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8: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異常妊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影響妊娠期肝功能異常的因素
妊娠期出現肝功能異常與以下因素有關:
* 妊娠期,孕婦新陳代謝明顯增加,營養消耗增多,肝內糖原儲備降低,不利于疾病恢復;
* 妊娠期產生多量雌激素需在肝內滅活并妨礙肝臟對脂肪的轉運和膽汁的排泄;
* 胎兒的代謝產物需在母體肝內解毒,增加了肝臟的負擔;
* 分娩時體力消耗加重肝損傷。
肝功能異常包括: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總膽紅素(SB)、堿性磷酸酶(AKP)、凝血酶原時間(PT)、白蛋白(A)等指標的異常。
妊娠劇吐――肝功能異常的“主要兇手”
在妊娠早期,“妊娠劇吐”是引起肝功能異常的主要原因。多見于初產婦,停經6周左右會出現頻繁的惡心、嘔吐,導致體內環境紊亂,肝腎功能受損,出現黃疸、肝酶升高、蛋白尿、尿酮體陽性,嚴重的還可因肝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藥物性肝損也是造成妊娠期肝功能異常的原因,如果孕婦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在其基礎上出現的HELLP綜合征及免疫性疾病也可使肝功能異常,但終止妊娠消除病因后肝功能可恢復正常。
對比自測,妊娠期肝功能異常疾病
1.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在妊娠各期均可出現,以乙肝多見,其臨床表現有以下幾種:
A. 急性:分黃疸型和無黃疸型,前者有乏力、食欲下降、黃疸、肝脾大的表現,部分病人還會發熱、關節痛、皮疹;無黃疸型癥狀較輕。
B. 慢性:患者超過半年或發病日期不明持續或間斷出現肝炎癥狀,如乏力、食欲下降、肝大或伴脾腫大,肝功能指標異常(可持續或反復存在):包括酶代謝,膽紅質代謝與蛋白代謝,其肝外表現有面色暗、肝掌、蜘蛛痣、面部毛細血管擴張、腮腺腫大等。
C. 急性重型:出現肝濁音界進行性縮小,肝功能明顯異常,黃疸迅速加深,膽酶分離,有肝性腦病、出血傾向,晚期還會出現肝腎綜合征、消化道出血等癥狀,是妊娠期肝病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
特別提示:除了乙肝外,戊型肝炎在妊娠期易轉為重癥,在妊娠晚期發生急性感染后母親的死亡率可達15%~25%。
2.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
是妊娠中晚期期特有的疾病。患者有進行性加重的全身皮膚瘙癢,以手足心和腹部為主,有夜重晝輕的特點。無明顯食欲下降、厭油、乏力等。肝功能以血清甘膽酸(CG),膽汁酸升高為主,可出現輕度黃疸,其高水平的膽酸會損傷胎盤,使胎盤功能失代償,導致圍產兒死亡率增高。
3. 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
【關鍵詞】 妊娠期糖耐量異常; 飲食控制; 妊娠結局; 巨大兒; Arpgar評分
Analysis of 210 cases of gestational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 CUI Yue-qing.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ancheng.Yancheng 224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GIGT diet is good or not in patients with pregnancy outcome and neonatal Arpgar score of.Metho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iagnosis 2008~2009, 210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GIGT, OK to actively diet, and hospital delivery, more satisfactory blood glucose control group (A group) and unsatisfactory blood glucose control group (B group) both groups Pregnancy outcome and neonatal Arpgar score.Results B group than in the A group of 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 fetal distress, great children, the high incidence of premature delivery,B group than in group A neonatal Arpgar score lower (P
【Key words】 Gestational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Diet; Pregnancy outcome; Great children; Arpgar score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糖耐量異常的發病率逐漸上升。筆者對2008~2009年間在筆者所在醫院診斷為GIGT,并住院分娩的孕婦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GIGT患者飲食控制良好與否對妊娠結局及新生兒Arpgar評分影響。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以2008~2009年間在筆者所在醫院住院分娩的210例孕婦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孕前無嚴重內外科疾病,孕期診斷為GIGT,行積極飲食控制,并按飲食控制情況平均分為兩組:血糖控制滿意組(A組)及血糖控制不滿意組(B組),隨機分為110例和100例。
1.2 方法 GIGT診斷標準采用《婦產科學》第7版的診斷標準:妊娠期血糖正常或未監測血糖的孕婦,于妊娠24~28周在門診常規進行50 g葡萄糖負荷試驗(GCT),對空腹血糖正常,GCT≥7.8 mmol/L者,再行75 g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其上限:空腹、1、2、3 h分別為5.6 mmol/L、10.3 mmol/L、8.6 mmol/L、6.7 mmol/L,僅一項高于正常值,診斷為GIGT。
1.3 飲食控制方法 按GDM進行管理,實施飲食控制:妊娠早期,孕婦每日需要熱卡與妊娠前相同,妊娠中、晚期每日應增加300 kcal(1256 KJ)。每日總熱量按30 kcal/kg,碳水化合物占50%~55%、蛋白質占20%、脂肪占20%~30%,如果孕婦血脂高或肥胖者,減少脂肪攝入。施行少量多餐,每日分5~6餐,早餐占全天總熱量的10%,中晚餐各占全天總熱量的30%,其它為上下午及睡前加餐。多攝入富含纖維素及維生素的食物。控制血糖標準:空腹3.3 mmol/l,餐后2小時4.4~6.7 mol/L,夜間4.4~6.7 mol/L,三餐前3.3~5.8 mol/L。孕前體重正常的孕婦整個孕期體重增長控制在10~12 kg,孕前肥胖的孕婦整個孕期體重增長控制在8~10 kg。
1.4 統計學處理 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210例GIGT患者經飲食控制后,血糖控制滿意者110例,發生高血壓6例占5.5%;發生巨大兒12例占10.9%,發生胎兒宮內窘迫3例占2.7%,剖宮產35例占31.8%,新生兒Apgar評分
2.2 各種妊娠并發癥及胎兒并發癥、新生兒Apgar評分情況 見表1。
表1 2組妊娠婦女妊娠并發癥的比較[n,n(%)]
如上表顯示:血糖控制不理想的GIGT孕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巨大兒、胎兒宮內窘迫發生率均較血糖控制良好的GIGT孕婦顯著增高。二者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2.3 分娩方式比較 血糖控制不理想的GIGT孕婦其剖宮產率明顯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GIGT孕婦,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分娩方式及新生兒Apgar評分的比較[n,n(%)]
3 討論
孕前正常的婦女,妊娠后發生糖耐量異常,稱妊娠期糖耐量異常(GIGT),是血糖正常與妊娠期糖尿病之間的發展過程,其發生機制與妊娠期糖尿病(GDM)一樣。目前臨床上分為兩種: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糖耐量受損。GDM是指妊娠期首次發生或識別不同程度的糖耐量異常,GIGT則指輕度血糖異常或輕度糖耐量異常,是介于正常血糖和GDM血糖之間的狀態,此類孕婦血糖已高于正常水平但未達GDM診斷標準。李蘋等(1999年)研究表明:在未經治療的GIGT孕婦中,大于胎齡兒、剖宮產率等發生率均增加。由于醫務工作者對妊娠期糖耐量異常對妊娠結局及新生兒影響認識的重視,使得妊娠期糖耐量異常患者得以檢出并得到相應治療,其預后得到有效改善。嚴紅蓮等研究表明:GIGT患者經積極飲食控制,其剖宮產率、巨大兒的并發癥可明顯減少。GDM患者滋養葉細胞第二次遷移受阻,且紅細胞氧釋放降低,易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高血壓疾病及血管損害使胎盤灌注不良,胎兒高胰島素血癥易使胎兒氧耗量增加導致胎兒宮內缺氧,而孕婦高血糖可致胎兒胰島細胞增生,促進胎兒生長,巨大兒發生率高,胎兒血糖水平高還可導致高滲性利尿,可引起羊水過多。本研究發現GIGT患者經飲食控制良好者,其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羊水過多、巨大兒發生率明顯高于血糖控制不良者。所以,對于GIGT患者,應給積極治療。
GIGT孕婦的治療主要是飲食控制。理想的飲食控制標準:既能保證和提供妊娠期間熱量和營養的需要,由能避免餐后高血糖或及饑餓酮癥出現,保證胎兒正常生產發育。
GIGT孕婦的飲食控制主要在家庭中進行,飲食方案應與其家屬共同制定,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合理安排并固定進餐時間,避免誤餐,盡量避免在外就餐,良好的就餐時間及就餐習慣有助于控制血糖及預防低血糖的發生。本研究表明:通過飲食控制可以使巨大兒發生率、剖宮產率降低。
巨大兒是GIGT的主要并發癥,由于巨大兒引起頭盆不稱、產程延長及停滯,剖宮產率增加,予以陰道試產經陰道分娩的主要危險為肩難產及產婦嚴重會陰撕裂傷,增加了圍生兒病率及產婦損傷率。本研究顯示,飲食控制良好者巨大兒發病率明顯降低,說明合理控制飲食對減少巨大兒發病率有重要臨床意義。
GIGT是正常血糖與糖尿病之間的發展階段,由于其所致巨大兒發病率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母嬰并發癥的增加,保健人員應予以重視,合理控制飲食、調整血糖。
參 考 文 獻
[1]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50.
[2] 樂杰.婦產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0-154.
