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

時間:2023-05-30 09:48: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成語典故,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成語典故

第1篇

[釋義]剛:強硬。愎:固執;任性。剛愎:倔強固執;不接受別人的意見。自用:自以為是。固執任性;自以為是。

[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剛愎不仁;未肯用命?!?/p>

[正音]愎;不能讀作“fù”。

[辨形]愎;不能寫作“復”。

[近義]我行我素

[反義]虛懷若谷從善如流

[用法]含貶義。形容人任性;自以為是。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聯合式。

[辨析]~和“我行我素”;都有“不接受別人的意見;自己做自己的”意思。但~含貶義;偏重在“頑固任性;自以為是”;“我行我素”偏重在“照平常的一套去做。”

[例句]:老王這個人太~;根本就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第2篇

我想在電腦上看電視,可是沒有聲卡,也只能看著耳機望洋興嘆了。知道有哪些望洋興嘆的可以知道摘抄的好句子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望洋興嘆的造句,供大家參考。

一、望洋興嘆含義望洋興嘆(wàng yáng xīngtàn),漢語成語,意思是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出自《莊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p>

二、望洋興嘆典故秋天按時到來,千百條河川都奔注入黃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遙望兩岸洲渚崖石之間,辨不清牛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黃河之神)便欣欣然欣然自喜,以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這里了。他順著水流向東走,到了北海(今為渤海)。

他向東遙望,看不見水流的盡頭。于是,河伯才改變了他的神態,茫然地抬頭對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說:“俗語說:‘自以為知道很多道理,沒人能趕上自己了?!@正是說我呀。而且,我還曾經聽說過有人貶低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節義,開始我不相信?,F在我看到你的浩瀚無窮,如果我不到你的面前,那是多么危險,我將會永遠被有見識的人譏笑了?!?/p>

北海若說:“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談海之大,因為它被狹小的生活環境所局限;夏天的蟲,不能跟它談冬天的冰,因為它受到氣候時令的限制;知識淺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談大道理,因為他被拘束于狹隘的教育。現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談論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條川流都歸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時候才停止而不溢出;從尾閭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流盡而又不空;無論春天或秋天,大??倹]有變化;無論干旱水澇,大海永遠沒有感覺。這就是大海勝過江河水流之處,海水不能以容量來計算,但我從來沒有以此自夸,我自以為形體同于天地,氣魄受于陰陽,我在天地之間,好象太山上的一塊小石,一株小樹,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會因此自大呢。請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內,不就象一小塊石頭浸在大湖里嗎?整個國家在四海之內,不是象太倉中的一粒細米嗎?世上的物類數以萬計,人只是萬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許多人,生長了許多谷物糧食,通行著許多舟船車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與萬物比較起來,不是象馬身上的一根毛嗎?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繼承和爭取的,講仁義的儒者所擔憂的,講任勞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這些東西。可是伯夷卻為了節義之名而辭讓不受,仲尼為了顯示多知博聞而講個不停,這是他們在自我夸耀,不是像你剛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樣嗎?”

三、望洋興嘆造句1.望洋興嘆的人,永遠達不到成功的彼岸。

2.文獻學的范圍很廣博,有些人不免望洋興嘆,趑趄不前,這是很自然的事。

3.招工時,小胡不巧生病住院,他只能在病床上望洋興嘆。

4.他成績很好,但家里沒錢,別人上大學時他只能望洋興嘆。

5.他不懂古文,面對圖書館里滿架的中國歷史資料,只能望洋興嘆。

6.本想去聽音樂會的,可票價卻讓我望洋興嘆。

7.他學習那么好,我能做的只有望洋興嘆。

8.眼前的高樓洋房、豪華轎車讓普通百姓望洋興嘆。

9.班長年級第一的成績令我望洋興嘆。

第3篇

關鍵詞:歸化理論;異化理論;典故成語

中英兩種文化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漢語典故成語的翻譯中,我們應注重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及習慣,使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能更加的真實。歸化理論的應用,能讓西方讀者能在本國的文化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形象特征,更加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

一、歸化理論

歸化理論是在1995年由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形》一書中提出來的。歸化理論是指要把源語本土化,它采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簡言之,就是要求譯者向譯文讀者靠攏,采取譯文讀者習慣的譯語表達方式傳達原文的內容,如把“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譯為 “一箭雙雕”、“一舉兩得”就屬于歸化譯法。因為翻譯的目的主要是文化的傳遞與交流,因此漢語典故成語的翻譯應以歸化策略為主,很多成語在譯入語中無法找到相對應的表達方式,有時候即使翻譯出來了,也無法將成語本身的內涵表現地淋漓盡致,因此翻譯時也需要結合異化的翻譯策略。

二、漢語典故成語的定義及特點

漢語典故成語,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在長期的使用和錘煉中形成的,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既代表一個故事典故,又是一種現成的話,有著豐富的比喻及引申意義。

(一)四字性

漢語典故成語的特點就是簡短精辟,有些成語是從非四字的話語中提煉出來的,成語的結構多為四字短語,音律均衡,節奏感強。如“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保ā睹献??梁惠王》上篇)??讨矍髣Γ骸俺擞猩娼撸鋭ψ灾壑袎嬘谒?,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由此可見,漢語典故成語的四字性非常明顯。

(二)來源的廣泛性

漢語典故成語來源廣泛,但其主要來源于:(1)歷史事件和歷史故事,如“圍魏救趙”、“負荊請罪”等(2)神話故事,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3)寓言,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長”等。(4)民間傳說,如“水漫金山”、“斷橋結緣”等。(5)文學作品,如“樂不思蜀”、“三顧茅廬”等。

