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7: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彝族的傳統節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云南―云嶺之南,西雙版納、滇池、麗江、大理、香格里拉、玉龍雪山......一個個美麗的自然造化深深吸引著大批大批的國內外游客。
剛一下飛機,步出夜色中的昆明國際機場,頓時感受到“春城”的爽朗,乘車一個多小時即到達武定縣。深夜行車,雖然外面一片漆黑,但是接待工作人員還是向初次來到武定縣的記者介紹沿途的風情,“這里有一個全國之最,中國距離最短的兩個縣:祿勸縣和武定縣,僅距8公里。現在,武定縣還是國家級的貧困縣,看著周邊縣發展富起來,我們心里很是著急啊。”話語中讓記者深切地感受到武定人對家鄉的熱愛,對脫貧致富的渴望。但對于這個時候奔向武定的游客來說,心中更加期待的是感受原汁原味的彝族風情和傳統的火把節。
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中,彝族火把節是最具魅力的節日之一,享有“中國民族風情第一節”、“東方狂歡夜”的美譽。
火把節開幕式的地點設在武定縣白路鄉火把山上。
都說彝族有“會說話就會唱歌,會喝水就會喝酒”的傳統,在2007年春節聯歡晚會開場表演的云南少數民族的酒歌,就源自武定縣。從武定縣到火把山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顛簸的路程本是枯燥無聊,但隨行的彝族工作人員主動教記者學唱彝族的酒歌,昏睡的神經也興奮起來,車廂里沉悶的氣氛也一下子活躍了許多。
伴著飄出車外的“酒歌”,山路兩旁都是穿著傳統服裝的彝族男女,或是騎著摩托車往山上火把節開幕式的地方趕,或是背著孩子的婦女步行上山。聽說在火把節這天,火把山上會停放近萬輛摩托車,就像是一個摩托車展,很是壯觀。
伴著忽晴忽陰的云,山上的氣候涼爽適宜,讓人感覺很舒服。山間的綠樹伴著腳下的紅土,傳統的人文節日也可以與自然這樣的親密接觸,站在3000米高的高原森林,叢林綠野,以及陸續來到開幕式現場身著節日盛裝的少數民族,讓人不由得想起了柏林森林音樂會。同樣是在森林中,每年夏季,德國柏林愛樂樂團都會在柏林郊外的一個森林劇場――“瓦爾德尼森林劇場”舉行演出季的最后一場“柏林森林音樂會”。參加森林音樂會的聽眾不用像到音樂廳那樣西裝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的隨意。人們帶著毛毯、野餐盒來到那里,或躺或坐在劇場中,在夕陽西下時,一邊聽著世界上最著名樂團的精彩演奏,一邊點燃自己帶來的小蠟燭,與家人在燭光下共同品嘗紅酒的香醇,情調格外的別致。只是這里的火把節其中更飽含著彝族人對傳統的信仰與虔誠,對于游客來說,隨意、愜意中享受著文化與自然的和諧。
在山上只是舉辦火把節的開幕式,沒有篝火等活動,但是在山道旁邊還是停了不少的消防車和警察,這些保證了開幕式的安全。
火把節的開幕式不用為“上座率”擔心,感覺滿山遍野都是來參加火把節開幕式的觀眾。開幕式上的節目都是當地彝族人編排的原生態的歌舞。
首先出場的是身著黑衣的畢摩。畢摩是彝語音譯,“畢”為“念經”之意,“摩”為“有知識的長者”,是一種專門替人禮贊、祈禱、祭祀的祭師。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畢摩是整個彝族社會中的知識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
彝族內部還分為黑彝族、白彝族、紅彝族等支系,在彝族歌舞表演中,他們也在展示著各具支系特點的傳統服飾。他們對豐收的慶祝,向上天的祈福,讓在場的人也感受到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開幕式之后的斗雞、斗牛、斗羊和射弩,更是博得了在場觀眾的聲聲叫好。
還記得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千里走單騎》中麗江的長街宴,同在云南,武定的長街宴獨具自己的特色。武定的長街宴十人一組圍成一個圓,坐在鋪著松針的地上,彝族少女端上來的菜肴也很有特色,盆裝的當地放養的豬肉,肥而不膩,還有武定壯雞、黑山羊以及綠色的菌類,伴著地上飄起的松香和武定彝家小鍋酒。似乎森林音樂會上的隨意被“克隆”到了長街宴上,看著一圈圈的團坐的客人,心情和胃口都異常的放松。
夜晚的篝火是火把節的。在稍有平坦的山坡上,一堆堆篝火燃了起來,彝家小伙撥弄著三弦月琴,姑娘們手牽手圍著火堆隨一陣陣弦聲跳了起來,烈烈的火焰躥得老高老高,映紅了年輕人的面孔。在場的客人也會不顧一切地擠進人群,牽起彝家姑娘的手,圍著篝火,跳到天亮。
彝族被稱為火的民族,對火的崇拜貫穿于他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彝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古時又稱回星節)的歷史十分悠久,“對于火的崇拜儀式就是產生火把節的最早根源”。在彝族自治州、縣,火把節是法定民族傳統節日,其熱鬧程度不亞于漢族的春節。火把節,在每年農歷的6月24日27日舉行,這個時候也是彝族農耕比較清閑的時候。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縣位于滇中高原北部,彝族有很多支系,每個支系聚集居住。武定縣的彝族支系比較多,是彝族聚集地之一,不同的是武定縣的不同支系的彝族都居住在一起,因此在武定的火把節能夠看到更多的彝族支系展現自己的服飾、文化等等,對前來參加火把節的游客來說也更加豐富。附近鄉縣如元謀的村民也會趕來參加火把節。武定縣也有著諸多的美譽,“彝族之鄉”、“羅婺之鄉”、“土司文化之鄉”、“牡丹之鄉”、“壯雞之鄉”、“白藥之鄉”、“木紋石之鄉”......
武定縣山區面積廣大,中草藥資源十分豐富,有八百多種中藥材,云南白藥集團在武定縣白路鄉關坡投資建設優質中藥材種源繁育基地。武定縣此次的火把節就以“瑰寶白藥.和諧彝鄉”為主題,與云南白藥集團合辦。
1986年武定縣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武定縣已走出一條通向山外的路。利用東距昆明78公里,南距楚雄160公里,北距四川攀枝花240公里,金沙江航道途經3個鄉,108國道橫貫5個鄉(鎮)的良好交通區位,武定縣加強與外界的經貿往來,從這里運出的木紋石(砂巖)已經銷往國外,有的還落戶北京奧運場館。
在此次采訪過程中,記者遇到了兩位來自新加坡的電視制作人,在這里專門拍攝武定縣彝族火把節。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多信仰的國家,新加坡國家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系列的紀錄片,講述各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比如泰國的潑水節等,收到了不錯的反響。”
為什么選擇彝族的火把節?
