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8: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免疫療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早產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口腔免疫療法
接受機械通氣的早產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發生概率較高,是造成患兒死亡的主要原因[1]。早產兒由于口腔自凈能力低,口腔黏膜薄嫩,易受損傷和發生局部感染,因此做好機械通氣患兒口腔免疫干預十分重要。口腔免疫療法指用無菌棉簽蘸取少量的初乳(通常為0.2ml),涂抹于患兒的口腔兩頰,通過口腔黏膜吸收達到免疫效果。初乳中含有豐富的細胞因子和免疫制劑,可提供抑菌、殺菌、調節免疫、抗感染等保護作用[2]。為此,本研究觀察口腔免疫療法對早產兒VAP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收的早產兒12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早產兒診斷標準;出生體質量1.5~2.5kg;出生后24h內入院;需經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通氣。所有家長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兒存在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如嚴重的心臟病等),且預計存活時間<7d;母親存在下列情況之一,即不能提供初乳者,患有活動性結核、艾滋病、肝炎,正在接受放射性治療或化療,母乳檢測巨細胞病毒(CMV)陽性;患兒存在本次入院期間需進行外科干預的疾病[3-4]。剔除標準:中途退出放棄研究者。隨機等分為3組,對照組1:男22例,女18例;胎齡29~37周,平均(34.22±1.56)周;體質量1.3~5.2kg,平均(2.69±0.45)kg。對照組2:男20例,女20例;胎齡28~38周,平均(34.36±1.42)周;體質量1.2~5.1kg,平均(2.70±0.41)kg。試驗組:男21例,女19例;胎齡29~38周,平均(34.61±1.44)周;體質量1.4~5.0kg,平均(2.68±0.47)kg。3組患兒性別、胎齡、體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0例患兒均經氣管插管接Stephanie小兒呼吸機輔助呼吸,采用靜脈營養、藥物治療等常規治療措施;由護理人員協助患兒取半坐臥位,抬高暖箱或者調高搶救臺床頭30°,根據患兒情況吸痰,規范吸痰流程,嚴格執行手消毒[5]及無菌操作原則。2h為患兒翻身、叩背1次,患兒取俯臥位通氣,必要時應用新生兒面罩制作的叩背器為其叩背;2h添加1次濕化水,每天更換濕化罐與濕化水,其中濕化水應用滅菌注射用水;每2h清除1次患兒呼吸機冷凝水,同時放置含氯消毒液(500mg/L)的冷凝水收集桶,加蓋;每天擦拭搶救臺、監護儀、暖箱以及呼吸機等設備,呼吸機管路每周更換1次;留置胃管患兒,必須2h及鼻飼前回抽胃內空氣,避免影響通氣效果、發生胃食管反流等情況;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若有異常及時匯報醫師[6]。對照組1采用0.9%氯化鈉溶液進行口腔護理,對照組2采用5%碳酸氫鈉溶液進行口腔護理,兩組均由護理人員洗手后應用無菌棉簽蘸取0.9%氯化鈉溶液或5%碳酸氫鈉溶液擦拭患兒口腔;擦拭順序:頰黏膜、牙齦、硬腭、舌面、舌下;每3h1次,持續72h。試驗組給予口腔免疫療法:護理人員洗手后從冷藏室取出儲奶袋,使用1ml注射器抽取0.2ml初乳,放置于室溫條件下5min,使用低負壓將早產兒口腔淤積分泌物輕柔吸出,然后取初乳0.2ml,用無菌棉簽蘸取初乳擦拭口腔,擦拭順序:頰黏膜、牙齦、硬腭、舌面、舌下,每3h1次,持續72h。
1.3觀察指標
觀察3組患者口腔護理72h后口咽部分泌物及氣管導管分泌物陽性率,以及口腔感染率、VAP發生率。口腔感染:參考《實用口腔內科學》,口腔黏膜有水腫、紅斑、鵝口瘡、潰瘍、水腫、糜爛則判斷為口腔感染。VAP[6]:若體溫高于37.5℃,胸片有新的或進行性肺浸潤,肺部可聞濕啰音,呼吸道分泌物細菌培養為陽性(檢出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或者葡萄球菌等),WBC>10×109/L,CRP>8mg/L即可診斷。患兒上機1h內、72h后及撤機時采集口咽部分泌物、氣管導管分泌物,應用一次性無菌咽拭子擦拭咽部深處分泌物,應用無菌吸痰管,于下呼吸道取分泌物,采集完成20min內送檢,以上操作均在無菌操作下完成[7]。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的比較用多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3組患兒細菌培養情況比較
試驗組口咽部分泌物陽性率、氣管導管分泌物陽性率分別為2.50%,2.50%,低于對照組1和對照組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3組患兒口腔感染、VAP發生率比較
試驗組口腔感染、VAP發生率分別為2.50%,2.50%,低于對照組1和對照組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為探討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攜帶者是否需要治療,我科自2002年至2008年,收集了200例“乙肝攜帶者”進行分析,分別對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攜帶者采取了免疫及安慰治療。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100例乙肝攜帶者,大三陽50例,小三陽50例,予特異性免疫治療6年,每月皮下注射免疫套針,口服胸腺肽20mg每日一次,平均年齡30歲。對照組100例,50例大三陽,50例小三陽,診斷符合2000年第六次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兩組患者均為乙型肝炎病毒單純感染者。
1.2 觀察指標及方法。①臨床癥狀及體征;②生化指標;③血清學指標;④HBV-,DNA定量指標;⑤轉歸和預后。
1.3 治療方法。治療組:每月皮下注射特異性免疫套針,對照組:休息,戒煙戒酒。
2 結 果(見表)
表 兩組乙肝攜帶者的治療結果比較
3 討 論
慢性乙型肝炎80%以上有家族史,母嬰傳播為最重要的因素,其次為使用血制品和污染的醫療器械,而不容忽視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免疫缺陷。在免疫低下時乙肝病毒通過不同途徑進入人體后,寄生在肝臟,因免疫缺陷導致人體免疫系統不能識別及清除HBV病毒。HBV感染的疾病譜至少可包括:HBV慢性攜帶著、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發性肝癌。廣義的攜帶者包括了所有HBV慢性感染者,無癥狀HBV慢性攜帶者是指其中那些無臨床癥狀及體征、肝功能生化指標無明顯異常、肝組織學檢查沒有或僅有輕度炎癥病變的病人,這些人為數眾多,求醫愿望迫切,傳統主張只進行密切臨床觀察,不予積極治療。但這類人體內存有完整HBV顆粒,有的含量極高,作為傳染源的意義重大。另外,相當一部分人在不知不覺中演變為肝硬化或肝癌。乙肝是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的大敵,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乙肝的治療要從乙肝感染的不同時期考慮,量身定做治療方案,才能事半功倍。人體感染乙肝后,可分為四個階段:①免疫耐受階段;②肝炎活動階段;③病毒清除階段;④特異性免疫階段。一小部分人順利通過各個階段,自然轉陰,產生抗體,大部分人在第二階段徘徊不前,臨床癥狀明顯,演變為重癥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機率極高,治療的重點是抗病毒,減輕肝臟炎癥、延緩肝硬化、防止肝癌。第三階段病毒趨于清除,同時HBV-DNA的整合在此期進行或完成,實施治療已難阻斷肝癌的發生。第四階段已無需治療,而對于第一階段治療與否,還未有明確的說法,導致治療乙肝的診所及廣告鋪天蓋地,那么,這一階段(也就是慢性乙肝攜帶者)是否需要治療呢?我院在6年的治療及觀察中,針對免疫耐受階段實施免疫治療,使小部分患者順利進入第四階段,大部分患者無變化,無臨床癥狀及體征,各項指標正常,部分大三陽變為小三陽,乙肝兩對半定量有所好轉,未見轉陰者,但患者免疫力增強,病毒復制減弱或停止,傳染性減小或停止,HBV病毒與人的免疫系統和平共處,生活質量未受影響。故本人認為乙肝的治療中免疫治療不可低估,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只要掌握治療時機,配合抗病毒治療,提高免疫治療的手段,將會使乙肝的治療更上一層樓,雖然到目前為止,本人還未見有持續乙肝表面抗原轉陰的例子,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轉變認識,不要盲目強調“轉陰”, 要知道乙肝的“四性” (長期性、難治性、可治性、依從性),要知道人類與細菌、病毒既是敵人也是朋友,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和平共處是基本,化敵為友是追求。所以,不要過于強調乙肝攜帶者的轉陰問題,而乙肝攜帶者是否需要治療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4~329
【關鍵詞】復發性流產;封閉抗體;淋巴細胞;免疫治療
【Abstract】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lymphocyte active immune therapy 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Methods: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patients from 2012 January to 2013 December were selected. ELISA was used to block antibodies. The patients with negative resul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n-immunotherapy group and immunotherapy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lack of blocking antibody may be a potential factor of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Lymphocyte active immune therapy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reating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Key words】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Blocking antibody; Llymphocyte; Immunity treatment
