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7: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古詩詞教學中,要讓學生進入其描寫的意境,僅靠分析幾個字詞、理解句子意思,是很難達到的。教師應該通過讓學生賞析字詞句后,創設與之相符的情境,才能讓學生走進詩詞,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化素養,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閱讀能力。
了解背景,把握基調
詩詞是作者內心的情感表露,詩人在創作時的時代背景、所處的環境、個人的生活經歷對于其文風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想讓學生正確把握詩詞的情感基調,要讓學生了解詩人,了解詩詞創作的背景。例如: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歌。讓學生了解他所處的南宋的歷史情況,那么,學生就不難理解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喜極而泣,在絕筆詩《示兒》中所寫的臨終遺言為“但悲不見九州同”。李清照是著名的婉約派詞人,但她的《夏日絕句》卻又是這樣慷慨激昂,原因在于她生活在動蕩不安的北宋滅亡之時,金兵殘暴掠奪,而宋王朝腐朽昏庸,在戰亂中,李清照遭遇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因此,她就通過這首詞表達了她對南宋統治者渡江南逃的不滿。還有王安石被召回京時所誦“春風又綠江南岸”、柳宗元遭貶時所吟“千萬孤獨”等,都與作者個人經歷有著密切的聯系。課前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以及課堂上教師進行補充說明,從而讓學生了解了作者的經歷,寫作時的歷史,就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婉約或豪放、悠然或悲憤……這樣的一種把握,對于學生深入地理解詩詞,體味詩詞之意韻,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結合生活,展現情境
古詩詞意境悠遠,具有“畫”的特點,這就是當初誘發詩人有所感的場景。學習古詩詞,首先就要帶領學生看到詩人所感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意的境界,誘發學生的情感。例如:在《村居》一詩中,迷人而富有生機的二月田園風光豈是“草”“鶯”“柳”所能言盡的,“醉春煙”三字,更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如下的引導。筆者說:“是楊柳醉了嗎?”學生答:“不是,是詩人通過擬人的方法,借楊柳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其實是詩人自己陶醉在這迷人的二月風光中。”筆者接著說:“這春煙之中,只有這草、這鶯、這柳嗎?”學生們紛紛說:“是那朦朧飄渺的春煙,籠罩住了春天的田園風光。”“應該有那碧綠的麥苗和油菜。”“我看到了牧童坐在牛背上,吹著橫笛,慢悠悠地向我走來。”筆者順勢引導:“你不僅看到了美景,還聽到了音樂!”一位學生說:“我還聽到了黃鶯那宛轉動聽的歌聲。”詩歌的意境,就這樣被學生們有聲有色地展現了出來。對于這樣一些描景抒情、意境優美的詩詞,教師不妨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對詩詞進行補白。此外,還有一些詩詞中所展現的景象,學生僅憑想象是無法構建出畫面的。此時,教師就可借助于視覺手段,把詩詞中的景象直觀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眼前。
交流對話,體會心境
“微言大義”是古詩詞的顯著特點。大多數古詩詞語言精煉,含義深刻,且跳躍性大,寥寥數筆就能涵蓋深意。學習古詩詞時,需要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走進詩人的內心,去填補詩中的一個個空白。例如: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一位教師說:“渭城在現在陜西渭河之北,安西在現在的新疆,兩地之間相距大約三千多公里路程。如果當時元二是騎馬去的話,大約要走半年的時間。這一路上,大漠荒蕪,滿目蒼涼。好友即將遠行,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此時此刻,你有什么話要對他說嗎?”某學生說:“元二,這一路上,自己要多多保重啊!”老師及時引導:“一聲保重,飽含著朋友多少情意啊!端起這第一杯酒――”(學生初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有學生說:“元二,沙漠中風沙很大,要當心自己的身體,不要受寒生病。”老師接著引導:“大漠荒涼,缺衣少藥,當心身體是朋友最真切的叮嚀,端起這第二杯酒――”(學生二讀)還有學生說:“元二,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我會永遠思念你的!”老師再引導:“友情會飛越千山萬水,這是朋友內心的一片表白,端起這第三杯酒――”(學生三讀)這一環節,教師讓學生追溯至別離的場景,把自己當作是即將與元二離別的詩人,展開情境對話。在學生的聲聲叮嚀之中,詩人對朋友的那份關切、那份不舍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音樂渲染,感受意境
