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8: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譯文: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祖國的江山啊,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峻。
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神游于故國(三國)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傷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注釋:
1.綸巾:以青絲做成的頭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里指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灑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遙想:遠想。
4.小喬:喬玄的小女兒,嫁給了周瑜為妻。
5.羽扇綸巾:手搖羽扇,頭戴綸巾。這是古代儒將的裝束,詞中形容周瑜從容嫻雅。
6.檣櫓:船上的桅桿和櫓。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戰船。強大的敵人,又作強虜狂虜。
7.故國:這里指舊地,當年的赤壁戰場。指古戰場。
8.華發:花白的頭發。
9.尊:通樽,酒杯。
10.大江:長江。
11.淘:沖洗。
12.故壘:黃州古老的城堡,推測可能是古戰場的陳跡。過去遺留下來的營壘。
13.周郎:周瑜,字公瑾,為吳建威中郎將,時年24歲,吳中皆呼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1、尊:通“樽”,酒杯,酹:(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里指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灑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整句意思是:一杯酒寄予江河明月與我共醉吧!
2、出自自宋代詩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節選如下: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來源:文章屋網 )
背書的時間是擠出來的。在孩子早上起床穿衣時,我把昨天她誦讀時的錄音(有時候也是我自己的錄音)放給她聽,等她洗漱好,基本上也聽了好幾遍了,再練習時就流暢多了。像《師說》,這篇文章沒什么生僻字,就是文章的句段聯系不太緊密,孩子多聽幾遍就基本上能脫口而出了。
我把復習的環節控制在10分鐘之內,在開始講《前赤壁賦》時,先介紹了蘇軾其人。
抓住“蘇軾”的名字開始講。蘇老泉給自己的孩子取名“軾”,絕對不是一般的含義,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不管是面對平靜的海面,還是洶涌翻滾的大江大海,都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領航員”。“軾”的含義就是古代的馬車上最重要的橫木,沒有它,車就會散了架。蘇軾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人。其實,對于文學閱讀者而言,整個宋朝如果沒有蘇軾,宋史也會顯得蒼白不少呢。因為對于蘇軾,我的學生已經有過不少的接觸。之前學過他的《江城子》《臨江仙》《定風波》《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但那是作為詩人的坡,今天要講的是作為哲學家的坡。
我跟學生們說:“在所有中國的詩人里,盡管我特別喜歡李白、杜甫、屈原等名家大士,可是,最令陳老師敬佩的是蘇軾。如果非要按我喜歡的詩人排名,那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蘇軾。”
學生們很奇怪,紛紛問我原因。
于是,我開始跟學生們分享個中緣由。我講坡平生的辛酸歷程,講他的“佛學在心,道學在身,儒學在世”之情懷,講他的詩、文、書、畫、工(精通工務,非一介羸弱書生氣之人可比,因此即便是興修水利這樣的事務也能名流千古,杭州的蘇堤就是明證),講“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一性情耿介君子在世上享受完屬于自己的人生,居廟堂之高也好,處江湖之遠也罷,總是那么樂觀。不像時下的某些讀書人,書沒有讀幾本,事沒有經一點,動不動就“我要跳樓,我要自殺”。
