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短篇兒童故事

短篇兒童故事

時間:2023-05-30 09:59: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短篇兒童故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短篇兒童故事

第1篇

媽媽送給我一本書,書名叫《一個人的冬天》,這是美國作家蓋瑞?伯森著的《手斧男孩》系列書中的第三部。書中的很多故事都充滿懸念,吸引著我一直讀下去,也讓我漸漸迷上寫一些長篇故事。

媽媽說我出生在風箏節那天,天生就是充滿浪漫的孩子,喜歡幻想。后來,幻想就成了我的腳,讓我越走越遠。在我家的臥室頂棚掛著七八個大大小小的紅色葫蘆,沒事的時候,我喜歡盯著它們看。接著,電娃、水娃、火娃很自然地在我的筆下誕生了,對了,還有一個喜歡喝酒的葫蘆爺爺呢!

在我的身邊,有的同學一寫作文就咬筆頭,對于這樣的人,我想即使他們寫出長篇文章來也不生動。因為這是硬憋出來的,沒有真情實感,有時為了湊字數,還容易重復說一句話。比如:小剛在園子里捉蜻蜓,捉了一只,放飛了;又提了一只,又放飛了;再捉一只,又放飛了……

也許你要問了,是不是好的作品一定得長呢?當然不是。媽媽給我講的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話《去年的樹》,篇幅很短,故事情節也很簡單,但卻深深地打動了我。不過,對于有特殊寫作才能的同學我建議還是寫些長篇文章,就當是馬拉松長跑。重要的是,在寫作的時候享受快樂,如果不快樂,就不要勉強自己去寫。可以寫些短篇的,能寫出像《去年的樹》那樣的精品就更好了。

所以,對于兒童文學創作,我的觀點是作品好壞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精彩。

單鈺晟爸爸如是說:

曾見過果農給果樹剪枝。當時不解,讓果樹多結果子,不是更好嗎?果農告訴我,果樹結太多的果子不是好事,果子結多了,營養就會供應不足,結的果子相對就會小,而且口感也不好。

時下,見到很多少年兒童都在進行長篇文學創作。如果把作品比成果樹,把文字比成果樹上結的果子,那么,他們寫的長篇無異于樹上多結的果子。少年兒童思維活躍,跳躍性強,往往會有超乎常人的想象,但如果沒有閱讀做基礎,他們寫長篇的路就走不遠,我見過我兒子寫長篇,他把長篇的提綱列好后,就開始動筆寫,前幾章還可以,但后來就虎頭蛇尾了。很明顯,他的閱讀量不足,文字功底還不深厚,才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當然,少年兒童可以做寫長篇的嘗試,作為練筆也是可取的。我給少年兒童的建議是寫作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做好寫作前的準備,大量品讀經典作品,細心觀察生活。不要盲目跟風,看見人家寫長篇就寫長篇。要先從寫好每一個短篇做起,寫得多了,水漲船高。再寫起長篇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祝愿孩子們都能成長為一棵健康的果樹!

小編有話說:

單鈺晟同學認為作品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精彩。他的爸爸認為孩子進行長篇文學創作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沒有閱讀做基礎,寫長篇的路就走不遠。沒錯,孩子的生活閱歷比較少,駕馭文字的能力有限,如果盲目跟風,看見別人寫長篇就寫長篇,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第2篇

一、重慶私生女蛻變為知名華人作家

虹影,原名陳紅英,1962 年出生于重慶,乳名小六或六六,長大后發現自己竟是私生女。曾移居倫敦,已入籍英國,現常居北京。當代著名小說家、詩人,新移民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

虹影是筆名,相信是本名紅英的諧音,但在公開出版的著作中,虹影絕少提及她的本名陳紅英。而在《K》和《女子有行》等書中,虹影引經據典,曾對“虹”字進行過多次闡釋。這或許是她在為自己的出身尋找經典證據,也或許是在暗示其私生女身份,而這個身份在童年、青年、成年階段都曾帶給她無盡和無形的壓力。

1981年,虹影開始寫詩,加入“流浪詩人”行列。1983年,發表處女作《組詩》。1988年出版詩集《天堂鳥》。1989年,到復旦大學魯迅文學院作家班學習。

1991年,虹影持留學簽證到倫敦,與當時是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師,也是詩人、作家和翻譯的趙毅衡結婚。婚后的虹影安心寫作,在臺灣《聯合報》等華文報刊頻頻獲獎,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背叛之夏》。

1992年,臺灣文化新知出版社出版《背叛之夏》,之后,虹影又在臺灣和大陸出版了七本散文和短篇小說集、四本詩集,還編輯了海外華人作品集在大陸出版。

從1993年到1996年,先后出版詩集《倫敦,危險的幽會》、中短篇集《你一直對溫柔妥協》、《玄機之橋》、《帶鞍的鹿》、散文集《異鄉人手記》、短篇集《玉米的咒語》、《雙層感覺》、《六指》。

1997年出版《女子有行》、《饑餓的女兒》、中短篇集《風信子女郎》、《里切之夏》。其中《饑餓的女兒》獲1997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背叛之夏》同年被翻成英、荷、日等十五種語言在各國發行。第三部長篇小說《K》在臺灣《聯合報》連載。

1998年出版詩集《白色海岸》;《饑餓的女兒》被翻譯成英文,書名改成《大江的女兒》(Daughter of the River)。1999年出版短篇集《辣椒式的口紅》、詩集《快跑,月食》、長篇小說《K》。

2000年,虹影開始定居北京,被大陸權威媒體評為十大人氣作家之一,出版中短篇集《神交者說》。2001年,被評為《中國圖書商報》十大女作家之首,還被稱為“脂粉陣里的英雄”。

2002年,長篇《K》由于涉嫌侵犯現代作家凌叔華與其丈夫陳西瀅的名譽權,而被中國法院判為“”罪禁書,這個判決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次。官司打輸后,《K》被迫改名為《英國情人》。《英國情人》被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評為2002年十大好書之一。同年出版《阿難》、散文集《虹影打傘》。

2003年,虹影與第一任丈夫趙毅衡離婚,出版《孔雀的叫喊》、短篇集《火狐虹影》、《英國情人》、《上海王》。和2002年一樣,被《南方周末》、新浪網等平面和電子媒體再次評為“中國最受爭議的作家”。

2004年,出版重寫筆記小說集《鶴止步》、中篇《綠袖子》、散文集《誰怕虹影》、《饑餓之娘》。在一個駐北京的英國記者朋友的生日聚會上,認識英國作家亞當?威廉姆斯,此人后來成了她的第二任丈夫。

2005年出版中短篇集《康乃馨俱樂部》、《上海之死》,獲意大利“羅馬文學獎”。2006年出版《上海魔術師》。2009年,《好兒女花》 出版,該小說爆出和“小姐姐”共侍一夫的情史,有人猜測這或許是她與趙毅衡離婚的重要原因。

從2011年到2015年,先后出版《小小姑娘》、《53種離別:一種自我教育》、《奧當女孩》和《里婭傳奇》。

另有編著《海外中國女作家小說精選》、《海外中國女作家散文精選》、《以詩論詩》、《中國女作家異域生活小說選》、《墓床》等。

主要獲獎情況:曾獲“英國華人詩歌一等獎”、中國臺灣《聯合報》短篇小說獎、新詩獎、美國紐約《特爾菲卡》雜志“中國最優秀短篇小說獎”、意大利“羅馬文學獎”等多種國內外文學獎項。作品已被譯成20余種文字在歐美、以色列、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出版。

二、“無法歸類”的作家:勇于探索、嘗試改變、勤于實踐

虹影一直在嘗試做多方面的寫作探索:嘗試寫劇本并公演成功;喜歡寫詩歌,已有《魚教會魚歌唱》、《天堂鳥》、《倫敦,危險的幽會》、《白色海岸》、《快跑,月食》等詩集問世;同時也寫散文,已有《虹影打傘》、《異鄉人手記》、《誰怕虹影》等散文集出版。