古詩詞節奏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音樂又是聽覺語言,是人類心靈的詩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處。在詩詞教學中,為詩詞配上恰當的音樂,通過音樂設置情境,能夠渲染氣氛,烘托詩境,奏響詩詞的主旋律。例如:筆者在教學《墨梅》一課時,配上了《梅花三弄》的簫曲,讓學生伴著空靈悠揚的音樂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又聞到了什么?”聽著優美的音樂,孩子們眼前浮現出了一幅幅疏影橫斜的畫面,暗香隨著音樂在寂靜的教室內清淺浮動。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配上《陽關三疊》,教學《望洞庭》時配上《平湖秋月》等等。只要我們選配上合適的由古箏、琵琶、二胡、簫等為主樂器演奏的古典音樂,都可營造古詩詞的意境。還有一些古詩詞,本身就有相配的古曲,如《水調歌頭》《虞美人》等,這些歌曲可在學習詩詞前讓學生欣賞,也可在鑒賞詩詞后讓學生隨著歌曲或吟或唱。
由于本詞描寫的是古代一個小山村的情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離得很遠,再加上學生對辛棄疾寫這首詞時的人生境遇等情況不太理解,所以在教學中,我采用了“以生為本,以讀為主,以情為線”的指導思想,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以生為本”,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實際需求
課前,布置學生進行預習,要求他們不但要掃清生字詞方面的障礙,更要了解所謂“吳音”“翁媼”等特殊詞匯的意思。由于我們揚州話屬于江淮方言,與“吳音”有較大差別,而“吳儂軟語”本身就體現著一種溫柔、恬靜,所以提前了解很有必要。在上課時,有學生說出了部分上海話詞匯,起到了很好的示例效果,學生對吳音有了較好的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地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我告訴學生:詞中描寫了很多景物,但有一個景物是景中之“眼”,它串起了所有的景物,大家去找找,并體會它是怎樣串起景物的?學生很快就發現,“溪”是詞中景物之“眼”,經過研究討論,他們也很快發現了“溪”是如何串起景物的。很多學生通過自己的尋找與體會,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再如,在教學“幾個兒子的表現”這一內容時,我讓學生自己體會最欣賞詞中哪個“兒子”的表現,并同時提出相應的理由。有學生說最欣賞“大兒子”,因為他干的是最辛苦的活――鋤豆,他負擔了全家人的糧食;也有學生說最欣賞“二兒子”,因為他會編雞籠,是個心靈手巧的人,他編的雞籠不但能自家用,還能拿到集市去賣錢;當然也有學生最欣賞“小兒子”,因為他給這個家庭里所有的人都帶來了歡樂。對于學生的不同看法,只要他們能說出正當的理由,我都給予肯定,以此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讓他們體會到成就感。
二、“以讀為主”,熟讀成誦,達成目標于無形之中
這首詞上片長短句相間,非常有節奏感,每句押同樣的韻,讀來朗朗上口;下片句式整齊,均以六字句組成,韻腳相同,富于音樂性、節奏感,利于背誦。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通過讀去理解詞意。在學生理解詞意有困難時,我并不急于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再讀一讀。例如,在讀到“溪上青青草”時,學生對草長在“溪上”還是“溪邊”有了爭論。這時,我并不立即提示,而是讓學生再讀,慢慢地,“溪邊論”就占了上風。學生通過多讀,并結合插圖,理解了草應該是長在溪邊,而之前我曾介紹過,詞要講究“平仄”,學生也體會到這句話里用“溪上”會比較押韻,但“溪上”意思仍為溪邊。再如,“無賴”一詞的教學,學生同樣分為兩派,一派理解為“不講理”,一派理解為“頑皮可愛”,最終通過讀,學生于“最喜”一詞中體會到了“無賴”應是“頑皮可愛”。
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斷讓學生通過各種方法去讀這首詞,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在理解詞意的同時,學生感悟到了詞人的情感,最終達到了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詞的目的。
