定措施,從教學方法、教材和相關知識遷移能力等方面促進中學文言文的銜接。在尋找教材中,教師應主動選擇教材內容相對一致的課程版本。在知識遷移方面,教師應不斷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使其能觸類旁通。例如在初中課文《陋室銘》譯文中“何陋之有?”一句是一個賓語前置句,進而可以引申到高中課文《師說》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等類似的賓語前置句中。

在文言文的誦讀教學方面,教師應加以重視。教師應通過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小組合作閱讀、著名篇章背誦等,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例如在誦讀《勸學》一文中,引導學生邊讀邊標記疑問點,從而為課堂中的學習預設疑問,提升聽課質量。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后,引導學生研讀王世貞的《藺相如完璧歸趙論》,豐富學生對這一事件的認識,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思考。

第9篇

解答文言文閱讀題,必須理解文言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要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

一、文言判斷句特點及翻譯

現代漢語的判斷句主要用判斷動詞“是”表示判斷。文言判斷句的特點是主語和謂語直接相續,一般不用判斷詞“是”(文言里的“是”多作代詞),而是借助語氣詞,以名詞或名詞短語為謂語表示判斷的。文言判斷句主要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一)用“者”或“也”表示判斷。

1.用“……者,……也”的。(者,表停頓;也,表判斷。翻譯時,“者”和“也”都不譯,只在主謂語之間加上“是”。)

例如:(1)奪項王天下,必沛公也。(奪取項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鴻門宴》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

――《師說》

2.單用“者”或“也”的 。(“者”和“也”同樣不譯,也只在主謂語之間加“是”。)

例如:(3)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

――《游褒禪山記》

(4)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糧食,是君王治天下用處最大的,是政治上的根本事務。)

――晁錯《論貴粟疏》

(5)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就是原來的南閣子。)

――《項脊軒志》

(6)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力量雄厚了,就是您秦國力量的削弱。)

――《燭之武退秦師》

(7)此世所以不傳也。(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

――《石鐘山記》

3.句尾用“者也”的。(“者也”同樣不譯,也只在主謂語之間加“是”。)例如:

(8)蓮,花之君子者也。(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愛蓮說》

(9)晏嬰,齊之習辭者也(晏嬰是齊國很會說話的人。)

――《晏子使楚》

(二)用副詞“乃”“則”“即”“皆”“系”等表示判斷,有的還要用語氣助詞來加強判斷。判斷句中的“乃”“則”“即”“皆”等副詞,皆有系詞的作用,可譯為“是”“就是”“只是”。

例如:(10)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

――《漢書?谷永傳》

(11)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啊。)

――《岳陽樓記》

(12)梁父即楚將項燕。(項梁的父親就是楚國的將軍項燕。)

――《史記?項羽本紀》

(13)嬴乃夷門抱關者也。(我侯嬴只是東門的守門人。)

――《信陵君竊符救趙》

(14)予購三百盆,皆病者……(我買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態的……)

――《病梅館記》

(1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論語?為政》

(16)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你是一只忘恩負義的狼,一旦飛黃騰達便無比猖狂。)

――《紅樓夢》

(三)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判斷句中的“為”也兼有系詞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例如:(17)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所以現在墓中安葬的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

――《五人墓碑記》

(18)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如今人家正像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么還要告辭呢?)

――《鴻門宴》

(四)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斷。判斷句中的“非”也兼有系詞的作用,可譯為“不是”。這是“非”的最常見的用法。

例如:(19)拾視之,非字而畫。(拾起紙片一看,上面不是字而是畫。)

――《促織》

(20)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賄賂秦國。)

――《六國論》

(五)用判斷動詞“是”表示判斷,與現代漢語句式相同。例如:

(2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

――《桃花源記》

(22)巨是凡人,偏在遠郡……(吳巨是個平庸的人,又在偏僻邊遠的州郡……)

――《赤壁之戰》

(六)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動詞,也不用語氣詞,直接把主語和謂語放在一起表示判斷。翻譯時,只須在主謂語之間加“是”。

例如:(23)劉備天下梟雄。(劉備是天下的豪杰。)

――《赤壁之戰》

(24)秦,虎狼之國。(秦國是虎狼似的國家。)

――《屈原列傳》

(25)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這是你左司馬曹無傷說的。)

――《鴻門宴》

二、文言疑問句特點及翻譯

文言疑問句與現代漢語疑問句的主要區別,一是疑問詞不同,一是語序的不同。文言疑問句一般都含有疑問代詞、疑問語氣詞、語氣副詞,但所用的疑問語氣詞和現代漢語疑問句全不相同,所用的疑問代詞、語氣副詞、固定結構,除個別的,也不相同。文言疑問句的翻譯一定要把語氣譯出。文言表示疑問的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單用疑問代詞(誰、何、曷、胡、安、孰、焉、惡等)。

例如:(1)座中泣下誰最多?(在座的人中誰落淚最多?)

