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57: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秋季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想著你,輕輕吹起蕭笛,輕輕吟唱童安格的單曲
我想著你,棋場上苦苦思索,那棋逢無對手的豪氣
我想著你,很固執地想數學題,成為老師的數學王子
我想著你,那清麗韻意的筆調,可以發表的詩句
可是我卻在欣賞與敬佩只余,對你的愛有一絲懷疑
我記得,在細雨朦朧的秋季,我獨自哭泣,心像雨和風揉碎的葉子,那么孤寂.說你是我一生最過不去的人.
可我不得不承認,和你在一起,我很開心.
或許因為你,我有點點音樂細胞
或許因為你,我的詩偶爾會發表
或許因為你.我的棋藝讓大家刮目相看
或許因為你,他們說我很聰明
我們都喜歡旅游,狂熱的喜歡,所以總是拿出大批大批錢來貢獻.
你說,只要我快樂就好.
有時候,我會很感動,說你是我的奇跡.
悲歡負月唯有愛是永遠的神話
誰都沒有遺忘古老,古老的誓言
你的淚水化為漫天飛舞的彩蝶
愛是翼下之風兩心相隨自在飛
你就是我心中唯一美麗的神話
遇見你,是我生命里的奇跡.
遇見你,永遠美麗的神話.
LOVEYOU
我愛語文,我有我的理由。我不會以一句“因為愛,所以愛”來詮釋我對語文的理解。
心情苦悶時,想到了李白的那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那豁達的心境,使我不由地反思自己,為什么要把花季的青春白白浪費在無用的痛苦里,于是鼓起勇氣,重新面對生活。而這一切的思想改變都源于那豁達的詩句。
常常感嘆悲歡離合的痛苦,總是一個人獨自悲傷,但蘇軾的《水調歌頭》卻教會我如何面對生活。陰晴圓缺,悲歡離合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但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誼卻永遠留在我們心間。所以有何必去憂傷,倒不如學會理解,學會適應,學會祝愿。
落葉常常是秋天的圖畫,蕭瑟常常是秋天的代言詞。但是劉禹錫卻象我們展示了另一番秋季的景色。“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壯觀的景色,你從哪里能看到些許的凄涼。其實蕭瑟不是秋天的錯,只是看你如何去面對它,秋風的蕭瑟,秋季的凄涼,是否會成為你心中的秋日童話。
無緣無故會對繁雜的社會感到迷茫,看不清自己未來的方向,但戴望舒不會獨自迷茫,而是努力尋找那個充滿神秘的雨巷姑娘。是啊,為什么不放開自己,去努力飛翔,去尋找你心中的那個雨巷姑娘。
其實語文并不是幾首詩句,幾篇文章所能表達的。“語”字比天高,“文”字比海深。語文二字加起來就比整個世界都廣闊。
我愛語文,愛她的靈性,愛她的深遠,愛她的透明。她教我怎樣做人,怎樣處世,怎樣面對生活。
語文,我的愛。無論走到哪里,都叫我如何不想她。
七月流火指的是秋季。
七月流火的意思是天氣逐漸涼爽起來,七月指的是農歷七月。
七月流火這個成語最先出自于《詩經》中的詩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這句話的意思是:“夏歷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給婦女去做。周歷一月大風觸物發聲,二月凜冽。沒有衣服,如何過完這一年?三月修理耜類工具,四月抬腳踩耒耜等耕田。偕同我的妻子和孩子,送飯到那農田。田畯看到農民在田里勞動非常高興。”
