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58: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夕陽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寫詩題
(1)李白的詩有: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王維的詩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杜甫的詩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陸游的詩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5)蘇軾的詩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6)白居易詩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 作者及詩題
(1)送別詩有: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2)有季節特征的詩有:
春: _________ ________ 夏:_________ __________秋: _________ ________ 冬: _________ ________
(3)與月亮有關的詩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與流水有關的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與戰爭有關的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寫某種植物的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思念家鄉及親人的詩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寫詩句
(1)描寫山水的有關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頌情誼的有關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映科學哲理的有關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映邊疆將士的有關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現愛國主義的有關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補充詩句
1、( ),后不見來者。
2、( ) 悠然見南山。
3、( ),燕山月似鉤。
4、( ),只是近黃昏。
5、( ),一覽眾山小。
6、 明月幾時有,( )。
7、 隨風潛入夜,( )。
8、 生當作人杰,( )。
9、 海內存知己,( )。
10、少壯不努力,( )。
11、本是同根生,( )。
12、誰知盤中餐,( )。
13、野火燒不盡,( )。
14、誰言寸草心,( )。
15、青山遮不住,( )。
16、欲窮千里目,( )。
17、但愿人長久,( )。
18、十指不沾泥,( )。
19、國破山河在,( )。
20、百川東到海,( )。
21、感時花濺淚,( )。
22、大江東去,( )。
23、人有悲歡離合,( )。
24、山重水復疑無路 ,( )。
25、春花秋月何時了, ( )!
26、問君能有幾多愁? ( )。
27、黃沙百戰穿金甲,( )。
28、勸君更盡一杯酒, ( )。
29、粉身碎骨全不怕,( )。
30、南朝四百八十寺, ( )。
31、獨在異鄉為異客, ( )。
32、桃花潭水深千尺, ( )。
33、不知細葉誰裁出, ( )。
34、莫愁前路無知己, ( )。
35、天蒼蒼,野茫茫, ( )。
36、青箬笠,綠蓑衣, ( )。
37、橫看成嶺側成峰,( )。
38、畢竟西湖六月中, ( )。
39、等閑識得東風面, ( )。
40、遺民淚盡胡塵里, ( )。
41、問渠那得清如許, ( )。
42、竹外桃花三兩枝, ( )。
43、欲把西湖比西子, ( )。
44、東邊日出西邊雨, ( )。
45、路人借問遙招手, ( )。
46、洛陽親友如相問, ( )。
47、綠陰不減來時路, ( )。
48、蔞蒿滿地蘆芽短, ( )。
49、( ), 人間能有幾回聞。
50、( ), 西湖歌舞幾時休。
51、( ), 巴山夜雨漲秋池。
52、( ), 八千里路云和月。
53、( ), 留取丹心照汗青。
54、( ), 一枝紅杏出墻來。
55、( ), 立根原在破巖中。
56( ), 路上行人欲斷魂。
57、( ), 一行白鷺上青天。
58、( ), 只緣身在此山中。
59、( ), 煙花三月下揚州。
60、( ), 早有蜻蜓立上頭。
61、( ), 西出陽關無故人。
62、( ), 欲飲琵琶馬上催。
63、( ), 不教湖馬度陰山。
64、( ), 疑是銀河落九天。
65、( ), 五千仞岳上摩天。
66、( ), 飛入菜花無處尋。
67、( ), 春風送暖入屠蘇。
68、( ), 隔江猶唱花。
關鍵詞:酒旗 青旗 青簾 征帆 平岡細草 沽酒
酒旗是古典詩詞中眼熟的一景,一般說來,它在主題的表達中作用甚微,僅在景物烘染和感情抒發中起著有限的作用,地位雖輕,但它的位置卻不可取代。
下面我們先熟悉一下詩詞里面揚起的酒旗形象。在古典詩詞里,酒旗,又稱酒簾,酒旆,酒幌,青旗,青簾等等。它在抒情寫景中發揮著輔作用,少有成為專詠對象的時候。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有“征帆去棹斜陽里,背西風,酒旗斜?!钡脑~句。這是說東逝的大江之上,天際處的征帆,正灑滿夕陽的余輝,西風颯颯,兩岸賣酒人家的酒旗正在風里獵獵作響。詞句里的酒旗,成為全詞雄渾意境、蒼涼格調的有力烘托。張昪《離亭燕》一詞中有:“云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的句子。行客歸遠,影像漸至朦朧,只有帆影依稀閃爍于遠天云端,只有煙波中隱顯的酒旗與帆影比肩,襯托出煙雨江南的獨特之美。柳永《夜半樂》一詞里也有招搖的酒旗,“望中酒旗閃閃,一簇煙村,數行霜樹?!比淙叭?,如睹如親,把作者“扁舟一葉,乘興離江渚”的見聞所感給畫了出來。興寄情牽,作者眷戀旅途風景,與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藉著飄飄的酒旗,淡煙籠罩的江村,霜染的紅葉表現出來。而段成式《柳枝》中的“只向江南并塞北,酒旗相伴惹行人”,李中《江邊吟》中的“閃閃酒旗招醉客”,詞句說明了一點,不論大江南北,酒旗招搖的地方就是消解游子念親懷遠之情的地方,酒能解愁,古今一理。北宋梅圣俞的《春寒》詩中“亞樹青簾動,依山片雨臨”的詩句,歐陽修《秋懷》中“西風酒旗市,細雨天”的詩句,在這些詩句里,酒旗儼然成了節令轉換的標志。李賀《江南曲》一詩里也有“鼉吟浦口飛梅雨,竿頭酒旗換青苧”的詩句,梅雨霏霏,酒旗應時而變,它也似乎成了顯示天氣變化的標志物。
作為抒情寫景陪襯的酒旗,有時也會在營造詩的意境、強化詩歌主題、讓讀者在體驗詩境審美愉悅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不過這種情況,并不多見。我們看陸龜蒙的《懷宛陵舊游》一詩,詩歌寫道:
陵陽佳地昔年游,謝朓青山李白樓。
惟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風影落春流。
