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清明節起源

清明節起源

時間:2023-05-30 09:47: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節起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清明節起源

第1篇

與其他傳統節日相比,清明節的特色有三個:一是兼有節氣與節日兩種“身份”,二是以戶外活動(掃墓、踏青等)為主,三是兼有肅穆(或悲傷)(在掃墓祭奠活動中)與歡樂(在踏青等游玩活動中)兩種情感氛圍。這種特色的形成與其來歷密切相關。從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節是“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者融合而成的節日。[1]

(一)、清明節與“清明”節氣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歷史上也是一個節日,但現在各地大多不再過此節)。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此外,清明時處早春三月,春光明媚,萬物復蘇,氣候宜人而到處生機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娛樂的好時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為人們樂于到戶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時光。

雖然我們在本文所談的清明節主要指節日而不是節氣,但是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應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二)、清明節與寒食節

寒食節在農歷三月,清明之前一兩天。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月為限。漢代確定寒食節為清明前三天。南朝時《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唐宋時期減為清明前一天。從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當作一個很大的節日。唐朝時它仍然是一個較大的節日,但已開始式微,逐漸為清明節所兼并。

關于寒食節禁火習俗的形成,民間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說它起源于人們對著名忠臣義士介子推的紀念和祭奠。介子推是春秋時期跟隨晉公子重爾流亡的一個大臣,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為晉公子充饑。后者做國君(即晉文公)后要封賞介子推。介子推卻帶老母到綿山隱居,不受封賞。晉文公為逼介子推出山,就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便把燒山的這一天定為介子推的祭日,這一天禁火。《荊楚歲時記》注中說:“介子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暮春,為不舉火,謂之‘禁煙’,犯則雨雹傷田。”實際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慣制,為懷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的說法純是附會。這種附會在漢生后,傳播漸盛,在寒食節的形成和傳承過程中影響越來越大。

現在人們解釋寒食節禁火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歸之于上古以來特定的民間信仰。古人將周天恒星分為二十八宿,東方青龍宮的角、亢二星為“龍星”,在五行中居于木位。先秦時期,古人出于星象迷信和感應巫術,認為春季龍星現于東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龍星初現之時,應該禁火。禁火之俗周代已有。禁火期間不能生火做飯,須得事先準備好食物。這種不能加熱的冷食就是“寒食”。另一種說法用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慣制來解釋,認為寒食禁火源于古人鉆木取火和換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時期,人們鉆木取火,季節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換季時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換取新火。當新火未到之時,須要禁止人們生火。《周禮·秋官·司煊氏》中說:“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就是仲春時節,負責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搖著木鐸,警告人們禁火。后來在這一時節禁火成為習俗流傳下來。

寒食節的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會性地紀念介子推。當該節日增添了掃墓和游樂的習俗時,說明該節日的屬性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也就是在向后來的清明節轉化。我們從現存的歷史記載和詩文等文字資料中可以大略看到這種轉化的過程。

寒食節增加掃墓、游樂活動的準確時間,目前尚未見到明確的記載。但從北宋王溥所撰《唐會要》的記載,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間在寒食節掃墓并郊游的習俗已經蔚成風氣并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622年),朝廷了一道詔令,禁止民間“臨喪嫁娶”和“送葬之時,共為歡飲”,也禁止寒食節上墳,更不許在悲傷地掃墓之后又歡快地郊游:“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槚,曾無戚容。既玷風猷,并宜禁斷。”(《唐會要》卷二三)顯然朝廷認為民間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議的行為,是對亡靈、鬼神的不恭,是不嚴肅的、傷風敗俗的。但是,民間習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減,反而越來越興盛。所以,過了一百多年,到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頒布敕令,準許寒食上墓行拜掃之禮,并定為常式:

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埽禮。于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余于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例程。(《唐會要》卷二三)

但同時也規定掃墓之后不得就地飲食作樂“食馀饌任于他處,不得作樂”。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闕,寒食上墓便為燕樂者,見任官典不考前資,殿三年,白身人決一頓。”(《唐會要》卷二十三)而在墳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間自古以來的習慣,雖有朝廷嚴令也難以禁除。[2]

從此以后,寒食掃墓之俗更為盛行。后來,因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朝廷又頒布幾個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歷十二年(777年)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3]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節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蠟祭。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

那么,這時的寒食節與清明節是什么關系呢?如上所述,此時寒食節的習俗主要有三項:禁火、掃墓、郊游。唐宋時期人們所過和所說的“寒食節”其實是現在所說的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混合。寒食與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畢,到清明這一天要換新火,以柳條或榆木乞取新火。這樣清明與寒食就連在一起,清明的換新火活動成為寒食活動的一部分。其實,唐宋時期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動是連成一片的,在當時人們的觀念里清明節是寒食節的一部分,作為換取新火的一天也被當作重要的日子。因為清明前幾天是禁火的,到墓地上燒紙上供也應該是在清明這一天。有些詩文所記載的寒食掃墓燒紙的事其實是在清明之日。在名稱上,稱“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堯臣詩《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園》寫郊外游春的盛況;有稱“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詩》描寫唐代大歷五年長沙清明節游春的熱鬧場景:“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媚,爭道朱蹄驕嚙膝。”也有并稱“寒食清明”的,如白居易《寒食野忘吟》:“烏嘀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有些詩文將二名混稱,有的詩題為“清明”,下面的詩句又說成“寒食”;或題為“寒食”,詩句說成“清明”。據《唐會要》,在大歷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晚唐、宋代以后,禁火食冷之俗轉衰,到元代此俗大體消亡,“寒食”的名稱自然越來越少被人提及,而本來是節氣名稱的“清版權所有明”突顯出來,以之概括這一段節期的人漸多。到明清,“清明”之稱多于“寒食”,成取代后者之勢。到現代,大多數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節”,不知道“寒食節”之名了。但還有少數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東的一些地方。

