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7: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捕蛇者說原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文言文翻譯要求做到:信、達、雅。
“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斑_”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直譯、意譯。
(一)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
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譯文: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
(二)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
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硬的筋骨。(定語后置)
在直譯和意譯的同時也要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意譯相結合。
三、文言文翻譯的具體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一)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文言文中的專有名詞,如:國名、地名、人名、官名、物名、國號、年號、謚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
例: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如句首發語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倒裝句式的標志詞、句中表停頓的語氣助詞、襯音助詞、表敬副詞、偏義復詞的襯托成分等。
(三)補,就是在翻譯文言文省略句時,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補充進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翻譯時應把省略成分補充進去。
例: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 )以嚙人,( )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它的)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
(四)換:有些文言詞語隨著時代的演變,詞義發生較大的變化:
有的詞義擴大了(如“江”,古特指長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詞義縮小了(如“臭”,古泛指一般的氣味,今特指臭氣),有的詞義發生了轉移(如“犧牲”“,古指祭祀用的牲口,今已無此義)……甚或有些詞語已經不再使用。
因此,翻譯時,這些詞語必須用現代漢語進行替換。
(五)調:文言句式中存在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詞短語后置句等。對于這些特殊句式,翻譯時,將語序重新調整,以符合現代漢語的表述習慣。
例:飲酒于斯亭而樂之。(2004年湖南考題)
譯文:在這個亭子里喝酒并以此為樂。(狀語后置)
四、文言文翻譯錯誤類型
例:或告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勣通謀,太后命來俊臣鞫之??〕寂c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甕,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內有狀推兄,請君入此甕。”興惶恐叩頭伏罪。
學生錯譯:俊臣于是用繩子系住大甕,在周圍點火執法。
俊臣于是就去找來大甕,加上火把圍上作法。
俊臣于是索要了一個大甕,用火圍著它就像興說的辦法。
有內部消息推脫兄長,請您進入這個甕中。
里面有些東西給你/有狀況,請您進去。
正確翻譯:俊臣就找來(一口)大甕,按照周興的辦法用炭火把大甕圍起來。
現在有宮里的罪狀追究老兄,就請老兄鉆進這甕里吧。
誤點診治
留、刪、補、換、調、變,在這些過程中或遺漏或錯誤。
1.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2.粗疏遺漏,省略補充不當。3.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與用法掌握不準。4.文言句式不明。5.不讀題審題脫離原文進行翻譯。
1。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什么?
文言翻譯的原則,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就是嚴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譯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風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譯,則是按原文表達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達方法。
直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靶拧?,指譯文能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意思。“達”,就是譯文明白通順,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沒有語病。“雅”,則是更高一層的要求,就是要求譯文的措辭考究,文筆優美。對于同學們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
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要求較高,不能正確把握關鍵詞語,就很難準確翻譯出全句。因此,對關鍵詞語更要字字落實。確定詞義要聯系具體語言環境,想想現代漢語中哪個雙音節合成詞與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換(替換與被替換者最好具有相同語素)。同時,要特別注意所翻譯句子的個性特征:是特殊句式,還是固定結構?含有詞類活用(包括使動、意動等),還是有古今異義?若有,一定要辨證施治。
如:“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蹦愕淖g文要做到“信”,就必須落實“冀”“身”這兩個實詞的意義,落實“復”這個虛詞的意義,落實“為……”這一特殊句式的特點。全句可譯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會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所嘲笑。
2.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擴充法?
文言文中單音節詞居多,現代漢語里則雙音節詞居多,這是古今漢語在語匯方面一個很大的變化。我們在把文言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原文中的好多單音節詞需要變為雙音節詞,這就是文言翻譯中的擴充法。像“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成了“永州的野外出產(一種)奇異的毒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紋”。不難看出,“野”“產”“異”“蛇”“黑”“白”等都變成了雙音節詞。
單音節詞翻譯成雙音節詞,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是在原來的單音節詞后面或前面加一個輔助成分(也稱后綴、前綴)。如“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的“擔”“骨”,就可翻譯成“擔子”“骨頭”。
二是在原來的單音節詞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同義或近義詞,合成一個雙音節詞。如“乃重修岳陽樓”的“重”“修”,就可翻譯為“重新”“修建”。
另外,要特別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兩個單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里的一個雙音節詞,如“于是”“雖然”“妻子”“以為”“交通”“可以”等。
3.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替換法?
文言文的詞語和現代漢語并不總是一一對應的,有些詞語,文言文里常用,但在現代漢語里卻閑置下來,還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需要用替換法──用現代漢語中同義或近義的詞替換文言文里的原詞。
比如,寫一封信的“信”,古人用的是“書”。像“家書抵萬金”(《春望》),“一男附書至”(《石壕吏》),“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送東陽馬生序》),其中的“書”都是這種意義。
還有表示人稱的詞,古代遠比我們今天豐富。古代表示第一人稱的詞有“寡人”“朕”“孤”(這三個是有特定身份的人才用的)“吾”“余”“予”等;現在,人人平等,都是一個“我”。
4.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保留法?
語言在變,但語言又具有繼承性,現代漢語就是繼承了古代漢語并加以發展而成的。它們之間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們在做翻譯練習時,有時需要運用保留法,即原樣照搬文中語詞。這主要指:
第一,古今通用的詞語。如“人”“手”“心”“筆”“墨”“山”“水”“?!薄把颉薄疤铩薄按蟆薄靶 薄伴L”“短”等。
第二,古代的專有名詞。包括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年號、日期、官職名、典章制度的名稱等,我們在翻譯時也應該原封不動地照搬過來。像《岳陽樓記》的開頭:“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薄皯c歷”(年號)、“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都屬專有名詞,翻譯時照搬即可。
5.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刪略法?
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往往用到虛詞,它們主要起某種語法作用,或表達一定的語氣,沒有實在意義。這些詞語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現代文中已經基本不用,也沒有相應的詞語來表示它。對于這類虛詞,我們在翻譯時可刪去不譯。像“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的“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的兩個“而”。
需要注意的是,刪略法適合于不表示實在意義的虛詞;如果把表示實在意義的詞語也刪略了,那就是漏譯。比如《捕蛇者說》最后一句“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這里的“以”“夫”和“焉”,都有具體的意思?!耙浴笔沁B詞,表示目的,相當于“來”;“夫”是代詞,譯為“那些”;“焉”是代詞,譯為“它”(指這篇文章)。若將這些不該刪去的詞語也忽略不譯,顯然句子就不通順了。
6.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增補法?
增補,指翻譯時補出原文省略的成分。省略某種成分,在文言文中較為普遍,既可以省主語、謂語、賓語,也可以省介詞及介詞的賓語。在翻譯時,為了使譯句完整、通順,應將古文原句中省略而現代漢語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與坐談”這個句子,就屬典型的省略句。到底是誰“與坐談”?跟誰“坐談”?我們在翻譯時都應補出來:(鄒忌)跟(客人)坐下來交談。
習慣上,增補的文字,翻譯時應加括號。
7.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調整法?
調整法主要用于調整跟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前面講到的所有倒裝句,還有未講到的定語后置,以及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動量結構等。在碰到這些句子的翻譯時,我們都要按現代漢語的語序來表達。如“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就可翻譯成“一天能跑千里的馬”,“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比較性選擇疑問句)可翻譯成“我跟城北徐公比哪個漂亮”,“齊人三鼓”(動量結構)可翻譯成“齊軍擊了三次鼓”,“吾妻之美我者”(“美”屬形容詞意動用法)可翻譯成“我的妻子認為我美”。
如20xx年廣西南寧中考卷的翻譯題:“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翻譯時,我們得調整“所以”的語序: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皺眉很美,卻不知道(西施)皺眉顯得美的原因。
20xx年貴州貴陽市考題要求翻譯“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個句子,主要考查點就在“苦”和“勞”這兩個使動詞的用法上。全句可譯為:一定要先使他內心痛苦,筋骨勞累。
8.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意譯法?
