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與山海經

時間:2023-05-30 09:58: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阿長與山海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阿長與《山海經》講述了一個樸實而又嘮叨的女人-阿長,先生從小稱她長媽媽,聽到這個名字時感覺應該是個瘦瘦高高的人,可是她卻長得又矮又胖。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子,她教了魯迅很多知識,比如她教先生人死了不該說死掉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該走進去……總之:都是些煩瑣之至的事情。長媽媽睡覺時總是"大"字型的,魯迅于是只能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這就是長媽媽。

讀完這篇文章,我覺得長媽媽是個很和藹的人,也是一個睡覺習慣不太好的人,他對魯迅的好就是一個長輩對孩子的關愛,真實,雖然嘮叨。我突然想到了家里的奶奶,跟長媽媽非常相像,每天嘮叨我要吃好,要聽老師的話,要認真讀書。但是讀了這個故事之后,我感覺到這就是奶奶對我最樸實的愛。

阿長與山海經讀后感300字(二)

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阿長與山海經》之后我發現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后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

文章著重寫了魯迅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我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我對她的感情至深。我從"后來長毛果然進門來了,那老媽子便叫他們‘大王’,——據說對長毛就應該這樣叫,——訴說自己的饑餓。長毛笑道:‘那么,這東西就給你吃了罷!’將一個圓圓的東西擲了過來,還帶著一條小辮子,正是那門房的頭。煮飯老媽子從此就駭破了膽,后來一提起,還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輕輕地拍著胸脯道:‘阿呀,駭死我了,駭死我了……’"這里我想為什么"老媽子"不會嚇暈過去呢?最有意思的是"她竟然把‘山海經’念成‘三哼經’"這讓我捧腹大笑。

我希望大家像長媽媽一樣用關懷,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純樸的年代,去關懷身邊的一個人!

阿長與山海經讀后感300字(三)

作者在文中先寫阿長的名字,然后才把生活中的點滴鋪陳開來。阿長嗦的管教,阿長可怕的大字型睡姿,阿長麻煩的禮節,阿長關于長毛的恐怖故事,阿長制造的隱鼠事件及阿長送的《山海經》…作者這一片一段的記憶將阿長的形象生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同時也讓讀者在其敘述中感受到這個粗枝大葉的女人對小魯迅細膩的愛。

長媽媽有些習慣招人煩:嘮嘮叨叨,"大"字形睡姿,種種古怪禮節……全文并沒有介紹阿長怎么怎么好,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樣一個真真實實活在現實的阿長。慢慢地,她開始讓我又恨又愛。她相信許愿,相信夢想,帶著一顆純真的心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生活。

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她買《山海經》那段了,作者沒有寫這樣一個不識字的人是怎么買這本書的——識字的人都很難買到的書的,誰又知道她走了多少路,問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她竟然把"山海經"念成"三哼經",她是怎樣向別人打聽這本書的?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答案,因為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長媽媽。這個長媽媽有很多缺點,像個小孩子,但這都無關緊要,因為她有一顆到死都善良的心。

第2篇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阿長與山海經》(板書課題)。這篇文章回憶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1:阿長。

生2:保姆阿長。

師:嗯,保姆阿長。題目寫著“阿長與山海經”,其實文中與阿長發生聯系的事物還有很多,不只是《山海經》,對不對?

生:是。

師:好,我們來一一梳理。(生七嘴八舌)

一男孩:阿長喜歡切切察察。

師:很好,阿長喜歡切切察察,作者便認為家里的什么事情跟阿長有聯系?

男孩:作者家里曾經發生過一些小風波,他認為和阿長的這些切切察察有關系。

師:太棒了!阿長與小風波(板書:阿長與小風波)。似乎家里的小風波都因阿長而起,看起來阿長像個長舌婦。好,還有哪些事物跟阿長有聯系呢?

生:阿長的睡姿。

師:能不能也用這種并列短語的形式說?阿長與……?(生說不出。)

師:暫時表達不出來,誰幫他?(將話筒遞向后面一女生)美女救英雄!

女孩(笑):阿長與睡姿丑。

師:“睡姿丑”是事物嗎?阿長的睡姿直接影響到的是誰?

生:迅哥兒。

生:“我”。

師:她跟“我”在搶什么東西?

生:床位。

師:很好。阿長與床位(板書:阿長與床位)。她霸占了主人的床位!好,繼續,還有,阿長與……?

生:阿長與規矩。阿長有很多規矩,除夕的時候一定要說恭喜,然后還得吃福橘。

師:很好。阿長有很多規矩,除夕的時候一定要說恭喜,然后還得吃福橘。那么,我們不如說,阿長與福橘(板書:阿長與福橘)。因為這是一個在作者心目中印象特別深刻的意象。繼續!

一男孩:阿長與長毛。(生齊笑)

師(亦笑,且好奇地問):你們為什么笑?。?/p>

一女孩:阿長并沒有與長毛真正地接觸過,應該是“阿長與長毛的故事”。

師:太棒啦!“阿長與故事”?。ò鍟喊㈤L與故事)阿長并沒有與長毛正面打過交道,她只是在向“我”講一個關于長毛的故事。之前,阿長也曾經向我講過很精彩的,又有點恐怖的、很刺激的……什么故事???

生(齊):美女蛇。

師:嗯,美女蛇的故事。阿長可會講故事啦!還有嗎?

一男孩:阿長與隱鼠。

師:很好。阿長與隱鼠(板書:阿長與隱鼠)。隱鼠是個什么東西???

生(齊):鼴鼠。

師:嗯,書上是這樣注釋哦,但實際上,很多資料告訴我們說不是,它是一種叫作鼷鼠的小動物,是一種特別小的家鼠。鼴鼠可能還大了一點,鼷鼠可能才是魯迅所描述的那個小東西。魯迅說這只小鼠只有拇指那么大,它會爬到飯桌上舔碗沿兒,吃人們吃剩下的菜渣,很可愛的,魯迅非常喜歡它。那么,阿長與隱鼠又是怎么產生聯系的呢?

生(竊竊私語):踩死……

一女生:阿長是謀死隱鼠的真兇。

師:哦,為什么用“真兇”這個詞?可見在“真兇”以前,曾經有過什么?

生:魯迅曾經懷疑過別人。

師:懷疑過誰?

生:大花貓。

師:魯迅是曾經懷疑過大花貓,這種懷疑是誰對他造成的誤導?

生(齊):阿長。

師:對,阿長告訴他,是大花貓把它給吃了,是吧?所以有一陣子魯迅就很恨貓,他在很多文章中表達了仇貓情緒……

生(雜曰):《狗?貓?鼠》。

師:對!很好,真聰明!你們讀過嗎?

生(齊):讀過!

師:哦,同學們的閱讀面很廣。后來他發現真兇不是那只貓,而是……

生(齊):阿長!

師:阿長怎么會謀殺了他的隱鼠呢?

一男孩:是因為隱鼠爬到阿長的腳上,然后阿長一不小心把它甩下去踩死了。

師(笑):同學們有沒有聽到他剛才一會兒讀阿長(cháng),一會兒讀阿長(zhǎng)?

生(齊笑):有。

師:應該讀什么???

生(齊):阿長(cháng)!

師:對。那阿長是不是長得很長很高啊?

生(齊):不是。

師:那她為什么被人們叫作“阿長”?。?/p>

生:因為先前的先前,他們那里有一個女工,那是真阿長,后來她回去了,這個阿長過來替補,因為全家人已經叫習慣了,所以就沒有去改口了。

師:哦,這樣的,也就是說,阿長本來不是她的名字,她只是一個替代那個阿長的人。那么,這是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女人。她并非出于本心,弄死了魯迅的愛物――那只隱鼠,但魯迅卻恨上她了!當然,那是童年時候的魯迅。我們發現這篇文章當中,有幾個魯迅呢?

