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9: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爭論作文600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二零二二年的一所汽車工廠里,汽車們爭論起來。
“老大哥”水車說:“我非常奇特,全身是水,不管走到哪,周圍都是水,身子就陷了下去,可以下地,可也有個缺點,我怕逆水。”
飛行車也來湊熱鬧,說:“我只要按其中的按鈕,背后的口子張開。出現(xiàn)一個火箭,身子上升,可消耗能源不變。“
心靈車也答話:“本人小巧玲瓏。有一大優(yōu)點,就是可以防止壞蛋搶劫,這我可以在一秒鐘內用心靈查明網(wǎng)查明乘客是否有壞心,有壞者就會把他自動彈出車外,連司機也不例外呢!”
防撞車說:“我是大工廠的注冊商標,我的車殼外有個透明的防護網(wǎng),在車距長時發(fā)揮無效,可在短時可以保持二分米的車距!”
小號車——太陽能自行車嚷嚷:“別說我個小,我可厲害呢!我的車后有個太陽能吸收板。那板吸收陽光達全世界最高水平,只吸收,不發(fā)出,所以即使坐在吸收板上也不會被燙傷,下面還有一個開關。最高時速達兩百公里。”
快車——火箭車搶著說:“你的速度慢的很,我的速度高達一千公里,創(chuàng)下了吉尼斯記錄,而且耗品少,每天只要二十克水,名字是因為速度而得。”
汽車爭完了,工廠里一片寂靜。
二零二二年的汽車真神奇啊!
我們在日常交際中運用到最多的就是語言了,語言雖然普遍,可是如果想運用好它,可就是個大學問了。語言文字在我們生活中所處可見,十分貼近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便利,可是語言有利也有弊,我們應正確地運用語言,發(fā)揮語言的魅力。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四年級語言作文600字左右,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四年級語言作文600字左右1一句話有時是一記重錘,足以毀滅一個人;但有時候,一句話也是一個最好的慰藉,可以戰(zhàn)勝一切困難。
一天,我和幾位好朋友一同去打籃球。我的這群朋友打籃球都很厲害,唯獨我技藝稍弱,所以經常會拖我們隊的后腿。小墨和小鄭是我的兩個隊友,對手是小林、小游和小牟。小林是我們這片兒有名的籃球健將,要想贏他們隊困難不止一點點,我心里不禁打起了退堂鼓。
比賽開始了。籃球在小林的手中就像一個泥丸,任憑他們指揮。“小游接球。”小林大聲地朝著自己的隊友吼道。小游如一只憤怒的獅子,氣勢洶洶的接到球就一躍上籃,動作行云流水,毫不含糊。太陽火辣辣的,如同一根根鋼針,深深的刺中了我的心。我透過汗水看到了記分板,小林隊已經五分了,而我們才三分。我的臉色有點凝重,周圍的氣流仿佛被擠壓了似的,也變得無比沉重,直接壓在了我的心頭。
小鄭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伸出手拍拍我的肩膀,眼神很堅定:“別氣餒,你一定行!”聽了小鄭的話,我不知哪來的勇氣,緊盯著目標。搶到球后,左沖右突,來到籃板前,小鄭給我作掩護,我一躍而起,直接上了一個球。得分的感覺太棒了:原來我也可以做到。借著這良好的感覺,我竟然一路碾壓,陸續(xù)又進了兩個球。
聽到隊友的歡呼,我頓時熱血沸騰。幾局征戰(zhàn)下來,比分瞬間就拉開啦!最終在裁判的驚呼之下,18:10。小林有些不敢相信,一陣微風吹過,他揮揮手,向我們拱手道別。我們三個隊友擁抱在一起,開心地跳了起來。
“別氣餒,你一定行!”隊友看似平常的一句話,在我心中卻是最美麗的語言。美麗的語言,果然有它的魔力,一句鼓勵的話就能逆轉戰(zhàn)局。
四年級語言作文600字左右2漢字,是炎黃子孫的驕傲,是先人一代代智慧的結晶,是一種神奇的字體。
每個漢字都由橫豎撇捺這些簡簡單單的筆畫組成,卻有著自己的情感。瞧瞧它們吧,你會感受到她們獨特的性格。望見“朝陽”兩字,你能感受到一絲明媚的陽光照耀著你,而望見“晚霞”你會為那絢麗的色彩而迷醉;看見“崇敬”這個詞,你又會感到一股神圣的力量。“喜”字使人笑逐顏開;“哀”字一望而皺眉;“芬芳”好像敬出花的香味,“無憂無慮”一詞出現(xiàn)后,你就如小鳥般快樂。
當你用筆寫出一個個生動的漢字時,一定會感嘆漢字的奇妙。它就如一位技術精湛的魔術師,時而輕如鴻毛,時而重如泰山,時而飄若游絲,時而矯若驚鴻。每一個字都是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畫面;也是一個跳躍歡快音符的樂章。她們還悠長的歷史: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最后到我們現(xiàn)在的楷書,你說又有哪一樣不值得我們去感嘆呢?
