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6: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月色朦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舉頭望明月”到“月黑雁飛高”,從古至今,多少文人騷客賞月,繪月,悟月,為月癡迷,為月沉醉,為月流連。月,是人們心中的一片圣地,是人們思念的依托,是孩子心中的玉盤。月,神秘而飄渺,皎潔而寧靜,朦朧而純潔。
坐在院中,清冷的月光灑落下來,給萬物蒙上了一層薄薄的清紗。鳥兒早已歸巢,那一棵棵蒼翠的樹木,仿佛也已熟睡了,微微地打著酣。如此寧靜,凄美,使人驛動的心靈為之而平靜,淡泊而明志,寧靜而致遠。向月兒望去,它似乎也正望著我。狼牙月,伊人憔悴,月中依稀有個黑影,那或許是寂寞的月宮仙子嫦娥吧!她身披華裘錦衾,心卻依舊冰涼,她的幽怨何止寂寞二字了得,她飲桂釀,獨自舒廣袖,輕盈舞,清美絕倫,只奈何無人欣賞。
院中許多水洼,每灘積水中都倒映著一個月兒,清澈透明,水月相映。小心地越過水洼,腳尖點到之處,清波蕩漾,月兒漸漸散碎,如滿地銀花。當你正在傷感、嘆息一溪風月化作滿地瓊瑤之時,它卻又咧嘴一笑,慢慢凝攏起來,又幻化成了那原本的月,恬靜地躺在水中,讓你著實佩服它妙幻的演繹。
院中許多水洼,每灘積水中都倒映著一個月兒,清澈透明,水月相映。小心地越過水洼,腳尖點到之處,清波蕩漾,月兒漸漸散碎,如滿地銀花。當你正在傷感、嘆息一溪風月化作滿地瓊瑤之時,它卻又咧嘴一笑,慢慢凝攏起來,又幻化成了那原本的月,恬靜地躺在水中,讓你著實佩服它妙幻的演繹。
伴著柔和而朦朧的月色,我漸漸進入了夢鄉。
河南安陽安陽縣東關小學初二:薛琦
該不是忘了自己的痛,又在期待美麗的瞬間?那流星劃過天空,為的不也是一瞬間嗎?
又怎么甘心,讓自己的精彩化作流星? 總覺得自己生活在現實與錯覺之間,偏偏找不到出路。
愛上錯覺的一瞬間,也愛上了游離的整個世界。 何處,醉過可以忘記所有的傷痛。何時,不用話語就可以明白彼此。
不敢忘記,不能忘記,失去你將是怎樣的痛,今夜,趁月色朦朧讓愛花錢買醉。
人只要一個可以放棄所有困苦的機會,不需要更多可以放棄的理由,因為痛苦不屬于自己,為了尊嚴堅守著沒有承諾的誓言永遠是痛苦的。應該讓天空開滿鮮花,讓生活放飛白鴿。在不肯放棄的地方做一次永別的告白,讓曾經變成灰燼,讓未來化作羽翼,自由的飛翔
這份羞慚主要來自于對“如何把握作者情感”的簡單化的處理。
這種簡單化具體表現為:(1)對情感的把握立足于文中直接言情的議論性語句上,而未將之和文章對荷塘月色等的描寫有機關聯,使得原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詩化特點未能很好呈現;(2)對寫景佳句的賞析就句論句,雖也達到了“賞”的目的,但卻限于修辭,是低層次的,孤立、割裂的,未將之和作者的“情”聯系起來,使得語言的形式和作者的表達意圖實際分離。
發現問題后,我決定對原教案做修改。修改的基本思想是從批判性思維出發,深度解讀,重構對文本的理解。
原處理
(一)“頗不寧靜”
【依據】“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二)暫時解脫
【依據】“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p>
“且受用”為“姑且享用”之意,“享用”的姿態證明作者暫時擺脫了內心的“不寧靜”。
(三)最終無法擺脫“不寧靜”
【依據1】“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此處流露出寥落寂寞的情懷,可見“不寧靜”重返內心。
【依據2】“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p>
將采蓮那份“熱鬧”“風流”“有趣”視為“?!?,可見對其向往;“現在早已無福消受”則流露出對現實的淡淡不滿和此時的孤寂感。是“不寧靜”重返的又一明證。
現設計
(一)“頗不寧靜”
【直接依據】文中議論:“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問題:從文本看,“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一種現實(“白天”)中“不自由”的感覺,言、行甚至思想都被約束著。白天里有“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不得不想的問題,現在,“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間接依據】“幽僻”“寂寞”、略顯“陰森森”的小煤屑路“很好”。
步驟:
1. 夜晚小煤屑路的特點:“幽僻”,“寂寞”,略顯“陰森森”(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2. 作者為什么會認為這樣一條“幽僻”“寂寞”、略顯“陰森森”的煤屑小路“很好”?