【關鍵詞】 妊娠期 ;肝功能異常 ;護肝治療 ;終止妊娠
隨著產前檢查的進一步完善,孕婦大多能完成系統的產前檢查,肝功能的檢查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項目,它能評估出孕婦機體一般功能狀況。妊娠中發生肝功能異常的概率可高達3%[1]。肝功能出現異常后都會引起產科醫生的重視,因它可能表示機體并發了嚴重疾病。本文通過103例妊娠合并肝功能異常病例進行病因及母嬰結局分析,準確判讀病情盡可能找出引起肝功能異常的原因并及時處理,從而降低母嬰病死率及改善預后。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妊娠合并肝功能異常(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膽紅素TBIL、總膽汁酸TBA等)病例103例。孕周8一39周,其中初產婦94例,經產婦9例。新生兒正常87例,輕度窒息11例,重度窒息4例,死亡1例(胎死宮內)。
1.2 方法
根據不同孕婦的實際狀況,了解其是否存在1)惡心嘔吐、厭食、乏力、黃疸等其他異常不適的表現。2)異常的實驗室檢查結果。3)必要的B超檢查。4)近期是否有服藥史及非常規飲食史。5)病毒學檢查是否有異常表現。6)妊娠合并其他肝病。綜合患者產前檢查的資料,給予個體處理,對處理后的孕婦病情的轉歸及新生兒的結局進行分析。
2.結果
2.1.總103例孕婦中,其中有2例為妊娠合并膽道疾病行保守治療無效后手術,手術后肝功能恢復正常。3例為妊娠合并戊肝所致肝功能異常。其余原因見表1。孕早期發現肝功能異常者24例,占總數23.30%。孕中期發現肝功能異常者46例,占總數44.66%。孕晚期發現肝功能33例占總數32.04%。
3 討論
3.1 妊娠期肝功能異常的原因
肝臟具有合成、代謝、分泌、滅活物質等重要生理功能,孕期肝功能的異常可分為妊娠相關性肝病和妊娠非相關性肝病兩類[2]。在臨床中往往要面臨孕婦肝功能異常時需要作何診斷和需要哪種處理的思考。1)妊娠劇吐:妊娠劇吐本身發病原因不清,與HCG水平升高,孕婦的心理狀態等有相關性。許多資料顯示妊娠劇吐有將近50%的肝酶值異常率[3],在我科收集的病歷提示肝酶值異常低于20%,主要考慮患者就診時間較早,在患者癥狀持續時間不是太長或程度不是太重時就進行了治療。2)妊娠期肝內膽汁膽汁淤積癥:該病為妊娠特有疾病,病因復雜,與遺傳、環境、內分泌都有相關
性[4]。雌孕激素可直接引起膽汁淤積,可以認為此類孕婦對雌孕激素的敏感性增加而導致膽鹽沉積,患者表現為皮膚瘙癢,理論上患者手掌及足底瘙癢明顯,但如臨床上接觸到皮膚瘙癢孕婦時,盡管只是腹壁皮膚瘙癢,予進行膽汁酸的測定是有益的。一孕婦其膽汁酸升高具有家族性,其姐未妊娠但膽汁酸仍較正常偏高,經對癥處理后38周終止妊娠,母嬰結局良好。3)重度子癇前期:孕婦合并有重度子癇前期時其病理改變是全身性的,一旦出現肝功能異常提示疾病發展到了嚴重的階段,其肝酶值升高已不是單一表現,而是伴隨其他嚴重器官功能受損同時存在。因肝臟承擔了分解代謝產物,產生凝血因子,合成蛋白等重要功能[5]。一孕婦就診時血壓為180/120mmHg,因未行系統產前檢查,急查ALT提示320U/L,表現出醬油色樣小便,溶血,肝酶值升高,血小板減少至50×109/L已是典型的HELLP表現,經急診解痙降壓后剖宮產處理后新生兒結局良好,不幸的是患者術中發生顱內出血,家屬放棄搶救后死亡。4)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可以說AFLP缺乏預見性及明顯誘因,但如果孕婦表現出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等消化道癥狀的時候,排除胰腺炎等急腹癥,排除病毒性肝炎及藥物性肝損,及時血生化檢查是必要
的[6]。一孕婦因胎兒窘迫可疑入院,筆者在查找胎兒窘迫原因時發現患者嘔吐嚴重,反復詢問入院前一周開始出現消化道癥狀,急查血生化提示酶值在ASL170U/L,ALT200U/L,血糖2.2mmol/L,但患者TBA63umol/L,當時考慮是否ICP,最后根據孕婦白細胞升高及高尿酸狀態考慮為AFLP。5)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資料顯示相對HAV、HBV及HCV,孕婦更容易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妊娠期急性肝功能衰竭最常見的病因即是HEV感染[5]。但我科發現肝炎病毒復制狀態均為HBV,及HCV提示IgM陽性。一例因肝酶值一直在300-450U/L,孕5月患者要求終止妊娠后繼續消化科治療。6)不明原因的肝功能異常:在排除病毒學陽性及妊娠特有肝功能損傷疾病后,孕婦單一表現出AST、ALT稍偏高或伴有膽汁酸偏高的情況。一例從理論上講因該考慮ICP,詢問病史中得出患者一直服用孕婦配方奶及孕婦用多種維生素,但告知停用后3周,同時予降膽酸治療后復查肝功能及總膽汁酸正常,考慮可能服用的藥物加重了肝功能的負擔導致肝功能出現異常,但多種維生素的安全性目前缺大樣本研究。
3.2 妊娠期肝功能異常的處理
肝功能異常應及早發現,做好鑒別,排除引起肝功能異常的不同原因后及時處理。1)妊娠劇吐:對癥支持治療為主,補液充分,同時注意VITB1補充,監測尿酮體,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一般1~3天可緩解。極少數病情嚴重,不能進食時間長者需要腸外營養(TPN)。2)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按療程降膽汁酸,護肝治療,可以聯合使用中藥,加強監護,因高膽汁酸可能誘發宮縮,加重胎兒缺氧,嚴密觀察胎心及宮縮情況,如病情控制滿意,可于37~38周處理。如控制欠佳,出現胎兒窘迫等表現于34-36周考慮終止妊娠。3)重度子癇前期:孕婦合并用子癇前期重度時,肝功能損傷不可能單獨存在,同時一旦出現肝功能損傷,提示患者病情嚴重,在積極給予解痙降壓治療的同時,及時終止妊娠是必要的,值得一提的是,一例死亡孕婦,孕期未行系統產前檢查,孕期血壓出現升高時間不清為病情惡化提供了時間,而給醫生搶救患者增加了難度。故仍需呼吁系統產前檢查的必要性。4)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因AFLP有母兒死亡的嚴重危險,一旦確定,急診終止妊娠是關鍵。孕婦一旦告知存在消化道癥狀,應排除外科疾病,重視血生化檢查為搶救患者贏得時間。5)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聯合消化科給予對癥支持治療。終止妊娠并不能改善預后,HBV感染者有學者建議,在HBV載量>106copy/ml時,尤其是在之前的妊娠中曾經將HBV傳播給孩子的孕婦,可考慮在妊娠32周后應用拉米夫定或Tenofovir[7] 。文獻報道,HBeAg陽性孕婦的新生兒感染率為70%~90%,而HBeAg陰性孕婦的新生兒感染率為5%~10%[8]。HBV垂直傳播的途徑包括胎盤(宮內)、哺乳以及分娩過程中。經陰道分娩與剖官產術的傳播風險是相近的。有學者主張在孕28周、32周及36周分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但目前療效不確定,有不同爭議。6)不明原因的肝功能異常:單純出現轉氨酶升高但
參考文獻
[1] ch’ng CL,Morgan M,Hainsworth I,el a1.Prospective study ofhver dysfunction in pregnancy in Southwest Wales.Gut,2002,51:876-880.
[2] 孫希志,欒美英,于乃貽.妊娠與內科系統疾病[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35―140.
[3] Riely CA.Hepatic disease in pregnancy.Am J Med,1994,96:18S.22S.
[4] 漆洪波.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的研究現狀.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2006,2:301-303.
[5] 王強,魯重美,郎景和.妊娠期肝病的診治[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1,46(3)222-226.
[6] 丁慧,陳義森.妊娠急性脂肪肝26例死亡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6,30(9):558.