單是寫小說,虹影就進行了多方面嘗試,已出版重寫筆記小說《鶴止步》、自傳體小說《饑餓的女兒》、反映三峽移民題材的《孔雀的叫喊》(對明代馮夢龍《古今小說》中度柳翠故事的改寫)、以優伶、名人與抗日歷史等為題材的《上海王》(也是題材)、《上海之死》(也是間諜題材)、《上海魔術師》、《綠袖子》、《阿難》、《K》、旅館小說《上海之死》、純幻想型作品(虹影自稱未來小說,趙毅衡也曾以此名稱談及虹影小說)《那年紐約咖啡紅》(本書又被趙毅衡歸入“流散文學”范疇)、《女子有行》(又名《一個流的未來》),還有被稱作典型女性主義寫作的《康乃馨俱樂部》,在小說《阿難》出版后接受訪談時自稱為“流散文學作家”等。

名目眾多的類別、涉獵廣泛的題材,足可顯示出虹影在小說創作探索上所做的努力、所費的心血,但這許多名目也同時令虹影被一些論者歸入“無法歸類”的作家行列,她自己也多次在不同場合和各種訪談中提及“無法歸類”這一點,或許“無法歸類”就是讀者、評論界和虹影自己所認定的創作特色,另外,“無法歸類”也反襯出虹影在創作上是一個勇于探索、不斷嘗試改變、勤于創作實踐的作家。

虹影重視市場、走市場或通俗路線。《中國青年報》曾評價說:“虹影的小說,一向題材多變,情節詭譎,發出奪目懾人的光彩。”應該說這句話道出了虹影創作的一部分事實。從現有創作來看,虹影熱衷于講故事,而且重視故事情節的傳奇色彩和小說的可閱讀性,似乎有意讓讀者在讀完故事后獲得一種獵奇感。無論是重寫的筆記小說,還是抗日時期東北的優伶故事;無論是上海灘的昔日傳奇,還是今日三峽的移民工程,虹影都在不停地向讀者顯示她重視把故事講生動,讓小說吸引人,以刺激讀者購買和閱讀她的小說。

離開中國之前,虹影曾有“新銳詩人”、“先鋒作家”之稱,出國之后轉而重視講故事、吸引讀者和閱讀市場,與先鋒創作理念南轅北轍,她在文學寫作態度上發生的重大轉變有點耐人尋味。

有資料顯示,虹影其實并不滿足其小說只在市場上贏得讀者的支持與青睞,也不滿足于僅僅走通俗路線,她同時還想給人留下走純文學路線的印象,想贏得主流作家、學者或批評家對她作品的關注與青睞。她曾抱怨說,自己始終未得到主流作家和評論家的認同,只是處于邊緣狀態,形同異類。這說明虹影不光想得到普通讀者在市場上的支持與擁護,同樣還想贏得作家同行、學者、評論家在寫作專業上的認同與肯定,為其在純文學領域、在文學史中爭得一席之地。但她仍然樂意將自己歸入“無法歸類”的作家之列,究其原因,不俗不純,多向探索,不易歸類,應該是虹影對自身創作形成獨特風格的一種理想追求。

另外,由于專事寫作,并未從事貼近現實、親身經歷所有新移民為了求存而不得不從事的各種職業,也不像嚴歌苓等新移民作家為了生存不斷打拼,對異域生活有著深刻的切身感受,因此雖然長期身處海外,虹影卻并未真正了解海外,更沒有真正融入異國生活,而是游離于移居國的主流生活之外,其小說對異域他鄉的描寫也因而顯得淺層次、表面化,是近乎印象式的。

虹影已出版的眾多小說,大多涉及的仍都是中國生活,以大陸為其小說人物的活動背景,跟她的異域生活并無多大關聯,只有《那年紐約咖啡紅》、《千年之末布拉格》、《阿難》等少數幾部作品以紐約、布拉格和印度等地為背景。細讀這幾部小說,讀者不難發現,這幾部小說雖然有部分內容以異域為背景,但作者并未深入描寫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細節,而是以觀光客或過客的眼光來描述人物在當地的所見所聞,其描寫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式的,并無多少深度和生活氣息,因而無法給讀者留下很深的印象。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增加小說的厚重感,虹影還通過翻查史料,在小說中增加有關歷史事實的陳述,再加上充分發揮想象力,以使自己的作品血肉豐滿。這樣做固然可顯示出虹影的努力,某種程度上或許也能彌補小說厚重感的不足,但跟《饑餓的女兒》等有分量的作品相比,能打動讀者、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成分不多;跟嚴歌苓等其他新移民作家的創作相比,其作品的海外氣息明顯不足,對異域生活的描寫和感受明顯單薄和淺層得多,能打動人的地方更少。這進一步證明虹影的作品沒有深刻揭示華人移民在海外求存的真實生活面貌,難以取得理想的厚重感和震撼力,也無法給讀者造成強烈的沖擊力。

虹影只用中文作語言媒介進行創作,而海外知名新移民作家中大多數都在使用雙語進行創作。她的作品大多以中國為背景,很少以海外生活為題材,涉及的海外文化元素也很少,很難讓人相信她已移居英國多年。因此,她與同期國內作家差別最小,是海外純中文小說作家的重要代表。

迄今為止,虹影的小說作品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最成功的要算是與她個人生活經歷有關的作品,如《饑餓的女兒》,敘述細膩,感受真切,生活氣息濃郁,最能打動讀者,給讀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這是第一類。

第二類是史料+想象式的作品,如《K》、《阿難》。虹影通過翻查大量歷史資料記載,再加上豐富的想象,賦予人物以真實感和新面貌。

第三類是改寫中國古典作品+結合中國現當代社會現實的重寫或改寫之作,如《鶴止步》、《孔雀的吶喊》,以古典筆記小說或經典傳奇故事為藍本,加以改寫或重寫,融入當今或現代社會現實因素,賦予原著以時代感或新生命。

第四類作品則是以傳奇故事的方式寫成的,如“上海三部曲”、《綠袖子》等,虛構色彩很濃,雖然虹影極力強調這些作品有其真實性和歷史感,但它們明顯生活氣息不足。

以上分類概括了虹影小說創作的基本模式,除少量與現實生活結合得較緊、生活氣息較濃郁的作品之外,虹影創作大致是遵循史料+想象+傳奇或+游記的寫作套路,這決定了其作品生活厚重感不足,雖然好看、可讀性較強,但文學價值有待提高。

虹影迄今所走過的創作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開始學習寫作到《背叛之夏》(1992)完成,虹影處在創作摸索階段。具體表現為她想學習先鋒式的創作風格,甚至有時冒充先鋒,但事實證明其模仿之路并不成功。

第二階段,以《饑餓的女兒》(1997)的出版為標志。虹影回歸自我,不再盲目模仿。該小說回到現實,深入底層,沒有寫“”給知識精英所造成的迫害與痛苦,而是著重寫“”時期底層人民――那些非知識精英們的生存狀態,寫“”給普通人所帶來的深重災難,可以說這部自傳體小說是虹影創作走向成熟的標志。

第3篇

一、人人參與,蓬勃開展。

本學期讀書活動中,全班四十多名學生人人參與,熱情高漲。各學生利用課余,課外時間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讀書活動,整個班級洋溢著濃濃的讀書氣氛。而且,本次活動目標明確,措施到位,確保了讀書社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成功建立了班級圖書室

