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59: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老舍的作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老舍 駱駝祥子 地域色彩 京味兒
“在現(xiàn)代文學中,老舍第一個把城市底層社會生活和城市貧苦人民的命運引進了創(chuàng)作領域,并獲得了巨大成功”。特別是對于北京地區(qū)生活風光、民情風俗和文化心理結構的出色描寫,清醒嚴謹?shù)默F(xiàn)實主義手法與特有的幽默諷刺格調,這種獨特的地域風味是《駱駝祥子》的特色之一。對駱駝祥子及其周圍各種人物的描寫被置于一個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層社會中,富有地域色彩。從開篇對于北平洋車夫“門派”的引言,到虎妞籌辦婚禮的民俗的交代,從對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寫到駱駝祥子拉車路線的詳細敘述,都使小說透出北平特有的地域色彩。
一.鮮明濃郁的地域色彩――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寫折射出老北京的風土人情
1.小說中對人物的描寫是北平文化性格的真實寫照。
祥子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職業(yè)是拉洋車,圍繞在祥子周圍的還有他的同行以及虎妞、劉四爺、小福子、曹先生等一系列下層市民及普通市民。他們幾乎都是北京人,都在北京城求生存。老舍通過這些人物寫了他們的奮斗與追求,幻滅與希望,抒發(fā)了悲愴與憤懣的激情。但作者不是簡單地教諭讀者如何做人,而更多的是寫出做人的艱辛,寫出人物經歷的痛苦與磨難,作者也并不是孤立地塑造眾多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是透過塑造的人物,讓讀者看到一種歷史與現(xiàn)實的存在和聯(lián)系,表現(xiàn)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現(xiàn)狀和獨特的北京文化性格。
2.小說中對日常生活的描寫再現(xiàn)了北京民情生活。
老舍卻很少寫重大的社會事件,而是大多寫北京市民最普通的生活事件。如北京人重視“吃”,他們講究生活的藝術,上層人對吃的講究不在話下,下層人也毫不遜色。《駱駝祥子》就有許多關于“吃”的小事件的細節(jié)描寫。例如,祥子從軍營歷盡磨難逃了回來,他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橋頭吃了碗老豆腐: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得雪白的豆腐一燙,發(fā)出點頂香美的味兒,香得使祥子要閉住氣。”祥子和虎妞結婚以后,由于和劉四爺鬧翻,家里貧寒,但他們的午飯簡單也要講究些:“餾的饅頭,熬白菜加肉丸子,一碟虎皮凍,一碟醬蘿卜,別的都已擺好,發(fā)出些極美的香味。”
總之,“老舍總是把一些社會變動、政治煙云融入北京地域環(huán)境、日常小事中加以描寫,從另一個視角挖掘人物深層的性格特征”。
3.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顯示了色彩濃郁的北平地域景觀。
祥子活動的主要地點是西安門大街、南北長街、毛家灣、西山等,這些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的。更為稱道的是老舍筆下的北京相當真實,其中山水名勝、古跡、胡同店鋪基本上都用真名,大都經得起核對和驗證。另外,老舍還特別善于描寫完整的行動路線,例如祥子牽著駱駝從軍營逃回的具體路線是:磨石口―金頂山―禮王墳―處―四平臺―南辛莊―魏家村―南河灘―紅山頭―杏王府―靜宜園―海淀―西直門,這條線路不僅地名準確,而且方位、地形、順序都對。有了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整個北京城就變得可知、可感,變成了活生生的主體,仿佛豁然從書本上站起來一樣。
文中對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也流溢著濃重的北方色彩。如:“冬天又到了,從沙漠吹來的黃風一夜的工夫能凍死許多人。聽著風聲,祥子把頭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來。直到風停止住那狼嗥鬼叫的響聲……狂風怕日落,直到四點多鐘,風才完全靜止,昏黃的天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紅。”作者把獨特的語言用到了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上,讓讀者更加熟悉了北方獨特典型的氣候特征。
4.小說中煩瑣生動的民俗描寫刻畫了北京人的精神面貌。
老舍沒有像某些作家那樣偏重于異域情調的渲染和古風遺澤的獵奇,而是意在通過風俗這一社會心態(tài)的橫截面來刻畫民族性格。北京民俗多種多樣,其中關于四時節(jié)令和婚喪嫁娶、人際往來等方面的民俗描寫,在作品中尤為生動具體。如臘月二十三北平過小年的節(jié)令,“路旁增多了顏色,年畫,紗燈,紅素蠟燭,絹制的頭花,大小蜜供,都陳列出來。”還如元宵節(jié),人們也都在忙碌著,“虎妞很高興,她張羅著煮元宵,包餃子,白天逛廟,晚上逛燈。”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煩瑣生動的民俗描寫不僅顯示了北京人的精神面貌,而且具有了游離于文學世界之外的另一種獨立的審美價值。更表現(xiàn)出作者對故鄉(xiāng)了如指掌的熟諳和駕輕就熟的描寫技巧。正如作者所說:“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風景、味道,和賣酸梅湯杏兒茶的吆喝的聲音,我全熟悉。一閉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張彩色鮮明的圖畫浮立在我的心中……它是條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條活潑潑的魚兒來。”
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無處不在的“北京味兒”
對北京人民口語純熟準確的運用,給作品增添了濃郁的生活氣息,使人物的性格得到鮮明生動形象的表現(xiàn),是《駱駝祥子》的一個獨到的藝術成就。老舍嘗試著用群眾語言來充分地描境狀物,表情達意。“地道的北京市民口語,比之一般化的知識分子語言更能生動地表現(xiàn)北京市民生活,并加濃了老舍小說特有的‘京味’”。老舍認為文字要極平常,澄清如無波的湖水,但又特別強調如何在平易中而不死板,他喜歡給平易的文字添上些親切、新鮮、恰當、活潑的味兒。《駱駝祥子》的語言是從北京市民社會的口語中提煉出來的,但又保持了口語的“原味兒”。這不僅表現(xiàn)在作品中大量出現(xiàn)的那些北京市民特有的“敢情”、“回見”、“白饒”、“不論秧子”之類的詞匯和句式上,更表現(xiàn)在作家對市民社會各種身份的人物說話的語氣、語調的精致傳神的描摹上。“京味兒”滲透在作品中的各個方面。
“老舍的語言借鑒了說唱藝術,《駱駝祥子》是可以當作評書來說的。文中的詞語具有形神兼?zhèn)洹⒁忭嵕闳街幸娖妗⒏叨饶毜纳窆Α@纾涸诹胰障拢嚨男』镒觽儭耙娋捅歼^去,趕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驢馬同在水槽里大灌一氣。”用“奔”不用“走”;用“灌”不用“喝”,可見其渴之甚,思水之切。在烈日下,有的車夫中暑發(fā)病,“一頭栽到地上,永不起來。”用“栽到地上”比“倒在地上”更能說明發(fā)病之猝,進一步突出酷熱之甚。寫祥子拉車,由于汗水,“褲褂全裹在了身上。”一個“裹”字,極言其出汗之多,有著豐富的表現(xiàn)力。這些詞都是常見的、口語化的,但都用得準確自然。
《駱駝祥子》中的人物語言,都是個性化了的。人物性格的突出和生動同作家運用語言的這種出神入化的功夫密不可分。祥子的語言厚重而又樸拙,他第一次買車,心情激動,如臨大敵,只會說:“我要這輛車!”賣車的鋪主夸耀車好,希望加錢,祥子還是那句話:“我要這輛車,九十六!”只加了個錢數(shù)。這同他的堅實沉默的性格是一致的。虎妞的語言則是另一個味道。“不喝就滾出去,好心好意,不領情是怎么著?你個傻駱駝!”這些話既符合虎妞潑辣、粗野的個性,也極有口語特點,京味實足。語言運用的成功,令人嘆為觀止。老舍對于自己的作品,一向自謙,嚴格到近于挑剔,但對于《駱駝祥子》的語言,卻是滿意的。作品的敘述語言多用精確流暢的北京口語,既不夾雜文言詞匯,也不采用歐化文法,長短句的精心配置與靈活調度,增強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淺的北京口語顯示了魅力和光彩。
【關鍵詞】老舍;語言;北京韻味;通俗直白;幽默詼諧
一、北京韻味