(三)民族性

漢語典故成語還具有民族性,反映民族特色,典故成語背后都有一個相關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或給人啟發,或給人警示,含義深刻,內涵深遠。如“臥薪嘗膽”,出自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字面含義是“躺在草席上,嘗苦膽”,在使用時形容人刻苦自立,立志雪恥圖強,最后苦盡甘來。漢語典故成語感彩豐富,思想內涵十分深刻,反映中國文化特點,所以具有很強的民族性。

三、歸化法下漢語成語典故的翻譯

歸化法指導下通常采取意譯的翻譯方法。意譯是指將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做釋義性解釋,在轉換過程中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但又忠實于原文意思。

下面筆者通過一些例子對比歸化和異化理論指導下漢語成語典故的翻譯。

(1)“剖腹藏珠”的意思是剖開肚子把珍珠藏進去,比喻“為了一點小利益而犧牲大利益”。

譯文1:“cut open your stomach to hide a pearl”(異化)

譯文2:“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歸化)

譯文1采用了異化的方法,直接按照漢語的習慣將其字面意思表達了出來,但是這種譯法,雖然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特色,但會使外國讀者,不知所云。譯文2采用了歸化的方法,從英語中找出了對等語,這樣的譯法才能更精確的傳文達意,使外國讀者獲得與本國讀者相同的感受。

(2)“畫蛇添足”的意思為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錢歌川將其英譯為“adding feet to a snake while drawing it”這種譯法雖然也能外國讀者明白其字面意思,但如果譯為“paint the lily”這種地道的英語表達,就更能使外國讀者心領神會。有些成語在外語當中很難找到對等語,但有些也能在外語中找到,所以,在能夠找到對等語的前提下,翻譯時最好能采用歸化譯法。

(3)“嗟來之食”意思是憫人饑餓,呼其來食。錢歌川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將其譯為“Holla, come and eat!”將其諷刺意味,直觀的再現給了讀者。K.L.Kiu 與錢歌川不同,它采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將其譯為“A Matter Of Dignity”,將成語的引申意義譯了出來。

漢語典故成語當中有許多是包含人物形象的,如“東施效顰“、 “毛遂自薦”、“程門立雪”等,在翻譯這些成語時,該如何翻譯才能讓讀者更加準確深刻的理解這些人物形象及成語的內在含義呢?

(1)“東施效顰”

譯文1:“Tung Shi imitating His Shi”(異化)

譯文2:“Zhu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ur, whose endeavours to imitate the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歸化)

譯文1是楊憲益先生譯的,采用了異化的翻譯方法,把東施和西施兩個中國的人物形象,采用了音譯的形式將其譯出,體現了本國文化特色,但是對于西方讀者來說,他們不知道西施是誰,也不知道東施是誰,所以楊憲益先生的譯文對于文化交流來說,毫無意義。譯文2 是霍克斯譯的,它采用了歸化的譯法,彌補了文化空缺,使西方讀者能更形象生動的感受人物特點。由此可見,有些時候歸化譯法要優于異化譯法。

(2)“班門弄斧”的意思是在魯班面前擺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譯文1:“display ones slight skill before an expert”.(異化)

譯文2:“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Lu Ban, who is a master carpenter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歸化)

由此可見,歸化法在信息傳播及文化交流中,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彌補外國讀者的文化缺失問題。但是,我們也不應拋棄異化的方法,我們應將二者結合起來,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四、結語

h語典故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改革開放和中西方的交流變得頻繁,文化傳播也變得意義重大。正確翻譯漢語成語典故,有助于推動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但這并非一件易事,譯者不僅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應靈活運用翻譯方法,力求在翻譯時能保留民族文化特色,歸化理論的應用給譯者提供了很大的理論指導,但譯者在翻譯時也應靈活應變,最好把異化和歸化理論結合起來,使其二者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kon/ NewYork: Routledge,1995

[2]程思琪.從翻譯理論看漢語成語的英譯問題[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鄧維軍.杜彥強.漢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特征及英譯方法[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2):108-110.

[4]杜彬.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下的漢語習語英譯研究[D].吉林大學,2010.

第4篇

小小的廂房里站著五個男子,當中還坐著一個老者,老者面容清古鶴發童顏,若是有那見過的人在此定然一眼就能認出這就是大夏護國靈師,蘇家的老家主蘇護。知道有哪些成語典故的可以值得摘抄的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鶴發童顏成語典故,供大家參考。

一、鶴發童顏含義鶴發童顏(hè fà tóngyán)是指滿頭白發,面色紅潤;形容老年人氣色好,精神旺。出自于黃宗英《大雁情》:“我看見一些鶴發童顏的科學家,奮發挺進,拾級而上。”及田穎《夢游羅浮》詩:“自言非神亦非仙,鶴髮童顏古無比。”

二、鶴發童顏典故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五回:“(華佗)童顏鶴發,飄然有出世之姿?!?/p>

三、鶴發童顏造句1.老爺爺天天堅持鍛煉,雖然已年逾古稀,卻仍是鶴發童顏,神采奕奕。

2.這老頭鶴發童顏,精神抖擻。

3.年逾古稀的張老伯鶴發童顏,走起路來卻健步如飛。

4.對面走來一個鶴發童顏的老大爺。

5.這位年逾古希的老人,鶴發童顏,健步如飛。

6.那位鶴發童顏的老翁,就是四十年前名噪一地的歌星。

7.鶴發童顏的李大夫,仍能每天出診。

8.只見路旁走過兩個老者,都是鶴發童顏,滿面春風,舉止大雅。

9.我爺爺是位鶴發童顏的矍鑠老人.

