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7: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梅花的詩句,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描寫梅花的詩句有很多,“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描寫了梅花堅貞孤傲的傲骨;
2、“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描寫的是梅花姿態(tài)的優(yōu)美和幽幽的香氣;
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贊美的是梅花的幽香。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關鍵詞: 梅花詩 梅花意象 三個層面
自從詩歌鑒賞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xiàn)在語文高考中,許多考生感到無從下筆,平時的復覺得力不從心,此時教師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詩言“志”,詩又如何言“志”的呢?詩人往往緊扣某一意象,寄托情思,抒發(fā)胸懷。因此,對意象的探究成了我們打開鑒賞之門的一把鑰匙。而詩人筆下的菊、梅、蓮、山、月、水等這些最普遍的意象首先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巨大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使得梅在文化領域尤其是文學中更多地寄予了作者的情思,成為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形象喻體。梅花是歷代文人歌詠的對象,尤其清代人的文集里寫梅花的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對梅花的描寫,大致有以下三個層面。
一、直接將梅花作為自然物象來歌詠
有直接描寫梅香的,“暗香浮動月黃昏”([唐]林和靖,《山園小梅》),小園的梅花在眾芳散盡后,稀疏、遒勁的梅枝倒影在水中,梅花飄散著沁人心脾的梅香,這種嗅覺的體驗令詩人怡然自樂,獨享其中。描寫梅香的詩句還有“唯有暗香來”(王安石,《梅》),“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元]王冕,《白梅》),“寒水一瓶春樹枝,清香不減小溪時”([宋]張道洽,《瓶梅》),“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唐]崔道融,《梅花》),等等。有直接描寫梅影的,“明月愁心兩相似,一枝素影待人來”([明]夏完淳,《寄跡武塘賦之》)把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寄托在一束梅影上,千里之外,冰雪封道,歸家之路慢慢,此情唯明月可表。此外還有詩句“小院栽梅一兩行,畫空疏影滿衣裳”([清]汪士慎,《題梅花》),“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高啟,《梅花詩》),等等。有的描寫梅花不畏嚴寒,“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宋]王安石,《梅》)贊頌了梅花在百花零落的冬季,不畏嚴寒寂寞,獨自綻放,默默向天氣漸散發(fā)清香。因為梅花開在寒冷的冬天,許多詩人稱梅花為“寒梅”,“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李商隱,《憶梅》)。此外描寫梅花不畏嚴寒的詩句有“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唐]齊己,《早梅》),“絕訝梅花晚,爭來學歷窺”([唐]蕭綱,《雪里覓梅花》),“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等等。有的贊頌梅花是早春的使者,“迎春故早發(fā),獨自不疑寒”([南朝]謝燮,《早梅》),為了最早傳達春天到來的好消息,梅花不甘人后,早早開放。“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王適,《江上梅》),望著漢水岸邊綻放的梅花,詩人居然有片刻的猶疑,春天是到了嗎,是報春的梅花嗎?此外,表示梅花報春的詩句還有“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藏”([宋]陳亮,《梅花》),“梅花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宋]盧梅坡,《雪梅》),等等。
二、將梅花作為喻體,寄托自己的情懷的
欣賞梅花,詩人因為心境的不同,而從梅花中讀出了不同的內(nèi)涵。有的是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像“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唐]杜甫,《江梅》),年前梅花已經(jīng)鼓苞,年后逐漸綻放,冬去春來,光陰靜靜流淌,在花開花落間,詩人感嘆時間的逝去,想起了自己的故鄉(xiāng),一種鄉(xiāng)愁彌漫心間。“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王維的《雜詩》以平實的語言,向我們傳達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此類詩句還有“逢花卻憶故園梅,雪掩寒山徑不開”([明]夏完淳,《寄跡武塘賦之》)等。散落的梅花引起詩人哀嘆,梅花的凋謝往往引起相思閨怨。“梅花渾似真真面,留我倚欄闌干”(張可久,《黃鐘?人月圓雪中游虎丘》),“真真”是指美麗的女子,《太平廣記?畫工》中有一個叫真真的美女。詩句表達了對心愛之人的思念之情。“東風吹梅畏落盡,賤妾為此斂蛾眉”(鮑泉,《詠梅花》)。而梅花的隨風而逝同樣引起了閨怨,時間一年年過去了,游子卻尚未歸來,同樣的詩句還有“為問王孫歸也未?