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歸去來兮辭賞析

歸去來兮辭賞析

時間:2023-05-30 09:47: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歸去來兮辭賞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歸去來兮辭賞析

第1篇

暮雨初收,長川靜、征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漂泊。

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游宦區區成底事,平生況有云泉約。歸去來、一曲仲宣吟,從軍樂。

【前言】

《滿江紅·暮雨初收》是北宋詞人柳永的一首詞,被選入《宋詞三百首》。詞的上片分為兩段,前半段寫傍晚雨后蕭瑟之情,后半段寫漁人歸家之景,反抒詞人歸思之情;下片寫桐江一帶的奇山異水,引發詞人倦于游宦的心緒及渴望歸隱的愿望。整首詞抒發了詞人對游宦生涯的厭倦和對歸隱生活的向往之情。

【注釋】

⑴滿江紅:詞牌名,唐人小說《冥音錄》載曲名為《上江虹》,后改今名。柳永始填此調,有仄韻、平韻兩體,此詞為仄韻,為正體。《樂章集》注“仙呂調”,高栻詞注“南呂調”。格調沉郁激昂,前人用以發抒懷抱,佳作頗多。雙調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

⑵長川靜:長河一片平靜。川,指江河。征帆:遠行船上之帆。

⑶蓼煙:籠罩著蓼草的煙霧。蓼,水蓼,一種生長在水邊的植物。

⑷葦風:吹拂蘆葦的風。蕭索:象聲詞,形容風聲。元稹《酬樂天雪中見寄》:“知君夜聽風蕭索,曉望林亭雪半糊。”

⑸幾許:有幾個。短艇:輕快的小艇。

⑹遣:使,令。行客:詞人自謂。回程:回家的路程。

⑺桐江:在今浙江桐廬縣北,即錢塘江中游自嚴州至桐廬一段的別稱。又名富春江。

⑻漠漠:彌漫的樣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⑼嚴陵灘:又名嚴灘、嚴陵瀨。在桐江畔。

⑽游宦:春秋戰國時期,士人離開本國至他國謀求官職,謂之游宦,后泛指為當官而到處飄蕩。底事:何事,為了什么事呢?

⑾云泉約:與美麗的景色相約,引申為歸隱山林之意。云泉,泛指美麗的景色。

⑿歸去來:趕緊回去吧。陶潛著《歸去來兮辭》以抒歸隱之志,故后用“歸去來”為歸隱之典。仲宣:三國時王粲的字,王粲初依荊州劉表,未被重用,作《登樓賦》,以抒歸土懷鄉之情。后為曹操所重,從曹操西征張魯。

⒀從軍樂:即《從軍行》。王粲曾作《從軍行》五首,主要抒發行役之苦和思婦之情。

【翻譯】

傍晚的落雨剛剛停止,桐江一片寂靜,遠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對面的島嶼上,水蓼稀疏霧靄寒涼,秋風吹拂蘆葦蕭索作響。多少漁人行駛著小船,卻只見船上的燈火飛快地回歸村落。對此令我思念起回歸的路程,對漂泊生活產生了厭倦而憂傷的情緒。

桐江景色美麗,霧靄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鷺和魚兒圍繞嚴陵瀨飛翔和跳躍。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無成,何況早就有歸隱云山泉石的心愿。回歸吧,羨慕淵明的躬耕田園,厭倦仲宣的從軍艱苦。

賞析

柳永仕途蹭蹬,年屆五十,方才及第,游宦已倦,由此產生了歸隱思想。這首詞就是歸隱思想的流露,抒發了詞人對游宦生涯的厭倦和對歸隱生活的向往之情。

詞一開始,“暮雨”三句,雨歇川靜,日暮舟泊,即以凄清的氣氛籠罩全篇。水蓼和蘆葦都是于秋天繁盛開花,可見時間是蕭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冷。“臨島嶼”二句,寫船傍島而停,岸上蓼葦,清煙疏淡,秋風瑟瑟。景色的凄涼與詞人心境的凄涼是統一的,含有無限哀情。這幾句寫傍晚泊船情景,以靜態描寫為主。至“幾許”以下,詞人筆調突然一揚,由靜態變為動態,寫漁人飛艇,燈火歸林,一幅動態的畫面呈現在眼前,日暮歸家,溫暖、動人的生機騰然而起。這里以動景反襯上面的靜景,反使詞人所處的環境顯得更加靜寂。一個“飛”字和一個“盡”字,把漁人歸家的喜悅表現得極具神韻,又同時從反面引出“遣行客”、“傷漂泊”二句,漁人雙槳如飛,回家團聚,而詞人卻遠行在外,單棲獨宿,觸動歸思。整個上片分為兩段,前半段寫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間融合無隙,境界渾然。

