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望海潮秦觀

望海潮秦觀

時間:2023-05-30 09:58: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望海潮秦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竹枝詞》

唐·劉禹錫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3、《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4、《望海潮

宋·秦觀

星分斗牛,疆連淮海,揚州萬井提封。

花發路香,鶯啼人起,珠簾十里東風。

豪俊氣如虹,曳照春金紫,飛蓋相從。

第2篇

關鍵詞:審美心理;凄婉;感傷

詞這種文學體裁到了兩宋時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一方面,詞承晚唐五代的文風已形成的綺靡婉約之風,當時人們習慣于用它來寫,詞的地位是不及詩的。自古"詩以言志",詩歌承擔了較多的政治色彩,面目正統,嚴肅,而詞還剛剛發展,還未背負過多的意義,不妨輕松一點,隨便一點,這就在詞風方面給了宋代文人以更廣闊的發揮空間,利于開創新的風格。另一方面,晚唐五代詞人所寫內容多局限于男女情思,離愁別緒,這可為宋代詞人留出其他角度抒寫性情,況且在詩歌的古近體方面,唐代詩人已達到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峰,宋代文人要在詩方面有所突破就很難了。這些為宋代詞人在詞的領域開拓創新創造了條件。

由宋代詞人蘇軾開創一代豪放詞風,宋詞在風格方面展現出"豪放"與"婉約"之別,詞風以婉約見長的詞人很多,秦觀是其中的代表詞人,詞風凄婉倚靡,凄清沉郁,"善于通過凄迷的景色,婉轉的語調表達感傷的情緒",格調可用"凄婉"概括,其詞凄婉風格的成因可從北宋國勢的影響,北宋文人的審美心理,以及詞人的個性性格等方面找尋答案。

一、北宋國勢對秦詞詞風的影響

中國封建社會歷經盛唐及五代十國之后,到了宋代,經濟雖有所發展,但難以啟及盛唐的國勢了。北宋時期,統治階級內部各種力量互相抵消,國家積弱不振,農民負擔很重,再加上北宋朝廷不斷受到周邊少數民族的騷擾,國勢衰微。在這種社會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多顯出一種中氣不足的景象。同是描寫邊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的雄闊氣概,也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戰樓蘭終不還"的壯志豪情。在宋代,即使像范仲淹這樣在邊疆有所建樹的人也會寫出"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的衰嘆;蘇軾寫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邁,可也抵不過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滄桑,稱自己為"老夫"的蘇軾時年才39歲。宋詞中詞風豪邁的、詞風婉約的,沉重感都是很強的,究其原因,當與宋代內憂外患、國力不強等因素有關。

在這樣的衰微國勢影響之下,秦觀的詞也不免帶有凄涼哀婉的色彩。秦詞善于通過"煙靄""微云""斜陽""寒鴉"等景觀營造一種凄清的意境,同時用"孤""愁""恨"等詞表現內心的濃烈愁緒,客觀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強烈的主觀情緒。同是送別,在唐代詩人用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表現出灑脫之氣。秦觀詞《滿庭芳》也有送別,表現出凄清氣息:"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詞的景色淡淡勾勒,云是淡淡的,草是衰敗的,離別之時,借酒消愁,而薄煙、斜陽、寒鴉的點染又營造出凄清意境,加重了離愁別緒之感。在其另一首《望海潮·洛陽懷古》中有"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一句,棲鴉意象常給人無所歸依之感,"無奈"寫出詞人內心的"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而"歸心"是隨著流水到天涯的,給人一種沒有根基的飄泊感受,有一種總在心頭瑩繞不去的凄涼。

又如《踏莎行》中"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詞中出現"霧""月""杜鵑""斜陽""梅花"等景物,加重了凄冷清幽的色彩,而"失""迷""望""斷""閉""砌""流"等動詞的使用形象地傳達了詞人心中無限的愁緒,其中"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句最為傳神,"恨"之綿長沉重,一個"砌"字準確地刻畫出來,作者在詞中傷別念離慨平生,于客觀景象里已濃濃浸染了主觀性情緒色調。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評此詞"詞境最為凄婉",及其恰當。在北宋衰微國勢之下,總是能引起詞人感時傷事的情緒,在此種背景之下,秦詞展現凄婉色彩亦在情理之中。