詩里提到的陵陽是指陵陽山,它在今天安徽省宣城縣境內,這是一座文化名山,吸引過眾多文人雅士駐足。史有記載的有南朝齊著名詩人謝朓,他作宣城太守時,曾于陵陽山風景絕美處建有一樓,后人稱其為“謝公樓”,又名“北樓”。另外,這方佳山勝水,同樣也讓唐朝大詩人李白傾慕不已。史有明確記載,李白曾在這一帶生活過幾年。他在《秋登宣城謝朓》中,就對這兒的幽美山水風光稱贊有加,詩歌寫道: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詩歌寫了陵陽山一帶的秀美風光,累累秋實,和秋至梧桐衰的蕭瑟景象。語言明凈傳神,風景宛然在目。再看陸龜蒙的詩,前兩句從大處著眼,寫出了昔日的風流人物,和誘人風景。三四句重把目光拉回到現實中來。融融春意,日暮溪靜,無限風光惹人憐,特別是賣酒人家門前高懸的酒旗迎風招展,倒影入水,讓行人不勝流連沉醉。這面酒旗非彼酒旗,它與行人相伴,有力地突出了碧山青溪之畔的酒家特有的生氣。此時的酒旗,在全詩中便成了詩歌意境的重要內容,遠不如前邊抒情寫景的陪襯角色所比。
我們再看辛棄疾的《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一詞: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一開頭,作者就以淋漓的筆墨繪出了一幅寫意早春圖,畫面清麗疏淡,生氣勃勃。東風吹拂,桑芽綻苞,幼芽睜開了它惺忪的睡眼,蠶種也在暖煦煦的和風里,破殼而出,幼絨絨的蠕動,煞是可愛。山坡上,碧草如茵,黃犢長鳴,夕陽西下,暮鴉歸巢,景象歷歷如繪,宛然可親。在體現早春清新、富有生氣的特點時,作者選擇了“柔桑”“蠶種”“細草”“黃犢”等意象,顯示了其獨到的藝術匠心。
下闋同樣以寫景始,“山遠近”,是說四周群山環拱,風景如畫,“路橫斜”則指出了道路蜿蜒曲折,縱橫交織,青旗飄飄,酒家浮出人的視野,此時的“青旗”引入了人的內容,讓全詞的風景描寫有了指歸,讓景物一下活了起來。相信每個讀者讀后不難生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感覺。人是詩詞的核心,名山勝水描寫離開了人的參與就難以立住腳。全詞最后兩句,還是以城鄉風物的對比描寫,再次深化了濃郁醉人的春光,生活氣息濃厚。
后邊一詩一詞的兩個事例中,點出了詩詞中一向難占無限風情的酒旗,有時也會突破陪襯的角色,擔當起統領詩詞全篇的使命來。
酒旗雖微,但它卻是詩詞組成中的有機元素,如茂林修竹的一枝一葉,失了就是一份殘缺;酒旗雖小,也是詩詞元素里的組成之一,在相依相存相輔相成的關系中,離不了,少不得。
關鍵詞 語文課堂 詩歌詩意 落實能力
語文學科既應該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又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語文教育要培養人的素質和情感,這和詩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滋潤學生心田的正是詩中的真、詩中的善、詩中的美。
一、詩意的積累——為學生奠定詩意人生
悠長的歷史長河中,詩一直是占有絕對地位和優勢的文學式樣,是其他文學不可比肩的。早在春秋時期,詩歌是正統文學的代表??鬃诱f過:“不學詩,無以言。”的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能吟。”“厚積薄發”,積累是創作的基礎。不背誦則談不上積累,背誦的方法有很多。
1.分類背誦法:教會學生進行古詩詞分類整理的方法。例如按季節分類;按情感分類;按自然景物分類等。接著,可結合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綜合性活動來幫助學生進行積累,不斷拓寬學生積累的途徑。最后,讓學生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可引導學生在寫作中恰當地引用古詩詞,既復習了古詩詞,也可使文章增色不少。
2.拓展背誦法: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如學了《黃山奇松》后背誦描寫黃山的詩句,描寫其他山的詩句;學了《夕陽真美》背誦描寫日出、日落的詩句……這樣的拓展不僅是對課文內容的深化,也是學生古詩積累的良好途徑。
3.每周一詩:教師每周推薦一首名詩,讓學生背誦。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經常開展一些活動,不斷保持學生積累古詩的熱情。
當然,我們教師也應該背誦積累大量的詩詞,積累豐厚的文化知識,養成深厚的文學素養,讓學生心服口服,才能指導好學生。
二、詩意的語言——讓學生感受語文之美
著名特級教師、語文教育專家于漪曾說:“語文本身有它獨特的魅力,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的確,語文姹紫嫣紅,春色無限。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對學生而言,能啟心智、長見識、陶冶性情,誘發不盡的遐想,更重要的是,獨具魅力、富有詩意的語言在使學生獲得美感的同時,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豐富了自己的語言積累,營造了濃濃的文學氛圍。
教學《臺灣的蝴蝶谷》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蝴蝶谷中黃蝴蝶的美,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在樹木花草間,山石溪水畔,黃蝴蝶一只挨著一只,一片連著一片,浩浩蕩蕩,金光燦燦。真是‘蝴蝶泉頭蝴蝶樹,蝴蝶飛來萬千數’,這里是山谷,更是蝴蝶的天堂,多么金碧輝煌呀!”感受了彩蝶的美后,我又設計了這樣的小結語:“這些蝴蝶的顏色各異,姿態萬千,在柔柔的春風里,像五顏六色的花瓣一樣飛來飛去,真是‘陽光翻飛/張開的雙翼/裝點三月的風景’,多美呀!”……教師的語言已經成了優美的詩,詩一般的語言使語文課堂充滿了濃厚的文學氣息,為學生創設了課文所描繪的美好意境。
三、詩意的拓展——讓學生感受意境之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意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钡拇_,語文教育的過程應該是詩一般審美創造的心靈感應和情緒感染的過程。
在學習《美麗的丹頂鶴》一文時,在感受“一群群美麗的丹頂鶴唱著嘹亮的歌從北方飛來”后,我們吟誦“遠集長江靜,高翔眾鳥稀”“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在感受丹頂鶴潔白的羽毛以及眾鶴各種姿態后,我們吟誦“羽毛似雪無瑕點,顧影秋池舞白云”“驚身蓬集,矯翅雪飛?!边M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學習《夕陽真美》后,我們吟誦“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薄扒嗌揭琅f在,幾度夕陽紅。”“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復習了舊的知識,學到了新的知識,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加深了對課文思想內容、意境的理解,而且,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也從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心理的滿足,讓他們感受到積累的古詩并非無用。
四、詩意的創生——讓學生感受文本之美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堂應是情趣的夢幻棲息地,是學習的快樂大本營。但我們的課堂過于嚴肅,過于模式化,忽視了兒童的情感需要,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忽視了孩子喜歡新奇多變的心理特點。我們是否可以卸下“應試”的枷鎖,大膽地“玩語文”“玩教學”,追求那一份我心飛翔、樂趣無限的境界呢?
