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種樹的牧羊人

種樹的牧羊人

時間:2023-05-30 09:58: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種樹的牧羊人,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大約四十年前,我長途跋涉來到阿爾卑斯山下的普羅旺斯高原。當時這個高原一片黃土,光禿禿的,一棵樹也沒有。

我走了三天,來到一個破落村莊的廢墟附近。這個村莊的房子早已在風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們的屋頂。一座尖塔傾圮的教堂,顯示這里曾經有人居住,但是現在卻毫無生命的跡象。

由于我的水在兩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飲用水。我原本以為村子里應該有水井,找到它時才發現,它早已干涸。

其實,我對這一帶相當熟悉。高地上稀疏地錯落著四五個村莊,其中大部分居民因為忍受不了干旱的氣候搬走了,剩下幾家燒炭工人,生活十分艱辛。

我繼續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沒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個山坡時,忽然看見遠處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聲叫道:“給我一點兒水好嗎?”

那是一個牧羊人,在石屋前還有一群綿羊。牧羊人默默地從井里汲水給我,水質清洌可口。

他很少說話,但可以感覺得出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因為他在這個荒涼的高地砌起一棟石頭房子。

這棟房子到處都有他建造的痕跡,也有他抵達高地后修復廢墟的血汗。屋頂很牢,風吹過屋頂的瓦片,發出仿佛海嘯沖到岸邊的聲音。

盡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卻很整潔。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凈凈,衣服也一針一線地仔細縫過,看不出任何補丁。

牧羊人帶著我進房間,倒了一碗湯給我。我遞上煙草袋,他說他不抽煙。不一會兒,他拿出一個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實,然后一顆一顆仔細地揀著。

我好奇地問:“你在做什么?”牧羊人回答:“我要選一百顆種子,明天種。”

牧羊人名叫艾爾則阿?布非耶,今年五十五歲。他以前在平地有一個農莊,可是當他的妻子和獨生子去世后,他決定搬到高地。

艾爾則阿?布非耶在這片荒山野地已播種了三年,大概埋下十萬顆種子。不過其中只有兩萬顆發了芽,長成樹苗;而在這兩萬棵樹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過干旱的氣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來。

“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種樹呢?”我問。

他說,這塊高原因為沒有樹,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沒事業的壓力,正好可以擔負起拯救大地的任務。

第二天清早,我請求他讓我在這里再住一個晚上,他態度安詳地說好。其實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驅使,想要更了解他一點兒。

他打開羊欄,放羊吃草,并且把昨夜精挑細選的橡實,連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著那桶水離開屋子。

我發現他帶了一根鐵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長。我們先把羊群趕到河谷去吃草,然后再一同爬上山坡。

爬上山脊后,牧羊人拿起鐵棒向下扎了一個洞,放入一顆橡實,再覆蓋上泥土。他一顆一顆耐心地種下橡實。

我好奇地問:“這個山坡是你的嗎?”

他搖搖頭:“不是。”

“那么你曉得這是誰的土地嗎?”

“不曉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過管它是公有地,還是私有地,跟我種樹有什么關系?”

接著他表示:假如上天再給他三十年時間,他所種的樹,數量一定非常驚人。除了橡樹之外,他還研究繁殖山毛櫸。在他的房子附近有一個苗圃,四周用鐵絲籬保護著,不讓羊群靠近。他也打算在山谷種樺樹。總之,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光禿禿的高地長滿樹木。

第三天,我們分手了。

那次相遇之后的第二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五年的軍旅生涯使我忘記了“種樹的男人”這回事。

大戰結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條通往光禿高原的道路。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沒有人煙的村莊盡頭,有股灰蒙蒙的霧氣,仿佛為山頭鋪上了一層毛氈。

我想起那個種樹的男人。在五年的戰亂里,我親眼看見許多人在戰場倒下,一個五十多歲的老人怎么生活?

