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57: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名人名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學期的目標
(1)就自身而言,做一名專業的語文教師,利用一切的課余時間,盡最大的努力的熱情去鍛造自己,從課堂教材、教育參考資料、生活原生態中汲取精華,為我所用。
(2)就學生方面,學到有用的語文知識,每個人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審美情趣、文學素養方面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使全體同學共同進步。
(3)從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積極的心態和解決問題方法的掌握,引導他們的思維過程、質疑與興趣互動,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語言組織的能力。(文章收集:)
(4)從課余上,在確保睡眠的基礎上,有效地利用課余時間,使學生既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又能彌補學生在教材中知識的不足,學有余力的學生掌握更多的拓展知識。
二、具體措施
(1)定期參加聽課活動以及教研組的各項活動,搜集優秀的課例進行研究。
(2)寫好教學反思、教學日記并及時進行整理,升華為隨筆和經驗。
(3)上好每一節課,精心的科學設計、思路創新的探索以適應大多數學生的實際。
(4)課堂結構嚴謹有序,絲絲入扣,生動有趣,讓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
(5)黑板上的板書字字珠磯,既有利于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又鍛煉學生的書法。
(6)積極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語文興趣小組,自覺收集、整理語文課外知識。
三、應注意問題
(1)本學期的重點放在基礎較差學生身上,使其與優秀的距離有所接近。
(2)課堂結構和時間的把握需進一步提高,向單位時間要產量。
(3)引導學生把知識系統化,比如古詩詞,可按作者、按類別、按主題分別進行分類,形成經緯交織的網絡。
(4)根據農村中學的實際情況,在講解新知(文章收集:)識的同時注意對舊知識的回顧。
四、本學期個人計劃閱讀書目
(1)外國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三個火槍shou》、《海明威全集》、《飄》、《巴黎圣母院》、《普希金詩選》、《復活》、《苦兒流浪記》
(2)中國名著:巴金系列——《家》、《春》、《秋》、《霧》、《雨》、《電》
《四世同堂》、《唐宋家精品散文》、《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名人名言錄》
現代教育方式與傳統教育方式的根本區別在于以學習者為中心,改變教育者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習的引導者,而引導者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在這種欲望的驅使下,能夠輕松地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學習,甚至把艱苦的學習看成是快樂的享受。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中心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下面我就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談幾點淺薄的看法。
一、指導閱讀推薦名篇,著手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沒有閱讀興趣,教師是可以培養的。語文教師應每學期都制定學生的閱讀篇目。篇目并非都是名著,要有適應性,因課文需要而確定,由中國名著到國外名著,由現代到古代,由詩歌到散文到小說,由短篇到長篇,甚至教師看到優秀的文章就可摘抄打印出來,鼓勵學生去閱讀,體會文章在表情達意方面的妙處。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可以培養,關鍵在于教師怎樣去培養。要想指導學生閱讀,語文教師要首先閱讀,你推薦這個篇目的理由是什么。如:要學會勇敢,有信心戰勝一切困難,那么就請閱讀《魯賓遜漂流記》;要想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不妨去看看《巴黎圣母院》,它會告訴你們的……
二、談體會,談收獲,激發興趣