全班學生哄堂大笑。
我們的學生啊,就是要有這樣的故事人物活在心中。幼而循齊,缺少這個向圣賢看齊的熏習過程,心靈是難以空遠寬大的。而教師不要畏懼跟學生海聊的時光呀!要知道在這個初次的港灣,多少學生得經由教師的判斷力而從此不再迷航!我們現在動不動就反對教師講,甚至強硬地規定教師在課堂上講話的句數,多一句都不行,這不是笑話嗎?課堂上,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應該是須講的時候一定要講,不必講的時候,多一句都唆。
在學生們會心的笑聲中,我嚴肅地告訴他們:將來有一天,你要是遇到你的知心朋友,不妨也像坡一樣,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如果你能把《前赤壁賦》《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前出師表》,甚至《太史公自序》《阿房宮賦》等名篇散文信口誦出,那么就連你的對手也絕對不敢小覷你。
一、文學翻譯的藝術魅力
(一)語言結構美音韻是語言的音樂語法,是流淌在語言結構中的節奏感和韻律美。音韻之于語言,就像樂器和樂器演奏出的音符一般。音韻是語言音樂美的體現,能陶冶讀者對于語言藝術的審美情趣。以文學翻譯中的中譯英為例。英國桂冠詩人尼丁生的詩歌《小溪》中的“Ibubbleintoebbingbay./Ibabbleonthepeb-ble”。這句詩是很有韻律,小溪歡快流淌的聲音化為了語言的音韻,流淌于作者筆尖,傳遞著可感的審美信息。如果譯為“我在鵝卵石上嘟嘟囔囔。/我在退潮的海灣里講個不停。”這樣的翻譯將溪水擬人化了,符合作者寫這首詩用的第一人稱的口吻。讀者能感受到小溪流過的聲音,但卻是一種聒噪的聲音,未傳達出小溪流淌的輕。可以將其譯為“我汩汩地流向退潮的海灣。/我潺潺地吟唱于鵝卵石之上。”這種譯法能使讀者聽到小溪流過的聲音,其中擬聲疊詞的使用也能使讀者感受到詩的音韻美。再看毛榮貴先生的翻譯“我汩汩地流向退潮的小灣。/我在鵝卵石上響聲潺潺。”這種譯法讀起來更具音韻美。因為原詩中的“bubble”“babble”“pebble”屬于尾韻,音律感極強。此句也常用來做英語繞口令的練習。毛榮貴先生的譯法將“babble”放在了句尾,且用的是四字格,不僅具有音韻美,而且將那種誦讀原詩的拗口的感覺通過后置謂語的形式巧妙地表現出來,讀來朗朗上口。語言的音韻是作者寫作情感的真實流淌,文學翻譯若能傳神地傳達原著的音韻,會給譯作增加層次豐富的美感。此外,從句式結構上來看,文學翻譯也盡顯其藝術魅力。下面以文學翻譯中的漢譯英為例。漢語句式具有整飭美。駢體文就是整飭美的代表。這種文體具有詞句整齊、聲韻和諧、辭藻華麗的特點。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時,雨雪霏霏。”這種并列的對偶句式的運用,使文章句式整齊,音韻優美。例舉汪溶培的翻譯“WhenIsetoutsolongago,Freshandgreenwasthewillow.WhennowhomewardIgo,Thereisaheavysnow.”通過這樣翻譯,通過句子之間音韻的協調,音韻和諧,句式整齊,傳達了駢體文的整飭美。
(二)意美魯迅曾經說過“意美以感心”。意美首先表現在意象美。文學作品中都蘊含著意象,意象是文學作品美感的組成部分,能夠引起讀者的藝術共鳴。好的文學翻譯不僅能夠傳達文學作品中的意象,而且還能夠進行藝術的再創造。下面以文學翻譯的中譯英為例,賞析文學翻譯中的意象美。“Oneofthoseso-berandrathermelancholydaysinthelatterpartofautumn,whentheshadowsofmorningandeveningalmostmingletogether.”此段話中包含多個景物意象,筆者直譯為“這是晚秋里冷清而又令人憂郁的日子,早晨的影子和黃昏的影子相溶”這樣翻譯似乎也翻譯出了原文的意象,但是美感不足。再看參考譯文“時方晚秋,氣象肅穆,略帶憂悒,朝翳和暮色,幾乎相接。”參考譯文用凝練的詞組將原文的意象用四字格來表達,在簡潔的篇幅里勾勒出了詩一般的意象,極具畫面感。再者,意境美也是意美的體現。意境美是由意象所組成的多維空間,是意象的情景化。同時意境也是作者情感渲染下的多維空間,與意象一起感動著讀者的心。以中譯英為例,“Graduallytherivergrowswider,thebanksrecede,thewatersflowmorequietly,andintheend,withoutanyvisiblebreak,theybecomemergedinthesea”。這句英文描繪了大江入海,水天一色的意境。其中,“withoutanyvisiblebreak”更是將大江入海的動感描繪得及其生動,參考譯文“無聲無息地融入大海,兩者渾然一體。”譯文將大江入海的氣勢磅礴表現得悄無聲息,表出來另一重意境,即將大江無怨無悔,勢在必行地與海洋匯合的意境表現出來。
