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得失分率

得失分率

時間:2023-05-30 09:48: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得失分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網球比賽;技戰術;數據挖掘;關聯規則

中圖分類號:G845.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 號:1007-3612(2010)09-0129-05

The Development of Decision-making Analysis System on Techniqueand Tactics of Tennis Match

SHI Fuying1,ZHANG Hui1,LIANG Chengjun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Coach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2. School of kinesiology,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ystemic research was made for tennis technique andtactics analysis by using association rule of data mining, and the tennis techn ique and tactics data collection and intelligent analysis system was designed an d developed. By using this system, the author analyzed 5 games of Serena Willia m s and found out her technique and tactic characteristics, this research played a n active role in preparation of Chinese women tennis team for 2008 Beijing Olymp ic Game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data mining technology was capable of descr i bing and analysis on the association of stroke technique (stroke line, stroke lo cation) and won or lost point(or sequence), and discovered the concealed techniq ue and tactics rules, in order that coaches can provide effective coaching for a thletes in tennis game.

Key words: tennis match; technique and tactics; data mining; associationrule

技戰術是決定網球比賽勝負最重要的因素[1],因此一直是網球教練員、運動員和 科研 人員研究的重點與難點。目前,國內外對網球比賽技戰術分析還主要采用傳統的比賽觀察與 統計方法[2-4],多使用描述性的統計指標,如發球成功率、得分率;底線技術使 用率與得 失分情況;制勝分數、非受迫性失誤、破發成功率等對比賽的結果進行技術統計,其優點是 操作簡便、速度快,但缺點是由于各項統計指標相互間是獨立的、靜止的和抽象化的,無法 從統計中獲知運動員是在什么樣的狀態下使用某項技術以及采用該技術后對雙方后續攻守 態勢發展所起到的作用等問題。本文采用系統觀察的方法與數據挖掘技術,開發了計算機技 戰術數據采集與智能分析系統,并用于對國家女子網球隊備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及其它大賽 的技戰術分析,收到良好的效果。

1 網球比賽技戰術的系統觀察

網球比賽技戰術的系統觀察是由觀察單位和觀察體系兩部分組成。其中,觀察單位是指 運動員最小的比賽行為,如網球比賽的每一次擊球,它在比賽技戰術觀察與分析中不能再進 行分割,即觀察的最小單位。網球比賽技戰術觀察體系包括一般性指標、時間指標、空間指 標、技術指標、戰術指標和效果指標等[5],如表1所示。

表1 網球比賽技戰術觀察體系

指標類別 指標內容

一般性指標項目(單打、雙打、團體)、比賽名稱、地點、運動員姓名、對手姓名、

比分 (盤、局、場)

時間性指標擊球序列(發球、接發球、第三拍……),分序列(開局、中局、尾局); 盤序列(第1盤、第2盤……);局序列(第1局、第2局…,勝局或負局) 空間型指標擊球落點(右區前場、右區中前場、右區中后場、右區后場、中路右區前場 、中路右區中前場、中路右區中后場、中路右區后場、中路左區前場、中路左區中前場、中 路左區中后場、中路左后場、左區前場、左區中前場、左區中后場、左區后場)

擊球位置(右區位、中路右區位、中路左區位、左區位、側身位、反側身位)

技術性指標發球、抽球、凌空抽球、截擊、挑高球、高壓球、切削球、放小球、搶截球 、穿越球、反彈球 戰術性指標進攻、防守、相持

2 網球比賽技戰術數據挖掘技術

網球比賽技戰術數據挖掘是根據比賽技戰術的屬性,運用關聯規則按照發球輪和接發球輪分 別進行了挖掘,分析擊

球落點、擊球位置和技術與得失 分的關聯特征。

2.1 關聯規則挖掘技術[6-8] 關聯規則是如下形式的邏輯蘊涵:AB,其中A,B是項集,對于事務集D,A∈D,B∈D,A∩ B=Φ。一般用兩個參數描述關聯規則的屬性。

支持度(Support):支持度(AB)=包含A和B的元組數/元組總數。支持度描述了A和B這兩個項集在所有事務中同時出現的概率。

可信度(Confidence):可信度即是“值得信賴性”,可信度定義為:可信度(AB)=包含A和B的元組數/包含A 的元組數;可信度表達的就是在出現項集A的事務集D中,項集B也 同時出現的概率。

關聯規則的挖掘問題就是在大型數據庫中找出具有給定的最小支持度和最小可信度的關 聯規則。

關聯規則挖掘的算法主要分成兩個步驟:

1)找出存在于大型數據庫中的所有頻繁項集。項集X的支持度最小支持度min sup,則稱X為 頻繁項集。

2)利用頻繁項集生成關聯規則。對于每個頻繁項集X,若YX,Y≠Φ,且Confidence( Y(X-Y))min conf,則構成關聯規則Y(X-Y)[2,3]。

第2步比較容易,目前大多數研究集中在第1步上,Apriori算法最為經典:

算法1算法:

Input:DB,min sup

Output:Re sult=所有的頻繁項集,和它們的支持度。

方法:

Result:={}

k:=l;

C1=所有的1―項集

While(Ck)do

begin

為每一個Ck中的項集生成一個計數器;

for(i=1;i|DB|;i++)

begin/*所有DB中的記錄T*/

對第i個記錄T支持的每一個Ck中的項集,其計數器加一;

end

Lk:=Ck中滿足大于minsup的全體項集;

Lk的支持度保留;

Result:=Result∪Lk

Ck+1所有的(k+1)―項集中滿足其k―子集都在Lk的全體;

k=k+1;

enddo

2.2 網球比賽技戰術關聯特征分析方法 根據網球比賽技戰術特 征分析的需求,數據挖掘主要尋找下列技戰術關聯關系:

1)前2、3、4拍擊球落點/技術/位置與得失分的關聯;

2)任何時段的3、4拍擊球落點/技術/位置與得失分的關聯。

3 網球技戰術數據采集與智能分析系統

3.1 網球比賽技戰術數據采集系統 數據挖掘分析所需要的網球技戰術數據是由一個專門的采集系統完成的,如圖1所示, 其主要有3部分構成。左側部分是視頻監視窗和視頻編輯欄;中間部分是模擬場地,按技術 采集需要將網球場地劃分成若干小的區域,點擊該區域表示球的落點;右側部分是技戰術指 標,包括擊球技術、附加信息、擊球位置、比賽態勢、擊球結果、得分情況。

圖1 網球比賽視頻與采集界面

采集時通過觀看視頻,從上至下在各欄目中選擇相應的技術特征即可。一次擊球的技戰 術數據錄入完成后,系統自動進入下一次擊球技術的錄入狀態。相對單打而言,雙打技術采 集系統較復雜,每次要選擇擊球隊員(單打為系統自動默認)、雙方隊員的陣型等技戰術信 息。由于該系統盡可能詳細的采集了網球比賽技戰術信息,因此為后續的數據挖掘分析提供 了充足的資料,如圖2所示。

圖2 網球數據采集系統的技戰術數據結構

3.2 網球比賽技戰術數據挖掘分析 網球比賽技戰術數據挖掘模塊主要由分析條件選擇與分析結果顯示2部分組成。分析條 件選擇包括擊球選手、關注重點、拍數限制、分析范圍。其中,關注重點主要是擊球(發球 )落點、擊球(發球)位置、擊球(發球)技術三個方面。

圖3 網球技戰術決策支持系統界面

拍數限制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對發球輪或接發球輪前1、2、3、4拍出現比賽結果數據 挖掘;二是對相持三拍球以上“任意時段”最后3拍、4拍球的數據挖掘。

分析范圍主要指限定是發球輪還是接發球輪。如研究最后連續3拍、4拍球的情況,選擇 “其他”,如圖3所示。根據上述的選擇,即可進行比賽技戰術信息挖掘運算,并得到下列分析結果,如圖4所示。 該系統的另一個特點是,還可以查看與分析結果相關聯的技戰術視頻。

4 網球比賽技戰術數據挖掘分析應用實例

為了在下列技戰術具體分析中更好地使用數學語言,在此對支持度、可信度、得分率和 使用率做如下定義:1)支持度描述了A 和B這兩個項集在所有事務中同時出現的概率。以 網球技戰術分析為例,即某種技術組合出現并且選手得分的情況占所有技術組合出現總次數 的概率就為支持度;2)可信度表達的就是在出現項集A的事務集D中,項集B也同時出現的 概率。在網球技戰術分析中是指當某種技術組合出現時,選手就會得分的情況占這種技術組 合出現總次數的概率。3)在技戰術分析中,得分率是指某種技術出現并得分的情況占該技 術出現總次數的概率,而使用率則是指某種技術出現情況占所有技術出現總次數的概率。

以中國女子運動員的主要對手V?威廉姆斯的5場比賽為例,運用網球技戰術數據采集與智能 分析系統進行分析,為我國選手與其對抗時制定科學合理的技戰術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4.1 發球輪技戰術特征分析

4.1.1 發球落點與最后的失分關聯特征 數據挖掘結果(表2)顯示V?威廉姆斯發球特點表現在,發內角球數目最高,發外角球 數目略低于發內角球,但是其左右外角區域信度分別為74.14%和75.41%,說明V?威廉姆 斯 發外角球贏球概率高于內角。發中路球無論是支持度還是信任度都是最低的。可以看出,V ?威廉姆斯廉姆斯發球落點主要選擇內角和外角,中路發球只是戰術變化的一種穿插。

