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護理分析論文

護理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0 05:43: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理分析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護理分析論文

第1篇

1.1一般資料

150例患者,其中男79例,女71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者58歲,平均年齡18.6歲,病程1~38年。上述患者經一般的腦電圖檢查無確診病理類型,不便于臨床治療,故采用視頻腦電檢測。

1.2檢查方法

采用美國Bio-logical公司生產的32導聯全數字化視頻腦電監測系統;采用國際10~20系統電極放置法[1],安放參考導聯與雙極導聯相結合進行描記,電極安放在額-前額,前額-中央,中央-頂、頂枕及耳垂等處[2]。通

過攝像頭將患者錄像信號與腦電波同步記錄下來,用電腦硬盤儲存數據,供醫師對照分析,做出診斷。

2護理方法

2.1檢查前

2.1.1心理護理

由于大部分患者病程長,復發率高,藥物治療不能完全控制或緩解,臨床癥狀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發作時意外發生率高,精神痛苦并產生心理障礙,對診斷及治療缺乏信心。因此我們必須耐心細致地做好心理疏導,運用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技巧,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了解并滿足患者的需求。介紹視頻腦電的現狀及發展,告知檢查無痛苦及創傷,介紹檢查經過,介紹進行該檢查的必要性和優點,請檢查完畢的患者現身說教,解除患者的顧慮,取得家屬和患者的積極配合。

2.1.2病人準備

所有患者均需預約檢查,檢查前三日停服對腦電圖有影響的藥物,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漸減量至停服鎮靜催眠藥物及抗精神藥物。詳細詢問病史,了解患者發作的性質、時間、規律及是否有誘因,如發作時間在白天,預約日間檢查;發作在晚間,則預約在晚上檢查;如果發作有誘因,檢查前盡量給予誘發因素。檢查前一日將頭發洗干凈,不用護發素,不能涂抹發膠、摩絲等定型劑,避免油脂等影響電極導電性,必要時剃發或涂拭電糊來減少頭皮電阻值[2]。入室檢查前要詢問病人是否正常進食,以防發生低血糖,影響檢查結果。囑病人脫去化纖衣物,但要防止受涼,貴重物品交由家屬保管。需要做睡眠剝奪誘發試驗的患者,囑咐檢查日前夜禁睡5~10小時。對小兒和精神病人等不能合作者,可在檢查前給予適量的快速催眠或鎮靜劑,常用10%水合氯醛,待病人安靜或入睡后在做腦電圖檢查。檢查前應先排空大便。電極帽松緊大小選擇要適度,過松時電極容易出現偽差;過緊時容易影響血液循環,使檢查者感到頭暈不適,進而引起腦電波的變化。

2.1.3環境及儀器準備

打掃房間衛生,拉上窗簾,檢查空調是否能正常運轉。確定腦電圖機工作正常,電極帽完整無缺,電極線無斷裂脫落,攝像頭前無物體遮擋。

2.2檢查中

2.2.1病人護理

要求患者檢查時盡量保持臥位、安靜休息狀態,應力求舒適、精神安寧、肌肉松弛、自然呼吸[2]。定期探察患者頭部電極是否脫落或松動,如有及時告之醫師并按原部位粘貼上電極。指導幫助病人床旁解大小便并及時給予清理,在檢查床上進食時要避免食物掉落弄臟床被。檢查過程別要問及患者有無頭痛、惡心、抽搐發作及其他不適癥狀。遇到被檢查者抽搐時及時告之醫生,并解開病人領扣,取出活動性假牙。使用舌鉗防止舌后墜阻塞呼吸道,同時取平臥頭側位,擦除口腔分泌物,防止窒息。遇到牙關緊閉者用紗布包著壓舌板,塞入臼齒處,防止咬傷舌頭。切勿過度按壓病人肢體,以免造成骨折或脫位。同時可掐人中、合谷穴促患者蘇醒。注意保護頭部電極線,避免患者扯斷或拉脫電極線。遇到連續發作時應告之醫生予以鎮靜止痙治療。過度換氣誘發試驗前給患者作過度換氣動作示范,不合作的患兒可在嘴前懸吊紙條或玩具,鼓勵患兒盡力吹氣,誘導過度換氣動作。陪人不能擋住視頻攝像鏡頭視野,尤其是發作期,陪人應充分讓發作行為被攝影記錄,以便醫師與腦電同步分析

2.2.2維持穩定適宜的環境

調整室溫18~22C,濕度50%,注意光線強弱[3]。溫度過高,病人出汗,頭皮上電極極易松動,腦電基線漂移,產生偽差;溫度過低,病人寒冷肌肉收縮而致偽差增多。濕度過高,在安放電極線時粘膠不易干、粘不牢[2]。保持室內整潔、安靜,不要在室內喧嘩或頻繁走動,盡量使患者進入完整的睡眠周期狀態,以減少偽差。

2.3檢查后

清洗被檢查者頭部的導電膏和耳垂的橡皮膏,檢查電極線是否斷裂或者損壞、丟失,遇到此情況及時報告醫生。清理床被,開窗通氣,保持檢查室內整潔舒適。門診患者通知其取檢查報告的時間及地點,留下病人電話及詳細詳細地址,以便定期回訪。

3討論

視頻腦電監測(video-EEG)是對被檢查者行長達12~72小時的腦電錄像監測,操作方法簡便,偽差少,是鑒別癲癇發作類型及性質的最有效的檢查方法,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癲癇綜合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本系統具有記錄的腦電波型清晰,資料可重復回放,可精確分析臨床發作和腦電之間的關系,定位準確,可提高臨床癲癇的診斷水平,并為臨床鑒別一些非癲癇發作性疾病的診斷提供幫組。但是,由于檢查時間長,而且有些受檢者具有發作表現,甚至伴有意識改變。所以,檢查前、中、后整個過程的系統護理工作是保證完成此檢查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準確記錄腦電波信號,避免和減少偽差的可靠保證。我院通過明確的整體全程護理,所有受檢者順利完成檢查。檢查過程中感受舒適安逸,受到患者的一致肯定。完整順利的檢查協助提高了臨床醫師的診療水平,減少癲癇與其他發作性疾病的誤診、漏診率。

參考文獻

[1]JOHN.R.HUGHES,主編.臨床實用腦電圖學.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2]譚郁珍,主編.臨床腦電圖與腦電地形圖學.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9-10.

[3]韓建,等.131例癲癇病人行視頻腦電監測的護理.當代護士,2003,7:25.

[4]石孟云,對癲癇病人行視頻腦電監測的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00,9:695.

第2篇

術后切口疼痛可引起機體明顯的應激反應,加劇組織分解代謝,可影響傷口愈合及康復;術后鎮痛能有效地控制術后應激反應,使致痛物質ACTH、兒茶酚胺、皮質醇等下降,既減輕病人的痛苦,又利于傷口愈合。但據報道[1,2],術后病人的疼痛沒有及時治療普遍存在。我們以我院術后第1天病人的疼痛控制情況作了咨詢調查,發現50%以上的病人術后有重度的疼痛,導致活動、咳嗽、深呼吸障礙。針對這些情況,分析原因,找出術后疼痛護理障礙因素,采取相應的對策,使術后病人疼痛的情況得到緩解。

1術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礙分析

1.1害怕成癮[3]是術后止痛藥的主要藥物,害怕對的成癮是直接影響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礙,醫生不愿開麻醉處方,護士不愿給病人用止痛藥,病人盡可能地不用或少用。臨床研究證明,以鎮痛治療為目的,阿片類藥物常規劑量下產生成癮的現象是非常罕見的。全美的一項調查顯示[4]:1萬余例用阿片類藥物治療數周至數月的病人中,僅22例產生成癮,而這些產生成癮的病人都曾經有藥物濫用史。另外11882例用阿片類藥物治療的住院病人中,僅有4例產生成隱。但在臨床實踐中,護士仍然擔心用的次數多了會引起病人成癮,并且認為臨床實際發生率超過1%。當進一步分析臨床護士如何判斷病人成癮時,發現護士混淆了的成癮性、耐藥性和依賴性的概念。把臨床上因病人疼痛加劇需要增加藥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繼續用止痛藥的病人當作成癮了。從而使護士害怕繼續給病人用藥,盡量拖延或不給藥,阻礙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2疼痛評估不準確、不及時

1.2.1疼痛評估缺乏常規性護士會常規地監測術后病人的生命體征,但對術后疼痛評估缺乏常規性,未引起護理工作者的重視。據對手術后疼痛問題調查表明,30%的病人沒有記錄術后疼痛情況,從記錄上統計有20%病人有“主訴疼痛”,而沒有疼痛程度,但據咨詢調查統計40%病人的疼痛是劇烈的。可見術后疼痛評估還沒有引起醫務人員的重視。

1.2.2疼痛評估方法不正確護士在護理手術病人時,一般詢問病人有無疼痛,而不強調疼痛的程度。有疼痛時也讓病人盡量忍,忍不了再用止痛藥。目前,我們強調將術后疼痛評估作為一項術后護理的常規工作來做,并制定了0~5級疼痛程度評估法,用色譜和臉譜疼痛評估法作為客觀的疼痛評估的工具。但在臨床實踐中,錯誤地操作了疼痛評分工具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錯誤:以為疼痛評分是評估病人疼痛的唯一標準,而忽略了從生理、行為、功能等方面觀察的綜合評估。疼痛評估分級不僅要求病人報告休息時的分級,也要報告在活動、咳嗽、深呼吸時的分級。在應用時護士只簡單地問病人的疼痛分級,而忽略了什么時候的疼痛分級,有時護理記錄上病人的疼痛評估為2級,而病人卻不敢活動,深呼吸;由于病人沒有正確地理解評估法或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告訴你疼痛2級,而生理、行為、功能表現上疼痛劇烈,如出汗、痛苦貌、眉頭緊鎖、肌肉僵直、不敢翻身、深呼吸等。錯誤地把病人報告的疼痛分級作為給止痛藥的標準。由于不能準確地評估疼痛,從而阻礙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3害怕藥物副作用病人害怕引起的副反應,如延緩傷口愈合及術后恢復減慢是病人拒絕用藥的一個原因。臨床上許多病人對麻醉止痛藥擁有這種想法,他們情愿忍受疼痛的折磨也不愿用藥。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視忍痛是種美德,因此,許多患者寧愿忍痛,而不愿如實向醫生報告。他們還錯誤地認為,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同樣,對品的恐懼、擔心藥物成癮也是主要的治療障礙。醫務人員害怕,尤其是嗎啡引起的呼吸抑制是影響有效止痛的另一個障礙。

