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8: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與自然作文,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天都在下雨,太陽公公調(diào)皮地躲在厚厚的云層后面,偶爾露出半邊臉兒,趁大家高興的時候,又躲進云層里,讓我們懊喪極了。今天,去書店買輔導書,不巧,回家時碰上下雨。啊,雨點落下的姿態(tài)真美,好似一位位舞蹈家翩翩起舞,我不禁贊嘆道。漫步街頭,我看見許多鳥從天空中落下,停在商店門口。
第一次看到這種情形,我驚訝萬分,想走上去摸摸小鳥。誰知剛一走近,鳥兒就驚慌地拍拍翅膀,向那灰暗的天空飛去。我失望極了,又邁開步子向前走去。
走不遠,又有兩只小鳥停在商場的屋檐下。我又來了精神。我吸取上次的教訓,沒有靠近它們,而是先看看它長什么樣。突然發(fā)現(xiàn),一只普通的鳥也這么美:一身棕褐色的長袍,綴著黑色的斑點,長長的尾巴驕傲地敲起,殷紅的小嘴,一對綠豆大的眼睛滴溜溜地轉(zhuǎn)。我防輕步子,一點一點挪向兩只停靠著的鳥。
這時,其中一只鳥轉(zhuǎn)過頭來。糟了!我不禁在心里喊了一聲。果然,那只看見我的鳥,眼里流露出極度的恐懼。它轉(zhuǎn)過去,喚著它的同伴,兩只鳥一起飛向天空,冰冷的雨點打濕它們的羽毛,每一滴都打在我的心上。
我又繼續(xù)向前走。但小鳥眼里那種恐懼,卻在我心中揮之不去。為什么它們會放棄溫暖的屋檐,飛向未知的天空?哦,我突然明白了,鳥兒的一生,經(jīng)常是在被人捕捉中、逃避捕捉中度過的,生命已經(jīng)給它們太多的恐懼,使它們看到人類就害怕。人與自然本應和諧相處,為何人類要稱王稱霸,傷害本應該屬于自然的一切?
一滴露水,在陽光下閃爍著生命的光輝,人類卻要捏碎它的夢幻;一株綠草,散發(fā)青春獨特的魅力,人類卻殘忍地將它拔起。人類嘴上說熱與自然和諧,但有幾個真正做到?
In nature, there are many animals and plants in growth, they are a wide range of colors. And the nature, also gave birth to us, let us have a beautifu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nature to make our earth is full of vitality, let the world is not dry, not drab. But...
We, as human of higher organisms in na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peace and harmony with nature, is home to the survival of nature has given us, we should thank it, protect it. But, in recent years, people have been in the destruction of nature, reformation nature. For example: people don't garbage everywhere scatters; Air pollution from factories, the tail gas from the cars have polluted the air; People also use the plane to deinsectization sprinkled pesticide in trees, polluting the environment; Of the more hateful and deforestation, killing animals. The destruction of nature, countless, chilling.
Humans, of course, also can't get away from the punishment of nature. People deforestation, soil erosion, land desertification area is larger and larger. People dig mountain mining, building roads and other activities, the mountain is not stable, so that it is easy to form a landslide or debris flow.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in 1991 September 23 the sun village ditch landslide only 3 minutes, 18 million cubic meters of slope out of more than 3600 meters, 216 people were killed and eight people were injured and damaged house 202, nearly 300 head buried livestock, covering more than 300 mu of farmland, flooded roads more than 350 meters, the damaged cables and communication lines of more than 300 meters, direct economic loss of more than 100 ten thousand yuan! Is really horrible.
To avoid the punishment of nature, let us live in peace and harmony with nature, use natural resources reasonably, to protect the nature together!
大自然中,有許多的動物,植物在生長,它們種類繁多,五顏六色。而大自然,也孕育了我們?nèi)祟悾屛覀內(nèi)祟愑幸粋€美麗的生存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大自然讓我們的地球充滿了勃勃生機,讓這個世界不枯燥,不單調(diào)。可是.....
我們,作為大自然中的高等生物的人類,幾千年來和大自然和睦相處,是大自然給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應該感謝它,保護它。但是,近幾年來,人們卻一直在破壞大自然,改造大自然。例如:人們不用的垃圾隨地拋撒;工廠排放的廢氣,汽車排出的尾氣都污染了空氣;為了除蟲人們還用飛機在樹木里灑農(nóng)藥,污染了環(huán)境;更可恨的是,還有人砍伐森林,捕殺動物。這些破壞大自然的事,數(shù)不勝數(shù),令人寒心。
當然,人類也擺脫不了大自然的懲罰。人們砍伐森林,致使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面積越來越大。人們挖山開礦,建房修路等活動,致使山體不穩(wěn)定,因此便容易形成滑坡或泥石流。據(jù)統(tǒng)計,1991年9月23日頭寨溝的滑坡僅3分鐘,1800萬立方米的坡體就沖出3600多米遠,造成216人死亡,8人受傷,毀屋202間,埋沒牲畜近300頭,覆蓋農(nóng)田300余畝,淹沒公路350多米,損壞電線和通信線路300多米,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100多萬元!真是慘不忍睹。
為了免受大自然的懲罰,讓我們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一起來保護大自然吧!