原因:
(1)“幽僻”“寂寞”的路與他此時“頗不寧靜”的內心相諧。
(2)路的“幽僻”“寂寞”正可使他獲得“獨處”的機會,從而獲得無人約束的“做”“說”的自由。
【結論】
朱自清內心確有因“白天”中的“不自由”而帶來的“頗不寧靜”,這種苦惱既體現在文中的直抒胸臆里,也體現在他對“小煤屑路”的認可上。正因為現實中的這份苦惱,所以他需要“獨處”,需要沒有不自由感的“另一世界”。
(二)暫時解脫
【直接依據】文中議論:“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p>
【間接依據】荷塘月色呈現的意境特征。
步驟:
1. 把握文中兩個主要意象——荷與月的形象特點。
荷
(1)風姿優雅
【依據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p>
將荷葉細桿、葉面圓而鋪展的形象喻為“亭亭的的裙”,讓人聯想起芭蕾的曼妙優雅。
【依據2】“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p>
葉子的“更見風致”是因為水的流動帶動荷葉搖擺,這使葉子搖曳生姿,款款動人。這一筆很是精彩,水“脈脈”含情,葉不負“恩澤”,更為美好動人。
(2)嬌美清麗
【依據1】“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p>
“裊娜”寫出了開放的荷花柔軟嫵媚的姿態;“羞澀”表現了含苞欲放的荷花少女般的嬌美。
【依據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p>
“明珠”和“星星”均為發光之物,“剛出浴的美人”皮膚細膩潤澤,博喻刻畫了月光照耀下,荷花的花骨朵和盛開的荷花色澤瑩潤的特點,使月下荷花的形象分外清麗脫俗。
(3)朦朧淡雅
【依據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香”是“清香”;量為“縷縷”而非“陣陣”;其美妙又如遠處高樓上飄來的歌聲,若有若無,讓人欲罷不能。作者筆下的荷香無疑是淡雅宜人的。
【依據2】“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p>
月色賦予了花、葉朦朧的美,呈現出夢幻般的特征。
小結:
在作者筆下,荷這一意象具有風姿優雅、嬌美清麗、朦朧淡雅的特點。
月
(1)幽靜恬美
【依據】“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寫出了月光的清澈和流動感,而“靜靜地”又將這種“動”置于絕無聲響之下,此時動而無聲的清澈月色呈現出的是一種靜謐的幽美。
(2)柔和朦朧
【依據】“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p>
“朗照”則過于明亮;有云,但又用“淡淡”和“滿月”去中和,這使月色在分寸上“恰是到了好處”,柔和朦朧,如“小睡”般“別有風味”。
(3)優美和諧
【依據】“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p>
以小提琴名曲富有變化而又和諧優美的旋律喻因為月色的“不均勻”而帶來的光影之優美和諧。
小結:
在作者筆下,月這一意象具有幽靜恬美、柔和朦朧、和諧優美的特點。
2. 結合意象特點把握荷塘月色的意境
問題:文中荷和月這兩個主要意象共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
意象 荷—— 風姿優雅嬌美清麗朦朧淡雅
月—— 幽靜恬美柔和朦朧和諧優美
幽美、恬靜、朦朧、柔和的意境
3. 通過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問題:由荷塘月色幽美、恬靜、朦朧、柔和的意境特征,可知作者當時什么樣的心境?