10.太太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

11.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

12.老子像由純銅鍛造而成,像高2.8米,鶴發童顏,神態安詳。

13.看著屋內的擺設、夢中聞到的雞鳴犬吠,如今又有鶴發童顏的仙人,莫非老天看我可憐,真的時來運轉,若真是如此,那在青樓煙花柳巷受到白眼冷暖我也認了。

14.原本正在隨意觀察這屆新生的那名鶴發童顏的場外老者,剛察覺到這里的嚴肅氣氛,便把目光投向了這里。

15.師伯正在跟一個鶴發童顏的老道聊天,那老道穿著一身半新半舊的道袍,站在那里,給人一種出塵之感。

16.一個鶴發童顏的老道從山門之中走了出來,長袖一揮之下,只要是在吵鬧的人都飛上了半空中,面紅脖子粗相當痛苦的樣子。

17.那老者鶴發童顏,清雅飄逸,慈眉善目,須發如雪,定是位修道有成的老神仙。

18.楊帆面前有一位白發蒼蒼卻目光矍鑠的老人,用之鶴發童顏絕不為過。

19.秦世沅年約七旬,鶴發童顏,精神奕奕,一襲寬松的灰衫罩在身上,顯得有些出塵,此時他正一手持茗、一手執棋子,皺著眉頭作思索狀。

20.張三來到老人身邊,見那老人鶴發童顏一副神仙的樣子。

21.遠處,鶴發童顏的族長彭闊海把整個過程盡收眼底,望著彭沖那頑強舞動著的瘦小身影,老人溝壑迂回的面孔上布滿了難言的無奈…

22.而他對面則是一個身著道袍鶴發童顏的老者,老者的身邊則也是一身著中山裝,臉色蒼白的老者。

23.伴隨一聲輕嘆,一道白色的身影出現在男子面前,他鶴發童顏,須發皆白,卻散發著如月剔亮的光芒,瞳孔布滿滄桑,正是那叫依南山的白衫老者。

24.來人是個老者,長得鶴發童顏,身量瘦小,穿著不僧不道亦不俗。

25.蕭寒就看向那幾個老者,一共是三人,個個都是鶴發童顏,氣息龐大巍峨,行走之間,如龍似虎,顯然是將肉身錘煉到了極致。

26.在鄭家寨的一座頗具古風的房子里,躺著一位鶴發童顏的老人,旁邊或坐或站著一堆人,老少皆有。

27.從殿內樓閣中緩緩走出一老者,鶴發童顏,春風滿面,身著紫金衣衫,想必這便是凌虛門掌門靈虛子。

28.此人仙風道骨,鶴發童顏,一張方臉甚是正氣凌然,著一身寬大道袍,一對大袖隨風而動。

29.為幾個少年考核的是一個鶴發童顏的老者,年約七荀,此時正在檢查品評少年煉制的丹藥,時而搖頭,顯然少年丹藥有瑕疵,時而露出滿意贊許的微笑,顯然丹藥煉制的不錯。

30.拄著龍頭拐杖,鶴發童顏的張暮抱屈道。

31.一身白衣的是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面無表情;

灰衣的則是一身道袍的形象打扮,此人嘴角帶著一絲獰笑。

32.這是個白須白發的老頭,鶴發童顏。

33.那叫虛眉的老者,又是一笑,抬頭間,只見他鶴發童顏、須髯若神,若不是一身敝裘破冠,只當是仙中人物。

34.只見從天空中站著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這位主考官見到該老人,連忙向他作揖,參見大長老。

35.隱休身旁的老者鶴發童顏,似乎是大傷初愈,臉色還有些蒼白,感激的看著武原,躬身道:“老朽葛離,多謝大師救命之恩!”。

36.一塊大石在鐘良面前緩緩移開,現出了一個山洞,一股熱氣撲面而來,一名鶴發童顏,身形不高滿面紅光的老者從山洞里緩步走了出來。

37.鐘下有個八角石桌,四個石凳,亭中一個老道朝東坐著,黃衫輕冠,鶴發童顏,如雪胡須垂至胸前,宛如神仙。

38.靈塔之中突然出現一名身穿白色大褂的老者,仙風道骨,鶴發童顏,有一種說不清的氣勢,坐在了首位的蒲團之上。

第5篇

眾所周知,每個成語都是有一個與之相關的典故,下面,就由我來給大家講一個《聞雞起舞的成語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他有一個好朋友劉琨,常常與他同床而臥,同被而眠。-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把劉琨叫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到:祖逖和劉琨,他們每天一聽到雞叫便起床練劍,日復一日,歷盡寒暑,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練成大器,報效祖國。他們不好高鷺遠,而是腳踏實地的刻苦學習和訓練,這是非??少F的。

而我們的一些同學呢?雖然理想遠大,想成為一流科學家,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但他們嘴上說的是這些,而行動卻與說的相差太遠。一流科學家難道成天不寫作業?祖國的棟梁之才只知道打游戲,看電視?科學家、棟梁之才都是通過勤奮學習所成就的,所以我們只有踏踏實實的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還有一些同學也很用功,但是缺點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做不到堅持,所以也沒有什么效果。試想一下,如果今天你學了,明天沒學,是不是在你后天準備學時,今天學到的已經都忘掉很多了?每天要接觸的新知識那么多,只有不斷地溫故而知新,才能融會貫通。所以,我們要堅持復習,并且持之以恒。

同學們,我們要爭取和祖逖和劉琨一樣,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為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山西太原太師三附小五年級:王彬楠

第6篇

戰國時代齊國的孟嘗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養了食客三千多人,個各都有特殊的才能。一旦孟嘗君遭遇困難,食客們一定全力相助,幫他解決困難。

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嘗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請他到秦國作客。孟嘗君為了報答秦王的賞識,于是就送上一件名貴的純白狐裘,作為見面禮。孟嘗君與秦昭襄王二人一見如故,秦王對于孟嘗君的才華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為宰相。但是秦王對孟嘗君的寵幸,引起了秦國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許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說孟嘗君的壞話。起先秦王并不理會,但是大臣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進讒言,最后孟嘗君終于被軟禁起來了。孟嘗君遭到軟禁后,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寵妾燕妃幫忙。但是燕妃卻說:“如果孟嘗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樣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辦法。”孟嘗君聽了燕紀的話,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這么一件,現在要到那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

