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含有歷史故事的成語

含有歷史故事的成語

時間:2023-05-30 09:47: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含有歷史故事的成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含有歷史故事的成語

第1篇

關鍵字:現代漢語教材;成語;比較;

現代漢語課程是中國高校中文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現在通行的現代漢語教材較多,各高校所選用的教材也各有不同。本文以周蕓,鄧瑤,周春林《現代漢語導論》(以下簡稱周本)為主,另加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以下簡稱邵本)和張斌《新編現代漢語》(以下簡稱張本)三本教材,對各教材的成語部分的內容和結構安排進行比較分析。

一、成語的定義

張斌老師在《新編現代漢語》中曾說過:迄今為止,有關成語的定義很多,各有特色,各有所長。可見對于什么是成語,各家有不同定論。周本中對于成語的定義是:成語是一種相沿習用的結構凝固、意義完整的固定語。邵本的定義是:成語是指歷史上沿用下來的或群眾中長期流傳、見解精辟并含有特定意義的固定短語。至于張本則寫到:成語是相沿習用的意義完整、結構穩定、形式簡潔、整體使用的定型短語。

比較而言,邵本的界定較模糊,沒能從結構特征上給其精確定義,使其無法和其他熟語區分開來。如邵本關于諺語的定義是:流傳民間的形象通俗且含義深刻的語句。這和他對于成語的定義區別不大,未突出成語的實質。周本與張本定義相比,都提及了“結構定型”和“意義完整”,但周本沒有提及“形式簡潔”和“整體使用”。由于構凝固包含不可隨意拆分或者加入其它語言成分的意思,所以“整體使用”可以包含在“結構凝固”之中。因為現代漢語熟語大都是以短小精煉為特點,“形式簡潔”可以看成是熟語的“共性”而非成語的“個性”。成語由于多出于書面,與其它有口語性質的熟語相比,更具文語性質,因而筆者認為也可以把“文語性質強”加入成語的定義。總的來說,周本對于成語的詮釋比起邵本更為客觀,比起張本又較為簡練。

二、成語的特點

介紹成語特點時,邵本和張本提到的“結構的凝固性”與周本“結構定型”意義是相同的,三本教材也同時提到“意義完整”這個特征。不同的是與周本相比,邵本對成語的特點還提到了“歷史習用性”、“成語的民族性”兩點;張本還提到“歷史的習用性”、“韻律的協調性”、“形式的整體性”三點。筆者認為,邵本在對“成語民族性”做解說時提到:在內容上,漢語成語的內容都無不體現中國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底蘊。可見這一特點和“歷史習用性”的從歷史上沿襲而來的性質存在著相互包含的現象,成語是漢民族從歷史上沿用流傳下來的,因而拆為兩個特點來表述似乎有些不妥。邵本和張本在對“歷史習用性”進行闡述時角度亦有不同。邵本注重從成語來源的方面講述其歷史習用性,而張本則從讀音、詞義、句法形式方面闡述這一觀點。張本提到的“形式整體性”,表述的是四字格是成語的基本形式,這種形式整齊勻稱簡潔明了。而“結構凝固性”所含特性已經包含了“形式整體性”,這一點較為重復。

因為絕大多數的成語是歷史沿用流傳下來,其中還保留了不少古代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的現象。如:否(pǐ)極泰來中“否”字所保留的古音,感激涕(眼淚)零(落下)中“涕”和“零”保留了古代該詞匯的意義;還有惟命是從(=從命)所包含的古代語法現象。綜上所訴,歷史習用性無論是從歷史角度還是從語言學角度來說,都值得作為成語的特點進行介紹。筆者曾覺得張本所提的成語的“韻律協調性”應列入成語的特點,因為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成語更是突出的體現出了韻律和諧的特點。后來在上《現代漢語導論》的主編周蕓老師的現代漢語課時,周老師對這一觀點也做出了評價。周老師解說未將“韻律協調性”列入成語特點的原因如下:考慮到現代漢語熟語大多具有韻律協調性,這并非是成語的突出特點,且“韻律協調性”屬于語用層面,與其它特點不在一個平面上,不應放在一起。

三、成語的來源

在成語來源部分,周本和張本都提及神話寓言、歷史故事、古代詩文、民間口語、借自外語和現代新創六個方面。邵本沒有單獨分出一部分進行介紹,只在成語的歷史習用性中對成語來源的四個方面:神話寓言、歷史故事、古代詩文、民間口語有闡述;在成語的民族性中提及借自外語的成語。從整體上看,邵本也算提到成語來源,但條理不夠清晰,張本和周本都單獨列出加以敘述,其中張本對于每個來源都舉例眾多,周本舉例較為簡明。這部分的編寫張本和周本各有千秋,張本信息量大,可供學習者詳細了解;而周本短小精煉,讓學習者一眼明白其重點。筆者認為,從開設現代漢語課程的角度來考慮,因為教學時間和課文篇幅的限制,周本因為不占用大的篇幅,但也對目標文本做了清楚的解釋,在教材使用和學習時應該更為理想。

四、其余部分分析

周本對于成語部分的編寫就包括定義、特點和來源三個方面,邵本的編寫多了“成語的作用”,張還多了對“成語的構造”、“成語的運用”兩個部分的解說。

“成語的作用”可作了解,但單獨提出似乎并無必要。成語屬于短語,短語的結構在語法部分都有詳細介紹,張本的“成語的構造”在詞匯部分談語法問題也就稍顯多余。至于“成語的運用”,張本提出了三個成語使用的難點問題,包括:深刻理解成語意思;注意相近成語之間的差異;注意成語的字型與讀音。人們生活中處處都有成語,但很多時候,因為對讀音、字型或意義的理解不透徹,往往造成成語使用偏誤。張本系統的歸納了成語使用的難點,可以幫助學習者預防此類問題的發生,因此筆者認為是有必要單獨列出的。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教材的使用。以上所比較的三本教材在現代漢語課程的建設上,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對比研究之中,博采眾家之長,并且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實踐驗證它是否可行,以求不斷提升自己的現代漢語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周蕓,鄧瑤,周春林.現代漢語導論[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第2篇

1.注意理解成語的整體意義,戒望文生義

從熟語的來源看,有的來自歷史故事,有的來自民間俗語,其內涵是對原內容掐頭去尾抽象概括出來的,有著一定的特殊意義。對這類成語我們絕不能簡單地照字面意思作望文生義的理解。例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2題:

伴著落日的余暉,詩人緩步登上了江邊的這座歷史名樓,極目遠眺,曉霞盡染,鴻雁南飛,江河日下,詩意油然而上。——江河日下:日,一天天;下,低處。意思是指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況一天天地壞下去。用于此處屬于望文生義。

2.注意把握成語的感彩,戒褒貶失當

有些成語在長期的使用中已具有鮮明的感彩,只有注意它與全句的內容的和諧一致,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否則,褒貶不分或者褒詞貶用、貶詞褒用都會影響意義的表達。例如 2011年高考新課標卷13題選項D:

碳排放過量會給地球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危害,如果不設法加以遏制,必然會威脅人類生存,全球性大災難指日可待。——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為期不遠;待,期待。為期不遠,不久就可以實現,成語含有褒義,不能用在表示災難很快來臨。

3.注意把握成語的一詞多義現象,戒“一概而論”

一般說來,一個成語只有一個義項。但這僅僅是“一般說來”,實際上有的成語不僅一個義項,在流傳使用中它除了適用于一般語境的常用義項外,還派生出適合于特殊語境的非常用義項,有的甚至達三四個之多,如果不了解這一點,特別是拘泥于思維定勢,就會先入為主、以對為錯。例如2011年高考新課標卷13題選項C:

有人認為天才之作總是合天地之靈氣,妙手偶得,據說《藍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時靈感一來隨手寫在袖口上的。——妙手偶得:①有高超技術的人,偶然間即可得到。②也用來指詩文樂曲創作技藝高超的人,往往由于靈感,在偶然間就獲得意外成功。此處用的就是第二個義項,是正確的。

4.把握成語的謙敬意義,戒主客顛倒

成語是語言的化石,沉積著諸多的文化現象。有些表現為謙詞、有些表現為敬詞。謙詞要用于自己,而敬詞只能用于他人。如果分辨不清楚,就會出現主客顛倒、對象失當的使用錯誤。例如2010年高考全國卷Ⅱ:

在坐的各位都是本領域的頂尖專家,我們請大家來,就是想聽聽各位的高見,大家不必客氣,就姑妄言之吧。——姑妄言之:姑且隨便說說,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于自謙。這里用于說別人,顯然犯了謙敬不分、主客關系倒置的毛病。

5.把握成語的語法特征,戒濫加功能

不是所有的成語都可以任意來作句子的某個成份,有的只能做謂語或定語,有的雖然是動詞性的,卻不能帶賓語;還有一些成語明顯帶有初始語境的特點,“出身”于否定句式中的成語,只能用于否定句中,而不能用在肯定句中。例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

文化強省戰略指引下,我省動漫產業邁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去年我省與沿海省份動漫原創產品的產值已經等量齊觀。——等量齊觀:指對有差別的事物同行看待。此成語只能用于否定句式中。說“已經等量齊觀”不合語法特征,應該改為“并駕齊驅”。

6.注意把握成語的內涵外延,戒語義重復

有些成語在運用中雖然很適合于句子的語境,但與句子中默寫詞語的意義重復,成份贅余。這樣,這個成語的使用也是錯誤的。例如2010年高考湖南試卷:

在飛馳的高速列車上,人們津津樂道地談論著乘坐高鐵出行帶來的快捷與方便。——津津樂道:指很感興趣地談論不停。成語本身就含有“說”的意思,而句子中又說“津津樂道地談論著”,顯然犯了語意重復的毛病。

7.注意把握成語的特指對象,戒張冠李戴

有一類源于古代詩文或歷史典故的成語,其適用對象只能特指用于某人、某事,不能移作他用。運用它們時,在年齡、性別、對象等方面都有特定的限制。語言發展演變到今天,我們也必須遵循這個限制。例如2011年高考四川卷3題:

九寨海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霧,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斕,如夢如幻,不由得讓人驚嘆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巧奪天工”:指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生成的,只用來形容人的技藝高超,這里用于形容自然景觀,顯然使用對象不當。

8.把握成語的邏輯范疇,戒自相矛盾

第3篇

1滲透物理知識

例1 (2013年貴陽卷)提取下面材料的要點,整合成一個單句,給“彈力”下一個定義。(可適當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彈力是

①彈力是一種力。

②彈力是物體在外界作用下發生彈性形變后產生的。

③彈力是物體要恢復原來形狀時產生的。

【解析】本題考查了考生把分句整合成一個單句的能力。考查了對物理知識“彈力”的理解。考生可以從三句話中提取主要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整合成一個單句。仔細分析三句話,簡單地說“彈力”是一種力,是一種什么力呢?考生要把第②③句糅合在一起,把枝葉部分刪去即可。參考答案:彈力是物體在外界作用下發生彈性形變后要恢復原來的形狀時產生的一種力。

例2 (2013年貴陽卷)閱讀下面材料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填空作答。

材料:在運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個多項式因式分解時,首先觀察多項式的結構特點,確定多項式的公因式。當多項式的各項含有公因式時,可以直接提取公因式,從而將多項式化成兩個因式乘積的形式;當多項式的各項公因式是一個多項式時,可以把這個多項式因式看作一個整體,直接提取公因式。

材料主要介紹了運用 ① 來解決因式分解的數學方法,強調了運用該方法時的兩種情形。材料中涉及到的兩種情形分別是: ② ,③。

【解析】本題考查了考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結合提取公因式考查考生對這一數學知識的了解能力。考生需要仔細審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結合題干的要求,從中提煉出主要內容填空即可。參考答案:①提取公因式法;②當多項式的各項含有公因式時;③當多項式的各項公因式是一個多項式時。

例3 (2013年貴陽卷)在離別之際,同學們心里一定會蕩漾起對老師的許多感激懷念之情。請聯系生活,仍然以“老師”為題,模仿歌詞中相應的句子,填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第一段:在這離別之際,我們別情依依,走一回校園的小路,踏一回教室的樓梯,心中蕩起甜蜜的回憶。再見吧同學!再見啊再見!親愛的同學再見,盼望你早日成功的消息。

第二段:在這離別之際,我們有千言萬語,看一眼先生的白發,摸一把老師的坐椅,腮邊掛滿滾燙的淚滴。再見吧老師!再見啊再見!敬愛的老師再見,請接受我們深情的敬禮。

――歌詞《告別母校》(作者:田德芳)

在這離別之際,我們有萬千思緒, ① ,

② ,胸中蕩起感激的漣漪。再見吧老師!再見啊再見!敬愛的老師再見,您永遠屹立在我們的心里。

【解析】本題考查了考生的仿寫能力。要求考生結合歌詞中的內容去仿寫畢業時對老師的依戀之情。考生結合題干,從歌詞的兩個段落中找出一句模仿去寫即可。音樂講究節奏美,所以考生在模仿時應注意句子的節奏音韻的美。參考答案:①聽一番先生的教誨,翻一回老師的講義。②挽一回先生的臂彎,尋一遍老師的足跡。