然而事實上艾爾則阿?布非耶不但活著,身體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

他現在只養四只羊,卻多了一百個蜂巢。他不再放羊,因為羊群會啃掉他種的樹苗。同時他還表示:戰爭對他一點兒影響都沒有,這段時間他心無旁騖地一直在種樹。

1910年種的橡樹現在已經十歲,長得比我們都高,看起來壯觀極了。我實在說不出話,而他也沉默不語。我們一整天都在他的森林中走著。這片森林全長十一公里,最寬的地方有三公里。別忘了,它是從這個男人的雙手及心靈中創造出來的,沒有任何外界技術的支援。

而且在戰爭的五年中,他徹底執行著他的計劃,那些山毛櫸已經和我的雙肩齊高,一直延伸到雙目所及的遠處。

然后他帶我去看五年前種的樺樹叢,那時我正參加法國東北部的凡爾登戰役。他把樺樹苗全種到他認為地表濕潤的山谷,結果證實他的猜測正確,這些樺樹像少女般亭亭玉立,蔚然成林。

創造有如一種連鎖效應。

艾爾則阿?布非耶以最單純的想法,按部就班地執行計劃,心里并沒有任何負擔。可是當我們回頭往村莊走時,途中一條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現在居然流水淙淙。這是連鎖效應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那條干涸的河床,很久很久以前曾經是一條溪流,而我以前走過的那些荒涼的小村莊,則是古羅馬人留下的遺跡,考古學家曾經在村子里挖出許多魚鉤。只是到了20世紀,河水干涸,人們必須挖水井才能得到一點兒水。

當水回到大地,柳樹、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復現,這些自然的變化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獵人們回到高地,開始獵野兔或野豬,他們或許看到了從地上冒出的樹苗,但沒有人想到那是布非耶的杰作;更不曾有人想像過光憑一個人的毅力和愛心,能讓大自然有所改變。

1935年,布非耶已經七十七歲。忽然有一天,官方派了一些人來巡察這個由布非耶創造的森林。他們異口同聲地宣稱這是一片“天然林”,同時決定對這片天然林采取一點必要的措施,把林地列入省的保護區,不準制炭者砍伐。

這些官員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提起布非耶,他大吃一驚,并且表示很想見見這位奇人。那天布非耶正在距離官員巡察林地的十公里之外,努力種樹。我帶了雞蛋當禮物,三人在樹下共進午餐。

從我們剛才走過長滿樹木的山坡,實在很難回想在1913年,這里還是寸草不生的干旱大地。

或許正因為布非耶擁有無私的心靈,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過著儉樸的生活,上帝才賜予他如此強健的體魄。以他種樹的速度,實在無法估算他還能種多少畝的山林!

臨走前,我的朋友留下幾項種樹的建議。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訴我:“布非耶顯然懂的比我多。”走了一個小時,他又補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懂種樹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

實在要感謝這位林務官,森林不但得以保全,也確保了這位種樹男人的幸福。因為林務官派了三位巡山員。

惟一會威脅森林的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那時候有些車的引擎是靠燒木材行駛的,所以人們開始砍伐橡樹林。幸好這塊高地離鐵路太遠,運輸不便,伐木商人才沒有打這里的主意。

布非耶根本不曉得這回事。他不理會1939年的世界大戰,如同不理會1914年的世界大戰。

我最后一次看到布非耶,是在1945年的6月。那時他已是八十七歲的老人。

當我坐車進入高地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邊還種了一棵菩提樹。原先的廢墟修復成嶄新的房舍,周圍的菜圃與花園,井然混栽著各式各樣的白菜、玫瑰、韭蔥、金魚草和秋牡丹。

雖然剛受過戰爭的洗禮,但大地已有復蘇的跡象。山坡上鋪著一塊一塊的小麥田和裸麥田;狹長的山谷下,草地開始吐綠。才不過八年的時光,整個高地便煥然一新,散發出健康富裕的光芒。這一切都得歸功于艾爾則阿?布非耶。

第2篇

這不是一棵普通的樹,你可以叫它陽光樹。

有時候,我會不由自主地在這樣一棵樹下駐足,聽一些歌,等一些人,尋一些仿佛命中注定的事物;即使明知再長的歌也會聽完,再要好的人兒也免不了離散,再注定的事物也可能終要迷失。但這一刻,我甘愿停留,甘愿沉溺,為各種或真或假的快樂,或明或暗的幸福。

樹像播灑種子那樣播種陽光,雖然播種得雜亂無章;而我在樹下像期待豐收的農人那樣期待幸福。這是一種詩性的沉淪,我想我甘愿沉淀成這樣的一棵樹木。我對著天空張望,身體和靈魂都期待著去探尋,在前人的光芒中采擷幸福的種子,種下一地的燦爛金黃。