我們身邊的水污染
2005年11月13日,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發(fā)生爆炸。爆炸事故發(fā)生后,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苯類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水質(zhì)污染。苯類污染物是可致癌化學有機物,會沉淀于淤泥中,污染江中的魚類,引發(fā)一連串的污染問題。
2006年2月22日,黑龍江牡丹江市水源地發(fā)現(xiàn)不明絮狀物,綿延約20公里,影響了市民正常用水。經(jīng)過專家初步認定,這種不明絮狀物為水生物水櫛霉,這種現(xiàn)象是黑龍江省海林市排放的工業(yè)廢水、生活污水所致。
2007年5月28日,太湖藍藻大規(guī)模爆發(fā),使得無錫市自來水發(fā)出臭味,全市70%的水廠水質(zhì)都被污染,直接引發(fā)了一場影響全市200萬人口的供水危機。都說“太湖美,美在太湖水”,但發(fā)生在世界環(huán)境日(每年6月5日)前夕的無錫水危機,再次敲響了太湖生態(tài)警鐘。
2007年7月2日下午3時,江蘇沭陽縣地面水廠檢測人員發(fā)現(xiàn)城區(qū)生活供水遭到污染,水流出現(xiàn)明顯異味。經(jīng)過水質(zhì)檢測,發(fā)現(xiàn)取水口的水氨氮含量為每升28毫克左右,遠遠超出國家取水口水質(zhì)標準。沭陽縣隨即關(guān)閉城區(qū)供水,啟動城區(qū)飲用水水源應急預案,陸續(xù)開啟33口自備井,以緩解城區(qū)人口的飲水困難。
“兩年前的松花江事件,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水污染事故高發(fā)期。而今年夏天以來太湖,巢湖的藍藻接連爆發(fā),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水污染密集爆發(fā)階段。”環(huán)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說。各地水污染危機的接連爆發(fā),不是偶然的突發(fā)性事件,說明傳統(tǒng)工業(yè)化的發(fā)展方式不僅使我國的資源環(huán)境到了難以承受的底線,也嚴重威脅到人民的日常生活。
分析:一系列水污染事件的發(fā)生,不但向我們敲響了環(huán)保的警鐘,還使我們面臨傳統(tǒng)工業(yè)化發(fā)展的挑戰(zhàn)。
適用話題:底線、水污染、發(fā)展與生態(tài)
20億只老鼠大鬧洞庭湖
2007年6月下旬以來,棲息在洞庭湖區(qū)400多萬畝湖州中的約20億只東方田鼠,隨著水位上漲部分內(nèi)遷。在洞庭湖區(qū)沅江市、君山區(qū)、華容縣等地一些防鼠設施不夠完備的地方,東方田鼠則突破了人工防線,侵入稻田和村莊。老鼠們筑巢而居、啃食作物籽實和根莖,所到之處,堤岸、護坡變得千瘡百孔,水稻因根莖被咬傷而成片枯死。
一場規(guī)模浩大的“人鼠大戰(zhàn)”拉開了帷幕。當?shù)厝罕娧刂蟮檀蚶鲜螅话舸蛉ィ艽蛩纼扇唬灰荤P拍下去,能砸死七八只。還有人干脆用平時捕魚的抄網(wǎng)捉老鼠,一網(wǎng)能網(wǎng)住幾公斤。大通湖區(qū)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從6月21日開始,全區(qū)共捕殺90多噸老鼠,約225萬只。
在我們的想象中,美麗的洞庭湖該有漁帆點點,該有蘆葉青青,該有晚霞暮色,該有范仲淹《岳陽樓記》里描述的所有景致。如果說大海予人壯觀,那么,洞庭湖就該是精品式的良家女子,讓你左顧右盼,處處非凡獨特。如此神仙洞府,何時起,竟被老鼠占領(lǐng),并且傾巢出動,耀武揚威地向人類挑戰(zhàn)?
湖南大學生命科學院鄧學建教授認為,造成洞庭湖周邊鼠害的主要原因是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受了破壞。他分析,近兩年,長沙上游來水減少,洞庭湖湖灘時間加長,給東方田鼠繁殖提供了時間。鄧學建認為,生態(tài)平衡被破壞還表現(xiàn)在東方田鼠的天敵貓頭鷹、老鷹等數(shù)量急劇減少,特別是湖南人開始大吃味蛇后,野外蛇的數(shù)量急劇下降,失去天敵的東方田鼠大量繁殖,終成禍患。
學校的組織很不錯,上午去了富春江桃源,觀山觀水觀風景,只是如有的老師所說:“桃源沒桃花,野豬林沒野豬”,想必是名不符實的寫照了。下午出游分兩批,一批購物,一批就是去野生動物園了。
在那里看到的動物跟別的地方的也都差不多,從品種和地域上看都有類似的感覺,只是比杭州動物園大,且動物和人的距離更近,人不必遠觀,而可以近賞。我對動物曾經(jīng)有的那種強烈的想親近的感覺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淡化了,是從一次次地參觀動物園開始的,那里的各種臭味已經(jīng)將我的種種兒時的美好感覺沖談了,差不多的輪廓、樣子和表演也已經(jīng)開始麻痹了,只是兒子總有那種興奮和好奇,但我也發(fā)現(xiàn)他更多地是在探尋知識,獲得感知。大概是一脈相承的緣故,我的父親也很喜歡動物,曾多次想去動物園都沒去成,后來在過年時,我?guī)退貌蝗菀紫露藳Q心,才陪他一起去了一趟,他看見動物時那種開心的樣子讓我覺得他的童心在那一刻綻放,那是一個老人對生命的喜愛而萌發(fā)出來的天真的快樂,是他多年的宿愿得以實現(xiàn)的歡欣。
這一天,給我印象最深的當屬我們所見到的自然景物了。上午,在水庫里進行竹筏漂流的時候,我們一百多名教師親眼見證了那滿江的污物,是生活垃圾,有白色的塑料泡沫,有草屑,有油紙袋,有各種能漂浮的污物,整個封鎖了其中的一段航道,帶著馬達的竹筏沖開垃圾,剖出一條條水浪。我們感慨這里太臟了,能否有人來打撈一下,也可讓游客不致于太惡心。
可以想見的是這里的垃圾定是人為的,也定是在這里作為旅游區(qū)以后才出現(xiàn)的,開始時這里的水定是清澈見底,水面也定是波光瀲滟的。開發(fā)后,各種旅游產(chǎn)業(yè)應運而生,各種經(jīng)營人才不斷集聚,必定使這樣的風景遭受痛苦不堪的考驗。而人呢?只要不直接影響自己的收入是不會去干涉的,直到最后人們再也不相信這個美麗的神話的時候才會低頭認錯。
另一個現(xiàn)象是在動物園,反復地讓我體味了一番。從開始參觀動物起,我們每到一處總會有人來兜售食物,有喂羊駝、綿羊、駝鳥、兔子之類的蘿卜,有喂老虎、獅子、豹、狼等的牛肉,有喂馬、駱駝、長頸鹿之類的青草,真是不計其數(shù),每個點前面總有人在那里招呼你去喂食,而且食物也都較貴,即使是一兩元一樣的食物,在幾個點喂下來以后,也要二十來塊了,而喂肉更是高價,在看狐猴的地方,要想近距離看,必需得買他們五塊錢一小包的小袋食物,在乘車到看獅、虎等地方時,總有三五塊錢一塊的肉或三十元一只的雞供你去喂,不少同行者光買食物喂動物已是用了好幾十元。
游客們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們都想看一看動物吃食時的樣子,或是可愛,或是憨實,或是敏捷,或是兇猛,那樣更能一睹動物的本來生活面貌。但這樣子喂食的話,游客的開銷也著實不小,想必是動物園為了節(jié)省開支,或者動物園的各個地塊承包給了個人,或是為了賺取游客們更多的錢來飼養(yǎng)動物,總之,是一種生財有道的方法。因為不管游客買不買食物喂,動物園里每天都得有食物來喂養(yǎng)它們的,這相當于讓游客們擔起了飼養(yǎng)的責任。
不過,我想動物園肯定也是有其難處的。像現(xiàn)在很多動物園每天的開銷都很大,不少動物的食量大得驚人,要吃很多的肉食和各種雜食,要維持它們的生命實屬不易。所以當我看到那些干癟著肚子,饑餓地在那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地叫的東北虎,真有一種同情油然而生。不少動物都是在忍饑挨餓中生存,它們唯一的食物來源就是能供它們延續(xù)生命不致于死亡罷了,只要是能活在那里供游人們參觀就行??這就是動物,在動物園里的動物的生命的意義。
人呢,總是想看新鮮的,總是嫌這些東西失去了野性,沒有了自然本色,希望有老虎嘯震山林的聲勢,希望看到鳥類婀娜多姿的舞姿,希望有靈猴攀援自如的絕技,甚至有人丟一只活雞進去,讓老虎撕咬吃掉,想看看真實版的“弱肉強食”,幸好我沒看到,幸好兒子也沒看到,不知道這樣血腥的場面對孩子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教育。而另一方面,人們在責怪園中的動物失去野性的同時,他們也正在將更多的野生動物推向人的控制之下,或控制在圈養(yǎng)中,或控制在餐桌上,或控制在他們可以賞玩的視野內(nèi)。這便是矛盾??既不愿讓動物們自在地生活,又不想看到它們那副失去活性的窘相。
我不知道那些動物是怎么想的,大概是充滿了悲哀,它們?yōu)榱俗屜矏鬯鼈兊娜藗円欢谜嫒菥偷迷谀抢镉肋h呆著,生活失去了意義,甚至學會了很多人要求它們學會的東西,比如電網(wǎng),它們知道那家伙是碰不得的,是會讓自己“安息”的,在經(jīng)過一兩次“觸電”以后,它們就再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哪怕近在咫尺的食物新鮮可人地躺在電網(wǎng)外面,它們也絕不冒險。
在遠古時代,地球是一個美麗的星球,還有各類豐富的資源,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我們更應該自理利用,把地球打扮得更加美麗。可是,卻不然,人類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和科技發(fā)展的同時,不顧一切的破壞地球、破壞自然,使他遍體鱗傷: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大量的野生動物被捕殺……每天有55000公頃森林從地球上消失、15000萬噸工業(yè)煙塵滯留在大氣中、排放2-3立方公里工業(yè)廢水、100多種生物滅絕、1400萬公頃土地被沙漠吞噬……大家看看,這是多么驚人的數(shù)字啊!
