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57: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衰微的意思,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守一 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于對“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此法大約在東漢時就曾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后,守一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為后來內月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存思 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期,此法曾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住,將意念存于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視。
導引 是伸屈、俯仰、行臥、倚立等各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相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導引大約在秦漢時已經流行。其后,導引之勢越來越多,并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后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吐納 是在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求長生延年。吐納大約秦漢時已在流行。后來的內丹功夫也十分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后天之氣。
胎息 是在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胎息大約秦漢時已在流行,魏晉以后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息之狀,成為后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服食 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藥物來求得長生成仙。該法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并流傳,在魏晉和唐代曾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藥和金石藥。草木藥的功效在于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藥石因為采自天地之間,古人取類比象認為服金石藥即可長存不朽。
外丹 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藥,以求長生。外丹養生大約形成于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藥致死者甚多,此法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后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藥對于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的,有些則是有毒的,服用過量即可致死。但是它在道教養生術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深遠影響的客觀存在,并在客觀上對于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藥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內丹 是以人體作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用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以求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大約始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后,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的主要方法。從宋、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各種方法,并且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房中 指男女性生活的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經形成,兩漢時就已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并不禁欲,還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后因流于,在南北朝時期被清除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起居 指人的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穿著、房舍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理,以求健康長壽。對于起居攝養之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們多有論述,道教綜合繼承并加以系統化,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頤養生息的起居之道。 (據養生網)
讀書誘發了人的思緒,使想象超越時空;讀書豐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觸博大智慧的老人;讀書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麗。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洞仙歌李元膺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洞仙歌北宋 李元膺
一年春物,惟梅柳間意味最深。至鶯花爛漫時,則春已衰遲,使人無復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無后時之悔。
雪云散盡,放曉晴池院。楊柳于人便青眼①。更風流多處,一點梅心,相映遠,約略顰輕笑淺。
一年春好處,不在濃芳,小艷疏香最嬌軟。到清明時候,百紫千紅,花正亂,已失春風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紅自暖。
[注] ①青眼:指初生之柳葉,細長如眼。
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上片先以“雪云散”“放曉晴”寫冬盡春歸的季候轉換,然后寫早春梅柳的獨有風姿。
B.下片“一年”三句,寫“小艷疏香”勝過濃芳,體現了詞人對春光美景獨特的審美眼光,。
C.“到清明”四句寫清明暮春時節百紫千紅,雖一片爛漫,但“春已衰遲,使人無復新意”。
D.詞末三句借景抒情,表達傷春之意,賞花不怕春寒,大不了喝酒自暖,也要早占韶光。
2.詩人提出“探春及早”的觀點,下列詩句所寫的景致,不符合作者的審美情趣的兩項是(6分)
A.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唐?楊巨源《城東早春》)
B.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C.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北宋?蘇軾《贈劉景文》)
D.花未全開月未圓,尋花待月思依然。(北宋?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E.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南宋?朱熹《春日》)
3.作者在序中說“一年春物,惟梅柳間意味最深”。
請對上片中所寫的梅柳作簡要賞析。(6分)
1.(3分)D
[“借景抒情”“傷春”錯。]
2.(6分)C
E
3.(6分)參考示例:“楊柳于人便青眼”句,形象地描繪出初生柳葉細長如眼的特點,用擬人手法,說柳遇人便露出了喜悅媚眼,賦予柳以多情的人格。
柳系新生,而梅將告退,“約略顰輕笑淺”句寫出冬去春來,梅不像柳那樣地喜悅,淡淡的微笑中含有一絲幾乎看不見的哀愁,采用擬人手法使梅花添了無限風韻。所以,詩人認為,早春的梅柳最能體現春意。
翻譯雪后陰云散盡,拂曉時池水花木的庭院已然放晴。楊柳綻放著嫩芽新葉,遇人便露出了喜悅媚眼。更有風流多情,是那一點梅心。遠遠地與楊柳相映,隱約地露出淡淡的哀愁、微微的笑容。
一年春光最好處,不在繁花濃艷,那梅柳初綻的清艷花朵和疏淡芳香最是嬌媚溫柔。到了清明時節,繁花盛開一片紛亂,現在極盛衰微的征兆,已喪失了春光美景的一半。及早地占取那短促的韶光。共同游樂追歡,莫管料峭春寒,醉酒紅顏渾身自然溫暖。
賞析此篇小序表明詞首是意提醒人們及早探春,無遺后時之悔。然而,詞有所本,唐楊巨源《城東早春》云:“家清景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舊意新調,此詞自有可喜之處。
上片分寫梅與柳這兩種典型的早春物候。隆冬過盡,梅發柳繼,詞人巧妙地把這季節的消息具體化一個有池塘的宅院里。當雪云剛剛散盡,才放曉晴,楊柳便綻了新芽。柳葉初生,形如媚眼,故云:“楊柳于人便青眼”。人們喜悅時正目而視,眼多青處,故曰:“青眼”。這兩個字狀物寫情,活用擬人手法,意趣無窮。與柳色“相映遠”的,是梅花。“一點梅心”,與前面柳眼的擬人對應,寫出梅柳間的關系。
蓋柳系新生,梅將告退,所以它不象柳色那樣一味地喜悅,而約略有些哀愁,“約略顰輕笑淺”。而這一絲化微笑中幾乎看不見的哀愁,又給梅添了無限風韻,故云:“更風流多處”梅不柳。
“一年春好處”句,即用韓愈詩句“最是一年春好處”意,挽合上片,又開下意:“至鶯花爛熳時,則春已衰遲,使人無復新意。”“小艷疏(淡)香”上承柳眼梅心而來,“濃芳”二字則下啟“百紫千紅”。清明時候,繁花似錦,百紫千紅,游眾如云。“花正亂”的“亂”字,表其熱鬧過火,反使人感到“無復新意”,它較之“爛漫”一詞更為別致,而稍有貶意。
釋迦牟尼佛,即如來佛祖(約前624年至前544年,一說為前564年至前484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原名為悉達多?喬達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意為“一切義成就者”。他本是迦毗羅衛國太子,父為凈飯王,母為摩耶夫人。在19歲時,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于35歲那年,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年八十在拘尸那迦城實現涅。他是佛教創始人,成佛后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為佛祖。
元朝統治者崇信喇嘛教(藏傳佛教),元世祖曾封喇嘛教法王八思巴為“國師”和“大寶法王”。隨著正式歸附于內地中央政府,藏傳佛像藝術伴隨著藏傳佛教開始傳入內地,在元王朝對藏傳佛教的尊祟和大力扶持下,藏傳佛教藝術在漢文化區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佛像和菩薩像受尼泊爾造像風格影響較大,成為當r內地藝術舞臺上最為光彩奪目的藝術形式。同時,在內地傳統審美觀念和雕刻技法的影響下,這種藝術形式又悄然地改變著原有的風貌,常常在一尊佛像中糅合了多個地域風格的特征,呈現出一種嶄新的藝術特色。但整體而言漢傳佛教受到的極大壓制,使傳統佛教藝術在甘肅開始出現衰微頹勢,這件元代鎦金釋迦牟尼佛銅坐像正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特點。
該佛像通高21.7厘米,長19.5厘米,寬 15.2厘米。肉髻高聳,螺發大耳,寬額廣頤,修眉長目,眉有白毫,面部為倒置的梯形,五官緊湊,面相清秀靚麗,表情恬淡柔和,軀體健碩,肩寬,腰細,胸部豐滿,身披右袒式袈裟,衣裙流暢,右手施無畏印,左手與愿印,結跏趺坐于蓮花寶座上。蓮座寬扁圓潤,蓮瓣飽滿均勻,分大小兩層,蓮瓣上飾有一周連珠紋,蓮座底接近三角形,重心合理,造型穩固。從整體造像風格來看,面相豐滿,臂部及腿部的衣紋采用淺顯的陰刻紋,刀法嫻熟,簡潔明快,手腳、體態雕鑄考究,生動傳神,是元代藏傳佛教造像的典型之作。金身是佛像外觀三十二項特色之一,所以鎦金佛像在佛教信徒中備受推崇。從材料上看,銅鎦金佛像因為其制作難度較木雕、石雕更大,所以藝術價值較高。這尊鎦金銅佛像為研究元代佛教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實物見證。
禪是禪那(巴利文Jhāna,梵文dhyāna)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
禪學方面,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它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
一、歷史簡介
禪宗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故禪宗又稱達摩宗;禪宗也因自稱得佛心印,又稱為佛心宗。禪宗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以參究、禪定為方法,以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