于是我看到了這樣一個幸福的人:他靜靜退離塵囂,來到碧波蕩漾的湖旁,就著樹林里那清新逼人的氣息,聆聽自然深處的歌吟。他只留一屋閃爍的火光,一雙粗糙的手掌,用一顆最純真細膩的心過最原始的生活。他任由自己慢慢地一個人變老,變得輕靈而自由,像古老的東方隱士們那樣,在湖邊獨自耕作,獨享詩意。他細細地咀嚼著孤單與寂寞,慢慢品味出寧靜與收獲,請記住這個純真寧靜的人兒:梭羅。

我蜷縮在現實中想象著居住在遙遠世界的梭羅的眼睛―那是怎樣的無邪明凈。“曾經有個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樣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時給予他營養。”

還有一棵陽光樹是海子。

從明天起

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這是他離開時心中向往的詩意生活。他是他思想上的王者,公元前與公元后的時間在他的世界里隨意流轉,他在他的世界中無所不能,所有丑惡都被摒棄,只留良善與愛情乘桴于生活。他化身為他詩篇中的精靈,教會所有的文字飛行與舞蹈,這是一種無所不在的才華,一種對蕓蕓眾生傾盡所能的愛。

我沉溺于意識里刻畫著仿佛徘徊在不遠處的海子的臉龐―那是怎樣的沉郁與憂傷―思想上巨大的幸福讓他無力承受與現實的反差,于是他焦慮叢生,而他的幸福無人理解,無人分享,這使他更加痛苦,但他的痛苦凝出了他幸福的菁華。

我靜靜佇立著,熱切地延展渴望幸福的枝葉,去接受這些幸福人兒傳遞而來的幸福,然后用我的想象與緬懷將它們靜靜澆灌。

我開始遙想他們的詩歌,他們的名篇。它們是太陽的光芒,溫暖、明亮、潤澤,它們是幸福的閃電,電閃雷鳴間令天地徹悟。

我不禁想:梭羅與海子或許也是這樣一種樹木,靜靜播種下他們大大小小的幸福。是不是也曾在還是樹苗的時候接受了前人的幸福陽光,之后就佇立在那里,等著我降生,等著我成長,然后傳承給我這些亙古的溫暖?

我持續地生長著,近乎貪婪地索取與渴求著幸福,然后在自己身上默默刻下青春特有的年輪。我站在陽光下,舒展枝葉,默默誦讀海子的詩:“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第3篇

(1)非主流動畫的概念。非主流動畫是相對主流動畫來談的。它更加注重個性化的創作體驗,以表達個人的思想、愿望為宗旨。動畫片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紙上的藝術。

(2)非主流動畫的藝術特性。1)個性化的表達和非功利性的創作。非主流動畫是藝術家個人藝術風格或情感的表達,是非功利性的,不需要像商業動畫那樣迎合大眾的欣賞口味。所以,大多數的非主流動畫很難被大眾所接受,這也是它們成為非主流的原因之一。非主流動畫是一種走心的藝術。2)短小精悍,情節簡單。相對于主流動畫而言,非主流動畫最大的特點就是短小精干。非主流動畫是較個性化的創作,一般都是由創作者一人或幾人完成,也沒有大量的資金投入。所以非主流動畫大多是10~20分鐘,有的甚至只有幾分鐘。由于短,創作者不可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講故事上,而是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創作者豐富的感情和與眾不同的表現形式上。3)形式多樣,不拘一格。非主流動畫在創作時可以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創作者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和表現手法來進行創作。例如,用水彩、水墨、油畫、馬克筆、鉛筆、蠟筆、毛筆等幾種工具交替使用。表現方式也可以是平涂、暈染、擦拭、重疊等多種手段相結合,制造出新穎奇特的實驗性效果。非主流動畫推陳出新,除了手繪與玩偶動畫之外還有很多其他藝術形式。例如,沙畫動畫、剪紙動畫、針幕動畫、泥塑動畫等等,這些傳統的表現形式馳騁在藝術家無邊無際的思想海洋中,演化出更多獨具魅力的藝術作品。