一男孩:六個。

師(笑):六個?孫悟空哪?七十二變?

(男孩認真概括了童年魯迅對阿長的前后變化的不同心情。)

師:好,概括得很詳細。他所說的六個魯迅,原來是指魯迅在不同階段對阿長的不同心情和眼光。如果我們將他所說的六個魯迅再精簡一下,幾個魯迅?

生(齊):兩個!

師:對,兩個。哪兩個?(學生頓時議論紛紛)

一女孩:一個是童年的魯迅,一個是中年的魯迅。

師:很好,一個是童年魯迅的眼光和心情,一個是中年魯迅的眼光和心情。(板書:童年魯迅 中年魯迅)那個中年魯迅的眼光和心情,包容了童年魯迅的眼光和心情。童年魯迅的眼光和心情就像一塊純潔無瑕的玉一樣,本真而純樸,鑲嵌在其中,而中年魯迅,成熟以后的他回過頭來看曾經的自己和阿長,他的種種理解就像黃金一樣閃光。所以這是一個金鑲玉式的結構。剛才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好,童年魯迅對阿長的情感是一直在變化的,剛才他所說的六種心情,你們老師給你們歸納過,對不對?

生:是的。

師:很好。關于這六種心情的所有事件當中,你覺得哪件事情描寫得最為簡略呢?筆墨用得最少?

生:謀害隱鼠最少。

師:哦,寫阿長謀害隱鼠的文字最為簡略??墒俏揖陀X得奇怪了,人們常說,恨的感情往往比愛的感情更為深刻,更為持久。應該來說,這只小隱鼠是魯迅非常喜愛的,無論阿長是有意還是無意,總之是她踩死了它。當時的魯迅因而對阿長恨到了什么程度?看看課文是怎么說的?

生:極嚴重地詰問,當面叫她阿長。

師:還有呢?

生:找機會為隱鼠報仇。

師:想復仇,到這種程度了。為什么這本來應該是童年魯迅最深刻的情感,他卻用了最簡練的筆墨輕輕帶過呢?既不像寫阿長與長毛的故事那樣濃墨重彩,也不像寫她跟他爭床位,春節時逼他說恭喜和吃福橘那樣細膩描述呢?

一女生:因為魯迅并不是真的恨阿長,這篇文章是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通過對比,更能突出魯迅對阿長的懷念與敬意。

師:很好,請坐。她告訴我們:魯迅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表達恨,而是為了表達懷念與敬意。而前面那些看起來是“抑”的內容,看起來是嘲笑阿長的內容,里面有沒有“揚”的意味呢?阿長看起來什么都不懂,規矩又多,又跟“我”爭床位,又無知又迷信……看起來是在嘲笑她的那樣的語言,里面有沒有包含一種“揚”的情感呢?

生:有。

師:好,說一下。

生:他在說那些話的時候,里面有懷著對阿長的敬意。

師:舉例子。

生:阿長在跟他講長毛的故事時,說女人可以防止長毛來攻城,然后作者就感到十分的驚異,于是對她有特別的敬意。

師:這個敬意,你覺得是真的有敬意?還是說當時的“我”有敬意,現在想起來挺可笑的?

生:應該是當時的敬意,然后他現在想起來還是有這樣一種味道。

師:什么味道?

生:在懷念她的同時又有些敬佩她。

師:敬佩她能夠堵住人家的大炮?(生齊笑)

師:他花大量的筆墨來寫阿長講長毛的故事,其中其實暗含著他對阿長的一種什么贊賞呀?

生:會講故事。

師:很好,會講故事!他是多么愛這樣一個會講故事的阿長??!所以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面……

一男生:就有她講故事的內容――美女蛇的故事。

師:很好,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阿長的故事就是一個啟蒙教育。它能夠帶給孩子什么呢?

生:能夠帶給孩子想象的空間。

師:還可以滿足孩子的什么???

生:求知的欲望。

師:好!還有呢?

生:好奇心!

師:很好!這些東西,都是別的人給不了他的,但阿長能。她會講很精彩的故事,盡管聽起來很荒謬,但是魯迅現在回憶起來,就覺得阿長很可愛,她給他的童年帶來了好多的樂趣和豐富的色彩!好,繼續看文章,看看還有哪些地方看起來是嘲笑、是不耐煩、是討厭,其實內心里充滿了對阿長的愛與懷念的?

生:阿長懂許多規矩,“我”對此雖然是很不耐煩的,但是“我”現在想起來還是對她很有敬意。

師(笑):他敬佩她懂的規矩多?然后顯得很博學?

生:不是,……(猶豫,不知應該如何表達)

師:好,在這個問題上,你心里好像有想法,但不明晰。對不對?(生點頭)好,無法明晰的時候,我們可以進行比較。我們先來看看阿長的規矩吧,除夕的時候一定要“恭喜恭喜”,然后吃一點福橘,我們來看第6段:“她懂得許多規矩……。然而她進來,又將一個福橘放在床頭了?!比缓?,就是阿長鄭重的交待,要怎么做怎么做。大家有沒有讀過魯迅的《五猖會》???

生(齊):讀過。

師:哦,那太棒了!《五猖會》里面有個情節你們還記得嗎?我們要去趕廟會,大家伙兒起了個大早,一條大船已經在外面等我們了,吃的喝的也全都帶好了,正準備出發的時候,父親要“我”做什么?

生(齊):背書!

師:要“我”背讀了才能走,“我”在那里背了好半天,終于背熟了,那些工人就像慶祝“我”的勝利和成功一樣把“我”舉起來,然后我們一起將船開拔去看廟會了,但魯迅的心里怎么樣?

生:沒有一點先前的快樂了。

師:完全沒有之前的興奮和快樂了,而且,關于那場廟會,直到現在,他的記憶清晰如昨的只是什么?

生:父親讓“我”背書。

生:“我”不懂父親為什么要讓“我”背書。

師:非常好,父親讓“我”背書,以及“我”不懂父親為什么要讓“我”背書。太煞風景了!大家都興高采烈地要去看廟會,也就是像這篇文章的第6段中所說的“最高興的時節”,腦子里面全是浪漫的幻想:我們要去看廟會啦!就像這里:過年啦!明天就可以用壓歲錢去買自己喜歡的小東西啦!結果一個人突然出現,按住你,對你說:你要先干嘛干嘛,然后才能干嘛干嘛。想想這個時候,魯迅是不是也會覺得阿長像父親一樣很煞風景?。?/p>

生(齊):是。

師:但是為什么他肯原諒阿長,卻不肯原諒父親呢?

一女生:因為阿長的這種行為是一種迷信的行為,這種迷信只能說明阿長生活得很苦,所以希望得到祝福;而父親的行為是一種古板,不懂孩子的心理。

師(問她的同桌):你有補充嗎?

生(同桌):我覺得魯迅對阿長的生活是感到有點憐憫的,而且阿長去世得很早,她最終也沒有得到她想要的生活,阿長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想讓自己過得,過得,過得……(生齊笑)

師:阿長這樣做只是在表達她對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種……

生(同桌):向往。

師:非常好。這兩位同學相互補充,給了我們一個很不錯的答案。她們說,阿長這個時候的規矩和煞風景的舉動,流露出來的是她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是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對于生活的一種最樸素的愿望,“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親呢,是一種功利的目的和動機:你要好好讀書!將來才能有個好前途。就像賈政對待寶玉一樣,對吧?

生(雜曰):他也逼著寶玉讀書,考功名。

師:對,這種功利的欲望跟樸素的愿望是有區別的,所以“我”可以原諒阿長在“我”最高興的時節,那么煞風景地逼我說“恭喜恭喜”然后吃福橘,但是“我”似乎一直不能原諒父親逼“我”背書的那件事情。好,我們繼續看,還有哪些地方的描述是看起來貶抑,實際上包含了褒揚的情感的。就好像如果你是少年魯迅,結果你的保姆總是跟你爭床位,你是不是很煩?除了煩還有沒有別的情感?