例4 (2013年黔東南卷)經常閱讀名著,可以進一步豐富你的語文知識。生活中有許多家喻戶曉的成語或典故就來自古典名著。下面所選內容就是現實生活中常用到的,與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人物相關聯,請你在括號中寫出相對應的小說人物。

⑴( )――“大意失荊州”;

⑵( )――“賠了夫人又折兵”;

⑶(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解析】回答這個問題,考生必須熟悉這三個成語、典故的出處,然后結合自己平時的積累,思考該小說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與之有關的歷史故事,多角度廣泛思考人物的所作所為,這樣才能按要求作答。參考答案:⑴關羽;⑵周瑜;⑶諸葛亮。

例5 (2013年昆明卷)語文書中精彩的名著故事吸引著第一小組的同學。他們為“名著故事會”準備了【A】【B】兩幅插圖,請你任選一幅,為前來參加活動的家長們講述圖中的故事。(80字左右)

A圖《湯姆索亞歷險記》 B圖《儒林外史》

我選【 】圖:

第4篇

漢語的四字結構大多為成語,但也有一般性的四字表達方式。

成語

成語是漢語詞匯有的一種長期沿習使用的固定短語,它們的來自于古代經典或著名著作,歷史故事片和人們的口頭流傳,意思是精辟,往往隱含于字面意義這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具有意義的整體性。成語的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具有結構上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形式。

漢語成語具有比喻豐富,形象生動的特點,給人一種生動傳神,淋漓盡致的感覺。另外,漢語成語學有言簡意賅,瑯瑯上口的特點,既簡潔,又富有文采,是讀者所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成語好比一面鏡子,它反映出一個民族或一個文化的特點。1. 褒貶

同一詞匯,在漢英兩種語言中褒貶不一。例如“狗”字在漢語成語中通常含有貶義,而在英語中卻不同。請看以下例子:

狐朋狗 友:比喻不正派的朋友。a gang of scoundrels/a pack of rogues.例如:你也別過于相信那些狐朋狗 友。

狗急跳墻:把狗惹急了,能跳越高墻。比喻壞人窮途末路時不計后果,鋌而走險。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omething desperate/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omething/just as a dog will leap over a wall in desperation. 例如:困獸猶斗,敵人在瀕臨滅亡的時候,會狗急跳墻的,我們要加倍提高警惕。

狼心狗肺:形容心腸狠毒,多就忘恩負義者而言。be as cruel as a wolf/cruel and unscrupulous/brutal and cold-blooded/completely without conscience/heartless and ungrateful/rapacious as a wolf and savage as a cur/the heart of a (wild)beast; wicked-hearted /with the heart of a wolf。例如:哪知這賊子恁般狼心狗肺,負義忘恩!

狗茍蠅營(蠅營狗茍):像狗似的無恥,像蒼蠅那樣逐臭,比喻到處鉆營,而手段卑劣。ingratiate oneself with someone to gain one’s ends.例如:到底狗茍蠅營,依然逃不了對明燭照。——《孽海花》

狗膽包天:斥責別人膽子太大,敢于胡作非為的人。 have monstrous audacity.例如:你狗膽包天!竟敢繼續煽動大家。

望子成龍:盼望兒子成長為有出息,有作為的人。expect one’s son to be talent/hope one’s son will turn out a dragon.例如:他望子成龍心切。

而在英語習語中,“dog”一詞常用來比喻人的行為,通常是沒有貶義的。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個幸運兒。)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行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等等。

再如:“龍”字在漢語中是中國人的象征。它的英語對應詞是“dragon”,而“dragon”的意思卻是 a mythical monster traditionally represented as a gigantic reptile having a lion’s claws, the tail of a serpent, wings, and a scaly skin(龍是一種傳說中的怪物,一般被描述成有獅爪,蛇尾,翅膀及帶鱗的皮膚);a fiercely vigilant or intractable person (嚴密警戒的人;相當警惕或難以駕馭的人); something very formidable or dangerous (可怕的或危險的東西); any of various lizards, such as the Komodo dragon or the flying lizard(蜥蜴的一種,如巨蜥或飛蜥)。

2. 歷史典故

漢英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從單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例如漢語中:

東施效顰:《莊子·天運》中故事。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 play the ape/ look all the uglier by mimicking the beauty.

葉公好龍: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actually fears/ like Lord Ye claimed to be found of dragons but was mortally afraid of them.

夜郎自大:ludicrous conceit of the king of Yelang-parochial arrogance

班門弄斧:display one’s slight skill before an expert.

名落孫山:fail in a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be flunked.

歷史典故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漢語是這樣,英語也是如此。典故通常是不能按照字面對譯的,典故通常要采取意譯或解釋或加注釋的辦法來翻譯。例如英語中的"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中國讀者看了,就不知所云。“eat no fish”是英語里的一個典故,是表示“忠誠”的意思。而“play the game”的意思是(比賽,游戲中)按規則做;正直誠實,光明正大。因此,上句可譯成,“約翰為人可靠,他既忠誠又老實”。

3. 共性成語

一敗涂地: meet one’s waterloo/ bite the ground/hunt grass/suffer a crushing defeat.

趁熱打鐵: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Hold a wolf the iron is hot.

熟能生巧: Skill comes from practice/ Practice makes perfect.

揮金如土: spend money like water/squander money like dust.

破釜沉舟: burn one’s boats/burn one’s bridge /throw away the scabbard.

雪中送炭: 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help in one’s hour of need.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瓜田李下: in a melon patch or a plum tree—in suspicious circumstances or surroundings/Neither adjust your shoe in a melon patch, nor your hat under a plum tree.

非成語

移步換景: a different view with every step/take a step and the scenery will chang

曲徑通幽: a winding path leading to a secluded place

詩情畫意: poetic lyricism and picturesque concept

金碧輝煌: in splendid colours

阡陌縱橫,雞犬相聞,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一片新天地: a new land with crisscrossed fields, bright sunshine, gentle breeze, cocks crowing, dogs barking, birds singing and flowers blooming

另外,在廣告用語中,四字結構用得更多,例如:

典雅大方: elegant and graceful

香濃可口: aromatic character and agreeable taste

軟硬適中: neither too hard nor too soft

大補無氣: reinforce vital energy

暢銷全球: sell well all over the world

花色繁多: a wide selection of colors and designs

用料上乘: selected material

甜而不膩: agreeable sweetness

安心益氣: make one feel at ease and energetic

交貨及時: timely delivery guaranteed

品種迭出: New varieties are introduced one after anther.

隨意小酌: Light snakes are ready on request

老少良伴: Good companies for children as well as for adults.

旅游勝地: a tourist stand

經驗獨特: Experience is out copyright.

鮮花美人,傾訴衷腸: Flowers by beauty speak from the heart.

隨意挑選,保君滿意: choose once and choose well

體積雖小,頗具功效: compact impact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One warrior deployed in the pass makes thousands of burglars loose heart.

三心二意,照樣釣魚: For all your double-mindedness, fishing goes on just the same.

(操作)簡單: It’s simple.

用途廣泛: It’s versatile.

(復印)迅速: It’s fast.

圖文清晰: It’s intelligent.

功能齊全: It’s powerful.

名副其實: It’s everything a copier philosophy should be.

琳瑯滿目: a superb collection of beautiful things/wide choice.總之,不論是四字成語,還是非成語,應注意以下原則:

1. 形象性原則。

2. 簡練性原則

第5篇

【關鍵詞】誘發興趣觸發興趣激發興趣深化興趣調動興趣

在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學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學歷史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長期以來,中學歷史被人當作“副”科,是“死記硬背”的代名詞,往往只有在高中甚至直到高三才能喚起學生的重視,這在當今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是非常令人費解的。而初中歷史更是可憐,某些地區把它排除在中考科目之外,成為“門外漢”,因而往往被學生認為“可學可不學”。“學好學壞都無所謂”。我們認真反思初中歷史目前“可憐”的處境的原因,認為沒有學習興趣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樂知者。” 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初中生年齡尚小,注意力不易穩定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往往憑興趣認識事物。因此,培養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是走出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困境的契機。然而興趣不是天生的。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

一、上好起始課,誘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的一半。“歷史是副科”,不少學生尚未學習就有此認識,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學習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說要使初中歷史教學有一個好的起點和基礎,上好起始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精心準備,在課堂上要深入地討論和講述學習歷史的目的和意義,糾正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程的不正確的認識,引起學生應有的重視。這是誘發學生興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實證明,如果教師能把起始課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橫生,融智怡情,賞心悅目的話,那將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把學生的心緊緊地拴住,使他們懷著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我上起始課時,往往用圖片和錄像把學生有所了解的歷史人物展示出來,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和評價,然后我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正本清源,幫助學生去偽存真,使學生深深地認識到“歷史并不是死記硬背的”。因此,一節精彩的起始課將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二、質疑設問,引發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后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講述《中國邊疆的危機和》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回答“鎮南關一戰的結果?”學生回答:“老將馮子材帶領軍民取得勝利。”我再追問:“接下來戰局如何?”當學生興奮地回答“中國取得戰場的主動權并導致法國茹費理政府的”后。我用沉重的語氣說:“但最終的結果是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同學們一片愕然,我緊接著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讓人看不懂的結果?”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立即展開積極的討論,紛紛發表個人的見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認識到“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是清政府一味妥協求和賣國的結果。”這樣使學生進一步認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質。所以說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問題時,才能引起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巧妙地質疑設問,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從而引發學習的興趣。

三、運用歷史故事,激發興趣

歷史是一門有血有肉,內容豐富,同時趣味性又很強的學科。它包括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人物的動態和事件的 發展 。因此,它是有情節有過程的,是有善惡是非和喜怒哀樂的,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一堂歷史課盡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條條框框,不見情節和過程,那么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對新鮮事物尤其感興趣。根據這一興趣特點,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將歷史知識揉入故事情節中,把史實故事化,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例如在講授《春秋五霸》時,我插入了“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和“臥薪嘗膽”等成語故事,在講《》時,我穿插了“康有為如何擺脫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驚險刺激的歷史,學生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容。

四、搞好課外活動,提高興趣

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開拓視野,強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例如舉辦 歷史 故事會、編演歷史劇、知識競賽、編輯歷史小報、動手制作教具、舉辦歷史文物展覽、參觀歷史遺址等活動。我在授課時,就曾組織學生編演《》歷史劇,讓同學分別扮演各種歷史人物。把當時那場驚心動魄的歷史變革表演出來。學生在活動中潛能被挖掘,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再現“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使他們對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和 中國 歷史上的 政治 斗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增強了學好歷史的信心,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第6篇

 

論文摘要:成語是一種有著鮮明特色的語言現象。本文通過對比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來對比和比較英漢成語、習語的異同,探究其在語言結構、表現形式及文化內涵方面的表現,探討英漢成語差異產生的原因,并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 

漢語成語是漢語中一種極具特色的語言現象,它具有豐富鮮明的文化色彩,并被廣泛運用在現代漢語書面語和口語中,然而留學生學習成語時會遇到很多困難。本文意在通過對英漢成語的比較,了解英漢成語的差異,希望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起到一定的幫助。 

漢語的“成語”和英語的idiom是不對等的。《現代漢語詞典》對“成語”的解釋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朗文當代英漢雙解詞典》中的idiom有兩種含義:1、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separate words;2、the way of expression typical of a person or a people in their use of language。為了方便起見,本文中提到的成語是漢語定義中狹義部分和英語中的第一種含義。這里不對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進行區分。另外,文中所涉及到的漢語學習者特指母語為英語或者精通英語的留學生。 

一、英漢成語的相似之處和差異 

英漢成語都是經過長期積淀,并有相對固定形式的一種語言形式。通過英漢成語的對比研究,對對外漢語成語教學能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從而使對外漢語成語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下面主要從成語的來源出處、結構和表現形式、意義的整體性以及其中的文化色彩四個方面來討論英漢兩種語言形式表現在成語上的異同。 

(一)來源出處 

英漢成語的來源有一些是共同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從幾個來源和出處對英漢成語進行對比。 

1、生活方面 

來自農業方面的成語:例如,英語中有to call a spade a spade,漢語中“瓜熟蒂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由于中國長期以來是以農耕為主的文化,所以來自農業方面的成語相對多得多。 

來自航海方面的成語:例如,英語中to clear the decks等,漢語中“一帆風順”、“同舟共濟”等。由于西方的航海業發達,而中國長期以中原農耕文化為中心,航海業并不發達,所以這方面的成語英語要比漢語多很多。 

來自商業方面的成語:例如英語中有to talk shop, none of my business等,漢語中有“奇貨可居”、“利欲熏心”等。由于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所以來自商業方面的漢語成語大多含有貶義的色彩。 

來自軍事方面的成語:英語中 to put up the sword, 漢語中“破釜沉舟”、“偃旗息鼓”等。漢語中的相關成語大多和歷史故事有關。 

2、來自著名文學作品中的成語。英語中的成語大量來源于莎士比亞的作品,以及《伊索寓言》和希臘羅馬神話等;漢語中的成語多來源于古代詩詞歌賦,以及傳世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如“老驥伏櫪”(曹操《步出夏門行》),“刻舟求劍”(《呂氏春秋》)等。 