頭頂?shù)奶炜詹辉倌敲此{了,腳下也不再是一方凈土了。人類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在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中,人類已處于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guī)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水排放超過環(huán)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環(huán)境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夠了!夠了!我們?nèi)祟愂窃摵煤梅此家幌铝耍〉厍蚺c自然母親太慷慨啦!一切都奉獻給我們,我們卻回報了什么?1998年,他們終于惱羞成怒,用特大洪災給人類敲響了一次警鐘。如果我們?nèi)匀粓?zhí)迷不悟,長此下去,后果將不堪設想。
對于人類的這些行為,自然和地球母親給我們留下了一句話:“誰無過,而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們仿佛已經(jīng)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開始在享受環(huán)境的同時保護環(huán)境,希望與自然和諧相處。
說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看一棵樹要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一草一木,保護動物……
人們開始植樹造林、保護動物了,電視上也大量宣傳環(huán)保的口號。人們在沙漠附近再上了防護林,防止沙塵暴。記得有一則新聞上說:“一位老爺爺在他們附近的荒山坡上值樹,樹苗小的時候,他每天都來看一回,澆澆水或除除草,現(xiàn)在樹苗長大了,他還要去其他地方種樹,他說,他老了還有他兒子,他兒子老了還有他兒子的兒子。”老人種樹也有大半輩子了,也樂此不疲。一位老人都能如此,我們有什么不能?這則興文報道后,更多的人開始植樹。很多調(diào)皮的小朋友不再掏鳥窩了,而是在家長的陪同下筑鳥巢。這些事現(xiàn)在已經(jīng)屢見不鮮了。
我相信這樣下去,地球母親定能恢復原先的美麗,人與自然會更和諧地相處,是人類更加興旺,生活更加美好!最后請記住一句話:“善待地球——科學發(fā)展,構(gòu)建和諧。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育的基本任務和個性特點表現(xiàn)和落實在作文教學之中。作文的最大特點是用語言這一中介來表達作者的生活和情感,其基本任務就在于把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促進學生學會做人這兩個相互依存的方面統(tǒng)一起來,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能切實地促使學生更好地做人和發(fā)展。因此,語文素質(zhì)教育中的作文教學應將“人”和“文”有機統(tǒng)一起來,以做人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進做人,使作文真正成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
“做人――作文”教學力求在作文教學中摒棄原有的消極因素,把中小學生的作文從成人化、模式化、凝固化、知識化和繁瑣化中解放出來,弘揚作文活動的主體生命精神,努力追求把作文活動審美化的境界。這就是要用美的規(guī)律把“做人”與“作文”貫通和統(tǒng)一起來,在作文教學中根據(jù)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充分發(fā)揮美育的作用,遵循審美規(guī)律,創(chuàng)設美的氛圍,在審美化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做人――作文”的教學目的。教師要把自己的教學美和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寫作境界作為自己的整體追求,用美的思想、美的語言、美的形式啟發(fā)誘導學生說真話、寫自己,記錄生活中的美,表達美的心靈,從而讓作文活動本身成為一種美的享受,切實改變“苦于作文”、“作文很苦”的教學現(xiàn)狀。為此,“做人――作文”教學要以高揚作文主體(包括教與學雙方)的主體性為其根本原則。
提高人的主體性,是提高人的素質(zhì)的根本。這里所說的主體性是指寫作實踐中主體的主動探索、主動獲取和主動發(fā)展,它包含教師主體性和學生主體性兩個方面。只有具備鮮明主體意識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鮮明主體意識的學生。教師必須首先轉(zhuǎn)變固有的不科學的作文教學觀念,努力沖破“重技能,輕本體”的作文教學現(xiàn)狀,摒棄見文不見人和限制學生個性與生命精神的錯誤作法,主動研究“做人要求作文,作文促進做人”的有效方式,積極地建構(gòu)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真正的主體性要求把“為了人”和“通過人”統(tǒng)一起來,使學生通過主動的作文來提高自己做人的素質(zhì)。高揚這一主體性原則,在教學中就必須特別注意充分激發(fā)主動性、努力培養(yǎng)真誠性、放手激勵個性化。
要充分激發(fā)主動性,就是改變教學雙方在作文中的被動和強制狀態(tài)。過去常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學生作文時被請入甕中,任師長或生計、生存、升學等各種各樣“指揮棒”的指使,作文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成了強加在他們身上的負擔,而不是他們自身的需要。學生在作文中的被動地位使得他們厭惡作文、懼怕作文,根本談不上作文的主動性。面對這種現(xiàn)狀,我們應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創(chuàng)設主動寫作的氛圍和空間,讓學生覺得自己才是作文的真正主人,幫助他們產(chǎn)生作文時的高峰體驗和作文后的愉悅與滿足,從而啟發(fā)并激起他們寫作的主動性。
要努力培育真誠性,就是要把過去作文中教學雙方“合謀作偽”的現(xiàn)象堅決予以摒棄,要讓學生養(yǎng)成“說真話,寫自己”的作文意識。葉圣陶先生說:“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guān)于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世理的真際,切乎生活的狀況;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于內(nèi)心的郁積,發(fā)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他還對“求誠”作了具體的界定:“從原材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征驗、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tài)度。”這就徹底去掉了作文中的虛假浮夸之風,既有利于寫出真實之文,也有利于培養(yǎng)真誠之人。須知“求真”之心乃是一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礎。