二、宋代文人的審美心理

宋代文人審美心理也影響秦觀詞的"凄婉"詞風形成。宋代因其自身條件形成具有時代總體性特征的文化,這一時代文人的審美心理是不同于前代的,"宋代文人頗受佛道影響,佛家教人戒除七情六欲,講'空'講靜心,道家讓人謙和忍耐,受佛道影響的理學家教人安貧樂道,重道德自覺。在宋代總體的思想信仰影響下,宋代詞風也展現出獨特的風格,文人的審美傾向于平靜的情態,多愁多病,感傷惆悵的心理表現出對殘缺,老瘦之美的偏愛。宋人善于描寫離恨愁緒,多捕捉一些殘燈、殘日、殘陽、殘夢的場景,寫老寫瘦,以此為美等等。"這些審美的心理傾向也對秦觀的詞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秦觀的《減字木蘭花》一詞中"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因依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因愁而深鎖的娥眉,任春風如何吹拂都難以抹平,因此才讓讀者體會到那種深深的愁緒,作者極力去渲染這種閑愁,并用"過盡飛鴻字字愁"無限加重了愁思,"字字愁"沉重之至,達到了一種極致。在這首詞中,詞人秦觀對愁思愁緒極力描繪,字字凄冷,體現當時詞人的審美心理,在這種凄清閑愁的意境中得到審美的愉悅。又如《浣溪紗》"錦帳重重卷暮霞,屏風曲曲斗紅牙,恨人何時苦離家。枕上夢魂飛不去,覺來紅日又西斜,滿庭芳草襯殘花。"上闕開首"錦帳重重"有種繁多沉重之感,暗示了主人公內心的無限哀思,重重錦帳,清冷晚霞,當主人公一覺醒來,看到的是即將落下的紅日,那滿院的芳草更映襯了殘花的孤冷凄清。納入詞人筆下的景象"暮霞''"西斜的紅日""殘花"展現荒涼凄冷之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景物的攝取是"冷風""殘月",唯有此種景物才寫出詞人心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之傷感,這種凄冷之景,這種哀婉之情恰表現了當時詞人的審美心理。在《浣溪紗》中有"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此句藝術性較高,比喻非常奇巧,把飛花的"輕"寫成像夢一般,愁緒在秦觀筆下如"無邊絲雨"般延綿不絕,沒有盡頭,還有李煜的"問君能有許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以比喻的筆法極寫愁緒之深,與此詞有異曲同工之妙。"寶簾閑掛小銀鉤""閑"字用得極妙,流露出詞人揮之不去的哀婉情緒,詞人捕捉"斜陽""殘月""細雨""危樓"等景象,營造出一種的凄清之意境,體現了詞人的審美心理。

另處,還有抒寫女子離愁的詞中,也顯現了對孤寒、凄冷的美的偏愛,展現時人審美的心理:《阮郎歸》"瀟湘門外水平鋪,月寒征棹孤,紅妝飲罷少踟躕,有人偷向隅。揮玉箸,灑真珠,梨花春雨余,人人盡道斷腸初,那堪腸已無"。主人公因思念而心傷,古人曾用"斷腸"一詞比喻內心的極度感傷,而在秦觀筆下,"斷腸"已難以表達這種心境,已是"那堪腸已無"了,白居易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秦觀也可以說真是"此時無腸勝斷腸"了,將一種因離愁而生的痛苦發揮到極點。又如《調笑令》中"戀戀樓中燕,燕子樓空春色晚,將軍一去音容遠,空鎖樓中深怨。春風重到人不見,十二闌干倚偏。"女子與所愛的人分別,滿腔的思戀與埋怨卻無處去訴,而回憶往昔的美好日子又加深了這種愁緒,"春風重到人不見,十二闌干倚偏,"女主人公不停地期盼,不住的遙望,等待她的卻是不盡的思念,真是"此恨綿綿無絕期",詞人在詞中表達一種怨氣,那是瑩繞心頭,永遠化不開的。在《虞美人》中"瓊枝玉樹頻相見,只恨離人遠,欲將幽恨寄青樓,爭奈無情江水不西流。"瓊樹玉枝本是無情物,在主人公那憂怨的心中,也是羨慕嫉妒的對象,它們還能"頻相見",當主人公要把幽恨抒發出來時,流水無情,怎會幫主人公去傳情呢?這幾首詞均借女子口吻表達那種濃重的思念與愁緒,李清照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寫出了因思念而憔悴的形象,而"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又將愁緒量化、形象化,這些詞中的憂怨愁緒,病態的美,也在宋代文人眼中是那樣的美,是值得讓他們在詞中反復去詠嘆的,反映了當時文人的對柔弱、憂傷、哀怨的美的欣賞,表現了特定的審美心理。