表2 發球落點與得失分關聯

序號落點區 域 支持度/%信任度/%

1發球(對方右區內角)21.5462.69

2發球(對方左區內角)20.966.15

3發球(對方右區外角)19.675.41

4發球(對方左區外角)18.674.14

5發球(對方右區中路)10.243.75

6發球(對方左區中路)0.935.71

4.1.2 發球輪前三拍落點與技術得失分特征

4.1.2.1 前三拍落點與得失分關聯分析 比賽中前三拍出現得失分共有55條記錄,主要技戰術特征體現在:V?威廉姆斯發球到 對方左區內角對方回球到中路V?威廉姆斯回球到對方右區,信任度為20%,這一技術序 列得分率較低。如發右區外角,對方回球至中路,V?威廉姆斯打到對方左區,支持度為7. 2 7%,信任度達到75%;該技術序列如發右區內角,則V?威廉姆斯的信任度達到100%。右區內 角左區中路,該技術序列V?威廉姆斯信任度為0,上述數據表明,接V?威廉姆斯的右 區 內角發球回球到其左區位(反手位)獲勝概率較高;如回擊到中路,V?威廉姆斯再擊球到 對方左區位比回擊到對方右區位得分概率高(表3)。

表3 發球輪前三拍落點與得失分關聯

序號落點序 列支持度/%信任度/%

1左區內角中路右區9.0920.00

2右區外角中路左區7.2775.00

3右區內角中路左區5.45100

4右區內角左區中路5.450.00

4.1.2.2 前三拍擊球技術與得失分關聯特征 從擊球技術上看(表4),在所有第三拍出現比賽結果的55分球中,抽球技術使用頻 率最高,支持度達78.18%。發球后如對方使用抽球技術回球,V?威廉姆斯使用抽球技術回 擊的信任度為34.88%,獲勝概率不高;而對方使用其他技術接球,V?威廉姆斯抽球還擊, 其信任度為75%左右,上述數據說明,V?威廉姆斯發球質量不高,使得對手接發球帶有一定 攻擊性,該后繼擊球相對主動性不強,從而失分較多;當發球質量高時,迫使對方不能用抽 球還擊,在被動情況下采用其他技術接球,使V?威廉姆斯的獲勝概率大大提高。數據顯示 ,對方采用抽球接發球后,如V?威廉姆斯放小球,則失分較多,本次分析有三條技術序列 ,其均失分。

表4 發球輪前三拍技術與得失分關聯

序號技術序 列支持度/%信任度/%

1發球-接發球(抽球)-抽球78.1834.88

2發球-接發球(擋球)-抽球7.2775.00

3發球-接發球(切削球)-抽球5.4566.67 4發球-接發球(抽球)-放小球5.450.00

5發球-接發球(切削球)-截擊1.82100

6發球-接發球(抽球)-挑高球1.820.00

4.1.3 發球輪前四拍球落點、技術得失分特征分析

4.1.3.1 前四拍落點與得失分關聯分析 挖掘結果顯示(表5),V?威廉姆斯發球輪“右區外角中路左區中路”和“右 區內角中路中路左區”的技術序列支持度、信任度均較高,主要體現在其擊球后對方 變線后出現的失誤,而在與對方同線路相持中信度則較低。

表5 發球輪前四拍落點與得失分關聯

序號落點序 列支持度/%信任度/%

1右區中路左區中路中路3.330

2左區內角中路左區左區3.330

3右區外角中路左區中路6.67100

4右區內角中路中路左區6.67100

4.1.3.2 前四拍擊球技術與得失分關聯分析 從前四拍擊球技術上看(表6),對方接發球回球后,V?威廉姆斯的抽球進攻給對手 造成不小的威脅,對方采用抽球、放小球、切削球等擊球技術,均使得V?威廉姆斯有較高 的 信任度,達80%以上,在全部第四拍球出現比賽結果的32條記錄中,V?威廉姆斯獲勝達到25 次,獲勝概率達到78.13%,說明其發球的攻擊性為后續技術實施創造有利的機會,其戰術 實施多圍繞前四拍擊球展開。

表6 發球輪前四拍擊球技術與得失分關聯

序號技術序 列支持度/%信任度/%

1發球接發球(抽球)抽球抽球50.0081.25

2發球接發球(抽球)抽球放小球12.50100

3發球接發球(抽球)抽球切削球6.25100

4發球接發球(抽球)抽球高壓球6.250

4.2 接發球輪技戰術特征與規律數據挖掘分析

4.2.1 接發球落點技戰術特征分析 從V?威廉姆斯接發球輪擊球落點來看,V?威廉姆斯接發球回球至中路支持度較高,但是 信任度較低,平均為39%;其中接左區內角球回球至中路信任度為28.75%,說明正手處理離 身體較遠的擊球穩定性較差,這一點從接右區外角球回球信任度數據也能反映出來。信任度 較高的回球是左、右區中路回直線,為60%左右,說明站定中擊球其主動分邊意識較強,而 強勢的擊球也為自己得分創造機會,如表7所示。表7 接發球落點與得失分關聯

序號落點序 列支持度/%信任度/%

1接發球左區內角回中路15.5028.57

2接發球右區中路回中路14.0244.74

3接發球右區外角回中路10.7043.75

4接發球右區內角回中路10.7051.72

5接發球左區中路回中路7.7537.93

6接發球右區中路回斜線6.6452.38

7接發球左區中路回斜線5.9061.11

8接發球左區中路回直線5.5437.50

9接發球右區中路回直線5.5460.00

10接發球左區內角回斜線5.1750.00

11接發球右區內角回斜線4.8038.46

12接發球右區外角回斜線4.4341.67

13接發球左區內角回直線3.3255.56

4.2.2 接發球輪前兩拍技戰術特征挖掘分析

4.2.2.1 接發球輪前兩拍落點與得失分關聯分析 從V?威廉姆斯接發球輪前兩拍的擊球落點來看,V?威廉姆斯接發球回球至中路數目最多 ,支持度為30%,接下來一拍球對方回至中路V?威廉姆斯獲勝概率較高,信任度達90%,而 回 球至左區和右區其信任度分別為52.38%和35.71%。V?威廉姆斯接發球回球至右區,對方 回球 至右區、左區、中路,V?威廉姆斯獲勝概率較高,但是支持度較低。上述數據表明,與V? 威 廉姆斯對抗,其接發球回中路后避免在同一條線與其相持,根據數據統計將球回至右區位( 正手區位)其輸球比例較高(表8)。

表8 接發球輪前兩拍落點與得失分關聯

序號技術序 列支持度/%信任度/%

1中路-左區30.0052.38

2中路-右區20.0035.71

3中路-中路14.2990.00

4右區-右區10.0057.14

5左區-右區5.7175.00

6右區-左區10.0085.71

7左區-中路5.7175.00

8右區-中路2.86100

9左區-左區1.43100

4.2.2.2 接發球前兩拍技術與得失分關聯分析 V?威廉姆斯接發球,對方無論是運用抽球還是切削球與其在底線對抗均不占優勢,V?威 廉姆斯贏球比例高,支持度分別為82.09%,7.46%;信度分別達到62.27%和80%。如采用 上網 戰術,占據網前進行截擊擊球,則獲勝概率大大提高。因此與V?威廉姆斯對抗,盡量避免 多在底線對抗,有機會積極上網,制造壓力從而奪得先機(表9)。

表9 接發球前兩拍技術與得失分關聯分析

序號技術序 列支持度/%信任度/%

1接發球(抽球)-抽球82.0962.27

2接發球(抽球)-切削球7.4680

3接發球(抽球)-截擊7.460

4接發球(抽球)-放小球1.49100

5接發球(抽球)-挑高球1.49100

4.2.3 接發球輪前三拍落點與得失分關聯挖掘分析 V?威廉姆斯接發球回中路,對方再回球至中路,V?威廉姆斯 變線打到對方右區位,支持度18.18%,信任度達37.5%,輸球比例較高;如果V?威廉姆斯 變 線打到左區位,則贏球率較高,信任度為100%。接發球回到左區位,對方回球至中路,V? 威 廉姆斯再次回擊中路球,該技術序列支持度4.55%,信任度達100%,獲勝概率較高。而技術 序列中路-左區-左區,中路-右區-中路,中路-左區-中路,V?威廉姆斯全部失分(表10) 。說明在與V?威廉姆斯底線對抗中,一方面要盡量讓其在跑動中擊球,另外也盡可能讓其 在壓迫狀態下變線,削弱擊球的攻擊性,降低擊球的威脅性、穩定性,從而提高贏球比例。

表10 接發球輪前三拍落點與得失分關聯

序號技術序 列支持度/%信任度/%

1中路-中路-右區18.1837.5

2右區-中路-左區11.3660 3中路-中路-左區4.55100

4中路-左區-左區6.820

5中路-右區-中路6.820

6中路-左區-中路6.820

7左區-中路-中路4.55100

4.3 最后連續三拍球的技戰術特征分析 從最后連續三拍球落點來看,V?威廉姆斯的技戰術特征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V?威廉姆 斯擊球至中路,對方回球至中路,V?威廉姆斯變線打對方左區位,支持度為6.82%,信任 度 為88.89%;打對方的右區位信任度為50%;連續打對方中路,信任度高達83.33%,這三種 戰術使用頻率也較高(表11)。

表11 最后連續三拍球落點與得失分關聯

序號技術序 列支持度/%信任度/%

1中路-右區-左區9.0958.33

2左區-中路-右區8.3336.36

3右區-左區-右區6.0637.50

4中路-中路-左區6.8288.89

5中路-中路-右區10.6150.00

6中路-中路-中路4.5583.33

7中路-左區-中路3.7960.00

4.6 數據挖掘分析的主要結論

通過對V?威廉姆斯廉姆斯的五場比賽的數據挖掘分析,得出V?威廉姆斯比賽主要技戰術 規律如下: 4.6.1 發球輪技戰術特征 V?威廉姆斯廉姆斯發球落點主要選擇內角和外角,發內角球數目最高,發外角球數 目略低于發內角球,但是其贏球比例最高,中路發球只是一種發球戰術變化的一種穿插。

V?威廉姆斯發內角球后,無論是對方接發回中路還是直線球,接下來V?威廉姆斯變線后 輸球比例均較高,回球至原線路贏球比例高。

從前四拍擊球技術上看,對方接發球回球后,V?威廉姆斯的抽球進攻給對手造成不小的 威脅,對方采用抽球、放小球、切削球等擊球技術,均使得V?威廉姆斯有較高的贏球率, 說明其發球的攻擊性為后續技術實施創造有利的機會,其戰術實施多圍繞前四拍擊球展開。

4.6.2 接發球輪技戰術特征與規律數據挖掘分析 V?威廉姆斯接發球回球至中路數目最多,但是信任度較低。在接下來一拍球對方回球至 中路V?威廉姆斯的信任度則較高達到90%,而將球回至其右區信任度只有35.71%。與發球 輪 相同,與V?威廉姆斯對抗中,應盡可能調動其在跑動中擊球或逼迫其主動變線,從而削弱 其擊球優勢。

5 結 論

與傳統的技戰術分析方法相比較,數據挖掘技術能夠對擊球技術(擊球線路、擊球位置 )與得、失分的過程(或次序)進行關聯描述與系統分析,揭示運動員深層次的技戰術特征 ,從而使教練員更加有效地指導運動員進行比賽。

參考文獻:

[1] 田麥久.論運動訓練計劃[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7:66.