【中圖分類號】R169.42【文獻標志碼】A
復發性流產患者眾多,病因復雜,免疫機制異常如封閉抗體缺乏可能是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的一個潛在因素[1, 2],進行封閉抗體檢查有助于查找復發性流產的原因[3,4]。
有資料表明,在對封閉抗體缺乏的患者進行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后,患者能有一個良好的妊娠結局[5,6]。基于此,筆者對這部分患者進行了封閉抗體檢查并實施了相應的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間在安陽市婦幼保健院生殖科門診就診的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包括自然流產和稽留流產)患者,流產日期在孕5周至12周不等,流產次數均在2次或2次以上,患者孕期無高熱、外傷、劇烈活動、有毒有害物質接觸史等特殊情況。這些患者近期先后進行了夫婦雙方染色體檢查、TORCH檢查、婦科彩超、白帶常規、內分泌激素測定、血型鑒定及溶血篩查、抗心磷脂抗體測定,部分患者還進行了宮腔鏡、陰道鏡檢查、子宮輸卵管碘海醇造影等,極少部分患者還進行了胚胎流產組織染色體檢查等,上述檢查均無異常發現。對這些患者我們囑其進行封閉抗體檢測,將封閉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者納入我們的研究對象,自愿接受治療且資料完整的患者共320例。
12封閉抗體檢測方法
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3mL,分離血清,嚴格按照試劑盒操作步驟進行操作,所用方法為定性的ELISA法,試劑盒由北京曼泰里公司提供,美國萊姆德公司生產。
13臨床分組
將上述32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為非免疫治療組,共130例,患者平均年齡為(265±32)歲;另一組為主動免疫治療組,共190例,患者平均年齡為(283±28)歲,兩組患者年齡無統計學差異(P
14臨床治療方法
非免疫治療組是在患者妊娠后每日肌注黃體酮注射液20~40mg,每間隔2日肌注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針2000IU,同時口服維生素E每日2粒;免疫治療組是在患者準備妊娠前2個月即進行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3~5次,每次間隔2周左右,直至復查封閉抗體轉為陽性,極少部分仍為陰性者則停止注射,然后囑患者備孕,妊娠后再繼續進行主動免疫治療3次,若患者半年之內未受孕,再臨時進行一次免疫治療,一般鼓勵患者在3個月內受孕。最后隨訪兩組患者至孕28周經產前篩查無異常作為判斷保胎成功的標準。
15淋巴細胞提取方法
在確認患者丈夫或無關第三人無血源性傳染性疾病后,抽取丈夫或無關第三人外周靜脈血液20mL,肝素抗凝,按人類淋巴細胞分離液(上海恒信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生產)的使用操作說明進行分離,最后對淋巴細胞沉淀進行洗滌至終體積為2mL,再分別注射到患者兩上臂皮下。
16統計學處理
所有資料使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正態分布的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共有610例復發性流產患者進行了封閉抗體檢測,有451例為陰性,陰性率為74%。封閉抗體陰性自愿接受我們的保胎治療方法且資料完整的患者共有320例,其中,非免疫治療組130例,92例至孕28周產前篩查無異常,保胎成功率為71%,5例至孕中期產前篩查提示胎兒因各種畸形或染色體異常行引產術,胎兒異常發生率為38%;免疫治療組190例,158例至孕28周產前篩查無異常,保胎成功率為83%,7例至孕中期產前篩查提示胎兒因各種畸形或染色體異常行引產術,胎兒異常發生率為37%。兩組因胎兒異常需終止妊娠的發生率統計學無差異(P>005),兩組保胎成功率統計學差異顯著(P
3討論
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長期困擾著廣大患者和醫務人員,封閉抗體檢測及后續的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是從免疫學角度來探討其病因和有針對性實施的一種保胎方法,目前資料報道的檢測方法及治療細節各有不同[7,8],并且此療法及療效也有爭議[9,10],綜合文獻與臨床實踐,我們對此療法進行了探討。
我們的實驗結果表明,在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患者中,封閉抗體的陰性率達到74%,表明封閉抗體缺乏是不明原因反復流產發生的常見機制之一;在經過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后,患者的保胎成功率達到83%,高于非免疫治療組的71%,這兩種療法的療效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表明淋巴細胞主動免疫療法是一種安全的保胎方法,沒有對胎兒造成不利影響,并不增加胎兒異常的發生率。此外,多次流產的患者,往往存在焦慮甚至對妊娠存在恐懼心理,她們心理壓力很大,有的患者對實施的保胎方法表示懷疑或存顧慮。所以,在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我們同時也對每例患者耐心的進行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必要時囑患者臥床休息,對保胎成功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1]。
封閉抗體作用機制復雜,封閉抗體的缺乏不僅與復發性流產有關,還與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也有著密切的關系[12],而當實施了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后,會對患者機體產生一系列的影響,包括患者體內封閉抗體水平的改變[13]、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改變[14,15]、誘發母體對胚胎組織產生免疫耐受[16,17]等,而最終目的是維持患者正常妊娠。對于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能產生這樣一個復雜病理生理改變的臨床操作,警示我們要謹慎的把握好這種療法的臨床應用[18]。總結我們的經驗是:(1)對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患者,要考慮是否存在封閉抗體缺乏;(2)淋巴細胞提取后,無需再進行濃度調整,在規范化的操作情況下,其濃度一般變化不大;(3)注射部位我們由下臂改在了上臂皮下,與疫苗接種的部位相一致,這減少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依從性,療效不變;(4)在用丈夫淋巴細胞治療失敗后,換用無關第三人血液進行治療有望得到良好的妊娠結局;(5)采用此療法保胎正常分娩后,若患者考慮要第二胎,仍然要重新進行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6)要鼓勵患者,讓患者樹立自信心,配合恰當的飲食和適當的休息,很有必要;(7)部分患者在孕前完成療程后始終未孕,提醒我們患者是否存在繼發不孕,在治療時可以同時按不孕癥進行診療。
參考文獻
[1]張建平,林其德,李大金,等復發性流產的診斷與治療.現代婦產科進展,2006,15(7):481-492.
[2]Szekeres-Bartho J. Progesterone-mediated immunomodulation in pregnancy: its relevance to leukocyte immunotherapy of recurrent miscarriage. Immunotherapy, 2009,1(5):873-882.
[3]陳秀蓮,何明娟,吳春紅,等.封閉抗體、抗子宮內膜抗體在反復自然流產中的應用.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 (7):813-814.
[4]Raghupathy R, Al Mutawa E, Makhseed M, Azizeh F, Szekeres-Bartho J: Modulation of cytokine production by dydrogesterone in lymphocytes from women with recurrent abortion. BJOG 2005;112(8):1096C1101.
[5]邢志艷,譚欣,王金旺,等.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原因不明復發性流產的效果觀察.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1,19(12):753-754.
[6]祁青玲,王烈宏,楊慧林, 等. 高原地區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原因不明習慣性流產120 例臨床觀察.中國性科學,2014,23(4):31-32.
[7]沈伶,盧煥霞,胡瑞霞,等.兩種免疫治療方法治療封閉抗體陰性復發性流產患者的療效觀察.新醫學,2011,42(6):402-405.
[8]武美麗,柳肅芬.淋巴細胞培養后主動免疫治療反復自然流產療效評價.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7,18 (6):366-368.
[9]龍燕,邊旭明,田秦杰.免疫因素所致復發性流產的臨床治療進展.生殖醫學雜志,2008,17(3):236-240.
[10]陳雷寧,裘毓雯,歐湘紅, 等.異體淋巴細胞免疫治療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巢式病例對照研究.實用婦產科雜志,2014,30(4): 295-298.
[11]黃華英,孫鴻燕,廖運梅.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對反復自然流產的療效分析及其護理策略.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2,8(3):301-303.
[12]高眉揚,傅靜,吳愛華,等. 妊高征患者封閉抗體對配偶T 淋巴細胞分化抗原CD3、CD4、CD8的影響.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4,7(6):331-334.
[13]彭婀娜,姚若進.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主動免疫治療前后封閉抗體的變化及其意義.實用婦產科雜志,2010,26(10): 773-775.
