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6: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原料價格,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近幾年來,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各種生產用材料、半成品的價格大幅度上漲給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了新的挑戰。企業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核心的競爭優勢以及持久的發展下去,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性價比正在成為越來越有力的措施。
一、目前企業原料采購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它們對采購價格造成的影響
通過對當前企業原料采購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有利于我們有針對性的制定一些措施來降低企業原料采購的價格,同時也是我們控制材料采購價格必須實施的關鍵步驟。主要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并沒有把采購管理上升到戰略高度來對待。雖然在國內的大中小型企業中,原料采購一直作為企業的重點管理內容來對待。但切實做到將原料采購上升到企業發展戰略高度來對待的企業是少之又少。將原料采購作為企業的一種戰略是從整體上對采購工作進行計劃與管理,這對于企業的供應鏈建設以及供應鏈的整體成本控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企業往往將購買最低價格的原料作為采購管理的目標,這種做法的片面性最終導致了企業存在著供應渠道過于單一、缺乏對供應商的綜合評價、采購過于集中從而出現受制于人的現象。
2.原料采購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應對市場變化無法做出快速的反應。原料采購的決策取決于準確有效的信息支持,只有企業在采購中能夠時刻掌握住市場變化的信息以及原料的價格動向才能在采購中取得主動的優勢地位。但是,在當前的企業采購決策中,決策者往往依靠以往的采購經驗或者是簡單的市場價格咨詢來進行采購價格或者是標底的制定。這種做法往往使企業在采購中處于被動的地位,從而增加了采購的成本。
3.忽視對供應商的科學管理以及雙方關系的經營。在企業大宗物資材料的采購中,往往通過招標的形式來選擇具體的原料供應商。這種方式雖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原料采購的價格,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目前企業與供應商的關系多處于生意上的合作關系或者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雙方都想從采購行為中獲取最大的利益,這也成為了雙方不可調和的矛盾。同時也是經常出現企業刁難和苛刻對待供應商以及供應商偷工減料或者采用不正當手段來應對企業的根源所在。因此,以雙贏的目的來對待供應商,并將此作為雙方合作的基本出發點,加強雙方之間的溝通與協調才是有利于企業控制采購的重要發展方向。
二、關于企業原料采購價格的控制方法
通過我們對企業原料采購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的分析與探討,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制定一些控制企業原料采購的價格,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論述一下。
1.加強采購人員的控制與管理。采購人員是企業采購工作中的實際執行者和操作者,加強對采購人員的控制與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采購人員的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具體的做法是對采購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以及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對采購人員的培訓應該從兩個方面開展,一方面加強對采購人員工作能力的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圍繞著采購中所運用的一些談判技巧以及詢價、報價和磋商的相關知識、技能。此外培訓中還應該注重采購人員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和公關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加強采購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培養。主要以增強采購人員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以及提高他們對企業的歸屬感為主,從而讓他們站在企業利益的角度上來實施規范的采購工作。