――《琵琶行》

(2)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不嫁給這好郎君,以后你想怎么辦?)

――《孔雀東南飛》

(3)吾子其曷歸?(您大約什么時候回去呢?)

――《左傳?昭公元年》

(4)然明謂子產曰:“何不毀鄉校?”子產曰:“胡為?”(然明對子產說:“為什么不把鄉校毀掉?”子產說:“為什么?”)

――《新序?雜事》

(5)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沛公說:“你怎么和項伯有交情呢?”)

――《鴻門宴》

(6)人非生而知者,孰能無惑?(人不是生下來就知道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

――《師說》

(7)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愚公移山》

(8)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用小的換大的,他們又怎么懂得您的用意呢?)

――《齊桓晉文之事》

(二)單用疑問語氣詞(乎、歟(與)、耶(邪)、哉、諸等)。

例如:(9)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事情沒有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就主觀斷定它有或沒有,可以嗎?)

――《石鐘山記》

(10)況草野之無聞者歟?(何況那些在鄉間沒有名氣的人呢?)

――《五人墓碑記》

(11)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相繼滅亡,全都是因為割地賄賂秦國嗎?)

――《六國論》

(12)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ㄎ娜水嫾以斐傻牡満箛乐氐竭@種程度?。。?/p>

――《病梅館記》

(13)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大王曾經把喜歡音樂的事告訴給莊子,有這回事嗎?)

――《莊暴見孟子》

(三)疑問代詞和疑問語氣詞同時用。

例如:(14)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龜玉毀壞在匣子里,這是什么人的過錯呢?)

――《季氏將伐顓臾》

(15)蹈死不顧,亦曷故哉?(踏上死地也不回頭,到底是什么緣故呢?)

――《五人墓碑記》

(16)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是什么原因呢?)

――《石鐘山記》

(17)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現在越國已經降服了,您還有什么要求呢?)

――《勾踐滅吳》

(四)語氣副詞與疑問代詞、疑問語氣詞同時用。

例如:(18)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難道王侯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

――《觸龍說趙太后》

(19)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如今您的恩惠足以達到鳥獸身上,而功德卻到不了老百姓身上,又為什么呢?)

――《齊桓晉文之事》

(20)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這個原因吧。)

――《師說》

(五)單用否定詞。

例如:(2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秦王要用十五座城來換我的和氏璧,可以給他嗎?)

――《廉頗藺相如列傳》

(22)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老了,還那么能吃不?)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六)用固定結構。

例如:(2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了知識然后按時去復習,不也很愉快嗎?)

――《論語?學而》

(24)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歡偷盜嗎?)

――《晏子使楚》

(25)曷不委心任去留?(為什么不任隨心意決定去留?)

――《歸去來兮辭》

(2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顓臾是魯國的臣屬,為什么要攻打它呢?)

――《季氏將伐顓臾》

(27)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為什么一定要君王勞神費心,代行百官的職責呢?)

――《諫太宗十思疏》

三、文言被動句特點及翻譯

被動句是指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被”在文言文中有“遭受”的意思。其句式的實質是主語不是施動者,而是受動者。被動句的翻譯一定要把有關對應的詞語譯為“被”。文言被動句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構成方式。常見的有如下形式。

(一)“于”字式

用介詞“于”表示被動。

例如:(1)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那么,現在那些達官貴人,一旦犯了罪要受到懲罰,有的人脫身逃跑,不能被遠近的人所收留……)

――《五人墓碑記》

(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全面地學習過,又不被時下所約束,來向我學習。)

――《師說》

(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禍患往往是由細小的事情積累起來的,而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所溺愛的事物困擾。)

――《伶官傳序》

(4)然而兵破于陳涉,地奪于劉氏。(然而軍隊被陳涉打敗,土地被姓劉的人奪走。)

――《漢書?賈誼傳》

(二)“為”字式

用“為”“為……所……”或“……為所……”表示被動。

例如:(5)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而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恥笑。)

――《伶官傳序》

(6)吾屬今為之虜矣。(我們這些人都要被他俘虜了。)

――《鴻門宴》

(7)今為速往,恐為操所先。(現在如不趕快前往,恐怕就會被曹操搶先。)

――《赤壁之戰》

(8)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侯嬴(我)聽說如姬的父親被別人殺害。)

――《信陵君竊符救趙》

(9)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這樣做的話,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

――《鴻門宴》

(三)“見(受)”式

用“見”“見(受)……于……”表示被動。例如:(10)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誠信而被猜疑,忠誠卻遭誹謗,能沒有怨恨嗎?)