漢字,它們像一個個充滿靈氣的小精靈,在紙上跳著歡快的舞蹈,姿態(tài)是那么的優(yōu)美,那么的迷人,我每次都會陶醉在這美好的境界之中。別看每個字都是那么平凡,那么普通,其實它們都深藏不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思想。每個漢字都由它的來歷、字義……若是碰上什么煩惱,坐下來,聽一段優(yōu)美的散文,腦海里似乎跳動著一個個漢字精靈,不停地上下飛舞在四周縈繞,等它們消失時煩惱頓釋,如釋重負。
每個漢字都經歷了一段不可猜測的道路,才能流傳到現(xiàn)在。它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作,是中華民族的光輝榮耀。漢字使我們中華文化更上一層樓。
四年級語言作文600字左右3“你是對的!”簡單的四個字,對我來說,是最美的語言。
我是個做題達人。高爾基說,他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同學們說我撲在題目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到美食上。一張試卷發(fā)下來,那上面的白紙黑字、符號圖形便仿佛是餅干蛋糕各種美味。填空選擇很簡單,那是開胃的小菜;證明題有些復雜,要動腦經,就像是得動手的燒烤;遇上這么道題,看起來簡單,倒蘊含了好幾個考點,無疑是道大餐了。我很享受這種做題的樂趣,一點也不覺得學習有多苦。
最享受的,是遇到一道超難的題目,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卻始終百思不得其解。這里設輔助線,沒用;從那條思路去想,又找不到連接的點。就在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時候,忽然靈光乍現(xiàn),轉了一個彎,那答案就柳暗花明又一村地出現(xiàn)在腦海里了。那時的豁然開朗歡暢淋漓的滋味,真仿佛沐浴了一場靈雨,暢快極了。
對于一個做題達人來說,還有什么比“你是對的”更美的語言呢。我很享受和同學們爭論題目時那激烈的氛圍。每個人都激動地描述著自認為正確的答案,在爭論中,不斷有答案被證實是錯誤的。當看到我的答案活到最后,我就覺得自己像是一個戰(zhàn)場上紅纓在手縛住蒼龍的英雄。那同學們的一句句“你是對的”便成了祝賀英雄歸來的歡呼。
如果遇上老師讓我們板演,那三米黑板便成了我的舞臺。我大膽地假設,縝密地推論,小心細致地寫下解題過程。板演結束,我長舒一口氣,看著老師微微頷首,就期待著他說一聲“你是對的。”老師果然說了,我就如聞仙樂,很是激動。
自然,我時常遇上“你是錯的”,這難免令我沮喪。可是我更清楚地知道,每一個對都在錯的背后。于是我收拾心情,轉換思路,苦苦追尋,期待著另一個“你是對的。”
“你是對的”這美麗的語言,讓我在學習中得到無窮的快樂。
四年級語言作文600字左右4世界之美,不光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情畫意,“綠楊陰里白沙堤”的煙波畫船,“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婉情意境,“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的峻美之景,更是因為美麗如詩、迷人如畫、醉人如酒的漢語,漢語傳承千年的動人語言!