加強對采購人員的管理主要以建立規范的采購制度為根本,首先,規范采購的工作流程,原料采購應該由生產部門主要負責人和倉儲負責人共同申請,然后由公司管理層進行審核并經過財務部門進行預算,最后由采購部門制作采購計劃和采購方案,經批準之后在進行切實的操作。其次,對采購部門里的一些直接采購人員施行輪崗制度,以防止他們與供應商形成穩定的利益關系。最后,嚴格監管采購招標的過程,堅決杜絕暗箱操作或者是裙帶關系形成的采購行為。
2.加強對供應商的評價與管理。在企業采購行為中,供應商的選擇與管理一直是企業采購中的重要內容。對供應商施行動態的評價,對于企業選擇最為合適的供應商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評價的主要指標有:供應商的服務質量、經濟實力、資信狀況以及對合同的履行能力等企業軟件指標以及其產品質量、生產能力、物流能力等企業的硬件指標。對供應商的管理主要是建立供應商檔案并定期召開供應商會議,討論下一季度企業的原料采購狀況以及這一季度供應商所供材料的質量狀況、價格狀況、合同履行狀況等等。對于不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供應商應該及時的進行更換,從而確保材料采購能夠達到最大的性價比。
3.嚴格執行原料驗收制度,把好原料的驗收關卡。原料入庫前的檢驗也是采購中的重要環節,其具體的作用是檢驗材料在質量、數量是否與采購合同相符,并對原料的性價比、合格證書以及各種單證做最后審核的一個重要過程。在此過程中應該注意事項主要有:首先,按照采購規格書對原料進行質量、數量、規格、類型等質保的嚴格檢驗。其次,檢驗送貨發票價格是否與合同價格相符,避免供應商以次充好或者是肆意改動供貨價格。最后,對原料的合格證書、原產地證明等相關單據進行核實與檢驗,確保原料的綜合質量。
4.采取靈活多變的采購方式,集中采購與分散采購相結合。采購方式的選擇是對供應鏈進行優化與管理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能夠有效的根據原料市場上的價格變動,來合理的調整企業的采購結構。在市場價格下降時,可以避開供應商從市場上采購大宗的原料,這對于企業降低采購成本有著很大的作用。此外,分散采購與集中采購相結合的方式既能保證企業的正常用料也能適當的調整采購的價格,這也是企業控制采購價格的有效方式。
一季度業績預計下滑
一季度業績同比明顯下滑,化肥農藥板塊具有業績防御性。根據我們的判斷,受到去年4季度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和需求低迷影響,企業開工率一季度盡管環比有所改善,總體維持在70%左右的較低水平上,除了鹽湖鉀肥、冠農股份和建峰化工等少數企業以外,其它公司的業績同比都有較大幅度下降。
化肥板塊業績具有相對防御性。其中鹽湖鉀肥一季度業績預計同比增長100%以上,主要因素是氯化鉀價格同比大幅度上漲;冠農股份業績預計同比大幅度增長,主要是去年基數較低,羅鉀120萬噸項目逐漸投產帶來的投資收益上升。建峰化工由于一季度開工率高于去年同期,業績同比小幅上升。其它氮肥企業華魯恒升和四川美豐等業績下降小于50%。
其它的基礎原材料公司基本上業績同比大幅度下降,其中業績出現虧損的主要有藍星新材、沈陽化工、山西三維、云維股份和丹化科技等,主要因素是價格同比大幅度下降,開工率一季度較低。
業績下降50%以內的預計有煙臺萬華,可能有部分退稅等計入;興發集團和澄星股份,產品價格大幅下降,銷量同比下降。業績大幅下降50%以上的預計有:云天化,主要是因為玻纖價格大幅下滑,尿素因為供氣影響開工不足;六國化工,去年高成本庫存有一定負面影響。
全行業1-2月份盈利下滑明顯。根據石油化學工業協會的統計,2009年1-2月全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累計利潤總額339.71億元,同比下降56.36%。化學工業累計利潤總額96.78億元,同比下降54.60%,一季度化工行業盈利預計下滑50%左右。農藥、化工煉油設備和一些特種化工品子行業如炸藥等盈利下降幅度相對較小。
2月份以后,一些化工產品產量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據統計,2月份,硫酸產量同比增長6.7%,是去年5月以來的首次增長;離子膜燒堿同比大幅增長12%,為去年8月以來最高增幅;輪胎同比增長4.6%,終止了連續3個月的大幅下降;涂料增長13.3%;化肥產量同比增長12.7%,是去年9月連續下降以來的首次增長;農藥增長14.4%,保持平穩增長;聚酯產量同比增長5.9%。
化工基礎原材料價格全線反彈
化肥價格近期受到階段性淡季影響,出現明顯回調跡象,預計在4月下旬將重新回升。其它基礎原材料而言,在經歷了2月中旬去庫存完成后的產品價格反彈,在二月中下旬部分原材料價格有所回落,直到上一周,化工基礎原材料價格有明顯回升跡象。
上周國際油價結束之前的飆升態勢,圍繞著50美元上下寬幅震蕩。原因是,宏觀經濟面出現惡化,股市回落拉動了油價的下行;供求面上,因有調查顯示歐佩克成員國3月產量高于減產配額,且美國商業石油庫存大幅飆升,石油需求面疲軟,油價應聲下跌;美元方面,在前段時間不斷走軟之后有所反彈,推動油價下行。周末,由于二十國(G20)集團峰會的積極成果改善了市場信心,加上美元回落的提振,油價回升。國際天然氣價格大幅回落至3.67USD/MMBtu,周平均跌10.9%。國際煉油價差大幅下滑。其中,WTI(Mid)211價差和Dubai211價差的周平均跌14.2%和6.0%。
國際石化產品價格、其與石腦油價差大幅上漲。漲幅較大的品種有甲苯、丙烯和HIPS,其周平均價格分別上漲5.1%、18.6%和11.6%,其與石腦油價差分別上漲34.0%、47.7%和22.4%。
大部分基礎化工產品價格上漲。其中,漲幅較大的有環氧樹脂類、醋酸及醋酐、丙烯酸及酯。苯酚、丙酮、環氧氯丙烷周平均價格上漲14.3%、6.3%和9.4%,醋酸和醋酐周平均價格上漲14.4%和3.7%,丙烯酸和丙烯酸乙酯周平均價格上漲7.4%和8.6%。
由于大部分化工品是全球貿易品,我們判斷產品價格回升的主要原因有油價回升,市場預期改善和整體行業的需求有所回升有關,顯現行業復蘇跡象。