——文中的景、情關系可理解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從荷、月的意象特點及它們共同營造的意境看,作者當時的內心應該是寧靜、平和、喜悅的,只是這喜悅和景的柔和朦朧一樣,是“淡淡的”,但“頗不寧靜”畢竟是遠逝了。
【依據】
王國維先生云:“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痹谥熳郧骞P下,荷塘月色已非純粹的自然之景,而是“著我之色彩”的景,所以,荷塘月色的“色彩”便是作者情感的“色彩”,景與情應該是交融統一的。
意象是表意的物象,是主觀之象;意境是境界和情調,是抽象的氛圍。袁行需先生曾簡明地閘釋說:“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
由此可見,依據對意象、意境的體味來把握作者的情感是可靠的,兩者是相融相諧的關系。
【結論】
荷塘邊、月色下的朱自清在自然美景中的確得到了暫時的解脫,收獲了“淡淡的喜悅”。他“受用”著“無邊的荷香月色”,暫時逃離了那個讓他“頗不寧靜”的現實世界。
(三)最終無法擺脫“不寧靜”
【直接依據1】文中議論:“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荷塘月色的世界是一個靜謐優美的世界,我“受用”著那份安靜及和諧;現實世界是喧囂的“熱鬧”,但這個世界里的“我”擁有的只是“什么也沒有”的寥落寂寞的情懷。
【直接依據2】文中議論:“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p>
“無福消受”既因為年齡早已不是“妖童媛女”的年齡,更因為在動蕩不安的現實世界里,早已找不到這樣的嬉游之所。
【間接依據1】“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p>
“陰陰”與“一團煙霧”雖也表“朦朧”之意,但用詞不再具有先前的美感,帶給人更多的是昏暗的感覺。可見隨著作者逐漸離開荷塘的步伐,回望中的荷塘之景也在作者心中、筆下生出了變化。
【間接依據2】“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隱約的遠山應是美的,但“只有些大意罷了”卻表達了“不足感”。夢的世界里有的是“月光”,現實世界里有的是“燈光”,與其說是燈光“沒精打采”,不如說是走向現實世界里的朱自清變得“沒精打采”了。
【間接依據3】“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p>
美少年、美少女、美酒、美景,“恐”的是花“沾裳”,“畏”的是水濕裙。不得不說,《采蓮賦》所描寫的場景充滿了風流熱鬧的曖昧色彩,這里沒有成人的煩惱,只有少年、少女之間涌動的情意。這個世界和荷塘月色一樣,也是一個有別于現實世界的“另一世界”,是作者可望而不可即的夢的世界。
【間接依據4】“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對比之前“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中對流水“脈脈”的贊意,此時卻變成了直截了當的“是不行的”,情感的變化已是再明顯不過了。
【結論】
隨著回家的步伐,朱自清離那個曾帶給他淡淡的喜悅和短暫的超脫的夢幻荷塘越來越遠,“不寧靜”重回心頭,沮喪、悵惘、寂寞、嘆息成了他內心的主旋律。這種情感又附著在景物上,于是,目光所及(樹色、遠山、燈光),耳朵所聞(蟬聲、蛙聲)與心中所想(采蓮的世界)都被這種情緒影響,他又成了現實世界中一個“不自由”的人。
反思
此次教案的修改,我的立足點是運用批判性思維解決作者情感的把握問題。
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恩尼斯(Robert· Ennis)認為,批判性思維是“為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谶@種思維特征的批判性閱讀的三個基本特點是:質疑、思辨、建構。
按照這種思維的要求,我不得不問自己幾個問題:
(1)既是寫“荷塘月色”,為什么要花一個段落寫那條小煤屑路?這條路和朱自清內心的“頗不寧靜”有關聯嗎?
(2)何以見得他在荷塘月色中獲得了暫時的超脫,僅僅憑一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3)又憑什么說他最終無法擺脫“不寧靜”?僅憑“蟬聲”“蛙聲”和“無福消受”這兩處單薄的議論嗎?