玉梅開到北枝花”([元]郭鈺,《冬詞》)等。梅花因其不畏嚴寒的品質(zhì)引起詩人的慨嘆,因而通過贊頌梅花來彰顯自身高潔的品質(zhì)和凌寒不屈的意志。“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墨梅》)這首詩表面上是贊美梅花的精神,實際上是言明自己不向世俗獻媚的胸襟氣質(zhì)和堅貞純潔的節(jié)操,梅花已經(jīng)成為了人格操守的象征,相近的詩句還有:“南枝夜來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戲。有時節(jié)暗香來夢里。”([元]貫云石,《雙調(diào)?清江引?詠梅》)此處的梅花在月光映照的雪夜默默綻放,象征了詩人孤高純潔的品質(zhì)。王安石的《梅》也是極具代表性: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足雪,唯有暗香來。墻角處幾支清瘦的梅花,在凜冽的寒風中卓然獨開,淋漓盡致地把梅花的精神傳達出來。
三、以梅花為意象構建一種輕盈透明之境
梅花因其高潔的品行,讓歷代的詩人為之側目。中國的梅花詩大都營構出一種輕盈透明之境,一種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生命境界。宋人陳知柔在《休齋詩化》中有一段論述杜甫的話:(杜甫詩)“荷葉荷花凈如拭”,次有得于佛書,以清凈荷花喻人性之意。故梅之高放,荷之清凈,獨子美識之。從陳知柔的言辭中可以捕捉到,梅花之高放與荷花之清凈,實在是詩圣人格一體的兩面,表達人格的高品位,即是精神生命所達到的階位。“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唐]林和靖,《山園小梅》)林逋種梅養(yǎng)鶴成癖,終身不娶,世稱“梅妻鶴子”。正是他對梅花有著異乎尋常的感情,才能寫出這首流傳百世的詠梅絕調(diào)來。梅花在他的筆下高潔脫俗,不染纖塵,尤其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昏黃朦朧的月色灑遍大地,泉池溪流潺潺泠泠,天地間朦朧迷離中幾束梅花旁逸斜出,遒勁有力;疏影似有還無,隱隱約約,這就是詩人隱居獨處,沒跡塵世,與世無爭的生動寫照。它構建出了圓融朦朧的意境,而這正是藝術的最高境界。花枝疏影,無限幽倩,無限朦朧,猶如提純出來的空明澄澈之境。此外還有“三弄笛聲初到枕,一枝梅影正橫窗”(陸游,《幽居春夜》),“才有梅花便不同……寂寂軒窗淡淡風”(張道洽,《詠梅》),“任他桃李爭觀賞,不為繁華易素心”([元]馮子振,《西湖梅》),等等。
從中國的梅花詩中,實可以看出詩人的萬古詩心。對作為自然物象的梅花的贊美,對脫俗清純世界的營構,最終還是想傳達出詩人形而上的人生感悟。因此文中論述的三個層面,從審美角度來講,是逐漸遞進的,是為了探索出一種生命的境界。
參考文獻:
在數(shù)不勝數(shù)的繁花中,美麗、嬌艷的很多很多。我單單喜歡平凡的梅花,與我志同道合的還有梅妻鶴子的林逋。古代描寫梅花的詩句也是很多的,宋代王安石的“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是那樣的優(yōu)美,把梅花的樣子深深刻在了讀者的心中。
梅,一種極為平凡的植物,盛開在令人畏懼的嚴寒,獨占枝頭,不畏不懼。他是冬天的佼佼者,以一身潔白或墨黑所征服花的世界。他由五瓣嬌小的花瓣組成,白梅是那樣的純潔;墨梅是那樣的高貴,在伴有梅花獨有的那種幽香,立刻把人深深吸引著。
冬天,大地萬物都沉睡了,看不見高貴、典雅的玫瑰,看不見出淤泥不染的蓮花,也看不見婀娜多姿的,只有它,一朵朵小小的梅花,正義凜然地聳立在冰雪地的嚴冬。他抬頭挺胸,十分神氣的占領了整個冬季人們的目光。他不與百花爭春,他只在枯燥的冬天,開放,吐露芬芳,他把冬天點綴得冷艷動人。
梅花以他不怕嚴寒,勇于戰(zhàn)勝生活中一切不利環(huán)境而獨占枝頭,我們也該學習他的不怕困難,勇于戰(zhàn)勝挫折。在學習中,我們要加倍努力,更上一層樓;在失敗后,我們要拍拍胸脯,抬起頭,說,我能行;在生活中,我們要勇敢的生存,不被惡勢所擊敗。這就是梅花對我們的啟示。
我愛梅,我愛它的嬌小動人,我愛它的幽雅香氣,我更愛它的不畏嚴寒,勇往直前。
春姑娘邁著輕盈的舞步來到人間。她用靈巧的雙手染綠了枯黃的大地;他用清新的口氣吹醒了五顏六色的花朵;她又用美麗的舞姿吸引了無數(shù)小動物,它們陪著春姑娘一起跳著,顯示出了春天的活力。當它們跳出了一個五彩繽紛的春天的時候,在那里,一條小河分出了兩片天地。
河的這邊,牡丹花驚艷四射?婀娜多姿,可與楊貴妃相比美;河的那邊,稀稀落落的長著幾支梅花的枝干,看上去簡直比東施還要丑,枝干上一朵花也沒有開,與牡丹花香,比他遜色的不是一點半點。它們隔河相望,比鄰而居。誰知,牡丹常以自身的美麗當做驕傲的本錢,自以為是,對梅花總是嗤之以鼻,以顯示它的“高貴美麗。”
有一天,牡丹驕傲的問:“喂,小梅,你說我是不是天下最美的花。”梅花搖著頭不說話。
“哼!你知道啥呀!就連周敦頤的詩中都夸我‘花之富貴者也’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這說明人類都喜歡我,你知道嗎?噢,對了,我忘記了,你才疏學淺又怎么會明白呢?”牡丹顯然很生氣。
這時的梅花,本來也可以用詩人的詩句來與牡丹比,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詠梅絕唱。但它沒有這樣做,它保持了沉默。
時間飛逝,轉眼間,夏姑娘、秋娃娃相繼離去,冷酷的冬先生來到了人間。
冬先生一到人間就已優(yōu)勝劣汰的基本準則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裁員。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牡丹此時像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彎腰駝背,隨風擺動,仿佛隨時都會倒下的樣子。而梅花卻特有一種美麗,它那優(yōu)雅的身姿不比任何一種花遜色。它那似雪的花朵,飄蕩著淡淡的芳香,這真是“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看著梅花的身姿,聞著梅花的芳香,牡丹忍不住問梅花。
“你為什么不笑我不能在冬天開花,沒有你美麗呢?”
