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白居易的詩

白居易的詩

時間:2023-05-30 09:47: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白居易的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2、《憶江南·江南憶》[唐] 白居易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

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復相逢。

3、《錢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4、《暮江吟》[唐]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5、《長相思·汴水流》[唐]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

第2篇

關鍵詞:白居易 《昭君怨》 藝術特色

王昭君不僅作為促進民族團結的使者對世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為歷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一個經典的文學形象。自漢以后,昭君出塞的題材,便不斷出現在文人的作品中。在中國詩歌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的唐朝,更是出現了有關昭君的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篇章。作為唐代“四大詩人”之一的白居易一生之中就曾寫過多首詠昭君的詩作,其中包括兩首《王昭君》,一首《昭君怨》和《過昭君村》。《昭君怨》寫于作者被貶謫為江州司馬(元和十年,即公元八一五年)之后,已過不惑之年而又經過了宦海沉浮的白居易,人生閱歷更加豐富,心智也更加成熟,反映在其詩歌創作中的則是濃郁的現實主義精神和理性的人生態度。在對王昭君這一經典文學形象的再創作過程中,作者實現了敘事、抒情、說理的完美融合。現將全詩摘錄如下并且加以粗淺的分析。

明妃風貌最娉婷,合在椒房應四星。

只得當年備宮掖,何曾專夜奉幃屏?

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

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概括起來,白居易的這首《昭君怨》主要有以下三個藝術特色:

一、為時為事,反映現實生活

白居易的詩文主張可以用他自己在《與元九書》中所提到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來加以概括。其實,“為時為事”也是白居易詩歌創作的目的所在。從中我們既可以看出白居易作為現實主義的詩歌創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洞察與透徹理解,同時還可以發現其身處當時士大夫階層所具有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他認為,詩歌應該是客觀現實的反映,詩歌創作必須來源于生活并批判現實。當然,他所說的生活和現實也包括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真實事件。詩歌的基礎是事,它是詩人藉以進行再次加工創作的源泉,也是觸發詩人內心情感波瀾的催化劑;通過作者對具體歷史事件的藝術加工,傳達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和闡明相應的道理,應該是一首優秀詩作所具備的特點。

白居易適逢中唐,當時的國家藩鎮割據,外族入侵,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因此詩歌創作成了他“批判現實,針砭時弊”的強大武器,并試圖使詩歌擔負起“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社會使命。從這一點來看,說白居易是現實主義的詩人,應該是恰當而公允的。具體到《昭君怨》這首詩,詩中所描述的是一個風流絕代,本該得到重視卻被疏遠而遠嫁大漠的無奈的昭君形象,與之對應的則是一個不辨美丑、薄情寡恩而又不愿承認過失的君王形象。兩相比較,妍媸自現,讓人自然地聯想到當時朝廷內部“君不君,臣不臣”的混亂狀況,從而達到了比直白陳述更強烈的藝術感染效果。

二、借史詠懷,抒情真摯自然

唐代初期的詩壇,沿襲了梁陳詩風,這時的題詠昭君之作以《昭君怨》為題者最多,基本上都是據題詠事,代昭君寫愁,很少涉及作者的個人感受。[1]中唐時期的詩人白居易,雖然仍采用抒寫“昭君之怨”這一傳統的詩題,但并未僅僅停留在“替古人垂淚”的階段,而是借助昭君出塞這一題材,來抒寫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懷,我們也不妨將詩題“昭君怨”理解為“香山怨”。儲大泓在《歷代詠史詩選注》中說:“作者歷經宦海沉浮,此時心情與寫《王昭君》二首時(注:當時白居易只有十七歲)已大不相同”,“顯然是借題發揮,別有寄托。”此詩作于白居易仕途失意之時——“安史之亂”的硝煙未盡,大唐帝國開始由盛轉衰,作者也正經歷著人生的重大轉折。痛定思痛,無論是國家的變故還是個人的遭遇,都深深地觸動了敏感而又多情的詩人。正如霍松林在《詩的形象及其他》中指出的那樣:“白居易那些‘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的詩歌,都不是從概念出發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從被生活事件激起的情緒的根本上培養出來的。”

藝術源于生活,詩歌是情感的載體。我們結合作者當時的經歷,就能夠深刻地理解他的詩歌。昭君容貌出眾,理應得到“椒房應四星”的禮遇,正如作者才華橫溢,本該受到朝廷的重用,從而施展平生的抱負??涩F實總是和理想相差太遠。昭君與樂天,均被疏遠——一個遠嫁大漠,一個寄身異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坎坷命運,讓作者找到情感的共鳴,精神的皈依。借助于這首詩,白居易向我們傳達出了昭君之悲怨,同時間接寫出了自己之胸臆——雖為借古詠懷,卻是詩人真摯情感的自然流露。

三、情理并現——是感傷也是諷喻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鼻槭窃娭x是詩之實,二者指的是詩的情感和義理。在這首《昭君怨》中,白居易正是由情發端,最后歸于義理的。從全詩來看,白居易對昭君表現出深切的同情,同時也借昭君抒發出了壓抑于心中的怨恨,但這還不是作者的最終目的,他要通過詩歌這種藝術形式來“美刺”時政,以實現自己的詩歌創作理想。在《與元九書》中,白居易對自己的詩作進行了簡要的分類,他說:“凡所適、所感,關于美刺興比者……因事立題,題為新樂府者……謂之‘諷諭詩’;又有事物牽于外,情理動于內,隨感遇而形于嘆詠者……謂之‘感傷詩’。”這首《昭君怨》,作者將其歸入“感傷詩”一類。筆者認為,本詩寫于作者被貶為江州司馬之后,其人生經歷了巨大的轉折,內心難免有感時傷事的情緒;同時,除了這種個人的哀怨之外,我們也能看到作者對封建君王薄情寡恩、不辨美丑的指斥,歸結起來可以說這首《昭君怨》兼有感傷、諷喻雙重特色。感傷,是為抒寫一己之懷抱;諷喻,是為達到美刺時政的目的,二者并不矛盾。

相較白居易以前詩人的作品,這首詩的一大亮點是:將造成昭君不幸命運的根本原因歸結到最高統治者漢元帝身上——“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蔣方教授在《昭君與唐詩》中指出:“白居易公然表示不同意長期以來對畫師的譴責,他指出昭君美而被棄的原因應是君主不識賢庸,又缺恩少義,批判尖銳而詞鋒銳利?!卑拙右捉Y合切身經歷,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最高統治者,相較于杜甫《詠懷古跡》中的“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的隱晦的批評,白居易不避嫌疑、平白直露的表達是對自己倡導的詩歌“諷喻”功能的大膽實踐,這在當時來說,無疑是需要膽識和勇氣的。

四、結語

白居易利用了昭君出塞這一歷史題材,但卻不受歷史事實本身的局限。他勇于探索,推陳出新,對昭君這一文學形象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發掘,既隱喻了自身懷才不遇的悲憤,同時不忘對統治者加以勸諫,而后者也是他對自己詩歌創作理想的積極踐行,從而使這首詩達到了敘事、抒情與說理的完美融合。宋代偉大的改革家和文學家王安石所寫的兩首《明妃曲》中分別出現了“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以及“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的詩句,其中多少是受了白詩的影響吧。

注釋:

[1]蔣方:《昭君與唐詩》,《昭君文化高層論壇論文集》,第364頁。

霍松林:《詩的形象及其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第108頁。

參考文獻

[1]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杜甫.杜工部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7.

