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1 04:35: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青年政治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創作札記;標簽式創作法;實用化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他的政治地位和歷史功績不容否定。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完全能從他的音樂作品(特別是聲樂作品)的創作中體現出來。如:《救國軍歌》、《到敵人后方去》等救亡歌曲和他的代表作《黃河大合唱》,都體現了這種精神,也表達了人民的心聲,鼓舞了人民的斗志。這是他在歌曲創作領域的偉大成就,也是中國歌曲創作的寶貴財富,值得后輩學習和借鑒。但是,從冼星海的《創作札記》反映出來的交響樂創作思想和創方法,以及20世紀50年代主流思想對交響樂創作導向的負面影響,值得認真反思。
一、冼星海標簽式創作方法與標題的關系
冼星海著《我們學習音樂的經過》[1]中的《創作札記》,記載了他所有作品的寫作目的、原因、背景和作品的反響等。對歌曲記錄非常簡單,只有演唱后的社會反應。器樂作品記載很具體:主題材料的來源、寫作前的構思、作品表現的內容和創作目的與動機等。如:《中國狂想曲》“作品包含五部份,中國民間流行的歌曲,把它加以變化,遂成了狂想曲形成:1.開始小快板、中板然后古情歌,2.《五月鮮》小快板,3.廣東的《下山虎》中板,4.陜西的《觀燈》小快板,5.陜北的《秧歌》?!比纾阂舢嫛吨袊睢穭t用現成音調:《在河上》、《船民歌》、《拉犁歌》、《耕耘》、《青年苦力們進行曲》、《頂硬上》、《中國農村之夜》、《催眠曲》等等。
這些作品的創作材料都是用這種現成的標簽式音調,拼湊組合的。他的《第二交響樂》更明確:“詳細內容可分為:行板:音樂開始描寫和平時代的(前)蘇聯……但德國法西斯(以下簡稱法西斯)已向歐洲各國侵襲,把主要四個主調作了介紹:
A.(前)蘇聯;B.英國;C.美國;D.法西斯。a是 (前)蘇聯動員。b是(前)蘇聯與英國鑒定互助條約。c是(前)蘇聯與美國鑒定互助條約。德國法西斯再力拼其全力,以三十步兵師、十三個坦克師、五個摩托化等進攻莫斯科,(前)蘇聯消滅了法西斯的二七一六輛坦克、五九八一架載重車、六六門大炮、四五八門迫擊炮等。第二戰線的實現。法西斯被最后殲滅……”如此等等。
冼星海試圖用這些現成的音調(例如《國際歌》和美國、英國的國歌等音調)去引起聽眾的聯想。這種插標簽式的使用主導動機,想通過標題文字含義去囊括標簽內容的創作法,他嘗試用交響樂表現歷史,用音符去“直譯”新聞報道,這違背了音樂的特殊規律(音樂藝術的非視覺性和非語義性),脫離了音樂形象的創造,在今天看來既無必要也不可能。但是50年有大量音樂家推崇,這值得我們反省。
二、冼星?!秳撟髟洝分械拿缹W觀
從《創作札記》上看,他對早期作品如:聲樂曲《牧歌》、《雨的鄉村》、《夜曲》等;器樂曲組曲《作品二號》、r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記錄得很簡單,只有名稱,沒有作品內容的注釋,后期的每一件都有內容注釋。
現在分析他的注釋有兩個目的:第一,為作品構思現實主義內容,如 “《第一交響曲》內容說明”“第一組曲《后方》內容有……”等等。他后期所有器樂作品都有“內容”或“內容可分為”的文字說明。第二,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理解自己作品。
具體分析其原因,冼星海回國后,在轟轟烈烈抗日救亡運動的感召下,用高昂的鮮明的愛國主義歌詞為內容創作革命歌曲,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愛國主義的革命熱情,為那高漲的抗日救亡革命運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抗戰的勝利立下了偉大的功績,他的歌曲成為戰斗的武器,前進的號角,其政治意義遠遠超過了的藝術價值,音樂的審美功能已經升華為一種不屈精神,音樂的價值被升華為一種“精神武器”,音樂被“實用化”。
但根據音樂的非語義性、非視覺性和空間時間性判斷,除了歌曲有歌詞的文字內容外,交響樂、組曲、協奏曲等純音樂,肯定沒有描述寫具體內容的功能。
三、20世紀50年代音樂家的導向
50年代的音樂家說冼星海:“他遺留給我們典范作品,將永遠成為我們的榜樣。我們必須沿著他們的道路繼續前進,創作更多更好的現實主義作品。”如:馬思聰在說:“嚴格地說,星海的某些作品在技術上是存在著缺陷的,是不夠成熟的……”
丁善德的說:“他們都是以音樂為武器向敵人進行頑強斗爭的英雄……星海同志的作品是多樣化的。從形式上分為:群眾歌曲、歌劇、器樂曲、交響曲、大合唱等,富于戰斗性,具有獨特風格。偉大的先行者,遺留給我們典范作品,將永遠成為我們的榜樣。我們必須沿著他們的道路繼續前進,創作更多更好的現實主義作品。”
馬可說:“星海的《第三交響樂》包含許多現實的戰斗內容,是根據《》和許多政治、經濟學材料來寫的?!?/p>
20世紀80時年代,音樂家瞿維先生:“絕大部份同志都肯定這部作品。構思十分雄偉,可以說是我國音樂史上第一部有氣魄的史詩性的富有哲理性的交響樂。”
這些音樂家,都肯定冼星海在交響樂中追求的現實主義內容,贊成冼星海要用交響樂來寫政治論文,馬可也是以推崇贊揚的態度來談冼星海的《第三交響樂》,歌頌冼星海的創作,把他的作品視為經典。
但這種導向給人們在認識、創作、欣賞交響樂時帶來難以克服的困難。這實際上全然不顧交響樂表現上的特點。我們要從音樂表現的非語義性視角,認識交響樂的表現特點,審視冼星海交響樂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遵循音樂藝術的特殊規律,不能將交響樂創作“實用化”, 放棄交響樂中的“標簽式”作曲法,放棄“史實細節”描寫,放棄“政治論文”推理和翻譯,探索中國交響樂健康科學發展的道路,創作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 冼星海.我們學習音樂的經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2] 馬思聰.紀念聶耳、星海[J].人民音樂,1955,(10).
[3] 丁善德.沿著聶耳、星海的道路前進[J].人民音樂,1955,(10).
[4] 馬可.冼星海是我國杰出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音樂家[J].人民音樂,19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