(三)風格美由于譯者具有不同的文化素養和寫作風格,翻譯出的作品也具有不同的風格。以馬修?阿諾德的《多佛海岸》中的詩句為例,“Theseaiscalmtonight./Thetideisfull,themoonliesfair/Uponthestraits;ontheFrenchcoastthenight/Gleamsandisgone;……”郭沫若的譯文為“今夕海波平,潮滿月如鏡,/海峽之上空,流光照遙境。/彼岸法蘭西,燈火時明滅,/”郭沫若用整齊的五言古體詩表現出了原文的意境。雖然在形式上與原文的差別很大,但確給喜歡古體詩的讀者以審美體驗。這樣翻譯展現了中國古體詩的魅力,同時又將西方文人的審美體驗呈現給了讀者。郭沫若的譯文體現了古體詩的風格美。辜正坤對這首詩也進行了翻譯,他的譯文備受推崇。他的譯文為“蒼海靜入夜。/正潮滿,長峽托孤月;/看法蘭西岸,燈火明滅。/”辜正坤的譯文在形式上與原詩相似,保持了長短不一的句式。體現了原文多佛海岸潮起潮落的特點。此外,他翻譯時用的是詞曲的形式,翻譯出了氣勢恢宏的風格。從“看法蘭西岸,燈火明滅”就可以體味出譯文索展現的多佛海岸宏偉的氣勢。這讓讀者聯想到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所展現的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氣勢恢宏。所以辜正坤的譯文用詞曲的形式,在詩譯的“音”與“形”之間做了恰當的取舍,使譯文以詞曲的形式,譜寫了壯麗得多佛海岸,給讀者以強烈的審美體驗。
二、結語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種賞心悅目的。”文學翻譯是創造美感的過程。在文學翻譯中,我們得到了許多審美體驗。從語言文本層級的審美來看,我們看到了文學翻譯中的音韻美、詞美、句美以及段落篇章的美感。從超語言文本的審美體驗來看,我們看到了文學翻譯的意美和風格美。翻譯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從翻譯美學的角度來看,文學翻譯具有無限藝術魅力,等待人們不斷去創造和體驗。
作者:楊琴 單位:西南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 原始思維 翻譯學 思維活動
一、原始思維的特征
傳統譯論認為翻譯是一種語碼轉換,是一種直線式的文字轉換過程。但是這無法解釋翻譯最本質的東西,就研究價值和適用性來說,研究翻譯過程比研究翻譯結果更重要,因為過程研究可以邏輯地延伸到結果,反之則不行。翻譯活動就其本質而言是譯者進行思維的復雜過程,它是一種動態的發展過程,是一種思維的過程,我們應該從翻譯的主體思維入手,把思維活動和語言的運用結合起來研究翻譯,這樣就能從本質上揭示翻譯的基本規律。
原始思維的發展和主要特點如下:
原始思維(Primitive Thinking)是指原始社會人類的思維,即現代文明人的思維產生以前的人類的思維形態,原始思維是原本的邏輯思維,它并不應用抽象的概念,它也不像我們所熟知的邏輯思維那樣認識、判斷和推理。它是整個人類思維發展史上最初的階段,或者最原始的階段,沒有當代高度復雜的思維方式,但它是當代思維發展的基礎和源泉。其最主要特征如下。
1.原始思維的主要形式就是具體形象思維。
考古學、心理學等研究表明,原始人的具體形象思維能力要比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強得多。形象思維作為思維的一種形式,來源于理性認識,其實質在于借助各種形象,比如物體、景色、圖片、想象等手段思考,對看似抽象的事物進行形象化處理,從而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當然除了具體形象思維之外,原始思維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抽象邏輯思維的內容,它的抽象性本身就包含于具體形象性之中。邏輯性的抽象思維是在人類不斷演化,尤其是在不斷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同樣完善了人類的整個思維活動。
2.原始思維具有神秘性的特點。
在原始社會條件下,人們由于知識和科技掌握不足而不能很好地認識和理解許多自然現象,對于這些未知的事物,他們一方面運用描述和記錄等最原始的思維形式了解和認識事物,另一方面用虛幻、假想的方式,把大腦里所產生的幻想、想象、情感等最原始的人性因素滲透到對客觀物體想象和描述之中,這樣就使很多具體的事物有了虛幻性、神秘性的特點。
3.原始思維具有適用性特點。
人和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于,人有意識、思維,有目的地活動和思考。人類為了發展的需要而認識、利用和改變自然,這種改造使原始思維具有實用性的特點。隨著人的思維水平的不斷提高,從最初的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從而進一步地認識和改造自然,通過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探索,在各種思維的引導下進行自身發展需要的生產活動,從而使人類社會不斷發展。