2護理對策

2.1疼痛教育教育是改善疼痛護理質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疼痛教育應列入護士的繼續教育項目內,使護士不斷地更新知識,掌握疼痛管理的有關知識、技能。

2.1.1改變對疼痛的觀念1986年疼痛研究國際協會(IˉASP)曾對疼痛定義為:與現存或潛在的組織受損有關所產生的不愉覺和情緒之體驗。疼痛是病人的主觀感覺,要改變過去認為“手術后疼痛是正常的,病人應忍耐疼痛,不該抱怨”的陳舊觀念,并真正地落實在實踐中。疼痛是無益的,疼痛對于機體的生理功能影響極大,它可以促進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蛋白質和氧氣的消耗增加,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減低免疫細胞的活性和功能。所以,免于疼痛是病人的權利。病人應報告疼痛,醫務人員應向病人詢問、評估、治療疼痛。

2.1.2更新對麻醉止痛藥的認識害怕成癮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礙,要克服這種障礙,要學會區分麻醉止痛藥成癮性、依賴性、耐藥性的差別(見麻醉止痛藥成癮性、依賴性、耐藥性的差別)。用止痛會使病人產生成癮、依賴和耐藥。但只有成癮對機體無益,且住院病人極少發生。因此,不要將某些病人因疼痛而要求用或者因疼痛加劇加大藥物用量的病人當作成癮,同時也要注意分析家屬提供的有關病人成癮史的資料。

2.1.3提高護士準確評估疼痛的技能術后全面的評估疼痛應從病人的自我報告、生理、行為方面來綜合評估。自我報告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質、時間、程度,減輕、加劇疼痛的因素。行為反應包括病人的表情、、活動、呼吸、咳嗽、焦慮、失眠等資料。臨床上常采用客觀化的疼痛評估工具讓病人更正確地評估自我的疼痛程度。我們自訂了0~5級色譜分級和兒童臉譜分級法和形容詞描述評分法,并正確地指導病人使用。不僅要病人報告在休息時的評分,而且也要報告在一般活動如咳嗽、呼吸、翻身、起床時的評分。我們每個護士都有一套評估工具,對手術后病人進行常規疼痛評估并記錄。護士只有準確地掌握了評估技能,才能準確地評估疼痛,及時給病人止痛。

2.1.4合理用藥盡量早用止痛藥。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是及早使用止痛藥物[5],預防疼痛的發生或防止它的加重。就是說,如果疼痛出現了,不要等到它變得嚴重了再去治療,而是在剛剛開始時,就使用止痛藥物控制疼痛,這樣取得的效果較好,用藥量也少。在應用止痛藥物的同時,也可應用非藥物止痛方法,如身體松弛療法、分散注意力等。這不僅能提高止痛效果,而且使止痛藥的用藥量減少,有效時間延長,甚至逐漸取消藥物而不出現疼痛。

2.2做好術前、術后的病人教育人的痛感程度取決于每個人不同的文化水平、環境因素以及機體應激反應能力。因此,疼痛是一種獨特的、高度主觀的、多維復雜的經歷,不僅與組織損傷及病變有關,還受到個人的生活經歷、既往的疼痛體驗、精神和情感、環境,以及其它未知因素的影響。做好術前、術后的病人教育,包括對疼痛、止痛藥的認識,疼痛評估的方法、早日活動、深呼吸、咳嗽的重要性及方法,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通過對病人的教育,讓病人對術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對疼痛的恐懼、焦慮、無助感[6],及時報告疼痛、及時止痛,以利于早期活動,減少手術后并發癥,促進早日康復,減少住院時間,減少費用。在臨床上,當病人被告知麻醉止痛藥引起成癮發生率極小,不會延緩切口愈合,止痛后能利于早日康復時,病人都愿意接受止痛。

2.3將疼痛護理工作質量作為一項持續質量改進工作來抓把術后病人的止痛應當作一項常規基礎護理工作來抓,使每個護士認識到疼痛管理的重要性。評估檢查疼痛控制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解決。

3結果

通過分析疼痛護理中存在的障礙,采取相應對策,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重新評估我們的工作。根據咨詢調查,手術后第1天,95%以上的病人得到了用藥,護士在評價止痛效果時,以病人能否起床活動、做深呼吸、咳嗽為標準。只要病人需要,可隨時給病人止痛,使病人能安全、輕松地度過圍手術期。

參考文獻

1耿莉華.外科手術后病人疼痛控制進展.實用護理雜志,1999,15(9):11.

2李仲廉.臨床疼痛治療學.第二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35.

3羅愛倫.病人自控鎮痛.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19.

4除仲煌.術后疼痛與患者心理因素的聯系.國外醫學・麻醉與復蘇分冊,1997,5:268.

第3篇

【關鍵詞】護理投訴分析防范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學知識的普及和法制觀念的增強,患者自我保護意識也不斷提高,對醫務人員期望值也不斷攀升,醫療糾紛的發生率也呈上升趨勢。門診輸液室作為醫院的最前線,是醫療投訴的易發地,護理人員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導致護理投訴的發生。因此,正確分析輸液室護理工作中的隱患,制定對策提高輸液室護理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減少醫療投訴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1臨床資料

從我院1998~2006年間全部護理投訴中擇出涉及門診輸液室投訴共計43起,通過對醫患雙方提供的陳述材料、相應依據及醫學原始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和統計分析,歸納出引起護患投訴的原因。

2結果

2.1患者一般情況投訴患者年齡0~72歲,其中嬰幼兒19例,20~40歲14例,40~60歲5例,60歲以上5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學歷者20例,高中9例,初小10例,文盲4例。

2.2投訴原因靜脈穿刺未一針見血12例占27.91%,沒有嚴格執行查對制度致配錯藥、換錯靜滴藥3例占6.98%,服務態度生硬解釋欠詳盡20例占46.51%,觀察不仔細致液體外滲未及時發現3例占6.98%,醫療收費不滿2例占4.65%,其他原因如搶救藥品準備不全、貴重物品丟失、等候時間過長3例占6.98%。

3分析討論

3.1從資料分析結果上看,因服務態度問題導致的投訴占了46.51%,居第一位,說明醫務人員的服務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病人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對醫務人員的服務要求日益提高,而醫務人員的服務觀念、服務行為沒有因為當前社會對醫療護理服務質量期望的提升而改變,換位思考和服務意識不強。另一方面,注射室承擔全院門診注射工作,任務較繁重而護理人力資源相對不足,無充足時間與患者解釋、溝通,這些都可引起患者不滿,導致投訴。

3.2業務技術不過硬,注射未能一次成功。尤其是嬰幼兒,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未及時道歉或措辭不周導致投訴也比較多。

3.3工作責任心不強,不按操作規程要求工作。如三查七對不嚴格,配錯藥、換錯瓶;巡視不到位,未及時發現意外情況等說明護理人員的個人素質有待提高。

3.4護士缺乏法律意識,忽視病人的權益。對一些容易引起的護患糾紛認識不足;對違規行為引起的嚴重法律后果缺乏充分的認識;另外忽視病人的知情同意及隱私等權利引發的護患糾紛也日趨上升。

3.5病人對醫療收費存在不解。近年來由于醫療體制的改革及醫療收費的不斷增長,當醫療收費負擔過重,尤其病情未能緩解時,病人或家屬則有埋怨情緒,而輸液室作為就診的最后一步,護士首當其沖成為病人發泄遷怒的對象;再加上病人或家屬詢問時個別護理人員態度冷淡、不耐煩,便導致投訴。

3.6從投訴者一般情況中看,文化程度高者投訴比例較高,說明越有文化的人對醫療護理水平的要求也越高;在年齡分布上,因嬰幼兒輸液引起的不滿所占的比較也較高,說明家長們對兒女的重視勝過自己和小兒靜脈穿刺的不容易性。

4對策

4.1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醫療主體在重視醫療質量的提高、醫療環境改善的同時,更要順應病人的心理需求,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務。護理人員應轉變服務觀念、優化護患關系;應樹立“以人為本”、“顧客至上”的服務觀念,提高主動服務意識,為患者提供賓館式人性化服務。多與患者的家屬進行溝通解釋,并注意語言藝術,要善于傾聽,化解矛盾和分歧[1],體現理解和關愛;重視患者需求,多進行換位思考,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4.2加強業務學習和操作技術培訓及考核。對新進人員組織崗前培訓和專人幫教;對在職人員定期組織分層次的在崗培訓和考核,不斷提高專業理論和操作水平。在學習相關的各科專業知識和操作規程的同時,強調進一步提高精明穿刺成功率,力求一針見血。若在諸多因素下穿刺不成功,要及時向患者和家屬表示歉意,作出必要的解釋、安撫以取得諒解與支持,而決不能責怪患者;再次穿刺失敗及時換人進行。

4.3加強工作責任心,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如三查七對制度、巡視制度等都是保證患者醫療護理安全有效的制度;護理常規及規范更是重要的措施。在護理工作中,必須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護理操作規程[2]。在操作前、中、后都要認真做好“三查七對”,在注射時要向病人仔細交代,要講清藥名和劑量,并做好記錄,并隨時查看病人注射部位有無腫脹、出血,并詢問病人有無不適,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

4.4加強法律知識學習,提高護理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應組織護理人員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規章、規范的培訓和教育,進一步提高認識,積極主動地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護患雙方的合法權益,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懂法、護法,尊重患者的權利,及時履行告知義務,取得患者的主動配合和理解,避免侵犯患者的合法權益而引發投訴。

4.5加強管理職能,提高安全意識。有效的管理可能提高護理質量,為患者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3]。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有前瞻性,要及時評估和識別可能發生糾紛的不安全因素,及時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還要善于總結分析,組織討論,吸取教訓,杜絕類似現象再發生。

【參考文獻】

[1]王興容.加強門診護理管理的措施[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4(3):69.