高爾基說過:“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任何一位文學家都是通過語言這個工具來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達思想的。不同的生活閱歷和興趣愛好,形成了作家各自不同的語言習慣;不同的文化熏陶和時代環(huán)境也影響著作家的語言風格。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話從事創(chuàng)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絕大多數(shù)作品以北京為背景,例如,《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這些作品的語言都富有濃郁的北京特色,猶如魯迅的作品語言富有紹興特色,沈從文的作品富有湘西特色,趙樹理的作品語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樣。任何人讀老舍的作品,都會感到語言富有北京韻味。老舍作品語言的北京韻味,有賴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層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這樣就為運用北京語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老舍一向注重從市民群眾的語言中汲取有益的營養(yǎng)。當然,老舍創(chuàng)作時并不是原封不動的照搬北京的地方語言,而是經過選擇提煉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的運用到作品中去。
《駱駝祥子》的一大成功,就凸顯了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兒。駱駝祥子及其周圍各種人物的描寫被置于一個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層社會中。從開篇對于北平洋車夫門派的引言,到虎妞籌辦婚禮的民俗的交代,從對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寫到駱駝祥子拉車路線的詳細敘述,都使小說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小說寫祥子在混亂的軍營中順手牽走幾匹駱駝,買得了一些錢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時候,對故都那種平和、靜謐的景物描寫,很好的襯托了祥子此時的心情。在烈日與暴雨下拉車的祥子,對瞬間變化莫測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況,又與祥子這個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現(xiàn)出作者對故鄉(xiāng)了如指掌的熟諳和駕輕就熟的描寫技巧。
二、通俗明白
老舍的語言藝術得力于他對北京市民語言及民間文藝的熱愛和熟悉。他大量加工運用北京市民俗白淺易的口語,用老舍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把頂平凡的話調動得生動有力”,燒出白話的“原味兒”來;同時又在俗白中追求講究精致的美,寫出“簡單的、有力的、可讀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的把語言的通俗性與文學性統(tǒng)一起來,做到了干凈利落,鮮活純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語詞、句式、語氣以至說話的神態(tài)氣韻,都有他獨特的體味和創(chuàng)造,又隱約滲透著北京文化。
老舍在語言運用上有著自己的一貫追求,他多次表示這種觀點:“我不論寫什么,我總希望能夠信賴大白話;即使是說明比較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的用術語與名詞。”“我還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謂“俗白”就是語言通俗淺易,樸實無華。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淺露,而是精煉含蓄、耐人尋味。
《駱駝祥子》中的人物語言,都是個性化了的。作品的敘述語言也多用精確流暢的北京口語,既不夾雜文言詞匯,也不采用歐化句法,長短句的精心配置與靈活調度,增加了語言的音樂感,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淺的北京口語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光彩。作品在情節(jié)交代和人物介紹時,筆墨儉省,表現(xiàn)力強。在寫到劉四這個流氓無賴的經歷和性格時,小說里敘述道:“年輕的時候他當過庫兵,設過賭場,買賣過人口,放過閻王債”,“在前清的時候,打過群架,搶過良家婦女,跪過鐵索”,以結構相似而長短不一的句式,每句話里都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又都極為平易俗白,不加雕飾,為人物勾畫出一幅精彩的畫像。
客觀敘述與主觀剖白的水融,使《駱駝祥子》在平靜的外界景物襯托下寫活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心理波瀾。與虎妞結婚以后的祥子,漸漸的連拉車也厭惡了:“原先,他以為拉車是他最理想的事,由拉車他可以成家立業(yè)。現(xiàn)在他暗暗搖頭了。不怪虎妞欺侮他,他原來不過是連個小水桶也不如的人。”像是作者的敘述,又像是祥子心中的思量,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小說中那段關于烈日和暴雨的描寫,也同樣可以說就是祥子心中的感受。虎妞的人物描寫也是聞其聲如見其人,虎妞這個車廠女兒的潑辣、粗俗而又工于心計的性格躍然紙上。
三、幽默詼諧
幽默詼諧是老舍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語言藝術區(qū)別于其他作家的語言藝術的一個突出標記。老舍說:“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干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
老舍的幽默是具有穩(wěn)定風格的多元化幽默。
短篇小說《一天》里,講主人公“我”忙忙碌碌,一天都被別人侵占的這個過程。
“晚飯后,吃了兩個梨,為是有助于消化,好早些動手寫文章。剛吃完梨,老牛同著新近結婚的夫人來了。老牛的好處是天生來的沒心沒肺。他能不管你多么忙,也不管你的臉長到什么尺寸,他要是談起來,便把時間觀念完全忘掉。不過,今天是和新婦同來,我想他絕不會坐那么大的功夫。牛夫人的好處,恰巧和老牛一樣,是天生來的沒心沒肺。我在八點半的時候就看明白了:大概這二位是在我這里度蜜月。我的方法都使盡了:看我的稿紙,打個假造的哈欠,造謠言說要去看朋友,叫老田上鐘弦,問他們什么時候安寢,順手看看手表…老牛和牛夫人決定賽開了誰是更沒心沒肺。十點了,兩位連半點要走的意思都沒有。”
一個很煩人的生活細節(jié),被老舍寫得意趣盎然。當事人很煩,可讀者讀起來很有趣,覺得并不煩。
《離婚》中的主人公老李,對自己的鄉(xiāng)下妻子不滿意,總想找一個富有“詩意”的愛人。而張大哥在勸說老李時便是一針見血的指出來:“她也許不是你理想中的人兒,可是她是你的夫人,一個真人,沒有你那些《聊齋志異》!”我們知道,《聊齋志異》是一部以傳說中的花妖狐魅、幽冥世界為題材,想象豐富奇特,故幻離奇的浪漫主義小說集,可用在這里并不使人覺得風馬牛不相及,而是巧妙的喻代了老李的那種異想天開、不切實際的思想狀態(tài),含義深刻,意味無窮。
作為語言鮮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還要借助于其他修辭手法和語言要素的綜合運用,來達到預期的效果。老舍小說經常運用夸張、比擬、諷喻、反語、諧音、曲解等修辭手法來構成幽默的情境。可以這樣說,老舍是一個幽默的語言藝術家,他的幽默才華閃現(xiàn)在作品的字里行間,把“想得深”的思想內容,用“說得俏”的語言表達出來,含蓄雋永,充滿濃郁的幽默色彩。
《四世同堂》中的語言同樣如此。像那幾個被諷刺的人物冠曉荷、大赤包,包括祁家老二。老二是靠家里生活的人,他對他大哥說:“大哥,你可得養(yǎng)著我,誰讓你是我大哥呢?”這話說得多好,一個典型的家中老二的口氣。還有冠曉荷的,他的閨女當了日本特務,他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以此來嚇唬別人:“我們家招弟,那是大紅大紫的特務。”這臺詞太深刻了,把一個人能到什么程度寫得入木三分。
老舍的幽默對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對于正直善良的人是溫和的,對壞人采取的是夸張的漫畫式的手法來戳穿他。
總之,作為人民藝術家,作為語言藝術大師,老舍的語言恰似一壇老酒,歷久彌醇、芳香四溢,其獨特藝術魅力持久不衰,所以無論到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診視他,學習他,研究他。
【參考文獻】
[1]馮健飛.老舍敘事作品悲劇品格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5.