二、譯者的翻譯思維與翻譯的關系
翻譯的本質就是譯者進行思維的過程,而整個翻譯活動的主題就是譯者。翻譯如果沒有譯者的思維活動,則兩種語言之間的語際信息就很難實現。在翻譯的思維活動中,譯者既要弄清楚各個概念的確切含義,又要用邏輯思維等手段進行推理、分析和判斷,最終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譯者翻譯思維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翻譯的成敗和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溝通和交流的成敗。
下面對翻譯思維的三個層面,即抽想象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作探討。
1.抽象思維與翻譯。
翻譯除了要忠實于原文外,還要譯出原作所傳達的神韻,使讀者獲得原汁原味的體驗,這就需要譯者運用抽象思維能力對譯文進行加工,從而盡量使譯文在神韻上再現原文。抽象思維能力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基礎,譯者要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理解、轉換或再現原作的面貌。如:
Sophie felt a knot tighten in her stomach.She was certain of it too.(The Da Vinci Code)
索菲亞覺得心揪得更緊了。她可以肯定這一點。(達?芬奇密碼)
對畫線部分進行直譯,則可以翻譯為“索菲亞感到自己的胃上打了個結”。在漢語的背景下,讀者就會理解為她胃疼。這會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此處譯者運用抽象思維的能力打破了原有想象的束縛,對原語中的形象做了轉換,從而更好地再現了原作的思想。
2.形象思維與翻譯。
形象思維作為原始思維中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是譯者從事翻譯的必不可少的思維活動。在文學翻譯中,譯者一般要采用“語言―形象―意思”的模式,也就是先了解原文的語言特點,再利用形象思維將事物的形象進行轉換,然后用另外一種語言,把原作的意境表達出來,使讀者得到同樣的啟發和美感。如: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例的“江山如畫”一句有多個版本,“fair as a painting”,“make a vivid picture”,“a picture of rivers and mountains”等。從字面意義上講,上述版本都能體現原文的意思,但是“畫”這個字不能簡單地翻譯為“picture”和“painting”,而應該是“雄偉壯麗的山水”,最后那個版本更好地利用了形象思維的手段,準確地把握了原意,很好地體現了江山如畫的情景。
3.靈感思維與翻譯。
靈感思維是譯者通過對原語的理解和通篇思考,在原文所表達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達到一致后所產生的獨特的思維形式。譯者和原作者在意義的表達上產生了一定的共鳴,也就是平常所提到的“神來之筆”。它來自于譯者的苦苦思索,孜孜不倦的勞動和思維,在詩歌、散文中的靈感翻譯中最突出。如: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詩詞)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a strong desire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許淵沖譯)
我們看許譯的版本,“to face the powder”直譯為“面對強權”,引申為“面對強權不退卻”,“not to powder the face”采用了名詞動詞化的手法,將這種意境惟妙惟肖地展現出來,譯文曲盡其妙,回味無窮。
三、結語
文章通過對翻譯思維和翻譯實踐的闡述,說明了當今翻譯學的發展方向應該以譯者的主體思維性為中心,迄今為止,翻譯學仍然是一門有爭議的學科,希望本研究對翻譯學構建的理論思路、方法論等方面產生較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琛明.論翻譯存在和翻譯思維[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
[2]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丁由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81].
