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58: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歸園田居陶淵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后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后高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多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為閑雅有致。
詩人從居住的草廬寫起,反思歸田后自己的生活狀態。他并沒有隱居山林巖穴,也沒有寄身廟宇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身處“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會有鬧市,也就人來車往,喧嘩不絕于耳,可詩人卻說“而無車馬喧”。這是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問自答揭開了謎底。“問君何能爾”一句轉換敘事角度,將抒情主題客觀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問下去,頗富情趣。“心遠地自偏”一句,以及為精煉的語言,做出了回答:因為心情閑適,心志高遠,所以居所也顯得偏僻安靜。
詩的前四句構成一個意義“方陣”,通過敘事和議論,定下全篇的基調。王安石曾贊賞這四句詩為“奇絕不可及之語”,推崇備至。以下幾句主體隱去,進入“寫景區”,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稱道的“無我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妙手偶的之筆,是在不經意中道出的“絕妙好辭”,可謂渾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抒情主體又漸漸浮出,寫眼前景物,脫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韻。最后兩句,詩人寫出了對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茫的情形。這里暗用了《莊子。外物篇》的說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者而言。”就是說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復雜的感受。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就是舞蹈,就是無聲的沉默。也是隱居后生活的寫照,現在工作壓力大的人不也是都希望過這種日子嗎?
飲酒詩----陶淵明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古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詩意改變靈魂。面對世界的強烈競爭——我選擇悠然與沉默。
不知何時,喜歡上了陶淵明的詩。那首《飲酒》(其五)給了我心里很大的震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悠然洗凈了我因在人世間許久而變得略為骯臟的心靈。
那篇《世外桃源》讓我至今心之所向。厭倦了世間因名為利而斗爭的殘忍和冷酷,卻只是為了滿足身心的虛榮。
那首《歸園田居》讓我將一切邪念與火俱焚。永遠也忘不了那份恬然,真的好想和陶淵明一樣找到世外桃源歸園田居,但現實中哪有所謂的世外桃源啊?!看來也只有“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了
幸而,生活中的佛學讓我洗凈身心的污穢。熄滅了與名與利的欲望和生活中長存的煩惱。
只是中考近在旦夕。曾幾何時,不常翻閱陶淵明的詩。
現在有許多同學沉溺于虛擬時空的游戲中不能自拔。時刻提心吊膽害怕自己是否輸了場比賽,每天總在緊張中度過。其實這只是有些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并沒什么權利去阻擋。只是覺得這并不比在詩情畫意中生活來的快樂·恬然·淡泊。多讀好的詩詞文,可以洗滌人心,讓自己有一抹雪般純凈的靈魂。
多讀詩文,你的思想·靈魂就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飄逸脫俗,如若神仙。——這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喜歡寫詩,寫進心里情感;喜歡寫文,流瀉人間真情。
春風拂面意清朗,青山幽谷洗禪心。
作者:王彤宇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
當時的大都城建康都是如此簡陋,那么在潯陽郊區居住的陶淵明的生活環境也就顯而易見了,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中依舊是充滿自然化的,充分體現著農家生活的生機與樂趣,在這其中,陶淵明依舊怡然自樂。
陶淵明的居所是他個人的情感和靈魂的最佳依托和歸宿陶淵明的居所以及周圍的環境與他的個人形象是渾然一體的,是他個人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田園”對于陶淵明來說是他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吾廬”對于他自己來講,是他個人的情感和靈魂的最佳依托和歸宿,而且,通過他的詩中大量描寫環境的方位詞更是證明了陶淵明的“吾廬”是他看世界的參照起點和終點,更是他對自我和人生進行深入思考后自覺選擇的象征性事物。陶淵明很熱愛自己的家園,當他在外面碰得灰頭土臉后回到這里,就像是鳥兒回到了舊林,池魚回到了故源一樣。他的心像這里的環境一樣安靜了,也安頓下來了。就像他的詩中所描述的:“啟無他好?樂是幽居。(《答龐參軍》其一)”、“斯晨斯夕,言息其廬。(《時運》其三)”、“眾鳥欣有托,吳亦愛吾廬。(《讀山海經》其一)”。可以明顯地看出,這里是他人生朝思暮想的歸宿,也是他的靈魂最愜意的居所。陶淵明的“吾廬”是他個人以及看世界的中心和原點正因為陶淵明的居所是他真正的人生意義和思想的體現,所以在他眼里所看的世界都是以他的“吾廬”為參照系和出發點的,并由此向周圍東南西北各個方向輻射開來。“開荒南野際。(《歸園田居》其一)”、“襲我春服,薄言東郊。(《時運》其一)”、“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寒云沒西山(《歲暮和張常侍》)”、“東園之樹。(《停云》)”、“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雜詩》其二)”、“藹藹堂前林。(《和郭主簿》其一)”、“將有事于西疇。(《歸去來兮辭》)”“幽蘭生前庭。(《飲酒》十七)”、“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擬古》其一)”、“青松在東園。(《飲酒》其八)”、“始雷發東隅。(《擬古》其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軒裳逝東崖(《雜詩》其十)、“昔欲居南村。(《移居》其一)”、“去歲家南里。(《與殷晉安別》)”、“種豆南山下。(《歸園田居》其三)”……從其中簡單的方位詞的運用,我們不難發現,他的視角是從自己的屋子、田園、前堂為中心,到農田再到村莊以及更遠的世界。所以說,他的“吾廬”是他個人看世界的中心和原點,也是他個人世界的中心和原點。
