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59: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圣誕節的手抄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生活英語教學法;中職英語;應用能力;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5-0053-01
英語是一種交流工具,來源于生活,最終也需要應用在生活中。因此,在教學中,應當注意英語的“實用性”,創設生活化的教學場景,將英語與生活相結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一、立足課堂走進生活,提高英語運用能力
新課標強調了“課堂生活化,生活即課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當按照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今后的職業發展進行教學實驗。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中職生的年齡特點主要是好奇心強而且模仿性較強。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按照中職學生的特點以及教學目標,靈活使用教材,制定最為適合的教學目標,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例如,在學習Job Hunting時,教師可讓學生閱讀求職申請表,隨后讓學生查找相關的項目,判斷正誤,并且回答相關問題,由此培養學生快速瀏覽信息的能力。在完成此任務的基礎上,教師還可要求學生按照所學的語言完成真實的任務,隨即完成一份求職表,如此便能夠使學生了解到不同職業所需的技能。通過完成任務,學生不僅能夠綜合使用英語,體會英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同時還能夠通過任務來發展認識水平,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完成任務時,學生就能夠認識到學習英語不是枯燥地記憶單詞,而是在實際情境中運用。當學生使用英語來完成不同的任務時,就能夠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成就感。此外,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也能夠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例如,在學習Travel時,教師可結合單元主題,以澳大利亞的旅游宣傳片來導入新課,此種導入形式較為直觀,能夠立即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而在學習Going Shopping時,當學生掌握了與購物相關的語句后,教師可借助Powerpoint來展現一些生活中學生可能會光顧的地方,隨后讓學生兩人一組,分別扮演售貨員以及顧客,進行對話練習。如此便能夠拉近課堂與現實的距離,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二、教學語言生活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盡量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使用生活化語言,為學生營造健康積極的課堂氛圍,使課堂充滿活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語言生活化即采用學生喜愛的且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語言進行教學。語言教學的主要特點就是語言既屬于教學手段,也是教學內容。如教師可為學生編一段順口溜:“你,他(她、它),我”諧音為“你打我”,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通俗易懂。語言作為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假如脫離了實際生活,就會失去生命力。語言課堂教學的過程也是感受文化,進行情感體驗的過程。例如,單詞“like”的反義詞有“unlike”“dislike”,兩者的含義不同,一是“不像”,一個是“不喜歡”。此時怎樣區分并記憶變成了困擾學生的難題。在教學中,教師可使用聯想記憶法,讓學生先觀察兩個否定前綴:“dis-與un-”,隨后指出三個字母的前綴“dis-”正好對應三個漢字“不喜歡”,而兩個字母前綴則正好對應“不想”,此種教學方法比強制性記憶效果好,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非常積極。
三、設計生活化課外作業,豐富課堂資源
教師在教學中,還應當注意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英語。學生收集的結果有關于飲料的:green tea,jasmine tea,mineralized water等,有關于路牌的:Hongmei Road,toll gate等,還有關于商標的ONLY,SAMSUNG等。如此便可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英語同樣豐富多彩。在課堂上,教師還可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外作業。例如,手抄報或者使用相機來捕捉節日的氛圍,使學生充分了解異國文化。在萬圣節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手抄報上寫下萬圣節的歷史history,了解萬圣節的活動trick or treat。還可在圣誕節時讓學生在商場或者街道拍下關于圣誕節的主題照片,由此感受節日氛圍。在開展活動時,學生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在過圣誕節時,就可讓學生裝飾班級上的圣誕樹,掛上不同的禮物。每個同學都可為好朋友準備禮物,同時使用英語寫祝福語,在圣誕晚會上互相贈送禮物,同時使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在此種活潑的氛圍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就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學目標也能夠得以實現。
四、結束語
英語是一種工具與媒介,這就決定了英語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目前英語教學已經越來越重視實際能力的培養,中職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使學生熟練的使用英語工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生活化教學則能夠將英語學習與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英語,提高教學質量。在英語教學中采用生活英語教學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求知欲,還能夠改善課堂氛圍,使課堂與生活得以融合。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大膽創新,充分發揮英語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蘇文民.當前中專英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天津市職工現代企業管理學院學報,2014(02).