3、來源于宗教中的成語。英語中的這類成語主要來自《圣經》,如the forbidden fruit, judas’s kiss;漢語中的相關成語主要來自佛教,如“五體投地”、“回頭是岸”等。 

通過對成語來源的對比可以看出,由于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大體相同,英漢成語在來源的幾個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每個來源的具體表現上則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在不同的來源分析方面,英漢成語表現為數量上的必然差別,這也是兩種語言形成過程中受到不同價值觀和對世界的不同認識所引起的。其次,不同的宗教信仰對成語的影響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 

(二)結構和表現形式 

英漢成語都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遺傳下來的一種語言形式,結構都相對穩定,一般是生動活潑的語言,表示的是獨特的意義,用簡單通俗的話表示深刻的道理。兩者的不同之處體現在具體的結構和表現形式上,從成語的外部特征來看,漢語中的成語多數是由四個字組成的,其中96%是四個字的,但是也有三字和四字以上的成語。而英語中的成語則沒有固定的字數限制,結構相對靈活。 

(三)成語中體現了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思維方式等 

漢語的四字格成語體現了漢民族的審美觀和思維方式,對對稱之美的追求在這里得到了體現。這不僅是指漢語成語的字數和結構,還指成語的音節整齊勻稱,聲調平仄相間。且中國人喜歡偶數,四字格的語言形式體現了漢民族“以偶為佳”的心理,以及漢語和漢文化莊重典雅的特點。中國兩千多年以來的正統思想,使得由《論語》中演化而來的成語非常之多,這些成語體現了中國重視儒家思想的特質。當然,根據上面提到的成語來源,還有一定數量的成語體現了中國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古代中國重農抑商的傳統政策。而在英國,航海業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很多成語是與航海業相關的,體現了當時豐富的航海文化;英國是西方歷史悠久的基督教國家之一,故英語成語中有不少是來自《圣經》和基督教的。另外,還有一些反應古時候中西方不同政治體制的成語。英國歷史上教皇和國王互相統治國家,彼此之間的權利爭斗幾乎沒有停止過,所以反應這種斗爭的成語比比皆是,例如“the king and pope”“kings have long hands”等,而中國長期封建社會產生的相關成語有“為富不仁”“官官相衛”等。 

二、原因探究 

英漢成語在各方面表現的差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究原因: 

(一)從成語的源頭可以一窺其差異產生的原因。首先兩個民族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不同的人民對世界認識的不同,從而使得成語的來源大不相同。其次,宗教信仰也是成語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基督教對英語成語的影響,佛教、道教及儒家文化對漢語成語的影響導致了英漢成語的另一個顯著差異。再次,不同的政治經濟制度也促使不同成語的產生。此外,不同國家和地區各自經典的文學作品對成語也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二)思維方式的不同。漢民族整體思維方式在漢語中的體現是大量的對偶、對照、排比和反復等。這在成語中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現。漢語成語四字為主,字數和結構對稱對偶,音節整齊勻稱,聲調平仄相間。 

(三)從語言的角度來看,英語是形合為主的語言,而漢語是意合為主的語言。而語言中形合和意合差異的產生歸根到底還是由于民族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文化因素導致的。 

三、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成語教學是不可避免的一個部分。一般來說,開始較多接觸漢語成語的學習者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漢語基礎,因此可以通過對比教學的方法,對他們介紹相關的文化差異,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甚至一些著名的文學作品。這也是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結合起來的一種方式。在專業漢語技能課堂教學中,如果出現成語,教師需要靈活掌握時間分配和課堂節奏,因為一般來說,要把一個成語完全講透徹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這時候可以簡單介紹與此相關的漢語文化知識,并提出相應的英語成語,不僅把語言和文化教學進行了簡單的結合,還可以調節課堂氣氛。另外,在課程的設置上,可以以選修課的方式開設專門的成語教學課程,以對成語教學進行更透徹深刻的講解。通過對比分析,學生掌握到的不僅是語言知識,還有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這正是對外漢語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陳菁.從英漢表情感的成語看中西“天人關系”的哲學觀 [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年第3期. 

[2]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第7篇

關鍵詞:英漢習語民族文化特征差異

習語是語言的一部分,包括成語、俗語、諺語、格言、慣用語、典故等,是一種在結構上與意義上都比較穩定的語言結構。它是語言中的精華與瑰寶,含義深刻且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時,習語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其文化特征。以下談談英漢習語與民族文化特征的關系。

一、自然環境差異

英漢民族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異而形成各具特點的習語。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因而英語中產生了大量的來自航海用語的習語。如:togowiththestream隨波逐流,totaketheropes了如指掌,totrimone’sailstothewind隨機應變,nailone’Scolorstothema堅持到底等等。英語中有不少用魚來比喻人的習語:apoorfish可憐的家伙,acoldfish冷淡的人,queerfish怪人,ashyfish羞答答的家伙等…。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土地、山水對人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漢語中有許多與土地、農業有關的習語,如:山崩地裂、東山再起、水到渠成、土生土長、卷土重來、揠苗助長、順藤摸瓜等。比喻花錢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monelikewater,漢語是揮金如土。又如,中國盛產竹,竹子有極豐富的文化內涵,習語如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罄竹難書、節外生枝等。古代的文人墨客也詠竹之高潔與堅貞。英美民族生活地區不產竹,bambo是舶來品、借用語,所以英語中與竹子相關的習語寥寥無幾,更無聯想意義。形容事物迅速發展,漢語用雨后春筍般、如雨后春筍,英語用likemLlshrooms。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夏天常常是驕陽似火,赤日炎炎似火燒。英國夏季氣候涼爽宜人,英國人形容夏天是如“愛人”般可愛、溫柔、美好。在漢語中東風是春天的使者,在英語中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著名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

二、風俗習慣差異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民俗是習語賴以生長并獲得頑強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許多習語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漢語有習語“小菜一碟”英語有習語apieceofcake。漢語的“小菜”與英語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輕松愉快)的事情”之義,這與兩國的飲食習慣有關系。蛋糕是英國人在13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一種食品,所以他們就用pieceo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國,小菜在中國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對中國人來說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來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這兩個習語反映了英漢兩個民族不同的飲食風俗習慣。在性格方面,中國人質樸凝重,謙虛寬容;英美人性格外向開朗,看重自我,從不貶低自己。漢語習語如“不為禍死,不為福先”、“知足常樂”、“安貧樂道”、“槍打出頭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命中無者莫強求”…等表現了中國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為特點的為人處世哲學。而英美人則強調人要不斷創新,不滿足現狀,標新立異,尋找新的機會。如“Nomoney,nohoney.沒有錢就休想得到稱心如意的女人為伴侶;Allisfairinloveandwar.在愛情和戰爭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當的”等習語就是這種形象的反映,這些對于禮儀之邦的中國人是接受不了的。

三、歷史文化差異

中英兩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故事,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皆來源于此。由于古代中國長年戰爭,許多習語如圍魏救趙、臨陣磨槍、毛遂自薦、四面楚歌、臥薪嘗膽、負荊請罪、三顧茅廬等出自國家間的征戰故事,充分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古代文化。古代的英國,磨坊和鐵匠鋪是農村的主要手工業生產地,許多習語如arut!ofthemilljob沒有多大變化的普通工作,togotosomethingathammerandtongs全力以赴地,callaspadeaspade實話實說,tocomeundertheharmer被拍賣”等與此緊密相聯。

四、典故和神話故事

大量英漢習語源于典故。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守株待兔、刻舟求劍、黔驢技窮”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精衛填海、畫龍點睛、愚公移山”等出自神話傳說。英語習語如“cat’Spaw受人愚弄的人,thebearandthetwotravelers患難見人心,thedogandthecook吃一塹,長一智”等出自《伊索寓言》,“Aladdin’Slame能滿足人的一切愿望的東西,oldnqanofsea難以擺脫的人或物”等出自神話故事。神話故事以其久遠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豐富了習語,成為語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五、對事物認知的差異

漢英民族對客觀事物各持己見,賦予事物不同的內涵。如“龍”在漢語中象征著吉祥尊貴、威嚴和力量。習語有“望子成龍、生龍活虎、龍騰虎躍”等。有時也用“騰飛的巨龍”來形容我們的國家,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然而在英語中aragon是邪惡的代表,是一種兇殘猙獰的怪獸。撒旦被稱為d~gon,兇暴的女人稱為dragon,“亞洲四小龍”是“Fourtigers”,而不是“Four如ns”。又如在中國北方,貓頭鷹出現就是一種兇兆,和吉祥全然無緣。英語中卻有aswiseasanowl,表明西方人把owl象征“狡猾、機警、聰明”。兩個民族都養狗,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如“狗仗人勢、喪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黨、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頭軍師”等口j。由此可見中國人對狗討厭之至,對狗沒有任何贊美之意。然而,對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門或打獵,也可以做人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多數有褒義。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atopdog優勝者;agaydog快活人;awaterdog水性好的人;Youarealuckydog.你真幸運。”又如中國人用“花花公子”表示“只追求享受、過紙醉金迷生活的輕浮闊少爺”,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風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語的flower卻無漢語中提到的含義。再如daffodil漢語中是“黃水仙”,僅僅是一種花而已,但在英語中它是春天、歡樂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語中的白色象征著快樂、純潔。例如習語“daysmarkedwithawhitestone幸福的日子,awhitelie無惡意的謊言,whiteelephant大、笨而無用之物”…。但在漢語中,白色蘊涵悲愴貧寒,衰敗死亡之意。如“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一窮二白”,都勾勒出蒼涼寂凄、衰敗哀愁的意境。

六、宗教差異

與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地出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人中國已一千多年,人們相信佛主和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很多習語如“一塵不染、萬事皆空、現身說法、借花獻佛、在劫難逃”等與此有關。在英美,人們多信奉基督教,習語“Godhelpsthosewhhelp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tohell下地獄,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theswordofDamocle即將臨頭的危險,attheeleventhhour最后時刻”等來自“圣經”。

總之,英漢習語結構凝練、意義深遠、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含蓄幽默,富于表現力和生命力,并都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是民族文化在語言里的結晶,閃爍著民族文化的光芒。通過英漢習語來源的比較,我們看到了英漢兩個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能更好地理解和靈活運用英漢習語。

參考文獻:

[1]劉艷芹.從英漢習語看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J].平原大學學報,2O06,(4):87—89.

第8篇

論文摘 要:本文重點分析了英漢習語文化差異的主要根源。這不僅有助于準確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賦予英漢習語豐富獨特的內涵,了解不同文化中語言的民族性特色而且還將有助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牢固掌握英漢文化背景下的習語和語言特色的不同。



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在英語閱讀的過程中,由于閱讀材料的廣泛,以及中英文化的差異,造成了學生在理解上的障礙。作為英語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一些習語,而且更要引導學生了解習語的形成。對習語的理解直接影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因此,幫助學生了解中英習語在文化上的差異,對學生提高閱讀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習語,即習慣用語, 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習語范圍很廣,通常包括成語、諺語、格言、俗語、典故和俚語。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作為一種語言,習語的獨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既反映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個性。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信息。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對比研究:

1. 生存環境的差異

習語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它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居住在沿海一帶,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諺語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經受風雨、捕魚打撈等。而游牧民族的諺語則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駱駝和豺狼等。例如: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四面環海的英國漁業十分發達,因而,英語中出現了大量有關航海的習語。如: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plain sailing一帆風順;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進退兩難;feel under the water感覺不適。

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因此習語很大一部分與農業有關。例如:“揮金如土”,“瑞雪兆豐年”,“拔苗助長”,“順藤摸瓜”,“瓜熟蒂落”,“斬草除根”,“解甲歸田”等。

另外,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國地處亞洲大陸,地域遼闊。由于地域條件的差異,導致英漢兩個民族對“東風”與“西風”的理解截然不同。在漢語中“東風”常是褒義詞,東風吹后大地回春、萬物吐綠,象征著蓬勃生機。而“西風”常是貶義詞。“西風凜冽”,象征著荒涼。如“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在英語中,“東風”與“西風”的象征意義與漢語恰恰相反。西風從大西洋吹來,吹綠了英倫諸島。雪萊(P.B.Shelly)在Ode to the West Wind(《西風頌》)中謳歌了預示著革命風暴即將到來的西風,表現了他稱贊人類美好未來的樂觀態度。而東風從歐洲大陸吹來,正如中國的西風。如“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Charles Dickens).”因此對中英地域差異的了解,也有助于學生對西方文學的理解。

2. 習俗差異

英漢兩個民族的習俗差異表現在不同的生活習慣上。英漢習俗差異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例如:“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喪家之犬”,“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來”等,盡管近些年來養寵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雖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絕大多數沒有貶義。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top dog (優勝者,左右全局的人);a gay dog(快活人);a sea dog(老練的水手) 等等。而恰恰相反的是,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份;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如此看來,漢語中一些動物的形象與英語中一些動物的形象在某些方面差距實在太大了。不了解其文化意象將可能引起誤解。可見,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習語背后體現的社會習俗和文化意象是非常必要的。