“對中國春節太熟悉了,所以這次在中國我們只選定了彝族的火把節,因為火把節很有特點,而武定的火把節讓人感覺原汁原味。我們就以一個彝族歌舞演員和一名組織火把節的官員為兩條線索拍攝,相信在新加坡也會取得不錯的收視率。”
關鍵詞:彝族;火把節;民俗文化;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2-0155-02
一、楚雄彝族火把節概況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彝族主要聚居地,同時還有漢族、傈僳族、苗族及其它少數民族居住。楚雄彝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節日文化博大精深,火把節是其中參與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火把節在彝族地區一直延續,深深扎根于彝族社會,周期性地展現彝族文化形態,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現已成為彝族文化的象征。
(一)關于火把節起源的傳說
很多少數民族節日的來歷都與起源傳說緊密相關。關于火把節的來歷,在楚雄彝族民間有許多美妙動人的傳說故事,類型多樣,各說不一,有滅蟲說、有反土司說、找火源說等。其中流傳最多的是“喜鵲姑娘”的故事。傳說在古老的羅武山寨,有一個名喜鵲的姑娘,與阿龍哥相愛。喜鵲姑娘美麗動人,十六歲時十二個部落頭人的兒子都派人獻彩禮提親,并且威脅答應,否則就要血洗山寨,喜鵲姑娘心里極其不愿,但還是答應了。她為保山寨安全,在六月二十四日相親的山頭上悲痛地看了阿龍哥一眼后便縱身跳入火大火中,阿龍哥也隨之躍入火中。從那以后,人們為了紀念喜鵲姑娘和阿龍哥,過起了火把節。在臘魯支系的彝族中至今還流傳著另外一個故事,說很早以前,人間沒有火,有一個叫者洛的人通鳥獸語言,他與老虎、蛇、扎布鳥相約到天上去找火種。結果老虎和蛇都吃了火虧,失敗了,只有扎布鳥從天神那里偷聽到了火種的出處,又回到人間,找來了鐵片、石片、火草等物,得到了火源。于是人們高舉火炬,狂歡起舞,慶賀人類有了火種。據說這天正好是六月二十四日,此后每年是日都舉行慶賀盛會。舉著火把跳舞祭祀火神,仍然是今天火把節的中心事象。無論哪種類型傳說,追溯其文化淵源,都與彝族先民的火崇拜有關。
(二)楚雄彝族火把節習俗
火把節是流傳在楚雄地區隆重的傳統民俗節日活動,是彝族人民的年節,于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舉行,節日時間長短不一。節日期間,節日活動中都要燃篝火歌舞,舉火把游田地,具體內容和形式各地、各支系不盡相同。
在民間,大多數地方節日過三天。彝家村寨歡慶祝福、一派喜氣,鄰近的村寨約定地點舉行節日慶祝儀式。節日當天,彝家人以事先準備好的用松樹做成的火把,分別向家堂、家人、灶房、畜廄、家門、田間地頭祭祀,各處撒一把火把,祝福家人平安、家畜興旺,祈求驅害除蟲、五谷豐登。之后,走親訪友,村鄰串門、相互祝福,家家戶戶殺雞宰羊、合家歡宴。夜晚,火把通明,人們歡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歡度節日。第二、三天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如集體游樂、斗牛、摔跤、打磨擔秋、唱歌跳舞等慶祝節日,有的持續數日。節日期間,除莊重的祭祀活動和熱烈的歌舞、文體活動外,彝家人還烹飪美味佳肴,邀約親朋好友聚飲,唱酒歌、歡慶自己美好的節日。席間,有卜卦的習俗。席畢,大家圍坐在火塘邊,老人給小孩唱古歌(講述彝族的歷史)。彝族青年男女則會成雙成對出現在篝火旁、松樹林中、姑娘房里談情說愛。
少數地方節日過三天以上,有的地方還進行地方特色的歌舞表演。雙柏縣羅武支系的彝族,火把節從從農歷六月二十三開始至二十七日結束。雙柏縣法小麥地沖一帶的彝族,火把節還要跳源于彝族原始的虎崇拜的“老虎笙”,場面壯觀熱鬧。祿豐高峰地區的彝族,火把節從六月二十日開始二十七日。永仁涼山的彝族,火把節別具風格,從六月二十四日下午人們吹響牛角號開始,開展對唱、歌舞、跳腳、摔跤、賽馬、射弩、打秋千等活動,一直到六月二十九日才結束。武定一帶的彝族納蘇支系過火把節還有斗牛、摔跤、打磨擔秋等活動。元謀小涼山一帶彝族的火把節要唱《掌火歌》、《贊火歌》、《沖門歌》等。
此外,在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楚雄市鹿城,作為地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方面保留著火把節傳統習俗,另一方面向著民族文化經濟方向發展。近些年來,由政府搭臺,除舉辦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還舉辦盛大的經貿活動。每年的火把節異彩紛呈,盛況迭起,各地各族的人們從四面八方潮涌而來,慶祝節日,匯集在一起成為歡樂的海洋。街頭紅燈籠高掛,彩旗飄揚,車水馬龍,街商賈云集,攤點密布。白天舉辦民族體育活動、民族民間文藝調演、科技展覽等。群眾性的跳歌、跌腳、群情歡暢,歌聲此起彼伏,通宵達旦,歷數日而不衰。夜晚彩燈齊放、火把通明,禮花四濺,人如潮涌,火如游龍,人們如癡如醉,感受“火把之夜”的歡樂,沉侵在歡歌笑語中。在政府主導下,從弘揚民族文化,加快地方經濟建設的角度出發,將火把節作為集中展示彝族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濃郁風情、經貿交流的平臺。古老的節門是民族團結的盛會,也是搞活民族文化經濟的舞臺。
二、楚雄彝族火把節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
火把節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祭祀、祈福、驅邪除惡、探親訪友、聽老人唱古歌(講述歷史)、賽裝、對歌、跳腳、摔跤、斗牛、磨擔秋等。集中、多樣、突出其表現出楚雄彝族的文學、民歌、舞蹈、音樂、服飾、民間手工藝、飲食等文化形態,是彝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博物展示會,涵蓋了楚雄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兼具有宗教、農事、紀念性、商貿性、文化游樂、慶賀性、生活社交類節日特點的文化活動事項,是彝族民間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突出地表現出楚雄彝族文化特點。
文學:種類齊全,內容異彩紛呈,文化內涵深厚。在楚雄彝族火把節活動中,祈祭火神是重要的內容,在祭祀儀式中,人們念念有詞,祈求愿望,千余年的傳承和發展,形成內容大體統一、豐富的口頭文學。此外,彝族人說唱祖先的業績、歌頌堅貞不渝的愛情、講述動人的故事和民族的歷史。在唱詞中一遍遍提起那些寫成文字的彝族史詩、故事,追憶史詩中講述的光輝歲月與美好情境。彝族詩歌內容豐富、意蘊深厚,如有史詩性質的《梅葛》、《查母》、《吱咪恰》,民間敘事長詩《阿魯舉熱》、《龍王四姑娘》、《阿谷鳥》、《賽玻嫫》、《雪娥養雀》、《門咪間扎節》等,還有數以千計萬計的民間故事、民歌、歌謠。這些文學內容異彩紛呈,同時又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彝族人民的精神財富,是一筆寶貴文化遺產,依托火把節得到傳承。