(來源:文章屋網 )
飄忽的楓葉帶走了這個季節最后一絲心殤,輕盈的在空氣中飛舞·旋轉,直到塵埃落定,逃離了濃重的霧氣,去追尋自由。
----題記
我喜歡楓葉,手掌的形狀,生命的色彩,并帶有暖暖的味道,讓人陶醉。曾在記憶里搜索令我美到落淚的事物,畫面定格在了秋季一片稠密的楓葉林里。滿山淡淡的紅色,沒有規矩的肆意在寂靜中。風一吹,嘩嘩的掌聲,有點熱鬧,有點悲傷,秋季的風,總是這樣的讓人冷到麻木,甚至忘記了流淚。秋天的情感總是飽滿的,難怪古人常詠“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之類的詩句。
楓也是這樣落寞嗎?也許是因為它的生命絢爛在了秋季吧!隨風放逐了身軀,是為了回歸自然,追尋只有吧!可是,這樣悲傷的季節,楓葉會美到讓人落淚,讓人不舍得把它從記憶抹去。
我想每一片楓葉都體驗過深刻的情感,不然怎么會留下這么純粹的傷口,披上如此鮮明的血色。不然怎么會在冬雪爛漫之前,悲傷了整片天空。
我站在山的一角眺望,滿山鮮艷的色彩讓我憐惜,刺痛了瞳孔,淚腺里涌出了淚。那淚如楓葉演唱悲歌的日子,在層層染紅之后,瞬間變得晶瑩剔透。我嘆息,楓葉的飄落像一種悼念。悼念血色的靈魂,悼念浪漫過的這片天空。使我的心情也像這個季節美到悲的楓葉,不羈·哀怨,更有壯麗的感覺。
不久,滴起了凜冽的雨,帶著寒冷的風,滴落在不定的楓葉上,頓時支離破碎。我離開了那片楓葉林,在上車關門的瞬間,那悲壯與我隔絕,我把生命的色彩留在了記憶里。然后,看著路,駛向前方。
歲月的風吹拂著記憶的楓葉,時光的雨沖洗了那個季節的悲傷。而我,依然深沉的熱愛著那片楓林,銘記著那里的楓景。
現在,我常常聆聽沉寂已久的心情,如此清晰透明,就像美麗的楓景,暗淡卻又泛著鮮紅的色彩。就像我的生命,在燭火溫暖歲末的秋天,釋放美麗。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 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2004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十五日)
【命格】
如此貪戀,十月末的秋晴,
昨夜的深寒,幽冷已過,
草尖上,凝碧的綠,恰若披上三月的翠衣。
合攏十指,接一捧霜露飲下,清涼,
沁心的喜悅,從顫動的睫羽上,滑落。
將影子折成蓮衣,正襟危坐,一叢暖陽,
聆聽,風吟,花語。
柔軟的痛,擱置心底,蛻出一枚蓮心,
胭脂染唇,明艷若熾,咀嚼,咽下,蓮心的苦,
如愛的讖語,背靠命格,無法逃避。
【指令】
聽從黃昏最后的指令,流云,霞光撲面而來,
舒緩,柔曼,音符的觸須,收卷,分叉,
或化作一線,將思緒彎成銀鉤,釣出明月。
星河清淺,云屩沾了瑩光碎屑,遙夜的凝望,
灌滿眼底的波瀾,漾出愛的執念。
于收尾的云霓里摘一束七彩,捲成執手的紈扇,
斜倚云窗,得證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的深妙。
惟有此時,當宿鳥驚破了夜空,而,樹影
藏著的喧嚷,漸已平息,
月華蘊含白霜覆滿窗欞,隨擇一卷,便可翻閱。
【夢境】
昨夜,在夢里,在夢里的鏡子里看到了
另一個自己,紅衣長發,桃木梳從頭頂緩緩滑下。
鏡旁有未曾讀完的詩集,輕輕掩著,
還有一箋素稿和殘墨。銀釭,燭火,
綺靡的紅羅帳,有燭淚跌落。
鳥鳴喚醒的清晨,我看見潔凈無塵
的書案上,布滿淚痕斑駁。
夢離現實有多遠?