【關鍵詞】妊娠;糖尿病;糖耐量減低;母兒預后
文章編號:1009-5519(2007)10-1449-02 中圖分類號:R71 文獻標識碼:A
妊娠期糖代謝異常是指妊娠期首次發生或發現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謝異常,包括妊娠糖尿病(GDM)和妊娠糖耐量減低(GIGT)。妊娠期糖代謝異常會導致母兒并發癥增加。經過孕期處理的GDM和GIGT對母、兒結局的影響如何,各學者報道不一。為此,收集5年間在我院分娩的妊娠期糖代謝異常以及同期妊娠期糖代謝正常的單胎妊娠孕婦、新生兒臨床資料,對兩組孕婦和圍生兒的最終結局進行比較分析,評價通過及時診斷和規范處理GDM和GIGT對母、兒結局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收集2002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婦產科診斷并分娩的糖代謝異常單胎妊娠孕婦108例作為試驗組,其中GDM 55例,GIGT 53例,收集其臨床資料,按統一設計的調查表格。對其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妊娠糖代謝異常的診斷、治療時間和母、兒的最終結局進行逐項登記,選擇同期糖代謝正常的單胎孕婦1 305例為對照組。診斷標準:具有明顯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婦,首次產前檢查即行50 g葡萄糖負荷試驗(50 g GCT),其他孕婦于妊娠24~28周亦行50 gGCT,若50 g GCT 1小時血糖≥11.1 mmol/L,查其空腹血糖(FBG);若7.8 mmol/L≤50 g GCT、1小時血糖<11.1 mmol/L,或50 g GCT 1小時血糖≥11.1 mmol/L,但FBG<5.8 mmol/L者進行75 g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GDM診斷2次空腹血糖≥5.8 mmol/L或75 g OGTT 2項達到或超過下述標準:空腹以及服糖后1、2、3小時血糖分別為5.80、10.56、9.20、8.10 mmol/L(NDDG的標準)。GIGT的診斷:OGTT 1項達到或超過上述標準。
1.2 治療方法:確診為GDM和GIGT的患者,即進行飲食治療,飲食治療后,進行血糖監測,如果3餐前半小時血糖≥5.8 mmol/L或者夜間、3餐后2小時血糖≥6.7 mmol/L,及時加用胰島素,控制血糖。每周監測血糖,根據血糖水平調整胰島素用量。
1.3 觀察指標:主要指標:巨大兒發生率、剖宮產(C-S)率、圍生兒死亡率(PNM)和新生兒轉診率;次要指標:妊高征、早產、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癥、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糖代謝異常的發生率: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的發生率高達7.64%,其中GDM的發生率為3.89%(55/1413),GIGT的發生率為3.75%(53/1413)。
2.2 孕婦妊娠糖尿病高危因素的比較:試驗組高齡產婦(年齡≥35歲)占13.89%(15/108),對照組為3.98%(52/1305),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2.3 糖代謝異常孕婦的治療方法:108例糖代謝異常的孕婦中,9例因診斷晚或轉入我院較晚未予治療。其余99例孕婦治療情況如下:74.0%(37/50)的GDM孕婦僅需飲食治療,26.0%(13/50)的孕婦需要加用胰島素;93.88%(46/49)的GIGT孕婦僅需飲食治療即能維持正常血糖,6.12%(7/98)的GIGT孕婦需要使用胰島素,兩組間孕婦胰島素的使用率差異有顯著性(P
2.4 糖代謝異常對母兒的影響:見表1、2。
3 討論
近年來,由于孕婦飲食結構不合理、總熱量攝入過多、運動量減少,以及國內學者重視孕期糖尿病的篩查等,使得GDM和GIGT的檢出率明顯提高。本資料顯示我院妊檢的孕婦糖代謝異常的發生率以高達7.64%,其中GDM的發生率為3.89%(55/1413),GIGT的發生率為3.75%(53/1413),與有關文獻報道的結果相似[1],顯著高于既往的報道[2]。因此,應重視孕期糖代謝異常的篩查。研究表明:GDM和GIGT孕婦的母、兒并發癥明顯增加[3]。Hedderson等[4]報道即使輕型糖代謝異常,早產發生率也將增加。近年來,隨著孕期50 g GCT的廣泛開展,GDM和GIGT者孕期得到了及時的診斷,其孕期管理逐漸規范化。通過嚴格控制和監測GDM和GIGT孕婦血糖,加強胎兒監測,足月妊娠后終止妊娠等一系列臨床措施的應用,目前GDM和GIGT母、兒的結局得到明顯改善,胎死宮內、新生兒RDS已極少發生,PNM與糖代謝正常孕婦相一致。國外研究表明:血糖控制滿意的GDM產婦,足月后終止妊娠者,其胎兒肺發育成熟極少受影響[5]。本文顯示與糖代謝正常孕婦相比,GDM和GIGT組PNM和新生兒RDS發生率并無明顯增加,但GDM組巨大兒和妊高征發生率明顯增加,GDM和GIGT組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故應重視妊娠合并糖代謝異常孕婦血糖的控制以及監測,以減少母兒并發癥的發生。
山東省青島市膠州中心醫院,山東青島 266000
[摘要] 目的 通過對妊娠期孕婦的甲狀腺功能進行檢測,探討亞臨床甲狀腺功能異常在妊娠期的患病情況,對甲狀腺功能與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的關系進行分析。方法 以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進行常規產前檢查的964例單胎孕婦為研究對象,從以上孕婦中抽取出200例妊娠早、中期孕婦,這些孕婦的TPOAb水平均在正常范圍之內,其中妊娠早、中期孕婦各為100例。在空腹狀態下取靜脈血,對這些孕婦的甲狀腺功能及自身抗體水平進行檢測,并于產后對其進行隨訪。結果 以上述孕婦的促甲狀腺激素(TSH)、總甲狀腺素(TT4)和游離甲狀腺素(FT4)等指標的正常值范圍為標準分別將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者、單純低T4血癥患者、單純TPOAb陽性患者篩選出來,檢出率如下:4.14%(40/964)、1.87%(18/964)和8.09%(78/964)。從TSH異常所占的比例來看,TPOAb陽性組明顯比TPOAb陰性組要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從FT4異常所占的比例來看,以上兩組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TSH、FT4與TPOAb水平的關系來看,前者與TPOAb水平呈正相關關系(P<0.01),但后者與TPOAb水平相關關系不明顯(P>0.05)。結論 妊娠期孕婦甲狀腺功能異常與TPOAb陽性相關,因此此類孕婦產后應及時復查,對自身甲狀腺功能的變化情況進行監測。
[
關鍵詞 ] 妊娠期;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研究
[中圖分類號] R5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3(b)-0169-02
臨床上,妊娠期亞臨床甲狀腺功能異常主要有甲狀腺功能減退(亞甲減)、單純低T4血癥以及單純TPOAb陽性等3種情況。而在診斷亞甲減的時候,建立TSH、TT4、FT4的正常參考值是其中的關鍵[1]。與非孕期人群相比較,妊娠期間的孕婦會受到很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TSH、TT4、FT4的參考值范圍具有其獨特性,在檢測方法以及實驗室正常值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本次研究首先明確了妊娠期甲狀腺功能處于正常狀態時的參考值范圍,以此為依據,對引起妊娠期亞臨床甲狀腺功能異常的有關因素進行了分析,同時對甲狀腺功能與TPOAb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1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進行常規產前檢查的單胎孕婦964例,這寫孕婦的年齡19~40歲,平均年齡(27.58±3.49)歲。孕周為9~22周,中位周數為13。以單胎孕婦、無甲狀腺病家族和既往病史、無甲狀腺腫大、以往服用的藥物不會對甲狀腺功能產生影響等為入組標準。上述入組孕婦中,孕周為12周及以下的妊娠早期孕婦共有405例,占總數的42.01%;孕周為13~24周的妊娠中期孕婦共有559例,占總數的57.99%。
1.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及步驟如下:①標本采集。在空腹狀態下抽取2 mL靜脈血,對血清TPOAb和TSH、TT4、FT4進行檢測;②使用酶聯免疫法對血清TPOAb和TSH、TT4、FT4進行檢測;③確定所研究對象甲狀腺功能的正常參考值范圍。從以上孕婦中抽取出200例妊娠早、中期孕婦,這些孕婦的TPOAb水平均在正常范圍之內,其中妊娠早、中期孕婦各為100例。使用百分數法確定其正常參考值范圍。當TSH值升高,TT4、FT4均正常時,為甲減;當TSH降低,TT4、FT4均正常時,為亞甲亢;而單項異常往往特指TT4異常[2-3]。④篩選。根據之前確定的甲狀腺功能正常參考值將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者、單純低T4血癥患者、單純TPOAb陽性患者篩選出來。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量資料以表示,采用χ2對分類變量進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以本次研究中孕婦的促甲狀腺激素(TSH)、總甲狀腺素(TT4)和游離甲狀腺素(FT4)等指標的正常參考值范圍將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者、單純低T4血癥患者、單純TPOAb陽性患者篩選出來,檢出率分別為:4.14%(40/964)、1.87%(18/964)和8.09%(78/964)。從TSH異常所占的比例來看,TPOAb陽性組明顯比TPOAb陰性組要高,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從FT4異常所占的比例來看,以上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TSH、FT4與TPOAb水平的關系來看,前者與TPOAb水平呈正相關關系(P<0.01),但后者與TPOAb水平相關關系不明顯(P>0.05)。 TSH、FT4與TPOAb三者之間的關系見表1。
產后對964例孕婦進行隨訪,有檢查甲狀腺功能的有61例,占總數的6.33%。其中在孕期出現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有2例;隨訪了8例孕期單純TPOAb陽性者,發展為亞甲亢的有1例,甲減1例。產后,與孕期TPOAb陽性不變的比例相比較,孕期TPOAb陰性轉陽性的比例很小,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
3 討論
與普通人群相比,妊娠期孕婦的TSH、FT4、TT4的參考值范圍不一樣,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患病率也有較大的區別[4]。因此,在對甲狀腺功能異常進行診斷時采取妊娠期特異性的TSH參考值是合乎情理的[5]。在影響TSH的因素中,妊娠胎兒數量比較重要。有文獻研究顯示,在血清TSH水平方面,單胎妊娠婦女要高于雙胎妊娠婦女[5]。因此,本次研究在建立參考值范圍時選擇的入組孕婦以TPOAb陰性、單胎為準,使用百分數法建立了相應的正常值范圍,然后對入組的964例孕婦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與其他研究報道的檢出率大致相似[6]。
一方面,甲狀腺功能減退與TPOAb陽性是顯著相關的,此類孕婦產后應及時復查,對自身甲狀腺功能的變化情況進行監測;另一方面,妊娠期孕婦的血清TSH水平會受到甲狀腺自身抗體的影響。本次研究發現,在TSH異常所占的比例方面,妊娠期TPOAb陰性組(6.98%)要明顯低于TPOAb陽性組(15.38)(P<0.001),從TSH、FT4與TPOAb水平的關系來看,前者與TPOAb水平呈正相關關系(P<0.01),但后者與TPOAb水平相關關系不明顯(P>0.05)。
[
參考文獻]
[1] 高素紅,劉曉紅,王佳楣,等.妊娠期亞臨床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研究[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2,13(6):418-421.
[2] 虞斌,王秋偉,黃瑞萍,等.妊娠期甲狀腺功能檢測指標參考區間的初步探討[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0,13:499-501.
[3] hanZY,Chen YY,TengwP,et aL. A study for matemal thyroid hormone deficiency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pregnancyin China.EurJ ClinInvest,2009,39;37-42.
[4] 勞國娟,嚴勵亞臨床甲狀腺功能異常的治療[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2010,30(9):866-868.
[5] 陳海平,宮建,楊傳家,等.妊娠期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對血壓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5):3822-3823.