第4篇

[摘要]目的通過觀察嬰兒的啼哭,從哭聲中了解嬰兒這種表達各種要求、意愿、痛苦、疾病的一種特殊語言的表達方式。方法對800例新生兒啼哭聲調的高低、強弱、時間、面部表情及伴隨癥狀進行綜合判斷,細心觀察。結果能正確地和及時地尋找哭聲中要表達的真正含意和原因。結論有效區別嬰兒的啼哭,采取護理對策,利于及早發現病情變化,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嬰兒;啼哭;觀察;護理對策

嬰兒是不能用語言表達機體的不適和要求,因此他們在出現任何身體不適或有要求時,唯一的辦法就只有用啼哭(cry)這種方法來表達。如果說只為達到某種要求的啼哭,它對機體不會產生危害,這樣的啼哭稱之為生理性啼哭(physiogiccry)。疼痛是機體最嚴重的不適,如果是由疼痛引起的啼哭,或是哭聲無力伴隨等癥狀,處理不及時,有可能產生嚴重的后果,稱之為病理性啼哭(pathologiccry)[1]。對于嬰兒的啼哭,怎樣區分生理性或病情性呢,筆者通過對800例嬰兒啼哭原因觀察,判斷她們的需求和發現問題,進行針對性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我科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共收住800例嬰兒,胎齡28~41周,出生時間1h~40天,體重700~4500g,男嬰420例,女嬰380例。其中早產兒110例,新生兒肺透明膜病50例,新生兒肺炎112例,上呼吸道感染105例,顱內出血78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23例,新生兒窒息61例,膿皰疹40例,鵝口瘡38例,尿布皮炎35例,敗血癥12例,腸道疾病25例,骨折7例,肛周膿腫2例,破傷風2例。

2啼哭特點的觀察

2.1聲調高低與強弱首次啼哭出現在剛娩出的一刻,一種很強的吸氣運動,這力量足以使肺泡迅速地膨脹擴張,

哭聲強而有力充滿生氣。嬰兒不啼哭,就不能使肺臟發揮強大的呼吸功能,會導致新生兒窒息,需要緊急搶救。正常下,嬰兒每天都要哭很多遍,啼哭的聲調平和一致、清脆而響亮且有節奏感。情感依賴性啼哭,會將聲調突然提高和漸漸減弱,伴之涕淚俱下、無精打采和懶散情緒。帶有意向性的啼哭,這是一種尋找達到目的的啼哭,其聲調忽大忽小,伴有蹬腳、挺胸、搖頭。尖叫聲啼哭多為腦部疾病所致,稱之為腦性啼哭或腦性尖叫,這多見于顱內出血、核黃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及其顱內壓增高的疾病。哭聲嘶啞多為喉部疾患和喉頭水腫。突然啼哭不安,聲調凄凄切切,面色蒼白,多為腹痛引起。由于驚嚇和銳利刺激的啼哭,表現為聲調強烈而刺耳,拼命哭叫。當患病的前期,啼哭持續不斷,時間不一;哭聲細弱無力,發音不暢提示病情嚴重;不哭,反映病情惡化。

2.2時間、面部表情及伴隨癥狀生理性啼哭在啼哭時間上的特點是:啼哭的時間不長,當要求滿足后啼哭很快停止,不同生理要求有不同的啼哭時間。饑餓是嬰兒啼哭的主要體現,發生在離喂奶前的30~60min,啼哭時閉著眼睛、雙腳緊蹬,閉眼、啼哭,此時若用手指試探口唇時,會不由自主地伸出舌頭做出吸吮動作,或主動將頭往母親的胸懷尋找,經喂奶后,便安靜下來。進食時一會兒吸奶一會兒啼哭,并呈現痛苦表情有可能因為鼻塞、鵝口瘡或口腔炎以致不能吸吮;過硬過小不能吸到足夠的奶液,進食后抽出或奶嘴即啼哭,可能為進食量不足或奶嘴過大吸入過多的空氣所致,如為吸入過多的空氣則抱起嬰兒輕拍背噯氣啼哭緩解。排便時啼哭要注意腸炎、肛裂、肛周皮炎、尿道口炎、尿酸鹽結晶阻塞尿路,便秘的嬰兒伴有面色漲紅或用力動作。人工喂養的嬰兒,如奶液濃度、溫度、口渴、環境改變等原因也會像饑餓時一樣的啼哭。吮奶時無力、、嗆咳、發紺應警惕病情隨時發生變化,停止吮吸并進行清理呼吸道奶液。因困倦而啼哭,這種啼哭斷斷續續、聲調比較低,雙眼時睜時閉,中止啼哭漸漸入睡。體表及肢體骨頭的損傷,當接觸其受傷的部位就發出劇烈啼哭、極度不安、臉上流露痛苦的表情。不舒適時的啼哭,當突然遇到冷熱刺激、衣物粗糙不平、衣被過緊過厚、尿布潮濕、蚊蟲叮咬,這類型的啼哭初時聲音很大,以后逐漸變小,并有全身躁動不安。

3啼哭常見原因

引起生理性啼哭的常見原因有饑餓、口渴、睡眠不足、想睡未睡、衣服冷熱不當、不當、食物冷熱不當、衣被過緊或過厚、尿布潮濕、衣服汗濕、蚊子叮咬、皮膚發癢、銳物刺痛、衣服內有異物、約束力過緊、驚嚇、情況變化、環境改變、排大便前腸蠕動加劇、排便困難及不良習慣(愛抱睡及晝眠夜哭)。

在排除生理性啼哭的原因外,嬰兒長時間的啼哭、發病的早期和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啼哭,往往是早期病態的主要癥狀,常見病有鵝口瘡、膿皰疹、尿布皮炎、腸道疾病、中耳炎、腹痛、骨關節損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脫水熱、各種感染的早期癥狀、顱內出血、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膽紅素腦病、嵌頓疝、新生兒破傷風啼哭具有特征性,而且是最早期出現的癥狀,這是因為咀嚼肌痙攣不能吸乳,出現想吃又不能吃,因而新生兒破傷風的主訴往往是長時間啼哭、拒奶。

4護理對策

護理每位啼哭的嬰兒,首先根據其啼哭聲調高低、強弱、時間、面部表情及伴隨癥狀等來鑒別是生理性啼哭還是病理性啼哭。在不能鑒別的情況下,則應密切觀察。

對生理性啼哭的嬰兒,主要是去除原因。特別是情感依賴性和帶有意向性的啼哭,此時抱起嬰兒,安慰穩定情緒、精神愉快、體形舒服,啼哭很快自動停止。對于那種完全不理睬嬰兒的感染需求的做法,則不利于嬰兒身心發育。

對于明確原因的啼哭,如驚嚇、尿濕、衣被過厚過緊、衣服內有異物、約束力過緊、不當、食物冷熱不當者,只要及時得到正確幫助,給予輕柔地撫摸安慰,都可有效地平抑啼哭。

由于腸痙攣引起的啼哭,可選取醫用松節油外涂臍周皮膚,雙手摩擦產熱后,沿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數次,抱起嬰兒,呈腹對腹姿勢,啼哭慢慢緩解。

對病理性啼哭,則應根據引起啼哭的疾病,針對原發病灶進行積極處理,防止增加痛苦和耽誤病情。在排除病理性啼哭外,或不影響病情觀察下,根據醫囑適當使用鎮靜藥物。

如果要進行各種穿刺治療、護理動作應輕巧、嫻熟,提高成功率,減少不必要的刺激。

5健康教育

嬰兒沒有語言表達力,唯一辦法用“啼哭”來表示,甚至莫明其妙地啼哭,將年輕的媽媽、爸爸擾得焦慮不安、束手無策。因此,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指導家長從嬰兒啼哭聲調高低、強弱、時間、面部表情及伴隨癥狀來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啼哭。同時,隨著年齡增長以及性格的形成,其啼哭表達的方式及內容也有變化。作為家長要掌握寶寶啼哭的特點與規律,學會將啼哭轉化成與寶寶交流感情的特殊語言,使寶寶在溫馨、幸福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第5篇

論文摘要:[目的]了解醫院中分級護理醫囑的現狀及醫生和護士是否認同護士參與分級護理決策及有無能力參與。[方法]選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級甲等醫院住院科室的10名護士長和8名科主任為訪談對象。[結果]8名護士長不認同醫生下達的分級護理醫囑,醫生認為分級護理醫囑沒有疑問;在護士決策分級護理的可行性問題,護士持肯定和否認態度各占一半,所有接受訪談醫生并不反對護士決策分級護理,不過7名醫生對護士決策分級護理的能力表示質疑,6名護士長認為自身已經具備下達分級護理的能力;在參與方式上,8名醫生和7名護士長認為醫護合作是比較理想的決策方式。[結論]對于分級護理由誰決策的問題上,護士持肯定和否認態度各占一半,而醫生則采取默認態度,不過對護士的能力表示質疑,而大多數護士認為已經具備下達分級護理的能力;醫護合作是醫生和護士都認為比較理想的方式。

分級護理,又叫等級護理,1956年由張開秀、黎秀芳前輩倡導提出,是按照衛生部統一制定的分級護理標準和要求,對不同病情的病人實施相應的護理和照顧的制度。分級護理在規范臨床醫療護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執行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很多專家認為分級護理是護士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護理服務的依據,應由護士在對病人的健康狀況進行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做出[1-4]。為了調查醫護人員對這一觀點的認同情況,于2007年6月—2007年8月對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級甲等醫院的醫生和護士進行了訪談,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與方法采用目的抽樣的方法,選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級甲等醫院住院科室10名護士長和8名科主任為訪談對象。收集資料采用面對面訪談法,訪談前向受訪者詳細說明研究的內容、目的和方法,獲得理解和同意,討論并選擇適當的訪談時間和地點,并承諾用編碼替代姓名,以保護隱私;訪談時注意觀察對方的表情變化,并認真記錄。時間在30min左右,每例進行l次或2次;訪談結束后,及時整理訪談內容,按照N1~N14和D1~D9依次給每位受訪者(護士和醫生)的訪談記錄編序并建立各自獨立的文檔。