[2]金艷.論老舍的悲劇意識及其小說的悲劇性.華中師范大學,2003.
老舍簡介
老舍 (1899~1966) 現(xiàn)、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出生于一個貧民家庭。1918年北京師范學校畢業(yè)后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 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后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爆發(fā)后南下赴漢口和重慶。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xié)日常工作。在創(chuàng)作上,以抗戰(zhàn)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1946年應邀赴美國講學1年,期滿后旅居美國從事創(chuàng)作。后不久回國,曾任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參加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注意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yǎng)和輔導,曾因創(chuàng)作優(yōu)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
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文博士》、《駱駝樣子》、《火葬》、《四世同堂》,《鼓書藝人》、《正紅旗下》(未完),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須溝》、《茶館》,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tài)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xiàn)出濃郁的“京味”。優(yōu)秀長篇小說《駱駝樣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致,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余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冰心曾這樣贊嘆過老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傳神生動的語言,充分地表現(xiàn)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風光;充分地傳達了北京勞動人民的悲憤和辛酸,向往與希望。”
老舍出生在北京城區(qū)小楊家胡同的一個普通旗人家庭。但幼年喪父,生活清苦,讓他從小就知道了自力更生,對母親也是特別的孝順。讓我最佩服的,還是他的堅貞不屈,堅不可摧的頑強意志。當他面對著兇殘、毫無人性的敵人、黑暗的腐敗社會的時候,他從沒低頭,不被壓抑住,堅決與他們抗爭。他以自己寶貴的生命為沉重的代價,為人民寫了一本本充滿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扛鼎之作。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的時候,書上介紹說,那時,祖國又陷入了空前大劫難。老舍一個文弱的書生,但他用筆做武器,著寫了《劍北篇》,里面熱情地贊頌了邊疆軍人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和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在這場戰(zhàn)爭中,老舍成了民族英雄,深受廣大群眾的愛戴。
老舍是個廣交益友的人,雖然他自己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大作家,但他不妄自尊大,和許多知名作家都是好朋友,如:郭沫若、茅盾、張恨水、豐子愷等。他們在一起,不恥下問,一起探討文學方面的瑣事,老舍幽默生動的語言,讓大家都理所當然地喜歡與他交談。
關鍵詞:老舍幽默諷刺
在中國,幽默諷刺作為美學概念出現(xiàn)的較晚,但作為喜劇范疇的幽默諷刺卻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河中,幽默諷刺文學始終沒有占據(jù)顯赫地位,但卻也如一脈清流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延宕不絕,并不斷拓展自己的領域,擴大自己的影響,以不同的形式活躍在各種文體之中。
一老舍的幽默觀
老舍是一位十分偏愛幽默的作家,初登文壇就以鮮明的幽默風格而引人注目。他曾經認真地研究過幽默,對幽默的論述也較多,《什么是幽默》、《談幽默》、《幽默的危險》等都是專門的論文。老舍對幽默的理論闡釋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對幽默的含義、特點、作用等都有過科學的論述。
1.幽默是一種心態(tài)
老舍在《談幽默》中指出:幽默“首要的是一種心態(tài)。我們知道,有許多人是神經過敏的,每每以過度的感情看事,而不肯容人。這樣人假若是文藝作家,他的作品中必含著強烈的刺激性,或牢騷,或傷感;他老看別人不順眼,而愿使大家都隨著他自己走,或是對自己的遭遇不滿,而傷感的自憐。反之,幽默的人便不這樣,他既不呼號叫罵,看別人都不是東西,也不顧影自憐,看自己如一活寶貝。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點,而技巧的寫出來。他自己看出人間的缺欠,也愿使別人看到。不但僅是看到,他還承認人類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處,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處一想,人壽一百年,而企圖無限,根本矛盾可笑。于是笑里帶著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奧”。“所謂幽默的心態(tài)就是一視同仁的好笑的心態(tài)。有這種心態(tài)的人雖不必是個藝術家,他還是能在行為上言語上思想上表現(xiàn)出這個幽默態(tài)度。
這種態(tài)度是人生里很可寶貴的,因為它表現(xiàn)著心懷寬大。一個會笑,而且能笑自己的人,決不會為件小事而急躁懷恨。往小了說,他決不會因為自己的孩子挨了鄰兒一拳,而去打鄰兒的爸爸。往大了說,他決不會因為戰(zhàn)勝政敵而去請清兵。偏狹,自是,是‘四海兄弟’這個理想的大障礙;幽默專治此病。嬉皮笑臉并非幽默;和顏悅色,心寬氣朗,才是幽默”。在這里,老舍明確指明幽默“就是一視同仁的好笑的心態(tài)”。其特點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點”,見“人人有可笑之處”,然后再把這些“技巧的寫出來”,其原則是必須“心懷寬大”,“笑里帶著同情”。其目的是最終使四海皆成為兄弟。
2.幽默的語言是智慧的結晶
在《什么是幽默》一文中,老舍還闡述了自己對于幽默語言的看法:“幽默的文字不是老老實實的文字,它運用智慧、聰明,和種種招笑的技巧,使人讀了發(fā)笑,驚異,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這表明他認為,一個幽默的作家必須能夠極其熟練地運用語言文字,要做到“想得深,說得俏”。只有“想得深”,才能發(fā)揮幽默的作用;只有“說得俏”,才能達到幽默的效果。
二老舍的幽默藝術
任何一個成熟的作家,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老舍突出藝術特色之一是幽默。而老舍的幽默,又絕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幽默,正象每種花都有自己的顏色和芳香一樣。比如,魯迅的幽默,犀利、深沉;錢鐘書的幽默,溫文、儒雅;張?zhí)煲淼挠哪⒗淠o情。那么,老舍的幽默特色是什么呢?