盡管石油和煤炭等原材料價格可能也會站穩回升,但在總體需求恢復,價格回升的過程中,企業的盈利水平總體仍將得到改善。我們預計大部分上市公司盈利二季度將扭虧為盈,環比明顯改善。當然價格上漲的持續性有待觀察,但總體我們認為,即使未來價格有所波動,回到前期低點的可能性較小。
繼續關注價格反彈板塊
我們判斷二季度整體企業經營環境明顯改善,價格的反彈將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但2009年全年的企業盈利很難超出預期,總體估值不低,和其它板塊相比,估值吸引力并沒有優勢。
一季報以后,我們建議逐漸降低化肥類的防御性配置,但華魯恒升由于醋酸價格明顯反彈,醋酸項目投產后業績有望超出預期,可以繼續增持;興發集團磷礦石資源優勢,可以長期持有。
由于本輪價格反彈預計有一定的持續性,繼續參與基礎原材料價格反彈帶來的交易性機會,繼續持有丙烯鏈沈陽化工;甲醇鏈遠興能源和三愛富;如果經濟環境進一步改善,建議投資者關注供應相對有序的品種,如有機硅企業新安股份、藍星新材和宏達新材,MDI生產企業煙臺萬華。
化工新材料迎來發展契機
棉花價格的走勢酷似過山車。從去年棉花價格開始上漲到現在,暴漲暴跌的總體態勢基本定型。去年年初至上半年,國內棉花價格每噸僅在1.5~1.6萬元;下半年,國內通貨膨脹抬頭,棉花價格也隨之開始飆升,從9月我國新棉采摘開始,游資注入、炒作興起,棉花價格瘋狂上漲,到11月份,棉花價格每噸升到3.3萬元,幾乎比年初翻倍。2010年11月,高額棉價引起了各方關注,然而國家拋儲、警告炒客、整頓鄭棉市場等手段,對棉價的影響微乎其微。直到2011年2月底,棉花價格屢創新高,直到3.5萬元/噸。
雖然對棉價一路高企的預期并不看好,然而,接下來棉價一路狂泄的勢頭還是讓人始料未及。進入2011年3月中旬,棉價開始下跌,并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不到3個月,從3月初的3.5萬元/噸,迅速跌至7月初的2.3萬元/噸,跌幅約3成。
棉花價格高企,棉紡行業獲利增加卻并不明顯,得到巨額利潤的是炒家。以棉花價格帶動的原料成本上升給棉紡行業的生產運營帶來了極大的壓力,由于市場需求無法短期內顯著提升,高價產品難以順利通過產業鏈向下傳遞。原料的替代關系致使化纖等原料價格相繼上升,整個紡織行業被籠罩在高價的原料壓力中。
棉價暴跌,并未給棉紡和整個紡織行業帶來立竿見影的好處,棉紡企業仍然面臨短期經營困難。原料預期壓力消除了,并不代表紡織生產企業原料成本的消失。由于棉紡企業庫存一般為2~3月,因此,現在紡織生產企業所用原料多是最高價格時采購的棉花,原料成本依然存在。棉花價格下降帶來的成本降低無法立刻體現在紗和布的價格上。因此,對于目前紗和布價格的下降,只能積壓棉紡企業的利潤。產品與原料價格的短期倒掛,造成棉紡企業效益下滑。
棉花價格下降尚未反應到國內終端產品價格上。從入夏以來商場的紡織品服裝價格來看,并未出現明顯的下降。主要因為國內銷售價格的結構復雜,原料成本僅占小部分,渠道成本、勞動力價格等仍是主要影響因素。
下游廠商觀望氣氛濃,國內外訂單不如去年,家紡、服裝等下游企業觀望氣氛較濃。雖然紗、布的價格下跌對下游企業的成本降低是有利的,但由于今年的市場需求并不旺盛,家紡、服裝企業對簽訂新單持謹慎態度,進一步加劇了紗、布需求的不景氣。
出口企業訂單降價壓力大,國外采購商借棉花價格下降的行情,極力壓低訂單價格,使出口企業的經營更加困難;而且采購商觀望的情緒較重,訂單數量并未因為企業讓利而增加。
紡織企業普遍反映,現在手中的訂單不多,最多維持到8月。往年一般上半年就能拿到全年訂單的90%,而今年訂單只有去年同期的30%左右,如按目前趨勢發展下去,預計9月以后基本沒有訂單可做。
當前,棉花降價與棉紗囤積相互作用,使市場困境進一步加大:在棉花價格處于下行通道后,由于降價預期,大量囤積的棉紗急于出售,致使棉紡企業高價原料生產的產品難以賣出,企業庫存一再加大;企業加大的庫存和急于出售的囤紗,進一步拉低了棉花價格。
由于炒家大量囤紗,加劇了本輪棉價下跌給棉紡企業帶來的困難。棉紡企業當前面臨的形勢嚴峻,急需利用時機進行調節,并考慮通過企業家聯盟或行業商會等形式,提升整個行業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并向更高層次發展。
只能歇了
“(去年)十二月出了一批貨我就沒做了,怎么做?沒法做”,濮院一家羊毛衫生產企業老板周建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的企業雖然較小,正常狀態下工人只有幾十名,但是這樣的從個體戶升級過來的企業在其所在集群卻有著很大代表性。據他介紹,原料漲價比金融危機更加可怕。金融危機時,濮院的羊毛衫一度受到沖擊,但是不久就恢復了常態,產銷兩旺的跡象穿越金融危機直到2009年10月份之后――那時正是毛衫生產的旺季。但是正當旺季之時,瘋漲的原料以及引發的布料漲價,讓企業不堪重負。據周建根介紹,濮院雖然在傳統銷售依然保持著比較旺的交易態勢,但是目前很多生產廠家已經縮小生產規模,甚至和他一樣“歇幾個月再說”,今年的生產必然受到漲價干擾。而這種“歇”,起碼意味著失去今年的春夏季市場。
“做生產的只要機器不運轉,工人放假就是虧本,不到萬不得已,誰也不會想歇,但是現在的情況就是到了萬不得已,毛紗價格、水電、還有工人的工資,甚至工廠食堂買的油都在漲價,貿然接單就是虧大發了”,周建根說,“如果是大企業還可以扛一扛,小企業本來沒什么流動資金,貸款也根本貸不到,即使能跟親戚朋友借一點也維持不了多久,還是歇業虧得最少。”
從市場交易來看,濮院羊毛衫市場依然比較穩定,旺季體現了旺季的忙碌,今年的寒冷天氣也為羊毛衫的暢銷帶來正面促進作用。但是,原料價格的離譜攀升,必將對2010年的生產帶來不小影響。
羊毛衫已經從傳統的秋冬季穿著用針織產品走向時尚化和多樣化,夏季的T恤已經成為濮院當地生產廠家的常規項目,而絲光棉等面料的價格上升,使得本已利潤不高的生產企業倍感壓力。如果原料繼續漲價,由于難以確定市場,很多中小生產企業在仔細計算盈虧風險之后會選擇“蟄伏”,當然其中不少企業也是因為無力承擔漲價而不得不收縮生產。