――《屈原列傳》

(11)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眾人都昏醉,我一個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列傳》

(12)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我將永遠地被有道德修養的人取笑。)

――《莊子?秋水》

(13)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我實在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廉頗藺相如列傳》

(14)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我不能拿整個東吳的土地,十多萬的將士,來受別人的控制。)

――《赤壁之戰》

(四)“被”字式

用介詞“被”表示被動,與現代漢語句式相同。

例如:(15)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我還記得周先生被捕,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

――《五人墓碑記》

(16)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英雄的業績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得成為過去。)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五)無標志式

動詞本身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含被動意味。與現代漢語句式相同。

例如:(17)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等到李牧因讒言被殺,邯鄲成為了秦國的一個郡。)

――《六國論》

(1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軍隊遭挫敗,國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

――《屈原列傳》

四、文言省略句特點及翻譯

句子中省略某些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但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為多見,而且有些現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里也經常被省略。其句式的實質是句子成分不全,今譯時,應聯系上下文補出。文言省略句有以下六種情形。

(一)省略主語,括號內為省略的詞語,下同。

例如:(1)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永州的郊外生長一種奇異的蛇,黑色的皮膚上有白色的花紋,碰過的草木,全部都會死去。)

――《捕蛇者說》

(2)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保ㄅ婀珜埩颊f:“……估計我回到軍營中,你再進去辭謝?!保?/p>

――《鴻門宴》

(3)(余)每假借于藏書之家,(余)手自筆錄。(余)計日以還……錄畢,(余)走送之……(經常向藏有書籍的人家去借書,親手抄錄,定好日期按時歸還……抄錄完畢,趕快把書送還人家……)

――《送東陽馬生序》

(4)(曹劌)問:“(公)何以哉?”公曰:“衣食所安,(寡人)弗敢專也,必以分人?!保ú軇ィυ唬骸靶』菸幢椋窀囊??!保▎枺骸埃{什么條件作戰?”莊公說:“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回答說:“小恩小惠沒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你的?!保?/p>

――《曹劌論戰》

例(1)承前??;例(2)蒙后??;例(3)自述中省略;例(4)對話中省略。

(二)省略謂語動詞。

例如:(5)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士兵的勇氣便會減弱,第三次士兵的勇氣就會消失了。)

――《曹劌論戰》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幾個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師在中間,選擇他們的優點而加以學習,他們的缺點而及時改正。)

――《論語?述而》

(7)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行)三四里……(老臣近來很不想吃東西,自己卻勉強走走,每天上三四里……)

――《觸龍說趙太后》

(8)至丹以荊卿(刺秦王)為計,始速禍焉。(等到燕子丹到荊軻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禍患。)

――《六國論》

例(5)、例(6)、例(7)省略謂語動詞;例(8)省略動詞短語。

(三)省略賓語。

1.省略動詞賓語。

例如:(9)尉劍挺,廣起,奪(劍)而殺尉。(尉官拔出寶劍,吳廣奮起,奪過殺死尉官。)

――《陳涉世家》

(10)每字為一印,火燒(之)令(之)堅。(注:“令”省略兼語)(每個字做成一個印模,用火燒使堅固。)

――《活板》

(11)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之)斗卮酒。(項王說:“真是壯士!給他一杯酒?!庇谑亲笥揖徒o一大杯酒。)

――《鴻門宴》

2.省略介詞賓語。

例如:(12)豎子不足與(之)謀。(這小子不值得同共謀大事。)

――《鴻門宴》

(13)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這個漁人一件一件地向詳細說了聽到的事情。)

――《桃花源記》

(14)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擊柱。(相如拿著和氏璧,斜視著柱子,準備拿往柱子上撞去。)

――《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省略兼語

“使、命、令”這類動詞的賓語常兼作后邊一個主謂短語的主語,這個詞就稱為兼語?,F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語卻常常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詞“之”。

例如:(15)杞子自鄭使(人)告于秦。(杞子從鄭國派向秦國報告。)

――《之戰》

(16)愿令(之)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希望讓能補充衛士的數目,來保衛王宮。)

――《觸龍說趙太后》

(17)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回到趙國。)

――《廉頗藺相如列傳》

(五)省略介詞。

例如:(18)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

――《鴻門宴》

(19)今以鐘磬置(于)水中。(現在把鐘磬放水里。)

――《石鐘山記》

(20)荊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勢,非心服也。(荊州的百姓歸附曹操的原因,被他的軍威所迫罷了。)

――《赤壁之戰》

(21)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得到趙國徐夫人的匕首,一百金把它買到。)

――《荊軻刺秦王》

(22)有時朝發(自)白帝,暮到江陵。(有時早上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江陵。)