三、秦觀的個性性格

秦觀,字太虛,后改字少游,高郵(今屬江蘇)人。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他少年豪俊,胸懷壯志,攻讀兵書,準備馳騁邊疆,建立不朽的奇功偉業,并以為"功譽可立致,而天下無難事"(陳師道《秦少游字敘》)。不料,世事艱難,他37歲時才中進士,到43歲才在朝廷謀得秘書省正字一職。不久即被卷入黨爭的政治漩渦,因深得蘇軾賞識,隨著蘇軾等屢受迫害,秦觀亦受牽連,先后被流放到郴州(今屬湖南)、橫州(今廣西橫縣)和雷州(今廣東海康)。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過高,對于人生的挫折和失敗又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故一旦希望破滅,就異常失望和痛苦。秦觀心理承受能力較弱,被貶到雷州時,曾自作挽詞,喪失了對生命的信念,故此后不久即逝世,年僅52歲。他的詩被人稱為"女郎詩"(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之二四),詞中淚水盈盈,情調悲苦,與他的經歷和個性性格都有關系。

同是屢遭貶斥,身處逆境,秦觀和蘇軾兩人的性格及展現的詞風是截然不同的。蘇軾面對挫折,樂天知命,曠達不羈,對生活、對未來仍充滿信心,他雖也產生過消極思想,但并未頹唐不振。而秦觀則有所不同,其詞風展示其性格偏于柔弱。他在屢遭打擊之后,由于缺少蘇軾那樣廣闊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念,深重的哀愁長期包圍著他而難以解脫。其詞中也時常流露出一種絕望的哀傷。因詞風憂傷哀怨、纏綿悱惻,并擅長寫出一種纖細幽微的情感境界。在《南歌子》中"玉漏迢迢盡,銀潢淡淡橫,夢回宿酒未全醒,已被令雞催起,怕天明。臂上妝猶在,襟間淚尚盈,水邊燈火漸人行,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迢迢""淡淡"等疊詞的使用渲染一種慘淡的美,"怕天明"是怕夢醒之后的凄清,有一種深沉的哀傷。最未一句的"殘月""帶三星"讀來讓人頓生涼意,詞中的意境是孤冷凄清的。又如《如夢令》中,"池上春歸何處,滿目落花飛絮,孤館悄無人,夢斷月堤歸路,無緒,無緒,簾外五更風雨。"詞中之景"落花飛絮"給人一種漂泊無根,荒涼冷清之感,有"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飄浮雨打萍"相似的意境,"孤館悄無人"是孤單冷清的,此情此景,"無緒"是最恰當的情緒,詞人又用"五更風雨"的凄清把這種情緒點染到極致。其《千秋歲》中有:"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 時逢詞人橫遭貶黜,遠離朝廷,政治理想破滅,青春容顏衰老,這種種的怨憤不平,促使他發出了沉痛的喟嘆:"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不僅是說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時也在暗示著生命的春天也將一去不復返。據宋人曾敏行《獨醒雜志》記載,當時孔平仲讀罷此詞,不禁驚詫道:"少游盛年,何為言語悲愴如此?"并稱:"秦少游氣貌,人不類平時,殆不久于世矣。"曾布也說:"秦七必不久于世,豈有'愁如海'而可存乎?"秦觀此詞流露出令人驚詫的悲憤凄涼之意。 在秦觀暮年所作《夢中作》中"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飛云當面化龍蛇,天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用象征、托喻手法,表現了詞人畢生的追求,冀望,在結尾隱隱流露生命理想終化成空煙的傷痛迷惘,若細細品來,驀然領會到徹骨的悲涼。秦觀的詞風格凄婉,從其個性來講,滿足了他嘆喟命運悲劇,渲泄人生愁煩的精神需求。

