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潯陽江頭夜送客

潯陽江頭夜送客

時間:2023-05-30 09:48: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潯陽江頭夜送客,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楓葉荻花”指蕭瑟凄涼的環境,表達對故土不舍的深情和人生漂泊的感慨。

楓葉象征鴻運,楓葉不僅至秋呈紅色,有“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美麗景色,而且因為“楓”與“封”同音,故有“受封”的意思。

楓葉也象征高潔、友誼和思念。

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葉子長形,似蘆葦,秋天開紫花。荻花因隨風擺動,最能表現飄逸感和對故土不

舍的深情。

例句:《夜泊牛渚懷古》李白: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琵琶行》白居易:潯陽江頭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譯文:

(序)唐憲宗元和十年,我被貶為九江郡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聽到船上有人彈琵琶。聽那聲音,錚錚鏗鏗有京都流行的聲韻。探問這個人,原來是長安的歌女,曾經向穆、曹兩位琵琶大師學藝。后來年紀大了,紅顏退盡,嫁給商人為妻。于是命人擺酒叫她暢快地彈幾曲。她彈完后,有些悶悶不樂的樣子,自己說起了少年時歡樂之事,而今漂泊沉淪,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間輾轉流浪。我離京調外任職兩年來,隨遇而安,自得其樂,而今被這個人的話所感觸,這天夜里才有被降職的感覺。于是撰寫一首長詩贈送給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題為《琵琶行》。

秋夜我到潯陽江頭送一位歸客,冷風吹著楓葉和蘆花秋聲瑟瑟。我和客人下馬在船上餞別設宴,舉起酒杯要飲卻無助興的音樂。

酒喝得不痛快更傷心將要分別,臨別時夜茫茫江水倒映著明月。忽聽得江面上傳來琵琶清脆聲;我忘卻了回歸客人也不想動身。

尋著聲源探問彈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許久卻遲遲沒有動靜。我們移船靠近邀請她出來相見;叫下人添酒回燈重新擺起酒宴。

千呼萬喚她才緩緩地走出來,懷里還抱著琵琶半遮著臉面。轉緊琴軸撥動琴弦試彈了幾聲;尚未成曲調那形態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聲音隱含著沉思;似乎在訴說著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著頭隨手連續地彈個不停;用琴聲把心中無限的往事說盡。

輕輕地攏,慢慢地捻,一會兒抹,一會兒挑。初彈《霓裳羽衣曲》接著再彈《六幺》。大弦渾宏悠長嘈嘈如暴風驟雨;小弦和緩幽細切切如有人私語。

嘈嘈聲切切聲互為交錯地彈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盤。琵琶聲一會兒像花底下宛轉流暢的鳥鳴聲,一會兒又像水在冰下流動受阻艱澀低沉、嗚咽斷續的聲音。

好像水泉冷澀琵琶聲開始凝結,凝結而不通暢聲音漸漸地中斷。像另有一種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時悶悶無聲卻比有聲更動人。

突然間好像銀瓶撞破水漿四濺;又好像鐵甲騎兵廝殺刀槍齊鳴。一曲終了她對準琴弦中心劃撥;四弦一聲轟鳴好像撕裂了布帛。

東船西舫人們都靜悄悄地聆聽;只見江心之中映著白白秋月影。她沉吟著收起撥片插在琴弦中;整頓衣裳依然顯出莊重的顏容。

她說我原是京城負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長安城東南的蝦蟆陵。彈奏琵琶技藝十三歲就已學成;教坊樂團第一隊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彈罷都令藝術大師們嘆服;每次妝成都被同行歌妓們嫉妒。京都豪富子弟爭先恐后來獻彩;彈完一曲收來的紅綃不知其數。

鈿頭銀篦打節拍常常斷裂粉碎;紅色羅裙被酒漬染污也不后悔。年復一年都在歡笑打鬧中度過;秋去春來美好的時光白白消磨。

兄弟從軍姊妹死家道已經破敗;暮去朝來我也漸漸地年老色衰。門前車馬減少光顧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給商人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輕易別離;上個月他去浮梁做茶葉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與我作伴繞艙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闌常夢少年時作樂狂歡;夢中哭醒涕淚縱橫污損了粉顏。我聽琵琶的悲泣早已搖頭嘆息;又聽到她這番訴說更叫我悲凄。

我們倆同是天涯淪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問是否曾經相識!自從去年我離開繁華長安京城;被貶居住在潯陽江畔常常臥病。

潯陽這地方荒涼偏僻沒有音樂;一年到頭聽不到管弦的樂器聲。住在湓江這個低洼潮濕的地方;第宅周圍黃蘆和苦竹繚繞叢生。

在這里早晚能聽到的是什么呢?盡是杜鵑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鳴。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樣好光景;也無可奈何常常取酒獨酌獨飲。

難道這里就沒有山歌和村笛嗎?只是那音調嘶啞粗澀實在難聽。今晚我聽你彈奏琵琶訴說衷情,就像聽到仙樂眼也亮來耳也明。

請你不要推辭坐下來再彈一曲;我要為你創作一首新詩《琵琶行》。被我的話所感動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轉緊琴弦撥出急聲。

第3篇

關鍵詞:《琵琶行》 瑟瑟 理解

2008年《學語文》第二期刊有董亞老師“《〈琵琶行〉中的“瑟瑟”、“倡女”注釋淺說》一文(以下簡稱《董文》)。作者認為“秋瑟瑟”作“秋野碧色”或“秋野碧色之物”解,并給出兩個理由,但仔細推敲起來都不能令人信服。

《董文》認為從典籍和白居易的用詞習慣去考查,“秋瑟瑟”應作“秋野碧色”或“秋野碧色之物”解。我們先從典籍上看,“瑟”形狀像古琴,有二十五根弦,每弦一柱,春秋時已流行,常與琴或笙合奏。瑟作為古代樂器早見于《詩經》,如《詩經?大雅?關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可見瑟最早就是一件樂器。而“瑟瑟”作為一個詞在《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楊希義主編,西安出版社,2002年最新版)給出了三個義項:(1)象聲詞。風聲。白居易《題清頭陀》:“煙月蒼蒼風瑟瑟,更無雜樹對山松。”劉楨的《贈從弟》:“瑟瑟谷中風”。(2)珠寶。杜甫《石筍行》:“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難明論。”(3)碧綠色。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從《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可以看出“瑟瑟”有三個義項,即風聲、珠寶和碧綠色,說明“瑟瑟”除指珠寶和碧綠色外,還有風聲這個意義,且是第一義項。另外《辭源》、《古代漢語大辭典》、《漢語大辭典》等也有類似的注釋,但要指出的是他們將“瑟瑟”釋為珠寶或碧綠色時引用的都是唐時的作品。

我們再看白詩,白居易一生寫了三千首詩,實際比這個還要多,到底白詩中用了多少個“瑟瑟”,《董文》沒有完全考證,僅憑幾個例子就匆忙得出結論,認為白詩的“瑟瑟”非“秋肅”之意,且說“寫秋肅的秋風氣氛一律不用瑟瑟”,我認為《董文》所得的結論缺乏足夠的論據支持,從命題的角度講是一個或然命題,從推理的角度講有以偏概全之嫌,其論點自然不能令人信服。

其次《董文》從古詩用詞習慣和本詩的意境去考查,其得出的結論同樣不能令人信服。《董文》考查了古典詩歌中幾個使用“秋風”的語詞造句的例子,于是得出結論,認為古人用“秋風”這個語詞“一般都是明確的”,并列舉了用“秋風”明確的具體事例。但“一般”不等于沒有反例,古人寫“秋風”不用秋風“這個語詞表達“秋風”這個概念的也很多。例如:王勃的《山中》“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岑參的《暮秋山行》“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等,可見表述秋風這個概念可用秋風這個語詞表述,也可用別的語詞表述。中華文華博大精深,同一個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語詞表達,選用什么樣的語詞表達最恰當,主要看作者的學養以及對不同語境和概念的把握,以求用更好的語詞表達最恰當的概念。就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為什么用“綠”不用“入、滿”等的原因,用詞沒有固定的格式,以準確生動形象為準,這與前者情況是一樣的。那么要把“楓葉荻花秋瑟瑟”中的“秋瑟瑟”理解為“秋野碧色”,正確嗎?我認為更重要的要從文本去考查,讓文本所提供的信息還原事件的真象,這樣才能對得起作者,對得起讀者,也才更具有說服力。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