[3]董史良.翻譯的思維問題[J].中國翻譯,1988,(3).
[4]Brown.Dan.The Da Vinci Code[M].New York:Random House,2003.
[5]丹?布朗.朱振武等譯.達?芬奇密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Brown.Dan.Digital Fortress[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8.
[7]丹?布朗.朱振武等譯.數字城堡[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8]張愛玲.張愛玲全集[M].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1995:255.
[9]鄧燕.東西方文化沖突中的身份建構―以張愛玲自譯為研究對象[J].名作欣賞,2012(12):165.
引用宗白華先生《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一文中的這段文字,是想讓讀者體會中國藝術的美學法則“虛實相生”所形成的一種空靈動蕩的空間感和意境,體會其中“小中見大,虛中有實”(沈復《浮生六計》)的獨特民族美感,體會其中的獨有的生命自由感。宗白華先生在對中國的戲曲、繪畫、書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藝術形式中的虛和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后,指出中國傳統藝術很早就創造了這種“使真和美、內容和形式高度地統一起來”的民族獨有的“現實主義的表達形式”。其實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也存在著大量的虛實結合現象。
理論認識
虛實是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中的一對范疇,而藝術理論中的虛實結合說,則是源于古典哲學中的有無相生論。《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虛可以存實,無可以生有”思想,莊子的“虛室生白”“唯道集虛”思想,都說明“無”與“有”的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這個道理運用到藝術審美之中,便有了強調空間之美、無之美的理論。中國人在藝術上是聰明的,不愿意使盡渾身解數向人們纖毫畢現地直接描述什么,而把藝術感覺、藝術想象的空間留給人們,讓人們自己去品味、揣摩、思尋、追索那些不可言傳的“大音”“大象”――美的極致,從而創造“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
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篇中說“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又說“隱者,不可明見也”。隱藏于“虛白”中之情是含蓄的;隱含的、看不見的、在“虛白”處流動蕩漾的情感,才是詩詞表達的重點。詩詞作品在以具體的形象表達含蓄的情感時,常留有“虛白”,即含有未直接說出來的多種情意。正如劉禹錫所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工于詩者能之。”司空圖稱此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是上述理論的延伸和發展,是實景外的虛景,是虛實結合的產物,中國詩詞的意境說由此而出。所謂“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清?笪重光《畫筌》)。
閱讀鏈接
【古人論“虛實”】
1.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詩之工拙,句之軟健,在筆力氣勢,不在用字虛實也。用虛字者,能 A ,使虛字如實字,則 B ,句自老成。用實字者,能 C ,使實字如虛字,則 D ,句自峭拔。是在平日體貼之功,臨文運用之妙耳。用 筆 果 超 妙 運 氣 果 雄 渾 則 勿 論 用 虛 用 實 皆 可 成 妙 句 也 何 必 定 忌 虛 字 耶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三)
(1)下列詞語應分別填入原文哪些地方?