生:當時是很煩。

師:對,“我”當時的確是很煩,又拿她沒辦法,所以只能向母親告狀,是吧?

生:是。

師:母親呢,有沒有提醒過阿長?

生:有。

師:怎么提醒的?(生雜讀母親的話)

師:我們找一位女同學讀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師:好,體會一下,母親含蓄地提醒長媽媽,又想說明白,又拉不下面子來。(一女孩朗讀)

師:好,讀得不錯。母親關心兒子的睡眠質量,這個保姆呢,又喜歡跟他擠床位,所以她就含蓄地提醒阿長。阿長聽懂了沒有?。?/p>

生:沒有。

生:懂了。

師:到底是沒聽懂,還是懂卻做不到,于是干脆裝不懂啊?

生(笑):做不到,所以裝不懂。

師:你覺得她懂了,從什么地方看出來?

生(齊):她不開口。

師:哦,她不開口!其實她心里有數對吧?

生(齊):對!

師:除了她不開口以外,還有什么地方讓你看出來她其實聽懂了?

生:“我也知道這意思是要她多給我一些空席”。(生重讀“也”字)

師:太棒了!他抓住了這個“也”字!“我”也聽懂了!一個小孩子都能聽懂的話,你說她能不懂嗎?她當然聽懂了,她也感覺到羞愧,可是她知道自己做不到啊。然后到了晚上,“我”“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一條臂膊還擱在我的頸子上”。你看,這讓人討厭吧?但是中年魯迅想起這些來,什么心情?有這樣做仆人的嗎?但是又覺得這樣的仆人未嘗不……?

生:這樣的仆人真實而親切。仆人一般都只想討好主人,但是她就特別真,就像自己的母親一樣給他許多溫暖。

師(笑):擠床也是溫暖?

生:是家人之間那種溫馨的感覺。

師:就是沒有主仆之分,是吧?

生:是。

師:很好!我們就看到一個什么樣的阿長呢?一個全無主仆概念的阿長!心思非常單純,很真實的一個阿長。她并不像別的仆人那樣,為了討好主人而處處小心翼翼,當然她也并非故意與主人作對,她只是一個很率真的人。那么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她的“切切察察”的時候,你又如何理解,中年魯迅又如何理解呢?一個喜歡說話,說閑話,又沒有什么心機的人,這樣的人,她其實是一種什么樣的性格???

生:她敢于說真話,即使是自己主人家的事,她也沒什么不敢說的,她很真實很單純。

師:哦,很單純,心直口快是吧?心里有什么就說什么了,她不會去想會引起什么樣的后果,她只是頭腦簡單,心直口快的一個性情中人而已,倒也未必是故意要挑起什么矛盾,所以她并非存著什么樣的惡意而去說三道四的。至于她對我講的其他各種規矩,什么“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倘若有人喚你的名字,萬不可答應的”,包括后面說小孩子要小心被長毛擄去的,等等,其實都反映了什么呀?

生:這都反映了阿長很關心我,一心為我著想。

師:非常好!其實就是一心關心他,疼愛他,生怕他哪兒不好了。她不懂分辨,也不想去分辨,反正只要聽人家說這個東西是不好的,不管真的假的,她都不要魯迅去碰,這是一個慈母的心懷。當魯迅寫下這些記憶的時候,他心中其實一直懷著一種深厚的什么情感?

生:懷念、敬愛、感激。

師:很好!還有嗎?

生:憐憫。

師:很好,從哪兒看出來?

生:課文最后說“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師:很好,直到現在,“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這些文字里有深刻的憐憫:她不曾擁有自己的名字,不曾擁有自己的生活,她只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沒有生過孩子,她沒有做過真正意義的母親,可是,她比一個母親更懂得怎樣做母親,比一個母親更懂得如何去愛孩子。這就是魯迅在對她的同情之中又深懷敬意的重要原因。在魯迅的文章當中,很少提到誰?

生(齊):他自己的母親。

師:對,很少提及,更不要說用一整篇文章專門來紀念母親。為什么啊?他愛阿長,幾乎勝過愛他的母親,為什么?。?/p>

生:我覺得他的母親對于他想買《山海經》這件事情不是很在意,對于他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都管得很嚴。但是阿長就很在意魯迅的感受。

師:好,母親對魯迅的感受并不是很在意,又管得嚴。不像阿長這樣掏心挖肺地去為他做一切事情。而且我覺得,在魯迅的經歷當中,可能這個,你們不大會去了解他的婚姻,有人了解嗎?

一女孩:他有一個包辦的婚姻。

師:對,他名正言順的妻子朱安,是他的母親給他包辦的,他曾經說:“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份禮物,我只能把她好好供養起來。至于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背鲇趯δ赣H的順命,他接受了。但是等到后來遇見真心相愛的許廣平的時候,他一生都沒能給她一個名分。這是他永遠的痛。他的母親生了他,卻不懂得如何愛他,對于兒子,她給了她想要給的。但是阿長卻給了……

生(齊):他想要的!

師:對,她給了魯迅自己想要的。所以阿長雖然沒有做過真正的母親,但是她是一個比真正的母親更像母親的母親。還有,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阿長”與“《山海經》”,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啊,根本就是一種不和諧。有沒有發現?為什么不和諧?

生:她自己沒讀過書,不識字。

師:對,你看當阿長找到這本書,興高采烈地來告訴魯迅的時候,她是怎么說的?

生:三哼經!

師:對,三個字就錯了幾個字???

生(齊):兩個!

師:三個就錯了兩個!“阿長”跟“《山海經》”根本不搭調!她是個完全沒有文化的人,她不懂這本書是怎么一回事,她不像“我”前面提到的遠房叔祖那么有學問,可是叔祖又有學問又有辦法,卻不見得肯為“我”弄這本書,“我”提都不敢跟他提,“我”不好意思逼他去尋,他是很疏懶的。一個有學問有能力幫“我”找到這本書的人,沒有幫“我”去找。“我”問其他人呢,也都不肯真實地回答“我”,所有人都不肯幫“我”,不肯理會“我”,然而這個完全“不懂”《山海經》的人,幫助了我。所以我們看,阿長和《山海經》,首先是阿長不懂《山海經》(板書:不懂);然后,魯迅,包括我們也都會覺得,這么一個懂都不懂的人,她是“不可能”弄到《山海經》的(板書:不可能);甚至,她也是“不必”去弄的(板書:不必),為什么呀?

一男孩:因為這不是阿長分內的事,她只需要做自己分內的事就可以了。

師:哦,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一女孩:魯迅根本就沒有跟阿長提過這回事,他完全沒有想到要讓阿長幫他找這本書。

師:很好,魯迅說,“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是阿長自己主動來問的,所以這件事情是她“自找”的麻煩,沒想到她真的給他找來了。這個不懂、不必、不可能的人,做了一件……

生:別人有能力也不愿意做,她沒能力卻將不可能變為了可能的事。

師:非常好,所以在魯迅的心中,這件事簡直是一個奇跡!而做到這件事的人,就幾乎是一個什么???課文里面怎么說?

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師:我們用一個詞來說,魯迅現在對她簡直是敬若……

生(齊):神靈!

師:很好?。ò鍟壕慈羯耢`)而之前因著那只隱鼠的緣故,他對她是視若……

生(齊):仇敵!

師:對。(板書:視若仇敵)之前視若仇敵的一個人,現在他敬若神靈。就是因為這個人,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而這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背后的動力,源自什么呢?