民歌:彝族人民喜歌善舞,火把節期間,歌不停、舞不斷,彝族優秀的傳統歌舞在節日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彝族民歌根據其演唱風格和內容的不同,可分為習俗歌,創世歌、敘事古歌,祭祀歌,酒歌等。習俗歌是民族風俗習慣的反映,主要在年節、起房蓋屋、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中演唱,有《青棚調》、《左腳調》等曲調。祭祀歌是以彝文文獻形式出現的畢摩經文,它們的唱誦者是畢摩,其內容容量較大,如《找火種》、《祭火神》、《祭五谷神》等。酒歌在彝族接待客人、歡慶飲宴時唱。優美動聽的歌唱還有《阿蘇找》、《阿乖佬》、《江迤調》、《咕遮》等在節日中,人們盡情歡唱各種民歌,即興抒懷,充分展現出彝族獨具魅力的豐富藝術資源。從中充分表現出彝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直爽、智慧的民族性格。
樂器:流傳至今主要的彝族樂器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吹、拉、彈、打四類共十八種。吹管樂器有笛嚕、小悶笛、葫蘆笙、嗩吶、大號、筒子、羊角號、牛角號、樹葉等;弦樂器有小二胡;彈撥樂器有月琴、大三弦、小三弦、響篾等;打擊樂器有羊皮鼓、牛皮鼓、法鈴、師刀等。
各種樂器在楚雄彝族各支系地區均有分布,這些樂器在演奏中基本上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應用宮、商、角、、羽等多種調式,一個樂段內多應用調式的交替,并經常出現滑音,裝飾音和顫音,有的還需應用循環換氣法進行演奏,使之富有柔和的特點。
舞蹈:主要有大三弦舞、葫蘆笙舞、跳笙、左腳舞、大刀舞和祭祀舞蹈等。大三弦舞是楚雄轄區內流傳最古老的一種彝族舞蹈,通常是圍火成環而舞,它以笛嚕吹奏作引領、大三弦伴奏配合主旋律。蘆笙舞形體動作原始古樸、粗獷豪放,伴奏樂器為葫蘆笙。跳笙的伴奏樂器為月琴和竹笛。左腳舞,被現代人們稱為彝族“的高”,伴奏樂器主要是月琴和小二胡。祭祀舞是楚雄彝族為祈求豐年,村寨平安,祭祀天地、祖先、亡靈的舞蹈。
服飾:在彝族火把節盛大的節日期間,人們紛紛穿上節日的盛裝,從各個地方紛至沓來,形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節日中還有賽裝、穿花衣表演,從中可以欣賞彝族服飾的絢麗多姿。楚雄彝族服飾主要由帽、上衣、坎肩、圍腰、披風、背披、腰帶、長裙、短裙、圍裙、長褲、腿套、鞋、飄帶、挎包、兜肚以及銀制的耳環、耳墜、手鐲、戒指及少量的玉器等飾物組成。
民間手工藝:在楚雄彝族火把節中,有許多彝族傳統的精美手工藝品展賣,有各種泥塑、泥雕、竹編、竹木雕器、木偶、紙扎、彩扎、剪紙、布藝、剪紙、銀飾和刺繡品等,應有盡有,琳瑯滿目。的這些工藝品形式各異,種類眾多,制作精湛,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其中雕刻、漆器、彝族剪紙、刺繡和繪畫最為典型。這些工藝品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并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而且實用性強,歷來深受彝族人民的喜愛。在節日期間,人們紛紛購買,將它帶回家中,作為禮物贈送給親朋好友。
飲食:火把節期間,也是一年飲食最豐盛的節日,雖然楚雄各地彝族關于火把節的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有所不同,但一戶人、一村人做出最好的飯菜,合家共宴、全村共宴或邀請四方親朋好友、賓客共宴的習俗卻是普遍的。楚雄彝族由于居住環境的原因,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俗,動物類食物主要有豬、羊、牛、雞、昆蟲;植物類食物主要以野生菌類、植物花、葉為主,主食有大米、包谷、小麥、洋芋、蕎等。制作方法有燒、炸、蒸、煮、腌、舂、剁等。飲品主要有小灶米酒,火罐酒、茶,南瓜、芭蕉、蕎等均能制成甜酒。楚雄彝族的食譜有很多,如羊八碗、炒核桃花、干炸芭蕉心、蕎粑粑、泡椿、玉米飯、涼拌芭蕉、豬肉煮伏苓、水芹菜、涼拌樹花、豆腐腸、魚心草、煮野山藥、菌類、蛙類、涼拌青剌頭、涼拌羅漢松枝頭、炒皂角牙等等。
總之,火把節自身有著極強的藝術形式,圍繞著火為中心信仰而展開的舞蹈、音樂、文學、飲食、服飾等藝術內涵與形式,拓展豐富了彝族火把節所涉及藝術的多樣性,及節日自身的飽滿性,也充分體現了火把節在彝族生活中的重要意義。而作為民族文化的發掘,保護,創新來看,火把節中的每一種藝術形式都可能成為研究對象,都可能成為文化創新的源泉而存在,因此火把節中的民俗文化形式研究,對民族文化的發展與演繹,作用重大。
參考文獻:
[1]施惟達、段炳昌等.云南民族文化概說[M].云南: 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2]張文勛、施惟達、張勝兵、黃澤.民族文化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跳公節,又名跳弓節,是那坡縣彝族村寨的傳統節日,主要分布在城廂鎮的達臘、念畢、者祥三個屯和下華公社的坡伍屯,為期三天。傳說是有一位彝族的祖先,曾率領彝人在保衛疆土的戰斗中被敵人圍困在大山竹林中,情況十分危急。后他們依靠全族人的智慧,以竹子弓箭,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奮起反擊,獲得大勝。當凱旋時,族人的熱烈慶賀,演變成跳公節,被后人沿襲為俗,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
跳公節,彝語稱為“嘈契”,意為“跳弓舞”,也稱“孔夠”,意為“快快樂樂,祈禱祝福”。跳弓節是那坡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各個村屯過節的具體日期雖不盡相同,一般都在每年農歷四月上、中旬舉行。每逢農歷四月初十為那坡達臘白彝族同胞的盛節——跳弓節。
據說,古時候,白彝族在與外來侵略者的抵抗戰斗中彈盡糧絕,迫使退進懸崖陡壁中讓敵軍無法進攻的一片茂密金竹林,敵軍只好封住所有路口,以此困死白彝族人。可是,在緊急關頭,白彝族人急中生智,利用身邊的金竹子,制成各種氣鏢、長矛、弓箭等兵器,挖竹筍充饑,養精蓄銳,伺機突圍。時過三天三夜,在敵軍放松警惕時,白彝族人突然出擊,擊退了敵軍,獲得勝利。于是,白彝族人認為是金竹林挽救了他們的民族。從此以后,金竹便成為白彝族人最神圣的吉祥物。
故此,每年農歷四月是竹子生長最茂盛的季節,也是白彝族同胞最歡慶的日子,全族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拿著竹制兵器、吹起蘆笙、敲起銅鼓,圍著金竹載歌載舞以紀念前輩的豐功偉績和深表對竹子的敬意。