[14]徐嵐,張新能,鄭燕鑾.原因不明習慣性流產患者主動免疫前后細胞免疫功能的變化. 汕頭大學醫學院學報,2005,18(1):33-35.
[15]Yang H, Qiu LH, Di W, et al.Proportional change of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after lymphocyte therapy in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patients. Fertil Steril,2009,92(1):301-305.
[16]Kheshtchin N, Gharagozloo M, Andalib A, et al.The expression of Th1-and Th2-related chemokine receptors in women with recurrent miscarriage:the impact of lymphocyte immunotherapy. Am J Reprod Immunol,2010,64(2):104-112.
[17]Wang WJ, Hao CF, Lin QD, et al.The deregulat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 on interleukin-17-producing T helpe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early recurrent miscarriage. Hum Reprod,2010, 25(10):2591-2596.
克莉絲汀?克雷恩霍費爾(Kristin Kleinhofer)的抗癌故事始于七年前。最初,她的頭頂上悄悄長出一個針尖樣小凸點,她以為那是一個囊腫,沒有在意。但它不是。后來,克莉絲汀被確診為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
走運的是,她在2014年11月參加了美國弗雷德?哈欽森癌癥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開展的一項稱作CAR-T療法的臨床試驗――研究人員運用轉基因技術改造她的免疫細胞,然后回輸到她體內,殺死癌細胞。
2016年2月,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參與這項臨床試驗的免疫專家斯坦利?里德爾(Stanley Riddell)博士體驗了一回當“學術明星”的感覺,他公布的初步臨床試驗結果引起轟動:在29位接受治療的晚期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當中,有27位患者病情有某種程度的緩解,有效率高達93%,其中超過一半的患者甚至完全緩解。
要知道,參與這項臨床試驗的都是晚期白血病患者,此前全都接受過化療等其他治療,并證明是無效的。
在基本無藥可救的狀態,僅剩幾個月的存活時間,CAR-T療法治療有效率竟高達90%以上,里德爾在評價自己的研究結果時,也稱“不可思議”。
同樣的治療方法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和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患者身上,有效率分別在80%和50%以上,表現也不俗。
近五年,包括CAR-T療法在內的免疫療法突飛猛進,以至于有業內專家稱,在未來五年內,免疫療法有望成為癌癥治療的“標準療法”。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病理系終身教授卡爾?朱恩(Carl June)曾表示,一直以來,醫學界做出了很多醫治癌癥的承諾,現在,免疫療法正在將這些承諾變成現實。
癌癥治療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正在發生。 用自己的身體對抗癌癥
里德爾團隊人員從克莉絲汀的血液中提取出的T細胞,經過基因修飾后,能夠識別并干掉腫瘤細胞,這些“殺手”被派遣回克莉絲汀體內。
CAR-T療法中的“CAR”,有個拗口的名字,叫嵌合抗原受體,“T”是指T細胞,它是人體免疫系統中最優秀的“獵人”。
帶有這種“嵌合抗原受體”的T細胞如果發現癌細胞,不僅會殺死它,還會開始分裂,創造出一支滅癌大軍。
這一思路就是激活人體免疫系統,依靠人體自身的免疫機能去消滅癌細胞和腫瘤組織。
回輸T細胞的過程大約一個小時,克莉絲汀回憶,當時她在腦海中想象,這些細胞像游戲里的吃豆人一樣,去吃光自己體內的癌細胞。試驗結果顯示,通常需要30天到60天后,很多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就消失了。
在絕大多數癌細胞剛出現的時候,人體的免疫系統就會識別并清除它們,將之扼殺,這就是身體的“免疫監控”。然而,總有極少數癌細胞進化出“偽裝”能力,掌握一套逃脫免疫系統識別的辦法。
人類嘗試多種辦法來截殺癌細胞,皆不盡如人意。最直接的方式是手術切除,可一旦癌組織沒有切除干凈,就會復發;放射療法和化學療法威力強大,但殺死癌細胞的同時,會消滅大量正常細胞,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消滅癌細胞,又不會傷害健康細胞的“靶向藥物”,在近些年問世,遺憾的是,絕大多數靶向藥物在使用一段時間后,療效明顯下降,原因在于狡猾的癌細胞只要在靶向位點稍微發生一點基因變異,就能躲過靶向藥物的攻擊。 一名6歲的白血病患兒小磊(化名)接受cAR一T細胞免疫療法。圖/cFP
克莉絲汀經歷的免疫療法似乎解決了以上缺陷。科學家認為,CAR-T療法和檢查點阻斷藥物一起,將共同引領新一代免疫抗癌革命。
免疫系統不但能夠被激活,也會被抑制。免疫系統在發動大規模攻擊之前,需要經過一些被稱為免疫檢查點的“關卡”,通^后才能發起“戰爭動員”,以防攻錯目標。也就是說,這些檢查點決定著T細胞的活化還是抑制。
癌癥能夠發病的原因,可能就在于癌細胞竊取了“口令”,將免疫系統一直卡在檢查點,使其無法被激活。如此一來,醫生可以通過阻斷這些檢查點,以釋放免疫系統的活力。
科學家已經發現CTLA-4、PD-1和PD-L1這三種抗體,可卡住免疫系統。其中,PD-1和PD-L1能夠特異性結合,一旦發生,T細胞便會進入無應答狀態,失去獵殺癌細胞的功能。
2011年,第一個針對“檢查點阻斷”的免疫治療藥物Yervoy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上市,目前已有5種以上的腫瘤免疫治療藥物在美國上市,廣泛用于治療晚期黑色素瘤、腎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等。 需要更多的驚喜
在加入免疫療法前,克莉絲汀曾經歷過兩年化療,病情得到緩解。但好景不長,一年半后癌癥復發,且惡化的速度比以前更快。此時,常規的放療和化療都不再適用。
FDA規定,腫瘤患者只有在標準療法失敗后,才可以考慮一種新的治療方法。克莉絲汀因而能夠參與到CAR-T療法的臨床試驗。加入CAR-T療法的都是癌癥晚期或者其他治療方法無效的患者。
理論上講,腫瘤在早期階段體積較小,患者的免疫系統也相對更健康,免疫療法應該能夠發揮更積極的效果;而那些接受過放療、化療的患者,免疫細胞被大量殺死,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不過,免疫治療還沒能成為一線的用藥和治療,是因為CAR-T療法、檢查點阻斷藥物都面臨著關鍵性的難題。同其他治療方法相比,科學家對免疫療法的研究尚未透徹,患者想便利地接受免疫治療需要時日。
“CAR-T療法在一些患者中有不良反應,但大多數患者的不良反應是可控的。”里德爾告訴《財經》記者。
在前述臨床試驗中,29位接受治療的癌癥患者當中出現好幾例嚴重的全身過敏反應,最終導致兩名患者死亡。盡管這些患者本來就是不治之癥,但這畢竟屬于嚴重的不良反應事件,需要更多研究搞清楚原因。
在接下來的試驗中,里德爾打算減少T細胞的數量,預期能降低不良反應的程度。
至少在克莉絲汀的感受中,CAR-T療法的不良反應比她曾經接受的化療要小得多。化療讓她長期處于疲勞狀態、皮膚膿腫、心臟也受損。在CAR-T細胞輸注后,她高燒五天,血壓也在下降,伴隨著發熱、打顫、全身酸痛。當她早上醒來時,病號服都被汗水濕透。
好在這種痛苦是暫時的。一星期后,她感覺恢復得很好,甚至去逛了西雅圖的幾個著名景點。
除了不良反應,治療癌癥種類的局限性,是免疫療法面臨的另一大問題。
從理論上說,檢查點阻斷藥物應該是對多種癌癥都有效的廣譜藥,但現實是,它目前只對一些癌癥種類的一部分患者有效果,對霍奇金淋巴瘤有效率接近90%,然而在消化道腫瘤如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的有效率僅30%左右。