從季節上看,此時是深秋時節,深秋時節是百草衰敗萬木凋零的季節,大地呈現一派蕭條的景象,就像宋人歐陽修《秋聲賦》所寫的那樣,秋風過后“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到處是“摧敗零落”肅殺凄涼之景。此時的“楓葉荻葦”,已從春走到夏,從夏走到秋,葉由青到黃,由黃到枯,這時自然界的其他植物也經過季節的更替同樣從春到秋的洗禮,已無碧色可言,所以將“秋瑟瑟”理解為“秋野碧色”,也不合時令特點。

從描寫的地點看,作者送別友人在潯陽江畔。潯陽江,書上注釋是長江的一段。由“潯陽江頭夜送客”、“主人下馬客在船”、“醉不成歡慘將別”、“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前月浮梁買茶去”等詩句判斷,這里非碧野之地,而是一個江中有客船,岸上有茶鋪,有酒店,有人家的碼頭。這里水陸交通便利,聚集著許多南來北往的人,客船云集,生意興隆,不然琵琶女的丈夫買茶去以后而琵琶女卻可以安然閑適地在這生活。所以作者站在江邊送別友人,視野所及應是岸上的人家,岸邊的楓樹,江邊的荻花,江中的客船,白茫茫的江水。從地點上看也無秋野碧色。

從時間上看,此時已是深秋月夜。這里要說明一點的是,此時是“夜送客”,夜絕對不是傍晚,夜和傍晚是兩個不同的時間概念,我想大詩人白居易絕對不會搞錯。有月的夜晚,作者站在潯陽江畔,送別友人,岸上的楓葉、江畔的荻花清晰可見,而遠處的景物應是模糊不清的,若把“秋瑟瑟”理解為“秋野碧色”,從時間上講也是無稽之談。

從事件上看是白居易送友人。這首詩的小序上已說明,作者是“左遷”之人,而此時又是深秋月夜,來到潯陽江邊為友人送別,在秋季、秋風、秋月的特定環境下可知作者的悲傷心情。當秋風襲來,吹動身邊楓葉、荻花之聲,這秋夜中自然的聲音更觸動作者的遷客之心、送別之情,使作者送別友人有一種別離滄桑的傷感,與后面“春江花潮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的“秋月夜”的心境特點相一致,與全文的感傷基調相統一。若將“秋瑟瑟”理解為“秋野碧色”,則境界全無。

第4篇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第5篇

一.白居易的遷謫恨

序文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但白居易“出官二年”,果真“恬然自安”嗎?我們可以從《琵琶行》這首詩中找到完全相反的信息。

首先,詩人開篇即渲染了一幅清秋冷月夜送友人慘別的凄涼情景。“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在空曠寂寥之景中寄予了失意悵惘、冷寂孤苦之情。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是“恬然自安”的詩人,而是“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后悲涼酸楚、飄零孤苦的遷客形象。其次,“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說明在琵琶女自敘身世以前,琵琶曲已經引發了詩人強烈的情感共鳴,而且這種情感不是歡樂的、安適的,而是包含了諸多人生感慨的“嘆息”,說明在遇到琵琶女之前,詩人已經郁積了濃烈的悲情,只不過是被琵琶女觸發了而已。最后,“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從詩人對自己被貶之后生活的自敘中,我們看到的是臥病、苦悶、怨恨、悲切、孤苦的詩人形象。

我們也可以以詩證詩,從詩人被貶后所做的其他詩詞來看。比如元和十年八月作《初貶官過望秦嶺》:草草辭家憂后事,遲遲去國問前途。望秦嶺上回頭立,無限秋風吹白須。元和十一年作《端居詠懷》:賈生俟罪心相似,張翰思歸事不如。斜日早知驚鵬鳥,秋風悔不憶鱸魚。胸襟曾貯匡時策,懷袖猶殘諫獵書。從此萬緣都擺落,欲攜妻子買山居。這些詩,讓我們清晰地發現,詩人被貶之后情感是憤懣抑郁悲苦的,詩人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這顯然只是自我安慰,或者說是深意隱忍,王汝弼在《白居易》選集中認為“乃白氏故作鎮定之語,非其本心”。

對于被貶,詩人并不能“恬然自安”,而是有著濃烈的怨情恨意,那我們就不得不去探究詩人的被貶原因。

據《舊唐書?白居易傳》記載:“十年七月,盜殺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論其冤,急請捕賊以雪國恥。宰相以宮官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會有素惡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華無行,其母因看花墮井而死,而居易作《賞花》及《新井》詩,甚傷名教,不宜置彼周行。執政方惡其言事,奏貶為江表刺史。詔出,中書舍人王涯上疏論之,言居易所犯狀跡,不宜治郡,追詔授江州司馬。”梳理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的原因:一越職言事,二不孝,三有人落井下石。而追究根源,宰相被殺,忠臣見黜,顯然是朝敗,唐朝衰落的象征。詩人首先承擔的是自我個體的遷謫之痛,而更深層面,是個體命運在一個朝代的衰微中的無可奈何。

二.琵琶女的淪落苦

琵琶女自敘身世后,白居易抒發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如果說白居易的淪落是由一個位高權重的京官變成了臥病潯陽的遷客;那么琵琶女的淪落就是由一位色藝雙絕縱情歡樂的京倡變成了年老色衰落寞失意的商婦。但很多同學對琵琶女的失意心態不理解,認為她年老色衰之后能嫁給一個商人,也是一件幸事,應該滿足。那么琵琶女嫁給商人到底是幸還是不幸?她的淪落憔悴根源是什么?

這里,我們必須弄清楚唐代倡伎的身份地位。關書敏《唐代教坊婦女生活簡述》記載:

皇帝為了享樂,把大量的藝伎征入教坊,然而當國家財政困難的時候首先即克扣她們的糧餉。……當宮廷到了不能養活她們的地步時,只有同意她們對外營業。開始,“凡朝士宴聚”,“新進士設筵顧吏”,便出資請她們表演和伴飲。后來,京中那些紈绔子弟飲酒作樂,也少不了叫她們來歌舞助興。……教坊由僅為皇帝服務,發展成為同時也為朝臣和富豪子弟服務,這不能不說是教坊的一個巨大變化,皇帝雖然不愿意這樣,但是國庫的逐漸空虛,使皇帝無可奈何。

唐朝末年,統治者越來越重色而輕藝,隨著時間的流逝,教坊婦女們人老珠黃,便被統治者厭棄了,由能歌善舞的藝伎,變成了宮中的雜役,陷入了十分悲涼的境地。……隨著唐朝的不斷衰敗,統治者把一部分教坊婦女放出了宮禁,她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感到無法擺脫人間的蹂躪,只有作了出家的選擇。……教坊中放出的婦女,多數是靠賣藝為生,有的嫁人為婦,也有的靠賣藝和賣身兩者度日。這時的教坊婦女生活更加無著落了。

……

唐教坊婦女由獻技,到賣藝,再到賣身的歷史,便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

結合資料,再結合文本的相關內容“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我們細加分析,琵琶女落寞失意,表面原因是“商人重利輕別離”,但深層在“弟走從軍阿姨死”所交代的社會背景上:元和五年用兵藩鎮,國庫窘迫,權令斷樂。聯系杜甫的詩《江南逢李龜年》,它以李龜年這一位宮廷歌唱家的顛沛流離反映了時代的由盛而衰,世運的由治而亂。那么琵琶女的漂淪憔悴根源自然也在朝代的衰微敗落和統治者及世人的重色輕藝上。