漢語之美,美在質樸,美在意蘊,美在用最精準的語言傳承最動人的思想。想起李紳為了寫詩被和尚趕出廟門,為了語言能精準,十幾遍,幾十遍地朗誦、修改。《憫農》一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是李紳千錘百煉寫成的,“字字皆辛苦”,可見他對語言的精準,對農民的同情。
曾有哲人說:世界上最永恒的不是物質,是思想,而能精準記錄思想的,唯有文字和語言。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給予我們的是一片浩瀚如海洋般的語言財富,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怎能不傳承好先人的智慧,捍衛(wèi)母語的尊嚴?
現(xiàn)在的社會,低俗、不規(guī)范的網(wǎng)絡詞匯代替了新聞報道,孩子們只談論關注PK爭當粉絲,網(wǎng)頁游戲,QQ,卻忘記了“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語言文化被破壞是多么殘忍的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被網(wǎng)絡打破,現(xiàn)在的人寧可用鍵盤敲下一個個字母,也不會動起筆來寫上涵義濃厚的漢字,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做到捍衛(wèi)母語的尊嚴了嗎?
文以載物,言以傳情。流行的網(wǎng)絡語言只是迅速信息化的催生物,相比的載物傳情,它根本做不到,而當這些網(wǎng)絡用語登上大雅之堂,那是對整個民族語言的侮辱。
那蜿蜒千里的連綿不絕的不是長城,它是中華語言的秦晉風骨;那浸潤萬年浩浩蕩蕩的也不是黃河,它是中華語言的漢唐脊梁。語言文化的傳承,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中華文明、語言文化,萬古流芳!
四年級語言作文600字左右5歐陽永叔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其本意乃頌山川之美景,以示醉翁悠然自得,心曠神怡之念。然今人以此句為貶用,或曰:“不可知其人之心也。”或曰:“其意不善。”此何之謂?以異眼視一物,其形意異也。
吾嘗與友于午時攜作業(yè)之師處。適值吾師閱卷,且下午有課。曰:“退之,此時方至,吾何以咸閱之?”吾與友乃退,方行,師又言:“今后若我課于下午。
且作業(yè)收于午后者,不必攜來與我。”吾屈其意。旦日,師下午有課,吾謂友:“不必收矣。”不想適值中午,師至,大怒,痛斥我,我始知屈其意。此之謂聽言須慎思其意,否則釀成大禍。
發(fā)言須謹慎,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智者與愚者之別,在于言行,智者思而后言,愚者不思即言。誠以其二人皆為友,若難,則智者暄而愚者嘲也;智者暖而愚者寒也。由此觀之,發(fā)言須三思而謹慎,良言利友而惡言損友。
君子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小人言似吹風,誓始出,乃違之。故世人敬君子而惡小人。昔關公與劉玄德,張翼德二人于桃園結義為兄弟,誓死相守,終生不離,后關公敗于曹操,操以為兄弟,每日以好酒好肉待之,良衣玉帛贈之,欲為己用,關公念與劉、張之誓,委言謝之,操別無良策,但留于營中,不予任務兵權。關公何等義氣,欲報操之恩情,斬顏良誅文丑后,往辭曹操,操留不住,設五關阻之,關公急于見兄長,過五關,斬六將,渾然不懼,終得脫。玄德感其言而有信,后人亦感其忠義,信守誓言,立為神。呂布,認丁原、董卓為父,立誓終生孝之,然后弒之,故世人惡之。故曰:“言須有信,言行必相照,一日失信,終生無信。”
誠實讓生命開出燦爛的花朵。
—題記
在一個晴朗的早晨,我走出家門,準備去和大姐姐玩。走到半路,一個奇異的盒子猶如磁鐵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和好奇心。我走過去一看,咦?好精美的盒子啊!我頓時睜大了眼睛。盒子上畫的圖案簡直是世外桃園啊!蔥綠的草坪上點綴著五彩繽紛的花朵,紅似火、粉斗霞、黃賽金、綠如翠、白如雪。
這么精美的盒子,里面到底藏的是什么呢?我懷著滿肚子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打開盒子,盒子中放射出奇異的光彩。我眨了眨眼睛,盒子里居然有一部粉紅色的手機!我拿起手機,仔細地端詳一番,這手機還是新的呢!我四周望去,路人都行色匆匆,并沒有注意到我。哇!我有手機了!如果把手機賣掉的話,應該值不少錢呢!麥當勞、《小學生作文600字大全》——我來了!可我又轉念一想:失主發(fā)現(xiàn)手機丟了,一定很著急。再說,包裝得這么精美,一定是要當成禮物送人的,現(xiàn)在禮物丟了,該怎么辦呢?可又一想:這可是新手機啊,值很多錢呀!兩種想法猶如是兩個人,在我頭腦里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我猶豫了一會兒,最后還是決定把手機還給失主:我是一名少先隊員,我不能給胸前的紅領巾抹黑,做一個誠實、拾金不昧的孩子是每個少先隊員應有的品格!