――《三峽》

(六)省略分句。

例如:(23)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為可譏,于己為有悔。(但是力量足以達到那里,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所悔恨的。)

――《游褒禪山記》

五、文言變式句特點及翻譯

所謂變式句(又叫倒裝句),是比較現代漢語說的,文言中有些句子的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現代漢語不同,其句式的實質是文言里的句子中的成分出現了倒置現象。今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要求翻譯。文言句式有主語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四種。

(一)主語后置(或曰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例如:(1)甚矣,汝之不惠!(你不聰明,到了極點?。?/p>

――《愚公移山》

(2)甚矣哉為欺也!(做這種騙人的事太過分了啊?。?/p>

――《賣柑者言》

(二)賓語前置。

1.動詞賓語前置。

a.否定句中,代詞作動詞賓語(即“否定副詞+代詞+動詞”式),賓語前置。

例如:(3)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啊。)

――《石鐘山記》

(4)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氣很冷,硯里的水結成很硬的冰,手指凍僵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能放松抄寫工作。)

――《送東陽馬生序》

(5)忌不自信。(鄒忌不相信自己。)

――《鄒忌諷齊王納諫》

(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是從來沒有過的事。)

――《寡人之于國也》

b.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動詞賓語(即“疑問代詞+動詞”式),賓語前置。

例如:(7)大王來何操?(大王來時帶了什么禮物?)

――《鴻門宴》

(8)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鴻門宴》

(9)子何恃而往?(您憑什么前往呢?)

――《為學》

c.通過“之”或“是”(即“賓語+之或是+動詞”式),賓語前置。

例如:(10)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懂文章的字句,不能解決疑難問題。)

――《師說》

(11)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燭之武退秦師》

(12)俗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的道理很多,就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這話是說我啊。)

――《莊子?秋水》

(13)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這次出兵難道是為我嗎?為的是繼承先君建立的友好關系。)

――《左傳?僖公四年》

(14)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吧!)

――《季氏將伐顓臾》

(15)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只要推舉出有才能的人,我得到就重用他們。)

――曹操《求賢令》

2.介詞賓語前置。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即“疑問代詞+介詞”式),賓語前置。

例如:(16)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這樣的人,我同誰一道呢?)

――《岳陽樓記》

(17)不然,籍何以至此?(不是這樣的話,我憑什么誤會到這種地步呢?)

――《鴻門宴》

b.非疑問句中,“以”有賓語(即“名詞或數量詞+介詞”式),賓語前置。

例如:(18)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請你不要生怒氣,就把秋天作為婚期吧。)

――《詩經?氓》

(1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保ā对娊洝啡倨梢杂靡痪湓拋砀爬?,就是:“思想純正,沒有邪念?!保?/p>

――《論語?為政》

c.方位詞,作介詞的賓語(即“方位詞+介詞”式),賓語前置。

例如:(20)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項王、項伯面向東坐;亞父面向南坐……沛公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陪坐。)

――《鴻門宴》

(三)定語后置。

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定語一般要放在中心詞之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限制性的定語一般放在中心詞之前,而修飾性的定語常放在中心詞之后,后者則稱為“定語后置”。定語后置一般都有詞語作標志。常見的定語后置有以下四種格式。

1.“中心詞+后置定語+者”的格式。

例如:(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于是帶領能的三個子孫。)

――《愚公移山》

(2)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想找個的人,也沒有找到。)

――《廉頗藺相如列傳》

(3)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的石頭,到處都是。)

――《石鐘山記》

2.“中心詞+而+定語+者”的格式。

例如:(4)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在魏忠賢這場禍亂中,的官員,在全國這樣廣大的地域中,有幾個人呢?)

――《五人墓碑記》

3.“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

例如:(5)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在的廟堂[指在朝廷做官]就擔憂他的老百姓,處在的江湖 [指不在朝廷做官]就擔憂他的君王。)

――《岳陽樓記》

(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蚯蚓沒有的爪牙,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這是]因為[它]心專一[的緣故]。)

――《荀子?勸學》

4.“中心詞+數詞(或數量詞)”的格式。

例如:(7)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于是替長安君配備了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

――《觸龍說趙太后》

(8)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陽,銷毀刀和箭頭,用它鑄成金人,來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

――《過秦論》

(9)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住宅的四周有十幾畝土地,院子里還有草屋。)

――《歸園田居》

(四)介詞結構后置。

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或介賓短語)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在文言文中,大多放在動詞后作補語。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都要提到動詞或形容詞前作狀語,因此稱它為“介詞結構后置”或“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介詞結構“于……”后置。翻譯時,多提到動詞或形容詞前作[狀語],少數則只能作。