就在這時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奮勇地對孟嘗君說:“我有辦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來?!边@天晚上,這位食客就偷偷進入皇宮,學著狗叫把衛士引開,順利地偷回當初獻給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嘗君利用白狐裘收買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嘗君說了不少好話,過了沒多久,秦王就釋放了孟嘗君。孟嘗君害怕秦王臨時反悔,因此一被釋放就馬上喬裝改,趁著月黑風高的夜晚,來到了秦國的邊界—函谷關。只要通過了這道關口,秦王就奈何他了??墒乾F在是深夜,城門緊閉,根本沒有辦法出關。孟嘗君一行人內心真是急死了,城門必須等到雞鳴才會開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發現他們逃走了,而派人追趕他們,這該如何是好呢?

就在這時候,忽然有位食客拉開嗓子,學著雞鳴“喔—喔喔”,一時之間,全城的雞都跟著一起鳴叫。守城門的將兵一聽到這么多公雞在叫,以為天亮了,于是就按照規定把城門打開了。

孟嘗君一行人就這樣子平安通過了函谷門,離開秦國,回到齊國去了。

第7篇

摘 要:成語典故教學的實施,可以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高職語文教學的效率,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道德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關鍵詞:成語典故、高職語文、教學、必要性

成語典故是漢語體系中的一種重要語言形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語言現象,它是隨著人類發展而在語言文字中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高度穩定而有序的結構詞組。成語典故的巧妙運用,可以使文學作品形象生動,可以使議論辨析深刻有力,可以說它是語言文學中表情達意的畫龍點睛之筆。這也使得千百年來,成語典故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而經久不衰。高職院校作為直接向社會輸送專業技能人才的場所,依據社會人才觀的轉變,必須轉變原有只注重技能訓練的教學指導思想,提高學生文學修養,改善學生人文素質不高的現狀,系統地實施成語典故教學,恰給學校提供了這一契機。成語典故教學的實施,可以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高職語文教學的效率,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道德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一、成語典故的使用與研究現狀

信息的高度發達使青年一代的交流范圍逐步擴大化,信息的傳遞速度也成倍增加。信息時代的到來,一方面為個體或社會團體迅速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滿足了個人成長及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信息量的擴大化,信息的審核力度遠遠低于信息的傳播速度,這也就使得很多垃圾信息和不符合社會規范的信息大肆宣揚,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其中,濫用成語典故的現象表現的尤為嚴重,為教育的順利實施帶來較大不利影響。再者,目前的語文教育,強調語文應用的思想,要求語文教學要貼合社會生活實際,緊跟時展,這一思想使得很多一線語文教育工作者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間接造成了學生對成語典故的含義及應用范圍一知半解,在使用時出現誤用、濫用的現象,影響了個體思想的表達,也對傳統文化的傳播造成了一定的誤導。從這個角度而言,有必要在語文教育中加大對傳統文化,尤其是成語典故教學的力度,提升學生的個人文化修養,促進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以達到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要求。

目前國內對成語典故教學的專門研究并不多見,一般是在對某一課程教學效果提高策略研究中簡略提到,作為教學的一個手段被教育者推崇,或者某些學者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和語文學習的必要性,提出成語教學策略。如寇秀榮從挖掘成語內涵的角度提出改進成語教學的策略,為成語教學手段的選擇提供了新思路;凌火元選擇了從成語教學規律的分析入手,以規律帶動教學,把握學生學習特點,進而提高教學效率。也有部分學者對成語教學進行專門的研究,但多是把它作為第二外語,來分析其特點,進而提出對外漢語成語教學的策略。如崔娜曾對對外漢語教學中成語教學的“四字格”成語進行深入研究,以系統分析對外漢語的成語教學;周青、王美玲則充分考慮了目前對外漢語成語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并對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從對外漢語教學改革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探討,提出了較為可行的改革策略,為對外漢語成語的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二、成語典故教學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全球化經濟的到來,單純的技能型人才已變得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更渴望獲得具備高素質,且綜合素質過硬的人才以滿足全球化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這一社會大環境下,高職院校必須改變原來的辦學思路,在強化技術性人才的同時,重視對學生個體綜合素質的培養,關注學生最為缺失的人文素養,改善人才發展單一化的現狀。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要提高人文素養,一方面需要加強對其進行系統的傳統文化熏陶,另一方面,要為其人文素質的提升提供必要的環境。前面提到,成語典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每個成語典故都蘊含著一定的人生哲學,都是經典歷史故事的濃縮,且在其流傳的過程中深受人們喜愛,因此,對學生進行成語典故教學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一個可行性策略;從另一個角度講,成語典故的系統教學,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習者的文學素養,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手段,通過成語典故的教學,幫助學生學會思考人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這也是全面發展人才培養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

三、成語典故教學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快捷方式

時代的進步帶來了信息的極大豐富,這一變化為個體進行交流和資源共享提供了一個便利的平臺,為促進時代的進步奠定了基礎。但另一方面,個體過多的依賴于網絡,追求新奇事物,忽略了對中國傳統文化修養的提升,為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制造了較大障礙。因此,在教育中,有必要加大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提供必要的條件。

成語典故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最為重要而又別具特色的載體,對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般而言,成語典故多則幾個字,少則兩個字,但卻濃縮了一段經典的歷史故事或一個深刻的為人處事的道理,就成語典故本身而言,它所承載的內涵和信息,往往是歷史文化的精髓,蘊含著那個時代文化的精神和靈魂。所以說,重視對成語典故的教學和應用,不僅是提高個體的文化修養,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快捷且有效的方式。