我把手機放回盒子里,坐在路旁的石頭上等待失主。等了很久,眼看中午就要到了,可還是一個人影也沒有,媽媽該喊我吃飯了。這時,一個身穿牛仔褲、格子上衣的叔叔,匆匆忙忙走過來,不時還向四周望了望,好像在找什么東西。這不是我們村的一位叔叔嗎?于是,我走了過去,彬彬有禮地問:“叔叔您是在找這個盒子嗎?”他趕緊點了點頭,回答道:“小朋友,這是我的,里面是一部手機。”我把盒子遞給了那位叔叔。他接過盒子,從口袋掏出十元錢,說要給我買糖吃。我微微一笑說道:“叔叔,我是一名少先隊員,這是我應該做的,我不可以拿您的錢。”說完,我跑了回家,只聽見后面?zhèn)鱽硎迨甯屑さ穆曇簦?ldquo;謝謝你,好孩子!”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會碰到很多誘惑,在誘惑面前,我并沒有迷失自我,而是努力戰(zhàn)勝了它。
五年級:郭冰
[關鍵詞]圖書分類法 本土化 補杜法 改杜法 仿杜法
[分類號]G250
百年來,我國圖書館事業(yè)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圖書館學研究領域,由于“西方化”傾向長期主導,我國圖書館學缺乏自主性和本土特色。近10余年來,圖書館界有識之士積極反省,發(fā)出了加強圖書館學本土化研究的呼聲,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學術自覺運動。然而,現(xiàn)階段“圖書館學本土化”研究,大都停留在“本土化”概念和理論的爭論上,鮮有對圖書館學本土化實踐層面的探索。反觀民國時期圖書館學,特別是在圖書分類法本土化方面,有著大量探索和實踐,研究和反思這段歷史,將有益于今天圖書館學本土化的研究。
1、《杜威十進分類法》的引進
19世紀后半葉,世界圖書館學的重心由歐洲轉移至美國,在此過程中,杜威圖書分類理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876年,美國圖書館學家杜威開創(chuàng)了《十進圖書分類法》(簡稱《杜威法》)。此后,該分類法經多次修訂和完善,在美國及西方國家廣泛使用,成為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現(xiàn)代圖書分類法。
清末民初,在西學東漸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圖書館界掀起了介紹、引進西方圖書分類法的潮流,其中以《杜威法》影響最大。它最早由教會引入。據(jù)記載,早在1905年,上海圣約翰大學羅氏圖書館就已采用《杜威法》進行分類了。而最早向國人較系統(tǒng)介紹《杜威法》者是孫毓修。1909-1910年,他的《圖書館》一文連載于《教育雜志》。其中說:“吾國學校,類以習英文者為普通,茲之分類法,本美國紐約圖書館長MelvilDewey所撰之‘十進分類法Decemal Classification’一書為主,今最通行之目錄也,群書報章,統(tǒng)分十部……立此十部,更析屬類,今臚述左方,以供從事于斯者之借鏡焉”。1912年,《教育雜志》又連載王懋《圖書館管理法》一文,也較詳細介紹了《杜威法》。從此,《杜威法》開始為國人知曉,后經眾多圖書館學者介紹推廣,漸為圖書館界所重視并廣泛采用。
2、《杜威法》本土化的原因及條件
近代以來,西文和新學書籍源源不斷涌人中國,四部分類法(簡稱“四部法”)已難以統(tǒng)攝,而隨《杜威法》引入產生的所謂“新舊并行制”,“往往因新舊標準之無定,以致牽強附會,進退失據(jù)”。由于新書和舊籍不能統(tǒng)一,分類多舛謬矛盾之處,讀者難得要領,館員亦無所適從,造成管理上的混亂和困難。因此,要求中外新舊書籍進行統(tǒng)一分類,已成現(xiàn)實之必然。