例如:(1)青,取之,而青……(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比藍草]更青……)

――《荀子?勸學》

(2)得雙石……([在深潭邊上]找到兩塊石頭……)

――《石鐘山記》

(3)人固有一死,或重,或輕。(人本來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有的人死得。或譯為“人總有一死,有的重,有的輕”)

――《報任安書》

(4)公與之乘,戰。(莊公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與齊軍交戰。)

――《曹劌論戰》

2.介詞結構“乎……”后置。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如:(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

――《荀子?勸學》

(6)生,其聞道也固先,吾從而師之……(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并且以他為老師。)

――《師說》

例(6)“乎吾前”也可譯為:在我前面出生的人,而句中的“乎吾”今譯時只能作狀語,不能作補語。

3.介詞結構“以……”后置。翻譯時,多提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如:(7)為壇而盟,祭。(筑起高臺盟誓,[用尉官的頭]作祭品。)

――《陳涉世家》

(8)掭,不出。([用尖草]攪動,蟋蟀仍不出來。)

――《促織》

【備考訓練】

一、文言判斷句練習

(一)選擇題

1.選出“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的正確解釋()

A.這個人一定有利用我來欺騙陛下的意圖。

B.這個人一定有認為我欺騙陛下的想法。

C.這一定是有人利用我來欺騙陛下。

D.這一定是有人認為我欺騙陛下。

2.從句式的角度看,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部分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

②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政。

③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

④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二)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王)烈(注,人名)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養老臣也。(《漢書?疏廣傳》)

3.從令縱敵,非良將也。(《三國志?曹彰傳》)

4.此豈非天佑其勤恪也?(《北史?裴俠傳》)

5.聞太子所欲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莊子?說劍》)

二、文言疑問句練習

(一)把下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董叔將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①?”曰:“欲為系援焉?!彼眨钣诜东I子曰:“不吾敬也。”獻子執而紡于庭之槐。叔向過之,曰:“子盍為我請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請焉?②”

[注]系援:(作為)繩梯攀援(上去)。這里指通過婚姻關系往上爬。董祁:范獻子妹妹,嫁給董叔后,改稱董祁。紡:系。

2.見病者以手擘目,觀其飲啖,蓋目眶盡腫,不可開合也,問:“思食否?”曰:“甚思之,奈為醫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癥何礙于食?”遂命之食。

(二)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非桀(夏桀)其孰為此?

2.何謂得之于心?(元好問《射說》)

3.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4.使堯在上,咎繇(人名,法官)為理,安有取人之駒者乎?(劉向《說苑?理政》)

5.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宋史?徐責力傳》)

6.趙國何求而不得也?。ā肚f子?說劍》)

7.皆暮至朝去,寧有顧惜心耶?(唐?孫樵《書褒城驛壁》)

三、文言被動句練習

(一)選擇題。

1.“然而可得并者,政惡故也”的正確譯文是()

A.然而能夠取得那些城高人眾二者并具的地方,是因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B.然而卻能夠取得那些城高人眾二者并具的地方,說明魏國政治不好。

C.然而那些地方能夠被兼并,是因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D.然而卻能夠兼并那些地方,說明魏國的政治不好。

2.下列句子,表示被動意義一項是()

A.過北郭騷之門而辭。B.造于君庭。

C.齊必侵矣。D.請而反之。

(二)把下列句子中畫線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僻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鳩,同“糾”,聚集)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剝鑿也。

(三)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邑宰時令獵戶撲之,往往反為所噬。

2.若有見暴如是叟者,又必不與也。(劉向《說苑?理政》)

3.而吉見謂憂邊思職,馭使力也。(《漢書?丙吉傳》)

4.吳王困于姑蘇之上,而求哀請命于勾踐。

5.暉剛于為吏,見忌于上,所在多被劾。(《后漢書?朱暉傳》)

四、文言省略句練習

(一)在下列各句后面的括弧里,補出畫線部分所省略的詞語。

1.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2.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3.鄒君海濱,以所輯黃花岡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

4.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二)把下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鞠詠為進士,以文學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詠擢第,釋褐為大理評事,知杭州仁和縣。將之官,先以書及所作詩寄王公,以謝平昔獎進,今復為吏,得以文字相樂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禮,課其職事甚急。(魏泰《東軒筆記》)

2.予為兒童時,多游其家,見有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無次序。因乞李氏以歸。(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后》)

五、文言變式句練習

(一)選擇題。

1.與“未之識”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古人之不余欺也

B.石之鏗然有聲者

C.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語

2.與“美哉壽也”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微斯人,吾誰與歸B.大王來何操

C.甚矣,汝之不惠D.不拘于時,學于余

3.與“后有老父遺劍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死生,晝夜事也B.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C.石之鏗然有聲者D.刑戮是甘

(二)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金玉之賤,人民是寶。

2.蓋將終焉,雖知其賢,尚何以發之?

