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以回報為話題的作文

以回報為話題的作文

時間:2023-05-30 09:48: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以回報為話題的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以回報為話題的作文

第1篇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做老師的當然不會等閑視之。問題雖然出在學生身上,根源卻要從老師身上找。因為從小學到中學,在作文訓練方面,學生還是寫命題作文居多,根本不用考慮取什么作文題,那是老師的事。只是到了初三,為了應付中考,老師才偶爾布置寫那么三兩篇話題類或材料類作文,而寫這類作文第一讓他們頭疼的就是取作文題。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視,加之平時寫得又少,學生寫這類作文時水平低劣自是難免的。要讓學生能夠給自己的作文取一個靚麗而新穎的題目,我認為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二是“授之以漁”即教給學生一些常規的作文擬題方法。

一、改變思維方式

1、訓練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一種重要的創造性思維,它是從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的一種開放性的思維方式。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就要打破思維定勢,多角度地考慮問題。如我教學《濫芋充數》這則寓言后,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談從中受到的啟發,有的說:不學無術沒有好下場;有的說吃大鍋飯不利于不調動人的積極性;還有的說騙子之所有得逞,在于被騙者太愚蠢;等等,不一而中。由于思維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答案自然就不一樣。

訓練發散思維,指導的關鍵在多角度上,老師可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想象性問題、求異性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如:同一文章可否采用不同的寫法?同一事件可否提煉出不同的觀點?等等,指導學生一文多讀,一事多寫。相信通過一段時間的思維訓練,學生們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會有所改變,他們在作文時就會不囿成見,不唯書本,使他們的思維達到“精鶩入極,心游萬仞”的理想境界。

2、訓練逆向思維。“反彈琵琶”的英姑和“倒騎毛驢 ”的張果老,之所以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們的“反”和“倒”。這種與常理相悖的表現方式,與邏輯上的逆向思維有相似之處。學生要想擬出有創意的題目,學會逆向思維必不可少。只有學會了逆向思維,才能有助于你從別人想不到的反角度去看問題。如我以“回報為話題,要求學生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作文,許多學生寫出了有創意的文章。

其實,將逆向思維運用于寫作中,古已有之,并不是什么創新之舉。如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他一反前人的悲秋之情,寫下了格調高昂的《秋詞》;王勃更是一反古人送別時的離愁別恨,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讓他名垂千古。倘若我們的學生在擬題作文時也學學古人,合理地運用逆向思維,所擬作文題必定不同凡響,讓人一見鐘情,過目不忘。

二、掌握作文擬題的方法

1、借助修辭擬題。從美學上說,人的審美眼光是獨特的,但是對美的追求卻是一致的。擬寫作文題時,巧用修辭,可增加文章美感,使題目顯得富有文采。如以“詩歌與生活”為話題作文,運用修辭手法,可擬如下作文題:《生活如詩》(比喻)、《花落去,詩還在》(對偶)、《我與詩為友》(擬人),看到這詩意化的題目,一下子便抓住了讀者的心,使人未讀文章先有情。

2、借用熱門話題擬題。當今世界,新事件、新現象、新話題,層出不窮,學生若能在擬題時關注時政熱點,擬出的作文題目定能出新出彩。如在這次“一模”考試中,我欣喜地看到有位考生的作文題為《風雪改變了愛的距離》,文章寫的就是今年雪災中,素不相識的人面對災民災情,所表現出的愛心,顯然,這位考生的擬題就是取材于熱門話題。勿庸諱言,這樣的作文題,不僅有新意,而且有深意,可謂立意高遠,從而使它從眾多作文中脫穎而出。

3、借用符號來擬題。“濃縮就是精華“,文章的標題,應是作品思想內容的高度提煉,是作者智慧的化身。長的標題會給人以拖沓的感覺。短簡的標題給人一種干練的印象。而借用符號來擬題,可以化繁為簡,增強標題的意蘊和表現力,取到文字難以替代的作用。

4、借用古詩詞,名言,俗語擬題。擬題時巧用古詩詞,名言,俗語,并巧妙加以翻新改造,既給人以親切感,又要能增強感染力。如以“分數”為話題作文時,可擬題為《都是分數惹的禍》,以“動物”為話題作文時,可擬題為《我是胖貓,我怕誰》,像這樣的作文題,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還有的題目,如《開卷未必有益》,《班門弄斧又何妨》,《酒香也怕巷子深》等,則是由名言,俗語等轉換而來,這樣來的轉換,使文章的標題在立意上便顯得先聲奪人。