指導學生閱讀,確定適宜于初中生不同學習階段的閱讀篇目,僅僅做到這些還不夠,語文教師還要定期舉行活動,讀書演講活動,讓學生把讀書的收獲展示給大家。只指導學生閱讀而不舉行活動,就如同農民種地只點種不管理一樣,很難有收獲。讓班級的每一位同學都談自己的閱讀收獲,談閱讀的篇目,談閱讀的范圍,談閱讀的愛好,談閱讀作品的人物,談自己受到的鼓勵與影響,甚至談如何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因作品中人物的命運而喜怒哀樂,讓班級的同學來共同分享他人閱讀后的快樂,體會他人閱讀后的收獲成就,這種氣氛能感染班級的每一位同學,使那些視閱讀為任務的同學喜歡上閱讀,使那些已經喜歡閱讀的同學更有成就感,他們以后的閱讀更有方向性、目標性,更注重體會作品的內涵,注重閱讀的實效性,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提高了。
學生進行閱讀后,其實常常都有一種表現欲望,希望自己的讀書收獲能得到老師、家長或同學的認可與贊許。語文教師應每月抽一點時間,引導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相互交流,暢談自己閱讀書籍的主要內容、精彩篇章,談體會,然后每組派代表隊在全班進行交流。也可讓學生做讀書筆記,摘錄片段,寫體會,編寫提綱,可以不統一,每月進行一次反饋性評價。通過這些活動的舉行,學生閱讀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閱讀就會變為一種自覺的行動。
三、校園生活飄書香,閱讀興趣更濃厚
學校與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特別是語文教師,要積極地影響家庭與學校,共同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和氛圍。語文教師應重視教學環境與氛圍的營造。除學校的閱覽室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開放之外,還要布置名人名言長廊,“讀書角”、“書香園”,發揮校墻報的陣地作用,介紹一些名篇作品及同學的讀書心得,名人的讀書活動等。總之,讓學生走進校園,走入教室,迎面撲來的是濃濃的書香氣味,與書中的人物對話,與作者交流心得,學生就渴望閱讀,渴望得到更多的名家的名篇,他們心靈就更充實,更清純,對閱讀的興趣就更濃厚了。
呂淑湘先生曾說過:“凡是語文學得好的人,無疑不得益于課外閱讀”。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為一種藝術性和工具性相結合的科目,課內閱讀必不可少,但真正達到提高語文素養,還得靠課外閱讀,它與學生的語言的積累,知識面的寬窄、語文能力的高低有著密切的關系。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一定要扎扎實實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汲取營養,享受成長的快樂。
[關鍵詞]圖書館;旅游;休閑
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技信息、開發智力資源是圖書館固有的、傳統的功能模式。如今,到圖書館學習是許多人休閑度假的一種選擇,這一選擇標志著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提升,意味著一種新的休閑方式——“文化休閑”的來臨,同時也意味著圖書館在旅游休閑功能上的拓展。
1 圖書館本身就是文化休閑資源
圖書館建筑以規模宏大、設計新穎、奇特美觀,具有突出個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常常被當做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發展的標志性建筑物。圖書館作為文化標志的建筑,是一種文化與歷史的標記,與民族傳統及當地的鄉土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在一些文化休閑旅游線路中,已把圖書館納入旅游參觀景點,成為游客參觀游覽不可缺少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在《世界名勝詞典》中就收錄了凡爾賽市立圖書館、馬克思紀念圖書館、巴黎歌劇院圖書館等十幾個世界上最著名的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圖書館[1]。在《中國名勝詞典》中也收錄有王荊公書堂、天一閣、文津閣、文瀾閣、文溯閣、閱古樓、北京圖書館等著名的古代與現代公私圖書館L2j。在這些名勝古跡中無不體現出極高的旅游價值。例如在浙江有兩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私人藏書樓,其一是建于明代的寧波天一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藏書樓,它收藏了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大量的孤本、善本、珍本、抄本、稿本書等,還以古樸典雅、設計精巧、結構奇妙、布局合理的園林式建筑之美而聞名于中外,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另一座就是規模最大、藏書量最多的湖州南潯嘉業堂藏書樓,它占地約1.4公頃,藏書57萬多卷,令游客贊嘆不已[3]。再如坐落在風景秀麗的紫竹院公園北側的北京圖書館,其主體建筑由多層群樓環抱著,對稱院落的現代墻體及古代宮殿屋頂相結合的建筑群所組成,整個建筑高低錯落,色彩淡雅,富有濃厚的民族傳統特色,日均接待讀者和游客六七千人次[4]。
