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春秋閱讀

春秋閱讀

時間:2023-05-30 09:47: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春秋閱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春秋閱讀

第1篇

【關鍵詞】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注釋整理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形式完備的編年體史書。該書主要記述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史事及其相互關系,內容涉獵面廣,記述也豐富詳盡。它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時期的社會面貌。因其重要的歷史價值,歷代對左傳研讀評點分析作注的人層出不窮,也涌現了大量極具價值的新作。

及至近代,對古人研究成果有創新性突破的注本當屬楊伯峻先生的《春秋左傳注》。楊本《春秋左傳注》有著突出的詮釋性特點,在注釋上內容豐富、注釋完備、廣征博引。還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尊重史實,真實的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在釋詞方法上,遵從古制,結合義形聲進行訓釋。在解句方法上逐一解析,說明性較強。無論釋詞,還是解句,在每個大類之下,又可酌情層層劃分,細化為各個小類,每一類都各具特點,卻又形成統一的詮釋體系。在對史實的考辨上,楊本《春秋左傳注》對古籍整理的體式比較全面,對舊注進行篩選,依據實際需要酌情使用。在一個注釋上融合了集注、校勘、標音、考辨為一體。這種訓釋方法就更為可靠和豐贍,便于讀者的閱讀和使用。在正文前還附有修訂工作小記、出版前言、凡例和引用書目。這就使得這部書更為完備和精當,適用于各種程度的學習者使用,同時也為讀者研讀本書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試通過分析比較,概括出楊本《春秋左傳注》的詮釋特點。

第一、尊重歷史事實,具有很強的考辨性

《春秋左傳》是一部史書,關于歷史的研究就容不得半點虛構和想象。對待其書中所記載的史實,他去偽存真,深入細致的考辨。對于同一史實,如果在其他的史書上有所記載的,楊先生則比較它們的異同,做出判斷,如果不能判斷的,絕不附會其意,而是以存異的方法來解決。《春秋左傳》成書年代較早,對于很多書籍都加以引用,但是因為所引文獻或者歷史的局限性,所記載的事件或有不同版本。注解中都一一注明,必要時還加以分析。這樣,不僅可以準確的把握史事的來龍去脈,還可以通過比較,互相補充,使讀者更加容易理解《春秋左傳》記事的特點。如:《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這樣的記述“文公二妃,敬贏生宣公。”原文僅九個字,楊注卻用了二百余字進行闡釋。他征引《史記·魯世家》和《左傳》進行相互比較。認為司馬遷所言當出自于《左傳》,但是對整個事件的記載要比《左傳》詳盡全備,所以就引用了《魯世家》的文字來補充說明左傳,使其更加完整。

由于《左傳》年代久遠,所以其中所記載之事有很多都已找不文獻書證或者文物證據了,有些問題,不同的學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在學界上得不到統一的解釋,在這個問題上,楊先生充分尊重史實,在想盡辦法不得其解的時候,便注明“姑闕疑”、“不得其詳”、“存疑”等字樣。這充分體現了其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比如在《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了:晉獻公娶于賈,無子。烝于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關于齊姜這個人物產生了不同的說法,杜注云:齊姜,武公妾。《晉世家》云:太子申生,其母齊桓公女也,曰齊姜,早死。顧棟高《大事表》卷五十二衛夷姜齊姜辨疑之,謂齊姜為獻公未即位時所娶之適夫人。章炳麟《左傳讀卷》八又謂齊姜非哀侯之妾,則小子侯之妾,對于這些不同的看法,楊本經過考證認為皆臆說不足據。在后面就注明:“存疑可也”。

楊注運用可以掌握的所有文獻材料對其一一進行分析和考辨,在廣征博引中找到較為合理的解釋,不主觀臆斷,不盲從他人見解,充分尊重歷史事實,這正是其獨樹一幟的特點所在。

第二、注釋方面分類細致全面,注解豐富內容翔實

楊先生的注本注釋內容相當豐富,包括歷史知識、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等。如《春秋左傳》所載關于古“禮”內容較多,比較晦澀難懂。楊伯峻則對其中涉及“禮”的部分,詳細加以闡釋。通常和《周禮》、《儀禮》、《禮記》這三禮中的有關記載相互比證,從中探求春秋禮制的真實狀況。在訓釋上,不單單是對原文進行釋字解句,在句讀、標音、解釋語法上也多有涉及。如在句讀上,楊注采用了新式標點符號,不但標點了傳、注,還標注了其他一切引文。對于一些疑難的文句,楊先生往往會作出注,進行詳細考辨,糾正出舊注的不當之處。標音方面,以直音法為主,也有標明聲調,以區別意義的。如《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飲桓公酒,樂。楊注:飲,去聲。我們現在一般讀飲作上聲,這里讀作去聲,就有了使動用法的含義,意為使某人飲。楊先生作為一位語言大家,在釋詞解句上極為嚴謹。比如在《春秋左傳》中涉及器物、禮制、服飾有很多。現今名稱多有變化,很多器物我們今天也難以看到,如果弄不清楚這些物名,往往會影響對整體文意的理解.楊注對于物名的注解也非常重視,他主要運用解釋類屬和特征、用途、以及名稱由來和演變過程等方法來向大家展示這些器物。《左傳·哀公八年》“拘鄫人之漚菅者”楊注:菅為禾本科植物,泡浸其莖,而后剝之,以為繩索或編草鞋,細者又可以葺屋,《詩·陳風·東門之池》‘可以漚菅’是也。這里不但生動說明了菅的用途,還把它所屬的科屬做一介紹,這就更加具有科學性了。綜合運用幾種方法使得讀者在閱讀后能清晰地了解這四物,呼之欲出的形象躍然紙上。本來枯燥無趣的古漢語,在他的闡釋下就變得富有生命力了。

第三、旁征博引刪繁就簡 詳略得當的解釋說明

楊先生撰寫《春秋左傳注》,所引書目上到天文、下及地理,涉及音韻、文字、訓詁、語法修辭、氏族家譜等等。同時,他也注意到吸收近代地下考古發現的新材料,將一些甲骨文、金文、帛書、簡冊等出土的古文物也靈活的運用到《春秋左傳》的注釋中來。

如此數量龐大完備齊全的材料,在實際運用到注釋的過程中楊先生并不是一味的堆積,而是本著去粗取精、博采眾長的理念一一進行校對,對于前人在《左傳》上的研究成果,他更是本著科學的態度細心辨析,擇善而從。在吸收借鑒前人的基礎上又充分挖掘,產生了很多有見地的看法。使得很多理念又成為新的討論和研究內容。

古人對春秋三傳的闡釋各有區分并未打通研究,楊注就看到了這一空白,打破了這一桎梏,在給《春秋左傳》注解時,對《公羊傳》和《榖梁傳》多有借鑒。如《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宋督攻孔氏,楊注:“《公》、《榖》二傳記此事,以為宋督欲弒殤公而先殺孔父,與《左傳》所敘有出入。《宋世家》全用《左傳》。”這里就參照了《公》、《榖》二傳進行對比,不但突出了《左傳》的重要地位,也拓展了對《左傳》研究的視野。

以上三點充分印證了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注釋的可靠性和科學性。該書集前人注釋論述之大成,通古今,重實證,辨疑難。說其是近代關于《春秋左傳》的最好注本也是當之無愧的。無論在注釋內容上還是在整理體式上,該書都在繼承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對于學習者而言無論是左傳學習還是對古籍的注疏了解上都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王衛峰.《春秋左傳注》語詞札記[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9,(02).

第2篇

星期

授課內容

課程目標

星期一

第2課諸侯紛爭和變法運動(1)

1.通過春秋、戰國形勢圖,學生了解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描述田氏取齊、三家分晉的大致過程及其意義。

2.知道華夏認同與民族交融的史實,培養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

3.閱讀材料、文本解讀,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對變法的推動作用,培養經濟基礎推動上層建筑變革的唯物史觀核心素養。

星期二

星期三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2)

4.了解商鞅變法的基本史實,理解其積極作用。

5.知道孔子、老子及戰國時期思想家的思想主張,理解其思想主張對后世的影響。

星期四

星期五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教學重難點

第3篇

【形容不知不懂的歇后語】

十二歲作媳婦---什么也不懂

六月的斑鳩---不知春秋

井里丟石頭,蛤蟆跳上鼓---兩不懂

火盆里栽牡丹---不知死活

甘蔗當火筒--- 一節也不通

冬天里搖蒲扇---不知春秋

遠路人趟水---不知深淺

油盞里沐浴---不知道大小

實心竹子吹火---一竅不通

青蛙跳到鼓上---卟冬(不懂)

青蛙跳水---撲通(不懂)

頂針子眼多--- 一個不懂

狗吃粽子---不解

穿棉衣搖扇---不知春秋

彎扁擔吹火筒--- 一翹(竅)而(二)不通

磚頭丟在井里---撲通(不懂)

螞蟻跳塘---不知深淺

看見麥子叫韭菜---五谷不分

聾子瞎了眼---閉目塞聽

煤炭砌臺階--- 一抹黑

瞎子上樓梯---不知高低

搟面杖吹火--- 一竅不通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不知天高地厚

冷天販冰棒---不知買賣經

望鄉臺上打秋千---不知死活的鬼

眼瞎耳聾鼻塞嘴啞--- 一竅不通

【相關閱讀:形容不能改變的歇后語】

六月的杉木---定型了

木頭做成了船---已成定局

水牛過小巷---轉不過彎來

長蟲鉆到鳥銃里---拐不過彎來

烏鴉的翅膀---白不了

出了窟的磚---定型了

生米煮成熟飯---改不過來了

生成的矮子---高不了

生成的眉毛長成的痣---定型了

奶奶的鞋子---老樣子

死羊的眼睛---定了

觀音菩薩---年年十八

孫女穿她奶奶的鞋---老樣子

陽雀叫三年---現話一句

吃屎的狗---性難改

和尚打梆梆---老一套

城隍廟里菩薩---站就站一生,坐就坐一生

屋檐水---滴現處(.)