一尺行于唐風,一尺沐于宋雨,
而我,接一捧檐下的雨水磨墨,個中玄妙諱莫如深,
仿佛盛在杯中的月色,輕輕一晃,便晃出了夢境。
僵臥字底的墨痕,靈俏的詩句,
像美人袖藏的香風,虛弱的扶不起 一頁紙張。
【碎屑】
廢紙的碎屑,像白色的花瓣,從指尖
滑落地板,顯得異常凌亂。
我竟然開始憂郁,
秋的尾聲,攜著鳥鳴即將歸隱,
攥在手里的春色 枯竭。
他們說可于檐下等一場初雪,會有梅香襲來。
步步為營,以四時為序,時光苛刻地來不及鐫下碑文,
又開始續寫下一個輪回,環環相扣,周而復始,
就如 漸逝的青春和蒼老的愛情,
就如 再次綻放枝頭的花兒,不再是
去年的那一朵。關于等待,關于記憶,
郭語嘉
歷經了純凈的冬季,明麗的春季,火熱的夏季之后,我的腳步又踏入秋的領域。
清晨,秋的使者就靜靜地降臨到了人間,在乳白色濃霧的包圍下,揮灑手中的彩筆……當旭日東升,云清霧散之時,朝陽驚奇地發現,大地間赫然是一片輝煌的金黃!
一夜之間,稻子好像都換上了節日的盛裝,亮得刺眼,黃的耀眼。稻浪一層挨一層,放眼望去,竟是茫茫沒有邊際。涼爽的秋風一陣緊接一陣,金黃色的稻浪一浪高過一浪,不禁想起“長江后浪推前浪”的詩句。
花兒的確沒有春季那樣品種繁多,在秋季是尋不到那些嬌嫩的花兒。而對于秋菊來說,此時卻正是怒放的季節。看吧,它開得多么熱烈,多么奔放,紅的如火似露,粉的清淡高雅,黃的金光閃閃,還有墨綠的、淡紫的……使人百看不厭,此時此刻,秋菊放佛要把它的所有生命,所有的力量,都一起迸發出來獻給金黃的秋天。
樹林里正是熱鬧的時節,到處都有香氣撲鼻的果子,一片金燦燦的,像云,如霞。
樹葉黃了,蝴蝶般飛舞著,飄落著。它經歷了冬的孕育,春的萌發,夏的茁壯,此時,已到了生命的頂端,它滿足了。它歡笑著,翩翩地從樹枝上飄落下來,把生命與泥土融為一體,又開始孕育來年的嫩樹葉……
冬雖清潔而過于寒冷;
春雖朗艷而過于妖嬈;
濟南秋天的詩境在泉水中。濟南的泉水春夏秋冬呈現出不同的詩情畫意但秋天賞泉最有韻味。
濟南南依泰山,北臨黃河,地勢南高北低,來自泰山山脈的雨水滲入地下,形成裂隙巖溶水,順勢向北向西潛流,到黃河南岸被堅硬不透水的輝長巖體堵截形成壓力水頭,在低洼的濟南老城區明水洪范等地噴涌出來。經過夏天一個雨季的積蓄秋天,濟南泉水是年中最好看的時候:噴勢大,水位高,清澈,靈動。
秋天的趵突泉池,三股水的噴勢特別壯觀。恰如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所描繪的,“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秋天的黑虎泉也是最富詩意的高崖下有一深潭,清冽澄澈,旁為方池,有3個石雕虎頭,泉水從虎嘴里噴涌而出,猶如萬斛珍珠流瀉,噴吐入池,再流入護城河。其狀如明代詩人劉敕所描寫的,“懸崖之下碧潭深,潭上懸崖欲幾尋。石激湍聲成虎吼,泉涌清響作龍吟。”至于墨泉和梅花泉,秋天的噴勢比趵突泉黑虎泉還要壯觀。
濟南的泉水四季都很清澈靈動,秋季尤佳。濟南的泉水是經碳酸鹽巖層裂隙過濾,懸浮顆粒物少,水質好:泉池底部是沙石,淤泥少,秋天又少雨不易被沖渾。故濟南秋天的泉水更是碧潭如鏡,清可鑒人。曾任在濟南任齊州知州的北宋文學家曾鞏當年一走近趵突泉泉池,就對泉水清如明鏡涌如轉輪印象深刻,寫下了“已覺路傍行似鏡,最憐沙際涌如輪”的詩句。明代詩人劉敕則用“澄色千年可洗心”的詩句贊美黑虎泉水清無雜質,賞心悅目。如有時間多轉轉看看,就會發現,濟南72名泉和無數無名涌泉哪有不清的?