相傳中國禪宗為菩提達摩(南朝宋末人)創立,達摩于北魏末年活動于洛陽,倡二入四行之禪修原則,以《楞伽經》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為再傳。璨弟子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東山法門,為禪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晚年入京,為三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眾,以惠能為六祖。時稱“南能北秀"。北宗主張"拂塵看凈"的漸修,數傳后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
二、頓悟祖師
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真正創立者,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禪宗廣為流傳,于唐末五代時達于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佛學特點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后世禪宗流入禪語機鋒、呈口舌之辯,違反了禪宗的本意。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對中華氣功學的理論和方法有巨大貢獻。
相傳南北二宗之爭,始自五祖弘忍選嗣法弟子。神秀作偈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忍以為未見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忍以為得其禪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認可其嗣法地位。以后北宗主拂塵看凈之漸修;南宗主張頓悟而即身成佛,認為“舍離文字,直探心源,聞言當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才是修禪正途,其禪法可概言為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發慧。
三、傳承弟子
惠能弟子中最負盛名的是南岳懷讓(677―744年)與青原行思(?―740年)。另有神會居洛陽菏澤寺,創菏澤宗,被尊為七祖,門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懷讓住南岳衡山,創南岳系。青原住江西吉安,創青原系。懷讓弟子道一(709―788年)尊稱馬祖,其門下懷海影響最大,稱洪州禪。懷海弟子有黃檗希運、溈山靈佑。希運門人義玄(?―867年)在河北鎮州創臨濟宗。靈佑與其弟子仰山慧寂(814―890年)創溈仰宗。行思門下石頭希遷(700―790年)一系數傳至洞山良價,再傳至曹山本寂,師徒共創曹洞宗。希遷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數傳至義存(822―908年),其門下師備之再傳文益(885―958年)創法眼宗,住金陵清涼寺;師備同門文偃(?―949年)住韶州云門山,創云門宗。晚唐至五代,禪宗發展極盛。兩宋之后,儒道釋三教合流,禪宗風格略變,大量“公案”、“誦古”文字著述問世。宋代,臨濟宗中又分出方會(992―1049年)所創之楊岐宗和慧南(1002―1069年)所創之黃龍宗。元明之后,禪凈合流形勢大成,禪宗衰微。
禪宗流入朝鮮始于神秀門下之新羅僧信行(704―779年),所傳為北宗禪。馬祖門下之道義則將南宗禪帶到朝鮮(820年)。越南禪宗最早為天喜禪派,為從僧璨受禪法之毗尼多流支(?―594年)所創。南宋時,日僧榮西在天臺山受法,禪宗臨濟黃龍派遂傳入日本;南宋末中國僧人東渡日本又傳去楊岐禪法。13世紀初日僧道元又將曹洞禪法帶至日本,稍晚從百丈懷海受禪法之無言通創無言通禪派,后更有黃龍系(一說云門系)的草堂禪派(11世紀)和臨濟系的竹林禪派(13世紀末)等。17世紀,福建黃檗山萬福寺隱元隆琦應邀赴日弘法,設壇傳授禪戒,成為日本與曹洞、臨濟并列的黃檗宗二始,至今不衰。
四、五家七派
溈仰宗。溈山靈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創立于湖南寧鄉溈山密印寺。溈仰宗強調機和用、信位和人位,及文字和精神之間的差別。溈山在得意忘言這一點上跟莊子完全相同。
臨濟宗。黃檗希運禪師住持宜豐黃檗寺(今江西境內)時初露端倪,義玄從希運學法33年之后往鎮州(河北正定)建臨濟院后創立,因義玄住鎮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臨濟院而得名。臨濟宗傳至楚圓門下,又分出黃龍派、楊岐派。臨濟宗認為無位真人就是真實的自我。
曹洞宗。由洞山良價與其弟子曹山本寂創立。良價禪師治所在今江西宜豐縣洞山;良價的弟子本寂在豫章洞山(今江西境內)普利院學法數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黃境內)弘揚師法。由于良價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禪林中把師徒兩人創立、弘揚的新禪宗稱為“曹洞宗”。曹洞宗以自忘來完成自我的實現。
云門宗。文偃創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門山(在今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北)光泰禪院而得名。云門宗一面逍遙于無極,一面又回返人間。
法眼宗。文益創立,因南唐中主李賜謚其為“大法眼禪師”而得名。法眼宗完全奠基于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關鍵詞 愁 秋 意象
中圖分類號:B842.4 文獻標識碼:A
Development of "Worrying" and Mental Imagery
ZHOU Ling, SUN Yuejiao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Abstract The first part analyzed the glyph, evolutionary proces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worry". Initially, the "worry" is through the "autumn" word to express. In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process,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 human mental activity, in the "autumn" word below added a "heart" to represent mental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personal feelings. And psychology related to "worry" There are three kinds: sorrow, sorrow and nostalgia. With the "worry"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 poetry analogy to other commonly used to express the image of "worry". The second part respectively uses cicadas, autumn and landscape imagery three kinds to simulate of worrying.
Key words worry; autumn; image
1 “愁”的發展
離別相思之愁、傷春悲秋之愁、故園家國之愁,到處可見對愁的描寫。正因為愁情無處不在,由此涌現出一批以描寫此情而聞名的人物:李清照、辛棄疾、余光中等等。從古至今,愁情一直圍繞著無論是文人過客還是平民百姓。
1.1 “愁”的形成
“愁”由“秋”和“心”構成。“秋”原型寫做,完全是一只蟋蟀的樣子,因為蟋蟀只活于秋季,秋過而生命消逝,因此用蟋蟀的形狀來表示“秋”。又因為秋天萬物蕭瑟,草木凋零,秋蟲身故,景象荒涼,因而古人也用“秋”來表示“愁”的情緒。《廣雅·釋詁四》中有:“秋,愁也。”“愁”情最初即是用“秋”字來表示的。“心”為象形字,最初是以心臟的形狀來表示,即,隨后發展為“心”,成為現代漢字中常見的組成部分,凡是跟心理活動有關的字詞,都包含著“心”。
“愁”字出現較晚,是到了說文·心部中才有記載的,“秋”與“心”都出現較早,“愁”即是由這兩字組合而成的。最初寫作,雖然“愁”字出現較晚,但并不代表這種情感也出現教晚,只是這種愁情由出現較早的“秋”來表示。既然“秋”可以表示“愁”,為什么又要另外造“愁”字呢?這與語言文字交際職能的制約有關:“秋”的本義指四季之一,由于“秋”的時令特征(因為秋天草木凋零、萬物蕭瑟,因此很容易產生愁情)引申出“悲愁”之義,但是同一個字,既要表“秋”,又要表“愁”,容易產生混淆,進而有礙信息的準確傳遞,所以需要另造“愁”字分擔其義。于是,人們便在“秋”字下面加了“心”部來表示“秋”的引申義——“愁”。①也更突出了“愁”為心理活動。
1.2 “愁”的含義
《說文》中有:“愁,憂也。從心,秋聲。”“愁”有三種讀音,每種意思不同。(1)chou讀二聲。其意思有:①,憂愁;憂慮。《說文·心部》:“愁,憂也。《增韻·尤韻》:“愁,慮也。”《后漢書·章帝紀》:“令失農作,愁擾百姓。”②,悲哀,悲傷。《廣雅·釋詁說》:“愁,悲也。”③,忿恨。《廣雅·釋詁二》:“愁,恚也。”④,苦。《墨子·所染》:“傷形費神,愁心勞意。”《論衡·治期》:“愁神苦思,撼動形體。”⑤,景象慘淡。漢班倢伃《擣素賦》:“佇風軒而結睇,對愁云之浮沉。”(2)qiao讀三聲《集韻》子小切,上小精。同“愀”。容色改變貌。《集韻·小韻》:“愀,色變而。或書作愁。”陸德明釋文引鄭玄曰:“愁,變色貌。”(3)jiu一聲《集韻》將由切,平尤精。同“楢”。聚集。《及韻·尤韻》:“楢,《說文》:‘聚也。’或愁。”②
在“愁”的解釋中,只有二聲讀音“愁”的前三種與心理學意義有關,但第三種“忿恨”已經不再用愁來表示。同時,“愁”的含義在發展中又衍生出另一種寓意,即“鄉愁”,表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愁”的含義中,最常見的即是憂與悲的解釋。由于意象思維是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模式,主要通過以物觀象以及取象類比的方式認知世界、推演聯系。③因此愁情經常以意象的方式表現出來。
2 “愁”的心理學意象
“愁”(worry, anxious),在甲骨文中原形為蟋蟀之類的昆蟲。蟋蟀屬于一種秋蟲,只活于秋季,其叫聲愀愀然,秋去即身死。高樹藩總結說:“古人造“秋”字,文以象其形,聲以肖其音,更借以名其所鳴之季節曰秋。”④因而,“秋”字所包含的原型意義,也就有了生命衰微走向死亡的信息,包含著凄涼和悲哀的意境。從心理學的角度考察,意象符號是一種工具,是由讀者接受過程中不斷被改造成具有主觀經驗及情感象征意義的表現形式。意象的選擇、提煉、重組是受作者的主觀情緒支配的。⑤文人墨客的作品中也處處留有取物類比的痕跡。鑒于以上對“愁”的分析,其意義主要表現為三種:憂愁、悲愁和鄉愁,相應的通常以蟬、秋和自然景物的意象來體現。
2.1 以蟬所體現的“憂愁”
勃蘭兌斯在《十九世紀文學主潮》中說:“憂愁意識普遍地存在于中國藝術中,決定了中國詩詞的特種基調”。蟬意象凝聚著古代文人嘆時傷逝的生命體驗,是他們生命意識的外化。蟬到夏季才變為成蟲,到了深秋季節就要死去,生命極其短暫。莊子有。“蟪蛄不知春秋”之說,據《雅·釋蟲》記載,蟪蛄即蟬的異名,是生命短促的象征。此意象與最初“秋”字的蟋蟀形象相同。而對人來說,生命也只是一次性的,蟬與人生命短暫的相似性,使人對蟬有了深深的認同感。因此,人們在聽到蟬秋日的叫聲,極易惹動自己對生命的惆悵之情,產生生命短暫,人生苦短的愁情。例如:唐代雍陶的《蟬》中有:“高樹蟬聲入晚云,不惟愁我亦愁君”;唐代陸暢的《聞早蟬》中有:“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一聲來枕上,夢里故園秋。”作者通過以蟬類比的方式,將愁情寄予其中。蟬也因此成為“憂愁”的代名詞。
2.2 以秋所體現的“悲愁”
朱熹在分析悲秋—大自然的生命律動與人生自我關系時說:“秋者,一歲之運盛極而衰,蕭條寒涼,陰陽用事,草木零落而百物凋悴之時,有似叔世希邦,主昏政亂,賢智屏絀,奸兇得志,民貧財匱,不復振起之象。”⑥文人中也常以“秋”來表達愁情,如: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有“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杜甫《登高》中有“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郎士元《登高》中有“共是悲秋客,哪知此路分”。作者分別將仕途坎坷之愁、淪落他鄉之愁、分離之悲愁通過秋天的意象表現出來。
2.3 以景物所體現的“鄉愁”
在臺灣的散文創作中,思鄉懷歸情感一直是貫穿其中的主旋律。在以物寄鄉愁的表達中,尤以余光中為代表。20世紀80年代后,余光中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因此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如:在散文《鄉愁》中,他將鄉愁比作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席慕容的《鄉愁》中也這樣寫到:“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離別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以描寫愁情著稱的李清照也用自然景物來表達“愁情”。她在《一剪梅》中寫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注釋
① 蔣蕊.“離人心上秋”——說“愁”.咬文嚼字,1995(4):13.