縱觀秦觀之詞,不難看出他善于通過凄迷的景色,宛轉的語調表達感傷的情緒,格調凄婉的藝術特征。而其詞的詞風又是與宋代特定的國家形勢,當時文人的審美心理及秦觀的個性性格相關聯的。

參考文獻

[1]游國恩:《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5年,第81頁。

[2]沈金浩:《宋代文人審美心理的主流型態》,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5卷第4期。

第3篇

關鍵詞: 宋詞 自然形象 虛靜美

宋詞以寫景見長。詞人以優美的語言描繪自然形象,融入自身審美感受,使其呈現出豐富的審美內涵。宋詞自然形象的美表現在諸多方面,本文主要論述其虛靜美。

一、宋詞自然形象的靜及其審美內涵

自然界的形象豐富多樣,有動有靜,有無聲有聲之別,各具美感。宋詞中的自然形象多表現出動人的靜態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以靜寫靜呈現的靜態

自然形象豐富多樣,宋詞多描繪靜止不動或無聲的形象,以靜寫靜。這與宋詞對自然形象的選擇密切相關。宋詞多選擇本身缺乏動感或沒有聲音的自然形象。如“千里雪山將暮”(晁端禮《春晴》“燕子來時”)、“遠峰凝碧”(柳永《傾杯》“鶩落霜洲”)、“正望迷平野”(晁端禮《望海潮》“高陽方面”)和“天淡銀河垂地”(范仲淹《御街行》“紛紛墮葉飄香砌”),描繪的是雪山、遠峰、平原、夜空這些多處于靜止無聲狀態的自然形象。宋詞擅長表現遙遠的自然形象。因為距離遙遠,這些自然形象只能呈現大概樣貌,很難看清運動變化,也聽不到聲音,呈現靜止無聲的狀態。如“天際遙山小”(柳永《迷神引》“一葉扁舟輕帆卷”)、“孤村芳草遠”(寇準《江南春》“波渺渺”)和“望煙濃樹遠”(陸游《雙頭蓮》“風卷征塵”),遠處的山、村莊、草和樹都呈現靜止無聲的狀態。宋詞還多出現被遮掩的自然形象。因為被其他事物所遮掩,這些自然形象只能看清一部分,往往難以察覺其動態的一面,也聽不到聲音,呈現靜止無聲的狀態。如“林斷山明竹隱墻”(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竹林被圍墻所遮掩,只看見幾根竹子或幾片竹葉,無法看清竹林動態的樣貌,呈現靜止無聲的狀態。再如“曲岸垂楊,隱隱隔、桃花圃”(柳永《洞仙歌》“乘興”),曲折的河岸上長滿垂柳,遮蔽了隔岸種植著桃花的園子,只能看清大致輪廓,使其呈現靜止無聲的狀態。宋詞多表現地處幽僻之地的自然形象。因為地處幽僻,很少外界干擾,這些自然形象多呈現靜態的樣貌。如“遙認斷橋幽徑”(柳永《訴衷情近》“雨晴氣爽”),因為地處幽遠,長期沒有人跡踏足,小橋和其他自然物多處于靜止無聲的狀態。再如“洞口春深長薜蘿,幽棲地僻少經過”(楊冠卿《浣溪沙》“洞口春深長薜蘿”),山洞地處幽僻的地方,極少有人經過,洞口長滿了薜蘿,無聲無息。最后,具體到某一自然形象,既有靜止不動無聲的一面,又有運動變化有聲的一面。宋詞多表現自然景物靜止不動無聲的一面。如“無風水面琉璃滑”(歐陽修《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涼波不動簟紋平”(歐陽修《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水面既有風平浪靜、靜止不動的時候,又有驚濤駭浪的時候,這里只寫水波靜止的樣貌,突出其靜態的一面。再如“長空不著纖云污”(曾協《鳳棲梧》“柳弄輕黃花泣露”)、“長空一抹明于鏡”(吳潛《滿江紅》“歲歲登高”)、“長空湛湛,淡琉璃色”(劉子寰《賀新郎》“柱杖凌高絕”),天空既有靜止如水的一面,又有烏云翻滾的時候,這里只寫天空靜止如水的樣貌,突出其靜態的一面。