詞的上片明確點出了“傷漂泊”的感情基調,下片則具體的寫出了“傷漂泊”的具體內涵。換頭再以景起,上片是夜泊,下片是早行。“桐江好”六句,句短調促,對仗工整,語意連貫,一氣呵成,先寫江山之美。美好的河山掃盡了昨夜的憂愁,桐江上空,晨霧濃密,碧波似染,峰巒如削,白鷺飛翔,魚蝦跳躍,生動美麗的景色使詞人心情歡娛。從感情線索上看,這里又是一揚。但因為詞人情緒總的基調是愁苦的,歡娛極為短暫,又很快進入低谷,“嚴陵灘”三字已埋下伏筆,這里以樂景寫哀,江山美好,魚鳥自由,漁人團聚,而詞人一年到頭都是四海為家,宦游成羈旅,于是“游宦區區成底事”之嘆自然從肺腑流出,詞人得出的結論是不值得,不如及早歸隱,享受大自然和家庭的天倫之樂。“云泉約”三字收繳上文,同時也啟發下文,具有開合之力,所以結語痛快地說“歸去來,一曲仲宣吟,從軍樂”,用王粲《從軍樂》曲意,表明自己再不想忍受行役之苦了。

第2篇

一、加強古詩文誦讀感悟的有效教學,讓學生在誦讀感悟中積累

1. 初步誦讀,整體感知文本

(1)巧設情景,激活興趣。例如用講故事方式來學習《桃花源記》,用多媒體創設孫權勸學的場景來學習《孫權勸學》,播放影視片來學習《隆中對》等。

(2)變換形式,激發熱情。在《唐雎不辱使命》中塑造了秦王、唐雎兩個鮮明的形象,而人的內心世界、性格特點都是從人物對白中表現出來的。通過分角色朗讀,我們就可以從中讀出秦王狡詐、驕橫、殘暴、外強中干的性格;唐雎不畏強權、爭鋒相對、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形象特征。有些詩詞還可以改用吟唱的方式來強化誦讀效果。事實上不少古代詩詞本身具有的樂感也給我們提供了這個便利。例如曹操的《龜雖壽》,在《三國演義》中即是邊唱邊舞的形式出現的。

2. 吟誦想象,品味美文

(1)吟出內涵,品出意味。

在教授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學生對“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一句總是用同一個音調去讀,即使反復朗讀都讀不出其深長的意味來,此時筆者重點引導學生對“已矣乎”一句的讀法的細考:“已矣乎”的是什么意思,有沒有什么言外之意,它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該怎樣讀這一句才能讀出詩人的這種感情?學生在熱烈的討論之后,經過互相啟發和補充,終于悟出此語字面意思是“算了吧”,表達了詩人對世俗功名前途的決絕舍棄之志,貌似灑脫,實則話語之間隱含了一絲對自己本想積極進取成就一番大業,卻郁郁不得志不得不黯然歸隱的無奈和痛苦心理。因此,該句的“已”語速要讀得短促一些,語調要讀得輕一點,而“矣乎”兩個虛詞語速要讀得平緩一些,語調要高一些,語氣要重一些。而這一朗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吟(吟讀甚至吟唱)的過程。經過反復揣摩品讀,學生就能讀出了其真正的意味了。

(2)吟出體驗,悟出美感。

感受語言美。古詩詞往往結構整齊,語言講究平仄押韻。朗讀時使人感受到一種音樂般的美妙,讓人在優美的文字里感受那種真切的企慕之情或傷感之味等。

想象意境美。朗讀會讓人展開想象的翅膀,再現作品中的生活畫面,從而獲得完整的形象美感。如當讀到《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時,就可感受到作者寶刀未老、意氣風發、雄姿勃勃的形象,也感受到出獵隊伍聲勢浩大,策馬馳騁的宏大場面,從而體會到作者熱情澎湃、奮發向上的情感。