老舍小說幽默藝術的形成與時代、家庭和其生活閱歷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幽默藝術的審美心態(tài)有其獨特的表現(xiàn):一是“笑的哲人”心態(tài);二是“改造國民性”救治心態(tài)。老舍小說采用了獨特的“自然”和“智慧”兩種幽默表現(xiàn)方式。喜感因素與悲感因素相交織,構成了老舍小說幽默藝術的獨特景觀。這種悲喜劇美學構成,使老舍小說的幽默藝術產生了巨大而獨特的魅力。
1.幽默與諷刺交相結合
面對日益嚴峻的殘酷現(xiàn)實,老舍常發(fā)出“時局如此”,“含著淚還要笑,笑得出嗎?”的慨嘆。因此,他在強調幽默的同時,也接受了諷刺。認為:“諷刺與幽默在分析時有顯然的不同,但在應用上永遠不能嚴格地分隔開’。這是因為幽默作家也同樣有著“極強的正義感,決不饒恕壞人壞事”,“在思想上多少盡到諷刺的責任,使人聽了要發(fā)笑,也要去反省”。他認為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二者是密不可分,應該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幽默離開諷刺,就會沒有多少教育意義,成為瞎胡鬧與開玩笑;而諷刺離開了幽默,就會成為說教。可見,老舍也是重視幽默諷刺的社會功能的,但不像魯迅那樣富于戰(zhàn)斗性,采取的是較溫和的態(tài)度,“以笑來矯正或誅伐”揭發(fā)社會的黑暗與指導大家對改進社會的責任。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老舍形成了自己溫婉的藝術風格。
2.幽默中暗含同情
在老舍看來,幽默中是有同情的。他說:“窮,使我好罵世;剛強,使我容易以個人的感情與主張去判斷別人。義氣,使我對別人有點同情心。有了這點同情心,就很容易明白為什么我要笑罵而不趕盡殺絕.我失了諷刺而得到幽默.據(jù)說,幽默中是有同情的。”他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被壓迫被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的、生活在社會下層的苦難市民的形象,對于這些人物給予了深切同情。他很贊賞薩克萊的話:“幽默的寫家是要喚醒與指導你的愛心,憐憫,善意—你的僧惡不實在,假裝,作偽—你的同情弱者,被壓迫者,不快樂者”.老舍不僅對貧苦的市民傾注了深沉的愛心,即使對市民階層,中小康之家的弱者,也飽含惻隱仁愛之心.在幽默小說《牛天踢傳》中,以憐憫的筆默描寫了牛夭賜的不幸遭遇。牛天賜是被富有之家牛氏夫婦收養(yǎng)的“棄兒”。自幼過著優(yōu)裕、舒適的生活。因為牛老者比較富有,當他在世時,親戚和本家都很看得起牛夭賜,當牛老者一死,牛氏家族的人們,便爭先恐后跑到牛宅,肆無忌憚地搶分家產,誰也不把棄兒牛天賜放在眼里了。牛天賜對牛氏家族的人,雖心里充滿怨忿,但表面上還得佯裝笑臉,敢怒不敢言,眼看著家產被瓜分殆盡,而又束手無策。老舍以含蓄詼諧的語言,表現(xiàn)了牛天賜無可奈何的處境:“不老實怎么辦呢?條上有刀!”表現(xiàn)了老舍對被侮辱被損害者牛天賜的深切同情。
3.幽默是披著喜劇形式的悲劇
老舍的幽默多是披著喜劇形式的悲劇,用笑衣裹著苦果。他的幽默始終抹不掉苦澀辛酸的味道,不管如何逗笑,實際卻很沉重。這是現(xiàn)代中國多災多難的社會現(xiàn)實決定的,也是老舍個人艱辛痛苦的生活經歷決定的。他面對現(xiàn)實,正視人生,從自己獨特的生活角度出發(fā),用自己個性鮮明的審美觀點觀察,對社會人生有了較為本質的認識后,發(fā)筆為文,結構作品,塑造形象,暴露黑暗現(xiàn)實,把一切都不加涂飾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將喜劇和悲劇這兩種似乎對立的藝術成分巧妙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笑中含淚的老舍式的幽默。這種幽默具有契訶夫的微笑和高爾基的苦澀。他在作品中,根據(jù)笑的定律與邏輯,博采中西藝術技巧,指出人間的缺欠可笑。笑后思笑,使人感到現(xiàn)實世界的空虛、殘酷、荒誕不經,于是透過荒唐可笑的事物,又使人油然產生悲感的意味,從笑中體會到一種人生的苦澀。
八十年代的研究者在研究老舍小說的幽默形態(tài)時,大都是把幽默放在喜劇因素與悲劇因素相融合的框架中。陶長坤在《老舍幽默探源》一文中認為“寓莊于,含淚微笑。暴露下層人民的不幸命運,將辛酸的淚水浸入笑聲中”。李冰霜在《笑的藝術》中認為老舍的幽默特征是:“笑中藏怒,笑中藏悲,笑是為了表現(xiàn)悲苦”,前期研究者多把幽默的對象放入“悲”與“喜”的交融中,認為老舍的幽默是披著喜劇外衣的悲劇,悲劇是老舍小說主要的類型。研究者表達的是惟有悲劇因素,方顯老舍幽默的深刻。幽默中包涵的事是老舍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對不幸命運人們的同情。
三老舍小說獨特的幽默表現(xiàn)方式
1.智慧的幽默形式
作為幽默技巧,夸張是將客觀事物內在的矛盾性,通過顯微鏡將它的狀態(tài)放大,給讀者以更鮮明的形象和情趣。夸張手法的運用在老舍幽默小說中不乏其例,多運用于否定反面現(xiàn)象時。老舍善于從表面看來似乎毫無聯(lián)系的兩種事物中覓出內在相似點,然后以此喻彼,相映成趣。他把趙姑父喝酒后醉意朦朧的笑臉比作“像噴過火的火山掩映在紅云赤霞里似的”(《老張的哲學》)。他比喻高媽說話圓滑“像留聲機片,是轉著圓圈說的,把大家都說在里邊,而沒有啟承轉合的痕跡《駱駝祥子》)等等。這種種奇特的比喻既出人意外,又合乎情理,使得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更加形象、生動、鮮明,增強了作品的幽默感。
2.故事情節(jié)的幽默
老舍的幽默技巧不僅表現(xiàn)在語言表達上,而且還表現(xiàn)在情節(jié)結構方面。老舍善于從紛紜的生活現(xiàn)象中擷取充滿矛盾的事件,再經過一番匠心獨運的巧妙安排,組織成饒有風趣的情節(jié)。在《老張的哲學》這部作品中,作者對各種人物關系進行了巧妙處理:欲擒故縱,先分后合,由弛入張,盤根錯節(jié),構成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和結果,突出了作品的喜劇性。
3.平民化視角,樸實的美
平民出身的老舍自幼便接觸了大量的通俗民間藝術。他從小出入廟會茶肆,非常喜愛相聲、說書、戲曲等民間藝術,受其熏染,也善于苦中作樂。他受到了滿漢融合、雅俗交匯的多重教育,集滿漢文化、雅俗文化于一身。這無疑給予了他生命的養(yǎng)分。大眾藝術是民族審美經驗的長期積淀,蘊含了豐富的民族幽默意識和民族幽默形式。這種市民文化和市民性格對老舍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他愛這片土地的古樸與善良,對市民含辛茹苦的生活懷著深刻的同情,普通市民的善良、溫和的血液早已不知不覺融入他的體內。這些對老舍幽默風格的形成有著深切的影響。所以在作品中,老舍大量借鑒通俗文藝的幽默手段,形成了自己表現(xiàn)幽默諷刺藝術的獨特方法——輕松詼諧的描寫、通俗淺白的語言、聯(lián)想奇特的夸張。