5、借用名著擬題。名著是中學生課外閱讀中面大量廣的精品庫。在這個精彩紛呈的文學殿堂中,找到名著與現實的切入點,古為今用,借古人之嘴,說今人之話,用老故事來闡述新道理,不失為一種較新穎的擬題法。如《孫悟空打假記》,《假如范進參加中考》,《我與〈西游記〉有個約會》等題目,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第2篇

審視當前的作文教學,不少教師把重心落足到作文技巧與形式的訓練方面,關注作文而忽略學生生命主體,從而導致作文情感缺失、形式僵化、內容空洞等諸多問題。

探究其根本原因,是作文教學把“作文”當作教學終極目標和目的,把作文形式與技巧的訓練當作是提升作文的主要途徑,導致作文與生命情感的剝離。

由于重文輕人,從而淡化了人的主體地位,致使人的發展受到漠視。這與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促進人的全面、和諧、自由的發展相背離。

生態課堂的三態:生命態、生活態、生動態,尤其是生命態使學生的生命主體得到充分的尊重。始終把學生當作獨立、完整、自由、發展的生命主體,才能有效地突破上述作文教學的弊端。而生命主體中與作文緊密相連的是情感,文是情感的產物,文因情而生,情之所至,興之所發,思于心,發諸筆端所成。劉勰在《情采》中指出:情先乎采,是為文的基礎。

愛是情感中最活躍、最重要的部分,在文與人的發展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位教育家指出: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最崇高偉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賦予他一顆愛心。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文章內容是學生心靈美丑的折射,要想寫出感情真摯、思想健康的文章,必先要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身的思想品位,對生活和生命有著熱愛的情感狀態,唯有如此,才能筆下生情,筆下傳情,也才能用手中的筆去點燃高尚而閃亮的思想火花。

因此愛就成了作文教學最重要的情感支點,如何以愛為支點進行生態作文教學,我作了如下探微:

一、利用教材培養學生對愛的關注

學生作文最欠缺的是關注,如父母給孩子的可謂傾其所有,然而面對抒寫母愛親情的作文竟然提筆無言,談到父母不少學生連好感都沒有,甚至視父母如路人。

究其原因,不是學生無情,而是學生沒有關注父母的意識與行為,盡管父母愛的付出如山似海,他們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導致他們的情感世界沒有父母愛的身影,有的只是向父母索取,有的是自己欲望得不到滿足而對父母產生的不滿與報怨。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高中語文教學應體現高中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所以在日常教學探討藝術手法背后,教師必須挖掘蘊含其中厚重的愛。引起學生對自我情感的觀照與反思,觸動學生的情感認知,產生相應的關注行為。

如《〈寬容〉序言》中“寬容的精神”,不僅體現在社會的尺度,也包括個體的范疇;不僅表現在思想上寬容地對待不同意見、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也表現在生活中對同學、對朋友、對家人等的尊重、諒解。利用此文讓學生從寬容中關注愛,并以《解讀寬容》為題作文。

再如《項脊軒志》中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緩緩滲透出來的親情,也許在發生的時候,尚不能感悟,一旦在事后回憶,便禁不住熱淚盈眶。可讓學生從眷戀中關注愛,并以《記憶與感動》為話題作文。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的關注,教師可以把課文與生活有機地整合,設立相應的關注目標,如:以《〈寬容〉序言》設立“記錄微笑”,以《項脊軒志》設立“聆聽母親的叮囑”,并要求持續觀察一周以上,每天寫出觀察日記。

二、利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對愛的認同感

產生愛的基礎是對行為的認同,之所以學生認識不到愛,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學生認為父母、老師、同學、社會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他們應該做的,把自己放在一個理所當然承受愛的位置,缺乏認同。根據教育心理學,教師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培養認同感:

反思法:在教學中利用各種因素與條件引起學生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從而糾正錯誤的認知,形成正確的愛的觀念。比如教學《我與地壇》一文時,可以利用史鐵生對不懂母愛的追悔,引導學生去反思自己,以《我能讀懂母愛嗎》為題進行作文。