1.2訪談內容主要包括:一般情況(包括年齡、文化程度、職稱、職務等);您對分級護理醫囑現狀的認識;您認為護士是否可以參與分級護理;您認為護士是否有能力參與分級護理決策。訪談中視具體情況和個案的情緒適當調整內容和數量。

1.3統計學處理建立Excel數據庫,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描述和統計判斷,利用均數、標準差等指標對資料進行統計描述;利用獨立樣本t檢驗、Fisher’s確切概率法進行統計推斷。

2結果與分析

2.1訪談對象一般情況護士長年齡41.8歲±5.1歲,工作時間21.4年±5.9年,中級4名,高級6名;醫生年齡44.5歲±2.5歲,工作時間21.9年±2.8年,高級8名。經統計學比較,兩組年齡、工作時間、職稱級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受訪者對分級護理醫囑的爭議①8名護士長不認同醫生下達的分級護理醫囑。“有的病人危重不下一級護理,有的不重反而下一級護理”;醫生認為下的分級護理“沒有什么疑問”,只不過“有時候護士提出應該改”“有的護士說不對,讓我們改”。②醫護對分級護理認識的角度不同。護士認為“醫療與護理關注的角度不一樣,比如一壓瘡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從護士角度是一級護理,但是病人病情平穩,沒有潛在危險,醫囑下為二級護理”;有的醫生坦言“不了解分級護理,下達分級護理只是根據醫生的經驗”或者“從護士那里學的”,認為“病情重的一級護理,較重的二級護理,不重的三級護理”。

2.3護士決策分級護理的可行性5名護士長認為可行,認為“護士最了解病人”“護士認真,更敬業可以做得更好”“由護士下,護士長更專業一些”,在決策方式上,7名護士長認為與醫生合作比較好。但是也有5名護士長認為不可行,因為“護士沒有能力”“病人聽醫生的”“醫療環境不好,不愿意承擔風險”“護士長、主管護師可以下,但是晚上、周六、周日,有的小科室不可能安排有經驗和無經驗的護士共同工作,就是說這個時候,沒有人下分級護理”。所有接受訪談醫生并不反對護士決策分級護理,認為“也行”或者“可能可行”,認為“如果讓護士參與進來,或許比現在讓醫生單獨下好一些”“有能力的也可以,省點事”,但是強調“大醫院可行,基層醫院不行”;也有醫生認為“誰下都無所謂。關鍵是病人沒有問題,不投訴就行”;在護士參與決策方式上,8名醫生認為是醫護合作,但是“醫生為主”;有的醫師認為“如果讓護士獨立做,恐怕不行,因為護士對疾病認知與知識水平有限,如果排序,認為是醫護合作>醫生>護士”。

2.4護士決策分級護理的能力討論6名護士長認為護士有能力決策分級護理,“護士受過正規教育”“護士比醫生更了解病人,護理上的一切可以由護士做主”,但是多數護士認為“與知識層次、工作經驗有關”“需要是一定資格的”“護士長一般可以,本科、研究生學歷的護士還可能有能力”;在護士沒有能力的原因上,護士認為“大多數護士學歷低、經驗不足”;“聘用護士多,流動性大,繼續學習的動力不大”“護士常常轉科,在一個固定科室的時間短,病情改變的判斷能力較弱”;“護士有學歷而尚無承擔此任的相關能力”。7名醫生對護士下分級護理的能力表示質疑,認為“綜合護士素質、學歷、待遇等問題,護士可能沒有能力,特別是聘用護士的能力差,而且護士總是輪轉,不像醫生對病人那么了解,如果護士不輪轉,由2名或3名護士照看1例病人,對病人的病情很了解,護士也有能力決策”“護士對疾病判斷程度不如醫生,主要是知識缺乏”,有的醫生認為“需要以一整套體系完善后才能有能力,如教育”;但是有的醫師認為“有經驗的護士也有能力,老護士觀察病情也行”。

3討論

由結果可知,多數護士不很認同醫生下達的分級護理醫囑,與畢慧敏等[3]、李風蓮[5]的結論,說明護理級別決策需要進一步完善。在護士決策分級護理的可行性問題上,由訪談結果可知,護士持肯定和否認態度各占一半,而所有接受訪談醫生并不反對護士決策分級護理,持默認態度,該訪談結果并不否認護士決策分級護理的可行性,與王旭梅等[6]的結論一致,與肖小文[7]、韓淑芳[1]、畢慧敏[2,3]、王芳等[4]的觀點一致。在決策方式上,由結果可知醫護合作是比較理想的決策方式。

在護士決策分級護理能力的分析上,由訪談結果可知,大多數護士認為自身已經具備下達分級護理的能力,盡管大多數醫生對其能力表示質疑。王旭梅等[8]從護理學科的課程設置、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現狀、我國醫院護士的發展現狀等各個角度分析護士決策分級護理的能力,理論上認為,護士是有能力決策分級護理的,但是該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該結論只是在訪談的基礎上得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加以論證。

參考文獻:

[1]韓淑芳.談分級護理制度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護理學雜志,1994,9(4):184-185.

[2]畢慧敏,蔣蘭芬,來桂英.住院病人護理分級的差異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3]畢慧敏,吳箭,史雅軒,等.護理人員對分級護理的認知調查[J].護理研究,2005,19(6A):966-968.

[4]王芳,喬巨峰.護理專業自主性發展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6):417-419.

[5]李風蓮.內科護士巡視病房存在問題及防范措施[J].護理學雜志,2007,22(21綜合版):10-11.

[6]王旭梅,韓世范.對護士參與分級護理決策認同情況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08,22(2A):317-318.

第6篇

1.1分級護理的質量標準

特級護理:安排專人24h護理,嚴密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制訂護理計劃,嚴格各項診療及護理措施,及時準確逐項填寫特級護理記錄。備好急救所需藥品和用物,做好基礎護理,嚴防并發癥發生,確保患者安全。一級護理:15~30min巡視患者1次,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制訂護理計劃,嚴格執行各項診療護理措施,及時準確填寫特別護理記錄。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嚴防并發癥,滿足患者身心需要。二級護理:每隔1-2h巡視患者1次,觀察病情。按護理常規護理。給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協助,滿足患者身心需要。三級護理:每天巡視患者2次,觀察病情。按護理常規護理,給予衛生保健指導,督促患者遵守院規,滿足患者身心需要[5]。

1.2我國現行分級護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1.2.1醫、護在分級護理制度認知上存在差異

醫生以醫囑形式下達護理級別。護士根據護理等級為患者提供不同的護理服務,但當護理級別與該患者護理需求有差異時,護士也只能機械地去執行醫囑。王淑琴等[6]報道:某軍隊醫院住院醫師對分級護理內容中規定的臨床護理要求,完全了解者僅為12.7%,部分了解者為86.51%,不了解者為1.59%。部分醫生對護理級別的內容及要求不夠清楚,僅從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的角度出發,產生了醫囑護理級別與患者病情所需的護理級別不一致的問題。研究[6-8]報道,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9]及標準護理分級[10]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而Barthel指數分級與標準護理分級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由此可見,醫囑分級與患者的實際需求存在差距,分級護理等級存在差異性,這是評估者對分級護理制度內容認知不同所致。

1.2.2分級護理制度部分內容在臨床執行困難

分級護理制度有些內容過于細化,有的過于籠統模糊,執行有一定困難。例如一級護理每15-30min巡視患者1次,部分一級護理患者不需要每30min巡視1次,而危重、病情不穩定的患者又需隨時巡視。又如一級護理中規定認真細致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工作,實際工作中有些一級護理的患者無需提供飲食、排泄、衛生等方面的護理,但如果不做就違背了工作制度。上述問題在臨床一線工作者中普遍存在。

1.2.3醫療收費的尷尬問題

分級護理制度在收費問題上也面臨尷尬境地。有的患者根據一級護理的標準,質疑護士并未做到一級護理中規定的一切而拒絕交費。有時家屬提出患者根本不需要進行一級護理,因而不應按此標準收費。這與醫生理解的一級護理的標準和書面規定有一定的距離有關。此外,目前的分級護理收費標準與護理勞動價值不匹配。周榮慧、劉坤等[11]研究顯示:一級護理患者每日勞動力成本為120.78-210.26元,每日材料消耗成本為36.49元。目前各省市物價局規定一級護理每日收費在6-10元左右[12-13],這與實際成本測算數據有很大差距,連最基本的消耗品支出(36.49元)都難以保證。

1.2.4護理糾紛、醫療訴訟問題

當發生醫療護理糾紛時,患方可能根據分級護理制度的書面資料,質疑護士提供的服務沒有達到標準。例如,1例高血壓患者,需每30min測1次血壓,但并不需要每30min測量呼吸、體溫。如果醫囑為一級護理,而護士沒有按照一級護理的要求每30min測量呼吸、體溫等并記錄,那么在糾紛或法律訴訟中

醫療機構和護理人員將極為被動;而要求護士在平時工作中嚴格按照分級護理制度去做并不現實。李文清等[14]研究顯示:某醫院心內科改進分級護理制度,針對分級護理制度出現的問題采取了相應的對策及措施,患者及家屬質疑護理級別收費的次數明顯減少,2003-2004年每年發生10-15例次,2005年全年僅有1例次。