而據記者了解,同樣是毛針織產品廣東大朗地區,情況更加嚴重。金融危機、工荒、原料漲價……這些挑戰讓企業疲于奔命。由于主攻出口,金融危機讓大朗地區企業生產下滑將近五成,大批企業歇產或倒閉,苦苦支撐過來的企業在去年下半年曾經出現過訂單回升跡象,但是招不到工人使得一些訂單承接后夭折,要么不得不轉單。
即使有些企業扛過種種艱難,隨著訂單到來的原材料漲價又使訂單成為一種煩惱。“沒單等死,接單早死”成為很多企業經營者對現狀的調侃和無奈的總結。“客戶不會相信國內原材料漲價幅度這么大,在國內服裝企業沒有普遍漲價的情形下,單個企業很難漲價,成本已經暴漲,但是產品價格無法上漲的情況下,接單就是賠本,賠本賺吆喝的事有人干,但是堅持不了多久”,東莞一家針織企業的銷售人員曾對記者說。
“金融危機時因為訂單減少,生產也減少,事實上公司只是少賺錢,但是現在開工就要虧錢,比那時候更難,只能等毛紗價格下來一點再考慮要不要接單了”,周建根說。但是他也坦言,一旦停產,要維護老客戶就很難。目前如果老客戶有單子,他就像辦法轉單。
和服裝生產企業相比,紗線生產企業更加處在生死線上,因為它們最快受到原料漲價沖擊。業內人士曾經指出棉價13700元/噸是棉紡行業盈虧的平衡點,顯然棉價已經越過此線,難以承受虧本經營,大批棉紡企業只能選擇停產或者走向倒閉。
棉價瘋狂
在中國這個紡織大國,棉花這個最大宗的原料時不時上演驚心動魄的暴漲暴跌。棉農和棉企受益無多,漲跌差價絕大部分被棉花中間商賺取。尤其是棉紡企及后道企業,往往是棉價漲跌的最后買單者。
從金融危機爆發期的2008年下半年到生產回暖的2009年下半年,棉價冰火兩重天。2008年下半年,由于多數紡織企業減停產,對原料的需求明顯減少,棉花、棉紗、棉布等紡織產品,積壓嚴重,價格急劇下滑,致使棉花價格一度短暫跌至10000元/噸以下。其下游的棉紗、棉布問津者甚少,生產廠家為了資金周轉、還貸及發工資等燃眉急用,不得不忍痛大幅降價銷售,虧本甩賣的廠家比比皆是。
而2009年的下半年,特別是國慶節后,隨著形勢好轉,市場需求急劇上升,棉花、棉紗等紡織產品貨源緊缺,供不應求,一時棉貴,價格陡升。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功能研究室對全國情況做了調查,據統計,2009年新棉上市以來,國內籽棉收購價格一路走高。中國棉花收購價格指數11月均價達到3.4元/斤,折合皮棉價格13451元/噸,環比上漲5.91%,同比漲幅達44.68%,已經達到近年來的最高點。棉花市場價格出現同樣走勢,2009年11月國家棉花價格B指數達到14274元/噸,環比上漲559元/噸,漲幅4.07%,同比上漲3158元/噸,漲幅達28.4%。
為了緩解棉花供應緊張的局面,國家于2009年11月20日開始執行第三批拋儲50萬噸的計劃,至12月22日,已拋售儲備棉43.9萬噸,完成計劃的88%,并且100%成交。國家再次拋售國儲棉原本是為了改善國內棉花的供求關系,以使國內棉價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但由于每日拋儲量滿足不了紡織企業的日常需求,供求緊張局面并未得到緩解,還加劇了價格的上漲。
進入2010年,這種瘋狂的漲勢并沒有得到遏制。1月5日,國家棉花價格B指數(代表內地328級棉均價)和鄭州棉花期貨主力合約價格分別為14942元/噸和16525元,噸,較去年9月初上漲了15.7%和24.4%;較上年同期上漲了37.3%和40.0%。行業內認為高漲的棉價仍有可能繼續提升。
棉花價格的飆升直接導致棉紗價格上漲,C32S棉紗價格,也由去年春節前后的18000元/噸以下,上升至目前的近22000元/噸,上漲了4000元/噸左右。
據了解,近幾個月,各個棉紗企業的產銷率都超過100%,不但快速消化了原有的庫存,而且大量的預付款,將還沒有見到影子的棉紗,甚至一個月后的棉紗都預定了。并且以前有欠賬的客戶,也必須將老賬算清以后,才能開始新的交易。棉紗的高產銷率及購買原料的積極行為,反過來促進了棉花的銷售和提價,再加上棉企的惜售,更加重了棉花、棉紗市場的緊張氣氛。
棉價漲跌是生產企業神經最敏感最緊張的主題。很大程度上,棉花價格直接決定著企業的利潤。棉價上漲之后,棉紡企業的成本增加不僅只是在購買價格上,還有到處買棉花的費用劇增。2009年10月份后,許多企業的老總就一直“泡”在新疆,跑遍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跑遍了鐵路運輸部門,
不為訂單,不為市場,只為棉花。而14000元,噸的價格再加上運費,另有采購人員費用支出等,棉價之高已非一般企業能夠承受。
來自于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的最新預測顯示,本年度(指本棉花年度:2009年9月到2010年8月)初期棉花工商庫存比上年減少超過100萬噸,減幅達49%;本年度棉花產需缺口達到345萬噸,較上年擴大156萬噸,幅度達到82%。相信這些數據都將使越來越多的老板夜難成眠。
來自家紡、服裝企業的叫苦聲也不絕于耳,隨著上游價格的傳導到位,這些后道企業的日子也將雪上加霜。
化纖不甘示弱
和瘋狂的棉價相比,化纖不甘示弱。各大化纖原料的價格在2009年共同進入上升通道,漲幅不小。雖然短期也出現價格波動。但是大體維持漲勢不改。上道原料的短暫波動,漲多跌少,使得生產加工企業難以享受到“跌”的甜頭――往往等他們還未反應過來大舉進貨,價格又已經上漲,所以“漲”是企業對化纖原料價格的最終印象。
今年很多消費者發現羽絨服漲價了,打折的力度也大大不如往年,很多人認為是今年寒冷,需求增加的原因所致,事實上,這與原材料的漲價關系密切。據了解,以化纖為主要成分的羽絨服面料普遍上漲10元一米以上,一件羽絨服的面料成本就增加了幾十元,更何況鴨絨等絨毛也在漲價。這才是羽絨服集體漲價的主因。