意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達出來的一種翻譯方法。我們在前面講過,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般情況下,我們應盡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實的直譯法;直譯有困難時,我們才采用意譯這種輔助手段。
關鍵詞:中英文化動物詞匯比較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H 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27-0081-01
一、中英動物詞匯文化主要差異及原因
(一)歷史文化不同
歷史文化是經過長時間累計的,中英的文化的不同常常會影響語言的含義。比如,“dragon”在英語文化里是貶義的,人們常常賦予它野蠻兇殘、猙獰恐怖、邪惡不幸的形象。所以,英語國家人民創造了一系列有關于龍的貶義詞組。然而,在中華民族的眼里,龍是幸運的象征,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利。在封建社會里,只有像帝王那樣權威的人士才能被比喻成“真龍天子”,炎黃子孫將自己比喻成“龍的傳人”。漢語里還有大量有關于龍的褒義成語,如“龍馬精神”、“畫龍點睛”等。
(二)習俗文化不同
中英的習俗文化的差異導致了動物詞匯不同的含義。拿最常見的動物“狗”而言,在西方,狗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伙伴,有些人甚至將狗作為終身伴侶。所以,他們有一系列有關于狗的褒義文化,如:“A lucky dog(表示幸運的家伙)”,“love me,love the dog(愛屋及烏)”。然而,在中國文化里,狗的地位并沒有那么高。在漢語中以“狗”為喻體的成語和諺語幾乎都帶有貶義,比如,“喪家之犬”、“走狗”、“狗急跳墻”、“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友”等等。再比如“white elephant”在英語文化里來指華而不實的東西。相傳南亞大象很多,但白象卻罕見,被視為神物,捕到白象必須進貢給國王。傳說國王對某一大臣不滿,卻又抓不到把柄處置他,就把一頭白象賜予他,因為白象胃口大,大臣收了這份禮不敢怠慢最終會傾家蕩產。然而在中國文化里,“大象”沒有如此豐富的含義。
二、中英動物詞匯的翻譯方法
(一)直譯法
直譯法(literal translation)是指在符合譯文語言規范化,不引起錯誤的聯想或誤解的基礎上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及含義。在英美文化中,對于某些事情的感悟和認識存在共同點,所以有些動物類詞匯也具有相同的含義,因此在翻譯時可采用“直譯法”。在翻譯這類詞語的時候,按直接字面理解的意思“對號入座”便能表達相同的含義。例如:
1.The boy runs as fast as a horse. (那個男孩跑得像馬一樣快) 在英漢文化里,“馬”都有跑得快的意思,直譯,將男孩比喻成馬,自然就聯想到了“跑得快”的含義。
2.He who rides a tiger is afraid to dismount.(騎虎難下。) “虎”在雙方文化里都有雄壯威武的意思,并且“騎在虎上”在兩國文化里都有相同的意思,表示做事情進行到中途遇到困難,迫于形勢又無法中止不能停止,無奈只好硬著頭皮做下去。
3.He that hath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 afraid of rope.(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人們都有“被蛇咬”后的共同體驗,此句比喻經歷一次挫折以后就變得膽小怕事。
(二)意譯法
意譯(free translation)是指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英語有些詞組,成語或習慣用法表面上與漢語是相同的,這些詞語的意思并不是靠字面意義就能夠理解的,所以譯者要聯想出詞匯的含義,將其轉換為便于人們理解的準確意思,還應當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例如:
1.You get the lion's share.(你獲得了最大的好處) 在這個句子中,我們不能將其直譯為“你獲得了獅子的分享”,因為這樣的翻譯顯得有些莫名其妙。應該對此句進行充分理解,獅子是貪婪的萬獸之王,得到獅子的分享,也就是獲得了極難得的好處。
2.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個幸運兒) 在這里,我們不能將其翻譯成“你是一條幸運狗”,由于中英文化差異,這樣的翻譯聽起來略帶貶義,原文表達的是“你非常幸運”的意思。
3.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 (昨夜我聽見他鼾聲如雷)在此句中,用“將豬趕到集市”形容“鼾聲之大”,特別確切,但前提是要理解原文的含義,然后再將其意譯出來,而非照搬全文。
(三)借譯法
英語和漢語文化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關于動物的詞語,但是有時候,語言所表達的方法不同,一種語言所表達的形象需要另一種語言換一種方式表達,這樣才能翻譯出準確的含義,所以,“借譯”是個很重要的方法。例如:
1.You are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害群之馬) “black sheep”在中文里指“害群之馬”、“不孝子”的意思,并非指“黑山羊”。
2.A cat on hot bricks(熱鍋上的螞蟻) 英文里有很多用“貓”做比喻的修飾詞,這些詞的含義有很多,切不可直接翻譯,在此句中,形容局促不安、如坐針氈之意,與漢語里的“熱鍋上的螞蟻”有異曲同工之妙。
3.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 狗在英語國家是值得人們尊敬的好朋友,所以他們將自己與狗作比較,表達了對狗的喜歡,與中文里的“愛屋及烏”類似。
三、結語
翻譯是一個有趣又嚴謹的工作,在各種語言的交流愈加密切的今天,翻譯扮演著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認為,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如能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一致,翻譯就可以說是成功的,奈達還主張翻譯所傳達的信息不僅包括思想內容,還應包括語言形式。所以作為譯者,我們不能隨意增加原作沒有的思想,更不能隨意地刪減原作的思想。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因此我們需要不斷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微妙差異,并且將翻譯準則靈活運用,只有這樣,當我們進行翻譯時才能傳遞出最準確的思想,讓翻譯成為中英文化交流的橋梁。
參考文獻:
[1]胡國強.試論英漢動物詞文化內涵的差異[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2(06).
[2]趙強.漢英動物詞匯象征意義對比[J].湖州師專學報,1998(03).
[3]林明金.簡明英漢語言文化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學習文言文翻譯要求和翻譯方法。
學習重點:1、2
教學時數:2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能理解并翻譯淺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這是文言文學習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我們必須掌握的一個知識點。盡管我們平時很重視文言文翻譯的訓練,但同學們翻譯的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與“信、達、雅”的標準相對照尚有很大差距。從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個句子理解錯誤,或者個別詞語認識有誤,都不同程度地影響整篇文章旨意的準確把握。從翻譯方法上看,許多學生不能堅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致使譯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卻破壞了原文的語言風格。文言文翻譯如何實現“信、達、雅”的目標?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還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二、考點闡釋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幾點: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體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情感傾向,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并列結構來理解句意。
③對復雜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點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葉;或抓住關聯詞語,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④調動已有的教材知識,進行比較推斷,幫助理解。
文言文翻譯要求:信、達、雅
1.“信”是指譯文的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地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即譯文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2.“達”是指譯文的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暢,沒有語病。
3.“雅”是指譯文的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優美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
在具體翻譯時,對文言文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達,還應該用意譯作為輔助方法,使句意盡量達到暢達、完美。
三、翻譯常見誤區
(一)、錯譯。
主要表現在實詞、虛詞和句式的運用方面。
1.譯錯詞義?;煜龑嵲~的古今意義和詞類活用規律,忽視多義詞的義項選擇,不熟悉詞的通假現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識,都會導致錯譯實詞。
例如:沛公軍霸上譯成:沛公劉邦的軍隊在霸上
這里的“軍”字已由名詞活用為動詞.作“駐軍”講。
2.混淆虛實。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虛詞的用法,導致錯譯虛詞。
例如:特與嬰兒戲耳。譯:特地同小孩玩耳朵
“特”是副詞,在此作“不過”講,不能譯為“特地”;“耳”是語氣詞,表限止語氣,可譯為“而已”、“罷了”,不能誤作實詞,錯譯為“耳朵”;這里“特”、“耳”連用,構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譯為“不過是……罷了”。因此,“特與嬰兒戲耳”,應譯為“(我)不過是跟孩子開個玩笑罷了。”
(二)、漏譯
1.省略成分不增補。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須補出卻沒有補譯出來。
例如:觸草木,盡死。譯為:蛇觸及草木,全死了
2.該譯詞語被“遺忘”。原文中本該譯出的詞語,保留未譯。
例如: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譯成:假如我不干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
這里就漏譯了“病”字。如果把這個“病”字譯出,原文后一分句譯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這樣處理,譯文就完整、準確了。
(三)、硬譯
1.照搬注釋不變通。
例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譯成:豬牛羊、珠玉、絲綢,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做到誠實可信。
這里的“犧牲”,是指豬、牛、羊祭祀用品
2.倒裝句式不調整。
例如:求人可使報秦者。譯成:尋找一個人可以派他去回復秦國的。
忽視了原句定語后置的特點,未調整原句的語序就硬譯。
(四)、贅譯
翻譯游離原文,任意發揮,譯而無據。
例如:秦人開關延敵。譯成:秦國人大擺空城計,打開關門想引誘敵軍進城。
這里的所謂“大擺空城計”等,就游離原文太遠了。翻譯一定要緊貼原文。
四、明了雷區,落實考點
定好詞性,譯準詞義;注意句式特點,理清句間關系。
(一)定好詞性,譯準詞義;
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為考察重點。
例:1、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俄椉管幹尽?/p>
譯文:項脊軒總共四次遭到火災,能夠不被焚毀,大概是有神靈保護的原因吧。
2、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妒娚接洝?/p>
譯文:我從齊安坐者船行駛到臨汝。(名狀)
3、燕使樂毅伐破齊,盡降齊城。
4、舍相如廣成傳舍。譯文:安置相如住在廣成傳舍。
5、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6、趙王以為賢大夫。(認為……是)
7、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8、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練習:1、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2009安徽)
立恭折斷一根竹子,鑿出孔吹奏起來,發出洞簫一樣的聲音。
2、自新輒詣縣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2009福建)
自新就前往縣衙代替哥哥(受責罰),而把他哥哥藏在別的地方。
3、語迪曰:“卿向不欲吾與國事,殆過矣?!保?009廣東)
(章獻太后)告訴李迪說:“你先前不想讓我參與國家政事,(從現在看)大概是你錯了!”