富有情趣的教學設計,讓學習活動成為富有誘惑力的行為,躍動語文課堂的靈氣,成為智慧的生命符號。情趣盎然的教學過程,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情趣來自靈活多樣、獨具匠心的教學形式,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不拘一格,大膽創新、重組文本。
一、品味古典詩歌“煉字”的獨到之處
1.把握古典詩歌中的動詞。在古典詩歌中,動詞的準確使用能夠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尤其是在描寫景物的時候,動詞的使用能夠使靜態的景物變為動態的景物,它能夠使我們描寫的景物充滿生機和活力,一字活全句活,全句活全詩活。比如說“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一句中的“鬧”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景物寫活了,春意在紅杏枝頭歡快地鬧著,她要將這種快樂傳遍大地的每個角落,讓大地彌漫著春天的濃情蜜意?!獋€“鬧”字不僅寫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點染出來了?!棒[”字不僅有色,而且似乎有聲。
2.抓住詩歌中的形容詞。形容詞通常都是修飾名詞的,或者說是修飾“人”“物”和“景”的,它的出現不僅能表現出形象化的特點,而且能很好地傳達出詩人的情感?!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老”“昏”“瘦”這幾個形容詞都屬于冷色調的詞,接連使用給我們展現了深秋蕭瑟荒涼的景象。詩人騎在瘦弱的馬上,走在枯草叢生的小道上,耳邊時不時傳來烏鴉凄涼的叫聲,此時此景,孤獨、寂寞之感在一個流落在外的游子心中油然而生。
3.注意副詞的使用。副詞常用來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以表示程度、范圍、時間等。巧妙地使用副詞,不僅能增強語言的氣勢和表現力,而且能使詩歌的內容變得深刻,感情變得濃烈?!叭詰z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從這句開始,從描寫故鄉美麗的景色轉入表達對故鄉濃濃的不舍之情,一個“仍”加深了這種感情,無論我要去的地方的景色有多么美麗,我仍然喜愛的是我的家鄉和家鄉的山水之景。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4.注意疊詞的使用。疊詞是通過一個字的反復來加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增強語言的氣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在這句話中,七個疊詞的堆疊,雖然簡單,卻讓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李清照那寂寞悲傷的愁緒。她在尋尋覓覓,找尋著往日快樂的生活,與丈夫甜蜜的愛情,可這一切都已經不復存在,剩下她一個人,所以才“冷冷清清,凄凄慘慘”,當時的她身受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哀,這一切的一切,怎一個愁字了得。疊詞的疊加讓人感受到了言語中的時續時斷和那難以言說的痛楚。
二、品味古典詩歌中關鍵的語句
古人除了注重“煉字”以外,還非常重視詩句的錘煉。因此我們品味古典詩歌的語言不僅要品味詩句中重要的詞語,還要把握詩句中關鍵的句子。我認為,在古典詩歌中,有兩類句子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1.抒情性的語句。古人寫詩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來達到抒情言志的目的,所以古典詩歌中有很多蘊含著濃烈的感情的詩句。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寫景抒情、敘事抒情和直接抒情三種。
寫景抒情的語句通過描寫具體形象的景物來傳達作者的情感,既生動形象,又充滿情味。“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者描寫的是塞外的雪景,但他以梨花為喻,以春風吹、梨花盛開的景象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大雪紛飛的景象,給人一種美的感受,不僅沒有讓人感受到塞外下雪時的寒冷,反而給人一種生機勃勃之感,傳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敘事抒情的句子大多運用典故來抒發感情,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表明自己的志趣和情感。“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一句中運用“聞笛賦”和“爛柯人”的典故來表達自己歸來的感觸。出句表達詩人對受害友人的悼念,對句抒發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世遷的感嘆,無限悲痛惆悵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達得樸實真切,震動人心,容易使讀者產生共鳴。杜甫《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就抒發了杜甫年輕時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我們的學生也正處在人生的發展期,這樣的詩句必然會給他們一些鼓舞,使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學習杜甫的這種精神和氣概。
2.飽含哲理的詩句。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的意思是: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其中蘊含了時序變遷、新舊交替的自然規律。這句話妙就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古典詩歌的語言雖簡潔凝練卻意蘊深刻的特點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那么我們到底該怎樣品味古典詩歌的語言呢?我總結歸納出來的方法有三種。
1.替換法。這是一種可以用于任何體裁作品中的方法,尤其適用于品味詞語。我們在賞析詞語的時候,通過替換比較個別描寫意象典型特征的字,在比較分析中感受作者用詞的精妙。比如杜甫《春夜喜雨》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句中的“潛”能不能換成“飄”,有風的晚上,雨一定是傾斜著下的,用“飄”固然也很形象,但是它卻達不到原句中的意境了。因為“潛”有隱藏的意思,它用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春雨來時悄無聲息讓人渾然不知的情態,表現人們的驚喜和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
2.比較法。在古典詩歌中,我們可以在比較意象和感情的過程中來品味古典詩歌的語言。一是比較同一種意象在不同詩歌中抒發的不同情感。比如唐代詩人宋伯仁《清明插柳》“清明處處插垂柳,院宇深深綠翠藏。心地不為塵俗累,不簪楊柳也何妨”,是借楊柳表達自己內心中一種感傷的情緒。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就借楊柳來抒發離別之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彌漫著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念。三首雖然都寫了“楊柳”,但承載的感情卻是不相同的,營造的意境和氛圍也不相同。二是比較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語言風格。李清照早期作品《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流露的是輕松愉悅之情。晚期《聲聲慢》“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正傷心”“憔悴損”“獨自”“細雨”“黃昏”,表現的是一種傷感的情緒,語言風格沉郁哀婉。
歷代詩詞歌賦浩如煙海,考題內容形式多如繁星。怎么在中考復習中帶領學生臨門一腳,取得實際的效果呢?我在今年的教學中進行了嘗試,感覺效果不錯,特拿來與同仁共享,也期待同仁指正。
一、春華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考了什么