患者,女,34歲,以停經39+4周,全身浮腫2月余之主訴入院,平素月經規律,末次月經2010年5月17日,預產期2011-2-24,停經早期惡心,嘔吐等早孕反應較輕。孕4+月自感胎動至今,孕中期無頭暈,眼花及心慌氣短史,孕期按時產檢,胎位,胎心,血壓均正產,2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身浮腫,在我院化驗血常規:血紅蛋白75g/L,給口服藥治療,(具體用藥不詳),之后未復查,今(2-21)來我院產檢,化驗血常規:血紅蛋白65g/L,門診即以“1.G2P138+1周妊娠。2.妊娠合并貧血(中度)3.慢性胎兒窘迫''收住院。無腹痛,腹脹及下墜感,無陰道流血流水。入院查體:T36.1.C,P106次/分,R20次/分,BP130/80mmHg。B超提示:單胎,頭位,9月孕,存活兒,二級早期胎盤,臍繞頸一周。
2 診療計劃
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給予吸氧,監測胎心,胎動,給予輸血,糾正貧血治療,
嚴密觀察胎動及胎心變化。并向家屬說明存在母兒危害的因素。家屬簽字,并要求盡量自然分娩,因為是經產婦。
3 病程
2011-2-24,9:00查房孕40W,患者訴有少量陰道流血,自覺一般情況可,無產兆,自覺胎動可,未具體計數,胎心率140次/分,四肢活動好。復查胎心監護:NST反應型,復查血常規:血紅蛋白85g/L,中度貧血,繼續吸氧,監測胎心,胎動,糾正貧血治療,注意產兆及胎心變化。
2011-2-24,21:30于20:40值班人員通知胎心不清,遂給行胎心監護仍聽不清胎心,追問患者,訴下午未感胎動,且并未告知值班醫護人員。由值班醫生立即陪送至B超室檢查,B超提示:宮內妊娠,單胎,頭位,足月孕,胎死宮內,二級早期胎盤,臍繞頸一周,羊水偏少。患者訴感下腹部發硬,未破水。
2011-2-25,晨查房患者生命體征平穩,中度貧血貌,給患者心里疏導,說明胎死宮內原因,讓她接受現實,配合治療,內診檢查;宮頸前位,質軟,宮頸管未展平,長約0.5cm,宮口開大1cm,先露頭,高位-3,胎膜未破。給急查凝血六項及肝功,給配同型紅血球及血漿糾正貧血,今給靜滴縮宮素2.5u引產,同時向家屬交代引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
2011-2-26晨查房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輕度貧血貌,凝血六項及肝功回報示:基本正常,昨日輸血順利,無不適,內診查:宮口開大2cm,先露頭,高位-3,給人工破膜,繼續靜滴2.5u縮宮素引產。
2011-2-26,產婦于12:25自然分娩一死嬰,身長50cm,體重3500g,臍繞頸2周較緊,臍帶有假結2個,胎兒皮膚表面散在大水泡,胎盤胎膜剝離完整,陰道流血約200ml,產后給予預防感染,促子宮復舊,回乳及糾正貧血治療,觀察陰道流血情況。
4 討論
上述病案表明,患者入院時因妊娠合并貧血,已經存在胎兒宮內窘迫的隱患,我們應該知道當孕婦患中重度貧血時,經過胎盤供氧和營養物質不足以補充胎兒生長所需,容易造成胎兒生長受限,胎兒窘迫,早產或死胎。加之臍帶異常導致母胎間血氧運輸及交換障礙,由于臍帶和胎盤是母體與胎兒間氧及營養物質的輸送傳遞通道,其功能障礙必然影響胎兒氧的供應,導致胎兒窘迫。臍帶纏繞,打結均可導致臍帶血循環障礙,致胎兒缺血缺氧,急性胎兒窘迫致胎死宮內。
5 預防與處理
關鍵詞:高頻超聲;常規超聲;早期妊娠;臨床診斷
超聲檢查是臨床宮內早期妊娠診斷采用的主要檢查方式,但是常規超聲診斷的分辨力有限,對孕婦早期妊娠囊及卵黃囊的檢查不夠明確,特別難以發現假孕囊及宮腔積液等異常現象,容易造成早期妊娠檢查中的誤診、漏診等[1]。近年來,高頻超聲診斷作為一種新型的早期妊娠診斷方式,其圖像分辨率高,并且檢查方便,被廣大孕婦和醫療患者所青睞[2]。本文選取我院120例待檢孕婦為研究對象,進一步對比分析了經腹高頻超聲診斷和常規超聲診斷宮內異常早期妊娠等臨床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選孕婦均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來院進行超聲檢查的孕婦,將其中經高頻診斷為宮內異常妊娠的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另外,考慮到高頻超聲檢查的穿透力較差,為了使檢查結果更加準確有效,本研究特選取妊娠囊距皮下距離
1.2方法 所采用的診斷儀器為荷蘭philips 公司生產的EnVisor HD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凸陣探頭C5-2的診斷頻率為1.9~3.3 MHz。高頻探頭L12-3,探頭頻率設置為3.5~12.0 MHz。
事先囑咐孕婦在超聲檢查之前先應用適量水,使膀胱充盈,采用EnVisor HD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凸陣探頭進行經腹高頻超聲檢查,發現孕婦妊娠囊以后測量其長徑,并觀察是否有卵黃囊及胚胎組織回聲,然后囑咐患者排空膀胱。接下來采用常規探頭進行檢查,觀察是否出現妊娠囊,并在原來的位置觀察卵黃囊及其胚胎組織。所有檢查完畢后將檢查圖像進行保存并存檔。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P
2 結果
經腹高頻超聲診斷結果的中發現妊娠囊108例,卵黃囊85例,胚胎組織46例,其診斷結果的平均診斷率為66.4%,而采用經腹常規診斷方式的結果中其妊娠囊94例,卵黃囊24例,無1例胚胎組織發現,平均診斷率僅為32.8%,兩組對比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早期妊娠是指孕婦妊娠12 w以前的時期,一般情況下,如果在臨床超聲檢查中發現了妊娠囊和卵黃囊即可確認為早孕[3]。近年來,隨著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也在逐漸增加,早期妊娠發生率也逐漸升高。為了更加全面的診斷患者妊娠癥狀,為其提供較合理的治療方案和建議,就需要采用更加快捷準確的診斷方式進行確診。目前,經陰道超聲檢查早期妊娠是臨床上較為認可的檢查手段,但是由于該檢查方式存在較多障礙因素,并且多數孕婦及其家屬并不能從心理上接受此項檢查。因此,經陰道檢查方式在臨床上的應用并不廣泛。常規超聲檢查雖然操作方便,但是其分辨率遠遠不如高頻超聲檢查,常規超聲檢查的圖像檢測較為模糊,并不能作為臨床診斷早期宮內妊娠的理想方式。經腹高頻超聲該診斷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高頻超聲的穿透力有限,對于腹壁較厚的孕婦其圖像顯示結果較差,并且高頻超聲探頭觀察的范圍較小,需要檢查醫師具有較為靈活熟練的檢查經驗。
超聲檢查中最早確診宮內妊娠的診斷依據是發現妊娠囊,而妊娠囊的最早出現時間是在妊娠的第四周左右,采用高頻超聲檢查可以較為清晰的觀察到患者妊娠囊的位置及其大小,并且還能夠提高卵黃囊及其胚胎組織的顯示率。常規超聲檢查可以觀察到部分胚胎組織,但是檢查圖像顯示并不明確,不利于對胚胎組織進行精確測量。另外,超聲檢查的安全性問題在臨床上逐漸受到重視,由于超聲診斷的安全性與其照射時間有關,而高頻超聲檢查的圖像顯示清晰,檢查時間較短,因此,相對于常規超聲診斷而言,高頻超聲診斷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而經腹高頻超聲檢查中對胚胎組織邊緣的顯示較為清晰,可以較為準確的測量出胚胎的組織長度。劉桂霞[3]的研究結果顯示,腹部高頻超聲在早期妊娠異常臨床診斷中的特異性為8.89%,敏感性為96.97%,準確性為95.24%,采用高頻超聲診斷可以提高早期妊娠診斷的價值。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采用經腹高頻超聲診斷早期異常妊娠的診斷結果明顯優于采用常規超聲診斷的對照組,兩組診斷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經腹高頻超聲診斷宮內異常早期妊娠具有顯著的優越性,檢查結果準確性高,易于孕婦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春梅,沈醒杭.經腹與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早期異位妊娠中的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4,(12):27-29.