清明節與原本意義的寒食節在習俗內容上共同之處并不顯著,二者主要的聯系有兩點:一是時間相連,二是都有懷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訴求。這兩點聯系最終使清明節置代或兼并了寒食節。由寒食節的禁火到清明節的祭奠的置代,是民眾在時間鄰近的條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

(三)、清明節與上巳節

上巳節形成于春秋末期,開始日期在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后改為三月三日。從先秦到漢代,上巳節的習俗活動有三種:一是到水邊舉行祭祀儀式,并到水中洗浴,以祓除過去一年中的污漬與穢氣,稱為“祓”或“禊”。二是招魂續魄,在野外或水邊招喚親人亡魂,也召喚自己的魂魄蘇醒、回歸。先人認為自己的靈魂也如同萬物一樣隨四季的的變化經歷發芽、成長到凋零的過程,故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戲,并自由擇偶或交合。

上巳節的早期節俗最重要的內容是祓禊。在上古時期,這種活動就不僅是一種祛邪求祥的巫術儀式,而且更是一種自由快活的春游。《詩經·鄭風·溱洧》中描寫了水邊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愛的場景: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徂。”“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韓詩注》解釋說:“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從以上的描述和解釋,我們可以知道,上巳節就是在郊外水邊舉行辟邪求吉的宗教儀式之后快樂地春游、男女自由交往的節日。這樣,上巳節的氣氛就有兩種:一是肅穆的祓除和招魂,二是歡快的嬉游和交往。雖然祓禊、招魂的儀式很重要,但是人們投入時間和精力更多的是快樂的春游和交往。

魏晉以后,水中沐浴、招魂續魄之俗逐漸消失,臨水祓除轉為臨水酒會。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飲。”這段文字里的上巳節習俗主要是一種水邊交游、宴飲的活動。唐朝時,三月三仍然是一個全國性的重要節日。每逢此節,皇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謂“曲水流觴”,不少文人寫有詩文描述這種盛景。民間男女也踴躍來到水邊飲宴交游。劉駕《上巳日》寫道:“上巳曲江濱,喧于市朝路。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逢。”這天,長安還流行斗百草游戲等。

第2篇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關鍵詞:清明節;吃雞蛋;掃墓;蹴鞠

中圖分類號:K8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12-0180-02

清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我國農歷24個節氣的第五個節氣,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此時萬物經過冬天冰雪的洗禮已經很干凈清明了,萬物開始復蘇,春天來了。而其由來要追溯到古代的“寒食節”。寒食節是是冬至后的第105天,正好在在清明的前一天。舊時民間每逢寒食節,家家戶戶不舉火煮飯,只吃冷食。第二天是清明,人們上墳燒紙,修墓添土,以表示對亡者的懷念。這些風俗大約始于周代。在古代,人們一般在這個節氣安排農事活動。清明節的時候,氣溫逐漸升高,天氣也慢慢變暖,農民開始耕種農作物,因此也就有了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的說法。清明節也是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一個節日,它牽動著中國人的內心情感,反映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價值觀念、民俗心理和文化精神。

一、掃墓

1.掃墓的由來

在清明時節去掃墓,是為了表示對祖先的一種思念、敬重之情。臨淄掃墓,主要是鏟除墳墓的雜草,添上新土,把祭品供上,燒香奠酒,燒紙錢,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此來表示對死者的懷念。祭祀掃墓的日期,是清明節當天。據考,祭祀掃墓這種風俗習慣在秦代以前就已經形成了,但那時的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期間,演變成清明掃墓是在唐朝的時候。清明掃墓這種風俗習慣是傳承了寒食節的風俗。在唐朝以前,掃墓都是在寒食節期間進行,而把清明與寒食節相混淆,并將寒食掃墓定為清明節大約是從唐朝開始的。