小學生讀課外書,與一般成人的喜好不同,如果以家長的標準購置圖書,常常不能起到激發孩子讀書的興趣的作用。開展活動時我指導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正確地選擇讀物。此階段,孩子已經認識和掌握大部分常用漢字,他們能看懂短篇和中篇童話故事。注意力更持久,因此,孩子可以獨自閱讀較長的一段時間。但由于孩子的興趣廣泛,思想容易開小差,較易受到外界干擾的影響,因此,節奏感強、富有變化的兒童讀物尤其受到孩子的歡迎。此階段,兒童思維開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概念系統逐漸開始形成。為了使兒童建立正確的概念,家長必須注意兒童讀物中所表達的內容的真實性和正確性。因而我班捐書熱情十分高漲,班級存書量也非常可觀。

三、出現了可喜的閱讀現象

兒童開始發現閱讀是一種享受,希望閱讀時不被打擾,喜歡獨自閱讀或在筆記本上隨意涂鴉寫作。有些兒童因閱讀能力與興趣不斷增長,變成一個“貪婪”的讀者。喜歡童話類兒童讀物。

喜歡讀描述他人受苦、哀傷的讀物。喜歡描寫殘疾人自強不息、身殘志不殘的故事。喜歡傳記類讀物。對描寫過去歷史、遙遠的地方或未來生活情景的讀物尤感興趣。喜歡節奏明快、富有刺激的故事。喜歡神秘性、創造性的故事。喜歡“如何做”、“為什么”之類的兒童讀物。

喜歡收集或與人交換兒童讀物。喜歡科學類兒童讀物。讀完后,喜歡與他人討論讀物內容。喜歡讀伙伴讀過的讀物。

四、在讀書中認真開展評價活動。

第4篇

摘 要:本文對初中語文魯迅作品《孔乙己》進行解讀,一方面探討魯迅創作的初衷,另一方面通過敘述者的選擇探討其中蘊育的深刻思想以及魯迅的美學追求。

關鍵詞:初中語文;《孔乙己》;創作初衷、“余裕”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了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關于如何解讀這篇小說、《孔乙己》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編者在教參中給教師提供了以下三種看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潰的原因和前景。 第二種意見認為表現了社會變革中小人物的無奈。在社會變革中,小人物根本無力把握自己的命運,他們遵從固有的心態,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終只能被生活吞噬。 第三種觀點認為作品批判冷漠、麻木的國民性。通過描寫周圍群眾對孔乙己的態度,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以及社會對于不幸者的冷酷。 以上三種說法不無道理,但我想要從作者創作本小說的初衷談起。下面我們從兩個問題入手來探討《孔乙己》主旨。

第一、孔乙己為什么可笑?《孔乙己》是魯迅1919年的短篇小說,是寫完《狂人日記》之后“一發而不可收”寫出的第二篇白話短篇小說。歷來論者討論的主要集中在教參中的第三種觀點上。而劉玉凱先生認為魯迅在自己寫的《文末附記》中的話非常重要,也是理解魯迅創作這篇小說初衷的關鍵,魯迅在文中說“那時的意思,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并沒有別的意思”,也就是說,魯迅的初衷僅僅在于展現一種別樣的生活,即“或一種生活”,這與我們通常的“一種生活”是不同的,它們分屬于兩種生活,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都有屬于自己的語言場。“文中的丁舉人、孔乙己、短衣幫、掌柜的各由自己的身份地位規定了自己的‘語言場’。守住自己的名分,才是被大家認定的秩序”[1]p211。文中對孔乙己有一句經典的概括,“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的思想、行為、語言都是封建舊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自認為和丁舉人等都是讀書人,都是高人一等的。但他的實際是地位、經濟情況都決定了他實際和“短衣幫”是沒有什么區別的,但他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他滿口的之乎者也決定了他與短衣幫們的沖突和隔膜。而“學而優則仕”的老觀念使孔乙己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丁舉人”,但遺憾的是他連個秀才也沒有考上,所以在丁舉人一類的人眼里,孔乙己也仍然是不名一文的“短衣幫”、下等人,因此,孔乙己在兩個語言場中都沒有找到自己的地位,因而才顯得可笑。試想,如果孔乙己肯放下讀書人的架子、不再迷信學而優則仕,他肯去像普通下等人那樣去喝酒、去勞動,比如去拉車,那還有人笑話他嗎?我想沒有,至少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擁有了自己的語言場,是被認同的。王富仁先生也談到了三個世界的概念“時至今日,我們的社會仍是由三個世界構成的:權力的世界,金錢的世界,勞動的世界。這三個世界各有自己的價值觀念和價值標準,而我們中國知識分子,在哪個世界里都找不到適于自己的位置,因為我們的價值觀念和價值標準在這三個世界中得不到承認和理解。中國知識分子在權力的世界、金錢的世界和勞動的世界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沒有自己的‘身份’,但它仍要生存,并且只能靠‘文化’生存。‘長衫’是文化的象征,‘之乎者也’是文化的表現,都還不是‘文化’本身,因而也沒有實際的用途,在社會上混不到飯吃。‘文化’有多種用途,它可以掌權、用權,但在這方面,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比孔乙己更有經驗,更有‘文化’,不需要孔乙己的幫助;‘文化’可以記賬、算賬,從事經營活動,但掌柜的自己也有‘文化’,也能記賬、算賬,不需要孔乙己的服務。而那些短衫顧客則是不需要文化的。孔乙己的‘文化’也就只剩下‘認字’和‘寫字’:‘孔乙己在權力世界、經濟世界、勞動世界里都得不到同情和理解,都無法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只有兒童對他構不成精神的壓抑,所以他對兒童便有著特殊的感情。這也是人性的必然”[2]。所以,丁舉人可以議論什么治國平天下的空道理,不可笑;孔乙己在和自己一樣的窮讀書人圈子中“之乎者也”也不會互相恥笑;短衣幫們站著喝酒而且談論些“雷公劈死蜈蚣精、閨女生了夜叉”也不可笑。所以,魯迅的本意似乎是在于寫出社會上就有孔乙己這樣的一類人,社會、時代變了,可是他們的思想依然固步自封,魯迅就是要展示出他們的可笑進而批判其糊涂,猶如狠狠地打他一棍,本意要他清醒。通過探討孔乙己為什么可笑來揭示魯迅創作這篇小說的初衷。

第二、《孔乙己》的敘述者是誰?應該說是小伙計,準確地說該是在十幾歲時曾經當個小伙計的、現在三十多歲的中年人。為什么要選小伙計作為故事的講述人?魯迅的敘述技巧有哪些講究?在高超的敘事藝術中魯迅為了要表現什么?錢理群在《敘述者的選擇》一文中給予了詳細地論述。實際上,《孔乙己》體現了魯迅重要的小說情節模式,那就是“看/被看”的模式,在文中,以小伙計為敘述者即故事講述人可以更清楚的告訴大家,人在社會上的存在方式是看同時處于被看的地位,即每個人都在自我評價、評價審視他人又同時被別人所觀察評判,因此小說中出現幾個層次的“看”與“被看”,在每一個層次的看與被看中都體現了不同的思想,同時加上作者作為隱含的評判者也把自己的意見加入其中,而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把自己參與其中,支持誰、反對誰。所以作品之所以寫得好,就在于作品超越了本意、產生了超越性的闡述空間,而且如此深刻、豐富的思想作者卻能夠用非常從容的語言表現出來,體現了魯迅一貫的美學風范,那就是“不逼促”、“余裕”、“從容不迫”。《孔乙己》不僅是魯迅最好的短篇小說,甚至可以說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優秀的短篇小說之一。

參考文獻:

[1]劉玉凱.魯迅錢鐘書平行論[M].河北大學出版社,1998(8).

[2]王富仁.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2).