三、“以情為線”,感悟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這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詞作,感悟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是教學的主要目標。在教學 “茅檐低小”一句時,我問學生:“如果給你們住這樣矮小的茅草屋,你們會感到高興嗎?”學生異口同聲回答:“不高興。”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如何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詞中人物之樂,體會出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呢?對于這個難點,我沒有生硬地告訴學生本首詞的中心思想,而主要是 “以情為線”,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悟詞意,體會詞情。我引導學生:“雖然茅檐很‘低小’,但大家再繼續看一看周圍的環境,看一看老夫妻倆在干什么呢?”這時,歌曲《最浪漫的事》部分適時播出,學生一邊聽著歌曲,一邊看著“翁媼”的“相媚好”,再讀一讀相應的句子,于是體會到了幸福其實很簡單――雖然 “茅檐低小”,但這對老夫妻卻能“相媚好”,他們是幸福、快樂的。
在體會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時,學生又有了理解上的困難:作者是個做官的,他為什么要向往這樣的田園生活呢?我同樣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只是讓學生補充閱讀了辛棄疾的另一首詞《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再輔以作者的生平資料介紹,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最終,學生終于悟出了作者這份特殊的“情”。因為作者來自當時金人所占領的地區,他的心愿就是帶著兵馬把金人趕走,讓廣大北方的人民過上正常的生活。所以,當他走到江南這一處小山村時,被眼前這一家享受著天倫之樂的普通百姓所觸動,再回想起自己的家鄉,自然真情流露,表達出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其實他的這份感情,正是一份熱愛人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大情”啊。
一、發揮想象,領悟意境“美”
發揮想象,領悟古詩的意境美,是一種藝術境界。古詩意境深邃,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激發學生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之中,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體會詩句的描寫,充分發揮想象,理解詩意,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維擴展、想象的空間。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合作交流討論,對照詩句說說或演演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驗,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古詩詞語言相當精煉,細細讀來,耐人尋味。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內容,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把詩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于眼前,讓學生初步領悟到詩的意境。
二、讓校園成為舞臺,讓學生擁有展現自我的機會
我們可以在班上或學校里舉辦定期的誦讀活動,給每個孩子表演的機會——這是對孩子學習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激發和保護了孩子們對古詩詞濃厚的學習興趣。活動可以是小型的,也可以是大型的;可以“演詩”,可以“賽詩”,可以“唱詩”,也可以“誦詩”。孩子們排練、表演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學習——是一種合作性的學習,是一種興致濃烈的學習,這樣的活動促進了孩子們的學習。每一學期,我們都評選出背誦古詩詞數量最多的同學,并給予表彰獎勵,讓學生受到極大的鼓勵,使其背誦的積極性日趨提高。等下一次比賽,我們還驚喜地發現,學生不僅背過了教師安排的詩篇,自己還主動背過了其他一些古詩,豐富了古詩的內容。
三、以詩歌的音樂性作為引導學生熱愛詩歌的突破口
作為教師,要把眼光放遠一些,要真正具有提高整個民族文化、文學修養的宏闊眼光,認識到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古詩詞,也許其效用不能立刻體現出來,但是學生在這個階段比較集中地接觸這種精粹的文學樣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一點半點理解、欣賞詩歌的方法,也許就靠這點方法,能給他們打開一個新世界,而詩中蘊涵的深意他們暫時不理解又何妨呢?隨著年歲的增長,知識積累的深厚,閱歷的豐富,他們會逐漸破譯詩中的“密碼”;或者在將來的某些時候、某種情景中,他們心里也許能自然而然地響起曾經熟悉的詩句。就在這些時刻,他們好像忽然參悟了詩里的秘密,經歷著愉快的精神之旅——這是多么美好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上的熏陶與感染正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