[2] 唐小林.我國網球男子運動員發球技術運用能力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成都體育 學院學報,2006,32(1):74-77.

[3] 陳正,等.我國網球項目奧運備戰運動員技、戰術水平跟蹤監測及比賽勝負規律分析 [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1):67-71.

[4] O’Donoghue P, Ingram B. A notational analysis of elite tennis strategy[J ]. J Sports Sci,2001,19(2):107-115.

[5] 虞麗娟,張輝,戴金彪,等.隔網對抗項目比賽技戰術分析的理論與方法[J].上海 體育學院學報,2007,31(3):48-53.

[6] Michael.J. A.Berry.數據挖掘―客戶關系管理的科學與藝術[M].北京:中國財政 經濟出版社,2004.

第2篇

關鍵詞:15屆男籃世錦賽;Q型聚類;綜合評價;評價

中圖分類號:G841.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9-1294-03

Using Q-type analysis to the 15th World Men's Basketball Championship Ability Generalized Analysis

CHEN You-zhong, ZHONG Yong-long

(P.E. Dep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Anhui China)

Abstract:In the thesis the author made a statistics about ten attaching and defending indexes including the shooting attack number of times, the rate of two points, the rate of three points the attack backboard, the defensive backboard, the secondary attack, the inference, the foul the fault,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fraction and so on 10 targets of the 15th World Men's Basketball Championship 24 teams in 80 competitions, And he made an one-way ANOVA and many-wide comparison to the differences of indexes and verified the result with the way of grades evaluation to evaluate quantitatively each team's skill tactical ability,and help Chinese men' basketball team design a strategic goal fitting itself for develop of world.

Key words: the 15th World Men's Basketball Championship, Q-type analysi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evaluation

1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參加2006年世界男子籃球錦標賽的技術指標為對象,運用Q型聚類方法對24支各國球隊技戰術水平綜合評價,共統計80場比賽。進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較分析,最后運用等級相關法對結果進行效度檢驗[1,5]。

2結果與分析

2.1世界籃球格局變化分析由系統確定的初始類中心觀測量各指標值分別為第1、8、16、24名的觀測量(表1),本聚類過程使用默認值:迭代次數為10,收斂參數為0.02。即當迭代到10次則停止迭代;或當迭代使類中心變化的距離小于最小的初始中心距離的2%時,迭代停止。本迭代過程經過2次迭代,當第2次迭代后類中心幾乎沒有變化,收斂參數為0.02結束了聚類過程。表1給出最終的類中心變量值,反映出聚類結束量四個類中心在多維空間中的位置。其1至4類分別為一流、二流、三流和四流水平。

運用上述方法對世錦賽各隊進行聚類,結果第1類有5支國家隊為世界一流強隊,占總隊數的20.83%;第2類共有3支國家隊為二流強隊,占12.5%;第3類共有9支國家隊為三流水平隊,占37.5%;第4類共有7支國家隊為四流水平隊伍,占21.67%(表2)。

對聚類結果進行效度檢驗,本文采用等級相關分析法。與聚類結果相對應,將各國球隊按名次劃分為四個等級。1~4名為一等;5~8名為二等;9~16名為三等;17~24名為四等,運用等級相關公式:p=1-6∑D2/N(N2-1),其中p表示等級,D表示兩變量排序后各對數據的秩次差,N表示兩變量的數據成對數。計策得p=0.9804>r(0.001,24)=0.642,表明聚類結果與比賽成績具有非常顯著相關意義。聚類結果客觀地反映了比賽結果。證明所選用的指標科學有效,本研究具有實際意義。

第十五屆世界籃球錦標賽是世界籃球技術最高水平的展示,由表2可知:

世界籃球一流水平的西班牙、希臘、美國、阿根廷;

二流球隊為立陶宛、法國、尼日利亞、安格拉;

三流球隊為委內瑞拉、卡塔爾、中國、波多黎各、斯洛文尼亞、澳大利亞、塞黑、新西蘭、德國;四流球隊為巴西、塞內加爾、卡塔爾、委內瑞拉、黎巴嫩、巴拿馬、日本。

從以上分析世界籃球發展格局可見,在世界一流球隊中,形成了歐、美鼎立的局面,在整體排名來看,歐洲球隊大有占據籃球霸主的潛力和發展趨勢,亞非籃球整體水平雖有提高,但要趕上世界強隊仍有很大的差距,亞洲球隊除中國外,仍無明顯進展,作為非洲的一枝獨秀安哥拉進步明顯,上述格局與歷屆世錦賽和奧運會比賽發展格局變化有吻合之處。

2.2世界強隊籃球技術特征分析技術是戰術的基礎,戰術是技術的表現形式,技術的穩定發揮是比賽獲取勝利的關鍵,從世界籃球發展格局上看,歐洲球隊技術細膩,善于配合,像西班牙、希臘、阿根廷其不僅進攻次數多而命中率也較高,整體作戰能力強、隊員相互配合默契;防守能力強,協防、補防意識好這些造成其球隊得失分率高。這也是歐洲球隊占領強勢的原因所在。美洲球隊美國、阿根廷,失誤次數較少,投籃命中率較高,說明技術運用準確,籃板球控制好,沖搶積極,助攻次數明顯優于對手也反映了美洲球隊個人能力強,隊員戰術意識好,善于運用突破創造投籃得分的機會。亞洲球隊以中國為代表,投籃準確,命中率高,但技術不夠細膩,失誤較多,其它各項指標較比歐美存在差距,這也是亞洲球隊躋身三流球隊的主要原因。

表3表明各類間在有投籃的進攻次數、兩分命中率、三分命中率、進攻籃板、助攻、犯規、搶斷、得失分率8項指標上均存在著非常顯著性差異,說明強弱間的差距也主要集中在該8項指標上。應用多重比較,進一步分析各類間兩兩之間的差異(表4),有投籃進攻次數指標,第1類與3、4類均存在顯著性差異;2分%指標除1類與4類沒有外其它均有顯著性差異;在3分%、助攻和搶斷三項指標上強隊明顯優于弱隊;得失分率指標更是強弱隊的分水嶺。

文獻表明,對勝負關系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進攻成功率,它約占各種因素的40%[7]。因為進攻成功率是一項綜合性的進攻指標,它包括進攻次數、投籃命中率、助攻、進攻籃板、得分能力等多種進攻因素的信息量。得分、投籃命中率兩項指標直接反映進攻效果的優劣,對進攻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助攻次數衡量協助同伴得分的能力,它反映了一個隊進攻整體技戰術水平,對進攻質量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失誤包括配合失誤、個人失誤、及進攻違例等,它反映了進攻效果的優劣,失誤過多不僅降低自己的進攻質量,給對手以進攻良機,同時,影響首全隊的士氣,進而影響比賽結果。進攻籃板球指標高不僅增加了進攻機會,進攻威脅,且有助于加強本隊進攻信心,提高進攻質量從而也影響到進攻的成功率。

籃球比賽始終牌交替的矛盾中,兩者既對立又統一。攻守平衡理論要求每個隊員乃至每一支球隊既要重視進攻又要重視防守。從2003-2004、2004-2005及2005-2006賽季NBA籃球賽最后總冠軍都是防守能力很強的球隊。這也說明當今世界籃壇發展是向防守方向發展。但籃球比賽的攻防機會基本是均等的,防守的目的在于努力控制、盡可能地降低對手的進攻成功率。得失分率、搶斷、防守籃板三項指標反映了防守能力。減少失分,增加搶斷、提高防守籃板都是以扼制對方進攻次數和成功率,瓦解對手進攻為目的的。比賽中的防守多以積極的攻擊性防守為主,它不但體現出破壞性,而且也是變被動為主動、迫使對手按自己的進攻節奏變化的一種有效手段,例如八分之一比賽中中國同希臘的一場比賽第三節,希臘利用他們貫用的全場緊逼,兩人包夾等賦有攻擊性的防守,迫使中國一節失誤達12次之多,且一節只得6分。希臘隊同樣利用其攻擊性防守擊敗美國隊進入到冠軍決賽。可見攻擊性防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得失分。防守籃板球是控制對手進攻效果的關鍵環節,也是本隊由守轉攻的保證,但應注意到作為進攻“量”的保證,籃板球對比賽結果影響最終還是通過進攻效果反應出來。如本屆世錦賽委內瑞拉隊籃板球總數排第2位,但由于其投籃命中率、助攻、得分、失誤等指標均處于低水平,是其最終只得倒數第4名的原因所在。所以說在做好防守、保證好籃板的同時,應努力提高進攻的成功率,兩者都兼備才是最后獲得勝利的保證[1,3]。

3結論

1) 美國、希臘、阿根廷、西班牙5隊為世界一流強隊;法國、立陶宛、尼日利亞、安哥拉、4隊為二流強隊;中國、波多黎各、意大利、斯洛文尼亞、塞黑、土耳其、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9隊為三流水平隊;日本、巴拿馬等7支球隊為四流水平隊。聚類結果與實際比賽成績排名呈高度顯著性相關,應用Q型聚類分析法對綜合評價各國球隊攻防整體具有實際意義。

2) 有投籃進攻次數、2分%、3分%、進攻籃板、防守籃板、助攻、犯規、搶斷、失誤、得失分率10項攻防指標客觀反映出比賽中各隊的比賽能力和綜合水平。本屆世錦賽一流強隊與三、四流球隊之間主要差距集中在有投籃進攻次數、2分%、防守籃板、助攻、犯規、搶斷、得失分率7項上。

3) 統計結果顯示目前世界強隊已不僅是美國一支,且已成多足鼎立狀態,歐洲攻堅性的防守再次破碎進攻犀利的美國隊重獲世界籃壇霸主的夢想。故在強調進攻的同時,必須注意提高球隊的整體防守能力,在提高防守的基礎上提高比賽的質量和進攻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張湛寧.論攻擊性防守在籃球比賽中的地位[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98(4):75.