儲大泓.歷代詠史詩選注[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

第3篇

據考證,追星族的閃亮登場可追溯到唐朝。

一個名叫魏萬的年輕人為了一睹詩仙李白的風采,從河南濟源的王屋山下開始,鍥而不舍地追蹤偶像的蹤跡。歷時半年,跋涉三千里,終于在揚州風塵仆仆地追上了李白。

杜甫也有追星族,其中包括重量級詩人張籍。張籍相當單純地相信“吃什么補什么”,他將杜甫的詩集焚燒成灰燼,加入膏蜜,像喝補藥一樣,每頓必飲,并且發下誓言:“喝下他的詩啊,讓我的肝腸從此改換!”

在名家輩出的盛唐詩壇,王昌齡以擅長七絕聞名。他曾被貶謫到龍標(今湖南黔陽),日子過得異常艱難,跟隨的老仆人需沿路撿拾落葉枯枝當柴燒。但他詩名滿天下,經常有人在路邊跪拜,向他求詩。

和王昌齡一樣,賈島也是位苦命詩人,但他身后不乏眾多追慕者,其中一位是晚唐詩人李洞。李洞“酷慕賈島”,他的頭巾上佩戴著刻有賈島頭像的銅片,他的手中持有一串為賈島祈福的念珠。每聽說有人喜歡賈島,他必親手抄錄賈島的詩相贈,還叮嚀再三,“此無異佛經,歸焚香拜之”。

以上都比不上白居易的追星族瘋狂。

荊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狂熱迷戀白居易的詩歌,“自頸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凡三十余處”,連后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詩句,且配了圖畫,圖文并茂。如此體無完膚的瘋狂,被人稱為“白舍人行詩圖”,“若人問之,悉能反手指其去處,沾沾自喜”。

不過,當時連唐宣宗都寫詩贊白居易,詩曰:童子解吟長恨歌,胡兒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的《長恨歌》還流傳到了日本,受到上自天皇下至平民的普遍喜愛。

廣泛的崇拜并沒有使白居易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說起來,他是李商隱的“粉絲”?!短撇抛觽鳌酚涊d,白居易晚年退休在家,很喜歡李商隱的詩文,他常說:“我死之后,來世能做李商隱的兒子就知足了!”白居易仙逝后不過幾年,李商隱果然得了一個兒子,他也不客氣,干脆把這個兒子取名叫“白老”??上Т藘褐巧滩桓撸L大之后更無半點詩情。溫庭筠就跟這個愚鈍的小子開玩笑:“讓你做白居易的后身,不是辱沒了他嗎?”

若說白居易是唐人心目中的文學偶像,那么坡無疑是宋朝的著名品牌。

坡的詩文影響之大,以至于他的生活情趣都被人視為經典加以模仿。例如與他相關的幾道美食,“東坡肉”、“東坡餅”、“東坡魚”一直流傳至今;他曾在具有制壺傳統的江蘇宜興小住,隨即便出現了流行全國的“東坡壺”;甚至他所戴的那種高筒短檐帽,都被士大夫爭相效仿,稱為“子瞻帽”。總之,凡是與之相關的東西:一封信、一支筆、一塊硯或者一把扇子都會變成眾人收藏、爭購的對象。

話說坡在杭州任職時,一天與朋友在西湖喝酒。有一位年過三十的女子追慕他,竟置公婆的責怪于不顧,只身乘彩船來訪,為其彈箏一曲。

第4篇

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首酬答詩,要想真正理解這首詩,必須了解白居易的贈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首先,劉白兩人互相酬答說明兩人關系甚密。其實兩人本身有很多相似之處,兩人都是公元772年出生,都為官清明,非常關心人民疾苦,為人民做了不少實事,又都詩才出眾,愛喝酒吟唱,而且都被貶在蘇州做過刺史并深受人民擁戴。劉禹錫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時期的大詩人,彼此慕名已久,并有書信往來,但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未曾謀面。唐敬宗寶歷二年(公元826年),劉禹錫由和州刺史罷歸洛陽,當時白居易也因病辭去蘇州刺史一職,在返京途中,兩人在揚州相遇,神交已久,初次相逢,既喜又悲。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眲⒂礤a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此后,兩人一直有詩相互唱和。劉禹錫將自己和白居易的唱和詩編為《劉白唱和集》,這里他將自己和劉禹錫合稱為“劉白”。如果說李白、杜甫是盛唐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李商隱、杜牧是晚唐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詩人,那么中唐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詩人,就是劉禹錫和白居易。所以,當時人們便將他們并稱為“劉白”。

在贈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發出了無限感慨,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是說明劉禹錫的不幸命運;二是稱贊了劉禹錫的才氣與名望,在同情之中又包含著贊美。因為白居易在詩的末尾說到二十三年,所以劉禹錫在詩的開頭就接著說:“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這一來一往,顯示出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互相關切之情。

劉禹錫在酬詩中就很自然地發出感慨:“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闭f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有恍如隔世、人事全非之感。而王質爛柯的典故,又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真是言簡意豐,讓人感慨萬千。

因白居易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意思是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只有你在荒涼的地方寂寞地虛度了年華,頗為劉禹錫抱不平。所以,劉禹錫在酬詩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他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我”如沉舟,他人則如千帆競發,直駛而過;“我”如病樹,而別人如萬木爭春,生機盎然;沉浮各異,但景中又寓理,即新陳代謝、推陳出新是社會的發展趨勢,表現了他的豁達與樂觀。他從白詩中翻出這二句,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和對世事的變遷及仕宦的沉浮而蹉跎與憂傷。這兩句詩意又和白詩“命壓人頭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應,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詩高,意義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并沒有使他消沉頹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詩里所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猶滿天。”

正因為“沉舟”這一聯詩精神一振,一掃前面傷感低沉的情調,因而尾聯便順勢寫道:“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秉c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劉禹錫在朋友的熱情關懷下,表示要振作起來,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現出堅忍不拔的意志。這樣贈詩與和詩珠聯璧合,互相映照,只有對照閱讀,才能更好地解讀其中任一首詩,如果單獨地讀其中的一首,我想是很難得其精妙的。劉白的一贈一和,不但表現了劉白兩人的深厚的友情與杰出的詩才,而且成就了文壇一段佳話。