4、張安道適知秦州,德稱病,得除兵籍為民。(3分)
張安道正好執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脫離軍籍成為老百姓。
5、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4分)
推測虎(要)吃人,先用威風壓倒對方,但(對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無處施展了吧?
6、購仰妻子急,蹤跡至通明家。
緊急懸賞捉拿田仰的妻子兒女,追蹤覓跡直到沈通明家。
7、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
剛剛不做巡撫待在家里,唯獨他(彭子篯)聽到這件事而感到驚奇。
8、然而卒無補于明之亡也,何與?
而最終對明朝的滅亡沒有起到補救作用,為什么(什么原因)呢?
(二)、注意句式特點,理清句間關系。
例:1、此人力士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4、行將為人所并
5、激昂大義,蹈死不顧”
6、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7、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8、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
9、何厭之有?
10、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文言固定句式:要套用它的固定結構來翻譯,而不要一字一字地摳。
1、吾孰與城北徐公美。
2、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3、其李將軍之謂也?
4、無乃爾是過與?
5、何辭為?
6、其皆出于此乎?
關注復句句間關系及其詞語,并落實譯準
表假設:茍若使倘即誠如必脫
表轉折:然而乃則但顧第特
要忠實原句的語氣
原句是疑問語氣、反問語氣、無奈語氣、推測語氣等語氣的,翻譯后,要保持原語氣。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商量語氣
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委婉推測語氣
豈孰能譏之乎?(難道誰能譏笑我嗎?)——反問語氣
注意修辭翻譯
1、借喻,就是不出現要說的本體而用一個形象的喻體來直接表述的修辭方法。這種方式為古代學者所樂用,能使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我們在翻譯時,一定要譯出它的本體或將其譯成一個明喻,這樣才能準確表達作者的本意。
(1)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金城千里:
(2)今不惜美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2000高考)美錦:
2.借代的翻譯
借代是借用相關的事物來稱代要說的事物,對借代的翻譯就是要譯出所代的事物。
(1)“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廉頗藺相如列傳》)口舌:
(2)“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縉紳
(3)“黃發垂髫”(《桃花源記》)黃發垂髫:
(4)“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為也?!讼ちT之”(2005全國)口腹:
3.委婉的翻譯
因有所顧忌,或因謙恭,或為了求雅,古人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拐彎抹角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就是委婉。對委婉句的翻譯,就是變委婉為直言。
(1)、有所顧忌,《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山陵崩:
(2)、為求雅,權起更衣。更衣:上廁所。
(3)、再如外交辭令的委婉,《赤壁之戰》中的“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會獵:
(4)、再如為了謙恭和避免冒犯,不說皇帝年輕(因為年輕往往意味著不懂事或閱歷淺),而是說“陛下富于春秋”(《史記•李斯傳》)
4.互文的翻譯
前后詞語在意義上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合而見義,這種辭格就叫互文。不管是本句互現(同一句的前后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互現)的翻譯,還是對句互現(上下句中有某個詞語互文見義)的翻譯,均應遵循由分而合的原則。
(1)、王昌齡《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就要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2)、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譯為:
(3)、《捕蛇者說》中的“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一句譯為:
(4)、《孔雀東南飛》中的“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譯為:
除此而外,古文中還會使用其他的一些辭格,如夸張、比擬等,翻譯時也應根據辭格本身的特點,恰當寫出譯文。
練習:
1.批龍鱗,逆圣聽
2.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3.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五、文言文的翻譯方法:
文言文的具體翻譯方法主要有:刪、留、增、替、調
①刪除原詞,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或者起語助、連接作用的虛詞,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譯成現代漢語時,不能硬譯,應該刪除不譯。
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為: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譯為:
②保留原詞:凡是文言文中的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在翻譯的時候,都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例如: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譯為:
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譯為:
③增補詞語:現代漢語中以復音詞為多數。這些復詞又大都是由文言詞匯中的單音詞發展演變而來。翻譯時,應該把文言之中的單音詞增補為相應的現代漢語的雙音詞。例如:
秦孝公據(占據)崤(崤山)函(函谷關)之固(堅固),君(君王)臣(臣下)固守以窺周(周朝)室(王室)。
廉頗為趙(趙國)將(大將),伐(討伐)齊(齊國)?!读H藺相如列傳》
翼日進(進獻)宰(縣宰),宰(縣宰)見(見到)其?。ㄈ跣。?,怒(憤怒)呵(呵斥)成(成名)?!洞倏棥?/p>
另一種情況是,因為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是簡潔,常常出現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數量詞等現象。為了使譯文通順暢達,語意明白,翻譯時就要把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內容補充出來。例如:
子曰:“隱者也!”子使(子路)反見之。(子路至則(隱者)行矣。《論語二章》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候(于)獄門外。《左忠毅公逸事》
權以(之)示群下?!冻啾谥畱稹?/p>
今以鐘磬置(于)水中?!妒娚接洝?/p>
④替換詞語:有些詞語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有些詞語古今是同一個詞,但表示的意義有差別。在翻譯中遇到這些詞語時,都要把它們換成現在通俗的詞語。例如:
為(是)趙宦者令(頭目)繆賢舍人(門客)
初,魯肅聞(聽說)劉表卒(死去)。
故天子一跬步(一小步,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關天命,不可忽也。
⑤調整詞序
古今漢語的句法結構大體相同,但由于古今漢語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式和現代漢語的句式相比發生了變化,在翻譯時要根據古今漢語語法變化的某些規律,對原文的詞序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它們合乎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例如:
句讀之不知惟命是從會于澠池古之人不余欺也。
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
六、鞏固練習
段落翻譯:
1、王烈字彥方,太原人也。①少師事陳實,以義行稱。鄉里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騿柶涔剩以唬骸阿郾I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焙笥欣细高z劍于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而聞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諸有爭訟曲直,將質之于烈,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
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少師事陳實,以義行稱。譯文:小時侯拜陳實為師,因道德高尚為鄉里稱道。
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譯文:甘愿接受任何處罰,但請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
③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譯文:盜賊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壞事,這是有羞恥心的表現。
④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譯文:王烈派人尋找,就是原先那個偷牛的人。
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廬而還。譯文: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來,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回來。
2、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譯畫線的句子。
莊子之齊,見餓人而哀之,餓者從而求食。莊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餓者吁曰:“吾見過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吾見過我者多矣,莫我哀也。譯文:我看見經過我這里的人多著呢,(可是)沒有誰哀憐我。
(2)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譯文:假使先生您不是沒有吃飯,難道還能哀憐我嗎?
3、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忍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譯文:學習,是為了求得長進??墒俏乙姷接腥俗x了幾十卷書便自高自大,欺侮長者,輕視同輩人。這樣,別人自然像對仇敵一樣恨他,像對鴟梟那樣討厭他。像這樣拿學習來損害自己,還不如不學。
4、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譯文:君子的修行,用安靜來修養身心,用儉樸來修養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會使心志明達,不寧靜就不會實現遠大目標。學習須寧靜,要有才干就要學習,不學習就不會增加才干,沒有志向就不會成就學問。
5、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譯文:和壞人交往,就如同進入盛有咸魚的店鋪,時間長了就聞不到它里面的臭味;和好人交往,就如同進入盛有蘭花的屋子,時間長了就聞不到它的香氣。
6、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1)譯文:當初我所以為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F在既然已經收到他搭乘我們的船,難道可以因為危急而拋棄他嗎?''''
(2)譯文:當時的人們用這件事來評這下華歆、王朗品德的優劣。
7.太祖少好飛鷹走狗,游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陽敗面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于叔父,故見罔耳?!贬阅艘裳?。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數言之于嵩。
譯:他的叔父屢屢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
②太祖口貌如故。
譯:太祖嘴臉容貌像平時一樣。
③但失愛于叔父,故見罔耳。
譯: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寵愛,因此被欺瞞?。?/p>
8.海鳥曰:“愛居”,止于魯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孫之為政也!夫祀,國之大節也;而節,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禮以為國典。今無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p>
①越哉,臧孫之為政也!
譯:臧孫施政,失了分寸?。?/p>
②今無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譯:現在無緣無故地加以祭典,不是施政所適宜的
9.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于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豹q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①順德果能有益于國家,聯與之共有府庫耳。
譯:順德果真能夠有益于國家的話,我可以和他共享(內廷)庫房中的(財產)。
②猶惜其有功,不之罪。
譯:還是念及他有功于國,沒有降罪于他。
10.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遍g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誠然,卿不朕欺。
譯:確實如此,愛卿沒有欺騙孤家!