第5篇

周蓮珊,著名兒童文學作家。2000年,其短篇少年小說《雪狼白蹄兒》獲全國第八屆冰心兒童文學獎·大獎;2003年,其短篇少年小說《送白狐貍回家》獲全國首屆“中日友好兒童文學獎”一等獎。出版有童話集《美人魚歡歡》,長篇歷史故事《將軍少年時》,兒童繪本《小黑的秘密》,長篇勵志版名人傳記《從丑小鴨到白天鵝》《愛迪生》《牛頓》《諾貝爾》等,長篇小說《趙尚志傳奇》《少年趙尚志》《好總理》,長篇少年小說《青春在左風景在右》《我們的5/6班》《花季不再來》《少年探險王》《走過調皮的日子》等三十多部。

[內容簡介]

這是周蓮珊歷時多年創作的少年武俠故事和少年歷險、偵探故事。這次結集出版的《蝙蝠洞歷險》,是從數百篇作品中精選出來的23篇作品。這些故事,敘事的角度不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現了少年兒童美好、時尚、多彩的生活情懷。本書的文字優美,故事有趣,深受全國廣大少年讀者喜愛。

[精華分享]

少年探險王大衛和助手莫里,在亞馬遜土著人部落稍事休息后,再次回到亞馬遜叢林。

他們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走了整整一個下午,天快黑的時候,他們來到一個平坦的高地上,開始搭帳篷。

莫里把一塊用火烤熟了的肉扔給了那條高大的獵狗,這條獵狗是土著人送給他們的。吃到肉的獵狗用有節奏的叫聲,感謝著莫里。

躲在帳篷另一側的猴子看著主人給獵狗吃肉了,心生嫉妒,嘴里支支吾吾地叫著……

“好好,我把這根香蕉給你……”

猴子撿起地上的香蕉,全神貫注地剝掉香蕉皮,有滋有味地吃了起來。

搭好帳篷后,大衛到叢林中轉悠,發現離他們不到500米的地方有一個山洞。他想:“山洞會不會就是土著人說的吸血蝙蝠的洞窟……”

大衛轉悠一圈兒回來,天已經黑了。

莫里用火烤熟了生肉,招呼大衛過來吃。大衛回頭一看,用火烤的生豹子肉,黑乎乎的,還滲著血水……盡管大衛沒有一點兒胃口,可他還是要吃。因為在叢林中能吃一頓用火烤熟的肉,已經是一種奢侈了。

吃完了晚飯,莫里在篝火旁修理她那把弓箭。過了一會兒,她又忙著擦拭那把從非洲叢林部落帶過來的刀。

大衛借著火光,看著一份介紹亞馬遜叢林吸血蝙蝠的報紙。這種神秘的蝙蝠其實是野生蝙蝠的變種,行動詭秘,攻擊力強。

地處赤道的亞馬遜雨林地帶氣候炎熱,雨水充沛。叢林中的生物具有多樣性和基因變異等特點。吸血蝙蝠就是叢林中的惡魔,它們總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幾只甚至是幾十只一起出擊,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把人或動物的血吸干,導致人或動物迅速死亡。

在夜幕籠罩下,亞馬遜叢林顯得有些恐怖。夜間捕獵的野獸,為了爭奪獵物,發出撕心裂肺的怒吼和嘶鳴。潛伏在沼澤中守株待兔的鱷魚,瞪著一雙小眼睛,伺機對附近的獵物發起攻擊。飛鳥在叢林間來回飛,尋覓食物或者夜游的同伴兒……

大衛和莫里的帳篷邊的篝火,一直在熊熊地燃燒著。篝火將叢林附近的地域照得如同白晝。害怕光亮的野獸離這堆篝火遠遠的,它們知道燃燒的火很危險。

直到后半夜,帳篷外燃燒的火漸漸地熄滅了……叢林又恢復了往日的黑暗,夜又成了野獸們的天堂。

大衛半睡半醒,突然聽到帳篷外的獵狗大聲地叫了起來。接著,大衛聽到獵狗開始痛苦地起來……大衛和莫里沖出帳篷,看到那條兇猛的獵狗已經死了。莫里仔細地察看獵狗的身體,希望能找到導致獵狗死亡的線索。可是,莫里什么也沒有發現。

大衛觀察了很久,淡定地對莫里說:“獵狗的死亡,肯定和亞馬遜叢林生物有關……”

這時候,在帳篷邊的那只猴子“吱吱”地叫起來,兩只上肢做出一雙翅膀飛翔的樣子。

莫里來到那只猴子身邊,拍了拍它的肩膀,示意它不要怕。可是,猴子依然不停地叫著。大衛走過來安慰猴子,讓它堅守崗位。

大衛和莫里回到帳篷里休息。

到了后半夜,帳篷外傳來那只猴子一陣接一陣尖利的叫聲。大衛馬上走出帳篷,一手拿著自衛的武器,一手拿著手電。

就在大衛的手電發出光源的一瞬間,莫里發現十幾雙巨大的翅膀消失在茫茫夜色里……

猴子像那條獵狗一樣神秘地死亡了,這似乎預示著某種危險已經將他們包圍了。

轟隆隆的雷聲響了起來,熱帶叢林的雨,說下就下,并且越下越大。

暴雨形成了山洪,把大衛他們搭建的帳篷沖垮了。

更加糟糕的是,亞馬遜河水暴漲。如果不及時轉移,大衛他們將會被河水淹沒。大衛和莫里馬上帶上探險需要的物品向附近的那個山洞轉移。

他們分頭行動,莫里從一條開闊平坦的路撤離,大衛走的是一條近路,更多的危險在等待著他們。果然不出所料,就在大衛靠近洞口時,危險發生了。隨著“撲通”一聲巨響,大衛落入了山洞邊的一個陷阱。大衛感到頭皮發麻,寒氣逼人。

一道閃電過后,清脆的雷聲響了起來。借著閃電的亮光,大衛發現陷阱里還有一條肚子鼓鼓的美洲蟒蛇。他知道美洲蟒蛇吃飽了以后是不會輕易傷害任何動物的,包括人。美洲蟒蛇用無助的目光瞅著大衛。其實,大衛和莫里在進入亞馬遜叢林探險時,就隨身帶著對付美洲蟒蛇的工具——硫磺粉,這是最有效的制服美洲蟒蛇的藥……

大衛一邊望著美洲蟒蛇,一邊思索著逃出陷阱的辦法。

莫里發現大衛掉進陷阱后,急得團團轉,沒有一點兒辦法。

這時候,莫里看見不遠處有兩只兇狠的眼睛緊盯著她,她意識到那是兇狠的美洲豹。她豪不猶豫地把身上攜帶的那只毒箭射向美洲豹。

黑夜中,朝莫里飛奔而來的美洲豹發出凄慘的叫聲,軟綿綿地倒在地上。

莫里來自非洲,曾和兇猛的非洲獅子搏斗過,但是,還從來沒有和美洲豹交過手。現在,莫里射出的致命的一箭,射殺了美洲豹,驗證了她的箭法十分厲害。在關鍵時刻,莫里靠勇敢和智慧戰勝了美洲豹。

莫里四處尋找可以搭救大衛的工具。她發現一棵高大的枯樹倒在離洞口不遠處。她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那棵高大的枯樹順勢滾到十幾米深的陷阱里。

大衛在陷阱的底部把莫里放下來的枯樹移到那條美洲蟒蛇跟前,示意它順著枯樹爬上去。那條美洲蟒蛇用頭在大衛的身上蹭了蹭,表達它的感激之情。接著,它順著那棵枯樹爬出了陷阱。

大衛開始往上爬,剛爬到一半時,體力不支,掉了下來。

美洲蟒蛇看到大衛爬到半道又掉下去了,馬上把自己的長尾巴順著枯樹伸下來。

大衛開始第二次攀爬。當他爬到上次掉下來的那個地方時,莫里將一根藤條扔了下來。大衛將藤條綁在腰間,然后用雙手抱住了美洲蟒蛇的尾巴。莫里使勁拽那根藤條,加上有美洲蟒蛇粗壯的尾巴幫忙,大衛終于上來了。