2國外分級護理現狀

楊潔[4]報道:日本分級護理是根據患者病情輕重的程度分A、B、C3度,同時根據患者的生活自由度分1-4級。這兩個方面組合為12個類別,分別為:A1-A4,B1-B4,C1-C4。具體劃分標準為如下:A度:必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進行心電監護,隨時觀察生命體征;B度:1-2h觀察1次;C度:不需要經常觀察。1級:禁止自己活動或自己不能活動,基本生活完全需要幫助;2級:允許床上活動,基本生活給予必要的幫助;3級:自己能室內行走,室外的基本生活需要幫助,如相關檢查需護理人員陪送;4級:自己基本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行動。例如,護士評估一名骨折臥床、病情穩定的患者,可能為其下達C1級別的護理,表示此患者需臥床,自己不能活動,生活護理要求很高,但不需要經常觀察。Weitl,Josef[15]報道,德國的分級護理視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為患者需求的兩個不同方面,因此,將兩者分而述之。根據患者的日常生活照護能力(A-bilityofDailyLife,ADL)分為A1-A3共3級。A1:患者只需要健康指導與教育,自己具有完全補償能力。A2:患者只有部分補償能力,需要部分照護者,如年齡偏大易跌倒的患者。A3:患者自己沒有補償能力,完全需要照護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根據患者對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測以及導管護理等方面的需求分為S1-S3共3級,類似于日本的A、B、C3度。日本、德國的分級護理均從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兩方面著手,體現護理工作的兩個不同方面,明確、具體地將兩個方面工作落實到位,全面滿足患者的需求。英國沒有將護理明確分級,醫生根據患者病情定為病危、病重或一般,護士非常細致地落實好護理評估、護理措施、健康教育,真正滿足患者各方面需求[16]。歐洲和亞洲發達國家的分級護理制度及不實行分級護理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3建議

分級護理制度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護理質量管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價值不容否認和低估。但是,任何一種制度都有其歷史的局限性,隨著社會的進步需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或被新的制度所替代。當今,針對我國目前的分級護理制度在臨床實踐中存在的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建議采取以下措施進一步改進與完善,并制定適合我國國情、適宜臨床護理實踐的護理分級制度。

3.1改進我國現行的分級護理制度

保留現有的分級護理制度,由資深護士再將每一等級分A、B、C共3個子級別。即:1A,1B,1C;2A,2B,2C;3A,3B,3C。在醫囑定為一級護理的患者中,將需要注重密切觀察病情的患者分入1A類,將注重提供生活照顧的患者分入1B類,既要密切觀察病情、又要提供生活照顧的患者分入1C類。同樣可將特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各分為3個子級別。[3.2參照和借鑒已有的其他分級護理制度

香港的護理級別分為四級[12],Ⅰ級護理要求最低,Ⅳ級護理要求最高,護理級別由護士確定,護理標準比較客觀、詳盡,涵蓋了患者心理、ADL、治療情況、病情觀察等方面的內容,原則性和操作性均較強,有利于保證護理質量,又避免引起護患糾紛。

日本和德國的分級護理制度,病情觀察級別和護理級別分別開具。由醫生根據患者病情輕、重、緩、急確定病情觀察級別,對護士提出要求,規定如何巡視病房、監測生命體征、護理記錄頻率及導管護理等。由資深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ADL分級,結合病情、心理等綜合因素確定護理級別,規定護理內容,使護理更有針對性,同時體現護理工作的主動性。采用Barthel[17]指數分級法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此評估法是美國康復醫療機構常用的評估方法,在我國也廣泛應用,評定簡單,可信度及靈敏度高,主要用于治療前后患者獨立生活功能的變化,體現護理需要的程度。分為差、中、良3等級。差:Barthel指數計分≤40分者,生活上依賴較明顯或完全依賴;中等:Barthel指數計分41-60分者,生活上部分依賴;良:Barthel指數計分>60分者,僅在醫護人員指導下生活能夠自理。邵愛仙[18]等研究表明,根據ADL,采用Barthel指數分級標準,結論得出不同等級患者的護理時間呈遞進關系,計算護理工作量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可行性,具有正確、客觀、方便等優點。因此,根據Barthel指數分級標準制定護理級別、確定

生活護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還可以應用奧瑞姆自理模式(oremself-caremodel),根據Barthel指數分級法評估得分,制定完全補償、部分補償和支持教育系統的標準護理計劃。

3.3改進護理收費

綜合病情觀察級別和生活護理分級進行收費。以不同等級護理服務工作量為依據,即按實際服務項目及內容收費,綜合病情觀察級別和護理分級調整收費標準,合理收費,減少不必要的醫患、護患糾紛,公平保證患者、醫院、護士的利益。

【論文關鍵詞】住院患者護理工作分級護理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分級護理制度內容相對陳舊,已不適應臨床護理的發展,在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如醫、護認知上存在差異;部分內容在臨床執行困難;易引發醫療收費的困惑、護理糾紛、醫療訴訟問題等。建議進一步完善現行的分級制度,或借鑒其他國家的分級護理方法,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護理分級制度。

分級護理是護理工作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確定臨床護理人員編制、合理安排護理人力資源的重要依據[1],也是確定護理服務收費的標準[2],分級護理制度明確各級護理級別的病情依據與臨床護理要求。它能反映護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護理要求,對臨床護理以及管理工作起著規范性與指導性作用[3]。我國的分級護理始于1956年,由張開秀、黎秀芳[4]所倡導,一直沿用至今。隨著護理工作范圍的擴大,現代護理理論不斷地注入到護理實踐中去,分級護理制度的內容顯得相對陳舊,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護理工作質量,制約了護理學科的發展。因此,我國現行的分級護理制度需要改進與完善。

參考文獻

[1]梅祖懿,林菊英.醫院護理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5-29.

[2]王曉梅.護理收費標準對分級護理質量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02,2(2):l6.

[3]左月燃.護理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55.

[4]楊潔.介紹日本分級護理制度[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9):680.

[5]殷磊.基礎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1.

[6]王淑琴,劉雁梅,湯紅梅,等.軍隊醫院患者分級護理差異性分析[J].護理

[7]盧慧芳,王慧珍,高鈺琳.養老機構老年人分級護理差異性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7,22(1):68-69.

[8]畢慧敏,蔣蘭芬,米桂英.住院患者護理分級的差異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4,18(8A):1394.

[9]南登昆.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32-444.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MZ008-2001)[S].民發[2001]24號,2001.

[11]周榮慧,劉坤,康占菊,等.一級護理費用成本測算的方法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2,2(4):6.

[12]胡斌春,黃麗華.分級護理制度實施中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58.

[13]周榮慧,劉坤,朱麗穎,等.醫院護理收費項目存在的問題及可行性措施的分析[J].當代護士,2003,11(4):31.

[14]李文清,劉筱詠,葉利軍.改進分級護理制度以減少護患糾紛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3):266-267.

[15]anisationsstandardsderPflegestationen-Allgemeineundspe-ziellePflege[M].Hannover:Schlütersche,1997.

[16]KnowledgeandSkillsFrameworkoutlinesfornursingposts[OL].[2008-01-06].http:.uk/agendaforchange.

第7篇

80例患者為2002年11月-2004年11月收治我科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腦出血38例,腦梗塞42例,年齡均為48歲以上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第2屆全國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第3次修訂后制定的診斷標準。

2心理分析

通過對起病至病后住院期間心理狀況調查及出院后的隨訪,并通過問卷的形式進行分析,發現在不同的階段心理變化有不同的特征。

2.1第1階段危急階段——不知所措。焦慮常在發病初期發生,本組病例中76例屬此類情況(發生率為95%)。以急性腦血管病發生后慌亂和嚴重的焦慮為特征。

2.2第2階段治療階段——充滿信心,渴求康復。本組病例中有79例屬此類情況(發生率為99%)。這一階段特點是患者對康復寄予高度希望,因為治療有效而認為身體功能的喪失是暫時的,能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2.3第3階段病殘現實階段——悲觀失望,抑郁情緒。本組病例中有35例屬此類情況(發生率為38%)。這一階段發生在出院或急性期治療結束之后,其特點是患者愛發脾氣,同時感到絕望,因為不能改變殘疾的現狀而感到抑郁。調查發現病后5~8個月,抑郁癥發生率是個高峰,有自殺傾向者3例(發生率為8.5%)。

2.4第4階段適應階段——主動面對現實生活。本組病例中有76例屬此類情況(發生率為95%)。這一階段特點是患者能夠接受現實,并在生活上與家庭互相彌補,不再處于依賴的地位,而是要主動對家庭作出一些貢獻。

3護理

3.1危急階段的護理此時患者出現偏癱甚至失語,對自己的病情不了解,不知道自己能否康復,而產生了焦慮、恐懼、心神不安[2]。此時護理人員要掌握溝通技巧,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主動熱情地向病人介紹醫院的情況,提供一個優美、舒適的環境,保持病房整潔、安靜,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專心傾聽患者的談話,做好心理疏導,想方設法穩定患者情緒,縮短與病人的距離,使他們對護士產生親切感、信任感。同時病人迫切想知道疾病的轉歸與預后,護理人員必須在掌握腦血管病的護理知識的同時,亦應掌握腦血管病人發病過程及轉歸情況,使患者對康復充滿信心,消除焦慮情緒,為下一步護理打下基礎,隨著治療的開始,大多數患者焦慮情緒會慢慢結束。

3.2治療階段的護理患者入院后即開始了治療,由于醫護人員對有關知識的介紹使患者又充滿希望,特別是經過最近幾周的有效治療,患者肢體及語言功能有較快的恢復,使患者對疾病康復的信心得到強化。但急性期過后,因腦細胞的死亡是不可逆的,患者不愿看到恢復速度的減慢,而到處尋醫訪藥,千方百計地尋找各種治療,但結果是有限的[3]。此階段醫護人員應將腦血管病知識反復向患者宣傳,一方面讓其積極安心治療,特別強調加強康復訓練,不要一切希望寄托在藥物上,更不要濫用藥物,使患者盡可能恢復功能,減輕病殘程度。另一方面將病殘的可能向患者交待,使患者能有較好的心理準備,以便能順利通過下一階段。