(3)非主流動畫的重要性。非主流動畫是現當代動畫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主流動畫辯證存在的獨立個體。在動畫發展的道路上,非主流電影便是非主流動畫的雛形模式。非主流動畫對于傳統主流動畫的繼承與發揚,有著不可動搖的重要的價值。在主流商業動畫占領市場的今天,我們也不能忽略非主流動畫在動畫界的影響力和價值。非主流動畫藝術家的作品個性強烈、內容深刻,涉及我們的生活與思維中的方方面面,為銅臭味四溢的動畫市場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令人流連忘返。

2 非主流動畫對當代藝術的影響

理論上講,當代藝術開始于1960年。這個時候,人們還是在時間意義上來確定“當代藝術”。但從20世紀70年代起,人們便在特定意義上開始使用“當代藝術”的說辭,但它僅指一部分“當代”藝術。可是,這種“當代藝術”在西方卻成了主流的、成了親民的藝術,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載體。

(1)國外的非主流動畫與當代藝術結合實例。許多動畫短片都會從傳統的視覺藝術中汲取靈感,動畫與藝術就像一對雙胞胎,承載共同的基因,當代藝術也不例外。美國動畫師瓊·格拉茨的藝術短片《下樓的蒙娜麗莎》,片名源自于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杜尚的《下樓的裸女》兩幅世界名畫。它的出現,標志著我們踏上了當代藝術的旅程。短片包含35位史上著名畫家的代表作品,但它并不是單純的復制,而是利用或隱或現的技術手段在不同的畫面之間更迭變幻。這部短片采用油質的黏土為制作原料,與油畫的質感貼切。動畫短片《種樹的人》,是加拿大動畫大師弗雷德里克·巴克在1987年創作完成的。它講述了一件發生在二戰時期的真實故事。男主角生活在法國的普羅旺斯,是一個孤獨牧羊人。他將內心對家人的思念給予自然,將畢生的經歷都傾注在阿爾卑斯山的植樹工作中,一直堅持了34年。他用自己的雙手和堅定的信念將荒蕪貧瘠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最后,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默默地離開了人世……。短片以淡入淡出的剪輯手法使影像平靜柔美,帶給觀眾行云流水般的動感與詩意,與故事的主旨契合得完美至極。

(2)中國的非主流動畫與當代藝術結合實例。動畫的進入是在影像出現之后的事。21世紀初開始嘗試,2006~2007年是一個發展期,2008年后,以動畫為主要創作形式的藝術家們已在國內以至世界上享譽盛名。在中國非主流動畫史里,最初的表現形式是獨立影像。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獨立影像就以裝置的形式有所表現。但是隨著90年代數碼影像等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攝影、錄像、數碼照相機等藝術裝置才開始涉足中國當代藝術界的。

張培力是最早從事影像藝術的領軍人物。他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創作錄影作品。張培力始終堅持用超越人體極限的身體語言來掌控錄像裝置這種媒介。例如,在1996年面世的影片《不確切的》里,他大膽構思,將十幾個電視機屏幕,通過技術連接合為一體,制作出了最早的矩形寬銀幕。我們不難想象,一個巨大的屏幕中,清晰地播放著人體各個部位抓耳撓腮的特寫鏡頭,肉感的畫面與電視材料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令每一個觀眾都觸目驚心,久久難以忘懷。唐茂宏,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他是從2005年結束了他的教師生涯,開始從事動畫創作的。第二年,他的第一部作品,以三屏裝置的形式來詮釋動畫藝術的實驗短片《蘭花指》面世。這也是他第一次用動態的影響來表達他“與眾不同”的思維模式。

3 總結

非主流動畫是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它更能體現創作者的創造性思維。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借助數字化手段和互聯網絡等多種平臺的支持,非主流動畫將會異軍突起,對當代藝術的進化起到越來越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黃河清.藝術的陰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鄭亞玲,胡濱.外國電影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

薛鋒,趙可恒,郁芳.動畫發展史.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賀萬里.中國當代裝置藝術史.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第4篇

一、西北地區

西北向來被認為與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有重要關系的一個地區。傳說中的神農產生于陜西岐山西面的姜水。而神農在先秦以來的古代傳說中正是農業和醫藥的創立者。這種情況的出現恐怕不是偶然的。

傳說中的神農以水為姓,即姜姓。一般認為姜姓是古羌族的一支(1)。《說文解字》中釋羌字的意思為牧羊人。但誠如有些學者指出的那樣,甲骨文中的羌字更可能是偽裝成羊的獵羊人。實際情況很可能是隨著第三紀晚期以來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我國西北的甘青地區不斷干旱化(2),后來生活在這里的古羌族"獵羊人"狩獵變得越來越困難,所以南遷進入黃河支流的渭水流域和長江支流的嘉陵江上游開始了農業生產。