一、 當前農村初中英語文化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許多農村地區初中英語教學還是比較傳統地教授詞匯、句型及文章,反復訓練考試內容,而忽略了語言背后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習俗,導致英語教學的成效不高并且還是停留在應試的層面,忽略了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對語言的運用。因此,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內容,讓學生通過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來激發和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交際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二、初中英語文化教學的目標
《英語課程標準》認為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并對文化意識作了較為詳細的二級、五級和八級的目標描述。在初中階段,英語教學需要達到二級目標:
1.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
2.對一般的贊揚、請求等做出適當的反應。
3.知道國際上重要的文娛和體育活動。
4.知道英語國家中最常見的飲料和食品的名稱。
5.知道主要英語國家的首都和國旗。
6.了解英語國家的重要標志物,如英國的倫敦橋等。
7.了解英語國家重要的節假日。
三、初中英語文化教學原則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并把它作為英語課程教學的目標之一,旨在通過英語學習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培養他們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促進他們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關于外語教學基礎階段如何導入文化內容,我國學者束定芳、莊智象提出三個基本原則: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適合性原則。
1.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要求導入的文化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今后從事的職業性質等因素。這樣一方面不至于使學生認為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過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另一方面,文化教學緊密結合語言交際實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產生較好的良性循環效應。
2.階段性原則
階段性原則要求文化內容的導入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同時在貫徹階段性原則時,教師還必須注意文化內容本身的內部層次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學內容顯得過于零碎。《英語課程標準》主張英語教學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教學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他們拓寬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3.適合性原則
所謂“適合”,主要指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適合。教學內容的適合除了上面提到的實用性原則和階段性原則兩個原則之外,還應考慮到該文化項目的代表性問題。應選擇屬于主流文化的內容,以利于學生了解某些文化習俗和傳統的來龍去脈等等。教學方法上的適合就是要協調好教師講解和學生自學的關系。文化內容廣泛而又復雜,教師的講解畢竟是有選擇性和有限的。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增加文化知識的積累,應該成為學生課外文化內容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四、 農村初中英語文化教學方法
1.注釋
即對教材中涉及文化特性的內容加以注釋和講解。這些內容往往是學生們理解有困難的地方,有時還會引起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在初中英語第一課中,我們教授的是英語國家人們的問候方式:在正式場合人們會說“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而在非正式場合則會說“Hello”或“Hi”。這就有別于中國人見面常常會問:“你吃了嗎?”在英語國家,如果這樣問,就會被對方誤解為“我還沒吃,來吧,我們一起去吃”或者“如果你也還沒吃,那我請你去吃”等等,總之,就是有發出邀請之意。分別時,也有許多不同的道別方式。例如,在中國,主人送客人到樓下,說“走好”“慢走”“再來啊”等等,客人常常用“請留步”來表示友好。但是英語國家的人就不會說“Go slowly”“Walk slowly”“Come again”“Stay here”,而是微笑,揮揮手或者簡單地說一句“Goodbye”“See you later”“Take care”。這樣在教學中滲透文化內容針對性強,適用于各類語言材料和教學的各個階段,但一般較為零散,系統性不強。
2.比較
即在教學中直接利用本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材料,通過對比去發現中外兩種文化的異同。這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別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在學習到身勢語或體態語時,相同的身勢語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含義。在教授這個內容時,運用歸類比較法就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地加以掌握。如下表所示:
Body Language(身勢語)Meaning in China(在中國的含義)Meaning in the USA(在美國的含義)
touching one’s stomach(拍拍肚子)I’m full(我飽了)having a stomachache (肚子疼)
stamping one’s foot(跺腳)anger(生氣); irritation(憤怒);frustration(挫敗) impatience(不耐煩)
winking(使眼色)telling someone to keep silent(眼神警告,叫某人安靜)flirting(調情)
staring(盯著看); gaping (張大口)curious(好奇); surprised(驚訝)thinking(思考) ; impolite(不禮貌的)
patting on the head (輕輕拍頭)sudden realization(突然醒悟), thinking(思考)giving comfort(安慰), consolation(慰藉)
通過對比可以讓學生不斷進行文化積累,這對于培養和鞏固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有很大的作用,同時,也使他們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3.融入
即直接把外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教學材料,或把外國文化中具有文化特異性的內容直接編成教材開設課程,向學生介紹異國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如果選材得當,這些材料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可以并行。但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常會遇到文化內容教學和語言教學難以兼顧的問題。在教授外研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12 Traditional Life時,教師可以將此部分內容經過添加和整合,作為比較系統的教學材料進行教學,讓學生對西方國家的傳統生活有個整體的了解。可以將課文內容分成以下幾個部分進行教學:①Public manners(公共場合禮儀);② Transportation(交通);③Table manners(餐桌禮儀);④Weddings(婚禮);⑤Taboos(忌諱)。然后再將知識點進行拓展和細化,讓學生能在更加明了課文內容的同時,又開闊了眼界,而且還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起到很好的作用。
4.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學習活動
英語課外學習活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是英語教學導入文化內容極為有效的途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學習活動,如:組織學生用英語廣播報道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和文化、體育新聞等;每周或每月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一次英語經典電影、具有教育意義的英語紀錄片等;以墻報形式開辟英語學習園地,有計劃地介紹英語國家風土人情、名人軼事、故事笑話等;還可以充分利用教室來設置文化長廊,讓學生辦手抄報,或者進行名人軼事、故事的連載,有計劃地在文化長廊或學習園地介紹英語國家的重要節假日及其由來等。以圣誕節為例,教師在課外可如此進行文化教學活動:圣誕節來臨之際,提前一個星期教學生唱一首與圣誕節有關的英文歌曲,如Merry Christmas;提前兩三天讓學生對教室及宿舍進行圣誕節的文化布置,如裝飾圣誕樹,掛彩燈,準備小小的圣誕禮物等;待到圣誕前夜,組織全體學生唱圣誕快樂歌,師生之間互道“Merry Christmas”,然后一起觀看關于圣誕節的由來及主要英語國家(如英國和美國)如何過圣誕節的視頻,還可以觀看有關圣誕節的動畫片或電影;散場后,教師可以提示各位班干或宿舍舍長,晚上就寢前要辛苦一些,等宿舍其他成員入睡后,悄悄往同學的衣袋中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禮物,給他們一個驚喜,如此一來,第二天大部分同學將會感到很快樂,并且又能親身體驗一番圣誕節的氛圍。這比教師在課堂上作再多的解說和介紹都來得有效和易于學生理解接受得多。
語言離不開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基礎。根據《英語課程標準》,文化教學是英語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培養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對英語教師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導入文化內容是當前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每一位初中英語教師都應該研究和探討的問題之一。以上針對初中英語文化教學提出了應遵循的三個原則,談了關于文化教學的四種方法,以確保文化教學的有效實施。當然,文化教學仍需不斷摸索和創新,初中英語教師應該不斷學習和研究,盡可能做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體驗式英語;民辦高校;應用
中圖分類號: H05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體驗式學習理論是美國人大衛·庫伯(David Kolb)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他認為,學習是通過轉化體驗來創造知識的過程,可以描繪成一個四階段的循環周期,包含有:具體經歷、思維觀察、抽象概念和主動實踐。