②間召問群臣臧否。
譯:間或召見詢問大臣們的好壞優劣。
③濂惟舉其善者對。
譯:宋濂只是列舉那些與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
11、馮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升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中皆言愿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后漢書馮異傳》)
(1)馮異為人謙退不伐。譯文:馮異為人處事,謙虛退讓,不夸耀自己。。
(2)軍中皆言愿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
譯文:軍士都說希望隸屬于大樹將軍,光武帝因此十分推重他。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說新語》)
(1)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
譯文:看見路邊李樹結的果實很多,把樹枝壓彎了。。
(2)取之信然。
譯文:取來嘗一嘗,果然是這樣。
12.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對曰:''''吾年少之時,學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為武,武節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嘗一遇。
⑴人或問之:''''何為泣乎?''''
譯文:有人問他:''''你為什么哭呢?''''
⑵吾更為武,武節始就,武主又亡。
譯文:我改為習武,剛練好武藝,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13.戎夷違齊如魯。天大寒,而后門。與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謂其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也;我與子衣,子活也。我,國士也,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愛也。子與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惡能與國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濟夫!''''解衣與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謂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則未之識;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⑴子,不肖人也,不足愛也。
譯文:你是不賢能的人,生命不值得珍惜。
⑵嗟乎!道其不濟夫!
譯文:唉!我的主張大概不能實現了
14.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塊)且悸,謁醫視之,曰:''''惟伏神(中藥名,外形像芋)為宜。''''明日,買諸市,烹而餌之,病加甚,召醫而尤其故。醫求觀其滓,曰:''''吁!盡老芋也。彼鬻藥者欺子而獲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過乎?''''余戍然慚,愾然憂。推是類也以往,則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眾矣,又誰辨焉!
⑴召醫而尤其故。
譯文:把醫生叫來責問這是什么緣故。
⑵彼鬻藥者欺子而獲售。
譯文:那個賣藥的人欺騙你而把他的老芋頭賣出。
15.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腹贾?,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于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公曰:''''諾。''''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⑴少卻,吾惡紫臭。
譯文:往后退,我討厭紫衣的氣味。
古代對死有許多諱稱。在自然規律面前,本來應該人人平等的。佛家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由于古代等級森嚴及階級地位的不同,對“死”的說法也有許多種?!抖Y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它反應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嚴格的等級制度。
古代君王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為彰顯其顯赫的地位,什么都要加以區別,就連“死”也是有專稱的,除“崩”外,還有“駕崩”、“晏崩”、 “百歲”等。普通老百姓死后則稱“歿”、“千古”、“終”、“作古”等。而佛道教徒之死其說法就更多了,如“涅槃”、“圓寂”、“坐化”、“游仙”、“登仙”、“仙逝”等。據《禮記》記載,古代帝王、王后及太子死均可稱“崩”。說文解字:(形身聲。從山,朋聲。本義:山倒塌)同本義 梁山崩。——《左傳·成公五年》?!吧搅瓴槐溃ü炔蝗??!薄稘h書·五帝紀》?!安涣x不暱,厚將崩?!薄抖斡谯常[公元年)》。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薄囤w策四》?!胺矄剩芬陨戏Q薨,五品以上稱卒,目六品達于庶人稱死。”《唐書·百官制》。《康熙字典》:(《唐韻》呼肱切音?!墩f文》公侯卒也。《白虎通》薨之言奄也,奄然亡也。又《集韻》呼宏切,音訇。眾也,疾也?!对姟ぶ苣稀敷褂疝稗百??!洞笱拧范戎稗啊?甲C:〔《白虎通》薨之言奄也。〕謹照原文薨改薨)?!岸?,十有一日,壬辰,公薨?!薄峨[公十一年》(這里的“公薨”是指諸侯之死)?!罢淹蹀?,安僖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史記·魏公子列傳》(昭王是諸侯國國君,所以稱其死為“薨?!保!肮斚骞┺爸?,子產相鄭伯以如晉?!?《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到了清代,在皇室成員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稱“崩”,皇貴妃以下到嬪稱“薨”?!肚迨雷鎸嶄洝贰靶拮敕怖辈糠秩绱危骸皢试岫Y儀及上尊謚并冊寶文,皆書;凡親王郡王貝勒貝子薨,……,立碑之類,皆書”?!肚迨犯濉贰扒《晡逶露Y部奏:“本月十五日巳時怡嬪薨逝,應照定例皇上輟朝二日,本月十五日起大內以下宗室以上,二日不報祭、不還愿、穿素服”。《紅樓夢》中元妃之死“因訛成實元妃薨逝”?!俺?,魯肅間劉表卒。”《資治通鑒》(劉表是荊州牧)。“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薄恫渡哒哒f》(這里的死就是對身處社會底層的普通老百姓而言的)。其次,“夭”指早死,“殤”指未成年而死,“殰”指胎兒死在腹中,“殪”指殺死,“殣”是餓死,“殉”指殺活人陪葬或獻身?!皻{”、“終”、“絕”都有終結死的意思,“夭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絕命。”( 《書·高宗肜日》?!夺屆め寙手啤罚?“少壯而死曰夭,如取物中夭折也。未二十而死曰殤。殤,傷也,可哀傷也?!?“殤夫之昆弟之子,女子子之長殤,中殤?!保?《儀禮·喪服》鄭玄注: “殤者,男女未冠笄而死可殤者?!保!疤ド卟粴?,而卵生者不殈,則樂之道歸焉耳?!薄抖Y記·樂記》?!伴欤?顏高) 偃且射子鉏,中頰,殪?!保?《左傳·定公八年》杜預注: “子鉏死?!保??!皻愄熘囸~,道無殣者?!保?《大戴禮記·千乘》孔廣森補注: “餓死為殣。”)。“殉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保?《左傳·昭公十三年》)。“歿管仲歿矣。”( 《國語·晉語四》)?!?終文王九十七乃終?!?。( 《禮記·文王世子》)?!敖^曾子重慎,臨絕效全,喜免毀傷之禍也。”( 《論衡·四諱》)。
古代社會對尊者的死亡有特殊的表達形式,因此人們常常會使用一些諱稱的說法。“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后,傳王王?!薄妒酚洝ち盒⑼跏兰摇罚ā扒铩薄扒锶f歲”“萬歲千秋”都是帝王與其臣子談論自己死后之事時所用的避諱詞語)?!翱肿淙徊豢蔀橹M,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薄秷笕伟矔罚ā伴L逝”、“不可為諱”)?!吧⒘?,慈父見背”《陳情表》(“見背”是指朋友、親人的死)。
對于那些為國家、為民族、為正義的事業而英勇獻身的人,又會有許多有著特殊意義的諱稱,如為正義事業而死的叫“就義”,為國家和人民而死的叫“獻身”、“犧牲”、“捐軀”等。“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薄睹献印けM心上》。“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薄秷笕伟矔贰?/p>
古代皇帝、貴族、大臣、杰出官員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世人會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給予他們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這就是謚法。謚法發軔于商代,甲骨文中對當時的親王均稱王,而對先王則以“曰名”來稱,如大甲、小甲。曰名是親王死后通過占卜而定的。祭日再加上區別字加以區分,后來逐漸將一些溢美之詞用作區別字,這就是謚法的開始,謚法可以分為三類:表揚類、同情類、批評類。表表揚的,克定禍亂曰武、辟地有德曰嚷、由義而濟曰景,慈惠愛親曰孝等。如北魏拓跋宏的謚號“孝文帝”、李世民的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長孫皇后死后的謚號“文德順圣皇后”。表同情的,死而志成曰靈、年中早夭曰悼、短折不成曰殤等。東周周姬的謚號“周靈王”。東晉晚期恒玄的謚號“桓楚武悼帝”。劉隆謚號“孝殤皇帝”。表批評的,賊人多殺曰桀,殘義損善曰紂,怠政曰荒,使民折傷曰憨,動祭亂常曰幽。夏朝暴君“桀紂”。商代君主“商紂王”等。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有效教學
文言文是漢語母語的另一種形式,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載體,記錄了浩瀚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繼承這份遺產是繼承整個中華文化的前提。在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無疑問,新教材中所選的詩文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學好這些詩文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至關重要。
文言文在初中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實際教學的低效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傳統的“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串講模式,使得學生不喜歡文言文,讀不懂文言文。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給文言文的教學注入新的生機,達到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法。
一、熟讀成誦,培養語感
葉圣陶先生曾經精辟地指出:“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边@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中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所以要學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讀法有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等,不一而足。但我認為,在教學中范讀、默讀、朗讀、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同我們今天語言中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范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如柳宗元《捕蛇者說》中的“然得而臘之以為餌”一句中,“臘”不讀“là”而應讀“xī”。司馬遷《陳涉世家》一文中,“將軍身被堅執銳”一句中的“被”應讀“pī”。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范讀顯得尤為必要,教師的范讀能使學生掌握音節停頓,讀來朗朗上口。這時再引導學生對照課下注釋默讀,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一面驗收讀的效果,一面評價讀的成效,讓學生以十足的興趣和信心投入學習。讀多了,背誦就水到渠成了,且能理解大意。所謂的“操千曲而后曉音,觀千劍而后識器”就是這個意思。
二、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币虼?,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教會學生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是教師逐字逐句地翻譯,對號入座,學生一字不漏地記下。這使得文言文學習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導致原文、譯文的分離,其結果必是事倍功半。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應是弄通大意,規范語言,要求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聯系語言環境,一字一句地翻譯文言文意思,若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上,用現代漢語語法要求,引導學生增補、調配,以達到疏通課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譯大致分為三步:首先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適當調配詞序;最后按照現代漢語規范要求,作出增補。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職等等,直接保留就可以。
三、品味分析,啟迪深思
品味分析是指通過對關鍵的字、句、段的品味,從而更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主觀情感。在品味關鍵詞的過程中,對那些一詞多義的實詞、虛詞,以及過去學過的詞語,要回憶、聯系、比較,品出現有環境的味來。初中文言文所包含的思想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教學時,要讓學生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達到了解和認識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燦爛文化,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的。如韓非子《塞翁失馬》蘊含的道理是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因為禍中往往隱藏著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預伏著禍的先機。福與禍、得與失、好與壞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因此應當用辯證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這些道理不正是我們思想教育的內容嗎?