進入渭河流域的古羌族人可能很早就開始了對粟(稷)的馴化工作。從距今約8000年左右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出土的粟遺存可以發現這一點,這里地處富有森林的秦嶺北坡,又處黃土高原南面,而且處在渭水的上游,既可以有森林作為庇護所,并從中采集、狩獵各種生物資源,又可以在干旱的黃土高原這里得到莠(粟的野生種)等適合當地干旱和黃土等氣候和地質條件的一年生禾本科作物的籽實,滿足食物的需求,使人們對莠的周期性迅速繁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逐步地人們開始了粟的栽培和果樹的管理和培育。

上述過程在古籍中記載的傳說中也可看出一些痕跡,《淮南子·修務訓》記載:"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蟲龍之肉,采樹木之實,時多疾病傷毒之害。于是神農氏乃始教民播種五谷……",這條記載說明,由于采集和漁獵所得古人容易得病,因此神農發明了農業和種植業。但在《新語·道基》上還有這樣的說法:"……民人食肉飲血,衣皮衣,至于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食,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似乎是說,漁獵所得不足以養民,于是開始發展農業。《周書》中也說:"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為耒耜鉏蓐,以墾草莽。然后五谷興助,百果藏食"(3)。開始了農業生產。

古人早期的農作方法,《國語·魯語》是這樣記述的:"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疏。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4)這里的烈山氏可能指的是放火燒荒,柱可能指的是早期用木棍點播的一種栽培方式。形象地道出了神農馴化粟的"棍耕火種"過程。

當然,正如上面所說的那樣,這里馴化的作物還有蔬、果。從大地灣文化的后繼者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遺址中曾出土了大量的栗子,而現今秦安所在的天水地區仍然分布著大面積的天然野生栗子林這一情況分析,栗子這種堅果可能也是由這一地區首先栽培的。另外,桃子也可能首先是由這一地區栽培的。桃無疑是我國栽培史最古老的果樹之一,雖然還未見有栽培的果實(或種子)在我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現,但河北藁城曾出土商代的栽培桃核,《詩經》中也反映我國黃河流域的人民非常熟悉這種水果,加之天水的小隴山(秦嶺北坡)仍有大量野生桃(甘肅桃)的分布,這種野生桃與栽培桃在形態上十分相似,應當就是栽培桃的野生祖先,因此推測它在大地灣文化時期被栽培是有可能的。在蔬菜方面,西安半坡遺址出土過罐裝菜籽,很可能是蕪菁(因為我國唐代以前北方似乎一直沒有白菜),這種耐干旱的蔬菜可能也起源于這一地區。在農業社會中,除食物生產之外,穿衣是另一最受人關注的事情。因此纖維植物很早也為人栽培。甘肅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栽培類型的大麻籽,說明大麻也可能最早起源于這一地區。這種作物在中亞和我國西北分布很廣,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的底部有麻布紋,說明這種纖維植物的利用是有相當久遠的歷史的。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西亞原產的小麥可能在馬家窯文化時期已經傳入我國的渭河流域。因為距今約四五千年前的陜西趙家來客省莊文化遺址中曾發現小麥遺存(5)。

從上述史料分析可以看出,渭河上游的陜甘地區的秦嶺山麓及周邊的黃土高原地區是我國溫帶耐旱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這里發源的作物對中華文明后來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稷(粟)幾乎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圖騰,不但神農的后代稱作稷,而且周人的祖先因為從母親氏族--神農族那里繼承了這種作物的栽培方法,也被尊為稷。他們都被后人認為是五谷神,與土地神--社合稱便成為國家的代名詞社稷。而其它幾種作物都是適合早期粗放栽培的,對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生產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二、華北地區

華北地區的農業發端應當也是很早的。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這里在第四紀時期,植被主要是夏綠林。進入全新世初期,以松屬為主的針葉林占據統治地位。氣候比較寒冷。從距今7000-8000年至5000年前,氣候逐漸變得比現在還要溫暖一些,闊葉樹種逐漸占優勢,草本植物也達到高峰(6),說明這一時期是非常適于農業發展的。雖然早期的新石器遺址沒有發現有栽培作物的存在。但是與上述大地灣遺址同期并處在黃土高原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卻曾發現大量的粟的遺存。這里所見的貯藏粟量非常之大,說明它的栽培有相當的歷史。但現在還很難說它是由黃河上游地區傳來,還是當地起源。