賞完黑虎泉后,從游船碼頭上船,在眾泉匯流而成的護城河里經大明湖環城游一圈河水清澈見底,倒影清晰可見風光瀟灑似江南,沿途下船到趵突泉的無憂泉五龍潭的古溫泉。醴泉江家池邊坐下來,慢慢賞,那望穿秋水,秋波頻頻的意境,不身臨其境是難以領略到的。秋天的百脈泉珍珠泉,更是千姿百態只見串串水泡,粒粒珍珠,從泉池深處冒出來,如清代學者王昶所描述的那樣,“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下達于面。”如在泉池邊一跺腳,泉池底部急速冒出的珍珠水泡會更加玲瓏剔透多姿多彩。我多位友人秋天到濟南看了泉水后,發出了“濟南歸來不看水”的感慨。
濟南秋天的詩境在紅葉中。濟南南部山區的土質最適宜紅葉的生長,故濟南的紅葉分布廣,面積大,品種多。濟南青山入城,南部多山,有山的地方,幾乎都有紅葉,但景色各不相同。
近處,千佛山,四里山,佛峪、龍洞等地紅葉,掩映在漫山遍野的蒼松翠柏之中,呈現出萬綠叢中一點紅,一片紅的景致。晚清小說家劉鶚曾描寫道
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嶺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株半株的丹楓夾在里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十里長的屏風。
賞紅葉最出名的地方是紅葉谷。紅葉谷距市區約3 3公里乘車半個多小利就可到達。十月中旬,下霜之后,是到紅葉谷賞紅葉的最佳時光。我去過幾次,看不夠。每次進'_后先從絢秋湖畔向南遠眺,只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紅葉和青松環繞的萬葉塔聳立在山巒間,倒影在清清的湖水中、紅葉、青松、柳樹、湖水交相輝映、頓覺人像在畫中一樣。沿環秀路,歐洲風情谷到情人谷,或坐電瓶車,或步行,邊走邊看,紅葉似火,如詩如畫,波瀾壯闊。近看,葉如卵形倒卵形的名貴紅葉黃櫨,穿插其間的五角楓,葉態優雅色彩斑斕、淺黃、深黃、嫣紅……多姿多彩的紅葉給蕭瑟的深秋平添了獨有的精彩。更奇妙的是,無論向前看還是回頭看,哪個角度都可看到無邊無際的紅葉,4000多畝黃櫨,紅透了遠近的山,染紅了山后的天,映紅了山洞的水。那壯觀、那熱烈,那絢麗那燦爛,令人震撼不已,心潮激蕩。可惜這樣的詩境在老舍先生居住濟南的年代還沒有。否則,先生一定會寫進他為人膾炙人口的《濟南的秋天》中讓更多的讀者分享有紅葉的濟南的秋色之美。我在滬上的多位朋友看了紅葉谷后,幾乎眾口一詞,濟南的紅葉比香山紅葉還好看!