更重要者,《杜威法》是西方文化的產物,不完全適合中國國情,最突出的問題是其中有關中國類目太少,只有區(qū)區(qū)33個,而“以此直接分類中國圖書或舉中國圖書并納入杜氏之分類法而不須增益其類目,可以決其不能”。因為中國學術的主題和性質之特殊,古籍數(shù)量之浩繁,斷非杜威等人所想象。倘以《杜威法》之中國類目直接類分中國書籍,只會有捉襟見肘、輕重失當之虞。在此情況下,為使《杜威法》更能適應中國圖書館實際,對其進行本土化改造,建立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圖書分類法,成為圖書館界面臨的時代課題。
民國初年,一批深受西方現(xiàn)代圖書分類理論熏陶,又熟悉中國傳統(tǒng)目錄學,且文史和外語功底深厚的圖書館學家,以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使命感,投身于圖書分類法本土化工作中,掀起了西方圖書分類法本土化運動,產生了一批重要成果。這些成果雖以《杜威法》為藍本,但絕非盲目照搬,而是結合中國學術性質和藏書實際,借鑒中國傳統(tǒng)分類法并對其“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產物。確切地說,它們都是本土化的分類法。
3、圖書分類法本土化的實踐
民國時期圖書分類法本土化的主流,是把《杜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與中國學術傳統(tǒng)及圖書館實際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分類理論和方法。按照對《杜威法》本土化改造及創(chuàng)新的程度,可將當時的分類法大體歸納為“補杜法”、“改杜法”和“仿杜法”三種。
3.1 “補杜法”
由于《杜威法》的33個中國類目無法容納中國書籍,最簡易之法,即沿用《杜威法》分類體系,將中國書籍分散歸人杜威類表所列中國類目之下,如若不夠,可酌情增補子目或符號以容納之。“補杜法”的代表有查修、桂質柏、王云五等。
“補杜法”濫觴于中國教會圖書館,較早曾有上海圣約翰大學羅氏圖書館拆分四部歸入杜威類表中的嘗試。查修首創(chuàng)“補杜法”之例,在《杜威書目十進法補編》中,把四部的經史子集拆開,分別歸人杜威表的中國類目之下。其增補要點有:子部中的先秦諸子被看作哲學歸人杜威表181東方哲學下,成181.1中國哲學,子部其他內容按學科性質歸類;集部被看作文學歸人杜威表895.1中國文學;史部歸入杜威表951中國歷史。至于歷來受國人推崇的經部,由于其性質復雜難以按學科歸類,因此除樂類歸音樂780、小學歸中國語言學495.1外,其余均歸入杜威表之總論000下的空位,如000經部,001易,002書,003詩,004禮,005春秋,006孝經,007四書等;另外將數(shù)量龐大的叢書列入080。綜觀查修所創(chuàng)分類法,除經部有小幅修補外,對杜威類表幾乎沒有改變,故將其稱為“補編”,可謂恰如其分。
桂質柏的《杜威書目十類法》,其方法和查修如出一轍,也是接受杜威分類表,所不同的是把經部歸入181.1中國哲學之儒家,地理歸人915.1中國地理及旅行,叢書歸入895.1中國文學,其他如史部、子部、集部的歸類與查修的做法相同。為突出中國類目,他把有關類目擴展至4-5級。相比較,查修把數(shù)目龐大的經部和叢書歸人杜威表的總論000,其結構更合理,更符合中國古籍的特點。