缺牙齒吃豆子---原進原出

第4篇

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

相傳是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為儒家

重要典籍之一,在史學、經學等研究方面具有極為

重要的價值,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歷代學者

研究《左傳》的成果汗牛充棟,本文擬就管窺近十

年來部分研究成果,嘗試對目前學界《左傳》研究

動態進行初步把握。

一、《左傳》字句注疏考證

近幾年不少學者在前人訓釋解注的基礎上對

《左傳》文本中尚存疑滯的字詞、段落或篇章進行

疏通考證,涉及文字、音韻、訓詁、句讀、文法諸方

面。如:趙生群《(左傳)志疑》一文對《左傳》杜

預注、孔穎達疏,以及洪亮吉《春秋左傳詁》、竹添

光鴻《左傳會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等重要文

獻在訓釋、校勘中存在的疑誤,進行了較為詳細地

考辨,并提出不同的看法(《中國典籍與文化》

2005年第2期)。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陳恩林《(春秋左傳注)

注文商榷五則》一文中認為,《左傳》隱公五年的

“未及國”,非楊注的“城郭內”而是“郊以內”;莊

公四年的“荊尸”,非“正月”,而是“軍陣之法’;

莊二十八年的“小戎子”,非“狐姬之妹”,而是“別

一戎而子其姓”;“楚言而出”,非楚軍“復操楚語

而出”,而是鄭“出兵而效楚言”;僖公五年的“天

策厚淳”之“策星”,非“傅說星”,而是“王良五

星,前一星為策,是天策”(《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

報》2000年第4期)。另外,陳恩林《關于(春秋

左傳注)中(春秋)名稱的辨正》從天文學與民族

學視角出發,利用古代文獻資料與歷代學者研究

成果,證明古代先有春秋二季,后出現春夏秋冬四

時(《古代文明》2008年,第2卷,第3期)。又

如,張淑一《(春秋左傳注)勘誤四則》針對楊注中

桓公二年、閔公二年、文公十八年以及宣公四年的

相關注文提出不同見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5年第6期)。

呂蒙《(左傳)“野人與之”的“”字辨正》

認為“野人與之”的“”字,或訓為“土”;或認

為是“蕢”的假借字,訓“盛土的草器”。他分析了

“瑰”字的本義、引申義及“蕢”與“”的關系;探

究“枕”與“枕草”的不同。他主張“”字本義

為“土”,“蕢”、“”不能互通,“枕”與“枕

草”不同(《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

第7卷第3期)。又如,南京師范大學吳柱2011

年完成的碩士學位論文《春秋左傳考證》也對“掀

血”、“讀書”、“執牛耳”等問題進行探討。另有蕭

旭《(左傳)楊注商補》(《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

3期)等文章對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的相關注

解提出異議并進行商榷。

東北師范大學馬秀琴2006年完成的碩士學

位論文《(左傳譯文)獻疑》針對沈玉成所著《左傳

譯文》進行探討。

二、《左傳》與先秦文獻關系及成書時間考證

關于《左傳》與先秦文獻關系研究,學者多從

其引用先秦文獻進行考察,諸如對于《詩》《易》等

的征引。此外,關于《左傳》成書時間學界歷來頗

有爭議,“浙大簡”的問世無疑使學界對于這一問

題更加關注。

徐建委認為,某些《詩?國風》部分“本事”或

“背景”,是《左傳》春秋早期歷史,尤其是衛、鄭歷

史的主要史料來源之一(《(左傳)早期史料來源

與(風詩序)之關系》《文學遺產》2012年第2

期)。同年,江西師范大學張俊強在碩士學位論

文《(左傳)引文釋例與研究》中提到《左傳》的引

文包括引《詩》《書》《易》,以及諺語、古志、古語

等。山東大學張倩的碩士學位論文《(左傳)征引

古文獻研究》,認為前人對《左傳》所征引的古文

獻資料的全面研究,呈零散狀態,相對欠缺。她分

析了征引文獻風氣形成的原因,并對征引文獻進

行全面整理與研究,認為“信而好古”的歷史觀與

“信而有征”的言辭觀、學術下移、內政外交需求

以及言談品評風氣諸因素共同促使征引文獻成為

一種風尚。論文涉及古人言談與習語、謠諺等古

文獻。

關于《左傳》的成書時間,梁濤在《20世紀以

來(左傳)、(國語)成書、作者及性質的討論》一文

沖認為20世紀以來學術界關于《左傳》成書的討

論最大的成果是否定了劉歆偽造說,而肯定其成

書于戰國時期,部分學者甚至認為成書于春秋末

年。另外,一些出土文獻如馬王堆帛書《春秋事

語》等受到學者關注(《邯鄲學院學報》2005年第

4期)。

浙江大學2009年入藏一批竹簡,經專家學者

整理檢測鑒定后,認定為戰國楚簡,約為公元前

340年。竹簡的全部照片刊于《浙江大學藏戰國

楚簡》,并于2011年12月出版發行,因其內容多

以《左傳》為主,一經問世便備受學界關注。對于

這批竹簡的真偽爭論尤為激烈。

清華大學邢文根據浙大藏簡的竹簡形制、文

字內容、書法風格、文本復原的關聯性等分析,認

為“浙大簡,實為贗品”,言辭亦較為犀利(《光明

日報》國學版2012年5月28日、6月4日《浙大

藏簡辨偽》,6月25日《浙大藏簡再辨偽――文

本復原的關聯性與浙大偽簡再批判》)。另外,邯

鄲學院楊德春也指出:“《浙江大學藏戰國楚簡》

是偽作中之最拙劣者”,“是無知妄人之偽作昭然

‘若揭”(《浙江大學藏簡辨偽》,《遼東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浙江大學曹錦炎于2012年6月18日在《光

明日報》撰文,從文本角度論述浙大楚簡的真實

性,認為竹簡的真偽毋庸置疑。中國文化遺產研

究院劉紹剛亦對竹簡的真實性作出了肯定的判斷

(《從文字形體和書法看“浙大簡”》,《光明日報》

2012年7月2日,第015版)曹錦炎2012年7月

19日再撰文《再論浙大簡的真偽――答邢文先

生》,從物質性證據、非物質性證據兩個層面對邢

文提出的質疑進行了針對性的回復,再次肯定浙

大簡的真實性(《南方周末》“閱讀”版)。

如果確為戰國楚簡,那么“浙大簡”將“終結”

歷代《左傳》真偽之爭。這也是繼漢代孔壁古文

《左傳》出土近兩千年后的又一次重大發現,其學

術價值不可估量。

三、《左傳》內容及思想研究

《左傳》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文

獻。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

對各類禮儀規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

等都有涉獵,史料價值及思想內容極為豐富。因

此,學界對《左傳》思想內容的研究也是一個重

點。

作為研究先秦歷史豐富的文獻資料,《左傳》

記錄有大量靈驗如響的神秘卜筮,對于卜筮的研

究是《左傳》思想內容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張

厚知認為《左傳》一書因其記載了大量的神秘預

言一直受到人們的非議,但人們可以通過分析其

產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成機制作出理性的解釋

(《(左傳)卜筮的理性解讀》,《貴州師范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關于《左傳》的人物研究,何新文的《(左傳)

人物論稿》一書對《左傳》中的人物及刻畫藝術、

影響等進行了專門探討,資料翔實、持論謹嚴(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版)。閆麗、唐

