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59: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公考常識,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一節(jié)刑罰的體系概述
一、刑罰體系的概念:是國家刑事立法以有利于發(fā)揮刑罰的積極功能、實現(xiàn)刑罰目的為指導原則,選擇刑種、實行分類并依其輕重程度排成的序列。特點:1、刑罰體系是以刑事立法選擇的刑罰種類為內(nèi)容并且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而成的;2、是由刑法規(guī)定的;3、以有利于發(fā)揮刑罰的積極功能、實現(xiàn)刑罰目的為指導原則。
二、刑罰體系的特點:1、體系完整結構嚴謹;2、寬嚴相濟目標統(tǒng)一;3、內(nèi)容合理方法人道。
第二節(jié)主刑
一、管制:是對罪犯不予關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機關執(zhí)行和群從監(jiān)督改造的刑罰方法。特點:1、不剝奪人身自由;2、限制一定的自由;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執(zhí)行期間,應當遵守下列規(guī)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服從監(jiān)督;
(二)未經(jīng)執(zhí)行機關批準,不得行使言論、出版、、結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權利;
(三)按照執(zhí)行機關規(guī)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
(四)遵守執(zhí)行機關關于會客的規(guī)定;
(五)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jīng)執(zhí)行機關批準。
對于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勞動中應當同工同酬。3、有一定期限;為三個月以上二年以下,最長為三年。4、由公安機關執(zhí)行和群從監(jiān)督改造。
二、拘役:短期剝奪犯罪人自由,就近實行刑罰方法。特點:1、是剝奪自由的刑罰方法;2、期限短;為一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最長為一年。3、公安機關就近執(zhí)行。
三、有期徒刑:剝奪犯罪人一定期限的自由,實行強迫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特點:1、剝奪人身自由;了、有一定期限。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最長20年。3、勞動改造。
四、無期徒刑:是剝奪犯罪人終身自由,實行強迫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特點:1、剝奪犯罪人終身自由。2、勞動改造。3、應當。
五、死刑:(一)死刑的概念:剝奪犯罪人生命的刑罰方法包括立即執(zhí)行和緩期二年執(zhí)行。(二)死刑的適用:1、必須嚴格遵守罪刑法定;2、把死刑規(guī)定的精神;總則,分則。3、不得對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適用死刑。4、不得違反法定程序適用死刑;中級以上法院判和高級以上復核。5、不得任意采用死刑執(zhí)行方法。(三)死刑緩期執(zhí)行:對于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zhí)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zhí)行。1、不必立即執(zhí)行有下列情況:法定從輕情節(jié)的;罪行相對不嚴重;過錯激憤犯罪;容易改造的;令人憐憫情節(jié)的;其它留有余地情況。2、結果:A判處死刑緩期執(zhí)行的,在死刑緩期執(zhí)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后,減為無期徒刑。B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xiàn),二年期滿以后,減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C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執(zhí)行死刑。3、計算:死刑緩期執(zhí)行的期間,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死刑緩期執(zhí)行減為有期徒刑的刑期,從死刑緩期執(zhí)行期滿之日起計算。
第三節(jié)附加刑
一、罰金:是人民法院判處犯罪分子向了家繳納一定數(shù)額金錢的刑罰方法。1、適用對象:主要是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秩序罪、侵犯財產(chǎn)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貪污賄賂罪。2、適用方式:選處、單處、并處、并處或單處。犯罪情節(jié)較輕,適用單處罰金不致再危害社會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單處罰金:
(一)偶犯或者初犯;
(二)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xiàn)的;
(三)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的;
(四)犯罪預備、中止或者未遂的;
(五)被脅迫參加犯罪的;
(六)全部退贓并有悔罪表現(xiàn)的;
(七)其他可以依法單處罰金的情形。
3、金額:應當根據(jù)犯罪情節(jié)決定罰金數(shù)額。三種情況:一沒規(guī)定數(shù)額最少1000元;二是規(guī)定了具體數(shù)額;三是比例或倍數(shù)。4、繳納期限:“判決指定的期限”應為從判決發(fā)生法律效力第二日起最長不超過三個月。“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確實有困難的”,主要是指因遭受火災、水災、地震等災禍而喪失財產(chǎn);罪犯因重病、傷殘等而喪失勞動能力,或者需要罪犯撫養(yǎng)的近親屬患有重病,需支付巨額醫(yī)藥費等,確實沒有財產(chǎn)可供執(zhí)行的情形。
二、剝奪政治權利:1、剝奪政治權利的概念:是指剝奪犯罪人參加管理了家和政治活動的權利的刑罰方法。內(nèi)容:剝奪政治權利是剝奪下列權利:
(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二)言論、出版、、結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權利;
(三)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
(四)擔任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2、剝奪政治權利的適用對象:應當附加的: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對于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的:對于故意殺人、、放火、爆炸、投毒、搶劫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其它適用情況:侵犯公民人身、民利罪、妨害社替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等。
3、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終身;3-10年;1-5年;管制附加的與管制的期限相同。4、起算與執(zhí)行:管制附加的同時起算,同時執(zhí)行。獨立適用的從判決執(zhí)行之日起。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從徒刑、拘役執(zhí)行完畢之日或者從假釋之日起計算;剝奪政治權利的效力當然施用于主刑執(zhí)行期間。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從主刑執(zhí)行之日起計算并執(zhí)行。
關鍵詞:慣用技術手段;公知常識;創(chuàng)造性;專利
中圖分類號: G3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2-87-2
0 引言
在實用新型專利評價報告制作和無效決定中判斷專利創(chuàng)造性時,經(jīng)常需要認定區(qū)別技術特征是否屬于本領域公知常識的情形。《專利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關于公知常識的記載是“所述區(qū)別特征為公知常識,例如,本領域中解決該重新確定的技術問題的慣用手段,或教科書或者工具書等中披露的解決該重新確定的技術問題的技術手段”,除“慣用手段”、“教科書”、“工具書”以外,公知常識還包括生活常識、各種技術標準、行業(yè)標準以及形狀、尺寸的簡單選擇等。
雖然,實用新型專利評價報告和無效決定進行“公知常識的認定”的法律依據(jù)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審查指南中并未給出具體的操作性強的認定方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評價報告和無效決定對于公知常識的認定在實踐中有可能存在差異。
近些年也有一些文章針對“公知常識的認定”進行了探討,目前普遍認同的做法是當一個技術特征必須同時具備下面兩個條件時才能判定該技術特征屬于公知常識:
①技術手段本身是公知的;
②技術手段在技術方案中所起的作用是公知的。
然而這個做法也只是給出了原則性的指導,實際操作性并不強,原因主要是對于關鍵的第②點常常缺乏具有邏輯性的說理,導致認定結果因人而異。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就試圖結合案例分析提出關于上述第②點的操作性強的判斷辦法。
1 案情介紹
1.1 案例簡介
本案的權利要求1如下:
一種電熱水壺,其特征在于,包括壺體(1),所述壺體(1)的底部連接有壺身底蓋(2),所述壺體(1)連接有手柄(3),所述壺體(1)外設置有隔熱外套(4),其特征在于所述壺體(1)的壺口向外翻卷形成反卷邊,所述隔熱外套(4)為開口或部分開口的筒狀,所述隔熱外套(4)套裝在壺體(1)上后,隔熱外套(4)的上端抵在所述反卷邊內(nèi),所述隔熱外套(4)的開口部位連接在手柄(3)上,所述隔熱外套(4)的底部與所述壺身底蓋(2)的上部設置有相匹配的第一卡扣結構,所述隔熱外套(4)和壺身底蓋(2)通過第一卡扣結構連接,隔熱外套(4)的開口部位和手柄(3)朝向壺體(1)的部位設置有相匹配的第二卡扣結構,所述隔熱外套(4)的開口部位與所述手柄(3)通過第二卡扣結構連接。