“世間萬物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等到春天到來時,你仍然是美麗的牡丹,你比我更美,我有什么可張揚的?”梅花靜靜的說。
聽了梅花的話,牡丹慚愧的低下了頭,她的臉上飄起一片通紅的云霞
正月梅花凌寒開。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北宋·王安石《梅花》)“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通“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的《雪梅》一語道破雪與梅的不同,充滿人生智慧,讀來饒有情趣。北宋林逋的“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把梅花的形態(tài)、神韻描繪得淋漓盡致。唐代黃蘗禪師亦有“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的名句。
二月杏花滿枝來。
唐代羅隱的《杏花》寫道:“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宋代葉紹翁寫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些優(yōu)美的詩句,被人們千古傳誦。
三月桃花映綠水。
“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唐·周樸《桃花》)清代孔尚任也有“小院桃開人不見,閉門獨賞一枝紅”的佳句,形象生動,悅目怡人。
四月薔薇滿籬臺。
“朵朵精神葉葉柔,雨晴香拂醉人頭。石家錦幛依然在?閑倚狂風夜不收。”(唐·杜牧《薔薇花》)“浪搖千臉笑,風舞一叢芳。”(唐·李群玉《臨水薔薇》)畫意詩情,令人陶醉。
五月榴花紅似火。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山石榴》詩云:“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艷中閑。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云鬟。”元人張弘范的《榴花》詩云:“猩血誰教染絳囊,綠云堆里潤生香。游蜂錯認枝頭火,忙駕熏風過短墻。”杜牧的詩用美人去映襯榴花,而張弘范的詩則用游蜂來映襯榴花,同一手法,效果不同,因為蜂性畏火而錯認榴花,就更加形象地顯出榴花的火紅。
六月荷花滿池塘。
民間相傳,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為荷花節(jié)。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筆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荷池小景,以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佳景,千古流傳。
七月鳳仙展奇葩。
明代瞿佑的《鳳仙花》寫道:“高臺不見鳳凰飛,招得仙魂慰所思。”唐代吳仁璧的《鳳仙花》詩寫得更加形象逼真:“香紅嫩綠正開時,冷蝶饑蜂兩不知。此際最宜何處看?朝陽初上碧梧枝。”
八月桂花遍地開。
明代朱元璋的《紅木犀(桂花的別稱)》詩云:“月宮移向日宮栽,引得輕紅入面來。好向煙霞承雨露,丹心一點為君開。”唐代宋之問也有詩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天香”浸透了賞桂人的身心,也傾倒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
九月競怒放。
唐代白居易有《詠菊》一首:“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元稹也有詠菊詩:“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黃巢更有膾炙人口的《不帝后賦菊》詩:“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在《秋菊》中也贊美道:“ 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十月芙蓉千般態(tài)。
唐代白居易詩曰:“莫怕秋無伴醉物,水蓮花盡木蓮開。”木蓮就是芙蓉花。宋代蘇軾則寫道:“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看來,詩人們皆識芙蓉之美。
冬月水仙凌波開。
“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宋·黃庭堅)道出了水仙花的輕盈曼妙姿態(tài)。楊萬里的“韻絕香仍絕,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為名”亦風流不減。