方法:回顧性分析38例妊娠合并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病人在孕期用電化學發光法監測(10:/3月)血清甲狀腺刺激激素(TSH)、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L3)、游離甲狀腺素(FL4)濃度,記錄左旋甲狀腺激素(LT4)劑量變化情況,分析妊娠結局和胎兒情況,包括剖宮產數、流產數、先兆子癇、新生兒體重以及孕周等。
結果:妊娠合并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婦女妊娠中期和晚期TSH的濃度水平分別為1.9mU/L和1.3mU/L,與孕初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意義(P
結論:對妊娠合并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的孕婦應定期監測血清FT3、FT4、TSH濃度,妊娠期間甲狀腺激素的需求量增加,應及時調整用藥劑量,并密切關注各類并發癥的出現,以減少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
關鍵詞:甲狀腺妊娠胎兒影響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164-02
妊娠期婦女甲狀腺功能異常因癥狀輕微而被忽視,但其對胎兒的不良影響卻值得關注。有報道孕婦合并甲減的總發病率約占孕婦的1%~2%[1],因此育齡期婦女和妊娠期婦女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病例并不少見[2]。如果在妊娠期間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對胎兒發育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可發生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低體重兒、早產、流產、胎盤早剝等,并可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造成后代智力水平降低[3]。本文回顧性分析了在我院就診的38例妊娠合并甲狀腺功能減退孕婦的臨床資料,就其不同孕期甲狀腺激素水平對胎兒和妊娠結局的影響進行了探討。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收集。2006年至今來我院就診的38例妊娠期婦女甲狀腺功能異常孕婦的完整臨床資料,平均年齡(28.5±4.6)歲。其中20例為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7例為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甲減),10例為亞臨床甲減,1例為甲狀腺癌術后。隨機選取同期正常妊娠婦女30例作為對照組。
1.2方法。
1.2.1監測方法。每一位列入研究對象的孕婦在孕期的不同階段選取4個監測時間點,分別在妊娠早期(孕3個月)、妊娠中期(孕6個月)、妊娠晚期(孕9個月)以及產后1周取血,檢測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游離甲狀腺素(FT4)、甲狀腺刺激激素(TSH)濃度。取血后分離血清,-20℃保存,采用羅氏2010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以電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試劑盒由羅氏公司提供)。同時詳細記錄妊娠結局和胎兒情況,包括剎宮產數、先兆子癇、孕周以及新生兒出生體重等。
1.2.2治療方法。當TSH值高于或合并FT4、FT3值低于正常值或出現臨床癥狀時,調整左旋甲狀腺激素(LT4)用量,每次增加12.5μg。在孕期的不同階段詳細記錄甲狀腺激素的需求量。
1.3統計學處理。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對各組數據首先進行正態性檢驗,正態分布數據以i±s表示;非正態分布數據以中位數M及其5%-95%分布范圍表示,非正態分布數據分析采用非參數統計方法,兩組間比較用Mann-Whitney-U檢驗,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
2結果
觀察組38例甲減病人中,有29例足月分娩健康嬰兒,平均孕周為(39.0±4.2)周,新生兒體重為(3327.78±368.37)g;8例在妊早期自然流產,1例妊中期因胎兒畸形引產。發生先兆子癇3例。在29例足月分娩健康嬰兒的婦女中,有20例為剖宮產。對照組30例病人中,有29例足月分娩健康嬰兒,平均孕周為(40.5±3.8)周,新生兒體重為(3673.36±306.39)g;1例出現妊早期自然流產,發生先兆子癇1例。實施剖宮產的孕婦為15例,順產13例,產鉗助產1例。妊娠合并甲減組足月兒體重較正常足月兒體重要輕,但兩組間差異無顯著性統計學意義(P>0.05)。甲減組流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正常分娩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目前國際上將亞臨床甲減、無癥狀的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具有甲狀腺疾病家族史者、既往有甲狀腺疾病史者定義為易發生妊娠低T4血癥的商危人群。1999年對我國農村社區3761例普通人群的流行I良學調查顯示,女性人群臨床甲減的患病率是1.34%,亞臨床甲減的患病率是3.36%。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橋本甲狀腺炎、萎縮性甲狀腺炎等)是引起臨床甲減的主要原因,占76.92%(李晨陽等)[6]對610例產婦的產后甲狀腺炎(PPT)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臨床PPT的患病率是7.17%,亞臨床PPT患病率是4.71%。
綜上所述,妊娠合并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應引起臨床醫生,特別是婦產科醫生的足夠重視。提倡妊娠期,特別是妊娠早期常規檢查TSH等指標,做到早期診斷。對有甲減的孕婦,使用甲狀腺素治療需貫穿整個妊娠過程,妊娠期用量要高于非妊娠狀態,且在妊娠的不同階段甲狀腺素的需求劑量也有所不同。妊娠過程應密切關注流產、先兆子癇、胎兒發育異常狀態等并發癥的出現及處理。
參考文獻
[1]Casey BM,Dashe JS,Wells CE et a1.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 andPregnancy Outcomes.Obstet Gynecol,2005,105(2):239
[2]Utiger,RD.Maternal hypothyroidism and fetal development.N Engl JMed,1999,341(8):601
【摘要】 【目的】 探討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治療后妊娠流產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接受IVF治療患者的資料,其中63名甲狀腺抗體陽性但甲狀腺功能正常者列入研究組,359名因單純輸卵管阻塞因素行IVF治療者列入陰性對照組。【結果】 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的不孕患者的IVF-ET受精率、種植率、妊娠率及流產率分別為72.9%,17.5%,31.7%,52.6%,對照組的受精率、種植率、妊娠率及流產率分別為73.6%,17.1%,33.2%,26.4%,其中IVF流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 甲狀腺抗體陽性患者行IVF-ET治療后妊娠流產率明顯增高,IVF治療前和治療過程中調節甲狀腺自身免疫功能可能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 甲狀腺自身抗體;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 流產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antithyroid antibody on miscarriage rate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 pregnancy. 【Methods】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data of patients receiving IVF treatments in Reproductive Medicine Center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0,including 63 euthyroid patients with anti-thyroid antibodies for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sists of 359 patients undergoing IVF treatments for pure tubal occlusion. 【Results】 Respectively, the fertilization rate, implantation rate, pregnancy rate, and miscarriage rate of women with positive antithyroid antibodies were 72.9%, 17.5%, 31.7%, and 52.6%, and in control group the corresponding data were 73.6%, 17.1%, 33.2%, and 26.4%, among which the miscarriag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tudy group (ATA + group). 【Conclusion】 Our data show miscarriage rate after IVF-ET pregnanc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antithyroid antibody-positive patients, therefore, regulating thyroid autoimmune function before and during IVF programme may have some clinical value.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后妊娠流產率較高,其影響因素眾多,其中包括年齡,不孕因素,促排卵方案,不孕年限,移植胚胎數量及質量,子宮情況等,近年來有研究者[1]認為接受助孕治療的甲狀腺自身抗體(antithyroid antibody, ATA)陽性的不孕患者即使甲狀腺功能正常時仍有較差的IVF結局,但目前國內未見相關報道。甲狀腺自身抗體對IVF-ET的影響,及IVF-ET治療前和治療中是否應采取一定的輔助治療措施以調節甲狀腺自身免疫狀態仍未達成共識。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接受IVF-ET治療的患者,A組:為63名甲狀腺球蛋白抗體(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和/或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陽性但甲狀腺功能正常的不孕患者,不孕因素包括輸卵管因素和/或盆腔粘連,子宮內膜異位。B組:為359名因女方單純輸卵管阻塞因素不孕的患者,剔除輸卵管積水患者。
1.2 方 法
1.2.1 IVF-ET 所有研究對象均應用本中心常規IVF-ET垂體降調節長方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GnRH-a)/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序貫方案]進行促排卵[2],藥物劑量根據患者年齡,基礎竇卵泡數及基礎激素水平予以調節,陰道超聲聯合血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檢測卵巢反應性,至卵泡成熟(超聲實時顯像見雙卵巢內有1個以上卵泡直徑大于18 mm時),予HCG 5 000 ~ 10 000 IU誘導卵母細胞最后成熟,36 h后行陰道超聲介導下穿刺回收卵母細胞,卵母細胞于體外培養4 ~ 6 h進行體外受精,42 ~ 45 h后按本中心的胚胎評分系統選擇1 ~ 3個優質胚胎進行新鮮胚胎移植。胚胎移植后14 d檢測尿或血?茁-HCG,如結果提示妊娠(生化妊娠)則于胚胎移植后5周行陰道超聲檢查以確定妊娠。
1.2.2 臨床資料收集
在治療周期前月經周期第2 ~ 3天采血分離血清,測定血清基礎促卵泡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基礎促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基礎E2水平。檢測技術為微粒酶標免疫分析法(Abbott Axsym System, 美國)。甲狀腺抗體檢測采用免疫熒光技術檢測外周血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和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濃度,如甲狀腺球蛋白抗體≥40 IU/ML和∕或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35 IU/ML即定義為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1]。在IVF-ET治療周期收集女方年齡,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促性腺激素(Gn)使用天數,總促性腺激素(Gn)劑量,獲卵數,促性腺激素(Gn)量/卵子數,平均每周期的鮮胚移植數(FET/cycle),受精率,妊娠率,種植率,流產率。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3 for Windows軟件。兩組定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或Wilcoxon秩和檢驗,定性資料的比較則采用卡方檢驗,確定檢驗水準ɑ為0.05,當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一般資料