中考一年又一年,試題一道又一道。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要想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首先要了解歷年來尤其是近年來,中考試題中關于詩歌賞析都考了什么,并能從中看出考題的規律和方向,這樣,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數,不至于考生在考場上看到考題時有“云深不知處”的茫然。
筆者課前搜集了本市近幾年中考中的詩歌賞析試題,以便引領學生直觀地了解考題方向。2011年,兩首詩對比閱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和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2012年,依然是兩首詩對比閱讀,趙翼《論詩》和杜甫《戲為六絕句》;2013年,白居易的《村夜》;2014年,杜牧的《題齊安城樓》;2015年,權德輿的《嶺上逢久別者又別》;2016年,鄭板橋的《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了解蘇教版課本內容的人都看得出來,近幾年來,古詩的出題方向很明顯,就是由課內向課外過渡,然后完全到課外,但所選詩歌多是主題明顯的、詩句凝練的、用詞簡明的絕句。知道了這一點,師生都放心坦然了吧。
二、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問了什么
年年的中考似如約而至的風雨,風雨過后,那一道道試題便如被風雨吹落的繁花,印刻在了老師們的心坎里,留在了學子們的記憶里,也映入了后繼者們的眼睛里。針對詩海拾貝中挑出來的詩詞,出題者想讓考生們品鑒什么呢?知道這一點,考生就可沿著他們的視線,去讀詩去賞詩。
一起來看看近三年的詩歌賞析都問了什么。2014年,(1)請你說說第二句中“寒”的理解。(2)古人評價杜牧的詩“好用數目”,“頗妙”。你認為本詩“故鄉七十五長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2015年,9.(1)這首詩前兩句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流露出了之情。(2)從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這首詩最后一句的妙處。2016年,9.(1)這首詩首句有何作用?(2)結合最后一句,說出全詩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師生經過分析,總結出詩歌鑒賞的考點主要是以下三點:1.理解詩意,包括分析詞語含義和描述詩句意境;2.體會情感,包括表達詩人感情和表述詩歌主旨;3.賞析精妙,包括賞析遣詞造句、分析藝術手法和品味音韻節奏。
知道了考試中會問什么了,如同找到了一條條通往羅馬的大道,那么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中,老師就可以帶著學生沿著這些光明大道,一路高歌奮進了。
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答了什么
了解了試題中會問什么,如同找了康莊大道,而答案就如同路上一家家酒香四溢的酒家,等著路上走來的人去品。教者就和學生一起走進一家家酒肆,去品一品那些醇香濃厚的美酒吧。
一起來看看近三年詩歌鑒賞的答案。2014年,(1)“寒”既寫出了水中汀州在黯淡無光的夕陽照射下的清冷場景,也暗示了詩人的凄涼心境。(2)“七十五”以較大的數目寫出了詩人家鄉的遙遠,從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鄉而產生的惆悵(或落寞、失落、等)之情;2015年,(1)久別重逢的驚喜。(2)示例:通過描寫夕陽余暉映照著千萬山峰的景象,表_了詩人即將與友人又別的傷感之情以及前途迷茫的感慨。2016年,(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環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點題,與尾句呼應。(2)“一枝一葉總關情”,表面描寫的是衙門臥室外竹子的一枝一葉,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實際上謝老百姓的點點滴滴都與“父母官”緊緊聯系在一起。本詩寄寓了作者關注民間疾苦、同情百姓命運的情感。
通過對答案的分析,師生可以一起歸納出答題的要領。1.理解詩意時,需要文言基礎,理解意象,聯想想象,完美表達;2.體會情感時,需要知人論詩,結合詩文,借助注釋,嚴密表述;3.品味字詞時,需要理解詞意,詩中含義,表現作用,表達感情;4.賞析手法時,需要明確手法,詩中用法,表現主旨,表達感情。
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做什么
了解了考題,知道了答法,在平時的教與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明白自己該做什么。要想收獲清澈如渠水的滿意成績,必須注入源頭般汩汩的活水。為此,筆者引領學生做了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導學生學會揣摩考點。選擇一首古詩,最好是各地考卷中的有定論的古詩,讓學生根據前面總結出的考點以及答法,自己去揣摩這首詩的考點,然后擬寫考題,并給出答案,老師最后出示出題專家們的考點以及答案。這樣的方式多訓練幾次,學生們大有長進的。
在繽紛五彩的四季中,我最偏愛于冬。雖然它沒有春的生機勃勃;沒有夏的火熱奔放;更不及秋的果實累累。但是冬有著樸素的景色,含蓄的美。
冬的象征就是雪了。那鵝毛般的雪紛紛揚揚的飄落,像千萬只潔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落在地上,給大地披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向遠處望去,山坡上已是銀裝素裹;山野里也已是潔白無瑕。樹葉片片的飄落,最后只剩下一棵光禿禿的樹身了,但雪花卻掛滿枝頭。風輕輕吹著,搖曳著光禿禿的樹身,雪花也從樹上片片飄落,不由讓我想起一句詩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它不正是一棵開滿雪花傲然屹立在冬天的樹嗎?樹上的雪花雖不及鮮花的香,但他比鮮花更純潔。樹下,小孩子們也高興的堆雪人,打雪仗……仿佛忘記了寒冷,個個都發出銀鈴般的笑聲,飄向遠處,飄滿整個銀白的世界。到了黃昏,在夕陽的襯托下,山坡上的雪就會被夕陽映紅,像小姑娘害羞的臉,顏色漸變,由深到淺,遠遠地望去,美極了。晚上,行走在道路上,就會發現雪是多么的亮,多么的美,發出淡淡的銀光,為人們照路。在冬天的夜里,寂靜而明亮,凄涼而美麗。
在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里,許多人都喜愛春季,從古到今,贊美春的詩句很多,例如:春暖花開,鳥語花香,春意盎然……但我還是忠愛于樸素而含蓄的冬。
江蘇省揚州市霍橋中學六年級:李遠
點評:很優美的描寫,除了寫冬雪之外,還可以寫寫其它的冬景嗎,因為文章很精彩,但稍顯簡短。
點評老師:陶流林
從詩歌中學到語文
秦添
語文,無處不在。在廣告上,電視上,網絡上,都能找到語文的身影,也都能從中學到語文。語文,是一首首優美動人的歌曲;語文,是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文言文;語文,是一首首意境優美的詩歌。而我就從那一首首詩歌中,對語文有了更深一層的感受.
語文可以讓你看到"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一片生機盎然的春景。想象著,那活潑的燕子嘴里含著春泥,正在勤勞地工作--蓋新窩。別說是我,你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機與活力了吧!
語文可以讓你看到"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中那清幽,涼爽的夏景。想象著,在炎熱的夏天,身處一所竹屋.那珠簾正在夏天的風中搖擺著她們那婀娜的身姿。時不時,還給我我們唱上一首清脆悅耳的歌,讓你陶醉不已。別說是我,你一定也感受到了夏天的清幽與涼爽了吧。
當秋天來臨的時候, 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钡拿谰爸?,我看到了語文;從“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葉子中,我學到了語文;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凄涼中,我感受到了語文。
想起那白雪皚皚的冬天,你一定不會忘記那厚厚的積雪,自然也不會忘記那句描寫雪的詩句:“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边@句是很好地闡述了積雪的特點。正如岑參筆下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人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那白雪寫得生動形象。這就是語文修辭的魅力吧!