生:阿長對魯迅深深的愛。

師:對,母親一般的深愛。因為愛,她愿意為他做一切的事情,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類似的故事。我看到阿長,就會想到《巴黎圣母院》里面的那個鐘樓怪人(幾個男孩在下面說“以前看過”),看過是吧,太好了,他就是一個愿意為愛絲米臘達做一切事情甚至獻上生命的人,他很丑,而且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他只是一個被主教撿回來養大后隨時聽命的奴隸,但是為了保護愛絲米臘達,他開始懂得反抗主教的命令。他什么也不懂,但是他懂得愛;他什么也不是,但是他就是愛。還有,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剪刀手愛德華》?(沒有)愛德華是科學家研制的一個機器人,但這個作品還沒有最后完成,科學家就去世了,所以愛德華有人的思維、情感甚至智商,但雙手卻如剪刀的模樣,一個推銷化妝品的女人把他從古堡中帶回家里,他不懂怎么穿衣服,怎么用餐,不懂得怎樣跟人打交道,后來他愛上了女主人的女兒,為了這個女孩,他什么都愿意做,即使他知道那是違法的事情,也不會拒絕,他說:因為你讓我去。在這個現實世界中,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但是他懂得愛,他愿意為了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一切,全憑她差遣。你們讀過《追風箏的人》這部阿富汗小說吧?(沒有)建議你們看一看。小少爺阿米爾有一個仆人叫哈桑,兩人從小情同手足。小說中有一句話特別讓人感動:“為你,千千萬萬遍?!边@是哈桑的心聲。阿米爾曾經問過哈桑:“如果我讓你把這團泥巴吃下去,你愿意吃嗎?”哈桑回答說:“如果你這樣要求,我會的?!卑㈤L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會對魯迅所說的每一個字都當真,她會盡一切力量去幫他尋找他想要的,為你,千千萬萬遍。只有這樣的人,才有可能做到那些有能力的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你有沒有發現,阿長在魯迅的生命中,充當了很豐富的角色?她不只是一個保姆。說說看,她還像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母親。

生:老師。

師:為什么?

生:因為她教了“我”很多東西,她是“我”的啟蒙老師,給“我”講故事。

師:激發了“我”童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吧?

生:是。

生:我覺得是阿長使魯迅懂得了愛。

師:很好,還有誰可以補充?

生:我感覺她就像是魯迅的一個死黨。在你好的時候,她會陪你一塊兒開心,你受委屈了她又會幫你去討回公道。

師:很好。還有其他角色嗎?

生:像姐姐一樣,阿長對他的關懷,就像姐姐對弟弟那樣。

師:哦,像姐姐一樣,他們之間并沒有長輩晚輩之間的那種生分,而是很平等很親切,是吧?好,我相信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都有一個阿長。如果有,請你把他(她)的故事寫下來,把你的回憶和紀念寫下來。下課!

生:老師再見!

師:同學們再見!

評點

講故事并不難,比如阿長說長毛;可要講好故事也不易,比如熊芳芳老師教《阿長與山海經》。

難,是因為文本中講故事的分明另有其人――確切來說是兩位,即情景中的“我”和語境中的作者。按熊老師的解讀,“我”講述阿長的種種表現為彼時的“眼光”,而文本字里行間若隱若現的則是作者此時的“心情”。“眼光”和“心情不僅交織起魯迅先生這篇散文中情與景的線索,同時也構連著這堂課的脈絡走向。

在“眼光”看來似乎是,也不能不被“視若仇敵”的阿長,到了“心情”中,則非但全無怨恨,甚而“奉若神明”一般。這可如何說得過去?但教者以“隱鼠之死”一段作者用筆之簡略和意氣之收斂,相較于阿長其它事例的或濃墨重彩或描述細膩,自然也便令人釋然――眼光之為心情鋪墊,情景之為語境預設,困惑之向釋然引導,原來也可以這樣簡單。

見于文字的“是嘲笑,是不耐煩,是討厭”,可是讀出的卻是一種“愛與懷念”,這樣的繞指柔功夫,不是誰都可以像說說那么容易做成的。熊老師把課上得很溫馨,一如魯迅先生筆下的文字。

故事如何講,技術乃至藝術當然不無重要,例如由糾正學生對“阿長”一詞的讀音過渡到她的身世,自然而絲毫不著痕跡;又例如將少年之“我”和中年之作者的不同情感形象地比喻為“金鑲玉”式結構……可是故事的難講之處又終究不只在渲染、造勢等等,能否傾注真情或許才是關鍵所在。

第3篇

開始,我不大喜歡她的,叫她講故事,她總是講“當年,當年怎么樣怎么樣……”古語有云“好漢不提當年勇”,我聽得都快煩死了,根本不像講故事,倒像和尚在念經。

太姥還有潔癖。家里的地板、桌子、電器總要一塵不染;特別是地板,要是有根頭發她都能發現并趕緊撿走。一次,我不小心把米粒掉在了地上,她叫我快撿起來,還把我叫到一邊聽她絮絮叨叨,這一下來就是幾個鐘頭,我站得腳發軟,聽得都快暈了……

她的家門口有一棵荔枝樹,好大好大,至今已經將近一百多歲了。

那棵荔枝樹每年都能生特別多的荔枝,可是樹太高,而且不好爬,所以總要用竹竿去打。

那年夏天,我和父親去太姥家,那時候正是荔枝成熟季節,而且是最甜的時候。那時,我經常坐在太姥家門外的竹椅上,仰看荔枝直流口水??墒菢涓?,摘不到,更別說吃了,真是可望而不可及啊。

“想吃嗎?”我嚇了一跳,哦,是太姥。我 “嗯”了一聲,接著就問:“這么高,您摘得到嗎?”她不做聲,蹣跚地走到院角,吃力地把一根長竹竿拉到樹下,艱難著抱起竹竿,用盡全力去打。過了幾分鐘才打下不足十粒,自己卻累得氣喘吁吁。她休息了一會兒,抱起竹竿,可是力氣不夠,長長的竹竿歪向一邊去,她的身體跟著竹竿走。她好不容易站穩腳跟,使盡全力,朝一大串荔枝打了下去,“噼里啪啦”,幾片樹葉連幾顆荔枝一起掉落下來,我趕緊去撿。

我把所有打下來的荔枝都撿到筐里,再把一些掉下來時摔壞的和有蟲子的荔枝剔掉。

太姥把荔枝拿去洗了洗,拿起一粒,輕輕地把荔枝皮剝開,荔枝果像一只剛破殼而出的小鳥,一下子“跳”了出來,鮮美的果肉晶瑩剔透,讓人垂涎三尺。一咬下去,果汁一下子就噴出來,那真是美的享受啊!

沒想到她竟能給我摘來荔枝,這使我對她產生了敬意。

第4篇

1.丑

首先,她相貌丑陋。不僅“黃胖而矮”,而且“頸子上還有許多灸瘡疤”,給人相貌丑陋的不雅印象。

其次,她行為丑陋。夏天睡覺時,她常肆無忌憚地“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睡相丑陋;她低聲絮說什么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言談姿態丑陋;她多事,總喜歡背地里“切切察察”,論人長短,習慣丑陋。

再次,她思想丑陋。她愚昧無知,有許多陳腐而煩瑣的“規矩”,而這些“規矩”又是荒唐之至的;講“長毛”的故事,進一步體現其十足的阿Q精神,更顯其思想的丑陋……

而這些“丑陋”,其實也正是阿長真實的一面:一個20世紀初的鄉下保姆,你能指望她有多么漂亮的外表、多么優雅的行為、多么美好的思想!