曉天的《(左傳)女性人物稱名的文化意義》一文

認為《左傳》中人物的稱名十分復雜,反映了春秋

時期的各種社會關系和文化現象,《左傳》中女性

人物的稱名較男性簡單,而且命名規律更為明顯,

體現了當時的血親家族觀念和婚姻文化(《古籍

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4期)。華中師范大學

張銀2010年完成的碩士學位論文《(左傳)霸主

形象研究》從人物形象的類型劃分、特質分析、意

蘊傳達等幾方面對《左傳》中的霸主形象進行了

分析,以便更好地反映春秋時期的歷史面貌。另

外,杜云輝認為《左傳》對男性的稱謂,常結合地

域信息、個性記號和個人身份等內容。對女性嫁

后稱謂,通常將父姓結合丈夫的國、氏、謚等信息

加以稱謂,偶爾也結合個性記號特征。春秋時期

對人稱謂的總特點是個性特征不甚突顯,這與當

時重禮觀念有關(《(左傳)對人的稱謂及其特

點》,《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遼寧大學張凱2007年完成的碩士學位論文

《孔子之“仁”新解》,對“仁”這一哲學名詞賦予

了新的理解。首先他對孔子仁學體系產生之前

“仁”的概念進行了探討,認為在此之前,“仁”往

往被用來表述秩序與等級;其次,論述了西周至春

秋信仰的轉變以及孔子本人的信仰,認為西周至

春秋信仰的轉變是由“天道”轉向“鬼道”,孔子也

不是由“天人之際”轉向“人人之際”,而是具有深

厚的人格神信仰;論文最后探討了孔子“仁”學所

體現的人生理想。同年,首都師范大學孟憲嶺的

碩士學位論文《(左傳)中的孔子言語研究》,在前

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左傳》中孔子的言語存在形

式與評價模式進行梳理,并研究了它們所體現的

基本思想,認為孔子言語總體上表達了尊崇君王、

維護周禮、崇尚仁義誠信和“君子”人格、重視民

生等思想內涵。

山東大學趙順順2008年提交完成的碩士畢

業論文《(左傳)禮學思想研究》強調《左傳》禮學

思想在禮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認為它上承

三代之禮,下接孔、孟、荀儒家禮學思想。禮不只

是形下的禮俗規范、制度儀式,而已具有了形上本

體意蘊,并從禮的本義與禮的起源以及禮與天道、

民、儀、德、孝、敬、祭等進行探討。2012年河南大

學郭芳《(春秋左傳)“忠”觀念研究》,對《左傳》

的“忠”進行了剖析,認為《春秋左傳》不僅融通孔

子思想中的“忠”觀念,還賦予了“忠”更廣泛的意

義。“忠”在《春秋左傳》里的涵義不僅有為國家

社稷、君主盡忠,還有為民盡心,以及代表著公平、

公正、儉樸、美德、無私、忠信等一般社會性道德概

念。另有,鄭州大學周玉生2010年完成的碩士學

位論文《先秦儒家忠孝觀念變遷研究》指出《左

傳》對把握孔子忠孝觀的時代背景的積極價值。

2012年陜西師范大學李凱完成的碩士學位

論文《(左傳)“君子曰”研究》,在對歷來相關“君

子曰”研究進行梳理歸納基礎上,從“君子曰”文

化背景透視、文體形態剖析以及“言志”角度看

“君子曰”文體地位與影響等進行分析研究,認為

“君子曰”是春秋諸侯、史官藉“君子”以“立言”,

實為抒發己愿、志向的手段。

此外也有關于《左傳》的綜合性研究,如邵炳

軍、梅軍著《左氏春秋文系年注析》(上、下)采用

編年體例,全面輯錄《左氏春秋》中所存各類作者

的各類文體,輯錄全面,注釋精慎,簡析扼要,具有

一定的史料和工具價值(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

四、現代學者對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

《左傳》研究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現代學者

剖析前人關于《左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近

幾年學者對于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既包括對經

學大家杜預、孔穎達、洪亮吉等大師的研究,也包

括對各代《左傳》研究整體上的把握。

南京師范大學王巍2004年完成的碩士學位

論文《(春秋左傳)杜預注研究》,以杜預《春秋左

氏經傳集解》為研究對象,深入探索杜預訓詁的

內容、體例和方法,挖掘其訓詁思想和訓詁理論,

并對杜預訓詁的主要成就與不足進行了分析。另

外,山東大學胡曉青亦有《杜預“(左傳)學”研

究》。

蘭州大學武群2010年完成的學位論文《(春

秋左傳正義)訓詁方法研究》,從訓詁方法角度整

理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的訓詁材料,為《五經

正義》訓詁研究提供新的語料和理論參考。2011

年山東師范大學王寶翠的學位論文《(春秋左傳

正義)研究》從成書、作者及其主要版本,《春秋》

學價值、貢獻與不足、征引文獻考述等諸方面研究

《春秋左傳正義》。

湖南大學程曉峰2009年碩士論文《洪亮吉及

其(春秋左傳詁)評述》認為《春秋左傳詁》是集中

體現洪亮吉經學成就的著述,它基本上建立了一

種以輯存舊注來解釋經典的新注釋體系。論文對

洪亮吉學術認識和治經方法作了再探討和再評

價,并肯定其學術成就與影響。同年,揚州大學金

永健《洪亮吉(春秋左傳詁)的經學成就》認為洪

亮吉的經學成就具體表現在“在《春秋左傳》之古

學”,注重搜采古訓,匡正杜《注》,補充注解,為

《左傳》新注疏奠定了學術基礎(《四川師范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另外,金永

健的博士論文《清代(左傳)考證研究》考察有清

一代最具影響力的《左傳》考據學成果,研究他們

考證《左傳》的內容要義、學術思想和方法,兼顧

其他《左傳》著述,并嘗試作橫向和縱向比較。

河南大學王曉敏2005年碩士論文《唐代(左

傳)學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注重新材料

的引入,探析了唐人《左傳》的研究、運用和《左

傳》的地位以及傳播情況,使唐代《左傳》學得到

較為全面地展示。吉林大學付麗敏2008年碩士

學位論文《中晚唐(春秋)學研究》,通過考察目

錄、輯佚辨疑、縱向分析、橫向比對等方法,對這一

時期新《春秋》學派的理論和觀點進行研究,試圖

總結中晚唐時期的《春秋》學成果,揭示其在《春

秋》學史中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四川大學印寧波2004年碩士論文《宋代(左

傳)學三論》,對宋代《左傳》學的道統論、經學觀、

疑古等三個問題進行了探討。山東大學劉宗棠博

士2008年的學位論文《清代(左傳)文獻研究》利

用文獻學與計量文獻學、學術史、目錄學、文學理

論等知識,對以考據學為本質特征的清代《左傳》

學研究成就,從經義解釋、校勘、輯佚、史學以及文

學角度進行分類研究,并進一步概括清代《左傳》

學的研究特征。

2012年曲阜師范大學潘華穎的碩士論文

《(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左傳之屬)提

要》,針對傅璇琮、趙昌平主持編纂的《續修四庫

總目提要》中《左傳》相關研究的四十六部著作,

進行研究梳理,涉及漢唐宋明清等幾個朝代,尤以

清代《左傳》學研究為甚,每篇提要包括著者生

平、內容要旨、學術評價、版本情況四個部分。同

年,黑龍江大學柳琳的《20世紀(左傳)文獻學研

究》,從性質、文本內容、注釋以及史學等多角度

對20世紀的《左傳》文獻學研究成就,進行分類

研究,對把握當前《左傳》文獻學研究的進程與現

狀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近十年來對于《左傳》經學研究,

多集中于字詞、文義等的疏通考證以及《左傳》與

先秦文獻的關聯探討,并多以《左傳》征引其他文

獻為關注點。在對《左傳》內容解讀研究以及對

前人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把握方面也頗有成績。

“浙大簡”的問世無疑將學界視野再次集中于《左

第5篇

冀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大變革的時代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我國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2.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歸納整理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廣泛使用的情況,了解生產力的發展。

2.運用理論解釋現象: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之所以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因為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改變舊的生產關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變法,從而進一步分析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商鞅變法,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時展的需要。適應時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得到后世的尊敬。

2.應該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鐵農具的廣泛使用。

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二)教學難點

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學方法

講述法、問題討論法。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掛圖。

(二)素材準備

圖片,地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復習導入

(板書)第9課 大變革的時代

(講授新課)

“大變革的時代”,時間是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中期,我國出現了鐵制農具,戰國時期,我國的鐵制農具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我國進入了鐵器時代。

(板書)一、鐵農具和牛耕

閱讀課本46頁第一部分內容,了解戰國時期鐵礦山的分布,和戰國時期冶鐵中心。

展示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圖片,和戰國時期鐵農具分布圖,指出鐵農具的出現是我生產工具的重大的變革.

生產工具 優點 缺點 石器時代 取材容易 成型困難,不堅固 青銅器時代 青銅生產工具很少見,鋒利,硬度大 自然界蘊藏量少 鐵器時代 自然界蘊藏量大,開采方便,質地堅硬 易氧化生銹 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推廣,新興的地主階級變法運動,如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等。

(板書)二、改革的潮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47頁相關內容,了解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的過程,討論比較這兩次變法的不同和相同點,以及變法的作用。

(板書)1.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

過渡:在各國的變法中,尤以秦國商鞅的變法最為顯著。

(板書)三、商鞅變法

教師介紹商鞅生平,講述“立木為信”的故事.

總結歸納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1.承認土地私有。

2.獎勵耕戰。

3.建立縣制。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每一項改革的歷史作用,學生討論回答課本49頁“說一說”。

(板書)

商鞅變法,為日后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組織學生討論回答課后練習“問題探究”:吳起、商鞅通過變法使國家變得富強起來,但他們都為變法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那么,他們的變法是不是值得呢?為什么?與同學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

(課堂總結)

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守舊貴族的反對,商鞅和吳起雖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但商鞅雖死,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為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的戰斗力不斷提高,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地主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從此我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

板書設計

第9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

二、改革的潮流

1.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

三、商鞅變法

看了七年級上冊歷史大變革的時代教案的人還看:

1.人教版初一上冊歷史《大變革的時代》試題及答案

2.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與反思

3.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最新版

4.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下載

第6篇

關鍵詞: 遙感;地理信息;草地產量;載畜量

中圖分類號: S 8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500(2011)03-0020-07

阿勒泰地區位于阿爾泰山脈中段南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北端,E 85°31′~91°04′,N 45°21′~49°11′,是全國重點牧區之一。阿勒泰草地資源豐富,擁有天然草地面積9 842 387 hm2,占阿勒泰地區土地總面積的83.4%,是我國草地類型多,面積大,分布集中的地區之一[1]。

畜牧業是阿勒泰地區經濟的主體,種植業比重小,生產水平低。據2001年統計,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3 087.42萬元,農業收入68 173.58萬元,牧業收入91 421.08萬元,牧業收入為農業收入的1.34倍[2]。畜牧業以放牧為主,全年分夏場、春秋場、冬場3種,少數情況下冬春秋3季共用同一草地,季節牧場的劃分和季節牧場生產力是影響當地畜牧業生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

草地生產力包括產草量及載畜量兩個部分[4]。產草量的常規測定方法是在夏季一次性測產,并在此基礎上計算草地載畜量,這樣計算的產草量及載畜量分別稱之為理論產草量,理論載畜量[5]。由于產草量的動態變化以及放牧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在一次性測產的基礎上計算的理論載畜量對實際載畜量不易進行準確估計,這一方法的另一缺陷是沒有充分考慮冷季牲畜的放牧需要[6]。