要放手鼓勵個性化,才能真正發(fā)揮教學雙方的主體性。“以人為本,發(fā)展個性”是素質(zhì)教育的關(guān)鍵所在,因為保護和鼓勵個性就是保護和鼓勵創(chuàng)造性。作文教學中如果忽略了個體間的差異而一味地強調(diào)某種模式或共性,就必然會扼殺學生的個性。在作文教學中鼓勵學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要寫出自己的個性,對有個性的說真話的文章要大力扶持,使學生的個性在作文中得到富于活力的引導和培育。
堅持主體性,高揚教學雙方的主體精神,是“做人――作文”教學的根本原則。在作文教學活動中,這一根本原則要通過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態(tài)化的活動來實現(xiàn),因此,可以說,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態(tài)化乃是“做人――作文”教學活動的三個具體原則。
所謂“生命化”,就是要還作文以生命活動的本來面目,使之與主體的生命存在本身合一,重視生命的綜合性和整體性。主體性存在和表現(xiàn)于人的生命活動之中。作文活動作為生命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生命的律動,既是生命整體活動的結(jié)果,又作用于生命的整體。人總是要表達欲望的,如果該表達而沒有得到表達,壓抑于心,情動于中而不能形于言,便有“不吐不快”的感覺,使人的生命過程出現(xiàn)不和諧、不暢適。作文教學應當注重這種生命化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表達自己的欲望,實現(xiàn)生命的需求,并在表達中滲透自己的做人原則、是非觀念、個人修養(yǎng)、文化品格和審美意趣等多種因素,讓寫作成為生命的真實寫照和享受生命的方式。人是有生命的人,文是洋溢生命精神之文,這才能真正做到“人”與“文”的統(tǒng)一。
所謂“生活化”,就是把作文與學生的生活本身統(tǒng)一起來,使作文不僅從生活中吸取動力和原材料,而且是對生活的表現(xiàn)和思索,成為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正確認識生活與作文的這一基本關(guān)系,是端正學生作文意識、使作文走上正路的關(guān)鍵。葉圣陶先生認為:盡量運用語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種奢侈的要求,實在是現(xiàn)代公民所必須具有的一種生活的能力。這充分說明提高寫作能力是為了適應生活的需要。而我們這里的生活化原則主要是指對學生寫作過程本身的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培養(yǎng)學生生存和發(fā)展方面所需要的寫作能力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fā),以生活為基礎,在寫作中做到審題生活化和取材生活化,對某些文體中還要求語言生活化,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圈內(nèi)確定寫作的方向、內(nèi)容和形式,做到作文從生活中來,進一步實現(xiàn)人、事、情、文的真正統(tǒng)一。
所謂“生態(tài)化”,就是要用生態(tài)意識來指導和組織作文活動,使作文活動有助于對學生人格形成的生態(tài)調(diào)節(jié)。面臨世紀之交,人類理性已在呼喚生態(tài)文明,并提出了“生態(tài)人”的做人目標。“生態(tài)意識是反映人與自然的新關(guān)系――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的觀點、理論和感情的總和。”生態(tài)化作文教學則是抓住了生態(tài)意識的靈魂并將其引進作文教學之中,這種作文教學的核心是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共同發(fā)展,并使整個作文教學成為共謀發(fā)展而且十分和諧的“生態(tài)圈”。它要求老師和學生必須樹立生態(tài)教育的意識。教師要使作文教學的過程、內(nèi)容和方式變得和諧起來,以此為基礎,使作文教學與語文教學同整個教育系統(tǒng)和諧協(xié)調(diào),并善于利用作文以外的其他因素推進作文教學的實效,力求啟發(fā)學生將“做人”與“作文”有機聯(lián)系起來以求得和諧發(fā)展,引導他們把自己的“作文”和“做人”放到集體或整個大自然中來衡量,以吸收集體和自然的智慧與靈氣,求得“做人”和“作文”的雙重發(fā)展。要實現(xiàn)作文活動的生態(tài)化,就必須自覺樹立包括整體和諧意識、多樣性導致有序優(yōu)化的意識、邊緣優(yōu)勢效應意識和互補共生的綜合進化意識在內(nèi)的生態(tài)觀念。
從身邊小事入手變換句式增美感
具體解讀:和諧相處這個話題范圍比較大,考生應從身邊小事發(fā)掘題材。
如果想使作文寫作擺脫平淡,考生可適當選擇運用技巧,在句式上做一些變換,用一些反問句、設問句、排比句,以此來增強語言的美感,使作文精彩。
立意話題2:環(huán)保適用類型:記敘文議論文
利用合理聯(lián)想提出新奇解決方案
具體解讀:環(huán)保的話題近幾年比較時髦,考生可從破壞與愛護自然入手,分析危害或好處。這類題材的立意方向較為新穎,可以考查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想象能力。
近年來,有考生利用合理聯(lián)想,設計未來的各種概念或提出大膽新奇的解決方案,也都是不錯的寫作選擇。
相關(guān)閱讀:
熱點話題材料作文之“三鹿奶粉”事件
熱點話題材料作文之國慶60周年
一、從四個層面展開聯(lián)想
1、時間上的古與今
運用例證法,就是“據(jù)事以取義,援古以證今”。列舉事例時,選擇歷史事例和現(xiàn)實事例相結(jié)合。歷史事實,常常是最過硬可靠的論據(jù),可以啟迪人們認清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的現(xiàn)象;現(xiàn)實事例,又大多是人們熟悉的事實,這些事實過去不久或仍在眼前,不容置疑。因而,在列舉事例時,最好能既列舉一些古人的例子,也能列舉一些今人的例子,使得文章具有時間上的縱深感,這樣更具有說服力。
例如:遼寧高考卷優(yōu)秀作文《各領(lǐng)?人生精彩》一文的第二小節(jié):“‘人貴有恒’,古往今來,有多少通過自身不懈努力‘到達光輝頂點’的故事:蘇武持節(jié),牧羊北海19年歸漢而不辱使命;甘地投身民族解放運動,終其一生無怨無悔;陳景潤鉆研數(shù)學,嘔心瀝血破解哥德巴赫猜想。”
考生先列舉漢代蘇武的例子,再列舉當代陳景潤的例子,達到了一種“古往今來”皆如此的效果,當然也就有效地增強了說服力。
2、地域上的中與外
在舉例時,既要注意到時間上的古與今的跨越,也需注意到地域上的中與外的覆蓋。古今中外的事例搖曳錯落,不僅可以增強材料的條理性,避免重復堆砌之感,而且具有更強的論證性。
例如:廣東高考滿分作文《仰觀宇宙,俯察萬物》其中一段:“靜坐蓮池旁,與蓮花久久對視,莫奈才能創(chuàng)作出傳世佳作《蓮花》;走進馬群中,與奔馬朝夕相處,徐悲鴻才能在畫中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馬的健美與力量。此二者,皆以親身接觸的方式,走進自然,想必這便是他們得以與自然相感相知并從其中獲取心靈的力量的原因。”
此段文字列舉了徐悲鴻和莫奈的例子,一中一外,兩個典型有代表性的事例讓讀者深切感受到親身接觸,走進自然,才能獲取心靈的力量,文中的觀點令人信服,深入人心。
3、性質(zhì)上的正與反
有比較才有鑒別。列舉事例時,還可以從正反兩個角度來進行聯(lián)想選擇。正與反的對比,不僅能把道理說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而且能突出事物的特征,給讀者留下鮮明的印象,加深對論點的理解。同時,運用對比證明,往往還能形成一定的對比映照,既能使文意更加充實,又能使文事較為生動,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吸引力。