連接關系示意圖
1.2 案例比較
對比文件1公開了本案的如下技術特征:包括靨澹1),所述壺體(1)的底部連接有壺身底蓋(2),所述壺體(1)連接有手柄(3),所述壺體(1)外設置有隔熱外套(4),其特征在于所述壺體(1)的壺口向外翻卷形成反卷邊,所述隔熱外套(4)為開口或部分開口的筒狀,所述隔熱外套(4)套裝在壺體(1)上后,隔熱外套(4)的上端抵在所述反卷邊內(nèi),所述隔熱外套(4)的開口部位連接在手柄(3)上。
將本案與對比文件1相比較,存在如下區(qū)別技術特征:1)所述隔熱外套(4)的底部與所述壺身底蓋(2)的上部設置有相匹配的第一卡扣結構,所述隔熱外套(4)和壺身底蓋(2)通過第一卡扣結構連接;2)隔熱外套(4)的開口部位和手柄(3)朝向壺體(1)的部位設置有相匹配的第二卡扣結構,所述隔熱外套(4)的開口部位與所述手柄(3)通過第二卡扣結構連接。簡言之就是兩個卡扣結構及其連接關系。
2 案例焦點
根據(jù)上述比較可知,本案例爭議焦點主要是對于上述區(qū)別技術特征是否屬于本領域公知常識。存在以下兩種爭議觀點:
觀點一,卡扣是本領域中常用的連接結構,采用該結構連接隔熱外套和壺身底蓋以及隔熱外套和手柄,屬于本領域公知常識。
觀點二,卡扣結構能夠使隔熱外套與壺身的連接緊密,進而達到通過隔熱外套來承擔一部分壺體內(nèi)水的重量的效果。但是沒有證據(jù)表明該技術方案的選擇是本領域的公知常識。
3 案例分析
本案例涉及一種電熱水壺,其技術方案的核心是將壺體的壺口向外反卷,開口狀的隔熱外套抵入壺體的反卷邊中,以此使得隔熱外套不易脫落且可以承擔一部分壺體內(nèi)水的重量。權利要求1中限定了隔熱外套與底蓋、把手分別通過卡扣結構連接。
根據(jù)前述的兩步法,可以分析得出:
第一,本案的技術手段“連接兩部件的卡扣結構”本身是本領域公知的,其是一種常見的連接結構;
第二,公知的卡扣結構只能起到緊密連接兩個部件的作用,而結合本案的技術方案核心可知,通過卡扣的設置,首先使隔熱外套與壺身得以緊密連接,在此基礎上,進而保證了隔熱外套能夠承擔一部分壺體內(nèi)水的重量,該作用與本領域公知的卡扣結構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因此上述技術手段不能同時具備前述的兩個條件,故不能將其認定為本領域的公知常識。
本案的觀點一在公知常識的認定過程中,僅注意到了卡扣結構的公知作用,卻未將該技術手段結合本案技術方案中的其他技術特征綜合考慮,致使對于該技術手段在本案中所起的作用的認定不夠全面,進而導致公知常識的認定出現(xiàn)偏差。因此,在確定技術手段所起的作用時不要將其從技術方案中孤立出來單獨分析,而要結合技術方案整體來確定其所帶來的所有功能。
4 結論
可見,在確定技術手段是否為本領域公知常識時,兩步法還是簡單有效的,只不過建議注意以下兩點:①技術手段本身是否公知主要還是依賴于判斷者要作為本領域技術人員進行考量評判;②在對比文件公開的技術內(nèi)容基礎上,判斷分析該技術手段在本專利中實際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否是其在本領域中公知的技術問題;若具備了上述兩點,則可以認為該技術手段為本領域公知常識。
今年的公務員考試與往年相比有很大區(qū)別,從原來的資格考變成現(xiàn)在的職位考,我覺得這二者比較還是職位考要好一點,因為這個考上了就直接上崗了,像原來我參加的資格考試,有了公務員證還得去找工作,要是沒找到就作廢了,白考一般,對于這一點我有深刻體驗,主要是自己眼光太高,好多機會都沒抓住,致使當時辛辛苦苦考的證最后作廢了,郁悶至極。但是,還是有很多考試時的感想要和大家分享的。
參加公務員考試還是受別人的影響才考的,一個一起工作的同事要參加就鼓動我也參加,當時就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也想見識一下公務員的考題是何種的與眾不同,所以就參加了。不過最后還真考上了,覺得自己很幸運。
現(xiàn)在想想當時考試好像不太真實,我開始復習的時候離考試只有一個月的時間,真沒有想到自己能通過,其實最要感謝的是魏老師,傳說他有行測小神童之稱,有機會大家可以見識一下魏老師的風采和講課的狀態(tài),那種氣氛把課堂烘托得你想不聽都難,有很強一股吸引力抓著你,讓你不得放松。我的初衷只是考考而已,沒想要怎么樣,但最后被魏老師敬業(yè)精神所感染,自顧自得學了起來,還津津有味的。
有一點我覺得自己也很幸運,行測言語那一部分自己幾乎沒丟分,做起來得心應手,就是自己平常喜歡看新聞和法律類的節(jié)目,這對積累常識是非常重要的,原本準備的時間就短,然而這些東西又不是準備了就都能掌握的,要靠平時的積累,這一點魏老師也提到過,平時積累比臨時突擊重要,例如常識判斷包括法律、政治、經(jīng)濟、人文、社會、科技和管理方面的內(nèi)容,臨時突擊做練習是無濟于事的。
還有一個拿分的好機會就是申論,并不是因為寫寫就能拿分,其實正好相反,光是把自己想表達的寫出來,要求的點沒對上也是白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時,其實很多答案都在材料中,這是趙老師告訴我的,還有就是按照模板進行申論的練習,并規(guī)范申論的寫作要求及習慣,寫起來方便簡潔不耽誤時間,這個效果非常明顯,最后我的申論得了72分,異常的驚喜。
這些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一點小經(jīng)驗,大家選擇性的看看,希望大家都能來交流自己的公考經(jīng)歷,分享經(jīng)驗。
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全國課標Ⅰ卷5題)
A. 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C. 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D. 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2.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2015年高考全國課標Ⅱ卷5題)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后才起的。
B. 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jù)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
C. 嗣位指繼承君位,我敕飩ㄍ醭通常實行長子繼承制,君位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D. 闕是宮門兩側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解析 1題選D,“太子”又稱皇儲、儲君或皇太子,是我國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繼承人;不能指其他兒子。第2題選C,“嗣位”是指傳位或傳業(yè)給嫡長子,不一定是最年長的兒子。
分析 這兩道題內(nèi)容涉及到古代科舉、吏制官職、宗法禮俗、姓氏稱謂、宮室車馬等古代文化常識,考查還是比較豐富的,雖然在試題的形式上是放在文言文閱讀中考查,但實際上完全可以脫離文言語段獨立成題,放在文言語段中考查的另一個目的是告訴我們識記古文化常識,有助于理解文言語段。應對這樣的試題,我們必須對一些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進行梳理識記,除上述列舉外,還有天文歷法、地理民族、宗教傳說、法律刑罰、軍事兵器、戲曲音樂、商業(yè)貿(mào)易、度量衡器、醫(yī)藥科技、衣食住行等常見的古文化知識。數(shù)量雖多,但只要我們在日常的學習中用心識記,一般比較好記,并不困難;同時我們在平時閱讀書籍和觀看一些古代影視作品中,也要多留心這方面的知識;當然必要的訓練也很重要。
考慮到古文化常識重在理解、分析和判斷,而不是追求死記硬背,估計今后大多還是會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xiàn),但在設題位置上,既可能附在文言文閱讀中出現(xiàn),也可能獨立成題。如果出現(xiàn)在語言表達這類主觀題上,則會以名稱對舉、依規(guī)推理(如天干地支、度量衡等)、謙敬褒貶、禮法錯位等內(nèi)容設題考查,難度上會小于客觀題。
[練習]
1. 下面關于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描述正確的是( )
A. 七夕節(jié),來自于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nóng)歷七月初七慶祝,以乞巧為主。
B. 上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七月半”,在陰歷七月十五日,以祭鬼為主。
C. 清明節(jié),亦稱“禁煙節(jié)”,在清明節(jié)前一二日,以禁煙、冷食祭日為主。
D. 中元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賞燈、舞獅和未婚男女交往為習俗。
2. 下面關于“桃李”“巾幗”“須眉”“伉儷”“布衣”含義理解正確的是( )
A. 男子、夫妻、百姓、學生、婦女
B. 婦女、男子、夫妻、百姓、學生
C. 學生、婦女、男子、夫妻、百姓
D. 夫妻、百姓、學生、婦女、男子
3. 《柳河東集》《聊齋志異》《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軒長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長慶集》等作品集命名方法分別是( )
A. 地名、 年號、 謚號、字、號、官職、書房名
B. 地名、 書房名、謚號、號、字、官職、年號
C. 書房名、地名、 官職、號、字、謚號、年號
D. 地名、 書房名、謚號、字、號、官職、年號
4.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度春秋。”這幅壽聯(lián)寫的老人歲數(shù)是( )
A. 60歲 B. 70歲
C. 100歲 D. 141歲
5. 下列以“年號干支兼用法”為紀年方法的是( )
①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②慶歷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啟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6. 對下列詞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衡下車,治威嚴。 下車:從車上走下來。
B. 流血漂櫓。 櫓: 槳。
C.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東:泰山以東。
D. 徘徊于斗牛之間。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7. 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職變動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左遷:一般指升官。