從字面上理解,“花都”似乎是一座花的都市,沒錯!大家都知道我國的詩壇吧!從古至今,千百位詩人給我們留下的詩句都是“精玉良言”,許多詩人寫詩的時候,體裁大多為花、草、樹、木。比如“、梅花、荷花”等等。如果在幾百年前,李白到了花都這座城市,相信寫出來的文章一定會更優(yōu)雅,從我小到大,記憶里是鄉(xiāng)村的花特多,而在花都看到的花更多,在花都的夏季也是花的季節(jié),隨便抬眼就能看見一串艷紅,或一串粉白趴在草叢中笑,當然,花都也是一個自然資源豐富,適宜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居住的現(xiàn)代化新城市,它擁有山青水秀的王子山公園和省級旅游勝地——芙蓉度假村,又有文化內(nèi)涵的圓玄道觀和頗具歷史價值和洪秀全紀念堂,還有資政大夫祠等多處旅游景點,花都的天真藍啊!花都的水真情啊!河水像玻璃一樣;花都的草真綠啊!猶如綠色的海洋;花都的環(huán)境真美啊!鳥兒在天空中自由飛
翔,魚兒在水中無拘無束地游淌……飛機起飛了,從高空中俯瞰飛花平原,該是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地上的“海水”令人神往,真像是花都最美的綠葉,風吹過“海面:,就像花仙子在林中翩翩起舞。
顏色艷了,香味香了,花都花開了。
我在等待心中的期待——啊!多美的一道風景線啊!你看,幾位少先隊員在攙扶著一位老
奶奶過馬路;你再看那邊,一位青少年朋友正給一位老爺爺讓座,看到這樣的情景,我不禁想:在四季如春的城市里,確實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風景線,在各式各樣的花圃中,花都已經(jīng)開好了,紅艷艷的一簇簇,直艷到人心里去,它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城市有好人,有善,有至純至真。
提起“花都”二字,人們總會聯(lián)想到花的,的確花都是一個花的盛產(chǎn)地,當然,花都還有一個好聽的別稱——“花城”,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其實,這里頭的原因多著呢!讓我來給你一一道來。
從字面上理解,“花都”似乎是一座花的都市,沒錯!大家都知道我國的詩壇吧!從古至今,千百位詩人給我們留下的詩句都是“精玉良言”,許多詩人寫詩的時候,體裁大多為花、草、樹、木。比如“、梅花、荷花”等等。如果在幾百年前,李白到了花都這座城市,相信寫出來的文章一定會更優(yōu)雅,從我小到大,記憶里是鄉(xiāng)村的花特多,而在花都看到的花更多,在花都的夏季也是花的季節(jié),隨便抬眼就能看見一串艷紅,或一串粉白趴在草叢中笑,當然,花都也是一個自然資源豐富,適宜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居住的現(xiàn)代化新城市,它擁有山青水秀的王子山公園和省級旅游勝地——芙蓉度假村,又有文化內(nèi)涵的圓玄道觀和頗具歷史價值和洪秀全紀念堂,還有資政大夫祠等多處旅游景點,花都的天真藍啊!花都的水真情啊!河水像玻璃一樣;花都的草真綠啊!猶如綠色的海洋;花都的環(huán)境真美啊!鳥兒在天空中自由飛
翔,魚兒在水中無拘無束地游淌……飛機起飛了,從高空中俯瞰飛花平原,該是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地上的“海水”令人神往,真像是花都最美的綠葉,風吹過“海面:,就像花仙子在林中翩翩起舞。
顏色艷了,香味香了,花都花開了。
我在等待心中的期待——啊!多美的一道風景線啊!你看,幾位少先隊員在攙扶著一位老
奶奶過馬路;你再看那邊,一位青少年朋友正給一位老爺爺讓座,看到這樣的情景,我不禁想:在四季如春的城市里,確實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風景線,在各式各樣的花圃中,花都已經(jīng)開好了,紅艷艷的一簇簇,直艷到人心里去,它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城市有好人,有善,有至純至真。
顏色暗了,香味淡了,花都花未枯。
蠟梅,因香氣似梅花,顏色、質(zhì)感像黃蠟而得名,又因傲霜斗雪綻開于百花凋謝的寒冬臘月,故也作臘梅。此外,它還有黃梅、黃梅花、香梅、臘木、素兒、雪里花、干技梅等別名。其枝干蒼勁,花色金黃燦爛,芳香濃郁,元代文人耶律楚材曾用“枝橫碧玉天然瘦,蕾破黃金分外香”的詩句來描寫它。歷代詠蠟梅的詩很多,詩人寫蠟梅時常在“蠟”宇上下工夫。諸如“蝶采花威蠟,還將蠟染花”,“蜜蜂采花作黃蠟,取蠟為花亦其物”,“歲晚略無花可采,卻將香蠟吐成花”,“底處嬌黃蠟樣梅,幽香解白北寒開”,“凍蕾含香蠟點勻,古來幽谷有佳人”……都以“蠟”喻花,寫得貼切得體,妙趣橫生。