那條被搭救的蟒蛇沒有離開,而是隨著大衛和莫里進了山洞。

明明知道山洞里有危險,大衛和莫里不得已還要走進去,因為亞馬遜河水還在猛漲,他們搭帳篷的地方已經被淹沒了。

大衛和莫里靠在山洞的一個角落瞇起眼睛開始休息,那條美洲蟒蛇卻始終睜著眼睛注視著周圍的動靜,充當他們的警衛。

夜深了,睡夢中的大衛突然感覺到有什么東西向他飛來。他一下子醒了,驚叫道:“不好!吸血蝙蝠……”

就在吸血蝙蝠準備偷襲大衛和莫里時,美洲蟒蛇迅速出擊,和美洲蟒蛇發生激戰。大衛把準備對付蟒蛇的硫磺粉,向吸血蝙蝠噴射。

經過長時間激戰,雙方沒有分出勝負。這山洞是吸血蝙蝠的領地,它們豈能善罷甘休。

大衛和莫里決定主動撤出危險重重的山洞,美洲蟒蛇卻越戰越勇,因為它可以邊戰邊品嘗美食。

第6篇

作者簡介

【美】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內特(1849-1924)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作家,出生于英國的曼徹斯特而后移民美國的伯內特,因父親早逝,家境貧寒,從十幾歲開始,弗朗西斯便撰寫短篇小說與故事,18歲時,伯內特就開始在雜志上發表故事作品。1877年,她的長篇小說《勞莉的那個少女》初獲成功,1886年,她的兒童小說《小公爵方特洛伊》出版,名噪一時,成為該年美國三大暢銷書之一,從此躋身暢銷書作家。他一生中著有50部小說與故事集,以及七本劇作。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內特以自己的創作讓世人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每位男孩都可以有快樂的童年,每位女孩也都是最美的公主。

內容簡介

《秘密花園》記述的是一位名叫馬莉的小女孩因為父母雙亡來到了姑父的莊園,莊園中有神秘的古宅和荒廢很久的花園,馬莉心中充滿了各種疑惑,總想弄清楚所有的事情。而她無意中獲得了花園的鑰匙,并且在知更鳥的指導下找到隱藏的小門進入到了花園。在這個花園里,她和農戶的兒子迪肯――一個聰明能干,會和很多動物說話的小男孩,一起為這個花園松土栽種施肥。后來,莊園主的兒子柯林――一個多病、瘦弱、脾氣暴躁的小男孩,也參加了進來。最后,在這個美麗的花園里,孩子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天地,馬莉和柯林也改掉了所有討人厭的壞毛病,長成了漂亮的姑娘和健壯的小伙子。

這是一部展現孩子心靈的魔法書。伯內特夫人擅長寫兒童故事。書中常常流露童真、浪漫的色彩,再加上充滿童趣的情節以及著重人性的光明與溫暖,使這本書老少皆宜,它不僅改變了許多讀者的性格,而且影響了兩位諾貝爾獎作家――T.S.艾略特和D.H.勞倫斯。與《圣經》、《小王子》等一同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為“塑造讀者的25本圖書”。

先睹為快

這場雨持續了一星期,今天終于放晴,陽光普照大地。盡管這些日子沒有機會去看神秘花園,也無法見到迪肯,但是馬莉過得也挺愉快并不覺得時間難以打發。她每天總有幾個小時要和柯林待在一起,聊聊那個酋長、花園、迪肯還有沼澤邊上的農莊。他倆還一起看柯林屋里那些書和畫冊,倆人輪流把書上的內容念給對方聽。當柯林興趣高漲或者感覺特別開心的時候,馬莉根本覺不出他身體有病,只要不去注意他那張缺少血色的臉。

“你是個狡猾的小家伙,那天夜里你聽到有動靜就下床去探個究竟,隨后你們就彼此認識了,”有一天邁德洛克太太這樣說道,“不過,不能不說這也給我們大家帶來了好運。自從你倆做了朋友,柯林的脾氣不像以前那樣暴虐了。他的護士因為受不了他正準備辭工不干呢,可現在她說她已經不介意繼續留下來了,是你幫了她個大忙。”

在和柯林交談的過程中,馬莉盡可能小心不觸及到神秘花園。她還需要對柯林做進一步試探,她很清楚試探的方式不能過于直接。一開始也就是她剛喜歡和柯林接觸的時候,她想知道柯林是不是那種不會輕易泄密的人。雖然柯林和迪肯是兩種類型的人,但明顯可以看出來他也愿意守住花園的秘密不讓外人知道,基于這一點馬莉覺得他還是可以信任的,但是畢竟倆人接觸的時間尚短,馬莉還沒有十足的把握。她需要探明的第二件事是,假設柯林是可以信任的,可不可以把他也帶進神秘花園而不被別人發現。那個名醫說過柯林需要新鮮空氣,而他本人也樂意去神秘花園呼吸新鮮空氣。也許當他見到了迪肯、知更鳥和那些茁壯成長的花草樹木就不會老想著死了。馬莉最近照過鏡子,也明顯感到了現在的自己和剛來時的不同,可以說自己變得好看了,而且瑪莎也這樣認為。

“沼澤里的空氣已經在你身上發生了作用,”幾天前瑪莎說道,“你現在不那么面黃肌瘦了,甚至你的頭發也不像原來那樣稀薄了,估計你有新頭發長出來了。”

“就像我一樣,”馬莉說道:“正變得強壯結實,我相信我的頭發還會長。”

第7篇

小姑娘經過這兒,采下這朵花,隨手夾進了一本書里,小螞蟻當然也被夾進了書本,被夾成了一只扁扁的螞蟻。

“喂,你好,你也是一個字嗎?”書本里傳來了很整齊的細碎的聲音。

“是誰?書本也會說話?”黑螞蟻奇怪極了。

“我們是字。”細碎的聲音回答。黑螞蟻這才看清楚,書本里滿是密密麻麻的小字。“我們小得像螞蟻。”字很不好意思地回答。

“我,我是螞蟻。哦,我變得這么扁,也像一個字了。”黑螞蟻挺樂意做一個字。

書本里有了一個會走路的字。第一天,黑螞蟻住在第100頁,第二天就跑到了第50頁,第三天又跑到第200頁。所有的字都感到很新奇,要知道,這是一本很陳舊的書,很久沒有人翻過了,而這些字從沒想動動手腳,走一走、跳一跳。“我們真是太傻了!”字對自己說。現在,它們都學著黑螞蟻的樣子跳跳舞、串串門。這多快樂呀!

舊書不再是一本安安靜靜的書了。

有一天,小姑娘想起了那朵美麗的花,就打開書來看。啊,這本她原本看厭煩的舊書,寫著她從來也沒有看過的新故事!她一口氣讀完了這個新故事。

第二天,小姑娘忍不住又打開書來看。她更加驚奇了,她看到的又是一個和昨天不一樣的新故事。

這時候,小姑娘突然看到了住在書里的小螞蟻,就問:“你是一個字嗎?”“是的,我原來是一只小螞蟻,現在,我住在書本里,是會走路的字了。”會走路的字?小姑娘明白了,這本書里的字,每到晚上就走來走去,書里的故事也就變來變去。

是的,第三天早晨,小姑娘在書的封面上發現了一個字,它呀,走得太遠不認識回家的路了。不過,這些字沒有一個想離家出走,它們全住在一起,快快樂樂的,每天編出新的故事。

第8篇

一、創設良好氛圍,使學生熱愛閱讀

1.我在班里建立起一個小的讀書區,有孩子專用的書架,有屬于自己的圖書,這些書必須是孩子喜歡的,適應學生的讀書能力。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動員學生把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里,由班干部輪流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工作,課余隨時借還,十分方便。

2.利用家長會培訓家長,使他們明白了閱讀的重要性,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家長在家中擺滿各種有趣的書籍,讓孩子可以順手拿來翻看與欣賞。如若父母視閱讀為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會樂于讀書。