如: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文顯其品動人心》作者以“文顯其品動人心”為題,鮮明地表達了文品應該與人品相一致,這樣文章才能感動人心的觀點。作者在文中以列舉了袁中郎的正面例子和郭沫若反面例子,分析、思考和探究“作品格調(diào)趣味與人品”的彼此關(guān)系,從正反兩方面來論證文如其人的重要性,在這樣的對比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褒揚什么,貶斥什么,在兩者的互相映襯對照中,可以得到顯豁的表現(xiàn)。鮮活典型的事例,嚴縝周密的對比分析都顯示出作者相當?shù)奈幕e累和足夠的閱讀積累。
4、對象上的人與己
在舉例論證的時候,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對論證中心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若是在這些事例的基礎上,再由人及己,聯(lián)系自身和實際結(jié)合論點進一步論述,這樣更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更能激起讀者的思考和共鳴。
如:上海高考滿分作文《亦堅亦柔,成就和諧》一文中“然而人心在某些方面應有的堅硬并不等同于一味的固執(zhí),冰冷剛硬到不可觸碰也更不應成為人生的常態(tài),很多時候,我們也需要讓心靈受到溫存與愛意的滋養(yǎng),由寸草不生的荒蕪變?yōu)樘幪幏被ǖ腻\繡。是啊,在這個正在被冷漠的鐵壁銅墻侵占的世界里,我們總以為百毒不侵刀槍不入的自我封閉就是堅強,可如果我們連呵護真誠、期許美好、擁抱真情的能力都已失去,那么這種機械的行為構(gòu)成的將不配被稱為‘人生’,甚至算不上好好地‘活過’。我們既然沒有理由封存扼殺美好,何不以最陽光的姿態(tài)享受心靈深處的柔軟?故而,人心中那些必不可少的柔軟的東西,與堅硬的組成部分一樣,都是構(gòu)成精彩人生的要素;故而,唯有那些亦堅亦柔的心靈,方能塑造成和諧的自我。”
此文的觀點為“人心的奇妙之處,有堅如磐石處,亦有溫柔如水時,二者周旋歸一,共享方寸之地,方有一個和諧的自我,卓然而立”,作者在引用畢淑敏和英國文豪托爾金的語言來闡釋人心的堅固和柔軟后,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對心靈的“堅”和“柔”孤立與誤解,從而使文章針砭時弊,更具內(nèi)涵和深度,增強了文章的思辨力度。
二、以理服人做到四個一
1、讓學生做一點分析
文章要有不容置疑、無可辯駁的說服力,一靠具體而周密的分析,二靠充分而確鑿的論據(jù)。分析總是借助于舉例,實例又必須進行分析,二者常常結(jié)合在一起,相輔相成。因而,在擺出事實后,做一點分析,讓事實和道理相得益彰。
“離開具體的分析,就不能認識任何矛盾的特性”,分析,能使議論細致深入,體現(xiàn)出思辨的深度。以真實有力的論據(jù)為基礎,進行嚴密合理的分析,視理而破,層層深入,可以切中肯綮,充分顯露出客觀事物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和本質(zhì)特征,使文章的論點立于不敗之地。將論點可能存在的問題、讀者可能產(chǎn)生的疑問,在分析中一一予以論說,使之周到嚴密,無懈可擊。
2、讓學生設一個比喻
比喻是一種形象化的論證方法。用我們熟悉的事物來進行設喻,可以使文章說理具體生動,發(fā)人深省;行文明快活潑,饒有趣味;從而收到文章精煉,內(nèi)容豐富的效果。例如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標題就設喻,把“智慧”喻成“空屋”,作者從“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絕悲涼”,“寂寞空屋,可有形可無形,是一個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證據(jù)”,“寂寞空屋,給高蹈以平實,給浮華不定的心靈以腳踏實地的依靠”三個層次闡釋了自己所理解的智慧的內(nèi)涵,把智慧闡釋得具體明確,又形象生動,令人深思。
3、讓學生來一個假設
在議論中來一個假設,也可以使得文章別有一番趣味。選擇文中所列舉的一至兩個事例,運用假設推理對其進行分析。運用這種方法,首先必須較完整地引述論據(jù),然后提出形成條件并不存在的假設,“設假為真”,進行推理,并推導出一個與事實完全相反的結(jié)果。這樣的結(jié)果必然錯誤荒謬,從而進一步確立觀點的正確。
例如:廣東高考滿分作文《仰觀宇宙,俯察萬物》“人本為自然的一個部分,然而,工業(yè)文明的興起,斬斷了人與自然間的紐帶。人們得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這便使人類對自然失卻了敬畏之情,卻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試想,若只從天氣預報中認知自然,又何談對藍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識概括自然,又何來對花草樹木的珍視與保護?過分依賴科技,卻失卻了對自然的親身感觸,使人類忘記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們肆無忌憚地破壞自然,制造出霧霾封城,河水重金屬含量超標這樣種種的荒謬事情。科技并沒有讓人與自然更近,相反,它疏遠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讓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讓我們重返自然,親身感受自然,我們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此段用“試想”進行假設,假設人類過分依賴科技,破壞自然的荒謬性,從而更能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4、讓學生找一下原因
很多學生在寫議論文時,僅僅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文章平淡無味,淺薄無力。在論證中讓學生學會進行深入剖析,從“為什么”的層面探究一下事實形成的原因,可以體現(xiàn)中學生思考剖析問題的能力,使得文章充滿思考的力度,富有思辨性。
例如:上海高考滿分作文《亦堅亦柔,成就和諧》中“我想,真正洞察了這一道理的人,一定會懂得英國詩人西格里夫?薩松寫下的我‘心有猛虎在細嗅薔薇’的溫存,因為堅強與溫柔是相互融合而非完全對立的存在;一定會明了歌手Hita在《天命風流》中唱出的‘靈秀上眉頭,浩氣存胸口’的灑脫,因為心堅如石或豪情滿懷的人依然需要情感的滋養(yǎng);一定會欣賞詞作者荀夜羽表達的‘擊鼓動遠雷,琵琶脆漣漪’的和諧,因為勇氣與溫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構(gòu)形。所以,要想造就一個和諧的自我,要想活出一世動人的精彩,最重要的,便是讓這方寸之地,亦堅亦柔,亦剛亦讓。”
這一文段,考生結(jié)合三個實例來剖析出能洞悉“亦堅亦柔,成就和諧”這一道理的內(nèi)在心理原因,形成排比句式。使得論述有深度,且文采不凡。
假設你是李曉平,是黃岡中學的學生。請你圍繞"建設和諧社會"的主題,根據(jù)下面所給出的提示,用英語給全省中學生寫一封倡議書。
1.人與社會:祖國、家鄉(xiāng)、學校,熱愛關(guān)心;
2.人與人:家人、師長、同學,誠信互助;
3.人與自然:能源、環(huán)境、動植物,愛惜保護;
4.你的態(tài)度:內(nèi)容由考生自己擬定。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Dear fellow students,
Our government is going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 think it is everyone's duty to work hard to achieve this goal.