3. 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對各民族的歷史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有些習語帶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英國長期以來深受希臘、羅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而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是佛教和道教。宗教信仰上的差異在習語上也有明顯的反映,例如:as old as Adam直譯是“與亞當一樣老”,因為亞當是最早的人類,這一習語譯為“很久以前的,極古老的”;not to know someone from Adam從字面意義上來看是“不知道某人與亞當有什么區別”,同樣,由于亞當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位,沒有什么人見過他。所以,這個習語的意思就成了“完全不知道(他是什么人)”;to raise Cain譯為“惹惱該隱,大發脾氣,找麻煩”。亞當和夏娃的長子該隱是個性情狂暴,容易發怒的人,由于耶和華看中了亞伯的供物,而沒有看中他的,該隱為此嫉妒,殺死了弟弟亞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謀殺者,因此該習語表示“大發雷霆”;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意為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英語中具有宗教文化代表性的詞,如cross和God的運用就很常見。例如,諺語“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中,cross一詞指的就是耶穌基督殉難時所背的十字架,諺語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負生活重擔、忍受生活中的苦難。具有宗教色彩的cross一詞在英語諺語中的用法很多,又如:“The cross on his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his clothes(十字掛胸前,鬼魅藏心間)”。此外,英語諺語常用God來指代“人類的主宰”,例如,“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人們需要啥,上帝就給啥)”,等等。宗教文化在英語中留下了濃重的痕跡。《圣經》是猶太人和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國家的一部圣書(The Great Book),它蘊含了豐富的宗教和文化內容,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圣經文化。英語習語中,有不少是來源于《圣經》的。例如,諺語“Every heart has its own ache(各人有各人的苦衷)”就是來源于《圣經舊約箴言》中的“Every heart knoweth his own bitterness”一句。再如,諺語“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語出《圣經創世紀》關于夏娃在伊甸園偷吃智慧果(即禁果),惹惱上帝的故事。又如,諺語“When the sun rises, the disease will abate(太陽東升,疾病減輕)”也是出自《圣經》:據說猶太人的始祖亞伯拉罕(Abraham),他脖子上本來掛著一塊寶石,病人只要看它一眼,便立即痊愈。阿伯拉罕死后,上帝便把這塊寶石放到了太陽上。諺語“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財神)”也是出自《圣經新約馬太福音》:Mommon是財神,Spenser和Milton都把財神作為貪財、吝嗇的化身。此諺意思是說“信神者不能貪財,必須在虔誠和世俗之間做出抉擇。因為虔誠和世俗是互不相融的”。以上這些諺語與《圣經》中的說法或教義息息相關。宗教(以基督教為主)在英美國家占有重要地位。

相比較而言,中國雖然也有佛教、道教等教派,但長期以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中占主導地位。即便如此,漢語諺語中也有不少是與宗教文化聯系在一起的。例如,諺語“佛要金裝,人要衣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等就與佛教有關;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則與道教有關。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漢語里便隨之出現了一些來自佛教或與其有關的習語。如:“回頭是岸”;“借花獻佛”;“在劫難逃”;“大慈大悲”;“不看僧面看佛面”、“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同樣,道教對我國文化也有很大的影響,漢語中有一些習語直接或間接源自道教。如:“靈丹妙藥”;“脫胎換骨”;“回光返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又如,同樣是afterlife一詞,中文意為“來生”;“來世”,指人的生死輪回;而西方基督教無此概念,所以其英文含義為“人死后的那段時光”。

4. 歷史典故背景

英漢習語中,有些詞匯或說法與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因此,了解其歷史背景,對于正確把握諺語的意義顯得十分重要。典故是利用神話、寓言、傳說、歷史故事或歷史人物的詞語構成的語句。典故都具有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源自希臘神話的Achilles heel使人聯想到“唯一致命的弱點”。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講的是這樣的故事:阿喀琉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名英雄。小的時候,阿喀琉斯的母親提著他的腳后跟把他浸入水中。使他身體的各個部位都無懈可擊,唯獨他的腳后跟因被他母親抓著而沒能浸入水中,后來在特洛伊戰爭中他的死敵用一支毒箭射中了他的腳后跟——全身上下唯一能致他于死地的地方,使他在悲憤中死去。因此,“阿喀琉斯的腳后跟”便成為一個人致命的弱點或某一事物的要害部位的代名詞;cats paw直譯為“貓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來比喻“被人當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譯為“進退維谷”,出自荷馬史詩;Pandoras box直譯為“潘多拉的盒子”,意為“無窮的災難”。

漢語中的習語和成語主要來源于浩如煙海的中國經傳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例如 “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守株待兔”;“愚公移山”;“黔驢技窮”;“刻舟求劍”;“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畫龍點睛”;“精衛填海”等出自神話傳說。這些成語、習語充分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古代文化。

英語“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漢語“說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帶有濃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則與歷史有關。英語“Love is blind ”源于西方神話中古羅馬愛神 Cupid或古希臘愛神Eros(the blind god),其對應的漢語為“情人眼里出西施”,帶有明顯的漢族歷史文化的痕跡。英語“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類似于漢諺“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習慣。英語 “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類似于漢語“要倒販檳榔到廣東”,二者雖然都表示“勿多此一舉”之義,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國靠近產煤地的一個煤港,而廣東則為中國南方熱帶省份,盛產檳榔。這些諺語都來源于獨特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

5. 價值觀念

價值是人們對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慮和評價。英美價值觀念的主線是個人主義,崇尚個人相對社會的獨立自主性。習語“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閑事)”體現的就是英美社會奉行的個人主義處世哲學,它告誡人們不要多管別人的閑事,專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英美價值觀還體現在時間觀念上的守時,追求效率和樂觀態度。習語“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雖然形似漢語“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但它側重于告訴人們應該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不斷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含有濃厚的經濟色彩,體現了進步觀中的財富無限論。習語“Punctuality is the politeness of kings(守時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時刻,為立業之本)”反映了人們對守時的重視,成為西方國家所崇尚的觀念,雖然漢語諺語也有“浪費時間等于謀財害命”之說,但總體上講,中國人的守時觀念相對較弱。受個人本位價值觀念的影響,英美人士十分重視個人的隱私,故年齡、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個人隱私范圍。英語“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國人的家是獨立王國)即為一例。從傳統上講,中國人的隱私觀念不強,生活中沒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與個體主義相對而言,中國人比較崇尚集體主義(或稱人倫本位)價值觀,它是中國文化的主線。受其影響,漢語習語中有著極其濃厚的人倫本位色彩,它體現為倡導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友愛和團結合作關系,這是兩千多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結構所形成的產物。漢語習語“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眾人拾柴火焰高”;“獨木不成林,單絲難成縷”的功能體現的就是一種典型的集體力量。人倫本位還體現在親情和友情上的密切關系,人們比較注重對濃濃親情和友情的回報,強調彼此之間的情義和義務。諺語“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中國傳統的師生關系的體現;“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體現了報答母親養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為知己者死”,體現了朋友之間的肝膽義氣和自然形成的責任意識。人倫本位也體現在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主張“個人服從集體,小家服從國家”,因此有了諸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崇高的集體主義思想。

對習語差異性的研究,將有利于學生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準確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賦予英漢習語豐富獨特的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做為英語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對此方面的理解,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Idiomatic English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 許淵沖. 翻譯的藝術(論文集) [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3. 陳安定. 英漢比較與翻譯 [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0.

4. 陳文伯. 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5. 英漢多功能詞典 [K].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外研社,1997.

6. 秦秀白. 當代英語習語大詞典 [K]. 北京:天津科技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7. 現代漢語詞典 [K]. 北京:商務出版社,1985.

第9篇

關鍵詞 互文性;西方電影片名;引用;仿擬

一、引言

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它融合多種藝術手段,能傳播信息、抒發感情、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使觀眾得到藝術上的享受。一部好的影片之所以能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除了演員的精湛演技、富有哲理的對話以及絢麗多彩的畫面外,與其寓意深刻、回味無窮的片名有著直接的聯系。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大量西方電影涌入國內,電影片名的翻譯問題也成了討論的熱點話題。傳統翻譯習慣將目光投向對文本本身的意義及闡述上,極少將翻譯作為一個關聯的整體去看待。20世紀60年代互文性理論的提出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擬從互文性的角摩,選擇西方電影片名作為考察對象,探討互文性原理在西方電影片名翻譯中的運用及其價值。

二、互文性理論概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當代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中產生的一種文本理論,亦稱“文間性”、“文本互涉”、“互文關系”或“文本互指性”。互文性是語篇的一個基本特性。法國符號學家朱麗婭?克里絲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69年出版的《符號學》一書中首先提出互文性這一概念,她把互文性定義為符號系統的互換,可以是一個或幾個符號系統與另外的符號系統之間的互換。“每個語篇的外形都是用馬賽克般的引文拼嵌起來的圖案,每個語篇都是對其他語篇的吸收和轉化。”

根據互文性理論,任何一個文本都是在它以前的文本的遺跡或記憶的基礎上產生的,或者是在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中形成的。任何文學文本都無法孤立地進行釋義。互文性強調的是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要想解讀一部作品,首先得對該作品中出現的與以前的其他文學與非文學文本有關的典故、套用等進行發掘與研究,從而獲得對該作品的正確釋義。自從“互文”這一概念提出以來,互文研究在文學批評、翻譯等許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電影片名由于受有限空間的限制,往往言簡意賅,又要精彩醒目,譯者無不在這上面絞盡腦汁。利用互文手段實現信息傳遞,同時將觀眾原有的相關信息聯系調動起來。不失為解決翻譯西方電影片名的一大良策。

三、互文性在西方電影片名翻譯中的運用

電影片名就像廣告,雖然簡短但重點突出,它概括全片的主要信息,并要給觀眾以深刻印象,所以電影片名的翻譯尤為重要。筆者認為,互文性理論可以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中大顯身手。根據互文性理論,所有互文本都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同其他文本產生關聯。互文性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引用和仿擬。

1.引用。

根據法國學者蒂費納(Tiphame)的觀點,“引用總是一段被借用的源文里的文字,一段正確的、可找到的、但長度不一的文字暗示,也可能是一段表述,但經常是一個專用名詞或借用一個陳述成分。”本文將從三個層面來進行分析。

(1)引用出自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文學名著等。美國電影Waterloo Bridge(《魂斷藍橋》)是一部風靡全球半個多世紀的好萊塢戰爭體裁的愛情故事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年輕的上尉軍官羅依?克勞寧與芭蕾舞演員瑪拉相遇于滑鐵盧橋上,他們一見如故,很快墜入情網。然而,由于戰爭,有情人終未能成為眷屬。最后,女主人公在滑鐵盧橋上葬身于車輪之下,香消玉殞。這是一部以地名為片名的電影,按字面意義電影片名應譯成《滑鐵盧橋》。但是,這樣譯名的話一定會引起誤解,觀眾會認為這是一部與拿破侖有關的戰爭片或介紹與該橋建筑有關的紀錄片,但實際上這個電影與拿破侖一點關系也沒有。譯者變通借用了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陜西藍田“藍橋相會”的傳說,譯為《魂斷藍橋》,不僅避免了中國觀眾由于地域文化差異、歷史背景知識缺乏而引起的迷惑,而且“藍橋”這一隱含中國文化的意象能使觀眾一看到片名便即刻領悟到這是關于愛隋的電影,同時“藍橋”又與“魂斷”形成對應,讓觀眾聯想到一個婉約凄美的愛情故事。精彩的片名與精彩的內容使這部影片在我國長映不衰。

電影The Wizard of Oz(《綠野仙蹤》)是關于小女孩多蘿茜的奇幻冒險故事。善良的多蘿茜被一場龍卷風刮到了一個陌生而神奇的國度――奧茲國,并迷失了回家的路。在那里,她陸續結識了沒腦子的稻草人、沒愛心的鐵皮人和膽小的獅子,他們為了實現各自的心愿,互相幫助,歷盡艱險,遇到了許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最終,他們憑借自己非凡的智能和頑強的毅力都得償所愿。影片若譯為《奧茲國的魔法師》不但顯得平淡,而且有誤導之嫌,令觀眾以為影片講述的是某一個魔法師的故事。相反,譯者利用了文本的互文性特點,引用清朝李百川的長篇小說《綠野仙蹤》作為片名。《綠野仙蹤》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魔小說,在文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鄭振鐸先生列為和《紅樓夢》、《儒林外史》并列的清朝中葉三大小說之一。Oz意為虛幻的、不可思議的奇異仙境,因此套用此書名十分貼切傳神,可謂佳譯。