王云五的《中外圖書統(tǒng)一分類法》別具特色。在完全接受《杜威法》的基礎上,為容納中國書籍,于其原號碼前加了“十”、“艸”、“士”三個符號作為點綴。符號“十”,用以排在絕對相同號碼之前,使新號碼與原有號碼并列,如721建筑,十721即中國建筑,排在721之前;符號“艸”,排在十位相同的任何號碼之前,如110形而上學,艸110即中國哲學,以下又細分為111易經、_艸112儒家等;符號“士”用以排在整數(shù)相同的任何號碼之前,如920世界傳記,上920即中國傳記,排在920之前。通過這三個小小的點綴符,不僅保持了杜威原號碼,而且還“變相”擴大了杜威表的巾國類目數(shù)量,適應了中國圖書館實情。具體對于四部的處理,王云五主張拆散經部,在杜威類表040叢書下沒上041.1中國群經合刻,士042.2中國群經總義,其他
單經則按學科各人其類,如艸111易經,禮經人十390中國古禮儀,書經和春秋入艸952先秦史;史部入艸950中國歷史;子部中的先秦諸子人艸110中國哲學,其他按學科性質分別歸類;集部入艸810中國文學等。王云五分類法在東方圖書館首先使用,之后許多圖書館紛紛采納,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分類法之一。據(jù)許晚成《全國圖書館調查錄》顯示,在所調查的400余所圖書館中,使用王云五分類法者占絕對優(yōu)勢。
3.2 “改杜法”
“改杜法”是鑒于“補杜法”之不足而對《杜威法》的進一步改造。“補杜法”只把中國古籍分散附于杜威類表的三、四級類目之下,不僅造成類目表輕重失衡,而且仍不脫左支右絀之困境。“改杜法”遂在接受《杜威法》十大類原則和符號標記方法基礎上,提高子目層次或另立新目以容納中國書籍。“改杜法”以皮高品、何日章和袁進等為代表。
皮高品的《中國十進分類法及索引》,繼承了《杜威法》的十大部類原則。類表分為十大類:000總類,100哲學,200宗教,300社會科學,400語言學,500自然科學,600實業(yè)與工藝科學,700美術,800文學,900歷史。此法本土化要點是:將四部的經籍集中列類,設為090經學;史部歸入910中國歷史;子部歸入110東方哲學;集部歸入810中國文學;叢書設為080。該法在類目設置上力求突出中國,在排列國別時將“中國”置于第一位,如410中國語言文字學,810中國文學,910中國歷史等,大大提高了中國書籍在杜威表中的層次,突出了中國哲學、文學、歷史、教育和語言的地位。另外還新增了070國學、210孔教和220道教等類目,加上其較完善的類目注釋系統(tǒng),大大方便了對中國書籍的分類和管理。蔣元卿稱之為“增改杜威派”的“杰作”之一,可謂評價至當。當時眾多圖書館紛紛采納,特別是北京大學圖書館,一直延用到1975年改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為止。
何日章、袁進的《中國圖書十進分類法》,也在繼承《杜威法》十大部類原則基礎上,為容納中國古籍,對各部子目依中國圖書之需要進行增刪修訂,如把經部列入總論下的090經籍,下分091經總,092易經,093書經,094詩經,095禮經,096春秋,097四書,098孝經,099石經等;對哲學、文學、歷史部類下的子目也加以改動,單設120中國哲學,230道教,420中國語言學,740中國書畫,820中國文學,920中國史地等。與皮高品分類法一樣,這些改動和新增類目,加大了中國書籍在杜威類表中所占的比重,并通過提高類目層次來突出中國哲學、文學、歷史等。該法也是當時很有影響力的分類法之一,被多所大學圖書館使用,后經幾次修訂,至今仍被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臺灣師范大學等采用。
3.3 仿杜法
持“仿杜法”者不滿于“補杜法”和“改杜法”的小補小改,不滿于強類目以就十進的機械做法,即在仿效《杜威法》十進制原則和標記方法基礎上,對大部類的名稱和次序進行全盤改造,期以新的分類體系容納中國書籍。“仿杜法”以沈祖榮、杜定友、劉國鈞、洪有豐、裘開明等人為代表。