通過學習詩歌,我更好地學習了,了解了語文,也對語文有了新的認識,不再像小時候一樣,認為只有語文書中有語文。原來,生活處處是語文。
關鍵詞:雪晴晚望;賈島;王俊雄;竹笛;蘆笙
一、賈島與《雪晴晚望》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閬仙,一字浪仙,范陽(今北京涿縣)人。早年出家,號無本。還俗后,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始終沒有考取。他所作的詩句在晚唐時期具有極大的影響,因當時的政局情r,他的詩句大多描寫的荒涼寂靜的畫面,善作五言律詩。
《雪晴晚望》便是他所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大約創作于816年長安應舉落第之時。這首詩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寒寂的空山晚晴的畫面:“倚杖望晴雪,溪云幾萬重。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
從詩句中可以看出,這首詩描繪的是,詩人游玩一天,乘興而歸,夕陽沉入危峰,遙望雪霽天晴,溪水之上升起重重疊疊的白云,放佛幾萬重,樵夫回到被白雪覆蓋的家中,遠處升起燃燒野草的煙霧,煙霧在山石之間縈繞著。我走在回寺中的路上,聽到陣陣暮鐘聲。在這動靜結合中,寫出了賈島心中的那種清冷,也呼應了他仕途上的坎坷,心中的郁悶。
二、王俊雄與《雪晴晚望》
王俊雄,1952年生于臺南,是亞洲唱片公司著名音樂家、制作人。他從小就有音樂天賦,再加上父親是音樂教師,更是為他的音樂路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王俊雄先生在弘揚中國民族音樂方面不遺余力,廣納中國民間音樂,創作了多首具有民族風格的音樂。并推行了多個特色鮮明的民族音樂系列專輯:《書香音樂系列》、《大自然音樂系列》、《諦聽中國系列》、《抒情中國系列》。而這首《雪晴晚望》就是收錄《書香音樂系列》之《河月》之中,是由極具中國特色的竹笛和蘆笙這兩件樂器演奏而成,旋律優美,風格古樸。通過優美的旋律,我們可以感受到冬季傍晚時的寂靜肅穆。
全曲一直采用同一主題,就是通過對這一主題不斷的變奏,笛子與蘆笙交相呼應的音色,細膩的描繪出作者心中的雪霽晚晴圖。
三、音樂與詩的結合
王俊雄的《雪晴晚望》,整首曲子選擇用竹笛吹奏主旋律,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就像是引路人,帶著我們欣賞潔白美麗的雪景。蘆笙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樂器,在民間音樂演奏中,蘆笙可分為輕音蘆笙和重音蘆笙,重音蘆笙的曲調深沉而洪亮,輕音蘆笙則輕盈而高亢,亦剛亦柔。此曲采用的是輕音蘆笙,在音樂中此起彼伏,與笛聲交相呼應。使得整首樂曲聽起來音樂更加飽滿,畫面感更加具體
通過聆聽,可以發現,在前奏部分一系列的下行音符的排列,首先為我們營造出冬季一片肅穆的景象,十分祥和、安靜。隨后,蘆笙聲出,笛子隨后重復蘆笙的曲調,似乎是游人的到來,打破了這一片寧靜。
之后,笛子開始吹奏主旋律,蘆笙一點點的進入,與笛音呼應,輕柔細膩。就像是兩位友人,慢慢走近,一路上聊天賞景,對應賈島詩“倚杖望晴雪,溪云幾萬重”,眺望著雪霽天晴后的美景,遠處緩緩流動的小溪,在水天相接處,溪水之上升起層層白云,似乎有萬重,顯得十分秀麗。
“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極目遠眺,遠處山間似有一條若隱若無的小路,為生計忙碌一天的樵夫,順著小路回到了被白雪覆蓋的茅舍。此時,已近黃昏,夕陽西沉,漸漸落入遠處的雄奇的山峰中。詩人在描寫這一句時,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此時,笛聲驟停,只有蘆笙的獨奏音色,將詩中的畫面用音樂展現出來,閉上眼睛,細細聆聽,放佛自己來到了這山水雪景中,感受著雪霽黃昏時的絲絲涼意。
“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這一部分,節奏較之前有所加快,跟隨明朗的笛聲,看向遠處的山岡,野草燃燒的煙霧縈繞在山岡上,透過煙霧可以看到剛勁有力的松柏。眾所周知,野草生命力之頑強,詩人這一句寫出了“野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松柏”的堅韌。此時,兩種樂曲的音色也有所變化,雖依然采用主題部分重復演奏,但音色卻有所變化。與之前輕柔的音色相比,此時的蘆笙音色更為剛勁,訴說著“野草”的頑強,笛音更加堅定,彰顯著“松柏”的堅韌。
“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這是詩的最后一句。眼看天色漸晚,作者自知不能再留戀這山水雪景,無奈之下踏上了歸途,耳邊傳來寺中暮鐘的聲音。此時,音色也回歸最初的輕柔,節奏也放慢,帶出了對這山水雪景的喜愛與留戀,怎奈夜幕漸漸降臨,只得踏上回去的路。這句詩的精妙之處也是這暮鐘聲,將前文的視覺上的感受轉到聽覺上。不論是詩句還是作曲家,在這時,顯露出來的都是對這美景的喜愛與眷戀。更為巧合的是,二者皆與佛家結緣。賈島循著暮鐘的聲音,回到寺中,不知王俊雄先生是否此時也心皈佛門。
樂曲最后重復前奏部分,展現出游人離開后,山中又恢復平靜,白雪皚皚,一片寂靜。遠處云煙肆意在空中翻涌,樵夫回到家中,冉起了陣陣炊煙。聽著音樂,隨著詩人與作曲家的腳步,越走越遠。
四、結語
賈島這首寫景詩,描繪了雪景與暮色,為我們帶來了一幅空山晚景圖。王俊雄先生的這首樂曲,也為我們呈現出了雪霽暮景。二者雖一文一樂,但所描繪的畫面卻是極其相似。
唐詩有很多以景為題材,通過解讀,能夠很清晰的感受詩中的唯美景色。音樂也是如此,在欣賞音樂時,不能只是得到聽覺上的慰藉,真正細心聆聽時就會發現,音樂也是有畫面的。只有認真分析音樂,才能深入的了解作曲家在音樂中勾畫的景色。
正如這《雪晴晚望》,詩中有樂,樂中有詩。雖然兩位作者所處的年代相差甚遠,所處的時代背景也有很大的差距。但通過細致的觀察,可以了解到二者之間的微妙的聯系。
中國古代文化藝術,極講究境界。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往往把人帶入一種超凡脫俗的沉靜意境中。因此,在平日的學習積累中,更應注重其中的聯系,才能更好的幫助我們走進音樂。
【參考文獻】
[1]余霞.賈島詩歌特色極其原因初探[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
[2]王俊雄.書香音樂系列之河月[Z].亞洲唱片公司,2000.
[3]郝世峰,余才林.由怪奇入于平淡――論賈島詩風[J].文學與文化,2013(02).