B. 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擢:放逐,貶謫。
C. 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就:就職,上任。
D. 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假:晉升,升任。
參考答案
1. A。(B項是中元節(jié)。C項是寒食節(jié)。D項是上元節(jié),又稱元宵節(jié))
2. C。(類似的還有“桑梓”指家鄉(xiāng),“社稷”指國家,“烽煙”指戰(zhàn)爭,“桑麻”指農(nóng)事,“汗青”指史冊等)
3. D。(《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河東人,世稱柳河東。《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聊齋”是其書房名。《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謚號“文正”。《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號稼軒。《王右丞集》作者王維,官至右丞。《白氏長慶集》作者白居易,此集為唐穆宗長慶年間編輯)
4. D。(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歲月,就是再加二十一年,總和是141;古稀即70,古稀雙慶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就是再加一年,總和也是141)
5. D。(中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即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和年號干支兼用法。使用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淳熙丙申至日”,“淳熙”為南宋孝宗趙Y(shè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即公元1173年。“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即公元1622年)
文言文翻譯對文言文水平一般的考生而言,是很難不經(jīng)過太多思考和分析就能很順手地翻譯出來的。針對文言文翻譯中存在的問題,要有相應的解決策略。可以從“語境”、“語法”以及“語感”的角度出發(fā),強化訓練,提高翻譯的分析能力,解決文言文翻譯的難題,提高文言文翻譯的準確性。
一、語境角度
語境,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通常分為“小語境”和“大語境”。所謂“小語境”往往指上下文的具體內(nèi)容、文章的主旨等,而“大語境”一般是指文章的社會背景、作者境況等因素。
1.聯(lián)系小語境進行翻譯 在翻譯時,要有語境意識,根據(jù)“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分析要翻譯的語句。能根據(jù)語句所在上下文的內(nèi)容,推測要翻譯句子的大概意思。文章中的句子一般不是孤立的,和上下句往往有內(nèi)容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有的老師引導考生在原文上進行翻譯,形成翻譯的初稿,目的就在于強迫學生能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語句的分析和翻譯。
例如,2014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試題,第8題翻譯的第1小題:若乃名者,方為薄世笑罵,仆脆怯,尤不足當也。這句文言的翻譯難點在“若乃名者”,根據(jù)下文,“方為薄世笑罵”的主語承前省,應為“若乃名者”中的“名”,而“名”在上文中的意思可聯(lián)系“仆之所避者名也,所憂者其實也,實不可一日忘”這句話,可以推知為“(老師的)名稱”。而“若乃”的解釋為:至于,用于句子開頭,表示另起一事。整個語句的翻譯為“至于老師的名稱,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謾罵,我懦弱膽怯,更是不足以承擔了。”
2.聯(lián)系大語境理解文本 如果有可能,語文老師可以適當普及一點中國歷史常識,為文言文翻譯提供一個大的歷史背景式的語境。幫助學生了解一點中國歷史常識,能有助于學生理解文言材料。
例如,2012年江西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閱讀就是選自《元史·徹里》,“徹里乃于帝前具陳桑哥奸貪誤國害民狀,辭語激烈。帝怒,謂其毀詆大臣,失禮體,命左右批其頰”。這些文言材料涉及到一些歷史人物的姓名,例如“桑哥”“徹里”這些帶有少數(shù)民族色彩的人物姓名,有必要提醒一下學生,這是元朝蒙古人統(tǒng)治時期的色彩。
如果缺乏語境意識,過于局限于所謂的“字字落實”,眼睛只是盯著文言詞匯和要翻譯的句子,沒有聯(lián)系上下文,沒有一定的歷史常識、文化常識,有時候是很難真正理解語句的意思的。
二、語法角度
強化語法意識,從文言語句的句子結構分析,是突破文言文翻譯難點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學習一點語法知識,懂得句子結構的基本分析方法。
1.找準謂語是關鍵 文言語句如果是只有一個主謂結構的單句,那么,考生很容易就能找出句子的主干,尤其是謂語成分。一旦找出謂語成分,那么整個句子的結構、成分就會非常清晰,包括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語法現(xiàn)象就會自動彰顯出來,這非常有助于進行文言文的翻譯。
例如,2014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試題,第8題翻譯的第2小題:亟謀于知道者而考諸古,師不乏矣。第一句是由兩個句子構成,“亟謀于知道者”和“考諸古”,謂語分別是“謀”與“考”,這樣,明確了謂語,那么其賓語就很容易了。“知道者”無疑就是“謀”的賓語,聯(lián)系語境,譯為“精通學問之道的人”,“謀于知道者”譯為“和精通學問之道的人商量”;“古”是“考”的賓語,聯(lián)系上下文,可譯為“古代(典籍)等”,“考諸古”可譯為“到古代(典籍中)考(驗)證”。整個句子譯為“盡快跟精通學問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驗證,老師就不缺乏了。”
2.分析復合句的句子結構 有的文言語句結構頗為復雜,不是簡單的主謂句,而是復合句、連動謂語句等,有時候還有一定量的修飾語。這時,考生要能分清句子結構,關鍵是要找出句子的主干,即主語、謂語和賓語,尤其要快速、準確找出句子的謂語。如果能分清句子的結構,就能把復雜的句子分為幾個部分,獨立翻譯。掌握一定的語法常識,會基本的語句句子結構的分析,是非常有利于做好句子結構復雜的文言語句的翻譯的。
例如,2013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試題,第8題翻譯的第1小題: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這句文言翻譯的關鍵點為“所在”、“以豐對”,也是得分點。句子的大謂語是“問”,賓語是“左右”,即“左右的臣子”,“安國所在”是直接賓語,是由一個主謂短語構成的,主語是“安國”,謂語是“在”,賓語是“所”,翻譯為“安國在哪里”。而“左右以豐對”中,主語是“左右”,謂語是“對”,即“回答”之意,“以豐”作為狀語,翻譯為“用李豐(來回答)”。整個語句翻譯為“魏明帝問左右臣子安國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豐來回答”。
三、語感角度
所謂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
考生經(jīng)過多年的文言文的學習、訓練,應該對文言文閱讀理解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果考生的文言文語感的能力具備了相當高的水平,在實際應用中就表現(xiàn)為一接觸文言文語言,即產(chǎn)生正確的多方位豐富直感。在閱讀時,能快速、敏銳地抓住文言文語言所表達的真實有效之信息,感知語義,體味感情。反之,語感能力差的,接觸文言時,在運用慣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僅能領略其所承載內(nèi)涵的一鱗半爪,甚或曲解其意,難得言辭之要領。
1.根據(jù)語感推測要有一定基礎 盡管文言文語感來自于平時嚴格的訓練,但不可否認,語感的形成有一個心理轉(zhuǎn)化過程,一個逐步深入地過程。這樣,使得語感就有一個推測、推敲以及確定的過程。尤其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會碰見沒有見過的文言詞匯,此時,是需要借助于語感進行合理的推測、推敲,以至最終確定其意義。
例如,2013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試題,第8題翻譯的第2小題: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nèi)不甚憚也。翻譯的注意關鍵點是“尚”、“外”、“內(nèi)”的解釋和被動句式的翻譯(“選”譯為“被選中”)。“豐雖外辭之,內(nèi)不甚憚也”的翻譯難度不大,考生也能知道“外”、“內(nèi)”的解釋,翻譯為“李豐雖然表面上推辭,而內(nèi)心不怎么害怕”。
這一句話中的“尚”字對于考生來說是相當陌生的,中學教材中并未出現(xiàn)過。“豐子韜以選尚公主”中的“尚”就要借助于語感了,“豐子韜以選”可以被翻譯為“李豐的兒子李韜因為被選中”,“尚公主”就成為了難點。“豐子韜”與“公主”之間的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尚”必然是謂語動詞,這也是進行推測、推敲的基礎,推測的可能性為“婚配”“娶(妻)”,根據(jù)語感推測,“豐子韜以選尚公主”翻譯為“李豐的兒子李韜因為被選中娶公主為妻”。
2.根據(jù)語感推測判斷時要合理 根據(jù)語感判斷時,要合理推測、推敲,尤其不能古今義不分。例如,2011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試題,第8題翻譯的第1小題:毀祠數(shù)百區(qū),勒巫為農(nóng)者七十余家。其中,“祠”是翻譯的難點,很多考生翻譯為“”“”等。這樣的推測和推敲就是沒有根據(jù)的胡猜亂想。“勒巫為農(nóng)者七十余家”很容易翻譯為“勒令巫師成為農(nóng)民的有七十多家”。