四、成語典故教學是培養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的必要手段

據目前所掌握的文獻資料看,不少研究學者在研究中提到,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對課程教學,尤其是非專業課程,普遍存在著厭學情緒。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高職教育目標定位的偏差,導致部分學生認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只要掌握熟練的操作技能就能尋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實現自我的價值,從而對公共基礎課或選修課程持可有可無的態度,難以提起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也是學生厭學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教師不顧學生需要,沿用中專或高中的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因此,針對目前的教學現狀,有必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通過采取一定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學生積極學習。成語典故的來源一般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現,較易引起學生的好奇,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生動活潑的形式,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生樂于主動學習,并將其運用于自身的生活實際,這對于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也就是說,成語典故教學可以作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作者單位:鄭州工業安全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① 寇秀榮,挖掘成語內涵,搞好成語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年第10期

② 凌火元,把握成語規律,提高成語教學效率[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第8篇

1、濯足濯纓

(zhuó

zhuó

yīng)

成語典故:

水清就洗帽帶,水濁就洗腳。后比喻人的好壞都是由自己決定。

2、童山濯濯

(tóng

shān

zhuó

zhuó

)

成語典故:

沒有樹木,光禿禿的山。

3、頭童齒豁

(tóu

tóng

chǐ

huò

成語典故:

童:原指山無草木,比喻人禿頂;豁:缺口。頭頂禿了,牙齒稀了。形容人衰老的狀態。

4、不劣方頭

(bù

liè

fāng

tóu

成語典故:

劣:不好;方頭:俗指不通時宜為方頭。不以不通時宜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強、頑固。

5、螽斯衍慶

(zhōng

yǎn

qìng)

成語典故:

螽斯:昆蟲名,產卵極多;衍:延續;慶:喜慶。舊時用于祝頌子孫眾多。

6、暮虢朝虞

(mù

guó

zhāo

成語典故:

春秋時晉國假道虞國去打虢國,打下虢國之后,在歸途中又把虞國滅了。比喻覆滅變遷的迅速。

7、克紹箕裘

(kè

shào

qiú

成語典故:

比喻能繼承父祖的事業。

8、沉潛剛克

(chén

qián

gāng

kè)

成語典故:

沉潛:深沉不露;剛克:以剛強見勝。形容深沉不露,內蘊剛強。

9、沉痼自若

(chén

ruò

成語典故:

沉痼:積久難治的疾病。比喻積久難改的習俗或嗜好沒有改變。

10、恫疑虛喝(

dòng

成語典故:

虛張聲勢,恐嚇威脅。

11、“克紹箕裘”成語內涵

詳解:

中國古代有一句成語:“克紹箕裘”(《禮記·學記》:“良治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唐朝經學家孔穎達解釋說:“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見其父兄世業金鐵,使之柔合,以補治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學為袍裘,補續獸皮,片片相合,以致完全……善為弓之家,使干角撓屈調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業,仍學取柳和軟撓之成箕也?!边@里所說的“良冶”和“良弓”,指的是善于冶金和造弓的人。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生活在冶金人的家庭里,子弟從小受父業的漬染,往往成為補續獸皮的工匠;生活在善于造弓人的家庭里,子弟從小受父業的漬染,往往成為制造竹器的工匠。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克紹箕裘”的意思。

第9篇

關鍵詞:九年級;語文;復習;知識;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9-249-01

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是一項雜科,對于學生的各項基礎知識掌握程度有著極高的要求。特別是在九年級階段,學生面臨著中考的壓力,語文作為一項主課,對于學生的日后學習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意義,語文基礎知識作為語文知識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對于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積累基礎詞匯,為語文復習打好基礎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內容之一,良好的詞匯積累對于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對課文出現的常用詞語的掌握要達到“四會”,即會讀、會寫、會解釋、會運用。這“四會”的落腳點在于運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前段時間比較盛行的《漢字英雄》節目,其實就是對于人們詞匯知識的一個綜合考察,想要獲得“英雄”稱號,就必須掌握良好的基礎詞匯知識。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運用《漢字英雄》節目的模式,在班上開展“班級漢字英雄評選”,組織學生在年級、全校開展“漢字英雄評選”活動,以便能夠通過有效的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詞匯、積累詞匯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此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引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多觀察、多積累,遇到不熟悉的詞匯就及時的記錄下來,通過查字典、請教老師同學進行解決,一步步的消滅知識盲區,切忌不懂裝懂、存心應付。這就需要教師善于組織學生豐富詞匯積累途徑,通過小組學習、班級學習等形式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比如讓學生每天在黑板一側更新一些常見的易錯字、易錯詞,大家每天都學會一點點,久而久之就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二、積累成語典故,為語文復習鞏固基礎

成語典故是語文學習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的成語典故知識積累對于他的語文綜合能力有著極大的影響。擁有充足的成語典故知識積累,學生在會話、閱讀、寫作的過程中就能夠更加得心應手。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既代表了一個故事典故,又是一種現成的話,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義而被廣泛引用。

由于成語構詞方法的特殊性,很多詞義不是其表面含義,例如“文不加點”表面意思是文章中沒有標點,看似不合規范,是個貶義詞,其實是表達寫文章一氣呵成、文思敏捷、寫作技術純熟的意思,是個褒義詞。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用心區分、認真學習,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要從成語源頭入手,引導學生正確學習成語。我國的成語大多出自古代典籍,弄清它們的源頭及含義,在口語交際和書面表達中,才不至于張冠李戴。比如“黃粱美夢”這一成語,很多學生容易寫成“黃梁美夢”,如果教師能夠將典故講述一下,就能夠讓學生認識到“黃粱”是指食物,而不是“梁柱”,“粱”字就不會寫錯了。