案例法:最近在網上盛傳并感動無數網民的著名演講《感恩父母》,演講家鄒越用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因與父母發生矛盾離家出走的女孩子,用下跪來感謝給他一碗面的老板。但老板痛心地告訴她:孩子,你我素不相識,我只是給你一碗面,你就用下跪來謝我,而你的母親給你煮了一輩子的飯,你非但沒感激她,還棄她于不顧,我這碗面不應該給你吃呀!就這一句話深深地激起了出走孩子內心對父母愛的認同感,并促成了孩子的轉變。

情景創設法:教師可以創設出真實的生活情景,并要求學生以此作文,比如:假如我沒有了父母,我會怎么生活;如果我在泰坦尼克上,我將怎么辦等。這樣讓學生換一個角度認識生活從而克服心理適應所帶來的麻木感。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只有失去才知道擁有的珍貴。

移情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夫曼通過對“移情與親社會行為”課題的多年研究指出,移情是孩子親社會行為產生、形成、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因此,家長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移情力,讓孩子通過角色互換,體驗社會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感受。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用移情法讓學生去親近生活、理解生活、認同生活。

三、利用生活實踐加強學生對愛的體驗

體驗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經驗形成教育,它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強調個體的親身經歷與自我認識,另一方面,在價值觀上,又重視人與人的理解與合作,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教育理念落實在教育行為上,就是要強調受教育者的情感體驗與道德體驗。因此除了讓學生從經驗上去關注并認同愛,更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去體驗愛,促進學生個性情感的發展。如,照顧社區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寫出行動報告。組織義賣活動,以此作文。

四、利用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對愛的回報

知愛更需愛的回報。感恩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而學生的思想境界決定著人對生活的態度與認識。會感恩的學生會更自覺地去留心生活的點滴,會更自覺地從他人的角度去理解生活,會更自覺地用實際行動去回饋他人,做一個懂愛、會愛、回報愛的人。隨著學生這種視野、認識、思想的不斷提升,學生對生活認識的廣度與深度也隨之不斷擴展,生活既作文,因此作文的深度廣度也隨之提升。

培養感恩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以感恩為話題作文,以感恩為主題的綜合實踐課,以感恩為內容的主題班會,組織以獻愛心為主題的捐贈活動等。

五、利用經典文章培養學生對愛的升華

經典文章不僅是馮友蘭《人生的境界》,趙鑫珊《人是什么》,《莊子: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等文章,還可以找很多文章來學習,可以提升愛,愛自己,愛所有的人。這樣,學生才具有思辨、厚重的愛,這樣的文章才是高考閱卷老師青睞的對象

教師應該以愛父母為發散點,用經典文章引導學生去愛老師、同學、親友以及身邊所有的人,去愛家、愛社區、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愛自然。

隨著愛的不斷擴展與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就會隨之擴展與升華,而對人、事、物就更能體察入微,產生積極的思維狀態和超然的審美狀態。愛就如催化劑。因為愛老師,學生會更加留意老師的點點滴滴;因為愛學校,學生會對學校的一草一木格外有情;因為愛秋雨,雨也會因愛而在學生的心靈舞出最美的旋律;也正是因為有了愛的情感,學生才會把愛給予他人,給予世界。當學生把愛的給予當作是一種責任,一種美德時,所抒寫出的作文才會真正彰顯人性最美的光彩。

第3篇

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初中學生進行語文素質教育綜合訓練的主要陣地。《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由此可見,學生的語文水平怎樣,作文是一個衡量的重要尺度。

然而,目前學生作文的現狀是令人擔憂的。很多學生缺乏寫作興趣,畏懼寫作訓練,作文質量普遍不高。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一些學生為應試而作文,消極被動,被束縛了手腳,寫作動機不純,寫作興趣全無,視寫作為畏途。同時,因為學生生活單一,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對生活缺少觀察與體驗,平時積累不足等原因,所以出現了作文內容空泛,感情貧乏,思想簡單,缺乏創新精神,作文語言混亂,文章思路不清等等問題。