As high school students, what should we do ?
First of all, we should love our motherland. Let's take a great intere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hometowns and take an active part in our school's activities.
Secondly, let's fill the world with love. We should show our respect for old people, our parents and our teachers. We should also care for each other and help those in need. Mostimportant of all, all of us must be faithful and honest in our daily life.
Finally, let's work together to save energy and protect our natur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animals, trees, flowers and grass.
As for myself, I will study even harder and try my best to do all the above.
Dear fellow students, let's start right now and spare no effort to do a little bit every day,every hour, and every minute!
(看到北京市2012年高考作文題目,本人馬上想到老計代表著普通中彰顯偉大,是奉獻、責任。應該圍繞著這方面來寫。怎么寫?我覺得以議論為主可以寫成議論文,以夾敘夾議的手法謳歌這種責任和奉獻也可以寫成散文吧。至于你選取什么素材是你的事,不離開題目的含義范圍就可以。我為什么以老計為主要素材寫呢?適合自己吧。熟悉這種寫法,更熟悉類似頒獎辭之類的東西。)
大山深處的獨自巡視,莊重的巡禮,久久回響的汽笛……
——題記
(當時為什么用這個題記?做引子吧,還可以統(tǒng)領(lǐng)全文,與后記相映生輝。)
山風輕輕地吹拂,列車呼嘯而過,老計一個人鄭重地向列車揮手致意,是作別已去的列車,還是帶去一番囑咐,報一聲平安,捎去一片小小的楓葉,掛記著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山谷、峰巒,列車和一個獨立的巡視工……久久凝固在人們腦海里的畫面,和著久久回響的汽笛聲,演繹著生命的交響進行曲。
(畫面描寫,如同電影蒙太奇,久久凝固在人的腦海中,給人美而又悲壯的美的享受。)
每天,老計在大山里獨自行走二十多公里,重復著同一個動作,是單調(diào)?是寂寞?還是孤獨而彷徨?
山在他的視線里,他在山的懷抱中。山石絆不住他的雙腿,風沙瞇不住他的雙眼。落石、滑坡、倒樹得以及時清理,使列車日復一日地平安穿越大山之谷,急速地馳向遠方。
那曾經(jīng)穿越山谷的旅客有著老計帶給他們的一片平安,那列車載出去的建設材料有著老計的一份功勛。他每天重復著同樣的動作,機械、單調(diào)而又充實。每每列車駛過,他揮手致意的動作,對于過往的火車司機來說,是那樣的熟悉,是那樣的親切!“嗚——嗚——”的長笛聲,不再是普通的汽笛聲音,是人與人心靈的溝通,是司機對老計工作的肯定,是對老計揮手致意的回應!是的,汽笛聲在深山中久久回響……山谷回音,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人與自然最壯美的畫面!
(夾敘夾議的文字表述,彰顯了畫面的和諧,是人與人的和諧,更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們總用“感天地,泣鬼神”來形容作出巨大貢獻或犧牲的人物。老計的工作似乎顯得平庸且平凡!似乎誰都可以做得到!在大山里,看云卷云舒,望青山環(huán)繞,何等的愜意啊!然而,人們忽略的正是這些:山看厭了,天望穿了之后,久居大山是何等的單調(diào),何等的寂寞,何等的難耐啊!沒有敬業(yè)精神作支柱,沒有對自己工作的愛,是做不到的!
漁翁晚歸之時,不會在意自己釣的魚值多少錢,而在意于收獲多少,看著滿載的魚,是何等的愜意!這就是所謂的精神食糧吧。我想老計的工作也是不能以工資多少來衡量的,否則,該給多少工資,才有人肯久居山林,去過那隱居生活呢?想必老計的精神收獲也很富有吧!每趟列車從身邊平安駛過,他那揮手之間就帶著一種心靈上的滿足和蔚藉;每晚躺在床上,回味工作帶給自己的快樂和滿足,他覺睡得踏實,睡得甜美!這也正是老計的精神食糧吧!這也正是老計在大山里堅持的執(zhí)著嗎?!
如果有人問我什么人最偉大?我會說老計這類人最偉大!他以自己的執(zhí)著和堅持譜寫了一曲平凡之處現(xiàn)偉大的贊歌!
(三段以議論的筆調(diào),凸顯了老計奉獻、敬業(yè)、執(zhí)著的精神。突出平凡中現(xiàn)偉大之處。)
那些不甘平凡的人們,不要總是嫌自己或工作太普通!荷花雖然有些大眾化,切記映日荷花一樣有別樣紅之處!