2.美

首先,她美在真性情。魯迅雖然沒有把阿長當作寄托著希望的理想人物,但并不因此對她失去敬重和懷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從她身上看到了人類難能可貴的淳樸和率真。她相貌丑陋,身份低微,但卻率真?!按蟆弊中蔚乃唷邸扒星胁觳臁保瑹o一不是她率真性情的流露。雖然魯迅有時候并不欣賞她的某些行為,然而在魯迅筆下,阿長這些缺點也是令人喜愛的,因為她不做作,“對就對,錯就錯,不說一句分辯話”。在阿長的身上,流淌的是一種率真的性情。這才是魯迅在文中著力頌揚的阿長的本質――一種真性情的美。

其次,她美在善良。盡管阿長地位低下,但她卻永遠值得“我”同情和懷念,因為阿長有著一顆善良的心。正是為了“我”的平平安安,阿長才讓“我”恪守她所謂的“規矩”。尤其是后來,連書名都不知道,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的阿長,卻想盡一切辦法為“我”買到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經》,助“我”為樂,對“我”體貼入微;想“我”之所想,謀“我”之所求。這種善良的心地、高尚的品質,怎能不使兒時的魯迅為之感動、沒齒難忘呢?又怎能不引起魯迅對阿長的深深懷念呢?至此,文章對阿長的“揚”達到了。于是,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煩的規矩和講“長毛”所表現的懼怕,并不令人生厭;反而同買《山海經》的舉動和諧一致,形成統一的風貌,使我們從她的愚魯中看到率真,從粗獷里看到細心。而這種率真和細心所體現的實質,是她那善良的內心深處所發出的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

就這樣,一個血肉豐滿的阿長站在了我們面前:一個連姓名都不為人知的下層勞動者,盡管她愚昧無知,有著消極、落后的思想,但她卻善良、真誠地熱愛和關心著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播撒著陽光。

卑微中隱含著高尚,愚昧中閃耀著智慧,粗獷中流露出細膩,荒唐中體現著真誠。這就是阿長,一個美與丑的結合體,一個用真性情和善良心給魯迅的童年帶來溫馨和美好回憶的鄉下保姆。

讓我們和魯迅一起,共同祝福善良的長媽媽吧!

形象分析

第5篇

關鍵詞:魯迅???阿長???? 懷念

【中圖分類號】 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是魯迅童年生活中一個頗有影響的人物,魯迅很懷念她,稱她為長媽媽。長媽媽是浙江紹興東浦人,夫家姓余,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叫五九,是做裁縫的,他有一個女兒,后來招進了一個女婿。長媽媽只是許多舊式女人中的一個,做了一輩子的老媽子,平時也不回家去,直到臨死。長媽媽患有羊角風,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樹港看戲,鴻壽堂徽班,長媽媽發病,辰刻身故”。

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下面我們看看魯迅是怎樣來寫阿長的。

(一)阿長這個名字的來歷

其實,這個來自東浦的長媽媽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個子高大,那才是真正的長媽媽,只是叫慣了,也把東浦的那位叫做長媽媽。

從姓名的來歷中可以看出,她的名字是別人的,別人隨意加在她頭上的,因此可以看出長媽媽社會地位低微,不被尊重。是個可悲的長媽媽。

(二)阿長講美女蛇的故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一個片段寫長媽媽給年幼的魯迅講美女蛇的故事,故事那么詭譎、驚險、有趣、生動。從這個片段可以看出,幼年魯迅與長媽媽十分親密,魯迅從長媽媽那里接受了民間文學的熏陶。

(三)阿長踏死隱鼠

在《狗·貓·鼠》里寫了她踏死“我”心愛的隱鼠。該文中說到隱鼠:“這類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動,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懼人,我們那里叫它隱鼠,與專住在屋上的偉大者是兩種。”這種隱鼠“時時跑到人面前來,而且緣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給放在飯桌上,便撿些菜渣吃,舐舐碗沿;放在我的書桌上,則從容地游行,看見硯臺便舐吃了研著的墨汁。這使我非常驚喜了”。有一回,隱鼠“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踢死了”。幼時的魯迅以為阿長是故意“謀死”隱鼠的。

(四)阿長講長毛的故事

《阿長與》是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來寫她。在本文中,阿長許多行為叫“我”討厭。開頭寫她“喜歡切切察察”,低聲絮說什么時“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對“我”管得很嚴,拔一株草都說是頑皮,動不動就要告訴家長。這些真切生動的細節描寫,都帶著明顯的貶義。接著寫她元旦清早給“我”的磨難。這些“古怪的儀式”雖然是出于善良的動機,但因“煩瑣之至”“非常麻煩”,使“我”至今還記得很清楚?!?/p>

這些話表現了十足的愚昧和阿Q精神。“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彪m然是寫“我”童年的感想,但更是尖銳的諷刺和批判。

(五)阿長買《山海經》

認真閱讀《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我們就知道,魯迅并沒有一味地對阿長進行美化,而是客觀地、公正地、從多角度地寫阿長。她身上有那么多的缺點,這些缺點讓兒時的魯迅反感甚至是憎惡透頂。她那不好的睡相,那些煩瑣的規矩,都讓兒時的魯迅難以容忍。因為阿長還曾經踏死過魯迅心愛的隱鼠,魯迅還對她心懷恨意。就是這樣一個“丑”的女人,卻在魯迅心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魯迅對她懷念至深。這是為什么?魯迅可謂是很會設置懸念,在寫了阿長那么多的缺點之后,讀者已急于想知道阿長究竟有什么值得魯迅懷念的地方。到這里,作者才掉轉筆鋒寫買《山海經》——也就是這篇散文要著重寫的一件事。這件事充分體現出阿長于丑陋之中透露出的“美麗”。她對“我”格外關心,總是把“我”的事放在心上??墒牵l都“不肯真實地回答我”。只有阿長,雖然她根本不知道《山海經》是什么,“我”原也認為對她說也無益,所以向來沒有同她說過。但她卻自己主動來問,并且在她告假回來時,一見面就高興地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這件事,充分表現了她對孩子的心思觀察得多么細致,對孩子的愿望是那么體貼,為了滿足孩子的正當愿望又是那樣認真、鄭重其事。以至“我”驚喜、激動得“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于是,“我”對她有了新的看法:“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透過天真的兒童心理,對她身上美好的質素的贊揚是何等熱烈和真摯!作為一個連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層勞動者,她善良、真誠、熱愛和關心孩子。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極、落后的東西,是封建思想毒害的結果,與其說是她的過錯,不如說是她的不幸。前面所說的作者的諷刺和批判,既是對她身上的消極、落后的東西,也是對著造成這些消極、落后東西的統治思想和社會制度。

作為回憶性的藝術形象,長媽媽并不是典型化的產物。魯迅寫她,既沒有采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方法,也沒有專用自己的保姆做“模特兒”,去塑造一個勞動婦女的典型。阿長是生活中真實的阿長,所寫全部事實,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盡管“與實際內容或有些不同”,但絕無虛構。無論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和“不見得很好”的睡相,還是“煩瑣之至”的各種規矩和講“長毛”,以至購買《山海經》,都是魯迅曾經親見親聞親歷過的,現在一一寫來,具有十分親切自然的情致。

參考文獻:

1.《魯迅生平史料匯編》

第6篇

1.時代意識,就是注意想象內容的時代性。想象內容必須符合歷史常識,分清時間先后。

如讓學生“描繪《錢塘湖春行》的情景,可運用合理的想象,注意體會作者的情感”,有學生描寫詩人看著美景,隨口吟誦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殊不知,蘇軾是在白居易寫《錢塘湖春行》二百多年后才出生的。

2.科學意識,就是注意想象內容的科學性。想象內容要遵循客觀規律,不沖破科學底線,不宣揚迷信,不出現偽科學。

如許多小孩子喜歡看日本的動畫片《哆啦A夢》,他們希望自己也像大雄那樣擁有機器人哆啦A夢,如果頭上安一個“飛行器”便可以上天入地,如果套上“拳擊套”便可以所向無敵,如果擁有“時間機器”便可以停留在過去與未來的任何時刻,如果擁有“隨意門”便可以去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如果擁有“魔鬼相機”便可以愛折磨誰就折磨誰(只要按下快門,相機里就會掉出一個玩偶,折磨玩偶,對方就受罪)……先不說“飛行器”“拳擊套”“時間機器”“隨意門”的科學性,單是“魔鬼相機”便有迷信和巫術之嫌。

3.語境意識,就是注意想象內容的合理性。想象內容要切合語境,和當前的情節吻合,不脫離文本。

如“阿長是個文盲,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當中經歷了多少艱辛?在《阿長與》中魯迅對此并未提及,請你對阿長買《山海經》作一次大膽的想象”,很多學生從“阿長是文盲,她真心關愛魯迅,即使歷盡艱辛也要買到《山海經》”作為想象的起點,屏開了豐富的想象。但有的學生寫書店老板使壞,硬要五個銀元外加一副金手鐲,還讓阿長打掃三天衛生。這就想象過頭了,阿長是文盲,但不是弱智,這樣想象實在不切合語境。

再如補寫《老王回家》:“老王在臨終前一天,已形如僵尸的他竟親自送雞蛋和香油到楊絳家表心意,他是怎樣下樓梯回到自己家的,請你作一合理想象”。一學生這樣寫道:“老王完成了一樁心愿,如釋重負,騎上自行車回了家……”老王的破三輪變成了自行車,“僵尸”竟成了健康人,荒唐!