第5篇

關鍵詞:杜甫 白居易 諷喻詩

羅宗強先生《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論及杜甫、白居易二人,分別謂之“寫實傾向”[1]71-82與“尚實”[1]169-194的詩歌思想。從二人存世作品看,杜甫關心民生疾苦、心懷君王朝廷的詩作與白居易奉行“兼濟之道”(《與元九書》)的諷喻詩,在思想傾向和藝術追求上都存在氣質上的相近性。宋陳巖肖《庚溪詩話》云:

又觀(白樂天)《新制布裘》詩曰“桂布白似雪,吳綿軟于云。布重綿且厚,為裘有余溫。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誰知嚴冬月,支體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撫裘起逡巡。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后詩正與杜子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同。[2]72

此外如同樣控訴開邊戰爭,杜有《兵車行》,白有《新豐折臂翁》;同樣反映富者豪奢、貧者凍餒,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白有《輕肥》。兩人寫實的詩歌,在題材上皆多以時事入詩,與時代背景聯系緊密,在藝術價值外別有史學意義。

然而在寫實主義文學思想中,白居易作為杜甫的后繼者,卻未能完成對杜詩的超越。對此,古人既有公論,如宋陳師道《后山詩話》云:“學詩當以子美為師,有規矩故可學。退之于詩,本無解處,以才高而好爾。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學杜不成,不失為工。無韓之才與陶之妙,而學其詩,終為樂天爾?!?[2]150①可謂一證。在后人眼中,白居易標舉“諷喻”的詩歌在總體藝術成就上難望杜詩項背,其原因何在?本文試分析二人作品面貌之異,探其緣由。

一、“因情生文”與“為文造情”

袁行霈主編四卷本《中國文學史》②謂杜詩:“大量使用敘述手法,以五、七言古體寫時事,即事名篇,把敘事手法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則是杜甫的創造?!盵3]234而杜甫敘事詩之“詩史”性質,更為論家稱道。杜甫乃集中著力于創作的詩人,其本人對“寫實”主張的直接論述于文獻中罕見,但觀其《羌村》、《北征》、“三吏”、“三別”等流傳千古的詩作,那種志在憂國、行在恤民,以飽含濃烈情感之筆觸記錄真實歷史場景的寫實主義創作手法,當屬其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白居易之于寫實,則明確提出“諷喻詩”的主張并付諸創作實踐。早年的《策林?采詩》便提出“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新樂府序》則明確詩歌應“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為此,他寫作《秦中吟》、《新樂府》等一系列“干預現實”,甚至“干預政治”的詩作?!霸疚膶W史”謂之“是對儒家傳統詩論的直接繼承,也是杜甫的寫時事的創作道路的進一步發展”,指明其對杜甫寫實主義文學思想的繼承。

然而,杜詩與白詩卻存在一個本質的區別:寫作出發點不同。這一點“袁本文學史”已有論述:

杜甫唯寫所見所感,生民疾苦與一己遭遇之悲愴情懷融為一體,雖于寫實中時時夾以議論,含諷喻之意,卻并非以諷喻為出發點。杜詩出之以情,白居易與杜甫的不同處,正在于他出之以理念,將“為君”而作視為詩歌的主要目的,從而極度突出了詩歌的現實功利色彩,將詩歌導入了狹窄的路途。[3]285

老杜作詩,是真正的“因情生文”,而白居易則帶有“為文造情”色彩。故而在情感的感染力方面,白居易的諷喻詩終難比肩于杜甫的寫實主義創作。以同表現兵役苦民的《兵車行》于《新豐折臂翁》為例,杜詩塑造的藝術形象,是詩人親見的普通百姓,不具備任何獨異特質或傳奇色彩;而白詩中為逃兵役而“偷將大石捶折臂”的折臂翁,則帶有一定的傳奇性。杜甫寫作《兵車行》,是真正的“即事名篇”,而白居易的《新豐折臂翁》則明顯帶有為表現主旨刻意選材、有意修飾的痕跡。白詩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雖更具震撼力,但相比杜詩從普通大眾身上發掘出浸人骨血的悲劇意緒,其動人力量畢竟略遜一籌。

二、“驚人方休”與“務求淺切”

在運字造語方面,老杜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的境界,杜甫亦自謂其作詩“頗學陰何苦用心”,(《解悶》之七)“賦詩新句穩,不覺自長吟”。(《長吟》)杜詩一字傳神、善用疊字、對仗精工、句法錯綜等藝術特色已為人熟知,羅宗強謂杜甫“是第一個明確追求用字準確、以人工雕琢為美的詩人”,[1]84謂杜詩“有時幾乎到了一字之下,他人難以更改的地步”。[1]86而白居易在詩歌語言方面則務求“淺切”,北宋僧人惠洪《冷齋夜話》云:

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2]162

是說雖系小說家言,但能夠從一個側面證明白詩語言上的淺俗易懂。白居易做諷喻詩多懷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將詩歌作為奏章,詩歌語言必然排斥含混與朦朧,務求說盡說透,不留余韻,甚至不惜以減損詩歌藝術效果為代價。因此,后人閱讀杜詩與白詩時,其藝術體驗自然產生了高下之別。對此,宋張戒《歲寒堂詩話》之論述可謂最為精要:

元、白、張籍、王建樂府,專以道得人心中事為工,然其詞淺近,其氣卑弱。[2]71

……道得人心中事,此固白樂天長處。然情意失于太詳,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淺近,略無余蘊,此其所短處……[2]71

……元、白數十百言,竭力摹寫,不若子美一句。人才高下乃如此。[2]72

其實,造成杜詩“驚人”與白詩“淺俗”之別的主要原因并非“人才高下”,而是二人不同的藝術追求。

中國古代詩詞發展史中,崇雅棄俗歷來是主流追求。至宋代,杜甫被江西詩派奉為“祖師”,而江西詩風又波及后世,直至清末“同光體”,是以杜詩的藝術特色便成為大多數后代文人在創作與批評中自覺或不自覺的追求標準。而在藝術追求上與杜甫幾乎背道而馳的白居易,自然難以長久地成為文人學做詩歌時的師法對象,在品評批點中被視為二流亦屬理所當然。

三、“未嘗忘君”與“游心釋道”