體驗情感美。賞析古詩文必須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從人物的喜怒哀樂中體驗作者的愛憎情感,才能激發強烈的情感反應,從而領會各種表現手法的妙處所在。例如賞析《武陵春》,作者用了三種表現手法來抒發“萬念俱灰、無盡哀愁”的思想感情。首先,借景抒情。用“花已盡”、“日晚”來比喻自己青春已逝,步入晚年的傷感。

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勾聯,提高語言學習與體認傳統文化的能力

1. 古今詞義的勾聯

古今詞義的勾聯主要是在學習教材中的重要的文言詞語時,可利用今天仍然在廣泛使用、學生耳熟能詳的含有古代意義的詞語(含成語、諺語、俗語等),通過分析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及文化內涵來感知該詞在課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運用訓詁學的研究方法來考察具有鮮明漢民族文化特點的成語,必定能由源及流、由流溯源地窺視成語的狀貌。例如,“風吹草低見牛羊”這一古詩名句中的“見”,運用訓詁中聲訓的方法,可以知道其中的“見”古代是“現”(“出現”之義)的通假字,故不讀(jiàn)而讀(xiàn)。現在還被廣泛使用的成語“圖窮而匕首見”中的“見”便正是這種用法的一個典型例子。

第3篇

關鍵詞: 中學語文 古詩歌教學 思想內容 明確情感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理念、新思想正在逐漸形成。怎樣讓學生學會學習,是大家都關注的問題,我們應在繼承傳統時有所創新。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復習提問―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這種講授型教學從流程看,主要是傳遞―接受,以教師為主體,重視知識的系統傳授,忽視智能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創新發展。

古詩歌教學也沿用這種模式:解題―作者簡介―字音―朗讀―串講―總結思想感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時也視情況設計一些問題或創設情境,供學生討論思考。但問題和活動都是圍繞“考試”展開的,即針對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寫作特點等進行分析講授。乍一看,教師教學沒有問題,每一堂課都是教師精心準備的“大餐”,但忽略“食客”的口味是多種多樣的,從而既累了老師,又苦了學生。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學模式多元化,如“情景教學”、“問題教學”、“探究教學”。古詩歌教學在發揚傳統教方式的基礎上,還應明確下面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掌握理解詩歌思想內容基本的過程

1.讀標題,搜取信息。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詩歌題目就交代了很多信息。如白居易的《長恨歌》,題目暗示了很多內容:誰恨?恨什么?為什么恨?怎樣表現恨?有了這些信息,讀詩的時候就會有興趣、有目的;陸游的《書憤》,題目不但點名了感情基調,而且指引學生尋找那個“憤”,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商隱的《馬嵬》,包含了歷史事件,暗示了內容。這些題目中的信息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讀標題,讓學生有意地讀,有意地聯想和想象,在腦海中再現一些哪怕是不形象的情景,也為學習下文打好鋪墊。

2.看作者,知人論世。高考大多選名家作品,這些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有自己與眾不同的作品風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麗,或哀婉。知其人,曉其風格,對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自然要了解其“但使愿無為違”的理想人格;讀蘇軾的《赤壁懷古》,自然要明白“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生體驗;讀杜甫的《登高》,自然要清楚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偉大人生理想。有時可把作者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中把握其思想傾向,如晉時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實;“三吏”、“三別”時的“安史之亂”;“春花秋月何時了”時的離愁別緒。當然,這些需要積累,也需要點撥,更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3.看注釋,破解難點。課本注釋是中學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充分發揮注釋可增長百科知識,掌握足夠的字詞,能提升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注釋主要有題目注釋、生字注釋、詞語注釋、知識型注釋。題目注釋中有詩歌出處,或有詩歌體裁(如詞牌名的注釋),或有重點詞語,或有作者和背景;生字、詞語和知識型注釋不但是積累的需要,而且是進一步讀詩的基礎。在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應是掃除字詞障礙的學習,而是善于發現注釋中潛在知識的功能。閱讀注釋可以說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門檻。

4.抓整體,全面參照,以意逆志。在閱讀時要教學生善于抓住詩中的重要信息。這就要求抓抓詩后及題干中的補注和交代及某些詞語的含義,往往可以了解其寫作背景、寫作目的;二抓全詩情感意象;三抓尾聯末句。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此詩的語言特點是慷慨悲涼,詩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寫征人的戍邊生活。“馬策”即馬鞭。“刀環”,刀柄上的銅環。馬策,刀環雖小而微,足以引起對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聯想。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而且可以感受到征人轉戰跋涉的辛苦,征人的怨情也躍然紙上。“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怨”氣候酷寒、“怨”景色單調。