2.清明掃墓之傳說

清明節作為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內容是掃墓。清明節的起源,有傳起源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被大眾紛紛效仿,在清明節這天祭祖掃墓,歷代沿襲下來,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有的習俗。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起源,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諸葛亮在三國時期由于治理蜀國的時候立下大功,深得人心,但是在他去世后朝廷卻沒有為他蓋廟祭祀他,老百姓為了祭祀他,都在道路上拜祭,而拜祭的時間就是寒食期間,而后,朝廷正式為他建了先祖廟,以表示對他的紀念。此時寒食拜祭的習俗已經形成,并逐步演變為個人祭掃祖先墳墓的習俗。第二種說法是寒食節與寒食掃墓的習俗都形成于春秋時期,因紀念介子推而慢慢興起。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設計謀殺太子以便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太子死后,他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到處流亡,受盡百般屈辱,連飯都不吃上。在流亡期間,重耳有一次餓暈了,他的臣子介子推割下自己身上一塊肉并烤熟,去救重耳。19年后,重耳回國以后,做了晉文公。在他執政后,把他以前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加以獎賞,唯獨沒有給介子推一毫獎勵。之后有人在晉文公面前說起此事,晉文公這才猛然記起了以前的事情,心里倍感慚愧,馬上叫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而介子推卻多次避而不見,于是晉文公親自去請,而介子推已背著老母親躲進了綿山,派人搜尋也沒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主義,放火燒了大山,大火連續燒了三天三夜,也沒發現他們母子出來,最后發現他們母子被燒死在烤焦的大柳樹下。晉文公看到了介子推寫的血書,看后十分感動,痛哭不已,于是將介子推母子二人在這顆燒焦的大柳樹下安葬,同時為了紀念忠臣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山名改換為介山,并在山上為他修建了祠堂,并把放火燒山這天稱為寒食節,以后的每年這天,禁止放煙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次年,晉文公親自登山去祭拜介子推,當晉文公走到介子推墓前時,發現那顆燒焦的柳樹已經死而復活了。晉文公望著這棵復活的老柳樹,慢慢地走到跟前,用柳條編了一個圈戴在自己頭上,這就像看到了介子推時刻在自己身邊一樣。祭祀完畢后,晉文公賜這顆復活的老柳樹為清明柳,并且下令把祭祀這天定名為清明節。第三種說法則是,寒食掃墓起源于上古先民祭祀高母的習俗。那時的高母就是祖先。而寒食節在時間上與古時祀高母的時間是相同的,因此唐玄宗下令將寒食節定為祀祖節。慢慢的,寒食節與清明節相混淆,所以人們把寒食掃墓定為清明掃墓。

3.清明掃墓是承襲寒食的

寒食節的掃墓習俗在南北朝時就已經形成了,但祭祀禮節并不統一。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成為一種風俗習慣,無論是官員或者平民,在寒食節都要前去祭祀掃墓。這種風俗習慣已經流傳很久,唐玄宗曾經下令把人們掃墓這種風俗習慣編人五種禮儀中,并且成為一種風俗常規。因此寒食節祭祀禮俗也就確定下來。后來人們把寒食與清明混淆在一起,于是在清明節也就形成了祭祀習俗。在清明節,人們非常重視對故人的祭祀,通過祭掃墳墓,來表示對死者的悼念。

臨淄傳統的掃墓習俗:在墓前供祭一些食物,例如酒、水果、餅干、紙錢等(食物一般都是生冷的),然后將紙錢焚化,叩頭、行禮、祭拜,最后把祭供的食物吃掉回家。

二、蹴鞠

1.蹴鞠的起源

“蹴鞠”是我國古代的體育項目,它又被稱為“蹋鞠”、“蹴球”、“蹴圓”、““筑球”等,相當于現在的足球。蹴鞠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它流傳了2300多年,一直延續至清末。根據《史記》和《戰國策》的記載,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十分盛行,是一項非常受歡迎的體育娛樂項目。漢代的劉向在他的《新序》中就有“寒食踏青蹴鞠”的記載。蹴鞠在唐宋時期發展到頂峰,唐朝詩人仲無顏在其《氣球賦》中也記載了當時的人們在清明寒食期間蹴鞠嬉戲的場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了人們對蹴鞠這項體育活動的熱愛,在《清明》這首詩中,詩人杜甫也有提到蹴鞠,可見蹴鞠在當時十分受歡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項體育活動由對抗性逐漸演變為表演競技性比賽。到清代時期,有關蹴鞠活動的文字記載就慢慢減少了。蹴鞠本來是男人的體育運動項目,但女人也可蹴鞠。因為“寒食蹴鞠”是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春日娛樂活動,多有文人雅士參與。蒙古人入主中原后,觀看女藝人表演蹴鞠就成了一種時髦,所以關漢卿的小令《女校尉》寫道:“茶馀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惟蹴鞠最風流。”到后來,蹴鞠成了那時用來接客的一種手段。

2.蹴鞠的習俗

作為當今“世界第一運動”的足球既是一項體育運動,也是一種文化,一種產業,在全世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蹴鞠,就是用腳去踢球,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足球。相傳是黃帝發明的,而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訓練武士。作為世界足球起源地的臨淄,蹴鞠這項體育活動在當地十分流行。最初的蹴鞠是為了防止寒食傷身,因此人們參加一系列體育運動,從此蹴鞠在民間成為了一項鍛煉身體的體育活動。近年來,蹴鞠在臨淄再度興起,參與市民越來越多,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身體,而且使這種民俗活動得到傳承與發展。

三、吃雞蛋

1.清明節吃雞蛋的傳說

相傳吃了清明節這天煮的雞蛋,一年也不會頭痛。此說法源自于古代的孝感。孝感是一片水鄉澤國,那時的人們以打魚為生,由于人們每天都在湖里吹湖風,因此很容易得頭痛病。一天,嘗百草的神農路過此地,看到一些人因為頭痛在湖灘上打滾兒。神農非常可憐他們,于是到處找草藥,想為這些人治好頭痛病,最終吃了好多藥也無效。到了三月初三這一天,神農從山上撿來幾個野雞蛋,挖了一大把地米菜,拿到船上煮給大家吃。大家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雞蛋后,頭不痛了。此為清明節吃雞蛋的傳說。

2.清明節吃雞蛋的原因

清明節吃雞蛋的習俗源于古代的上祀節,一直延續到現在。其中的原因不僅僅只是習俗習慣而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清明這天吃雞蛋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還有,清明節踏青游玩,帶熟雞蛋既方便又有營養價值,因而廣受歡迎,久而久之便形成習慣,成為清明節必食之物也就不足為奇。