吸引游客的還有圖書館優美的環境,圖書館游覽的環境由館外環境和館內環境組成。外部環境與圖書館建筑構成了和諧、配套之美。圖書館四周特別是正面,一般都有文化休閑廣場,綠樹成蔭,草坪遍布,園藝花卉造型設計精美,建有各種知識、人物、科技雕塑,具有景觀式、花園式特點,滲透出圖書館幽雅的文化氛圍。館內環境則有不少是以藝術形象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特別是館中設置有雕塑、疊石、噴泉、水池等,它們既是獨立的藝術品,又與相應的設備配置和裝飾布置(室內布置的字、畫、宣傳品等)相呼應,還加上光線設計以及色彩搭配,構成了幽靜獨特的整體建筑形象,形成了館中有園,園中有館,館園一體的優美環境[5]。
圖書館的文化休閑資源還有:古籍、古書、古畫、手稿等古籍文獻。圖書館的古籍文獻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蘊涵著大量極有價值的信息,是無價之寶和重要的文化休閑旅游資源。在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中,古籍善本占有重要的地位,現有古籍150萬冊,其中善本書17萬冊,珍稀品種和版本數千種;還收藏了金石拓片約24000種,56000份,絕大部分是石刻文字拓片[6]。這些古籍善本與拓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更有意義的是,它們不僅生動地體現著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還對保存和研究傳統文化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2 圖書館的旅游休閑功能
2.1 文化與休閑功能的拓展
圖書館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文化科技功能的多樣性、豐富性,對公眾的廣泛性和適應性而言比博物館、檔案館、科技館、文化館、音樂廳、大劇院、電影院、青少年宮等更有優勢。其功能是相互交叉的,甚至可以被圖書館替代。圖書館除收藏傳統的印刷型文獻、縮微資料、視聽資料、機讀資料、光盤資料外,還將收藏各種實物和博物資料,如海報、書畫、年畫、掛歷、郵票、錢幣、獎章、手工藝品、玻璃器皿以及陶瓷等,收藏范圍已進一步擴大、延伸。圖書館在保存的同時,更加重視藏品的利用,人們可以將其中的一些藝術復制品像圖書一樣借回家去欣賞一段時間,從中受到藝術熏陶。圖書館可結合自身特點,利用的館藏與設備優勢,經常定期或不定期舉辦一些因特網培訓班、學術研討會、音樂欣賞講座、電影招待會等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同時還可利用會展廳、報告廳、會議室、通信、投影、放映設備等舉行各種會展活動。更重要的是圖書館具備了休閑與旅游觀光功能,成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7]。在一些圖書館內已設立了音樂廳、情吧、靜吧、咖啡廳、氧吧等一系列服務設施,為人們提供一種高雅的、充滿文化氣息的具有休息、交誼等休閑功能的場所和環境,使圖書館成為人們釋放壓力、緩解心理疲憊的場所和“精神療養”的樂園。這樣,圖書館已成為人們休閑、參觀旅游的又一新景點,是城市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2 讀者旅游審美能力的提升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圖書館是聯系“讀”與“行”之間最好的橋梁。隨著各地豐富的旅游資源的開發,吸引大批來自異地的游客,他們不僅要飽覽旅游地自然景觀,更渴望了解到旅游地的風土人情、習俗、文化等反映當地特色的文化。圖書館作為“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源泉”,從誕生之日起,就承擔著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傳播文化信息的使命。多少年來,從古籍到現代著作,從天文地理到人文百科,圖書館積累了豐富系統的旅游文獻資料。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園林建筑、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游客體文化領域,也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養、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游心理學、旅游管理學等對旅游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讀者在旅游前可以先了解旅游地的風景名勝、人文景觀,也可以對各旅游點進行比較,選擇更適合自己興趣愛好的地方。通過到圖書館學習讓讀者在感受自然的基礎上,提高理性認識和審美情趣,使更多的讀者轉化為游客。