四、寫作實踐,古為今用
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巧妙地運用一些古詩文經典佳句,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學生在寫《春天》時,就引用了詩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樣的作文給人清新亮麗之感。有的學生還以名句為題,畫龍點睛,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等。巧妙地運用古詩文中的名句作為文章標題,能使作文題目一枝獨秀,靚麗奪目,扣住讀者的心弦。
目前流傳的少林拳主要包括少林羅漢十八手、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大羅漢拳、小羅漢拳、炮拳、太祖長拳、梅花拳、大通臂拳、小通臂拳、七星拳、長護心意門拳、關東拳、柔拳、青龍出海拳等。
其中除了青龍出海拳,其他少林拳術普及、流傳比較廣,青龍出海拳幾乎失傳。但在同是發源于河南省的滎陽汜水的著名拳種萇家拳中一直傳承著青龍出海拳,并在登封、滎陽、鞏義、偃師、開封、許昌等地區都有流傳。
其實青龍出海拳源于少林武術。萇家拳里有青龍出海拳不錯,但少林寺傳統拳里也有青龍出海拳,只是該拳在少林寺已失傳,但在民間還是有傳人的(此青龍出海拳為少林拳系,非萇家拳)。據記載萇家拳創始人萇乃周曾去少林寺學藝或受過少林寺高手傳授武藝,萇家拳(包括其青龍出海拳)的形成比少林武術(包括青龍出海拳)的形成要晚得多,再者少林寺傳統拳術的傳承都是成體系的,如:1.大紅錘、小紅錘、炮錘等;2.大羅漢拳、小羅漢拳、青龍出海拳等;3.小紅錘、五虎拳、青龍出海拳……其中第二種就是萇家拳的傳承。
通過對少林寺青龍出海拳的探索考究,了解其流傳淵源、老拳譜歌訣、動作要領等,可以更深地了解少林寺青龍出海拳的歷史原貌和其他瀕臨失傳的少林傳統拳械套路。
一、青龍出海拳確是萇家拳傳統武術套路之一
萇家拳,又稱萇門拳、萇家錘,由清朝乾隆年間原汜水縣萇乃周先生(1724―1783年)所創。萇家拳為中國名拳之一,其內容豐富,文武并重,形氣合一,剛柔相濟,技法獨特,迄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其主要內容包括:1?郾理論:中氣論說,養氣法,槍法理論;2?郾拳術套路:二十四勢拳(上、中、下),大羅漢拳,小羅漢拳,炮錘,青龍出海拳,新青龍出海拳,二十四勢大戰拳,白虎拳,黑虎拳,小紅拳,猿猴拳等?!度O家拳》載:青龍出海拳,俗稱中盤錘,萇乃周先生將其列為第五層功夫之拳法,在萇家拳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在萇家拳中傳承。
二、關于萇家拳創始人萇乃周學少林拳的記載
(1)陳泮嶺《萇家拳之源流考》:(萇乃周)其師名閻圣道,洛陽人,系少林拳者,所傳羅漢拳法是也。
(2)萇乃周《二十四字拳譜序》:余成童嗜武,讀書之暇,他務未遑,專以舞蹈為樂……后十年,遇河南府洛陽縣閻圣道指點一二,頗覺進益。乾隆四十二年歲次丁酉辛亥月辛酉日未時書。
以上說明萇乃周從洛陽人閻圣道學得少林拳術,具體學得什么拳術萇乃周并沒說明,陳泮嶺認為是羅漢拳法,因少林寺傳承的拳術都是成體系的,以此推測萇家拳中的大羅漢拳、小羅漢拳、青龍出海拳應該都是萇乃周跟洛陽人閻圣道學得,青龍出海拳源于少林武術。
關于萇乃周根據“字拳二十四法”創青龍出海拳的說法不足為信。因為青龍出海拳除了練習套路和基本招式外,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與少林小紅錘融合在一起演練攻防之技擊術――陸合手,這幾種拳術在少林寺傳承了至少數百年,是歷代少林寺僧總結的少林武術精華。也就是說青龍出海、小紅錘和陸合手是一系列配套的拳術。但萇家拳沒有另外兩種拳術小紅錘和陸合手。如果說青龍出海拳是少林寺僧從萇家拳學得,萇家拳和少林寺拳譜相關資料不可能沒有任何相關記載;萇乃周創二十四字拳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如果青龍出海拳是在二十四字拳的基礎上創的,年代肯定不符。因為少林寺僧從萇家拳學得青龍出海再創編同小紅錘融合在一起演練攻防之技擊術陸合手,這就離馬老先生的少林老拳譜記載的青龍出海拳創編的時間嘉慶二十年晚30多年的時間,創編出歷代少林寺僧總結的少林武術精華陸合手根本不可能,這也比目前發現最早記載青龍出海拳的少林拳譜成書時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晚43年,所以萇乃周創編青龍出海拳的說法根本不可能,青龍出海拳應源于少林武術。
三、少林寺傳統拳里面也有青龍出海拳,只是在少林寺已失傳,不過在民間還有傳人
1?郾在1982年《中華武術》雜志創刊號中,著名武術家張文廣先生所寫《武術的內容與分類》一文中介紹少林武術時提到少林拳術包括有青龍出海拳。原文如下:“主要傳承于河南的嵩山少林寺的‘少林門’,其典型傳統拳術套路包括有:小紅拳二路,大紅拳十二路,老洪拳一路,羅漢拳三路,炮拳三路,長拳兩路,梅花拳兩路,朝陽拳一路,通背拳四路,長護心意門一路,七星拳兩路,關東拳兩路,青龍出海拳兩路,護身流星拳一路,龍、虎、蛇、鶴、豹拳各一路等?!?/p>
2?郾在1982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少林拳名家梁以全先生編寫的《嵩山少林拳法》書中“少林拳術和器械的種類”介紹少林武術拳術套路時曾提到少林拳套路中有青龍出海拳。原文如下:“少林拳單練的,既有剛勁突出的外功拳,也有柔和無比的內功拳。外功拳有小洪拳一路,大洪拳十二路,老洪拳一路,朝陽拳一路,長捶拳兩路,梅花拳兩路,炮拳三路,羅漢拳兩路,通背拳三路,長護心意門拳一路,七星拳三路,關東拳兩路,以及青龍出海拳、護身流星拳等?!?/p>
3?郾在少林武術之鄉登封民間,一些少林拳老拳譜中也記載有青龍出海拳。原文如下:“……拳法統宗緒今圣王之世,以忠孝而治天下。用文武而傳圣道也,今時俗言。讀不盡的書,打不盡的拳。書有萬卷,拳有百宗,后人不讀書、不演武者多矣。余文武并用,文也不就,武亦不成。余不言文以言武矣。古今拳勢不能盡知,只知數家拳論,各有所講,分別不同,大漠白猿傳通背拳,大唐傳青龍出海拳,梁初少林寺哪哪佛傳炮拳,大宋傳大洪拳、小洪拳、關東拳、關西拳……”
4?郾在1985年由鄭州市武術協會武術普查小組(由胡建勛、李蛟龍、劉玉增、李光捷、萇山林組成)整理匯編的《鄭州市武術拳械錄》中對少林拳介紹時有青龍出海拳。原文如下:“少林拳徒手:大洪拳(一、二、三路)、小洪拳(共4路)、炮錘(共3路)、五虎拳、長護心意拳、青龍出海拳、太祖洪拳、金剛拳、長拳(十路)、反背拳、通臂拳、朝陽拳、六通臂拳(一、二路)、梅花拳、羅漢拳、羅漢十八手、餓虎拳、七星拳、大戰拳、行宮羅漢拳、斜拳、指門拳、拆拳、勾八拳、關東拳、斜拳六合手、十不打、三路飛腳、九滾十八跌、站中園、連四聯、太白醉酒、武松脫銬、十路彈腿、二十四路彈腿、心意把、陰陽掌、三路飛腳?!?/p>
5?郾在河南鄭州民間拳師馬樹森老先生保存的清代嘉慶年間的少林拳老拳譜(手抄本)上記載有青龍出海拳的拳譜,并且馬老先生一直傳承著此拳和相關的一系列拳械套路。
綜上所述,少林寺傳統拳術中本來就有青龍出海拳,只是近代少林寺、登封地區已失傳,但在民間還有傳承(如鄭州馬樹森)。1985年鄭州市武術協會進行民間傳統武術普查時發現的少林拳法中就有青龍出海拳,并且少林拳和萇家拳里都有青龍出海拳,當時參加資料整理的人員中就有已故萇家拳傳人萇山林。
四、關于青龍出海拳拳譜
1.萇家拳里的青龍出海拳拳譜歌訣
〔渾元一氣〕