體驗式英語教學是在目前外語教學理論的發展基礎上,借助體驗式學習的優勢而提出的,主張英語教學增加課堂活動的內容,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參與各種類型的語言交際活動,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
體驗式英語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為認知的主體,教師只對學生的學習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 關鍵在于對語言學習情境的設計。
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相比較,體驗式教學理念強調的是學習者在真實的情境之下對語言的實踐運用。這一教學理念也正是目前西方教育學較為流行的建構主義的教學原理的具體體現。他們認為,學習者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而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過學習者的主動構建才能變成自身的知識。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transmission),而是知識的處理(transaction)和轉換(transformation)。教師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者,其作用在于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學習情境,幫助和指導學習者建構自己的經驗,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
二、體驗式教學的特點
體驗式英語教學模式一般分為三個環節: (1)設置體驗情景。教師在每一節課前都要事先做好這一環節的工作,主要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及其班級學生特點,為其設置合理的情景體驗,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輔助完成這一環節。有必要時可以讓學生也共同參與。 (2)課堂體驗情景設置。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根據前一環節的準備,讓學生來共同參與,共同觀看影音材料、圖片和相關問題,并指導學生在這一環節中所要注意的一節語言知識點,為下一環節的展開做好準備。 (3)通過語言綜合能力運用檢驗體驗。在這一環節中,主要是由學生來完成的,教師只起到主持人和導演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情景表演、小組競賽、對話、練習、游戲等環節,讓學生充分參與,并要明確每一個學生的任務,讓學生敢參與、想參與和能參與。 這三個環節體現了“學生為主體,任務為基礎,教師為指導”的理念。
三、體驗式教學在民辦高校實施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學生自身的英語水平差異
據筆者調查,在民辦高校里,許多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究其原因,基礎差,聽不懂,這給英語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英語課幾乎成為了教師一個人的表演。但經過觀察,學生并不都是這樣麻木,他們也有充滿激情的時候,每逢運動會、圣誕晚會等活動中,他們都能夠積極參與而且成績不錯。因此,筆者認為,如何在英語課堂中融入他們的這些元素,讓英語課堂成為他們的另一個舞臺,而體驗式英語教學模式恰恰為他們打開了這一扇門。
(二)教師的傳統授課方式
由于授課任務重,教師備課時不能依據學生學生實際情況。本著“重輸入,輕輸出”的思想,教師們為了按時完成課本上的教學任務,喜歡以自己講解為主,只是督促學生作好筆記和課后作業,而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是否主動去接受知識點,能否在真實環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的重點集中在語言知識點上,最終形成“滿堂灌”的現象,有些學生似乎聽得很入迷,筆記做得很認真,但是,學習效率不高。另一些人則是忙于其他的功課甚至睡覺。
(三)教學配套設施
民辦高校由于辦學資金等問題,在教學配套設施上缺乏足夠的重視。語音室的建設不夠完善,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聽說需求;英語自主學習中心的資料更新不及時,學生興趣不大。
(四)課堂時間有限
一般課堂的90分鐘,加上大班教學,每班學生人數比較多,使每個學生得到語言實踐運用的機會很少。并且,課堂內容多與課本內容有關,不能充分設計語言訓練情境。
四、改進體驗式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選擇優秀的教材和教學軟件
經過比較,《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就是一套體驗式,立體化的教材,每個單元一個話題,配有豐富的聽力材料,以及極具時尚的口語,還可以看視頻。教師課上選擇一些材料精聽,留下口頭或泛聽作業由學生課后自己完成。因為材料一般是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比如校園愛情,志愿者活動等,學生很愿意查閱相關資料來完成,這無形中讓學生加大了英語閱讀量。有條件的話,教師還可以購買一些教學軟件。比如《走遍美國》,它具有鮮活的生活場景,讓學生融入到真正的語言情境中。
(二)自主學習中心的建設
自主學習中心創設了一種開放的、和諧的、積極互動的學習環境,學校應該在人力物力上給予足夠的支持。學生可以共享優秀學習資源,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英語資源進行學習,也能夠通過BBS分享英語學習心得和經驗,從而提升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還可以購買教師與學生在線輔導軟件,讓學生在線做模擬試卷,提交即可以得到分數。