此次研究是以阿勒泰地區為單位,突破以往以樣點為單位的局限,發揮遙感手段全局性和多次重復觀測的特點,對阿勒泰草地生產力的變化及其對策進行研究,同時突出季節畜牧思想,做到以限制性的放牧場定畜。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土地總面積1 180.4萬hm2[7],其中,草地面積9 640 497.335 hm2,可利用草地面積為7 090 894.132 hm2,森林480 433 hm2,耕地161 267 hm2,其他用地1 319 473 hm2[8]。該區包括阿勒泰市、哈巴河縣、布爾津縣、福海縣、富縣、青河縣及吉木乃縣7縣(市)[9]。

阿勒泰地區位于歐亞腹地,遠離海洋,屬大陸性寒溫帶氣候區,據統計,阿勒泰地區平均氣溫4.5 ℃,年降水量256.6 mm,日照時數3 010.8 h[10]。阿勒泰地區位于荒漠氣候控制之下,草地類型以荒漠類草地占優勢,成為阿勒泰地帶性草地類型的基帶,隨山地海拔高度的變化,草地類型分布呈現明顯的垂直地帶性規律,分別出現草原化荒漠類、荒漠草原類、山地草原類、山地草甸草原類、山地草甸類、高寒草原類及高寒草甸類草地,同時還有隱域性沼澤類及低平地草甸類草地分布[11]。阿勒泰地區具有豐富的家畜品種資源,主要飼養家畜為牛、馬、綿羊、山羊、駱駝、驢,其中,包括一批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優良家畜,如阿勒泰大尾羊、哈薩克山羊、哈薩克馬、哈薩克牛、雙峰駝等優良畜種[12]。

1.2 方法與步驟

阿勒泰地區草地生產力變化及其對策研究,以遙感技術為主,把遙感技術與地理信息技術和地面實地采樣技術相結合,將阿勒泰的歷史資料(1985年前草地類型圖,草地等級圖,放牧利用圖)與2009年資料(MODIS資料,野外測產資料)相結合,經圖像處理和綜合評判后,提供阿勒泰地區草地面積,阿勒泰地區及各縣產草量,載畜量[13-15](理論載畜量,季節牧場載畜量,臨界載畜量),草地級別等方面的資料和圖件。

遙感圖像處理和地理信息系統使用的是ERDAS和ARC-INFO軟件[16];2009年8月野外實地采樣使用GPS技術定位;MODIS資料由甘肅省氣象局提供;1985年前阿勒泰地區及各縣產草量,載畜量,草地級別圖件由阿勒泰地區草原站提供。2009年遙感調查的工作程序如下:

1.2.1 歷史資料的收集和分析 本次遙感調查收集有阿勒泰地區草地類型圖、草地等級圖、季節放牧圖(圖件均為1∶20萬)。

1.2.2 野外草地樣點調查 2009年8月,進行了野外草地樣點調查[17],用GPS定位,收集了68個樣點的景觀、產量、植物組分資料。

1.2.3 遙感資料的準備和處理(1)植被指數的提取。本次遙感調查提取的是歸一化植被指數,其定義為:

NDVI=(CHD2-CH1)/(CHD2+CH1)

共提取了4幅MODIS影像(2009年7月15日,8月1日,8月31日,9月15日),按下式做了拉伸和平均:

RNDVI=[NDVIm+Min(NDVIm)]×255/[Max(NDVIm)+Min(NDVIm)]

m=1,2,3,4

ARNDVI=(∑RNDVIm)/4

(2)圖像幾何糾正。圖像糾正使用的是UTM投影系統[18]。

2 結果與討論

2.1 阿勒泰地區草地面積及其特點

阿勒泰地區的草地分夏場、春秋場、冬場、冬春秋場,2009年全區共有夏場1 186 159.0 hm2,冬場有4 560 301 hm2,春秋場有3 665 670hm2,冬春秋場有224 271 hm2,總草地面積9 640 497.34 hm2,以可利用草地計算,夏場1 077 729.00 hm2,冬場3 079 708.00 hm2,春秋場2 803 712.00 hm2,冬春秋場185 189.00 hm2,可利用草地面積總計7 090 894.13 hm2(表1)。可利用草地系數、可食牧草系數、草地可利用系數根據《中國草業開發與生態建設專家系統》確定。

夏場分布于阿勒泰的中高山帶和薩吾爾山高山帶,由高寒草甸類,山地草甸類,山地草甸草原類,山地草原類及高寒草原類組成,可利用草地系數,可食牧草系數,草地利用系數均為各季節牧場之首,分別為0.91,0.90和0.60,其次為冬春秋場,分布于阿勒泰地區中山帶的幾個斷陷盆地,由荒漠草原類,草原化荒漠類,荒漠類草地組成,可利用草地系數0.83,可食牧草系數0.85,草地利用系數0.50,春秋場分布于低山帶及兩河之間平原荒漠,由荒漠草原類,草原化荒漠類,荒漠類及少量低平草甸類草地構成,可利用草地系數0.76,可食牧草系數0.85,草地可利用系數0.50,冬場分布在各河谷,古爾斑古特沙漠,薩吾爾山的中低山帶,少量分布于阿爾泰山陽坡和溝谷,由荒漠類,低平地草甸類,荒漠草原類,草原化荒漠類,山地草原類,山地草甸草原類組成,可利用草地系數,可食牧草系數,草地可利用系數最低,分別為0.67,0.80,0.50。

2.2 產草量模型

用遙感技術測定草地產草量具有快速、精確和經濟的優點[19-21],可以方便地運用于大規模的草地估產,與地面樣方收獲法同步使用,可在遙感影像資料與樣方產草量資料之間建立準確的相關關系,建立從遙感影像估計草地生產力的預測模型[22]。

在不同條件下,歸一化的植被指數NDVI與草地產草量之間的回歸模型是不相同的[23]。在不同時期對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達日縣分別得到y=13.1556 ×1.0136x和y=249.137×l gx-347.213回歸模型,前者為指數模型,后者為對數模型,說明不同條件下,產草量的變化模式是不同的。

2009年阿勒泰地區實際測產樣方產量資料及相應規一化植被指數如表2所示,共獲得68組數據資料,其中,春秋場18組,冬場16組,冬春秋場14組,夏場20組,依次用逐步回歸法求得產量回歸模型如下:

上述模型全為線性模型,在每個季節牧場中,隨植被指數區間不同,用兩條直線回歸產草量,依然表明產草量的空間變化模式具有不均一的特點。

2.3 草地生產力分析

以分類的植被指數為基礎,將產草量公式、可利用草地系數K1,可食牧草系數K2,牧草利用系數K3,以及區縣季節牧場的數字化圖件代入運算疊加[24],即可輸出產草量、理論載畜量、季節牧場載畜量(表3)、草地分級表(表4)。

結果表明,2009年阿勒泰地區總的草地面積為9 640 504.24 hm2,其中4級草地3 369 543.53 hm2、6級草地3 206 317.53 hm2,7級草地1 414 357.39 hm2,5級草地1 267 035.32 hm2,分別占總草地面積的34.95%,33.26%,14.67%,13.14%,該區理論產草量,可食牧草量和采食總量分別為3 580.00 萬t,2 303.13萬t,1 200.57 萬t,理論載畜量658.40 萬羊單位,其中夏場載畜量161.20 萬羊單位,春秋場載畜量318.49 萬羊單位,冬場載畜量178.71 萬羊單位。

在夏場、春秋場、冬場(冬春秋場并入冬場)載畜量中,夏場最低,春秋場最高,因此季節牧場生產力是不相同的,以限制性季節牧場(夏場)計算出臨界載畜量為1 612 038 羊單位,理論載畜量比臨界載畜量超載4 971 967 羊單位,超載308%,全區實際載畜量為7 887 390 羊單位(表5),比理論載畜量超載1 303 385 羊單位,超載20%,比臨界載畜量超載6 275 352 羊單位,超載率389%(圖1)。

因此,從全地區來看,實際載畜量為超載過牧情況,限制性的季節牧場已由1985年草地調查時的“夏場優勢”轉為夏場弱勢,夏場成為關鍵場,出現臨界夏場載畜量的情況。要逐步控制載畜量的增加,從利用“夏場優勢”到增加對春秋場、冬場、冬春秋場的利用時間,尤其是春秋場的利用時間,縮短夏場的利用時間。

各縣(市)草地生產力基本情況如表3、4、5。

哈巴河縣產草量2 702 177 431 kg,載畜量為505 354 羊單位,冬場為關鍵場,載畜量最低,臨界載畜量為400 909羊單位,理論載畜量大于臨界載畜量,超載26.05%,實際載畜量比臨界載畜量超載166.85%。應注意春秋場和夏場的利用,克服冬場不足。

阿勒泰市產草量3 883 395 619 kg,載畜量為800 538 羊單位,冬場為關鍵場,載畜量最低,臨界載畜量為218 000羊單位,理論載畜量和實際載畜量均大于臨界載畜量,前者超載267.22%,后者超載578.97%,實際載畜量比理論載畜量超載84.89%,應注意夏場和春秋場的利用,克服冬場不足。

布爾津縣產草量3 106 389 633 kg,載畜量為636 704 羊單位,冬場為關鍵場,臨界載畜量368 308羊單位,理論載畜量和實際載畜量均大于臨界載畜量,前者超載72.8%,后者超載142.94%,實際載畜量比理論載畜量超載40.53%。要加強對夏場優勢的利用,在增加對夏場、春秋場利用的前提下,相對縮短對冬場的利用。

福海縣產草量8 832 606 987 kg,載畜量為1 482 294 羊單位,夏場為關鍵場,載畜量最低,臨界載畜量578 324羊單位,理論載畜量比臨界載畜量超載156.31%,實際載畜量比臨界載畜量超載92.38%,實際載畜量低于理論載畜量,超載-24.94%。冬場和春秋場潛力很大,要縮短對夏場的利用時間,延長在春秋場和冬場上的利用時間。