我們都不難看出統治階級的意識可以影響在大背景下人們的意識和行為方向,統治階級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人民也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從六朝士族們的莊園,就能夠看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反映了當時的莊園經濟的面貌。在當時,山川,山林,河湖并不是純粹的屬于自然,而是私人占有的,在《宋書》中有這樣的描述:“山林川澤,皆為豪強所專,小民薪采漁釣,皆責稅直。”這些豪紳士族們占有著廣闊的自然,目的多是為了游玩、欣賞和娛樂。但是這樣的一種莊園,感覺似乎是把自然給圈養在自己的莊園里,絲毫沒有自然賦予人們的應有的怡情雅致,對于士族們來說恐怕這只是一種游戲場所而已,很難得到一種心靈的歸宿感。但是仍然能夠反映出人與自然的相對和諧。因為他們并沒有破壞自然或者是企圖征服自然。那么相比之下,已經淪為下層民眾的陶淵明,他的“吾廬”以及其周邊的一切的一切,則更像是實實在在的“家園”。在這個家園里,有地,有田,有林,雖然有竹籬笆圍起來,給人感覺也是圈養了自然。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上面的分析中發現竹籬并不是與自然的一種阻隔,而是增添了一種曲折、一種美。他的家就在自然之中,他對自然開放,自然也對他開放。目遇成趣,目遇自然而成家。自然就是他的家園的一部分,不需要占有,而是天然如此。反而比世家大族們圈起來的莊園更加寬廣。所以,他才沒有單純的描寫自然,而是把自然與自己的生活、與自己的精神世界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寫出一首又一首愜意而舒適的田園詩。根源就在于本著人與自然和諧的自然觀。而當時他的自然觀正是普遍被大眾所接受的自然觀,即中國傳統農耕文明和自然是和諧的。如果人們侵占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那么人們就一定不會滿足自給自足,而是會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物質資源和財富,那么,自然經濟占主導也就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中國傳統農耕文明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共處的。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2、譯文:
陶淵明因其創作成就和獨立人格,在
陶淵明除了時斷時續地做了幾年官外,其余大半生則居住在農村。他親身參加了農耕,不僅體會到了耕作的辛苦,也和周圍鄰居建立了和睦融洽的感情。《移居》其二中寫道:“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全詩以自在之筆寫自得之樂,將日常生活中鄰里過往的瑣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過門招飲,僅見其情意直率;閑時相思,才見其情意的深摯;披衣而起、言笑無厭則表明其情意的無拘與淳厚!這與“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歸田園居》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歸園田居》其五)、“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雜詩》其一),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移居》其一)相映成趣,詩人用清新、淺淡、樸實的文辭,將自己最真摯、最美好的內在感情傾注于筆端,將純樸的鄰里情誼寫到極至,將無一絲虛偽和矯飾的自然之樂傾瀉無余。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的詩不求麗而自麗,不求深而自深,向讀者真實、樸實地宣泄他仕隱矛盾沖突中,不幸命運襲擊下慷慨而悲愴的感情。他對人間至真至淳感情的抒發,猶如一股潺潺的清泉,纏綿而多情,流淌在千百年來的讀者心中。
注釋:
[1]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2]鐘優民:《陶淵明論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董艷俠 江蘇省豐縣中學 221700)
提到魏晉風度,古代士人那高曠雅逸的風采的確令人心馳神往。陶淵明是“隱逸詩人之宗”。他的身上,充滿著古代只是分子追求個性價值的信念,激蕩著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內涵。他是“達澤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信條的最徹底的實踐者,是文人高潔品行的萬事楷模。他的清高耿介、灑脫恬淡、質樸率真、醇厚善良,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與經歷,連同他的作品,為我們留下了一個精神家園。認識陶淵明,才能真正理解中國文人。
勞動創造了美,但并不是從天生就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陶淵明第一次用詩人的眼睛發現了勞動人民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田園景色和田園生活之美。用詩歌將之強化,賦予勞動和田園特有的美感形式。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詩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他放下了士大夫很難放下的架子,參加一些農業勞動,在勞動中探求和確立生命的意義。后來由于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但他始終不愿再為官求祿。他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對政治不感興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本來也曾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雜詩》說:“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可見他的胸懷。但他正是從勞動中取得這種開闊無垠的宇宙胸襟的詩人,其詩之中的感情也因接近土地而變得真切樸實。《歸園田居》所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
陶淵明之所以表現出“澄之不清,擾之不濁”的深廣意蘊,與他將精神額根須深深地扎入神話傳說是密不可分的。
陶淵明對神話有著濃厚的 ,他從神話傳說中有意無意地汲取精神營養,如物我生命一體的精神、抗拒和超越死亡的精神,他接受的神話說主要來自《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他還對神話傳說中的幸福世界進行了個性化的接受與轉換,借助神話抒發隱憂,深刻表現在陶詩對擬人手法的運用上,有時是以我擬物,如在《雜詩十二首》中:“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有時是以物擬物,如在《游斜川》:“弱湍馳文魴,閑各矯鳴鷗”。此外,他喜歡寫失敗的英雄,并從他們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這與神話中失敗英雄叛逆精神的汲取分不開。其代表作是《讀山海經十三首》,詩中直到結尾才寫到夸父的失敗,但又不是正面寫,而是側面寫。
陶淵明的思想是以老莊哲學為核心,對儒、道兩家取舍調和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自然哲學。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一種自然的社會。他常常把儒家虛構的淳樸無爭的上古之世與道家宣揚的小國寡民的社會模式結合成一體,作為理想世界來歌頌。如《勸農》詩說:“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樸含真。”《時運》詩說:“黃唐莫逮,概獨在余。”《飲酒》言:“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近處清幽自然,遠處是杳杳南山,心中存在的是自在的歸意,歸趣十足。同樣的思想,又借助虛構,在《桃花源記》中加以形象的表現。面對社會陷入黑暗,他只能把淳樸的鄉村生活,作為他的社會理想的比較現實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園詩中,反映了他家鄉生活的情況,也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虛構的,這是按照某種理念要求對現實素材加以處理的結果。此外,他多次直接用到儒家的“仁義”、“孝友”、“君子”等基本概念。重視親族之間的關系,這無不是他接受儒家思想的明顯表現。