上述遺址出土的其它作物包括核桃、榛子。值得注意的是核桃。這種堅果原先一直認為是漢代的時候,張騫"鑿通"西域后才傳進內地栽培的。但在河北容城曾出土過距今九千多年前的核桃,磁山文化遺址也出土過核桃(7),此外,同處黃土高原邊緣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同樣出土過核桃(8),這表明它的利用和栽培在我國有著異常古老的歷史。而且我國西南的林芝地區至今還分布有野生的核桃林,這說明這種果樹很可能是我國本地起源的(磁山出土的核桃據說很小,雖在考古文獻上標了核桃的說明,但我懷疑它可能是核桃屬的其它種)。順便提一下,從《詩經·庸阝風·定之方中》可以看出,榛子曾經是一種栽培的果樹,但在后代似乎沒有得到改良和發展。

另外,在裴李崗文化遺址中還出土了不少酸棗,在新鄭沙窩李的新石器遺址中曾出土了棗核,這說明這種果樹也開始為人們所栽培。這種果樹與西北地區的起源的栗子在我國北方古代農業生產中有重要意義,它們一直是我國華北地區重要的"木本糧食"(9)。華北地區起源的重要作物可能還有桑,這種植物的果實可能很早就被人采食,傳說黃帝的妃子發明了養蠶,甲骨文中已有桑字(10),《詩經》中不但有20余處提到桑,而且有大規模種桑的記述。人們對它的重視和熟悉程度都非同尋常,可能有很久遠的栽培歷史,估計在5000年前已被栽培。這是一種非常具有中華文明特色的栽培植物,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三、長江中下游地區

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農業發源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栽培水稻的地方。這里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暖濕。據孢粉研究,我國東南部地區距今11000-8000年前,以松或櫟等(闊)葉樹種為主,植被從森林草原型向森林植被方向發展,屬于落葉闊葉樹穩定上升期,這個時期氣溫迅速上升。距今8000-6500年前的常綠林達到頂峰,這個時期氣候溫暖潮濕。距今6500-3500年前的前半段為亞熱帶植被發育期,而后半段草本植物蒿屬達到高峰,常綠闊葉林成份逐漸減少(11)。大體上以森林植被為主。可能很早就有人類在各大湖的周圍捕魚拾貝、采集植物果實和嫩芽。傳說中的蛇身人首的伏羲(包犧)可能就是爬行動物眾多長江下游和華東地區人們的遠古始祖。《易傳·系辭下》記載他曾:"作結繩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后來"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意味著農業就從這里開始了。但其中的原因并不清楚。

這一地區馴化的最重要的作物無疑是糧食作物水稻。考古學上的證據表明,水稻栽培在我國有很悠久的栽培歷史。距今1萬多年前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曾經出土過水稻的植硅石(12)。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湖南道縣玉蟾巖(13)遺址曾出土栽培稻谷的果實(14),后來考古學家又在湖南澧縣八十土當遺址中出土了大量距今約八九千年的栽培稻谷(15)。這無疑很好地證明了我國是水稻的原產地之一。當然得出這樣的結論還有一個很好的理由,那就是,現今我國從東南的福建、臺灣到西南的云南,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我國廣泛分布的這種普通野生稻和我國栽培的普通栽培稻的親緣關系很近,同具24條染色體,可雜交和產生可育后代。我國已故著名水稻育種專家丁穎認為:中國的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化而來。從喜馬拉雅山麓的栽培發源地向南傳播,經馬來半島、加里曼丹、菲律賓等島嶼,演化為秈稻;北路進入黃河流域演化為粳稻。我國是粳、秈稻兩個亞種分化地之一(16)。他關于水稻栽培起源地的說法可能是不對的,但關于普通野生稻是普通栽培稻的祖先這種觀點大體上是站得住腳的。湖南、江西這一地區不但至今仍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并且是水稻的主要產區之一。因此以前蘇聯學者瓦維洛夫認為水稻起源于印度的說法可能是值得商榷的,而認為起源于我國長江中游的說法大約是比較可信的(17)。筆者認為,我國長江中下游大湖區周圍應該是它的栽培起源地。這類"大澤"向來是古人生活資料來源的重要基地,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封建社會的早期。作為一種食物經長期的采集,加上適當品種的選擇導致栽培,這似乎是很順理成章的事。