富蘊縣產草量9 815 273 622 kg,載畜量為1 839 285 羊單位,冬場為關鍵場,臨界載畜量926 792羊單位,理論載畜量比臨界載畜量超載98.46%,實際載畜量比臨界載畜量超載83.73%,實際載畜量低于理論載畜量,超載-7.42%。要增加對春秋場和夏場的利用,縮短對冬場的利用。

青河縣產草量4 270 231 223 kg,載畜量761 401羊單位,夏場為關鍵場[25],臨界載畜量56 549羊單位,理論載畜量比臨界載畜量超載1 246.45%,實際載畜量比臨界載畜量超載94.13%。實際載畜量比理論載畜量超載26.52%。要縮短對夏場的利用時間,增加對春秋場、冬場利用時間。

吉木乃縣產草量3 224 543 578 kg,載畜量為558 428 羊單位,夏場為關鍵場,臨界載畜量為145 224 羊單位,理論載畜量比臨界載畜量超載284.53%,實際載畜量比臨界載畜量超載357.15%,實際載畜量低于理論載畜量,超載-18.88%,要縮短對夏場的利用時間,增加對春秋場和冬場的利用時間。

實際載畜量比理論載畜量超載的縣,即哈巴河縣、阿勒泰市、布爾津縣,青河縣要控制載畜量的增加。

3 討論

草地產草量是草地生產力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標,同時也是制定畜牧業生產和管理規劃的基礎[26]。草地建設、利用、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采取統一規劃、防治并重、治用結合、綜合治理、注重實效一系列措施,大力促進草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阿勒泰地區的草地放牧系統已由原來的“夏場優勢”變成現在的“夏場弱勢”。要想擴大整個放牧系統的載畜量,就必須采取諸如增加夏場產草量,延長冬、春、秋場的放牧時間、調整畜群結構、增大喜食春秋場牧草的家畜比例等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減輕夏場(關鍵場)的壓力。調整后的放牧系統,正常運行一段時間后,又會產生新的問題。要依據關鍵場載畜量定畜的原則進行新的評估,采取新的、有針對性的措施,使放牧系統可持續發展。

目前阿勒泰地區的實際載畜量為超載過牧,主要原因是由于限制性的季節牧場已由過去的夏場優勢轉為夏場弱勢,夏場成為關鍵場,并出現臨界夏場載畜量的情況。因此首先要嚴格控制載畜量,以最新的理論載畜量和臨界載畜量來判定實際載畜量,以使中長期載畜量變化不影響草地生產力的變化,逐步控制載畜量的增加[27],從利用“夏場優勢”到增加對春秋場、冬場、冬春秋場的利用時間,尤其是春秋場的利用時間,縮短夏場的利用時間;其次在綜合治理退化草地生態環境、提高產草量的同時,積極開展人工半人工草地建設,從而盡量減少超載過牧的發生,防止草地退化;第三,要科學配置載畜量,合理利用草地,轉變牧民粗放型經營方式,使畜牧業經濟從數量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科學合理的制定載畜量,真正做到以草定畜,對大面積天然草地實行劃區輪牧,退化草地實行休牧或禁牧,讓草地得以休養生息,提高產草量,實現草畜平衡,加強飼養管理,調整優化畜群結構。

參考文獻:

[1] 章祖同,劉起. 中國重點牧區草地資源及其開發利用[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 新疆統計局.新疆統計年鑒2002[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3] 鈔振華,陳全功. MODIS遙感影像的幾何精校正-以阿勒泰地區為例[J]. 草原與草坪,2005(2):35-37.

[4] 徐敏云,李運起,謝帆,等. 河北省草地產量動態監測[J]. 草業學報,2010,19(1):211-18.

[5] 林波,譚支良,湯少勛,等. 草地生態系統載畜量與合理放牧率研究方法進展[J]. 草業科學,2008,25(8):91-99.

[6] 沙依拉•沙爾合提,焦樹英. 新疆阿勒泰地區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措施淺談[J]. 草業科學,2008,25(4):46-50.

[7] 郭選政,趙德云,李學森. 新疆阿勒泰草地野生禾草資源及飼用評價[J]. 草業科學,2000,17(3)1-6.

[8] 郭正剛,劉興元,梁天剛. 新疆阿勒泰地區草地資源可持續管理分析[J]. 西北植物學報,2004,24(7):1173-1178.

[9] 甘肅農業大學.草原調查與規劃[M]. 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10] 劉艷紅,王鵬程. 淺談阿勒泰地區畜牧業發展與草畜平衡[J]. 甘肅農業,2008(6):61-62.

[11] 李金保,楊啟堂,哈畢,等. 對新疆阿勒泰地區自然草地草畜平衡的分析[J]. 草食家畜,2007(2):12-14.

[12] 黃敬峰,李軍. 草地生產力遙感動力模擬模型[J].草地學報,2005,13(1):10-14.

[13] 譚忠厚,馬軒龍,陳全功.基于“3S”技術與地面調查相結合的草原監測―以青海省黃南和海南地區為例[J].草業科學,2009,26(11):25-31.

[14] 李洪泉,高蘭陽,劉剛,等. 草畜優化條件下草地生態載畜量測算方法新探[J].草業學報,2009,18(5):262-265.

[15] 陳全功,鈔振華,毛玉林.阿勒泰地區草地生產力變化及對策[J].草業科學,2004,2(11):11-16.

[16] 陳世榮,王藝新,周藝. 基于遙感的中國草地生產力初步計算[J]. 農業工程學報,2008,24(1):208-212.

[17] 嚴瑞瑞,辛曉平,楊桂霞,等. 呼倫貝爾歇爾塔拉牧場草地資源及載畜狀況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24(11):155-160.

[18] 陳全功,衛亞星,梁天剛.青海省達日縣退化草地研究I. 退化草地遙感調查[J]. 草業學報,1998,7(2):58-63.

[19] 張新躍,周俗,唐川江,等. 四川省莎草,雜類草草地生產力遙感監測[J]. 草業科學,2009,26(6)57-61.

[20] 陳全功,衛亞星,梁天剛,等. 遙感技術在草地資源管理上的應用進展[J].草原與草坪,1994(1):1-12.

[21] 孟林.GIS及其在草地資源管理中應用及展望[J]. 草原與草坪,1997(1):21-25.

[22]

陳全功,衛亞星,梁天剛.使用NOAA/AVHRR資料進行牧草產量及載畜量監測的方法研究[J]. 草業學報,1994,3(4):50-60.

[23] 梁天剛,崔霞,馮琦勝,等. 2001~2008年甘南牧區草地地上生物量與載畜量遙感動態監測[J]. 草業學報,2009,18(6):12-22.

[24] 李銀鵬,季勁鈞. 內蒙古草地生產力資源和載畜量的區域尺度模式評估[J]. 自然資源學報,2004,19(5):610-616.

[25] 李雪鋒,錫文林,張洪江. 青河縣草地資源現狀調查及動態變化研究[J]. 草業與畜牧,2010(5):30-31.

[26] 俞聯平,李發弟,李新媛,等. 基于3S技術的甘肅省甘州區荒漠草地生產力評價[J]. 草原與草坪,2008(5):36-39.

[27] 李洪泉,高蘭陽,劉剛,等. 草畜優化條件下草地生態載畜量測算方法新探[J]. 草業學報,2009,18(5):262-265.

Change of 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countermeasure

in Aletai Prefecture, Xinjiang Province

WAN Li-qiang,LI Xiang-lin,HE Feng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s,CAAS,Beijing 10019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field survey,the study collected the historical dates(grassland classification map,grassland gradation map,grazing map before 1985)to combine MODIS data in 2009 and the yield data in field for research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e ratios of available grassland(K1),edible forage(K2),and grassland use(K3),were determined,forage yield model for each type of seasonal grassland was established,forage yield,theoretic stocking rate,seasonal grassland stocking rate and grassland gradation for whole prefecture and each county were calculated,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oretic,threshold and practical stocking rate were provided,as well as information of grassland productivity change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 for whole prefecture and each county.

第7篇

一、 “禮樂”的內涵

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從以上《論語》選段可以看出孔子對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周代是“禮樂”的盛行時期,孔子在春秋時期呼喚周代文化,說明現實缺乏但需要這樣的文化,表達了對春秋時期社會“禮崩樂壞”的感嘆。所以孔子提及季氏用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時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既表達了對“禮”的捍衛,更表達了對當時社會制度和社會現狀的悲嘆。

“禮”就是恭敬辭讓,是用以區別尊卑貴賤的社會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禮節儀式。具體到國家,便是“君臣”之禮;具體到家庭,就是“孝悌”之節。

“樂”是“禮”的特殊表現形態。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韶》是歌頌先王德行的古樂,孔子聞《韶》,興奮到如癡如醉的地步,是因為他感受到《韶》樂達到的“盡善”與“盡美”的統一。

在孔子看來,“禮樂”的規范是維護社會群體的秩序與和諧不可或缺的條件,儒家以之修身養性,協調社會關系。周代尚文,即人文文化,它沿襲了原始氏族社會內部的民主性和仁愛精神,這種美善統一的禮樂文化就是春秋時期所缺失的規范秩序。

二、“禮樂”與“仁”的關系

首先,“禮”是“仁”的外在形式,“仁”是“禮”的內容和根本。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送人以玉帛,是“禮”;發之以鐘鼓,是“樂”;行之以常事,是“孝”。這些是為了表現尊敬之心、和氣之心與敬愛和悅之心。所以“禮”可以具體表現為行事形式或器物,但其內容是行禮之人的真實情感。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就根本談不上禮、樂的問題。

其次,重“禮”是為了實現“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認為,每個人都應自覺而自愿、自主而自動地實踐“禮”,從而達到“仁”的境界。