兩組患者的年齡、體質量指數、基礎FSH、基礎LH及基礎E2均無統計學差異,詳見表1。
2.2 兩組超排卵情況及IVF妊娠結局比較
甲狀腺自身抗體(ATA)陽性不孕患者與對照組比較其超排卵參數[促性腺激素(Gn)使用天數,總促性腺激素(Gn)劑量,獲卵數及每個卵子的平均Gn用量]和IVF-ET的受精率、移植胚胎數、種植率、妊娠率無顯著差異,但ATA陽性組的流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3 討 論
3.1 甲狀腺自身免疫與IVF-ET妊娠流產
我們的研究結果提示,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不孕女性的一般情況及IVF-ET治療時的促排卵情況(促排卵天數,總Gn用量,獲卵數及平均每個卵子的Gn用量等)、受精率、每周期的平均新鮮胚胎移植數目、種植率及妊娠率與甲狀腺自身抗體陰性患者相比無明顯差異,但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不孕患者妊娠后的流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我們的結果與近年來部分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一致,甲狀腺自身抗體與ART后的妊娠率無關,但妊娠后的流產風險明顯增高[4-6],患有甲狀腺自身免疫疾病(autoimmunity thyroid disease,AITD)的女性妊娠后早期流產風險增加2 ~ 5倍[6]。Poppe等[7]報道AITD不影響胚胎種植,患AITD的不孕女性助孕治療時的妊娠率與對照組無差異,流產率則明顯增高。有研究認為TPO-Ab+和TPO-Ab-患者的妊娠率無差別,但甲狀腺自身免疫異常對流產有顯著影響[8]。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或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hyr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TRH)刺激試驗甲狀腺反應低下等輕度甲狀腺異常情況與較高的流產率相關,因此評估甲狀腺自身免疫和甲狀腺功能對反復自然流產患者尤為重要[8]。關于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和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與妊娠丟失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可能為:①激素和甲狀腺抗體的生化作用可能直接導致妊娠丟失;②甲狀腺自身抗體并非導致妊娠丟失的真正因素,而是繼發于自身免疫疾病的一項生化指標[9]。
3.2 甲狀腺自身免疫與不孕
有研究結果顯示近6%的育齡婦女出現甲狀腺抗體陽性、近2%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而約1.3%則表現為甲狀腺功能亢進[10-11]。與年齡匹配的生育正常的女性相比,不孕女性甲狀腺自身免疫異常者明顯增多,尤其是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或多囊卵巢綜合癥的不孕女性[7]。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陽性婦女患不孕的風險會顯著增高,尤其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所致不孕,其可能的原因是TPO-Ab滴度越高,并發甲狀腺功能異常的風險越大,主要表現為甲狀腺功能低下,因此反復IVF-ET失敗、反復流產、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應系統性檢測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游離甲狀腺素(free thyroxine, FT4)及甲狀腺自身抗體,明顯的甲狀腺功能異常和亞臨床期的甲狀腺功能低下與不孕有關,應予以處理[12]。甲狀腺激素可能通過直接作用于卵巢,或間接作用于性激素結合球蛋白、泌乳素及GnRH分泌與凝血因子的生成而影響月經周期,治療調節甲狀腺功能可使月經恢復正常進而改善生育狀況[7]。甲狀腺自身免疫在不明原因不孕及種植失敗上均產生了不利作用[13]。
3.3 輔助生殖與甲狀腺自身免疫異常及其處理
有研究證實控制性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stimulation, COS)對甲狀腺功能有明顯影響,尤其是甲狀腺自身免疫異常患者。因此建議反復IVF-ET失敗、反復流產、存在自身免疫疾病及其相關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在助孕治療前應評估此類患者的甲狀腺功能和甲狀腺自身免疫情況,雖然COS后的甲狀腺功能變化不能預測妊娠結局,但仍應在控制性促排卵結束后及妊娠期間繼續密切觀察AITD患者的甲狀腺情況,并在必要時予以處理[7]。同樣,對于甲狀腺自身免疫異常女性,甲狀腺對卵巢刺激的反應也會發生改變,因此即使是亞臨床期的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在妊娠前和妊娠期間應予以相應處理[6]。
有研究認為高流產率與甲狀腺的妊娠耐受力降低有關,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可提高足月活產率,且較免疫治療有效[8]。聯合運用潑尼松龍、阿司匹林、黃體酮和葉酸對自發性習慣性流產患者有效,其活產率比空白對照組高,而且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試驗組活產胎兒的胎齡和出生體質量與空白對照組無顯著差異[14]。甲狀腺自身免疫異常患者聯合運用潑尼松龍和低劑量阿司匹林可提高卵子質量、IVF種植率和妊娠率,可能原因是低劑量阿司匹林通過增加卵巢血流使更多的卵子生長成熟,進而提高妊娠率,以及低劑量阿司匹林 + 潑尼松龍可降低局部的血栓烷A2/前列環素比值以降低子宮血管張力,增加子宮血流、改善內膜容受性從而提高妊娠率。有研究提示應在促排卵同時使用糖皮質激素,而在ET后使用則不能充分改善內膜容受性[15]。
我們的數據顯示甲狀腺自身免疫異常患者IVF流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建議助孕治療前應檢測患者的甲狀腺自身抗體及甲狀腺功能,尤其是反復IVF-ET失敗、反復流產、存在自身免疫疾病及其相關疾病的患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異常者在助孕前、助孕期間及妊娠期間予以相應處理。
參考文獻
Revelli A, Casano S, Piane LD, et al.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IVF outcome in euthyroid patients with anti-thyroid antibodies: effects of levothyroxine, acetyl-salicylic acid and prednisolone adjuvant treatments [J]. Reprod Biol Endocrinol, 2009, 7: 137-142.
鐘依平,周燦權,莊廣倫,等. 黃體生成素在控制性超排卵中的作用 [J].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3,24(2):164-167.
Boivin J, Bunting L, Collins JA, et al. International estimates of infertility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seeking: potential need and demand for infertility medical care[J]. Hum Reprod, 2007, 22(6): 1506-1512.
Poppe K, Glinoer D, Tournaye H, et al.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thyroid autoimmunity: an unfourtunate combination?[J]. Clin Endocrinol, 2003, 88(9): 4149-4152.
Abramson J, Green AS. Thyroid Antibodies and Fetal Loss: An Evolving Story [J]. Thyroid, 2001, 11(1):57-63.
Poppe K, Velkeniers B. Female infertility and the thyroid [J]. Clin Endocrinol, 2004, 18(2): 153-165.
Poppe K, Velkeniers B, Glinoert D. Thyroid disease and female reproduction [J]. Clin Endocrinol, 2007, 66(3): 309-321.
Vaquero E, Lazzarin N, Carolis CD, et al. Mild Thyroid Abnormalities an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al Approach [J]. Am J Reprod Immunol, 2000, 43(4): 204-208.
Singh A, Dantas ZN, Stone SC, et al. Presence of thyroid antibodies in early reproductive failure: biochemical versus clinical pregnancies [J]. Fertil Steril, 1995, 63(2): 277-281.
Wang C, Crapo LM. The epidemiology of thyroid disease and implications for screening[J].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1997, 26(1): 189-218.
Biori T, Holmen J, Kruger O, et al. Prevalence of thyroid disease, thyroid dysfunction and 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 in a large, unselected population[J]. Eur J Endocrinol, 2000, 143(5): 639-647.
Poppe K, Glinoer D, Steirteghem AV, et al. Thyroid Dysfunction and Autoimmunity in Infertile Women[J]. Thyroid, 2002, 12(11): 997-1002.
Bellver J, Soares SR, Alvarez C, et al. The role of thrombophilia and thyroid autoimmunity in unexplained infertility, implantation failure, an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J]. Hum Reprod, 2007, 23(2): 278-284.
妊娠前和妊娠中為什么要查甲功?看完下面的介紹,你就明白了。
1.妊娠常見的甲功異常有哪些?
妊娠常見的甲功異常有:妊娠合并亞臨床甲亢、妊娠合并甲亢、妊娠合并亞臨床甲減、妊娠合并甲減以及妊娠合并橋本氏甲狀腺炎。
2.妊娠合并甲功異常有哪些危害?
妊娠合并甲狀腺功能異常可引起流產、早產、死胎、胎兒宮內生長遲緩、先天性畸形及嬰兒甲狀腺功能異常。
妊娠合并亞臨床甲亢有時是因為孕期HC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是婦產科醫生最常使用的“妊娠試驗”激素)水平逐漸升高,在妊娠3個月時達到高峰。HCG對甲狀腺細胞TSH受體(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是調控甲狀腺細胞生長分化的主要受體)有輕度的刺激作用,導致垂體-甲狀腺軸的抑制,血清TSH低于正常。雖暫不需要用藥,但也需要定期復查甲功。
妊娠合并甲亢對孕婦和胎兒都有影響,易導致孕婦流產、早產、充血性心力衰竭、甲亢危象、感染等,可能會影響胎兒發育,引起新生兒甲亢、死胎等。所以一旦發現孕期甲亢應早治療。
妊娠合并亞臨床甲減可引起不孕不育、自發性流產、早產、胎兒生長受限、胎兒窘迫、胎盤早剝、妊娠期高血壓、先兆子癇、妊娠糖代謝異常、貧血等。臨床上孕婦可伴或不伴有甲減的體征。
妊娠合并甲減不僅僅有以上亞臨床甲減的危害,更會影響胎兒的智力。有研究表明,孕婦在孕期甲減,胎兒智商會下降6~8分。在我國,妊娠甲減的患病率高,差不多每10名孕婦中就有1位患妊娠甲減,臨床表現為精力不濟、昏昏欲睡、體重增加、怕冷、便秘和記憶力減退等。
妊娠合并橋本氏甲狀腺炎起初可能會表現為甲亢,但隨著甲狀腺破壞最終還是會表現為甲減,所以對胎兒的智力也會有影響,對孕婦來說也比正常人更易流產、早產等。
3.妊娠合并甲功異常為什么會影響胎兒?
因為胎兒的大腦發育需要甲狀腺激素,妊娠早期即妊娠的前12周,為胎兒腦發育的第一快速發育期,但此時胎兒自身的甲狀腺功能尚未建立,胎兒腦發育所需要的甲狀腺激素完全依賴母體供應。
4.孕期甲狀腺檢查應在第幾孕周?
孕期婦女應在12周之前進行甲狀腺檢查,最好在備孕期間提前檢查。
5.如何避免妊娠甲功異常對胎兒的危害?