化實如虛:_____ 莊重精當:_____運虛為實:_____生動空靈:
(2)請給文中畫橫線文字加上標點。
(3)作者認為用字“虛實”的關鍵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A.貫休曰:“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兒啼索樹上鶯。”景實而無趣。太白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景虛而有味。
B.寫景述事,宜實而不泥乎實。有實用而害于詩者,有虛用而無害于詩者。此詩之權衡也。(謝榛《四溟詩話》)
為什么說貫休詩句“無趣”,而太白詩句“有味”?請結合語段B作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涵形式
在古詩文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古詩文中的“虛”是指情感、氛圍、格調等主觀因素。具體說來,詩文中的“虛”包括:
(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就是以繁華的夢境來反襯現實處境的悲哀。
(2)已消失的境象。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并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
(3)將來的境象。這類虛境現在還沒有發生,但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最典型的就是柳永的《雨霖鈴》,詞中云:“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中別后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作者虛寫別后生活,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
(4)想象中對方的境象。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寫思親,從側面設想對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現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古詩文中的 “實” 是指生活形象等客觀因素: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通常我們把從正面直接寫某一事物的寫法叫實寫;而把以此物寫彼物,從側面烘托映襯某一事物的寫法稱為虛寫。藝術作品常常虛實結合,相得益彰。虛虛實實、實實虛虛,使藝術作品波瀾起伏,意味無窮。虛與實的關系有以下幾種:以虛寫(襯)實、以實寫(襯)虛、由實入虛、由虛入實、化虛為實、化實為虛、虛實相生等。
(1)以虛寫實。虛筆能為讀者提供一個聯想和想象的廣闊空間,讀者可以利用聯想和想象去組接生活的畫面,對詩歌的形象、意境進行獨到的補充擴展和再創造,在其自由構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得到審美發現的滿足和藝術欣賞的美感,這正是虛法的魅力之所在。如:“冬前冬后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樹頭樹底孤山上。冷風來何處香?忽相逢縞袂綃裳,酒醒寒驚夢,笛凄春斷腸,淡月昏黃。”(元?喬吉《[雙調]水仙子尋梅》)即以實景之冷寫心境之愁傷。
(2)以實寫虛。讀者在鑒賞中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通過想象補充畫面內容,從而獲得審美的體驗。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實寫作者和童子的對話,而詩人“問”的內容省去了,隱者是什么樣子的也沒有介紹。但我們可以想象得出隱者出沒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澗小溪之旁……這種以實寫虛的手法,也可以稱之為詩歌中的空白藝術。再如同樣是“愁”,在賀鑄筆下是“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在李清照的詞里“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繁重至于“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之長是李白的“白發三千丈”;愁之深是李頎的“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 這種用比喻來抒情的寫法,以實寫虛,化無形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更富感染力。
(3)虛實相生。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如:“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唐?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前四句,只一句寫晉軍,往下全寫東吳,可謂實寫東吳,虛寫晉軍。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則是相輔相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寫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虛實相生,蘊含幽隱、深遠之情,與具體、顯露之景相連,它是有限與無限、確定與虛無在詩中的高度統一,它使詩詞充滿空靈,寄旨深遠;它于想象、時空和內涵上拓展了無限空間,呈現立體多維狀,從而使詩詞具有多樣的審美意象,實現了詩人與讀者審美的互動;使讀者的審美精神遨游于“無往不復的天地之際”,于有限中見到無限,又于無限中回歸有限,感受著天地間一陰一陽、一虛一實流動著的生命節奏;使藝術意境成為生命運動的一片無盡律動。