——后記
【導語】作文是語文考試的重中之重,怎么樣能寫出好的作文,特別是滿分作文呢?以下是
【第二篇: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古諺有云:“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是世代積累傳承的觀天經(jīng)驗,但看云卷云舒,從微末中推測天氣變化,是種享受與樂趣。而回頭開啟電視,世界范圍內(nèi)的天氣預報映入眼簾。兩種感知自然的途徑不同,卻無外乎為觀得天氣,殊途同歸。自然并無需劃分出“近”與“遠”。對于自然,人理應借助科學發(fā)明和經(jīng)驗去了解、通達宏觀層面,同時用細膩的心仔細體會和感受身邊的微觀自然之美,方可達成“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實現(xiàn)人、科學與自然最終的“和諧”。科學與自然從不曾分離。從古代各種水利工具的發(fā)明應用到如今發(fā)達的天氣監(jiān)測預報系統(tǒng)發(fā)展,人類生產(chǎn)力的提高和科學進步一直相輔相成。人之于自然,甚為渺小,人類沒有能力一一親自探尋自然的所有奧秘,因此自然似乎離人很遠。而科學應用,正是解決人想在宏觀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過電視,人類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地獲取天氣信息、地理資訊,增長了自然知識、彌補了人自身能力和視野的局限。同時,科學知識對人形成科學思想也大有裨益。達爾文曾說,他對自然的興趣正是從前人的科學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學理論,如生物的綱目屬種,都對他形成嚴謹?shù)目茖W思維產(chǎn)生巨大作用。可見,利用科學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養(yǎng)自然科學思維,正是“仰觀宇宙之大”的好方法。而“俯察品類之盛”則能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人生于自然,也歸于自然。漢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構(gòu)成,可見人性之真必然離不開生態(tài)自然。中國古代有“生”的哲學,生生不息、物我一體是古代哲人們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維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變,細觀云過水動之美,創(chuàng)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這樣反映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傳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態(tài),同呼吸、共命運。因而多留心身邊微觀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中國儒家學說中重要的“和諧”思想,要求各方面達成統(tǒng)一與協(xié)調(diào)。在當下,人既不能肆意丟棄傳統(tǒng)感受自然的方式,也無法抵抗科技發(fā)展的潮流。因此,務必達成人、科學和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就像時興的觀星活動,利用高科技望遠鏡觀測遙遠星體的人們,也同時在夜晚的山上感受涼風與蟬鳴,“信可樂也”!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與自然親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視角認識自然。心有宏觀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觀細嗅身邊的“薔薇”。
【第三篇:十年】驟雨初停,一道七色彩虹凌駕于天邊,我的目光被深深吸引,漸漸地、漸漸地……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被叫在老師辦公室,一直不停地哭,很久很久。當老師再次回到辦公室時,淚珠不斷。老師很驚訝:這女孩幾乎哭了一個上午。其實,這女孩只是因為晚到了,她心愛的椅子背一個男孩拿去了,她找到了那個椅子,卻再也拿不回來,連老師也不信她的所言。她崩潰了,無所適從。她只能用她的眼淚來洗刷自己的傷。那條悠淡的藍紫消失了,還好,赤、橙、黃、綠、青還在。小女孩長大了一點,她邁入了小學的門口。新的學校讓她感到新鮮,有點嚴格的課堂,她有點不適。那天,最恐怖的數(shù)學老師在上課,剛開始,她很認真,然后,她上完體育課的姐姐來到窗前,她無視了課堂,眼睛轉(zhuǎn)向了窗外。她被老師無情地叫了起來,批評了,也不能有所埋怨。畢竟,這次真的是她自己的錯。綠青的寬度在慢慢縮小,很小很小,看不到了,只有赤、橙、黃還懸掛于高空。那年,這個女孩三年級了,她班里建起了一個圖書角,每天中午都有集中看書的時間。這天,她拿到了一本神話故事,她很喜歡,卻在接近下課時,被她同桌搶去,因為這本書是她同桌的,他要把書拿回家看,她不愿意。兩人起了爭執(zhí),她被老師叫過去,只是讓她在那兒幫忙翻作業(yè),她有點莫名。也有點慶幸,但心里對于那本神話書還是耿耿于懷。第二天的開始,她收到同桌拿來的那本書,他已經(jīng)把書看完,而現(xiàn)在,他同桌把書的使用權(quán)交給了她。有一種顏色在不知不覺中消散,天邊的彩虹只剩下難以辨別的紅、橙。她終于學會騎自行車。有一天,她騎車回家,恰巧遇到路上的爸爸,她兩開啟了一場追逐戰(zhàn),他爸爸在前面飛奔,她也發(fā)動自己全力使踏板全速飛轉(zhuǎn),家就在前方。然而,家門前的一個轉(zhuǎn)彎見證了一個毀滅瞬間。車速的過快加上彎道的小角度,她被重重地扔在地上。手心,臉上不堪入目。結(jié)痂了,還好,傷口不深,痂脫落以后沒有留下什么疤痕。眼見著之前還分得清的赤橙也變窄了。我確信,現(xiàn)在的空中,只剩下哪點頑強的紅色。時光荏苒,她已經(jīng)初三,每天不斷的卷子讓她疲憊,頻繁的考試,鮮紅的分數(shù),倒退的名次。前方不知道是哪所學校在等待著她。她已經(jīng)在懸崖的邊緣,一步之差,就會使她粉身碎骨。她安慰自己,鼓勵自己,給自己自信。終于,她挺過來了,她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進入她滿意的學校。最后的一點紅色也無法逃脫,它也隱沒在了這浩瀚的空中。虹如此短暫,十年又如何,回過頭來,它與虹又有什么區(qū)別:同樣瞬間的存在。她即是我,那一個十年已經(jīng)逝去,那十年的映象也在慢慢消失。下一個十年,她、我一定好好珍惜,一定要好好過。我們十年為期,那時,再見。
關(guān)鍵詞: 作文 網(wǎng)絡語言 后現(xiàn)代主義
一、導言
隨著網(wǎng)絡的普及,“頂”、“灌水”、“斑竹”、“GF”等網(wǎng)絡語言深深地影響著學生的用語、行為,有的中小
學生甚至將它們運用到日記、作文當中。
然而,很多人對此不能理解,有的教師、專家覺得網(wǎng)絡語言在作文中出現(xiàn)是對漢語的侮辱和不尊重,有的家長憂心忡忡地說與自己的孩子已經(jīng)隔了一個網(wǎng)絡的代溝。可是他們卻不知這是一種時代的變遷,是文化的轉(zhuǎn)變,更是年輕一代思想的飛躍:更傾向于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和平解構(gòu)的后現(xiàn)代主義。
二、對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解說
從形式上講,后現(xiàn)代主義是一股源自現(xiàn)代主義但又反叛現(xiàn)代主義的思潮,它與現(xiàn)代主義之間是一種既繼承又反叛的關(guān)系;從內(nèi)容上看,后現(xiàn)代主義是一種源于工業(yè)文明、對工業(yè)文明的負面效應的思考與回答,是對現(xiàn)代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剝奪人的主體性、感覺豐富性的死板僵化、機械劃一的整體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與解構(gòu),也是對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本質(zhì)主義、基礎主義、“形而上學”、“邏各斯中心主義”等的批判與解構(gòu);從實質(zhì)上說,后現(xiàn)代主義是對西方傳統(tǒng)哲學和西方現(xiàn)代社會的糾正與反叛[1]。
在筆者看來,后現(xiàn)代主義的兩大特征不容忽視:提倡多元思維和反對中心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倡導用多元思維去看待事物,積極開拓視野、解放思想。它號召人們要像讀一首詩、一部神話一樣解讀哲學原著和哲學文本,其用意也在于倡導一種多視角看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多元思維同時說明了差異化,尋求差異的樂趣。就像德里達呼吁的那樣,差異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事物中所蘊含的差異總是會不斷產(chǎn)生新的差異,根絕差異是不可能的。人們應該做的,不是千方百計地抹殺差異、消除差異,而是不斷地發(fā)現(xiàn)差異、尊重差異,逐步習慣與差異共處[2]。
后現(xiàn)代主義體現(xiàn)了一種反對中心主義的思想。這種特征首先體現(xiàn)在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上,主張重建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共融共生,不應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guān)系。在后現(xiàn)代主義中,不論是否定性的后現(xiàn)代主義還是肯定性的后現(xiàn)代主義,他們的終極關(guān)懷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對人類及其生存于其中的地球的命運抱以深深的關(guān)切。被認為是后現(xiàn)代哲學先驅(qū)的海德格爾提出,人應該保護那塊土地,人不是自認的主人,而是“托管人”、“守護者”[3]。后現(xiàn)代主義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上也體現(xiàn)著一種去“中心化”的思想,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應該是相互影響的,并非是外在的,而是內(nèi)在的、構(gòu)成性的,正是各種關(guān)系的存在才構(gòu)成了個體的身份,通過對內(nèi)在關(guān)系的強調(diào),后現(xiàn)代主義者指出,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非對立的、非強制性的關(guān)系,和諧與合作比競爭更為基本。
三、運用后現(xiàn)代主義透視網(wǎng)絡語言
網(wǎng)絡語言在作文中出現(xiàn),不知不覺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一種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如果我們用后現(xiàn)代主義的視角看待網(wǎng)絡語言,那么學生究竟想表達怎樣一種心聲呢?