另外也要注重從課文入手,豐富學生獲取知識途徑。入選初中教材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語。教師要充分發掘和利用教材中這一寶貴的語言資源,并適當的拓展延伸,日積月累,學生成語積累量會相當可觀。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就有典故:“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出處:《淮南子》:“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結網”,是希望得到對方的引薦;又比如李白的《行路難》典故一:閑來垂釣碧溪上,出處:指姜尚被周文王重用一事,典故二:忽復乘舟夢日邊,出處:指伊尹受成湯重用一事,兩個典故的含義:表達自己不甘消沉,繼續追求的信心。

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些典故,就很難進行詩詞的理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互相交流,通過師生點評形成良性互動。這樣,學生學得主動,學有所得。學生既學習了課文,又在遷移閱讀中拓寬了視野,產生了朗讀經典的強烈愿望,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成語,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自然會受益匪淺,有效的進行知識的積累。

三、積累名言警句,為語文復習拓展范圍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或普通人說的,寫的,歷史紀錄的,經過實踐所得出的結論或建議,以及警世的比較有名的言語,名言警句易于留傳,是濃縮的精華。在交談、寫作中,一句精當的名言、警句,往往使談吐生色,文筆增輝?;虍孆堻c晴,一語中的;或者言簡意賅,闡述深刻;或妙語連珠,意趣橫生。所以教學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做好名言警句的知識積累,以便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為他們的閱讀、寫作打好基礎。如學習《論語》十則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適當地進行拓展閱讀,讓學生認識到《論語》是語錄體散文,許多內涵豐富、言簡義豐,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日常生活用語,像“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小不忍則亂大謀”、“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至今還被人們頻繁引用,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另外又例如學校中的宣傳標語“無規矩不成方圓”、“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等等,這些都可以是學生名言警句積累的途徑。通過這樣的教學引導,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還能夠讓他們了解到名言的出處,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認知能力。長期積累既能構建自己的寫作素材庫,一旦運用起來就會隨手拈來,又會陶冶學生性情,讓他們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為人生發展奠定基礎,使學生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運用名人名言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提升他們行為的科學性與規范性,逐漸提升學生的綜合道德品質。

中學時期正是學生知識積累、知識運用的高峰階段,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做好基礎詞匯、成語典故、名言警句的積累之外,也要引導學生積累名家名文、詩詞歌賦,通過多樣化的知識積累來豐富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讓學生感受到趣味橫生的語文大世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他們的日后學習發展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第10篇

師:上課之前,我想請同學們來看一句詩:

(出示PPT:“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生:要想看到更遠的風景,必須再向上登一層樓。

師:很好。那這句詩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師:我們再看一句,這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PPT:“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保?/p>

生: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因為自己就在廬山里。

生: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自己身在廬山。

師:這句詩又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生:觀察要全面,要客觀,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觀判斷。

師: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叫做什么?

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師:說得太好了。其實,這樣的詩句很多,表面上是說一件事、一處景,背后卻隱藏著深刻的道理,我們通常把它們叫做哲理詩。(出示:哲理詩)

【評析】小學六年級是學生思維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思維由直觀走向抽象,由表象走向思辨。在這個年級向學生傳授一些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句,將對他一生的人格塑造、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打上鮮亮的底色。

二、 抓關鍵,明題意

師:今天我們將跟大家再學一首哲理詩。

(出示課題,齊讀)

師:題目中有一個生字,這個字怎么念?

生:聿(yù)。

師:怎么來記住它呢?

生:“紀律”的“律”字,去掉左半邊。

生:也可以將“津津有味”的“津”字,去掉左半邊。

師:子聿是一個人的名字,他跟這首詩的作者是什么關系?

生:他是作者陸游的小兒子。

師:你覺得課題中哪一個字是理解的關鍵?

生:“示”字。

師:“示”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生:啟示、教育。

師:那這個課題什么意思呢?

生:冬天的夜晚,陸游用讀書獲得的感悟、感受教育兒子子聿。

師: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紛紛說:陸游為什么要教育兒子?陸游是怎樣教育兒子子聿的?陸游教育兒子的內容是什么?)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這首詩。

【評析】一首詩的題目,往往揭示了整首詩的主要內容,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梢赃@么說,古詩的題目是讀者打量這首詩的“一束光”,是走進作者內心的“一扇門”。從題目入手,對于學生整體把握全詩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 讀詩句,感節韻

(出示“活動1”的要求:自由大聲讀詩句,要求:讀正確,讀流利。然后分小組交流。分組交流后各組在全班展示。)

哲學智慧

教育專家姜樹華

師: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古詩讀起來都特別順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輕聲讀讀,找找原因。

生:因為古詩都押韻,而且一般都是偶句押韻。

師:這首詩哪兩個字押韻呢?

生:“成”和“行”。

師:找得很準,“成”韻腳是eng,“行”的韻腳是ing,eng和ing是相鄰的韻母,這在古詩當中是允許的,叫做“斜押”。

師:韻腳知道了,接下來,我們能不能把詩的節奏和韻律讀出來呢?同桌練習練習。

(師范讀,生試讀,再齊讀)

師:詩的節奏和韻律讀出來了,聽起來就會有抑揚錯落的音樂美!濃濃的詩味也就有了!

【評析】讀正確,讀流利,僅僅是朗讀古詩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讀出古詩節奏和韻律。抑揚頓挫的古詩誦讀,如涓涓細流浸潤著學生的心田,也潛移默化地熏染著學生的人文素養,為讀出意境或情趣作鋪墊。

四、 明詩意,說典故

(出示“活動2”的要求:1. 借助提示,說說你對詩句的理解,并根據詩意,談談你聯想到哪些成語典故。2. 小組交流,并把你的理解讀出來。)

師:哪一組匯報,說說一、二兩行?