類似紅葉谷的地方在濟南還有很多,蓮臺山、鳳凰嶺丁家峪蟠龍山等地的紅葉也蔚為壯觀姿態各異。去年秋天,我與家人到丁家峪呆了大半天。這里座座青山中有大片大片的紅葉,但有著與紅葉谷不一樣的情調。藍天、白云、青山、紅葉、環境是那么自然沒有旅游景點那種人工雕鑿的痕跡,溢淌著原生態的美;沒有都市的喧囂和景點的熙攘,周圍是那么的幽靜如入人間仙境。沿著蒼松翠柏中的蜿蜒小道歇歇停停,登上山頂飽覽遠處紅葉的壯美景色之后,時到中午,在山腰司的梯田上找棵大樹,地上鋪上墊子一邊休憩聊天,一邊吃著自帶的啤酒熟食,一邊觀賞松紅黃綠相問的斑斕秋色。這里的空氣不染絲塵,碧空如洗,飽浸草香松香沁人心脾,萬籟俱寂,有遠離塵世的寧靜。我想,當年趙孟先生或許是因為這窮鄉僻壤交通不便,未能發現還有如此的詩境。否則,繼《鵲華秋色圖》之后他說不定會畫出一幅更優美更有名氣的《南山紅葉圖》來。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詩境在泉水紅葉青山中。我的故鄉在江南客居泉城四十年有種感受常駐心頭:陽春三月下江南,金秋十月到濟南。
關鍵詞:秋色葉樹種;造景;探討
植物是園林綠化的基礎材料和主題,在城市園林綠地中,樹木是三維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可限定于建筑物之間的空間并賦于某種含義,同時也美化了建筑的自身,利用不同樹型,采取孤植,小規模叢植或大量帶狀種植等不同方式限定各個空間,提供自然的景觀景點,可消除建筑物硬線條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可以設想,如果僅注意園林建筑在園林中的點景和建筑功能,而忽視了園林植物的美化環境,凈化空氣和陶冶情操的作用,那么整個園林就會變得單調、呆板而缺少活力。一個觀賞性較高的景觀必須做到諸者相映照,方可生輝。
隨著季節的變化,植物在樹形、色彩、葉叢疏密和顏色等方面也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在園林中可形成豐富的景觀效果,給游人在不同視覺、不同觀賞特性等方面增添游興。下面以部分樹木為例,闡述秋色葉的觀賞特性及其在園林中的應用。
秋色葉樹木及其造景作用
秋色葉樹木是指秋季葉色有明顯變化的樹木,園林植物除本身在大小、形態等方面有著變化以外,還具有明顯的季相特點。因此,一方面可以利用樹木外型、結構和色彩的豐富多變將植物作有意識的配置;另一方面,每種植物本身葉色的變化是極其豐富的,尤其是落葉樹種,其葉色常因季節的不同發生明顯變化,這些變化在園林造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各國園林部門對秋色葉樹木的造景倍加重視,如在歐美一些國家的園林中,大量利用山毛櫸植物來構成秋景,景色美麗宜人,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目前仍有中國原產的植物約500種,其中子屬56種,花楸屬21種,槭屬20種,衛矛屬13種。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的槭樹園中,收集了近50種來自中國的槭樹屬植物,如青皮槭、茶條槭等。這些植物構成富美饒人多姿多彩的秋景。我國也有一些著名秋葉植物風景,如北京香山紅葉黃櫨,長沙岳麓山和蘇州天平山的楓香林等聞名遐邇,每年吸引無數慕名而來的中外游客。湖南省森林植物園以黑松為背景,楓香林作主景的秋色風光菜、蔚為可觀。
一個優良的秋色葉樹種,應具備下列基本條件:第一,秋天的葉片變得醒目、亮麗,明顯不同于其它觀賞期的顏色,觀賞價值較高;第二,生長勢較強,有較厚的葉幕層,最好是鄉土樹種;第三,必須是落葉;第四,色葉期較長,有一定的觀賞期。湖南地處長江中下游,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豐富的秋色葉植物資源,但目前除少數秋色樹木已被利用外,大都處于野生或無意識的利用狀態。下面對部分利用價值較高的秋色葉樹木及其造景作用進行闡述。