四、通過朗讀帶范讀使學生品味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真情誦讀時,聲音最具有表情功能,能使詩歌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也使聽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范讀范背的形式來運用聲音,使其感染學生,并訓練學生讀。從心理學角度講,聽覺的感受能力要遠遠大于視覺,有感情地范讀范背是表現詩歌音樂性和準確把握詩歌感情基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聽范讀節奏有力的聲音,能引發人的情思,學生坐在教室里聽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自然能引起審美情感。詩歌的精彩片斷和神韻會通過朗讀這個媒體,變成一種時空藝術,使學生忘卻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當然,有表情地朗讀,要求語文教師具有較高的藝術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形成意境,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渴望。教師在導學時,根據詩的不同基調變換不同的情緒、語言和語調,把握描述的節奏,繪聲繪色地展示詩的情境,能把學生帶入詩的境界,使學生感受到讀詩帶來的美感,就能激起學生讀詩的興趣。
五、借助插圖,借助畫筆,在形象中理解詩意
現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版語文教材中,一部分古詩詞配有插圖,這些插圖都展現了詩的意思和意境。教師不能忽略這一教學資源,要合理運用它。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圖畫去了解詩詞的意思,這不正是“事半而功倍”嗎?說起圖畫,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是天生的畫家,他們從小學起(甚至更早)就善于用畫筆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所以,我們在課堂上可以給足時間,讓孩子們把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畫出來,在畫的過程中既培養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也加強了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對詩詞意境的體會。
六、走進古詩,讓學生入情入境
關鍵詞古詩;情境;創設;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在古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一些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一定的發展。
一、利用圖畫創設情境
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圖片的作用是相當大的。如在教學元代詩人馬致遠的一首小令《天凈沙·秋思》時,如果教師就文字這樣給學生講解:“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個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黃昏行旅的圖景,表現了游子悲秋懷鄉、難以言喻的惆悵心情。”學生可能很難體驗到。因為學生們沒有做游子的經歷。因此,在學習這首小令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先將小令中的內容做一個大致的了解:前三句寫景——纏繞著枯藤的老樹上落著幾只在黃昏中棲息的烏鴉(這是全詩的基調鋪墊,已然是愁緒滿紙了。);精巧的小橋,清澈的流水,幽靜的人家(這里描寫的是恬靜幸福之景,從反面牽動了作者的離愁別緒,因而更懷念家鄉);荒涼的古道上,刮起陣陣蕭瑟西風,旅人騎著一匹瘦馬,正在繼續奔波(這里透露出了游子的身世)。接下來,教師質疑:“你認為小令中哪些詞更能表現出游子的心情呢?”引導學生理解。而后,教師出示圖片:枯藤老樹、黃昏中棲息的烏鴉、瘦骨嶙峋的老馬、在秋風中瑟瑟發抖的游子形象(斷腸人)。有的學生看到那匹“瘦馬”時說:“從瘦馬的身上,我想象到了游子奔波的勞累艱辛,馬都瘦成這樣了,就暗示了人的勞累。”還有的學生將最后一句與圖片結合在了一起:“因為人在天涯,離家遙遠,在秋風中騎著瘦馬行進,無依無靠,所以更加傷感秋天的來到更加思念家鄉了。”
圖畫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詩文所表達的感情,比較有效地提高了對古詩的感悟能力。
二、利用聲像創設情境