(2)引用出自諺語、成語、格言、警句等。校園生活片Mr,HoHand’s Opus(《春風化雨》)講述了一個音樂教師霍蘭先生的感人故事。霍蘭真正的愿望是作一首流芳百世的交響樂,卻迫于生活而無可奈何地當起高校的音樂老師,其后便將自己30多年的青春貢獻于培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等到了退休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最偉大的作品就是啟發并改變了數以百計的學生,幫助他們踏上了正確的人生之路。這時他才驚覺自己的成就原來是那么大。譯者摒棄了直譯《霍蘭先生的樂章》,而是根據互文性原、理,引用成語“春風化雨”作為譯名。 “春風化雨”出自《孟子?盡心上》:“有如時春風雨化之者”,用來贊頌師長的教誨得當,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人們常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來形容老師。因此,這一譯名比直譯名有更深刻的主題意義,展示了影片看似平凡實際上不平凡的故事,讓觀眾去體會一個教師30年對學生的無私奉獻,從而對影片中的老師肅然起敬。

美國電影Lolita(《一樹梨花壓海棠》)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愛上了他的12歲養女的故事。譯者同樣利用了譯入語中的互文因素。“一樹梨花壓海棠”典自宋代坡嘲笑好友詞人張先(990-1078,字子野)的調侃之作。據說張先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坡就調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此后,“一樹梨花壓海棠”便成為老夫少妻、白發對紅顏的委婉說法。因此,這 一譯名具有中國特色,同時又與劇情貼切。

再如電影My Fair Lady(《窈窕淑女》),出自《詩經?國風?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種譯法能夠充分發揮漢語優勢,意境深遠,切中原片主題,也顯出譯者較強的文學功底。利用類似的互文性因素來翻譯的片名在西方電影中大量存在。愛情電影經典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秋水伊人》)中,“伊人”一詞來自《詩經?秦風?蒹葭》中耳熟能詳的詩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秋水”則來自于《莊子?秋水篇》。從片名即可感受到影片的浪漫唯美意境。而另一譯名《瑟堡的雨傘》則會讓觀眾不知所云。同樣,The 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中,“莢蓉”一詞在古漢語中即指代美女,最早出自李白《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中的詩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如果不考慮互文特點,直譯為《沐浴的美女》,一來曲解了影片的主題,二來顯得沒有品位。二戰電影Enemy at the Gates譯為《兵臨城下》,出自《戰國策?齊策二》:“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臨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從譯名我們似乎就已感受到電影曲折緊張的情節和狙擊手驚心動魄的對峙。

(3)引用出自俗語和流行語等。2008年好萊塢新片27Dresses(《新娘靠邊閃》)講述了一個伴娘愁嫁的故事。性格獨立且有些自私的簡已做過26次伴娘,對于完美愛情的渴望已經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誰知自己暗戀多年的公司老板即將成為妹妹的金龜婿。于是,簡決定這次再不為別人“做嫁衣”,不管她是不是親妹妹,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奪回自己的真愛,讓第27次伴娘經歷變成自己第一次且是唯一一次的新娘之旅。電影片名譯為(《新娘靠邊閃》,借用口語“靠邊閃”來形容簡下定決心要把妹妹這個“新娘”踢到一邊,其輕松的喜劇風格令觀眾一目了然。

愛情喜劇片My Best Friend’s Wedding有兩種不同的譯法:《我最好朋友的婚禮》和《新娘不是我》,兩者相比,后者更妙。現代人常用“愛人結婚了,新郎不是我”這一俗語來調侃自己戀愛失敗,第二個譯名正是借用這個簡潔上口的短語,具有互文效果,從而較之前者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同時給觀眾留以懸念,而且更能體現影片女主角失落的心情,更加貼近影片內容。電影譯名與俗語。流行語之間的互文在西方電影中絕不鮮見,如Notting Hill譯為《新娘百分百》、Pretty Woman譯為《風月俏佳人》、Legafly Blond譯為《律政俏佳人》、Nully Professor譯為《肥佬教授》、Big Momma’s House譯為《臥底肥媽》,我們均能從中看出俗語對電影片名的影響。這些詞語讀者十分熟悉,本身含有大量的已知信息,容易理解并頗感親切。

2.仿擬。

仿擬主要是模仿原作。蒂費納認為,“仿作者從被模仿對象處提煉出后者的手法結構,然后加以詮釋,重新忠實地構造這一結構。”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看到仿體的語句結構與本體相同。仿擬是有意模仿人們熟知的現成語言材料,如典故,文學名著、諺語、流行語等,根據表達的需要臨時創造出新的語句,擬出一個新的語境。

美國電影Forrest GumD(《阿甘正傳》)是一部以男主人公的名字來命名的個人傳記性質的電影。影片通過對一個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對美國幾十年來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現,通過一個幸運的弱智青年的眼睛描繪了美國的近代史。片中的主人公作為一種精神象征,凝結了許多美國人的生活歷程和性格特征。如果影片直接用主人公的全名作為片名,難免會讓人覺得晦澀生硬,而譯為《阿甘正傳》,正是仿擬了魯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阿Q正傳》,使中國觀眾對這部從拍攝手法到拍攝理念完全西方化的影片產生,了一種親切感,拉近了影片與觀眾的距離,從而得到了觀眾的認同和接受。

同樣,經典電影Singing in the Rain之所以譯為《雨中曲》,也正是因為仿擬了中國文化中人們喜聞樂見的曲名如《漁光曲》、《搖籃曲》、《思鄉曲》等。這些譯名既有極好的音韻效果,又符合中國文化傳統的民俗之美,極易為觀眾喜愛和接受。

第10篇

關鍵詞: 古詩詞英譯 漢英修辭語用 文化差異

一、引言

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認為,翻譯中出現的最嚴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為詞語表達不當所造成的,而是因為錯誤的文化假背景所導致的。歸根到底,翻譯中的大部分問題都是因為兩種語言差異而造成的障礙。可見,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溝通,不僅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唯有深刻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才能跨越語言鴻溝,達到相互的了解與溝通。

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理解和思維方式,英漢兩個民族也不例外,在觀察、理解與思維方式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對同一事物,往往因理解不同,而產生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由此可見,只有對不同民族在理解與思維上的差異作深入細致的了解,才能避免錯譯、誤譯,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修辭、語用與文化

修辭學是研究修辭的學問,修辭是加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自語言出現,人類就有修辭的需要。修辭學是由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發展起來的,當時修辭學更適合稱為修辭術,是指演說的藝術。

漢語中的最早的修辭一詞出現在《易經》:“修辭立其誠”,是修飾文辭的意思。在中國古代,先秦就已經有了關于修辭的零星言論。例如莊子很重視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視比喻手法。兩漢時期的學者曾激烈討論《詩經》的基本修辭手法:賦、比、興。魏晉之后,不少文學批評作品如各式各樣的詩話、詞話都有談論修辭,例如劉勰的《文心雕龍》是首部提到“修辭”二字的意思和現解相同的作品,書內亦談了不少修辭手法。而宋朝陳的《文則》則可視為第一部修辭學的專著。以后,修辭學擺脫了文學批評的范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語用學是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語言的使用,包括所產生的字面意義和蘊涵意義,以及可能產生的效果的學科。語用學把說話人和聽話人的語言交際視為受各種社會規約制導的社會行為,言語行為的意義即話語的意義要通過語境才能解釋和確定。其基本問題是:語言怎樣被用以交際,它是研究特定語境中的話語生成與話語理解,因此它離不開語言使用的語境因素,即根據不同的交際目的、交際對象,選擇不同的語言形式進行交際。

文化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由于人類生理構成的一致和自然環境的大致相同,不同文化之間會有重疊,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而各民族所處的小環境,如生態環境、物質文化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宗教文化環境等的不盡相同,產生了語言文化的差異。文化上的差異有時甚至到了不可理解、不可溝通的地步。

何自然指出:“漢英兩種語言不但語言系統及結構方面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在語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約也有諸多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約。”文化上的差異往往會導致語用障礙和語用失誤。而修辭是和語用、語境聯系在一起的。修辭研究的不是自然意義而是非自然意義,不是句子意義而是話語意義。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環境,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跨文化言語交際中,往往會出現誤解、錯解等情況。而古漢語詩詞的英譯在傳遞中國文化的同時也在進行著跨文化的交際。

三、漢英修辭語用文化差異

1.詞匯修辭的語用文化差異

每一種語言都有所謂的“詞匯空缺”。“這類詞是和說那種語言的人的文化背景有關的,是代表那種獨特文化產生出來的東西的概念。另一種文化沒有這種東西,于是也就沒有對應詞”(邵志洪,1997)。如漢語中的“青花瓷”“磕頭”“胡同”等詞語含有漢民族特殊文化傳統的信息,在其他語言中是沒有的,因此無從進行文化內涵的比較,只有通過加注釋的方式或解釋的方式才能介紹給異國。古詩詞英譯時就必須考慮到這個因素。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英譯為“The moon has her dark and light,her phases of fullness and waning./Never is seenperfection in things that die./Yet would I crave one solitary boon:/Long be we linked with light of the fair moon/Over large leagues of distance,thou and I.”(劉宓慶,2005)。此處的“嬋娟”一詞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局限詞語,在翻譯時沒有出現“嬋娟”一詞,而是通過解釋的方法自然地傳達了原詩的意境,也有效地發揮了該詩句的語用意義。

又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若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描繪出了一幅清迷浩淼的吳江夜雨圖,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在蕭蕭風雨中,懷著重重別緒的詩人通過托朋友給洛陽親友帶口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自己仍然堅持操守,仍然有開闊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這一心志在詩的末句中得以全然體現:清如玉壺冰。因此譯文應增添出詩人借“玉壺”和“冰”所表明的心緒。譯文如下:Along the river that merged with a cold rain/We entered the Wu city late at night./Early at daybreak I bid you farewell,/With only the lone Chu Mountain in sight./If my kinsfolk in Luoyang should feel concerned,/Please tell them for my part,/Like a piece of ice in a crystal vessel./Fore’er aloof and pure remains my heart.(張廷深等,1991)譯文中把“冰心玉壺”譯為Fore’er aloof and pure remains my heart,使具體物象的比喻意明朗化,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也能了解詩人的內心獨白,從而更加清晰地理解原詩所要傳達的語用意義。

2.思維方式的不同所體現的語用文化差異

中國人重形象思維也稱具象思維。具象思維由類比、比喻、象征等思維方式組成,都以經驗和具象為基礎,借助于某種物的具體形象或原理,來闡明特定的概念、情感和意向。而西方人重邏輯思維(徐鵬等,2007)。西方人根據亞里思多德的原理建立了一套邏輯體系,努力探索事物的規律,在認識上由感覺、知覺、表象的感性階段上升到概念、判斷、推理的理性階段。西方人愛用的歸納法和演繹法即是邏輯思維的體現。如在翻譯唐代孟郊的詩《游子吟》時這種思維的差異即可體現出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W.Bynner的英譯是:Her mind fearing that his return would be delayed and delayed./Who says that the heart of an inch-long plant/Can requite the radiance of full Spring?/The thread from a fond mother’s hand/Is now in the jacket of her absent son./As his departure came near,closer and closer/was the stitching.顯然W.Bynner在他的英譯中將原詩詞的思維順序打亂,應該說打亂后的思維順序更加符合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從而也更加易于被西方人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也達到了該詩歌所傳遞的訴說母子離情的語用效果。

3.與歷史典故所體現的語用文化差異

詩歌是文學作品中最純粹的藝術,是思維表達的最高形式,它的語言程度是文學性最高的。詩歌翻譯的最高境界就是形神兼備,詩歌是詩人給讀者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的手段,具有指向性。指向性的基本目的就是將語篇的基本信息傳遞給讀者,而這種指向性即詩歌的語用意義。要在英譯詩歌時傳達原詩的語用意義,翻譯時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就會體現出來。

歷史典故都是具有濃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語言成分,浸透在各自的語言表達之中,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這也是翻譯過程中導致理解障礙的原因之一,只有深入研究、對比、理解兩種語言的各自歷史社會背景及表達上的差異,才能擺脫理解障礙造成的困境,只有深刻了解東西方文化個性的差異,理解語言中的文化內涵,才能避免錯譯、誤譯,使翻譯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如杜牧的《過華清宮》一詩:“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讀者當然會理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故事,但在英譯時西方讀者未必了解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因此在翻譯時就應該將這段歷史故事說明清楚,因此有了以下譯文:Viewed from Chang’an,Mount Li is covered with brocages, /The palace gates on tops opeded one after another./At a steed raising red dust the imperial concubine smiled;/How many horses bringing her Litchi fruit died at full gallop!(顧正陽,2006)譯文的最后一句提供的訊息解釋了原詩的意義所在:皇帝為了博得妃子一笑,不惜動用多少財力和人力,害死了多少性命。這樣的譯文就解釋了歷史典故,充分體現了漢英理解中的文化差異并在譯文中將其化解,使譯文意義更加流暢易懂又不失原文的美感。

三、結語

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溝通,不僅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唯有深刻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才能跨越語言鴻溝。古詩詞翻譯作為文化交流的工具,加快了國際間的交流,使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尤金?奈達說過:“就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譯者的雙文化功底甚至比雙語言功底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語境中才富有意義。”可見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不可低估,只有加強對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度,體會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做好漢英修辭語用對比研究才能在古詩詞翻譯中體現其語用意義,傳達出原詩詞的真正意境。

參考文獻:

[1]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1993.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沈錫倫.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邵志洪.英漢語研究與對比.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5]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6]張廷深等.唐詩一百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

第11篇

隸事游戲作為一代文化風習,表現了南朝士人對博學的特別推崇。這種推崇,是以學術主流的弱化和史學的繁榮為背景的。隸事在形式上逐漸向考試方向靠近,則與南朝察舉制的復興有關。隸事風習直接影響文學創作,掀起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使典用事的,具體表現為用典繁密、追求生新、涌現了大批隸事形式的詩作等。

【關鍵詞】 隸事 學術主流 史學 察舉 策試 用典

南朝是一個文學日益新變的時代。除聲律說外,使事用典的勃興,無疑是當時文學新變中頗為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這種現象的產生,是由風靡一時的隸事游戲直接促成的。而隸事游戲作為一種表現博學的文化風習,又與學術思潮的變遷、察舉制度的復興等文化、政治背景息息相關。本文關于齊梁士人隸事風氣的討論,即圍繞這些問題展開。

一 齊梁文人的隸事風氣

隸事又稱策事,原指南朝文人聚會時的一種娛樂活動。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正集》卷二十三《華陽博議下》曰:“六代文士之學,有征事,有策事。……策者暗舉所知,令人射覆,中者為優,如沈約得三,劉顯失一之類是也。齊梁之交,此風特盛,亦猶晉之清言。”以策事比清談,足見其在士人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最早煽起隸事之風的,是南齊權臣王儉。《南齊書》卷三十九《陸澄傳》:

儉自以博聞多識,讀書過澄。澄曰:“仆年少來無事,唯以讀書為業。且年已倍令君,令君少便鞅掌王務,雖復一覽便諳,然見卷軸未必多仆。”儉集學士何憲等盛自商略,澄待儉語畢,然后談所遺漏數百千條,皆儉所未睹,儉乃嘆服。儉在尚書省,出巾箱機案雜服飾,令學士隸事,事多者與之,人人各得一兩物,澄后來,更出諸人所不知事復各數條,并奪物將去。 ① 又《南史》卷四十九《王諶傳》附《從叔摛傳》:

諶從叔摛,以博學見知。尚書令王儉嘗集才學之士,總校虛實,類物隸之,謂之隸事,自此始也。儉嘗使賓客隸事多者賞之,事皆窮,唯廬江何憲為勝,乃賞以五花簟、白團扇。坐簟執扇,容氣甚自得。摛后至,儉以所隸示之,曰:“卿能奪之乎?”摛操筆便成,文章既奧,辭亦華美,舉坐擊賞。摛乃命左右抽憲簟,手自掣取扇,登車而去。……

從以上材料大致可以看出,所謂隸事,就是分門別類列舉與某事物有關的典實,以多者為勝,勝者往往可獲一定獎賞。主持其事的人多具有較高地位或聲望,出題后,參與者或以筆疏,或以口陳,較其多少以定優劣。應該說,這樣的游戲,并沒有太大難度,只要泛涉群書,博聞強記,便可勝出。它所較量的,僅僅是一個人的博學程度。

首倡隸事之風的王儉,正是一位學問淵博、號稱“一代宗師”的學者。據《南齊書》本傳載,其幼年即“專心篤學,手不釋卷”,熟悉歷代典籍;二十二歲上表求校墳籍,撰成《七志》四十卷,獻于朝廷;齊臺建,領吏部尚書,“朝儀舊典,晉宋來施行故事,撰次諳憶,無遺漏者。所以當朝理事,斷決如流。每博議引證,先儒罕有其例” ② 。以王儉的博學多聞,喜歡隸事這種矜奇炫博的游戲,自是理所當然,他本人也確實每以博學自矜。身為東晉王導之后,本屬一流高門;又因輔佐蕭道成取宋自立而位進三公,權傾一時;再加上他本人的學術文化修養,王儉在當時士林極具影響力,所謂“衣冠翕然”、“朝野慕之” (《南史》本傳) 。一時才學之士,如名傾天下的“竟陵八友”等,或為幕僚,或為賓客,紛紛奔走于王儉門下。隸事之風,既經府主煽起,隨即擴散到士林,自是順理成章之事。梁武帝蕭衍曾為王儉東閣祭酒,必定經常身與其事,只是當時名位尚輕,未有出色表現;即位之后,尤喜召集文士,以策事為樂:

……武帝每集文士策經史事,時范云、沈約之徒皆引短推長,帝乃悅,加其賞賚。會策錦被事,咸言已罄,帝試呼問峻,峻時貧悴冗散,忽請紙筆,疏十余事,坐客皆驚,帝不覺失色。自是惡之,不復引見。及峻《類苑》成,凡一百二十卷,帝即命諸學士撰《華林遍略》以高之,竟不見用。…… ③

蕭衍雖也號稱博學,躋身“竟陵八友”之列,然其學問文章在王儉座中和蕭子良幕下,都算不上出類拔萃,多少有些受壓抑的遺憾。即位以后,挾貴爭勝,以滿足長期潛伏的虛榮心。范云、沈約與蕭衍久相游處,深知其心態,故能引短推長,以博取歡心。而劉峻狂放不羈,搶了皇帝風頭,使滿座皆驚,更招來武帝嫌惡,致使一生郁郁不得志。可見,隸事雖為一種游戲,其勝負在時人心目中,卻有重要地位,上自皇帝和達官顯貴,下至普通士子,都想爭勝擅名。沈約雖老于世故,卻也終于掩飾不住爭強好勝的本性,結果深深得罪了武帝。《梁書》本傳載:

……約嘗侍宴,值豫州獻栗,徑寸半,帝奇之,問曰:“栗事多少?”與約各疏所憶,少帝三事。出謂人曰:“此公護前,不讓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遜,欲抵其罪,徐勉固諫乃止。……

只是由于情感的偶然流露,才學隱藏得不夠徹底,險些遭來一場橫禍。像蕭衍這樣一心想在學問才藝上爭勝的君主,在南朝之外,是非常罕見的。而齊梁隸事作為一種純粹較量博學的游戲,不但此前罕見,此后也鮮有嗣響。換言之,南朝士人似乎比其他時代更為崇尚博學。“學者以博依為急務,謂章句為專魯” ④ ,正是躬逢其世的士人對這種風氣的很好概括。那么,南朝為何如此崇尚博學?這種風氣為何不發生在兩漢或魏晉?其中有沒有歷史的必然性?下文擬就此展開討論。

二 博學之風與學術主流的弱化

早在春秋時期,士階層便形成了推崇博學的風氣。這種風氣,經過孔門師弟的大力宏揚,逐漸積淀為秦漢以后封建儒士的傳統人格。當然,這種博學傳統,隨著不同時代學術風氣的變化而有不同的表現形態。兩漢的主流學術是經學。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立為官學的今文經學已成利祿之途,并逐漸走向煩瑣支離和讖緯迷信;又困守一經,門戶森嚴,嚴重束縛了士人的思想,正如班固所批評:“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蓄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后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萬言。后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 ⑤ 在這樣的學風之下,士人自幼及老,篤學一經,無暇他顧,學業之專門,視野之狹窄,也就可想而知了。今文經學的繁瑣、保守和迷信逐漸引起不滿與批判,流傳在民間的古文經學開始吸引著士人更多的興趣,到東漢便出現了桓譚、班固、馬融、蔡邕、鄭玄等古文經學大家。與今文家相比,古文家多不專治一經,講究博學融通。然而,這種博學,大體還是在經學范圍之內,以及與經學關系密切的小學、史學等。畢竟,經學還是漢代的主流學術,社會價值的評判標準還是儒家觀念。因此,盡管東漢以來的儒士比西漢的今文家更為淵博,這主要仍是指經學知識的淵博,像班固、王充、張衡那樣九流百家無不窮究的大學者,畢竟還是少數。這是由兩漢的統治政策和學術風尚決定的。

曹魏正始年間,名士盛集洛下,何晏、王弼祖述《老》、《莊》,大煽玄風,遂使玄學成為魏晉時代的主流學術。玄學是精微玄遠之學,以探討事物之根本原理為宗旨,非有高才穎悟者,則不能窺其門墻,更遑論登堂入室。所以創立玄學以及善于談玄者,都必須有非常之才,學之淵博與否,倒在其次了。何晏“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 ⑥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辯能言”⑦ ,郭象“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 ⑧ 。可以看出,這些精玄理、善玄談者,都聰穎早慧,天賦超出常人。在崇尚自然的魏晉人看來,得之于自然稟賦的才,顯然比得之于后天修習的學更可貴,更能體現人的個性和價值。因此,就玄談說,才重于學;就當時士人的社會聲譽看,才高者重于博學者。所以劉劭《人物志》品第人物,把自然才性作為衡量標準;傅嘏、鐘會等更就才性離合異同關系展開討論。人物品評,也往往以才為重要依據,甚至出現了以才自矜而不愿讀書問學之士。《世說新語》卷上《文學》:“諸葛厷年少不肯學問,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王嘆曰:‘卿天才卓出,若復小加研尋,一無所愧。’厷后看《莊》、《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 ⑨ 天賦再高的人如果不具備一些基本知識,也是很難有創獲的,后天研習有助于才的發展。這是學的必要性,魏晉時期也不乏博學之人。然而就整個社會風尚來說,才學兼美者固然最佳;如果必選其一,其高下輕重,還是判然有別的。

南朝學術,沒有像兩漢和魏晉那樣出現主流,因而給人相對平庸的感覺。經學的衰微,從漢中葉開始經魏晉而至南朝尤甚。當時“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為貴,不肯專儒” ⑩ ,沈約撰《宋書》、蕭子顯撰《南齊書》都沒有設《儒林傳》,足以說明這一點。至于玄學,盡管南朝談玄之風依然很盛,然而玄學發展的輝煌時期早已過去。即使是一流談家,大多也只是陳述前人之說,而缺少開疆拓宇的能力。士人熱中于談玄,只是一種知識、門第的炫耀而非對真理的探索和對創新的追求。學術一旦不能創新,便沒有發展,缺少活力,自然不會形成時代潮流。宋文帝元嘉十六年,于京師開儒、玄、史、文四館,各自聚徒授業,正說明傳統的儒學已喪失獨尊地位,盛極一時的玄學也退出了學術的中心。這對南朝士人學無專攻,追求泛觀博覽,顯然是一個有力的促進。因為思想失去權威,學術主流淡化,沒有一門學科能吸引士人以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個體才性和創造力既得不到充分發揮,便只能轉入文學藝術中去。于是,在學術領域,士人“很容易把自己的思路引向拓寬見聞,在知識的陌生處尋找過去未曾涉足的領域,在更深更廣處獲取知識開掘的驚喜和樂趣” 11 。經學傳統也好,玄學義理也好,都不再是士人唯一的棲身之處,而是與天文、地理、歷史、律令、山川、鳥獸、草木一樣,成為人們獵取知識的對象。在這種風尚之下,士人每以博學自矜,在集會中數典隸事以爭高下,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考察南朝的博學之風,還要關注史學的影響。與兩漢相比,魏晉南北朝史學有了長足的發展。當然,這種發展,并非呈均衡態勢。大致來說,魏晉時期只是逐漸上升,到南朝則有突飛猛進之勢。《隋書·經籍志》把史部分為正史、古史、儀注、雜傳等十三類。正史67部中,魏晉16部,南朝31部;古史34部中,魏晉11部,南朝18部;儀注59部中,魏晉5部,南朝46部;雜傳217部中,魏晉63部,南朝103部。其它各類也大致相似,南朝的數量都遠遠超出魏晉時期。其實,這樣的統計還是保守的。南朝文運極盛,皇室諸王都盛藏圖書,經侯景之亂,多毀于戰火。僅就梁代來說,據周一良考證,“隋志著錄反不如阮孝緒所列梁時史籍為多。徐崇所輯《補南北史藝文志》中的南北朝著作,也有十之六七不見于《隋志》。魏晉南北朝史書的撰述,可以說在梁朝達到了高峰” 12 。如果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那么,從數量上比較,魏晉和南朝懸殊會更大。也就是說,南朝史學的局面比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更為繁榮。史學已與儒學、玄學、文學一樣成為當時士人基本的文化修養。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南朝有許多并非史家,甚至連士人也算不上,卻專好讀史之人。《宋書》卷七十四《沈攸之傳》:“攸之晚好讀書,手不釋卷,《史》、《漢》事多所諳憶。”《梁書》卷七《高祖郗皇后傳》:“后幼而明慧,善隸書,讀史傳,女工之事無不閑習。”《顏氏家訓·勉學》:“東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讀班固《漢書》,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劉緩乞丐客刺書翰紙末,手寫一本,軍府服其志尚,卒以《漢書》聞。”沈攸之一介武夫,素無學問;郗皇后閨中碧玉,閑習女工;臧逢世軍府小吏,官濁位卑。雖貴賤有別,身份各異,但對史籍的愛好,則殊無二致。可見,南朝史學的繁榮,不僅表現在史家紛涌,史著激增,也表現在整個社會對讀史的重視和對歷史知識的普遍興趣。正是這兩方面的結合,才造就了這一時期史學“門千戶萬,波委云集” 13 的局面。這種局面,對南朝的博學之風,無疑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從史家來說,歷史演進的每一過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應在史書中得到記載或表現。因此,博學多聞是史家最基本的素質。從史家之外的士人來說,由于史書包羅萬象的內容,“前言往行,無不識也;天文地理,無不察也;人事之紀,無不達也” 14 ,士人對史籍的普遍研讀,自然會開闊其眼界,豐富其學識。一個人是否博學多聞,精識強記,最能從其歷史知識中表現出來。在南朝士人的隸事游戲中,經常可以看到有“策經史事”、“問《史》、《漢》事”等記載,正是由于這個原因。