早篩查:育齡期女性在懷孕前到正規醫院的內分泌科或相關科室檢測甲狀腺功能。通常,醫生會抽取受檢者一定量的靜脈血進行檢測,當天或次日即可獲得檢測結果。
早治療:妊娠合并甲功異常的治療是簡單而有效的,在整個懷孕和哺乳期都可以用藥。
遼寧省營口市中心醫院婦產科,遼寧營口 115000
[摘要] 目的 探討孕婦妊娠期糖耐量對妊娠結局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產科門診進行系統產前檢查并且擬足月在我院進行住院分娩的孕婦妊娠期糖尿病孕婦50例(GDM組)、妊娠期糖耐量異常孕婦50例(GIGT組)、無糖耐量異常及糖尿病孕婦50例(對照組),均在孕24~28周行50g葡萄糖篩查(GCT),異常者進一步行75g葡萄糖耐量檢查(OGTT),確診為GIGT或GDM,分析各組妊娠結局。結果 GIGT組與GDM組妊娠高血壓疾病、羊水過多、胎膜早破、早產、剖宮產率均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GIGT組與GDM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出血發生率各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GIGT組與GDM組新生兒低血糖、高膽紅素血癥、巨大兒、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發生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妊娠期糖耐量異常增加了孕期并發癥及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孕期應監測糖耐量情況異常者積極干預以改善妊娠結局。
[
關鍵詞 ]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耐量受損;妊娠結局
[中圖分類號] R7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3(a)-0153-02
妊娠期糖耐量異常(GIGT)及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以糖代謝異常為主要特征的并發癥,臨床研究顯示妊娠期糖耐量異常會影響妊娠結局[1-3]。本文對我院系統產檢的孕婦進行了糖耐量檢測,并且對妊娠結局進行了追蹤分析,旨在進一步探討孕婦妊娠期糖耐量對妊娠結局的影響,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1—10月期間產科門診進行系統產前檢查并且擬足月在我院進行住院分娩的孕婦妊娠期糖尿病孕婦50例(GDM組)、妊娠期糖耐量異常孕婦50例(GIGT組)、無糖耐量異常及糖尿病孕婦50例(對照組)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孕期20周不超過24周,單胎妊娠。排除妊娠前即存在糖尿病者、合并肝炎者、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孕婦年齡22~31歲,孕次1~5次,產次0~3次。GDM組平均年齡(27.31±4.35)歲,孕次(1.82±0.22)次,產次(1.11±0.16)次,GIGT組平均年齡(27.35±4.31)歲,孕次(1.84±0.20)次,產次(1.13±0.12)次,對照組平均年齡(27.28±4.37)歲,孕次(1.79±0.25)次,產次(1.10±0.14)次,各組孕婦在年齡、孕次、產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孕婦均在孕24~28周時進行50g糖篩查試驗(GCT),將50g葡萄糖粉溶于200 mL水中,囑孕婦在5 min之內喝完,在1h后檢測末梢血糖,血糖值如≥7.8mmol/L時提示GCT異常,在次日空腹進一步行75g葡萄糖糖耐量試驗(OCTT),將75g葡萄糖粉溶與300 mL水中,5 min內喝完,檢測空腹時、服葡萄糖液后1、2、3h時的靜脈血糖,空腹血糖、1h血糖、2h血糖、3h血糖標準值為5.6、10.3、8.6、6.7mmol/L,高于以上任何一項的標準即為OGTT受損。GDM診斷標準[2]:①OGTT檢測2項或2項以上。②任何一次隨機血糖≥11.1mmol/L而且再次檢測空腹血糖≥5.8mmol/L。③2次空腹血糖≥5.8mmol/L。以上符合任何一項可診斷為GDM。
1.3 血糖控制
存在糖耐量受損或GDM者請內科會診,根據孕婦飲食情況給予合理的飲食建議并且囑孕婦執行,定期監測空腹血糖及3餐后2h血糖、尿酮體。根據血糖情況決定是否給予胰島素注射,并且調整胰島素用藥劑量,盡可能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血糖達標標準:空腹血糖<5.6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糖化血紅蛋白<6.0%。
1.4 觀察指標
觀察各組產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羊水過多、早產、胎膜早破、產后出血、新生兒低血糖、高膽紅素血癥、巨大兒、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的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檢驗值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各組妊娠期并發癥及妊娠結局比較
GIGT組與GDM組妊娠高血壓疾病、羊水過多、胎膜早破、早產、剖宮產率均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GIGT組與對照組:妊娠高血壓疾病 χ2=13.28,羊水過多 χ2=4.40,胎膜早破 χ2=8.60,早產 χ2=4.40,剖宮產 χ2=14.97,均P<0.05);GIGT組與GDM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出血發生率各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GIGT組與對照組:χ2=1.60,GIGT組與對照組:χ2=2.46,P>0.05),詳見表1。
2.2 各組圍產兒結局比較
GIGT組與GDM組新生兒低血糖、高膽紅素血癥、巨大兒、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發生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GIGT組與對照組:新生兒低血糖 χ2=5.53,高膽紅素血癥 χ2=11.96,巨大兒 χ2=6.35,胎兒宮內窘迫 χ2=6.78,新生兒窒息 χ2=7.16,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χ2=7.11;GIGT組與對照組:新生兒低血糖 χ2=11.11,高膽紅素血癥 χ2=7.11,巨大兒 χ2=10.98,胎兒宮內窘迫 χ2=9.00,新生兒窒息 χ2=9.49,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χ2=4.40;均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妊娠期糖耐量異常及妊娠期糖尿病并不少見,據文獻報道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率為1%~14%左右[4],在不同種族中發病率有所不同,在亞裔女性中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種族[5]。有研究顯示孕婦的血糖水平與妊娠結局關系密切,因此孕婦血糖的變化對妊娠結局的影響為臨床所重視。
目前在臨床上對妊娠期糖耐量異常及妊娠期糖尿病的篩查診斷方法主要為“二步法”,即先行50g葡萄糖篩查,有異常者進一步性75g葡萄糖糖耐量篩查,如血糖異常符合診斷糖耐量受損或妊娠期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則需要對孕婦給予飲食控制、胰島素注射等控制血糖治療。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對妊娠結局的影響主要與血糖的水平有關,研究發現不僅存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及糖耐量受損孕婦容易發生不良妊娠結局,即使血糖水平在診斷糖尿病的范圍以下變化其血糖值也與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呈現直線正相關性[6],隨著空腹血糖的升高,孕婦最終發生糖尿病、分娩巨大兒及首次剖宮產的風險性均會明顯增加,而且即使未發展為糖尿病,血糖較高的孕婦分娩巨大兒的風險性也會較血糖低的孕婦高[7]。有研究顯示如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或糖耐量受損孕婦給予血糖管理,其圍產兒不良結局的風險性明顯降低,而且妊娠期異常合并癥發生率也會明顯降低[8-10]。本文對孕婦妊娠期糖耐量對妊娠結局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GIGT組與GDM組妊娠高血壓疾病、羊水過多、胎膜早破、早產、剖宮產率均高于血糖水平正常的對照組,但是產后出血發生率在統計學上無差異性存在,GIGT組與GDM組新生兒低血糖、高膽紅素血癥、巨大兒、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發生率高于對照組,研究結果也證實孕期血糖異常會導致妊娠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圍產兒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增高。孕婦在妊娠期糖耐量異常會對引起妊娠不良結局,其機制研究認為[8-10]是在存在高血糖的情況下血糖會隨著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引起胎兒胰島β細胞分泌,出血高胰島素血癥,影響胎兒的生長模式,在分娩后新生兒脫離了高胰島素血癥存在則會發生低血糖,而且紅細胞會大量破壞,也會出現高膽紅素血癥。高胰島素血癥的發生會引起機體代謝異常,出現高血脂等代謝紊亂及血管內皮受損,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的風險性。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近一步證實了妊娠期糖耐量異常增加了孕期并發癥及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因此在孕期應常規監測糖耐量情況,有異常者應積極干預以改善妊娠結局。
[
參考文獻]
[1] 張雪梅.糖篩查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0):64-65.
[2] 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2.
[3] 胡海琴,仲曉慧,李曉瓊.妊娠期糖耐量受損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江蘇醫藥,2009,35(1):121-122.
[4] 易曉云,馬潤枚,陳卓.妊娠期母體血糖水平對妊娠結局的共識和爭議[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2,6(18):5565-5568.
[5] Pedula KI,Hillier TA,Schmidt MM,et al.Ethnic differences in gestational oral glucose screening in a large US population[J].Ethn Dis,2009,19(4):414-419.
[6] Kerenyi Z,Tamas G,Kivimaiiki M,et al.Maternal glycemia and risk of large-for-gestational-age babise in a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J].Diabetes Care,2009,32(12):2200-2205.
[7] Landon MB,Mele L,Spong CY,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glycemia and perinatal outcome[J].Obstet Gynecol,2011,117(2):218-224.
[8] Landon MB,Spong CY,Thom E,et al.A Multicenter,Randomized Trial of Treatment for Mild Gestational Diabetes[J].N Engl J Med,2009,361(1):1339-1348.
[9] 汝惠玲,田雪梅,宋迎春.妊娠期糖尿病篩查與妊娠結局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7):2347-2349.