陶淵明的田園詩,還關注當時文學所集中關注的問題: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何在?生命怎樣才能活的解脫?這方面上,我們首先看到他對生命短促的事實,表現得比同時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但在哲學上,他卻有一種豁達的解釋,這在組詩《形、影、神》中闡釋的最為明顯。詩中的這種人生觀說到底只是一種詩意的向往。歸結起來,陶淵明的社會觀和人生觀都以“自然”為核心,他向往的社會觀是追求和平安寧、自耕自食、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淡泊高遠、任遠委化、無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愛的生活環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意趣的鄉村。由于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數田園詩呈現出沖淡和平、曠潔悠遠的外貌。這是在自然哲學支配下構造出的美學境界,而激起這種追求的內驅動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陶詩中最集中的就是寫田園生活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歸園田居》、《飲酒》外,還有《移居》、《詠貧士》、《雜詩》等。
陶詩顯然還受到玄言詩的重大影響。這不僅表現在他的詩中有許多玄學的詞匯,其平淡的語言風格也同玄言詩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上,人與自然統一和諧的意識成為構成陶詩獨特意境的決定性因素。
縱觀陶淵明的一生,四十一歲以前主要在仕隱之間徘徊,后半生以隱為主,思想傾向于道家的順應自然的主張,成為隱逸詩人。他可以為國家社稷泣血修心,也可以毫無眷戀與山水融為一體,兩種滋味都經年累月地嘗過,人生已經沒有任何遺憾,死亦沒有什么好說,唯求逐清風歸去,偶聞幾縷酒香,與大自然繼續同在。此種平淡,如山泉沁酒,令后世甘之如飴。
1、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3、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4、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
5、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6、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王昌齡《采蓮曲二首》
7、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8、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李白《妾薄命》
9、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
(來源:文章屋網 )
2、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蕭綱《采蓮曲》
3、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4、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馮延巳《謁金門·風乍起》
5、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滁州西澗》
6、黃鶯百舌正相呼,玉樹花帶雨。——牛殳《琵琶行》
7、遠雁下平沙,嘹亮遺凄唳。——劉道著《湘江秋曉》
8、漆燕黃鸝夸舌健,柳花榆莢斗身輕。——王禹偁《清明日獨酌》
9、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樹風入衣。——李頎《琴歌》
10、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錢惟演《木蘭花·城上風光鶯語亂》
11、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李白《三五七言/秋風詞》
12、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1、絕句二首(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2、竹里館(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3、過故人莊(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
4、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夏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5、歸園田居 其一(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椋,桃李羅堂前。
6、田園言懷(李白):賈誼三年謫,班超萬里侯。何如牽白犢,飲水對清流。
7、鹿柴(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8、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來源:文章屋網 )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2、《竹里館》(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3、《過故人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
4、《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夏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5、《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椋,桃李羅堂前。
6、《田園言懷》(李白)
賈誼三年謫,班超萬里侯。
何如牽白犢,飲水對清流。
7、《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8、《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9、《鄉村四月》(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10、《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1、月出驚山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2、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
3、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聽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過香積寺
4、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唐韓愈《晚春》
5、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
6、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8、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9、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埋》)