此外,對卵巢癌、結直腸癌、胃癌和胰腺癌等實體瘤,檢查點阻斷藥物也不那么好用。
這說明,對檢查點阻斷藥物的研究尚未完全成熟。“未來會有新的免疫檢查點被發現。”里德爾說。
CAR-T療法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都未正式通過批準。從2010年CAR-T療法第一次臨床試驗以來,絕大多數臨床研究都針對白血病的治療,缺少其他實體腫瘤的試驗數據,如何推廣到其他種類的癌癥,是一個重要挑戰。
不過,FDA對CAR-T療法給予了優先評估的待遇。里德爾估計,由于在白血病治療的“突破”,可能會讓CAR-T細胞較快被批準,“在2017年,CAR-T細胞將被批準用于治療B細胞急性白血病,在此后某個時間,會被批準用于治療某些類型的淋巴瘤”。
醫學界和產業界都在努力將免疫療法推向一線治療,也就是在患者剛發現患癌時,就嘗試使用免疫治療。
2016年10月25日,一個標志性的時刻來到:免疫藥物Keytruda被FDA批準,用于一線治療肺癌。這宣告肺癌治療正式邁進了免疫時代。
免疫療法成為和化療、靶向藥物平行的主流選擇之一。它意味著很多肺癌患者將不再需要先化療,而可以直接使用免疫藥物。
美國諾華制藥公司癌癥新藥開發部資深研究員李治中告訴《財經》記者,免疫治療藥物的興起,使醫藥界對靶向藥物沒有以前那么狂熱了。以后追求的是混合療法,即靶向藥物+免疫治療。 中國的競爭者
奧巴馬在自己任期內的最后一次國情咨文演講中,倡導投入更多資源對抗癌癥,主攻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的興起將逐漸改變癌癥的治療方式,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制藥企業以及生物公司投入進來。
專門投資醫療健康領域的Leerink Partners公司預測,全球腫瘤免疫治療市場規模到2020年將達167億美元,2025年將實現超2倍增長,達到361億美元。其中,抗非小細胞肺癌藥物占據大約50%的市場份額。
CAR-T療法的研發十分熱鬧,全球多個醫療機構、研發類公司聚焦于此。但受限于臨床研究患者數目,均處于實驗室階段。
據才金資本創始合伙人宮惠珉觀察,在臨床試驗上取得效果后,憑著技術再融資,“從商業上還不是很成熟”,生產成本和復雜性都可能直接限制CAR-T療法的市場容量。
中國市場尚沒有癌癥免疫治療藥物獲批。無論成藥在手的國外制藥巨頭,還是快馬加鞭的國內公司,若能在中國市場拔得頭籌都意義重大。
中國有眾多的創新型醫藥公司加入了癌癥免疫治療藥物的研發競賽。國家藥審中心首席科學家何如意曾表示,現在國內有幾十家企業都在做這類藥物的研發,這種熱情是別的國家比不了的。
百濟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PD-1單抗腫瘤免疫藥物“BGB-A317”,在進行晚期實體瘤的臨床I期試驗,它與國外已經上市的兩種PD-1抗體藥相比,設計上有顯著差異性,即通過生物工程技術特異性去除了某個受體的結合能力。
百濟生物藥研發總監李康博士曾表示:這一設計可能會在一部分腫瘤中顯示出優勢。當然,這種差異能否轉化成臨床用藥上的優勢,有待證實。
通過臨床試驗數據網站Clinicaltrials.gov查詢,截至2017年3月30日,全球注冊的關于CAR-T的臨床試驗有310項之多,其中中國研究者貢獻89項:2015年共有15項,2016年注冊49項,2017年前三個月新增10項,中國的臨床研究增長勢頭迅猛。
不過,國內的諸多研究都處于臨床前研究和臨床試驗階段,距離通過審批上市遙遠,且沒有明確的時間表。
可是,國內已經出現細胞免疫療法被濫用的現象。
2016年5月,21歲的癌癥患者魏則西在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武警二院)接受生物免疫療法治療后,醫治無效死亡。事件引發了廣泛、多視角的爭論與交鋒。
單從技術迭代的角度看,CAR-T療法屬于免疫細胞療法的第四代技術;武警二院所采用的CIK-DC療法屬于免疫細胞療法的第二、三代療法,美國也曾開展過臨床研究,可惜沒有大規模臨床試驗證明其有效,美國已鮮有開展相關的研究。
在中國,有一批機構在缺少大規模、正規的臨床試驗的情況下,直接開始推廣已經過時的免疫療法,并收取高額費用。
2016年5月4日,國家衛生計生委明確要求細胞免疫治療須停止應用于臨床治療,而僅限于臨床研究。
歷經這場風波,免疫治療的名聲在一定程度上受損,但免疫治療進入中國是大菟趨。
一個利好消息是,國家食藥監總局啟動了進口藥審批的變革。3月17日,《關于調整進口藥品注冊管理有關事項的決定(征求意見稿)》,簡化境外未上市新藥進入中國的多項限制。比如鼓勵境外未上市的新藥經批準后在境內外同步開展臨床試驗,并取消進口藥應當獲得境外制藥廠商所在生產國家或者地區的上市許可要求的限制。
尹有寬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教授,曾任感染科副主任、肝炎免疫室副主任、肝病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分會委員,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委員、特需預約專家。
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為丙型肝炎、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經輸血、針刺、吸毒等血液途徑、性途徑和母嬰傳染。我國患有丙肝的人數達1000余萬例,事實上還有更多的患者沒有經過檢測(例如邊遠地區農民、年齡很大沒有參加體檢者)。
目前,一些機構和個人為了謀取暴利,經常做一些夸大和不實的宣傳,嚴重誤導患者、耽誤了正確的治療。丙肝如果不能得到正確有效治療,可逐漸惡化轉變為肝硬化。
“DC 生物免疫療法”:利用高科技名詞的虛假宣傳
如今,丙肝患者只要上網在百度上一搜“丙肝立即治愈”的字眼,立刻會發現有關“DC 生物免疫療法”的宣傳。
其實,無論是“DC 生物免疫療法”還是所謂“體細胞免疫療法”,等等,都屬于細胞移植治療技術和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我國衛生計生委明確規定: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和細胞移植治療技術需要經過技術審核才可以用于臨床。據悉,至今還沒有一家醫院經過上述認證。
不過,如今仍有某些醫院在違規進行該類治療。實際上,那些打著細胞治療技術旗幟開展丙肝治療的醫院,根本不具備相應的技術人員和技術力量,也沒有必備的場所和設施,更別談經過國家衛生部門審核和批準了。可他們大肆宣傳,蒙騙廣大丙肝患者,給患者造成身心傷害和經濟損傷。奉勸廣大患者遠離宣傳此類技術的機構和個人!
中藥治療丙肝:不可輕信“偏方”“秘方”
老陳是某工廠的退休工人,發現自己患有丙肝后,他非常著急,四處就醫。后來,他注意到一則廣告,上面介紹說:西藥的治療方案花費較高、副作用大,而“我院”采取全部中醫療法,對身體沒有傷害……老陳聽信廣告,到這家機構治療。可是經過多年治療,非但沒有治愈,病情反而更嚴重了。
老陳的教訓讓人深思。中草藥在國人心目中絕對占有很高地位,老一輩的人基本都會認同中藥“沒有副作用”這樣的觀點。像老陳一樣,一些丙肝患者也渴望通過中藥治療做到“藥到病除”,并且“無副作用”,相信所謂“中藥偏方”“秘方”“獨家藥方”。而市面上一些不法分子就抓住患者的這種心態,打著“保肝治療丙肝”“獨家秘方”等旗號欺騙患者。比如,有宣傳“含重樓、虎杖、金錢草、金銀花等18味秘方”“由數百種中草藥、動物藥、膽汁藥、微量元素及分子元素提取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實際上,這些藥根本不能清除丙肝病毒,反而影響了丙肝患者及時就醫,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事實上,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中藥并非“無太大副作用”;患者聽信廣告服此類中藥者,發生藥物性肝炎的不在少數。
由于抗生素的發明使得人類對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類的壽命因而也大大延長,然而隨著生命的延長,使得癌癥與心血管疾病躍升為20世紀末的主要死亡原因。由此可見,對癌癥的肆虐我們不可輕視。本文以近代重組基因工程技術及人類基因組譯碼為藥物發展界碑,逐一介紹癌癥藥物的演進,旨在為生物科技研發提供參考依據。
120世紀對癌癥的傳統療法
20世紀的癌癥治療主要還是以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為主,但嚴重的副作用使得病患畏于就醫,而致病情延誤,間接的造成治療效果不彰,疾病無法有效根治等情形。