同樣,目前教師的作文教學也存在一種比較混亂的狀態。大部分教師注重閱讀教學,輕視作文教學。即使進行作文教學,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寫作目的功利、寫作內容隨意、作文講評單一等。通常,教師會在僅有的幾堂寫作指導課上,大講如何“開頭、過渡、結尾”;如何“審題、立意、構思”;如何“描寫、議論、抒情”,只是單純地傳授寫作技巧和方法,而忽視了對學生閱讀、觀察、思維、創新等基本能力的培養,漠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冷落了他們對社會及生活的敏銳洞察,其結果必然窒息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沒有了自己的思想。

在如今應試教育依然作祟的教育壞境中,我們語文老師如何在有限的課堂上努力改變現狀,提高作文教學效果,就得要讓自己的作文教學真正作用于學生的寫作過程。

作文教學作用于學生的寫作過程,不是指直接影響學生具體的動筆寫作的行為,而是指有效的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寫作意識,把握寫作的基本規律,感受寫作過程,運用適當的寫作策略,適時調適自己的寫作心理等。

那么,作文教學怎樣才能有效地作用于學生的寫作過程呢?在多年的作文教學中,筆者探索了這樣一些常用的方法。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1.設置作文情境,培養學生的觀察與感悟能力,讓生活成為寫作的源頭活水。

“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潑流個不息。”生活是作文之源,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提取生活的某一典型場景,作為觀察的客體,通過觀察、思考、想象,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寫作訓練。一次,我和學生同游家鄉的虞山,到了劍門頂峰,俯視山下尚湖,我們都感慨自然的偉大,人類的渺小。于是,就有了學生對虞山的一段真情告白。“虞山啊,我想對你說:你是那么的莊重、深沉,是那么的寬容、博大,你包容了一切事物,見證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你孕育了生靈,充滿著朝氣與活力,為人類服務著、奉獻著,卻默默無聞,不求回報。你讓我懂得了、明白了、感悟到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胸襟與情懷。你是我學習中的老師,更是生活中的導師。”此時,我又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從視覺、聽覺、嗅覺等方面去觀察山上的景物。“再往前走,就到了松風亭。此時,山上的山茶花正開得爛漫,一朵朵粉紅色的山茶花在綠葉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絢麗多姿。遠處飄來一陣臘梅花香,淡雅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心醉。那幾棵蒼翠挺拔的松樹在寒風中屹立不倒。這時,山風吹過,松濤陣陣,我仿佛聽到了大自然的絮語,她仿佛在對我傾訴著她的心語——歡快、悲傷、痛楚……”我想,只有當學生真正去體驗并感悟生活時,才會有鮮活的文章呈現。而創設情境的作用,主要是能夠優化學生的寫作心境,促進學生的寫作激情,從而讓學生輕松地寫作。

2.置身寫作情境,和學生交流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會,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發。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老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經常動動筆,或是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確實,如果一個語文老師沒有直接的寫作體驗,那么,老師的指導往往是隔靴搔癢;相反,如果有了寫作體驗,老師的指導就會對癥下藥。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注重親身體驗。這個體驗,不僅指學生要體驗,教師也要體驗。事實也證明,當我和學生談論自己的寫作過程和感受時,學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比如,在寫作以“一路書香”為話題的作文時,我先給學生講述了自己的讀書經歷。從小時候愛看圖文并茂、栩栩如生,簡直讓人身臨其境的連環畫,到初中愛讀飛檐走壁、刀光劍影、俠骨柔情的金庸武俠小說,到了大學,則沉醉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婉約與豪放的境界中。而現在,我的枕邊一直放著一本《泰戈爾詩選》,他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讀書,就是和高尚者對話。書香,熏陶了思想,洗滌了靈魂,伴我一路成長。“一石激起千層浪”,我的讀書感悟激發了學生的盎然的興趣,學生紛紛談論自己愛讀的書,喜歡的作者,讀書的小故事,小挫折,讀書時的感受等等。有了深刻的感受才會有傳神的筆調。