生:古人讀書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毫無保留。年少時付出的努力,年老了才有收獲。(師板書:做學問)

生:我聯想到古人勤奮的一些成語典故――懸梁刺股。(生分別說:囊螢映雪/鑿壁借光/聞雞起舞……)

師:能簡單講一講這些成語的典故嗎?

(生分別講述“懸梁刺股”等成語故事,略)

眾生讀:“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師指導朗讀一、二兩行)

師:哪一組匯報,說說三、四兩行?

生: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想理解獲得真知,要真正透徹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實踐。

生:這里的“紙上”,說的就是“紙上談兵”。

師:誰來講一講“紙上談兵”的故事?(生講故事,略)

師:趙括為什么會失敗呀?

生:因為他沒有將讀到的兵法與實際結合起來。

生:因為書本中的知識是機械的,需要靈活運用,他沒有實戰經驗。

眾生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p>

(師指導朗讀三、四兩行。齊讀全詩。)

【評析】在理解詩句的過程中,聯系詩中暗藏的經典成語典故,學生對詩句的理解不僅走向深刻立體,而且也感受著作者語言文字的溫軟、熨帖,詩中用“典”的哲學智慧,這也是本課教學的研究重點――詩中用“典”。

五、 品詩句,悟“真知”

師:一首好詩需要反復品讀,接下來我們看“活動3”的要求。

(出示“活動3”的要求:再讀詩句,思考哪些地方你最欣賞,為什么?重點關注兩組反義詞。小組活動后全班交流。)

生:“少”“老”是一對反義詞。

生:他們用在同一句中,這樣更能體現古人做學問很勤奮,而且持之以恒。(板書:持之以恒)

師:你知道哪些人是青少年時代花費了工夫,到后來取得成就的嗎?

生:“大器晚成”的有齊白石。

(生紛紛答:劉邦/司馬光……)

生:“行”與“知”是反義詞。

生:“知”是指書本知識?!靶小笔侵笇嵺`經驗。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將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

師:這叫做什么?(板書:知行合一)

師:同學們,窗外是凜冽的北風,一位壯志未酬的老將軍,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愛的兒子!他俯下身來,耐心地教導兒子如何做學問――

(生齊背詩)

【評析】始終有兩組相對的字詞,“老”和“少”,體現古人做學問的不易和持之以恒;“知”和“行”,則告訴我們,獲得真知必須“知行合一”。通過兩組反義詞的品析,揭示做學問的兩個核心要素:持之以恒、知行合一,這也是這首古詩的作者寄予后人的人生智慧。

六、 用典故,寫片段

師:這節課,我們回顧了不少成語典故,體會了詩人詩中用典的精妙,古人很智慧,古詩當中用“典”的比比皆是。我們來看一看。(出示PPT)

師:這些加點的詞語都是典故,只是我們平時沒有用心發現。典故不僅是中國悠久歷史的厚重積淀,還蘊藏著中國古人特有的哲學智慧。下面我們也來學習古人運用典故。請看――(出示PPT)

【評析】詩中用“典”的詩句很多,讓學生把學到的典故完成片段練習,將典故進行古今“遷移”,學以致用,就是將語言文字的學習由“輸入”走向“輸出”,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七、 課總結,獲感悟

師: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生:一個人光埋頭讀書不行,還必須用于實踐,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生:學習了詩中用“典”。

八、 拓延展,了期盼

師:同學們,陸游對他的兒子給予了殷切期望,一連寫了八首他《冬夜讀書示子聿》。課后大家可以把陸游的其他七首與今天所學的這首對比著讀一讀,你肯定會有不少新的發現。(出示:《冬夜讀書示子聿》(八首))

【評析】由一首到八首,一下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把學習延伸至課外。讓學生知曉:課堂所得終究是有限的,要想學好祖國語言文字,必須還要有課外豐厚的積累。

第11篇

一、誦讀形式要多樣

古人在學習方法上早就總結出一條有效的學習途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是一種最生動、最鮮活的教學方式,在誦讀中可積累語言知識,可培養語感,可陶冶情操。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把學習看作是一種樂趣。只要真正走進文本,與人物同呼吸,與經典相融合,我們才會讀出個體的體悟,讀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達到忘我之境界。因此,誦讀的方式可以在適當的時機變一變。

1.平行比較法

何謂平行比較,即把學生讀、老師范讀、專家朗讀置于同一平面比較。例如,在學習《空城記》時,學生甲、乙各讀一遍,老師朗讀一遍,聽錄音范讀。在朗讀前,老師提出要求,請學生在字音、停頓、情感投入等方面作比較,評一評誰讀得準,誰讀得好,說出你的看法。學生的眼、耳、心都調動起來,注意力、敏感性、鑒賞力及朗讀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2.小組競賽法

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當下流行、高效的學習方式,在朗讀教學中也可引入,其競賽的方式也要呈現多樣化。

例如,可以進行三個層次的比賽,第一輪比讀得準,第二步看讀得齊,第三回評讀得好。最后,老師、學生評價。第一、三輪小組派代表參加,第二輪小組全員參與。這一過程,既實現了朗讀三個維度逐級提升的訓練要求,又是小組凝聚力的一次考驗。

二、翻譯訓練要變化

文言文,首先是“文”,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理解詞句的著眼點在于更準確、更深入地把握文意。而文言文教學的最大弊端是“死于章句,廢于清議”。所以,翻譯的方式也要變。

1.主角互換法

教師先給學生做一個范例如何講解,學生照著老師樣子學。例如,講解《桃花源記》,老師串講第一段,學生發現問題,有時老師不妨故意犯錯,考查學生的關注度和理解程度。第二段學生仿照老師串講的方式進行。第三段,小組合作討論關鍵詞及文意,最后匯總問題,共同解答。選擇我譯、你譯、大家譯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轉化主角,讓學生參與到譯文學習中來。