(三)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
在詞匯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及其自主學習能力.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單詞錄音,讓學生感知材料,后模仿其發音.其次,通過圖片展示、游戲,編故事、競賽等環節,讓學生鞏固單詞的記憶。
在閱讀課上,必須打破傳統的以課文為中心,應貫徹把閱讀能力的培養放在中心地位的理念,以最能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交際活動”為切入點,逐步擴展深化,使多種語言技能在同一主題下、多種交際環境中循環、深化、鞏固、加強,充分體現學、練、會、用的完整的學習過程,也可以通過圖片、影片等直觀性材料進行導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提問和任務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最后以討論,表演等方式,為學生提供體驗。例如在《新世紀大學英語》第一冊里,有一個單元是關于圣誕節的,可以通過觀看影片,讓學生了解圣誕節的文化知識,為活動的展開做準備。其次,通過播放歌曲Jingle Bell,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歡樂的節日氣氛中,整個課堂都活躍了,有些學生甚至也唱起來了。通過這一環節的設置既可以自然導入Christmas這一話題,也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通過free talk ,分享如何慶祝這一節日,環環相扣將學生引入課本內容。再通過問題設置和任務安排,讓學生感知、熟悉教材內容,最后設置討論,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課堂外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
英語課外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手段,是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和英語教學的基本形式——課堂教學緊密相連,是使學生掌握外語所不可缺少的輔助形式。課內外結合,學生課上學了英語就要用,課上用,課下也用,這樣才能養成運用英語的習慣。教師要在課外創造英語環境,多給學生提供使用英語的機會。
課外活動不是課堂教學的簡單重復,它在方法和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點。英語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英語知識水平,選用適當的形式和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課外活動,這樣,不但不會加重學生的負擔,而且會提高英語教學質量,達到預期的目的。有以下幾種形式可以選擇使用:比如指導學生課外閱讀,舉行小型的英語競賽活動。包括英語寫作比賽、聽力比賽、詞匯比賽及演講比賽等四項比賽。根據比賽結果反映的情況有的放矢地改進英語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還可以切合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定期出英語天地欄目和黑板報、板報。讓學生自辦英文板報,可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進行創造性勞動的鍛煉,又可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辦手抄報,亦可出黑板報。所選材料,應是廣大同學熟悉的,這樣,學生看懂了,才有效果。每一學期力爭出幾期,不管手抄報還是黑板報,主題一定要突出,或配合教學,或迎接重大節日等,內容可含故事、諺語、謎語、名人小傳、英文新聞、英語國家的風俗人情等。
五、結語
體驗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時間不長,但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積極影響已經有所體現。如何最大的發揮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值得所有英語教師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孔慶炎, 胡壯麟, 桂詩春, 賈國棟. 關注《大學體驗英語》[J]. 中國大學教育, 2003(8).
[2] 何克抗. 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5).
[3] 李江. 大學英語教學的體驗式視角[J]. 外國語文, 2009(10).
[4] 張金華, 葉磊. 體驗式教學研究綜述[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0(6).
一、開展主題活動,讓幼兒感知更多的民俗活動。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更多地借助于已有的兒歌、童謠、故事等進行隨機性的傳授教育。例如元宵節前,有的教師就隨機教幼兒學習一兩首兒歌:“元宵節,月亮圓,圓圓元宵粘又甜……”而沒有引導幼兒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比較深入的探索、學習。其次,在現實生活中真正適合幼兒階段采用和開展的傳統民俗活動形式、內容、題材又非常有限。為此,根據元宵節習俗,我們通過改良、創造、設計,開展一系列更切合幼兒需要,感興趣的“歡慶元宵”主題活動。1、園文環境:全園師生共同創設歡慶元宵環境布置,營造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例花燈展:收集眾家長提供的花燈辦花燈展;2、教學活動:引導幼兒利用廢舊材料動手制作龍和獅、燈龍……;利用多媒體引導幼兒觀看各地元宵習俗;3、民俗體驗:舞龍、舞獅:把幼兒制作的龍和獅并配上樂隊選取幼兒組隊在全園舞龍、舞獅歡慶元宵;吃湯圓慶元宵:為幼兒提供相關材料搓湯圓——吃湯圓;猜燈謎。通過改良、創造、設計在主題教育的形式下,能讓民俗活動更多地被幼兒感知,從而讓中國傳統民俗活動走進幼兒園、走入幼兒身邊。