3.3病殘現實階段的護理由于病殘已經出現,功能恢復程度有限,心理方面由充滿希望而轉入絕望,情緒抑郁,沉默寡言,甚至悲觀絕望。這一階段醫護人員一方面更要關心體貼他們,經常與他們談心,了解產生抑郁的原因,通過一些殘疾人成功的人生故事等方法來幫助病人面對現實,正確對待周圍環境,樹立身殘志不殘的人生觀,同時還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興趣愛好,如聽音樂、看小說、看電視等,同時要求家人配合,使他們感受到社會與家庭的溫暖,調動其生活的積極性,擺脫抑郁、苦悶的情緒,使他們從心理上主動過渡到適應階段。

3.4適應階段的護理患者經過一段時間后,能面對現實,主動適應社會與家庭,此時患者熱愛生活、珍惜生命。這一階段醫護人員應指導患者用藥,囑其定時復查,清除危險因素,避免復發。對不能正確面對現實者予個案對癥護理,以達到能面對現實,珍惜生命的目的。

4討論

本調查是以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為基礎,通過與患者的溝通,使患者把壓抑在心里的痛苦挖掘和暴露出來。通過對80例腦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分析,發現這一類患者心理變化的四個階段,并通過發現患者焦慮的根源,啟發并幫助患者認識疾病,從而改變原有的病理行為模式,重新建立自己的人格,使其擺脫病痛帶來的心理陰影,樹立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良好情緒,達到治療的目的。從各階段的護理來看,護理人員的誠懇熱情,與患者建立密切的護患關系以及護理人員對疾病本身豐富的醫學知識,取得患者的信任是護理的關鍵,良好的治療條件與環境是必要的手段。

【參考文獻】

〔1〕孟家眉.

第8篇

因此,哮喘的預防非常重要。預防措施包括非藥物預防、藥物預防和開展宣教活動。

一、兒童支氣管哮喘的非藥物預防

控制屋塵螨滋生①使用防螨織品制成的床上用品或將床褥、枕頭和棉被裝入不滲透螨的封套內。②每周用熱清水(55~60℃)洗被褥、床單、毛毯和其他床上用品,在陽光下曬干或用烘干器烤干。③不使用地毯。④用塑料、皮革或簡單不著色的木材制成家具,不用纖維填充的家具。⑤用帶濾網的吸塵器清除地毯上的塵螨,真空吸塵器應保存在相對密封的櫥柜中,使用高效粒子空氣過濾器或雙層厚度的濾紙進行過濾。⑥小兒玩兒的軟型(布制)尤其帶絨毛的玩具應摒棄或每周將玩具先冷凍再用水煮沸1次。⑦空調注意保持清潔,用祛濕器使室內相對濕度維持在<50%。⑧用化學除螨劑。⑨用易洗材料的面料制成窗簾。

消滅蟑螂定期徹底打掃房間,保持清潔,用噴霧殺蟲劑消滅蟑螂。噴射殺蟲劑時,確保患兒不在室內,以免吸入帶有刺激性氣霧劑而誘發哮喘。清除真菌經常打掃所有潮濕區域,祛除發霉物品,降低室內濕度,室內用除濕器或空調,保持相對濕度<50%。不養寵物不養貓狗等寵物,若患兒異常酷愛不愿割舍則寵物不能留在臥室內,并應每周洗澡。控制室內空氣污染最重要的措施是避免被動或禁止主動吸煙,患兒雙親應戒煙。廚房內應裝排油煙機,經常維修燃燒設備,不用木材燒火,煤爐應遠離臥室。

避免與室外變應原及污染物接觸①當花粉和真菌孢子在空氣中飄揚的季節盡量少開門窗,呆在室內,有條件者用空調或空氣過濾器,以減少變應原的吸入。②空氣污染嚴重的區域,患兒應減少在寒冷、干燥時期做戶外活動。③減少或避免與灰塵、濃煙和油漆接觸。④避免與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觸。⑤盡可能在潔凈的室內生活,外出前先吸短效支氣管擴張劑以預防哮喘發作。

⑥若環境中污染空氣持續存在或時有加重則需暫時離開.適當參加體育活動患兒在哮喘緩解期可進行一定的體力活動,于劇烈運動前先使用藥物防止哮喘發作,但應盡可能減少在冷而干燥環境下參加劇烈的體育活動,尤其競爭性比賽。鼓勵患兒在夏季中午的陽光下游泳,時間以30~60分鐘為度,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宜參加比賽,盡量選擇室外游泳池。

二、心理教育鼓勵患兒及其家

長參加“哮喘之家”和“哮喘俱樂部”等活動,使其了解和掌握哮喘發病的基本知識、合理防治哮喘的方法。遇到哮喘發作,泰然處理,避免驚慌失措。

預防食物過敏提倡母乳喂

養。患兒不能吃花生和堅果,也不能吃用亞硫酸鹽類作防腐劑的食物,少吃或不吃用黃色染料處理的食物和冷飲。如果對以前沒吃過的食物懷疑其過敏,應予避免。如果懷疑牛奶過敏,可將煮沸時間延長;若確診為牛奶過敏,可給予低敏配方奶粉或游離氨基酸配方奶。對可疑過敏食物,可先回避2周,若癥狀未見改善則不能歸咎于該食物,可能存在其他因素,明確過敏食物后采用回避方法來預防。

三、禁用某些致敏藥物如果患

兒服用某些藥物可導致哮喘發作,應避免使用此類藥物,一般包括口服阿司匹林或β受體阻滯劑或非甾體抗炎藥、滴眼用的β受體阻滯劑等。放射性顯影劑能誘發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對敏感患者可事先口服皮質激素和H1受體拮抗劑。

四、保護性預防

患兒應生活有規律,避免劇烈活動和過度疲勞,不去或少去公共場所,預防呼吸道感染,清除病灶,慎防淋雨受寒,注意氣溫變化,隨時增減衣服,寒冷季節選穿高領衫,用鼻呼吸。避免被動吸煙,吸煙者戒煙。減少或避免接觸香水或(和)家用電器,避免電器的電磁輻射。

五、兒童支氣管哮喘的藥物預防

口孝喘的預防用藥,首選吸入皮質激素,它是預防哮喘藥中最有效的藥物,除吸入皮質激素外,色甘酸鈉和奈多羅米也常用;其次為第2代組胺H,受體拮抗劑、白三烯合成抑制劑及其受俐吉抗劑炎性細胞膜穩定劑包括色甘醚內、奈多羅米等,推薦與吸入皮質激素合用,癥狀控制后逐漸減少甚至停用吸入皮質激素而用1種藥物來維持治療抗組胺藥主要指第2代抗組胺藥,包括西替利嗦(仙特敏)、氯雷他定肝瑞坦)、酮替芬等,若與吸入皮質激素合用可減少哮喘發作抗白三烯藥物孟魯司特4n爾寧):2}-5歲服咀嚼片1片(4mg),6}-14歲服咀嚼片1片(5mg),>15歲者服普通片1片(10mg),均為1次/日,睡蒯夙1gE抗體拮抗劑包括血小板活化因子(PAI〕拮抗劑、腺昔受體拮抗劑、血栓烷受體拮抗劑、細胞因子拮抗劑等,目前國內不作為常規使用防治呼吸道感染藥物呼吸道感染與小兒哮喘發作的關系甚為密切,尤其病毒、肺炎支原體和肺炎衣原體感染是誘發或加重哮喘發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防治呼吸道感染已成為減少和阻止哮喘發作的重要措施提高(調節)機體免疫功能藥物包括卡介菌多糖核酸、乳清口服液、轉移因子、胸腺膚、口孝喘菌苗(氣管炎菌苗)、胎盤脂多糖、核酸酪素(簡稱核酪)、黃茂、滅活卡介苗,還有過期麻疹疫苗和多種免疫調節齊日等針對不同病原采用抗微生物制劑①抗病毒治療藥物:包括干擾素、利巴韋林、雙黃連等②抗肺炎支原體及衣原體藥物:包括唬乙紅霉素(又名利君沙)、羅紅霉素、阿奇霉素等。③抗生素:若哮喘確由細菌感染(如細菌性鼻旁竇支氣管炎)、肺炎支原體或肺炎衣原體感染引起者或伴有細菌感染,則應及時選用有效抗生素。

第9篇

出院隨訪是護士和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員之間建立有目的的互動,以促進和維護患者的健康,是醫院走向社會積極有效地延伸服務方式。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長,近年來,患者及其家庭對自我調理、病情觀察及健康保健等方面的知識需求逐漸增加。但醫院和家庭普遍存在脫節的現象。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出院后糖尿病患者保健服務現狀及社會需求的調查,探索醫院對出院患者的服務向家庭延伸的有效途徑。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選擇本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50例,將患者在入院時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男132例,女93例,年齡16~70歲,平均(43±8)歲,1型糖尿病64例,2型161例;延伸服務組:男136例,女89例,年齡18~72歲,平均(45±7)歲,1型糖尿病患者66例,2型15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糖尿病分型、病程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方法接診,進行床邊健康教育,定期集中講課,出院時行出院指導;延伸服務組患者除接受上述指導外,出院后1周內電話或上門隨訪,以后每2周一次,1個月后每月一次,并建立隨訪檔案。隨訪內容包括患者出院后的康復狀況、是否執行了出院時的健康指導、是否遇到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并征詢患者對醫療護理服務的意見和建議。兩組患者均在出院3個月后進行統計學分析并進行血糖檢測。血糖控制標準及療效判斷:空腹血糖在4.4~6.1mmol/L之間、餐后2h血糖在4.4~8.0mmol/L之間為控制佳,8.0mmol/L以上為控制不佳。醫院從保健服務中心和病區責任護士中選定資深護師6人組成保健服務小組,其中管理者2人固定,其余4人兼職,她們臨床經驗豐富,態度和藹,富有愛心,溝通能力強,具有人文關懷理念,隨訪工作,由病區責任護士具體執行,護士長全面監督,建立專冊登記隨訪方式、次數、和基本情況。