3.清明節“碰雞蛋”的習俗

第4篇

清明節到了,我國政府為清明節安排了法定的假期,歷史上自唐代以來形成的重大的傳統節日得到國家的認可,這充分表明我國政府在領導全國人民步入現代化的歷程中對傳統節日的足夠重視,也說明歷經一千多年的民眾的節日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歷程中發揮的功能。

節日是時間歷程的重要節點。我國傳統節日的形成與24節氣有關。記載了24節氣的先秦古籍《逸周書·時訓》中說到:“清明之日,桐始華。”這里記載的節期不等于節日,節氣是季節時序的標記。而這個節期的重要特點是冬季即將過去,而春天已經降臨的時候。這個時候人的活動要與物候相對應,將自然的時間進程與社會活動的節律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學術界認為清明節的起源與寒食節有關。關于寒食節的起源習俗有各種說法,中外學者對清明節的研究有介子推派和改火派。有的學者認為由紀念介子推起,推而廣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唐玄宗在公元732年制曰:“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現在寒食節已經消失,而清明節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節日流傳至今。我國的傳統節日都有貴人倫、重親情的特點,春秋祭祀,以時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們春祈秋報的心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祭祖敬祖的傳統,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創造的優良傳統,這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這種傳統已經積淀為一種民俗文化心理,成為人們的集體意識。

清明節又與古代消失了的節日上巳節有關。農歷三月三日的上巳節有兩個活動內容,一是人們在春天到來之時到野外踏青嬉戲,一是招魂續魄,召喚親人的亡魂,也召喚自己的魂魄回歸。隨著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節演變成春游的活動,上巳節消失了,這個文化因子在清明節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人們在節日里踏青郊游,盡享春光。或家族合歡,或交友團聚,總之在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節的另一項民俗活動是插柳,清明節又一個說法叫“插柳節”。插柳有多種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門楣上,有的戴在頭上。民間有“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清明不插柳,紅顏變皓首”的說法。柳枝插在門楣上,其文化含義在于辟邪除災,民間認為這樣做圖個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門楣上,還有意味著家庭興旺的文化含義。而把柳插在頭上,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駐。

中國人喜柳愛柳,柳樹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我國傳統的節日不僅在節期的選擇上與自然界的變化合拍,而且人們的活動也適應季節、氣候、物候的變化。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傳統節日又一主題。

經過歷史的演變,現代的清明節主要的民俗活動是掃墓和植樹。這是傳統繼承中的變異。但是無論如何變異,都存在著古老的文化因子。夏歷節日及其習俗是幾千年文化積累的結果,民眾習慣用它們來表現自己心中的價值,走過有意義的人生歷程,這種價值與文化形態的契合是很難改變的。清明節是中國民眾共享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保護和弘揚清明節文化,可以增加民眾的文化認同意識,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財富。

第5篇

20xx清明節小長假加班費怎么算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通知,今年清明節放假安排如下:4月2日至4日放假,共3天。其中,4月4日為法定節假日。

加班工資這樣計算:日工資按平均每月計薪天數21.75天折算,小時工資則在日工資的基礎上再除以8小時。

清明期間每日的加班工資計算方法為:節假日(4日,清明當天)加班工資=加班工資的計算基數÷21.75×300%;休息日(2日、3日)加班工資=加班工資的計算基數÷21.75×200%。

實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度的勞動者,在綜合計算工時周期內實際工作時間超過法定標準工作時間的部分,應當視為加班,用人單位按不低于勞動者本人小時工資標準的150%支付加班工資。如果用人單位是在法定節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應按照不低于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的300%另行支付加班工資。

實行不定時工時制的人員,用人單位在法定節假日安排其工作的,也要按照不低于本人日或小時工資的300%另行支付加班工資。

20xx清明節假日加班工資算法按照勞動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支付加班費的具體標準是:在標準工作日內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150%的工資報酬;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200%的工資報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標準工作時間以外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和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都是占用了勞動者的休息時間,都應當嚴格加以限制,高于正常工作時間支付工資報酬即是國家采取的一種限制措施。

但是,在上述三種情形下組織勞動者勞動是不完全一樣的,如法定休假日對勞動者來說,其休息有著比往常和休息日更為重要的意義,也影響勞動者的精神文體生活和其他社會活動,這是用補休的辦法無法彌補的,因此,應當給予更高的工資報酬。用人單位遇到上述情況安排勞動者加班時,應當嚴格按照勞動法及本法的規定支付加班費。屬于哪一種情形的加班,就應執行法律對這種情況所作出的規定,相互不能混淆,不能代替,否則都是違反勞動法和本法的行為,都是對勞動者權益的侵犯,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計算方法:

1、日工資計算方法:日工資=月工資收入÷21.75(用于有缺勤,工作未滿一個月等情況下的工資計算)

2、小時工資計算方法:小時工資=月工資收入÷(21.75×8)

3、法定節假日加班工資=月工資基數÷21.75天×300%×加班天數

4、休息日加班工資=月工資基數÷21.75天×200%×加班天數

實行計件工資的勞動者,在完成計件定額任務后,由用人單位安排延長工作時間的,應根據上述規定的原則,分別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時間計件單價的150%、200%、300%支付其工資。

經勞動行政部門批準實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其綜合計算工作時間超過法定標準工作時間的部分,應視為延長工作時間,并應按本規定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

實行提成工資、包干工資等工資形式的勞動者,由用人單位安排延長工作時間的,均按照實行計件工資制的勞動者加班加點工資的支付辦法和標準支付。

清明節習俗起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 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傳統習俗二: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傳統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傳統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傳統習俗五: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第6篇