二、把民俗活動滲透到日常教學中。
我們不單在集體活動中傳授相關兒歌、童謠、故事,并把有關的內容有機融入到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還積極啟發幼兒仿編兒歌、童謠。通過游戲、歌曲、兒歌、繪畫、折紙、故事等各種活動方式,讓幼兒輕松自如地了解掌握有關知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通過動漫的形式讓幼兒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及相關的習俗。例如春節:大班幼兒除了學習整合課程主題單元《紅紅的新年》,我們還在教學中滲透十二生肖的故事、兒歌。通過生動的動漫和生肖鐘讓幼兒了解十二生肖的來歷和循環,讓幼兒了解自己的生肖,還了解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屬相、生日,并進行相關的感恩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環境中滲透民俗教育。
各班根據每一個傳統節日的概念基礎,制作、創設適合幼兒園的各具特色的民族環境,充分利用墻面環境,將班級走廊、墻面等充分利用起來,并引導幼兒參與到班級環境布置,把收集到如相關的故事、兒歌、相關圖片資料等以文字或繪畫在墻面上張貼,使之生動化、具體化、多樣化、情感化。除此之外,每個班級還為幼兒開辟了專門的墻面——親子作品區,用來展示幼兒和家長收集到的相關物品資料、制作的作品。例春節臨近:操場上大紅燈籠合理地掛在綠化樹上;植物角擺滿應節的年花:、年桔、水仙花……;每班門口掛上師幼、親子合作制作的各具特色的燈籠、鞭炮、窗花、貼上春聯、吉祥語;親子作品區:展示親子合作制作的賀卡、窗花、吉祥語……;主題墻:春節習俗圖片展、幼兒繪畫作品——逛花街、看煙花……等等,為幼兒營造了一個別具特色的春節大花園,讓民俗活動更多的被幼兒感知。除了空間環境的布置,我們的教師還積極營造文化環境:根據主題創設區域讓幼兒在活動角區中去聽故事、繪畫、看有關的資料等,并為幼兒提供適合不同層次能力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例如開展《紅紅的新年》主題單元時我們可以在美工區投放紅紙及各種色紙、卡紙、大油性筆、剪刀等材料讓幼兒制作賀卡、春聯、窗花、鞭炮……;在益智區投放十二生肖的圖片讓幼兒排序、貼福字;在語言區投放故事《壓歲錢的故事》、《初三老鼠取新娘》、《十二生肖的故事》……;在表演區投放師幼、親子、生生合作制作的龍和獅子、花轎、紅包進行表演……;通過聽故事、手工、角色表演等輕松愉快的方式讓孩子們認識、了解十二生肖,學習與之相關的春節風俗:貼春聯、拜年、派紅包、說吉祥語等,讓幼兒在游戲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家園合力拓展民俗教育。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以主題形式開展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還將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把民俗教育延伸到社區、到家庭。我們根據不同節日以不同的方式讓家長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例如端午節:我們就開展了親子同樂——包粽子活動;其次讓家長利用假期帶幼兒去觀看我們順德水鄉富有特色的扒龍舟;有機會帶幼兒去吃龍船飯,讓幼兒感受短午節吃粽子、扒龍舟、吃龍船飯等民間習俗;國慶節:讓家長利用假期帶幼兒外出游覽等多種活動方式,讓幼兒用耳朵、眼睛等感官感受我們祖國的強大、富有,受到良好的熏陶;舉行親子手抄報比賽……對幼兒進行愛國教育。
關于中國傳統民俗活動,相信很多幼兒園多多少少都有進行相關的探索、實踐、研究,方法也層出不窮。不管怎樣,在活動時我們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教育教學、環境創設、區域游戲中,科學地、有計劃、有組織地把豐富的中國傳統民俗活動引進幼兒園,走到幼兒身邊。通過整合、創新、分層后的主題教育活動更有益于幼兒接受與感知民族教育民俗活動的多面性,利于幼兒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精神,鍛煉和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培養民族情感,促進幼兒素質全面發展。其次,我們要與時俱進,在弘揚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我們不能一概否認現代及外來的文化,要將民族文化同外來文化進行客觀地分析和比較,對外來文化要持包容的態度,把現代文化及外來文化中合理因素納入本民族文化教育活之中。
【關鍵詞】小學英語;隱性課程資源;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8-0030-03
《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語言基礎知識,獲取言語技能,培養情感態度,發展智力與創造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當前,小學英語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因素除了顯性課程外,還有隱性課程,而且后者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本課題通過探討英語教學過程中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研究利用,提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積極情感態度的策略,從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一、加強理論學習,做好實驗調查
1. 加強理論學習
通過理論學習和文獻研究,一方面對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心理學、英語教學和學習理論等方面的基本理論進行回顧與梳理,以方便運用;另一方面摸透小學英語隱性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狀況,分析相關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及其存在的問題,從而確立研究小學英語隱性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這一問題的立論依據及理論基礎。