[2] 薛留成.體育測量與評價[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10.

[3] 華炳泉,等.提高籃球進攻穩定性的主要對策[J].體育科學,1990(2):26.

[4] sports.省略(新浪競技體育風暴).

[5] 袁偉民.越困難越要做硬漢――袁偉民給集體項目會診[N].重慶萬州日報,2000-9-24(第3版).

第3篇

試卷分析是每次考試結束以后教師試卷結構、學生考試狀況的一種綜合分析,是一種客觀的教學反思行為。其中包括對教師前一階段教的情況的反思,對學生前一階段學的情況的反思,對本次考試的反思,同時也是對教師命題水平的反思。教師通過對試題的知識覆蓋、難度、題量等特點的橫向、縱向比較,及時發現試卷是否符合課程標準規定,是否反映本學科特點及知識點的內在聯系,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對試卷編制的合理性,客觀性做出正確的描述與判斷。試卷分析不僅可以對試卷和考試做出恰當的評價,提高教師制卷水平,也有助于充分獲得考試提供的教學反饋信息,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試卷分析一般要做到這樣幾個結合:一是教師分析與學生分析相結合。不僅教師要分析,學生也要進行試卷分析。二是“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相結合。同級部的比較,與兄弟學校比較,與以往考試的比較。三是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例如,既要計算出每道題的得失分率,也要分析得失分的原因。

一份完整的試卷分析報告應該由這樣幾個部分組成,即試卷評價(命題評價),成績統計及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今后的教學改進措施等。

一、試卷評價

試卷評價也稱命題評價。

1、試卷有多少大類題型,各種題型所占分值比重是多少,哪些內容為考察的重點,所占分值較大?

2、命題覆蓋范圍分析。各種題型在教材中的章節分布,是否覆蓋所有章節?有哪些章節中的內容在試卷中所占比例較大?考試內容是否超出課程標準范圍,與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否一致。基礎知識題與基本技能題的考察是否都能夠兼顧到?

3、題量大小與難易程度分析。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試卷完成度是多少?是否都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試卷內容。試卷中基本題、有一定難度題、拔高題(難度較大)所占比重是否合理,有無偏題、怪題等。

二、成績統計及分析

成績統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一分三率統計。

一分即平均分,班級平均分是多少?

三率即及格率、優分率(90以上)、低分率(30分以下),三率計算分別是及格人數、優分率、低分人數除以班級人數乘以100%。

2、分數段統計。

最高分、最低分各是多少?各個分數段有多少人?

3、各題的得失分及在學生成績中的體現。

每道題的得失分是多少或者說正確率是多少?各個分數段中的學生在這種題型中的得失分情況,是否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4、難度。

全班學生的平均分除以試卷總分就是全卷實際難度值,難度值在命題評價上又叫難度系數,小學高年級的難度系數一般設定在0.8左右。

三、存在問題

1、通過學生的考試分數,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從平均分看,與平行班、與以前考試比較,如果低于正常值,或有較大差距,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水平、班級管理等方面的問題。

從一分三率可以客觀看出班級學生的層次,不同學生掌握程度。如果差生人數多,教學中不夠重視補差工作。如果優分人數少,說明平時提優不夠。

從最高分可以看出自己教學的全面性與命題要求,與兄弟班級還有多大差距。一般來講,在平行班級中,優秀學生的發展是比較均衡的。如果本班的最高分與其它班級相差較大,(低于5分)那就要反思自己哪些知識點、學生掌握不夠,教學有疏漏之處。

從分數段,可以看出本班學生的整體狀況,在各個層次上的分布情況,教師可以針對情況查漏補缺。

2、從卷面情況看,可以看出學生的具體問題。通過考試,診斷出學生學習中到底存在哪些問題,是知識的問題,還是能力的問題?是教師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是教材問題,還是試卷問題?是教的問題,還是學的問題?是共性問題,還是個性問題?

從卷面的整潔度來看,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

典型問題教師要做好記錄。是共性問題還是個性問題?每一種題型從得失分看出學生問題所在。

不同的題型,診斷的功能不同,可以看出學生思考的誤區。

當然,教師分析問題不能局限于一次考試中發現的問題,教師要多聯系學生生活學習實際、在家在校表現情況,從中更多地看到學生的客觀情況。

2、改進措施

問題找到了,就要對癥下藥,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改進計劃。計劃要有針對性,要有可操作性,能夠解決問題。

課后記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記成功之處——教學設計的奇思妙想,靈機一動;教學方法的精心安排,巧妙之舉;師生交流的精彩發言,火花顯現……教學中還往往出現精彩難忘的片段,如新穎有趣的導言,直觀形象的演示,生動得體的比喻,教師適時巧妙的設問,突發事件的處理,簡潔明了的板書等,這些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學法指導,信息技術方面的獨到見解,都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課后將這些課上發生的點滴花絮記錄下來,日后進行整理歸納,經驗就會越積累越多,教法會越來越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和綜合素質也會有大的飛躍。

記失敗的教訓——對教學過程中的節外生枝,要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今后在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記教學中的應變——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種“想法”要比自己平時想的要高明得多。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記學生的見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記教案的修正——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么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若將其記錄下來,可以為今后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記下學生的課后提問——下課后,學生會提些問題,有些是學生沒聽懂的,有些是學生的一些誤區,有些是學生對內容更深層次的思考,這些都記下,可以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減少偏差。

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課后寫日記,隨想等——對這些一手的資料及時地整理、思考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學生的需要、興趣和發展現狀,客觀地評價學生,同時反思也有助于進一步改進教學行為和提高教學水平,為下一步的教學規劃提供依據。

第4篇

有人說:“希望與失望往往成正比例,希望值越大,失望值越高。”也有人說:“希望與失望往往成反比例,報的希望越高,獲得失望的機率就越小。”而我認為這兩者之間的偶然性十分的大,根本無法比較。

有兩個人,都是身患絕癥,一個人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希望,活的十分樂觀,每天都與別的病友談笑風生,還做做運動,忘了自己是一個身患絕癥的人。而另一個人每天都躺在病床上無論別人怎么的開導,都不肯起床活動,他說:我可不想抱太多的希望,免得失望。最后前者奇跡般的戰勝了病魔,康復了,后者向病魔低下了頭默默的死去了。

聽了這個故事你一定會說:“還是多報一點希望好啊!”但聽了下面這個故事,你可能就不會這么認為了。

一個十分希望引人注目的人,在一家公司里工作,為了讓別人記住他,什么事都搶著干,因此在短時間內招到了大家的喜歡,可久而久之,大家聽厭了他的簦目床黃鶿庵值拖碌淖齜ǎ苤誶Ю鎦猓飧鋈瞬輝偈艿酵旅塹南舶鏡睦習逡膊桓才湃撾瘢瘓盟懷戳瑣嫌悖姑揮幸桓鐾呂窗參克嚳戳成隙際鍬獾謀砬椋飧鋈說玫降氖對侗鵲背霰ǖ南M嗟畝唷

講了這么多,其實我就是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希望與失望是在不同的場合下合理的擁有,在第一個故事中就要多報一些希望,在第二個故事中就不要太多的希望,只要勤勤懇懇的干活,你當初的希望都會變成現實。

第5篇

新的一年來到了,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遵紀守法,關心事實政治,努力不懈的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和政治思想覺悟,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終于幼教事業、熱愛幼兒,認真學習業務知識,努力提高水平和能力。

在工作中我能吃苦,以集體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不遲到、不早退,堅持出滿勤,服從領導分配,在不同崗位上盡到自己的職責。服從領導分配,不計個人得失,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工作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除了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外,還能服從領導分配,幫助學校做好工資調級工作。工資調級任務急,工作量大,一點也不能出差錯,我能認真核查,仔細查對,保證了工資調級的順利完成,受到學校領導的贊揚。這一年期間,我分別擔任大班老師工作,我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別差異制定教養工作計劃,協調班級工作,管理好班級財務,作好家長的聯導溝通工作,擔任各科教學時,以幼兒為主體,不斷提高教學能力積極開展主題探究活動,創造適合幼兒操作與主題活動相適應的環境,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幼兒并為他們所喜歡的學習內容,注重幼兒個性與語言的發展,積極參加教研活動,認真觀察、學習和借鑒好的教學形式,逐漸改變老的教學模式,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幼兒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幼兒為主體,給幼兒自由發展與想象的空間。我以新《綱要》為指導,認真完成教學活動,堅持超周備課,寫好效果檢查,認真總結工作中的得失。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能做到言傳身教,作孩子的楷模,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在課堂上傳授他們知識,在生活中關心他們飲食起居,在日常生活我注觀察每一個幼兒的特點,做到對每一個幼兒的情況心中有數,特別是對相對較差、性格特殊或比較調皮的幼兒,更是傾注了更多的愛心和耐心,余鵬飛小朋友剛轉入我班,由于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小朋友,他變沉默了,對老師和小朋友表現得不親近,象一個長滿刺的小刺猬,誰碰他他就扎誰,愛期負小朋友。面對這樣的孩子我首先親近他,消除他的陌生感,鼓勵小朋友主動與他交往,對他愛犯的小毛病批評時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多表揚,活動時盡量鼓勵他多發言,如他不愿意也不強求,慢慢地他開始轉變了,對待老師和小朋友不再拒絕,現在他已逐漸地融入班級這個大集體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徐天益小朋友不愛說話,我就經常找她談心,聊她感興趣的話題,鼓勵她大膽與小朋友交往,現在她進步多了,能主動找老師說話,與小朋友交流了。