4.主旨意識,就是注意想象內容與主題的一貫性。想象內容要緊扣原文的主題,要符合邏輯,不與原文本矛盾。

如續寫《皇帝的新裝》,有很多學生在原文情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敘寫了皇帝游行之后倒行逆施,濫殺無辜,直至覆滅的過程;也有的學生寫皇帝顛倒黑白,用“說真話罪”處罰小孩,用這一情節來深化原文的內容,表明皇帝愚蠢到極點……但也有學生胡亂想象,有的寫皇帝派大將軍射火箭彈消滅了兩個騙子;有的寫小孩告發了騙子,把騙子送上了絞刑架;有的寫皇帝幡然悔悟,讓小孩當了皇帝,后來新皇帝逮到了騙子,嚴加懲罰……這根本就不符合原文的主題,不符合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這樣的想象是不可取的。

5.文體意識,就是注意想象的內容要符合一定的文體要求。想象內容要與文體固有的風格相一致,不能隨意空想。

第7篇

年月日,我和劉華姐姐等一行四人前往xx市永威學校參加2012年河南省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工作研討會。一天的車程并沒有消減我們對此行的重視程度和對xx學校的敬仰,簡單安頓之后,我們就參觀校園。漂亮的哈佛色映襯著美觀的教學樓,顯得古樸而又厚重;蔥郁的樹木使干凈的校園道路更顯典雅;隨處可見的警句名言使校園的文化氣息四溢。這一切的所有使我們略顯疲憊的身心瞬間清凈,也對接下兩天的培訓多了些期待。

兩天的培訓,一共聽了九節課,內容上囊括記敘文、文言文、綜合性學習、作文,形式上包括大課、微型課、說課、評課。并有幸聆聽了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課標修訂組組長巢宗祺先生對新課標的解讀。學習之余,思考自己的課堂,覺得需要改進的很多,以后決定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精心設計每節課的核心問題,使之成為閱讀課教學的突破點。聽了兩節閱讀課:《阿長與<山海經>》和《最后一課》,兩篇文章相對都比較長,第一位執教老師以找重點事件阿長買《山海經》為突破點,找關鍵句,找人物描寫的方法,進而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做到了以點帶面。而執教《最后一課》的老師想要面面俱到,頭頭出彩,問題太多,顯得無頭緒,如果能抓住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的“變”這一個主問題讀人物,整合行動語言,理解性格,也許會達到更好的效果。其實,自己何嘗不也是這樣,每節課都希望把課文涉及到得每個知識點都給學生講清楚,結果是面面膚淺。以后的教學,我會努力大膽“舍”,力爭讓孩子在一兩個點上能更多的“得”。

二、讓形式多樣的讀成為閱讀課教學的主線。聽到的幾節課,無論是什么內容,哪種形式都有一條主線:多角度的朗讀,其中兩篇文言文的朗讀都在十遍以上。《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重點句子“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回來了”這個重點句子,老師指導學生反復讀,比較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體會到阿長的善良及對小作者的關愛。進入九年級以來,自己的課堂時時直擊中考考點,不考的內容絕不多費時,尤其是古詩文的學習,那么美的古詩有時被講成了中考題的再現課,看到學生課本上滿滿的筆記和還算過的去的成績,時常還有一絲竊喜,今日反思:這還是語文課嗎?這樣的語文課還有語文味嗎?這樣下去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真的能提高嗎?

朗朗的讀書聲,我會讓你重新回到我的課堂。

三、關注現實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九節課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三門峽的王慶梅老師執教的一節名為“微中見文 博中見采”的活動課。王老師把大家耳熟能詳的“微博”作為本節課的內容,通過“聊微博、賞微博、讀微博、寫微博”四個環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文明用語、恰當用語,滲透美育教育,并使學生養成了關注現實生活的習慣,有了這些,學生作文也就不愁文采和“源頭活水”了。整堂課,學生積極參與,不斷,掌聲不斷,結束時學生幽默地評價:試問本節多精彩,此處略去一萬字。也許,來年的中考并不會考到“微博”這個話題,但有這么多精心的設計,哪位同學不愛上語文?有這么一群熱愛語文,細心觀察,善于表達的學生,害怕什么中考?

第8篇

老舍說過:語言“是人物性格的索隱,就是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边@,可從“阿長的話”中得到準確、鮮明而具體的印證。

在《阿長與》中,“我”雖然“最討厭的是(阿長)常喜歡切切察察”,但這“切切察察”,是阿長“從心眼里掏出來的,”“它是心靈的音樂”,(老舍語)值得我們用心領悟。

一、令人神往的“暢想曲”

“在一年最高興的時節”、“辭歲之后”,“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懊魈焓钦鲁跻唬逶缫槐犻_眼睛,第一句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記得么?你要記著,這是一年的運氣的事情。不許說別的話!說過之后,還得吃一點福橘?!彼帜闷鹉情僮觼碓谖业难矍皳u了兩搖,“那么,一年到頭,順順流流……”

這番叮囑,可謂是令人神往的“暢想曲”。它高低和諧,頓挫有致,情深意切?!案鐑?,”是何等親切、柔和的稱呼!“你牢牢記??!”、“記得么?”“你要記著”,一“記”三“疊”,如此再三囑咐,是這般的情懇意誠!“恭喜恭喜!”“這是一年的運氣的事情”“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寄托著那么樸實善良而至誠的愿望?。〉诙?,當“我忽而記得了――‘阿媽,恭喜……”時,長媽媽從心里迸發出: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

如愿以償,這自然是“十分喜歡”的最強音――四個感嘆句的脫口而出――把“暢想曲”推向感情的,令人神往。

二、發人深思的“迷信調”

阿長所講的故事,給“我”的影響是極大的。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記敘了長媽媽所講的“美女蛇”的故事,“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如此影響,不能不說是極大的。在《阿長與》一文中,魯迅又記敘了長媽媽所講的“長毛”的故事。這次,聽故事的“我”,原以為“她生得黃胖而矮”、“尚且頸子上還有許多瘡疤”,故而“她一定安全了?!遍L媽媽卻反駁道:

“那里的話?!”她嚴肅地說?!拔覀兙蜎]有用么?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墻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放,就炸了!”