寫實主義在中國古代詩歌傳統中一向與政治教化等實用功利內容聯系緊密,即《毛詩大序》所言“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者是也。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長期見抑下僚,“安史之亂”爆發后甚至一度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盡管遭遇不幸,但杜甫始終心懷君上、心系朝廷。即使身陷戰亂、過著朝不保夕的流亡生活,杜甫依然寫作了《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等文章為朝廷獻策,聽聞官軍勝利,他可以“漫卷詩書喜欲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至晚年寄居蜀地,杜甫生活雖貧困,但相對于此前畢竟算得上安定,然而一接到朝廷“郎官”的委任,竟不顧年事已高、體弱多病,毅然離蜀赴任,最終客死途中。③可見,杜甫一生踐行“忠君”思想,渴望報效朝廷,宋代蘇軾謂之“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王定國詩集敘一首》)[5]98實非過譽。由是,杜甫被后世文人視作忠君愛民的楷模,甚至被奉為“圣人”,因而透露著杜甫忠君愛國思想的杜詩,在“君臣父子”的儒家倫理統治的中國古代社會占據道德的制高點而鮮有非議。

白居易則不然,其思想傾向隨著人生際遇的出處窮達浮動于儒家與釋道之間,知遇于君主則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去追求“治平”理想,仕途遭遇挫折則以釋道思想自適。白居易早年登科,元稹《白氏長慶集序》云“二十七,舉進士”,又云“樂天一舉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2]2白氏自己亦有句云“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2]21④在“五十少進士”的唐代可謂少年得志。其后得唐憲宗知遇,“有闕必規,有違必諫”,(《初授拾遺獻書》)其拳拳之心,幾與杜甫無二。然而在貶官江州之后,白居易卻沒能像杜甫一樣堅持效犬馬于朝廷,而是轉以釋道思想作為政治失意的心理代償,自謂“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詠懷》)唐穆宗繼位后白居易雖應詔回朝,卻最終因穆宗不納諫而自請外放,從此遠離政治中心,“七篇《真誥》論仙事,一卷《壇經》說佛心”,(《味道》)游心釋道,寄懷佛老。因此,在后世人眼中,白居易雖然仍不失為“仁人君子”,(宋蘇軾《題海圖屏風》)[2]39但終究無法在儒家倫理的道德天平上與杜甫等量齊觀。此外,在有關白居易生平的軼聞中,有大量“風月事”,唐人孟《本事詩》即載其“樊素”、“小蠻”[2]14事,此外其他詩話、詞話著作中涉及歌舞伎、香艷詩的記載亦不少,這些雖為后人樂道,卻無疑減損了其“正人君子”形象,在與杜甫的道德對比中,可謂又敗一城。因此,從詩作總體上看,白詩除了“志在兼濟”的諷喻詩,尚有大量體現釋道思想的閑適詩及關涉“風月”的詩存在。相比較而言,“未嘗忘君”的杜詩在思想上則較為純粹。中國古代詩歌批評有“知人論世”的傳統,在后人眼中,白居易的道德形象難與杜甫齊平,其詩歌自然亦有高下之別。

總之,在后人的品評中,白居易的寫實詩作之所以無法比肩杜甫,首先在于白詩以“主題先行”的方式寫作,在感染力上不及“因情生文”的杜詩;其次,白居易追求一種“老嫗能解”的“淺切”,與杜詩“造語精工”的詩美標準統治的后世詩壇背道而馳;再次,總體上的白詩在所表現的思想方面呈現出儒、釋、道雜陳的特點,后人視其道德人格魅力較之“一飯未嘗忘君”的杜甫固等而下之,在“知人論世”的傳統批評語境中,其詩歌創作自然也是等而次之的。

注釋

① 《白居易資料匯編》所載為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轉引.

② 以下簡稱“袁本文學史”.

③ 陳尚君.杜甫為郎離蜀考[J].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01).

④ 引自王定保《摭言》,此詩句無全篇,僅此一聯.

參考文獻

[1]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3.

[2] 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 袁行霈,羅宗強.中國文學史(第二版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陳尚君.杜甫為郎離蜀考[J].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1).

第6篇

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及文學家。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及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于洛陽市郊。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代表詩作:《長恨歌》《賣炭翁》《琵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

1、作者: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2、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1988年,日本中國文化顯彰會為白園捐立石碑,以紀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兩種文字書寫。1995年,4個日本人于此上書“櫻獻”。

(來源:文章屋網 )

第8篇

我的家鄉是江南,我從小就喜歡這個地方,這兒風景很好,許多詩人也對它贊嘆不已,可以從他們寫的詩中就可以看出。比如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西湖做的,因為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蘇州做官,很受當地群眾的愛戴。這首詞是他回憶江南景物的作品,藝術上很有特色。先說選材。這首詞就是寫春天日出時的江南風光。江南風光之美,在于她的秀麗明艷,而最美麗的是那碧綠的江水,最明艷的是那鮮紅的江花??梢哉f,寫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來江水”,正是寫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時刻,最美的景色。不僅詩很優美,而且作者也很有名。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詩人,他寫詩敢為百姓訴苦,敢批評皇帝官僚,內容豐富多彩,語言通俗易懂,在當時,婦女和獐都能欣賞。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而且很快傳到朝鮮、日本等國。白居易是最早寫詞的詩人之一,《憶江南》就是一首詞。

這首詩寄托了作者對江南的無比喜愛和懷念之情。我認為這首詩很好詩因為我也和白居易有著同樣的想法。

江南還是個魚米之鄉,有很多的橋鎮,水資源很多,還不用擔心會收地震、龍卷風的影響,生活在這里的人也很開心,近年來又建造了許多好的風景勝地,令我們江南的景色井上添花,得到了全世界更多人的關注和喜愛。

第9篇

關鍵詞:唐詩;酒;命名方法

文章編號:396542

唐朝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詩歌藝術最為輝煌、最為鼎盛的一個時代。在流傳至今的《全唐詩》900卷中,詩歌達四萬三千多首,作者一千九百多人,而與酒有關的詩歌就有六千多首,約占15%,這在我們中華歷史上可算是空前絕后的。因此我們細讀這些詩歌,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品味這些詩歌所包含的豐厚的文化意蘊,增長我們的文學修養,而且還可以加深對中國酒文化歷史知識的了解,能擴展自身視野,加強現代酒文化建設。

筆者近來對唐詩中的酒文化進行了研究,把唐朝人為酒命名的方法歸納為以下九種:

一、以產地地名為酒命名

蘭陵(美)酒,“蘭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來琥珀光。” (李白《客中作》) 產于蘭陵, 即今天的山東棗莊市。

魯酒,“魯酒白玉壺, 送行駐金羈?!?(李白《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缺范侍御》) 產于山東。

長沙酒,“夜醉長沙酒, 曉行湘水春?!?杜甫《發潭州》) 產于湖南長沙。

吳酒,“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白居易《憶江南詞三首》)產于吳地,即今天江蘇、浙江一帶。