如果先遮住“”字,那么,“毀祠數(shù)百區(qū)”也很容易翻譯為“(陳希亮)毀掉的祠堂上百個”,那么剩下的“”字,就該是修飾“祠堂”的,就是什么樣的祠堂。而再聯(lián)系上下文,“巫覡歲數(shù)民財祭鬼,謂之春齋,否則有火災。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可以知道當時“巫覡”裝神弄鬼、騙取百姓錢財?shù)募漓牖顒佣喽保啊钡囊饬x應該與此有關,據(jù)此推測,“”可以解釋為“多”、“泛濫”。而“富貴不能”的“”的意思為“使……擾亂,指金錢和地位不能使之擾亂心意”,如果去除動作化特征,可以解釋為“亂”。在此基礎上,“祠”可以解釋為“多而亂的祠堂”,這樣的推測才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據(jù)。當然標準答案為“不合禮制的祠堂”,估計是很少有考生能推測出這樣的答案了。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中的一部分被認為是存在主義的先聲,其中對理性和自我的懷疑,對絕對自由的追求一起達到絕對自由之后所面臨的困境,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的思考價值。
關鍵詞: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記存在主義自由
作者簡介:王敏,女(1985-),籍貫:湖北省公安縣,學校:中國傳媒大學,專業(yè):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1)-19-0011-01
陀思妥耶夫阿斯基是十九世紀姹紫嫣紅的俄國文壇上一抹不可抹煞的絕世風景。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具有深度的文學作品,其中,《地下室手記》被認為是他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個轉(zhuǎn)折點,與其之前的作品如《死屋手記》、《窮人》等相比,更加富于思辨性。
一、存在主義的先聲
從小說的角度來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并不是一部情節(jié)性強,故事結構引人入勝的小說,相反在本書的第一部分中,幾乎沒有任何情節(jié),完全是主人公的自述。但從思想上來看,這卻是一部思想巨著,其中的思辨與思辨后的毀滅,闡釋與闡釋后的自反,一種思維的極度延展確實讓人目瞪口呆。尼采稱之為“一段真正的音樂,一段非常奇異的、非日耳曼的音樂”。他看到陀氏的作品中人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強烈的個人意志,因此用它來作為自己唯意志論哲學的例證。
從那位地下室里的人如何“連變成一個蟲豸也不可能”,會讓人自然而然想到卡夫卡的《變形記》。《地》中關于對理性的反叛“理性是件很妙的東西,這是不用爭辯的;但理性終究是理性,它所能滿足的僅僅是人的理性面。而意志卻是整個生命的表白,是包括理性與一切 沖動在內(nèi)的人的整個生命的表白。”我們會想起尼采的“上帝死了”。在尼采的思想中,“上帝就是理型和理想領域的名稱。”宣告上帝已死便是宣告:“超感覺的世界不再具有有效的力量了”。從第六部分中,我們可以看到薩特“反猶太者之畫像”的先聲,等等。從這些足以發(fā)現(xiàn)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他的《地下室手記》對存在主義的影響,或者可以說《地下室手記》便是最早的存在主義哲學經(jīng)典文獻之一。難怪在美國哲學家W 考夫曼編著的《存在主義》一書中把陀思妥耶夫斯基放在了首位,并說:“我找不出什么理由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看做存在主義者。但是我認為《地下室手記》的第一章是歷來所寫過的最好的存在主義序曲。這篇序曲以無比的活力和技巧,將各個主要題旨敘述出來――當我們閱讀從齊克果到卡繆的全部其他所謂存在主義者的著作時,這些題旨將會一一顯示出來。”
二、對“我”的質(zhì)疑
存在主義的特點,就在于它注重的是個人內(nèi)在極端的主觀性、自我的情緒和感覺,全然不顧現(xiàn)實,不顧世界,不顧他人。從《地》的敘述角度和方式上看,這一點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主人公像洪水般傾瀉自己的想法。他在提出一個想法后又迅速地否定自己的想法,這樣就讓讀者很難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但作者對此全然不顧,繼續(xù)讓主人公盡情發(fā)揮,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里不斷地徘徊掙扎,把自我的感覺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全然不顧讀者的感受。
《地》描繪了人類的存在狀態(tài),這也是存在主義看待社會、人類、生命的最基本觀點。在這里,沒有神圣,沒有上帝,沒有意義與價值,沒有理性,“我”可以在任何時候駁倒任何信念任何理論,“我”不需要堅持什么,恪守什么,“我”可以反對任何東西,反對人類,反對現(xiàn)代社會,甚至反對自己,反對自己思想中的理性。
在這種存在狀態(tài)之初,人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自由,但當盲目的歡樂很快消逝后,人們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寂與荒涼。“不懂如何惡意,不懂如何仁慈;不懂如何成為無賴,也不懂如何做老實人……我就在這個角落里生活,以這種惡意而無用的自 慰來嘲弄自己”。此時,人們找不到屬于自己的坐標,就像“我”一樣精神和思維都開始分裂,在傳統(tǒng)的主觀與客觀之間出現(xiàn)了一個具有某種監(jiān)視意味的角色――第三者思維。例如當他贊揚自己不受賄,但話剛出口他就想到那個第三者或許會認為他在炫耀自己,于是緊接著他就說那不過是句俏皮話而已,似乎他自己并不真的認為不受賄是什么值得嘉獎或炫耀的事情。然而更進一步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潛意識里是否真的一點炫耀的成分都沒有,他甚至認同第三者可能的看法――他根本就是在炫耀自己,想要不著痕跡地炫耀自己。于是在這里就有兩種潛在的評價,一方面主人公認同自己不受賄,另一方面又似乎在批評自己炫耀的姿態(tài)。這種思想的分裂,人格的分離,便是由于絕對意義,絕對真理的破裂,從而導致思想上的無基礎,再而造成了思維的斷層。
三、絕對的自由
隨著經(jīng)院哲學和上帝統(tǒng)治時代的結束,人們的信仰逐漸坍塌,先天的價值標準也隨之消失。薩特哲學的前提正是上帝不存在。關于存在,薩特用三句話來概括:“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這說明存在是絕對的、純粹的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既不與其他事物發(fā)生關系,也不與它自身發(fā)生關系。一句話,在自在的存在世界里沒有辯證法。在薩特的描繪中,自在的世界是一個無可名狀的、偶然的、荒誕的世界,一個使人感到苦悶、煩惱、孤寂、厭倦、恐懼甚至絕望的世界,認為“他人即地獄”。
在《地》里,人開始用自己的自由,對上帝信仰產(chǎn)生懷疑,對理性加以否定。主人公不斷探索并發(fā)現(xiàn)了人的精神世界里的問題,這種對上帝是否存在的困惑和人類的焦慮,與薩特提出人在信仰坍塌時代的自由觀是相互印證的。陀氏在其中揭示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悲劇,認為對上帝不再信仰的人,必然會得出“一切都是允許的”這一論斷,奉行這個“真理”的人最終將走向毀滅,也即精神世界趨于瓦解。專注于自己的人最終并不會獲得自由,只會殘害了自由,悖逆上帝的人性導致了人的自我毀滅。
作者試圖在“自明的常識”之外,爭取被“自明”和“常識”,即被理性扼殺了的人的權利。在這個世界中,人們自由地過著他們所選擇的生活,“人即自由”這一后來存在主義的經(jīng)典命題已初現(xiàn)端倪。在存在主義看來,“自由選擇”主要有三個方面:選擇什么、怎樣去選擇和選擇的結果。《地下室手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確定了人本質(zhì)上是自由的,也透露出來自由可能被濫用。
參考文獻:
[1]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記[J].世界文學,1982(4).伊信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每次公考筆試結束后都會有不少考生扼腕嘆息:有行測答題卡沒涂完甚至來不及涂的;有行測前面耗費太多時間導致最后資料分析沒做,但又聽說這部分簡單無比的;有題目看錯而與正確選項失之交臂的;有申論審題不清而答偏的;有公文格式錯誤的;有兩個問題只回答其一漏答問題的;有字數(shù)過少或過多的、錯別字、卷面不整潔的……
為幫助廣大考生更好地在考場上發(fā)揮,避免因一些低級錯誤而痛失機遇、后悔莫及,筆者根據(jù)多年的培訓經(jīng)驗和考場實戰(zhàn)經(jīng)歷,在此給大家提供一些實用性很強的筆試考場策略,助大家一戰(zhàn)功成。
行測策略
【做題速度總體求快】
行測考試的最大特點就是題量多、時間緊,因此一定要有緊迫的時間觀念。在做常識判斷題時,速度一定要快,不能猶豫、糾結。20道題完全可以五分鐘左右做完。類比推理、圖形推理和邏輯填空題型也要適當?shù)乜欤驗檫@些題型所需要的信息,一分鐘之內(nèi)就能想得到,想不到的再多花3分鐘也還是徒勞。片段閱讀和定義判斷的閱讀量較大,但因為較簡單易得分,所以要細心謹慎一點,注重正確率。而資料分析和邏輯判斷這兩個題型尤其要重視,因為只要稍微花點功夫就能輕輕松松得分,所以可以適當放慢一點,盡量提高準確率。至于數(shù)量關系題,考生若是比較擅長,可以每題花1.5分鐘左右;若是數(shù)學基礎較差,則可以適當放棄。總之考生要熟悉每種題型的特點和自己對各題型的把握程度,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時間分配。
【適當放棄果斷選擇】
每年聯(lián)考行測的110題中,有20-30題在一分鐘內(nèi)沒有思路、兩分鐘內(nèi)無法做出選擇是極其正常的。因此碰到不擅長、不熟悉或不知如何下手的題,要果斷放棄,千萬不可糾結在少數(shù)題目上而耽誤了全局,并因此影響整個考試過程中的心理狀態(tài)。
【做題順序先易后難】
“田忌賽馬”中,孫臏只是調(diào)整了賽馬的出場順序,就輕松扭轉(zhuǎn)了不利局面,考場上亦是如此。在備考階段的全真模擬考試中,廣大考生一般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做題先后順序。考慮到大部分考生在考試剛開始時,可能還未完全進入最佳考試狀態(tài),因此建議先做常識判斷、類比推理、圖形推理、邏輯填空等對注意力要求不高的試題,這也有助于克服緊張情緒;然后再做自己拿手或者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的模塊(定義判斷、片段閱讀、資料分析、邏輯判斷);最后做相對薄弱的部分。
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有些考生習慣按試卷順序從前往后做,那么千萬不要把試卷最后的資料分析放到考試最后來做,因為這部分只要稍稍花些時間,就特別容易得分!如果放到最后卻又時間不夠,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把的分數(shù)從自己眼皮底下溜走了!