老舍幽默諷刺小說語言的通俗性主要表現(xiàn)在:質樸又不失典雅精致;北京方言、口語和大白話出神入化的運用。老舍主張語言要通俗易懂,但并不是不加雕飾、直白淺陋,并不是對大眾趣味的完全趨附與投合,而是要在“俗”、“白”中,體味出藝術性、審美性,體味出“雅”的色彩來。為了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老舍一方面從人民群眾的口語中吸取營養(yǎng),另一方面又認真選擇加工提煉,使用詞語脫去了自然形態(tài)的粗糙與隨意,把大眾語言的沙海煉成金子。現(xiàn)代的北京口語,經他有分寸的削、砍、雕、鑿,顯出一種樸素精致的美。
結語
言藝術大師,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創(chuàng)作豐厚,更是得益于他那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文學語言理論。在其談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文章中有許多關于文學語言理論,老舍的語言觀點很多見解獨到、精辟,涉及到的問題比較多。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俗與白的語言風格
俗與白的語言風格的追求是貫穿老舍文學語言觀的一條主線。在《我怎樣寫〈小坡的生日〉》中,老舍說“最使我得意的地方是文字的淺明簡確。有了《小坡的生日》,我才明白了白話的力量,我取用最簡單的話,幾乎是兒童的話,描寫一切了。我沒有算過,《小坡的生日》中一共到底用了多少字,可是它給我一點信心,我就是用平民千字文課的一千個字也能寫出好的文章。我相信這個,因而越來越恨‘迷惘而蒼涼的沙漠般的故城喲’這種句子。有人批評我,說我的文字缺乏書生氣,太俗、太貧,近于車夫走卒的俗鄙;我一點也不以此為恥!”【1】這正說明了老舍對文學語言的基本看法,也反映了他對俗與白文學語言風格的追求。
所謂的“俗”與“白”,并不是沒有要求,恰恰是有一定標準的,“俗”,并不是“低俗”的“俗”,而指“通俗平常”,是指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口語;“白”,則是指沒有過多修飾的白話。他認為“真話、明白話,比什么都好”,“晦澀是致命傷,小說的文字須于清淺中取得描寫的力量”。老舍推崇的是一種既貼近日常生活又能真切的表達真情實感的簡單、通俗的語言,注意“從日用的俗語中創(chuàng)造出文藝作品來”,“從俗話中掏出珍珠”。《駱駝祥子》十余萬言,其語言可謂真正做到了俗與白,整部小說總字數(shù)107360字,不同單字數(shù)卻只有2413字,其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幾乎都是常用字。所以,只要學會621字的小學生,就可以閱讀它的90%,而掌握了957字的人,即可閱讀95%。【2】
在追求“俗”與“白”的語言風格的同時,老舍還提出要對日常口語進行“再加工”。他指出提倡“俗”與“白”的語言風格,并不是說寫文章完全的口語化,照搬日常口語。相比較而言,日常口語零散、瑣碎,還夾雜著不純粹的成分,又常常因為借助說話人的表情、動作,省略了某些能懂的部分,很多時候口語只有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被理解。文學語言則不一樣,它既要準確的表達事物,又要求說的簡潔生動。所以,老舍認為,創(chuàng)作文學語言就是要巧妙地安排普通的文字。真正的文學語言,首先是源于生活,充滿真情實感的,還要經過作家的選擇提煉。這種加工提煉并不是要對語言進行過多的修飾,追求詞藻的華麗和濃妝艷抹。這正是老舍先生所極力反對的,他所追求的是通俗易懂、簡潔自然的語言,是凝聚了作家的心血的語言。正是由于對俗與白語言風格的追求,使得老舍先生的作品沒有書面語的晦澀難懂;同時,他又對日常口語進行了加工,使其語言避免了口語的粗糙,形成了藝術化與生活化相融合的語言風格。
二、 提升現(xiàn)代白話的審美功能
當然,老舍先生并沒有僅停留在俗與白語言風格的追求上,他還提出要提升現(xiàn)代白話語言的審美功能,塑造本民族語言的“美”。具體來說,它主要包括聲律美、簡約美、幽默美三個方面。
1、1、聲律美
老舍先生認為語言是帶著聲音的,而他自己就是帶著聲寫作的,所以才會寫出繪聲繪色的語言,他認為創(chuàng)作語言時要把字音、字調、語調都考慮進去。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古代文人早已知曉這一特點,因而創(chuàng)作詩詞時注意平仄的搭配。這樣才能使詩詞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才能形成文學語言的音樂美。老舍先生強調要追求語言的音樂美,所以他是出著聲寫劇本小說的,它的劇本小說都是有聲的作品。老舍說,當代的作家創(chuàng)作時十分注重語言的思想內容,但卻忽略了語言的形式。這里的形式,主要指漢語的聲調,也就是平仄的變化。他提出要在文章的語句中靈活的運用平仄,在前后兩句中交替出現(xiàn),使聲調產生高低、長短的變化,從而使語言形成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的律動,產生優(yōu)美的節(jié)奏感。他說:“我寫文章,不但要考慮每一個字的意義,還要考慮到每一個字的聲音,不但寫文章是這樣,寫報告也是這樣。我總希望我的報告可以一字不改地拿來念,大家都能聽明白。雖然我的報告作得不好,但念起來 很好聽,句子現(xiàn)成。”【3】那怎樣才能使文章念起來好聽呢,老舍舉例說:“比方我的報告當中,上句末了用了一個仄聲字,她去了’,下句我就要用個平聲字,如‘你也去嗎?’讓句子念起來叮當?shù)仨憽:梦恼伦尨蠹以敢饽?也愿意聽。”除報告外,老舍先生描寫性的文字也同樣具有音樂美的特點,讀這樣的文字,接受者能明顯感受到節(jié)奏感和律動感
,這與他自小的古典詩詞的深厚修養(yǎng)分不開。“張三李四”好聽,“張三王八”就不好聽,原因是前者二平二仄,音韻有起有落,后者四字全是平聲,缺少抑揚韻致。為了使文章既有思想感情,又鏗鏘悅耳;既有深刻的含義,又有音樂性,“是文字與所敘述的相得益彰”,就得對文字進行加工提煉。“及至寫成一段,當看那全段的律動如何,而增減各句的長短。”【4】我們的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像老舍先生那樣靈活運用平仄,使聲調產生高低、升降的變化,從而形成文學語言的聲律美。
2、2、簡約美