要對幼兒實施完整的教育,家長的配合是分不開的,也更需要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開學時,我們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匯報計劃及要求。家訪中,及時反饋幼兒在園內的生活情況,共同商討育兒方法,有針對性的密切配合。家長開放活動中,認真準備教育活動,讓家長看到幼兒的情況,了解幼兒園的教學水平,對家長提出有益建議我積極采納,家長提出意見我虛心的接受,家長對我們的工作非常支持和滿意,為此,在本次家園聯系表問卷調查中,家長對我們工作滿意率達100%,徐天益小朋友的家長說:“我們對幼兒園的老師表示感謝,她們教會了徐天益許多知識,幫助徐天益培養好習慣”潘宋義小朋友的家長說:“自從把潘宋義轉到鐘家村幼兒園,我們覺得他的性格變得開朗多了,在家里愛說愛笑,也愛找小朋友玩了”付哲小朋友的家長說:“小孩交給你們幼兒園的老師,我們家長十分放心,感謝老師對小孩的培養”家長們的話言句句都傾注了對我的信任,同時也給了我極大的鼓勵。

第6篇

【關鍵詞】產權 福利 甄別成本

一、引言

1960年科斯(R.H.Coase)的《社會成本問題》的發表提出了通過產權理論研究外部性的問題。科斯第一定理知道,當交易成本為零的時候,從效率角度看,產權的最初分配是無關緊要的。然而,在現實世界中交易成本在絕大多數下都是存在的,進而的科斯第二定理又接著指出如果交易成本不為零,那么產權的最初分配將會對效率產生重大影響。然而,當交易成本無法降低以使私人交易有效存在時,可以根據規范的霍布斯定理,構建法律以使私人之間的協商失敗導致的損害最小。也就是說,為最小化上述損害,法律應將產權分配給對之評價最高的一方。從理論上講,這些都有其道理,文章的意圖不在于評價前人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思路的探討,而是關注其中的一個環節,即“將產權分配給對之評價最高的一方”之中“評價”的衡量標準問題,因為同樣的思路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將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因而,我認為選擇正確的評價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二、文獻綜述

在通常的教科書或論文中,很多人喜歡用成本或效用去比較利益沖突的二人的福利得失,在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中,他舉農夫與飼養者的例子時使用的是顯性成本,即以具體的貨幣單位來衡量利益沖突方福利的得失。而在哈爾?R.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的教科書中又大多采用效用來衡量福利的得失。那么到底應該用哪種方法去評價這里的福利得失,以及這些方法的優缺點和在具體情況下的采用標準,前人似乎都沒有明確指出。本文基于此,希望通過論述不同的評價方法及在具體情況下的選擇標準來彌補這一空白。

三、評價方法的評述

在衡量福利得失的問題時,主要有顯性成本法、機會成本法和效用法三種評價方法。為了方便與將這三種方法進行對比,我舉一例以方便接下來的比較。假設一個企業家與一個農夫為鄰,企業家的狗經常會跑到農夫的住宅范圍之內戲耍,但是有可能會傷害到農夫,如果農夫被咬傷,企業家將要付給農夫一筆10萬元的醫藥費。要避免農夫被咬傷的措施只需要在兩家之間修一堵墻,使狗不能隨便地進入到農夫家的范圍之內。又假設談判成本無窮大,即兩者之間不能通過談判來確定由誰來修筑這堵墻,因而需要外力來通過比較福利,將修筑墻的責任分配以使社會福利最大化。

1.顯性成本法

顯性成本是指計入賬內的、看得見的實際支出,例如支付的生產費用、工資費用、市場營銷費用等,因而它是有形的成本。假設農夫修筑這堵墻的成本是4萬元,而企業家修筑這堵墻的成本是3萬元。那么根據顯性成本法和效率原則,很明顯在談判成本過高使私人之間的談判無效時,應該將修筑這堵墻的責任判給企業家,因為這樣可以使得整個社會得到1萬元的剩余。

這樣的評判方法最大的好處是便捷、成本低,利益沖突雙方的成本容易衡量。然而,這樣做是否真的科學,或者說是否符合經濟學中的效率原則呢?

2.機會成本法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是要研究一個經濟社會如何對稀缺的經濟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問題。從經濟資源的稀缺性這一前提出發,當一個社會或企業用一定的經濟資源生產一定數量的一種或者幾種產品時,這些經濟資源就不能同時被使用在其他的生產用途方面。這就是說,這個社會或這個企業所獲得的一定數量的產品收入,是以放棄用同樣的經濟資源來生產其他產品時所能獲得的收入作為代價的,機會成本就是由此而產生的。一般地認為機會成本是指在生產以單位某種產品時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在這一例子中,如果我們將二者支付的貨幣看作資本這一生產要素的話,那么通過機會成本來衡量這一問題可能會獲得不同的結論。假設企業家如果用3萬元資本進行工業生產可以最終獲得本利和6萬元,而農夫將4萬元投入農業生產只能得到本利和5萬元(由于兩人的技能不同,所以不能將自己的要素跨行業進行生產)。所以,企業家和農夫修筑這堵墻的機會成本分別是6萬元和5萬元。這時如果再運用產權責任分配的法則,就會發現結果與運用顯性成本法截然不同。這時如果將修筑責任分配給農夫,將會使社會得到1萬元的剩余。

然而,這種方法與顯性成本法相比難以測度,每個人為了逃避責任可能會謊報或者將自己偽裝成能夠給資本帶來高收益的人,因而使用該方法成本較高。但是這種方法與顯性成本法相比卻更符合經濟學的思想,更加有利于判斷真實的社會福利得失。

3.效用法

效用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商品滿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評價,或者說,效用是指消費者在消費時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這里需要注意的有兩點,一是效用是一種個人主觀感受,不同的人對于某一種物品的評價可能會不同,因而每個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數。二是效用的衡量要遵循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在一定時期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假設農夫對貨幣的效用函數是uF(x),企業家對貨幣的效用函數是uE(x),其中x表示貨幣數量,且農夫按機會成本付出后的資產為a萬元,企業家的資產比農夫的資產多b萬元。那么兩者按機會成本付出后。農夫的效用損失分別為,企業家的效用損失為,這時需要判別兩個值的大小,根據min{UF,UE}來決定將修筑責任判給誰。這時,我們是假設兩者的效用函數本身不同且遵循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看出這種判斷是很困難的。如果我們將這兩個式子簡化,將假設農夫和企業家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數但仍遵循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那么uF(x)=uE(x)=u(x),則農夫和企業家的效用損失分別為和,但這時UF和UE的大小仍然是難以判別的。由此可見,效用法的優點是最符合經濟學的對福利的評價標準,因而許多經濟學教材在分析產權問題時使用這一標準。但是缺點也顯而易見,主觀性強,實際操作困難,想要準確應用的實際成本高。

運用不同的方法對產權相關利益方的得失進行衡量,是進行產權責任分配的基礎。然而正如上文所述,三種方法各有利弊。當三種可以都可以無成本地采用時,使用效用法無疑是最有效的,因為效用更能從本質上反映社會福利的大小。然而無成本的假定在現實中顯然是不存在。當我們想采用效用法比較沖突方利益的得失時,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將是獲取個人效用函數的困難,甚至在實際中這個效用很可能是不可獲得的,因為個人或許都不知道自己準確的效用函數,那么外人就更難以將其準確地獲得了。如果我們想退而求其次,采用機會成本法核算其得失,那么困難也是顯而易見。首先,我們可能無法準確地獲知他們運用該要素的潛在最大獲利可能。其次,如果人們是理性的,正如上文所說,利益相關方有激勵偽裝自己,發出錯誤的信息,這樣產權分配者將會處于信息劣勢的地位,如果想獲取利益相關方真是的機會成本可能將要付出巨大的甄別成本,使得甄別之后的社會福利小于甄別之前的社會福利,因為這個甄別過程并不能增加社會福利,而是進行凈消耗,造成社會福利的凈損失。以上兩點缺陷可能使得機會成本衡量法只能停留在理論水平上,而不能在分配產權的現實中得以運用。最后,讓我們再來分析顯性成本法,這是會計學所遵循的法則,而不是經濟學所提倡的。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由于衡量過于簡單,其衡量的結果很可能不能從經濟學意義上反映出社會福利的變化。但是,顯性成本法的最大優點就是可行性極強,顯性成本的衡量雖然也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但與上述兩種方法相比無疑得到大大的簡化。因而我們可以將上述三種方法從理論有效性和實施成本總結如下:

按理論有效性排序:效用法>機會成本法>顯性成本法

按實施成本來排序:效用法>機會成本法>顯性成本法

四、具體問題下的方法選擇

上文已敘述了評價福利的三種方法及其優缺點,可見三種方法的理論有效性和實施成本有著正相關關系,而在具體操作中應該綜合考慮采用三種方法的收益與成本。可以采用甄別成本和資源誤配時所造成福利損失來確定采用哪種評價方法。