當我做這樣的思考的時候,我發現,將文本中的景與情割裂分析是完全不恰當的,因為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藉文中占據主要篇幅的景物描寫找到答案。
批判性閱讀中的“質疑”指向的是是否“決定相信什么”,就《荷塘月色》而言,就是——我是否該相信作者的情感如他所說的那樣。質疑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發現缺陷,也包括尋求理由以確保結論的正確性。因此,批判性思維既是否定性的,也是建設性的。現在的設計繞了一個大彎,但最終有力地證明“他的情感變化的確是這樣的”,雖然結論和原處理一樣,但是中間過程卻大相徑庭。對景物描寫的分析和作者情感被有機聯系起來;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點被呈現出來;而作為詩人的朱自清的散文,其詩化色彩也逐漸被清晰化。
批判性閱讀中的“思辨”指向的是“合理的、反省的思維”,就是運用事實依據和理論依據,結合合理的想象、聯想,對問題進行富有邏輯性的縝密分析和推斷,這個邏輯思考過程在現設計中通過“直接依據”和“間接依據”被清晰地呈現出來。
經過邏輯的分析過程后,讀者最后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就是“建構”,它是質疑、思辨后形成的見解,是批判后的否定或肯定,是解構后的重構。就《荷塘月色》中的寫景描寫而言,如果進行邏輯分析后無法獲得和議論表白一致的內心情感,那文章的抒情就變得“可疑”,或者說文章的藝術水準將因情、景的不諧而大大降低;反過來,邏輯分析之后,如果我們收獲的是對原文情、景高度融合的認可,那么這種重構將比簡單地接受他人的解讀抑或直接通過議論淺層次地把握作者情感深刻得多。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很好的鍛煉。
月華如水,繾綣萬千。云袖舞清風,月落霜華醉紅塵。焚盡多余的思索,留一抹輕煙的種子。紅塵中又是一個輪回,在“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的低吟中遠去。寂靜幕色里你漸行漸遠的背影,給我留下了天籟般纏綿的簫曲伴著哀婉的女聲吟唱:“滾滾紅塵里誰又種下了愛的蠱?茫茫人海中誰又喝下了愛的毒…
柔熙月光,傾泄而下,折枝花滴淚!徘徊愛河,情一字易借難還;縈繞心海,便難耐獨自憑闌。水袖一舞千年,數不清幾多癡怨?月華千杯不醉,看不盡多少纏綿?南國的紅豆已化做護花的芳泥,北塞紅葉也隨風紛飛,真是個:天海茫茫,未知何處是瀟湘?
掬一捧清光,把思緒浸透。月下惟余惆悵,小徑幽幽茫茫。霧里看花花瓣落,花的芳香彌漫于湛藍的夜色里,朦朧中惟見伊人心碎的兩行胭脂淚;水中望月月清明,留戀的芳蹤,舞不出華胥幽夢;醉里看霧霧蒙蒙,朦朧中花亦繽紛,又是另一種隨意的飄零;醉里迎風人亦瘦,思緒縹緲,?槿蝗緱巍?
月下獨酌,亦醉、亦醒、亦夢、亦真!收拾起月色的斑駁,抖落我積攢的疲憊,沉醉在思念的焦灼中。幽幽清夢中醉一場,朦朧間飄飄渺渺,瘦瘦的清香里,珍藏今生唯一的情愫。旖旎的夢中流放著天涯唯有相思草,獨立清秋寂寞紅的沉吟。往事如陳酒,一憶就醉!憶中問清風:不知是風因人醉,還是人因風醉?秋水纏綿,清風無語!
月色霧漫,獨醉清風明月,山水逶迤而來。月色正朦朧,與清風把酒相送?;ㄒ琅f,獨醉清風… …
在朱自清去游荷塘之前,其心境并不佳,時代的憂傷和現實的苦悶使他“心里頗不寧靜”,感覺自己不是個“自由的人”。我們常認為作者是為了排解苦悶心情而選擇了夜游荷塘,荷塘美景又使他內心恬淡,暫得寬余。這種解讀也是順理成章的,不過,情與景是互為因果的,優美的景致的確能使人心情愉悅,反過來說,也正是因為人有了好的心境,才有可能將自己與自然美景融為一體,進而發現與眾不同的美妙意境。
在調整好心境的前提下,朱自清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田田的葉子”盡收眼底,心境也就顯得更為開闊,更為纖塵不染。平日里感覺再尋常不過的荷葉,此時看來卻如“亭亭的的裙”,滿池荷葉如無數身材修長的美女翩翩起舞,增添了不少靈動之美。我覺得此境與“接天蓮葉無窮碧”相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月光下的荷花也絕不是“映日荷花別樣紅”那種絢麗耀眼的效果,而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裊娜”的,“羞澀”的,如“明珠”、“星星”,又像“剛出浴的美人”,其淡淡的色澤,其優雅的神態,可謂妙絕。人行荷塘上,如在畫中游。當然,這畫只能是淡雅古樸的中國畫。