3.其李將軍之謂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4.不識吾子奚以知之。(《孔子家語?顏回》)

5.其孝謹聞于其族,其信義著于其友。

6.飲酒于斯亭而樂之。(蘇軾《放鶴亭記》)

7.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第10篇

[關鍵詞] 文言文閱讀 困難 命題 復習策略

一、高職文言文閱讀,學生困難重重

1.畏難心理作祟

多數學生對文言文閱讀具有畏難心理,在閱讀短文過程中,常常一遇到個別難以理解或冷僻的字句就會放棄對下文的閱讀。尤其是篇幅稍長的文言文,有的學生因缺乏自信干脆放棄閱讀,在沒有閱讀選文的前提下盲目答題,翻譯基本忽略不計,因而文言文失分嚴重,得分情況參差不齊。

2.基本語法空白

學生缺乏應有的基本的語法常識,不知詞性,不知句子成分,不懂句子層次及前后關系,這些直接影響對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的理解與掌握,成為文言實詞與特殊句式積累與解題的一大軟肋。

3.文言基礎薄弱

學生對課內文言實詞詞義、虛詞用法的知識掌握不夠扎實,更不會將課內文言知識遷移應用于課外語段閱讀與理解。文學文化常識的缺失,也有礙于學生對語段的理解,增加了解題的難度。

4.解題技巧缺乏

解題時,不少學生沒有充分利用題干信息,以及各題題干與選項之間所隱含的聯系,沒有掌握必要的解題技巧也同樣造成了解題困惑。其實題干中對短文內容的提示、分析,仔細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原文。

二、高職文言文閱讀,命題有跡可循

近年來,高職文言文命題已形成一定的規律,命題奉行一條基本原則:選文多為人物傳記,閱讀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但命題并不難,考查的知識范圍多與課內文言知識相關,有據可循,并非大海撈針,無據可依。四題選擇加一題翻譯的題型近些年未曾有變。以近3年的浙江省高職語文命題為例:

第一小題,內容多為實詞解釋,實詞源自選文,難度不大,個別字詞學生較為“眼熟”,用法可以參考課內文言實詞的詞義用法。

第二小題,一般考查虛詞用法(12個虛詞:而、乎、乃、其、以、于、則、之、者、且、所、為),題中選項的例句一半來自語段,另一半則是來源于課文內的虛詞用法較典型的句子,近3年“以”“于”的用法每年都考,其次是“為”“其”“之”“而”的用法。課內典型例句多來自《師說》、《游褒禪山記》、《六國論》、《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過秦論》、《勸學》。近3年虛詞考查如下表:

最后一題翻譯,所選句子多是特殊句式:省略句和倒裝句最為常見,或者是含有典型的特殊用法的字句。有一定難度,是最容易失分的一題。

其余兩題多在人物性格特點分析、文意理解上做文章,難度不大。

綜上所述,近3年的具體命題形式可以下表來概括:

三、高職文言文閱讀,復習實用策略

1.高職文言文閱讀教學,首先還得立足于課內文言文篇目的復習,以課內文言文復習為基點,以點帶面向課外拓展。課內文言文復習,高教版教材可與人教版的教材相結合。如《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與《鴻門宴》,是人教版教材的重點篇目,但在高教版教材中是非重點科目,且在平時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是被忽略的,這樣的篇目要作補充復習。類似的篇目還有《師說》、《游褒禪山記》、《六國論》、《左忠毅公逸事》等。如果這些篇目不作補充復習,會增加實詞解釋與虛詞用法的解題難度。

2.課內文言文復習重在字詞特殊用法特殊句式的識記與應用。文言基礎差是高職學生的通病,但復習時間有限,沒有足夠的時間重新組織課堂教學去細講老師自己所摸索出來的上述重點篇目,也不可能從基本語法常識開始對學生進行復習指導,即便可能也不一定有明顯的效果。高職復習畢竟不同于新課講授,不妨采用比較“實在”的方式,追求學生識記與應用的實效。因而課內文言文復習可以基本遵循這么一條常規:課內文言知識點梳理歸納(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課外識記知識點――以練習形式檢測學生識記效果――相關課外語段閱讀練習(加強學生將已識記的知識點遷移應用于課外語段閱讀的能力)。方法并不新穎,但對付考試比較實用。

第11篇

一、堅持兩個原則,體現考綱精神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即按照原文次序,對號入座,字字落實,不講大概意思;所謂意譯,就是在忠實于原文大意的前提下,根據語境,靈活翻譯和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考綱要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在翻譯時我們必須堅持這一原則。