假設|UF-UE|為資源誤配時給社會造成的福利損失,U(c)為甄別成本,并且通過甄別后的產權分配能夠完全避免資源誤配損失。當產權給雙方帶來的效用損失的差額較小時,應該采用顯性成本法,因為甄別成本可能高于兩者之間的效用差額,即U(c)>|UF-UE|,可得到|UF-UE|-U(c)

|UF1-UE1|

上式中U(Co)和U(CU)分別表示采用機會成本法和效用法的甄別成本,可得自左向右依次采取顯性成本法、機會成本法和效用法。

五、小結

上述論證表明在科斯定理、標準的霍布斯定理等關于產權分配理論思想不做改變的情況下,僅是福利的衡量標準不同也會造成結果的巨大差異。而在具體選用福利衡量方法的時候,也不能僅僅考慮該方法在理論上的有效性,還要考慮運用該方法的成本高低。因而告訴我們如果在任何情況下使用單一的方法評價方法可能無法真實地反映社會福利的變化,從而影響產權分配理論的有效性。因而要使用成本―收益方法來衡量使用哪種標準是合適的。具體而言,可以將不同情況下甄別成本與資源誤配損失相比較來確定具體測度方法的使用。當然,這一方法應用的缺陷之一是上文所已提及的UF與UE無法準確確定,因而只能是估計量,在進行估計時,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是|UF-UE|的大小而不是UF與UE。因為我們若能確定UF與UE,就沒有必要在進行比較,而ΔU=|UF-UE|-U(c)>0才是我們要進行進一步的方法確定的必要條件。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因而對這一問題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論述,不足之處還希望各位讀者能夠給予雅正。

參考文獻

[1] R.H.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3 (Oct., 1960), pp. 1-44

[2] R.H.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New Series, Vol.4, No.16. (Nov.,1937), pp. 386-405

[3] 盧現祥、劉大洪:法經濟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第7篇

1 深度分析試題,統計分數得失,精心備課

無論階段性測試題、專題性測試題,還是模擬題,都有一定的難度比例,試題源于課本又略高于課本。教師在認真評講的基礎上,更要深度分析試卷。(1)從知識點、框架到解題方式,把相同的知識點歸類,解法相同的歸類,課本例題習題引申、拓展歸類。(2)統計學生分數的得失,并找出錯因,一般而言錯因大致分為:①概念模糊不清;②運算失誤,包括筆誤;③思維定勢的負遷移;④數學建模失當等。在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后,精心備課,切記講評課的目的:(1)矯正錯誤,讓學生掌握準確的解法; (2)分析得失,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考試;(3)站在數學思想的高度,對知識點及解題方法做進一步歸納總結,提煉成自己的解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在講評時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

所謂講評課,既要“講”,又要“評”,評“不足”,評“偏差”,評出數學思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具體做法是:教者是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是評課的主人。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動腦動手獲得知識與能力的發展。切忌教師一講到底,眉毛胡子一把抓。其實,講評課也是一種反思性的教學活動,若沒有學生手與腦的參與,就收不到良好的講評效果。因此,教師應盡量給學生提供發言的機會,以暴露他們的思維過程,包括錯誤思考和典型的巧妙思考。教師還應該盡量提供學生消化的空間、探究和拓展的空間,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發展的意識。

3 以試題為藍本,遷移背景,提煉數學思想

一般而言,試題中的綜合題,運用的知識點較多,也較復雜,是由教材中的典型例題、習題通過加工、提煉、深化綜合而成的。講評試卷的綜合題時,要以試題為藍本,追根溯源,讓學生有親近感。然后,讓學生把試題遷移到教材的原型題中,再以原型題為背景,經過改造、延伸、拓展得到。此外,教師要始終保持組織者、引導者及參與者的角色,盡量少一點“包辦”。

4 知識點及問題歸類注重條理性、系統性

講評試卷還可以根據備課進行分板塊講評,以有利于學生歸納建模,大致可以這樣分:(1)同知識點考察題;(2)解法相同或相似題;(3)學生答題中出錯率較高的題;(4)由課本例題、習題經過加工、引申、拓展的題;(5)尚存在有加工、引申、拓展必要的題;(6)熱點難點的題。分板塊講評既可以把知識條理性、系統性,又可使學生有源可尋,培養了學生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的思想,并且講評時要留有一定的探究和拓展的空間,使學生在探究中形成了基本的解題技能和技巧。

5 深化典型題的解題模式和技巧

第8篇

1、參賽方式

錦標賽:

全校十八個院系(包括體育學院、法學院、經管學院、外國語學院、建筑學院、數學院、藝術學院、計算機學院、光電學院、機電學院、土木學院、文經學院、海洋學院、藥學院、環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人文學院、化學院),每個院系各派出一只男子代表隊,每支代表隊由8—12名球員組成,每次比賽有兩隊各六名選手組成進行比賽。

2、比賽日期及賽程(詳見賽程表)

3、比賽機構設置及分工

本次比賽設立仲裁委員會和比賽組委會及常設機構如下:

仲裁委員會:審核比賽期間執行規則、規程中發生的糾紛

活動組織委員會:負責策劃制定大賽的相關規程及完成大賽的各項組織工作

裁判委員會:負責比賽的臨場執裁維持比賽的正常進行

4、比賽細則

(1)各參賽隊以院系為單位報名至校學生會體育部,并附帶參賽隊服顏色及隊員號碼(4—15號),每隊報名人數,不得少于8人,不得多于12人。(報名截止到3月 28號)

(2)隊員名單上報后不得更改,請盡量報滿12人名單。

(3)參賽運動員必須為煙臺大學在讀注冊的,本科生、專科生、研究生、(不包括自考生),以有效證件為準(學生證、身份證)。

(4)若參賽隊伍對比賽過程或比賽結果有異議,須在比賽結束24小時內,向比賽仲裁委員會遞交書面申請以及相關證據,由仲裁委員會進行仲裁。

(5)仲裁委員會成員由校團委老師、承辦院系團委老師、校學生會主席、分管體育部常委及各院系學生會主席組成。

(6)正常比賽對抗中出現的任何意外傷害事故,由學生本人承擔責任,若因比賽外的不文明現象或更嚴重的沖突事件造成的意外傷害事故將嚴格按照煙臺大學xx年學生排球賽的處罰規定處理。

(7)隊員憑有效證件上場比賽,在入場前將比賽證件交予比賽監督,比照確認場上隊員。(有效證件僅限學生證、身份證)

(8)每隊隊員的服裝必須統一且號碼清晰明確,否則不得上場比賽。隊員不得佩戴對其他隊員有危險的裝備,如手表、珠寶飾品、發卡等。

(9)賽程中編號靠前的球隊為主隊,編號靠后的球隊為客隊,當雙方球隊的隊服顏色相近時,則按照主隊隊服為淺顏色客隊隊服為深顏色的原則自行協調。

(10)比賽雙方觀眾劃分區域,如一方觀眾所在區域出現問題,該方院系承擔全部責任。各院系自律部負責維護好院系比賽現場秩序,杜絕一切不文明現象發生。

(11)各院系需報比賽監督兩名,上報人員應具備基本排球知識。

(12)每場比賽設有比賽記錄員一名,比賽監督兩名,負責記錄比賽過程和成績。比賽結束后當值裁判、兩隊隊長需主動到球場中線處找到記錄員,在比賽記錄上簽字以示比賽公平有效,若比賽過程中各隊記錄數據與記錄員記錄數據出現偏差,在無法查實的情況下,以記錄員記錄為準。

(13)為確保比賽的順利進行,各參賽院系需向煙臺大學學生會體育部繳納押金400元。若球隊和球員在比賽期間有違紀行為受到處罰,罰金將從此押金中扣除,如無處罰,押金將在比賽全部結束后一周內全部退還。

5、比賽規則

(1)排球比賽采用五局三勝制。比賽采用每球得分制,得分的隊伍同時獲得發球權,隊員按順時針方向輪轉一個位置。每局比賽先得25分并同時領先對手2分的隊勝一局。當比分為24:24時,比賽繼續進行至某隊領先2分為止。決勝局先得15分并同時領先對手2分的隊獲勝。當比分為14:14時,比賽繼續進行至某隊領先2分為止。[1]

(2)在比賽中,每隊最多可以請求2次暫停。暫停時間限制為30秒鐘。第1-4局,每局另外有2次時間各為60秒鐘的技術暫停,決勝局沒有技術暫停,每隊在該局中可請求2次30秒鐘的普通暫停。

(3)比賽過程中當球成死球時方可換人,換人必須經過裁判允許,未經允許擅自上場者將責令其下場。

(4)比賽開始時,如果某隊在場上比賽的隊員不滿6名,比賽不能開始,如有下述情況球隊示棄權告負:

1、在主裁判通知后拒絕比賽,

2、其行為阻礙比賽的正常進行,

3、比賽開始時間15分鐘之后,球隊未出場或能上場的人不足6名,

4、球隊隊員出現冒名頂替或不實情況,取消該隊比賽成績和參賽資格,所有比賽均按0:3告負,并沒收全部押金。

(5)若遇特殊情況干擾造成比賽中斷,主裁判有權中斷比賽。當時比賽成績有效,并在一周內補賽,補足剩余時間比賽。

(6)每場比賽雙方各帶比賽用球一個,由裁判決定比賽用球。

注:若比賽中出現以上規則中未提及的問題,將嚴格按照最新《排球競賽規則》中有關規定執行。

6、成績的決定

錦標賽

(1)小組賽采取單循環制,每隊勝一場積2分,負一場積1分,棄權積0分,名次按最后積分排列。小組賽分4組,每組的前兩名出線進入八強。

(2)若出現積分相同情況按以下順序決定名次:

1、以兩個相關球隊之間比賽的成績來決定名次;

2、考慮兩個隊所在組內所有比賽的得失分率高低排列(得失分率=得分之和/失分之和);