另外,湖南道縣還可能是柑橘的栽培起源地之一。因為歷史上早期記載都說洞庭湖一帶的柑橘很有名,屈原還寫過《橘頌》,至今浙江的溫州,江西的南豐還是我國著名的柑橘產區。道縣還有野生橘的分布。兩湖則有近緣種宜昌橙的分布。另一近緣屬金橘屬的野生種也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我國另外一種果樹梅應當也起源于這一地區,它的果實早期可能主要用于調味,從《尚書》的有關記載不難發現這一點。它的野生種在我國湖北等地山區仍有分布。它可能在很早的時候就通過漢水流域傳到黃河流域的南部一些地區,在河南駐馬店楊莊出土過夏代的梅核(18)。長江中下游地區還可能是我國最早大量使用竹類植物的地區,因為在浙江吳興錢三漾的新石器遺址中出土過竹編的器物。后世《禹貢》中提到荊州的貢品包括竹產品;《爾雅·釋地》有:"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此外,苧麻可能也是由這個地方首先馴化而成為栽培植物的,良渚文化的錢山漾遺址曾發現有較多的碳化苧麻平紋布和細繩(19)。這表明此種作物的栽培已經有一定的歷史。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姆渡遺址中還出土過一個漆碗,表明漆樹這種經濟植物很早就為人們所利用了。上述情況表明這里當是我國一個栽培植物的發源中心。

這里馴化的水稻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意義無疑是深遠的,它很快在周邊地區傳播開來。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也出土過距今約8000多年前的稻粒印紋,說明向淮河流域發展很早,而長江下游的浙江河姆渡出土了大量七千多年前的栽培稻谷(20),似乎表明水稻向周邊傳播似乎是同步的。不僅如此,考古學的證據表明水稻后來很快向黃河流域和南方的珠江流域傳播。成為我國廣泛栽培的谷物,為我國文明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它至今仍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也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

另外,這里首先大量運用的竹子,到后來栽培竹子對我國文明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我國這一地區有大量的竹林分布,因此當地的百姓除了食用竹筍之外,還廣泛運用竹子制作各種生產和生活器物,它充斥在我國南方人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近代比利時傳教士金尼閣曾指出竹子在我國有大大小小的600多種用途,以至于有些外國人稱我國的文明為"竹子文明"。

此外,漆樹的利用也是很引人注目的。漆樹分布較多和現今栽培較多的是在我國的川東和湖北一帶山區。

長江流域應當是首先利用這種植物的地方,很可能這種樹脂的利用在長江中游大巴山區的漢水流域也有相當長的歷史,并通過那一地區將漆樹的利用方法傳到中原地區。河北一些商代的遺址曾出土過漆器,這說明漆的利用歷史從南到北都很久遠。《詩經》的有關記述表明,漆樹在周代的時候肯定是一種栽培植物。戰國時期的莊子還當過漆園吏,說明當時黃河流域也有相當規模的栽培。漆樹也是很有我國文明特色的一種栽培植物,對我國后代的手工業和文化、藝術都有重要的影響。

四、長江上游的西南地區

上述"獵羊"的古羌人或他們生活在隴南的后裔可能有部分進入四川的岷山山地的岷江和嘉陵江上游地區(21),成為"三星堆"遠古居民的先祖。從《史記》等有關文獻記載來看,這里應當是芋頭馴化地和分化中心之一,這一地區至今仍有野生芋分布。但這種作物的馴化的時間還有待推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珠穆沁旗| 随州市| 壶关县| 息烽县| 修文县| 台湾省| 锡林浩特市| 宣恩县| 定日县| 饶河县| 吉水县| 淮阳县| 丰顺县| 钟山县| 台北县| 德格县| 綦江县| 临高县| 泰安市| 福州市| 仙居县| 宜春市| 阳高县| 昌黎县| 黄骅市| 奇台县| 察雅县| 正安县| 于都县| 上犹县| 漾濞| 卓尼县| 旬阳县| 工布江达县| 绩溪县| 成安县| 保康县| 大余县| 台北市| 卢氏县|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