三、“克己復禮”的社會意義

在孔子看來,春秋時期是“禮制社會”的喪失時期。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借禮器抒發感慨,表達了對春秋時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悲憤之情。孔子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如果是“自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執國命”,那么只有一個結果――亡國。所以孔子為政,必先“正名”,即糾正與禮樂制度的規定相違背的各種名分。“正名”是為了“明禮”,“明禮”是為了維護等級制度,從而結束春秋諸侯代天子征伐、五霸混戰的局面,實現周代以來的禮樂社會。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強調,不僅為政治國需要明禮,家族內部也需要講求禮節儀式。《中庸》中提到人際關系包括了“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從國家到家庭都應強調秩序的重要性。《孝經》認為孝敬父母是小孝,大者是大孝于天下,視天下的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樣,這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大原則。所以先“父父子子”,才能“君君臣臣”,從“君”到“子”,每個人對維護“禮樂”制度都負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這樣才能實現“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和諧社會。

“禮樂”觀念傳承了幾千年,蘊涵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人文情懷,是一筆精神財富。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人們對“禮樂”觀念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在現代社會,人們面對的各類誘惑越來越多,呼吁“克己復禮”,以國家法律、社會規范約束自己,以道德品質規范自身,堅守高尚的行為、情感與人格十分必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隨著人生經歷的磨礪,越來越圓潤飽滿,方正地實現自己的追求,實現國家的和諧。

【牛刀小試】

閱讀以下《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

(1) 從以上內容來看,孔子所言“禮”的本質內容是什么?(10字以內)

(2) 你認為在現代社會,“禮”還有沒有存在價值?請用簡明的語言闡述你的觀點及理由。

【參考答案】

1. 等級制度(或尊卑秩序)。

第8篇

一、李著中值得借鑒之處

(一)“禮樂張力”分析模式

此書是以作者博士論文《禮樂張力下的音樂體認:以春秋戰國禮樂關系為中心》為基礎而成書。全書以“禮樂張力”為切入角度,以春秋戰國禮樂關系為中心,分析當時束縛在“禮”中的“樂”走向藝術性的必然。最后,緊扣“禮樂張力”這一分析模式反思近代以來中國音樂文化的演進歷程。自此,全書強調的“禮樂張力”分析模式,可謂一大亮點。這個觀點也為中國音樂研究提供了值得關注的新視角。

天津音樂學院方建軍教授在給作者博士論文答辯的評語中認為:“作者提出的‘禮樂張力’分析模式,對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史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參考價值。”(見圖書封底)此評,從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作者的成果,是對已有學科大量研究積累的“老課題”―禮樂,進行的新時代的探索,并對其試圖進行學術創新,表示贊許。

李著認為“張力”概念的合理性,在于“并不是將其用作一個高度理論化的特定名詞。而是僅取其一般意義,以求更為形象地說明‘禮’、‘樂’二者間的矛盾對立關系”。之所以以“張力”來解釋禮與樂形成一種相互吸引又抵斥的關系,在于“禮的本質屬性,要求將包括樂在內的一切事物吸納到它的體系之中,用做現實政治的工具;音樂自身的藝術屬性,又以其對生命價值的追求與禮相排斥,要求擺脫禮制等級化、一般化、共性化束縛,為藝術獨立生存爭取自由空間”(第63頁)。將禮樂矛盾考察作為禮樂研究的重點,尋跡音樂藝術屬性的歷史演變規律,以此俯瞰春秋戰國時期禮樂諸種事象。這有別于以往,較多地是以歷史學、傳播學、社會學等角度及相關學科方法對禮樂問題進行探析。

“禮樂張力”突出的矛盾碰撞,可觀察到禮、樂相附帶來的功能性與藝術性相沖突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即“‘樂’在人性覺醒的時代精神感召下,自身蘊含的與人性本質相一致的藝術特征日益凸顯,與維系等級制度、壓抑個性存在的‘禮’形成尖銳矛盾”(第1頁)。帶著這樣的思辨路線,作者在結論的后半部分,反思了20世紀中國音樂的發展狀況,把中國音樂于20世紀下半葉遭受西潮沖擊而發生的巨大變革,歸因于政治與藝術間的緊張關系導致的自由人格與極權專制的尖銳沖突,這其實就是“禮樂張力”在另一個歷史時代的再次作用。在這個內在根源下,作者再次強調,要使藝術獲得繁榮,須尊重藝術追求個性獨立和精神自由的本質,并要求外部環境給予藝術一個自由展現的空間。由此,學術性的文字和高度理論化的研究中,透露出了作者濃烈的人文關懷。作者試圖喚醒人們對音樂的藝術性的感知,這成為此著成書的情感動力,也使全書對現下和未來中國音樂發展的深切關注顯得合理合情;這樣,“禮樂張力”分析模式的順勢提出,也才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和致用價值。如果這一觀點能為中國音樂在未來的發展提供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啟迪,那么這才是廣大學人引為自豪的價值體現。鑒于此,筆者也深深感動于作者高尚的音樂藝術責任感及為此付諸的巨大心力。

(二)借文化分層理論分析音樂本體及其文化內涵

李著結論部分運用的文化分層理論較值得關注。在“結論一”中把音樂分為“物本:音樂包含的器用層面特征”、“文本:音樂的音響組合形式”、“人本:特指與創作者或欣賞者精神自由狀態相聯系的思想認知”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中外文化分層理論有兩種,一是“二層分”說――上、下層,二是“三層分”說――上、中、下層,兩說都為縱向分類。顯然,李著采用的是“三層分”說。但從“物本”、“文本”、“人本”三個層面看,李著對音樂做的是由表及里的橫向分析,這更符合音樂顯性與隱性的特征,即物本、文本為顯性,人本為隱性。以往對禮樂的研究文章或著述,多以直接表述分析音樂各要素。借用文化分層框架,植入對應的音樂要素,凸顯了作者力圖拓寬音樂研究方法的精神及對文化分層理論準確、恰當的運用能力。至此,李著得出,單純強調音樂藝術“形而上”的先秦儒家,對音樂發展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的原因,即人為地割裂了音樂人本、文本和物本之間的聯系,在此之上,又把音樂與政治中的禮制結合,制約其對形式本體及精神世界的自由展現。

作者對音樂“人本”層面的解釋也是值得大家關注的:“音樂人本層面對象征個體生命自覺與獨立的‘自由精神’的追求,是音樂本質特征的最終表現,也是衡量音樂藝術價值高低的基本準則。”(第352頁)在音樂多元化的今天,我們對判斷“這種音樂的藝術含量如何”沒有明確的方向,討論仍在進行。以往,我們多以豐富的感官享受來認識音樂的普遍性價值,作者提出“音樂要象征個體生命自覺與獨立的‘自由精神’的追求”這一基本準則,適時地豐富了我們對音樂藝術認知的途徑。

(三)李著的文獻價值

此書還有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即對大量文獻的整理運用。從李著的三個附錄、近三百條參考文獻便可看出作者對治學的認真態度。要閱讀、挑選和提煉散見于文獻中的所需內容,并將其一一列出實非易事,這對作者來說是多么浩大的一個工程啊!附錄一“《左傳》所見春秋‘非禮用樂’事例一覽表”和附錄二“《左傳》所見春秋‘賦詩’年表”共囊括70個事件,以如此豐富的文獻支撐書中對“非禮用樂”及“賦詩”現象的文化意義的探討,使我們更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力圖在史料分析中得出“禮樂張力”在這些現象背后的作用力的執著精神。參考文獻包括古典文獻、中文專著、漢譯專著、學術論文四種,值得提出的是,古典文獻大部分選用1949年建國后各學者的校注、譯注版本,并非原文。這或許是由于條件的限制,但仍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作者對學習使用第一手文獻的治學嚴謹態度有待提高。

(四)研究意義

李著的成書,對古代音樂研究的某些領域,還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近代以來,有關中國古代音樂的研究,逐漸體系化、學科化,音樂史學界對春秋戰國禮樂文化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從書著形式的整體性研究來說,如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1981);到斷代性的,如李純一《先秦音樂史》(修訂版);再到論文形式的專題性研究,如李虎、田可文《曾侯乙編鐘的“套數”“編列”及其件數隱意》;各派音樂思想,如蔡仲德《論墨子的“非樂”思想》等。這些專著和論文,對春秋戰國禮樂文化的研究涉及時代背景、樂人群體、出土樂器等,表現出今人對禮樂研究的多樣性。

但對作者提出的“音樂藝術整體發展規律及其與禮制間的深層矛盾關系”的研究,少有全面、系統、深入的成果。正因看到這一點, 李著在楊蔭瀏、李純一、蔣孔陽等人的研究成果支撐下,以自己獨到的“禮樂張力”分析模式法看待禮樂問題,探求中國音樂演進的藝術規律和支配其發展的內在動力,即禮與樂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矛盾力。不可否認,音樂與政治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強調這種矛盾力,并不是要音樂家脫離政治,而是希望音樂家們能超越對政治中權與利的盲目追求,并尋求二者之間的平衡。在此層面上進行相關音樂藝術活動,才能互為促進,形成良性的循環,獲得和諧、繁榮。

二、李著中值得展開探討的話題

(一)“體認”替代“思想”

在作者的導師秦序先生所作的序中,提到李著選用“體認”代替美學史研究中慣用的“思想”一詞的合理性。秦先生認為:“因為許多古人有關音樂藝術的零星言論,并未超出一般感受或認知層面的體會,如孔子學琴于師襄子覺得‘未得其數’、‘未得其志’之類,若動輒以‘音樂思想’名之,大過其實。另一方面,我們覺得多年來的美學研究,太強調上升到哲學高度,過于概括過于抽象。”因李著并沒有在文章中對其使用“體認”進行相關說明,如果秦先生此序作為李著采用“體認”的原因,筆者認為此處值得商榷。

首先,關于孔子所言,學界也未明確定性為“音樂思想”,而今人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及用法更多側重為,反映孔子的音樂修養,及其好學、善學的精神和品質。再者,這兩句話并非孔子對禮樂的闡述。所以,如“序言”所“注釋”李著針對于“未得其數”、“未得其志”之類的言論未上升到音樂思想的高度而改用“體認”。這論據,既然跟禮樂沒直接關系,何須改“思想”為“體認”?