三.琵琶曲中的知音情

《琵琶行》享譽盛名,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出色的音樂描寫。我們需要鑒賞比喻、摹聲、以有形寫無形等等技巧,我們也應該把握三次寫琵琶女的演奏,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突出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對豐富人物形象,增添人物命運悲劇意味的作用。但我們更應看到,琵琶曲是作者與琵琶女情感溝通的橋梁,細品琵琶曲中的情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關鍵。

詩歌三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以第二次寫得最為詳盡。從旋律上看,先是如急雨、如私語、如珠落玉盤的大弦小弦之聲,清脆圓潤;再是“鶯滑花底”“泉凝冰下”,輕快流暢的旋律很快向著低沉凝滯轉變,逐漸至凝絕無聲的狀態;而最后“銀瓶乍破”“鐵騎突出”,進入高亢激越的狀態。這樣的旋律在聽者白居易耳中,他所聽到的情感是有選擇傾向的。琵琶女一起手,白居易就聽到了“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說盡心中無限事”;于“間關鶯語花底滑”,這樣美妙的琵琶聲詩人沒有什么感受,而于“凝絕不通聲暫歇”的無聲處,作者卻感受到了“別有幽愁暗恨生”。所以說,沒有欣賞就沒有音樂,琵琶女是帶著自己的身世遭遇、人生滄桑演奏的,白居易是處于被貶謫異鄉、孤苦失意的境遇下去聆聽音樂的。樂曲本身或許并不悲凄哀婉,因為我想,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歷經人間冷暖滄桑的樂伎絕不會在初識的男人面前就打算傾訴自己的身世。只是彈者和聽者的遭遇情感如此相似,兩人又都有著卓絕的音樂造詣,所以白居易透過旋律的表層直抵內心,在琵琶女的樂曲聲中演繹了身世的“漂淪憔悴”。

接下去一段直接寫琵琶女自敘身世,卻省略了白居易的問。因為白居易怎么問的其實已藏在小序“錚錚然有京都之聲”中,藏在聽曲的“不得意”“無限事”“幽愁暗恨”中。詩人沿著樂曲一步一步走向了琵琶女,一直走進了琵琶女的心靈深處,于是才有了兩人敞開心扉的傾訴。如果說琵琶女的第二次彈奏,對自我的情感是克制的、是有所掩飾的,那么“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的第三次演奏就完全放開了,在知音之感中盡情傾瀉了對命運不公的怨恨,讓樂曲負載起兩種曲折的人生,一種沉重的命運。

第6篇

一.觸景生情與緣情寫景

1、觸景生情

“觸景生情”又稱“由景及情”,是先有景后有情。人物一開始心情比較平靜,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稱為“觸景生情”。杜甫的《登高》一詩就是典型的觸景生情之作: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雙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人登上高處,映入眼簾的是一派蒼涼恢廓的秋景,這種蒼涼的景色觸動了他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俱涌心頭。

2、緣情寫景

“緣情寫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景的設置總是以情為轉移的,所謂“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辭,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詩人悲痛萬分,在這種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觀感彩,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二.移情于景與寓情于景

1、移情于景

移情于景即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景物以人的感情,從而使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更濃烈。如李白的《勞勞亭》一詩:“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在這首詩中,作者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意有情,使之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為我,使它成了詩人的感情化身。

2、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又稱“融情入景”,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說:“蓋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這首詩句句寫景,然而無一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

三.以景襯情

“言情之詞,必借景色映襯,乃具深婉流美之致。”我國古代詩人深諳此道,在古典詩詞中,渲染景物以襯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以景襯情可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

1、正襯

以哀景寫哀情

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詩句以天地愁慘之狀,襯托壯士赴死如歸的訣別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一開頭“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句中蕭瑟的秋景,是用來增添離別哀愁的。李商隱《無題》有“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句,選擇一個百花凋零的末春景色作為分離的背景,必然倍增離恨,所以“別亦難”。這些詩句從不同的方面,攝取了凄迷的風景,作為分別的襯托,更加重了別離的愁苦。

以樂景寫樂情

李白《夜下征虜亭》:“船下廣陵去,月明征虜亭。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征虜亭畔的叢叢山花,在朦朧的月色下,綽約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爛漫的少女;江上的漁火和水中倒映的萬家燈火,星星點點,閃閃爍爍,像無數的螢火蟲飛來飛去,這些景物襯托出了詩人出游的喜悅之情。

2、反襯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可見,反襯手法用得好,效果更為強烈。

以樂景寫哀情

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二):“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融融怡人的春光越發襯出詩人歸心的殷切。鄭谷《淮上與友人別》中“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之句,寫揚子江邊,春光正好,楊柳依依,楊花點點,但因為“君向瀟湘我向秦”的離別,故景色雖好,卻使人愁殺。作者遷情于景,景隨情變了。美好的景物與人物內心的哀怨形成鮮明的對照,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以哀景寫樂情

錢起的《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一二兩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無蹤跡的凋零空寂的氣氛,反襯出三四句詩人對幽竹“不改清陰待我歸”的欣喜之情。

第7篇

一、人物形象類

1.規范作答

人物形象類答題步驟:(1)什么形象——身份;(2)形象的基本特征——具體分析(結合詩句簡析形象);(3)形象的意義——情感。即身份﹢具體分析﹢意義。答題模式:塑造了什么形象,此形象具有什么特點,抒發了什么情感。

2.典例分析

典例一: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類。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問:最后兩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答案:為友人送別的送別者(步驟1,身份),他久久地佇立江邊,目送朋友遠去,直到帆影消失在天邊,仍然極力遠眺(步驟2,具體分析),表現了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步驟3,意義)。

典例二:客觀人物形象類。如陸游的《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注:滄洲,濱水之地,古時隱者所居之地。陸游晚年居于紹興鏡湖邊的三山。)答案:詩歌描寫了一個被閑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驟1,身份)。詩中人物曾經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現在雖被棄置不用,但仍胸懷報國之志,心系抗金前線(步驟2,具體分析)。詩歌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而年華已逝的感慨。(步驟3,意義)。

典例三:兩種形象統一類。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答案:是一個清高孤傲的隱者形象(步驟1,身份)。他在雪大天寒、萬物隱匿的環境里,獨自垂釣,雖孤寂無援卻又顯得卓然獨立(步驟2,具體分析),又是詩人自身的寫照,寄托了他超然世外而又孤獨、苦悶的精神面貌(步驟3,意義)。

二、景物形象類(意象)

1.規范作答

景物形象類答題步驟:找主要意象﹢描摹圖景﹢概括景物特點﹢作用(營造了什么意境、渲染了什么氛圍、抒發了什么感情)。答題模式:通過哪些意象,描繪出什么畫面,畫面具有什么特點,營造了什么意境(或渲染了什么氛圍、或抒發了什么感情)。

2.典例分析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問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一句描繪了怎樣的意境?渲染了怎樣的氣氛?答案:作者通過溢滿悲傷情感的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等意象(步驟1,找主要意象),描繪了一幅秋夜江邊送別圖,令人傷感的楓葉、在秋風中瑟瑟作響的荻花(步驟2,描摹圖景及概括景物特點),營造了一種荒涼冷落、寂寞凄慘的意境,渲染了一種悲傷、凄涼的夜間離別的氛圍(步驟3,作用)。

三、事物形象類(多為詠物詩)

1.規范作答

事物形象類答題步驟:(1)找物象,概括物象的外在(自然)特征;(2)抓契合點,挖掘物象的內在象征義(結合表現手法);(3)點出此事物形象的意義(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即外在特征﹢內在象征義﹢意義。答題模式:此物象具有什么自然特征,具有某種象征義,作者借什么自喻或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對什么的向往、追求等。