10、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唐杜牧《悵詩》:“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11、 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韓愈《感春五首》
12、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1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14、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15、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16、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小池》
17、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18、日照香廬生紫煙,謠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19、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20、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21、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22、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3、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24、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摘要】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在文學創作上,“白描”則作為一種表現手法,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不尚華麗,務求樸實。白描詩正如陸時雍所說:“善道景者,絕去形容,略加點綴,即真象顯然,生韻亦流動矣。”平常之物在詩人的筆下都增添了無窮的情趣,構成了優美的畫面。
【關鍵詞】白描手法;古詩;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在文學創作上,“白描”則作為一種表現手法,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不尚華麗,務求樸實。魯迅先生曾把這種手法概括成十二個字, 即“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它是詩歌常見表現手法之一,歷來是文人墨客所喜聞樂見的寫作技法之一。
白描手法在中國古代詩歌里的運用源遠流長,詩歌源頭《詩經》中就有不少詩歌運用了白描手法。如《詩經?氓》中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就是通過白描手法,再現了棄婦的自然生活,鮮有修飾之辭,語言質樸卻動人。
東晉陶淵明的詩歌承續了這種簡樸質實的技法,不論是寫事、繪景還是述懷,多用輕筆隨意點染,力避濃墨重彩描繪。尤其是他的田園詩大多運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詩卻并不因此而顯得膚淺,沒有文學欣賞價值。田園風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詩讀起來就像一幅寫生畫,所畫景物的色彩、線條都宛如實物實景。如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首詩的平淡醇美,全表現在詩人不動聲色的白描之中。黃昏的遠村,依依的炊煙,深巷中的狗吠,桑顛上的雞鳴,詩人只是徑直說出,全不費力,也不需要什么比喻、象征、暗示;但細細體味,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經過詩人的點化,用淡筆白描, 雖未潑以濃墨重彩,淡淡幾筆卻勾勒出一幅和平、寧靜的田園村居圖,營造出了寧靜淡遠的意境,令人神往。詩人在用白描手法描繪田園風光的同時,也巧妙地在其間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表現了詩人對自由閑適的農村生活的熱愛,充分體現了詩人的高雅情趣。陶淵明確實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寫平淡質樸,不加任何修飾,卻極為精練自然,如“出水芙蓉”,體現了白描手法的精髓。
民歌中也經常會用到白描手法。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句子,就是對草原景象的白描,顯得簡潔而有風骨,點染出了北方人民放牧的勞動生活,勾勒出了遼闊蒼茫的壯美草原風光,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豪放剛健的性格。
在詩歌高峰期的唐朝,白描手法更是被廣泛使用。詩人王維寫景繪色常用白描手法,善于抓住景物的各自特征,寥寥幾筆,意境全出。如《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詩人運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和諧幽靜而又富有生機的田園山水畫:蒼翠的寒山、緩緩的秋水、渡口的夕陽,墟里的炊煙。全詩物我一體,有聲有色,動靜結合,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人劉長卿在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寫道:“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詩人運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就勾畫出暮雪中的山村圖景,蒼山、風雪、白屋、柴門、歸人,層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聲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圖。詩人直敘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見聞,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詩人杜牧在 《山行》中寫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首詩寫山行所見秋天景色,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純用白描手法,以楓林為主景,碧山,石徑,農舍,白云,紅葉,楓林,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動人的山林秋色畫卷。這首詩意境優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尋味,富有感染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白描詩正如陸時雍所說:“善道景者,絕去形容,略加點綴,即真象顯然,生韻亦流動矣。”平常之物在詩人的筆下都增添了無窮的情趣,構成了優美的畫面。相比于華麗辭藻的堆砌,各種詞性的斟酌與修飾,白描依靠它質樸無華、簡練單純的言語,勾勒出一幅幅真實典型的畫面,在精煉節省的文字中,傳達出了一個個文人雅士的心聲。正如蘇軾評陶詩說過的:“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詩意似淺實深,感情似淡實濃。平淡質直,不重文彩。平中見奇,淡中有味。這就是采用白描手段所取得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