其次,“體認”是指“體察認識,體認生命的意義”。我比較贊同馮友蘭先生的看法,他認為:“‘體認’就是說由體驗得來的認識,這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是一種經驗,是一種直觀,不是一種理智的知識。”從秦先生的解釋看,其“體認”與此“體認”意思相同。“思想”在《現代漢語詞典》、《辭海》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中的解釋都選用了《人的正確思想從哪里來的?》文章中的一段話:“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的認識,這就是思想。”可見“體認”偏于感性,“思想”偏于理性,兩者仍有著極大的區別。從現存文獻看,孔子對禮樂的零星言論并非感性得來。若以“體認”代替“思想”一詞,略失嚴謹。而且,先秦音樂理論散見于各史書或語錄中,其大都從哲學等角度闡述音樂,這并不是“體認”所能囊括和表現的。還有,做學術研究,最重要的是可行性,及能為大多數人理解。一直以來,“體認”在音樂史學界極少使用,輕易取以替代“思想”,則顯得太過輕率。

在李著中,所謂孔子的音樂體認,以“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文質彬彬”“盡善盡美”、“樂而不,哀而不傷”、“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四句的分析呈現。若取秦先生對“體認”的釋義,我們會認為上述只是孔子對音樂的“一般感受或認知層面的體會”。但李著的分析,卻表現出孔子對音樂的深刻認識,這難免影響我們對李著的閱讀和理解。所以,“體認”代替“思想”值得再斟酌。

(二)書名“禮崩樂盛”的合理性問題

第9篇

知識結構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思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經”

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十九年七閏

《甘石星經》

物理

《墨經》

文學

《詩經》

屈原《離騷》;諸子散文

藝術

《婦女鳳鳥圖》《御龍圖》嵌錯賞功宴樂銅壺、編鐘

醫學

扁鵲與四診法

教學建議

復習課設計

第七節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在講述本課內容之前,引導學生回憶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了解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時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內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識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教師可以在學生回憶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并引導學生對各思想家的思想進行評析。

二、文學

本部分內容包括《詩經》、屈原和諸子散文。《詩經》、屈原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教師可以在學生回憶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對于初中課本未涉及的內容加以強調。

在講述諸子散文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已學過的語文知識了學習這部分知識。并讓學生認識到諸子通過其散文向世人闡述其思想。

三、藝術

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的歷史圖片講述這部分內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天文成就,學生在初中就已經學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已學內容。并強調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領先的時間。

戰國時期物理學的發展是以前學生沒有學過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了解當時中國物理學取得的成就。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

五、醫學

本部分內容學生也已學過,教師引導學生簡要回顧即可。

重點——對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綜合認識

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巨變時期,代表社會各個階級和階層的人們從各自經濟、政治利益出發,形成了各種學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學派。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于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蕩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蕩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后,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為宜。三者之間表現出了互相融合趨勢。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構筑了傳統文化中的人道主義精神;道家思想,構成了封建正統思想中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政治家改革圖強的理論武器。三者的綜合,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點——對孔子的評價

自漢代至清朝,被尊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時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國以來,對其評價更是經歷了一個大起伏過程。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其是譽毀不一,先是肯定其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在強調階級斗爭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間,孔子被全盤否定。在””結束以后,開始公正客觀地評價孔子。綜合建國以來對孔子的評價,主要觀點如下:

關于孔子的階級屬性:一派觀點認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興的地主階層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進步,妥協多于反抗。這派人多數持西周封建說。另一種觀點認為,孔子是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隸社會,但順應了社會變革的潮流,是奴隸主階級中的改革派。

關于孔子的思想結構:第一種觀點認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種觀點認為“禮”是孔學的核心。還有人認為“仁”與“禮”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關于孔子思想與社會、文化的關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國際性的歷史人物,其影響遠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國長達二千余年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與思想基礎。孔子學說成為歷代統治思想的基礎,但又是封建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

關于孔子與當代及未來社會的關系:一種觀點認為,儒家思想作為歷史的產物,只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另一種觀點認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僅有研究價值,而且作為一種精神資源,有著實用價值,對現代化建設事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則從知識經濟新特點角度,拋棄了過去一貫尊奉儒學的觀點,認為儒學不符合當代社會的實際。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繁榮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現了文化繁榮的局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二,階級關系的變革、奴隸制的崩潰、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會變革,為思想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動蕩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變革,使得思想異常活躍,迫使人們去思索,眾多思想家從不同角度發表見解,從而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第四,各國統治者基于爭霸戰爭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紛紛網羅人才,優待知識分子,讓其為爭霸戰爭和社會變革出謀劃策。這種寬松的環境和優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榮。第五,私學的興起和講學之風的出現,造就了一批有知識、有才干和敢于表達自己政治觀點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強,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擴大,豐富了華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

典型例題

例1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學派眾多,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有()

①社會大變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躍②各國國君為富國強兵紛紛養士③學在官府局面的改變,貴族對教育的壟斷被打破④科技生產迅速發展,唯物主義戰勝了唯心主義

A.①②③④都正確B.①②③④都不正確

C.①正確,③③④不正確D.①②③正確,④不正確

答案:D

例題分析:此題旨在培養學生對照材料觀點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該題是一道復合選擇題,只有經過了①、②、③、④項的首先篩選,才能在A、B、C.D四項中得出正確答案;經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實,唯有④項中科技生產“迅速”發展不妥,唯物主義“戰勝了”唯心主義更不對;因此D項是正確答案。

例2閱讀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又說:“(戰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落斂,……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請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國戰國時期_____、的思想,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從哲學的角度分析在階級社會里,上述思想能成為現實嗎?

(3)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積極的進步意義?

例題分析:本題提供了墨子有關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一段材料,主要從歷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對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時,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聯系先秦時各派思想家的主張,提煉出材料的“兼愛”“非政”思想。回答第二問時,主要從矛盾論和階級矛盾等觀點進行分析。要聯系墨子代表的階級利益、有關戰爭觀等,評價墨子思想的進步意義。

答案:

(l)墨子;“兼愛”、“非攻”

(2)①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貫穿一切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②在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統治階級總是要竭力維護自己的階級統治,壓迫和剝削勞動人民,而被統治者總是要反抗剝削,擺脫貧困,因此,在階級社會里,墨子的這種兼愛思想不可能成為現實。

(3)從歷史上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要求人們相親相愛,互助互利,和睦相處,安定團結,共同富裕,這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他反對掠奪戰,譴責戰爭對生活和生產的破壞、提出“兼愛”“非攻”,企求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發展生產,這有利于社會的進步,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鑒意義。當今世界任何國家只有在和平的環境里,才能求得發展,反對戰爭,維護和平,過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與要求。因此,發揚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例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攻打別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真的)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君之視臣(民)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材料三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動無非法。法所以凌過游外私也,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威不貸錯,制不共門。威制共,則眾邪彰矣;法不信,則君行危矣;刑不斷,則邪不勝穎。……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

材料四《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分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穎。(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二冊)

請回答:

(1)按材料順序分別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學派及主要主張。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學派的主張被封建社會初步發展階段的統治階級所采納,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題分析:第一問,考查的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張。第一問中的第二層要求不難,只要先判斷出各段材料分屬哪一學派,各學派的主要主張就好概括了。

第二問,學生要明確一個歷史概念——“封建社會初步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指的是哪幾個朝代或時期?主要指的是秦漢時期。時間范圍確定下來后,聯系書上內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為貴”。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國”。材料四是儒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秦始皇采納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和以嚴刑峻法治國的思想,正符合秦統一和鞏固政權的需要。

漢武帝采納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大一統”思想,正符合西漢加強思想統治和鞏固政權的需要。

例4“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持此觀點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第10篇

古人云:“學則須疑”,“疑者,覺悟之機也。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可見,質疑問題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語文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流與對話過程,教師要成為學生閱讀的促進者,要引導學生的自主閱讀、深入閱讀,精心設問必然成為關鍵。由此可見,精心設計問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們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怎樣才能做到精心設問呢?下面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問題設計要有整體性

提問題要緊扣教材內容,著眼于教材內容的整體性,盡力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也就是主問題上,以利于突出重點、攻克難點。

如在教授《晉靈公不君》一文時,我在備課中,通過分析文本環節找出主要的教學目標之后,設計出一個主問題:《晉靈公不君》是如何體現春秋筆法的?這個問題具有極大的整合性,既要求學生掌握文本內容,比如趙盾作為“古之良大夫”的4件事,晉靈公完全不行君道的表現,以及趙穿弒君等;又要求學生了解春秋筆法“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直書其事、懲惡而勸善”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明白明明是趙穿弒君,史官董狐卻記錄為趙盾弒君,是因為董狐是從儒家的君臣之道出發,認為趙盾作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沒有盡到為臣的責任。本文“敘事明善惡,細節明是非”正是春秋筆法的特點的體現。

二、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性

語文閱讀教學的四大目標是由淺入深的,其思維水平明顯地呈現出由低向高發展的層次性。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在設計問題時,自然首先設計主問題,問題是一旦主問題生成了,教師還要考慮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能有多深?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和解決能達到什么程度?這就需要教師的智慧引領,最常見最有效地方法當然就是把大而難的主問題分解、設計成一個一個小問題。問題的梯度設計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