2.典例分析

如張謂的《早梅》:“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問:詩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案:本詩展現了早梅耐寒而立、潔白如雪的形象(步驟1,外在特征)。“寒”字點明早梅生存條件的惡劣;“迥”字表現出早梅的孤單;“白玉條”之喻、疑梅為雪之錯覺,鮮明地表現出早梅冰清玉潔之質(步驟2,內在象征義)。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個孤寂傲世、堅韌剛強、超凡脫俗的自我形象(步驟3,意義)。

第8篇

坡真不愧為兩宋詞壇之“巨擘”與“高手”,他不僅沒有在白居易《琵琶行》等賦詠琵琶的經典名篇面前噤若寒蟬,反而敢于對韓愈的《聽穎師彈琴》這一賦琴名篇提出疑義,并且將它“翻制”成一首精彩的“琵琶詞”。茲引錄全詞如下: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冤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水調歌頭》)詞前有小序云:“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公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云。”《蘇軾文集》卷五十九另有《與朱康叔》書信云:“章質夫求琵琶歌詞,不敢不寄呈。”書信與詞序正好相互印證,可見蘇軾乃是應章質夫(即章楶)家琵琶妓之請而寫下這篇“琵琶歌詞”的,其創作時間大致在元豐中蘇軾謫居黃州期間。據詞序,蘇軾此詞乃“隱括”韓愈《聽穎師彈琴》詩而成。原作乃詠“聽琴”,而蘇軾卻同意歐陽修的見解,以為韓詩非寫聽琴,“乃聽琵琶也”。

關于韓詩所詠究竟是“聽琴”還是“聽琵琶”,文學史上已形成一大公案(參見呂肖奐《韓愈琴詩公案研究:兼及詩歌與器樂關系》一文,載《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3期),我們姑且不論孰是孰非,然蘇軾寫此詞時意中既以為韓詩所寫“非聽琴”,其筆下所詠當亦為“聽琵琶”也。黃庭堅給友人書簡中有“東坡公聽琵琶一曲,奇甚”之評語(黃庭堅《山谷集•別集》卷十五《與郭英發帖三》其三),所云當指此詞也。實際上,僅以“奇甚”二字評此“聽琵琶一曲”,已覺過于簡略粗疏也。全篇用了三分之二強的篇幅來描寫琵琶彈奏的情感內容與節奏旋律的起伏變化,從燈下兒女情愛的輕柔、細碎、低抑與哀怨,一變為勇士奔赴戰場的疾馳、高昂、雄壯與豪邁,再變為暮云飛絮的縹緲與幽遠,三變為百鳥爭鳴的喧鬧與彩鳳不語的凝絕,四變為攀高步險的陡峭艱澀與一落千尋的搖曳生姿,的確給人身臨其境的奇妙之感,達到了“其緩調高彈,急節促撾,可以目聽”(明卓人月匯選,徐士俊參評《古今詞統》卷十二)的藝術效果。詞的末尾部分,詞人則以聽者如置“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無淚與君傾”的強烈感受,來烘托和表現琵琶彈奏所產生的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詞人巧于取譬,善于截取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情景,運用一系列聯想廣泛、含義豐富的比喻,將訴諸聽覺的音樂藝術轉化為訴諸視覺的語言藝術,雖然是對韓愈詩作的隱括與翻制,然而其中也必然融入了東坡對琵琶藝術的審美體驗。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東坡不僅在詞壇上倡開隱括為詞的體例,而且在表現琵琶藝術上也達到了與原作同一機杼、同入化境的藝術高度;不僅是將詩體隱括為詞體,而且是將“聽琴”翻制成“聽琵琶”;既切合了詞體的藝術特性,也密切了詞與音樂的關系,隱括如從己出,翻制恰似新創,東坡的大家風范在這首琵琶詞的創作上也展露無遺。東坡以全篇來描摹琵琶音樂的詞篇,《減字木蘭花》一首也寫得相當精彩:空床響琢。花上春禽冰上雹。醉夢尊前。驚起湖風入坐寒。

轉關鑊索。春水流弦霜入撥。月墮更闌。更請宮高奏獨彈。東坡在黃州時有《與蔡景繁書》云:“朐山臨海石室,信如所諭。前某嘗攜家一游,時家有胡琴婢,就室中作《濩索涼州》,凜然有鐵馬之聲。婢去久矣,因公復起一念,果若游此,當有新篇。”(《蘇軾文集》卷五十五)另有《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詩云:“我來取酒酹先生,后車仍載胡琴女。一聲冰鐵散巖谷,海為瀾翻松為舞。……江風海雨入牙頰,似聽石室胡琴語。”(《蘇軾詩集》卷二十二)將東坡書簡和詩與詞作相互對讀,可以考求此詞乃熙寧七年(1074)十月間蘇軾自杭州移守密州途經海州(今江蘇連云港)時,攜家游朐山臨海石室聽家中“胡琴婢”彈奏琵琶而作。姜夔《醉吟商小品》序云:“石湖老人謂予曰:‘琵琶有四曲,今不傳矣。曰《濩索梁州》、《轉關綠腰》、《醉吟商渭州》、《歷弦薄媚》也。’”又蔡居厚《蔡寬夫詩話》“六么”條云:“言《涼州》者謂之濩索,取其音節繁雄;言《六么》者謂之轉關,取其聲調閑婉。”(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東坡詞中所寫即“胡琴婢”演奏琵琶名曲《轉關六么》(《六么》一作《綠腰》)、《鑊索梁州》(“鑊”又作“濩”,《梁州》一作《涼州》)的情景。

與《水調歌頭》一樣,此詞也純用比喻來描寫琵琶樂聲。以空床琢玉比其空曠圓潤,以花上春禽喻其清脆流麗,以冰上落雹象其節奏繁密,以醉夢尊前和風入坐寒狀其迷離與凄清,以春水流弦和清霜入撥寫其幽咽與肅然,以月墮更闌烘托其宮高獨奏的嘹亮與激越。多年后蘇軾在與朋友的書簡及和詩中猶然憶起當時在海州石室聽彈琵琶的情景,既可見此“胡琴婢”技藝之精妙《轉關》、《鑊索》樂聲之動人,又可見東坡對琵琶藝術的熱愛與陶醉,而詞人善于用語言藝術來表現音樂形象的技巧與功力,也依然令人欽佩之至。在宋人以全篇所賦“聽琵琶”一類詞作中,辛棄疾《賀新郎•聽琵琶》一首也堪稱杰作。茲引錄全篇如下:鳳尾龍香撥。自開元、霓裳曲罷,幾番風月。最苦潯陽江頭客,畫舸亭亭待發。記出塞、黃云堆雪。馬上離愁三萬里,望昭陽、宮殿孤鴻沒。弦解語,恨難說。

遼陽驛使音塵絕。瑣窗寒、輕攏慢捻,淚珠盈睫。推手含情還卻手,一抹梁州哀徹。千古事、云飛煙滅。賀老定場無消息,想沈香亭北繁華歇。彈到此,為嗚咽。辛稼軒此詞賦詠“聽琵琶”,雖不乏對琵琶彈奏及樂聲的正面描寫,而更多的則是抒寫詞人由聽琵琶所觸發的聯想與感懷。詞人以描繪精美的琵琶樂器開篇,鳳凰尾翼一般的琴體與琴槽,以龍香柏制作的散發著奇香的彈撥,令人聯想起盛唐后宮楊貴妃曾經彈過的那把“邏逤檀為槽,龍香柏為撥”的珍奇琵琶(參見唐鄭嵎《津陽門詩》自注及唐鄭處誨《明皇雜錄》所記)。以下詞人的思緒便隨著琵琶樂聲的演奏而向著歷史的縱深處飛翔。他腦海里又浮現出開元盛世時代琵琶參與演奏《霓裳羽衣》這支大型歌舞曲的華麗盛大場面,在感慨著“盛唐氣象”已成夢幻的同時,也寄寓著對北宋太平盛世的懷念。#p#分頁標題#e#