雙龍撲須舞遙空,春雷一爆起臥龍。
勢如長虹排遠駕,形似梨花卷殘風。
奮足直上青云路,翻身伏入水晶宮。
伸手欲摘天邊月,反掌連叩景陽鐘。
子路端拱三有禮,腳踢猛虎七萃雄。
回頭一顧香煙起,韋馱提杵顯神功。
轟天神車沖宵漢,擺脫楊柳舞回風。
刀劈華山楊二郎,斧破老君程四公。
馬踏芳草歸故里,倒插楊柳盼孤松。
暗度陳倉人不識,飛過軍柵誰與同。
閃閃夜珠沉淵里,翩翩玉燕投懷中。
夜叉探海翹首望,劍指七星透玲瓏。
2.鄭州民間拳師馬老先生保存的青龍出海拳古拳譜歌訣
〔混元一氣歸元功〕
雙龍捕須舞搖空,春雷一爆起臥龍。
勢如長虹排遠架,形似李花卷殘風。
催足直上青云路,側身撲入水晶宮。
伸手欲摘天邊月,翻掌連扣景陽鐘。
子路端恭三有禮,足踢猛虎七歲雄。
回首一股香煙起,韋馱提杵顯神功。
轟天神車沖霄漢,擺脫楊柳舞回風。
刀劈華山楊二郎,斧劈老君程四公。
馬踏黃草歸故里,倒插楊柳盼古松。
陳倉暗度人不識,飛過君差誰與同。
閃閃明珠沉淵底,偏偏玉燕投林中。
夜叉探海翹首望,劍指七星透玲瓏。
馬老先生傳承的青龍出海拳與萇家拳傳承的青龍出海拳拳譜基本一致,可確定兩者就是同一套拳,但具體招式動作已大不相同。兩者對比一下,萇家拳的拳譜中錯別字也較多。另外馬老先生傳承的青龍出海拳每個動作和拳譜都能合理對照,最關鍵的步法采用活步,最能體現少林拳“拳打臥牛之地”的特點。具體到文字,萇家拳青龍出海拳譜中有些明顯錯誤。如第一句“渾元一氣”的“渾”應為“混”,并且還少三個字,應為“混元一氣歸元功”?!皠萑玳L虹排遠駕”,氣勢像長虹般“排遠駕”?意思不通,沒有邏輯性,應該是氣勢像長虹般盤在云上架起來,這樣比較通順,即“勢如長虹盤云架”?!靶嗡评婊ň須堬L”,形狀像梨花一樣卷起殘風?意思謬之千里,應該是“形似梨花卷采蜂”,形狀像梨花卷住了來采蜜的蜜蜂一樣,其動作就是接上個動作左右手成掌在胸前由下向上、由里向外畫弧,然后收到顎下雙掌再同時插出,畫弧的動作就像梨花卷采蜜的蜜蜂一樣。“奮足直上青云路”比較直觀,一看就知道是“催足直上青云路”?!胺矸胨m”也比較直觀,但和動作聯系起來則是側身,并沒有翻身,所以應該是“側身伏入水晶宮”。“反掌連叩景陽鐘”應該是“翻掌連扣景陽鐘”?!白勇范斯叭卸Y”應該是“子路端供(供品)三有禮”?!澳_踢猛虎七萃雄”應該是“腳踢猛虎七歲雄(七歲英雄)”。“回頭一顧香煙起”,“頭”、“首”同義?!稗Z天神車沖宵漢”結合動作是蹬腿的動作,因此應該是“轟天神足沖霄漢”。“斧破老君程四公”斧子是用來劈砍的,應該是“斧劈老君程四公”。“倒插楊柳盼孤松”指倒著插下楊柳盤著古松樹,應是“倒插楊柳松”?!鞍刀汝悅}人不識”應該是“暗度陳倉人不知”?!伴W閃夜珠沉淵里”應該是“閃閃夜珠沉淵底”,翩翩飛舞的燕子會投到樹林中,而不會投到人的懷中,因此應該是“翩翩玉燕投林中”。綜合以上,萇家拳的青龍出海拳是源于少林武術,由于古時全是手抄、轉抄拳譜,所以萇家拳傳承的青龍出海拳譜中出現了很多錯別字。
據鄭州民間拳師馬樹森老先生講,青龍出海拳也可以稱為羅漢拳,為陸合手拳術之一,是原來少林大、小羅漢拳里的招式。據傳清乾隆帝巡游少林寺時,夜宿方丈室,因乾隆帝尚武,遂請少林寺當家和尚傳授少林武藝。由于時間短,當家和尚就和武僧教頭從大、小羅漢拳里摘出24勢,連貫成了一套拳。摘出這24勢后,大、小羅漢拳里便沒有了這24勢,乾隆帝問當家和尚此拳術的名字,當家和尚想乾隆帝乃真龍天子,就將此拳命名為“青龍出海拳”。其實青龍出海拳可能是嵩山少林寺眾武僧通過長期研究和實踐,從大羅漢拳和小羅漢拳中精心挑選出的最具代表性、最有實用性的24個招式組成的拳術套路。其節奏鮮明,樸實無華,來去神速,勢如破竹,結構嚴謹,實用性強。
關鍵詞:漢字;豢養;安居;觀念;影響
中圖分類號:H0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3)02-0101-05
漢字是人類文明史的“活化石”,它真實地記錄和反映了華夏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的生活方式和觀念意識等內容。上古時期的人們把豬稱為“豕”,華夏先民從狩獵游牧的洞穴樹巢生活,逐步改變為畜牧農耕的安定家居生活,無不與人們獵養豕豬的活動密切相關;豕部漢字的演化真實地記錄和反映出獵養豕豬對人類生活方式和觀念的影響。
我國是世界上養豬最早和最多的國家之一,養豬在華夏民族原始生活中就占有重要的地位,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出土了距今一萬年左右的家豬遺骸,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浙江余姚河姆渡等遺址中也出土了距今7000年~8000年的豬骨或陶豬 ,其形態屬于原始家豬,在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家畜骨骼中 ,以豬的數量最多,在晚期遺址中出土的豬骨數量更大,說明獵豬、養豬與華夏先民生活有密切關系。
一、豕――豬的最早稱謂人類
獵食和農畜馴養的對象 豬在上古時期被稱為“豕”,“豕”在古文字中像一頭豬的樣子,甲骨文寫作“”,是一頭豬的象形描繪:長嘴、短尾和圓滾滾的肚腹,是豬最典型的特征。
《說文》:“豕:彘也。竭其尾,故謂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讀與同。凡豕之屬皆從豕?!盵1]段玉裁注說:“豕首畫象其頭,次象其四足,末象其尾?!爆F在的“豕”是豬象形而來?!都本推罚骸傲筠㈦圊关i?!鳖佔ⅲ骸磅拐?,彘之總名也?!?/p>
“豕”是古之先民重要的獵食對象。先民對野豬非常熟悉,有多種稱謂,《說文》豕部漢字就有如下解釋:
“chi,豕也,從,從豕,讀若弛。”
“xiá,豕也,從,下象其足,讀若瑕。”
“彖 tuàn,豕走也,從互從豕者?!?/p>
“豚()tún,小豕也。從彖省,象形。從又持肉,以給祠祀。凡豚之屬皆從豚。”
“hù、bo,小豚也。”
“xī,生三月豚,腹也。從豕奚聲。”
“zong,生六月豚。從豕從聲。一曰一歲,尚叢聚也?!?/p>
“ba,牝豕也。從豕巴聲。一曰二歲,能相把也?!保ā对娊?召南?騶虞》:“壹發五”,鄭玄注:“豕牡曰?!敝改肛i;又指兩年的大豬。)
“jiān,三歲豕,肩相及者。從豕聲?!对姟吩唬翰Ⅱ審膬少狻!?/p>
“fén,豕也。從豕賁聲?!?/p>
“yì,豕息也。從豕壹聲?!洞呵飩鳌吩唬荷郊??!保ā啊保i喘息。)
“chú,豕屬。從豕且聲?!?/p>
“jiā,牡豕也,從豕聲?!敝腹i。
“fu,豕息也。從豕甫聲?!?/p>
“xī,豕走。從豕希聲。古有封修之害?!薄啊保艜r特指巨大的野豬?!痘茨献?本經訓》:“封,修蛇,皆為民害。”
“chù,豕絆足行,從豕系三足。”
“bīn、huan,二豕也。豳從此。闕?!保ü艜r指兩頭豬為;也指豬亂群。)
“彘zhì,豕也。后發謂之彘。從矢聲;從二匕,彘足與鹿足同?!卞槭枪盼闹谐S米?。甲骨文寫作“”,由“豕”和“矢”(箭矢)組成,象形并會意,原義是指被箭射中的野豬,箭矢貫穿野豬的腹部。羅振玉把“彘”解釋為“野豬”,是指堅韌有力的野豬頭,因為野豬兇猛,只能遠射捕殺,所以用一“豕”中“矢”表示這種特別兇猛的野豬,后來就泛指一般的豬。卜辭記載,射獵野豬是商代軍事重要活動之一。
“墜()”本義是墜落,是“豕”落陷阱的狩獵情景,是獵人驅逐追趕的結果。[2](P47)
“事”字,在甲骨文中是手持一獵叉從事打獵形?!案摇弊?,在甲骨文中是手持獵叉(干)猛刺野豬的象形字[3](P667)。
“彘、、事、敢”等漢字明確地反映出豕豬在上古時期確實是人們的獵食對象,而且當時狩獵豕豬的活動是非常頻繁的。因為,在狩獵時代,野豬是人們重要的肉食來源。
進入農耕文明之后,人類開始了對野豬馴化畜養?!盎俊?、“”就是因養豬而產生的漢字。