蠟梅是我國的傳統(tǒng)名花,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傳說先民在四千年前就已開始種植觀賞了,到了西漢,武帝修建上林苑,遍選奇花異草入內(nèi),其中就有蠟梅花,但當時韻蠟梅是野生品種,花色淡黃接近白色,花瓣較尖,形似狗牙而被稱為“狗牙梅”或“狗莢梅”,武帝認為其名不雅,就命人將其改為九莢梅,蓋因其花瓣為9片。“蠟梅”一詞至少在唐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杜牧就有“蠟梅還見三年花”的詩句。宋代任淵在《黃庭堅詩序》里說:“香氣似梅花,類女工捻蠟而成,京洛人故謂蠟梅。”范成大的《梅譜》也有“此物本非梅類,以其與梅同時,香又近,色酷似蜜蠟,故名蠟梅”的記載。清代劉灝的《廣群芳譜》中就曾提到罄口梅、荷花梅、九英等蠟梅品種,并特別指出開花最早,色深黃,香最濃的檀香梅是蠟梅的最佳品種。蠟梅在明代傳入朝鮮,后又傳八日本,再后由日本傳八歐洲。
蠟梅還有一個別名叫“素兒”,根據(jù)《賓月宴語》記載:宋代詩人王直方的父親家中,有許多侍女,其中有一個叫素兒,長得最美。在蠟梅盛開的時候,王直方折了一枝送給他的詩友晁無咎,晁賦詩答謝,其中有“芳菲意淺姿容淡,憶得素兒如此梅”之句。一時被傳為美談,一些文人便把蠟梅稱為“素兒”。
蠟梅原產(chǎn)我國中部,河南、湖北、陜西、江蘇、四川等地都有分布,人工栽培以河南省鄢陵縣的蠟梅矗為著名,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美譽。此外,重慶、四川成都以及江蘇鎮(zhèn)江、揚州等地的蠟梅也有較高的知名度,其中江蘇鎮(zhèn)江還把蠟梅選為市花而廣泛栽培。
在鄢陵還有一個關于蠟梅的傳說:相傳有一天,汴京城(今河南開封)突然天昏地暗,狂風驟起,大風所到之處,瓦揭樹斷,就連皇宮門前的影壁墻也被刮倒了,皇帝想派人馬上修復此墻,但又疑暴風摧墻乃天帝發(fā)怒所為,恐違天意而有不測,考慮再蘭。仍無良策。次日早朝,百官朝拜之后,皇帝請大家商量萬全之策。有大臣出班奏到:“宮前影壁損毀,不宣重修,如若將鄢陵蠟梅移來一株,栽于此處,一則可使蠟梅枝成壁,二則可遮陰賞花,三則蠟梅花開正值新年,顏色金黃,更是吉祥之兆,望陛下三思。”皇帝聽后,愁眉舒展,即刻準奏。幾天后,一株上等的百年素心蠟梅從鄢陵運至宮中,栽于宮門前,正好與原來的影壁大小相同。臘月的一場大雪過后,這株蠟梅便在皚皚的白雪中欣然綻開了金黃色的蓓蕾,吐出了濃郁的芳香。皇帝到此一看,盛開的蠟梅花像一串串吊掛的金鐘,在凜冽的寒風中微微晃動,與白雪交相輝映,頓覺心曠神怡,不禁驚嘆“真乃國色天香,天下第一花也”這時飛來一只喜鵲,輕落在蠟梅枝頂。彈落了枝頭的雪花,皇帝見此雅興大發(fā),讓人取來文房四寶,畫了一幅《蠟梅飛鳥圖》,鄢陵蠟梅也因此名揚天下。
蠟梅為蠟梅科、蠟梅屬落葉灌木,其品種很多,其中較為著名的有“素心蠟梅”,又稱荷花蠟梅,其花瓣全部為黃色,花心為黃色或白色,無紫色條紋,花瓣近橢圓形,盛開后反卷,濃香馥郁,河南邢陵的素心蠟梅花開時不完全張開,且張口向下,似金鐘吊掛,所以又稱金鐘梅或吊金鐘,南宋詩人楊萬里“栗玉圓雕蕾,金鐘細著行”就是指此蠟梅,此外揚州也有一種叫“揚州黃”的素心蠟梅,其顏色較淺。“檀香蠟梅”,其花深黃,色如紫檀,花密而香濃,故得名檀香蠟梅,此梅品質(zhì)較佳。且開花早。坡“玉蕊檀心兩奇絕”就是指素心蠟梅和檀香蠟梅。“虎蹄蠟梅”,因花形似虎蹄而得名,花瓣橢圓形,花色黃,盛開時中心有紫紅色斑紋,香氣濃,此花農(nóng)歷十月就能開放,故又有早梅、十月梅之名。“罄口蠟梅”,其葉大花大,花色純黃,花瓣較圓,內(nèi)部花瓣有紫色條紋,香氣淡雅,花朵稀疏。宋代范成大《梅譜》說此梅“形似僧罄之口也。”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稱“雖盛開常半開半含,名罄口梅。”“狗牙蠟梅”,也稱紅心蠟梅、狗英蠟梅、狗蠅蠟梅、九英梅,因其花瓣狹長而尖,形似狗牙而得名。此外,還有夏天開花的夏蠟梅;花朵較大,顏色呈紅褐色的美國夏蠟梅等品種。
香,是蠟梅花的一個重要標志。有詩云:“縱有冬心橡樣筆,能描花骨不描香。”蠟梅的香味很特別,它艷而不俗,濃而且清,只要你嗅到郡么一點點,就會感到幽芳徹骨,心蕩神浮。古人評品花番有“濃、清、久、遠”四條標準,而蠟梅的香濃可醉人,清芳凜冽,經(jīng)久不散,遠飄數(shù)里,四條標準占壘了。實為花中上品。
閱梅
梅,孤傲。她不屑在春天開放,與那些或妖媚或清雅的花朵爭芳斗艷;也不愿在夏季盛開,和柔美如仙的清荷比清秀;更不肯在落花飄葉的秋日綻放,跟枯葉里的生命------比悠閑。她只在冬日的雪中悄然怒放。
一剪寒梅,幾片花瓣,何來妖嬈?梅花的顏色,只有在雪中才最濃艷。遙望一片茫茫的雪地,只要聞見一陣芬芳,便知道是梅花孤芳自賞。細細品讀,便可讀出梅的詩句:愈冷愈傲,愈寒愈開,只有一抹嫣紅飄香來。
梅,百花爭艷自悠閑,任憑冬日寒風刺骨,也無怨無悔。她等過了春綠意,夏的熱烈,秋的優(yōu)雅。也許是宿命使她與眾不同,而她也毫不懼怕寒風,再苦也要放飛一個鮮紅的夢。讀梅,便只能等到冬天;賞梅,也必和雪花一同觀賞。
春日的花不寂寞,蝴蝶蜜蜂會日日相伴,直到凋零。而梅是最寂寞的,陪伴她的只有雪。我最愛梅與雪,凄美得如同畫卷。我最愛在雪中閱梅,因為雪也擋不住她的嬌美。好一株傲雪紅梅!