3.巧用故事懸念誘發閱讀興趣。老師說要講故事,學生們個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并茂地講,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津津有味,期待結局之際,再告之孩子,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學生被故事情節激起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要求借書。這樣的誘惑,使學生主動去進行閱讀,效果恐怕比任何說教都有效。

4.“放任自讀”任其讀。課外閱讀應是自主、自愿的閱讀,該讀什么或不該讀什么應由學生自主決定,只要內容健康,學生愛讀什么就讓他們讀什么。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無拘無束享受閱讀樂趣,點燃心靈的火花。

5.定向選擇讀物,培養閱讀興趣

學段不同,年齡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也不同,其閱讀的傾向,閱讀的興趣亦有所不同。試想:低年級學生面對一些含義深刻,意味雋永的讀物,何趣之有?而高年級的學生對一些淺白易懂的讀物又覺得味兒不夠。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差異性向學生推薦讀物。小學低年級兒童的閱讀傾向為短篇,完整的故事,幻想性題材的故事,幽默、意外的故事結局;中年級兒童閱讀傾向為童話類、傳記類、富有神秘性、創造性的故事,歷史類讀物;高年級兒童閱讀傾向為游記、傳記類,帶有悲劇色彩的讀物等。據此,教師可將圖書分類,分別向低、中、高年級的學生推薦適應于他們心理特點的讀物,低年級、中年級的學生,教師可向他們推薦一些童話故事、古詩,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小學生必背古詩》等,童話中的故事情節對兒童的吸引力很大,小學生徜徉在其中,往往樂趣無窮。高年級的學生,教師要求他們看些英雄故事、偉人故事、歷史故事、科普讀物,如《雷鋒的故事》、《少年》、《保護人類的家園》等,學生有了自己喜歡的讀物,閱讀的興趣就自然會高。

二、培養小學生的興趣要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閱讀興趣是學生閱讀心理的積極因素,不同年齡學生課外閱讀興趣不一樣,我國龔啟昌通過比較國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兒童最感興趣的閱讀材料的六大特質:驚異、生動、動物、談話、幽默情節。國外有關資料中對兒童閱讀興趣劃分了幾個時期,其中,日本把兒童閱讀發展劃分為六個時期:(4-6)歲,圖書故事期;(6-8)歲,民間傳說期;(8-10)歲,童話期;(10-15)歲,故事期;13歲為文學期;17歲,思想期。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艾偉對兒童閱讀興趣進行了三次實驗,結果得出:兒童在閱讀中最感興趣者依次為:兒童故事,驚人的描述與敘述,而對應用文,常識灌輸等興趣索然。由此可見,對閱讀興趣起直接作用的是讀物的特質形式,文學體裁,表現主題,描寫的側重面等,而對閱讀興趣有較大影響的外在因素是作家的名聲威望,同學和朋友的影響,教師和家長的態度以及共同愛好的附和,對書中人物的喜好態度等。

三、閱讀習慣培養的優勢分析

1.課外閱讀的實踐性

眾所周知,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說,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語文學習的空間。語文學習的天地遠遠超出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天地,語文學習有著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課外閱讀可以使學生及時地廣泛地獲得與生活貼近的知識信息。從另一角度看,課堂教學也不能完全承擔起培養語文能力的任務,可見,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不斷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是語文教學的必由之路。

2.課外閱讀的自主性

課內所學的內容是相對固定的,也是非常有限的。課外閱讀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涉獵與課內學習相關的讀物和網絡資料,鞏固和完善課內所學;另一方面,在眾多的信息資源面前,可以由學生憑個人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自主學習。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3.課外閱讀的創新性

第9篇

最近應孩子要求,仔細讀了林海音專集《城南舊事》中的《我們看海去》這一短篇小說。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北京。其時,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尖銳。小主人公英子緣于偶然的事情,與一個陌生的中年男子成了朋友,在身為兒童的英子看來,他是個和善的老實人,關心弟弟的好哥哥,孝順父母的好孩子。英子喜歡聽他講故事,與他約定一起“看海去”。但他們的約定永遠沒法實現了。為了贍養老人,供養弟弟上學,他以收破爛為名,入戶盜竊他人財物,雖屢得手,但最終英子的這位“大朋友”被警察拘捕。

小說通過小英子與這位“大朋友”的交往,展示了20世紀初北京的生活畫卷和深刻的社會矛盾——為了生存,窮人甚至被逼走上了偷盜的犯罪道路,透過樸實無華的文字,感受到了作者對社會幽深的憂慮,對下層百姓深刻的同情。文章簡短,敘事明快,但涓涓流長,色彩豐富。讀后我也有了自己的感慨。

感慨一:優良的環境成就人,惡劣的環境毀掉人。惡劣的社會大環境,使普通民眾食不果腹,為了生存只好雞鳴狗盜,老實忠厚者變成了盜賊小人。國泰民安了,則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環境是那么捉弄人啊。學校是個小社會,一個小環境。一所好的學校,一個好的校風,可造就更多優秀的學子;一個早戀成風,放任散漫的學風,就會使孩子惡習成災,光陰虛度,老來傷悲。可見孟母三遷故事不虛。

感慨二:人具有善惡、美丑等兩面性,應當抑惡揚善。“大朋友”是個好兒子、好哥哥,又是個盜賊;他可能是個孝順兒子,可親爸爸,又可能是個社會蛀蟲,貪贓枉法;他可能是個優秀的表演者,又可能是個骯臟的下三濫;他在校是個勤快的好學生,在家也可能是個懶惰的毛孩子。人性難測?非也!人之本性與角色轉換使然。我認為人應該盡量表里如一,嚴于律己,互敬互愛,向善向美,抑惡揚善,才能創造和諧的社會,造就美好的生存環境。

感慨三:人不可隨波逐流,應有道德底線。“大朋友”偷盜是為了家庭的生存,但我反對偷盜行為。再惡劣的社會環境都不是作惡多端的借口,再嚴酷的威脅利誘都不是追腥逐臭的理由,再窮困潦倒的困境都不是墮落淪喪的滑梯。我們沒法學屈原世人皆濁唯我獨清而憤而投江,但應該學歐陽修身居廟堂仍獨善其身;你可是陳勝揭竿而起,不可是盜跖打家劫舍;你可以是蔡文姬三嫁四婚,不可是李師師盡人可夫;你可以是方舟子專揭人短,不可是宋祖德大嘴噴糞。人應該有做人的道德底線,分清善惡與美丑。

高爾基講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我們就多讀書讀好書讀名著,多感想多回味多升華吧。

青島37中學初二:雪駒

第10篇

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細膩逼真的細節描寫,就沒有文學。有個文學前輩曾這樣對我說:“寫小說,塑造人物一定要注意細節。細節就好像是零件,沒有零件,機器就造不出來。”回想我學習寫作的那一摞摞失敗的稿件,的確是這樣啊。

細節哪里來?要在生活中去尋找、觀察,還需要依靠合理的想象去創造。

《我和女兒,還有一只小狗》中的兩細節,就是我在現實生活中的觀察所得:小魑魅魍魎云中毒之后倒在溝坎上,我和妻子去牽它,它不動,丹丹來了,“她走到小白云前,輕聲呼喚它;用小棍兒撥去它唇邊濃稠的白沫。小白云慢慢睜開眼睛,慢慢地站起來,慢慢地跟著丹丹走回院子。丹丹媽連忙端乘綠豆稀飯,小白云聞了聞,便走到旁邊去。我掏出藥片,湊近前,它連嗅也不嗅,厭惡地轉討身子……”用不著再作什么說明,小白云和三個人的情感深度通過這個細節就凸現出來了。

當小白云自如不行,要走出院子,找個偏僻的角落死去時,我作了這樣的細節描寫:“……小白云又偏偏倒倒地向外走去……丹丹呼喚著它,它打個偏兒就站著了……它慢慢地挪到丹丹面前。丹丹愛憐地摩娑著曹的頭頸,它舔舔丹丹的手,兩股顫抖,又要朝門外走……”這樣就更加突出小白云的病態以及它對丹丹的依戀程度,讀者讀起來才會有親臨其境的感覺。