1.1外科手術(Surgery)
利用手術將固性腫瘤摘除(Lumpectomy),而腫瘤的摘除須于癌癥的早期,癌細胞尚未轉移時進行,但大多數的癌癥未于早期發現,如胰腺癌、肝癌、肺癌、食道癌等,而且某些部位的癌癥手術非常困難,如頭頸癌及腦癌等;手術切除通常無法完全清除癌細胞,術后的復發可能性及導致癌細胞轉移可能性也極高。
1.2放射線治療(Radiotherapy)
利用放射線同位素如60Co,以體外照射的方式,對癌癥細胞的基因造成破壞,使細胞死亡,但是放射線同時也會對正常的細胞造成傷害,目前以研發利用單株抗體結合放射線同位素或癌癥化學藥物,有如導彈的功能,直接攻擊癌細胞,避免正常細胞遭受傷害,同時減少藥物副作用。
1.3化學治療(Chemotherapy)
化學療法如同放射線療法,大多數的化學藥物是針對癌細胞快速生長的特點所施予的,但是對某些正常細胞如毛囊細胞或骨髓細胞等,生長快速的細胞仍會大幅度造成傷害,而導致免疫系統受損、掉發及嘔吐等可能嚴重危及生命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化學治療藥物有抑制核苷酸生成的抗代謝藥物(如5-Fluorouracil、Methotrexate等)、干擾基因復制的烷基化劑(如Cyclophosphamide、Chlorambucil、Mechlorethamine等)、干擾酵素作用的抗生素類藥物(如Dactinomycin、Doxorubicin等)、抑制有絲分裂的藥物(如Paclitaxel、Vincristine等)、類固醇或荷爾蒙拮抗劑(用以治療對荷爾蒙敏感的腫瘤,如Predmospne、Tamoxifan等)[1]。
220世紀末的抗癌藥物
20世紀末,因為基因重組技術于1973年的發明,造成基因工程蛋白質藥物的蓬勃發展,蛋白質癌癥藥物的發展也隨新技術的開發而進入了新的時代;其中成功研發上市的藥物有細胞激素類藥物(Cytokine)、治療用擬人單株抗體(Humanizedmonoclonalantiboby)等。
2.1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
癌癥的免疫療法主要是利用細胞激素(蛋白質藥物),刺激人體免疫系統,對癌細胞進行一定程度的攻擊,目前上市的細胞激素主要有兩類:干擾素(Interferon,INF)及介白素(Interleukin,IL),大多為20世紀80年代所研發的產品。目前尚在研發中的產品有:細胞毒殺淋巴細胞生長因子(CytotoxicLymphocyteMaturationFactor,CLMF)、GM-CSF、G-CSF、IL-3、IL-12等細胞激素(其中GM-CSF、G-CSF為癌癥病患接受化療或放療對造血細胞所造成傷害的輔助治療劑)。
2.2單株抗體(Monclonalantiboby)
單株抗體是可與腫瘤細胞的特殊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形成非常具特異性的結合,目前有些公司推出以腫瘤化學藥物結合放射線同位素(如131I或99Yt)的方式,將藥物帶到癌細胞內而造成癌細胞的傷害,并減少正常細胞的傷害。此類藥物是為單株抗體當作藥物使用的良好典范[2]。另一種治療癌癥的單株抗體藥物Rituxan,以治療低程度或微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Rituxan是結合B細胞淋巴腫瘤細胞的表面抗原CD20的單株抗體,籍以降低腫瘤數量。
2.3研發中的其他藥物
2.3.1抗血管生成(Anti-giogenesis)
藥物目前唯一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藥物[3],原先此藥物是設計來抗潰瘍的,但之后發現另一新作用為抑制胃癌惡化。目前此類抗血管生成藥物大多處于臨床試驗階段,一般認為此類藥物必須與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并用,來控制癌細胞的生長,但不作為治療癌癥的第一線用藥。
2.3.2微脂粒(liposome)
技術微脂粒技術可作為癌癥藥物新劑型,降低癌癥用藥的副作用,由于微脂粒具有親水性及疏水性雙重性質,可將不溶于水的藥物或毒性較高的藥物包裹在微脂粒的內部,直接注射到腫瘤患部,這類藥物目前有治療卵巢癌的多柔比星脂質體Doxil。紫杉醇的微脂粒包裹劑型,目前也在積極研發中[4]。
321世紀最具有潛力的治療癌癥新技術
21世紀的疾病治療將是以基因為主軸的治療方式,尤其是以基因為主的研究領域上預期將會有跳躍式的進展。現將基因治療的應用趨勢歸納如下。
3.1導入正常基因基因治療
可分為兩類:傳統的“基因補償”與“基因置換”。基因補償是利用正常基因的功能補償變異基因的不正常功能,例如p53蛋白質變異時會造成細胞的繁殖失去控制,假若將正常的p53基因置入細胞中,將可補償p53蛋白質的功能[5]。基因置換則是設法將突變基因從細胞核中剔除的方法,以便維持細胞中原有的基因調控功能。此項技術目前已有多家生技公司正在研發。有科學家指出基因置換法的技術層次太高,且風險太大。目前的基因治療,大多還是以基因補償為主。
3.2反義核苷酸鏈(Antisenseoligonuclleotide)
利用人工合成短的核苷酸鏈與有害基因轉譯的mRNA相互結合,以干擾有害蛋白質的合成;此方法目前所遭遇的問題是反義核苷酸鏈的專一問題及反義核苷酸鏈的生產必須大規模制造,所以有劑量高、成本高的商業營運問題。
3.3利用自殺基因(Suicidegene)
首先將皰疹病毒的HSV-tK(Tymidinekinase)基因導入腫瘤細胞內,基因的表現酵素將對人體無毒的前驅藥物Ganciclovir轉換成有毒的藥物,籍以殺死癌細胞。
3.4主要組織兼容性復合全群抗原的基因療法(MHCantigentherapy)
Vical公司所研發中的產品Allovectin-7是利用HLA-B7基因(HistocompatibilityLocusantigen-7gene)以脂質(Lipid)混合的基因傳遞技術,誘導人體免疫系統對腫瘤特定勝肽的辨識,目前已進行頭頸癌(Head&neckcancer)、黑色素瘤(Melanoma)的人體臨床試驗。其中黑色素瘤已進入第3期人體臨床試驗。此項產品極有可能為美國FDA核準的第1個基因治療產品。
3.5細胞激素基因治療
由于細胞激素的制備困難,價格昂貴,利用細胞激素的基因來取代以往的免疫療法,將漸漸成為主流。目前最常用的細胞激素基因為IL-2基因,其他研發中的還有GM-CSF、IL-4、TNF-y等基因,這些基因可直接注射至患部,避免傳統免疫療法所造成的全身性副作用。
4基因疫苗
基因疫苗可以說是傳統疫苗的新一代技術。基因疫苗的設計是特別針對癌細胞的特殊抗原基因(Tumorcell_specificantigengene),如黑色素瘤的特殊gp75、gp100抗原,大腸直腸癌的CEA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籍以轉譯成抗原勝肽,刺激人體對此抗原的專一性免疫反應,基因疫苗的基因傳遞系統,在目前最常用得到為Vical所擁有的裸DNA傳遞(NakedDNAdelivery)技術,DNA以無封裝的方式打入肌肉細胞內,刺激免疫系統中的樹狀細胞誘導免疫方式。
5討論
科學家對基因學的操作逐漸成熟,跨國際合作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也即將完成,癌癥治療藥物的研發將以基因藥物為主流。雖然目前尚無此類藥物成功上市,但是從NIH的統計資料來看,癌癥的基因治療將會領先其他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而首先推出上市。預期2010年時,所有癌癥將可利用新的基因技術,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治療[6],使人類不再受到癌癥的威脅。
【參考文獻】
[1]ErnstE,Possibleinteractionsbetweensyntheticandherbalmedicinalproducts.Part:asystematicreviewoftheindirectevidence.Perfusion,2000,13(12):4.
[2]DeCaterinaR,LiaoJK,LibbyP,FattyAcidModulationofEndothelialActivation,AmJClinNutr2000,71(1Suppl):213S.
[3]蔣淑媛,陳建勛.淺談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療[J].中化藥訊,2008,1(43):15,20.
[4]呂淑彬.微脂粒:制藥產業的未來[J].中化藥訊,2008,1(42):23.