這段反駁語,無疑是發人深思的“迷信調”。正因為帶有“迷信”的色彩,才符合阿長的身份和性格,既表現了阿長的愚昧無知,又體現了阿長的率直爽朗?!拔摇弊鳛橐粋€孩子,聽了之后,“不能不驚異”,進而自然產生了“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的“特別的敬意”。如此影響,的確是非同一般的。尤其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成年的“我”,把這些“從記憶中抄出來的”用意是什么?是贊美,還是批判?筆者認為,是批判。因為,這揭示了像阿長這樣的勞動婦女之所以地位低微的根本的社會原因之一。

三、激人亢奮的“圓夢歌”

當我“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并因種種原因得不到,進而“但一坐下,我就記得繪圖的《山海經》”時,“告假回家”的長媽媽,一回來就“高興地說道”: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這簡潔的話語,確實是激人亢奮的“圓夢歌”。你看:一聽到這話,“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了起來”。為什么?這是因為,“我”沒有想到,“我”所憎惡、討厭的大字不識一個的連書名都講不清的阿長,竟然能夠把“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此時的“我”,夢想成真,能不亢奮、驚喜、感激嗎?(當然,這其中也含有內疚和羞愧之情。)再者,這三句話,使阿長的性格更鮮明起來,恰如其分地展現了阿長的質樸、爽朗、熱情和樂于助人的品格。特別是:“有畫兒的‘三哼經’”,既凸現了阿長的身份和性格,又在結構上暗中照應了前文。

第9篇

所謂可感性即可感覺性、可接受性。就一部作品而言,它適宜于某一年齡段的人閱讀和欣賞,它的語言和語言形式能被某一語文水平的人接受。某一作品在特定的年齡階段無法感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也能變成可感覺的、可接受的。某一作品對于某一年齡段的學生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對酷愛文學、語文水平較高的學生卻是可接受的。

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具有可感性,編者在篩選文章時充分考慮特定年齡段學生的整體語文水平。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社戲》是敘述魯迅童年時的作品,魯迅童年時代所干的事大概和現在的孩子差不多:玩耍和讀書。孩子們大多貪玩,不愛讀書,但魯迅小時侯卻喜歡讀《山海經》這類圖畫書,當他曾經厭煩的長媽媽買回他十分渴望的《山海經》時,她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魯迅離開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書時,表現了他對百草園有趣生活的眷念和對三味書屋讀書時嬉戲玩耍的向往。閱歷如白紙的初中生或許不能理解魯迅先生的人生及其理想,但讓他們閱讀魯迅童年回憶的文章,感受魯迅兒時的生活,能勾起他們對兒時的回憶,找到自己與魯迅童年的相同之處,與魯迅產生共鳴,從而熱愛魯迅、親近魯迅。對于魯迅的《社戲》,同學們一讀到這篇文章就非常喜歡,很多同學說小說中的人物、情節與自己的經歷有很多相似之處。《社戲》中人物、情節充分調動了學生對個體經歷和思想感情的回憶,每個學生都覺得自己就是課堂上的主角,他們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與學習課文接軌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被激發了,絕大多數同學都能結合自己的經歷理解《社戲》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再如《藤野先生》是作者留學日本時的回憶性散文,記敘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懷念以及作者的愛國熱情。對于歌頌藤野先生高尚品質的內容,學生很容易理解,甚至有的同學能結合自己的老師體會文中的情感,與魯迅先生產生共鳴。對于魯迅在日本的有關見聞和生活,教師可以著重分析“漏題”風波和“看客”事件,朗讀、體會“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樣的歡呼(中國人給俄國當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而槍斃時,日本人的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學生自然能體會中國國際地位低下時,淤積在作者內心的憤懣不平之氣,體會青年魯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之情。

有人說中學教材中所選魯迅作品并非都是可感的,是的,但至少有相當一部分是,至于一些雜文、社會評論性文章,則需要老師聯系當時當地的材料,對學生進行疏導、啟發。但至少可以這么說,有了這么一大部分具體可感的作品作先導,對于理解、領會魯迅其他的作品,可以說是大有幫助的。

第10篇

[關鍵詞]教材 課文 寫作指導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但是,一提到作文,學生就像被念緊箍咒的孫悟空,感到萬分頭痛。在作文時,也常常出現詞不達意、語言平淡、缺乏真情實感的現象,全篇不是空話套話,就是無病。面對這些現象,教師究竟應該怎樣做?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著名作家張志公先生就這樣談寫作功底:“學字,學句,學篇章?!倍~圣陶先生也說過:“課本無非是個例子?!币虼?,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文章來指導學生作文,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一、學習標題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標題能給文章增光添彩,吸引讀者,讓人產生強烈的閱讀愿望,古今中外的作家無不對標題進行推敲錘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課本中文章標題的擬法。比如冰心的《荷葉母親》,這個標題既能提示內容,皆有比喻象征意義;朱自清的《背影》,標題既是文章主要描寫對象,有是全文的線索;黃蓓佳的《心聲》,這個標題一語雙關。教師在授課時,先讓學生通過標題推測文章主要內容、作者情感,再閱讀課文理解作者所擬題目的精妙。經過多次這樣的引導點撥,學生就會從中學會多種擬定題目的方法。

二、積累詞句

要想讓文章引人入勝,感人至深,必須要用詞準確、描寫生動,而要做到這些,就要不斷的吸收和充足的積累。入選教材的文章不僅文質優美,還富有人文性,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中積累優美的詞句.。

1、 積累詞語

課本中優美的詞語數不勝數,可以一邊積累一邊進行聯想。比如:在教學鄭愁予的《雨說——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時,積累“喑啞”這一個表現聲音特點的詞語,并讓學生聯想同一特點的詞:沙啞、嘶啞、低沉,再進一步拓展意思相反的詞:清脆、嘹亮。這樣,學生不光認識一個詞語,還認識了一類或者幾類的詞語,增加了詞匯量。

2、 積累句子

句子的積累可以分成幾個類型。如按描寫對象來分,可分為寫人,寫物,寫景;還可以按修辭手法來分,明確各種修辭對句子表達效果所起的作用。另外,在句式積累時,可對部分句子進行批注,寫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進行隨文積累,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還讓學生感悟到文章的美,一舉兩得。

三、揣摩構思

構思包括組選材料、提煉主題、安排結構、確定角度等。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選材的最終目的是要表現主題。而在這一點上,學生往往缺乏新意,落入俗套,表現“母愛”都是“下雨天送傘”“半夜生病送醫院”,結構安排也是平淡無奇,沒有波瀾,讀了上文就能猜出下文。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體會教材中的一些構思精巧的文章。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巧用細節描寫為下文埋下伏筆;《心聲》一文插敘的巧妙運用;《變色龍》一文選取警官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的事件,用以小見大的手法表現當時社會現狀;以及通過奧楚蔑洛夫在狗主人身份不同時態度的幾次變化來形成對比,突出文章主題。這樣不斷進行分析,學生在自己寫作時,也會認真思考選什么材料,如何巧妙的安排文章結構,更好地表達中心思想。

四、課堂練筆

課文教學中,寫作訓練的方式有很多。

1、抓重點詞句進行聯想。比如《阿長與山海經》中,“阿長”連《山海經》的書名都不清楚,卻能幫“我”買來,讓學生想象一下“阿長”買《山海經》的過程,進行練筆。

2、學習課文句式進行仿寫。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捕鳥的片段,運用一連串的動詞把如何捕鳥寫的準確生動,讓學生仿照這一段,用上適當的動詞描寫一件事。

第11篇

一、A習現狀

語文課的“課前預習”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至關重要,課前預習的好,課堂授課可取得理想的效果。然而我們看一下現在的初中生預習現狀:打開書本,新課文內容沒有筆墨批注的痕跡;學生交上來的課前學案上的答案跟教輔資料上的標準答案一模一樣;課堂上的合作交流、文本探究成了簡單的照本宣科……時間一長,同學們學語文的疲憊感和惰性越來越強,這樣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語文課的有效預設可以改變這一現狀。