宋詞呈現大量靜態的自然形象,與詞人對自然形象特點的準確捕捉和對語言、修辭手法的準確運用分不開。為表現自然形象靜止無聲的狀態,詞人多選用表示靜止無聲的字眼。詞人有時直接用“靜”字,如“日長風靜”(張先《謝池春慢》“繚墻重院”)、“深院月斜人靜”(司馬光《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微波澄不動”(秦觀《臨江仙》“千里瀟湘道鍍幀保┑取4嗜擻惺幣燦謾扒摹薄“無聲”、“凝”等其他表示靜止無聲的詞語描繪自然形象。如“黃云凝暮”(秦觀《滿庭芳》“碧水驚秋”),天空的云好像凝固一樣,形象表現出黃云靜止不動的狀態。再如“東窗未白凝殘月”(張先《千秋歲》“數聲_”),殘月好像凝固一樣,形象表現出月亮靜止不動的狀態。詞人還多通過突出其某一特點,表現自然形象靜止無聲的狀態。如“繞岸夕陽疏柳”(秦觀《如夢令》“幽夢匆匆破后”)和“桂影扶疏”(黃庭堅《念奴嬌》“斷虹霽雨”),突出柳樹和桂樹枝葉稀疏的特點,賦予其靜態特征。再如“湖山橫,湖水平”(劉學箕《長相思》“湖山橫”)和“暮色分平野”(周邦彥《塞垣春》“暮色分平野”),突出湖面和原野平整無波,沒有起伏的特點,賦予其靜態特征。為表現自然形象靜止無聲的狀態,詞人有時還將其比做一幅畫或一扇屏風,呈現強烈的畫面感。所有自然形象都靜止不動,也沒有聲音。如“江上晚來堪畫”(柳永《望遠行》“長空降瑞”)、“遠村秋色如畫”(晏殊《訴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和“煙斂寒林簇,畫屏展”(柳永《迷神引》“一葉扁舟輕帆卷”)等。

(二)以動寫靜呈現的靜態

宋詞對自然形象靜態的表現不僅包括以靜寫靜,還包括對有聲運動自然形象的描寫。宋詞有些自然形象并非靜止無聲,而是明顯處于動態或具有聲響。但這些運動都是柔緩的,聲音也是細微的,反而襯托出環境的靜謐,使得這些自然形象呈現出靜態特征。

宋詞以動寫靜呈現的靜態與對自然形象的選擇密切相關。在這類詞里,宋詞選擇的自然形象多為本身便運動柔緩、聲音細微。如“日長飛絮輕”(晏殊《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有個梧桐樹,早一葉、兩葉落”(曹組《品令》“乍寂寞”),柳絮本身很輕,隨風而飄也呈現出柔緩的特點,并非劇烈運動;梧桐葉從樹上飄落,不僅柔緩而且聲音極為細微,顯出院落的安靜。具體到某一自然形象,有運動劇烈、聲音嘈雜的時候,也有運動柔緩、聲音細微的一面。宋詞多選擇運動柔緩、聲音細微的一面描寫,賦予其靜態特征。如“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渺渺斜風吹細雨”(蘇軾《漁家傲》“千古龍蟠并虎踞”),雨有狂風驟雨,有和風細雨,這里側重寫運動柔緩、聲音細微的小雨,營造了寧靜的氛圍。天空靜止如水的樣貌,突出其靜態的一面。再如“葉底黃鸝一兩”(晏殊《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紅日淡,綠煙晴。流鶯三兩聲”(晏幾道《更漏子》“柳絲長”),鳥兒的叫聲有嘈雜喧鬧的,也有低緩零落的,這里側重寫鳥兒低緩零落的叫聲,襯托春日的寧靜。