新豐(美)酒,“新豐美酒斗十千, 咸陽游俠多少年?!?王維《少年行》)產于新豐市,即今天的陜西臨潼縣東北。

潯陽酒,“不醉潯陽酒,煙波愁殺人?!?白居易《秋江送客》)產于潯陽。

金陵春,“堂上三千珠履客,甕中百斛金陵春?!?李白《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產于金陵,即今江蘇南京市。

交河美酒,產于交河得名。“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歸叵羅。”(岑參《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柳林酒,即當今聞名中外的西鳳酒,產于陜西翔縣柳林鎮,故名?!叭栭_國泰,美哉柳林酒。”(裴行儉《蜂醉蝶不舞》)

二、以生產原料為酒命名

柏(葉)酒,“飄雪還柏酒,衰病只藜床。”(杜甫《元日示宗武》)以柏樹葉所浸泡的酒。

竹葉(春),亦稱竹葉酒?!氨虤謳づ坊?紅燎爐香竹葉春。”(白居易《洛下雪中頻與劉李二賓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書》)

葡萄(美)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涼州詞》)

(酒),引申為泛花,可簡稱菊酒或是黃菊酒,“閑嘗黃菊酒,醉唱紫芝謠?!?白居易《和令公問劉賓客歸來稱意無之作》)是以浸泡過的酒。

椒盤,亦作椒酒講。“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杜甫《杜位宅守歲》)以椒實浸制的酒。

桂(花)酒,“綠蕙不香饒桂酒,紅櫻無色讓花鈿。”(白居易《宴周皓大夫光福宅(座上作)》)以桂花浸泡的酒。

茱萸,即茱萸酒,是以茱萸浸泡過的酒?!懊髂甏藭l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杜甫在《逼側行贈畢耀》)

松花酒,亦有簡稱為松葉?!案箍障冗M松花酒,膝冷重裝桂布裘。”(白居易《病中詩十五首•枕上作》)以松花為原料釀制的酒。

曲米春,“聞道曲米春,才傾一盞即醺人?!?杜甫《撥問》)以曲米為佐料釀制的酒。

蒲酒,也即菖蒲酒。是用石菖蒲煎汁,或釀或浸而成的酒?!安恍О吜曀?但祈蒲酒話升平?!?殷堯藩《端午日》)

三、以酒的顏色、光澤為酒命名

黃酒,亦有黃醅之稱,因此酒含多種成分,有藥理功效,顏色泛黃而稱之?!白試@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白居易《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

綠醅,也作綠酒?!爸須g尋綠酒,潛添睡興著紅樓?!?白居易《認春戲呈馮少尹、李郎中、陳主簿》)該酒呈碧綠色。

綠蟻,為新釀的酒,未經過濾,酒面浮沫,微現綠色,細如蟻。“帳小青氈暖,杯香綠蟻新?!?白居易《雪夜對酒招客》)

白酒,因色白而得名。“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李白《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

真珠紅,亦作珍珠紅?!傲鹆х?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李賀《將進酒》)

鵝黃,亦稱鵝兒黃,因酒色如幼鵝毛色之淡黃,故名?!谤Z兒黃似酒,對酒愛新鵝。”(杜甫《舟前小鵝兒》)

四、以酒在釀制過程中的形態及所處狀態來命名

蟻酒、蟻醅,酒面泡沫如浮蟻,故名?!安幌酉伨坪獬罘?卻憶漁蓑覆病身?!?鄭谷《蜀中春日》)

舊醅,即留存多時的酒。“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杜甫《客至》)

潑醅,重釀未濾的酒?!斑b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N醅?!?李白《襄陽歌》)

燒酒,即在釀造的基礎上加熱蒸餾而成的酒?!袄笾π率祀u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白居易《荔枝樓對酒》)

甕頭春,即甕頭,指初熟之酒?!爱Y頭春酒黃花脂,祿米只充沽酒資?!?岑參《喜韓樽相過》)

酴酉縻,一種經過重釀的酒?!凹t粉當壚弱柳垂,金花臘酒解酴酉縻”(賈至《春思》)

五、以姓名來為酒命名

黃叟酒,“共賒黃叟酒,同上莫愁樓?!?白居易《代人贈王員外》)以釀酒家命名。

仇家酒,相傳為仇家所釀制,見于(白居易《仇家酒》)。

六、以味道為酒命名

甜酒,酒味甘甜?!皯舸笙犹鹁?才高笑小詩?!?白居易《久不見韓侍郎,戲題四韻以寄之》)

醴泉,“甘露太甜非正味,醴泉雖潔不芳馨?!?白居易《府酒五絕•辨味》)同樣也是描述酒味清洌,甘甜可口。

醍醐,形容酒美味如乳酪?!拔ㄊ歉膹埞倬品?漸從濁水作醍醐。”(白居易《府酒五絕•變法》)

香蟻、香醪、香泉等,都是道出酒的芳香濃郁。“一甕香醪新插芻,雙鬟小妓薄能謳?!?白居易《嘗酒聽歌招客》)

七、以釀酒的節氣(即季節氣候)命名

梨花(春),“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白居易《杭州春望》)釀酒趁梨花開時熟。

石凍(春),亦作石梁春。“大白東西飛正狂,新芻石凍雜梅香。”(段成式《怯酒贈周繇》)

桑落(酒),系酒成芳酎,排于桑落之辰,故名。“柳枝謾蹋試雙袖,桑落初香嘗一杯?!?白居易《劉蘇州寄釀酒糯米李浙東寄楊柳枝舞衫偶因嘗酒……寄謝之》)以及“謾傾五斗桑落酒,高歌潦倒樂芳筵?!?李白《玉壺飲》)

春酒,或作春醅、春醪、春醑講?!拔☉]郡齋賓友少,數杯春酒共誰傾?!?白居易《送唐州崔使君侍親赴任》),特指一類在春天釀成的酒。

八、以酒的功效來為酒命名

狂藥,意指酒能亂性,使人發狂?!昂熗獯猴L正落梅,須求狂藥解愁回?!?李群玉《索曲送酒》)

銷憂藥,“俗號銷憂藥,神速無以加?!?白居易《勸酒寄元九》)意即飲酒能消除憂愁之情。

九、以習俗來為酒命名

社酒,“擬提社酒攜村妓,擅入朱門莫怪無?!?白居易《令公南莊花柳正盛,欲偷一賞,先寄二篇》)在祭祀時用的酒。

藍尾酒,即婪尾酒。而婪尾,謂飲宴時必須行酒至末座。“三杯藍尾酒,一碟膠牙餳?!?白居易《七年元日對酒五首》)

綜上可見,唐朝人為酒命名的方法有很多,也許還不只以上九種。這些命名方法所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文明,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科學,更是一種社會財富,它為我們今天的酒文化建設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也為現代生產酒的眾多企業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啟迪。