“豢”huàn《說文》:“以谷圈養豕也,從豕聲。”豢本義是指人工以飼料飼養牲畜?!盎俊惫盼淖中问悄肛i肚里有一頭小豬仔,有兩只手即將接生喂養它――意為人工豢養豬的開始。
《正字通》:“凡畜養禽獸,皆曰豢。”《宋記?樂記》:“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薄蹲髠?昭公二十九年》:“古有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被筐B,就是人工喂養,也就是家養、圈養、飼養工作?!磅埂笔恰凹摇敝械木唧w飼養對象。
“”hùn,由“囗”wei和“豕”兩部分組成,“囗”表示欄舍,豕表示豬,合起來表示把豬關在欄舍中。本義指豬圈。《漢書?五行志》:“豕出?!本褪秦i跑出了豬圈。
“”[一] hùn《說文》:“廁也,從囗象,豕在囗中也,會意。”豬圈在舊時多作廁所。[二]huan,通“豢”。
“豕牢”:《國語?晉語》“少溲于豕牢”本應指養豬之圈,因人們常以豬圈作為廁所,后來就將“豕牢”當成廁所、茅房。在舊時農村廣泛將豬圈作為廁所,稱茅房,亦稱糞坑。
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華夏先民就已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與現在的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
二、豕――家的重要特征人類
定居生活的開始 豬是最容易豢養的家畜,雜食、野菜皆可飼養,而豬肉是非??煽诘氖澄铮趪说牟妥郎?,可謂美味佳肴。豬全身都是寶,古人將豬皮制成皮革,豬骨做成骨針、骨鏟,豬鬃制成毛刷,豬血不僅可以食用,而且可以制成漆木材的底色和漁網的防水材料。豬對古代家庭經濟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豬成了“家”的重要特征。
在考古發掘出的距今六千多年的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中,都能找到先民養豬的遺物證據。而“家”字中的“豕”,被認為是指代了家庭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家畜。
“家”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寫作“”,金文寫作“”,小篆才演變為“”?!凹摇笔怯梢粋€尖頂房屋和一頭“豕”構成。篆文同甲骨文寫法基本一致,只是小房上多了一點。“家”字的產生,表現出先民對家的共識:家不僅需要有房屋,還需要有豕豬。有住的,有吃的,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成為真正的“家”。
“家”與“豢”二字可用互解,“家”中需要飼養“豕”(活儲食物),“豕”需要用谷類食糧在家中來豢養。馴化飼養牲畜在上古顯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保證人類安居儲食的基本工作。
從“家”的造字,可見“豕”(豬)在古代先祖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豕”作為最佳的食物儲備,可以活存,于是人類最早馴化家養了“豕”。飼養豕豬需要較穩定地圈養,而“豕”的圈養不僅改變了豕豬的野性,也改變了先民極不穩定的狩獵牧游生活方式,“豕”與人的住宅聯系在一起,既能使“豕”穩定,也因宅中有“豕”,確定了家庭生活的穩定,豕豬的圈養馴化使華夏民族迅速進入了農耕文明,養豬需要大量食糧,農作物的耕作得到廣泛重視和推廣,人類的定居生活得到確定,“安居樂業”等詞匯由此產生,“貧家難易、故土難移”的情感由此而生,“父母在不遠游”的家訓由此而出。
養豬不僅改變了先民狩獵牧游生活方式,使人類真正有了定居生活的“家”,也改變了社會的經濟結構,養豬與農耕成為先民家庭謀食和社會生產的主要方式?!凹摇钡脑熳种杏小磅埂?,而且家中“豕”的多少也顯示著生活富裕的程度。
豬()《說文》:“豕而三毛叢居者,從豕者聲?!薄柏i”造字較“豕”晚,在篆文中寫作“”,多用于口語。豬是先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家畜之一。又名“烏金”、“黑面郎”及“黑爺”?!冻皟L載》說,唐代洪州人養豬致富,稱豬為“烏金”。
唐代《云仙雜記》引《承平舊纂》:“黑面郎,謂豬也?!薄赌咎m詩》有:“磨刀霍霍向豬羊”的詩句,說明有喜事人們要殺豬宰羊、大宴賓客。
古人在祭祀祖宗和供奉神仙時用的“太牢”(又稱牲醴三供,民間所說的‘豬頭三牲’即豬、羊、牛)和“少牢”中都有豬,可見豬是祀神祭祖必備的供品,也是人類飲食中的佳品。
《孟子?梁惠王》:“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文中“豚”是小豬,“彘”是豬的泛稱。大意是:只要讓雞、狗、豬這些家畜適時繁殖,老人就能吃上肉了??梢姟磅埂辈粌H是家的重要特征,也是家庭經濟富足的標志,還與社會的穩定、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有直接聯系。
三、豪――豬突豕勇人類勇敢、豪俠、
逐鹿等觀念的來源 野豬嗅覺靈敏,性情暴躁,兇猛剽壯,能吞食毒蛇,跑起來十分快,連老虎、豹子等猛獸也敬畏野豬三分。先民常常因捕殺野豬引起其反撲,屢屢被咬傷咬死。
成語“豬突勇”是說野豬受驚而狂奔亂撞,比喻銳利勇猛。
成語“戴雞佩豚”因公雞、野豬生性好斗,古人作為勇猛的象征。
野豬生性兇猛,獵豬就成為古代人們衡量勇敢的尺碼。當時社會常以捉豬活動為“事”?!笆隆奔坠俏膶懽鳌啊毕耠p手舉長柄網捕捉豬或野豬之狀。而人的素質,也以豬事為坐標來衡定,如“敢”字,以徒手獵捕野豬為“勇敢”,而不能捉豬便為怯懦。
“豪”:篆文中豕形高聲,后世以高省略下口作為聲符。本義是“豪豬”?!渡胶=?西山經》:“竹山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薄昂镭i”又稱“箭豬”、“刺豬”,穴居山中,夜間活動,以植物為食,對農作物破壞較大,故為害獸。《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貌而赤豪?!睏钚邸堕L揚賦》:“捕熊黑、豪豬。”這里所說的“豪豬”就是指這種身上帶刺的獸,遇敵時刺豎起,倒退撞刺敵。
《說文》:“豪,鬣如筆管者,出牽郡?!摈嗍莿游镱i上硬毛。豪由鬣長而硬,引喻為有才德、有威望或富貴有權勢的人,如:“豪杰”,喻才能出眾的、卓越的人物?!睹献?盡心上》:“若夫豪杰之士?!薄豆茏?七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駿雄?!?/p>
豪客:亦稱豪俠,舊指俠客勇士。陸游《大雪歌》:“虬髯豪客狐白裘,夜來醉眼寶釵樓?!焙揽陀袝r也指強盜或豪華奢侈的人。如李涉《井欄砂遇夜客》:“綠林豪客夜知聞?!鳖~頭無詩《廢宅》:“珠履賣錢豪客散?!?/p>
豪富:巨富。《史記?秦始皇本紀》“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p>
豪強:指依仗權勢橫行不法的人。后來詞語“豪橫”指巧取豪奪,豪惡霸道,還有豪紳、土豪、省紳,多指依仗有錢有勢而橫行一方。班固《漢書?酷史傳》:“豪惡吏伏匿而善吏不能為治?!?豪門:巨富權貴之家。
古人還認為有才德有威望或富貴有權勢的人必是氣魄大,言談舉止直爽痛快,因此“豪”又引申為“氣魄大”、“不拘束”,如豪放,氣魄大而無所拘束;豪邁,豪放不羈,氣魄大;豪爽,豪放爽直;還有豪氣、豪壯、豪飲、豪情壯志、豪言壯語等等,均取此意。