例: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ā垛叶〗馀!罚?/p>

(譯文一)我聽到庖丁的話,獲得了養生的道理?。。ㄗg文二)我聽到庖丁的話,從中獲得了養生的道理?。?/p>

譯文一和譯文二的區別在于對句末“焉”的翻譯。這里“焉”既是句末語氣詞,又是指示代詞,其作用相當于“于是”,指代的是“得養生”的來源。譯文一意譯時忽略了“焉”表指示的作用,僅譯為單純的句末語氣詞。譯文二通過直譯“焉”的指代意味得到了落實。

二、掌握六種方法,避免盲目亂譯

1.保留法

就是對紀時用語、度量衡用語和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器物名以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一律照抄,同時保留原句的句法結構、語言風格和感彩。

例1:趙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晉陽,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句中加線的分別是帝王紀年、人名、古地名和官職名,翻譯時都可保留不譯。

例2: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代。(《資治通鑒》)

(譯文一)孫權祖孫三代都在江東地區割據。(譯文二)孫權割據江東地區,已經經歷了三代。

原句旨在強調孫權家族割據的時間長,根基穩固,陳述重點是“已歷三代”。譯文一改變了原句語序和句法結構,其時已改變了原句的意味。譯文二比較忠實于原句的思想內容和語言特點。

2.刪除法

有些文言虛詞,如發語詞、音節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和倒裝句的標志詞以及一些表敬稱和謙稱的詞等。在現代漢語中沒有相應說法,翻譯時可刪去。

例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句中“之”為襯字,可以刪去不譯。

例2:敬諾。年幾何矣?(《觸龍見趙太后》)

句中“敬”表示太后對觸龍的尊敬,翻譯時可以不譯。

3.補充法

補出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詞語活用后的新增內容。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須補出來。

例:以一頭進,試使斗而才,因責常供。(《促織》)

句中“以一頭進”前省略了主語“華陰令”,“試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織”,“責”后省略了賓語“之”,翻譯時應補充完整。

(2)詞類發生活用后,必須根據活用后的特點補出有關內容。

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句中“鄙”是名詞用作動詞,翻譯時必須補上表動作狀態的“把……當作”。

4.替換法

即用今天的說法去替換古代的一些特定稱謂。主要應注意以下三種情況:

(1)文言文中的一些詞語或短句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作為成語或熟語使用,但這些詞在古漢語中并不是凝固形式,其原始意義同它在現代漢語中的用法并不一樣。因此翻譯時不能把它們作為現代漢語的成語或熟語直接轉引,而應用它們本來的意義替換。

(2)替換有些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或者不用的詞。

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七月》)

“流火”是古人對天象變化的觀察描繪?!盎稹敝浮按蠡鹦恰保谄咴戮推飨蛳乱苿?。由于“流火”的說法已很少有人能懂,因此翻譯時應把它描述性地替換為“大火星向西偏了”。

(3)借代手法在文言文中的運用十分普遍,翻譯時一般應替換成所稱代的對象。

例: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句中“黃發”代稱年老頭發花白的人,“垂髫”指頭發披垂的兒童。這是用人物的特征代人物的借代手法。翻譯時應譯作“老老少少”。

5.調序法

即調整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語序,使它們符合原文的內在邏輯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這既是一個謂語前置句,又是一個賓語前置句,翻譯時應把謂語和賓語調整到它們應有的位置上,可譯為“您關心別人困難的品行表現在哪里呢?”此外還有定語后置和狀語后置。

6.切割法

文言文中連用的兩個單音節詞在現代漢語中恰好為一個雙音節詞。對這類詞翻譯時應用切割法。

例:不如拼搏一笑,因合納斗盆。(《促織》)

句中“拼搏”在這里是由兩個單音節詞“拼”和“搏”組成的,翻譯時應切割開來譯為“拼一拼,搏得”的意思。

三、落實四個步驟,確保翻譯質量

(1)辨析。翻譯前,首先要辨別分析所譯句子殊的語法現象??梢栽诓莞寮埳铣瓕懺溥M行詳細的圈點勾劃。

(2)拆分。把翻譯的句子以詞為單位進行拆分。然后按上面介紹的方法靈活準確地翻譯。

第12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言文教學 教學實效

文言文,即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具有美好、簡潔、書面化的特點,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高中語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言文不但是歷年高考的必考內容,也是高中語文課堂的一大教學重點,因此如何匠心獨運,讓文言文課堂“動”起來就成為了當下的焦點。本文中,作者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經驗,從意境教學、聯想教學和對比教W三個方面探討了一下如何升華文言文課堂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們塑造完美的人格。