緩緩展開一幅寒梅圖,畫卷中的梅開得正艷。沒有題詩也可讀出一首最美的長詩,而作者正是梅花自己。梅,用自己的魅力化成了一首生命的贊歌。雖在冬日里期盼溫暖,而春日的陽光射來,這一季的生命也將終結。自古紅顏多薄命?不,梅的堅毅使她不再弱柳扶風。感受不到春天的陽光,心中便生出一股溫暖。
白雪茫茫中,一抹嫣紅的容顏,那就是梅,她的美麗只有細細品讀才會流露,流露出來的,便是最美的長詩。
我喜歡清雅幽馨的蘭花,花容婀娜而不輕佻,著色秀麗而不嬌艷;我喜歡夜來香,一陣晚風吹過,濃濃的花香沁人心脾;我喜歡如火如荼的,一朵朵風情萬種,極盡妖嬈;我喜歡裊裊婷婷地兀自站立在風雪中的臘梅,被銀白世界烘托成仙風道骨,氣韻翩然……我喜歡一年四季里爭奇斗艷的各色花朵,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潔白的荷花。
我們學過很多描寫荷花的詩句。比如:楊萬里寫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千古流傳的詩句都為我們展示了荷花高貴而又美麗的風采。
荷花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蓮花。在外婆家旁邊的田里就有一池荷花,每年夏天我都要頂著烈日在荷花池旁邊呆上半天,它的美使我留連忘返。你瞧,一張張荷葉挨挨擠擠,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又像一把把撐開的綠傘,輕輕地浮在水面上。晶瑩的露珠躺在荷葉上,就像一顆顆耀眼的珍珠。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像嬌羞的少女,滿臉緋紅,微微含笑。潔白如玉的花里托著深綠色蓮蓬,蓮蓬向上的一面有許多小孔,里面睡著荷花的寶寶,那就是蓮子。一陣微風吹來,荷花們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舞動,真是美不勝收。
荷花渾身是寶。當荷花凋謝之后,蓮子就是一寶。蓮子可以做成蓮子湯、蓮子羹等,是夏天清涼消暑的好寶貝;埋藏在污泥里的藕是夏日里的一道美味佳肴,藕還可以加工成藕粉,藕粉沖成的湯清涼可口,十分好喝;藕還可以做成藕餅,味道也不錯。
荷花把自己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人類,我贊美你——荷花。雖然你沒有蘭花的清幽,沒有牡丹的富貴,沒有竹子的瀟灑,沒有水仙的玲瓏清秀,也沒有梅花的傲雪怒放,更沒有桂花的十里飄香,但是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你清秀、雅潔、嫵媚、可愛,你是我們心中的凌波仙子。
我愛你,美麗的荷花!我真希望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在陽光下穿著白色或粉色的紗裙,伴著微風翩翩起舞,和你們一同唱歌。微風吹過,我們靜靜地站在那兒,看著蜻蜓在我們身邊飛過,為我們傳遞快樂;看著小魚在我們身邊游過,講述它們的故事;看著青蛙從我們身邊跳過,告訴我們遠方發(fā)生的事情。就這樣天天過著快活的日子,天天那么純潔,那么高貴。
最初是想描寫一番屋前的臘梅花,可如今花早已凋謝,只留下些許記憶。猶記得花的模樣是那般小巧。整個花朵不過小指尖般的大小,鮮紅的花瑞在花瓣的層層包裹之中顯得有幾分小女兒態(tài),竟讓人聯(lián)想起“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詩句來。花瓣是黃色的,但具體是種什么黃也說不上名號來。說是金黃,不如她雅致;說是鵝黃,不如她清秀,暫且就叫她梅黃吧!花兒大都有綠葉來襯托,可臘梅沒有。也許是葉子怕那冬日凜冽的寒風,也許是臘梅花心善,不忍讓葉子來作陪襯。不管怎么說,這倒是讓臘梅更顯純凈。
近幾日,我又去探望了一次那臘梅,花兒雖是沒了,但枝干上時疏時密地綴上了些新葉。葉片很小,都爭著搶著往外冒,它們在沐浴過春雨之后,更顯得綠意誘人了。低頭細看,每片葉上仿佛涂了一層明油,使它們看起來如嬰兒的臉一般細膩、柔滑。而那些臥在葉上的小水珠則把葉子細小的紋絡一展無遺,多么可愛!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讓我們領悟到新生事物是無比美好的,它總會替代舊的事物。的確如此,可若以達觀之心來看,沉舟、病樹也很美妙,它們更易引發(fā)我們的想象。美麗的臘梅凋謝之后緊隨而來的是那一抹明麗的新綠,它們豈不都很美好?我們的生活就如這黃花、新綠一般,無論新的、舊的,無論過去與末來,只要常懷欣賞之心,皆是無限美好的。
摘 要:梅花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態(tài),經(jīng)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復詠唱,詩人借助這客觀之象,融進自身的主觀之意,賦予梅花各種美好的品格。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融合為一體,梅花的藝術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發(fā)讀者的想象。本文就以宋詩為中心,談談詩人的梅花情結。
關鍵詞:宋代 詩人 梅花情結