閱讀鏈接
【詩詞中的“虛實”賞析】
3.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涼州詞(其一)
張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1)“無數鈴聲遙過磧”句表現了怎樣的邊塞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詩運用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的詞,回答問題。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1) 前六句三度對比,請具體分析是哪三組,并請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名句,怎樣理解此句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發現
韋蘇州曰:“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白樂天曰:“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司空曙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三詩同一機杼,司空為優。(謝榛《四溟詩話》)
5.請分析為什么“司空為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依次為D、A、B、C(2)用筆果超妙,運氣果雄渾,則勿論用虛用實,皆可成妙句也,何必定忌虛字耶?(3)平日體會,臨文運用。
2.貫休詩句“泥乎實”而“害于詩”,無詩味;太白詩句運用夸張等手法,“有虛用而無害于詩者”,引發讀者想象,故“有味”。
3.(1)長長的駝隊行進在廣袤的沙漠上。(2)遠與近、高與低、動與靜、抑與揚的襯托對比。前兩句實寫,后兩句以虛為主,虛中有實。
4. (1)①春花秋月之無休無盡與人間多少往事的短暫無常對比;②“又東風”與“故國不堪回首”的變化無常相對比;③“雕闌玉砌應猶在”與“朱顏改”對比。“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唱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唱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惆悵之感。
【關鍵詞】教師 課堂 學生 背誦 詩文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B-0071-02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背誦提出了“背誦一定數量的我國古代詩文名篇,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為形成傳統文化的底蘊打下扎實基礎”的要求,可見,背誦在語文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語文中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學習活動。
在背誦這個記憶活動過程中,學生往往表現出不同層次的差異,有的學生過目不忘,有的學生反復幾次就能完成任務,有的學生背半天仍記不住。這些差異固然和他們的基礎、智商、學習態度有聯系,但并非是決定因素。筆者把“當堂授課當堂背誦”作為教學語文背誦篇目的目標,把“背誦方法的指導與技巧的點撥”貫穿于詩文背誦教學,借鑒他山之石,得出有效背誦詩文的“六招”:“美術招”“音樂招”“體態招”“慧眼招”“肢解招”“暗號招”。事實表明,“六招”背誦教學方法的實施,讓學生的背誦活動變得輕松,記憶的個性潛能與差異得以最好地激發和均衡,給學生帶來了學習上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一、美術招
中國詩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大量借景抒情、用意象去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為“美術招”提供了豐富的畫源。如陶淵明《歸園田居》、王維《山居秋暝》、姚鼐《登泰山記》等都可以運用這些方法。“美術招”即采用畫簡筆畫的方式把詩文所寫的景、物、境大致勾勒出來作為背誦的提示畫在黑板上或紙上,讓學生看著畫依著一定的次序去吟讀、背誦,反復幾次,再要求學生把畫“印”在腦海中,在無圖狀態下進行初步的“熱背誦”,課后早晚讀節再進行背誦鞏固。這樣直觀形象的背誦方法能讓學生背誦輕松過關。為活躍課堂,也根據學生的特長特點,在用此招法時可按三種方式進行:一是老師在黑板上作畫;二是學生自己在草稿紙上作畫;三是幾個學生在黑板上合作畫。
例如,以“美術招”背誦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看圖示吟背:①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②羈鳥戀舊林,③池魚思故淵。④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⑤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⑥榆柳蔭后檐 ,⑦桃李羅堂前。⑧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⑨狗吠深巷中,⑩雞鳴桑樹巔。末段看總圖: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二、音樂招