在化纖行業里,原料在生產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較大,如滌綸纖維中PTA(精對苯二甲酸)、MEG(乙二醇)等原料成本所占比重在80%以上。因此油價上漲,以石油為原料的VIA、MEG價格也會隨之上漲。除了全棉、全毛面料的產品之外,大部分服裝面料以合成面料為主。在合成面料中,特別是化纖面料,比如尼龍、滌綸,完全是以石油、石化產品為原料提取的。油價一旦上漲,面料也會跟著漲價,企業的成本又要提高。
石油價格從2008年底的30多美元到現行的80多美元,已經翻倍。石油的漲價必然導致化纖產品以及化纖面料、服裝的成本增加。在2009年,化纖各類產品可以說是漲聲一片,滌綸、氨綸、粘膠等產品都出現了瘋長態勢。
受金融危機和高價原料庫存及紡織開工率極低的影響,化纖行業效益和開工率在08年第四季度降至此輪危機以來的最低點。一季度后期開始,高價原料消耗之后,補庫行情拉動化纖需求、行業開工率在二季度開始快速恢復,粘膠纖維和滌綸纖維中粘膠短纖和滌綸長絲價格在三月份之后恢復較快、漲幅接近50%或以上,粘膠原料棉短絨和棉漿粕、腈綸原料丙烯腈(AN)漲價幅度超過100%。進入第四季度,在油價上漲推動、棉花產量下降、供應缺口增加的帶動下,從棉短絨到棉漿粕、從PTA、EMG到聚酯切片,再到粘膠短纖和滌綸短纖等,各產品價格陸續開始了又一輪瘋狂上漲。
從2009年9月起,滌綸價格就直竄而上,部分高檔滌綸絲的價格漲幅高達數千元。滌綸是合成纖維的一種,也是制作毛毯等家紡用品的主要原料。在油價上漲推動和供應缺口增加的帶動下,滌綸價格進入四季度后大幅上漲,目前基本在11000元/噸-18000元/噸之間,后市預期仍將上漲。
主要用于中高檔面料的氨綸在2009年在漲價潮中顯得比較溫和,但是也上漲不少,而且專業人士預測,春節后,進入紡織春季旺季之時,包括氨綸在內的化纖需求才有可能比較有效的放大,支持價格的回升。國泰君安的分析師認為,2010年,能夠以價格上漲為催化劑的只有2009年漲幅最小的氨綸。這一點已經獲得現實認可。1月12日.氨綸行業會議一致同意上調氨綸價格,40D、30D、20D分別上調3000元/噸、4000元/噸、5000元,噸,氨綸40D價格從48000元,噸上漲至51000元,噸,氨綸30D價格從58000元,噸上漲至62000元/噸,氨綸20D價格從67000元,噸上漲至72000元/噸。
2009年11月9日,國家發改委宣布上調國內成品油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分別提高0.36元和0.41元,這是今年國內成品油價格的第8次調整。10天之后,國家發改委再次公布消息,從11月20日起將全國銷售電價每度平均提高2.8分錢。
但是化纖生產企業產品的漲價幅度根本難以和原料相比,所以化纖企業要承受成本上升帶來的利潤抵消。在全球油價持續上漲引發的原材料漲價、運輸成本和能源漲價的壓力下,紡織行業受到的沖擊將是長期而殘酷的,今后油、電、煤等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上漲趨勢已不可逆轉,紡織經濟將進入到一個高成本時代。
羊毛漲得更高
“和棉花、化纖相比,羊毛漲得更厲害”,浙江厚源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的的總經理周效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厚源紡織是浙江新澳集團的控股公司,主要為新澳集團提供染色服務。新澳集團主要從事精紡羊毛針織紗線的生產和銷售,公司擁有精紡設備38000錠,年生產、銷售精紡毛紗4500余噸。新澳紗線以100%澳毛為原料,純羊毛紗線約占公司產量70%。澳毛價格的大幅上漲已經嚴重影J響企業的收益。
“今年和去年同期相比,毛條的平均價格上漲35%左右”,周效由說。據他介紹,2009年2-3月份,澳毛70支紗毛條的價格是61000/噸,現在已經飆升至88000//噸,上漲44%;60支紗毛條價格也從去年同期的50000/噸躍至如今的77000/噸,漲幅達到54%。可想而知,近50%的原料價格漲幅對于一個紗線生產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澳毛價格跌至谷底,因此,2009年的漲價就顯得更加明顯。澳元匯率變化和羊毛本身價格的上漲是造成毛條、毛紗價格上漲的主因。此次漲價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去年10月份出現快速上漲,至今依然保持漲勢,“漲價時間長,幅度大”,周效由說。
我國是世界主要的毛紡織品生產國之一,但是優質羊毛缺口很大,缺口在60%~70%,企業大部分依賴進口。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為例,中國人買走了該州80%的羊毛。
2009年10月,國際貨幣市場澳元兌美元匯率屢刷新高。10月8日匯率突破0.9大關后震蕩上行,21日沖上0.9327。在東部羊毛拍賣市場綜合指數的美金價也上升到807美分/公斤(凈毛)的價位。10月底指數美金價最終收于769美分/公斤,比9月底上升13美分/公斤;比2009年最低收盤價(2月20日465美分/公斤)相比上漲了67.5%。與2008年10月同比上升了36.56%。當時,隨著國際經濟日漸復蘇,消費市場形勢好轉,訂單出現好轉勢頭,但羊毛價格的飚升導致原料成本加大,精紡紡紗和織造廠企業紛紛感嘆有訂單卻無法接。
據了解,目前羊毛價格仍處在上
漲通道。在2009年圣誕節后,澳洲羊毛首次復拍,拍賣各品種羊毛價格狂漲,東部市場指數比節前收盤時上漲了47澳分/公斤,收于926澳元,公斤。澳元匯率也節節攀升,澳元兌美元一度沖上已達到0.93。業內預測,澳大利亞牧民養羊積極性持續降低,未來數年澳大利亞羊毛產量將繼續減產,價格有走高趨勢。