在前文敘事寫景的基礎上,最后抒情議論,畫龍點睛,這是中國詩歌的一大特色。而尾句通常起到表情達意的作用。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最后一聯明顯地透露出作者對賈生的同情和對孝文帝的諷刺。

二、明確情感,全面賞析

在基本了解思想內容的前提下,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再明確情感線索,全面賞析。詩眼是詩歌的眼目,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在“映階碧草自春色,映階碧草空好音”一句中,映階碧草,映階碧草本是賞心悅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兩字周旋,抒情狀態便幡然改異。讀詩時,抓住詩眼,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意象是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往往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完美結合。古詩中有許多具有固定象征義的意象,如孤篷、浮云、長亭、南浦等表達離愁別緒,明月、楊柳、芳草、鴻雁、杜鵑等表達思鄉懷人,落花、流水、夕陽等表達時光流逝、美人遲暮,梅花、、荷花、青松、翠竹等隱喻正道直行、堅貞孤傲的君子等。利用這些“情感載體”,可整體把握全詩抒發的情思。

詩歌意境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抓住這幾個關鍵處,學生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了解詩詞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總之,古代詩歌教學還是要教給學生自主賞析詩歌的方法。

第4篇

古今中外的文章和文學作品,是人類實踐和智慧的結晶,濃縮了人類各個時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閱讀它們,可以幫助學生獲取人類文化的精華,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和人類的感情,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科學創新。為了適應時展的需要,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語文教學的過程不再單純是智育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的過程。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必須引導學生進入文學這座語言藝術的殿堂,融入審美教育于文學作品的學習與欣賞之中,讓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把握藝術形象的過程中,通過認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培養學生的認知和鑒賞能力,使他們樹立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凈化他們的靈魂、陶冶他們的情操。下面,試就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組織開展鑒賞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談一些膚淺認識和做法。

一、發掘范例,點亮鑒賞之燈

教材是學生閱讀和鑒賞的基本材料。多數篇章閃耀著作者對社會的深刻認識和對人生的認識。善教者應從教材入手,激發學生的鑒賞興趣,引導學生踏上鑒賞之路。通過學習富于美感的作品去鑒賞自然美與人性美、人情美,如《邊城》《荷塘月色》《再別康橋》等。再如魯彥的《聽潮》: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的,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這是海邊落潮景致的絕唱,當感知眼前海水漲落時的文字后,立即能夠從聲音、色彩和形態各個方面感受到落潮時的詩情畫意,雅靜而清麗、充滿柔情的優美境界,體會到其曲徑通幽,意境高遠的特征。在這里,自主學習是“本”,但教師的點撥是“火種”,也不可缺少。教師應努力做到善于引導學生為自己制作“火種”,進而培養學生燃起大火“照亮自己”的能力。

二、加強朗讀,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意境

語文教學中,課文內容是學生聽到的、看到的和嘴里讀到的最直接的感知材料,而朗讀則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能夠激發美感,感受作品意境。葉圣陶曾經說過:“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務必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由此可見,朗讀能讓學生感知作品的內涵從而理解作品所蘊涵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如讀《赤壁賦》、《歸去來兮辭》、《滕王閣序》、《逍遙游》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讀”貫穿了全課時的始終,把學生帶進文章意境中,讓學生在讀文中去體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說什么,而且要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感彩。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悟理解的同時,更加深了對古文化的了解,也更增加了對祖國文化的熱愛。

三、精品細讀,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鑒賞’二字,粗略地解釋起來只是一個‘看’字。”文學鑒賞的“看”就是閱讀。閱讀數量方面來說,無疑大量的閱讀有助于鑒賞能力的提高。要增加閱讀的數量并不意味著毫無選擇地進行閱讀,學生的閱讀要保質保量,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品讀。聲情并茂的品讀可以制造一種情景氛圍,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的感受。學生讀《孔乙己》之后,大都覺得孔乙己“有趣”“可笑”,但是,細讀之后,學生更多感到了這個人物的可悲,并認識到其可悲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好吃懶做”,而在于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同時,在不斷的閱讀思考中,學生也體會到小說中孔乙己說“茴”字有四種寫法而留下的余味,十幾處“笑聲”的描寫各不相同的意味。“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會這么過。”所傳達出來的是無可奈何的寂寞與凄切之感。