沈祖榮和胡慶生合編的《仿杜威書目十類法》,分十大類,即000經部類書,100哲學宗教,200社會學教育,300政治經濟,400醫(yī)學,500科學,600工藝,700美術,800文學語言學,900歷史。與《杜威法》相比,以“000經部類書”取代“000總類”,便于容納數(shù)量宏富的經書、類書,并保持其整體性和連續(xù)性;將“哲學”與“宗教”并為一類,又把四部之子部歸人110東方哲學;將“社會科學”大類下的“政治經濟”與“教育”分別提升為兩個大類,以增加經濟政治和教育類目的容量,適應了當時中國急需經濟政治和教育類知識的實際情況;將“應用科學”大類下的“醫(yī)學”提升為大類400,并新設410中國醫(yī)學;“語言”與“文學”并為“文學及語言”大類,又把四部的集部納入其中,設820詩文,830詞賦、戲曲,840詔令奏議,860公文尺牘等;把四部的史部單列為930中國史,又并列940年表年譜姓氏,970省府縣志,等等。通過比較可看出,《仿杜威書目十類法》只采用了《杜威法》十進制及數(shù)字記號的形式,其大部類名稱和次序已大不相同,它結合中國學術發(fā)展和四部法之長處,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了中國式十進分類法,特別是將經部歸入總類的做法影響了后來者。當然,《仿杜威書目十類法》分類表較簡略,且分出“醫(yī)學”大類有輕重失當之嫌,但它是圖書分類法本土化的最早嘗試,也是力度更大的一部。正如蔣元卿所說:“此法既系開山之書,較之近人著作,自為簡略,然其所設類名,后之師之者,頗不乏人……此足見其影響于吾國圖書分類改進之功,實未可泯也”。后來杜定友、劉國鈞、陳子彝、裘開明等人都受其影響。
杜定友的《杜氏圖書分類法》,亦采用《杜威法》的分類原則和標記方法,其類表分為十大類,即:000總類,100哲理科學,200教育科學,300社會科學,400藝術,500自然科學,600應用科學,700語文學,800文學,900史地學。與《杜威法》相比,它把“宗教”和“哲學”并為一大類,設為100哲理科學,“宗教”成為二級類目,即190宗教;把“教育”從社會科學中提升為一大類,即200教育科學;“語言”與“藝術”大類互換位置,使“語言”與“文學”大類相鄰近。將四部之經部歸入000總類,下設020中國經籍類以完整保存,如021群經,022易,023書,024詩,025禮,026樂,027春秋,028孝經,029四書等;將史部歸入920中國歷史;子部中的諸子歸入i20中國哲學;集部歸入820中國文學;叢書歸入總類080;分類表以“2”為中國之助記符號。可見,該法對《杜威法》的大類名稱和次序都做了很大改動,成為當時影響最大、使用廣泛的分類法之一。
劉國鈞的《中國圖書分類法》(1936年版),自稱“蓋為我國之圖書作也”。為了妥當處理中國古籍,該法對史地、哲學、文學、宗教等類目做了大幅改動。其大類如下:000總部,100哲學部,200宗教部,300自然科學部,400應用科學部,500社會科學部,600-700史地部,800語文部,900美術部。其中,他仿效沈祖榮把“語言學”并入“文學”,形成語文部;特將“史地”提前,并分中國、世界兩大部類,600專為中國史地所設,以容納中國龐雜的歷史書籍。對于經部,他主張分散處理,將通論群經的書籍置于總部設090群經,單經則按學科歸類;子部并入《杜威法》100哲學,設120中國哲學;集部并入800語文部,有關中國文學的類目占4個二級類目:820-850;叢書則歸人080。總之,與當時眾多新編分類法相比,該法更好地解決了古籍分類問題。最重要者,它的類目設立不囿于十進,“每視中國書之有無多寡而定”。如總部、語文部等有十一類,
而美術部只有6類。部類下的子目設置更加靈活機動,更適合中國圖書館藏書實情。可見,《中國圖書分類法》是民國時期圖書分類法本土化程度最高的一部,也是影響最大的一部,故為當時眾多圖書館采用,直至解放后,仍有200余所圖書館繼續(xù)采用,甚至影響到臺灣。