當微風吹來時,月下荷塘又顯示出了動態之美,形成了“凝碧的波痕”,飄來了“縷縷清香”,且這“清香”如“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荷香屬于嗅覺,歌聲為聽覺,微風送來的“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傳來的“渺茫的歌聲”確有相似之處,二者都是隱隱約約、若有若無、時斷時續,所以構成了一種特殊的比喻——通感。其實,這種手法在古詩中也常見,如“風來花底鳥語香”、“鳥拋軟語丸丸落”等,其表達效果與平鋪直敘相比自然要更好一些。
月光、荷塘、氣息……一切都是那樣的寧靜、淡雅,使人如置身于飄渺的仙境一般,心如止水,泰然自若,確實能“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不過,荷塘的優雅在白天是感受不到的,這都是因為塘上的月色在起著調和與渲染的作用。在朱自清看來,這月光“如流水一般”,是“瀉”在荷葉與荷花上的,月色與荷塘相融為一體。塘中的“青霧”浮起得正是時候,與月光融合,籠罩了整個荷塘,于是,“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不但給人以清新之感,也照應了前文“流水”的比喻,更為后文“籠著輕紗的夢”蓄勢,霧如“輕紗”,葉子和花如“夢”,飄渺、和諧、幽靜。
雖然這晚的月光“不能朗照”,卻也是“別有風味”,因為淡淡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所以“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明暗掩映,錯落有致,亦真亦幻。這又是一幅淡雅的中國畫,與之前那幅相比,更為朦朧,更多了一種神秘的感覺。
當然,荷塘也不是一個孤立的境界,它的四周是隱約朦朧的,是優雅恬靜的。那些樹在淡淡的月光下看得并不真切,如一團團“煙霧”,透過樹梢,還可看見“只有些大意”的隱隱約約的“遠山”,昏暗的燈光如“渴睡人的眼”。這種幽暗或許與作者當時的心境有關,但應該不像他在文章開頭時所說的那樣“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了。作者完全用一種欣賞的心態和眼光來看待這一切,因為風中流動著縷縷清香,身上披著一襲輕柔的月色,白天的疲憊早已拋到了九霄云外。
不難看出,這篇文章在景物描寫上的特點在于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之美。集中寫荷塘時,并沒有寫月色,但處處寫的都是月色下的荷塘;集中寫月色時,并不刻意提及荷塘,但所寫全是荷塘上的月色。就連寫荷塘周邊的景象,也離不開荷塘與月色的影子,這一切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共同營造出了絕妙的境界。
余光中先生在談及朱自清散文時,也提到過其中的景物描寫,特別是對《荷塘月色》中比喻手法的運用,他毫不客氣地用“膚淺”、“庸俗”、“俗濫”等詞來評價?;蛟S余光中先生有他獨特的見解,但是,我覺得這種評價是不太妥當的。就拿“剛出浴的美人”這一比喻來說吧,古人常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來形容清純美麗的女子,朱自清先生在此處反其道而用之,又何嘗不可呢?孫紹振教授認為此類“女性擬人格”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當時的文化氛圍使然”。這是有道理的,不過,現在看來,朱自清先生的描法及其營造出來的優美意境是不受時代局限的,時間證明了這一切。
轉過朱紅樓閣,月光低灑在綺窗前,照到床上的我惆悵無眠??粗鼥V的月色,想起了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漾的湖水,飄渺的琴聲,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相約鶯鶯,待月西廂下,古琴傳幽思,月下待佳人。一份古典的美麗。淡月染西窗,淡淡的思緒亦彌漫。流年處,月色在古典的含蓄和現今的浪漫中演繹著唯美,帶給人無限沉思和悠然陶醉。
清絕的月色吸引著我,于是終于出門,踩踏著如水的月色,緩步走入花園,梔子花沐浴在月光下,寒凝帶露,如一簾清遠的幽夢。竹影隨韻輕舞,如水月色輕輕穿過,回映著明月的清輝。萬物都在月色中豐盈靈動起來。俗世的喧囂與浮躁,猶豫與彷徨都消融在這如水月色中。頓然心悟,豁然開朗。
如水月色,可飲。似水流年,可悟。
靜立于花園幽徑,聽取靜默的一片……