② 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1996:971-972.
③ 呂小康,汪新建.意象思維與軀體化癥狀:疾病表達的文化心理學途徑.心理學報,2012.44(2).
④ 高樹藩.中文形音義大字典.中華書局,1989:1189.
高二年級有兩大特點:一、教學進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課程。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戰,認清高二,認清高二的自己,認清高二的任務,顯得意義十分重大而迫切。下面好范文小編為你帶來一些關于高二陳情表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陳情表原文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湯藥,未嘗廢離。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猥以微賤,當待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以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陳情表翻譯臣李密言:臣子因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親改了嫁。我的奶奶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又多病消瘦,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臣子小的時候經常有病,九歲時還不會走路。孤獨無-,一直到成家立業。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哥哥弟弟,門庭衰微福氣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里又沒有照管門戶的僮仆。孤孤單單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劉氏很早就疾病纏身,常年臥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時候太守逵,推舉臣下為孝廉,后來刺史榮又推舉臣下為秀才。臣下因為沒有人照顧我祖母,就都推辭掉了,沒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像我這樣出身微-地位卑下的人,能夠去服待太子,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十萬火急,刻不容緩。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立刻為國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又不見準許。我是進退維谷,處境十分尷尬。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故舊老人,尚且還受到憐惜養育,何況我的孤苦程度更為嚴重呢?而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歷任郎中和尚書郎,本來圖的就是仕途通達,無意以名譽節操來炫耀。現在我是一個低-的亡國俘虜,實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所圖呢?但是只因為祖母劉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樣子,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余生。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相濡以沫,正是因為這些我的內心實在是不忍離開祖母而遠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歲了,祖母今年九十六歲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長著呢,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內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至誠的心,滿足臣下我一點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著當以犧牲生命,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聞達。
陳情表注釋“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是臣下對君王指陳時事、直言規勸抑或使之改正錯誤的文體。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以:因險釁(-iǎn-ìn):兇險禍患(這里指命運不好)。險,艱難,禍患;釁,災禍
夙:早時,這里指年幼的時候。
閔:通“憫”,指可憂患的事(多指疾病死喪)
兇:這里指他家中不幸的事
【慈父見背】
見背:背離我,離我而去。這是死的委婉說法。指棄我而死去。
【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行年:經歷的年歲
舅奪母志:舅舅強行改變母親想要守節的志愿。這是母親改嫁的委婉說法
【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
憫:憐憫。蘇教版作“愍”。
躬親:親自
【至于成立】
至于:直到。
于:介詞,引出對象
成立:成人自立
【終鮮兄弟】
終:又;
鮮:少,這里指“無”的意思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門:家門。
門衰祚薄:家門衰微,福分淺薄;祚(zuò):福分
兒息:同子息、生子;息:親生子女。又如:息子(親生兒子);息女(親生女兒);息男(親生兒子)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期:滿一周年。
功:服喪九月為大功,服喪五月為小功。這都指關系比較近的親屬。“期功”意為“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強近:勉強算是接近的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應門:照應門戶。
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僮:童仆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煢煢:孤單的樣子
孑:孤單孑立:蘇教版作“獨立”
吊:安慰
【夙嬰疾病,常在床蓐】
嬰:纏繞,這里指疾病纏身
蓐:陳草復生。引申為草墊子、草席。
【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廢:廢止,停止服侍
離:離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到
奉:承奉
圣朝:指晉朝
沐浴清化:恭維之辭,指蒙受清平的政治教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察:考察和推舉
孝廉: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當地的人物,向朝廷推薦孝順父母、品行廉潔的人出來做官
舉:推舉
秀才: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這里是優秀人才的意思,與后代科舉的“秀才”含義不同。
【辭不赴命】
辭:辭謝。
赴:接受。
命:任命。
【拜臣郎中】
拜:授予官職
郎中:尚書省的屬官
【尋蒙國恩,除臣-】
尋:不久
除:拜官受職
-:即太子冼馬(-iǎn),太子的侍從官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猥:自謙之詞,猶“鄙”
微賤:卑微低賤
當:擔任
東宮:指太子,因太子居住在東宮,這里是借代
隕首:頭落地,指殺身。隕,落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切峻:急切而嚴厲
逋慢: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逋:逃脫慢:怠慢,輕慢。
【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于:比星火:流星的光比流星的墜落還要急。指催逼的十分緊迫。
【劉病日篤】
篤:病重,沉重
日:一天比一天
【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茍:姑且
告訴不許:申訴不被允許,告訴:申訴(苦衷)
【實為狼狽】
實為:總結上文
狼狽:形容進退兩難的情形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
伏惟:俯狀思量。古時下級對上級表示恭敬的詞語,奏疏和書信里常用。
故老:年老而德高的舊臣
蒙:受
矜育:憐惜養育
【且臣少仕偽朝】
偽朝:蔑稱,指被滅亡蜀朝
【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歷職:連續任職
郎署: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國曾任郎中和尚書郎。署:官署,衙門
圖:希圖。
宦達:官職顯達。宦,做官;達,顯貴
不矜:不看重。矜,自夸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南朝《文選》加),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拔擢(zhuó):提拔
寵命:恩命
優渥(wò):優厚
盤桓:猶疑不決的樣子,指拖延不就職
希冀:企圖,這里指非分的愿望
【日薄西山】
日薄西山:太陽接近西山,喻人的壽命即將終了。薄,迫近
【人命危淺】
危淺:活不長,指生命垂危。危:微弱淺:指不長
淺:不長
【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更(gēng)相:交互
是以:因此
區區: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古今異義);另一說指“我”,自稱的謙詞
廢遠:廢止遠離。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烏鳥私情:烏鴉反哺之情,比喻人的孝心
終養:養老至終
【臣之辛苦】
辛苦:辛酸悲苦,這里指辛酸苦楚的處境(古今異義)
【二州牧伯】
二州:指梁州(在今陜西省漢中地區)、益州(在今四川省)
牧:古代稱州的長管;伯:長
【皇天后土,實所共鑒】
皇天后土:文中指天地神明
鑒:審察,識別
【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以保卒余年】
矜憫:憐恤。
聽:任,這里是準許、成全
庶:庶幾,或許,表示希望或推測
保:安;卒:終
【死當結草】
結草:指報恩。
典故,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見成語“結草銜環”,說春秋時,晉大夫魏武子有愛妾,武子病時,囑咐其子魏夥說,自己死后,令妾改嫁。到了病危時,又說令妾殉葬。武子死后,魏夥把父妾嫁出,說是遵守父親神志清醒時的遺命。傳說后來魏夥和秦將杜回作戰,看見一老人結草絆倒了杜回,夜間魏夥夢見老人說是魏武子妾的父親,幫助他是為了報答不令女兒殉葬的恩德。現在表示死后也會像結草老人一樣來報答恩情。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不勝:禁不住。勝(shēng),承受,承擔。
犬馬怖懼之情:這是臣子謙卑的話,用犬馬自比
拜表:拜上表章
家族化企業在擺脫了生存期之后,導致陷入營銷僵局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1、 面子心理。中國人重面子。一些家族化企業容易病急亂投醫,而之所以有時會患上
“重病”,危及到企業生存,往往跟企業主的面子心理有很大的關系。以前產品賣的好好的,現在發現市場越來越難做,迷茫徘徊,總認為是時機不好,又不好意思向別人說,否則影響自己的形象,直到企業的銷售越來越衰微,才不得不請教高手或盲目請咨詢公司或參加一些“速成”培訓,妄求快速解決企業的問題。
2、 溫水青蛙效應。很多家族式企業,利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順風順水地完成
了第一桶金的積累,在那個產品供不應求的時代,誰能把產品生產出來,誰就能夠掙錢,也許是掙錢太順了,很多企業主從沒有考慮過“寒冬”的到來,中國經濟軟著陸或由熱到冷,讓很多家族式企業慢慢就成了“溫水里的青蛙”,對外部的市場了解太少,缺乏營銷的意識。
3、 唯我獨尊,在“很自我”的圈子拔不出來。有人說,在中國,只有有錢人,而缺乏
紳士。很多家族企業老板借助與政府的良好關系,掙了很多錢,他們認為,只要打通了政府關系,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他們不知道,市場和顧客,是不管你跟政府關系怎么樣的。筆者認識一個企業老總,張口閉口認識市領導、縣長、局長什么的,口氣很大,但不容樂觀的一個現實是,這家企業銷售每況愈下,老板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4、 能力缺陷。在筆者已出版的著作當中,曾把企業分為兩類:機會型和能力型,并提
倡企業要從機會型向能力型轉變。作為企業老板也是如此,一些家族式企業老板具有較強的公關能力或是技術能手,但卻不懂營銷,不懂管理,或外行管理內行,造成企業銷售工作停滯不前。
5、 缺乏合適的決策機制,錯失時機。既然是家族式企業,一般就會有很多家族成員參
與其中,包括決策,但由于都是創業老板,加上都是親戚,甚至兄弟、姐妹等,要么就是一言堂,要么就是亂吵吵,但最后卻是不了了之,這種缺乏效率的決策機制,容易錯過一些好的市場機會。
6、 沒有真正的領導、管理核心。一些家族化企業,看似也有挑頭或負總責的,但在一
些核心利益方面,尤其是市場投資方面,卻往往很難形成一致意見,結果造成該做的事情做不了。比如,有一家冰激凌家族企業,老大負責整體,老二負責采購,姐姐負責財務,但老大找來的銷售總監批復的一些營銷政策,到了財務部姐姐那里卻不讓執行,這不僅讓職業經理人難堪,也讓看似權威的老大左右為難,這就是權責不分,沒有真正的領導、管理的突出表現。
7、 把職業經理人看成“外人”。曾經看過牛根生的一段博客,當老牛跟他的上司說,
要在全國每一個省會城市都建一個冰激凌工廠時,上司問他,管理人員從哪里來?老牛說,招呀,上司說,那是人家的人,老牛反問,哪個人過去不是“人家的人”,由此,老牛感嘆到:當一個管理者主觀上區分“你的人”、“我的人”的時候,那就接近畫地為牢了!現在看看我們身邊的家族式企業,很多不都是把職業經理人看成“外人”嗎,拉幫結派,這樣做,能讓這些銷售總監們全身心融入到企業嗎?