學生在學習古詩時,由于古詩的年代久遠,理解就比較容易有誤差,因此不少學生感到有困惑,有個別學生對古詩的學習不太感興趣。因此,就要求教師想辦法使學生愛上古詩,愛學古詩。若教師在教學時借助現代教育媒體——計算機,融光、聲、色為一體,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濃烈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可以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例如教學《望廬山瀑布》一詩時,學生對瀑布的形象感知較少,因此對瀑布聲音的氣勢、形象的壯觀都不會理解得太到位。于是,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觀看了瀑布的有關錄像,讓學生對瀑布的聲音及形象產生濃厚興趣。而后,配著音樂,師生共同朗誦課本中葉圣陶爺爺的《瀑布》,使學生更加熟悉瀑布的聲音與景象。最后,師生再一起共同學習、討論、交流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此時,學生們不用老師多講,已經深刻地感受到了“遙看瀑布掛前川”的美麗景象與“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恢弘氣勢,更加可以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風光的無比熱愛之情了。
利用聲像創設情境,使學生如臨詩人所處年代,就猶如坐在詩人對面,聆聽詩人吟誦,產生出一種真切的感受。
三、利用親身經歷創設情境
在學習陸游的《游山西村》時,里面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詩句。有的學生對詩句理解有一定難處。什么是“山重水復”,怎么會“又一村”,需要教師的引導。除了可以用圖像資料加以引導,還可以讓學生親身經歷,用自己身邊的簡單示例來理解。例如:我們可以利用教學樓走廊來理解。初來我校的人對我們的學校格局不是很清楚,當從西門而入時,往東走,看到一塊碩大的版畫,以為是盡頭,但是走近了卻看到一個拐角,拐過去再次往東走。如果想去辦公樓,那么需要走兩個這樣的拐角。因此,這一情形和我們詩中的情形有類似之處。讓學生走一走,理解起來就會比較容易了。
四、利用模仿形式創設情境
古詩的教學不一定必須是嚴肅規范的,只要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很多古詩,既像一幅畫,又是一段美妙的旋律。這就要求老師和學生將古詩可以作為真正的音樂旋律來欣賞,而且詩詞并不只在于音律上的押韻,很多有趣的能夠喚起人們想象的聲音就藏于詩句當中。
一首宋代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中,出現了多少美妙的聲音。月光明亮,驚飛了樹枝上的喜鵲,搖醒了半夜沉睡的夏蟬,發出清幽的鳴聲。人們在濃郁的稻花香里談論著今年豐收的消息,高興地聽著田野里蛙聲鬧成一片。多么愜意的景象!
這是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閱讀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注意了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夏天的夜晚,地點是有山有水的農村田野。既是夜間,卻將月、鳥、蟬、蛙、星、雨、店、橋多種事物巧妙地組織起來,讓人感到恬靜。在此,教師請學生們細細品聽詩句中的聲音,引導他們模仿這夏夜里的聲音。于是,教室里一片鳥噪、蟬唱、蛙鳴,山村特有的音響交會在一處,好不熱鬧,使黃沙道顯得更加生機勃勃!再來提問學生的感受,會答出:“真熱鬧,這個鄉村太有生氣了!”“我能感受到人們喜悅的心情!”“我能體會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這種鄉村生活的喜愛。”……
關鍵詞:語文教學 詩意課堂 營造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4-0148-01
針對語文課堂教學所存在的諸多弊端,人們提倡語文教學的詩意化。作為一個一線教學人員,直接肩負著教學的實踐,理應在自己的課堂積極實踐著詩意課堂的營造問題。因此,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注意認真鉆研教材,積極利用多媒體資源,充分依靠學生,把以學生為主體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現將自身的相關實踐拙于筆端,期求方家教正。
1 善于利用多種活動,提高詩意課堂營造幾率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文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當然也離不開語文實踐。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實踐,是否就是整天去讀讀背背教材文本,是否就是機械地抄抄寫寫教材文本上的詞詞句句就算是在進行實踐?回答應當不能完全意義上的肯定。那是一種相當不具任何活力的語文實踐,那是一種根本不具任何課堂詩意的實踐。從小學生所具有的比較特殊的學習特質看,真正能夠富有詩意課堂的構建,需要能夠讓學生以“看”“讀”“想”“寫”“演”“唱”等教學活動來感悟如畫般的教材文本。