斜橋鎮中學初一:王星宇
多少繁華落盡
多少悲喜不明
生命在燃燒
顯得蒼白無力
也許一切看透
才能領悟真諦
一生不為名利
不求奢侈
只要紅塵有你
朦朧的月色
蘊藏著愛的神韻
朦朧的月色
鑲嵌著相思的花蕾
紅塵有你
歲月無痕
在紙上寫一個你
留一句話在心底
紅塵有你
就有無悔的泥
隨人間風雨遷徙
怨不了無情天地
紅塵有你
用水一樣的心靈抒寫
留一份相思在心底
夢中有你的身影
靜的夜藏著惶恐
走進你的夢里
紅塵有你
才知紅有多暖
塵有多輕
紅塵有你
藏在我心里
月朦朧
wuqiaolin吳巧琳
夜用他那寬大的天鵝絨長跑裹住了大地,他不經意的一滴淚,凝成了一輪皎潔的明月。月在薄如輕紗的云彩中幻化成一只只白玉蝶,逝入夜的盡頭。絲絲縷縷殘余的月色柔柔地倚著窗欞,望著窗前的小床。
我躺在床上,微微翹起的嘴角流露出絲絲甜蜜。晚風的吹拂猶如母親的撫摸,柔軟而舒適,輕輕撫過在棉被之外的手心,一股涼意緩緩滲入骨髓,使沉浸在夢中的我微微動了一下身體,蓋在身上的被子一下子被掀開了。剛剛還輕柔的晚風一下子變成成群的妖魔,它們用冰冷的手抓著我,我在夢境中掙扎著。朦朧間,我半睜開眼睛,一個人影踮著腳尖,悄悄來到我的床前,手上捏著剛拾起的被子,搖了搖頭,便把什幺東西蓋在了我的身上,暖意頃刻間裹住了我,像是困在沙漠中的人獲得了甘甜的泉水,我下意識的抱緊了棉被,眼前的人影近了,近了,在我冰冷的額頭之上深深地印上了一個溫熱的吻,這吻中包含了很多,所以吻得特別特別的久,就在這一刻,一切成了永恒。我笑了,甜甜的笑了,這個暖暖的吻包裹著我,暖了我全身。
窗外的月光朦朦朧朧地照射進來,照在母親微胖的身材上,不知道為什幺,眼中忽然有一股溫熱的液體流出來,模糊了我的雙眼。月光下,無言的唱響了這曲母愛之歌,無聲的旋律久久蕩漾在心中。
這就是愛,這就是親情,這是美麗的寓言,時刻用它那最美的光輝照耀著每一個人的心扉。月光如水,輕輕流過我的臉龐,在朦朧的月色之中,蕩漾著一曲愛之歌,愿時間在此停駐,愿愛從此永恒。
【摘要】 朱自清的散文真摯、深厚、清幽,文體完美,蘊涵著濃濃的人文氣息。從《荷塘月色》一文可以體悟到其中的女性情節。
【關鍵詞】 《荷塘月色》 體悟 女性情節
【中圖分類號】 G62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5(b)-0191-01
朱自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深受讀者喜愛,成為久誦不厭的美文。葉紹均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稱朱自清散文真摯、深厚、清幽,并視為“文體的完美”。不僅如此,愚以為朱自清的散文還有女性的情結。在此,筆者以《荷塘月色》一文為例談談自己的體悟。
《荷塘月色》表面上寫荷塘之景,而實際上處處在狀女性之貌。作者把荷葉、荷花、荷香、葉子和花的顫動以及葉子的風致等等組合在一起作為美女的象征。作者將露出水面很高的荷葉比作的裙,以女性的衣著“亭亭的裙”狀寫了荷葉的特點,出水的荷葉在月光下竟有這樣舞姿翩躚的亭亭的綠色的裙!我們不得不佩服朱自清用“亭亭的裙”來描寫荷葉的美的高超筆力。“荷花象出浴的美人”,作者用擬人化的比喻給我們一個感覺,那就是一個剛出浴的美人就站在面前,身上似乎掛著水珠,冒著熱氣;但作者偏偏讓你看不真切,給美人蒙上一層薄紗,似現忽現,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幅朦朧的美人形象。荷香“仿佛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遠處飄來的悠揚、清甜的歌聲,使我們感覺到美人的悅耳醉人的歌喉在月夜下幽雅淡遠。荷葉的顫動是美人的舞蹈,荷葉的浮動是美人的風致。作者在這里通過嗅覺、視覺、聽覺的交織運用,傳神地描繪出一位婷婷玉立、風姿綽約、婀娜多姿、輕盈嬌美、脈脈含情的美人形象。
作者在描繪美人的同時,還有意給女性披上一層朦朧的霧紗,令人遐思?!霸鹿馊缌魉话?,靜靜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氨”〉那囔F浮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月光本來就有一種夢幻的朦朧美,而清霧就使這種朦朧更加朦朧;加之空中有云,月光不能朗照,并有樹的掩映,就使荷花更具朦朧性。即使作者在寫荷塘四周楊柳的高高低低,象煙霧一樣和遠山的隱隱約約的朦朧,也使我們感到了幻夢的女性美。