宋詞呈現大量以動寫靜的自然形象,與詞人對自然形象特點的準確捕捉和對語言的準確運用分不開。詞人多通過突出其某一特點,表現自然形象運動的柔緩、聲音的輕微。如“輕云時度”(柳永《女冠子》“斷云殘雨”)和“鷺點煙汀”(蘇軾《行香子》“一葉輕舟”),云彩在空中輕輕飄過、白鷺在汀州上輕輕落地,突出自然形象“輕”的特點,賦予云彩和白鷺靜態特征。如“雙燕歸來細雨中”(歐陽修《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和“晴景初升風細細”(晁端禮《黃河清》“晴景初升風細細”),突出雨和風“細”的特點,營造了靜謐的氛圍。如“一霎微雨灑庭軒”(柳永《戚氏》“晚秋天”)和“倦蝶棲香懶,雛鶯調語低”(仇遠《巫山一段云》“酒力欺愁薄”),小雨灑在院落,發出若有若無的聲響,幼小的黃鶯輕輕鳴叫,突出自然形象“小”的特點,賦予其靜態特征。再如“疏螢時度”(晁端禮《綠^鴨?詠月》)和“倚風疏葉下庭柯”(張先《南歌子》“蟬抱高高柳”),幾只螢火蟲偶爾飄過,幾片葉子從樹上飄落,突出自然形象“少”的特點,襯托環境的安靜。

宋詞對自然形象靜態的表現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首先,為讀者提供了多方面的審美感受。自然形象有動有靜,但動態形象往往更能引起人們注意。尤其對于當代人而言,由于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環境喧囂,各種感官被動態形象和喧鬧聲占據,無暇關注靜態形象。而且由于審美自覺意識的缺失,當代人對美的感知往往是被動接收,因此動態喧囂的形象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并以此為基礎獲得審美感受。靜態形象美感的獲得由于往往需要審美主體主動感受、獲得,便不易獲得。因此,宋詞大量表現自然形象的靜態美,有利于提高當代人對靜態美的感知能力,擴大審美感受范圍。其次,使讀者獲得深層次的審美體驗。審美的最高層次是對生命存在本來狀態的體驗。對于當代人而言,由于物質的極大豐富和欲望的無窮無盡,某些人對生命的關注往往局限于物質層面,忽視對個體精神和對生命存在本來狀態的關注。這種深層次的審美體驗離不開靜的心態。只有用靜觀的方式才能發現萬事萬物本來的存在狀態,從而獲得深層次的審美感受。當代人由于過多關注物質與欲望,內心躁動不安,缺乏靜的心態,影響審美層次的提高。宋詞大量表現自然形象的靜態美,令讀者充分感受自然萬物靜止無聲的狀態,提高對靜態形象的感受能力,培養靜觀習慣。宋詞大量表現自然形象的靜態美,呈現自然萬物本來的存在狀態,再現聲色形的外在美和內在的生機美、整體的和諧美,更能提高讀者深層的審美感受能力。

二、宋詞自然形象的虛及其審美內涵

自然界的形象豐富多樣,有的清晰可見,有的模糊不清,各具美感。宋詞中的自然形象多清晰可見,但也有部分模糊不清,呈現出虛的特點。這類自然形象同樣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