【不同題型針對性解決】
常識判斷、圖形推理求快;類比推理、邏輯填空求快的基礎上注意陷阱;片段閱讀和定義判斷適當放慢,排除迷惑選項時要細心謹慎避免失分;資料分析只要找對數(shù)據(jù),正確列式再結合選項差距,就能運用快速計算技巧,迅速鎖定正確答案,正確率100%并非遙不可及;數(shù)量關系一般會有3-4道非常簡單的送分題,要能迅速識別出來,較難的題如果時間允許又思路明顯的,可以花點時間研究,但最多不可超過2.5分鐘。
【審題細心嚴防陷阱】
大部分題目都要求考生選出正確選項,但也有不少題目是選錯誤項、不正確項,或是故意把問題設置得很拗口,比如“以下選項除哪項外,均可能為真”、“以下選項不可能成立的是”、“除哪項外,其余都無法推出”、“以下選項都能從文中得出,除了”……這就要求考生細心謹慎地對待問題,弄清出題人意圖,避免馬虎大意落入陷阱。
【涂答題卡準確及時】
準備質(zhì)量好的2B鉛筆2-3支,將筆尖事先削得盡量扁、平而厚,以方便涂卡。涂卡時將答題卡選項框的左右涂兩次,即可讓光電閱讀機識別到,而不需完全涂滿。有不少同學習慣把試卷全部做完后再開始涂卡,卻發(fā)現(xiàn)涂卡時間不夠,悔之晚矣;因此建議每做完一部分試題就涂好這部分的答題卡。涂卡時一定要看清題號,對號入座、防止誤涂。為了形成良好的涂卡習慣和速度,在平時的模考中就應該嚴格按照考試要求涂好答題卡。
申論考場策略
【精準審題嚴防陷阱】
準確審題是攻克申論的第一步。要明確命題人究竟在考什么,把握好每題的要求。首先要找出問題的關鍵詞,明確問題涉及的材料范圍,是一問還是兩問,是要求概括內(nèi)容、問題,還是闡釋概念、評論觀點,亦或是分析原因、提出對策等,是否有身份和形式、格式要求,以及作答字數(shù)和其他要求。
很多看似容易的題,卻不易拿到理想的分數(shù)。不少考生覺得自己答得好,分數(shù)公布后卻大失所望。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命題人有時會故意設置一些陷阱,而部分考生審題不夠細心謹慎,犯了低級錯誤。例如2012年國考(地市級)和山東省考第三題,題干后的作答要求分別是:“1.對存在的問題概括準確、扼要;2.所提建議具體簡明、有針對性、切實可行;3.不超過400字。”以及“1.問題定位準確;2.建議措施具體;3.不超過900字。”顯然第1、2條要求就明確表明必須先指出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具體建議。遺憾的是,在模考中有近半的考生都只提建議而未先指出問題。
【帶著問題閱讀材料】
在閱讀材料前,先仔細看一遍試卷后面的問題,以明確閱讀材料時所要關注的重點方面,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閱讀材料時要快速查找關鍵句,適當圈點勾畫,邊看邊總結,每看完一段材料,就在稿紙上寫下一句話的段落大意,標好段落編號。材料看完后分好類,把內(nèi)容相近的段落歸為一類;再把有對象一致、角度相同、因果聯(lián)系、對策建議等關系的段落編號連起來,做好相應標注。
【答題內(nèi)容緊扣材料】
正所謂無材料不申論。緊扣材料,要求考生的答題內(nèi)容應從給定材料中提煉、分析得來。所有申論小題的答案都源于材料,大作文在文章立意、問題分析和對策建議等方面也與材料密切相關。因此材料是申論的根本。
緊扣材料要做到:忠于主旨。觀點、分析和對策等都要符合材料主旨,避免偏差,切忌另起爐灶、隨意發(fā)揮。緊扣題意。要認真審題,帶著問題在材料中找關鍵詞句,按題目要求謹慎作答。實事求是。許多考生喜歡套用答題模板,但一定要謹記申論材料是常新的,而模板是固化的,所以考生應根據(jù)材料、實事求是地作答,而非機械地憑空套用模板。
【書寫規(guī)范卷面整潔】
由于人工閱卷,申論判分的主觀性因素很大。閱卷人每天面對數(shù)百份以上試卷,自然會青睞卷面整潔的試卷。卷面方面要做到:書寫工整規(guī)范。盡量用楷體或端正的字體書寫,大小要適中,太小或太大的字都要不得。卷面整潔美觀。下筆需慎重,一定要先想好作答提綱和措辭,考慮好字數(shù),逐條寫到答題紙上,盡量避免涂抹和影響整體美觀的修改。無錯別字。閱卷標準中,錯三個字扣一分,但實際上錯一個字就會影響閱卷人的感覺。若是錯別字多,就更難取得較高分數(shù)了。標點正確。要掌握標點符號的正確用法,如標點符號一般占一格,不出現(xiàn)在一行之首等。無語病。考生要注意句子成分、措詞、搭配、邏輯、語序、是否有歧義或重復等,確保語句通順連貫無語病。
【字數(shù)控制時間分配】
很多人語文拉分,成績總是上不去,語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不能單單全靠書本上的知識來應付考試,而且語文題型較多,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考語文高分秘笈答題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語文高分秘笈答題技巧一、選擇題。
選擇題大多是常識題,需要死記硬背的題目,比如說拼音、錯別字、或者是選出與課文中不符的選項,這就需要平時看書識字的時候,不能走馬觀花的大致記一下就行,要準確的記住字的拼音和正確的寫法,字詞解釋以及文化常識也要記牢,對課文要很熟悉。盡量保證選擇題都做對,給后面的大題留扣分的空間。另外,選擇題千萬不能留空。即使再不確定答案,哪怕是猜也有25%的正確幾率。
二、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只需要記住一點:主干提取法。把主語、謂語、賓語找出來,再分析詞語是否搭配恰當。
三、文言文閱讀
要做好文言文閱讀,首先,上的文言文課前習慣要養(yǎng)好:上文言文課之前必須預習。不能等到老師上課的時候講而被動的聽,文言文可以一詞多義,同一個字有不同的解釋,這就需要我們在上課之前先看一遍注解,把文言文大致的意思能翻譯出來串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再把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生平境遇都了解一下,代入一下作者的情感。在考試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的時候,很多時候作者生平的境遇往往決定了文章的基調(diào),再把平時積累的詞義代入到文言文當中,結合上下文一起理解。就能大致解讀文言文的意思。
四、現(xiàn)代文閱讀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的時候,找準關鍵詞和關鍵句子,一般來說,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往往很關鍵,第一句是接下來將要敘述的內(nèi)容說明,最后一句是總結。閱讀之前先把要回答的問題看一遍,帶著問題閱讀,在讀到與提問有關的句子的時候做個小標記,方便答題的時候能快速的找準答案。不會答的時候再反復讀兩遍,另外,答題的時候不能只簡單的寫一句就行,我們不是一字千金,比如說總結的時候可以把內(nèi)容加上解釋和情感寫上去。點明主旨、承上啟下、總領全文、升華主題之類詞經(jīng)常用到。哪怕寫不對,也爭取拿到閱卷老師的同情分。最后要強調(diào)的是,觀點一定要積極向上。
五、作文
作文類型有很多:寫人、寫事、寫景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千萬不要脫題,只要不要脫題和空著,總不至于得零分。所以在寫作文之前一定要審題。作文題目盡量新穎,開個好頭就是鳳頭,再把細節(jié)描寫細膩一些,最后再結尾的時候點題。要寫好作文,跟我們平時的閱讀分不開,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閱讀多積累好詞好句,在寫作文的時候,優(yōu)美的句子往往很加分!最后,字跡一定要工整,卷面一定要干凈。
六、課外閱讀
語文很多大題都是我們課本上沒有學過的文章,這就需要我們有課外閱讀量,課外閱讀不僅能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還能豐富我們的知識點,好詞好句都需要課外積累,還有名著閱讀,記住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和精彩片段,比如說及時雨說的是宋江,黑旋風是李逵,魯智深是花和尚。
語文沒有捷徑,多背、多記、多看書、多理解、多積累、再加上答題技巧。希望能對您孩子有幫助,喜歡的話分享出去給更多有需要的人吧。
高考語文如何提高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一、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雖然經(jīng)過十多年的語文學習,但并無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心得。究其原因,是小學、初中的學習只是全盤接受教師分析文本的結論,然后記下來。這種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不僅剝奪了學生感知課文、體驗情感、分析鑒賞的權利,還使學生養(yǎng)成了依賴教師、盲從結論等不良習慣,更極大地消耗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更不用說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了。
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談及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態(tài)度時曾旗幟鮮明地提出“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語文教學也應該如此。“放出眼光”,就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認知能力,提出自己對文章的獨特感受。“自己來拿”,就是讓學生自己選取對提升能力、提高修養(yǎng)有用的東西加以積累。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鑒于此,我在課堂上常變換教學方式,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yōu)橹鲃拥难芯空摺⑻剿髡撸攀肿寣W生去讀,去品,去悟,進而在認真反復的品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真情實感,品味文章的精妙之處。從教學效果來看,這一閱讀教學方式的改變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掌握方法,鞏固訓練
學生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只是邁出了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第一步。只有學生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閱讀教學才能事半功倍。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特點,自然也應有不同的閱讀方法。閱讀教學中,我以教材為范例,把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閱讀方法去閱讀,學生少走了不少彎路。比如,我曾嘗試讓學生用“把握主旨法”閱讀文本。具體方法是:(1)讀完文章后先說出作者的行文意圖,并概括出文章的主旨;(2)在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基礎上,品味作者所用材料的作用和獨具匠心的構思,從而感悟“為文之道,做人之理”。
就具體的閱讀教學來說,不同的文章可以讓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閱讀。比如,教學《荷塘月色》,就可以先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找出與文題有關的段落,然后再分析其前后段落的內(nèi)容,從而很快理清文章的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采用“逐段概括”“合并同類”的方法,先對每段文字進行概括,然后將表達內(nèi)容相同或相近的段落合并,最后再將各段的段意進行整合,進而提煉出主旨。
三、延伸積累,提升能力