早在魏晉時期,梅花就被寫入詩歌中,人們首先把它作為一般春花春樹認識和描寫,比如蕭綱的《雪里覓梅花》:“絕訝梅花晚,爭來雪里窺。下枝低可見,高處遠難知。俱羞惜腕露,相讓到腰贏。定須還剪彩,學作兩三枝。”后來梅花漸漸上升為獨立的審美表現(xiàn)對象,而不僅僅作為春景的點綴,就自然產(chǎn)生了梅花獨有的意象。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齷齪塵世,志不得伸的詩人們更與梅花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看到在寒霜季節(jié)盛開的梅花,傲雪耐寒,獨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詮解為一種孤高絕俗、貞潔自愛的君子情操,以梅隱喻自身的美德。“窮冬萬木產(chǎn)枯死,玉艷獨發(fā)凌清寒。”歐陽修《對和雪憶梅花》描繪了梅花嫻雅不俗,耐得寒冷,飽經(jīng)霜打依舊傲然挺拔的貞秀豐姿。宋初詩人韓維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絕俗,在嚴寒霜雪中保持鐵骨芳姿。《勁謝》描寫在惡劣環(huán)境下生長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堅性,不與眾木爭芳姿。”(釋顯忠《石縫梅》)雖生長環(huán)境不好,但依然頑強,自下而上,不隨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北宋中期,經(jīng)過蘇軾等人的吟詠,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進一步深化。蘇軾寫了大量詠梅詩,在其詩中帶有強力主觀表現(xiàn)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樣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詩人孤芳自賞、幽潔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內(nèi)心深處與世委蛇而又不甘淪棄的孤清與落寞。《松風亭下梅花盛開》:“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月窺清樽。”《再用前韻》:“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人去殘英滿酒樽,不堪細雨濕黃昏。”等詩都可體現(xiàn)蘇軾詠梅詩中高潔之志與孤寂之感交滲一體的雙重感情取向。在蘇軾以后,也有不少借詠梅感慨落寞孤獨的詩篇:沈與爾《次韻梅花》:“歲寒為爾添愁絕,倚樹微吟亦自傷。”在寒夜獨倚著樹而嘆息,是何等寂寥索寞。陸游也甚愛梅,在《城南王氏莊尋梅》中寫下了“可憐庭中梅,開盡無人知。寂寞終自香,孤貞見幽姿。”的詩句,以盛開的梅花無人去欣賞,透露出懷才不遇的無奈與感傷。另外李少云的《梅花落》:“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曉風。可憐深似我,零落此山中。”此比喻極為明顯:抱負既然不能伸展,唯有顧影自憐了。這些詩篇不但體現(xiàn)了詩人的個人思想感情,其中蘊涵的那份幽獨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覺正是當時士大夫在仕途挫折時的經(jīng)常體驗。
到了南宋,國勢飄搖,社會動蕩,士人階層渙散零落,詩人在受挫時感到塵世的不如意,而且受道家逍遙自適人生哲學的影響,很多詩人寄情于山林,渴望過一種清凈無為與世無爭的生活,于是在詠梅詩中,出現(xiàn)了梅花另一個意象――隱者高士的意象。
梅花開在殘臘初春之際,長于高山綱谷、水驛荒村,但它清香依舊,潔白無瑕,給身處逆境的詩人以無限慰藉。王琪的《梅花》:“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平淡恬靜的生活態(tài)度。張舜民的《望子嶺梅花方開用黃道韻》:“木海亭前花似錦,嶺頭梅蕊怯風沙。正如隱者歸幽谷,鶴版征書未到家。”呂本中的《早梅》:“獨自不爭春,都無一點塵。”韓元吉的《梅花》:“本來淡薄難從俗,縱入紛華亦絕塵。”含括了老莊的虛靜淡泊、蕭散自得的隱士襟懷,更包含著對個人志節(jié)操守的重視以及對個人精神自由的維護。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龍城錄》里已記載了一個梅花傳說,隋開皇中趙師雄于寒冬時節(jié)在羅浮山中見一淡妝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此后詩人就愛將梅花比擬“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態(tài),有清冷淡雅的美,使人不由得將其看作是“客來驚起曉妝勻”的女子,是忽然發(fā)現(xiàn)的驚心動魄的“空谷佳人”。
宋初詩人梅堯臣筆下的梅花是玲瓏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雜暖春,學妝如小女,聚笑發(fā)丹唇。”(《紅梅》)在吳頤《次韻憲宣德紅棖詩韻》里梅花就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高潔處子:“玉骨冰肌冷照人,勻紅輕盈絳羅巾……寄聲閉戶英夫子,體取居塵不雜塵。”也有詩人將梅花描繪成一個冰肌雪膚玉骨霜心的仙子,如晁端友的《梅花》:“皎皎仙姿脈脈情,絳羅仙萼裹瑤英。”朱熹的《次韻列秀野前樹梅》:“玉立寒煙寂寞濱,仙姿瀟灑凈無塵。”陸游的《湖山尋梅》“騎龍古仙絕火食,慣住空山嚙冰雪。”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裊娜多姿,又有鄰家女子的嬌澀可人,《次韻史院洪境盧簡洋館中梅》:“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又如東家窺墻女,施朱映粉尤相宜。”更有詩人將梅花比喻為思念愛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東日暮幾重云。孤燈竹屋霜清夜,夢到梅花即見君。”可見梅花在詩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與尊貴。