“豪橫跋扈”:語出唐?鄭處?!睹骰孰s錄》“祿山豪橫跋扈,遠近憂之,而上意未寤”,“豪橫跋扈”指專橫暴戾,胡作非為,橫行霸道。“豪”古時也通“毫”。本義指長而尖的細毛,“細毛”現稱為“毫毛”。古無“毫”字,故有通用的方法?!昂滥┎欢?,將成斧柯” 又稱“毫末不札,將尋斧柯”:豪通毫,比喻微小的禍患若不及時除掉,將會造成嚴重的禍害。
“彘” 甲骨文字形為“”,由“豕”和“矢”(箭矢)組成,象形并會意,原義是指人們勇敢地用弓箭獵射野豬,箭矢貫穿野豬的腹部。野豬皮厚而兇悍,用弓箭獵射野豬,本身就是一種十分危險的勇敢行為。
“逐”甲骨文字形為“”,像人(腳)在“豕”等動物后面追逐的樣子。小篆寫作“”,“止”小篆改從( chuò)。《說文》:“逐,追也,從止從豚省?!薄爸稹笔莻€會意字,上部是一“豕”,下部是表示腳趾的“止”,合起來表示人們勇猛地追趕野豬。“逐”的本義就是追趕豕豬,后來泛指追趕。
《周易》:“《睽卦》之初爻:喪馬勿逐,自復。”《商君書?定分》:“一兔走,百人逐之。”《左傳?莊公十年》:“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薄妒酚?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薄爸鹇埂保罕扔鳡帄Z天下。逐鹿中原,群雄逐鹿都指爭奪天下的意思。
“逐”是由追逐引申為追擊、追求,后來產生了趕走、驅逐,放逐之項。如:李斯《諫逐客書》:“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非秦者去,為客者逐。”“逐”就是“逐客令”,秦王曾下令驅逐從各國來的客卿,后來泛指趕走客人為下逐客令。屈原《九章?哀郢》:“信非吾罪而棄逐兮。”《戰國策?齊策》:“王乃殺九子而逐其家?!边@里的“逐”就是放逐的意思。
“逐”的另一個義項是:挨著,逐個。如:逐步、逐個、逐漸、逐年、逐日、逐字逐句等。
從“事”、“敢”、“豪”、“彘”、“逐”等漢字的產生可以看出獵豬活動對先民勇武觀念的形成有很大影響,敢與野豬相搏者被稱為“勇敢”,遇敵不畏,敢于在強手面前亮劍者被稱為“豪士”“豪俠”;有氣魄舉止直爽被稱為“豪爽”“豪邁”“豪壯”;敢于追逐野豬與之相搏之勇,被稱為“逐鹿”,引喻為敢于爭奪天下之勇。
四、豕――豬在中國生肖和
文化中的寓意和象征 1.“豬”作為祭品,是吉祥之物,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
豬在上古神話和先民的系統中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現代著名人類學家弗雷澤說:“像所有所謂骯臟的動物一樣,豬最初被視為神圣之獸。”戶曉輝先生曾專門撰文論述豬在史前宗教文化中的象征意義,作為地母的象征,豬是用于豐產祈求的巫術施法工具[4]。學者黃守愚認為,豬為先民所崇拜在于豬之肥碩、豐腴、貪食、多產,稟具直覺的生殖力,初民尤其女性,渴望對豬的崇拜能將豬的生殖能力轉移到人的身上,加強自身的生殖力[5]。內蒙古文物考古所研究員陸思賢先生認為,這位韋氏,就是現實中的豬,紅山文化中的女像與豬的塑像同出于一個封閉空間中,說明豬的大肚子與女像的大肚子一樣都是生育神的象征[6](P23-25)。
在上古時期,豬的文化意義不含任何貶義,相反,野豬性情兇暴,善于搏擊,含有“兇悍無畏、勇往直前”的勇氣。日本人欣賞豬奮勇向前、有進無退的精神,常用“豬”做人的名字。歐洲人也認為野豬雖然沒有角,卻是獸類中最兇悍的動物。它的獠牙尖銳而強硬,可以輕易刺傷敵人;它經常在樹干上摩擦肩部下肋,使之成為堅固的盾甲。因此歐洲的許多紋章以豬為圖案,表示勇猛和萬夫莫敵。例如英格蘭王查理三世的徽章圖案是兩頭豬拱衛著盾牌,蘇格蘭公爵的徽章圖案將豬頭像置于上方,顯示了豬的尊嚴。
2.豬在中國生肖傳統和民間文化中的寓意
生肖傳統中,豬排在末位十二。取其心地純樸、善良、待人寬厚大度、憨直忠誠等特點,喻屬豬人具有的性格特點。
在人們心目中,豬恐怕是最老實愚憨的家畜,它不像狗那樣精靈,懂得主子的心思,跟隨主人前后,極盡討好之能事。豬長著一副圓乎乎、胖墩墩的憨厚相,顯得老實本分。豬之所以在所有家畜中長得最快,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懶惰,除了進食,豬活動極少,更不用操心勞累。豬一輩子幾乎都在一間欄里吃、住、拉、撒,給人惡心的感覺。緣于豬的上述特點,它往往成為蠢笨、懶惰、貪婪、丑陋的代名詞。在詞語使用時,常帶有貶義色彩。
其實在生活中,豬一方面代表著愚笨、懶惰、貪吃、好色、骯臟,但另一方面,又象征著勇敢、厚道、忠誠、謹慎、誠實、寬容。自然學家赫森說:“豬不像馬、牛、綿羊那樣疑心重重,畏縮順從;不像山羊那樣魯莽,天不怕地不怕;不像鵝那樣滿懷敵意;不像貓那樣屈尊俯就;也不像狗那樣搖尾乞憐?!?/p>
“豬神”:傳說漢代張渤是治水救災的神,他在治水時,化為一頭大豬,拱土開渠,導水疏流,他隱身為豬,不能被人看見。他的夫人李氏每天給他送飯,約定敲鼓為號。他聽到鼓聲,就化還人身,與夫人相見。有一次夫人忘了敲鼓,張渤的豬形被夫人看見,他就化成一陣清風隱去了。人們為了紀念張渤的功績,為他立了神位加以敬奉。
“豬八戒”是《西游記》中的一個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有關“豬八戒”的歇后語很多很多,如: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豬八戒相親――怕露嘴臉;豬八戒進了女兒國――看花了眼;豬八戒上陣――倒打一耙(比喻倒咬別人一口);豬八戒戴花――自覺美(越是丑人越作怪);豬八戒坐飛機――丑上了天。
“豬頭三牲”本指豬、牛、羊這三樣祭物,但經民間流傳和加工,變成歇后語“豬頭三――牲。”后來干脆隱去后半部分,直截用“豬頭三”來指那些不明事理或不識好歹的人。
豬是先民最好的家畜,家中豬多象征富裕。豬為人們帶來經濟上的富足,成為農民的“聚寶盆”。民間認為“肥豬拱門”吉祥,肥豬儼然成為一個傳送福氣的使者,所以有俗語說:“豬是家中寶,糞是地里金。”
在中國文化中,豬還有其他的許多寓意和象征。
據傳從唐代開始,殿試及第的進士們相約,如果他們中間的人在今后任了將相,就要請同科的書法家用“朱書”(即紅筆)題名于雁塔。因“豬”與“朱”同音,“蹄”與“題”諧音,所以豬成了青年學子金榜題名的吉祥物。每當有人趕考,親友們都贈送紅燒豬蹄,預祝趕考人“朱筆題名”。后來,這種習慣逐漸擴大,人們在新年時互贈火腿,因為火腿是用豬蹄烤制而成的。
舊時春節前,農村人家有在臘月二十五日前殺豬請客的習俗。天津、河北等地有剪貼“肥豬拱門”的節日窗花的習俗,豬背上馱一聚寶盆,左右各貼一張,表示招財進寶之意。
陜西一帶有送豬蹄的婚俗。結婚前一天,男方要送四斤豬肉、一對豬蹄,稱“禮吊”,女方將“禮吊”留下后,還要將豬前蹄退回。婚后第二天,夫妻要帶雙份掛面及豬后蹄回娘家,留下掛面,后蹄退回,俗稱“蹄蹄來,蹄蹄去”,表示今后往來密切。
云南西雙版納的布朗族,在婚禮當天,男女兩家要殺豬請客。除請客外,還要將豬肉切成小塊,用竹竿串起來分送各家,以示“骨肉之親”之意。
[參考文獻][1]許慎.說文解字[M].長沙:岳麓書社,2005.
[2]唐漢.漢字密碼[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3]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戶曉輝.豬在史前文化中的象征意義[J].中原文物,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