我參與了搶救我家小白的全過程,上述兩個細節是我親眼所見。當時沒有寫這篇小說的沖動,幾天以后想寫了,這兩個細節就從我腦子里跳出來,被安裝在這里。

有些細節是無法親眼所見,親臨其境的,這就需要合理想象。我有好些小說是描寫舊時川西地域風情的,作品里邊的眾多細節差不多都是靠兒時生活的積累和典型環境中的合理想象。短篇小說《血染的童子像》是篇獲獎作品,被收入1987年全國優秀兒童小說選,評論家稱這篇作品“提供了我們感到陌生和神秘的兒童生活和命運的新畫面”。作品的故事并不復雜,講的是十二二歲的小姑娘竹葉,代姑父到幾十里外的場鎮上去參加童子會,經歷千難萬險之后終于將一個帶血的木雕童子抱回家中,因為勞累和驚嚇過度,她在姑父母的哭喚聲中慢慢閉上眼睛……作品之所以感人,完全是因為它的陌生場面和逼真細節。

作品的故事和人物都是舊時的,沒有現成細節可借鑒,我只得充分搜索和調動我童年生活的記憶,把一些相關的情景梳理出來.找出其中有用的細節;再是向一些曾經搶過童子或是了解童子會的老人請教,盡量詢問得細一些,深一些;然后將這些材料在腦海里糅合成一幅整體圖畫,讓畫面上的主要人物按自己的思路活動起來,初步演繹出故事的整個輪廓,那些細節也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這也就是我所理解的合理想象吧。

“竹葉這才清醒過來,看見人們崩山似的跑。一丈開外的溝坎上,倒著一個漢子,滿臉血污,雙手緊緊地抱在胸前,但手里分明啥都沒有,只有進射的鮮血和三個藕斷絲連的指頭……他那厚嘴唇抽搐幾下,發病似的蹬幾下腿,就一動不動了。”

“竹葉手里啥都沒有了,但她還是緊緊抱在胸前,就像倒在溝邊那個漢子一樣。她木木地走著,一刻也不歇。她餓,她渴,她累,她眼神呆滯,步履沉重。人們用異樣的目光審視著她:那撕碎的衣衫,散亂的頭發,僵直的雙手……她,傻子?!”

這兩個細節,都是通過搜索整理,再進行揉搓整合而合理想象出來的。沒有這一連串的過程,也就沒有這樣的細節,無法展示搶童子場面的慘烈和小竹葉命運的悲愴,這篇展現川西風情,批判封建文化的小說也就立不起來。

第11篇

文體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如李龍植的《文體學與語言實踐》:“文體就是在特定的交際領域,通過有目的地選擇所產生的表現手段和表達方式的總體。它是在歷史上形成的,同時被整個社會所接受的完整體系。文體學就是研究和探討這些體系的科學。它是為了更加有效地表達思想,對選擇和運用語言材料的原則進行研究的語言學的一獨立分科。Michael Toolan的專著《文學中的語言:文體學導論》,作為一本面向文體學學習者的入門書,為英語文學文本審視提供了新的角度:以深入淺出的語言解釋了文學語言學中的核心概念及主題,在細致觀察作品的寫作技巧的同時,探究語言產生文學效果與意味的種種途徑與方式。

《文學中的語言:文體學導論》的重要特點

本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Toolan為讀者設計了大量的實踐活動,這對對讀者具有很強的引導性和啟迪性。作者邀請讀者參與大量的“實踐活動”(activities),這構成本書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這種“實踐活動”有六個特征:(1) Toolan常常把自己放到一位讀者的位置上,跟讀者(“我”跟“你”)一起逐步向前走,識別和分析各種相關語言特征,探索它們意在表達什么主題意義。(2)Toolan不斷對讀者提出問題,要求讀者進行各種具體分析,讓讀者進入積極思考的狀態。(3)對有的問題,Toolan馬上給出了自己的解答,這樣有利于讀者一步步跟隨他進行分析;但對有的問題,他則不是馬上給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用“§”標示,告訴讀者本章最后會有評論或解答,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獨立思考的余地:先自己尋找答案,然后再到本章最后將自己的看法與7Foolan的看法相比較和驗證。還有一些問題,’Toolan則完全交給讀者去分析和回答。(4)Toolan有時有意不將文體分析進行到底,而是要求讀者在書中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探討。(5)引導讀者進行作品之間的比較,通過對照來更好地看清單個作品的效果。為了促進讀者獨立思考。(6)在實踐活動中,時而出現“暫停”的(長)方形格子,用于簡要解釋某個首次出現的語言學術語,幫助對語言學不熟悉的讀者掌握語言學的基本概念,了解語言的基本運作方式。”

《文學中的語言:文體學導論》內容翔實、涵蓋面廣

本書共有九章。第一章為后面的八章鋪路,主要由三個“實踐活動”組

成,前兩個分別引導讀者對l?hilip Larkin的《這里》。和Margaret Atwood的《這是一張我的照片》這兩首詩展開分析,并對這兩首雖創作時間相近,但寫作特點大相徑庭的詩進行比較。’Toolan指出,以文體學的思維方式作分析時,會特別關注下面這些語言走向和結構特征:語言模型(pattern)、詞語或結構方

面的重復、不符合語法或伸展語言(1anguage.stretching)的結構,或內容和表

達上的較大范圍的對照。第三個實踐活動涉及對同一詩人筆下兩首詩的比較。本書的第二至第九章分別圍繞語言結構和語言運作的八個重要話題展開討論,每章聚焦于一個話題;分析素材有詩歌、短篇故事、長篇故事節選、戲劇片段、廣告、訪談等等。第二章圍繞“句間銜接”(cohesion)這一話題展開,這是連接句子以組成語篇的一種語言手段。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總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7roolan通過蓋房子的生動比喻,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句間銜接”這一語言學概念,并系統介紹了“句間銜接”的四種基本方式:照應(reference)、省略(ellipsis)、連接(conjunction)、詞匯銜接(1exical cohesion)。第三章聚焦于情態和態度(modality and attitude)。第四章聚焦于及物性過程和過程的參與者(transitivity processes and participants)。第五章題為“記錄言語和思想”(Recording Speech and Thought),涉及如何通過對直接引語、間接引語、自由間接引語、自由直接引語、言語行為的敘述體等不同表達形式的選擇來表達人物的言語和思想。第六章題為“敘事結構”(.Narrative Structure)。看到這樣的標題,讀者可能會想到敘事學,實際上本章僅僅涉及了社會語言學家William Labov的口頭敘事分析模式。第七章聚焦于詞語的選擇。第八章將注意力從詩歌和小說轉向了戲劇中的會話。第九章聚焦于語言表達中的“預設”(presupposition)。7roolan首先從背景(較為隱蔽)和前景(較為突出)的對照人手,解釋了“預設”與“斷言”之間的對照關系;然后介紹了創造或者觸發“預設”的各種詞匯和語法成分;并且區分了“預設”與“蘊含”

(entailment)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

《文學中的語言:文體學導論》特色鮮明,通過大量的實例:詩歌、短篇小說、長篇文選、廣告以及兒童作品為實踐活動素材,引導讀者使用語言學術語進行文本分析。此書不但適合讀者自學,而且對從事文學文體學教學及研究的教師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Toolan筆下專業性很強的《小說文體學》(1990)W相對照,本書的可讀性很強,論述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作者把自己放到讀者的位置上,一步步幫助讀者在分析中往前推進,同時通過提出各種問題讓讀者自己解答,充分調動讀者的積極性,給讀者留下獨立思考的空間。相信這本書會受到我國眾多文體學教學者、學習者和愛好者的歡迎。”

(作者單位: 南昌大學人武學院)