琵琶樂聲將詞人又帶入了一片最為悲苦凄傷的情境之中,詞人眼前又疊映出“潯陽江頭夜送客”的白司馬,為琵琶女的演奏及身世而興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悲苦畫面,以及王昭君和親出塞途中馬上琵琶慰相思的凄斷心聲,詞人感嘆琵琶四弦雖解傳語繪聲,卻難以訴盡人類歷史上“最苦”“最恨”的情愫。以下琵琶女又彈奏了一曲哀婉的《梁州》,只見她輕攏慢捻之間淚珠掛滿眼睫,推手卻手之際皆為脈脈含情,詞人聽出那是閨中的思婦正為出守遼陽而音信隔絕的征人在喁喁訴說。琵琶還在演奏,可詞人的思緒已飛出九霄云外,他由元稹《連昌宮詞》“夜半月高弦索響,賀老琵琶定場屋”的名句,想到開元盛世時的琵琶名師賀懷智既然已是杳無身影,那么當年沉香亭畔楊貴妃懷抱珍奇琵琶為唐玄宗演奏的繁華氣象自然也消歇不見了,千古的興亡盛衰都已如云飛煙滅。想到這里琵琶彈奏的樂曲是什么他已無法分辨,因為他已經是嗚咽不已,或者說他聽到的琵琶聲已經是一片嗚咽了。與蘇詞描寫琵琶演奏純用比喻不同,稼軒此詞多用琵琶典故,注重審美體驗,聯想豐富,以意貫注,轉換巧妙,虛實相間,亦別有風神。明人陳霆《渚山堂詞話》卷二評曰:“此篇用事最多,然圓轉流麗,不為事所使,稱是妙手。”近人梁啟超亦云:“琵琶故事,網羅臚列……惟其大氣足以包舉之,故不覺粗率。”(梁令嫻《藝蘅館詞選》丙卷引錄)均堪稱公允精到之論。“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也有一首比較精彩的描摹和歌詠琵琶演奏的長調詞,這就是《綠頭鴨》“韓師樸相公會上觀佳妓輕盈彈琵琶”:新秋近,晉公別館開筵。喜清時、銜杯樂圣,未饒綠野堂邊。繡屏深、麗人乍出,坐中雷雨起弦。花暖間關,冰凝幽咽,寶釵搖動墜金鈿。

未彈了、昭君遺怨,四坐已凄然。西風里、香街駐馬,嬉笑微傳。

算從來、司空慣,斷腸初對云鬟。夜將闌、井梧下葉,砌蛩收響悄林蟬。賴得多愁,潯陽司馬,當時不在綺筵前。競嘆賞、檀槽倚困,沈醉到觥船。芳春調、紅英翠萼,重變新妍。據詞序可知,此詞乃詞人在京師時參與韓忠彥相公(徽宗朝以吏部尚書召拜門下侍郎)府邸晚會,“觀佳妓輕盈彈琵琶”而作。除了開篇交待演奏時地和背景之外,詞人充分利用長調詞的形體優勢,以主要篇幅較細致地描寫了觀賞琵琶演奏的情景。不僅鋪敘了琵琶妓彈奏的琵琶樂曲內容與情感的轉換,從“昭君遺怨”一類的悲情曲到“重變新妍”的“芳春調”,琵琶樂曲的演奏可謂悲喜交加,由哀轉樂,而且也描寫了琵琶曲節奏與旋律的變化,從雷雨驟起的迅疾,到花暖間關的流麗,冰泉凝結的幽咽,再到紅英翠萼的清妍,給人豐富靈動的審美體驗,而對四坐聽者反應的描狀,自己內心感受的刻畫,以及“西風里”、“夜將闌”環境氛圍的渲染,也對琵琶演奏的藝術效果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作為南宋前期宮廷詞人的代表,曾覿則多用小令詞調來表現他所領略的宮廷琵琶的魅力。茲引錄三首如下:晚妝初試蕊珠宮。隨步異香濃。檀槽緩垂鸞帶,纖指捻春蔥。

鶯語巧,上林中。正嬌慵。暫教花下,簾影微開,多謝東風。(《訴衷情》)捍撥金泥雅制新。紫檀槽映小腰身。婭姹雛鶯相對語。欣睹。上林花底暖生春。

颯颯胡沙飛指下。休訝。一般奇絕稱精神。向道曲終多少意。須記。昭陽殿里舊承恩。(《定風波•應制聽琵琶作》)鳳翼雙雙,金泥細細。四弦斜抱攏纖指。紫檀香暖轉春雷,嘈嘈切切聲相繼。

第9篇

我國古典詩歌講求“意在言外”,講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講求自我與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蕩而起的某種“情趣”“神韻”,而這些光靠語言文字的理性分析則顯得遠遠不夠。古典詩歌的審美特征,客觀上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特別重視誦讀的重要意義。而古典詩歌的聲調,主要表現在聲調、節奏與韻腳的和諧組合上。高明的詩人,不僅運用這些形式要素創造和諧的音樂美,而且總能使之與詩意相結合。在學生的誦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這三方面入手,撥正學生誦讀中出現的聲調偏誤,點出聲調中應有的氣勢和情感,幫助學生盡快實現“披文入情”的過程。我們認為,誦讀過程中正確的聲調處理,是打通作品氣勢、聲情以及最終進入作者情意世界的關鍵。

1 明音調的高低

自覺地追求音調的平仄變化是古體詩在形式上有別于現代詩的突出特點之一,也是正確誦讀點撥首先應注意的一個最基本的方面。對于古詩詞的平仄音調,大多數教師往往習慣于用“朗朗上口”一語帶過,而對音調在表情達意方面的深層功能卻失之體察。由于音調注意不夠,再加上方言的串入,誦詩時平仄莫辨,失去了打開通向詩人情感世界第一道門戶的鑰匙。其實,古代詩歌中的平仄音調,無不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結果。“八月秋高風怒號”,開頭五字,四為平聲,由“怒”而陡仄,這種音調處理傳達出來的,正是大風席地而卷,突如其來的信息。“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前句連用四平聲,后句前五字除“葉”外也均為平聲,平聲的連用,確切地透露出詩人天涯淪落之際內心的寂寞與精神的衰疲、困頓。“勢拔王岳掩赤城”,除“城”外連用六仄聲;“青冥浩蕩不見底”,除“青”外連用五仄聲。兩句都用仄聲強化了描寫的氣勢,讀來令人心膽俱旺。一般說來,平聲流連舒緩,仄聲友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錯落,自然地形成主觀情緒的起落和客觀物象的張弛。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用普通話的音調正確誦讀,對于平仄使用較特殊的,如平聲連用或仄聲連用等現象,要特別地加以說明,以引起學生充分的警覺和注意。