跳弓節的活動內容極為豐富多彩,而以祭神和歌舞為主,整個節日活動要舉行三天才能結束。第一天,先祭祀祖先和天地眾神。祭完神后,人們集中到村寨場坪跳集體舞,表現以前慶祝勝利歸來的場面,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第二天晚上,人們又到各家各戶去跳,互祝和平生活。在兩天的跳舞過程中,還不時穿插具有特定內容和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動。
第三天是做“三朝”,主題是上坡祭山,祭山結束后,來參加節日活動的客人要立即離去,否則便被視為不友好。等客人走完,全村男女凡能干活的都得于當天下地干一門活路,表示人勤神佑,今年定將獲得好收成。
歡慶節日的彝族,殺豬宰鴨,身著民族服裝,踏起彝族獨特的舞步,吹起自制的葫蘆絲,擊起古老的銅鼓,張張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快樂。跳弓節在舞蹈、樂器、服飾等方面都顯出濃郁的古色古香的民族風情。
云南傣族的“潑水節”遠近聞名,在我們東莞的東坑也有一個特別的民間傳統節日,全鎮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紛紛走上街頭,互相潑水、射水作樂,以祈求一年的好運,這就是當地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的“賣身節”(也稱“射水節”、“歡樂節”)。
“賣身節”歷經數百年而不衰,隨著時代的變遷,“賣身節”漸漸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但人們依然保留了這天前往鎮上趕集的傳統。解放初期,人們又稱“賣身節”為“翻身節”,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賣身節”演變成了“射水節”和“歡樂節”。
為了慶祝節日的到來,我鎮在開幕活動中舉行了一系列表演巡游節目.有石排的醒獅表演,樟木頭的麒麟隊,還有出色的雜技團表演等等,在幾十支特色方隊巡游中,有苗寨、維寨、彝族等服飾鮮艷、特色迥異的民族舞蹈,有滑稽可笑的小丑高蹺特技表演……驚險精彩的轉碟、登人等雜技絕活讓人禁不住摒住了呼吸,小演員們氣定神閑的吳川飄色表演讓人大開眼界,麒麟、醒獅狂舞,更是把喜慶的氣氛烘托得淋漓盡致。
賣身節的開幕式結束后,潑水活動正式開始.大街上,男男女女們穿著雨衣,手持水槍對射。晶瑩水花、紛飛四濺。誰都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有一股福水飛臨而降。沒有人嗔怪,因為那水是“福運”的使者。靚女們經常是福水集聚的目標,而無處躲避。辛勞的外來打工者們一年到頭難得放松,這一天,大家就在廠門口展開射水激戰,快樂隨著水花一起濺落在每個人的臉上、身上。
整個東坑鎮彩旗招展,人山人海,歡聲笑語,人們不斷潑水射水,呈現一派熱烈歡快的氣氛。
“賣身節”這一民間傳統節日煥發了勃勃生機,傳統文化活動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使這個傳統節日增添新意,發揚光大。
火的節日
推薦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回節",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說。火把節的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斗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范《滇系》,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并吞另五詔,將會五詔于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后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斗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并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火把節"也是白族的一個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會舉行預祝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當晚,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游行一周,捕滅蟲害。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劃船、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藝活動。
樂茜 哇,好多人,好熱鬧啊!
樂茜媽 嗯,過春節大家都喜歡湊熱鬧。
快比爸 元宵燈會是春節的一個盛大的活動哦。
樂茜媽 春節是我國漢族的農歷新年,也稱“過年”。
樂茜 春節的活動有不少啊!
快比爸 對呀。我們來看看過年都有哪些活動吧。
樂茜媽 中國民間的過年,實際從臘月的初八就開始了。從這天到歲末都是大年的前奏,俗稱“小年”。
快比 原來“小年”這么長啊。
快比爸 小年都是為過年做各方面的準備,比如:貼春聯、貼窗花、辦年貨等。
樂茜 嘿,貼了春聯、窗花和年畫才有過年的氣氛呢。
樂茜媽 春節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忙著辦年貨,為過年采購美食和生活用品等。
樂茜 辦年貨時大家都出動,好熱鬧呢。
快比爸 除夕夜,一家人會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吃年夜飯是每個家庭最重視的內容,是合家歡聚慶團圓的象征。
快比 哈哈,年夜飯最豐盛了。
樂茜媽 過年還會做很多富有特色的小吃,這些小吃還有很好的寓意。比如:包餃子,餃子又名“交子”,是新舊交替之意;做湯圓,湯圓寓意團團圓圓;蒸年糕,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樂茜 嗯,這些東西都很好吃哦!
第24頁
快比 過年之前的活動就有這么多了,到了過年的時候就更加熱鬧了。
快比爸 對啊,大年初一一到,人們便開始涌入迎春的狂歡熱潮中去。從正月初一開始,晚輩先給長輩拜年,然后到親朋好友家登門拜年。
樂茜 拜年長輩還會派紅包給我們呢。
樂茜媽 全國各地的迎春活動各具特色,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快比 好啊!
快比爸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耍龍燈和舞獅一起為新春增添歡樂的氣氛。
樂茜 哇,舞龍舞獅真好看啊!
樂茜媽 新春廟會是很具特色的新春傳統風俗哦。廟會上有跑旱船、踩高蹺等表演,還有地方小吃。
樂茜 廟會好熱鬧啊。
快比爸 還有正月十五的鬧元宵,到處張燈結彩,元宵花燈節等活動都很受大家的歡迎。
快比 過年有好多節目,真開心!