牛皮癬的發生、加重、復發或好轉與季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多牛皮癬患者初發或加重在寒冷季節,而好轉或消退在溫暖的季節。導致牛皮癬寒冷季節易發生或加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寒冷的環境可以對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免疫功能以及血液循環等造成不良影響,進而影響牛皮癬的病情。其次,寒冷季節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好發季節,而細菌或病毒的感染是牛皮癬的重要誘發因素。此外,研究表明,陽光中的長波和中波紫外線對牛皮癬的防治有一定作用,在寒冷季節,人們接受陽光照射相對較少,也是導致牛皮癬復發或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長江以北的發病率及復況均比長江以南高些,這也是與季節及紫外線照射有關。
減少復發
牛皮癬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很復雜,目前要完全防止牛皮癬的發生還不太可能,但是,可以針對寒冷季節的特點采取一些積極的措施,達到減少復發、緩解病情的目的。
1. 注意保暖,應根據天氣的變化及時添加衣服,盡量避免在寒冷的環境中長時間停留。
2. 平時注意鍛煉,以增強體質,防止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在流感的好發時期,可以通過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流感。
3. 在寒冷季節,接受適當的日光照射對于牛皮癬的防治有一定的益處,但是對于夏季加重型的牛皮癬患者,由于存在光敏性,則應注意避光。
4. 飲食不當可引起牛皮癬加重,牛皮癬患者應盡量避免飲酒及進食刺激性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糖類的食物,但不宜盲目忌口,因為牛皮癬患者皮膚損害處每天都有大量的表皮鱗屑脫落,可丟失過多的角蛋白,若不及時補充蛋白質,易造成低蛋白血癥,使病情加重。在寒冷季節還應注意多吃含維生素豐富的蔬菜及水果。
5. 平時生活上要有規律,注意休息,保證睡眠,避免過度疲勞。要保持心情舒暢和心理上的平衡,解除思想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避免因情緒過度緊張與焦慮而給病情帶來負面影響。
緩解病情
寒冷時節牛皮癬很容易發生或者復發,雖然該病目前還無法根治,但通過采取積極的防治措施,可緩解患者的病情。
1.情況較輕時 以局部外用藥物治療為主。外用藥物治療使用比較方便,但是應在醫生指導之下使用,因為部分藥物存在一定的刺激性或其他的副作用,若使用不當,不僅起不到治療效果,反而會引起病情加重。特別是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使用后療效很顯著,但是若突然停藥,容易導致病情“反跳”,且比原來加重。處于進行性發展階段的尋常型牛皮癬、紅皮病型以及膿皰型牛皮癬的患者,應選用一些比較溫和的外用藥物,若使用刺激性較強的外用藥物,也會引起病情的加重。外用藥物常用的有焦油制劑、蒽林軟膏、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維A酸類、卡泊三醇等。
2.病情較重時 當牛皮癬患者皮膚損害泛發或單用外用藥物不能控制病情時,必須加用內用藥物或其他療法,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且應嚴格掌握使用的適應證。一般不主張皮質類固醇激素內用,因為這類藥物減量及停藥后極易使病情復發,長期使用有較大的副作用。可選用些止癢藥及維生素類藥物,以及雷公藤多甙片及維A酸類等。
花粉是如何引起過敏反應的?
人體中含有一種叫做IgE的免疫球蛋白 ,在正常人的血清和組織液中含量較低,但它對細胞具有特殊的親和力,與機體某些細胞(如肥大細胞)相結合,當過敏體質的人第一次接觸花粉后,體內的IgE會明顯增高,再次接觸花粉后 ,花粉粒子(或稱變應原)與上述細胞表面的IgE結合,從而激活肥大細胞等致敏細胞,釋放出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質――組織胺、白三稀等,引起機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致黏膜水腫、腺體分泌增加及平滑肌收縮等,從而出現一系列過敏反應的臨床表現。花粉過敏癥雖然主要的直接致敏原是花粉 , 但是和社會環境、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綜合因素都有密切關系。例如藥物濫用、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及食品添加劑的大量應用 , 都導致了人體接觸更多抗原物質的機會。此外,感染疾病得不到控制也導致變態反應性疾病的增多。
花粉癥有哪些表現?
花粉過敏的臨床表現主要在呼吸道,初期為發作性、連續性噴嚏,大量清水樣鼻涕,鼻部奇癢,可累及眼部、上腭、咽喉,甚者氣管、耳部均感奇癢。呼吸道癥狀隨發病次數的增多逐年加重,病人出現咳嗽、憋氣,嚴重者可出現哮喘。也有一部分病人只表現為過敏性鼻炎,而不發生哮喘,或發病僅表現為哮喘。還有部分病人除呼吸道過敏外,皮膚也有過敏,主要發生在面、頸、四肢遠端等暴露部位,表現為癢、紅,亦可出現紅斑、丘疹、細小鱗屑,有瘙癢感或灼熱感 ,稱為花粉性皮炎。再有一部分病人在花粉期只表現為單純過敏性眼結膜炎,有眼癢、紅腫、流淚、黏稠分泌物,如伴有過敏性角膜炎,則有眼痛、畏光等癥狀。
有哪些植物花粉可以致敏?
引起過敏的花粉種類隨季節不同而異 , 在春季以樹木花粉為主 , 早春時節常見的致敏花粉有榆樹、楊樹、柳樹等所散發出的花粉;晚春時則以柏樹、椿樹、橡樹、桑樹、胡桃等樹木的花粉常見。其花粉量大、體積小 , 空氣中含量高 , 在起風的日子里更容易傳播,所以春天郊游時出現花粉過敏者非常多。在夏秋則以■草、蒿草花粉為主。花粉借助風力,在空氣中傳播的非常快,如果風力強勁,花粉可以傳播到該植物生長地100~200公里以外的地方。
如何預防花粉過敏?
由于人的過敏性體質無法改變,所以對花粉過敏沒有根治的辦法。要想不受花粉的騷擾,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過敏源,在季節期注意下述幾點:
1.勿在室外久留白天盡可能少呆在室外,尤其是每天花粉指數高的時間,例如晴天時的傍晚。要做戶外活動及各種運動項目時,盡可能選在花粉指數最低的時候,如清晨、深夜,或是一場陣雨之后。
2. 戴眼鏡戴眼鏡可以減少眼睛受到花粉影響的幾率,所以不妨用有鏡片的眼鏡代替隱形眼鏡,或是外出時帶上太陽鏡。如果在花粉指數很高的時候外出,回來后記得換上干凈的衣服。
3.關緊門窗白天要關上門窗,以防止花粉飛入。
4.避開過敏季節可能的話,在季節期離開本地,有條件者亦可暫時移居至無致敏過敏花粉的地區。
5.勿在室外晾衣盡可能在屋內晾干衣服,不要在室外晾衣服,否則衣服、被單、床單等容易沾染花粉。
6. 避開刺激性的物品及氣味要避免會讓你癥狀加劇的所有可能,如灰塵及馬路上的各種氣味。
7.戒煙有過敏癥的吸煙者應停止吸煙。
有花粉癥過敏的人,一定要到醫院查清楚過敏源,然后盡可能避免與過敏源接觸,才能達到有效的預防。 如已確診,應在花粉季節到來之前服用抗組胺藥(開瑞坦、非索非那定等)、肥大細胞膜穩定劑(色甘酸鈉、酮替芬)及皮質激素等進行預防,表現為鼻過敏癥狀者應用鼻用激素或色甘酸鈉,伴哮喘者可經口吸入激素或色甘酸鈉預防。
治療
過敏性疾病在治療上,主要還是以控制、緩解過敏癥狀、降低機體對抗源的敏感性為主,可局部用藥,也可口服用藥。
新研究中,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員丹尼爾?H?西爾弗曼博士,將出現記憶衰退早期跡象的參試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參試者每天服用全葡萄飲料粉(相當于340克新鮮葡萄),另一組服用不含多酚的安慰劑粉末。兩種飲料粉外觀和味道基本相當。參試者分別在研究開始時和6個月之后接受了認知能力測試,以及大腦PET掃描,以評估其大腦代謝變化情況,該評估對老年癡呆癥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結果發現,富含葡萄的飲食可顯著抑制大腦代謝衰退,改善大腦認知和工作記憶能力。
西爾弗曼博士分析指出,葡萄中富含多酚類物質,可減少大腦中的氧化反應,促進大腦血液流通,有助于保持大腦中關鍵化學物質水平,具有增強記憶和減少炎癥的作用。這項研究進一步證明,吃葡萄有益改善神經系統和心血管健康。建議每天吃2次葡萄,至少堅持6個月。
每周騎車半小時少得很多病
近日,刊登在《循環》和《美國心臟協會周刊》上的兩項研究指出,經常騎自行車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低。
《循環》的文章說,研究人員調查了4.5f名丹麥成年人,結果發現:在20年的追蹤調查中,經常騎自行車的人,心臟病發作風險降低了11%~18%;每周只需要騎半小時自行車就能夠幫助機體抵御冠狀動脈疾病;在頭5年跟蹤期間經常騎自行車的人,相比隨后15年不騎自行車的人,患心臟病風險降低25%。