閱讀教學僅靠課本內(nèi)容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延伸學生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學生的文化積淀,充實學生的文化底蘊,才能使學生具有豐富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
為此,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向?qū)W生推薦佳作讓他們在課外進行閱讀外,每周還要為學生安排一節(jié)自由閱讀課,引導學生閱讀《讀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中國青年報》《文摘報》《語文報》或《語文讀本》,讓學生身在校園,心懷天下,感受時代氣息,了解風云人物。總而言之,就是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都可以進入閱讀課堂,但學生閱讀時提出要求,給予指導,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積累有用的素材。
四、運用技巧,提高效率
現(xiàn)階段,檢驗學生閱讀能力的途徑依然是現(xiàn)代文閱讀理解考查。現(xiàn)代文閱讀理解題主要考查學生領會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詞語含義、把握關鍵語句、闡釋含蓄語句、概括內(nèi)容要點、揣摩語言特色、評價文章優(yōu)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在領會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掌握必要的解題技巧。
現(xiàn)代文閱讀題的解題技巧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依據(jù)原文尋找答題要點;二是根據(jù)分值確定答題要點個數(shù)。這是因為,所給文章雖然是考查對象,但考查的重點是學生的理解、分析和綜合能力,所以答案要點必須從原文中提煉。至于考題后的分值,則可以幫助學生確定答案要點的個數(shù)。比如,如果考題的分值是6分或者4分,那要點就至少是兩個。顯然,根據(jù)分值推測要點個數(shù)可以使學生答題時心中有數(shù)。
高三語文詩歌鑒賞解題技巧把握主人公的立足點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時空立足點,就可以為貫通全詩提供一個堅實的平臺,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抒情類詩的主體分為兩類:一類有詩人設身代言,即詩人設想自己就是詩中的人,為他們奔走呼喊,代他們傾訴衷腸;一類是詩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詩人自身的形象。總體看,后一類居多。
關注詩歌的題目
詩歌的題目是詩人寫作意圖的集中體現(xiàn),它像一條紅線,串聯(lián)起散落在詩歌中的珍珠,像一個窗口,讓我們看到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關注題目,分析題意,同樣是貫通全詩的重要方法。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詩都能找到立足點,像詠物詩、詠懷詩、詠史詩、哲理詩等,一般就沒有,那就更應該關注題目。
了解詩歌的結構
“起承轉(zhuǎn)合”是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的結構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視角窺探作者的思路,進而貫通全詩。在初三復習備考中,如果我們遵循這種規(guī)律的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著起承轉(zhuǎn)合的程式來寫的詩,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貫通全詩、解讀全詩的鑰匙。
答題應緊扣原詩的內(nèi)容
命題者對詩歌鑒賞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們是否真正讀懂了詩歌,因此對思想內(nèi)容和表達技巧的分析,必須結合原詩歌的具體內(nèi)容來進行,千萬不能空泛而談。如果是選擇題則要緊扣原詩詞內(nèi)容進行判斷選擇,否則難以說明自身是否讀懂了原詩。
明白選擇題選項常見干擾設置
句意理解方面:誤解多義字、對象錯位、偷換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無中生有、牽強附會、任意拔高等;表達技巧方面:張冠李戴、想當然等。我們在平時要多加練習,并及時總結答題規(guī)律。
熟悉有關意象與意境的知識
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xiàn)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意象,各個意象之間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鑒賞景或物的同時,往往要聯(lián)系鑒賞詩人的形象。而且這兩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清楚詩人的用典
不少考生反映,語文試題整體上不難,也沒有偏題怪題。而整張試卷讓人耳目一新的是,有一道題采用了對聯(lián)的形式,并間接考察了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第一個對聯(lián)的下聯(lián)是:‘明月千里寄相思’,要求對上聯(lián);另一個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是:‘賽龍舟不忘楚風遺韻’,要求對下聯(lián)。整個對聯(lián)題目要求融入節(jié)日元素。”
“這是在考察中秋、端午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比較具有中國特色。”考生任宇迪說。
同版刊登的特級教師評論:
進一步彰顯了重視文化傳承的命題思路,因為對聯(lián)是中國盛行的文學形式,歷史悠久,張貼對聯(lián)往往與傳統(tǒng)節(jié)日聯(lián)袂而行。試卷著眼的兩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與中秋,一個以歷史人文氣息見長,一個以親情意味見長,給出的上聯(lián)與下聯(lián)既有節(jié)日活動氣息,又有明確的節(jié)日意象,有利于引領學生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形成愛國思親、忠勇愛家的美好品德。
2012-06-09四川新聞網(wǎng):《專家總評高考四川卷:積極推進素質(zhì)教育》說:
“平實而鮮活、厚重而親切”。“傳統(tǒng)節(jié)日對聯(lián)的撰寫在考查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激發(fā)考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感情”。
考對句早已有之
“讓人耳目一新的是有一道題采用了對聯(lián)的形式”,這是套話。退回近80年,在1933年7月,陳寅恪先生應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劉文典教授之請,代擬當年夏季入學考試國文題目為“夢游清華園記”,也出過對子之題,出句為“孫行者”。陳先生在《學衡》第柒拾玖期發(fā)表了《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闡發(fā)了自己的觀點。他概括以對對子為國文試題的優(yōu)點是:“所對不逾十字,已能表現(xiàn)中國語文特性之多方面。其中有與高中卒業(yè)應備之國文常識相關者,亦有漢語漢文特殊優(yōu)點之所在,可藉以測驗高材及專攻吾國文學之人,即投考國文學系者。”并從語言學和文學理論高度分四條說明:
1.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虛實字及其應用。
2.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平仄聲。
3.對子可以測驗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
4.對子可以測驗思想條理。
上世紀80年代高考試題也曾出現(xiàn)對對子的題目(容后細說),豈止今天才來“新”什么“耳目”?再說“融入節(jié)日元素”,亦未必是高考試題的主要要求。對對子是一種試題形式,考查學生是否掌握對仗、聲律的基礎常識(呂叔湘教授認為前者屬于語法和修辭范疇,后者屬于語音和修辭范疇),這才是命題的根本目的。
出句該是合格產(chǎn)品
前引特級教師評論說:
16題要求考生賞析反復修辭手法;18題閱讀文段后進行概括;19題根據(jù)要求對對聯(lián);20題仿寫句子等:都從不同側面以難易程度不同的題目考查了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利于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提高語言能力,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
根據(jù)此語我們可以分析分析,本次試卷這些出句是否合乎對聯(lián)的基本要求?
先說80年前的出句“孫行者”,陳寅恪先生自述:
其對子之題為“孫行者”,坡詩有“前生恐是盧行者,后學過呼韓退之”一聯(lián)(見《東坡后集》柒《贈虔州術士謝[晉臣]君七律》)。“韓盧”為犬名(見《戰(zhàn)國策》拾《齊策》叁“齊欲伐魏”條及《史記》柒玖《范睢傳》),“行”與“退”皆步履進退之動詞,“者”與“之”俱為虛字。東坡此聯(lián)可稱極中國對仗文學之能事。馮應榴《蘇文忠公詩注》肆伍未知“韓盧”為犬名,豈偶失檢耶?抑更有可言者,寅恪所以以“孫行者”為對子題者,實欲以“之”對“孫行者”。蓋猢猻乃猿猴,而“行者”與“適之”意義音韻皆可相對,此不過一時故作狡猾耳。
從平仄安排看,“孫行者”平平仄,“之”、“韓退之”平仄平(首字可平可仄),合乎聲律要求。
看看今年語文試題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其字音平仄排列是“平仄平仄仄平平”。問題出現(xiàn)了:頂節(jié)尾字“月”和頭節(jié)尾字“里”都是仄聲,于律犯了不“交替(遞換)”的大病!如果改為“月明千里寄相思”(“仄平平仄仄平平”)就合律順口了。
如按原題,根據(jù)屬對規(guī)則,上下聯(lián)相應的字必須平仄相對,未必考生也要對個“平平平平平仄仄”嗎?這又犯“失替”之忌,合格嗎?他要是對個“仄仄平平平仄仄”,確實合乎對聯(lián)規(guī)則,可閱卷先生能夠認可嗎?如果兩種對句都給分,豈不是不講標準了嗎?
另一試題“賽龍舟,不忘楚風遺韻”依普通話聲調(diào)是“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如果考生學過“飲茶粵海未能忘”,懂得聲韻知識,了解“忘”字可讀平聲,他認為出句仍有不交替的毛病,那你命題者如何解答?
陸以湉《冷廬雜識·對對難》:“吾郡有師弟同赴省試,至武林關,天晚關閉,師出對曰:‘開關遲,關關早,阻過客過關。’弟應聲曰:‘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是科弟獲雋。”不可不讀!
專家示范問題大
高考后,網(wǎng)上公布了2012年四川高考語文試題第19題:
補寫下列有關節(jié)日的兩副對聯(lián)。注意:1內(nèi)容與節(jié)日相關。2可以不考慮平仄。
端午:賽龍舟不忘楚風遺韻
中秋:明月千里寄相思
答案示例:
聞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清風一縷拂丹桂
好一個“可以不考慮平仄”,七個字,僅僅七個字借助高考語文命題要求,就輕而易舉地否定了傳統(tǒng)詩詞賦聯(lián)的文化素質(zhì)和教養(yǎng),否定了從古到今對聯(lián)創(chuàng)作者和研究者的心血!