參考文獻:

[1]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編纂.《全唐詩》.中華書局出版

社,1960.04

[2]朱世英,季家宏 主編.《中國酒文化辭典》.黃山出版

社,1990.10

[3]何滿子著.《醉鄉日月:中國酒文化》.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1.10

[4]李延梅, 汪東鋒.淺議唐詩中的酒文化.《延安教育學院學

報》第21卷第4期,2007年12月

第10篇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币徊俊短圃娙偈住罚屛覀冋J識到了唐代詩人的方方面面,可我更關注唐代詩人的吃。因為看一個人吃吃喝喝,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本性:自私的人悶頭緊吃;自負的人歪頭斜吃。所以吃能看出一個人的真性情。

五言古詩就像是古詩圍坐在五言的餐桌邊,有時候是六七個人,有時候是十二三個人。大家聚在一起,說文解字,喝酒吃肉。李白在《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這首五言古詩中寫道:“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敝v了幾句話,人家肯留宿了,還拿出美酒款待??磥頉]什么吃的,除了酒。所以不一會兒斗酒之最的李白就醉了。酒仙趕了一天的路,風塵仆仆,辦不到餐風飲露,肚子怎么不餓!

而在李白的另一首《月下獨酌》里,就只能光給李白喝酒,別說是肉,就是蘿卜干也不能給他吃。朋友也不要去看他,讓他孤身一人在花下,只有一壺酒,如此方與朋友親近。這個時候還以菜佐酒,則太俗了。月光素盤,李白用月光下酒,情不自禁吃得太飽,為了幫助消化,就載歌載舞了?!对孪陋氉谩肥且粋€詩人的吃,吃得有聲有色個性鮮明,盡管無肉,也不會大醉。所以說,李白的詩瀟灑飄逸,只見酒,不見下酒菜。

而在杜甫那里,菜比酒重要,所以說杜甫是位現實主義大師。浪漫主義的酒,現實主義的肉。李酒杜肉,但杜甫常常沒有肉吃,一如孔子。肉是大葷,在古代,韭菜叫小葷,杜甫吃不到大葷吃小葷,就在他的五言古詩《贈衛八處士》中我們可以看到杜甫吃小葷時的“驚呼熱中腸”:漠漠的夜雨里,從院里剪一把韭菜來炒著吃,盡管寒酸,但意境多美?!耙褂昙舸壕隆?,這是美食的千古名句,杜甫是唐代頭一名美食家?!耙慌e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杜甫的酒量比李白小多了,因有了“夜雨剪春韭”這一份美食的心境,也就得到超常的發揮。

王維呢,這位詩人好像一喝酒,就會跑到露天,熱愛山水的本性暴露無遺。王維不是“置酒長安道”,就是“下馬飲君酒”,有點“吃里扒外”。也正靠著這點“吃里扒外”,安史之亂后才逃出了懲罰。最窮的詩人是孟浩然,又饞酒,所以只得常常登高,“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就是為了看有沒有人送酒來。最靜的詩人是韋應物,“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這靜得有人情味,有酒同喝,有福同享,悄聲細語,溫暖人心。與“安得廣廈千萬間”不分上下,只是度數不同。一個是燒刀子,一個是陳年花雕。

七言古詩像張長條餐桌,來喝酒吃肉的人多了一些。最知足的是韓愈,“床鋪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蓖酥疅o力擒虎,就退之賞景,山紅澗碧,不改其樂?!吧郊t澗碧紛爛漫”,爛漫的青春呵,韓愈像吃青春飯的。白居易不但租到了便宜的房子,還能出入皇宮禁院,《長恨歌》就是他見到的流動的華宴。唐代詩人中,白居易的筆寫得出富貴氣,“玉樓宴罷醉和春”,這類句子,李賀、賈島是寫不出的。因為他們沒有這方面的飲食經驗。

而五言絕句,字數不多,像三四個朋友小酌,像兩個朋友對酌,像一個人獨酌。自己是自己的朋友,以對客之心獨處。宋人嚴羽說,唐人七律,當以崔浩《黃鶴樓》第一;當代詩人車前子說,唐人五絕,可能是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第一。因為白居易的詩,寫出了酒文化的精髓,也寫出了中國吃的三味。吃者之意不在吃,在乎紅泥欲雪?!熬G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寫得如此佳句,白居易也就不是白居易了。

所以,唐代詩人的詩歌,其實也就是他們的飲食史。從唐代開始,詩人會吃了,就多了很多吃貨。社會就是如此,詩歌就是如此!

第11篇

摘要:白居易作為中晚唐一位杰出的詩人,一生創作了82首詠史懷古詩,然而學界對其詠史懷古詩研究較少。筆者擬在整理白居易的詠史懷古詩的基礎上,根據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詩風的變化來對其詠史懷古詩做分期研究。

關鍵詞 :白居易 詠史懷古 風格 分期

白居易現存詩2740首,其詠史懷古詩共82首(筆者據《白居易全集》統計,丁如明、聶世美校點,上海古籍出社1999年版)。歷來對白居易其人其事曾有許多分期研究,而且觀點多有不同,曹磊在《白居易創作心態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中,詳細綜述了各種分期情況,此處不再贅述。筆者綜合各種資料研究發現,曹磊將詩人的思想分為前中后三期是很有道理的,故筆者亦從此說法,將白居易的詠史懷古詩分成前中后三個階段來研究。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生活和社會背景下,白居易有著不同的思想和創作心態,因此在詠史懷古詩中所傳達的思想也會不同,有必要對其詠史懷古詩做分期研究。

一、白居易前期的詠史懷古詩——沉郁雄勁的憂患之歌

白居易前期的詠史懷古詩主要是從貞元四年(788)《王昭君二首》的創作開始,時年17歲。德宗建中四年兩河兵亂,白居易幾經戰亂而離家遠游,年少的他耳聞目睹天下喪亂,從小便勵志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王昭君二首》其一),借王昭君被胡沙摧殘以至于面目全非的典故來表達詩人對百姓所遭罹難的感慨,昭君如此姣好的容顏尚且如此,更何況天下蒼生呢!“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知宮里時”(《王昭君二首》其二),詩歌繼續深入,傳達了詩人渴望大唐中興的美好夙愿。

《渭上偶釣》作于元和六年(811),時白居易四十歲,母陳氏卒,丁憂退居。詩人于渭水垂釣,記起昔年太公望,“昔有白頭人,亦釣此渭陽。釣人不釣魚,七十得文王”(《渭上偶釣》),從而感慨自身,希望早日回歸朝廷,為皇帝建言。此時的白居易雖情不得已,也還是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詩人仍然自言“興盡釣亦罷,歸來飲我觴”(《渭上偶釣》)。