除了聲律美之外,老舍先生還主張文學語言的簡約美。老舍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實現(xiàn)白話語言的簡約美。一是字詞,老舍主張用現(xiàn)代的字盡量不用生僻的字。老舍說:“我寫東西,總是盡量少用字,不亂形容,不亂用修飾,從現(xiàn)成話里掏東西。”“想起一組話,先別逐句寫下來,而去想想能否找出一句代表全組,這就可以既省話又巧妙。”【5】老舍的作品多數(shù)用字量較小,一般掌握二千左右漢字的人就基本能讀懂,表達的含義也十分簡潔明了,《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正紅旗下》等作品都是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是句式,老舍不贊成用長句子,而推崇用短句子。老舍的作品中的句子多數(shù)字數(shù)較少,有時三、四個字一句,甚至兩個字一句,一個字一句的都有。老舍說:“寫東西,要一句是一句”,“不要太長的句子,當我寫了一個較長的句子,我就想法子把他分成幾段。”【6】一部十萬字的《駱駝祥子》,全書卻很少有超過十五字以上的句子,多數(shù)句子都是七八字或十字左右。
3、3、幽默美
文學語言的運用最忌諱晦澀、枯燥、乏味,追求的是生動、有趣、活潑。而要使文學語言生動、有趣、活潑,幽默則是必不可少的。作為語言大師的老舍同時也是一位幽默大師,老舍的語言幽默主要是由句子的構造和用詞的選擇來實現(xiàn)的。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對語言的諸多要素———詞匯、句式、語音的變異使用,通過運用各種修辭方式來實現(xiàn)幽默。如《茶館》第二幕的臺詞中,老舍十分巧妙地運用諧音雙關的修辭方式,既有深刻的寓意,又有強烈的幽默效果:“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什么都改良,為什么工錢不跟著改良呢?”【7】老舍幽默的語言風格的形成最重要的在于其對語言結構方式的變異,這種變異是語言幽默的骨架,語言的變異性越強,幽默的效果越強。
以上是對老舍的文學語言觀的一些主要方面進行的歸納和總結。老舍先生從創(chuàng)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些文學語言觀點,對我們當今的文學創(chuàng)作仍然十分受用,具有十分寶貴的借鑒意義和啟迪作用。
參考文獻:
[1]老舍 《我怎樣寫〈小坡的生日〉》,《老舍論創(chuàng)作》,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年出版,第20頁
[2]宋永毅:《老舍與中國文化觀念》,學林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305頁
[3]老舍:《我怎樣學習語言》,《老舍論創(chuàng)作》,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年出版,第219頁。
[4]老舍:《言語與風格.》,《老舍論創(chuàng)作》,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年出版,第97頁。
[5]老舍.人物,語言及其他[A].老舍創(chuàng)作[C].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 第9頁
姓 名:張宇思
學 校:吉林省磐石市明城中
學九年級(4)班
愛 好:讀書,寫作,旅游
星 座:水瓶座
座右銘:人生在世,首先應當追
求的是優(yōu)秀,而非成功。
我喜歡在靜謐的夜晚,在柔和的燈光下,靜靜地打開一本書,沉浸在古今中外名著之中。看老舍先生筆下老北京的色彩,看張愛玲在舊上海表達自己的高雅與精致,看曹雪芹在大觀園表現(xiàn)林黛玉的孤傲與敏感……讀書,滋潤了我的心靈,讓我沉浸在一個又一個或美好或莊嚴或幽寂的意境之中,帶我遐想,引我哲思。
我也喜歡在閱讀了一本本名著之后,拿起筆把自己最切身的感受真誠地抒發(fā)出來。我曾把爸爸媽媽的情人節(jié)真情記錄,我曾慷慨議論每個人在生活中的位置,我曾在懈怠的時候堅持并守望……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我在《高分作文》等雜志發(fā)表了十幾篇文章,這些文章都是我對生活、對社會、對未來的真實感悟。
想成為一名作家,或者一名文字工作者,我會朝著這個方向不懈地努力。也許前頭的路有困難有挫折,但我會執(zhí)著地前行。
翻開《駱駝祥子》,我看見祥子擺弄著手里的現(xiàn)洋,嘴里念叨著自己的小九九,盤算著買一輛洋車,旁邊就是黑漆漆的被刷得锃亮的老北京洋車……
翻開《茶館》,我看見王利發(fā)正擦著桌子,他用麻利的手法和嫻熟的嗓音招徠客人,手里是壺嘴正冒著熱氣的老北京茶壺……
翻開《四世同堂》,我看見瑞宣在車水馬龍的街巷中逛進逛出,并發(fā)出終會消失的感嘆,身邊屹立的是老北京的建筑……
老舍先生,是您用飽含真情的筆觸繪聲繪色地描寫著您所熱愛的那片土地――老北京。讀您,是我永不厭倦的課題。
不倦地讀您,我嗅到了老北京的氣息。空氣中摻雜著北京小吃的氣味,叫賣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從未間斷,整個老北京都沸騰著。為生計而奔波勞碌的勞動人民生動地詮釋著老北京的韻味。老北京,始終生活在忙碌而熱鬧的氛圍中……這便是您讓我嗅到的氣息。
老舍先生,您是我不變的執(zhí)著,我愿意不倦地讀您。
不倦地讀您,我品味到了老北京的氣節(jié)。這座飽經風雨的城市啊,經歷了多年滄桑依然巋然不動。我終于明白了您熱愛這片土地的原因,不僅僅是它的文化氣息,還有它的氣節(jié),那始終屹立于風雨之中的氣節(jié):厚重、深邃、凝練、剛直……這便是您守護的那片土地,這便是您讓我品味到的氣節(jié)。
老舍先生,您是我不變的信仰,我愿意不倦地讀您。
不倦地讀您,我終于明白您所熱愛的一直都是那片熱土。事物的新舊交替是生活發(fā)展的必然,而老北京也終將被新北京取代。然而,您卻一直守望著那片熱土,用你的筆描述著它,并講述著發(fā)生在那里的故事,于是您繼續(xù)著老北京的傳承。
老舍先生,您是我不變的堅持,我愿意不倦地讀您。
不倦地讀您,讓我看到了老北京的文化、老北京的色彩;不倦地讀您,我感受到了您對生活的熱愛和虔誠;不倦地讀您,我觸摸到了歷久彌香的歷史。
老舍與北京
我看見祥子手里撥弄著現(xiàn)洋,心中盤算著買車,嘴里念叨著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車黑漆漆的車身、亮晶晶的瓦圈,閃著光;我看見王順發(fā)忙著擦桌子碼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著老北京的大茶壺,壺嘴徐徐吐著水霧;我看見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紅,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兒爺昂首挺胸,老太爺微笑點頭;我看見沙子龍直視徒眾一言不發(fā),心中暗道:“不傳!不傳!”,堂前老北京那只鏢局長槍,靜靜倚立墻角,與主人遙相呼應……
讀老舍先生的書,仿佛被書中人物引領著,游覽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氣息,欣賞北京的色彩,聆聽北京的節(jié)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號啊!