澳大利亞羊毛近10年來一直持續減產。2009年,澳大利亞羊毛產量低于33萬噸,到2012年則可能減到28萬噸。全球羊毛減產也是趨勢。而羊毛需求卻非常旺盛,隨著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的崛起,羊毛的需求量將增加。同時,發達國家經歷國際金融危機后,需求也正在逐步回升。現金充沛的國內紡織企業必然要增加進口羊毛庫存,大家想盡辦法通過各種渠道采購,在國際上爭奪得很厲害。
事實上,和已經“歇了”的周建根的企業相比,新澳這樣的紗線生產企業更加受困。因為原料占了成本的絕大部分。處于原料和服裝加工企業之間的紗線企業,原料上漲必須買單,但是而且并不能一下子就把所買的漲價之單向下游轉移。
不只是原料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句曾經用來形容當家不易的古話如今經常被企業老板們借用,以表達如今的物價大漲之下的經營不易。當然,需要讓他們操心的并不只是這些有關吃食的基本采購項目,而是和企業各個環節正常運轉緊密相關的一切因素,除了原材料之外,還有水、電、煤、油這些價格浮動,還有勞動力成本的上漲。
“一般人并不知道石油和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有什么關系,事實上,這種關系大了,因為大多數化纖產品就是來自石油及其化工產品,石油漲價了,以化纖為主的面料就要漲價,而且現在很多面料多多少少都有化纖成分,尤其是有抗皺防蛀等功能的產品”,周建根說。
此外,石油的漲價直接提升企業物流運輸成本,即使有時候物流成本看似能由經銷商承擔,但是經銷商因為運費增加就會對產品壓價,最終的買單者最主要還是生產企業。尤其是產品競爭激烈的時候,事實上,在中國產品競爭不激烈的時刻已經極為罕見了,市場基本上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
水、電也是企業的一大筆開銷,除了漲價之外,一旦水、電漲價往往與能源緊張相關,供應緊張之下,企業生產經常受到限電乃至限水影響,正常生產不能進行,無形中也增加企業開支。“一旦供電緊張時,政府首先保證的是民用,最先限制的就是工業用電,那企業的生產就很受影響,經常要錯開高峰期,比如說晚上十點以后開工,工人老是加夜班一是效率低,二是要求加工資”,周建根說。
除了能源價格引發的開支增長,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升也成為企業的沉重“負擔”。“新澳集團有約1700多名員工,工資增長幅度每年都在10%以上”,周效由說。據了解,在浙北地區,紡織服裝企業的工資水平已經得到大幅提升,加之企業還要承擔五險一金,工人的實際工資已經在2000元/月左右。
工資的硬性增長企業咬牙堅持,工荒帶來的“招不到人、留不住人”這種工資之外的人力資源成本增加更讓企業苦惱。由于缺工,企業不得不花錢找人,除了去招聘市場、等招聘廣告,還要花費不少資金讓一些勞動中介服務公司“幫忙招人”,有的企業甚至還要去異地招工。
流動性強以及新勞動法的規定,也讓企業撓頭。“工人招到了,你很高興,淡季的時候他能老老實實上班,你很高興,可是到了旺季,他拿著你的基本工資,請病假,實際是到別的企業打短工去了,這時候你就該哭了,你還不能一下子辭退,一是辭退了一下子找不到人,二是辭退工人現在還得付賠償,現在這些工人都精于此道了”,浙江洪合的企業老板曾經對記者如此訴苦。
工荒導致了企業經營者們的“工慌”,因為心里發慌,只能想辦法留住人。“明明只要女工的工種,員工如有要求,她的老公或者男朋友我們也要招進來,過年過節發生活用品少不了,有時候職工家庭困難要求預支工資也要同意,到春節時還要包車送員工回家,這些支出沒有體現在工資上,但是對企業來說卻是不小的開銷”,浙江俊雅服飾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董夏良說。
從能源價格到勞動力成本,長期來看只有上漲的可能,所以,對企業來說原材料的漲價還能寄期望于價格回落,而這些原料之外的漲價將長期存在。
提價難
成本漲了,產品出廠價會順其自然提升嗎?“很難!”周效由說。“根本不可能!”周建根說。事實上,對于這種問題,只要簡單思考一下就知道答案了,如果說成本的上漲帶來的就是售價的上漲,那么企業也沒什么損失,利潤反而會在數字上提升,說不定工人的工資也會在數字上增加,那么大家享受一下“通脹”的繁榮也未嘗不可,可是事實并非如此。成本大漲,售價難漲,這才是要命的,這也才是大家對紡織原料漲價或者水電煤油、勞動力漲價叫苦連天的原因所在。
“原料價格漲到這種地步,要想通過產品出廠價的提高來抵消據原料漲價是不現實的”,周效由說。周效由介紹,漲價也分外銷和內銷。他表示,外銷很難漲價,因為國外客戶很難理解成本上漲那么多,而且他們也不會為此買單。“澳毛漲價大家都知道,但是國內人工以及其它成本的飛漲他們很難理解”,周效由說。新澳集團40%為外銷產品,美國是大客戶市場。“你想漲價的時候,客戶就覺得很別扭,他會說以前什么價格現在什么價格,事實上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也要面對下家,為了留住一些大客戶,企業有時候就是虧本也要把生意做下去”,周效由說。
據他介紹,在羊毛原料價格如此漲幅之下,毛紗企業的出口生意很難不虧本,雖然能與有些客戶協商后實現漲價,但是這種漲價對于原材料的漲價幅度來講很難到位,產品10%的漲價客戶已經很難接受,更不用說更高。
對于內銷價格的上漲,周效由表示了謹慎的樂觀,他說內銷價格會根據國家新的價格指數進行調整,如果普遍價格上漲,毛紗出廠價的提價也是勢在必行,但是這種漲價幅度也是有限,跟目前原料價格的漲幅不能同日而語。
而對于一些中小型企業,產品提價就更難了。“客人不管你多少錢做出來的,他們只會比較價格和質量,而且毛衫企業那么多,你不做有的是別人做”,周建根說,有時候訂單的獲得還是靠運氣,而運氣基本上來自價格優勢,只要自己比別人便宜就會有客人下單。當然,這種“便宜”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圍只能“歇業”。目前,周建根在濮院羊毛衫市場的門市部依然營業,但是工廠已經不再生產,在他看來買貨賣貨的風險低于生產的風險,因為原料價格的大漲已經由生產企業承擔,他有資格挑選生產廠家了。“這不是長久之計,生意要做大還是要靠自己有企業有機器生產”,周建根說。