(一)網(wǎng)絡語言之非
網(wǎng)絡語言一出現(xiàn)在作文中,就遭到教師、專家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對規(guī)范漢語的褻瀆,對其完善的邏輯結(jié)構(gòu)的破壞,這些舉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網(wǎng)絡虛無的特性,也就使得某些網(wǎng)絡語言意義膚淺,在整篇文章中不僅起不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反而破壞了文章的結(jié)構(gòu),其語法不符合說話的邏輯。比如由英文字母、數(shù)字組成的“b4”(before)。這樣的網(wǎng)絡白話文總是讓老師和家長們不知所云。而當這些網(wǎng)絡詞匯不分語境、不分類別、雜亂無章地出現(xiàn)在學生的作文中時,對傳統(tǒng)、規(guī)范、標準的語言習慣就形成了沖擊。
這種現(xiàn)象用后現(xiàn)主義的視角解釋就是反對本質(zhì)主義的體現(xiàn)。后現(xiàn)代主義摧毀了本體、本質(zhì),那么中心性、確定性也就不復存在[4]。由于不確定使得事物失去了確定的意義。這在網(wǎng)絡語言中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網(wǎng)絡語言產(chǎn)生于網(wǎng)絡中,網(wǎng)絡畢竟是虛擬的,但缺乏規(guī)范性和不確定性,網(wǎng)絡上的人由于為了節(jié)省費用和時間,就縮短文字或用拼音縮寫代替,有時更是中英文夾雜,很多文字的意思都是在錯打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本身就缺乏規(guī)范,不具有確定的含義,只是大家都這樣說,于是便被接受了[5]。可是在作文中使用網(wǎng)絡語言會使得很多不熟悉網(wǎng)絡的人不知其所指,那么看這種夾雜網(wǎng)絡語言的文章就會感到莫名其妙,甚至反感。
(二)網(wǎng)絡語言之是
網(wǎng)絡語言固然有它的不足之處,可是從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角度來看,作文中的網(wǎng)絡語言又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它反映的是一種對權(quán)力的解構(gòu),反對“中心話語”所造成的不公平,呼喚的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共融,是用一種平等的眼光看問題。其次它說明了個體需要差異化,需要創(chuàng)新。
任何形式的社會控制都必須依賴權(quán)力的運行,但是這種權(quán)力的運行不是單一的。后現(xiàn)代主義大師福柯強調(diào)了權(quán)力的雙向流動特征,權(quán)力并非總是自上而下的,相反它常常是自下而上的流動[6]。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在教育中所處的地位是最下層的,受到權(quán)威的控制與束縛,但學生也需要尋找屬于自己的權(quán)力,而在作文中運用網(wǎng)絡語言則是學生在社會面前所具有的能動力量的表現(xiàn),他們意識到自己被社會權(quán)威文化所控制,從而激起個體的反抗意識,他們不再對傳統(tǒng)權(quán)威頂禮膜拜,他們需要一個與權(quán)威文化對話的平臺,能以平等的身份與之共同生存。
再者,現(xiàn)在的學生生活在一個思想豐富、言語自由的時代,這樣的時代賦予他們強烈的個性,他們需要個性,需要差異化。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新興事物的雙重沖擊下,其心靈的枷鎖松解,渴望個性的解放,以一種極為夸張的方式對扭曲的個性進行恢復。如果網(wǎng)絡語言對學生的人生有特定的意義,能夠恰當?shù)乇憩F(xiàn)對生命、生活等方面的理解,能夠充分展現(xiàn)學生鮮活的個性,那么使用網(wǎng)絡語言又有何不可呢?
對于那些拒斥網(wǎng)絡語言的教師來講,雖然他們?nèi)粘I钪幸步佑|網(wǎng)絡語言,能夠看明白其中的含義,但是他們會自覺維護漢語言的規(guī)范性,看到不規(guī)范的語言、錯別字甚至錯誤的標點符號,都不會寬容對待。他們以在作文中扣分為榮,但是卻不曾想過他們的絕對封殺會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靈感被抹殺,使學生變成文化的傀儡。
四、結(jié)語
網(wǎng)絡語言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中下使用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漢語的發(fā)展和豐富,如果對于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有利,那么就可以使用。雖然有很多毫無意義的詞匯,但有些人卻過于擔憂,認為網(wǎng)絡語言會使?jié)h語喪失純潔性。北方民族大學語言修辭學專家王希杰就認為均衡和變化是對立統(tǒng)一的,過分均衡將會導致語言單調(diào)、枯燥。只有“一樣話百樣說”,語言才能不斷更新,變得更加活潑、生動。對現(xiàn)代漢語來說,網(wǎng)絡語言不是洪水猛獸,不應該只用“堵”的辦法,而應該采取疏導的方式[7]。
總之,網(wǎng)絡語言既然已經(jīng)存在,就有它的道理。我們不能一概否定網(wǎng)絡語言,而應該以一種寬容的姿態(tài),與其保
持對話,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對其中不規(guī)范的語言加以糾正,使網(wǎng)絡語言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baike.省略/view/847.htm.
[2]景君學.差異與和諧:后現(xiàn)代主義的自我超越[J].北方論叢,2008,(2):122-124.
[3]陳金美.析后現(xiàn)代哲學的三大特征[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6):44-48.
[4]羅文東.當代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辨析[J].江漢論壇,2009,(4):126-130.
[5]涂燕萍.孩子,有話你就好好說[J].江西教育,2007,(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