2 辨節奏的快慢

學生在誦讀時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快慢節奏把握不準。有的學生全詩持用同一節奏,讀得單調、沉悶;有的雖也有快慢變化,但操作不當,主觀隨意性強。在這種情形之下,教師必須發揮自己居高臨下的優勢,揣度詩人內在情感的起伏及描寫對象的變化,給學生以誦讀節奏的正確指導,如《琵琶行》,全詩節奏的基本式是舒緩、深沉,但對琵琶演奏的一段,只有扣合琵琶旋律的抑揚變化,讀得緩急有度,才能體會出音樂回腸蕩氣的魅力。古代詩歌節奏的造成,主要得力于詩人內在情感的灌注,但對雜言詩及詞來說,長短錯落的句式,也是形成節奏美的有效助手。對于這種節奏的外化形態,教師應告訴學生“長以取妍,短以取勁”的道理。短句一般總是干凈利索,急切迫促,而長句隨著具體句式內在頓挫的不同,其“妍”(內在韻味)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從作品實際出發,指導學生采用適當的誦讀節律,使自我情感的起伏消長盡量貼合詩人感情的脈動。如《夢游天姥吟留別》,“列缺霹靂”四句,簡短急促,勁峭有力,應一氣貫注,讀爽讀脆;“霓為衣兮風為馬”四句,用的是富有詠嘆意味的騷體句式,應讀得舒展,讀得悠揚;結尾一段,采用自然疏動的散文句式,應讀得和婉,讀得紆徐。這樣讀下來,詭譎怪異的天姥奇景,飄逸流宕的洞天仙境,瀟灑傲岸的詩人襟懷,就會以其不同的節奏張力,深深觸動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3 察韻腳的輕重

在聲調的處理上,教師還應注意點撥學生在詩歌韻腳上融合的氣勢、情感,要求學生有意識地讀出韻的輕重、洪細、寬仄。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首段,押的是“o”韻,讀音宏暢,且句句押韻,蟬聯而下,應要求學生讀得重而有力,這樣,學生就會自然產生一種狂風驟至、呼嘯騰涌之聲不絕于耳的感覺。非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如此,以韻傳情,以韻托意,注意韻的聲情與詩意的統一,是古代大詩人的共同特色。如《夢游天姥吟留別》,“熊咆龍吟殷巖泉”四句,押“先”韻,讀音輕婉,與詩境的幽深昏暗、恍惚迷離相吻合:“霓為衣兮風為馬”四句,押“麻”韻,讀音響亮,切合了光怪陸離、異彩繽紛的洞天世界的描寫;結尾“別君去兮何時還”一段,押“刪”韻,干脆有力,強烈地表現了詩人放浪山水、不向權貴低頭的傲岸性格。因此,在學生的誦讀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確地強調韻的聲情、氣勢,糾正學生一氣而下、不辨輕重的不良讀書習慣。

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它的合理內核在于誦讀有利于實現認知過程中的附帶覺察和思維過程中的體驗把握的結合,從而自然地形成一種“意會”知識。在課堂上,“百遍”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只要我們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通過恰當的聲調點撥,引導學生悉心體會,“因聲求氣”,那么,為傳統語文教學所特別重視的“悟性”效應,則是完全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的課堂上當場獲得的。

第10篇

[關鍵詞] 詩歌 意境 形象 情感

詩歌是文學之精華,讀詩必須注重從文學角度加以分析,才能深刻體會其豐富深厚的思想情感的內涵。

一、在把握詩的語言的基礎上,初步揣摩詩歌的意境

所謂意境,就是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動的客觀景物相契合所創造出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備的藝術境界。意境包括兩個方面:客體描寫對象和主觀感受體驗。這兩個方面的把握,應從詩的語言分析入手。在此,語言分析是手段,意境的描述才是目的。在此以《回延安》的開始部分為例,通過分析語言形象,概括出藝術境界的內容和特征。

從藝術境界的特征上看,抓住黃土貼心窩,一頭撲進親人懷,是極富個性的動作,極具特點的畫面,這是賀敬之獨具而其他詩人沒有的。從這一個性色彩濃郁的畫面里,我們也就揣摩到了抒情主體的感情脈搏和感情節奏。

從藝術境界的色彩上看,陜北高原泥土的“黃”色,紅旗的“紅”色,白羊肚手巾的“白”色,色彩濃厚、和諧,鮮明地體現出藝術畫面的地域特點。

從藝術境界的構成形式上看,以動景為主,有氣氛渲染烘托,在動態中表現抒情主體的行為。

由此可見,觸動詩人感興、激發詩人感受的是抒情客體――延安。在這里,抒情客體和抒情主體之間溝通的橋梁是抒情主體對于抒情客體的革命血緣聯系。在此,客體對象不是描寫的主要目的,而是借以發揮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的客觀基礎。

二、在把握詩的意境的基礎上,深入剖析詩的形象

形象,并不僅僅指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從廣義上看,寫景詩中的景物也是形象,如劉禹錫的《望洞庭》中“白銀盤里一青螺,”精巧別致地表現出洞庭湖、山的形象。另外,抒情詩中也有形象,在此重點談抒情詩的形象分析。

抒情詩中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要分析其時代風貌,個性特征。

不同時代的時代因素給抒情主人公以特定的時代影響,因而,鮮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不能不帶有時代的烙印。杜甫生逢唐朝全盛時期,又經歷了安史之亂,他的一生,與這歷史大轉折時期的治亂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等,無不表現出飽經憂患、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

由于感情的涌發、提煉和傾注是以個人為基點的,因而,抒情主人公總是有個性特征的。我們從《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看到的是風采豪放,氣度飄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從《石壕吏》中看到的是沉郁深厚的主人公形象,正因為抒情主人公有異,而形成了風格的不同。風格即人,獨特的個性風格,正來源于不同的抒情主人公,因而劉勰說“各師成心,其異如面”。

三、在把握詩的形象的基礎上,仔細研究詩的藝術構思

詩歌藝術的旗幟上閃爍著兩個大字:抒情。在研究詩的藝術構思時,理所當然地要重視分析詩的感情因素。

1.分析感情的動力作用

白居易說:“詩者:根情、苗言、花聲、實義。”情是詩的根本,言是詩的外現。抒情詩以直抒胸臆、暢露情懷為特征。敘事詩是在敘事寫人中抒情,將敘事和抒情熔于一爐。可以說,就本質而言,敘事詩不是說故事,而是唱故事。《琵琶行》即如此:

設置易于抒情場面。在秋風蕭瑟,楓荻蕭索之時,于潯陽江頭,月夜送客。蕭索的秋,惹起人們的秋思;靜謐的夜,又增添了人們的別緒。這里,時、事、景本身就有抒情意味,可謂“景語即情語”。

溝通感情交流的渠道。“自言本身是京城女,”彈奏者如此;“我從去年辭帝京”,詩人也如此。他們都來自京都,又都是由溫暖富貴的生活跌入孤寂凄楚的境地,共同的遭遇使詩人對琵琶女的境況感同身受。所以,一聲曾在京都熟悉的琵琶,撞響了詩人的心弦,于是,詩人“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飽蘸感情的敘事。詩人在創作過程中用“情”浸染了客觀事物,飽含著詩人的主觀感受,讓濃郁的詩情交融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和人物性格的刻畫中。這樣,敘事詩《琵琶行》就具有了強烈的抒情性,從而,做到敘事與抒情的交相融合。

2.分析感情的線索作用

在詩歌中,串聯珠玉珍寶的線索是感情,聯結各幅藝術畫面的線索是感情,把形象與形象組合起來,組成形象體系的線索也是感情,此外,畫面的開闔變化,結構的起承轉合,也因感情而相互聯系。例如,柯巖的《,你在哪里?》,作者用感情的目光巡視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用發自內心的深情呼喚,激起山谷回音、大地轟鳴、松濤陣陣、海浪聲聲,一齊來贊頌為人民操勞一生的“好總理”,在祖國的心臟呼喚,則把思緒收束起來,讓人們深切地感到:沒有死,他永遠和祖國的山山水水、天南地北的廣大人民在一起。可以說,在這首詩中,感情作為藝術構思的內在金線聯綴了全篇。

3.分析構思的獨特性

構思的獨特性是詩的生命力所在。把握構思的獨特角度,重要的是把握作者如何選取最有個性特點的材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三句十八字共有九個名詞,無一虛字,九種不同景物極和諧地組織在秋天夕陽之下,而秋天的旅思羈愁則通過景物自然呈現,使人聯想無窮,此構思可謂“妙”。自南朝蕭子顯“洛陽梨花落如雪”(《燕歌行》)之句問世以來,后人每每因襲之,岑參反用梨花如雪的比喻,寫下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傳世佳句,傳神地描繪出了雪的皎潔、鮮潤、明麗和飛動,可謂構思新穎、獨具風神。“領異標新二月花”這一歷來作家追求的境界,恰恰反映了構思的獨特性。