在退居下邽期間,白居易創作了著名的《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寫出了對人生的思考。其效法陶淵明,在山村中飲酒閑樂,“吾聞潯陽郡,昔有陶徵君?!渌豢杉埃倚ё砘杌琛保ā缎諠擉w詩十六首》),字里行間也夾雜著詩人的無奈,只好飲酒聊以度日?!俺跻芍页?,江南放屈平。……兀傲甕間臥,憔悴澤畔行”(《效陶潛體詩十六首》),想到屈原被楚王放逐,劉伶被棄于山林,他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劉伶買醉竹林,屈原卻是“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這讓詩人更加矛盾,雖然明白“彼憂而此樂,道理甚分明”(《效陶潛體詩十六首》),但是他還是不肯放棄仕進之心。

前期的詠史懷古詩主要還是期望著積極用世,而筆者在此從詠史懷古詩中所探究的詩人當時之思想,并非全如前人所說的理想豐滿、斗志昂揚,而是我們恰可以看到詩人內心的另一面。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前期白居易的詠史懷古詩風格應該是沉郁雄勁、滿懷激情而關心民生疾苦的。

二、白居易中期的詠史懷古詩——矛盾彷徨的悲慨之音

中期以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直至大和三年自請外放為止,《讀史五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之作,深刻反映了白居易中期屢遭貶黜、心境沉浮、徘徊矛盾的心態。

元和十三年遷忠州刺史,白居易心中又重新燃起希望。然而險惡的仕途再次挫傷了白居易的希望,希望的產生和破滅不過一瞬間,詩人內心更加掙扎與絕望,曾經的壯志在幾度仕宦浮沉中消磨殆盡?!俺逊澎`均,國政亦荒。彷徨未忍決,繞澤行悲吟。漢文疑賈生,謫置湘之陰。是時刑方措,此去難為心。士生一代間,誰不有浮沉。良時真可惜,亂世何足欽。乃知汨羅恨,未抵長沙深?!保ā蹲x史五首》其一)詩人再次想起屈原和賈誼,先賢的境遇比自己更加悲慘,一方面是對屈子、賈生的同情以及與他們同病相憐的無奈;另一方面也借古抒懷,感慨自己身世之悲。屈原作《離騷》,徘徊江畔,正與此時的白居易相似。面對人生道路的選擇,自己是該繼續曾經的濟世之志還是就此退隱,仍然無所適從?!蹲x史五首》其二則以司馬遷和嵇康身陷囹圄作比:“馬遷下蠶室,嵇康就囹圄。抱冤志氣屈,忍恥形神沮。當彼戮辱時,奮飛無翅羽?!庇髯约合胍獖^進卻苦于“無翅羽”,詩人通過對歷史的深刻沉思,想到黃綺、巢許等隱士,不禁萌生退意。當然此時的白居易內心仍然在掙扎。

可以說此時白居易仍然懷著報國救世的志向,只是心境有所變化,體現在詠史懷古詩中,則是詩人的自我解脫。因此,這一階段的詠史懷古詩總體風格是悲慨彷徨的,詩中增加了更多對古人的追憶,更深切地透漏了詩人的身世遭際之悲,以及在悲慨中蘊含的人世和出世的矛盾心態。

三、白居易后期的詠史懷古詩——超然閑適的退隱之思

后期是從大和三年白居易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到會昌六年詩人逝世為止的十七年時間。大和三年,詩人五十八歲,可以說已近花甲之年。白居易罷刑部侍郎,遷往東都洛陽,從此過著半隱半仕的生活。此時,白居易已然看透了世間百態,最終轉向獨善其身。大和四年所作《思往喜今》:“憶除司馬向江州,及此凡經十五秋。雖在簪裾從俗累,半尋山水是閑游。謫居終帶鄉關思,領郡猶分邦國憂。爭似如今作賓客,都無一念到心頭?!笨梢哉f這是詩人對人生的階段性總結,從此以后,終于可以打開心扉與山水相伴。世事依然紛亂,詩人仍然關心著民生,卻已不再摻雜自己的人生之悲。從詩中可以看出,此時的詩風已經趨向閑適,初期那種沉郁雄勁的風格逐漸消弭。自大和七年到會昌元年,白居易長期居于洛陽,詩人的心境也在品讀書籍中逐漸豁然開朗,開始接受老莊等逍遙隱逸的思想。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讀老子》)“去國辭家謫異方,中心自怪少憂傷。為尋莊子知歸處,認得無何是本鄉。”(《讀莊子》)此時詩人終于閑暇,不只是職務的空閑,更在于內心的幽靜,故而于閑適之中讀書品茗,享受天倫之樂,讀讀老子和莊子,開始理解道家的逍遙隱逸思想。

大和九年,白居易作《詠史》:“秦磨利刀斬李斯,齊燒沸鼎烹酈其。可憐黃綺人商洛,閑臥白云歌紫芝。彼為菹醢機上盡,此作鸞凰天外飛。去者逍遙來者死,乃知禍福非天為。”詩人將李斯與黃綺作比,李斯兢兢業業為大秦帝國之基業奮斗終生,終了卻晚節不保;而黃綺閑云野鶴,歌舞逍遙一生。白居易此時更希望能做鸞凰翱翔天外,認清了現實,禍福由天。正如大唐王朝日漸衰微,地方割據勢力日漸做大,自己卻無法挽回;好友相繼離世,而自己只能在夢中驚醒,空自嗟嘆??雌萍t塵凡事,白居易也就不再做王朝中興之夢,而是面對現實,面對自身,曾經為黎民為天下而四處奔走的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不如以樂觀的心態靜觀其變。

可見,白居易晚年的詠史懷古詩在諸多的人生磨礪中轉向了超然閑適。諸多學者一貫喜歡把白居易這個時期的思想和詩歌向消極靠攏,筆者以為不然。這并不是一種消極避世的心態,他并沒有放棄對民生的關懷,也沒有放棄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只是以另一種超然閑適的心態來創作詩文,來面對一切。

綜上所述,白居易的詠史懷古詩更多的是反映自身心境的變化,前期詩風以沉郁雄勁為主,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和仕途的沉浮,詩風又由悲慨彷徨轉向超然閑適,風格的轉變也反映了詩人內心的變化,以及人生態度的轉化。白居易詠史懷古詩在其詩歌全集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創作藝術成就頗高。筆者學識有限,謹以自己所學所思整理出白居易所有詠史懷古詩82首并進行簡單的分析賞析,當然其中難免有誤。筆者將白居易的詠史懷古詩茲列附錄于文后,還望諸君批評指正。圈

參考文獻:

【1】王拾遺.白居易生活系年【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

【2】朱金城.白居易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3】(唐)白居易.白居易全集【M】,丁如明、聶世美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社,1999.