一、意境教學,激發共鳴

所謂文言文的意境,指的是文言文創造出的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藝術境界,它需要學生們用心去感悟。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結合文言文內容,通過意境教學來激發學生們的共鳴,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

比如,我在講解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赤壁賦》這節課時,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體會本文詩情、畫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藝術特色,了解蘇軾的生平經歷及他的人生感悟,同時探討本文的人生哲理,進而得到些許啟發。上課時,我先簡單給學生們介紹了一下蘇軾以及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即蘇軾因諷刺王安石新法被貶后來到這里,為排遣郁悶常來此地游覽。之后,我讓學生們朗讀了課文并疏通文本大意,然后讓他們嘗試著設身處地地感受蘇軾營造這些意境所要表達的情感以及蘇軾的人生態度。同學們認真體會之后發現蘇軾的情感有一個由喜轉悲再轉喜的過程,先是沉醉于月夜泛舟,后又有悲涼簫聲的傷感、人生失意的悲情,但轉而又抒發了自己隨遇而安的態度以及忘情塵世的灑脫。而蘇軾這種面對人生不幸而樂觀豁達的態度也激起了很多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們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在心中泛起了陣陣漣漪。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沒有直接把所有知識都灌輸給學生們,而是讓學生們通過意境的感受來自己感悟作者要抒發的情感,這樣,不但更容易激發學生們的共鳴,也讓我們的課堂變得不再枯燥。

二、聯想教學,開闊思維

文字畢竟是文字,傳達出的內容是有限的,但是學生們的思維是無限的,文言文妙就妙在它可以發揮出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們自己去想象。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們大膽聯想,拓展自己的思維,通過想象來參透作者的思想。

比如,講解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四《蜀道難》這節課時,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整體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調并疏通大意,同時感受本文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情感,品味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上課時,我先讓他們朗讀一下文章,之后我開始逐句講解,在講到“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愁攀援?!边@幾句話時,我沒有直接給他們翻譯文章,而是讓他們結合自己的想象嘗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這個場景。之后我提問了幾名同學,有的同學說:“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沿著小路……也愁著攀援。”這個過程不只是加深了學生們對這篇文言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了李白筆下祖國的大好河山。在后面的“青泥何盤盤……繞林間”等的講解中,我同樣鼓勵學生們通過想象來理解文章,頓時盤活了整個課堂。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通過鼓勵學生們大膽想象李白筆下壯闊的景象,并自己描繪出來,不但鞏固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也拓展了學生們的思維,我們的課堂也因此變得更加生動、更加活潑。

三、對比教學,提升素養

高中文言文很多,可比性也很強,一個作者前期后期的文章會有相似與不同,一個時代不同作者的文章也是如此,一種類型的文言文也會有相似與不同等等。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應抓住這一特點,將不同文言文進行對比教學,從而提升學生們的學習素養。

比如,在講解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節課時,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和虛詞,并能通過理解故事情節把握廉頗、藺相如的性格特征。上課時,考慮到這篇文章敘事性較強,我沒有生硬地直接講解文言知識,而是拿出同樣為敘事文的《唐雎不辱使命》與之對比,并讓學生們小組交流這兩篇文章的異同。學生們討論后發現:有的實詞在兩篇文章中都有出現,且用法相同,但很多虛詞用法都不同,此外雖然兩文中談判的背景有些不同,但唐雎和藺相如有一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強大的秦王面前毫無畏懼,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勇于做出犧牲,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去捍衛國家的尊嚴。這兩篇文章對比來讓學生們理解,不但讓他們體會到了文章中鮮明的人物形象,且扎實了文言知識,同時相似的故事情節活躍了課堂氛圍,讓大家對枯燥的文言文也有了熱情。

縱上所述,我通過意境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們情感上的共鳴,通過聯想教學可以開闊學生們的思維,通過對比教學亦可以提升學生們的學習素養。高中文言文雖然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但是只要我們匠心獨運,堅持從這三個方面進行教學,必然會讓學生們對文言文有一個牢固的掌握,也定會讓我們的文言文課堂“動”起來!

【參考文獻】

[1] 楊志剛. 高中文言文教學有效性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2).

[2] 潘保紅. 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困惑與思考[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潍坊市| 拜城县| 中方县| 贵阳市| 南丰县| 兴宁市| 太白县| 尼木县| 棋牌| 微博| 大邑县| 兴业县| 东乡族自治县| 石屏县| 榕江县| 都匀市| 栾川县| 建阳市| 农安县| 昌江| 大姚县| 界首市| 神池县| 临夏市| 嘉禾县| 南昌县| 阜城县| 边坝县| 萍乡市| 八宿县| 镇赉县| 祁连县| 如皋市| 洛扎县| 浙江省| 左贡县| 兴和县| 德阳市| 东丽区| 四会市|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