第12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要求。名著閱讀,一般情況下,都是以整本書形式出現。與短篇作品相比,適于兒童閱讀的名著往往敘事結構更為繁復,人物性格更為復雜,主題更為多元。如果僅僅是讓閱讀經驗尚淺的學生囫圇吞棗式地自由閱讀,沒有充分地去感受、想象、理解,就難以實現對文本意義的深層建構。因此,指導學生閱讀名著,就需要教師在與學生共讀的基礎上,采用適切的閱讀策略展開讀書交流,細品文本之味。下面,筆者就以《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讀書交流課為例,談談如何運用“比較”策略,引導學生有滋有味地閱讀這一兒童文學經典名著。

一、比較目錄,體察編排之意味

“會看書的人看中目錄,善讀書的人善用目錄。”目錄,在一本書中,絕不僅僅只起到檢索作用,它呈現的是整本書的內容和結構,因此,在名著閱讀的交流中,目錄是必不可少的討論點。在不同的書籍中,目錄的編排也有不少巧思,而這一點,往往會被剛步入閱讀天地的小讀者們忽略。筆者進行名著閱讀指導時,一般會將目錄的閱讀放在導讀環節,讓學生對全書的架構有個整體的感知。除此之外,還可以在讀完一本書的時候,回頭再讀目錄。此時的重讀,會讓小讀者自然地將目錄與書中的人物、情節勾連,產生聯想、頓悟,也許又會有新的發現,體察到新的意味。以下是筆者和學生一起重讀目錄的交流。筆者先提出:現在我們一起回過頭來再讀讀目錄,你有什么新的發現?(出示《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的目錄)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我發現開頭第一章是《東風》,最后一章是《西風》,寫了瑪麗阿姨隨東風而來,隨西風而去,剛好前后照應。有的說,我發現每一章都分別講了一個故事。還有的笑著補充,我一聽他讀目錄,就聯想到書上的故事,特別神奇。教師緊接著出示《長襪子皮皮》一書的目錄,引導學生比較:“這是我們之前一起共讀的《長襪子皮皮》。同學們將這兩本書的目錄比比看,這兩本書的目錄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學生饒有趣味地睜大眼睛細細比較,一會兒就七嘴八舌地展開了討論。有的說,《長襪子皮皮》這本書的每一條目錄開頭都有“皮皮”,而《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書上的目錄沒有。有的說這兩本書目錄的相同之處都是一條目錄講述一個故事。筆者針對學生的發言提出一個問題:既然是這樣,為什么這本書的作者不像《長襪子皮皮》一樣安排目錄呢?那不是更一目了然?學生陷入思考。個別學生慢慢地舉手了:“老師常常說寫文章要與眾不同,我想,目錄安排也應該這樣的吧?”“瑪麗阿姨和皮皮不一樣,皮皮大大咧咧,什么事都無所謂;瑪麗阿姨神神秘秘,施了魔法后總是不承認是她自己干的。如果每一條目錄都是瑪麗阿姨開頭的話,那她的故事就沒有神秘感了!”……學生們聯系自身的閱讀經驗,對兩份目錄異同進行比較,通過分析、綜合,直觀感受到目錄提綱挈領的重要地位、目錄與內容風格一致的編排特點,并能通過自己的直覺,發現還可以通過目錄這條隱性的線索去探究、把握小說主角的個性特點。

二、比較人物,體驗不同之情味

小說是名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因而,對小說人物的品評是閱讀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讓學生跳出品評人物的標簽化窠臼,真正走進書本,感悟書中人物的獨特魅力呢?筆者通過相同身份的求異比較、相同角色的前后比較,凸顯主角個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1. 橫向比較見差異。在《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中,瑪麗阿姨的身份是班克斯家的保姆。可這個保姆完全刷新了我們對保姆的固有認知,她神通廣大,給文中另外兩個角色――簡和邁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奇遇與快樂。如何讓學生充分感知瑪麗阿姨的奇妙魅力呢?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找不同”的學習單:“同學們,讀完這本書后,我們一起來找一找,瑪麗阿姨和日常的保姆有哪些不一樣?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找得多!”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找不同”當中,而后開始爭先恐后地匯報:“瑪麗阿姨特別神通廣大,她有魔法,上樓居然是坐著滑滑梯滑上去的!她有一個提包,里面什么都有。她會聽得懂動物的語言,平時的保姆不可能有這些本領。”“平時的保姆只做家務活,瑪麗阿姨不僅做家務活,還會帶簡和邁克出去玩,給他們帶來很多快樂。”……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對瑪麗阿姨這個人物形象的認識更加全面。

2. 縱向比較見成長。除了瑪麗阿姨,文中的簡和邁克,也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們一開始極為淘氣,氣走了一個又一個保姆。可他們在瑪麗阿姨嚴格要求和關懷備至下,卻奇跡般地發生了改變。教學中,教師緊緊抓住故事的最后部分――當瑪麗阿姨隨西風而去,兩個孩子耐人尋味的表現,讓學生深入字里行間,比較簡和邁克前后的變化。經過比較閱讀,學生們對“姐弟倆已經不再是淘氣的孩子,邁克學會了堅強,簡懂得照顧弟弟了”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此時,教師進一步追問:“這兩個孩子的變化與瑪麗阿姨的到來有沒有關系?”這比較之后的追問,猶如學生深層閱讀的助推器,促進他們再一次回到文本,將姐弟倆的變化與瑪麗阿姨的言行聯結,進一步感受到瑪麗阿姨的神奇不僅在于她的魔力,還有她給予姐弟倆的愛。是這份愛的滋潤,讓姐弟倆獲得了心靈的成長。兩次比較之后的討論,豐富了學生對文本人物的認知,促進了學生對文本意義的自主建構。

三、比較寫法,感受幻想小說之奇味

“幻想小說是以隱喻的方式來表達關于宇宙的真理。”“在兒童文學中,幻想型作品一直是一枝獨秀,支舉著兒童文學的半壁江山,舉凡世界兒童文學的經典,恐怕半數以上都是幻想型作品。”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幻想小說正是他們的最愛。如何設計好恰當的話題,讓他們能夠對幻想小說之奇有個初步的體驗呢?筆者采用了不同文類作品比較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首先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進一步明確《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和《長襪子皮皮》都是圍繞主人公講故事的,可這兩本書的作者講故事的方法是不一樣的。皮皮的故事,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而《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的作者特拉芙斯,用她奇特的想象力,讓瑪麗阿姨帶著簡和邁克,在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中快樂游走。在這樣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你們覺得這本書還有哪些故事讀起來特別奇特,是《長襪子皮皮》一書里面不可能發生的呢?學生的答案很豐富:會跳舞的紅母牛,聽懂人話的小狗安德魯,能把天上的星星變成姜餅上的金星……接著,筆者又問道:在特拉芙斯的筆下,萬事萬物都有生命,都有情感。她筆下的動物,也常常是語出驚人的。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讀到這樣奇特的句子呢?學生又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這樣一比較,學生便可直觀感知寫實小說與幻想小說講故事方式的不同、表達方式的不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奇特體驗,能激起他們對幻想小說描寫的那個未知的、虛構的、豐富的想象世界的憧憬,并借此踏上樂此不疲的閱讀與創作之旅!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鼎市桐南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骅市| 射洪县| 郴州市| 定陶县| 麦盖提县| 秦安县| 新龙县| 虎林市| 丹棱县| 武乡县| 衡阳市| 涪陵区| 喀什市| 邯郸县| 珲春市| 嘉祥县| 兴业县| 秦安县| 普定县| 靖州| 徐水县| 天长市| 万载县| 从江县| 漯河市| 和平县| 平昌县| 南江县| 万安县| 巴彦县| 原平市| 元江| 孟连| 石城县| 获嘉县| 吉安市| 翼城县| 和硕县| 剑川县| 双流县|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