快比爸 很多少數民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也有些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新年呢。
樂茜媽 對呀。比如,藏族的新年是按藏歷推算出來的。新年里穿著節日服裝的藏族人互相拜年,見面要恭祝吉祥如意;他們還會到附近的寺廟朝佛,或成群結隊地上街唱歌跳舞,或到親友家去做客。
快比 過年都是熱熱鬧鬧的。
快比爸 苗族的“苗年”是苗族傳統節日,每到陰歷十月,五谷入倉的苗家山寨一片歡騰,蘆笙聲、銅鼓聲、酒歌聲,此起彼伏。苗族的新年就在這聲震山谷的歡樂聲中開始了。
樂茜 苗族的服裝頭飾真漂亮啊。
樂茜媽 傣族的新年也是潑水節,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傣歷四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后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
快比 哈哈,潑水節就是新年呀,真好玩!
快比爸 還有,彝族新年是彝族民間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家人團聚走親訪友的時機,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舉行。舉辦各種娛樂活動,盡情地唱歌跳舞,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彝族年一般在秋收后的彝歷兔月,即農歷十月,具體日期由當地懂歷法的長者或畢摩推算、選擇而定。按傳統彝歷,選擇猴日和虎日最佳,忌豬日和龍日。
歡歡喜喜過新年
金色的秋末冬初,莊稼收了,雞大了,豬肥了,牛羊壯了,人閑了,彝家山寨過年的日子到了。
擇定吉日后,山寨一片繁忙景象,人們歡歡喜喜地準備年貨:上等的食用米、祭奉用的蕎面和燕麥粉,特制的鮮酸菜、青菜、白菜。不但要備足一年燒的柴火、過年需要的各種香料作料,還要為全家縫制新衣、編織各種草墊、推豆花、打掃室內室外衛生、清洗衣物和餐具。
“庫什”前一天,家人團聚,家家準備殺豬、殺雞、煮豆腐,除舊迎新、迎祖靈。
彝族年一般為三天,家中的火塘要燒上三天三夜。
第一天叫“庫什”,即正式過年。清晨全寨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前燃起熊熊大火,讓裊裊濃煙代表全家祈求來年五谷豐登,敬請祖先的靈魂回來與子孫后代共度佳節。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的盛裝,婦女們忙著煮飯、做蕎粑,漢子們則集中起來,簇擁著“翁色爾古”(殺豬能手),從寨子中輩分最高的長輩家開始,一家一家逐戶宰殺年豬。經過特定的祭祀儀式后,一家人才開始吃年飯。
第二天是“多博”(盡情歡樂),這是彝族年的。孩子們帶上自家的砣砣肉、蕎麥粑等食物到野外進行集體野餐活動;青年男女身著節日盛裝歡聚一堂,姑娘們吹起動人的口弦,奏響悅耳的月琴,唱著歡樂的歌兒,在弦聲、琴聲、歌聲中,少男少女們跳起歡快的“鍋莊”,舉行各種體育、娛樂活動。
第三天為“阿甫博基”(送祖歸天)。人們凌晨雞叫起床,煮好祭品,做好炒面,敬上食鹽,家中的篾笆里擺滿各種各樣的佳肴,男主人念著送別的祭詞,祈求神祖保佑全家幸福安康,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歡送儀式越早越好,好讓祖先的靈魂早上路、早平安。
高高興興殺年豬
彝族年特別講究吃。彝族殺年豬十分講究,年豬一般要喂養一年,越肥越好。經過臘制后豬膘越肥越厚,就表示主人越勤勞,是富裕的象征。
殺豬一般從德高望重的長輩家開始,要舉行簡短的儀式,而且不能用白毛豬、短尾豬、紅嘴豬和老母豬過年,否則祭祖不利。平日里亂殺生、手腳不干凈的人不能參與殺年豬。殺豬前,先斟酒敬祖先、敬“翁色爾古”。年豬殺死后,各家各戶在院中架上金黃的蕨蒺草,用明火邊燒邊用刀除去毛和灰塵,直到豬皮呈金黃,洗凈后先取出膽、脾、肺、膀胱觀看當年是否吉利,再取肝、腰在火塘中燒熟,由男主人恭恭敬敬地端到祖先靈位前,口中念念有詞地開始祭祖。家人忙著在蔑席上砍肉、剁骨,把豬肉砍成3寸見方的肉塊,待鍋中的水沸騰后放入,開鍋20分鐘左右撈起,加入各種調料拌勻,在簸箕中上下簸動,就成了香嫩可口、風味獨特的彝家砣砣肉。剩余的豬肉就由婦女們裝香腸,漢子們制臘肉。
熱熱鬧鬧拜新年
“庫什沙”(拜年)是彝族過年的一大內容。彝族過年期間,不分種族、主客,各家各戶都要外出向親友、長輩拜年。各山寨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只見山間小路上、柏油馬路中趕馬的、背背簍的、提竹籃的、挎口袋的人絡繹不絕。年幼的到長輩家拜年,弟妹到兄姐家拜年,出嫁的女兒帶著女婿、有家的兒子領著媳婦回家拜年,親朋好友們偕老扶幼也加入到拜年的隊伍中……拜年者人人身著五彩盛裝,個個臉上喜氣洋洋。每到一家都爭著唱豐收歌,說祝福詞,送拜年禮,主人熱情地端上美酒,拿出佳肴款待來客,其情其景令人難忘。
彝族年期間,無論你是本地人還是外鄉人,無論你是拜年者還是觀光者,只要你走進熱情好客的彝家,你就成了上等賓客,迎接你的有一張張熱情的笑臉、一碗碗香醇的美酒、一盆盆風味獨特的砣砣肉,還有香辣的辣子雞、清香的連渣菜、可口的彝家凍肉和綠色食品蕎面粑……
神神秘秘談崇拜
彝族年作為彝族的傳統節日,在宗教文化方面有許許多多不成文的規定,至今仍保留著不少的古老習俗:彝族年的吉日要嚴格按彝歷擇定;過年供奉祖先的食品和年貨要專門準備,柴、米、酒、菜一定要新的;殺年豬時不能讓貓沾上血跡;過年的三天三夜,火塘里的火不能熄滅,夫妻不能吵嘴打架……在這些形形的規定中,祭祀祖先是必不可少的,顯得格外重要。
彝族年祭祖是彝族傳統,他們尊敬老人、崇拜祖先,因此祭祖的風俗歷經數載延續至今。他們認為家人的幸福安康、來年的風調雨順、子孫的繁衍興旺全靠祖先靈魂保佑。因此,過年前一天,一定要燒大火,用濃煙請祖先靈魂回家過年;過年的第一天早上,要殺一只雞祭祀祖先;殺年豬時,人不能先吃,首先要取些豬肉和內臟燒熟后祭祖后人們才能開懷飽食;還要觀豬肝、肺、膽、脾、膀胱以卜“財喜”、“來運”;為過年準備的美酒,沒有祭祖前誰也不準開壇飲用;第一餐年飯,也規定必須先敬祖后食用;過完年,要舉行隆重的送祖歸天儀式;就是“庫九”(類似春節的元宵節)日子的選定也嚴格按彝歷進行,必須是年后的第五天或第七天,以單數依次類推,一般不超過半個月,屆時將豬頭砍成砣砣煮熟,告訴祖先年已過完。這樣彝族年才算真正過完。
從民族源流學研究來看,西南地區早在舊石器時代便有土著居民生存,現在彝藏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屬于古代氐羌系統民族的分支,其在歷史時期有一個從北向南的遷徙過程,故其民族形成沿橫斷山脈縱列河谷從北向南分布的特點。這與彝族從地理上的分布特點極為吻合。從我國現存最大的川南彝族聚居區來看,他們主要聚居于今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樂山市馬邊、峨邊彝族自治縣,以及瀘州市古藺縣、敘永縣一些彝族小聚居地。“其所居,崖險箐深。”關于彝族居住環境的險峻,《兩朝平攘錄?都蠻》有所描繪:“地界川貴,險據萬山,三面阻夷,其窟穴為九絲,山形盤礴岪郁。上修廣可容萬灶而四嵎峭崖,崇巒壁立。外限深箐,為蠻中天險(或云昔人以絲從高阜圍之,九兩方匝,故得名)。其外東北為雞冠嶺、都都寨、凌霄峰三岡,皆峻壁數千仞。拔地而起,旁僅窄逕。行不得列騎,中間隴坂幽筱,虺蟠蜿引,鑿空而后可度。三山鼎立,為九絲外障。入九絲所必由,令人守其上,則十萬之眾,勢難飛越。輿地約四五百里,而連屬者二省,切近者七邑。”由此可見一斑。現存涼山彝族聚居區涼山山脈由東而西,北起大渡河,南及金沙江,海拔約300~5959米,地表高差懸殊,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水系將大涼山脈分割為條狀,向南展布,從而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高山峽谷。[而瀘州古藺、敘永彝族主要聚居區,位于川、滇、黔三省結合部赤水河流域上游四川盆地南沿向云貴高原抬高地帶,史稱夜郎、烏蒙、茫部地區,海拔約800~1700米的高寒山區。可見,川南彝族整體生活環境十分惡劣。高山險水的自然生態環境和長期的狩獵及山地農耕生活使川南彝民養成了強悍的性格。而高山深谷、四周閉塞,又使他們較長時間保留了遠古民族豁達善舞的風尚。古人云:詩以言志,歌以傳聲,舞以動容,樂以擊節。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生存環境如何改變,彝族先民始終不渝地保存著本民族賴以生存的文化,并不斷自覺支撐著族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認同,彝族民間音樂成為川南地區彝族文化上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川南彝族音樂文化的歷史文化背景