那是老北京的絲絲縷縷、點點滴滴。似一段京胡弦語,激越鏗鏘,余韻悠長;如一壺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無窮。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飲食――“良鄉(xiāng)的肥大的栗子,過了砂糖在鍋里‘唰唰’地炒著,連鍋下的茶煙都是香的”,“高粱紅的河蟹,用竹簍裝著,沿街高聲叫賣;而會享受的人們,會在酒樓里,用小小的木錘,輕輕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腳”――只有老北京才會有如此誘人的風味;也只有老舍先生,才能領略得如此動情傳神!
老舍先生雖然祖籍山東,可他卻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更無比地愛著北京。他愛老北京的一切,正如舊歷年張貼的年畫:喜慶、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氣;細致、精巧,更傳達著文化的氣息。老舍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心,以自己對北京的無比熱愛,描繪出一個真實而又理想的北京,一個現(xiàn)實而又詩意的北京。于是,老舍先生的文字,老舍先生的名字,也因此成了北京的象征、北京的符號。
老舍先生出過國,留過洋,他自然懂得時代終究會推動“老北京”變成“新北京”,這是一種欣喜與哀婉交織的復雜情感。這種情感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歡逛八面槽、大柵欄、琉璃廠,可他也惋嘆“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店鋪都會消失”。正因為此,老舍先生在新時代北京的舞臺上,努力創(chuàng)造著新北京的語言和形象,創(chuàng)造著新北京的符號。
于是,作為北京符號發(fā)現(xiàn)者、熱愛者和創(chuàng)造者的老舍先生,也成為了北京歷史與現(xiàn)實的,北京人眼里與心中的,一座永恒的豐碑。
魯迅故居(北京市西城區(qū)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的丁香在愛古樹的人中很有名氣,丁香開花的時節(jié),很多人都會去感受那份文雅。前院有丁香,后院有兩棵黃刺梅、三棵白楊樹、兩棵花椒樹,還有那兩棵知名度很高的棗樹。其實,這棗樹已不是原本魯迅《秋夜》文中的那兩棵,魯迅故居的工作人員說是后來補種的。院里還有魯迅開鑿的一眼水井。每逢春季,繁花盛開,芳香滿院。
秋夜(節(jié)選)——魯迅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棗樹,他們簡直落盡了葉子。先前,還有一兩個孩子來打他們別人打剩的棗子,現(xiàn)在是一個也不剩了,連葉子也落盡了。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后還是秋。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干子,然而脫了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幾枝還低亞著,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睒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fā)白。
郭沫若 &銀杏
北京郭沫若故居,現(xiàn)為郭沫若紀念館,地處北京市西城區(qū)前海西街18號,東臨什剎海,南望北海公園靜心齋。 如今郭沫若故居外層院里生長得最茂盛的就是十余棵銀杏樹。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媽媽樹了。這棵銀杏樹是當年郭沫若的夫人回南方養(yǎng)病時,郭沫若和孩子們在西山大覺寺移來的。為了讓孩子們祝愿媽媽早日康復,郭沫若給這棵銀杏樹起名“媽媽樹”,默默祝福著與自己共患難的妻子能像頑強的銀杏一樣,戰(zhàn)勝病魔,早日回到孩子們的身邊。郭沫若一家把這棵銀杏當成自己家庭的一員,至今這棵銀杏樹仍在院中茁壯挺拔地生長著。
銀杏(節(jié)選)——郭沫若
銀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為什么又叫公孫樹。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專在乎你有這和吉相仿佛的果實,核皮是純白如銀,核仁是富于營養(yǎng)——這不用說已經就足以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進,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著動物般的性態(tài),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來的奇珍。
你是真應該稱為中國的國樹的呀,我是喜歡你,我特別的喜歡你。
老舍&丹柿小院
盡管接地氣的老舍,并沒有專門描述丹柿小院的文字,但是他在這個小院居住的時間最長,人生成就最輝煌,寫下了建國后的所有作品。老舍先生的四合院不大,位于燈市口西街的豐富胡同19號。房間也很小,里面陳列了老舍的作品以及他的生平介紹。院子里擺放著一口大缸,是老舍夫婦用來養(yǎng)魚的。
我特別喜歡閱讀老舍先生的作品。今天,我又重溫了他的作品《養(yǎng)花》,更覺得回味無窮。
文中敘述了作者養(yǎng)花的樂趣,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老舍爺爺說的“不勞動,連棵花也養(yǎng)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這句話。我想,老舍爺爺不是有腿病嗎?他還這么熱愛勞動,不顧年老體衰,堅持勞動,使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得到適當?shù)恼{節(jié),有益身心。他老人家能做到的,難道我們新一代少年不能做 到嗎?