8、 只信賴“自己人”。一個家族式企業,聘請了一位銷售總監,老板出差了,銷售總
監需要支出一筆費用來處理市場遺留問題,但老板不在家怎么辦?最后,給老板電話,老板讓找負責生產部的弟弟簽字,從而才從財務上支出錢來。這就是權責不分,只給責任,不給相應的權利,或者說雖然給了職務,卻沒有給予信任。
9、 只顧現在,不管未來,或看不到未來。一些家族化企業往往只顧眼前利益,不考慮
將來,于是,他們無論用人,還是做產品,或者市場投入,都缺乏長遠的規劃,市場判斷往往靠拍腦門,或憑感覺,而這樣做,從長遠來講,都是靠不住的。
【關鍵詞】潮爾;樂曲;科爾沁;民歌元素
中圖分類號:J6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2-0083-01
21世紀以來,絕大多數的文人學者開始逐漸關注起文化遺產,同時認為古老的文化應該傳承保護下去。正是這種觀念,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本文主要研究對象就是瀕臨消失的蒙古族傳統樂器潮爾及其文化,著重探討潮爾樂曲中的科爾沁民歌元素表現。
潮爾樂曲是蒙古族的民間樂曲,不僅體現了蒙古族先民的游牧生活、審美意識和創造力,而且更具體地體現了蒙古族先民的多聲部思維方式和獨特的多聲部音樂形態,并融入了科爾沁民歌。“潮爾”為蒙古語,有兩種意思:一是指多聲合音,二是單指能奏出多聲合音的樂器。潮爾大師色拉西先生是潮爾文化的優秀傳承人,他演奏的潮爾是蒙古族古老的弓弦樂器,下面所闡述的內容都是根據色拉西先生演奏的潮爾樂曲以及結合文獻資料分門別類的,那么,潮爾樂曲都有哪些類別的科爾沁民歌元素在其中呢?通過分析研究總結,從音樂風格方面看有以下類別:
一、蒙古族古代英雄史詩曲牌:如《開篇》、《奔馬》、《打仗調》、《敘述調》、《惡魔調》等。這些潮爾樂曲是古代蒙古部落時期的遺音,在經過色拉西先生用潮爾演奏后,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
二、古老的宴歌:《穆色烈》、《天上的風》、《雁》等。
三、古老的科爾沁長調民歌:如《騰格里莫圖》、《本賓西里》、《高高的博格達山》、《烏拉蓋河》、《朱色烈》、《車里水深》、《姑嫂之間》等。這些古老的科爾沁長調民歌不僅是科爾沁民間音樂的精華,也是蒙古音樂的無價之寶,在經由色拉西先生演奏才得以保存、傳播和弘揚下去。
四、科爾沁短調民歌:《英雄陶克圖》、《嘎達梅林》、《韓秀英》、《南斯拉》、《碧斯曼姑娘》、《金珠爾瑪》等。
以上這四種類別的潮爾樂曲都是根據科爾沁民歌進行加工改編而成的器樂曲,那么從調式方面來看,不僅有單一調式的潮爾樂曲,還有變換調式調性的潮爾樂曲。
一、單一調式的潮爾樂曲。如古老的宴歌《天上的風》、《雁》;古老的科爾沁長調民歌《朱色烈》;科爾沁敘事短調民歌《嘎達梅林》、《諾恩吉雅》、《金珠爾瑪》等都是單一調式的潮爾樂曲,其中羽調式的潮爾樂曲占的比重較大,因為羽調式最能表達出蒙古族先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體驗,也可以說羽調式是蒙古族人民表達內心思想感情的一個代表調式。
以色拉西先生演奏的古老的科爾沁長調民歌《朱色烈》為例,這首潮爾樂曲由上下兩大樂句構成,d羽調式。樂曲開頭以主音d開始,終止在屬音a上;下樂句屬音a開始,終止在主音d上。由此可以看出,雖說是以古老的科爾沁長調民歌為基礎演奏的民間潮爾樂曲,但是具備了十分爛艿慕峁梗和聲序進清晰明了,由此也體現了蒙古族先民們的早期多聲部思維方式和審美需求。
二、轉換調式調性的潮爾樂曲。調式調性的變化會使樂曲產生調式色彩與調性色彩的對比,增強音樂旋律的推動和美化音樂的作用,從而更好地表達音樂作品的各種情緒的變化和發展,塑造出更加感人的音樂形象。具有科爾沁民歌元素的潮爾樂曲大體上有兩種調式調性的轉換方法:
首先是同主音調式轉換,即指主音相同而調式不同的轉換方式,這種轉換方法可使變換的樂句或者樂段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對比,增強潮爾樂曲的調式色彩性的對比。例如古老的宴歌《穆色烈》就屬于同主音的調式轉換,是從D徵調式轉入D羽調式。這首潮爾樂曲低音持續均為A音,恰是D徵調式和D羽調式的共同音――屬音,使得兩調式之間的轉換很自然的出現。
其次,調式相同而主音不同的轉換。例如《騰格里莫圖》,不穩定e羽調式轉入a羽調式。e音與低音聲部持續的a音構成了純五度進行,而后樂句中出現了明確的C宮音,轉而進入a羽調式。
除了科爾沁民歌外,潮爾樂曲還有在蒙古民間長期流傳的漢族歌曲,如《得勝令》、《八音》、《普庵咒》、《柳青娘》等。這些潮爾樂曲對研究蒙、漢兩個兄弟民族在音樂文化上的交流,具有重要價值和作用。
綜上所述,潮爾樂曲中的科爾沁民歌占的比重非常大,由此可以看出色拉西先生對科爾沁草原的歷史故事以及民間音樂的積累和深入理解的程度,不僅僅是融化在他血液中的民間音樂,而且是優秀的萬不可丟失的蒙古族草原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關鍵詞]《菅家文草》 口語詞 雙音化
[中圖分類號]H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11-0075-02
所謂口語詞,主要指流行于民間,人們日常生活所常用,具有通俗易懂、簡潔親切、富有時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的詞語。日本學者松尾良樹在《平安朝漢文學和唐代口語》一文中指出,唐代口語資料主要有7個來源,即敦煌之部、小說之部、筆記之部、史書之部、唐詩之部、私典之部、域外之部。唐詩是我們研究唐代口語不可或缺的資料,域外漢籍也是研究口語的重要資料。在日本漢詩文中,《菅家文集》是研究唐代口語在域外傳播的珍稀語料。通過調查發現,《菅家文集》蘊含著大量的唐代口語詞匯,僅松尾良樹在《平安朝漢文學和唐代口語》一文中就列舉了近百個口語詞,如:阿娘、阿爺、一向、一種、一般、縱教、縱使、商量、觸事、呵呵、衙頭、何似、軟腳、年紀等等。松尾良樹對《菅家文集》的有關詞匯進行了初步整理,尚未進行源流考辨。同時,也有許多遺漏,如三五、七八、七條、惱殺、此間、當時、向前、向后、街頭、多許、夜來、晚來、廝兒等。本文選擇以下諸詞略作考述,以展示唐代口語詞匯在日本的傳播軌跡。
“夜來”“晚來”:蔣紹愚先生在《唐詩語言研究》中指出,《春曉》中的“夜來”是口語詞,“夜來”的“來”是詞尾,可以放在名詞、形容詞后面,構成表示時間的詞語。《唐五代語言詞典》中也收錄了“夜來”,列舉有兩個義項,昨夜和夜間。《漢語大詞典》中的“夜來”有四個義項:一是入夜。例子是杜甫《遣懷》詩:“夜來歸鳥盡,啼殺后棲鴉”。二是夜間;昨夜。例子是孟浩然 《春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三是昨天。宋代賀鑄《浣溪沙》詞:“笑捻粉香歸洞戶,更垂簾幕護窗紗,東風寒似夜來些”。四是魏文帝愛妾薛靈蕓的別名。
據調查顯示,“夜來”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鮑照《夜聽妓詩》:“夜來坐幾時,銀漢傾露落。澄滄入閨景,葳蕤被園藿。”唐代承其用,張說《岳陽早霽南樓》:“山水佳新霽,南樓玩初旭。夜來枝半紅,雨后洲全綠。”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夜來”在唐詩中出現頻率較高,僅在白居易詩中就出現了12次,是一個流傳比較廣的口語詞。在《菅家文草》中,“夜來”出現3處,主要表示夜間、夜里的意思。
《踐別同門故人各著緋出宰》:悔不當時千萬謝,應煩別后夜來夢。
《傷巨三郎,寄北堂諸好事》:偷謚貞文為汝誄,夜來窺得巨門星。
《九日侍宴,同賦仙譚菊。各分一字,應制》:夜來月照光明見,曉后風涼香氣起。
“晚來”一詞《漢語大詞典》亦有收錄,意思是傍晚,入夜,所舉用例為杜甫《題鄭縣亭子》詩:“更欲題詩滿青竹,晚來幽獨恐傷神。”其實,“晚來”早見于初唐李百藥《雨后》:“晚來風景麗,晴初物色華。薄云向空盡,輕虹逐望斜。”王昌齡《趙十四兄見訪》:“晚來常讀易,頃者欲還嵩。世事何須道,黃精且養蒙。”在《白居易全集》中,該詞更是頻頻出現,而在《菅家文集》中亦有兩處出現:
《相府文亭,始讀世說新書。聊命春酒,同賦雨洗杏壇花。應教一首》:“晚來春酒終無算,花色人顏醉一般。”
《敘意一百韻》:“紅輪晴后轉,翠幕晚來褰。遇境虛生白,游談時入玄”。
“晚來”“夜來”都是口語詞,“來”字虛化,沒有實際意義。王云路《中古詩歌附加式雙音詞舉例》中指出:“‘來’的含義都虛化了,其主要作用是構成雙音節時間詞”。漢語詞匯由單音節向復音節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趨勢。王力《漢語史稿》:“漢語復音詞的構成,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連綿詞;(二)詞根加詞頭、詞尾;(三)仂語的凝固化。”“來”作為時間名詞后綴,在《菅家文集》中還出現了“春來”“秋來”“夏來”“近來”等詞。同時,在《菅家文集》中,“來” 還有動態助詞的功用,如“添來”“飲來”“歸來”“往來”“分來”“懷來”“適來”,又有用作形容詞詞綴的“新來”“怪來”等。
“廝兒”“廚兒”:“廝兒”,在《漢語大詞典》中列有兩個義項,其一:輕蔑的稱呼,猶言小子。例子是宋代呂居仁《軒渠錄》:“大琮遲疑不能下筆,嬸笑云:‘原來這廝兒也不識字,’聞者哂之。”其二:小男孩。例子是元朝王實甫的《西廂記》第一本楔子:“又有個小妮子,是自幼伏侍孩兒的,喚做紅娘。一個小廝兒,喚做歡郎。”江藍生先生《唐五代語言詞典》中收錄了“廝兒”:“對奴仆的稱呼。”舉例《變文集》卷三中《燕子賦》:“如今會遭夜莽赤推,總是者黑廝兒作祖。”以及卷二《廬山遠公話》:“此個廝兒,要多小來錢賣?”《唐五代語言詞典》還收錄了“小廝兒”:“小孩”,舉例《變文集》卷一《張義潮變文》:“莫怪小男女哆語,童謠歌出在小廝兒。”《漢語大詞典》的義項缺失并且例子較晚。王季思對《西廂記》中的“廝兒”校注:“元人稱男孩曰廝兒”。廝兒不是元代才有的對男孩的稱呼,唐代就有,并且“廝兒”是對奴仆的稱呼這個義項在《菅家文草》中得到了證實。
在《菅家文集》中,“廝兒”一詞出現了兩次:
《依病閑居,聊述所懷,奉寄大學士》:廝兒悶見魚生釜,門客笑歸雀觸羅。身未衰微心且健,醫治有驗復如何。
《敘意一百韻》:魚觀生釜,蛙咒聒階磚。野豎供蔬菜,廝兒作薄。
“廝兒作薄”。“”是粥,作稀粥的是“廝兒”,也就是奴仆。“門客”與“廝兒”對仗,“門客”是寄食于貴族門下并為之服務的人,“廝兒”相應的也就是為主人服務的奴仆。《唐五代語言詞典》的舉例都是敦煌變文,在唐詩中并沒有發現“廝兒”的用例,《菅家文集》的例子豐富了詩歌語言中口語詞的用例。
提及“廝兒”的,還有唐代《寒山子詩集》序:“州曰:‘蒼天,蒼天!’山曰:‘這廝兒宛有大人之作。”’“廝兒”一詞發展到后來,還有了“假廝兒”“禿廝兒”。“假廝兒”出現在金代,海陵時宮中扮男裝的女性,稱假廝兒。《金史•后妃傳上•昭妃阿里虎等諸嬖》:“凡諸妃位皆以侍女服男子衣冠,號‘假廝兒’”。“禿廝兒”在《中原音韻》中提及,釋義為小沙門,也就是小和尚,小沙彌。
《菅家后草》中還出現了“廚兒”一詞:
《雨夜》:架上濕衣裳,篋中損書簡。況復廚兒訴,灶頭爨煙斷。
“廚兒”也就是廚師。《漢語大詞典》并未收錄“廚兒”,《唐五代語言詞典》《全唐詩語詞通釋》等詞典也未收錄。《全唐詩》中沒有出現“廚兒”。檢索漢語語料,也未見有“廚兒”一詞,只有“廚下兒”的用例,如《三國志•吳志•甘寧傳》:“寧廚下兒曾有過,走投呂蒙”。菅原道真生活的時代相當于晚唐,“廚兒”一詞有可能是日本詞語。查閱《日本國語大辭典》也并未收錄此詞。在《菅家文集》中僅出現了一次,也許是菅原道真模仿“兒”綴而創造的新詞吧。
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指出:“詞尾‘兒’是從唐代開始產生的。”“又比如‘牧兒’‘廬兒’‘侍兒’‘歌兒’‘僮兒’等,其中的‘兒’雖不直接用作本義,但卻表示一類人,因此不能認為是后綴。”《菅家文集》中出現的“廝兒”和“廚兒”是詞匯雙音化發展的結果。在《菅家文集》中還出現了“鶯兒”“黃雀兒”等后綴語素。在《全唐詩》中也出現了大量的“兒”詞,用于鳥獸蟲類后面,如青雀兒、青鳥兒、黃鶯兒、白鷺兒、鹿兒等。
“幾許”“多許”: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卷三:“許,估計數量之詞”。“少許、多許、一許,皆估計數量之辭。無事詮釋。其習見著則為幾許”。松尾良樹在《日本書紀和唐代口語》中把“幾許”視為數量疑問詞,同時把“幾許”與“幾多”歸為唐代口語詞。他指出:白居易的詩歌中“幾許”出現了16次,“幾多”出現了11次,兩者都是數量疑問詞。
“幾許”也就是多少,若干,早見于《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陶淵明《雜詩•其五》:“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前途當幾許,未知止泊處。”南朝民歌《讀曲歌》:“逋發不可料,憔悴為誰睹。欲知相憶時,但看裙帶緩幾許。”謝《贈王主簿詩》:“含笑解羅襦。余曲詎幾許”。“幾許”按照出現的時間來說是漢代的口語詞,不應該是唐代口語詞。但是魏耕原《全唐詩語詞通釋》收錄了“幾許”,江藍生《唐五代語言詞典》中亦收錄此詞。
在《菅家文草》中“幾許”出現的次數不多,只有一例:
《晚春,同門會飲,庭上殘華》:榮枯物我自應知,春晚殘花幾許枝。人有同門芳意篤,鳥無比翼暮棲移。
“幾許”在《全唐詩》中出現的次數較多,有八十余次。因其在唐代詩歌中大量使用,所以認為是唐代詞語。白居易詩歌中出現“幾許”多達10次。
“多許”:猶眾多。《漢語大詞典》的例子是宋代王《唐語林•賞譽》:“上林多許樹,不借一枝棲。”其實,“多許”一詞早見于唐代,應該屬于唐代的口語詞。白居易《自題》:“功名宿昔人多許,寵辱斯須自不知。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在唐代《佛本行集經》中,也多次出現“多許”一詞。例如:“我今獨自不能淹消食多許金,即便攜將五百錢,直還向兵將婆羅門邊。”(卷40)“若不能辦多許錢物。則汝自然不離家居。”(卷45)“集聚多許閻浮檀金。造作女形。”(卷47)《菅家文草》中出現了一例“多許”:
《早春侍內宴,同賦無物不逢春,應制》:詩臣膽露言行樂,女妓妝成舞步虛。侍宴雖知多許事,一年一日忝仙居。
“多許”在唐詩中出現的次數較少,僅在白居易詩歌中發現一例,所以《菅家文集》中的“多許”是較珍貴的例證。“多許”與“許多”兩者的意思基本一致,都是眾多。“許多”較“多許”出現的時間早,例子也多。《寒山詩集》:“如許多寶貝,海中乘壞舸。前頭失卻桅,后頭又無柁。”張說《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宮應制》“繞殿流鶯凡幾樹,當蹊亂蝶許多叢。春園既醉心和樂,共識皇恩造化同。” 常非月《詠談容娘》:“不知心大小,容得許多憐?”“許多”與“多許”都是唐代口語詞,但是在《菅家文草》的詩文中只使用了“多許”,沒有“許多”的用例。
《菅家文集》作者菅原道真明顯受到白居易的重要影響,口語詞使用較多。《菅家文集》中還有大量的口語詞,正如松尾良樹先生在《平安朝漢文學和唐代口語詞》中所闡述:動詞+助字是口語用法的特征。動詞+助字所構成的詞語在《菅家文集》和白居易詩歌中的例子較多,例如:《菅家文集》中“破卻、忘卻、謝卻、厭卻”,白居易詩歌中有“減卻、除卻、忘卻、失卻、拋卻”。《菅家文集》有“惱殺、恨殺、笑殺”,白居易詩歌中有“笑殺、愛殺、消殺、愁殺、欺殺、惱殺、悔煞、思殺、忍殺、熱殺”。王云路在《中古詩歌附加式雙音詞舉例》中提及了“取”字作詞綴,并指出“取”在雙音節動詞中含義逐漸虛化,處于附屬地位,其作用主要是使動詞雙音化。《菅家文集》中有“算取、聞取、詠取、分取、結取、看取”,白居易詩歌中有:“聽取、記取、收取、看取、留取、聊取、換取、買取、想取、悶取、巡取、忍取”。菅原道真學習并模仿白居易,從這些詞語中可以顯現出來。附加式的雙音化在詩歌語言中發展較快,《菅家文集》中“來”“殺”“卻”“取”等例子豐富了口語詞語料,并且展示了漢語在域外傳播的部分面貌。
【參考文獻】
[1]川口久雄校注本.菅家文集.巖波書店,1966.