一、常識
1.《散步》:作者莫懷戚。
2.《秋天的懷念》:作者史鐵生。
3.《羚羊木雕》:作者張之路。
4.《金色花》:作者泰戈爾,印度詩人,諾貝爾文學家獎獲得者。
5.《荷葉.母親》:作者冰心。
6.《世說新語》:南朝劉義慶編著。
7.魏巍,散文作家、小說家,代表作有《誰是最可愛的人》。
8.海倫•凱勒,美國盲聾女作家,在十九個月時因一次高燒而導致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
9.丘吉爾,英國政治家,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1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墩撜Z》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
1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12.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現代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話劇《龍須溝》《茶館》等。
13.《觀滄?!愤x自作者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朝代)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14.《次北固山下》作者唐朝詩人王灣。
15.《錢塘湖春行》作者唐朝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16.《天凈沙•秋思》作者元朝戲曲作家馬致遠,“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二、背默
1.《論語》十二章
①闡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②求學應該謙虛,正如《論語》中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③復習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且對學習者有重要的意義: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④當別人不了解自己、誤解自己時,孔子提出不要焦慮: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⑤孔子贊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的句子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⑥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正確態度是: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⑦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庇纱宋覀兛梢月撓氲健墩撜Z》中孔子的話: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觀滄?!?#8226;曹操
①《觀滄?!分型ㄟ^豐富奇特的想象創造宏偉意境,抒發了作者寬廣胸懷和豪邁氣概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3.《次北固山下》•王灣
①詩中有一個對偶句,蘊含新事物孕育于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這兩句詩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寫長江潮平岸闊,和風吹拂,風帆高懸的詩句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4.《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①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點從仰視角度描寫禽鳥的優美詩句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②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點從俯視角度描寫花草的優美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5.《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①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描寫景物的氛圍是蕭條、冷落、凄涼的詩句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
②表明游子飄泊在外思鄉心情(點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6.《龜雖壽》•曹操
①最能體現詩人慷慨激昂,壯懷激烈情感的句子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②運用比喻表明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句子是: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7.《過故人莊》•孟浩然
①描寫友人家優美的自然環境的詩句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②表現對朋友、對鄉村的依戀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
8.《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
①描繪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詩句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②以動顯靜,因情生景、含蓄雋永的詩句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9.《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①《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借物以抒發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詩句是: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②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達對友人不幸遭貶的深切同情與關懷的名句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10.《夜雨寄北》•李商隱
①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中以會晤的歡愉襯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轉化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三、病句
1.看動詞
①XX同學數學成績提高的原因是因為他努力的結果。
②語文老師實現了不僅能使學生語文成績提高,還能使學生數學、英語成績提高。
2.看介詞(通過、經過、由于、使、讓、從、在)
通過緊張的期末復習,使我們的各科成績都有了提高。
3.看否定
為了避免成績不退步,他報了補習班。
4.看兩面
能否推進素質教育是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條件之一。
5.看并列(和、且)
①大家懷著崇敬的心情注視和傾聽著這位英雄的報告。
②人們將反腐敗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健全和建立反腐機制上。
四、名著閱讀
《繁星》《春水》
(1)作者簡介
冰心,原名為謝婉瑩,籍貫福建福州長樂人。
(2)作品簡介
《繁星•春水》是冰心早期的兩部詩集:
①核心“愛的哲學”;
②主題“母愛”“童真”“自然”;
③內容: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對大自然的崇拜和贊頌;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③茅盾稱為繁星格與春水體;
④語言輕柔雅麗,韻律渾然天成,意境優美清麗。
(3)作品賞析
1.母親啊!
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
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賞析:詩人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把母愛之情傳達出來,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2.萬千的天使,
要起來歌頌小孩子;
小孩子!
他細小的身軀里,
含著偉大的靈魂。
賞析:最美的世界是充滿純真童趣的。
3.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極樂的應許,
我要至誠地求著:
“我在母親的懷里,
母親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p>
賞析:這首詩歌集中表達了冰心詩歌主題,把母愛,自然、童真之美融為一體,營造出一個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真摯深沉,語言清新典雅,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和啟迪。
4.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艷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賞析:不要只驚羨別人的成功,更應該知道別人的成功是艱苦奮斗乃至犧牲的結果,并從中吸取成功的經驗。
5.墻角的花!
你孤芳自賞時
天地便小了
賞析:生命之花,總是在謙遜的心境中絢爛開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賞之中,就會枯萎凋謝。是說“墻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狹小的視野,而看不到廣闊的天地。
五、文言文閱讀
《世說新語》兩則
1.字詞解釋
①內集:家庭聚會。
②兒女:子侄輩。
③講論文義:講論,講解討論;文義,詩文。
④俄而雪驟,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會兒;驟,迅速;欣然,高興的樣子。
⑤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擬,相比。
⑥未若柳絮因風起:未若,不如;因,憑借。
⑦期行:期,約定。
⑧期日中:日中,正午時分。
⑨舍去:舍,丟下;去,離開。
⑩尊君在不(fǒu):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否”,沒有。
⑪相委而去:相,副詞,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委,丟下,舍棄。
⑫家君:對他人稱呼自己的父親。
⑬引:拉。
⑭顧:回頭看。
2.句子翻譯
①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毙峙唬骸拔慈袅跻蝻L起?!?/p>
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彼绺绲呐畠旱理y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p>
③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在正午。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來。
④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p>
⑤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p>
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⑥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3.課文理解
①《詠雪》一文營造了一種怎么樣的家庭氣氛?你對此有何感受?
營造了一種溫暖、和諧、愉快的家庭氣氛。和諧、平等、寬松的家庭氣氛對于開發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處。
②《詠雪》中為什么公大笑樂?對于兩個比喻,作者更欣賞哪一個?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公大笑樂”是因為孩子們的比喻生動、形象,他為孩子們的聰明智慧感到欣慰、快樂。作者并沒有直接表態,卻在最后補充交代了道韞的身份,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更贊賞道韞的才氣。
③元方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他“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從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啟發?
陳元方是一個聰敏,懂禮的孩子。
沒有失禮: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無禮在先,批評對方“無信”“無禮”,維護父親尊嚴,令人欽佩,對于年僅七歲的孩子我們不能求全責備。
啟發:做人要誠實、守信、尊重他人。
《論語》十二章
1.字詞解釋
(1)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2)有朋自遠方來:從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5)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
(6)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7)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這里指獨立做事情
(8)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9)不逾矩:越過,超過;規矩,規范)
(10)溫故而知新:學過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11)學而不思則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12)思而不學則殆:有害
(13)可以為師矣:可以;憑借;做,當作
(14)人不堪其憂:忍受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詞,……的人;喜歡,愛好
(16)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以……為樂趣
(17)飯疏食飲水:吃飯;粗糧;冷水)
(18)曲肱而枕之:彎曲胳膊;承接連詞
(19)不義而富且貴:不正當的手段
(20)于我如浮云:對于
(2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泛指多個,幾個;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2)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方面,優點
(23)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邊
(24)逝者如斯夫:流逝;這,指河水
(25)不舍晝夜:舍棄
(26)三軍可奪帥也:軍隊的通稱
(27)匹夫不可奪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漢
(28)博學而篤志:忠實,堅守
其實,傍晚的太陽是“殘陽如血”,還是“白日依山盡”,與天氣及季節有關,如果云層厚,太陽光過濾得多,就慘白慘白的。如果云層薄,透射好,太陽光過濾得少,就落日如胭。
當然有一種可能,王之渙登鸛雀樓的那個黃昏是微陰的,在那時他看到的落日就是泛著白色的。韓愈在《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中不是也有“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钡脑娋鋯??