2. 做好實驗調查
首先要找準研究重點,選定研究對象。本課題的研究對象為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實驗小學四(1)和四(2)班,共2個班級的學生。四(1)班為課題研究實驗班,四(2)班為課題研究對照班。在課題研究的前期和后期,課題組分別進行2次有針對性的調查,分別對四(1)和四(2)、(五)(1)和五(2)班的學生展開問卷調查。前期調查從學生的興趣、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和學生反映的英語教學現狀出發,了解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體現出的情感態度、動機、策略、情境等隱性因素產生的隱性課程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情況。
后期調查是在課題研究過程即將結束時進行的,通過調查,分析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英語課堂現狀,整理、收集數據,分析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學習習慣、策略、能力和發展的改變情況。通過分析兩個學年度期末考試的成績,發現實驗班學生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隱性課程資源的研究”課題理論和實踐的指導下,英語運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時,還發現英語教學中依然存在問題,教師應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開發身邊的隱性課程資源,為學生今后的語言習得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探討課堂教學,相互聽課、評課
我們采取“相互聽課,集體評議”的方法。每位教師都要根據自己所制訂的研究內容上好實踐課,向同組教師展示課題實施進程,其他教師聽完后要做出評價,包括口頭評價與書面評價,口頭評價與上課教師進行切磋以求共同進步,書面評價為課題組積累一定的資料。通過這種互聽、互評活動,使組內形成互學并進的良好氣氛,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營造學習氛圍,著力建設校園英語文化
1. 增加校園英語標牌、標示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在校園里增添了部分英語標牌、標示,走廊上掛放一些中英對照的名人名言,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A 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草地旁邊寫上“Keep off the grass,please!”(勿踐踏草地),這樣的布置可以讓學生隨時可見,形成雙語的視覺效果,更從思想品德教育上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 營造班級英語文化氛圍
班級英語文化氛圍的營造是課程資源開發與運用的主陣地。通過班級的英語標示、學習園地、英語角、黑板報、班級教室的布置和“Everyday English”“one new word a day,one sentence a week”等形式進行課程資源開發與運用。出英語板報是普遍的做法,板報的內容適合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可增強內容的趣味性,如一些節日的小知識、外國的著名風景點介紹、謎語等。在班上的英語園地可根據年級和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寫一些與教材同步的練習、語法知識,也可以寫一些復習詞匯的有趣練習,如填字游戲、單詞接龍等。
3. 運用現代化教學設施
多媒體教室、電子白板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促進了英語教學的改革與發展,為吸收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經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徑。
四、開發英語課程資源,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題組動員學生挖掘身邊的有用資源,開展了豐富的“尋找英語”活動,學生走上街頭,尋找商鋪店名的英語,尋找廣告中的英語;學生走進生活,尋找電器、香煙、化妝品中的英語;學生走進課本書籍里,尋找數學中的英語,科學、音樂課中的英語……只要是對英語學習有用的都可找出來,看一看、認一認、學一學,也可以貢獻出來,一起分享;在班上建立“閱讀角”“學習角”,通過英語墻報或英語學習園地,介紹課文背景知識、學習方法、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刊登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童話、寓言、謎語、英語游戲等……給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不僅能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還使學生感受到英語無處不在,學好英語用處大。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1. 合理利用課前5分鐘,豐富小學生的英語知識
課題組教師專門為學生開辟了每周一次的課前5分鐘語言表達時間,活動形式豐富多彩,主題豐富,可介紹英美國家的風俗人情,可自主拓展與課本知識有關的單詞和句型,也可講英文小故事,等等。每一項活動的開展都在教師每天悉心地指導下不斷完善。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收集有用的課程資源,幫助學生建立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2. 開展英語展示活動,激發學生表現欲望