為了厘清川南彝族音樂的歷史文化背景,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彝族的遷徙發展史,因為川南彝族作為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其歷史和彝族的發展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關于彝族族源說,目前主要有“北來說”和“云南土著說”兩種。“北來說”認為,彝族是古氐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各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云南土著說”則認為,云南自古便是彝族先民的發祥地,今四川、云南、貴州、廣西和境外各地彝族皆發源于云南的土著居民。但學術界最為公認和流行的是“彝族源于古羌人”按“北下”遷移這一學說。氐、羌民族的歷史十分悠久,在商代就已屢見于史冊。《詩經?商頌?殷武》:“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獻和考古資料證實,氐羌先民早在史前到戰國秦漢時期,從中國西部高原經松潘草地到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又沿岷江和大渡河(其后轉安寧河)河谷南下,而達云南的魯甸、昭通、昆明、大理及貴州畢節等地,通向西南的廣大地區。關于這一說法,古文獻《后漢書?西羌傳》上有羌人南遷的較早記載:“羌無戈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兵臨渭首,滅狄獂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羌絕跡,不復交通。其后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牦牛種,越嶲羌是也;或為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獨留湟中。”其中“旄牛種,越嶲羌”,就是彝語支各族的先民。彝族先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沿大渡河及安寧河至滇東、黔西及昆明一帶,最后在滇、川、黔、桂定居下來,完成了游牧到農業定居的轉變。長期從事西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的藍勇先生用體質人類學和語言學的研究結論,結合考古學和現代人類學的資料去分析民族源流及其民族文化,探索其民族源流的地理特征,也認為彝族的遺傳位置在中國西北的北部地區,民族確有從北向南遷移過程,屬藏緬語族,是古氐羌系族后裔。且從現在對彝族體質人類學、遺傳拓撲學的研究表明,彝族中存在“黑彝”和“白彝”之分,從體質特征上講,“黑彝”更有明顯的西北亞人種特征,而歷史上“黑彝”多以奴隸主的身份出現,可能就是彝族最早的主休民族核心,而“白彝”可能是后來的遷徙過程中融合進去的。川南彝族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支撐。從其族源及遷徒發展來看,無論生活環境如何變遷,抑或與漢、藏、回、蒙古、苗、傈僳、納西、布依、傣、壯族等多民族雜居,雖不同的信仰、文化歷經碰撞、融合,但彝族獨特的文化最終得以發展。一代代川南彝民以音樂這一獨特的藝術語言,或口口相傳先民遷徙的足跡,或頌揚彝民的勤勞勇敢,或表現勞動的五谷豐登,或聆聽生活的酸甜苦辣,或反映歷史傳說,或象征幸福愛情,用以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心中的喜怒哀樂。
二、川南彝族音樂的民俗文化背景
彝族音樂文化的最原始的源流在于娛民娛情。彝族音樂文化非常發達。彝族人民繼承了古氐羌人能歌善舞傳統,將音樂文化藝術滲透到了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早在遠古時期,因對自然界認識的局限性,彝族人尤其信奉天神,認為一切皆為神的意旨,是不可違也不可戰勝的。因此,凡是人所不能之事都交由天神來裁決,久而久之,逐漸固化為彝民族傳統習俗,即今天依然盛行于彝民族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各種祭祀、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生期滿月、修房造屋等慶典活動。在原始的祭祀天神活動中,彝民族早期的舞蹈、音樂也應運而生,隨著生產實踐的不斷深入,這些舞蹈、音樂最終固化下來,成為各種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并漸具彝民族特色。彝諺云:“唱歌有三種,一是高興時唱、一是悲傷時、死人時唱,一是在山上放牧時唱”;“調子有三種,一是沙居(高興),一是煞舉(悲傷、憂愁),一是尼布嘿布合(禽獸雀鳥叫)”。無論是在勞動間隙,還是在過年過節以及婚喪嫁娶等重大日子,彝族群眾都要以歡快樸實且又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歌舞來抒感,自我娛樂。彝族的主要節日是火把節和彝歷年,這是彝族最隆重而又最富特色的傳統節日。每逢彝歷年,除了殺年豬、敬祖靈,彝民們的主要活動就是狂歡。人們相互邀約,成群結隊地串門喝年酒,彈月琴、唱年歌,這家喝,那家鬧,盡情歡娛。姑娘們流蜜的口弦琴音撩撥著一顆顆火熱的心,令人動容;青年男女們傾情對歌令阿哥們傾心,讓阿妹們醉心;男人們“支依博”(即串家串戶地喝酒),邊飲邊歌,氐羌族系豪放血統展現無余。同樣,一年一度的火把節,是彝人的狂歡節,也是中國的狂歡節。它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節日風情,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慕名而來。節日期間,有斗牛、斗羊、賽馬、摔跤、選美等彝族傳統文娛活動,人們穿上節日盛裝聚集于火把場,載歌載舞,盡情狂歡,熱鬧非凡。彝族傳統文化,尤其是音樂文化被演繹得淋漓盡致。此外,在其他場合,彝族音樂文化也多有表現。聚居于瀘州敘永咪蘇壩及周邊地區的彝族,但凡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生期滿月、修房造屋,甚至小孩剃毛頭等,請嗩吶匠吹奏是必不可少的,往往一個生產、生活的活動現場,根據親友情況,可能會出現一對或若干對嗩吶鬧場,人們通過音樂形式傳遞祝福與吉祥,反映了彝族古代生活文明。
三、結語