清明起始于周代,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據傳起源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

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

1、qing ming jie(all souls' day)

qing ming is a time to remember the dead and the dearly departed. more important, it is a period to honour and to pay respect to one's deceased ancestors and family members. because it reinforces the ethic of filial piety, qing ming is a major chinese festival.

literally meaning "clear" (qing) and "bright" (ming), this chinese festival falls in early spring, on the 106th day after the winter solstice. it is a "spring" festival, and it is an occasion for the whole family to leave the home and to sweep the graves of their forebears. chinese being practical people this sweeping of the graves is given an extended period, that is, 10 days before and after qing ming day. among some dialect groups a whole month is allocated.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郭親睦鄰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于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或后十天。有些地域的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origin(起源)

qing ming is popularly associated with jie zi zhui, who lived in shanxi province in 600 b.c. legend has it that jie saved his starving lord's life by serving a piece of his own leg. when the lord succeeded in becoming the ruler of a small principality, he invited his faithful follower to join him. however, jie declined his invitation, preferring to lead a hermit's life with his mother in the mountains.

believing that he could force jie out by burning the mountain, the lord ordered his men to set the forest on fire. to his consternation, jie chose to remain where he was and was burnt to death. to commemorate jie, the lord ordered all fires in every home to be put out on the anniversary of jie's death. thus began the "cold food feast", a day when no food could be cooked since no fire could be lit.

the "cold food" festival occurs on the eve of qing ming and is often considered as part of the qing ming festival. as time passes, the qing ming festival replaced the "cold food" festival. whatever practice is observed,the basic observation of qing ming is to remember one's elders by making a special effort to visit their graves, ashes or ancestral tablets. to make the visit even more meaningful, some time should be spent to remind the younger members of the family of the lives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ir ancestors, and the story of jie zi zhui who choose death over capitulation.

第8篇

碧峰中學第七周國旗下的講話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八(1)班的 鄧澤偉 , 今天,我在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憶革命先烈 過文化清明!本周四我們即將迎來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延續了 2500多年的傳統節日。清明既是節日也是節氣之一,這是唯一一個與二十四節氣重合的節日。

清明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2008年開始我們不僅能在清明節享受到假期,還有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在享受假期的同時,我們必須思考,傳統節日對于我們究竟意義何在?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他們特定的傳統文化,這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象征,也是凝聚這個國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我們不能將這些傳統節日局限于一個狹小的范圍內,如清明節是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靈魂。

而清明節祭掃的起源,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土葬,由于土葬后的水土流失,因此每年定在清明節時祭掃祖先的墓地。同時結合清明節時的氣候特點又可以進行踏青、種樹、放風箏等活動,可以說是一個既肅穆又輕松的節日。

每年的清明,人們都會從不遠千里紛紛趕到自己先人的陵墓前,獻上一束鮮花,灑下一壺熱酒,表達對先人的感激之情,同學也會帶著虔誠的心去祭拜自己的先祖。不知你此時是否忘記了曾為民族獨立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是否忘記了為祖國解放事業而獻身的英烈們?讓我們一起來緬懷一下我們的先烈。 那艱苦崢嶸的歲月:祖國危難之時,無數愛國志士挺身而出,為了祖國的獨立統一和人民的解放,甘灑一腔熱血的中華英雄們不怕流血甚至犧牲。在危難時刻體現國家和民族的巨大凝聚力。面對他們,我們怎能不肅然起敬呢?烈士們是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的精神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正因為有了無數的這些離我們遠去的英雄,有了他們的崇高,有了他們的無私,我們才能幸運的享受著先輩們為我們打造的和平盛世。 “清明時節雨紛紛”,春雨將會送去我們的無限哀思,戰爭的年代造就了烈士們的堅強與勇敢,和平環境同樣會把我們培養成材。

同學們,飲水當思源。今天社會的高度發達,這都離不開先人當日的付出。讓我們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珍惜這大好的春光,大好的時代,不斷發展自我,挑戰自我,愛校愛家,成人成才,這就是對父母最好的感恩,對學校最好的報答,對祖國最忠實的付出!

第9篇

清明節起源于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清明節有許許多多的風俗習慣,比如,蕩秋千,踏青,植樹,放風箏,掃墓等等我們現在來說清明節中人們所喜愛的活動。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五顏六色的小燈,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已帶來好運。

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避忌諱,改為秋千的,古時的秋千名用樹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的精神。

這就是清明時節,清明時節是一個豐富多彩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有許許多多的風俗習慣,比如,蕩秋千,踏青,植樹,放風箏,掃墓等等我們現在來說清明節中人們所喜愛的活動。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五顏六色的小燈,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已帶來好運。

第10篇

【關鍵詞】中國 七月半 日本 盂蘭盆節

【中圖分類號】K8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9-0080-02

一、前 言

鬼節,主要是指與鬼相關的節日。這個節日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有,例如西方的“萬圣節”、泰國的“披塔昆節”、伊朗的“躲鬼節”、中國的“七月半”、日本的“盂蘭盆節”等等。不過,由于受到地域、宗教、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影響,各國的鬼節也不盡相同。而其中,由于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國關系,日本受到中國的影響最為深遠,所以中日兩國在鬼節上的相似點是最多的,但同時也存在著差異。本文將從中日兩國鬼節的歷史起源、祭祀方式等方面的異同來闡釋中日兩國鬼節上的異同點。