(1)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Hanoe落葉喬木,樹冠廣圓形,樹形挺拔,氣勢雄偉。深秋葉色紅艷或金黃,美麗壯觀,是南方著名的秋色葉樹種。楓香的紅葉亦稱紅楓,江楓或丹楓。古今許多著名詩人都有描述楓香秋景的動人詩句,如“江楓似錦,烏桕練金”:“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長沙紅葉綴滿天”等等。楓香最宜在低山、丘陵區營造風景林,亦可作庭蔭樹,或在草坪孤植、對植或叢植,若與常綠樹搭配,秋季紅綠相襯,格外美麗。陸游即有“數樹丹楓映蒼松”的詩句。
(2)烏桕SapiumsebiferumRoxb落葉喬木,高達15米,樹冠圓球形,其葉形秀麗,早春鮮紅,入秋深紅或鮮紅。古詩云:“烏桕新添落葉紅,烏桕猶爭夕照紅。”冬天白色的烏桕果實綴滿枝頭,經久不凋,古人有“偶看桕樹梢頭白,疑是江春小著花”的詩句。園林中,烏桕可作庭蔭樹或行道樹,亦可植于水邊、池畔、草坪等,數株散植于林間坡地也別有一番情趣。
(3)雞爪槭Acer palamatum Thunb落葉喬木,權《樹冠傘形或園球形,樹姿婆娑優美,葉形美麗,入秋葉色變紅,楓葉彤彤,如花,為珍貴的觀葉樹種。宜植于草坪、土丘、溪邊、池畔或點綴墻隅、亭廊、山石間,若以常綠樹或白粉墻作背景,則更添幾分姿色,制作盆景或盆栽于室內亦很別致,其變種為園林中著名樹種。
(4)重陽木Bischlfiaracemosa Chen et C.D.Chu落葉或半常綠喬木,樹冠卵圓形至傘形,枝葉茂密,樹形優美,早春嫩葉粉紅鮮亮,入秋變為紅色,蔚為美觀,是南方著名的秋色葉樹種之一。宜作庭蔭樹及行道樹,作孤植樹可成為園林主景。
(5)臭辣樹Euodia fargesis Dodc落葉喬木,樹冠圓頭形,樹體優美,,春季銀花滿樹,秋季赤果累累,紅葉灼灼,甚是美麗。岳麓山秋景中,除楓香外臭辣樹就成為其主要秋色葉樹種之一。園林中可作庭蔭樹,行道樹,亦可散植、叢植或在坡地種植。
(6)絲棉木Euonymus bungeanus Maxim落葉小喬木,村冠圓形或卵圓形,枝葉秀麗,秋葉紅艷,粉紅蒴果懸掛枝上甚久,是良好的綠化樹種。宜植于林緣、草坪、路旁、湖邊及溪畔,也可作防護及工廠綠化樹種。該樹種既是秋色葉樹種又是良好的觀果樹種。
(7)山麻桿Alchornea daridii Franch落葉叢生灌木,高1-2米,早春嫩葉及新枝均呈紫紅色,入秋葉片變紅,十分醒目美觀,是園林中常見的觀葉樹種之一。宜叢植于庭前、路邊、草坪或山石旁。若與其它花木成叢成簇配植,能起到增加層次、豐富色彩的效果。
(8)鹽膚木Rhus chinenis Mill落葉小喬木,樹冠圓球形。該樹種秋葉變為鮮紅,果實成熟時也呈桔紅色,頗為美觀。可植在園林綠地觀賞。
(9)衛矛Euonymus alatus(Thunb)Siob落葉灌木,高達3米,該樹種枝翅奇特,果裂紅艷,秋葉變紅,堪稱觀賞之佳木。作為綠籬非常別致,孤植、群植亦均相宜,若在亭閣山石之間偶植一二,亦有情趣。衛矛易造型,可作盆景賞玩,其變種肉花衛矛觀賞價值甚高。
(10)鵝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落葉喬木,樹皮淡灰褐色,間有魄,葉形似馬褂。該樹種干直挺拔,冠形端正,葉形奇特,花如金盞,秋葉金黃,古雅別致,為稀有珍貴樹種之一,是優良的庭蔭樹和林蔭道樹種。叢植、列植、片植于草坪、公園入口兩側和街坊綠地均相宜。若以此樹為上木,配常綠花木于其下,效果更好。若混交在常綠闊葉林中,秋天能增添季相變化。其變種雜交鵝掌楸和北美鵝掌楸也是秋色葉樹種。
(11)銀杏Ginkgo bilobu落葉喬木,葉片變色晚,落葉遲,是我國特產的世界著名園林樹種。樹姿雄偉壯麗,葉形雅致,入秋葉色金黃,蔚為壯觀。常作庭蔭樹、行道或孤植樹。是寺廟中栽植樹種之一。南岳山福嚴寺中,至今仍保留著古代的銀杏,長沙市八一路利用銀杏作行道樹,格外醒目。