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周刊》上的研究報告說,研究人員對2萬名瑞典40歲、50歲及60歲的人,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對這些人的上下班習慣、體重、膽固醇水平、血壓及血糖進行了監測,與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開車上班的人比,騎自行車上班的人中:15%的人不易肥胖,13%的人不易患高血壓,15%的人不易患血脂異常,12%的人不易患糖尿病。在接下來10年的調查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保持騎自行車習慣的人,肥胖風險降低39%,高血壓風險降低11%,高膽固醇風險降低20%,糖尿病風險降低18%。
研究人員認為,鍛煉對每個人來說都不晚,那些從開車或坐公交上下班轉到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人,可以顯著感受到他們心血管健康的改善。
訓練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有望成標準療法
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英國女童蕾婭是世界上首位接受T細胞療法的患者,醫生宣告其“奇跡痊愈”。
有評論認為,與手術、放療和化療等傳統手段明顯不同,腫瘤的免疫治療,對人類抗癌是一場“革命”。有英國媒體甚至援引專家觀點稱,這種療法是自化療以來,癌癥治療領域取得的最大進步,并且有望在數年內取代化療成為癌癥“標準療法”。
這種被稱為“免疫療法”的治療方式,主要是訓練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
大腸癌的發病機制與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有關
大腸癌是一種典型的生活方式相關性腫瘤,其癌癥的發病機制與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有關。機體防御功能或系統遭破壞,不能抵御致癌因素的侵襲,導致細胞突變。由于免疫功能低下,不能識別和消除突變的細胞,這時如果抑癌基因失去控制原癌基因的能力,突變的細胞便不斷增生而形成癌癥。腫瘤發生反映了腫瘤與免疫的消長平衡失調,免疫制劑使用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和防御機制,并減輕放化療的不良反應,激活巨噬細胞,誘導T細胞的分化增殖,促進腫瘤細胞向正常細胞的轉化,以減少腫瘤的復發和病情惡化。20世紀80年代起,作為大腸癌的第四種治療方法一生物治療問世,其中的免疫治療就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有關研究還發現,大腸癌患者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與臨床分期相關。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狀態雖不能直接反映對腫瘤的侵襲力,但與腫瘤的發展及預后有一定關系。早期腫瘤患者免疫功能正常者,預后較好,晚期腫瘤或已有廣泛轉移患者免疫功能明顯低下,預后較差。因此,測定大腸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可以判斷腫瘤發展情況與預后。
外科手術對腫瘤患者免疫系統既有促進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根治性切除腫瘤,不僅最大限度地使機體的腫瘤負荷降到最低,而且解除了腫瘤誘導的免疫。另外,手術創傷也會抑制機體免疫。因此,腫瘤根治術后是進行免疫治療的最佳時機。
β葡聚糖在腫瘤免疫療法中發揮重要作用
β葡聚糖就是一種在腫瘤免疫療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調節因子。在基因水平上,β葡聚糖有較強的抗化學誘變作用,可用于惡性腫瘤放化療后機體出現的乏力、白細胞減少、免疫功能降低的綜合治療。β葡聚糖能刺激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免疫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對T細胞、β細胞以及自然殺傷細胞有調節作用,參與宿主自身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過程。β葡聚糖還能抑制轉移癌和原發癌的生長。
β葡聚糖和化療藥物合并使用時,不僅能增加化療藥物的功效,而且還能減輕化療所帶來的惡心、疲乏等不適癥狀。可見,β葡聚糖能明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達到抑制惡性腫瘤生長的作用,對預防腫瘤復發和轉移起到重要作用。
同時,β葡聚糖還能雙向調節免疫系統,不會對免疫系統造成過度刺激,使免疫系統達到平衡狀態,具有預防癌癥的功效。尤其對癌癥的高發人群,適量攝取β葡聚糖能有效防止癌癥的發生。
食用菌:花耳繡球菌的抗癌和防癌作用
很多食用菌都含有β葡聚糖,但不同食用菌中所含的β葡聚糖的種類不盡相同,其中提高人體免疫力最強、能作為免疫活性劑的是β(1,3)D葡聚糖。在自然界,食用菌中β(1,3)D葡聚糖的含量很少。只有繡球茵中的β葡聚糖70%都是β(1,3)D葡聚糖,含量很高。根據日本食品分析中心的檢測,每100克繡球菌含β(1,3)D葡聚糖高達43.6克,比靈芝和姬松茸高3~4倍。日本和歌山使用先進技術栽培的“花耳繡球菌”,每100克中B葡聚糖含量高達47.7克。國內權威部門已經對花耳繡球菌進行功能學檢驗,認為其有顯著的增強免疫力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癌和防癌的功效。
1 外用藥治療
1.1 鬼臼毒素
一般為0.5%的溶液或0.15%乳膏或凝膠。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推薦0.15%鬼臼毒素酊為治療尖銳濕疣的一線藥物,其可阻斷細胞有絲分裂,引起組織壞死。鬼臼毒素溶液可用于的皮損,乳膏或凝膠則適于應用在陰道和的皮損[1]。鬼臼毒素每天外用2次,用藥3天,停4天,如此為1個療程,一般直到癥狀消失或4個療程,如果仍無反應,應停藥,改用其他方法治療。過度使用該藥是否能提高有效性不能定論,但卻能提高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妊娠者不宜應用。
1.2 咪喹莫特
咪喹莫特是1997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準外用治療CA的新藥。我國衛生部2000年將此藥列入CA治療方案,它是一種非核苷類免疫調節劑,通過刺激機體產生干擾素(LFN-α)、腫瘤壞死因子(TNF)和白介素(IL)等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激活了免疫細胞引起天然免疫,又進一步啟動獲得性免疫[2]。國內外學者分別對CA患者進行多中心隨機雙盲平行對照臨床研究,結果顯示5%咪喹莫特治療CA患者療效確切、安全、簡便、依從性及耐受性好,但治療時間長。作為免疫調節不破壞組織。不良反應溫和,包括局部刺激、紅斑、疼痛、瘙癢、燒灼感,復發率約20%。因該藥妊娠期內安全性不確定,不宜使用。
1.3 5-氟脲嘧啶(5-FU)/腎上腺素凝膠
5-FU是抗代謝藥,可抑制DNA和RNA合成,阻止細胞增殖,抑制病毒傳播,用于外用。有人[7]進行臨床試驗,對361例CA患者每個皮損每周注射藥物1次,共6周,并和5-FU凝膠及安慰劑隨機雙盲對照,證實CA的痊愈率是65%,不良反應為注射局部有短暫的疼痛不適,部分有紅腫、脫屑、色素異常等,治療結束后可消失,但5-FU是致突變劑和致畸劑,孕婦禁用。
1.4 干擾素-α
通過誘導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發揮抗病毒作用,相應外用藥物有α-2b干擾素凝膠或乳膏,每日涂4次,連用6~8周。有人[7]應用隨機雙盲多中心臨床研究評價重組人干擾素α-2a凝膠預防CA多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結果提示對CA治愈后,預防復發療效肯定,耐受性好,有資料表明干擾素凝膠有助于陰道內疣體治療。
1.5 其 他
三氯醋酸:利用其化學腐蝕性腐蝕疣體,通常不被系統吸收,濃度為60%~95%溶液,對有濕潤的小皮損療效好,可用于孕婦。局部不良反應有燒灼感、紅斑、腫脹,但系統不良反應低,價格便宜,患者耐受性略差;5%苯扎溴銨溶液:為陽離子表面活性劑,能降低表面張力,改變膜通透性,較高濃度使CA組織胞漿成分外滲而使疣體萎縮脫落,對疣體幼嫩、角化度低,尿道口、肛周及增殖迅速的巨大CA療效好。有學者[3-8]用苯扎溴銨治療78例CA患者,治愈率88.4%,半年復發率2.56%,不良反應有輕微燒灼感。
2 物理治療及手術
2.1 CO2激光
利用聚集的紅外光能使疣體迅速炭化凝固,此方法可適用于肉眼可見的皮損,皮損創面痊愈快,一般無瘢痕形成。較大大皮損及敏感部位、兒童,需局部麻醉。由于疣體迅速汽化,術者工作時要戴面罩并有排風裝置,有報告疣體汽化物有致癌風險。不利因素是激光過深有形成瘢痕的可能。以往研究表明隨訪3~18個月,有效性在23%~52%之間,復發率在60%~77%之間[10]。