其實梅花這三個象征意象往往不是分離的,而是相融相通的。在很多詠梅詩中,這三個象征意義是同時存在的。比如歐陽修的《對和雪憶梅花》:“窮冬萬木立枯死,玉艷獨發(fā)凌清寒,鮮妍皎如鏡里面,綽約對若風中仙。”既寫出梅花傲雪堅毅的品格,也贊美梅花如仙的形貌。又如陸游的《開歲半月湖村梅開無馀偶得五詩以煙濕落梅村為韻》:“居人空巷者,疑是湖中仙。”久居荒蕪之地的人,既是隱者,又像神秘的仙人,陸游巧妙地將這兩個意象交織在一起,使此詩內(nèi)容更豐富。張孝祥的《道間見梅》中則把梅花描繪成一個孤高自愛的女子,其實也是把貞士和美人的意象結合了。梅花的三個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為這三個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貞潔的象征。
另外,以梅花來表達對遠方朋友的思念,也是古詩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第一首梅花詩,南北朝陸凱所作的《贈范曄》就是以梅花傳達友情:“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唐代不少詩人已經(jīng)運用這個意象進行詠梅詩的創(chuàng)作。折梅贈友已成為常用的典故。到了宋代,王安石等人繼承了這一意象:“驛使何時發(fā),憑君寄一枝。”(《梅花》)“殷勤手折遙相贈,不欲花前獨舉觴。。”(《和史誠之謝送張明叔梅臺三種梅花》)梅花成為傳達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表達友情的意象逐步深化、發(fā)展。到了宋朝中期,梅花在詩歌里不僅僅是一個信物,更代表著一種情緒,詩人看到梅花就不由想起遠在他鄉(xiāng)的朋友。蘇軾的《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嶺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來。”張舜民的《舟行湘岸見梅盛開》:“為憐北客飄流遠,偷報東君信息回。香氣輕于新釀熟,襟懷重似故人來。舟中莫問無兼有,急急呼兒覓酒杯。”也有詩人在詠梅詩中抒發(fā)對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如朱松的《飲梅花下贈客》:“且當醉倒此花前,猶勝相思寄愁絕。”詩人有感于世路艱難,抒發(fā)了思鄉(xiāng)卻不得歸的愴痛之感。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們詠梅絕不只是為了描摹梅的物態(tài),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懷、表節(jié)。詠梅詩之不同于一般的詠物詩,是由于詩中報詠之梅已經(jīng)成為詩人心靈的客觀對應物,并賦予其深刻的含義,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獨立高昂的心靈境界。
澗戶④寂無人,紛紛⑤開且落。
【注釋】
① 辛夷塢:藍田輞川(今陜西省藍田縣內(nèi))的風景勝地,位于王維輞川別墅附近。塢,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塊地方。
② 木末芙蓉花:指辛夷。辛夷,落葉喬木。
③ 萼:花萼,花的組成部分之一,包在花瓣外面,花開時托著花瓣。
④ 澗戶:澗口,山溪口。
⑤ 紛紛:也作“絲絲”。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曾官至尚書右丞。王維精通佛學,詩中常蘊含禪理,人稱“詩佛”。維摩詰乃大乘佛教中的一個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以潔凈、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這就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的詩、書、畫都很有名,他也很精通音樂,多才多藝。他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詩、山水詩,還是絕句、律詩,都有膾炙人口的佳篇,其中最能代表他創(chuàng)作特色的是山水田園詩。他的詩空靈淡遠,孟浩然的詩清新自然,二人齊名,合稱“王孟”。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譯文】
枝條頂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綻放出鮮紅的顏色。寂靜的山溝里再沒有別人了,花兒紛紛開放后又片片灑落。
【賞析】
王維晚年因不滿朝政黑暗,先后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和輞川建造別墅,過著亦仕亦隱的生活。這首《辛夷塢》是王維《輞川集》詩二十首之第十八首。這組詩全是五絕,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繪畫小品,從多方面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貌。作者很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美,不僅以細致的筆墨描繪出景物的鮮明形象,還寫出了景物的精神氣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