2結果

對照組225例,血糖控制佳144例,不佳81例,血糖控制率64.00%;延伸服務組225例,血糖控制佳198例,不佳27例,血糖控制率88.00%。兩組比較,χ2=3.95,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除遺傳因素外,糖尿病是一種跟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疾病,強化血糖控制可以減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經的并發癥已是公認的事實,飲食不合理、缺乏鍛煉、吸煙、缺乏依從性……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影響血糖的控制。因此,醫院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延伸服務,是醫院臨床整體護理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

3.1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延伸服務的必要性

糖尿病是繼心血管疾病、腫瘤、艾滋病之后的易致人死亡疾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可以導致多種并發癥。因此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需要廣大醫護人員和社會各界協同努力,為患者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協調性的醫護服務。實施社區醫療保健制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但其職責、作用有限,存在局限性,難以滿足家庭對健康保健全方位、多層次的要求。醫院是高水平醫療資源集中的地方,其功能與職責及服務理念應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現代醫院把服務延伸到院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1]。

3.2對糖尿病患者延伸服務可提高健康指導的依從性

患者的依從性是指患者對醫生醫矚、指導的服從或遵守[2],表現在行為與醫囑的一致性,患者的依從是治療有效的基礎。依從性低是當前出院患者的較普遍現象和保健重點,有人認為不依從是當今醫學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3]。隨著時間的推移,出院后的糖尿病患者對醫生護士的囑咐會逐步淡忘,依從性降低。延伸服務能監督患者遵從健康指導的內容,維持其依從性,繼續認真遵守醫囑。有報道約84%的患者愿意接受隨訪和健康教育[4]。患者與醫護人員保持長期聯系,不僅增加患者對醫學知識的了解,也給患者康復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和社會支持。平時電話隨訪中可以隨時發現存在的問題,了解患者不依從的原因并進行有針對的干預,及時提供恰當的指導和幫助,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和建立起健康的生活行為。

3.3延伸服務提高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患者滿意度是評價護理服務質量最有說服力的指標之一。患者滿意延伸服務的這種形式和內容,說明這種護理工作的擴展形式,將服務延伸到院外,避免了從醫院過渡到家庭出現的脫節,解決了患者出院后護理不足的問題[5],拉近了護患間的距離,從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幫助患者達到最佳狀態,且不斷征求患者的意見和建議,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改進護理工作,它不僅是一種連續性的護理服務,而且能體現出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參考文獻】

1張纓,洪水玲,裘佳清,等.醫院開展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的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6,41(6):499.

2劉琳,岳淑英,李金麗,等.健康教育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自制力恢復、服藥依從性及復發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2004,39(5):330~332.

第10篇

【關鍵詞】護理;營養學;教學體會

營養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營養護理已成為整體護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護士既是執行醫囑的主要實施者,也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因此,在護理教育中開展《營養學》教學,可提高護士的營養知識和端正其營養態度,有益于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以達到促進健康、加快疾病康復的目的。合理營養是健康的物質基礎,平衡膳食是合理營養的核心。怎樣才能讓居民攝人平衡膳食,怎樣讓學生學好這門課程,教學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培養學習興趣是前提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動力。學科能力的培養要從培養學科興趣開始,有了興趣,就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潛力。處于中職學習階段的青少年,對周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自然會碰到形形的營養問題。教學中,教師從第l節課開始,教會學生每1次課解決幾個生活中的營養問題。例如,“健康是吃出來的”?生活中部分缺鈣、缺鐵的人群藥物補充和食物補充的區別?早餐重要性嗎?雞蛋加牛奶合理嗎?為什么蛋類最常用的是雞蛋?常見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腫瘤與營養的關系,如何預防?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看到了自己價值和能力得到體現,進而感受一種強烈的成功、自信、快樂,它是一個良性循環,推動學習興趣的提高。

二、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是根本

當基礎教育遭遇尷尬“應試教育”瓶頸時,而職業教育在評價制度上相對寬松,為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提供了廣闊的實施空間。

2.1關注生活熱點,豐富教學方法教材系統性、科學性較強,但缺乏趣味性。教師要綜合運用歸納法、對比法、圖表法、病例法、以問題為中心討論、啟發式等教學方法,結合生活熱點如養顏、美容、護膚、減肥等,如何選擇搭配食物,能發揮該作用的原理。又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除反映人們口味喜好以外,營養上二者有什么相似與區別?小孩作者單位:自貢市衛生學校(四川自貢643000)偏食為什么大多數喜歡肉類?

2.2重視過程,輕視結果觀念狹義講,就是增加學生平時實踐技能所占比值,降低考試成績所占比值;而廣義講營養伴隨人們一生,它對健康的影響也必然伴隨一生,無法逃避。只是是否關注他的問題,而不關注營養就是不關注健康!注重過程,會找出更多、更切實際的問題,并逐步努力去解決它。得與失的總結使我們對該學科有更深刻和廣泛的認識。為此,帶領學生到社區、幼兒園做營養調查與膳食指導,體驗過程的艱辛與快樂。

2.3賞識教育應用“人類本質中最本質舶需要是:渴望被賞識。”這是賞識教育的根本出發點。賞識是指充分認識到人的積極因素和優點,并加以肯定與贊賞、表揚,賞識教育是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教育理念。賞識就是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鼓勵學生,通過不斷肯定、強化,讓受教育者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樹立自信心,最大程度的激發其潛能。賞識教育中也應注意:①不能一味地進行表揚且表揚中應對學生及時提出適當的要求;②賞識教育運用時應遵循學生個性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③表揚的場合、分寸很重要,不同的場合、分寸會取得不同的效果‘引。

2.4設疑教育培養古人有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問題,探索真理是學生求知過程最大的樂趣,教師如果能針對學生實際,巧妙設置疑問,這樣就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創設懸念,誘導其積極進行思考。制造“沖突”是指提出互相抵觸的不同意見,似是而非,誘導學生進行判斷辨別。制造“沖突”可引發討論,活躍課堂,使學生在討論中,有所收獲。例如:吃蘋果時削皮好還是不削皮好?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平淡無奇,要有新意,學生才會積極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求解,以培養創造性思維。例如,在講各類食物營養價值時,“人是鐵,飯是鋼。”飯,米飯即指谷類,幾大種類中為何谷類受到優待?最后要善于開拓思路,多角度設問。例如:膳食上為什么“家花”不如“野花”香?從人們地域特點、飲食習慣、營養比較和改善家飯方法等入手解答。

三、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是目的學以致用是的本義

學營養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動手操作,是發震學生思維,培養學嶷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重視逝觀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和技能操作內容。為此,動手能力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3.1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餓造條件教材上實習內容全部完成外,應該在生活中找到更為廣闊的動手空間。例如:醫院營養科的見習與門診咨詢、幼兒園營養評價與膳食指導、杜區特殊人群營養評價與膳食攙導、部隊軍人囂養調查、生活中其健營養閽題的發撅等。例如有人感慨遴菜市場不知買啥菜,迸廚房不知做啥菜。

3.2逐步引導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必然經歷一個由低到高的過程。開始,學生會遇到許多豳難和挫折,會產生畏懼心理。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找窶霖因,親手參與,詳細示范。如為改善家中膳食,指導學生在家中做l周臨時主廚,學習烹調技術,如何合理搭配,列好計劃與清單,變換要求每餐不重復1個菜,飯菜總量可以略少些如約為總量80%。又如指導減肥食品菱熊、紅薯、冬瓜、黃瓜、嬲藥、竹筍加工烹調。然后髓著學生動手銹力增強,教師應從參與者轉換為旁觀者,起到顧問和參謀作用哺J,更多讓學生自己動手。如感冒、高血壓、糖尿病等,從疾病特點,膳食要求,食譜制定到中趿食療。如符某,男,60歲,從事文秘工作,2墅糖尿瘸患者。扶較麓便食療綠鼴250克熱水逶量,煮爛熟頻飲;南瓜10009切塊煮湯熟后隨飯飲;到科學準確的食譜制定指導;老人家病情穩定,再沒有復發,多次向師生言謝。有時,學生即使有一些小錯誤教師也不必即時提醒,挫折本來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

3.3教學中應堅持的一些原則①日常性。盡可能從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選取生動形象的典型情境,在日常接觸的人與事中找尋學習的激發點,聯系生活實際,加深理解薪知。②開放性。弱時,開放性原則要求繪學生更大曼廣酌活動和思考空聞,允許學生從不闡角度提出問題,不強求解決方法和途徑的唯一性,保持學生的思維呈開放和多維的活化狀態。③趣味性。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要多選取一些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的生漣實例。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霹蹩保證

古人云:“授人以魚僅一餐之飽,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憑窮”。教育的目的在于“不教”,在于使學生獲得有價值的學問,能適應未來。如今的時代,知識體系每3年就會更瓶1次,必須不斷的學習才能鼴上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翦進的步伐。透此,必須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引。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己去發現問題,通過自己探39l索、與他人合作,最終解決面臨的問題。那么,課堂教學也波該適時麗變,適應發展,戳吸弓l學生主動去學河。

4.1盡可能收集生活資料,引發學生必趣教材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特點,廝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從教材的設計上看,它收集很多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營養闋題。生活本身就是一本豐富的知識大全,它是現實的。

4.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當學生感覺學習不是外界強加的時候,他們會非常樂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我們應及時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和現有的知識結構,設計有意義鮑活動,詿學生從活動中學習翻理艇感受營養。

4.3在生活中檢驗理論知識營養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只要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提供合適的情景和氛闡,把抽象的營養學變得形象、具體,學生也會對營養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并從孛檢驗和完善自己的營養知識。

五、效果評價

為探究教學方法改進前后是否有差別,進行1個小的調查與試驗。對象為禁學校二年級孛職護理l鰓一113斑564名,女,學生,平均17歲。護理102—107班284人為A組,采用改進前傳統教學方法;護理108一113班280人為B組,采用改進后教學方法。結果教學方法改進后,學生學習興趣、主動性、能力及效果均舂一定程度提高。不過仍然需要更多的試驗來梭驗。

參考文獻:

[1]劉琦.營養與膳食指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吳坶。營養與食琵衛燕學【醚】。甏裘:入霆衛生密舨李主,1981。

[3]林卉.談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J].職業教育研究,2005,16(2):102

[4]劉家風.素質教育概論[M】.北京:中矚檔案出版社,2001.’