3、兩個隊以上的積分相等,按得失分率排列后仍有隊伍相同,只考慮得失分率相同的隊之間的比賽得失分率高低排列;

4、在按上述原則也無法排出名次時,則按各隊在比賽中的累積得分高低排列;

5、如累積得分也相同時,由抽簽來解決名次排列問題。

(3)小組賽結束后即進入復賽,實行單場淘汰制,直至決出冠亞軍。

精神文明獎和最佳組織獎

由組織委員會根據檢查結果評定。

7、比賽處罰

(1)若球隊隊員出現冒名頂替或不實情況,取消該球隊比賽成績和參賽資格,所有比賽均按0:3告負,并沒收全部押金。

(2)隊員場上出現罵人情況一次罰款50元;出現打架及冒犯裁判現象罰款400元,以上情況情節嚴重者取消其院系參賽資格。

(3)院系啦啦隊在觀看比賽過程中出現不文明現象,一次罰押金50元,其情節嚴重者取消其院系參賽資格。

(4)比賽監督未到、遲到或早退,或工作出現重大失誤,其所在院系一次扣罰押金400元,再次出現將影響該院系獎項評定。

以上情況出現后,除規定進行處罰外,聯賽組委會有權根據情節嚴重程度作進一步處罰。如出現其它沒做規定的違紀現象,經由組委會作出酌情處罰,并由書面形式將處罰方式全校通報。

8、獎項設置

錦標賽:

團體獎:比賽團體前三名;

精神文明獎和最佳組織獎各三名。

個人獎:比賽設有mvp一名;

最佳陣容一套;

最佳裁判員六名;

優秀工作者十名。

(注:本次比賽最終解釋權屬于賽事組委會所有)

煙臺大學xx年學生排球賽

組織委員會

煙臺大學xx年學生排球賽日程表

時間

事件【2】

備注

3月23日(周三)

召開各院系部長動員大會,發放球員報名表,比賽監督表,裁判員推薦表。

3月25日(周五)

各院系排球隊隊長抽簽,并領取比賽章程、賽程。

3月28日(周一)

各院系體育部長開會交球員報名表和監督、裁判表,并對球員資格進行審查,交比賽押金。

3月29日(周二)

裁判員動員大會,并對其進行裁判員培訓。

3月29日(周二)

承辦院系學生會動員大會

3月30日(周三)

排球賽開幕式暨比賽開始

煙臺大學xx年學生排球賽預算

1、獎項:(共1190元)

獎杯

1套 ×120元=120元

冠軍:獎品

12人×20元=240元

亞軍:獎品

12人×15元=180元

季軍:獎品

12人×12元=144元

獎狀12面(帶框)

9 套×20元=180元

備用獎狀

4 張×1.5元= 6 元

最佳陣容:獎品

6 人×20元=120元

m v p:獎品

1人 ×20元= 20元

證書:

60個× 5元=300元

2、裁判員補助:(624元)

學生裁判員

7元/人/場 × 32=224元

教師裁判員

50元/人/場 × 8 =400元

3、雜品:(625元)

比賽用水

24元/箱×25=600元

比賽用筆

1 元/支×20= 20元

文件袋

1 元/個× 6= 6 元

合計:

2440元

煙臺大學xx年學生排球賽

物資申請表

名稱

數量

裁判用哨

8個

比賽橫幅

1 條

文件夾

6個

記錄臺指示牌

6套

桌子

4 張

椅子

20把

注:記錄臺指示牌(犯規指示牌、暫停指示牌。)

xx年3月

開幕式程序

xx年3月30日

一、 主持人宣布煙臺大學xx年學生排球聯賽開幕式開始

二、各代表隊入場

三、升國旗、奏國歌

四、領導致詞

五、球員代表宣誓,裁判員代表宣誓

六、各代表隊退場

七、開場比賽開始

閉幕式程序

xx年4月

一、 主持人宣布煙臺大學xx年學生排球聯賽閉幕式開始

二、各代表隊入場

三、升國旗、奏國歌

四、裁判長宣布比賽結果

五、宣布各獎項評選結果

六、頒獎

七、主持人宣布閉幕

八、代表隊退場

煙臺大學xx年學生排球賽裁判委員會

裁判長:

委 員:

煙臺大學xx年學生排球賽仲裁委員會

主 任: 校團委、體教部、**學院相關領導

副 主 任: 校學生會指導老師、**學院學生會指導老師

辦 公 室

主 任:

成 員: 各院系學生會主席

單場比賽流程

1、 參賽隊隊員于比賽前15分鐘到達比賽場地。

2、 參賽隊隊長于比賽前10分鐘交齊相關證件。

3、 參賽隊隊員于比賽前5分鐘登記完畢。

4、 參賽雙方代表挑邊。

5、 輔助裁判員檢查雙方隊員裝備。

6、 裁判員、運動員入場。

7、 裁判員、運動員宣誓。

8、 參賽隊員握手并向觀眾表示感謝。

第9篇

論文導讀:總決賽共有巴西、俄羅斯、荷蘭、德國、中國、日本六只世界女排勁旅參賽,中國女排名列第五位。

關鍵詞:2009世界女排大獎賽,中國女排,技術分析

 

第17屆女排大獎賽是2009年國際排聯(FIVB) 舉辦的最為重要的、最高級別的賽事之一 。論文參考網。總決賽共有巴西、俄羅斯、荷蘭、德國、中國、日本六只世界女排勁旅參賽,中國女排名列第五位。

1. 中國女排與其他國家女排5項技術數據的比較分析

1.1 中國女排與其他國家女排一傳比較分析

表1 中國女排與其他國家女排一傳得失分勝率比較

 

排名 球隊 得分 失誤 總數 成功率 1 中國 253 23 414 61.11% 2 日本 234 21 390 60.00% 3 德國 221 17 395 55.95% 4 荷蘭 230 32 417 55.16% 5 巴西 197 35 366 53.83% 6 俄羅斯 197 24 404 48.76%

第10篇

關鍵詞:馬龍;乒乓球;正手技術分析

1.前言

本文通過對2012年新科世界杯單打和奧運會男團冠軍馬龍正手技術的分析與研究。馬龍作為中國乒乓球隊新生代中的絕對主力前些年出道雖早且在國內外一系列比賽中取得過較好成績但一到了世界大賽上卻鮮有佳績,尤其在世界大賽的決賽或半決賽中經常出現問題,在世界比賽中馬龍與中國另一位優秀運動員張繼科的比賽往往能勝多負少,除了馬龍快速多變的攻防轉換之外其正手整體超強的進攻體系是制約張繼科的一大利器。下面我就對馬龍的正手進攻體系進行探討和分析[1],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橫板運動員正手技戰術水平提供科學理論和參考依據。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馬龍

2.2研究方法

2.2.1錄像觀察法

收集馬龍在2011至2012年國際重大賽事上的5場關鍵戰役比賽錄像,統計出結果。

2.2.2數理統計法

通過數理統計法算出馬龍在5場比賽中正手技術在發、接發第一板后的搶拉,反拉以及相持三個階段的使用和得分情況以及正手進攻技術制勝分的各項質量分析,使本研究更有說服力。

2.2.3分段指標評估法

得分率和使用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正手得分率=正手得分/(正手得分+正手失分)*100%

正手使用率=(正手得分+正手失分)/(全場正手得失分+全場反手得失分)*100%

3.結果與分析

3.1馬龍相持段正手技術的分析

對于男子運動員來說,在比賽中往往多拍連續中遠臺對拉的勝負能夠對他們的自信心以及氣勢帶來提升。而相持球在連續的進攻、防守或對拉時,正手整體實力的好壞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3.1.1馬龍相持階段各項技術分析

表1馬龍相持段各項技術統計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馬龍在相持階段的總體得分率還是很高的,尤其是正手在相持中的優勢非常明顯,達到67%,將近七成的得分率可以說為他取得最后比賽勝利奠定了強有力的保證。雖然反手在對拉或連續拉中的得分率不高,但是其使用率遠遠小于正手,五場比賽反手相持段的使用率僅為38%,而強大的正手實力很好的彌補了馬龍在相持中反手的略顯不足。大家都知道,受腰腿發力等方面的影響,正手拉球無論是在穩定性和力量上都比反手要高,所以男子運動員在相持尤其是中遠臺的對拉中,基本都是形成正手對拉的局面,而馬龍恰恰在正手整體的強攻方面具有超強的實力。

3.3.2馬龍相持階段正手各項技術分析

表7馬龍相持段正手各項技術統計

通過表7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馬龍在相持階段正手在主動拉和對拉過程中突出了他速度和落點的變化,因為本身在相持對拉中對方拉過來的球就有一定的力量和速度,而馬龍通過積極的跑動和調動對手來獲得局面的優勢來得分。由此可見,馬龍的正手除了擁有超強的主動進攻能力,主動拉得分29、對拉反拉已得到了22分,在相持階段當雙方都在發力時他更注重對速度和落點的把握,在被動時更注重利用技巧取勝,被動拉得11分。這充分說明了馬龍正手整體的進攻體系非常完善。實力高出其他選手,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對手都能夠在相持階段利用正手強勢進攻得分,值得肯定。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3馬龍在相持階段正手連續的主動搶拉、對拉能力目前已強于其他優秀的男子運動員,究其原因除了他本身靈巧快速地特點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在相持中正手的進攻體系更加全面,無論是中近臺的快拉快帶還是中遠臺的對拉他都能自如快速地進行回擊,不僅在質量和命中率方面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在落點的控制上也能做到游刃有余,這也與他良好的步法跑動以及規范的動作形態有很大的關系。