在把握整體藝術構思的基礎上,還要對詩的藝術形式進行認真分析,分析的對象是語言、結構、韻律、手法等。結構、韻律、手法等姑且不論,語言分析在詩歌分析中的要求是很高的。當然,這里所說的不是一開始讀時的語言理解,而是最后的語言玩味:從分析語言的準確性、形象性、抒情性進而分析語言的音樂美和圖畫美。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一詩,耳聽黃鸝鳴,仰看白鷺飛,情隨物遷;遠眺千里雪,近視萬里船,胸襟廓大。一首小詩用了四種顏色相互映襯,形象鮮明,可謂極富有圖畫美。“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舒卷風云之色。”這是品味詩歌音樂美和圖畫美的絕佳境界。

詩歌是極富想象力的藝術,無論從哪個角度去分析,都需要我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再現藝術畫面,填充藝術空白,以有更深刻的領悟。

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體性.

第11篇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許多人通過《滕王閣序》華麗的駢文記住了鄱陽湖這一汪碧水,也記住了詩人王勃。千百年前,與王勃同為鄱陽湖過客的孟浩然、李白、蘇軾、白居易等大文豪,都留下了稱頌鄱陽湖的妙曼詩篇。

時光流轉,今天的鄱陽湖建成了濕地公園,光陰又演繹出新的故事。

鄱陽賽區――中華龍舟大獎賽第二站

2010年5月5日上午,鄱陽湖濕地公園好不熱鬧,2012中華龍舟大獎賽第二站――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站的決賽正在進行中。在一浪高過一浪的吶喊聲中,浩大的水面上一支支龍舟破浪而行、飛速前進。經過激烈的角逐,來自廣東的順德隊延續不敗金身,包攬了男子200米、500米直道競速兩項冠軍。佛山南海九江女子龍舟隊也獲得兩冠。東道主鄱陽湖濕地公園宜春學院隊在200米中收獲第8名,在500米中取得第7名,九江學院女子龍舟隊在200米和500米中均收獲第4名。技藝高超的廣東男女隊,包攬全部4冠。

中華龍舟大獎賽第二站區選擇在鄱陽湖舉辦,與此地風俗相得益彰,享有“千湖之縣”、“中國湖城”美譽的鄱陽縣,其龍舟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每逢重大節日或喜慶日,鄱陽人都要舉辦賽龍舟,這已成為他們的重要習俗。

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世界六大濕地之一

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為世界六大濕地之一,是亞洲濕地面積最大、濕地物種最豐富、濕地景觀最美麗、濕地文化最厚重的國家濕地公園。公園濕地總面積為35116.1公頃,占到公園土地總面積的96.8%。

濕地公園資源豐富,類型眾多,極具代表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鶴和天鵝越冬地,其中白鶴數量占全球總數量的98%以上,是舉世矚目的白鶴王國。每年有幾十萬只天鵝在鄱陽湖過冬,場面非常壯觀,英國菲利普親王稱其為“中國的第二長城”。

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內擁有1087個湖泊,它們遍布鄱陽全縣,由此鄱陽縣被譽為“中國湖城”、“東方威尼斯”。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內擁有多個美麗“之最”:

這里有最高貴的“鳥”。世界上98%的濕地候鳥種群皆匯于此,它們“飛時不見云和日,落時不見湖邊草”。世界上現存的白鶴有4000多只,到了冬季,98%的白鶴與數十萬只的天鵝選擇到鄱陽湖越冬,其景堪為“天下奇觀”。

這里有最多姿的“水”。“夜來徐汊伴鷗眠,西徑晨炊小泊船”。豐水季節,鄱陽湖水天一色,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煙波浩渺,山蒼蒼、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當到枯水之季,小河淼淼,在寬闊的草洲上蜿蜒流淌。

這里有最溫柔的“荻”。“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是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開篇之句,說的就是鄱陽湖上的秋荻。每年當秋荻片片、飛雪連天、候鳥出沒其間時,這里猶如人間仙境。而進入春夏季節,鄱陽湖則又蘆海,氣勢如宏,這就是“蘆荻漸多人漸少,鄱陽湖尾水如天”了。

這里有最詩意的“草”。鄱陽湖,長江邊,芳草碧連天。每年春、秋、冬三季,這里芳草萋萋,草深過膝,讓人流連忘返,是自然生態之旅的首選之地,也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草原”,“中國最后的草原”。

彭蠡澤――遷客騷人集散地

鄱陽湖古稱彭蠡澤,因與廬山東西相連,不少登臨廬山的詩人,皆愛眺湖賦詩展露胸襟,而泛舟彭蠡澤上的才子,也樂得遙望廬山抒發才情。“山水田園派”詩詞大師孟浩然幸有這兩種經歷,他在《彭蠡湖中望廬山》寫道:“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黯黯凝黛色,崢嶸當曙空。”

然而孟浩然所見之彭蠡澤,還遠非今日這般壯闊。在古今名湖中,彭蠡澤是個異數。幾千年來,洞庭湖(云夢澤)、梁山泊、羅布泊等眾多中國湖泊,水域面積都大大縮小,甚至消亡,唯有彭蠡澤卻因為湖盆地殼下陷而越來越大。在孟浩然之后的幾百年,湖水漫到了鄱陽縣,于是彭蠡澤就改叫鄱陽湖了。如今的鄱陽湖,已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

古時的彭蠡澤,面積雖不如今,卻是當時通四衢的樞紐,在山高水遠、車馬不利的古代,乘船趕路遠比用腳力爬山涉水要方便快捷,于是,無論失意的才子、調任的官吏,還是征戰的武將,凡走水路者,大都要經過彭蠡澤,此地遂成為了遷客騷人的集散地,也留下了不少的傳世佳話。

大孤山――仙履奇緣

鄱陽湖上洲島眾多,比如石鐘山,其實就是一座島,而幾公里外的大孤山,則是另一座位于鄱陽湖口的迷人小島。大孤山四面環水,一山獨立,沖鋒激浪,砥柱中流。關于大孤山的淵源,還有一段通俗愛情演義:相傳天界瑤池的玉女大姑下凡,與鄱陽湖上的一位打魚青年相愛成婚。當地惡霸見色起意,圖謀不軌。玉帝得知,急派天兵救出玉女。惡霸欲殺漁夫泄憤,大姑在天上見此情景,忙丟下一只繡花鞋,變成小島把惡霸壓在湖底。因大姑與大孤諧音,這座小島就被人稱作大孤山。

大孤山呈一頭高一頭低、前窄后寬之形,遠望似一只巨鞋浮于碧波之中,因傳是仙姑擲鞋所變,故又稱“鞋山”。

據現代科學研究,仙姑的這只鞋為第四紀冰川所造:當冰川向鄱陽湖一帶進發時,被一塊巨石擋住了去路,無奈,冰川只好從它的兩側擦過。經過長年磨削,巨石就被削刮成了如今的鞋般模樣。

松門山――李白也是追星族

在鄱陽湖大大小小四十余島嶼中,松門山島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它像一艘帆船,落腳在鄱陽湖的葫蘆腰處。以它為界,鄱陽湖分成南寬北窄兩塊水域。松門山島水畔皆是濕地草甸,水潭溪流星羅棋布,徒步其間,還可見大批的水鳥在此徙居覓食。

最懂得欣賞這番景致的,應屬山水詩的鼻祖、東晉名士謝靈運,他大概也是第一個涉筆寄情鄱陽湖的人。這位家財萬貫、恣意遨游的老爺子,把彭蠡澤當作排解煩憂的地方,數次涉湖游歷松門山,留下許多詩壇名篇。