三 隸事與策試

南朝何以崇尚博學,已如上所論。這種博學之風,為何以隸事形式表現出來?名士交會,為何以隸事為樂?這似乎與南朝察舉制的復興有關。

從漢代開始到隋朝科舉制產生之前,察舉制是王朝選官的重要形式。察舉科目繁多,而與王朝政治、社會生活和士人仕宦前途關系最密切的,是歲舉(常科)中的秀才、孝廉二科。在很長時期內,歲舉皆無考試之法,被舉者經審核后直接授官,因此強調被舉者的吏能、功次,知識文化水平并不占重要位置。自漢順帝實行“陽嘉新制”后,應孝廉舉者必須通過以經學為主的文化考試 15 ,方可授職。某種專門的知識開始成為入仕的必要條件。西晉時又規定“舉秀才必五策皆通,拜為郎中,一策不通,不得選” 16,顯然是陽嘉新制的繼承和發展。自此以降,察舉中最重要的秀才、孝廉二科,都必須經過嚴格統一的由朝廷主持的射策、對策等文化考試(簡稱策試),文化知識越來越成為察舉的重要內容。孝廉試經術,秀才試文辭(箋奏)漸成通例。

察舉制在原則上是按擇優制程序來選擇和錄用官員的,比起先秦的世卿世祿制、漢初的門蔭制和任子制來,在抑制身份特權、官位世襲等非理性行政因素時顯然具有較大的進步性。魏晉之際,隨著世家大族勢力的發展,高門子弟只要憑借父祖權勢便可輕易獲得入仕清途,既無試職累功之法,又無經術奏箋之試,很快就能躋身于高級官僚之列。這必然對察舉作為士人入仕正途的舊日地位構成沖擊。東晉之時,皇權微弱,門閥世族權力極度膨脹。世家大族既可平流進取,坐致公卿,自然不屑于察舉入仕;維護皇權和官僚體制有效運轉的察舉制衰落到歷史最低點。與此相應,原來日益成為察舉中心環節的秀孝策試也日趨荒廢。元帝有意恢復察舉考試,于是“申明舊制,皆令試經,有不中科,刺史、太守免官”,結果,“秀孝多不敢行,其有到者,并托疾” 17 ;其后特聽不試孝廉,而秀才依舊策試,結果還是一樣,“諸州秀才聞當考試,皆憚不行,唯(谷)儉一人到臺,遂不復策試” 18 ,足見因察舉不振引起策試的低落。

自從寒門出身的劉裕憑借武力奪取帝位之后,東晉門閥政治終于為南朝皇權政治所代替。與此相應,限制門閥特權,恢復選賢任能的察舉制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種背景之下,一度極為低落的秀孝察舉又出現了復興勢頭。不僅由察舉入仕者數量激增,高門大族也不再輕視察舉,而是積極投身其中。作為察舉重要環節的策試也得到高度重視,皇帝往往親自主持以示尊崇。如宋永初二年二月,“車駕幸延賢堂策試諸州郡秀才、孝廉” 19 ;孝建三年二月,“策孝秀于東堂” 20 。南齊永明四年春正月辛卯,“車駕幸中堂策秀才” 21 ;“永元元年春正月戊寅,大赦,改元。詔研策秀孝,考課百司” 22 。由于策試是在中央朝廷舉行的,表現優異者往往立刻傾動公卿,甚至上達天聽,對士人的仕宦前途影響極大,自然會得到應舉者的高度重視。《初學記》卷二十《薦舉第四》引《梁劉溉等儀賢堂監策秀才連句詩》曰:“雄州試異等,揚庭乃專對。顧學類括羽,奇文若錦繢。”按“顧”當為“碩”之訛。“碩學”與“奇文”相對,都是對策者必備的素質,以及據以擢第的標準 23 。考官既以此期望應試者,士子更希望以此獲得賞識。南朝是一個崇尚博學和文采的社會,士人的仕宦前途與其文化風習在考察博學和文辭的策試中交融匯合。而隸事作為風行士林的游戲,正是這種交融的自然產物。

在隸事游戲中,主持人多為有聲望地位者,相當于科場考官,由其出題。參與者則如舉子,各各依題列舉相關典故,多多益善。答題形式,既有口對,亦有筆疏,這也與策試一致 24 。到了梁代,隸事已多稱為策事,更可看出其與策試的關系。秀才策試多策五題,孝廉明經則史傳未有明文。然《通典》卷十六《選舉四》載梁時沈約論選舉,有“秀才對五問可稱,孝廉答一策能過”之語。秀才對五問,西晉已是如此,南朝沿襲未改。孝廉答一策,則史無例證。閻步克以為“一”是“十”之誤。秀才對策重文辭,故五問已足;孝廉明經靠博學強記,故十問方可 25 。如果結合北朝制度來看,閻步克的觀點是可信的。《北齊書》卷四十四《儒林傳》序:“諸郡俱得察孝廉,其博士、助教及游學之徒通經者,推擇充舉。射策十條,通八以上,聽九品出身。”可見北齊孝廉試需射策十條。又《北齊書·儒林·馬敬德傳》:“依秀才策問,唯得中第,乃請試經業,問十條并通。擢授國子助教,遷太學博士。”進一步證明孝廉明經策試,需答十問。這是一種成熟、定型的考試形式,或于南朝有所借鑒。南朝隸事,最初只是在府主與僚友之間進行的游戲,內容既無定準,所策之事也不限量,而是多多益善,以至于有達百千條者。這種游戲發展到后來,不但參加者的身份有了變化,形式也越來越規范,考試的意味日益增強了:

尚書令沈約命駕造焉,于坐策顯經史十事,顯對其九。約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雖然,聊試數事,不可至十也。”顯問其五,約對其二。 (《梁書》卷四十《劉顯傳》)

云公五歲誦《論語》、《毛詩》,九歲讀《漢書》,略能記憶。從祖倕、沛國劉顯質問十事,云公對無所失,顯嘆異之。 (《梁書》卷五十《文學下·陸云公傳》)

荔幼聰敏,有志操。年九歲,隨從伯闡候太常陸倕。倕問《五經》凡有十事,荔隨問輒應,無有遺失,倕甚異之。 (《陳書》卷十九《虞荔傳》)

以上材料表明:第一,策事內容不再隨意,而多取于經史;第二,數量不再以多為勝,而以十事為常,一如孝廉、學校策試。唐代明經考試以及學校試經,也以十問為常,當源于此;第三,主事者依然為社會名流,而應策者不再為同輩僚友,而是多晚輩后生,甚至是垂髫童稚。綜合這幾點,可以推斷出,由于受了南朝察舉考試制度的影響,原來只是的隸事活動,越來越帶有程式化的考試性質。童稚后生就社會名流策經史事,一方面是為了考察子弟后進的才性學養,是當時世族裝點門面、周旋酬酢的重要項目,另一方面也是對察舉考試的一種體驗、模仿、學習,是培養教育子弟的重要方式。士族文化風習與家族門第前途的無間相融,促成了隸事的風行,并在形式上一步步向考試方向靠近。

四 隸事與用典

隸事風習影響到文學創作,是使事用典的興盛。當然,文學作品中的用典,自古已然,不必皆與博學之風或隸事之戲有關。從先秦而兩漢而魏晉,創作中的用典數量逐漸增多,征引范圍逐漸擴大,用典方法也逐漸精進。然而,這種用典,多是因表達內容的實際需要而起,并未成為一種刻意的追求。文學史上第一個以用典著稱的,是劉宋時期的顏延之。鐘嶸《詩品》中指出顏詩“喜用古事”,可見已是一種偏好。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稱:“詩以用事為博,始于顏光祿。” 26 強調其詩作在用典發展上的特殊地位。只是在劉宋時代,只有他和謝莊兩人因用典繁密為后人注意。到了齊梁以后,則涌現出王儉、王融、任昉、沈約、王僧孺等用典名家,掀起了文學史上使事用典的第一個,并引發了當時文學批評界關于用典與直尋、才性與學問、自然美與雕飾美等問題的熱烈探討。以上情況表明,顏延之雖然開啟了南朝一種新的創作思潮,而蔚為大觀,則要到齊梁之際。其原因,既有文學發展內在的動力,如駢偶、聲律的要求,也有外部的激勵,如隸事之戲的影響等。齊梁時期用典繁密、追求生新和隸事詩的涌現,更多的是接受了外部刺激,即隸事游戲的影響。

先說用典繁密。顏延之是第一個因用典招致鐘嶸詬病的作家。《文選》收顏文五篇,其中《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計142句,用典102處;《陽給事誄》151句,用典60處,《陶征士誄》195句,用典104處;《宋文元皇后哀策文》103句,用典52處;《祭屈原文》33句,用典22處。比起此前或同時代的任何一個作家,顏延之的用典確實是最突出的,所以鐘嶸批評這種風氣,從顏延之開始。而齊梁之際的作家,用典之繁密,又遠過顏延之。就《文選》收錄統計,王儉《褚淵碑文》350句,用典276處;謝朓《齊敬皇后哀策文》101句,用典80處;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476句,用典382處;任昉《劉先生夫人墓志》24句,用典20處;陸倕《劍閣銘》46句,用典38處。可以看出,顏文中用典率最高的是《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達70%;而上引齊梁作家文,都高達80%以上。謝朓《拜中軍記室辭隨王箋》有一段寫臨別惆悵:“朓聞潢污之水,愿朝宗而每竭;駑蹇之乘,希沃若而中疲。何則?皋壤搖落,對之惆悵;歧路西東,或以嗚唈。況乃服義徒擁,歸志莫從。邈若墜雨,翩似秋蒂。” 27 這些句子分別源自《尚書》、《左傳》、班固《王命論》、《楚辭》、《莊子》、《淮南子》、《孟子》、曹植《應詔詩》、潘岳《七哀詩》、郭璞《游仙詩》等經史子集著作,經作者熔鑄加工而成,可謂無一句無來歷。如此密集的用典,在顏文中是非常罕見的。

詩歌中的情況也大致相似。《文選》所錄顏詩中,《贈王太常》24句,12處用典;《還至梁城作》20句,10處用典;《應詔宴曲水作詩》64句,39處用典。顏詩用典雖密,大致來說,約占全篇句數的50%—60%左右,一些廟堂應詔之作比例稍高,而句句用典的則極為罕見。齊梁詩人的作品中,用典頻率高于顏延之的比比皆是,通篇逐句用典的,也時有出現。如首煽隸事之風的王儉,有《春日家園詩》:“徙倚未云暮,陽光忽已收。羲和無停晷,壯士豈淹留。冉冉老將至,功名竟不修。稷契匡虞夏,伊呂翼商周。撫躬謝先哲,解紱歸山丘。” 28 全詩10句,沒有一句不用典,征引范圍,涉及《尚書》、《詩經》、《楚辭》、《戰國策》、《列子》、劉向《列仙傳》、張衡《思玄賦》、曹植《箜篌引》等。有些句子,一句中數處用典。如七、八兩句概括了歷史上四位賢臣輔佐君主的事跡。最后一句“解紱”語出劉向《列仙傳》卷上《酒家》:“屈身佐時,民用不匱。解紱晨征,莫知所萃。”“山丘”語出曹植《箜篌引》:“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全詩用典雖密,而語意不隔。又如王僧孺《為人有贈詩》:“碧玉與綠珠,張廬復雙女。曼聲古難匹,長袂世無侶。似出鳳凰樓,言發瀟湘渚。幸有搴裳便,含情寄一語。” (《梁詩》卷十二) 八句之中,引用了《詩經》、《楚辭》、《尸子》、劉向《列仙傳》、王粲《公宴詩》、《世說新語》等著作中的人物、故事或語詞,也是句句有典。這樣的作品,齊梁之際不在少數。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齊梁時期詩文中用典的繁富密集,較顏延之時已有普遍提高。盡管這時已有不少人認識到“文章殆同書鈔”的弊端,主張文章(尤其是詩歌)創作要自然流轉,可并不能遏止這種潮流。即如謝朓提倡“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沈約主張“文章當從三易”,他們的作品也多以清新、流麗、自然著稱。然而,這并不妨礙他們在創作中旁征博引。謝朓《酬王晉安》、《在郡臥病呈沈尚書》等,沈約《別范安成》、《應詔樂游苑餞呂僧珍詩》等,都可稱無一句無來歷。他們的用典之所以未遭譏評,主要在于貼切自然,而不在于少用或不用。蓋齊梁作家生活在一個特別崇尚博學的時代,士人普遍的博聞強記為創作中大量用典和讀者的順利接受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謝朓、沈約、任昉等一流作家都是王儉幕下隸事游戲的積極參與者,入梁之后,其風彌盛。在創作中表現其博學多聞,是自然而然的。而當時衡文,用典繁富,則是一重要標準。如沈約“博物洽聞,當世取則” 29 ;任昉“既博物,動輒用事”30 ,“都下士子慕之”31 ;王僧孺工為詩,“多用新事,人所未見者,世重其富” 32 。在這種評判標準激勵之下,詩文中大量用典,顯然不僅僅出于表情達意的需要,至少部分含有表現博學的動機。這種動機,與他們在隸事競賽中的爭勝,是完全一致的。