(12)金錢松Pseudolarix amabilis(Nelson)Rehd落葉喬木,樹冠圓錐形,樹干端直。入秋葉色變黃,枝條層層舒展,姿態優美,尤其是葉叢娟秀可愛,為世界名貴庭院樹種之一。與南洋杉、雪松、日本金松和巨杉合稱世界五大公園樹,在園林中常叢植或孤植。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古書《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稱為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當時在中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農民舉行祭祀大帝先祖的活動,以謝天地祖先之恩德。及至漢代在重陽節這天,祈求長壽、歡慶豐收、宴請賓客已形成節日雛形。到三國時期,九九重陽節便正式定型為民俗節日,每當節日來臨,人們便開展登高、賞菊、佩戴茱萸、放紙鷂等活動和游戲。
登高是重陽節重要活動之一,故又稱“登高節”,即在這一天,登臨高山高塔,極目遠眺,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開闊胸懷,振奮精神;尤其是老年朋友,根據自己體質狀況,選好登高地點登高望,對健康養生大有裨益。
重陽節的另一習俗即賞菊和飲酒。又名菊華、秋菊、九華,因其花開于晚秋并具有濃郁的香氣,故又有“晚艷”、“冷香”的雅稱。它不畏嚴寒,深秋怒放,歷史上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睞,把它視為高風亮節、高雅傲霜的象征。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就著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初唐詩人王績見到吐艷,意識到重陽節的來臨,遂詠出“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的詩句。賞菊已成為重陽節節俗的組成部分。
除供觀賞外,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它分為白菊、黃菊、滁菊、貢菊、杭菊等多個品種,具有疏風清熱、明目解毒的功效。以為主要原料配制的酒為重陽節的主要飲品。菊酒與九九諧音,相傳重陽節喝酒能延年益壽,活得長“久”,故詩人郭元振有“辟惡茱萸裹,延年酒”的詩句,田園詩人陶淵明也提到“酒能祛百慮,菊能制頹令”。現代科學研究分析,含有菊苷、水蘇堿、氨基酸、黃酮類、龍腦、菊油環酮和維生素B1等成分,常飲酒能起到活血行氣、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作用。酒的釀制,《西京雜記》載:“菊華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然,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現代釀制酒,無須歷經一年的時間,家庭自制十分簡便,取白50克,低度糧食白酒500毫升,先將洗凈晾干,裝入干凈的紗布袋內,扎緊袋口與白酒一起置于大口容器中,密閉浸泡7天即可飲用。早晚各服1次,每次飲15~20毫升,有清肝明目、疏風解毒的功效。重陽節飲酒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在山東有民謠曰:“九月九,九重陽,做酒滿缸香。”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佩帶茱萸香囊袋的習俗。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見,在唐朝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就已十分流行。茱萸為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古代人們習慣在重陽節這天“折茱萸以插頭”,傳說可以辟惡氣,抵御初寒,故給茱萸冠以“辟邪翁”的雅號。九月九重陽,正是疾病容易流行的季節,在重陽節用中草藥辟瘟驅毒,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淮南萬畢術》中載:“井上宜種茱萸,葉落井中,人飲其水,無瘟疫,懸其子于屋,辟鬼魅。”另外,《五行志》中還說:“舍東種白楊、茱萸,增年除害。”這些都說明茱萸有驅疫防病的作用。