[2]江藍生,曹廣順.唐五代語言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蔣紹愚.唐詩語言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4]松尾良樹.日本書紀與唐代口語.和漢比較文學,1987年,第3期.
[5]王云路.中古詩歌附加式雙音詞舉例.中國語文,1999年,第5期.
[6]魏耕原.全唐詩語詞通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文化差異;翻譯;可譯性
Abstract:As one major mean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is tig htly related to cultur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reveal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show the translatability i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di 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are reflected mainly in religious cultural background, value orientation and customs and habits. Translation tech niques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liberal translation, explanation, addition a nd deduction can be applied whe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need reserving or cann ot be identified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translatability
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語言 又是與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語言作為文化信息的載體,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承載 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內涵[1]。因此,在語際轉換中,翻譯是譯者將一種語言文字所 蘊涵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文化活動,是一種忠實于原文的再創作,而不是簡 單地將詞和句進行轉移[2]27。從這一點看,翻譯是一種具有科學性、創造性的藝 術。但由于各個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文學藝術等方面都存 在文化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對待和處理這些文化差異,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 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英漢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語言是文化 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使用不同語言的民族之間必然存在文化差異,這種文化差異會 造成翻譯的困難。英語和漢語在文化內涵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宗教文化背景的差異
歐美人多信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上帝”這 個概念就具有濃重的基督色彩,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宗教背景,在翻譯時一味地追求文化的 等值,有時就會造成文化的虧損。因此,不同的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差異在翻譯中不容忽視 。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儒、道、佛是中國的三大宗教,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道 教的“玉帝”、佛教的“閻王”、還有神話中的“龍王”。其中以佛教對我國的文化影響最 大,不少成語就和佛教相關。例如:苦中作樂、五體投地、現身說法、天花亂墜等。如果譯 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勢必會給翻譯帶來困難。
2.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的差異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是個人自由,它是一種以個人為基本單元,強調“人人生而平 等”的文化。英美文化又被稱為“我文化”、“個人價值至上文化”。在這種注重個人尊嚴 的文化里,權力的重心更多地傾向個體。而中國傳統文化里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是“忠”和“ 孝”,人際交往很注意自我與談話對象的關系。中國文化又被稱為“我們文化”、“集體主 義文化”。例如,中國人常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仁義 值千金”、“大樹底下好乘涼”等,這都說明中國人常把自己和所謂自家人視為一體并希望 能夠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而英語諺語中卻說“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 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self is our centre”(自我是我們的核心),“life is a battle”(生活就是戰斗),這些英語諺語都在告誡人們:只有靠自己奮斗,才能 獲得成功和安全感。
思維方式的差異本質上是文化差異的表現,長久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如東方人偏重人文,注重倫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 科學技術;東方人重悟性、直覺、求同、求穩、重和諧,西方人則重理性、邏輯、求異、求 變、重競爭等。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各個民族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創造不同的文化,而這 種不同必然要通過文化的載體——語言得以表達。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常導致翻譯中一些詞 語的引申義不同,因此,我們要謹防翻譯陷阱。例如:漢語中的“拖后腿” ,如直譯成英語“pull one's leg”,其意思就變成了“哄騙取笑某人,愚弄某人 ”。再比如,中國人常用“黃色”表示低級趣味、庸俗、猥褻等,但 我們不能看到“yellow boy”,就譯成“下流男孩”,因為這 個短語在英語中指的是“金幣”。
3.歷史、地域、風俗習慣的差異
因為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所以區別于對方的“異質”客觀存在,而這種“異質”必然要 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如英語中不乏歌頌“西風”的詩篇,而漢語中卻常有贊美“東風”的詩 句;英詩多抒寫“夏日”之麗,漢詩多描繪“春天”之美。這些都與文化的地域性不無聯系 。
西方人起源于游牧,與奔馬感情深厚,因此,在英語中有大量帶“馬”的習語,如 “a will horse”(工作認真的人), “a dead horse”(徒 勞無益的事),“ ride on the high horse”(盛氣凌人)等等。而 中國自古以來 是一個農業大國,成語中很大一部分是農諺,如“眾人拾柴火焰高”、“拔苗助長”、“順 藤摸瓜”等。
英漢民族不同的生活經驗和風俗習慣勢必造成觀察、認識問題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就話題的選擇來看,英美人交談忌諱涉及年齡、收入、婚姻、信仰等有關個人的話題,而中 國人見面就會問“你多大了、結婚了嗎、收入怎么樣”等問題。再比如,英國人對狗一般都 有好感,常用來比喻人的生活。例如:“top dog”(重要人物),“ 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 等。而中國民間雖然有養狗的習慣,但一般在心理上都厭惡鄙視它,常常用它來比喻壞人壞 事,如:狗腿子、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等。
二、文化差異下的翻譯策略
翻譯不單純是兩種語言在形式上的轉換,還包含兩種文化在交流中的 相互滲透和相互兼容。劉宓慶先生[2]20也認為:文化的可譯性是由認識的同一性 及語義系統的同構原理和人類思維形式的同一性原理決定的。但同構的相對性及語言的模糊 性決定了文化的可譯性是相對的。為此,譯者就要采取必要的翻譯策略,最大限度地傳遞文 化信息。
1.直譯
直譯是指按原來的意義和結構直接把原語的詞句轉譯成譯語的詞句,即如何在保持原語形式 的同時不讓其意義失真[3]。這種方法既可保留原語的民族色彩,又讓譯語讀者能 夠接觸大量的異族文化,從而豐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如:“條條大路通羅馬”,“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等,都是從英語直譯過來并被大家所接受的習 語。再比如:將“揮金如土”譯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y” ,要比選用現成的英語成語“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好,這樣 既不影響正確地理解原文含義,又保留了漢語的特點。總之,直譯重在忠實原文,從內容到 形式追求最大限度的“信”,但決不等于提倡在翻譯中搞形式至上的機械轉換。直譯可以保 持原文形象生動的比喻,巧妙的手法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尤其適用于那些只為某民族所特有 ,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詞。
2.意譯
如直譯無法盡顯原作風姿或造成目的語讀者理解困難,則有必要借助意譯。意譯是指將別的 民族語言中的無等值物詞按照漢語的構詞方法和構詞成分進行仿照。如將“hold a wolf by ears”譯成“騎虎難下”;把“as thick as thieves”譯成 “親密無間”;“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譯成“ 本末倒置”。反過來,把漢語的“糟糠之妻”譯成“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譯成“ 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等,都是采用的意譯手法。和直譯相比 ,意譯更注重意義,忽略細節,要求譯文自然流暢。換而言之,直譯和意譯的關系實際上就 是“形合”和“意合”的關系[3]。
3.音譯
音譯適用于專有名詞(人名、地名等)和一些特殊的文化現象。音譯中,漢字已經不表意, 只表音。如:“Beatles”是一支60~70年代在英國影響很大的吉他樂隊,音譯成漢語為“ 披頭士”,由這個詞我們中國人便可聯想到此樂隊樂手的形象、風貌。再如:“cool”音譯 成漢語“酷”。一個“酷”字把時下年輕人追求新潮、前衛、崇尚與眾不同、尋求個性發展 的言行與心態表現的活靈活現。
4.闡釋