二、有效預設三步走

第一步,語文課的有效預設教師要做好“基準點”,即精讀課文,遵循大綱,分層設題。我們拿8年級上冊《阿長與〈三海經〉》課文預設來看一看,第二課上筆者重點分析一下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如果按以往的授課模式,教師課前布置不外乎:本文寫了阿長哪幾件事,表現了阿長什么性格,哪件事詳寫……第二天課上學生也會按部就班的配合回答,這樣的課堂授課難以產生精彩的生成。依據8年級語文教學要求,筆者的課前預設題為:阿長的故事里在阿長的身上用了哪些動詞來寫她?阿長的哪句話你最有感觸?情景?。骸百I《山海經》”。班級中基礎薄弱的學生必做第1、2題,選做3題。少而精的題量,能很好地切合教學重點,寫人的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是重點,學生可直擊重點人物描寫的方法,以此調動學生逐步去感知文中故事及人物情感世界。

第二天的語文課上,學生不僅很好地講出描寫阿長的典型動詞“豎”、“擱”、“塞”、“擄”、“遞”等,而且在表演買“山海經”的情景劇中還結合地方方言加以自己的想象模仿著阿長引發了全班同學的積極參與。在分析阿長的語言中同學們理解得也不錯,如“哥兒,你牢牢記住!”、“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同學們還能從阿長一聲聲“哥兒”愛昵的稱呼,一次次拳拳關愛之心中感受到阿長一點點高大起來的“愛”的形象。當然語文基礎好的同學還聯想到魯迅筆下像阿長一樣的下層女子祥林嫂、吳媽等形象。課后筆者反思:語文教師課前給好了學生一個恰當的“支點”(課前預設),課堂授課中學生定會撬動一個意想不到的語文世界(本課是阿長的世界)。

第二步,語文課的有效預設需要有效檢測。檢測能形成學生對這種反饋有一種強烈期待的意識。所以一要做好課前檢查,筆者根據班級學生語文學情把學生分為基礎較弱和基礎較好的兩個層次,每層面選一名認真負責的科代表,做好每天收、發、查的作業工作。二是課堂分層回答。必做題的講解必須以基礎薄弱的同學為中心,基礎好的同學只能做補充;有難度的題目基礎好的同學至少課上舉一次手。硬性的規定開始時課堂上會冷場,但筆者堅持半學期后,語文課上可用“精彩紛呈”來形容:基礎薄弱的同學喜歡上了發言與記筆記,基礎好的同學習慣于判斷與延伸。課堂氣氛“熱”了起來,文本的內涵也因挖掘而變得豐富起來,學生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也強化起來,當然課后閱讀也多了起來。

第三步,語文課的有效預設需要教師按“綱”就班。初中教學大綱對初中階段不同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要求不同。7年級語文學習要求是初步熟悉課文,自學字、詞,解決文中的一些簡要問題。因此有效課前預設重點是遣詞造句,仿寫、續寫,熟讀課文為主;8年級語文學習要求是學生完成字、詞,了解文章內容及簡單的結構梳理。其實這就是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前預設上有培養學生抽象性思維的題目,有預設題型的模式,這樣可以為“結合語境來看句子……”、“結合全文來看人物……”“比較一下內容的變化……”這樣的問題提供依據;到了9年級,語文學習要求學生在掌握上兩年級的基礎上,能初步賞析文段,初步探究全文。

三、 有效預設要與“情”俱進

語文課的有效預設,還需要語文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情和學生的具體學情。初中生認知事物的框架是在不同環境成長中形成的,教師要求學生克服既有的習慣或思維模式來養成新的習慣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加深自己的教學理念學習,另一方面還要針對特殊的學生因“材”而設,并在學生完成課前預設任務后,及時鼓勵,讓他們及時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第12篇

語文課堂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人。在語文學習中發揮主體作用。

一、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提升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主觀能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改變學生不愿主動學習的局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阿長與山海經》一文時,教師可以在學生熟讀課文后,給出這樣幾個問題:當阿長來問《山海經》的時候,作者當時是怎樣的心理狀態?當阿長買來自己朝思暮想的書時,作者又是怎樣的反應?最后一個問題,在你們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給你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問題一出,學生的積極性立馬被調動起來,他們都踴躍發言:當阿長來問的時候,作者覺得她不是有學問的人,說了也是白說,表現了作者有點不耐煩;但當阿長買來書時,作者一是驚喜,而更多的是對她的尊敬和自己被重視的感動。學生還會講了很多讓自己感動的事,比如說,雨天滑到,被清潔工扶起;考試忘記帶筆,曾經有過矛盾的同學,主動借給自己筆使用等等。通過這樣的教學,在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同時,讓他們明白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進而提高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二、選擇正確的教學方式

教師還要掌握正確的教學方式,讓每位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他們掌握語文學習的最佳方法,充分體現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例如:在教學《海燕》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有關海燕的圖片和記錄海燕生活習性的影片,讓學生更具體形象地理解文章內容。為了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分工學習。有的學生口齒伶俐,發音標準,可以讓他們在注意重音、停頓和語速的處理中,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給大家聽,讓學生感受海燕在海面振翅飛翔時的氣勢;有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可以讓他們思考,海燕是一個什么形象?課文中贊美海燕,表現了作者怎么樣的情感態度?還有的學生想象力比較豐富,可以讓他們想象自己就是一只海燕,在暴風雨來臨時海燕會對海面上的其他動物說些什么?這樣一來,每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問題,符合他們的興趣愛好,并能積極地完成。最后教師對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匯總:作者贊美的海燕,是勇猛堅強、樂觀自信、富有獻身精神的無產階級先驅者的化身,他們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和企鵝、海鴨的自私、懦弱、不革命者形成了鮮明對比,從而表達了作者懲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通過調動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輕松地掌握課文知識,較好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讓學生學進去

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自主地去學習,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鏈條,并能運用到實踐中。如在《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把課本中四個圖形畫在黑板上,讓學生找到不同點,學生找出哪種不同時,教師都給予肯定。這時學生會問為什么,教師告訴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答案自然會不一樣,這也告訴我們大家一個道理,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為什么這樣說呢,就讓我們在課文中一探究竟吧。在這樣的引導下,不僅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好地讓學生主動地學進去,還能水到渠成的進行新課學習。學生在鉆研課文內容的同時,會從文章內容中得到啟發:人們在不滿足于一個答案時,不放棄探求,不斷積累知識,不斷創新,從另一方面找到新的答案,這也說明,每個人都擁有創造力,在靈活運用知識時,探求新思路,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揮主體地位,還能讓學生愿意學習,樂于學習。

四、讓學生講出來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學進去,還要求學生能講出來,我們還是以《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為例,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聯系實際學習談談,怎么樣去探求事物新的答案。學生在做簡短思考后,以學習文言文為例,談自己的見解,在背誦文言文的時候,面對生澀難懂,讀起來又拗口的文章,自己即使再怎么用心一遍遍地去讀,就是記不住,心里真有不想學的念頭,但冷靜下來之后還要繼續背誦,可以換一個思路,可以和同學合作學習,讓同學聽聽有沒有節奏和重音讀錯的地方,在同學糾正錯誤的過程中,增強語感,慢慢的就會輕松的把文章背誦下來;還有在寫作文時,不知道從哪方面寫,這時可以搜集一些有關的資料和詞句,在別人的文章里,找到寫作的靈感。種種現象說明了,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條,要善于發現。通過學生自己暢談學習經驗的“講出來”,讓學生學進去了知識,還能把知識根據理解剖析出來,這也就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金霍洛旗| 保康县| 郎溪县| 丹东市| 嘉黎县| 禄丰县| 涞水县| 佳木斯市| 博湖县| 新田县| 波密县| 科技| 高平市| 四平市| 新绛县| 唐海县| 科尔| 广平县| 裕民县| 三原县| 仁布县| 前郭尔| 申扎县| 日照市| 宁安市| 武邑县| 康乐县| 凭祥市| 祁门县| 赞皇县| 资阳市| 新民市| 德令哈市| 同江市| 巴青县| 舟山市| 哈巴河县| 会泽县| 开封县| 嘉义市| 漠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