為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豐富課余生活,課題組舉行了“英語情景劇比賽”“英文手抄報比賽”“英文小書簽設計比賽”等課外活動,開展演唱英語歌曲、表演英語會話或短劇等小組活動,組織學生經常性地編輯英語學習園地或辦英語小報。此外,課題組還結合實際組織英語競賽,如英文書寫競賽、朗誦比賽、單詞聽寫競賽、單詞接龍比賽等。活動中,讓英語走進生活,走進校園的每個角落,真正體現了英語教學資源的開發與運用。
六、潛心解讀教材,挖掘文本內涵,打造有效課堂
英語教材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應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即活化教材。實踐證明,照“本”宣科無法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1. 通過對教材的創造性處理,開發教材的第二生命
PEP小學英語教學內容的安排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內容有趣、富有新意,但部分教學內容應適當調整順序。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對部分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調整,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當每個節日來臨之際,教師總是盡量把與該節日相關的知識提前教學,讓學生在深切地感受節日氛圍的同時,對與之相關的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充滿了渴求。
另外,在現行教材的使用中,有個別單元涉及月份、星期的教學,若按正常的教學順序,學生在一堂課輸入所有的月份(或星期),根本無法吸收消化。因此,筆者將這些與平時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在低年級教學中加以滲透、鋪墊,到五、六年級教學時,大部分學生已經熟能生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個體智慧的碰撞與梳理,同題異構
此種備課形式類似于沙龍性質,大家可以各抒己見,提出自己對教學內容的想法,可以是整個教學過程,也可以是某一個教學環節,然后進行資源整合,最得出自己的方案。同題異構是指由組內幾個教師同時選取同一教材內容,確定同一目標,各人根據自己個性化的思路備課,然后進行一次組內集中性的磨課。最后,集體討論,取長補短。
3. 挖掘課堂教學資源,巧用動態的生成性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突發事件,教師應巧妙地將其轉化為教學資源。要想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單一信息資源轉化為積極的、豐富的生成性課堂教學資源,這取決于教師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的教學機智。
七、小主題研究,培養探究意識,展示綜合運用風采
組織學生開展小主題研究、探究活動,拓展英語課程資源。開展小主題研究的實踐活動是指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的課內專題活動,旨在通過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探究、掌握知識、體驗過程、形成技能。
在組織形式上,小課題研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形式,可以是小組的形式,也可以是親子的模式在家里完成。在課題內容的選擇上,可以是教師提供和課程內容相關的小課題供學生自主選擇,也可以先由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愛好提出一些研究課題,然后教師進行匯總,最后各小組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進行了字母、單詞(學校、教室、朋友、家庭、職業、農村、購物等)、語法(時間、顏色、數量、復數、三單形式、建議、請求、命令、介紹、描述等)、節日(婦女節、兒童節、端午節、教師節、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中秋節、新年等)等項目的研究。小主題研究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變接受型學習為發現型學習,把課堂教學與課后自主學習結合起來。
通過一年的教學實踐研究,我們逐步構建了“以情境體驗為核心,以言語實踐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發展為本”課堂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教師更新觀念,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重視情感教學,多角度、多層面、多途徑地開展活動。創建人際、心理、文化方面的情境策略:以情感教學為紐帶,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以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以情境體驗為核心,調適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極大地開發了隱性課程資源,為學生創設了輕松、融洽的學習氛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王光明.關于“隱性課程”研究的迷茫與抉擇[J].北京:中國教育學刊,2003,(3).
[3] 桂詩春,寧春巖.語言學方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4] 靳玉樂.潛在課程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