四、拓展思維,培養藝術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一山一水,一詞一句,只要加以想象,無聲的文字符號就會變成充滿激情的語言,無形的畫面就會變成栩栩如生的景觀,隱匿于字里行間的美就會自然地跳脫出來。文學作品的賞析吟讀必須拓展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達到審美求真的愿望。如鑒賞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再造性想象,根據詩文提供的描述構成一個具體的形象:詩人站在一望無際的長江邊上,目送友人泛舟而去,一直呆呆地望著友人的船帆漸漸地、漸漸地消失在遠遠的地平線上,最后只見不盡的長江與天際相接。這里有詩人對友人“煙花三月”般的美好祝福,有摯友間真誠的情誼抒發,有朋友遠離的愁苦宣泄。總之,學生的知識、經驗、情感會通過想象負載到已經創造出的藝術畫面上去,收到很好的情感共鳴。

五、引導批評,啟迪無限創造力

對文學作品的鑒賞,不能說個“好”就算了,要能說得出好在哪里,也不能光說個“不好”就算了,要能說得出不好在什么地方。因此,在文學鑒賞中,還要教會學生對作品進行分析評價,培養批評能力。引導學生批評,教師首先應收集并向學生介紹相關的有代表性的各種批評意見,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得到借鑒,并不斷積累、充實經驗。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文學批評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發展個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例如《陌上桑》中秦羅敷的形象,“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如此艷麗的衣著,珍貴的耳環,別致的發型。有這樣打扮外出勞作的嗎?任誰一看,都知道這是一個貴族少女的形象。因此我們不應將羅敷定格為一個民間采桑女子的形象,將她定格為一個外出春游順便采桑葉的美麗少女更能讓學生領會接受。

第5篇

關鍵詞:大學語文;激發興趣;作品節選;教學課件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央視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熱播,該節目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

在高職院校的所有課程中《大學語文》課程承擔著傳遞中國優秀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學生不重視公共基礎課程的氛圍中,如何上好大學語文課程,如何激發學生學學語文課程的興趣,成了當今高職院校里語文教師共同探討的話題。

二、選好教材,節選好作品

我們所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是學校教師編寫的一本大學語文教材。教材節選的作品量特別多,而大學語文課的教學課時是每周兩節課程,這就意味著教材上的作品并非都能進行講解完畢,這需要教師進行有挑選的講解,這時教師可以根據作品的價值和學生的興趣挑選一些便于學生接受的,也便于教師駕馭的文學作品進行講解。我挑選的作者有莊子、屈原、李斯、陶淵明、王維、白居易、王實甫等,我逃選的文學作品有神話傳說、詩經中《氓》、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莊子的《秋水》、《諫逐客書》、《西廂記》、《牡丹亭》《紅樓夢》節選等。這些內容從學生的F場反映來看,整體來說還是比較感興趣的。選好教材,節選好作品,節選出適合學生且有意義的文學作品是激發學生興趣是重要的第一步。

三、精心制作課件,滿足視覺需求

學生對滿屏文字的課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在大大下降。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盡量減少文字的出現。現在是信息化社會,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學生對教學課件的審美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教師做出優美精致的教學課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步。每周我都要利用一天的時間來制作下周上課的教學課件。我制作教學課件的原則是:“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同時穿插教學視頻”。

在課程導入時,我會以問題的形式導入,比如在講解陶淵明時,我以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當中的一道題進行導入。問題是:下列哪位詩人在當時不受關注,到后世“粉絲”眾多?A選項是白居易,B選項是李白,C選項是陶淵明。這道題我對大賽的視頻進行截圖,讓學生明白問題的權威性,從而激發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之后在明確答案的環節,我把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冠軍武亦姝的回答截圖下來,從而導入本次課程的教學目標。

在講解作者時,首先要利用各種瀏覽器找到清晰度較高,視覺舒服的照片插入教學課件當中。除了清晰度高的照片的插圖,還要思考怎么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進而把知識點傳遞給學生。在講解文學作品的作者時,對于同學們比較熟悉的作者,例如:孔子、屈原、陶淵明、王維等作者。我會把作者簡介做成填空題的形式,讓學生來進行填空。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舊知識的回顧以及課堂上的表現欲。