【摘要】 目的 探討在胎盤和胎兒發生病理性變化時,母血中胎兒有核紅細胞(FNRBC)數量的變化,為母血中FNRBC計數在無創性產前診斷中的應用提供理論基礎和實驗依據。方法 對110例8~40孕周的婦女(60例正常妊娠,30例病理妊娠,20例胎兒異常)外周血進行單密度梯度離心,瑞氏染色和細胞計數,分析母血中FNRBC數量在病理妊娠和胎兒異常時的變化及其與孕周的關系。對有胎兒異常可能的病例,孕早期(8~12周)自然流產者行絨毛細胞核型分析,孕中期(13~24周)及晚期(25周以上)取流產兒和新生兒血進行染色體分析。結果 正常妊娠時,母血中FNRBC平均數量為(10.20±8.11)×103/L,病理妊娠和胎兒異常時母血中FNRBC平均數量為(23.09±12.42)×103/L和(38.93±14.87)×103/L,病理妊娠組和胎兒異常組與正常妊娠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F=25.927,q=4.236、10.674,P
【關鍵詞】 孕婦;胎兒有核紅細胞;產前診斷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the counting of fetal nucleated red blood cells (FNRBC)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athology of fetus and placenta, and provide rationale and experiment evid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FNRBC in noninvasive prenatal diagnosis. Methods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110 women with 8-40 weeks of pregnancy (60 with normal pregnancy, 30 with pathopregnancy, and 20 with fetal disorder). Counting of FNRBC in the maternal bloo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gestational weeks, pathological gestation and abnormal fetus were evaluated by single density centrifugation and Wrights staining. For suspected cases, in early pregnancy (8-12 weeks), chorionicvilluscell karyotype analysis was done in those with spontaneous natural abortion; in the midtrimester (13-24 weeks) and the late pregnancy (over 25 weeks), the abortus or newborn blood was collected for chromosome analysis. Results Of normal pregnacy, the average quantity of FNRBC in maternal blood was(10.20±8.11)×103/L; of pathopregnancy and abnormal fetus, it was (23.09±12.42)×103/L and (38.93±14.87)×103/L,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of FNRBC count between normal pregnacy and both pathopregnacy and abnormal fetus were significant (F=25.927;q=4.236,10.674;P
[KEY WORDS] Pregnant women; Fetus nucleated red cell; Prenatal diagnosis
利用母血中胎兒有核紅細胞(FNRBC)進行胎兒遺傳疾病的產前篩查是近年來新發展的一項非創傷性產前診斷技術,母血中FNRBC是目前最適合產前診斷的胎兒細胞,當胎盤解剖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破壞或母兒免疫異常時,其數量會發生異常。本文檢測了不同孕周母血中FNRBC數量的變化,探討病理妊娠時和胎兒畸形或(和)染色體異常時母血中FNRBC的變化情況,為母血中FNRBC計數輔助應用于產前預測病理妊娠和產前篩查胎兒畸形提供理論基礎和實驗依據。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院產科門診及住院孕婦110例,孕周8~40周,年齡28~40歲。包括正常妊娠60例;病理妊娠30例,其中子癇前期19例,胎兒宮內發育遲緩3例,妊娠期糖尿病5例,妊娠心臟病1例,習慣性流產2例;胎兒異常20例,其中死胎5例,神經管畸形6例,胃腸道畸形4例,肢體畸形3例,18/21三體2例。病理妊娠診斷按《婦產科學》(第6版)教材標準進行,胎兒異常診斷參照產前B超診斷及染色體檢查結果。排除貧血(HGb>100 g/L)及其他血液病。3組孕婦年齡和產次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各組孕婦年齡、孕周、產次比較
1.2 FNRBC檢測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創傷性檢查前采集外周靜脈血10 mL,置于EDTA抗凝管,室溫保存, 6 h內室溫下檢測。用密度為1.085、1.075 kg/L的Percoll細胞分離液在離心管中制成密度梯度,然后將外周血10 mL用生理鹽水等倍稀釋后,緩慢加入。室溫下以3 000 r/min離心30 min,分別收集上、中層分離界面細胞,以生理鹽水洗滌后,制成涂片,瑞氏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FNRBC并計數。
1.3 胎盤絨毛細胞核型及胎血染色體分析
對有胎兒異常可能的病例,孕早期(8~12周)自然流產者行絨毛細胞核型分析,于孕中期(13~24周)及晚期(25周以上)取流產兒和新生兒血進行染色體分析。另取臍血1份、正常未育未孕婦女外周血標本2份分別作為陽性和陰性對照。
1.4 統計方法
應用SAS 1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1],結果以±s表示,數據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相關性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
2 結 果
2.1 正常妊娠、病理妊娠和胎兒異常時母血中的FNRBC計數比較
正常妊娠時,母血中FNRBC平均數量為(10.20±8.11)×103/L,病理妊娠和胎兒異常時母血中FNRBC平均數量分別為(23.09±12.42)×103/L和(38.93±14.87)×103/L,病理妊娠組、胎兒異常組與正常妊娠組相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意義(F=25.927,q=4.236、10.674,P
2.2 各組孕婦不同孕期母血中FNRBC計數比較
在正常妊娠組,隨著妊娠時間的延長,母血中FNRBC檢出數逐漸增多,但各期之間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病理妊娠組孕中期和孕早期相比FNRBC數量差異無顯著意義(F=17.325,q=2.112,P>0.05),但與孕晚期比較差異有顯著性(q=9.827,P
2.3 母體外周血中FNRBC數量與孕周的關系
正常妊娠組和病理妊娠組的母血中FNRBC數量與孕周呈正相關(r=0.491、 0.500,P0.05)。
2.4 胎兒異常組胎盤絨毛細胞核型及胎血染色體異常與母體外周血中FNRBC數量的關系
子癇前期病人的胎盤絨毛切片中可見明顯的滋養細胞脫落現象,而此類病人母血中FNRBC數量則較正常妊娠時明顯升高。此外,光學顯微鏡下可見胎兒生長受限(FGR)病人胎盤絨毛滋養細胞數量減少,且細胞外基質沉積增多,說明其增殖活性明顯降低。正常核型胎兒母血中FNRBC的數量相對較少,大約每毫升有1~3個。在核型異常胎兒母血中FNRBC數量則明顯增多。胎兒異常時,母血中平均FNRBC的數量約為正常胎兒組的2~3倍,2例孕18/21三體胎兒病人達正常妊娠的6~9倍。
3 討 論
3.1 母血中FNRBC的進入方式及數量
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存在FNRBC,妊娠后由于母體與胎兒之間有母胎輸血,FNRBC有可能通過胎盤進入母體循環。胎盤在母體胎兒間作為機械屏障和免疫屏障起著重要作用。由于FNRBC需通過胎盤屏障進入母體循環,所以它在母體循環中的數量與胎盤解剖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密切相關。此外,胎兒本身產生紅細胞的多寡,以及母體全身免疫和對胎兒的局部免疫狀態,都是影響母體循環中FNRBC數量的重要因素。胎盤解剖結構遭破壞,通透性增高,胎兒細胞濾過增多;胎兒由于低氧等因素造成紅細胞生成增加,母體血循環中FNRBC的數量也可能升高;胎兒細胞表面抗原與母體差異大,不能被母體耐受,導致母體對胎兒細胞的破壞和清除增加,母血中FNRBC的數量則可能減少。本文結果也反映和驗證了這些理論。
胎兒細胞在母體循環中出現的時間有個體差異,文獻報道母體外周血中檢出FNRBC的時間不一,但大多在7~12周[2]。從理論上講,胎兒細胞進入母血的最早時間是妊娠5周末,此時胎兒胎盤循環建立。此后大量絨毛生長,使母兒循環間的物質交換面積大大增加,進入母血的胎兒細胞數量明顯增加。在本研究中,我們最早在孕8周母血中發現FNRBC,較上述文獻報道的時間略微提前,可能與本實驗僅用了單密度梯度離心法及瑞氏染色,操作步驟少,減少了細胞丟失,更多地保持了細胞形態的完整性有關。但我們在正常妊娠組仍有3例未發現FNRBC,占4.41%,分析可能與樣本個體差異以及實驗中的各種影響因素有關。
3.2 母血中FNRBC數量與胎兒、胎盤生理性變化的關系
有學者認為,母血中FNRBC數量在孕12~14周左右最多[3],其后隨孕周增長而逐漸減少。也有報道提出,母血中FNRBC數量與孕周無關[4]。本實驗中,我們對正常妊娠組、病理妊娠組和異常胎兒組孕婦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母體外周血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正常妊娠組和病理妊娠組的母血中FNRBC數量與孕周呈正相關,母體循環中胎兒細胞的比例隨孕齡而增加。我們推測,雖然隨著胎兒發育成熟,胎兒血液中FNRBC在全血細胞中所占比例逐漸降低,但同時胎兒的血容量逐漸增加,與母體交換加快;而且隨著胎盤體積增大,使母兒間循環物質交換面積大大增加;此外,胎盤血流量隨妊娠進展而逐漸增加,這些可能是母血中FNRBC數量隨孕周顯著增加的原因。異常胎兒組母血中FNRBC數量與孕周無明顯相關性,可能與胎兒、胎盤發育異常,或樣本數量較少有關。
3.3 母血中FNRBC數量與胎兒、胎盤病理性變化的關系
KADA等[5]研究顯示,在子癇前期時,母血中FNRBC數量較正常妊娠時增加。我們的實驗結果與其一致。子癇前期病人妊娠生理免疫抑制反應減弱,胎盤絨毛滋養細胞有脫落現象,從而增加了胎盤屏障的通透性,使胎兒細胞進入母體增多。同時,子癇前期時,由于胎母間免疫平衡失調所導致的一系列胎盤絨毛和胎盤床血管的病理改變,導致胎兒宮內缺血低氧。因而, FNRBC也可以認為是一個慢性低氧的指標。低氧時,胎兒對氧和血紅蛋白的需要增加,促紅細胞生成素增加,產生并釋放不成熟紅細胞,胎兒血液循環中的FNRBC增多。所以,子癇前期時,胎兒由于宮內缺血低氧產生FNRBC增多;胎盤通透性增高,FNRBC由胎盤漏出增加,導致母血中FNRBC數量上升。
此外,本文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在FGR時母血中FNRBC數量明顯增加,在孕中期平均(45.04±16.02)×103/L,遠遠高于同期各組水平。這可能與胎兒生長受限時,伴隨的慢性低氧和血紅蛋白增高,引起胎兒紅細胞生成和分化增強有關。另外,本文研究顯示,FGR時胎盤存在嚴重的滋養細胞數量降低,細胞外基質沉積增多。這種異常胎盤也可在子癇前期時發現,可以導致母胎運輸增加和更多的FNRBC進入母血。
本文結果還顯示,FNRBC在正常核型胎兒母血中數量相對較少,大約每毫升有1~3個。在核型異常胎兒母血中FNRBC數量則明顯增多。胎兒異常時,母血中平均FNRBC的數量約為正常胎兒組的2~3倍,2例孕18/21三體胎兒病人達正常妊娠的6~9倍。這可能與異常胎兒時,胎兒胎盤免疫損傷重,導致胎母血液交換明顯增加有關。此外,也與畸形或三體胎兒本身可產生更多FNRBC且壽命更長有關。PCR定量分析結果表明,非整倍體胎兒母血中胎兒DNA含量明顯增加。也有報道顯示孕13三體胎兒的母血中FNRBC增加[6],與我們的實驗結果一致。提示母血中FNRBC計數可以作為預測胎兒染色體異常的一個輔助指標。
綜上所述,病理妊娠和胎兒異常時孕婦母血中FNRBC數量會發生明顯改變,母血中FNRBC計數可輔助應用于胎兒異常的產前篩查。建議有條件的地方可在孕8周開始對孕婦外周血FNRBC進行檢測,如每毫升大于20個時應加強對病理妊娠和胎兒發育異常的相關檢查, 做到及早預防。
【參考文獻】
[1]周曉彬,紀新強,徐莉.醫用統計學軟件PPMS 1.5的組成和應用特點[J]. 齊魯醫學雜志, 2009,24(1):2932.
[2]周云,翟志敏,劉雨生,等. 孕婦外周血FNRBC富集的孕周選擇[J]. 臨床輸血與檢驗, 2008,10(4):99102.
[3]鄒麗,朱劍文. 孕婦外周血中FNRBC的出現頻率及其與孕周的關系[J]. 中華圍產醫學雜志, 2000,3(4):199201.
[4]仇姝, 李芹, 王建軍. 孕婦外周血中FNRBC數量與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關系[J]. 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 2008,16(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