但是,當我們翻閱文獻,追尋“白日”的來龍去脈,又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白日”之“白”并不是簡單的指顏色,“白日”有著深厚的文化內蘊與情感色彩。
最早運用“白日”一詞的,應是屈原。他在《九章?思美人》中寫道:“開春發歲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將蕩志而愉樂兮,遵江夏以娛憂。”這幾句是說,“春天來臨了,一年開始了,太陽冉冉地從東方升起。我要放松思想盡情娛樂,沿著江夏而排遣憂慮。”這里的“白日”是中午的盛陽之象。中午的太陽光線極強,顏色熾白,故稱“白日”。
后代文人在“白日”乃中午盛陽之象的基礎上又將其引申為皇帝君主的象征。如盛唐詩人李白的《古風?其三十四》:“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痹娭幸浴鞍兹铡薄白衔ⅰ薄叭薄皺嗪狻毕笳骰实酆统⒋蟪?,描繪出一幅玉宇清平的景象。
這時的“白”,已不單指顏色,擁有了“明亮、光亮”的意思。比如,“雄雞一唱天下白?!?/p>
“白日”引申為“白天”,與“黑夜”相對,當也是緣于此。
古漢語中,“白日”即指太陽。我的老師聶在富先生在《語言文字知識與小學語文教學》一書中,對“白日依山盡”做了這樣的解釋:
“白日”就是太陽,早晨的朝陽、正午的驕陽、傍晚的夕陽,都是“白日”。
如宋玉在《九辨》長詩中言:“白日蜿晚其將入兮,明月銷鑠而減毀。歲忽忽而遒盡兮,老冉冉而愈馳。中慘惻之⑩胭猓長太息而增欷。”初唐的陳子昂有詩云“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這里的“白日”都是指“落日”。近代的龔自珍也有“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钡脑娋?。
當我們羅列、品讀含有“白日”的古詩詞,不難發現:“白日”一旦入詩,常有較鮮明的感彩。
一是喻指光陰易逝,盛年難再。比如曹植《名都篇》“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阮籍《詠懷?其五》“平生少年時,輕薄好弦歌。……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詠懷?其三十二》“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碧諟Y明《雜詩?其二》“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赵聰S人去,有志不獲騁”等等,都凸顯了“白日”轉瞬即逝、光陰易逝、人生短促、盛年難再等暗示義。
二是渲染環境氛圍的凄清、荒寒、蕭瑟與冷漠,有時也用作王朝沒落衰敗的寫照。如曹植在《贈白馬王彪》詩中描寫他從京城與諸弟別后,歸途所見是“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痹娙嗽谠娭忻鑼懙降臍w途所見之景絕不是隨意拾掇入詩的。每一景物,包括秋風、寒蟬、原野、白日、歸鳥、孤獸等,詩人都是用此來渲染當時哀怨、凄厲、孤獨與寂寞的氛圍的。它們全都是物,又無不是比興,所以詩人才說“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嘆息”,一下子點明物我貫通,完成了情與景在悲的意境中的交會。之后,江淹《劉太尉琨傷亂》詩云:“飲馬出城濠,北望沙漠路。千里何蕭杳白日晚?!帮L吹草木,行子心腸斷。”王粲《雜詩》云:“風飚揚塵起,白日忽已冥。”高適《別董大二首》(其一)云:“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等詩句亦用其意。而晚唐詩人許渾的“海燕西飛白日斜,天門遙望王侯家。樓臺深鎖無人到,落盡東風第一花?!睉且皇滓蚴露}的托諷詩,詩中描寫的是在落花時節,日斜時光,詩人遙望王侯第宅,所見到的樓臺層疊、重門深閉之景,也可以看作是唐王室衰敗沒落的寫照。
這樣粗粗地梳理“白日”的線索之后,我們再來看王之渙的這句“白日依山盡”。有人將這里的“白日”解釋為“當空的太陽”,持這樣的觀點就沒法解釋當空的太陽怎么會“依山盡”,于是只好含混其辭,說“前瞻中條,只見太陽好像依傍著落下,極言山勢之高大”,這樣解釋似乎太牽強。
一、 用好題目。
不少考生閱讀習慣不好,對于題目尤其是長一點的題目一掃而過甚至不看直奔正文。其實高考試卷任何一個字都不多余,都有可能為我們的解題提供有用信息。標題當然也不例外,它往往是詩歌信息的豐富載體,它們或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或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蚪淮藢懽鞯臅r間、地點、對象,甚至揭示了主旨。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稍微揣摩下詩題,我們一般可得出以下信息①交代了寫作對象(蟬);②點明了詩的類別(詠物詩);③暗示了寫作手法(托物言志)。再如《怨情》(李白)這個題目它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以下信息①揭示了全詩的情感基調(怨),②交代了詩歌的題材(閨怨),③暗示了寫作對象(閨中少女),
二、 注意作者、朝代、背景。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這里的“知其人”指的是閱讀文本時必須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思想、風格、流派等;“論其世”則指的是要結合作者生活的時代(朝代)及創作背景去理解作品。比如我們在讀杜甫的《蜀相》時,既要對諸葛亮的生平和功績有所了解,還要對杜甫的經歷、思想、理想以及他寫作此詩時的心境、朝代、背景、時局做全面、深入地探究才能泡開這杯茶,深刻理解杜甫滲透在詩歌里的情感。同理,對于陶淵明那些隱逸詩、田園詩,我們只有對他的人生道路與思想性格有了較充分的了解后,只有對他的縣令經歷、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仕與隱的選擇、貧與富的交戰、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的取向還有他的菊與酒情結都了然于胸后才能讀懂其作品中的靜穆圓融與他的風神瀟灑。
三、 注意時間、季節、地點。
寫于不同時間、季節、地點的詩歌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情感基調和旨趣。早晨與午后不同,午后與傍晚不同,傍晚與深夜不同,深夜與凌晨不同。如“夜闌臥聽風吹雨”、“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分別寫的是深夜、傍晚、清晨,顯然呈現出了不同的美學品格及情感基調。春日暖陽、夏日炎炎、秋風蕭瑟、冬雪飄飛,季節不同詩歌的味道也會不同,如《春江花月夜》與《秋霜風雨夕》(林黛玉)一圓融靜美一孤獨凄涼。同理,地點不同,詩歌的旨趣也會不同,“江南春雨杏花”自與“塞北秋風鐵馬“迥異,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山中景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邊塞風光所要表達的意旨明顯不同。
四、抓住詩中帶有感彩的詞語。
花鳥蟲魚、草長鶯飛、虎嘯猿啼等本為自然客觀之物,但作者往往會加以修飾成分使之成為具有特定情感的載體。正所謂“夕陽芳草本無恨,才子佳人空自悲”。又或者“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如風本無情,西風便有了情,秋風又是一種情;陽本無情,夕陽、殘陽便有了情,朝陽又是一種情;雁本無情,斷雁叫西風便有了情;藤、樹、鴉、道、馬本無情,“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便有了情;蟬本無情,“寒蟬凄切”便有了情。
五、找意象、繪畫面(意境)。
優秀的詩詞總是借助含蓄委婉的形象和特定的意境來表情達意,粗略地講,一切詩人寫詩的目的無外乎是表明觀點態度,揭示哲理,抒感,引起讀者想象、共鳴及審美愉悅,為了達到這些目的,詩人往往都會精心選取一個或若干意象巧妙運用諸多技巧手法把這些意象渲染成便于抒情和傳情的意境(畫面),在這個意境里,詩人的情感得以淋漓盡致地抒發,被作者精心引入特定意境中的讀者便展開了想象,與他同喜同憂,產生了共鳴和審美愉悅。
可見,抓住詩中意象,掌握常見意象的文化內涵及滲透于其中的特定情感,仔細揣摩、努力勾勒作者給我們營造的意境對于泡開詩歌這杯茶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中詩人通過“千山”、“萬徑”、“江”、“雪”、“無鳥”、“無人”這些虛實結合的意象再加上“孤舟”、“斗笠”、“蓑衣”、白發老翁”等共同構成一幅“寒江獨釣圖”。特殊的意象,特殊的環境(意境),把詩人內心的“幽冷”渲染得淋漓盡致。由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得出這首詩的思想感情――作者內心凄涼孤獨卻又孤高自得。