2.文白互現法

通常我們是把文言文語段翻譯成白話文,同樣也可以換一個程序來個逆推理。老師先給出某一語段或某一句話的白話翻譯,學生依據白話文譯為文言文,此方法最好用于初步感知課文,學生對章句了解不深,還沒有達到熟讀成誦的時候進行效果尤佳,一方面考查學生對文言文表達習慣的熟知程度,另一方面也可就學生的創作與作家的作品作比較分析。

例如,在《與朱元思書》的教學實踐中,我把這篇課文的點睛之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的譯文呈現給學生,請他們說出原文,考查學生對關鍵詞“者”“經綸”的用法是否真正理解。反向譯文不僅使學生對關鍵字詞有了更深的體會,還有助于誦讀、記憶,可謂一舉兩得。

三、成語典故要積累

成語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積淀,對成語典故的了解和積累,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學生的文化素養。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語”,典故是“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門庭若市”,《禮記》中的“教學相長”“玉不琢,不成器”,《寡人之于國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史記》的“毛遂自薦”“運籌帷幄”“青云直上”,《魚我所欲也》的“舍生取義”,《五柳先生傳》中的“不求甚解”,《勸學》中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庖丁解?!分械摹坝稳杏杏唷?,《秋水》中的“貽笑大方”,《老子》中的“禍福相倚”等。對于成語,要理解其意思,學以致用。

典故在古文中還有許多,例如“刻舟求劍”“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等。對于典故,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其出處,還要理解其含義,使學生在日常的寫作中學會運用典故,提高文采,豐富內涵。

第12篇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長期的發展中,成語為人所鐘愛。成語是一種長期使用沿襲下來的言簡意賅的定型語,是經過人們一再推敲、反復錘煉而成的語言精華,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它概括了人們在探知客觀世界奧秘中的實際體驗與思維成果,包含了深刻的哲學道理。因此,在教與學過程中,適當運用一些生動的、通俗易懂的、富有哲理的成語、典故,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教與學的統一。

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課改的重要體現,教師起著引領作用,要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诖耍覀儗W校采用了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即問題導學、自主學習、互動探究、探究展示、評價歸納和深化拓展六個步驟),把古文中的成語、典故運用于政治教學中。下面談談具體的做法。

一、在問題導學這個環節,巧用成語典故,引出哲學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問題導學是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的立意和靈魂,旨在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引發學生急于解決問題的求知欲、思考欲和探究欲,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為解決問題而去學習相關知識。

成語典故言簡意賅,若能巧妙地用它引題,就可以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打破課堂教學的沉悶氣氛,為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講“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時,先不直接指出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而是先引入了“愚人吃餅”“星火燎原”“坐井觀天”三個成語典故。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再引出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三個分歧。由于學生始終處在接受知識的最佳狀態,這樣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在互動探究這個環節,正確運用比較方法,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依據教學經驗和學生實際及本課時的重難點、思維障礙點、辨析點等,較為明確地給出兩至三個討論或探究的問題或題目。問題要提得好,要提好的問題。題目好不好,要看是否能引發學生的爭論,是否切中本課的重難點,是否讓學生有話可說、有點可辯、有理可爭。

如,在講“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的辯證關系”時,聯系“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開始積極主動地討論這句名言的意義,一直認為要想學好政治課,關鍵在于“活”。一是在學習內容上要“活”。二是在學習方法上“活”。學生各抒己見,積極踴躍回答問題,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結論: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同等重要,“理不辯不明,事不鑒不清”就是這個道理。

三、在深化拓展這個環節,利用哲學原理去分析一些成語、典故,做到學以致用

理論聯系實際是的一個基本原t,也是思想政治教學的根本方法。學以致用,要求學生只有在學中用、在用中學,才能真正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深化拓展題目的選擇,綜合性要強,難度適中,重在能力。

如,在講“矛盾雙方相互轉化”時,我在幻燈片上展示老子在母親死后不難過的典故?!叭酥杂蔁o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于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后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損而睡可眠矣。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看完材料問學生這一典故說明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主張?是否是矛盾的?學生在老子的“無為”“逍遙”中體會到老子化悲痛為力量,矛盾雙方是相互轉化的道理。

四、運用古文故事,設計作業

用“安知魚樂”講物質是可知的。莊子和惠施散步到濠水的一座橋上,莊子看見魚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就說:“你看,魚多么快樂??!”惠施說:“你不是魚,怎知魚的快樂?”莊子反問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覺,可你也不是魚呀,你怎么知道魚快樂不快樂呢?”莊子解釋說:“讓我把道理談一談吧,剛才你問我怎知魚的快樂,可見你已經知道我曉得魚是快樂的,至于我為什么會知道,那是因為我到了濠水橋上,看見魚在水中游來游去、自由自在,我就是在這兒知道的。”

對此,我設計了以下作業:這則故事包含了什么哲理?有什么意義?對你有什么啟示?這樣既可以增加作業的趣味性,又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總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所期望的就是這樣,在一種淡淡的無意識之中把漢語的經典融入學生心中,融入他們的生命中。在高中政治課的講授中引用國學經典的成語、典故,并且延伸其背后的故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讓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經意之間給學生以影響、以啟迪,讓他們真正接受五千年優秀文化。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大埔县| 双流县| 富锦市| 库尔勒市| 兴安县| 安新县| 酉阳| 和平县| 广灵县| 拜城县| 平舆县| 南城县| 福清市| 宜阳县| 建阳市| 上林县| 武汉市| 江永县| 青海省| 斗六市| 栾川县| 左云县| 泸水县| 桃源县| 佳木斯市| 钦州市| 衡南县| 买车| 乐山市| 通山县| 海盐县| 玛纳斯县| 繁昌县| 阜康市| 河源市| 建湖县| 库车县| 襄汾县| 紫金县| 八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