越是民族色彩濃重的詞語和事物、越是作家個性鮮明突出的地方,翻譯越是離不開“釋”。 通過下面兩段文字的處理,我們可以看到闡釋對文化差異的有效彌補。
①His wife held the purse string.(他的妻子掌管經濟大權。)purse st ring是錢袋子,握著錢袋子即掌握著經濟大權。
②Since The Book of Poem begins with a poem on wedded love. I thought I w ould begin this book by speaking of my marital relations and then let other matt ers follow.(因思關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婦于首卷;余以次遞及焉。)譯者為使 原 文涵義明朗化,直接解釋說明了“關雎”與“三百篇”的關系及其內容,點出了作品的文化 淵源。
5.信息的增刪
由于英語和漢語存在差異,在雙語轉換中,有時為了求得源語與譯入語的表達在概念上的一 致,譯者常常需要在語言形式上作適當的變通。這既利于突出譯文中語言的合理性和規范性 ,也便于讀者認同和接受源語文化。在翻譯過程中,這種“變通”具體可體現為信息的增補 與刪減。例如:
①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it was the ep och of incredulity.(這是一個隆盛之世,但也是一個衰微之世;這是一個智慧的時代,但 也是一個愚蠢的時代;這是一個有信仰的新紀元,但也是一個充滿懷疑的新紀元。) 譯文中添加了3個“但也是”,成功地反映了原文所描述的種種對比和矛盾,如不做這樣的 增補,則無法連接上下文,亦無從再現源語風格。
②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 would go out and get drunk.(星期五發薪日到 了,他們馬上就會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譯文中如不增加“發薪日”,讀者往往會產 生迷惑。在英國星期五是發薪日,這里的增補,使得“星期五”具體化,也讓文化信息一目 了然。
③In the street below a peddler was crying his wares.(房子下面有個小販在 沿 街叫賣。)譯文中略去“他的貨物”幾個字,不但無損原文的語義,而且更生動的再 現了源語中的情形。
④ …because he used to lend money to people in distress, and would neve r take any interest for the money he lent…(因為他常常借錢給那些有急難的人,從來 不要利錢。)譯文中將原句末尾處的介詞短語連同其中的定語從句通通略去,僅用一 個“利錢”與之對應,簡練地傳達了源語的語義和風格。
由此可見,要做好傳譯,譯者必須時時牢記信息增刪的目的,并以之為準繩,認真對照兩種 語言,發揮主觀能動性,該增則增,該減則減。同時,還要協調好信息增補與刪減之間的關 系,掌握好“度”的問題,決不能無中生有或隨意舍棄。
三、結語
綜上所述,漢英兩種語言產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載不同的文化,這就必然導致兩種語言 在表達方式上存在諸多相異之處。要處理好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譯者除了要具備對兩種 文化的領悟、感應能力以及對兩種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外,還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努 力使自己具備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作為構筑文化交流橋梁的譯者,要根據不 同的情況,采取靈活的翻譯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做到既尊重別國文化, 也尊重本國文化,使譯文盡可能達意、傳神,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源.英漢文化差異與語言翻譯初探[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1998(2):78-82.
[2]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Key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translatability
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語言 又是與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語言作為文化信息的載體,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承載 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內涵[1]。因此,在語際轉換中,翻譯是譯者將一種語言文字所 蘊涵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文化活動,是一種忠實于原文的再創作,而不是簡 單地將詞和句進行轉移[2]27。從這一點看,翻譯是一種具有科學性、創造性的藝 術。但由于各個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環境、風俗習慣、以及文學藝術等方面都存 在文化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對待和處理這些文化差異,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 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英漢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語言是文化 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使用不同語言的民族之間必然存在文化差異,這種文化差異會 造成翻譯的困難。英語和漢語在文化內涵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宗教文化背景的差異
歐美人多信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上帝”這 個概念就具有濃重的基督色彩,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宗教背景,在翻譯時一味地追求文化的 等值,有時就會造成文化的虧損。因此,不同的引起的文化差異在翻譯中不容忽視 。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儒、道、佛是中國的三大宗教,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道 教的“玉帝”、佛教的“閻王”、還有神話中的“龍王”。其中以佛教對我國的文化影響最 大,不少成語就和佛教相關。例如:苦中作樂、五體投地、現身說法、天花亂墜等。如果譯 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勢必會給翻譯帶來困難。
2.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的差異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是個人自由,它是一種以個人為基本單元,強調“人人生而平 等”的文化。英美文化又被稱為“我文化”、“個人價值至上文化”。在這種注重個人尊嚴 的文化里,權力的重心更多地傾向個體。而中國傳統文化里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是“忠”和“ 孝”,人際交往很注意自我與談話對象的關系。中國文化又被稱為“我們文化”、“集體主 義文化”。例如,中國人常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仁義 值千金”、“大樹底下好乘涼”等,這都說明中國人常把自己和所謂自家人視為一體并希望 能夠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而英語諺語中卻說“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 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self is our centre”(自我是我們的核心),“life is a battle”(生活就是戰斗),這些英語諺語都在告誡人們:只有靠自己奮斗,才能 獲得成功和安全感。
思維方式的差異本質上是文化差異的表現,長久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如東方人偏重人文,注重倫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 科學技術;東方人重悟性、直覺、求同、求穩、重和諧,西方人則重理性、邏輯、求異、求 變、重競爭等。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各個民族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創造不同的文化,而這 種不同必然要通過文化的載體——語言得以表達。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常導致翻譯中一些詞 語的引申義不同,因此,我們要謹防翻譯陷阱。例如:漢語中的“拖后腿” ,如直譯成英語“pull one's leg”,其意思就變成了“哄騙取笑某人,愚弄某人 ”。再比如,中國人常用“黃色”表示低級趣味、庸俗、猥褻等,但 我們不能看到“yellow boy”,就譯成“下流男孩”,因為這 個短語在英語中指的是“金幣”。
3.歷史、地域、風俗習慣的差異
因為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所以區別于對方的“異質”客觀存在,而這種“異質”必然要 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如英語中不乏歌頌“西風”的詩篇,而漢語中卻常有贊美“東風”的詩 句;英詩多抒寫“夏日”之麗,漢詩多描繪“春天”之美。這些都與文化的地域性不無聯系 。
西方人起源于游牧,與奔馬感情深厚,因此,在英語中有大量帶“馬”的習語,如 “a will horse”(工作認真的人), “a dead horse”(徒 勞無益的事),“ ride on the high horse”(盛氣凌人)等等。而 中國自古以來 是一個農業大國,成語中很大一部分是農諺,如“眾人拾柴火焰高”、“拔苗助長”、“順 藤摸瓜”等。
英漢民族不同的生活經驗和風俗習慣勢必造成觀察、認識問題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就話題的選擇來看,英美人交談忌諱涉及年齡、收入、婚姻、信仰等有關個人的話題,而中 國人見面就會問“你多大了、結婚了嗎、收入怎么樣”等問題。再比如,英國人對狗一般都 有好感,常用來比喻人的生活。例如:“top dog”(重要人物),“ 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 等。而中國民間雖然有養狗的習慣,但一般在心理上都厭惡鄙視它,常常用它來比喻壞人壞 事,如:狗腿子、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等。
二、文化差異下的翻譯策略
翻譯不單純是兩種語言在形式上的轉換,還包含兩種文化在交流中的 相互滲透和相互兼容。劉宓慶先生[2]20也認為:文化的可譯性是由認識的同一性 及語義系統的同構原理和人類思維形式的同一性原理決定的。但同構的相對性及語言的模糊 性決定了文化的可譯性是相對的。為此,譯者就要采取必要的翻譯策略,最大限度地傳遞文 化信息。
1.直譯
直譯是指按原來的意義和結構直接把原語的詞句轉譯成譯語的詞句,即如何在保持原語形式 的同時不讓其意義失真[3]。這種方法既可保留原語的民族色彩,又讓譯語讀者能 夠接觸大量的異族