六、關注典故。
古詩詞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凝練含蓄,又豐富了內容,增強了表達的生動性及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收到詞約文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如文天祥《酹江月?驛中言別》中成功運用了六個典故:蜀鳥、吳花、銅雀臺、金人秋淚、睨柱吞嬴、回旗走懿,詞人借助這些史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對時事的看法,抒發了自己與好友的離別之情及傷時亡國之痛。
在運用典故解讀詩歌的時候需注意,古人用典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有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種。明用和正用一般比較明顯、容易,暗用和反用則相對隱蔽一些,需要格外注意。如“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來好像是描寫獵人彎弓射狼的情形,其實是暗用了《楚辭》中“舉長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也不是狼而是星宿名,古代用以代表貪殘掠殺,此處指當時宋的勁敵西夏,“射天狼”則表明自己御敵衛國的決心與豪情。
反用典故是指有的詩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反其意而用之,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則反用了《世說新語》中晉朝吳地人張翰因思鄉而辭官回家的典故,此事一般被世人用作表達對棄官歸隱的高士之風的欽慕,而作者則是通過否定這種做法來表達自己高遠的志向。此外,還需要注意除了“用事”外引用化用前人詩句也屬用典,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則化用杜牧的“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通過今昔對比表達昔盛今衰的感慨。
七、用好注釋。
這是詩歌鑒賞中非常重要的題外細節和輔信息。詩歌鑒賞中的注釋一般會介紹寫作背景,暗示作者的風格流派,或對詩中重要、難懂的詩句、詞語進行解釋說明??梢詾槲覀冺樌庾x詩歌掃清諸多障礙。
另外,關注尾聯(結尾),養成粗讀一遍后給詩歌歸類(定題材)的好習慣也是解讀詩歌的有用鑰匙,囿于篇幅,這里就不舉例論述了。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第25課《太陽是大家的》是一首兒童詩。詩人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從“太陽普照全球”這一自然現象中提煉出詩意,把太陽當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里,和不同國家的孩子游玩,給全世界的小朋友帶去了快樂和希望。“太陽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和社會的安寧。詩歌描繪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鮮花上撒滿了太陽的金光,小樹在太陽的照耀下生長,小朋友們在溫暖的陽光下快樂游戲。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有二:一是讓學生體會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處,加強信任和理解,人類才有更美好的明天;二是讓學生體會詩歌擬人化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1.欣賞圖片。(出示不同的太陽圖片,學生觀看)
2.回答問題。你們看到了什么?(無論是旭日東升,還是夕陽西下,太陽都給人們帶來無盡的遐想和美的享受,多可愛的太陽??!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一首描寫太陽的詩歌。板書課題:《太陽是大家的》)
設計意圖:通過優美的圖片,喚起學生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分小節讀詩,教師糾正字音,落實生字。(“紅彤彤”的“彤”變調。區分“陪”與“部”。)
3.比一比誰讀得正確又流利。
4.思考問題。這首詩歌告訴了我什么?
5.交流讀詩收獲。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初步感受詩歌,獲得初步的閱讀體驗。
三、品讀詩歌,感悟中心
1.發現“美”。⑴指名讀。⑵啟發想象。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美麗的畫面,你們誰看到了呢?請交流你想象到的畫面。⑶欣賞美景。播放圖片,理解詞語。①湛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美嗎?(品讀“朵朵白云”)②白云在陽光的照射下發生了神奇的變化,變成了什么?把你們心中的這份美好感覺讀出來?。ㄆ纷x“紅彤彤的晚霞”)⑷指導朗讀。看著太陽下山的畫面,你有什么感受?把你依依不舍的情感讀出來。(配圖配樂朗誦)
設計意圖:讓學生想象美、發現美、誦讀美,從而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
2.感受“美”。⑴默讀第二小節,找出太陽做的好事,畫波浪線。⑵學生匯報。⑶品讀詩句。找出描寫太陽的動詞,并圈起來。把動詞放入詩句中細細地品讀,說一說從動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①灑。同學們灑過水嗎?灑水時是什么動作?范圍怎么樣?引導學生讀出太陽的輕柔。有了陽光的播灑,花兒才開放得如此嬌艷。如果你是萬花叢中的一朵,你想對太陽說什么?②拔。這個“拔”字該怎么理解呢?原來是指小樹在太陽的照耀下越長越挺拔。引導學生讀出小樹頑強的生命力。③陪、看。同學們去過海邊嗎?在海邊做了什么?當時心情怎么樣?把這種快樂、開心讀進去。⑷指導朗讀。是呀,一個“灑”,一個“拔”,一個“陪”,都讓我們感受到和太陽相處的快樂,更讓我們理解了太陽的心,帶著這種溫暖和感謝讓我們再次深情朗讀這節詩。 ⑸小練筆。想一想,太陽她還會做哪些好事?讓我們拿起筆展開想象寫下來。(學生在課本空白處寫)⑹學生匯報創作的小詩。⑺想象說話。是呀,太陽就是這樣愛護著大家,給大家帶來光明,溫暖,快樂,幸?!?,讓我們好好感謝她。(再讀第二小節)讀了這一小節,我們知道,太陽不僅屬于云朵,他還屬于小朋友,鮮花和小樹。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反復品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讀和寫的結合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3.珍惜“美”。⑴ 默讀詩歌。學生默讀詩歌第三、四小節,邊默讀邊思考:太陽要去哪兒?她要趁人們睡覺的時候,走向另外的國家。你知道太陽要去哪些國家?(去美國,去日本,去法國,……世界上每個國家都要去。)⑵小組討論。外國的小朋友真的是在等太陽嗎?他們到底在等什么?(快樂、幸福)⑶指名朗讀。讀出外國小朋友的美好愿望。⑷回答問題。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明媚的陽光中享受這份快樂與幸福呢?(配樂播放戰爭中難民的生活圖片)⑸指名交流。(只有在和平寧靜的環境下,世界各國的小朋友才能盡情享受太陽賜予的恩澤)⑹歸納小結。(出示課文主題圖)是??!我們同在一片藍天下,共同擁有一個太陽,也共同擁有一個愿望,那就是――世界和平。讓我們一起放飛手中的和平鴿,讓她飛遍世界的每個角落。讓和平永駐人間。
設計意圖:通過“快樂”與“哭泣”,“幸福”與“戰爭”的強烈對比,讓學生珍視“和平”,珍惜生活。
四、總結升華,朗讀全文
1.分享體會。你們知道“大家”是指誰嗎?你有那些收獲想和大家分享?
2.歸納總結。陽光灑遍了世界每一個角落,多希望人們都能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下享受她帶來的溫暖與幸福。請讓我們全體起立,用最美的聲音把這美好的愿望告訴全世界的人們吧!
3.全班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中,讀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抄寫優美的詩句。
2.有感情地背誦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