二、中日鬼節的淵源

1.中國鬼節起源

中國的鬼節,通常稱為“七月半”,但是實際上是包含了清明節、七月半、寒衣節三個節日的祭祀體系,但主要是指“七月半”。

(1)清明節。每年的陽歷四月四日或者五日是清明節。據說這個節日最初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的忠臣――介子推。他的主人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侮辱。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主人,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了給重耳吃。后來重耳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之后,為了感激介子推,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介子推不愿受賞,帶著老母歸隱到了深山,重耳于是命人上山搜索,未果,遂放火燒山,希望能將介子推母子逼出。熟料火燒三日,終不見介子推母子出現。待大火熄滅后,才發現介子推母子已經抱著一棵燒焦的柳樹死去。重耳異常悲痛,為了紀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放火燒山之日定為“寒食節”,改日禁忌煙火,只吃寒食(即冷食)。后來幾經沿襲,到了唐朝,與“清明節”相融合,且作為民間習俗被流傳下來,直至今日。現在主要是祭祖祭墓,表達哀思。

(2)七月半。七月半具體分為三類:①源自民間思想的“亡人節”;②源自佛教的盂蘭盆節”;③源自道教的“中元節”。這三類名稱是由于思想起源的不同而出現的,但都是指中國陰歷的七月十五日即七月半。

亡人節:在民間,相傳陰歷七月十五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陰間的鬼魂會被放出來,有子嗣的就會回家接受親人的祭拜,而那些孤魂野鬼就會到處游蕩,像“七月半,鬼亂串,芭蕉葉撕得粉碎爛……”這樣的歌謠就是對這種習俗的生動描繪。所以,在那一天,人們就會宰雞宰鴨,燒香燒錢來祭拜從地府里出來的鬼魂,祭拜的對象包括自己的親人以及那些孤魂野鬼,以防他們禍害人間,同時也祈求鬼魂保佑在世人的身體安康、家宅平安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亡人節的過節習俗。

盂蘭盆節:“盂蘭盆”本為梵語,意為“解救倒懸”。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見到自己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像倒掛在空中那樣遭罪,不吃不喝做了餓鬼,就用缽頭盛飯喂他母親,但是食物還未入口就已化為炭火。佛祖告訴目連,必須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將百味五果放在盆中,供養十方鬼靈,超度眾餓鬼,他的母親才能得到解救。目連一切照辦,才把母親救出地獄,他自己也成為地藏王的護法神。此后在佛教中就逐漸演變為佛教在這一天要供奉佛祖,舉辦盂蘭盆會來祭祀鬼神。

中元節:相傳陰歷的七月十五日,道教中的“地官”要來世上考察人們的善惡,因此道士們就在這天誦經念書,舉行儀式祭拜地官。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七月半有時是佛教占主導地位,有時是道教占主導地位,而到了現代,隨著佛教道教的衰弱,七月半的節日習俗已經失去了孝親敬祖、敬佛拜地官的正統因素,而逐漸演變為帶有屠殺牲畜、施與鬼神的帶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動了。

(3)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舊時,婦女們要親自縫制寒衣(寒衣――意為冬日御寒的衣物),送給遠方的親人。如親人已去逝,就用紙做成寒衣,在這一天到墓前燒掉,所以叫寒衣節。

2.日本盂蘭盆節的起源

日本由于受到中國佛教影響深遠,所以早在隋唐時期,佛教的“盂蘭盆節”就傳入了日本,在日本一般稱為“盂蘭盆會”。在明治以前,日本采用農歷,因此,日本的盂蘭盆會與中國的七月半日期是一致的。在1872年以后,日本由于采用公歷,盂蘭盆節就改為陽歷的8月15日舉行(與陰歷七月十五較為接近)。平安時代以前主要是貴族在寺院中舉行,到了鐮倉時代,在武士階層開始興起家盆(即供奉死去的父母和祖先),到了室町時代,由于戰亂不斷,各地的寺院遭到極大的破壞以及貴族的地位不斷衰落,貴族在寺院中舉行的盂蘭盆節逐漸被廢棄,現代社會保留的一般是民間以“家盆”為主的過節習俗。

三、度過方式

1.中國的鬼節

傳統上通常認為中國的鬼節就是“七月半”,但是實際上中國的鬼節是由“清明節、七月半、寒衣節”三位一體,形成的一個循環體系。

(1)清明節。主要是回鄉掃墓,祭祀祖先。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贈,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2)七月半。受到民間傳說的影響,一般稱作鬼節,分為祭祖和祭鬼兩類。祭祖,家家要接祖先靈魂回家,每日分上、中、下午三次供茶飯,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為止。同時還要燒紙錢、紙衣。不過現在很多地方已經逐漸簡化,變為供一次飯、燒一次紙錢或者不燒紙錢的文明祭祖方式。供奉的飯菜也很有講究,一般要葷素搭配,菜品豐富,然后在桌上擺放六或八人份的碗筷,每個碗中盛上一點米飯,再用杯子倒上一點白酒,然后打開房門并說“請祖先們回家用飯”;祭鬼,在民間還有潑水飯和放河燈等祭鬼的習俗。放河燈和潑水飯被認為是給孤魂野鬼做布施,也被認為是給活人積功德。河燈是用各種顏色的蠟光紙做成的,四個角疊起來,像一朵朵荷花,河燈中央放浸過油的燈芯或者是特制短蠟燭,而且河燈的數目還必須是單數,據說鬼魂們會乘著河燈回到陰間。然后還會在沿岸燒一些紙錢以及潑水飯。