這些專家如此說,并且如此行。他們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布集體研究的結果——答案示例,向語文界、對聯(lián)界、民俗學界、教育界……挑戰(zhàn)。
這又使我們想起幾十年前在楹聯(lián)界泛起的“破格”論。為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抵制“偽劣產(chǎn)品”,,取得共識,中國楹聯(lián)學會第五屆第十七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頒發(fā)了《聯(lián)律通則》,明確表示:
經(jīng)過近幾年的思索與探討,筆者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獲,愿與大家共享。具體做法如下:
一、注重詞匯的積累、語法的運用
詞匯量是影響學生閱讀理解的首要因素。學生如果掌握的詞匯少,容易曲解詞匯含義,誤解整個句子,甚至整篇文章。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大量記憶、應用單詞是非常必要的。
說到記單詞,筆者認為重點是課本詞匯,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擴展。記一個單詞,可以想想這個單詞的其他形式,也可以把發(fā)音規(guī)則相同或者讀音有某種聯(lián)系的一組單詞聯(lián)系起來記憶。對單詞,尤其是動詞,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點,應放在句子中、課文中來記憶。在抓學生單詞記憶這一關,筆者采取的是“溫故而知新法”。即:從班級中抽出10名英語基礎較好的同學,每周一至周五各安排一位值日生利用早自習時間聽寫以前學過的課本單詞,每天25個,值日生兩周一循環(huán)。同時,針對新課本上的單詞,筆者采取的是當堂聽寫,當堂交,由老師進行批改。對錯誤較多的同學,當面進行糾正。近幾年,筆者還發(fā)現(xiàn)許多同學之所以閱讀理解能力不強,很大的方面在于他們在初中時沒有學好英語音標,從而導致了單詞讀音不準、記不住單詞。為此,筆者在高中接班時,專門花了一定的時間教他們音標。學生的音標掌握了,單詞記得快了,閱讀的準確性也在不斷提高。
學生對語法的學習可以結合大量閱讀和習題來進行,尤其要熟讀課文和各種句型的例句,必要時背誦一些較為精彩的段落,這樣就能觸類旁通,許多相似的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同時大量閱讀有利于擴充詞匯量,訓練閱讀速度,從而適用高考的需要。2011安徽高考閱讀理解A篇最后一段有這么幾句:He has also traveled around the world observ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s. The gradual bleaching (變白)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which came into the public eye in 2002.該句中observ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s是現(xiàn)在分詞做伴隨狀語,which came into the public eye in 2002是非限制性定語從句。掌握了它的語法結構,句意迎刃而解,因此得出58題的答案為B. Friedman is now studying the Great Barrier Reef.
二、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與閱讀理解相關的基本能力
2.1培養(yǎng)學生閱讀中猜測詞義的能力
能否準確把握高考閱讀材料中單詞、短語的含義是理解文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歷年高考英語將猜測詞義列為考查閱讀理解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詞義猜測題包括對超綱詞義的推斷以及熟詞生義的猜測。(1)巧用構詞法中的轉(zhuǎn)化、派生、合成知識來猜測詞義。通過分析詞性、詞根、前后綴,不僅可以猜測單詞的含義,還可以擴大詞匯量。例如:“How do you take answers to very specific questions and make broad, general-ized use of them? That’s what we’re all struggling with.”解析:后綴-ise / ize意思是“使成為……;使……化”,結合詞根general(一般的,普遍的),不難猜出generalized的意思是:“一般化,普遍化”。(2009年北京卷C篇)(2)巧用上下文信息,同義詞、近義詞或反義詞來猜測詞義。例如:“People believe that drinking is pernicious to your health. They also regard smoking as harmful.”從句子中我們知道,pernicious的意思與harmful相近。(3)借助定義或解釋說明推斷詞義是最直接的方法。定義句的動詞在文章中多為:be, mean, deal with, be considered to be, refer to, be called, represent等;解釋則常用: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namely等詞語以及同位語或定語從句來提示。例如:Galileo built a telescope through which he could study the sky.從上面的定語從句中我們可以猜測出telescope是“望遠鏡”的意思。
此外我們還可以借用生活經(jīng)驗和社會常識,已掌握的知識,事物的因果關系等準確地猜測句中的詞義。
2.2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
高考閱讀理解中難度最大且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是推理判斷題。這種題要求考生根據(jù)文章中出現(xiàn)的暗示,抓住詞義,用邏輯思維的方法加以整理,然后做出合理的判斷。判斷推理題常見的提問形式常以conclude, infer, imply, suggest, learn, mention, intend, mean, describe, purpose等詞提問。或提問中含有表示推測的情態(tài)動詞,如can, could, might, would等和其他表示可能性的動詞如probably, most likely等。學生做此類試題時要從全局著眼,即從整體上把握語篇語意,這樣才能透過字里行間體會作者的“弦外之音”,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態(tài)度。判斷推理不能毫無根據(jù)地憑主觀臆斷做出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據(jù)的推理,也不能妄加猜測對表面文字信息做多步推理,必須忠實于原文。其主要方法有:(1)猜測作者的寫作意圖。關于理解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問題,也必須透過文章的字面意義去理解。作者的態(tài)度和觀點無非也就是三種:支持、贊同、樂觀;反對、批評、懷疑、悲觀;中立、客觀。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常用一些形容詞、副詞和不確定意義的動詞表現(xiàn)出來,如impossible, strange, seem等;另外作者還通過舉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這時,考生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要弄清作者所舉事例是與其觀點、態(tài)度一致,還是相反。(2)整體把握語篇意義,做出合理的推斷。主要方法是:快速閱讀全文后,根據(jù)題意和四個選項的內(nèi)容,在原文中找出相關信息,仔細分析,吃透其字面意義,然后對四個選項逐個分析并進行對比,那些對相關信息進行同義改寫或綜合表達的選項常是問題的答案。另外,還要結合文章所屬話題的背景知識即考生的經(jīng)驗和常識做出合理的判斷推理。(3)利用語境的褒貶性進行信息判斷。幾乎每篇文章的語境都有一定的褒貶性,這種褒貶性反映了主人公特定的心理和情緒狀態(tài)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利用好文章的褒貶性就能在把握主旨大意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準確的邏輯判斷。認真閱讀原文并找出反映語境褒貶性及變化性的標志性詞匯或句子,對我們掌握文章主旨大意,了解主人公的心理特點及發(fā)展變化,從而正確地進行邏輯推斷很有好處。
當然,利用關鍵詞語進行逆向或正向思維,從文章的內(nèi)容或結構判斷其出處,根據(jù)事件發(fā)展的經(jīng)過、因果關系、對比關系等邏輯得出結論,也可以對文章進行有效的推理、判斷。
2.3設計閱讀理解問題應多一些綜合概括形式
平時的課堂閱讀訓練一般可分為fast-reading; careful-reading; discussion三部分。fast- reading的問題涉及多為從文章中可以迅速找到的答案,概括能力不強,屬于考查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題,學生做這些題有一定的成就感。但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符合高考及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在進一步發(fā)展學生基本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理解問題就應多一些綜合概括形式。NSEFC BOOK7 UNIT3 Reading “Old Tom The Killer Whale”(人教版)閱讀后的Exercise2的問題就是很好的典范,應作為以后閱讀教學問題設計的典范。
1. What evidence was there that Old Tom was helping the whalers out?
2. What other animals did the author compare the killer whales with? Why do you think the killer whales behaved like this?
3. Why did George think that the killer whales worked as a team?
4. Why did the whalers allow the killer whales to drag the whale away?
5. How did Old Tom help James? Why do you think he did this?
三、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幾個策略
3.1默讀+指讀法則
不出聲默讀,在閱讀時可以做到全神貫注,不漏掉任何細節(jié),有利于提高學生細節(jié)判斷題的準確度。做這類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組讀能力。即:學生一眼看一個詞組或一個意群甚至一個句子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利用指讀法學會合理地運用眼力以擴大眼距,培養(yǎng)從整個句子去理解意義,有利于學生迅速地從一個句子掃視到另一個句子,從而避免了一個詞、一個詞的閱讀理解,克服了停頓、回視現(xiàn)象,提高了閱讀的速度。
3.2加強課內(nèi)外閱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需要學生持之以恒的閱讀和積累。閱讀面過于狹窄是大多數(shù)高年級學生無法獲得高分的主要原因。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利用每周三晚自習的前兩節(jié)時間,集中做一套英語試題;另外,筆者還要求學生養(yǎng)成每天閱讀兩篇英語文章的習慣,每到周一開學統(tǒng)一交上來,供筆者檢查,加上評語。
3.3注重小組合作學習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鼓勵學生學會小組合作,有利于發(fā)展他們與學生、與老師溝通的能力,從而幫助他們進一步發(fā)展探究知識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英語閱讀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采用優(yōu)秀生帶動中等生,中等生帶動學困生的方式進行。這樣,優(yōu)秀生、中等生、學困生各有目標、各有責任。年輕的學生在一起,有著共同的興趣和愛好,長時間在一起,既促進了交流,又對提高他們的英語閱讀水平起到了很大的幫助的作用。