次說追求生新。齊梁時代的博學風氣對文學創作的影響還表現在文人有意追求用生典、僻典上。上文已提到王僧孺創作“多用新事”。所謂“新事”,并非陳寅恪所指的“今典”,而是指冷僻、不常見、不為人熟知的典故,因其不常見,故能新人耳目。這正表現了齊梁文人在創作中矜奇炫博的傾向,與隸事游戲精神更為接近。《詩品序》稱:“近任昉、王元長等,辭不貴奇,競須新事。爾來作者,浸以成俗。”《陳書》卷二十七《姚察傳》:“終日恬靜,唯以書記為樂,于墳籍無所不睹。每有制述,多用新奇,人所未見,咸重富博。”可見,這種使事用典追求新奇,并非個別現象,而是一種風氣。王融《奉辭鎮西應教詩》開頭四句:“未學謝能算,高義幸知游。霤庭參辯奭,梁苑豫才鄒。” (《齊詩》卷二) 短短二十字中,即融入了《論語》、《史記》、《戰國策》、《漢書》等典籍中的語詞或人事,可謂雕繢滿眼,而“謝能算”三字,竟不知語出何典,也不知作者所指。王僧孺《為人有贈詩》起句:“碧玉與綠珠,張廬復雙女。”碧玉與綠珠事尚屬習見,而“張廬復雙女”則不知所云,或有出處,而無可查尋,當是極為生僻的。謝朓《始出尚書省》曰:“中區咸已泰,輕生諒昭灑。” (《文選》卷三十) 上句“中區”語出陸機《文賦》:“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下句“輕生諒昭灑”則不知何解,或有典而僻,故李善注也付之闕如。這種生新冷僻的用典傾向,在齊梁之際是非常突出的。

齊梁文士創作中的“競須新事”,還有一個重要方法是對常見典實進行改造,使之產生陌生化的效果。南朝以前,詩人用典多從古籍中直接迻錄原句,或只稍作改動。如曹操《短歌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魏詩》卷一) 四句全出《詩經·小雅·鹿鳴》。徐干《室思》:“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終之。” (《魏詩》卷三) 出《詩經·大雅·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嵇康《述志詩》之二:“往事既已謬,來者猶可追。” (《魏詩》卷九) 源于《論語·微子》楚狂歌:“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可見,南朝以前詩歌的用典,多忠實于原典,比較完整地轉錄或敘述古事古語,因此,一個典故所占篇幅也就較長。到了南朝,這種用典方法已絕少見到。大多是概括、濃縮古事古語,或只截取原典中的只言片語以表情達意。雖然此前作家也有這樣用的,但只是初露端倪;成為普遍風尚,則要到齊梁時期。任昉《出郡傳舍哭范仆射》:“已矣余何嘆,輟舂哀國均。” (《文選》卷二十三) “輟舂”典出《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這種以精簡的語言概括復雜的歷史故事的方法,在南朝是最重要的用典方式之一。又《太平御覽》卷九百二十一引《莊子》:“鵲上高城之絕,而巢于高樹之顛。城壞巢折,凌風而起。故君子之居世也,得時則蟻行,失時則鵲起也。”嵇喜《答嵇康詩》用此典為:“當流則蟻行,時逝則鵲起。” (《晉詩》卷一) 基本是轉錄原文。而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曰:“鵲起登吳臺,鳳翔凌楚甸。” (《齊詩》卷四) 只用“鵲起”兩字表達同樣的意思。由于這種用典方法盡量以最少的詞匯表情達意,原典的文本環境大量隱退,容易造成語言的陌生化效果,非熟諳原典,往往看不出是在用典。這也是齊梁文人“競須新事”的方法之一,其中雖有表意的實際需要,但也不排除矜奇炫巧的成分,只是更為隱蔽罷了。

再說隸事詩。齊梁之際創作中還出現了主題淡化現象,既非抒情言志,又非體物說理,只是把相關的典實羅列起來,出以韻語而已。這種現象,尤其表現了隸事之風對文學創作的影響。蕭衍《戲作詩》:“宓妃生洛浦,游女出漢陽。妖閑逾下蔡,神妙絕高唐。綿駒且變俗,王豹復移鄉。況茲集靈異,豈得無方將。長袂必留客,清哇咸繞梁。燕趙羞容止,西妲慚芬芳。徒聞殊(當作“珠”)可弄,定自乏明珰。” (《梁詩》卷一) 全詩既沒有集中刻畫人物形象,又沒有表現作者的感情,只是把歷史或傳說中的幾個著名女子的事跡串聯成詩。大約作者也意識到這不是真正的文學創作,所以題為《戲作詩》。這種創作傾向在詠物詩中也有表現。陰鏗《詠石詩》:“天漢支機罷,仙嶺博棋余。零陵舊是燕,昆池本學魚。云移蓮勢出,苔駁錦紋疏。還當谷城下,別自解兵書。” (《陳詩》卷一) 傳統的詠物詩講究托物言志。劉宋以來,言志傳統衰歇,而熱衷于對物體形貌進行細膩逼真的描摹。而陰鏗這首詠石詩,既無寄托,又未體物,只是列舉了幾個與石有關的典故。全詩缺乏感情的內在聯系,缺乏一氣貫注的文脈,好似開雜貨鋪列清單。與文人在隸事游戲中給出一個題目,然后舉出與題目相關的典故一樣,這樣的作品也僅僅是表現博學而已,甚至可以說是詩歌形式的隸事游戲。

這種詩歌形式的隸事游戲,在齊梁風行一時的物名詩中得到了最集中的體現。所謂物名詩,即以一個或一類事物名稱為題,列舉與該事物相關的語匯或典實,并用詩歌形式表現出來。如范云《州名詩》:“司春命初鐸,青耦肆中樊。逸豫誠何事,稻梁復宜敦。徐步遵廣隰,冀以寫憂源。楊柳垂場圃,荊棘生庭門。交情久所見,益友能孰存。” (《梁詩》卷二) 十句詩中,嵌入司、青、豫、梁、徐、冀、揚、荊、交、益十個州名。又蕭繹《鳥名詩》:“方舟卻鵲,鵠引欲相要。晨鳧移去舸,飛燕動歸橈。雞人憐夜刻,鳳女念吹簫。雀釵照輕幌,翠的繞纖腰。復聞朱鷺曲,鉦管雜回潮。” (《梁詩》卷二十五) 除末句外,每句都嵌入一鳥名。可以看出,這樣的作品,主要是出于游戲娛樂目的,表現的是作者的博學和文字技巧,而非創作沖動的產物。齊梁之前,這類作品非常罕見;齊梁之際,則蔚為風氣。除已引的作品外,還有王融《奉和竟陵王郡縣名詩》、《藥名詩》、《星名詩》、《四色詠》,沈約《奉和竟陵王郡縣名詩》、《奉和竟陵王藥名詩》、《和陸慧曉百姓名詩》,虞羲《數名詩》,蕭綱《卦名詩》、《藥名詩》,庾肩吾《奉和藥名詩》等。而梁元帝蕭繹,共作有十八首物名詩,可稱這種隸事詩的集大成者,不但前人用過的題目都有續作,還開創了許多新題。這一類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都鮮有可取,只是作者表現博學和技巧的道具。而在齊梁之際,卻能風行一時,成為文人聚會場合奉和酬唱的常見題材,其內在精神,是和隸事游戲完全一致的。這類作品,甚至不妨看做是隸事游戲的記錄,是齊梁士人文化風習的自然產物。

在普遍推崇博學的風氣下,出現這種以隸事見巧的游戲筆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對于文學創作來說,這種游戲,很少積極意義,反而促成文學作品中拘攣補納、穿鑿晦澀的弊端。當然,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從另一方面來說,文學創作總是離不開對前代文化遺產的學習和繼承。用典自然貼切,可以使文學作品在精練的形式中容納豐富的內涵,從而加強其表現力和感染力。這兩個方面,不但在不同作家身上會有不同表現,即使是同一個作家,也往往功過夾雜。如任昉“晚節轉好著詩”,卻因“使事過多,屬辭不得流便” (《南史·任昉傳》) ,大為鐘嶸詬病。可是他的《出郡傳舍哭范仆射》用典雖密卻妥帖自然,宛如自從口出。全詩感情深厚,意脈流暢,是南朝抒情詩中不可多得的名篇。至于沈約、謝朓作品中用典精彩之處,更是隨處可見。正是由于齊梁詩人的豐富實踐,使得用典技巧日益成熟,歷史的語言材料與當下的表達需要日益融合無間,才出現了庾信這樣杰出的用典大家。

以士族為代表的南朝知識分子特重博學,有學術發展的內在規律。思想失去權威,學術主流弱化,是南朝士人轉向泛觀博覽的主要原因。史學的興盛,對博學之風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隸事作為一種矜才炫博的游戲,應運而生,深受士人青睞。由于察舉考試的復興,這種原先只是娛樂性的活動,也逐漸在內容和形式上向考試方向靠近。了解了這些文化背景之后,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南朝文學創作中為何會興起使典用事的。這個的產生,與當時盛行一時的隸事游戲幾乎完全同步,這種現象并非巧合,而是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的,兩者統一于整個南朝崇尚博學的風氣之中,以至于后人用原來只是一種娛樂活動的“隸事”來直接指稱創作中的用典。在以后一千多年的文學發展中,由南朝作家率先引發的用典問題,總是持續不斷地激起爭論,從而深刻影響了歷代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

注 釋

①本文凡引二十四史,皆從中華書局標點本,不另出注。

②《南史》卷二十二《王儉傳》。

③《南史》卷四十九《劉懷珍傳》附《從父弟峻傳》。

④裴子野《雕蟲論并序》,《通典》卷十六《選舉四·雜議論上》,中華書局1984年版。

⑤《漢書》卷三十《藝文志》。

⑥《三國志·魏書》卷九《曹爽傳》。

⑦《三國志·魏書》卷二十八《鐘會傳》注引何劭《王弼傳》。

⑧《晉書》卷五十《郭象傳》。

⑨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上冊,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09頁。

⑩《顏氏家訓》卷上《勉學》,《四部叢刊》本。

11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06—307頁。

12《魏晉南北朝史學發展的特點》,《周一良集》第一卷《魏晉南北朝史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74頁。

13《史通》卷十《雜述》,《四部叢刊》本。

14《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

15考試的形式有射策、對策等。在此之前,已有經術射策、對策陳政等考試,然而都是特舉考試。歲舉考試從陽嘉新制以后才開始,但受此前各種考試選官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16《北堂書鈔》卷七十九引《晉品令》,中國書店1989年版。

17《晉書》卷七十八《孔愉傳》附《從子坦傳》。

18《晉書》卷七十《甘卓傳》。

19《宋書》卷三《武帝紀》。

20許嵩《建康實錄》卷十三,中華書局1986年版。

21《南齊書》卷三《武帝紀》。

22《南齊書》卷七《東昏侯紀》。

23詳參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238頁。

24《陳書》卷三十四《文學·岑之敬傳》:“年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經義》,擢為高第。御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經,若顏、閔之流,乃應高第。’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復有顏、閔邪?’因召入面試。”從“梁武帝省其策”可見為筆試。又《南史》卷五十二《梁宗室下·始興忠武王 傳》附《亮弟傳》:“亮弟暎字文明,年十二,為國子生。天監十七年,詔諸生答策,宗室則否。帝知聰解,特令問策,又口對,并見奇。”可見又有口試的。

25詳參《察舉制度變遷史稿》,第233頁。

26丁氏校刊本《歷代詩話續編》。

27李善注《文選》卷四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下引版本同此。

28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齊詩》卷一,中華書局1983年版。下引逯書,不再出全名,只隨文注稱《梁詩》等。

29《梁書》卷十三《沈約傳》。

30《詩品》卷二,《格致叢書》本。下引版本同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平县| 宁武县| 石景山区| 东光县| 松潘县| 昭平县| 茶陵县| 轮台县| 桦川县| 田阳县| 简阳市| 东兴市| 天柱县| 定日县| 资中县| 永城市| 恩施市| 项城市| 万全县| 沙田区| 稻城县| 莱芜市| 涡阳县| 广宗县| 奇台县| 平南县| 扎兰屯市| 怀来县| 彰化市| 六盘水市| 郁南县| 青阳县| 治多县| 来凤县| 麦盖提县| 新丰县| 大余县| 张家口市| 麻栗坡县| 宁津县| 万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