文化,從而豐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如:“條條大路通羅馬”,“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等,都是從英語直譯過來并被大家所接受的習 語。再比如:將“揮金如土”譯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y” ,要比選用現成的英語成語“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好,這樣 既不影響正確地理解原文含義,又保留了漢語的特點。總之,直譯重在忠實原文,從內容到 形式追求最大限度的“信”,但決不等于提倡在翻譯中搞形式至上的機械轉換。直譯可以保 持原文形象生動的比喻,巧妙的手法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尤其適用于那些只為某民族所特有 ,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詞。 2.意譯
如直譯無法盡顯原作風姿或造成目的語讀者理解困難,則有必要借助意譯。意譯是指將別的 民族語言中的無等值物詞按照漢語的構詞方法和構詞成分進行仿照。如將“hold a wolf by ears”譯成“騎虎難下”;把“as thick as thieves”譯成 “親密無間”;“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譯成“ 本末倒置”。反過來,把漢語的“糟糠之妻”譯成“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譯成“ 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等,都是采用的意譯手法。和直譯相比 ,意譯更注重意義,忽略細節,要求譯文自然流暢。換而言之,直譯和意譯的關系實際上就 是“形合”和“意合”的關系[3]。
3.音譯
音譯適用于專有名詞(人名、地名等)和一些特殊的文化現象。音譯中,漢字已經不表意, 只表音。如:“Beatles”是一支60~70年代在英國影響很大的吉他樂隊,音譯成漢語為“ 披頭士”,由這個詞我們中國人便可聯想到此樂隊樂手的形象、風貌。再如:“cool”音譯 成漢語“/,!/酷”。一個“酷”字把時下年輕人追求新潮、前衛、崇尚與眾不同、尋求個性發展 的言行與心態表現的活靈活現。
4.闡釋
越是民族色彩濃重的詞語和事物、越是作家個性鮮明突出的地方,翻譯越是離不開“釋”。 通過下面兩段文字的處理,我們可以看到闡釋對文化差異的有效彌補。
①His wife held the purse string.(他的妻子掌管經濟大權。)purse st ring是錢袋子,握著錢袋子即掌握著經濟大權。
②Since The Book of Poem begins with a poem on wedded love. I thought I w ould begin this book by speaking of my marital relations and then let other matt ers follow.(因思關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婦于首卷;余以次遞及焉。)譯者為使 原 文涵義明朗化,直接解釋說明了“關雎”與“三百篇”的關系及其內容,點出了作品的文化 淵源。
5.信息的增刪
由于英語和漢語存在差異,在雙語轉換中,有時為了求得源語與譯入語的表達在概念上的一 致,譯者常常需要在語言形式上作適當的變通。這既利于突出譯文中語言的合理性和規范性 ,也便于讀者認同和接受源語文化。在翻譯過程中,這種“變通”具體可體現為信息的增補 與刪減。例如:
①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was the epoch of belief,it was the ep och of incredulity.(這是一個隆盛之世,但也是一個衰微之世;這是一個智慧的時代,但 也是一個愚蠢的時代;這是一個有信仰的新紀元,但也是一個充滿懷疑的新紀元。) 譯文中添加了3個“但也是”,成功地反映了原文所描述的種種對比和矛盾,如不做這樣的 增補,則無法連接上下文,亦無從再現源語風格。
②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 would go out and get drunk.(星期五發薪日到 了,他們馬上就會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譯文中如不增加“發薪日”,讀者往往會產 生迷惑。在英國星期五是發薪日,這里的增補,使得“星期五”具體化,也讓文化信息一目 了然。
③In the street below a peddler was crying his wares.(房子下面有個小販在 沿 街叫賣。)譯文中略去“他的貨物”幾個字,不但無損原文的語義,而且更生動的再 現了源語中的情形。
④ …because he used to lend money to people in distress, and would neve r take any interest for the money he lent…(因為他常常借錢給那些有急難的人,從來 不要利錢。)譯文中將原句末尾處的介詞短語連同其中的定語從句通通略去,僅用一 個“利錢”與之對應,簡練地傳達了源語的語義和風格。
由此可見,要做好傳譯,譯者必須時時牢記信息增刪的目的,并以之為準繩,認真對照兩種 語言,發揮主觀能動性,該增則增,該減則減。同時,還要協調好信息增補與刪減之間的關 系,掌握好“度”的問題,決不能無中生有或隨意舍棄。
【關鍵詞】土爾扈特部;西遷;東歸;教學意義
一、土爾扈特部的淵源
土爾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自古生息在貝加爾湖一帶。史載土爾扈特部落的先祖就是蒙古民族初期的著名部落首領王罕,亦稱翁罕,據波斯歷史學家拉施特《史集》載:“王罕所率領的是克列特部”。“克列特”一詞,蒙古語有“包圍”、“警衛”的意思,因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確曾充任過成吉思汗的護衛。而土爾扈特方言中“護衛軍”亦稱土爾扈特,因此克列特便稱為土爾扈特。“克列特”原是土爾扈特部落的一個姓氏,王罕的姓就為“克列特”,以后發展成為一個氏族。
公元1203年王罕被鐵木真擊潰,克列特部遂被吞并。至明末蒙古族分裂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大支系,土爾扈特部歸屬漠西蒙古。
二、土爾扈特部西遷原因和過程
綜合分析來說,西遷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準格爾部的侵擾和掠奪。同為漠西蒙古的準格爾部隨著實力的增長野心不斷膨脹,力圖成為漠西蒙古族首領。1615年準格爾部與土爾扈特部之間發生沖突,史載“準噶爾酋巴圖爾琿臺吉者,游牧阿爾泰,恃其強,侮諸衛拉特,和鄂爾勒克惡之,挈走俄羅斯、屯牧額濟勒。”二是經濟資源緊張,可持續發展空間不足。17世紀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漠西蒙古各部落牲畜增多,人口稠密,牧地有限,造成內部的紛爭和相互間爭吵、不公平和受欺侮現象時有發生。和鄂爾勒克看到牧場緊張,遂向巴圖爾琿臺吉稟報:“和布克賽爾地方狹小,我部雖人口不多,卻不能耕牧以求生計,難以恢復元氣。我們想遷至烏拉引嘎克查墨頓安居,以求豐衣足食”。三是沙皇俄國對其的不斷侵擾。1606年,俄國人入侵漠西蒙古轄地巴拉賓地區,并不斷派出使團要求漠西蒙古加入俄國國籍,土爾扈特部落的人民紛紛轉告和鄂爾勒克,對此漠西蒙古各部落首領聯合進行抵抗,但是以失敗告終。四是西遷前的調研。1618年首領和鄂爾勒克便派人去伏爾加河下游一帶做調查,了解到伏爾加河與厄姆巴河之間有一塊寬闊草地,原本是諾蓋汗國游牧的地區,由于內訌戰亂和自然災害侵襲,部落衰微之極,“他們離開了伏爾加河中下游的游牧區,遷往亞速夫和希瓦草原使這兒成了一塊無主之地,”[5],而俄國當時勢力還沒有延伸到這塊土地,這樣土爾扈特部落找到了這塊當時還無人控制的人煙稀少水草豐美的牧地。
公元1628年,土爾扈特人在首領和鄂爾勒克帶領下開始了西遷,最終他們來到了當時尚未被沙皇俄國占領的伏爾加河下游、里海之濱,建立起游牧民族封建政權土爾扈特汗國。
三、土爾扈特部東歸原因與過程
土爾扈特部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里海之濱后,在此地平靜的生活了百余年,期間仍保持著和中原政權的交流溝通,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內閣學士圖里琛、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副都統滿泰分別奉旨前往伏爾加河流域宣慰土爾扈特部,轉達了康熙、雍正對土爾扈特部的問候,史載“衣物服飾,略與中國同;其俄羅斯乃衣服、語言不同之國,難以相比。”,期間可以看出土爾扈特部對故土的思念。隨著沙皇俄國勢力在伏爾加河流域的不斷擴張,土爾扈特部落的生存條件日益惡化,最終堅定了東歸的的意愿。促成土爾扈特部東歸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土爾扈特汗王的權力受到挑戰。土爾扈特部政治體制是汗王決定一切,針對此沙皇俄國采取改組扎爾固,擴大其權限來制約土爾扈特汗王的權力,“汗權遭到削弱,高貴的稱號受到藐視”。;二是畜牧業經濟發展受到限制。從17世紀開始,沙皇俄國不斷向伏爾加河流域遷移大量的哥薩克移民,擴展放牧地域,造成土爾扈特部游牧地的不斷縮小,“使卡爾梅克游牧區土地逐漸縮小,打擊了那些擁有大量人口和牧群的大封建主利益”[8],從根源上限制了其畜牧業發展,從而達到用經濟手段來迫使土爾扈特部臣服的目的,這對于以游牧經濟為生存基礎的土爾扈特部來講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沖擊;三是加強對土爾扈特部的同化進度。沙皇俄國從入侵和占據伏爾加河流域開始,就對土爾扈特部采取信仰同化、生活習俗轉化、將土爾扈特貴族子女送圣彼得堡生活學習等方式加快對土爾扈特部同化進度。然而長期在土爾扈特部族中承襲的中華文化是不可能被磨滅,如此更堅定了土爾扈特人東歸的信念。四是軍事上的征用致使人口大量減少。18世紀,隨著沙俄帝國不斷的擴張,所引發的戰爭越來越多,由此引發的兵員征召也不斷的落在了土爾扈特人的身上,致使數萬名青壯年勞力死亡,加劇了整個部落消亡的進程。在這樣的形勢下,土爾扈特部如何決定自己的命運,面臨著一個嚴峻的考驗和選擇。
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部在渥巴錫、舍楞率領下踏上了東歸的路途,沙皇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大批哥薩克騎兵去追趕,在奧琴峽谷渥巴錫鎮定指揮將阻攔的哥薩克軍隊全殲。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部回到伊犁河畔。隨后渥巴錫等人覲見乾隆,乾隆下令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碑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為妥善安置歸來的土爾扈特部眾,清政府指派官員勘查水草豐美之地,將巴音布魯克、烏蘇、科布多等地劃給土爾扈特人作牧場,渥巴錫所領之地稱舊土爾扈特,分東西南北四路,設四個盟,各任命了盟長,舍楞所領之地,稱新土爾扈特,舍楞為盟長。
四、土爾扈特東歸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
土爾扈特部東歸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歷史教學中易于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激情,達到以史明鑒、以史育人的目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導教育學生:
首先在激發民族精神方面。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柱,而東歸精神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講述土爾扈特部從產生、確立、堅定東歸信念逐漸深化的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到民族精神對東歸的影響,從而不僅讓學生深化了對民族精神感性層次的感知,更能使學生逐漸形成對民族精神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