(3)寒衣節。因與清明節和七月半有類同之處,現在中國已經基本廢棄。

2.日本的盂蘭盆節

一般是在8月13、14、15日三天舉行祭祖儀式,其中13日為迎盆,意為迎接祖先的靈魂回家,14日為中盆,即祖先的靈魂在家的時間,15日為送盆,即送別祖先靈魂的時間。迎盆,有的在自家門口掛上彩條,上面寫著“祖先代代”、“山川”等字樣,意思是呼喚遠在山林川澤之地的祖先回家,也有的是去墓地請祖先回家。在迎接祖先的靈魂回家之前,家里要備好祭祀臺;中盆,即供養祖先的儀式。在祭祀臺上擺放祭品,每日點香供茶,以及各種不同的飯菜,請祖先享用;送盆,即送祖先歸去。最后一天晚上全家人點燈籠送祖先到墳墓,在墓前點香,并在墓前熄滅蠟燭后結束整個盆節儀式。但有的地區也只是在自家門口進行送盆的儀式。

期間還會舉行各種形式的盂蘭盆舞。男女老少們身著夏季的和服,手持團扇,聚集在廣場上,首先在高臺下跪拜祖先,獻上自己最真誠的祝福,然后自然地和著音樂圍成圓圈跳舞。有的地方還帶著面具跳舞,讓人分不清舞動的是人還是“鬼”,人們相信,通過這樣的儀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讓祖先的靈魂得到慰藉,愉悅祖先。

四、中日鬼節的異同

1.時間上的異同

中國的鬼節七月半主要是在陰歷的七月十三、十四、十五舉行,由于在現代社會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所以沒有被國家選定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因此沒有公休假。日本的盂蘭盆節主要在陽歷八月十五日左右舉行,并且前后連續一周為公休假。且中國的鬼節是三位一體,形成一個循環體系,而日本則沒有。

2.起源上的異同

可以看出,日本的鬼節主要源于中國的盂蘭盆節,兩國在鬼節上有著很深的淵源。但是在中國由于受到民間傳說的影響,更側重于祭祀鬼神,在某種程度上說帶有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而在日本由于受到祖先信仰以及靈魂信仰的影響,鬼節主要還是一個祭祖儀式。

3.度過方式的異同

從度過方式中可以了解到,中日兩國的鬼節都有祭祀和適度休閑放松的內涵,中國有踏青等、日本有盂蘭盆舞等。日本的盂蘭盆會在度過方式上結合了中國清明節以及七月半中祭祖的成分,其中又有自己的發展,從而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盂蘭盆節。

五、結束語

中國的鬼節與日本的鬼節無論是在起源上還是在度過方式上都有很多相似之處,且都與佛教有關,都是祭祖儀式,都有適度休閑放松的內涵。但是中國的鬼節更側重于“祭鬼”,而日本的鬼節更側重于“祭祖”。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與中國的鬼節――七月半相比,現代日本的“盂蘭盆節”更近似于中國的“清明節”。

參考文獻

1 邢永鳳.盂蘭盆節與日本人的祖先信仰[J].民俗研究,2010(2):189~197

第11篇

又到了春雨霏霏的清明時節。作為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人都十分重視。每年的這個時候,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或掃墓祭祖,追思先人,或踏青郊游,享受大自然的清新。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節日習俗

在中國的節日系統里,清明節是比較獨特的。首先,它是一個與傳統農時節律“二十四節氣”相吻合的節日。節日與節氣重疊在節俗史上并不多見,而清明節融合了歷史上的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內容,與農事節令關系密切。其次,清明節的文化內涵特殊。它既是一個追憶和祭奠先人的日子,是肅穆的,也是人們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無窮樂趣的節日,是歡樂的。逝者與生者,哀傷與歡樂,這些人世間的悖論在清明節得到了充分的協調和安排。

概括清明節的文化內涵,莫過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切莫小看了這簡單的八個字,所有清明民俗活動的具體內容都濃縮其間。各種祭奠掃墓、追思先賢、敬重祖先的活動,都屬于前者;而伴隨清明節日的大眾性娛樂活動,如斗雞、拔河、蕩秋千、放風箏和蹴鞠等,則屬于后者。兩者結合形成了林林總總的清明節俗形式,這些節俗形式,并不是源于官方的律令條文,而是來自蕓蕓眾生自發的生活實踐。因此,這些習俗比禮法所規范的傳統要堅韌得多,也強大得多。

“祭祖拜宗,慎終追遠”的豁達生死觀

清明節掃墓祭祖、追思先人的活動,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深厚感情,而“祭祖拜宗,慎終追遠”,反映的是中國人豁達的生死觀。中國的文化傳統里,有把生與死等量齊觀,將生命看作呈拋物線形的自然過程,對生和死都抱順應自然態度的生死觀念。這種豁達的生死觀在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以前就已經存在,如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莊子的“齊生死”。許多堅定的唯物主義者面對死亡,說“去馬克思那里報到”,也是一種淡定的態度。這種生死觀派生出對生命的兩種態度,一是順應自然,“知足常樂”的生存觀;二是“砍頭不過風吹帽”,“視死如歸”的死亡觀。