中國許多古典詩文意境優雅清麗,有高山流水的韻味,有古韻繚繞之雋永,故古人非“讀”詩而是“吟”詩。后人據此為詩文譜之成曲,被廣為演奏或傳唱。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鈴》、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聲聲慢》《一剪梅》、王維《山居秋暝》等。在教授此類詩文時,不應錯過這些“美唱”。而且,記住了歌,學生就能記住詩文,一生受用。使用“音樂招”時,老師可以上網搜索要背誦的詩文的歌譜,下載打印分發給學生,并在課堂上用媒體設備放音樂給學生聽、學、唱,達到背誦目的。在優美的歌聲中,在抑揚頓挫的樂聲里,學生不知不覺就能背誦全文。
例如,以“音樂招”背誦柳永的《雨霖鈴》。在賞析完此詞的基礎上,學生初步有了作者與朋友難舍難分離別之情的心靈共鳴,然后播放《雨霖鈴》歌曲的視頻。唯美的水墨畫面,真切動聽感人的旋律,讓學生受到“視聽”的沖擊。接著,老師分發打印的歌譜稿,老師或音樂特長生唱簡譜,學生跟著唱詞。有一定的熟悉度后,再放視頻跟唱(或是錄音機或是手機),直到學生耳熟能詳。
“音樂招”一反傳統的詩文背誦模式,形式新穎,令人耳目一新,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可以得到美感熏陶,因而備受歡迎。
三、體態招
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教育家西塞羅說:“一切心理活動都伴有指手畫腳等動作。雙目傳神的面部表情尤為豐富。手勢恰如人體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連最野蠻的人都能理解”。教師的體態語作為一種課堂特殊的“教學語言”,它往往傳遞的背誦信息更形象,表現更有趣,方法更通俗。“體態招”即在課堂上就背誦任務用“指手畫腳”、“擠眉弄眼”的“啞語式”輔助或讓學生自己運用這種方法記住詩文,且還能領會和體驗到來自背誦文本的內容和情感。背誦王羲之《蘭亭集序》、李白《蜀道難》等均可采用這一方法。
示例:以“體態招”背誦李白《蜀道難》第一段前四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眼睛往上看,兩手交插放胸前,表情露出感慨的神態,讀“噫吁嚱!危乎高哉!”接著用右手比劃“之”字形從低至高,最后手往天上指,讀“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左右手各伸出一個手指,讀“蠶叢及魚鳧“,用一個打開的手勢意讀“開國”,神態左看右看,意指“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用手勢打出“四”和“八”,念“爾來四萬八千歲”,接著擺手,并且用右手一點,讀“秦塞”,用左食指和右食指一鉤,讀“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左手徒手畫Λ型,再兩臂擺飛狀,讀“西當太白有鳥道”,接著用右手從豎著的左手平行而過,讀“可以橫絕峨眉巔”。)
四、慧眼招
中國的詩文,文詞凝練,駢偶運用,字句工整,反復回環,一唱三嘆。“慧眼招”即要求學生在背誦的時候用一雙“慧眼”去善于發現背誦文本的句式規律,抓住重點詞語,像挖地瓜一樣,只要抓住一根藤,就會把地瓜拽出來。這一方法可用在王勃《滕王閣序》、杜牧《阿房宮賦》、《詩經·秦風·無衣》等全文,韓愈《勸學》、賈誼《過秦論》等某些片段上面。
示例:背誦詩經《秦風·無衣》的“慧眼招”。
只要重點記住了圈出來的詞語,再記住相同的詩句,且在“同仇”、“偕作”、“偕行”做一些邏輯上的記憶,即我們的士兵先在思想上“同仇”,接著在平常的訓練中“偕作”,最后是大家一齊去抗擊西戎入侵者而“偕作”。故用這樣的“慧眼”方法去處理類似在形式上有“藤”(不畫框)貫串其中的詩文,格外記住不同的“地瓜”(畫框的),如此背誦顯得容易和輕松。
五、肢解招
有些詩文一些段落,篇幅既長又無景無物,理論性較強,相對比較枯燥。“肢解招”即化大段為小片段,化小片段為小層次,一句句吟讀,一句句背誦,從慢至快,從快到“自動化”,然后再回過頭背誦進行“回環”連接,直至全文,熟能生巧。如司馬遷的《屈原列傳》、李密《陳情表》、賈誼《過秦論》等。
例如,用“肢解招”背誦司馬遷《屈原列傳》第三段中小片段。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上面引用的是一些“議中有情”的句子,如果不用方法加以點撥就讓學生背誦,學生會覺得沒有樂趣。所以在授課的時候讓他們對這個片段進行小層次的劃分,“肢解”成四部分(上段已用單豎線劃分),并講明第一層是為什么寫《離騷》,第二層是“離騷”之義,第三層是小釋“天”和“父母”,第四層是承接第三層進一步議人遇到困難時出現的常情。“肢解”后,教師再通過語言的引導(問層義)讓學生一一用原文回答,反復回答與吟詠,達到鞏固記憶即可。
六、暗號招
“暗號招”即在學生初步理解和背誦詩文的基礎上,用老師出上句學生答下句、學生出下句老師答上句等方式來考查和鞏固學生背誦的一種招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使進行中的背誦課堂更加活躍,學生更加興奮,往往都搶著答“暗號”,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氛圍,這樣學生就有了背誦的興趣。這一方法對在古詩文中出現的整句、駢偶句、名句尤其有效。
示例:
師:無邊落木蕭蕭下; 生:不盡長江滾滾來。
生:鐵馬秋風大散關; 師:樓船夜雪瓜洲渡。
男:此情可待成追憶; 女:只是當時已惘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