3.抓住局部,放大細節,對寫作過程中一些重要環節進行深入探究,揣摩要領,領悟規律。

初中作文以記敘文的寫作為主。在進行寫作訓練時,要有計劃地抓住一個個局部,進行“分解動作”,深入研究,以此帶動全篇,讓學生易懂易寫。比如,在記敘文中要刻畫好人物是有相當難度的,不可能一下子寫好,那么,可以先抓肖像描寫的訓練,再抓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的訓練。而抓肖像描寫訓練時,可以從容貌、神情、衣著、體型、姿態等角度進行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也可以從靜態寫生、動態捕捉、粗線條勾勒、工筆細描、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前后對比描寫等等角度進行開拓深入,使學生學有所獲。又如,在訓練學生進行自然景物描寫時,可以結合文章,歸納出很多寫景的方法,如多角度、多感官、巧引用、善聯想、描色彩、繪情態、用修辭、講順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等等,這些方法又可以綜合運用,才能寫出景物的特點和抒發作者的情懷。當然,這種訓練不是教師憑空地去講述名詞術語,而是以范文或習作為依據,啟發學生在理解領會的基礎上,自己去精心地觀察、熟悉、體驗。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學生的習作慢慢生動鮮活起來。

4.展示典型,加強賞析,指導學生通過對優秀作品的賞析,提升寫作能力。

這種賞析,既可以是讓學生選擇自己的優秀作品,在班級里朗讀,并介紹自己的寫作意圖、寫作過程、寫作方法、成功或不足之處等,這樣,在交流或傾聽同學寫作經驗與感受的過程中會慢慢形成對寫作的一些認識,也能激發寫作興趣,增強寫作信心。也可以讓學生推薦自己閱讀過的名篇佳作,具體談談文章在主題、選材、構思、語言等方面的特點,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要手高,必須眼高。還可以是教師推薦,由師生共同賞析,或領略立意的高遠,或欣賞意境的開闊,或推敲構思的巧妙,或咀嚼語言的甘味,或體悟情懷的高潔,或感受思想的深邃。師生通過各抒己見、交流切磋,使原本朦朧的寫作意識、寫作思路變得清晰明朗,也豐富了寫作知識,訓練了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了鑒賞水平。學生的鑒賞能力提高,對自己下筆的要求也會逐漸提高。

5.作文批改,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評論中進步,在修改中提高。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過程,也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關鍵環節。“文成于改”、“文章不厭百回改”,作文批改、修改,教師要給學生以具體的指導與鼓舞,有效地糾正學生作文中的漏誤并進行有效的修改提高。但是,傳統作文批改存在很大的弊端,教師往往花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圈點勾畫寫評語,學生拿到本子最多瞄上一眼就作罷,在這種學生寫、教師批的模式下,教師居高臨下,學生被動接受,因而學生不容易將教師的批語和評講的理論轉化為一種寫作的實踐。教師們盡管付出了大量艱辛的勞動,學生們的作文水平卻總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新《課標》指出,七到九年級的學生要“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批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新《課標》給我們指出了方向,我們教師在作文批改時,應該放棄這種單一的批改方式,而要綜合運用多種批改方式。例如:前期,教師示范批改。教師可以選擇一兩篇具有共性的例文,引導全班同學共同討論,對例文進行合作式修改,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修改文章的知識經驗和方法技能,也為接下去的自改、互改打下基礎。中期,學生自評自改。學生可以先從作文的格式、卷面、錯別字、病句、標點符號等方面著手,熟練掌握后,可以看文章的中心是否正確鮮明;看文章的選材是否圍繞中心、具有典型性;看文章結構層次是否清晰;看表達方式是否符合要求;看語言是否生動形象等。后期,學生互批自改。互批依然要涉及到文章用詞、造句、篇章結構、中心思想、語法修辭諸項。學生互相批改后進行交流討論,把自己的寫作認識和過程感受同別人的認識與感受進行碰撞,產生更新的更完美地認識感受,從而作用于下次的寫作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反復修改的基礎上進行反復地寫作,同題多寫,這樣的效果更佳。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作文批改,既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有利于提高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提升學生寫作的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阿城市| 广南县| 措美县| 平顺县| 普兰店市| 唐山市| 理塘县| 明水县| 延安市| 吉林市| 安乡县| 荔波县| 洛浦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临汾市| 弥渡县| 平凉市| 高阳县| 新兴县| 天等县| 大足县| 若羌县| 台中市| 盐津县| 弥勒县| 柘荣县| 洪洞县| 安康市| 加查县| 翁源县| 建宁县| 阳城县| 晋州市| 洛浦县| 荆州市| 临汾市| 信宜市| 崇明县| 崇文区| 永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