從這種豁達的生死觀出發,中國人形成了濃烈的“生死排場”,表現之一就是崇尚“入土為安”,對逝去先人的安排特別重視。從古至今,“入土為安”習俗頑強傳承。土葬就會有墳墓,墳堆歷經一年四季的風霜雨雪,難免會堆土蒙塵,難免會草木凋零,就像故去的親人,越走越遠。因此,在來年春暖花開、萬物萌發之時,就有“掃墓”之舉。掃墓其實是一種儀式,它寄托了中國人重視親情、慎終追遠、敬重祖先的情感追求和價值關懷。

因此,清明節遠不止掃墓、燒紙錢,其更深的意義在于對已逝親人、祖先的懷念,對先賢、英烈的追思和崇敬。在清明節,中國人祭祖拜宗的傳統得到了集中的展示。掃墓、祭奠是一種神圣的生命交流儀式,它年年輪回,代代傳承,昭示著血脈的繼承,使祖先與后代之間有了聯系,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中國文明幾千年香火不絕,一脈綿延,當然與這種“不忘本”“不忘根”的民族特質有重要關系。

祭先烈、敬先賢、憶先人

幾年前,我國將清明節設立為法定假日,這對弘揚傳統文化意義重大。為更好發揚清明節文化的積極意義,清明節應該成為“祭先烈”“敬先賢”“憶先人”的重要平臺。

“祭先烈”,就是我們生者對為國家建功立業的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懷念與景仰,他們沒有完成的事業,我們要踏著他們的足跡努力去完成。在清明節,可以組織各種活動,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革命精神,通過“祭先烈”活動進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近年清明節之際,國內媒體發起的“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魂”活動,以“知榮、明恥、奮進”為主題,表達廣大網友、社會公眾對為國捐軀民族英烈的深情緬懷和無限思念,這樣的活動就很有意義。

“敬先賢”,就是崇敬和追思那些曾經以自己的賢能、品德、才干為社會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文化名人等。法國有先賢祠,其中安葬著很多對法蘭西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現在已經成為法國精神的象征。在筆者看來,先賢首先是知識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如徐光啟,也包括工商界及官員、地方紳士中具有很高社會聲望的人士。這個群體的產生,與相對發達的民間社會相關,他們一般都有獨立的經濟基礎、廣泛的社會關系和為輿論認可的社會聲望。“先賢”是社會的良心和脊梁,懷念先賢,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和深入推進榮辱觀教育。

“憶先人”,就是緬懷先人,祭祀祖先。天下之人皆有本源,每個公民各有祖先。正是一代又一代先人的艱難打拼,辛勤的開拓與奮斗,才成就了我們今天繼續前行的起點。清明前后,一些地方公祭“人文初祖”,人們回家“掃墓上墳”,滿足了海內外華夏赤子致敬先人的心愿,寄托了人們對先人的追思和懷念。緬懷先人,“祭之以禮”,尋根追遠,既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文明的傳承,更是對浩瀚歷史的敬畏。

今天如何傳承清明節文化

清明節起源于農耕社會,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傳統的清明節文化主要依憑著民間鄉土社會世代相傳。當前,我國正在經歷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巨大轉變,清明節的傳承也在經受社會發展的考驗。其中的一個重要考驗是,當代傳媒技術日新月異,現代媒介大規模地侵蝕傳統節日文化,改變了傳統節日背景下人與人的關系。在現代傳播媒介日益興盛的環境下,消費主義文化盛行不衰,我們要警惕清明節文化內涵的流失,防止它成為一個純粹的消費性節日。

當前,最要緊的是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把清明節中“祭祖拜宗,慎終追遠”的文化情懷、精神內涵、民族特性發揚光大,關注、保護和宣揚那些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文化生態,保護與清明節相關的游藝、祭祀、飲食習俗,以及與之相互依存的民間藝術。

第12篇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一般是在公歷的4月5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冬至后105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問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15天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掃墳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冥節”,有城隍出巡的儀式。

世界衛生日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要舉行各種紀念活動,來強調健康對于勞動創造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1948年,第一屆世界衛生大會設立“世界衛生日”,紀念世界衛生組織的誕生。自1950年以來,每年于4月7日慶祝世界衛生日。世界衛生日每年選定一個主題,突出世衛組織關注的重點領域。世界地球日

2009年4月22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決定將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

這份決議由玻利維亞起草,得到了50多個國家的聯署支持。決議說,地球及其生態系統是人類的家園,人類今后和未來要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的需求之間實現平衡,必須與自然界和地球和諧共處。決議呼吁各國政府、國際和地區組織、社會團體以及非政府組織等有關各方以適當的方式慶祝“世界地球日”,提高人類對保護地球及其生態環境的意識。

(白度)

舞獅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舞獅歷史久遠,《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舞獅的前身,唐宋詩文中多有對舞獅的生動描寫。現存舞獅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惟妙惟肖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搔癢等動作為主。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足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形態,一般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而譜作鑒,色彩艷麗,制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只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斗。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浪县| 锡林浩特市| 五指山市| 句容市| 渝中区| 芜湖县| 九龙县| 收藏| 含山县| 天柱县| 清镇市| 旅游| 腾冲县| 乐都县| 新竹市| 泽普县| 清水县| 竹山县| 崇仁县| 哈尔滨市| 民勤县| 师宗县| 榆林市| 资阳市| 永川市| 鹤峰县| 青浦区| 墨脱县| 达孜县| 东阳市| 怀柔区| 丽江市| 新昌县| 中超| 隆安县| 胶南市| 渭南市| 鄢陵县| 吕梁市| 旬邑县| 乡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