紗線、服裝企業都在抱怨上游漲價、產品出廠價卻很難,那么這些漲價的虧都讓誰吞下了呢?中間的面料生產商的日子又如何呢?“確實漲價了,但是我們也是被迫漲價,要么漲價,要么停產”,寧波一家面料生產商對記者表示,相對棉花、棉紗等價格漲價來講,面料的出廠價提高只是“象征性”的。
“這個最便宜20元/米,去年是18”,亞運村綜合市場一家專門加工床上用品的店主對記者說。而40支泡泡紗,他要賣到35元/米。“我們進價就漲了,泡泡紗我賣了這批貨就不進了,這么貴沒人要”,這位店主說。
影響農藥市場和企業利潤最核心的因素并不是原料價格上漲,也不是市場需求旺盛與否,而是農藥品種性能和裝置總體技術水平。
進入2011年以來,石油期貨價格一直在每桶90美元以上的高位運行。2月22日ICE布蘭特原油期貨報收于每桶105.78美元,為2008年9月底以來的最高價,顯著高于2010年的整體水平;石油期貨價格的高企必定會帶動石油現貨價格持續走高。全球經濟復蘇導致供需缺口增加、中東等地區局勢惡化推波助瀾、美元的持續疲軟、國際游資期貨市場投機等因素導致原油價格快速上漲,分析原因者眾說紛紜,但是多數分析者一致認為新一輪油價上漲浪潮不可避免。原油作為農藥最主要基礎原料之一,價格快速上漲必然帶來生產成本的增加,新一輪原油價格上漲浪潮將對農藥生產與市場造成什么樣影響,成為業內關注話題之一,以下淺顯分析可能造成的影響,僅供參考。
經驗證明未必是利空。過去十多年里,國際原油價格走勢呈現多次快速上漲波,2001年、2004~2005年、2007年~2008年上半年均出現過原油快速上漲,而同期的農藥市場和產品利潤空間相比原油下跌時期要好。
行業具有轉移成本的能力,原油作為農藥產品基礎原料,其價格上升將直接帶來農藥及中間體行業成本上升。但是過去數據顯示,高油價并沒有給農藥及中間體產業帶來多大的沖擊,即使有沖擊也只在油價開始上漲階段,因為下游精細化工產品的價格上漲相對滯后于原油價格上漲,同樣價格回落也滯后于原油價格回落。
首先,農藥及中間體行業的景氣度同油價具有高度正相關性。其次,作為石油化工深加工末端產品,農藥及中間體行業噸消耗原油量較少,原油價格上漲壓力易于消化,而且原油并不是許多農藥成本最主要影響因素,而液氯、黃磷、螢石等價格影響更甚。目前臨近農藥旺季,部分品種價格卻低于2010年底的價格也說明了這個問題。第三,由于上游漲價傳導和市場需求增加,農藥尤其是部分基礎農藥中間體漲幅可能遠高于原油價格的漲幅。第四,原油上漲預期影響了農資經營環節買高不買低的心理,促使維持較高的庫存量,一定程度上利于拉高農藥價格。
原油上漲利于除草劑消費。原油價格快速走高,有效地促進了生物燃料的需求和發展,作為生物燃料原料的甘蔗、玉米、番薯等價格普遍上漲,種植面積也大幅度增加,因此對除草劑需求迅猛增加。例如2007年~2008年上半年,全球范圍內草甘膦的價格暴漲因素較多,其中生物燃料大量生產是主要推動因素之一。原油價格上漲和全球對其需求不減,直接拉動了原油替代品生物燃料的需求,間接地影響到糧食產量和食品價格。目前全球糧價上漲,未來生物燃料與糧爭地,可能進一步加劇糧食價格抬升。確保糧食穩產高產和種植糧食利潤空間增加的路線,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藥質量和數量的需求。
煤化工為農藥提供價廉原料。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國際原油價格快速上漲,必將促進煤化工產能擴張,以煤為基礎原料產出的部分農藥原料如多聚甲醛、氯乙酸、吡啶等價格可能要比國外以天然氣和石油路線要低。同時隨著技術不斷進步,煤焦油提取的焦化苯、酚類、多種雜環化合物產品質量可以滿足下游行業需求,而價格要低于石油路線。這在某種程度上使我國部分農藥中間體和農藥價格低于國際水平,有利于產品出口。
其實影響農藥市場和企業利潤最核心的因素并不是原料價格上漲,也不是市場需求旺盛與否,而是農藥品種性能和裝置總體技術水平。因此農藥企業應重點加大自主創新和技術提升,以不變應萬變,這樣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近來一段時間市場反反復復,熱點一茬接一茬,就連深諳輪換之道的基金經理也大呼看不懂。但千萬別被表象迷惑,從資金的流入來看,金融、醫藥仍然是目前市場的最愛,而與之對應的板塊也表現穩定。從“今日投資”5月的《基金經理調查》也可以看出,金融(銀行業、證券等)、醫藥類股票成為最受基金經理青睞的行業板塊。所以,面對短期的市場波動基金經理不會真看不懂,其實他們心里跟明鏡似的。
一提到醫藥行業很多投資者自然會聯想到“醫改”,但事實上除了“醫改”醫藥行業還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講。至少,在平安證券的杜冬松看來,除了有良好預期的醫療制度改革,醫藥行業目前最好的消息是原料藥價格的上漲。或許這才是醫藥被市場一致看好的原因。
我們注意到,作為醫藥行業分析師的杜冬松一直以來對醫療體制改革頗有研究。在07年之初,杜冬松發表的第一則行業研究報告就是關于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內容。在該文中杜冬松對目前我國醫療制度存在的種種問題做了深入詳盡地分析。這立刻掀起了“醫改”的研究熱潮,并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在此后,杜冬松又花費大量時間研究“醫改”可能給帶來的行業影響。在公司研究上他推薦了片仔癀、紫鑫藥業、國藥股份、華蘭生物等個股,深受投資者喜愛。但目前杜冬松為什么提示投資者要關注原料藥呢?這又意味著什么?