彝族音樂與其民族一樣歷史悠久,是彝 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的文化積淀,它已完全融入彝族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與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豐富和活躍彝族人民精神生活中,起到了積極的教化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深遠意義。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彝族人民生活聚居區連同它古樸獨特的民族文化日益受到世人青睞,眾多中外游客慕名而來。在旅游發展大潮中,如何既保護好彝族優秀文化遺產與優美生態環境,又展示好彝族民俗文化和音樂文化魅力,正考驗著當地各級政府。
瀾滄江─湄公河是世界第六大河,這條大河流經的地域范圍被稱為大湄公河次區域,即以瀾滄江─湄公河為紐帶,由中國云南、中國廣西、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共同組成的地區。湄公河在中國境內被稱為瀾滄江,流經青海、、云南,這里資源豐富、民族眾多。各民族的節日慶典活動異彩紛呈,其中的體育項目也是各具特色。
一、青海節慶體育的特征
青海省地處中國西北,地域廣闊,節日民俗文化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新春伊始,青海少數民族與漢族群眾一起過農歷的春節,或根據物候節、太陽的運行規律等確定本民族的新年。如從藏歷正月初二起,藏族同胞開始搭臺演藏戲,跳鍋莊舞,舉行賽馬、賽牦牛、角力、射箭、拔河等活動。蒙古族崇尚白色,以正月為白月,稱新年為白節。除夕夜之后,男人下蒙古棋,婦女兒童玩羊骨拐或縱情歌舞。此外還要舉行賽馬,包括馬上角力、打靶、刁羊,以及摔跤、拔河、蕩秋千等體育活動。
農事生產的節慶活動是族民歡慶豐收,或預祝來年更加幸福的傳統節日,望果節就是一個藏族祈禱豐收的節日。每逢節日來臨,藏族同胞身著盛裝,抬著用青稞、麥穗扎成的豐收塔,敲鑼打鼓,邊唱邊轉地頭,然后涌向樹林,飲酒、歌舞、賽馬、射箭,以預祝豐收。
二、節慶體育的特征
許多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往往源于某一農時節令或某一宗教活動,開展這一活動,常常是對這一民族傳統習俗的沿襲,或是對某一人物的紀念。因此,許多項目本身既含有宗教意義,又是宗教活動和節日慶典的重要內容,與風俗習慣緊密相連,通過風俗習慣的沿襲而流傳發展。
藏族的“轉山”本身就是一種宗教活動,是轉山節的主要內容。最初源于大寺院喇嘛教的僧人們,晨后之時,必繞寺院步行一周,為日常功課。四周附近虔誠的信徒們也是如此,后來逐漸被更多的人接受。藏族、羌族都有的“鍋莊”,原先也是一種宗教活動中的跳神舞,后來演變為一種聚會娛樂的運動,成為羌族羌歷年、藏族轉山節等節日的重要內容。
宗教祭祀對每個民族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活動,氣氛及其熱烈。正月二十三藏歷新年,是最大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拉薩要舉辦各種活動,有從色拉寺東麓到布達拉宮后面長約15公里的賽馬,有幼童跣足從布達拉宮到拉薩東長約15公里的賽跑,有角力、舉重、射箭比賽和飛繩戲、翻竿戲表演,還有以求佛祖保佑的“朝山節”等宗教性質的節日活動,都融合了體育活動的內容。
三、云南節慶體育的特征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云南各民族節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農事節日常和祭谷神、禳災、祈豐收等活動相聯系,這些節日大都有固定的時間,有的則因時因事而定,即根據當地農事安排,在谷物成熟期間選擇節日時間,活動日期三五日不等。如“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等西南少數民族重要的農事節日。現在宗教活動大為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如歌舞、斗牛、摔跤等。
彝族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割大草”節時,要跳鈴鐺舞。相傳很久以前,彝族祖先為了民族利益,率眾反抗官府的殘酷壓迫而英勇獻身,后人為了悼念民族英雄,開展了此項活動。
傣族的賽龍舟于每年的潑水節舉行,這項活動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傣族的龍舟與內地有很大差異,它是用木頭制成,長約40米,寬1米,兩頭尖尖地翹起,每船50人,分兩排坐定。比賽時,一人敲鑼指揮,賽手們按鼓聲節奏劃槳前進,你追我趕,兩岸加油生不斷,賽場一片歡騰。
四、廣西節慶體育的特征
壯族的“三月三”節,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廣西壯族地區都要舉行歌圩。這天,青年男女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圩場,三五成群相互對歌,充分反映了壯族人們的聰明才智,之后,男女青年還開展拋接繡球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眾多的民族節日中,有些是直接用單項傳統體育項目命名的,如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要舉行體育盛會“陀螺節”,從除夕前兩天開始到正月十六結束,歷時半個多月。節日期間,村寨熱鬧非凡,比賽方法各式各樣,獲勝者冠以“陀螺王”美稱。
在廣西,每年農歷的5月,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人們都要在村莊旁邊的江里賽龍舟。村民大多是壯族,這里環境優美,村前有河、村后有溪,水資源豐富。村民除了種植水稻外,還在河中網箱里養魚,供應廣西首府南寧的市場。為了參加龍舟賽,許多村民早早地就開始翻新龍舟,為當年的龍舟賽做準備。中國賽龍舟,除了為祭祀龍神,也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屈原因為忠于祖國而被奸臣陷害,憤而投江自盡,端午節正好是屈原的忌日,中國人要以賽龍舟的方式紀念他。當地風俗認為:“今年劃龍舟、明年大豐收”,有龍就有水。每年都要劃龍舟,如果哪年不劃龍舟,就會發生水災。
復辭辭格形成的多樣性
《荷塘月色》中的空間描段
英漢詩歌常用音韻修辭手段對比探析
接觸使用中的紅豐仡佬語語音及借詞
黔西北滇東北彝族教會及其自立特征
彝族原始宗教神枝文化略考
畢節學院邏輯學精品課程的實踐與探索
大學普通邏輯學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及能力探略
從公務員考試看高校邏輯學教學改革
怎樣上好邏輯通識課
皮亞杰與邏輯心理主義——兼評心理主義與反心理主義
我國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供給與需求分析
我國能源財政政策動態效應實證研究——以貴州省威寧縣為例
隋唐以來中朝朝貢制度的演變
晚清“和戎外交”戰略選擇的動因——一種國際關系理論的視角
顯性結構視域下威寧縣幼兒教育專任教師發展研究
農村幼兒教育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以貴州安順市為例
當前大學生成人依戀與戀愛現狀的調查研究
朗讀教學的本質探析與設計原則
論字母詞語應用的“四化”策略
論余秋雨散文的排比運用——以《文化苦旅》為例
“間接關系組合”試說
畢節彝族土司與元明清中央政府的關系考論
畢節地區彝族土司歷史文化研究導論
略論畢節彝族土司的歷史貢獻
畢節地區彝族土司則溪制度述論
畢節彝族土司時期社會經濟制度述論
畢節地區彝族土司時期教育述評
論“邏輯課程的現代化”——紀念王憲鈞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先秦邏輯學家對矛盾律及邏輯矛盾的理解
圣教量能夠作為“量”被確立嗎
六朝書畫“風骨論”的確立及其美學內涵
試論魏晉南北朝章表文發展概況及原因