宋詞自然形象的虛首先表現在選擇本身具有不清楚特點的形象進行描寫。影子是宋詞常見的意象。尤其事物在陽光和月光照射下地上映出的影子模糊不清,只有大致輪廓,無法顯示具體樣貌,具有虛的特點,但在宋詞中顯示出獨特的審美內涵。如“庭戶深沉,滿地梧桐影”(李之儀《蝶戀花》“天淡云閑晴晝永”),寫庭院中灑滿梧桐樹的影子,模糊不清、無聲無息。詞人凝神注視影子,傳達出內心的靜謐,渲染環境的清幽。再如“幾枝疏影浸窗紗”(程垓《浪淘沙》“老去懶尋花”),寫梅花稀疏的影子映在窗紗上。梅影模糊不清,但輪廓清楚、線條分明,加之稀疏的特點,如中國水墨山水畫一般,呈現出深遠的意境,寄托了詞人高潔出世的情懷。再如“淡月梅花影”(陳三聘《卜算子》“雪后竹枝風”),在月光的照射下,地上映出梅花的影子。影子無法呈現梅花的具體樣貌,模糊不清。但因為思維不為具體的形所局限,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通過花影的描寫,讀者不僅能盡情想象花朵的美,而且在聯想的驅動下往往會把這個模糊的影子想象成美麗的女子,賦予其神韻,從而獲得豐富的美感。詞人通過對稀疏梅影的表現,傳達出內心高潔的情懷。宋詞自然形象的虛還表現在選擇遙遠的形象進行描寫。如“斜陽暮草茫茫”(柳永《雙生子》“晚天蕭索”),寫夕陽西下,原野上無邊無際的野草籠罩在夕陽之中。四周的野草因為過于遙遠而顯得模糊不清,卻把讀者的視線與心境引向無盡的遠方,將作者悠遠濃重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讓讀者感受到悠長的情味和生命空間的無限,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再如“望青山隱隱,一眉如抹”(吳琚《念奴嬌》“玉虹遙掛”),遠處的青山模糊不清,只能看清大致輪廓,卻激發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將其比做女子的彎彎細眉,傳達出青山的神韻。宋詞自然形象的虛還表現在選擇光線暗淡的形象進行描寫。如“縹緲孤鴻影”(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寫夜間出現一只鴻雁,模糊不清,若有若無,使蘇軾產生亦真亦假的幻覺,把它看做有情感相通的生命,將幽怨的情懷寄托在孤鴻身上,使詞作呈現物我合一的境界。

宋詞自然形象的虛還表現在被其他形象所遮蔽而模糊不清,賦予其另外的審美內涵。煙是宋詞常見的自然形象,多指空中的云氣、水汽和霧氣。在煙的遮蔽下,自然形象呈現出虛的特點。如“四合青山暮靄中”,四周的青山籠罩在黃昏的云氣中,模糊不清,如同詞人體會到的山水之美和自由自在的愜意,無法用語言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帶給讀者悠遠深長的意味。再如“望一川暝靄”(周邦彥《風流子》“楓林凋晚葉”),江面籠罩著濃重的暮靄,模糊不清,如同詞人無盡的愁情,因為過于濃重,無法用語言表達,賦予自然形象豐富的審美內涵。除了煙外,細雨、斜陽、柳絮還經常遮蔽其他自然形象,呈現虛的特點,呈現特有的審美內涵。如“春雨鰨淡煙深鎖垂楊院”(無名氏《點絳唇》“春雨鰲保,春雨如絲,籠罩在院子的柳樹上,顯得模糊不清,但是增加了柳樹的清新縹緲之美。再如“怕重陽,又催近、滿城細雨”(《古香慢》“怨娥墜柳”),整座城池都籠罩在蒙蒙細雨中,增添了畫面的清新美和幽靜美。

綜上所述,宋詞多表現自然形象靜止無聲的狀態,擅長表現虛的特點,并融入詞人豐富的審美感受,表現出豐富的審美內涵,呈現動人的虛靜美。虛靜美是中國古代藝術常見的美感形式,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很少引起當代人的注意。宋詞自然形象的虛靜美使當代讀者充分領略虛靜美的內涵,突破僅關注動態和清楚事物帶來的局限,能擴大其審美感受范圍。宋詞自然形象的虛靜美關注靜態與模糊的事物,能培養當代讀者靜觀的審美心態和豐富的審美想象能力,從而提高審美能力。最后,宋詞的虛靜美通過對靜態和模糊事物的關注,往往呈現生命存在的本來狀態,呈現最高的審美境界,能提高當代讀者的審美層次。

參考文獻:

[1]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80.12.

[2]彭富春.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仁县| 常宁市| 淳安县| 河北区| 绥滨县| 邻水| 陆河县| 林周县| 民和| 天气| 晋州市| 通辽市| 介休市| 涞水县| 遵化市| 平罗县| 哈密市| 都匀市| 潮安县| 朝阳市| 土默特左旗| 邵阳市| 庄河市| 定襄县| 河池市| 淄博市| 普陀区| 北京市| 六盘水市| 彭州市| 祁东县| 临江市| 稻城县| 东明县| 赤峰市| 江孜县| 偃师市| 米泉市| 大冶市| 镶黄旗|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