3 圖書館旅游休閑功能的發揮
3.1 圖書館形象要有地方特色
圖書館是地域文化、地方特色的生動體現,要用地方文化特色營造一種新環境,讀者進入圖書館便能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息,接受文明的感染熏陶,獲得文化的教育啟示,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和求知欲[8]。為營造地方文化特色的氛圍,可以在內外環境的布置中凸現出“地域文化”。圖書館的建筑從選址、設計到功能布置、環境氛圍的營造等都要有利于文化休閑功能的發揮。城市圖書館的館址宜位置適中、鬧中取靜、交通便利,從城市的任何一點出發都能方 便地到達圖書館。建筑造型應追求凝重、大氣,突出文化品位,風格應與周圍環境和城市特色相協調。功能布局上,除傳統的服務設施外,還需重點考慮配備報告廳、展覽廳、小劇場等各種社會文化活動的設施。環境設計要充分考慮讀者的感受,符合審美需求,體現出人與建筑、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要營造出既有現代氣息、又具文化韻味,寧靜、高雅、舒適的環境氛圍,讓公眾在賞心悅目之余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樂于在這里度過他們的休閑時光。
3.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3.2.1 要增設各種設施。增設音樂廳、咖啡廳、商店、會議廳、展覽廳、多功能學術活動廳、聲像視聽室、教育培訓中心、餐廳、休息廳、停車場所等等,以適應現代圖書館文化旅游功能發展的需要。
3.2.2 要優化休閑場館環境。色彩效果上,要正確地利用顏色的色調、亮度之間的變化,適當配置使用不同的色彩。裝飾和陳設要按照圖書館服務工作的不同需要巧妙安排,靈活設置,如在閱覽室內懸掛中外名人畫像,走廊上布置名人名言,大廳內制作寓意深刻的浮雕和壁畫。家具應造型新穎、色彩調和、整體統一。
3.2.3 成立專門的旅游文獻閱覽室。為使讀者能方便、簡單地檢索有關旅游類專業文獻,將旅游書籍、期刊集中到一個閱覽室,成立旅游文獻圖書閱覽室[9]。亦可將國內幾家重要旅游網站(中國旅游資訊網、中國旅游熱線、華夏旅游網等)進行相關內容的鏈接,去粗取精,便于讀者從網上了解最新旅游信息。要對館藏相關資料進行深加工,針對旅游熱點問題,如不同的旅游產品——休閑游、水上漂流游、生態旅游等,印發短小精悍的文字資料,附上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數據庫網址或推薦相關旅游線路,便于讀者上網查詢或到館內借閱。
3.3 改變傳統服務方式
圖書館要充分了解讀者的不同需求,除了書籍、圖片和一些實物以外,最好能運用高科技手段,采用多媒體,以聲、光、電配合的形式來展現一些內容,滿足人們多元化的文化休閑需求。可舉辦一系列有關旅游業方面的展覽,向讀者介紹全國各旅游景點的名勝古跡、游覽路線等;同時,也可以經常性地舉辦各種以旅游為主題的講座、知識競賽等;還應培訓一批既精通圖書館業務又熟悉當地旅游資源的導游員或講解員,做好專用電梯的安排,旅游標志的增設,會議展覽旅游食宿的安排,等等。
3.4 增強旅客可參與性
游客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參與圖書館的旅游活動,即精神參與和身體參與。精神參與要求游客事先具備關于圖書館的相關背景知識,在圖書館能獲得以前不了解的、有助于豐富其旅游體驗的信息,使游客能真正進入角色。圖書館可為每個入館參觀的游客發放充當自動解說員的耳機及資料,游客可以在解說系統的指導下按順序參觀,增強游客的精神參與。游客的身體參與是指游客參與到圖書館組織的旅游活動中,用自身行為獲取所需的信息,體驗旅游活動的真諦。圖書館可按照圖書的采編、借、還、上架等工作流程設計一間模擬室,讓游客親自操作,在參與中去體驗圖書館文化旅游的樂趣。當然,圖書館文化旅游的開發要注意設計好游覽的線路、景點,避免影響讀者閱覽和思考;同時還要控制好參觀游覽人數,不能超出圖書館所能承受的環境承載力。
[參考文獻]
[1]新華社國際資料編輯組.世界名勝詞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
[2]文化部文物局.中國名勝詞典(第二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3]老 樂.嘉業堂藏書樓[J].風景名勝,2002(02):76-77.
[4]中國國家圖書館[EB/OL].[2008—10—02].http://baike.baidu.corn/view/21200,hlm.
[5]梁宇.論開發利用圖書館旅游資源[J].社會科學家.1997(5):10-11.
[6]北京大學圖書館[EB/OL].[2008-10-03].http://152.105.138.207/zhinan/zhinan-bggkhtm.
[7]王世偉.當代全球圖書館事業面臨的難題與挑戰[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1):13-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