可是,我們這一代有不少的“小皇帝”、“小公主”,他們過的是“飯來張口”的生活,更不要說把勞動當作一種樂趣了。就比如我自己吧,爸媽總是很忙,有時叫我把地拖一拖,可在蜜罐中長大的我連地板也拖不干凈,也不愿拖。我想媽媽能拖嘛!再說我還要學習呢。可自從小學學了這篇文章后,我不同了,爸媽一叫,我馬上忙開了。當我把地板拖得干干凈凈時,看著自己勞動的成果,心里別提有多舒暢了。我也終于親身體會到了老舍爺爺所說的勞動的樂趣了。
不過,養(yǎng)花除了要愛勞動,還得有這方面的知識。老舍爺爺長期養(yǎng)花,久而久之摸著了一些門道,對于喜陰的花和喜干的花所適應的環(huán)境都了如指掌。的確,干 什么事缺乏知識都是不行的,我曾栽種過一盆君子蘭,可是我連基本的養(yǎng)花知識都不懂,只顧一個勁地澆水,結果君子蘭過早地枯萎了。說出來不怕笑話,為此,我還大哭過一場,現(xiàn)在想起那時的我也太天真了。但這以后,我知道了一點:君子蘭不愛“喝水”。這也證明,知識是人們辦好一切事的關鍵,沒有它,達到目的就會很困 難。
只有愛勞動又有知識的人,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并從中體會到樂趣。這就是老舍爺爺?shù)纳⑽摹娥B(yǎng)花》給我的啟迪。
“老舍先生從不管我的學習成績。”昨日,老舍先生之子舒乙來渝參加沙坪壩區(qū)首個沙磁文化日紀念活動,在大學城重慶師范大學校區(qū)內,舒乙首次向外界透露了父親對他的教育態(tài)度。
讓兒子給老師送鴨子
昨天上午9點半,重師能容納300多人的愷撒學術報告廳被同學們擠得水泄不通,因為沒有座位,很多學生只有站在過道上聽完舒乙的演講。精彩的講座,引發(fā)了全場5次雷鳴般的掌聲。
老舍先生1937年底來到重慶,直到1946年才離渝前往美國講學。在渝期間,他完成了一生最重要作品之一,《四世同堂》的2/3。
“那時候,老舍先生愛喝酒,常常從城里的白象街步行到歌樂山,看望冰心一家人,找人喝酒。”舒乙回憶,老舍先生其實是一個很率性的人,自己讀小學時,一次,父親突然寫了一張條子,讓他將別人送給自己的鴨子帶給老師,“也許覺得那時老師太辛苦了。”
鼓勵孩子自由發(fā)展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老舍先生特別高興,他總是鼓勵我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那時我常坐在山頭上寫生,老舍先生總要過來給我講一些繪畫技法,講得頭頭是道。但他自己,卻一筆也不會畫。”
舒乙說,老舍先生一直主張自由地發(fā)展兒童的天性,維護他們的天真活潑,滿足他們的正當愛好,不要干預太多。比如對舒乙5年級前一直處于最后一名的成績,老舍先生從來不會加以評價,“五年級后,我突然開竅,成績突飛猛進。老舍先生知道后還顯得一臉驚訝。”
文化決定地區(qū)排名
在隨后舉行的“沙磁文化日”座談會上,舒乙、郭沫若之女郭平英、張伯苓之孫張元龍、楊士中等文化名人,與來自臺灣、日本等地的學者一起,探討城市文化發(fā)展之路。
“我相信,將來城市是靠歷史文化來評定優(yōu)秀與否的,而具體到各個地區(qū)的座次也是靠文化來排定的。”舒乙認為,經濟發(fā)展了,各個城市的建設差別會越來越小,決定城市競爭勝負的最主要因素將是各地的文化。
對殖民地文化現(xiàn)象的嘲諷
摘要:老舍在國立山東大學時期的作品有一個重要的主題,即對青島這個殖民地文化現(xiàn)象的嘲諷與反思。對于青島這座新興的工商業(yè)城市的殖民化現(xiàn)象,老舍是深惡痛絕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老舍文學創(chuàng)作與理想,與國立山東大學文學精神一貫堅持的較為濃重的學術研究和自由化精神是一致的,老舍的創(chuàng)作使國立山東大學文學的內在精神更加精英化、自由化。
關鍵詞:老舍 殖民地文化 嘲諷 自由追求
作者簡介:劉香,女(1976―),山東日照人,文學博士,臨沂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該文系2008年山東省社科有資課題:邊緣的自由――1930-1937:國立青島/山東大學“教授作家”研究的成果之一,基金項目號:08DWXJ08。
老舍先生的《貓》(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句話就是:“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其中的“古怪”一詞被看成是文眼,教學中圍繞這個詞展開的理解也各式各樣。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古怪”本來是個貶義詞,可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被賦予了特殊的感彩,應該說重新具有“豐富、有趣、奇特”的語境義。這樣理解對嗎?
應該說,這種觀點許多教師認可。因為課文中雖然沒有明確表達作者內心情感的詞句,但也不難體會到作者對貓的情感傾向,如作者贊貓“有時候很乖”,夸貓捕鼠的時候“多么盡職”,還詳細描摹貓的動作的“溫柔可親”和叫聲的“豐富多腔”……可見作者是很喜歡貓的。這種把本來很喜歡的偏偏說成“古怪”的表達是一種“無理而妙”,也與本單元前兩篇課文中的“明貶實褒”是一脈相承的。
但筆者對這種說法不愿茍同。
首先,我們來看看《貓》的原文情況。《貓》發(fā)表于1959年8月《新觀察》第16期,題目雖然是《貓》,可目的是要借寫貓來寫那個時代的“亮點”――滅四害運動取得的“很大的成功”。文中有這樣的表達:“貓的地位的確降低了,而且發(fā)生了些小問題。可是,我并不為貓的命運多耽什么心思。想想看吧,要不是滅鼠運動得到了很大的成功,消除了巨害,貓的威風怎么會減少了呢?兩相比較,滅鼠比愛貓更重要的多,不是嗎?”由此可見,老舍先生在《貓》中是無意于夸贊貓的。
其次,老舍先生對貓的一貫態(tài)度。舒乙先生在《我的父親老舍》(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中,有以下這樣一些關于老舍與貓的表述:“父親喜歡狗,也喜歡貓。不過凡是談到狗時,都很尊重;而談到貓則常常是批評的”“父親對貓的看法是比較復雜的,反正,絕不能簡單地用一個‘愛’字去概括”“他很愛貓,但又深知貓的毛病,故而常常嘲笑它們”“貓的可愛而且可敬的時候,是它們蹲在老鼠洞旁屏息凝視的時候,還有母貓生了小貓之后。這些時候它們是很盡職的。糟糕的是,貓也有不怎么可人疼的天性。貓是反復無常的典型”“這就是說,貓是有復雜性格的小動物。……”(以上摘引自該書第244~248頁)應該說,這些文字是舒乙先生認真研讀其父親作品中對貓的描寫以及參照父親生活而作出的一種真實又樸素的評價,也比較全面地闡述了父親作品中所寫的貓的情況――用“古怪”來形容是恰如其分的。
在了解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表達習慣之后,我們再來看課文中老舍先生對貓的描寫:“老實”與“貪玩”,“溫柔可親”與“一聲也不出”,“什么都怕”與“勇猛”……他用這種對舉的形式,正好符合人們對“古怪”的理解――性格怪異、很特別,讓人難以捉摸。也就是說,老舍先生在《貓》中,是用“古怪”和“可愛”共同表現(xiàn)貓的性格的復雜性,而不是用“古怪”從另一面來表達“可愛”的,“古怪”就是古怪,是談不上可愛的。
(作者單位:安徽省樅陽縣浮山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