除此之外,作者在描寫景物時,遣詞也與女性關聯?!包c綴的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作者運用“裊娜”、“羞澀”這原本形容女性嬌美的詞語,來狀寫荷花的情態,讓人羨慕而又撩人情思?!叭~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的”常用來形容女性的深情,用“脈脈”一詞將水女性化,活靈活現。“彎彎的楊柳的倩影”,用“倩影”一詞將楊柳女性化,似乎一個脈脈含情、柔和風情的美人就在眼前。“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一個“畫”字仿佛有一雙無形的手正在展紙揮墨描繪一位美麗的少女,表現出作者對女性的欣賞。
如果說以上分析表現作者對女性的尊崇和熱愛是間接的,那么,文中開頭和結尾便是直接表現對女性的尊崇和熱愛。如文章開頭“我悄悄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生怕驚動了愛妻;文末“輕輕地推門進去”,仍然怕驚動熟睡的愛妻。作者引用的《采蓮賦》,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蓮去。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舍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正嫩花兒才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濕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蓮嬌蓮嫩,采蓮女兒亦是蓮臉生春,好生動人。這顯然表現出作者對女性的喜愛和對她們美好生活的向往。引用的《西洲曲》,通過對少女們蕩著小船唱著艷歌的“風流”和“蓮花過人頭”的美艷“嬉游”,也直接表現對女性美的欣賞和追求。
朱自清為什么對女性有如此執著的欣賞和追求呢?這不得不追溯到作者的生活世界中去?!白怨艙P州出美女”。 在揚州這塊豐潤的土地上,自古以來誕生了無數著名的美人兒,如史冊上第一位記載姓名的“和親公主” 劉細君、漢成帝劉驁最寵幸的皇后趙飛燕、堪稱中國第一女丞相的上官婉兒、元雜劇大家關漢卿的紅顏知己朱簾秀,另外還有馮小青、方婉儀、李端端、李翠娥等等,數不勝數。在文學作品中,更隨時可見揚州美女的身影,如馮夢龍筆下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民間神話傳說中的瓊花仙子、芍藥女等,而最著名的當屬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刻畫的揚州姑娘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柳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绷主煊竦男蜗螅菗P州美女的真實寫照。 正因如此,揚州的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坡、歐陽修等流連于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而朱自清從小生活在這里,這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于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對女性美的向往與追求。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朱自清對美女的欣賞和贊美是十分自然的。
朱自清是個“歡喜女人的人”。他說,女人就是磁石,我就是一塊軟鐵;為了一個虛構的或實際的女人,呆呆的想了一兩點鐘,乃至想了一兩個星期,真有不知肉味光景。他所追尋、所發現的女人都是“藝術的女人”,朱自清是以藝術的眼光去欣賞和贊美女性的。因為他認為,在所有人性之美中唯有女性的溫柔、甜美、純情、忠貞、愛憐、深邃之美才能訴之心靈。他在《女人》一文中說道:“我以為藝術的女人第一是有她的溫柔空氣;使人聽著簫管的悠揚,如嗅著玫瑰花的芬芳,如躺著在天鵝絨的厚毯上。她是如水的密,如煙的輕,籠罩著我們,我們怎能不歡喜贊嘆呢?”朱自清以審視藝術女性的高尚情趣和經驗感知、觀照美麗的自然風物,觀念意識取得了與自然美相適應的心理節奏和情緒,在尊崇女性的前提下,真誠地贊美女性,欣賞女性。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奇葩,文中既是對荷塘及月色的細膩描繪,又是對女性美的工筆刻畫。我們在欣賞荷塘美景時,何嘗不又是在欣賞一軸美麗的女性畫卷呢?