4.2建議

4.2.2在以往馬龍輸掉的比賽中我們發現經常會出現在比賽前半段優勢明顯的情況下后半段被對手一旦在局面上扳回一些后,顯得后勁不足導致輸掉比賽,而這除了有他心態保守的問題之外最重要的是缺乏硬實力,所謂硬實力就是中遠臺正反手均衡的對拉、反拉能力。現階段馬龍已經在正手整體的系統中擁有了強于他人的硬實力,但是反手系統,尤其是中遠臺的對抗中還是使用率較低顯得有些底氣不足,不像張繼科、王皓、波爾這些實力派選手對反手技術體系的信心強,所以首先要從思想上相信自己的反手能力,這樣在比賽中的出手才會更加果斷,才能使整體的技術更加深厚,對手也將更難擊敗他!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鍵詞:羽毛球;女單;汪鑫;技戰術

1.前言

羽毛球是我國重點項目,是我國在奧運會上奪金的重要項目。隨著羽毛球運動的發展,尤其在實行新賽制以后,比賽偶然性大大增加,受到了各國優秀羽毛球運動員的強烈沖擊越來越大,所以要想我們中國羽毛球事業一直保持強盛下去培養優秀的后備人材已是迫在眉睫了,女單作為中國羽毛球的傳統優勢項目,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女單選手一直保持著強大的個人和團隊實力。然而近年,新賽制的推行,使得中國羽毛球女單的絕對優勢不存在了。雖然世界女單排名前三名均為我國選手,但是國際重要賽事的冠軍越來越少,輸球也越來越多,面臨來自鄰國的威脅越來越大目前,27歲的汪鑫近年來有大的突破,被眾人寄予厚望,2008年的全國羽毛球錦標賽團體賽中,汪鑫爆冷擊敗謝杏芳,一戰成名,是中國隊非常前途的新人。本論文針對汪鑫近兩年內的不同對手的比賽錄相進行軟件數據采集的方法進行各方面的分析,從中總結分析出汪鑫一些需要改進或加強的地方,為中國羽毛球隊的訓練與參賽提供理論依據,同時還為中國羽毛球事業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貢獻。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汪鑫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2.2.2數據統計法

原始數據使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算各項技戰術得分、失分、得失分的比率等特征值。

2.2.3對比分析法

各種信息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對研究得出的觀點、結論和建議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推理并加以論證。

3.汪鑫網前技術

通過統計對比分析,從勝局中可以得出汪鑫使用前場網前球正反手的使用率較為均衡,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技術為推球,使用率達到60.8%。其次使用率排二,三的技術的為挑球和放球,使用率分別為44%和31.7%。從負局中得出汪鑫使用率最高的技術為挑球,使用率為67.4%,其次使用率排第二,三的技術為推球和放球。使用率分別為64.7%和24.2%。汪鑫的網前打法多以推挑為主以壓制別人后場為目標,這樣的打法有利也有弊,有利點就是可以通過積極地壓制別人后場迫使對方回出低質量的球從而使自己占主動甚至得分,有弊點就是在打球過程中處于順風的時候,球不易控制,力量過大出界或者推挑的質量低,容易讓對方抓球回擊,挑球的球速一般較慢,能給對手一定的準備時間。所以適當的加大網前搓放和勾對角的比率還是有必要。還應注意各項技術的使用應相互聯系、密切配合、富于變化才能給對手構成威脅。

4.汪鑫后場技術

汪鑫后場殺球效果分析

表1 汪鑫后場殺球得 失分統計表

扣殺球是把高球用力向前下方重擊、重切或者重點擊球,由于這種球速度快,力量大是羽毛球運動中主動進攻與得分的重要技術。從表7中可以看出汪鑫后場殺球使用率為16.2%,兩局直接得分率為41%,兩局接間得分率為11.8%,兩局失誤率為8.4%,總的得分率為52.8%,主要靠進攻得分,女單運動員發后場球比例較大,所以后場技術高、吊、殺接發球的比例相對較高,所以在比賽中每球必爭,殺球成為比賽中進攻的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從表中數據中可以看出汪鑫后場殺球直接的得分率為21%,20%,說明汪鑫殺球具有攻擊力,落點準,速度快的特點,導致對方無力回球或者直接失誤。從數據中也可看出王汪鑫在第一局中失誤率高于第二局,導致其失誤率上升的原因可能是體能的下降、領先或落后心理的變化。綜上,汪鑫的后場殺球具有攻擊力,也是場上主要得分的手段之一。

5.結論

5.1 汪鑫使用前場網前球正反手的使用率較為均衡,主要體現在網前的“推挑球”使用得多。

5.2 汪鑫接殺球防守能力較強,但反手防守能力高于正手。

5.3 汪鑫后場主要以高球和吊球技術為主,進攻能力強,汪鑫的后場打法是以拉吊突擊為主,回球落點多變,而且主動進攻,斜線吊球與直線殺劈技術出眾。

5.4 汪鑫后場殺球具有攻擊力,速度快,是得分的主要手段。

5.5 汪鑫后場得分較高,技術較穩定,網前的得失分率也高。

參考文獻

[1] 趙新華.從96湯、尤杯看世界羽毛球發展趨勢及對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998(1)

[2] 王桂忠,吳武彪.中國羽毛球運動的格局與展望[J].四川體育科學,2003(4)

[3] 程勇民.“快、狠、準、活”技術風格對中國羽毛球運動的促進與制約[J].體育學刊,2005(3)

第12篇

知識的習得是從已知到未知的發展過程,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缺乏對學生學情的思考。“學情”指學生及其學習的情況,“學情分析”是指教師對學生在現階段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知識基礎和認知結構、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等進行了解分析,以便以學定教的過程。著名教育家奧蘇貝爾曾經說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所有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還原為一句話的話,我將會說,影響教學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 因此,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已知,分析未知,探索“怎知”的過程,提高學生化學學習的效率。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就學情分析做以下幾點思考。

一、對學生的“已知”心中有數

這里說的“已知”是指學生已經具備的與本節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等,準確了解學生的“已知”就能夠確定教學內容的起點,就能有效選擇問題情景和教學策略,就能有效利用先行組織者進行教學。如在高中化學必修1《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分析學生的“已知”:(1)已經掌握了一些重要元素的化合價,能夠判斷一些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價。(2)已經知道部分元素具有可變化合價。(3)已經學習了一些化合價發生變化的反應。(4)已經知道化學反應可分類為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5)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也略有所知,能從“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定義氧化和還原反應。我們只有對學生的“已知”做到心中有數,就能準確制定課堂的教學目標和學生應達成的學習目標。

二、對學生的“未知”定位準確

“未知”是相對“已知”而言的,學生的“未知”是指課程目標要求學生達到的“未知”水平,它包括學生應該掌握的學習目標中所包含的知識、學生掌握這些知識的過程中應具備的各種能力,包括實驗操作能力,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在《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中,學生應該達到的知識和能力目標包括:(1)如何判斷氧化還原反應,(2)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以及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3)能夠從化合價升降的角度判斷氧化劑和還原劑,(4)能夠用雙線橋和單線橋分析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等。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出發,對于“用雙線橋和單線橋分析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轉移電子的個數”,我們只要求學生能夠分析簡單的氧化還原反應:如只有一種氧化劑和一種還原劑的反應,讓學生能夠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并能從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判斷出氧化還原反應,能從化合價的升降角度分析出氧化劑和還原劑在反應中得到和失去電子的情況。

三、對學生的“怎知”精心設計

“怎么知”反映學生是如何進行學習活動的,它體現學生的認知風格和學習方法、習慣等。如氧化還原反應的判斷中,我采用層層深入的方法進行。首先板書CuO+H2=Cu+H2O,學生根據初中所學知識能很快判斷CuOCu失去氧原子,發生了還原反應,此時我追問“那么該反應中的H2H2O,發生了什么反應呢”?學生很容易答出“氧化反應”。接著我再舉幾個有得失氧的氧化還原反應讓學生分析得氧和失氧的情況。當通過練習,學生對從得到氧和失去氧的角度判斷、分析氧化還原反應掌握得很好了,接著引導學生來分析這幾個反應中物質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是否發生變化。學生驚喜地發現,這些反應中都存在著元素化合價的變化,這樣學生就能很自然地得出“只要有元素化合價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的范疇就更廣了。我們判斷一個反應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時,就可以根據“是否有元素化合價的變化”來判斷了。學生要掌握這個知識點并不難,因為初中已經學過常見元素的化合價以及如何判斷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價。此時接著再問“那么元素化合價為什么會發生變化呢?化合價的變化由什么引起的呢?”學生的思維一直跟著我的思路向前走,此時問題一出,學生都議論開了,“是什么引起了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呢?”

在初中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示意圖,知道了元素的化合價與原子結構有關,比如鈉元素在化合物中顯+1價,因為鈉原子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當它失去這個電子后就顯+1價。由此學生可以得出答案了“因為有電子的得失,所以有元素化合價的變化”。比如鈉和氯氣生成氯化鈉的反應中,鈉原子失一個電子,化合價由0+1;氯原子得一個電子,化合價由0-1。此時,我給學生分析了另一個反應氫氣和氯氣反應生成氯化氫,氯化氫中氫元素顯+1價,氯元素顯-1,該反應中不存在電子的得失,而是共用電子對的偏移。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化合價發生變化的原因是電子的轉移,因此說“電子的轉移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在課堂教學中,要提高教學效率,學情分析必不可少。正確分析學情,可以讓學生達成如期的目標,也能讓學生對該科目產生學習興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中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家渠市| 汤原县| 铁力市| 丰都县| 罗江县| 尉犁县| 博客| 南阳市| 林芝县| 大石桥市| 青岛市| 临颍县| 怀集县| 夹江县| 蒲江县| 株洲县| 荆州市| 雷州市| 长沙县| 萝北县| 乌兰察布市| 洪江市| 北碚区| 牟定县| 犍为县| 丹阳市| 涿鹿县| 房产| 庆城县| 营山县| 缙云县| 锡林浩特市| 甘孜| 和政县| 绥宁县| 蒙城县| 长海县| 泾源县| 咸宁市| 虹口区| 吐鲁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