第11篇

NurseSpecialityActuality''''sAnalyseandDevelopDiscuss

Keywords:Nursespeciality;Actuality;Develop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的健康需求不斷增加,護理工作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與社會經濟、醫療技術發展及人民群眾多元化健康服務的需求仍存在差距,護士的專業化發展與臨床醫學相比相對滯后。護理事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社會對護士的專業角色、專業形象、專業價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專業的發展亟待突出重圍。

1現狀分析

1.1護理器具原始落后,護理操作簡單、刻板當今社會電子、信息、機械資訊爆炸、快速發展,各行各業先進的機械、設備層出不窮、目不暇接,醫療設備也不斷更新,其精巧、周到令人驚奇,然而護理專業的發展卻步伐緩慢,全國各級各類醫療行業中的130萬護士依然是一把剪刀、一根鋸條,手握注射器,鋸開一支支安瓿、撬開一瓶瓶密封瓶吸取藥液。工匠式作業令眾多護士手纏膠布,老繭重重。打開中國專利網站,翻閱各家護理期刊,各種專利、設想多如牛毛,其構思之巧妙、制作之靈活,令人嘆服,遺憾的是這些專利、成果被束之高閣,令各位護理人扼腕嘆息,她們翹首以盼這些研究成果早日得見天日、被開發利用。

1.2護理常規多年不變、操作標準繁瑣別扭低效機械的手工操作與日益增加的護理勞動難以匹配,于是最簡單、最方便的操作方法成為護士的必然選擇,違規操作即應運而生(如注射器抽取藥液),因為規范操作不可能,為完成任務,右手抓握式的操作方法成為臨床護士無師自通的操作形式,既然操作方法不易改變就變得相對合理[1],管理者只能視而不見、心照不宣、無可奈何。另一方面,新的理論猶似脫離實際的高架橋,可望而不可及,護理人員在摸索中行進、步步艱難。

1.3護理勞動價值過低、護士地位難以提升眾所周知,護理工作是醫院工作中最辛苦、最繁雜的工作,她們執行治療、護理,兼做勤雜、內務,還充當財務、總管,終日忙碌不堪而默默無聞,繁雜的非護理勞動占據了護士大量的工作時間和有限的精力。市場經濟條件下,醫院加大了醫療投入,從院外招聘、引進各類人才、學者;在院內設立各級專家、學科帶頭人,給予高薪收入、特殊待遇。使得醫療與護理的待遇落差進一步擴大,部分護士一時難以接受,出現失望、不平情緒,影響了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和職業自豪感。甚至有些護士選擇放棄自己的專業,轉到醫院其他部門,造成護理人員的流失。再者,如今的護理教育的現狀參差不齊,本科、專科、中專教育三劍齊發,一方面輸送了高學歷的護理人才,而另一方面又招進來低能力的中專護士(當今中專衛生學校招生是在普通高中招生后,生源素質難以保證。可以看到這幾年工作的中專護士,她們和70、80年代的護士相比,無論從智力、情緒、學習能力、意志、態度等各方面都要稍遜一籌),如何做到人盡其才,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值得護理管理者深思。同時,醫院為降低護士人力成本,以合同工的方式和待遇聘用護士,也影響了護士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1.4護理管理誤區重重、步履蹣跚、勞神費時、收效不大護理管理歷來被認為是醫院管理中最有力、最有效的管理;同理,護理隊伍也被稱作最聽話、最好管理的隊伍。毋容置疑,現今的護理質控體系,幾經修改,不斷完善,不能說面面俱到,但可以說細致入微。但是,面對醫學事業的飛速發展,患者需求的不斷提高,護理工作的責任和風險與日俱增。護理管理者整日忙于檢查、質控、討論、整改、培訓;護理人員則疲于奔波、應付,護理質量提高收效不明顯。

2發展探討

2.1改革護理器具迫在眉睫請出有實際意義的設想、專利,變紙上談兵為實際效益,可以通過進一步探討、論證,確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在通過委托、合作等方式進行護理器具工藝、工具的改革與創新,推廣、使用科學、簡便、高效、實用的護理器具,實實在在解放護理勞動力,提高護理工作效率。

2.2修訂護理教材不容輕視陳舊落后的護理常規、傳統機械的操作方法是阻礙護理專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為護理事業送來希望的春風,護理科研、護理設計漸成氣候。我們期待科學、合理的護理常規,先進、高效的護理器具,跟隨時代前進的脈搏,走向護理科學明媚的春天。

2.3優化護理管理多重挑戰最佳的技術,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達到最優質的護理服務效果是護理管理的最終目標。科學的評價體系、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是提高管理效益的關鍵。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要提高醫療質量,必須充分發揮護士的積極性,真正做到關心護士、愛護護士,加強護士隊伍建設。提升護士地位、提高護士待遇、改善工作條件、簡化護理勞動、鼓勵護理革新、幫助自我實現。只有通過科研和技術革新,才能提高業務技術水平;只有通過管理雙方共同探討、論證、交換、溝通才能實現全員參與、自我管理。達到人人關心質量標準,個個參與質量控制,變領導要求為自我約束、促使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不斷提高、追求卓越。促進我國護理事業的全面發展。

第12篇

一、建立呼吸科護理應急預案的目的

呼吸科是醫院的重點科室,老年病人多、病情重。如何體現以病人為中心,提高護理質量,預防護理差錯、事故、減少糾紛發生,保證醫院正常工作秩序,一直是護理管理者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病人在醫院接受診斷、診療、護理的同時,也面臨一定的不安全風險,如環境中的生物理化因素,治療護理過程中的技術、藥物、食物、心理等因素可能造成的影響和損傷。

醫療護理風險是指在醫療過程中不確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間接導致病人死亡或傷殘的可能性[1]。通過風險識別發現護理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確認風險的性質,獲得有關數據,制定應急預案。科室的全體護理人員共同學習《臨床護理應急預案與程序》,明確各類危險事件發生時間、環節、人員等,各項護理工作的流程是否合理,根據呼吸科的特點制定應急預案。

二、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

1、病人安全:制訂病人發生墜床/摔傷應急預案、發生針刺傷應急預案、病人誤吸應急預案、人工氣道突然拔除應急預案、病人發生精神癥狀應急預案、病人擅自離院及病人自殺傾向應急預案等。

2、環境安全:火災及突然停電應急預案。

3、氣管切開使用呼吸機患者意外脫管應急預案及程序,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應急預案及程序,重癥哮喘患者的應急預案及程序,住院患者發生過敏性休克時的應急預案及程序,自發性氣胸的應急預案及程序.

例如:突然停電護理應急預案:①日常工作中按常規備好搶救器材,簡易呼吸囊、心電監護、心電圖機、微量泵的充電工作,使之處于完好備用狀態。準備簡易照明設備,如手電筒、蠟燭、火柴等;②停電后,安排好病人和家屬,使其不慌亂;③查找原因,嘗試恢復供電;④按輕重緩急分類照顧病人,做好解釋工作,若病人正處于器械搶救中立即啟用備用電源,如蓄電池等直流電,吸痰時可采用注射器抽吸.⑤使用呼吸機病人立刻分離機器,用簡易呼吸囊輔助人工呼吸、同時通知值班醫生,觀察患者面色、呼吸、意識及呼吸機情況,并立即通知電工維修。⑥電力恢復后查看病人情況,檢查儀器工作狀況。

例如:氣管切開使用呼吸機患者意外脫管應急預案及程序:

①立即用血管鉗撐開氣管切口處,同時通知醫師,進行處理。②當患者切開時間超過1周,竇道形成時,更換套管重新置人,連接呼吸機,氧流量調至100%,然后根據病情再調整。

對于頸部短粗的患者,應使用加長型氣管套管,并牢固固定。

對于煩燥不安的患者,給予必要的肢體約束,或根據醫囑給予鎮靜藥物。在為患者實施各種治療(如翻身、拍背、吸痰等)時應專人固定套管,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分離呼吸機管道,以防套管受呼吸機管道重力作用而致脫管。更換固定系帶時,應兩人操作,一人固定套管,一人更換。

例如:自發性氣胸的應急預案及程序①發生氣胸時立即給予氧氣吸入,通知其他醫護人員。

②用12~16號無菌針頭于鎖骨中線第二肋穿人胸膜腔,簡易放氣。首次放氣不要過多、過快,一般不超過800m1。③建立靜脈通道,準備胸腔閉式引流裝置。④遵醫囑,給予鎮咳劑和鎮痛劑。⑤觀察病人呼吸困難改善情況、血壓的變化。

例如:病人擅自離院應急預案:①護士發現病人擅自離院后,立即詢問同病室其他人員聯系病人親人是否知道病人去向;②立即報告科主任、護士長、上報行政值班和保衛科、醫務科、護理部、請求領導安排人尋找病人;③有潛在傷害自己或他人報警處理;④病區有專人接聽電話,以便及時將病人的情況進行反饋;⑤記錄事件經過相關人員簽字。超級秘書網

三、討論

1、護理應急預案的建立體現積極預防的護理管理原則,提高了護士對差錯的防范能力,最終目的是保障病人安全,把護理差錯及糾紛降到最低,提升護理品質。

2、護理應急預案的建立健全了防護護理突發事件處理制度,發現異常情況后根據應急預案盡快處理、可避免病人受到傷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革吉县| 绥棱县| 弥勒县| 绥滨县| 云浮市| 曲阳县| 恩施市| 望都县| 项城市| 澄迈县| 治县。| 招远市| 东海县| 洛阳市| 海宁市| 农安县| 巴马| 水城县| 深圳市| 华安县| 辽中县| 斗六市| 岚皋县| 邵东县| 灵川县| 涡阳县| 新竹县| 万州区| 崇明县| 民丰县| 黄石市| 佛学| 喜德县| 定远县| 咸阳市| 濮阳市| 明星| 桂阳县| 耿马| 固始县|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