一、設計背景
1.錄制工具。
本次錄制所用工具為e板會微課大師,制作相應PPT,以此進行錄屏和同期錄音。
2.設計思路。
考慮到受眾很多是新高三的學生,設計時嘗試通過對兩大類習題解體技能的總結,使學生漸悟解題之“術”,再通過高考題講評,夯實雙基,使學生更增解題之“勢”。
二、設計反思
在日常講評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歷史習題以其設問遞進性、信息豐富性顯示出歷史學習科學、嚴謹、有適當自由度和延伸空間的內(nèi)在美學特質(zhì),這便是歷史教學中無處不在的邏輯美。下面我談談對此設計思路應特別遵循的邏輯之道的認識。
1.價值指向之邏輯定位:由利教到利學,為學生思維升級助燃。
在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易受教材編排、年段內(nèi)容等既定因素的影響,導致備課時往往側重保證教師順利地教和引領。而進行微課設計時,教師更應考慮的是如何支持、促進學生的學。結合微課的特點看,微課把教學內(nèi)容切割成短小、連貫的知識微粒,其最大魅力在于人性化:可以回看、反復看,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節(jié)奏學習,同時作為傳統(tǒng)課堂的主要補充和拓展資源,微課可以滿足不同學生對具體知識點的個性化需求,在沖破校園圍墻后,實現(xiàn)資源共享,促使教育公平化。這就要求設計與制作微課時,將微課理解為讓學習“更有情趣性”,其次為“為學生提供自主深入探索的機會”。比如在設計高考第1題講評時,如果只是簡單地為順利講授導出答案,那么這道題用排除法足矣。但考慮到高考命題精挑細選材料的文本價值,考慮到學生做題“舉一隅而不知三隅反”的頻繁失誤,我在講課時補充了《禮記》的文獻常識,同時強調(diào)材料中“三公”的概念,非秦之“三公”,以免在以后解讀時產(chǎn)生知識的混亂。以此小題大做,意在拓寬簡單結論的廣度。同樣,在設計21題時,在保證10分鐘視頻要求下的點評重點后,我擠出近兩分鐘的時間,講評了材料一的前半段信息,以此體現(xiàn)西方史學家的全球視野,啟發(fā)多維思維。
2.內(nèi)容處理之邏輯優(yōu)化:由外微到內(nèi)實,使知識呈現(xiàn)智慧多彩。
首先,微課的“微”體現(xiàn)在形式靈活、長度短小、內(nèi)容精致。但同時,微課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其承擔的教學期待和集腋成裘的積累性作用一點兒都“不微”,故而“微”是其外在呈現(xiàn)形式,“不微”卻是其擔負的實質(zhì)內(nèi)涵與作用。因此,高中歷史微課設計時要精挑細選材料,反復斟酌角度,兼顧“微”與“不微”的協(xié)調(diào)性,努力讓微視頻看似微小實則充實,但由于歷史知識的廣博深厚,又要理性避免陷于表面熱鬧的誤區(qū)。反思此次嘗試,在處理24A“明治維新”題時,用了一分鐘時間介紹材料二“某學者”,即陸羯南,此舉就有脫離講評主旨之嫌。同時,又為不過分超時,拉快語速,虎頭蛇尾,最后總結語焉不詳。在評述此題第三個設問時,又增加了亨廷頓《西方文明的特征》中的信息,導致解析繁復,其實當時如果繼續(xù)沿用材料一中對日本飲食習慣對“牛肉”的狂熱推崇的資料就可推出認識。由此可見,“微”重在化繁為簡,時短步慢,由此才有“不微”,而“不微”更不是簡單地填塞,要避免貪大求全,一切重在實效。
其次,微課制作追求的是利用聲光電畫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將歷史原因、過程、借鑒等以可視化、可感觸的形式呈現(xiàn),以提高歷史學習效率。所以,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講評習題,都要創(chuàng)設條理清晰鮮明多彩的情境,才容易聚焦問題,不可隨意講,看似洋洋灑灑實則毫無章法。如24B題第三問,學生普遍反映無從下筆,就可將講題重點定在解析“帝王政治”視點,先通俗化普及兩種認識,即當今文娛題材熱捧帝王將相之現(xiàn)象及傳統(tǒng)分析觀認為封建帝王無不是反法治的觀點,同時結合馬克思關于“時代需要偉大人物”的言論,以此切入條分縷析。繼續(xù)反思,雖選好角度,但在實際呈現(xiàn)過程中技術考慮不足,只有簡單的PPT,沒有視頻、色彩、圖片等形象資源的有效結合,“視覺駐留”明顯缺乏,技術優(yōu)勢無從體現(xiàn)。可見設計微課不僅要有選材定角度的智慧,而且要有努力學以致用高新科技的智慧,更要“胸中有數(shù)、手中有法、目中無人”,這樣才能真正跟上這個日新月異流光溢彩的時代。
3.實際運用之邏輯調(diào)適:由隨意到有機,為傳統(tǒng)教學錦上添花。
微課不是簡單的傳統(tǒng)教學的截屏,所以“微視頻”不能簡單等同于“微課”,它只有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流程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微課程”。觀之教育,傳統(tǒng)方式有其公認優(yōu)勢,始終還是主流,微課雖然有其亮點,其實是在傳統(tǒng)基礎上繼承和發(fā)展起來的。可見使用微課資源時要平衡二者特點,讓時尚更多為傳統(tǒng)錦上添花。以此反思,此次講評資源,可以在講述新課《宋明理學》時,在學生集中注意力十來分鐘,穿插使用21題資源,以加深學生對“中華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的理解,同時,盡量保證有檢查和反饋環(huán)節(jié)。另外,在講評日常作業(yè)時,考慮到江蘇高考題多次出現(xiàn)對材料“概括”能力的考查,可將五大題切分成小的片段,再組合同類習題構成解題鏈,促成知識專題獨立性與系統(tǒng)性的有機統(tǒng)一。總之,微課雖妙,更要用得巧妙,在考慮到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主動性、自主性的同時,要防止微課分散學生注意力,沖淡對傳統(tǒng)教學的興趣。所以,在實際應用中,教師的隨堂指導、課后跟蹤不可或缺。
三、展望微課
科技在發(fā)展,教育在革命。微課驚艷亮相,驚醒一池春水,泛起層層反思漣漪。作為一種新式武器,微課能有效輔助傳統(tǒng)高中歷史教學,促進教師的教學實踐及專業(yè)發(fā)展,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解惑”方法和對課本知識拓展的途徑。結合具體教學實踐,如何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精心設計和有效實施,并與具體的課堂教學情境相整合,進而真正促進學生利用零碎化的時間學習,提高高中歷史學習效率;怎樣使微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變得更人性化、智能化、高效化等,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總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張永謙.打造微課精品促進教育公平[J].教學月刊,2014(2).
[2]王竹立.零存整取:網(wǎng)絡時代的學習策略[J].遠程教育,2013(3).
1.學習體會課文諷刺、夸張的語言;
2.理解分析范進和胡屠戶的形象(前后對比);
3.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
教學重點、難點
1.范進、胡屠戶的形象對比(重點)
2.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字詞:注音、解釋;
2.介紹文學常識及有關明清科舉制度的文化知識;
3.整體感知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
4.分析1—5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吳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說家。
2.《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計五十五回,課文節(jié)選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題是“周學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
3.明清科舉制度簡介
童試—秀才(生員、相公、進學)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即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他們的第一名分別叫解元、會元、狀元。
三、檢查預習情況
解釋下列詞語
體統(tǒng)同案火候局不過兀自桑梓萬貫家私謹具賀儀相與
四、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思考預習題及情節(jié)結構
五、整體感知課文情節(jié)
課文圍繞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為兩部分:
(一)(1—2)寫范進中舉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會地位以及他不顧一切參加鄉(xiāng)試的情況。
(二)(3—12)寫范進中舉后高興得發(fā)了瘋及其社會地位的顯著變化。
①(3—5)寫范進上集賣雞和喜極而瘋。
②(6—10)治瘋;
③(11—12)張鄉(xiāng)紳拜會范進。
六、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第一部分。
1.結合注釋自瀆課文,并理解文義。
2.討論下列問題。
①分別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進中了相公,胡屠戶來賀喜,帶了哪些禮品?寫明禮物的作用是什么?
③胡屠戶“教導”范進的話主要有兩層意思,請用文中的話來回答。
④“體統(tǒng)”的實質(zhì)是什么?
⑤“屠戶橫披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寫出了什么樣的形象?
⑥范進不知丈人小氣嗎?為什么硬著頭皮商議盤纏?
⑦屠戶為什么斷定范進中不了舉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現(xiàn)范進對功名的追求如癡如迷的心理描寫的語句。
3.小結
這部分側重寫胡屠戶的倨傲,精彩的語言描寫和簡練的動作描寫,把胡屠戶粗俗勢利的嘴臉勾畫得活靈活現(xiàn)。寫范進幾處都只用簡筆,反而顯出他在胡屠戶面前卑怯畏縮、忍氣吞聲的可憐相,胡屠戶斷言范進考舉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來,第二部分再寫范進中舉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第二部分第一層
1.學生默讀結合注釋弄懂文意
2.討論下列問題:
①設計范進上集賣雞有什么好處?
②“三步兩步走進屋里來”,報喜人擁著他也擁不住,顯出范進什么樣的心情?
③第五段寫范進歡喜瘋了,作者運用了多層次的細節(jié)描寫,可分為哪幾個層次?試找出描寫范進發(fā)瘋時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詞語和句子。
④為什么新貴人歡喜得竟至于瘋了?瘋態(tài)的描寫哪些地方最有諷刺意味?
八、作業(yè):抄寫有關字詞的音\形\義;.
完成思考和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精讀6----12段
2.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討論思考和練
二、分析課文第二部分第二層:
1.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討論下列問題;
①借報錄人之口說范進是”迷了心竅”含有什么深意?
②胡屠戶第二次賀喜的時候,為什么叫二汗提著?為何又寫明禮物?
③簡析胡屠戶喝酒壯膽的有關描寫的語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么含義?
⑤簡析第9段胡屠戶厚顏的恭維范進的語段。
⑥為什么眾人也都笑起來?
⑦簡析第9節(jié)末句。
小結:
結合思考和練習三討論胡屠戶對中舉前后范進態(tài)度的變化
三、師生共同分析課文第二部分第三層。
1.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討論下列問題:
①為什么除眾人之外又詳寫鄉(xiāng)紳來拜?
②課文末段寫胡屠戶見財性、心喜卻又假意推讓,運用了那些動詞?
③夸張張鄉(xiāng)紳的富有與范進中舉歡喜瘋了有無關系?
四、歸納總結全文
1.中心意思
2.寫在特點:語言刻畫人物的性格;
運用夸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結合課后練習)
3.語言特色:準確生動的白話語言(結合課后練習)
五、討論思考與練習
六、作業(yè):思考與練習
比較范進與孔乙己形象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