幾百年后的公元724年秋,24歲的李白順長江出三峽,在拜見貶居長沙的族叔李嘩時,被告之廬山是個不得不去的地方。于是,他又順江而下,從湖口轉入鄱陽湖。謝靈運的才學情致此時依然影響深遠,李白是謝公的粉絲。船行途中,李白在松門山稍作停留,循著謝公詩句中“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的攻略游遍全島,并賦詩緬懷心中的偶像:“謝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門。余方窺石鏡,兼得窮江沅。將欲繼風雅。豈徒清心魂。前覺逾所見,后來道空存。”

煙水亭――把酒追憶點將臺

甘棠湖是連接鄱陽湖與長江的一泊小湖,與煙波浩渺的鄱陽湖相比,這里精致細膩的景色更讓人流連,其最有名的景致莫過于煙水亭。早在東漢末年,煙水亭所在的小島就曾是東吳水軍的點將臺,大都督周瑜正是在這里檢閱東吳水軍,而后兵發赤壁,大敗曹操。

公元816年,被貶作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的白居易蕩舟至此,享受著湖光山色,見這小島早已荒廢,便命人在島上興建水榭亭臺,并取其《琵琶行》中的詩句“別時茫茫江浸月”,稱之“浸月亭”。

第12篇

【關鍵詞】席慕蓉;愛情詩;藝術特色

一、別具一格的語言特色

(一)通俗易懂、親切直白

席慕蓉的愛情詩歌語言通俗易懂、親切直白。比如這首《一顆開花的樹》: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于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詩人用通俗易懂、親切直白的語言表達了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對心中白馬王子的愛戀。開頭一句“如何讓我遇見你”,直接跟對方傾訴,讀起來很親切。最后一句“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都是用口語化的語言,也是非常的親切直白。詩人善于用通俗的語言、直白的表達來寫愛情詩,也正因為如此,她的愛情詩總是很貼近讀者,沒有任何距離感和生疏感,讓人感到很親切。

(二)語言簡潔、感情真摯

席慕蓉的愛情詩摒棄華麗典雅的辭藻,用簡潔的語言表達深廣的意義和最真摯的情感。例如這首《悲歌》:今生將不再見你,只為再見的已不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現,再現的只是些滄桑的日月和流年。

整首詩歌只有四個單句,寥寥幾筆已經給我們敘說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故事。男女主人公由最初的相愛到最后的分離,以及離別后的“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現”的無奈和“再現的只是滄桑的日月和流年”的感慨。簡潔的語言卻包含了豐富的內蓉,表達了真摯的情感。看似簡潔的語言卻極具感染力,使讀者在為男女主人翁愛情故事惋惜的同時,又感受到了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能為力。

(三)清新典雅、純潔干凈

席慕蓉的愛情詩喜歡用清新典雅、純潔干凈的詞語,生怕玷污了愛情的神圣,如:青春、年華、微笑、相思、憂傷、遺憾、豐美、驀然回首……詩人還喜歡用一些清新典雅的名詞來作為詩歌的意象,如:夢、山川、水流、浮云、沙灘、月光、玫瑰、茉莉……這種清新典雅的語言風格使席慕蓉的愛情詩呈現出唯美主義的色彩,更好的表現了愛情的純潔神圣。讀她的愛情詩,宛如親歷美好的愛情,又或讓人想起初戀的情懷。清新典雅的語言,營造了詩境的美感,純潔干凈的詞句,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四)節奏舒緩、富有音樂美

席慕蓉的愛情詩總是娓娓道來,節奏舒緩,富有音樂美。比如這首《盼望》:其實我盼望的,也不過就只是那一瞬。我從沒要求過你給我,你的一生。如果能在開滿了柳梔子花的山坡上,與你相遇,如果能深深地愛過一次再別離,那么,再長久的一生,不也就只是,就只是,回首r,那短暫的一瞬。

這首詩節奏舒緩,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那靜謐的哀婉的低低傾訴著的語調,仿佛那樣一個含蓄的溫柔的女子就在我們耳邊傾訴,仿佛可以看見她那淡淡的憂傷的目光,整首詩讀起來具有很強的音樂美感。

二、浪漫傷感的格調

席慕蓉的愛情詩大都充滿浪漫傷感的格調,讀起來既憂傷又優美。詩人似乎對憂傷有一種初始的體驗,大概是因為她年少時有過那么一段青澀的戀情,那種無疾而終的淡淡憂傷,猶如裝飾她人生旅程的帶刺玫瑰,痛并快樂著,衍化為詩人的人生經驗,成為她日后詩歌創作的靈感源泉。于是,每當我們讀到席慕蓉的愛情詩,總是能從美好的現實中沉靜了下來,在浪漫傷感中剝離生活表層的幸福外衣,開始對愛情、人生、命運進行深層探索。以《雨中的了悟》、《請別哭泣》、《為什么》為代表的席慕蓉詩歌大都被一層悲劇性情境所籠罩,她不斷地謳歌痛苦,禮贊離別,表現出了對虧缺性情境由衷的欣賞。詩人在一段段感傷性的述說中尋找童年時期失落的夢,真誠而又熱切,讀來凄婉迷離,浪漫傷感,叫人潸然淚下。

三、深邃幽遠的意境

席慕蓉的愛情詩在創設深邃幽遠的意境方面做得極為出色。例如這首《渡口》:讓我與你握別,再輕輕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從此生根。讓我與你握別,再輕輕抽出我的手,年華從此停頓。熱淚在心中匯成河流,是那樣萬般無奈的凝視,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別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天涯。

渡口、長亭自古就是送別之地。無論是“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還是“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總有一種讓人無法釋懷的傷感。詩人借渡口送別為情感突破口,對人物的心靈境界進行了細膩而深刻的刻畫,多處運用暗喻的手法,意境深邃幽遠。詩的第一節中“讓我與你握別”后,“思念從此生根”。第二個“讓我與你握別”后,“年華從此停頓”、“熱淚在心中匯成河流”。第二小節中的感情顯然比第一節更為深切,情感的遞進表現得自然真實。渡口是寂寥的,甚至“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小花”,這一簡單的意象把離人的悲境刻畫得分外突出。然而,那句“把祝福別在襟上”,又深刻地揭示了離別并不是思念與愛情的終止,暗喻了思念與愛的永生相隨。這是對“思念從此生根”、“年華從此停頓”、“熱淚在心中匯成河流”這種離別情感的深化與升華,它暗示了即使分別了,那會滋長生根的思念和牽掛將生與身存,死與魂在。即使“明日又天涯”,河流也隔不斷永恒的情愛和永生的追念。整首詩歌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意境深邃幽遠,韻味無窮。

四、結束語

席慕蓉的愛情詩可以說是當代文學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感染和影響了無數讀者。作為一代人的精神慰藉,席慕蓉的愛情詩讓我們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重拾對愛情的信心和希望,讓我們找到一片心靈的凈土。

參考文獻:

[1]席慕蓉.席慕蓉詩集,作家出版社,2010

[2]尉天驕.臺港文學名家名作鑒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邱運華.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北京大學出版,2006

[4]朱光潛.詩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李紅梅.論席慕蓉的愛情詩,陜西師范大學,2012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昆山市| 于都县| 三江| 阿拉尔市| 安化县| 宜川县| 祁连县| 叙永县| 根河市| 博罗县| 商河县| 马尔康县| 读书| 通州市| 新民市| 乐陵市| 武鸣县| 隆子县| 保亭| 五原县| 和政县| 鄂托克前旗| 彰化市| 无极县| 安仁县| 遵义市| 沂水县| 安阳市| 石泉县| 贡觉县| 延安市| 甘谷县| 稻城县| 荣昌县| 中牟县| 合肥市| 赞皇县| 长沙县| 南康市| 宁晋县| 清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