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①本文主要講述的是什么?②秦晉為何要圍攻鄭國?③燭之武剛開始為什么拒絕鄭伯,后來又為什么答應要去退秦師?④燭之武怎么憑一己之力退秦師?⑤燭之武在全文在體現了怎樣的性格形象?⑥當個人遭遇和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作為青年學生的你們該如何選擇?這些問題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逐層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內容、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節的跌宕起伏和照應,而且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人物研讀,滲透了對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這幾個問題如果能夠很好地解決了,那么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無論從廣度方面還是深度方面來看,都達到了相當的程度,

三、問題設計要有啟發性

問題設計得好,具有啟發性,才能使探究式閱讀教學順利而有效地開展。例如在學習《赤壁賦》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與蘇軾月下泛舟之“客”究竟是誰?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研讀課文,逐漸梳理出課文每段都提到這位客人:第1段“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第2段“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第3段“正襟危坐而問客”以及“客曰”,第4段“客亦知夫水與月乎”,第5段“客喜而笑”。接下來通過對課文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激烈的討論,學生認為“客”可能不存在,“客”其實是蘇軾的另一半,第2段寫客人簫聲悲涼,其實是寫作者思“美人”而不得見,理想不能實現的失意悵惘;第3段客人連用兩個問句,以赤壁賦的歷史故事作答,表現出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實際上是蘇軾被貶謫后自己悲觀思想的流露;第4段蘇軾針對客人人生無常的感慨而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實則是寬慰自己,表現出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最后一段的“客喜而笑”實際上是作者在自我勸慰、自我超越、頓悟人生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喜悅之情。作者之所以虛構出一位“客”,主要想通過這種主客問答的方式,使行文結構波瀾起伏,從而層層揭示出作者的情感變化。

四、問題設計要有趣味性

第11篇

1、人似秋鴻:鴻:大雁。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樣。比喻朋友間守信用,就像鴻雁每年秋天按時從北方飛到南方那樣。

2、天高云淡:天氣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輕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3、望秋先零:零:凋零。望見秋天將到就先凋零了。比喻體質弱,經不起風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4、金風颯颯:金風:指秋天的風。古時以陰陽五行解釋季節,秋為金。颯颯:風聲。

5、層林盡染:山上一層層的樹林經霜打變紅,像染過一樣。

6、秋菊春蘭:秋天的,春天的蘭花。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7、肅殺之氣:酷烈肅索的秋氣。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氣氛。

8、葉落知秋:看到樹葉落,便知秋天到來。比喻從細微的變化可以推測事物的發展趨向。

9、秋荼密網: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網眼細密的魚網。比喻刑罰繁苛。

10、西風斜陽:形容秋天傍晚的景象。

11、秋風瑟瑟:蕭瑟:有兩個意思,①形容風吹拂樹木發出的聲音:長松千樹風蕭瑟。②冷落;凄涼:你秋色將臨,能無蕭瑟之感。蕭瑟在本詞中取第一個意思。秋風蕭瑟就是秋風吹樹木的聲音。

12、秋去冬來:秋天過去,冬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13、盈盈秋水: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凈的水波一樣。形容女子眼神飽含感情。

14、秋收東藏:秋天收獲,冬天存儲。()泛指常規的農事活動。

15、春去秋來:天過去,秋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16、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17、秋風瑟縮:瑟縮:身體因寒冷、受驚等而蜷縮或兼抖動。

18、春華秋實:華:花。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19、橙黃桔綠:橙子黃熟,桔子還綠。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20、橙黃橘綠:指秋季景物。指橙子金黃橘子翠綠時的季節。

21、金風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22、秋月如珪:珪:玉器。形容秋天的月亮像珪一樣的皎潔、晶瑩。

23、林寒澗肅:秋冬間林木凋零、澗水枯落的景象。

24、草木黃落:秋天以到,因草木的葉子呈枯黃而掉落。

25、秋色宜人:秋色:指秋天的景色。宜人:氣候或溫度令人舒適的;溫和或溫暖的。

26、天高氣爽:形容秋天天空高遠明朗、氣候涼爽宜人。

27、西風落葉: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趨衰落。

28、秋高氣肅: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氣候涼爽宜人。

29、金風颯颯:金風:指秋天的風。古時以陰陽五行解釋季節,秋為金。颯颯:風聲。例:那時正是將近仲秋天氣,金風颯颯,玉露泠泠。

30、一葉知秋: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31、秋月春風:秋月春風,秋夜的月,春日的風。指美好的時光。

32、西風殘照:秋天的風,落日的光。比喻衰敗沒落的景象。多用來襯托國家的殘破和心境的凄涼。

33、春花秋實: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34、望秋先隕:指草木將近秋天即敗落凋零。也比喻未老先衰。

35、金風送爽:金風:指秋天的風。秋風帶來了涼意。

36、白商素節:白商:按五色分秋屬白,按五音分秋屬商,故稱秋天為白商;素節:節氣。指秋天的季節。

37、秋風落葉:秋風掃盡了落葉。比喻一掃而光,不復存在。

38、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第12篇

黛西中學的“生生科代表、師師科主任”的教學舉措令人感慨,達到了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積極參與的良好效果,真正提高了師生的管理意識和服務意識。

杜郎口中學的上課方式,讓人耳目一新:教室里坐著的,站著的,蹲著的,在黑板上寫字的,還有由于看不到前面學生的講解而站在凳子上的,真是不拘一格。課上老師精講或不講,以啟發誘導點播為主,并適時地聯系生活實際,整堂課老師只起了個指揮作用。他們沒有講臺,三面黑板的教室布置,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一設計使高高在上的教師走進了學生,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同時為每位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讓他們有機會盡情書寫自己得意的作品,留下成長的足跡。尤其是課堂中,學生的表現更讓人欣喜、佩服和震驚: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每一個學生都急于表現,每一個學生都充滿著自信。在眾多參觀者面前,每一個學生都能如此語言流暢,思路清晰,鎮靜自如,讓人咂舌。這里自主、合作學習方式得到了真實的體現。

對比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切實感受到作為一名新世紀的中學老師,徹底“教改”的必要性。于是,我就本學科的特點及現實條件,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培養進行了探索,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這里的“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也可稱為“預習”,是在課堂上進行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并能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舉一反三。“合作探究”,就是對自主學習過程中,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由學習小組討論解決。小組成員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相互交換意見,這時教師可以參與點播誘導,然后一起梳理認識、統一認識,最終達成共識。這一過程主要是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過程,它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同時能當堂掌握知識點。

具體操作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精心設計課堂問題,引領學生閱讀課本,完成三維目標。

初中生的心理尚處于半成熟狀態,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著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欲,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好勝心,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感和產生興趣的問題意義重大。特別對初一的學生,他們的閱讀能力還不強,讓他們帶著問題去學習,這不僅能盡快縮短同教材的距離,而且能大大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搜集、整理、處理所獲信息的能力。

如在學習七年級歷史上冊第六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一課時,對于“春秋爭霸”一目,我提出以下問題:

1.春秋時期為什么會出現爭霸現象?

2.有哪些諸侯當上了霸主?他們為什么能當上霸主?

3.春秋爭霸是好事還是壞事?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帶著問題認真閱讀課文,前兩個問題學生很容易解決,但第三個問題,有些學生感到困難。這時,我就讓小組成員間進行討論,小組員們憑借課內外掌握的知識,你一言我一語,積極發表各自的看法。討論后小組形成一致的意見,由代表發言,各小組間再進行意見交流。同學們在交流中,雖然爭得面紅耳赤,但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擴大了知識面。

第二個階段,對學生進行自我設定問題的鍛煉。

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可以對學生進行自我設定問題的鍛煉。如在學習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一課時,我問學生:當你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爭相說出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如西域在哪?漢為什么通西域?誰通西域?結果怎樣?絲綢之路在哪?為什么叫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有什么作用?張騫和班超的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等等。我把同學們想知道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告訴同學們,看誰能通過閱讀課文解答這些問題,看哪個小組解答得又多又好。在競爭機制下,同學們興致來了,都想展示自己的能力,爭相回答。對于意見不一致的問題,再由小組討論,老師適時點播誘導,最終找到都滿意的答案。

第三個階段,學生自主發現知識點。

經過上兩階段的充分鍛煉,同學們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人交流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導入新課,然后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記憶自己發現課文的知識點,把自己的收獲與小組成員交流,各小組間再相互交流。

如在學習八年級歷史上冊第6課《》一課時,導入新課后,由學生自主學習。同學們獨立發現并解決了以下問題:的原因、目的、代表人物、內容、口號以及對的評價等,小組成員間交流各自的收獲。整個過程大約20分鐘,然后,我檢查自學情況,由各組推薦的代表匯報成果(推薦的代表必須每次循環),這個過程大約10分鐘。我再根據學生獲取知識的情況,詢問:同學們還有不懂的問題嗎?如果有,各小組再討論。對于綜合性強的或者學生想不到的問題,我提問給學生,讓學生先自主解答,解答不了的,師生探究。剩下的時間訓練鞏固。

這樣,經過一步步地鍛煉,課堂主人的位子還給了學生,課堂的時間還給了學生,課堂真正成為學生鍛煉本領的舞臺。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養成了,如何探求歷史真理的方法掌握了,學生喜歡歷史,想學歷史,以史為鑒,良好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环江| 天峨县| 九江市| 交城县| 息烽县| 宿松县| 惠州市| 鄯善县| 河东区| 文成县| 来宾市| 滕州市| 海口市| 兴业县| 冕宁县| 文山县| 镶黄旗| 许昌市| 耒阳市| 长寿区| 田林县| 平邑县| 韶关市| 隆安县| 秭归县| 南宁市| 四子王旗| 金湖县| 衡山县| 罗源县| 新河县| 岢岚县| 寻乌县| 巴彦淖尔市| 福州市| 普安县| 凌云县| 沽源县| 和田市| 上饶县|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