金圣嘆本《水滸傳》結尾的文化內涵
從《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看小說的演進
從《活著》看余華小說的生命意識
西方文學中的死亡敘事及其審美表現
論《世界末日之戰》的時間藝術
聾校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索
網絡、報紙流行的“囧”字的詞匯意義、修辭價值及相關討論
明清時期大理白族詩人漢語寫作的修辭探究
言語交際中的禮貌理論要析
再評王希杰的修辭學思想——兼評“三一語言學”的人文主義精神
雙柏嘉彝族趕花節考
民族傳統節日的現代變遷與傳承思考——彝族葫蘆笙節個案研究
試析混合條件假言聯鎖推理的推理形式
從創世論與進化論之爭來看歸納方法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性
社會考試與高校非哲學專業《形式邏輯》教學改革
畢節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途徑思考
基于PREEST的區域可持續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以貴州省畢節地區為例
畢節試驗區派參政現狀研究
《詩經》自然生態意識新探
《文心雕龍》“風骨篇”釋義
《說文》部首語義結構特點及其認知特征分析
位移動詞“去”、“往”的語法分化及認知分析
認知語言學視野下的轉喻研究
傣雅服飾的族群標志與民族認同——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漠沙鎮的研究案例
過完新年,轉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顧名思義是與元宵分不開的。因為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而在元宵節吃元宵,則是人們對這個節日更直觀的理解。近千年來,元宵的制作日見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粱面、黃米面和包谷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咸葷素,應有盡有,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元宵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元宵不但好吃,能夠讓人們大飽口福,還有團圓、美滿、幸福的寓意,更是人們心中所無比向往的。這正如宋人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圓子》詩中所寫的那樣:“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
我國幅員遼闊,在元宵節里,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娛樂活動,如放焰火、扭花鼓燈、扭秧歌、唱二人轉、演皮影、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 抬閣、打花棍、耍花燈、打傘燈、放河燈、劃旱船、抬獨竿轎、照田財、凈街、偷青、踏歌、祭門、祭戶、逐鼠、迎紫姑、走百病等,深受當地廣大群眾的喜愛。另外,諸如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等少數民族習俗,更是數不勝數。
元宵節也被稱為燈節。在這萬家燈火璀璨時,除了觀燈、賞燈、賽燈外,賞燈詩、話燈聯、猜燈謎等更是元宵節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唐代詩人張悅曾寫道:“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里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南宋詞人辛棄疾也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讓人遙想當時元宵節是何等的盛況、何等的美妙,這闕詞更是被千古傳誦。而燈聯不但受到人們的喜愛,也成了某些人顯示知識和才華的機會,還有人因此而平步青云。傳說,明成祖朱棣在元宵節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時至今日,人們不但把一些傳統的經典的燈謎進行加工和翻新,還創作出了一大批又時尚又受大眾喜愛的新燈謎。
豐富多彩的元宵節與我國的其他傳統節日一樣,度過的是日子,展現的是民俗,傳承的是文化,享受的是幸福。
(選自《新重慶》2012年第2期)
“停,撞上我了!”卡迪松鼠叫住了快樂豬,“你說的對,這最后一個節就是冬節!”
“是啊!”快樂豬樂得蹦了兩個高,“請您說說冬節,誰問我時我好告訴人家啊!”
卡迪松鼠笑道:“我已經發到網站上了。按照兔王的要求,做了《冬節大團圓》專版,主題是‘團圓?歡樂’。你自己看看,好嗎?”
“好好,我這就去看。”快樂豬跑到電腦室,很快看見了: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2500多年前,中國就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24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時間在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對了,諺語說‘冬至長,夏至短’嘛。”快樂豬嘀咕著,“可為啥是傳統節日哪?”
“往下看啊。”兔王菲兒兔推門進來,正好聽見快樂豬的話。
“謝謝大王!”快樂豬繼續看起來,念叨著,“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這就是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的。《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兔王菲兒兔接過快樂豬的話說:“古代對冬至很重視,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所以我們要過大團圓節,冬至這天,所有動物都回來過好這個大節。”
“嗯嗯,”快樂豬高興地說,“這個大團圓節一定很有趣很快樂的。俺盼著這一天呢!”
轉眼之間,冬節到了。快樂豬天還沒亮就跑出家門,一下子愣住了:動物們挑擔的、提籃的、挎包的,一群一群地往冬節大廣場趕,連平日沒有見過面的都出現了。
大廣場上,站滿了動物,黑壓壓的一大片。卡迪松鼠見動物們已經到齊,便走到話筒前:“朋友們,今天是冬節,我們將在一起度過的第12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現在請兔大王說話!”
“咋不叫講話和報告呢?”黑鐵塔熊小聲說。
“咱是動物嘛!”梅花鹿嬌嬌小聲告訴黑鐵塔熊。
這時,兔王菲兒兔站了起來,給動物們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聲音洪亮地說:“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日‘冬至’。冬至開始數九,‘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大家冷不冷啊?”
“不冷!”動物們齊聲答道,“冬節大團圓高興,一高興就不冷了。”
“好!”兔王菲兒兔高聲說,“冬節有好多習俗,除了祭天祭祖,我們北方有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等習俗。今天,大家依照這些習俗,吃好喝好啊!我也借此感謝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