另外,裘開明的《燕京哈佛大學圖書館中文圖書分類法》和洪有豐的《圖書分類法》,也是本土化的重要成果。他們的顯著特點是本著不拆散經部的態(tài)度,將經部和叢書各設為一大部類,突出了經部和叢書的重要地位,保持了各自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特別是洪有豐為照顧舊籍,以000叢類代替總類,而100經、200史地、300哲學及宗教、400文學的做法暗合了經史子集四部之分法,更體現(xiàn)了本土化特色。至于詳細情況,限于篇幅,茲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分類法之本土化,焦點是如何對《杜威法》進行改造以適應中國典籍及特殊學術系統(tǒng)的問題,其關鍵是對四部拆分與否及如何拆分的問題,特別是對于經部的分類,在當時引起了“分”與“合”的爭論。從前面的分析看出,王云五、劉國鈞等人是主張拆經者,而查修、洪有豐、沈祖榮、裘開明、桂質柏等主張經部應集中列類,以保持經部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值得一提的是,對于經部,杜定友和劉國鈞還采取了“合”中附“分”、“分”中附“合”的兩可之法,可見經部分類之難,而且時至今日,對古籍的分類仍在“合”(線裝古籍仍單獨收藏并按舊法分類)與“分”(即新版古籍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按學科性質分類)兩可之間徘徊,始終未能妥善處理。對于被認為是四部中最蕪雜的子部,各家都將其完全拆開,并按學科性質分別歸入總類、哲學、宗教、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相應類目。總之,通過以上整合,《杜威法》得以不同程度的本土化,較好地適應了中國學術傳統(tǒng)和圖書館實際,并產生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圖書分類法,初步建立了中國特色的圖書分類理論與方法體系。
4、影響
眾所周知,圖書分類法具有時代性,并隨學術發(fā)展和知識分化而不斷革新。四部法因難以容納新學而需要現(xiàn)代化,《杜威法》雖適應了現(xiàn)代學術分工和發(fā)展,但它畢竟是“西方中心主義”的。要使《杜威法》適用于中國圖書館,必須使其本土化,這是任何民族文化在與先進外來文化碰撞時必經的一個吸收和改造過程。
當時分類法本土化的主要目標,是在繼承《杜威法》分類原理和標記方法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圖書館實情,借鑒中國傳統(tǒng)分類法的優(yōu)秀成分,對杜威分類體系進行改造,以容納中國舊學古籍。從“補杜法”不改動杜威類目表而僅將經史子集拆分歸人杜威所列中國類目之下,到“改杜法”較大幅度改動杜威類表子目以容納經史子集,直至“仿杜法”改動十大類名稱和次序,創(chuàng)設新類目以重建有中國特色的分類體系,三者對《杜威法》本土化的改造,有一個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點到面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最終量的積累變成質的飛躍。到劉國鈞的《中國圖書分類法》時,無論理論還是技術都有了重大突破,已然成為有別于《杜威法》的新型分類體系,代表了民國時期分類法本土化的最高水平。而且在早期圖書館建設時期,它們能基本適應學術發(fā)展和圖書館現(xiàn)實,因而促進了中國圖書分類學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