2.2 冷凍治療
常用液氮或CO2干冰。通常一次治療2~3個凍融,每隔2~3周1次,共2~3次。操作時有輕度不適,不需麻醉,不同患者冷凍后1~2天反應不同,大多數可耐受,僅有腫脹及燒灼感。優點是易操作,價格便宜,損傷小,不易形成瘢痕。可用于尖銳濕疣治療。國外對34例孕婦用此法治療CA,表明75%是安全的。
2.3 電 燒
微波高頻電刀可使疣體汽化,由于電燒針或探頭直接接觸疣體,具有針對性強,疣體基底部深度易掌握,故應用時間較長,尤其對大疣體,蒂小而細的效果好。缺點是由于亞臨床狀態不易發現,復發率較高,需局部麻醉,不適于孕婦。
2.4 手 術
對外陰、肛周及肛管內巨大CA患者,或有可能惡變的CA應手術切除,當標本需病理活檢,手術切除是最佳選擇。較大ALA疣體需充分麻醉,大疣體血管豐富,切除時需止血。
3 其他療法
3.1 光動力療法(ALA-PDT)
(ALA-PDT)即鹽酸氨基酮戊酸(ALA)是體內血紅蛋白合成前體,正常時,ALA在細胞內含量極小,本身不產生光敏性。外源性ALA進入人體后被增生活躍的HPV感染細胞吸收,在細胞內轉化為原卟啉Ⅳ等卟啉類物質,被HPV感染細胞增生活躍,ALA選擇性被這些細胞吸收。聯合適當能量的氦氖激光照射,殺死疣組織體,即ALA治療依據。方法:疣體及周圍消毒,將新配置的20%ALA水溶液滴入脫脂棉球覆蓋于疣體上,每隔30min重復滴加一次,持續敷藥患處不少于3h,使用氦氖激光照射皮損部位,能量密度為100~150J/cm2,每周1次,不超過3次。有人[11]用ALA-PDT治療CA清除率90%~98%,復發率10%~12%,證明了此法復發率低于其他方法。機理是ALA不僅有效進入CA疣體中,還可進入到亞臨床損害或臨床前HPV感染的組織中,所以在PDT治療中不僅肉眼可見疣體被破壞,亞臨床狀態組織易被清除,此為治療CA復發率低的基礎。但由于ALA成本高且不能即刻去除疣體,普及性差。
3.2 平陽霉素
平陽霉素可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切斷DNA鏈,為抗腫瘤類的抗生素類藥物。有人用平陽霉素局部注射,與CO2激光聯合治療CA,收到良好效果。
4 免疫療法
4.1 干擾素
干擾素有抗病毒、抗增殖免疫調節活性,用于肌內、皮下或損害內基底部注射,每周3次,共8~12周。
4.2 轉移因子、左旋咪唑
用于口服或肌肉注射,有免疫調節作用。
4.3 多肽類
近年來用于治療CA具有免疫調節作用,有胎盤多肽注射液、薄芝糖肽注射液。
5 聯合療法
為降低復發率,國內外學者采用物理療法加外用藥、手術加外用藥、光動力療法加外用藥及以上方法加免疫療法,取得了降低復法率的效果[11-12]。
6 CA治療的個體化及復發率問題
CA主要通過性接觸、間接、母嬰傳播。人體在溫暖潮濕條件下最易繁殖的HPV,在性接觸過程中很小的皮膚黏膜裂隙可感染HPV,另HPV感染與機體免疫功能,尤其細胞免疫有關,已發現有免疫缺陷或惡性腫瘤CA的發生率增高。初患CA病人大多數希望迅速祛除疣體,故物理治療尤為重要,術后給予免疫調節劑或干擾素凝膠治療,無論激光、電燒、微波、冷凍、手術均能達到良好效果。如果是反復發作病人,可選光動力療法或/和免疫療法。孕婦可選冷凍或三氯醋酸外用。不便物理療法或手術的病人,給予鬼臼毒素、三氯醋酸、咪喹莫特等藥物。有免疫缺陷病人可加用免疫療法。總之,要根據疣體的部位、大小、病程治療史給予行之有效的、痛苦少、耐受性好的方法。
局部免疫調節劑及光動力療法對降低CA復發率帶來希望,由于前者簡便易行、依從性好而應用廣泛,后者因時間效果成本及ALA費用高而使應用受到限制。綜上所述,尖銳濕疣治療應注意個體化、人性化,采取聯合治療手段能降低復發率。
參考文獻
1 Claesson V,lasus A,Happonen H,et al.Topical treatmeat of venereal wants:a comparative open study of podophyllotoxin cream versus solution[J].Int J STD AIDS,1996,7(6):429-434.
2 李志軍,劉流,何黎.外用咪喹莫特的進展[J].國際皮膚病學雜志,2006,32(3):144-146.
3 Barnetson RS,Satchell A,Zhuang L,et al.Imiquimod induced regnersion of clinically disagnosed superficial basel cell careinoma is associated with early infiltration by CD T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s[J].Clin Exp Dermatal,2004,29:639-643.
4 鄭和義,朱學駿,連石,等. 5%咪喹莫特乳膏治療CA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J].國際皮膚病學雜志,2006,32(1):3-5.
5 陳昆,郭在培,畢志剛,等. 5%咪喹莫特乳膏治療CA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5,38(5):268-270.
6 王愛平,顧軍,郭在培,等. 5%咪喹莫特乳膏治療外生殖器/肛周疣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7,40(5):263-265.
7 汪科,韓鋼文,等.重組人干擾素α-2a凝膠預防CA多發的隨機雙盲多中心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6,22(2):109-111.
8 鄧志成,孫曉霞.5%苯扎溴銨溶液治療CA的療效評價[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7,21(7):446-447.
9 朱學駿,顧有軍.實用皮膚性病治療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509-513
10 Koder CM,Nasraty S,Management of genitial wants[J].Am Fam Physician,2004,70(12):2335-2342.
11 王秀麗,徐世飛,等.鹽酸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治療CA的機理探討[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1,15(4):234-235.
伍先生是我的“老病號”,對塵螨、法國梧桐和豚草花粉過敏,已有5年的病史,一年中2/3的時間幾乎都是在打噴嚏和流鼻涕中度過的,每年的4月和9月癥狀還會加重,兩三種抗過敏藥物一起上往往都控制不住,令他痛苦不堪。
對于這樣的 “重度過敏性鼻炎”患者,我建議他來年提前一個月開展預防性治療。第二年2月下旬,伍先生主動找到我,要求進行預防性治療。在聯合抗過敏藥物和免疫治療1個月后,梧桐花絮等已經不再成為伍先生的過敏原。除了偶爾打幾個噴嚏外,伍先生基本不再發生過敏癥狀。
很多人往往都是發生過敏癥狀之后才往醫院跑,年復一年,既費時間又浪費金錢。其實,有季節性發病傾向的過敏患者可以進行預防性治療,在癥狀出現之前4~6周來醫院檢查,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治療,等到季節來臨,85%以上的患者的病情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比如,一些患者既對塵螨過敏又對法國梧桐花絮過敏(在南京,法國梧桐4月開花),這類患者從3月上旬起就應該接受預防性治療。4月之前,機體和過敏有關的細胞活化程度低,這時候通過免疫療法和藥物聯合控制,可以使之釋放更少的過敏介質,有效地控制臨床癥狀發生。一方面可以減輕當季的患病癥狀,另一方面也客觀上節約了費用。
預防治療方法相對比較簡單,患者只需將一滴過敏原提取液滴到舌下,含服2~3分鐘吞咽下去即可,這又被形象地稱作“舌下含服免疫療法”。
過敏者應多接觸農場
過敏似乎特別偏好年輕白領,而他們大多都很注重個人衛生,生活的小區、住的房屋大多也很潔凈。為什么還會發生過敏呢?這跟人體的特殊細胞有關。人體內的輔T淋巴細胞(Th)分為1型和2型兩種,二者在體內按一定的比例分布,保持平衡狀態。其中Th1型淋巴細胞與感染性疾病有關,而Th2型淋巴細胞與過敏性疾病有關。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和醫療技術的提高,如今我國疾病譜一大明顯變化就是感染性疾病在減少。這意味著,在體內Th1型免疫反應向Th2型偏移,由此則導致過敏性疾病增多,其中包括過敏性鼻炎、哮喘和過敏性皮膚病等。如果你是一個容易過敏的患者,多接觸一些像農場一樣的環境,也許有利于控制過敏癥狀。
對花粉過敏者,可能也對某些水果過敏
在長期接觸過敏患者的過程中,經常可以遇見同時發生口腔過敏的患者,這類患者往往出現口腔黏膜腫脹,咽喉、消化道水腫,喘鳴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發生過敏性休克。這可能是特定花粉和某些食物的成分中有交叉的抗原(過敏原)反應。
目前已經知道相關聯的“過敏朋友”有:白樺花粉與蘋果、櫻桃、桃子;艾蒿花粉與芹菜、辣椒粉;豚草花粉與哈密瓜、香蕉、西瓜等。因此,花粉過敏者,不宜吃與之對應的“過敏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