九月九民間流行食用重陽糕的習俗,這種糕最早稱為“蓬餌”。九月份黍谷成熟,人們以黍米為應時嘗新的食品,制成米糕以祭祀先人。“糕”與“高”諧音,食糕寓意著生長、進步、高升,是向上的象征。到了明清以后,重陽糕逐步演變成“花糕”,在糕上捏制各種動物,代表著“平安”“長壽”,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還有放紙鷂的節俗。放紙鷂就是現代的放風箏,五代十國之前,北方習稱“紙鳶”,南方則稱“鷂子”,人們以參加此活動來親近大自然,達到鍛練身體,陶冶情操之目的。
重陽節的民間習俗,延續發展至今,隨著國家的改革發展及和諧進步,在其習俗中又增添了敬老的內容,我國已把九九重陽節定為老年節,在這個節日里,不僅兒女們敬老、愛老,而且在全社會也形成了敬老的新風尚,很多單位在老年節組織離退休老人開展豐富多采的文體活動,給重陽節充實了新的內涵,成為老年人又一個歡慶的節日。
夏去秋來,四季如此。九月秋姑娘穿著她那金色的長袍姍姍來臨。美麗的瞬間也跟隨著秋姑娘的腳步來了……
秋是一位熱心腸的姑娘,她一來把夏哥哥的一身綠顏料全都染成引人注目的金色。葉被自己的閃亮給震撼到了,紛紛從樹枝上掉落下地。秋,收獲的季節,金黃的季節———同春一樣可愛,同夏一樣熱情,冬一樣迷人。秋季一個美麗的季節,秋風如一位慈祥的母親輕拂我的臉龐。怎不舒服? 秋,不是常說是金色的嗎?的確,她給大自然帶來了豐碩的果實,給包括人在內的眾多生物賞賜了無數得以延續生命的食糧。秋就是那王維筆下的詩句:秋風雜秋雨,夜涼添幾許。颼颼不覺聲,落葉悠悠舞。秋的美是柔和的美,五谷豐登,秋菊盛開。果實累累,絢麗燦爛。好不美麗?看,那就是我家鄉的秋天。田野里充滿歡聲笑語,金黃的麥穗上都有著秋姑娘的歌聲。看,那葡萄藤上的“寶寶們”水靈靈的讓人看了好不喜歡。滿園爭妍的,綻蕾吐艷的月季。滿山的山茶花。一顆顆小棗子像鑲在樹上的紅寶石。
我愛秋天并不是取決于她是個豐收的好季節,是她那種迷人的美深深的吸引著我。秋天的美是一片片楓葉,落下時劃過一道絕美的弧線。秋天的美是那姹紫嫣紅的鮮花,花團錦簇。花中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心中的雜念一掃而光。寧靜和喜悅令人心曠神怡。秋天真的很美,讓人流連忘返!秋天的氣息,溫暖而親切。
我深深愛著穿金色長袍的秋姑娘。嘗秋天的果實,感秋天的氣息,聽秋天的歌聲,品秋天美麗的一瞬間……
抵死目中無七子,豈知身后得中郎;
尚有一燈傳鄭燮,甘心走狗列門墻。
全詩言志了鄭板橋銳意充當藝術走狗的精神,讀來難能可貴。
清代詩人,進士宋琬,曾寫了《舟中見獵犬有感而作》:
秋水蘆花一片明,
難同鷹隼共功名;
檣邊飽飯垂頭睡,
也似英雄髀肉生。
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秋水蘆花”是寫秋景,從景想到打獵的秋季,并聯想到自己的處境,并引用劉備的“吾常身不離鞍”、“髀里肉生”的典故,這種借詠犬而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起到了環境與心境相吻合的藝術效果。
唐宋家之一的著名文學家坡,先后為狗寫過不少令人拍案叫好的詩句。其中《詠犬》一詩云:
晝馴識賓客,夜悍為門戶。
該詩活靈活現地刻畫了狗的特性。
宋代詩人呂微之,以隱居不仕,耕漁自樂,曾寫了一首《詠犬》詩:
風恬月朗眠花影,
吏不叩門門戶靜;
何事曉來吠一聲,
有人采汲門前井。
該詩描繪了一幅靜謚閑適的畫面,還有一只可愛的小狗,安詳地躺在樹下,一陣狗吠打破了清晨的沉寂,原來是取井水的鄰人。這里的狗是鄉村看家護院的狗。
晉代傅休奕所作的狗賦最為膾炙人口:
骨相多奇,儀表可嘉,足懸鉤爪,口含素牙,首類驤螭,尾如騰蛇,舒節急筋,豹耳龍形,勢若凌青云,目若泉中星,既連捷無前,又閑暇而有度。
全詩將狗描繪得栩栩如生。
唐代詩人曹唐曾寫了《小游仙》:
冰屋朱扉曉未開,誰將金策扣瓊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