譬如人們都這樣去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在教學具體的詩篇時,就應當讓學生在閱讀詩篇之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去聯想起詩歌所描寫的畫面,那就可以比較充分地實現著課堂教學的詩意化。如和大家一起學習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中,不僅僅就讓學生去讀,而且注意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文字轉換成生動的圖畫,使詩人的文字變得那樣的有聲、有色、有形,促使學生比較整體地把握住詩歌的主要內容。然后在反過來讓學生進入文本語言,讓課件交互式呈現不同的句子。學生們反復誦讀著,邊讀邊想象著。尤其注意在交流時讓學生去說出自己仿佛“看”到了哪些畫面。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比較有意義地發現,學生所發現的畫面盡然就是那樣的豐富多彩和生動形象。
2 善于賴于學生實踐,提高詩意課堂營造效果
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學生的實踐是比較少的,即使讓學生進行實踐,學生的實踐也是比較單一和呆板的,人們也比較實際意義上感覺不到相關的詩意性,或者也就完全不是那樣的詩意化。這應當與新教育理念是格格不入的,也應當是完全有悖于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所以,提高詩意課堂營造效果,需要賴于學生的充分而又主動的實踐。讓學生去閱讀文本,不管去讀敘事性的作品,還是去讀詩歌性的作品,學生的鑒賞感悟之實踐都是完全需要的,而且應當體現學生鑒賞感悟的主動積極和生動活潑。尤其是對古詩詞的閱讀感悟更需要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和生動活潑起來,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活動能夠呈現精彩的則應當是我們所有的學生。如教學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清平樂?村居》是一首描摹田園風光的宋詞,詞僅短短的46個字,但所勾勒出的畫面是那樣的清新怡人、其樂融融。詞人辛棄疾在國家半壁江山淪陷的痛苦中,偶見一戶農家人的平常生活,心中生出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之情。像這樣的古詩詞,我們如何能夠獲取學生閱讀感悟甚至就是自主鑒賞的效果?設計教學時,筆者就將教學目標鎖定在讓學生去反復吟誦上,讓學生通過反復吟誦去想象畫面,去理解~作內容,去感悟詞作意境,去體會詞人所滲透的情感。教學時采用多種教學形式讓一個個學生得以實踐。如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創設多彩的教學情境,課堂是那樣的靈動而有生趣,學生便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詩意飛揚在課堂,學生也就是實踐意義上的其樂融融。
3 善于傾聽學生心聲,提高詩意課堂營造質量
詩意課堂,并非人們所理解的簡單意義上的熱熱鬧鬧,當有比較實質性的意義和效果。從相關意義上講,人們在教學課堂怎樣才可以構建比較有質量的詩意課堂,竊以為應當善于傾聽學生心聲。平時的閱讀教學,之所以就是不能體現其詩意性,就是人們少傾聽著學生閱讀感悟的心聲。學生對教材文本的感悟,其心理所想的我們比較積極意義上采納了嗎?應當就是完全意義上的沒有。由于此,即使我們去以極為豐富的場景呈現,也不可能去形成真實意義上的詩意課堂。所以,善于傾聽學生心聲,是提高詩意課堂營造質量的理想渠道。尤其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更需要注意傾聽學生心聲,采納學生的心聲。應當肯定,學生閱讀感悟的心聲表達出來后,我們教師不要簡單地置之不理,更不要去粗暴地全盤否定,那學生會是那樣的樂意表達,整個課堂將會奏響極為優美的學生自主表達的旋律。譬如教學《鞋匠的兒子》,讓學生去熟讀著,讓學生能夠有感情地讀著,讓學生在字里行間神游著,去內心的感悟著,讓學生去自由地表達著。雖然學生中有對林肯頗有微詞的,認為作為一名總統應當對議員的嘲諷予以還擊;雖然學生的表達與對文本的感悟具有較大距離。但沒有去否定,而是巧妙地引領學生去繼續閱讀著。學生們的讀,有利于使畫面立體起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使文本走進學生的心田,實現著比較理想的悟。學生的悟不僅僅悟出根本,而且悟出了實質。由于學生通過讀比較理想地與文本展開了對話,學生便比較自然地走進作者的心里,和作者一起產生共鳴。學生便感到林肯作為一名總統具有極強的人格魅力,在學生知曉林肯在掌管美國的年年歲歲里,其人格魅力產生極大的作用。學生也因之得到魅力人格的熏陶感染。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營造詩意課堂的思考對于我們每個教師而言,應當就是不盡的。我們還應當去比較多地關注文體,應當在學生表達的聚焦上多做些思考,甚至就是做出極為豐富的思考來。學生是一茬一茬的,課堂教學永遠是動態發展的。我們必須做出努力,也可以獲取著更多成功的希望。
參考文獻:
[1] 成向陽.送語文回自然[J].語文教學通訊,2015.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