【4】池萬興,劉懷榮.夢逝難尋——唐代文人心態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謝思煒,白居易詩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附錄:白居易詠史懷古詩

《長恨歌》、《雜感》、《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其一、其十二、其十三、其十四、其十五、其十六>、《詠懷》<冉牛與顏淵>、《詠懷》<自從委順任浮沉>、《題靈巖寺》、《昭君怨》、《繚綾》、《讀史五首》、《杭州春望》、《雜興三首》、《八駿圖》、《放言五首》<其三、其五>、《李夫人》、《隋堤柳》、《訪陶公舊宅》、《答<四皓廟>》、《哭王質夫》、《驪宮高》、《立碑》、《讀<漢書>》、《過昭君村》、《李都尉古劍》、《嘆魯二首》、《讀鄧魴詩》、《登樂游原望》、《讀謝靈運詩》、《偶然二首》<其一>、《題潯陽樓》、《冀城北原作》、《讀老子》、《競渡》、《七德舞》、《題四皓廟》、《青?!贰ⅰ独畎啄埂贰ⅰ额}故曹王宅》、《寄獻北都留守裴令公》、《讀莊子》<去國辭家謫異方>、《讀莊子》<莊生齊物同歸一>、《題謝公東山障子》、《讀道德經》、《采詩官》、《過顏處士墓》、《王昭君二首》、《渭上偶釣》、《吳官辭》、《閑臥有所思二首》<其二>、《詠史》<九年十一月作>、《經溱洧》、《寄盧少卿》、《梨園弟子》、《游襄陽懷孟浩然》、《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后》、《海漫漫一戒求仙也》、《池上閑吟二首》<其一>、《奉和晉公侍中蒙除留守行及洛師感悅發中斐然》、《書事詠懷》、《毛公壇》、《采石墓》、《讀鄂公傳》、《題岐王舊山池石壁》、《晚歸香山寺因詠所懷》、《王子晉廟》、《二王后一明祖宗之意也》、《蜀路石婦》、《胡旋女一戒近習也》、《司天臺一引古以儆今也》、《羅敷水》、《游石門澗》、《登城東古臺》、《春題華陽觀》、《和李勢女》、《過故洛城》

第12篇

白居易的《李白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律,詩的中間兩聯,千百年來更為人們所傳誦:“可憐荒垅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這首詩除對李白的詩予以極高評價外,還對李白坎坷不幸的遭遇寄予無限的同情,讀后令人欷歔不已。白居易指出的“但是詩人多薄命”,在封建社會幾乎是一條規律。

其實,在唐代著名的詩人中,杜甫的遭遇更比李白凄慘。雖然李、杜二人在臨去世前的兩年,都居無定所,四處漂泊,貧病交加,生活困頓,但是李白在被唐玄宗召為待詔翰林時,畢竟風光過兩年。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墨之類的傳說,絕不是毫無根據的空穴來風。杜甫一生不得志,在長安求官時,“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辛酸至極。在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攜妻帶子四處逃難,歷盡艱辛。當過的官也是從八九品的芝麻官。流寓西南成都時,如果不是老朋友、劍南節度使嚴武在政治上經濟上關照他,可能被活活餓死!“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就是他當時生活困境的真實寫照。杜甫活了58歲,李白活了62歲。與李白、杜甫相比,白居易當過京官,也外放當過地方官,握有實權,晚年又過著半隱半仕的優裕生活,所以他的壽命較高,活了74歲!

但是像白居易這樣“善終”的詩人并不多。俗話說,案有琴書家必貧,我國古代詩人大部分都是在懷才不遇、歷盡坎坷、窮困潦倒中度過一生的。李白就曾慨嘆過:“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泵辖荚凇端偷芬辉娭姓f:“依詩為活計,自古多無肥?!倍跑鼹Q曾說:“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彼未娙藙⒖饲f則干脆指出詩人中位高權重的達官貴人極少:“直從杜甫編排起,幾個吟人作大官?!边@可是真應了杜甫那句傳誦千古的名句所概括的真理:“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宋朝詩人黃庭堅在《戲呈孔毅父》中,嘲諷自己“管城子無封侯相,孔方兄有絕交書”,極其形象、深刻地寫出自己的窘態。陸游在《貧甚戲作絕句》中說:“行遍天涯等斷蓬,作詩博得一生窮?!睆年懹蔚脑婎}和詩句中,我們可以想象他在做詩自我調侃時是多么無奈與凄涼,令人心酸!這不僅是陸游的自畫像,還概括了歷朝歷代詩人的尷尬處境和可憐的地位。雖說詩窮而后工,但詩人當初寫詩并不是為了“窮”,而是為了“達”。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從小即受到四書五經及詩教的熏陶,五六歲起就學對對子。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觀”“群”“怨”,詩是言志抒情的得力工具,所以在寫詩上格外下工夫?!盀榍笠蛔址€,耐得半宵寒”“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一詩千改始心安”都是詩人苦吟的寫照。寫出好詩,才能聲名遠播,受人垂青。讀書人的社會理想,就是在效命皇上匡扶社稷的同時,改善自己的處境,即“事君”和“孝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外出仕或歸隱兩條路。進入仕途的路徑,除參加科舉考試外,還廣泛交游,以自己的詩文提高知名度,或者“干謁”當朝豪門權貴,希望通過引薦,能獲得一官半職。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即是典型的干謁詩,不過寫得委婉曲折罷了。但是能晉升到最高權力機構中的詩人畢竟極少,大部分都懷才不遇,或落魄江湖,或歸隱山林,或在默默無聞中死去。即使當了官,也會因為官正直清廉或敢于直言犯諫,經常遭受排斥打擊,抑郁而終。這是封建社會的死穴,也是詩人的宿命,難以擺脫。能及時從勾心斗角的權力紛爭中全身保命退出的,像白居易這樣的極為罕見。

當然,也有極少數詩人樂天知命,豪邁豁達,敢于直面貧窮,高唱出“死猶未肯輸心去,貧賤其能奈我何”“自古賢士多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這樣的詩句,令人感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堆龙德庆县| 石屏县| 清涧县| 八宿县| 阜阳市| 阿合奇县| 嘉义县| 云和县| 改则县| 新乡市| 台南市| 咸宁市| 甘泉县| 双城市| 扎赉特旗| 高尔夫| 中卫市| 寿阳县| 自贡市| 舒城县| 永善县| 依兰县| 积石山| 正宁县| 梁平县| 宁夏| 平和县| 临泉县| 元江| 安义县| 原平市| 富民县| 芜湖市| 遵义市| 嘉定区| 高雄县| 泰和县| 迁西县| 米林县| 讷河市| 开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