圓月 明月 皓月 新月 孤月 殘月 月食 滿月
淡月 冷月 月影 半月 弦月 月光 月色 皎潔
滿月如鏡 皎皎明月 月落烏啼 月明如晝 月色柔和
月如玉盤 月色朦朧 殘月如鉤 月出東山 月出海上
好句:
月亮從東方的天邊悄悄地露出笑臉,她像一個文靜的姑娘,把柔和、皎潔的銀光灑向人間。
月亮從東邊升起來了,一輪金黃的圓月,光溜溜的,像面鏡子;柔和的光芒,給人一種舒適和迷戀的感覺。
月亮默默地從江心升起來了,圓圓的、亮晶晶的,好像一個銀盤。
皎潔的月亮像一只銀色的小舟在藍色的大海中航行,仿佛在邀請人們到廣闊的太空去遨游。
散文是一種以抒情見長的文體。散文又稱美文,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點。文筆優美也是其他文體不能與其媲美的。朱自清先生在這方面堪稱典范。
讀朱自清的散文,就像讀意境優美的好詩,讀者的心靈常常可以得到凈化和陶冶。請看《綠》里的一段描寫:“我的心隨著潭水的綠而搖蕩。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著她,但這是怎樣的妄想呀?!@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的皺纈著,像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在這段精彩的描寫里作者通過比喻、擬人、聯想等藝術手法,將梅雨潭的色彩、光澤、質地等諸多形態和自己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主觀感情,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當讀者面對著如此優美秀麗的景色,感受著作者熔鑄于景中的那種強烈而美好的情思時,又有誰的思想不會受到震撼呢?又有誰的心靈不會被深深地打動呢?
讀朱自清的散文,如同觀賞和品味一幅幅優美的畫卷:《荷塘月色》宛如一幅色調朦朧的水墨畫;《綠》又仿佛一組顏色明麗的水彩畫;而《威尼斯》卻又如同一幅頗具西洋風格的油畫。幾篇散文給人的審美感受又各不相同:《荷塘月色》呈現的是朦朧之美,文中彌漫著一種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憂愁;《綠》描繪的是艷麗之美,字里行間洋溢著勃勃的生機和作者對生命的由衷贊美;《威尼斯》寫的是異國風光之美,畫中充滿了濃濃的歐洲情調和作者對威尼斯古老文明的詠嘆。這些都令人心曠神怡、留戀不已。
“一切景語皆情語”是朱自清散文的又一大特征?!逗商猎律分?,作者描寫景物以“淡抹”為主。文章開頭,作者這樣寫月光:“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這就為全文定下了一個色彩的基調。正因為一切都籠罩在“流水一般”的月光下,所以固然景物都是朦朧的、若隱若現的。那“浮起在荷塘里的薄薄的青霧”,那“籠罩著青紗”的“夢一般”的葉子和花,那“一團團的煙霧似”的樹色,“樹梢上隱隱約約的”一帶遠山,無不感受著一種淡雅朦朧之美,給人以輕柔、綽約的審美愉悅。在作者筆下,《威尼斯》又仿佛一組油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作者多以濃墨重彩來描繪威尼斯的風光。讀著:“在圣馬克方場的鐘樓上看,因花團錦簇似的東一塊,西一塊在綠波上蕩漾,海水那么綠,那么釅,中國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鄉了。”江南的水鄉是什么景象?是“日出江花紅勝火”的濃艷,是“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澄清。紅的火熱,綠的醉人,作者以此來比喻威尼斯的風光,不僅使人們領略到威尼斯的明媚艷麗,而且使人們感受到這座古城煥發的勃勃生機。那么《綠》中的景物有何特色呢?作者在梅雨潭所見到的景物是“微微的云”“飛著碎玉的瀑布”“小小的梅雨似的”水花,這里的景物,色澤晶瑩,色調淡雅,而梅雨潭呢?卻又是“滿眼醉人的綠色”,它柔和明亮,純潔。它綠得“濃淡得宜”,既不像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鵝黃的底子顯得太淡,又不像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碧―似乎太濃。這樣的描寫,不盡使人想到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對于美女的描寫“東家有子,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若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薄毒G》中對梅雨潭的描寫和《登徒子好色賦》對美女的描寫,不是有異曲同工之處嗎?他們獨具匠心的語言美不都是恰到好處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的這一詩句來描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語言,亦不為過,朱自清先生作為一位語言大師的運筆技能也由此可見一斑。
(作者單位 武漢紡織大學)
一絲輕浮、云朦
朦朧朧,淡褪了
月色的光潔,冷碎了
一紙憂愁的詩。
在幻想的花蔭下,
流不出你我的一重風景,
暗色河流,柔光月色,
不曾粉飾過,那天邊的云霧。
只當作別,
你曉得明年春天的夢,
意有不可畫出的景。
當晚霞退卻,
一風吹嘯,冬時的暮雨,
有些料峭。
我時難放手,
任己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