在講解接下來的內容時,我以和學生對話的形式進行講解。我會分別提出以下問題:1.您了解陶淵明嗎?能否用詞語進行概括?2.我們學過陶淵明的那些詩文?《飲酒》《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3.陶詩的題材有哪些?在講解這些問題時,師生要進行充分互動,教師不做過多講解以引導為主,學生的回答和參與是主要教學環節。按照課堂的學生表現,學生會積極主動去回答這些問題。教師從而引入對教材節選田園詩《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講解。學生在大課堂上手機的使用情況很頻繁,為了更好的在課堂上利用手機進行學習,我會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利用手機進行自主學習,時間結束后,我來用問題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對于難點問題老師和學生進行探討,進行探究性學習。

高質量的教學課件需要任課教師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時間。每個老師的講課風格各不相同,對課件的使用習慣也各不相同。教師制作出適合自己同時也能滿足學生要求的課件對于激發學生興趣是重要的第二步。

四、穿插教學視頻,使教學內容活起來

教師可以適當在講述的過程中加入影視作品的節選視頻,讓學生對文學作品有更直觀的感受。比如在講述《長恨歌》時,可以截取熱播的電視劇《大唐榮耀》中楊玉環被唐玄宗賜死的片段,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來充分理解李楊的愛情故事;在講述《西廂記》時可以把電視劇中崔鶯鶯和張生佛殿偶遇的過程以及紅娘被打的過程通過視頻的形式讓學生來賞析,以此來分析紅娘的性格特點;在講述詩人王維時,可以通過播放紀錄片來讓學生對詩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講解屈原的《山鬼》時,因為文章不易理解加上生詞較多,可以把山鬼的歌曲進行播放,讓學生通過音樂來弄懂字詞,結合畫面來理解文章的內容。

五、增加知識儲備量

作為大學語文老師,對教師的知識儲備量要求很大,尤其是歷史知識的了解。例如在講述屈原的一生時,我需要結合史書《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的內容進行講解,需要了解秦國侵略楚國,楚王狼狽不堪地逃難的歷史背景進行講解;在講解李斯的一生時,我需要了解“始皇帝在東巡至沙丘時突然駕崩,臨終前他命趙高擬下遺詔,宣長子扶蘇回咸陽登基。趙高找來丞相李斯和胡亥,并拿出遺詔,在趙高的巧言利誘下,三人終達成協定。三人決定秘不發喪,而是先對付扶蘇,然后再擁皇子胡亥登基為帝。次日趙高再次找來李斯,他讓李斯造假,寫下命扶蘇自盡以及解除蒙恬兵權的詔書。”的電視劇情來進行講解;在講解王維的一生轉折點時,需要老師來了解安史之亂對其所造成的巨大影響。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學生對歷史和文學作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比較感興趣。我們的大學語文教材是按照朝代順序進行排列的,一個歷史時期的政治和經濟制度都會對文學作品有所影響,所以好的歷史知識儲備對老師講好大學語文課程來說尤為重要。

總之,作為高職院校非中文專業的公共基礎課, 學校的大學語文課大都是大課堂,在我校每節課人數都是250個人左右,大課堂不便于教師進行課堂管理,加上學生的不重視,目前大學語文課堂處于一種尷尬狀態,可謂是在夾縫中求生存。 一方面學生不愛學,另一方面教師難教學,探索適合高職院校上大課的新的教學方式顯得尤為重要。高職院校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了解大學語文的課程特點,對教學內容加以調整,對教學的每個環節進行認真的準備。

《大學語文》課程是我國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它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職業性等特征,是人文教育落實的最合適載體,對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素養有重要意義。選好教材,節選好作品,制作好課件,文學作品和歷史相接軌,那么接下來教師的講課過程可謂是水到渠成,學生興趣的激發也就不再是困難的事情。

參考文獻:

[1]楊玲.大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18).

[2]郭藝丁.淺談如何激發大學語文的學習興趣[J].管理學家,2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庐县| 广昌县| 富川| 信宜市| 临猗县| 宽城| 寿宁县| 北碚区| 玉门市| 通榆县| 桐庐县| 和龙市| 宜春市| 郴州市| 汝州市| 万源市| 山阳县| 丁青县| 苍梧县| 修武县| 沾化县| 海口市| 安顺市| 饶平县| 永平县| 威信县| 富川| 堆龙德庆县| 尖扎县| 眉山市| 潮安县| 获嘉县| 临海市| 磐安县| 莆田市| 吉林省| 双鸭山市| 上林县| 五原县| 同德县| 长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