多種因素促成原料藥價格上漲
原料藥行業在經歷了05、06年的低潮后,07年開始迅速進入景氣周期,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迅速上升,銷售凈利率也重回03年高點。在醫藥六大子行業07年的全面復蘇中,原料藥行業的增長是最為實在的,其投資收益占比雖然也穩步提升,但07年僅為6%,遠低于全行業27%的水平。
在談到目前原料藥價格上漲這一現象時,杜冬松認為這至少透露兩個市場信息:首先,原料藥價格上漲價至少表明行業景氣度是上升的,否則會是相反的效果。其次,原料藥生產企業會直接受益。這一點對于我們投資者尋求市場投資機會而言更具實際意義。而且就目前情況來看,杜冬松認為原料藥漲價行情遠遠沒有結束。從市場表現來看,漲價最先啟動的是鑫富藥業(002019)和廣濟藥業(000952)泛酸鈣、核黃素等小型原料藥,后續啟動的是浙江醫藥(600216)和新合成(002001)VE、VA等中型原料藥,目前已經延伸至VC、青霉素工業鹽等大型原料藥。
其實在杜冬松上月發表的一則行業研究報告《醫藥行業08年中期策略》中杜冬松就已經對上述醫藥公司做過推薦。就中期而言,杜冬松仍堅持看好作為醫藥行業產業鏈上游的原料藥生產企業。他認為,CPI以及PPI的高企對這些上游企業有利,企業能夠自主定價通過漲價順利將成本增加的因素傳導到下游企業。由于需求增加、寡頭壟斷形成、企業間的競爭成熟,該行業將維持持續的景氣周期。
杜冬松認為,由于地震的偶然事件,導致原料藥需求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原本形成的漲價勢頭。大地震對原料藥行業的影響:抗生素、皮質激素、解熱陣痛類產品需求快速放大,不會出現公益性的捐贈。原料藥企業的下游為制劑藥生產企業,而不是直接針對傷病員,因此不會出現公益性的捐贈。但該類產品的需求急速放大,目前全球的青霉素工業鹽的產能為3.7萬噸,中國為2.2萬噸,2.2萬噸中的7000噸為國內自用,有關部門統計地震大地震將會使國內的需求快速放大到2萬噸以上,這造成了全球市場的一個巨大的缺口。
災后救助對抗生素類的藥品需求大大增加,目前緊缺的有青霉素,頭孢膠囊,頭孢唑林,頭孢呋辛等抗生素藥品。對于成品藥,企業以捐贈和國家采購為主,都不以贏利為目的。短期內大量的賑災藥品將拉動青霉素類、喹諾酮類、解熱鎮痛類醫藥原料的需求。所以杜冬松相信國內制劑藥企業對糖皮質激素、解熱陣痛藥物等的需求也會快速放大。
再從未來發展趨勢看,杜冬松指出,中國的低油價、低糧價是對全球制藥業的補貼:未來原料藥出口價量齊增的趨勢中短期會繼續存在。中國的低油價、低糧價是對全球制藥業的補貼,原料藥的生產成本繼續保持全球的競爭優勢,相信在這種狀況下該類產品的出口量將會繼續放大,產品價格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青霉素工業鹽的生產所需的原材料主要為:玉米、苯酚、丙酮、丁醇等。
再看原料藥行業的市場表現。經過對比分析,杜冬松認為原料藥出現了類似有色金屬的板塊輪動趨勢。他注意到,目前相關公司的股價表現已經明顯反映出產品的價格。
但杜冬松也提醒,由于鑫富藥業和廣濟藥業的規模相對較小,很容易被新增的產能沖擊。因此這些企業產品的價格相對波動很大。而對于大宗的原料藥,受到市場的沖擊將會很小,未來產品價格的穩定性會非常強。
杜冬松認為,造成這種類似有色金屬類板塊輪動的原因是:1、需求穩定增長,災情、疫情等造成的需求放大引發的缺口,地震聯邦彭州抗生素廠停產等均對該市場的格局產生較大的影響。2、原料藥產業格局向中國轉移的趨勢持續存在。3、環保壁壘和產業政策等因素導致沒有新增產能。競爭者相對成熟了,重在追求穩定的毛利,放棄通過價格戰來擴大市場。小型原料藥最先啟動主要是市場規模相對較小,產能相對較小,需求的穩定增長導致產品價格受市場環境的影響大,從而導致產品的價格波動大。4、由于需求的穩定增長和缺口的出現,這種產品漲價的趨勢將會向青霉素工業鹽、糖皮質激素、解熱陣痛原料藥等擴展。
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大宗原料藥的漲價剛剛開始,杜冬松相信未來還會有100%以上的漲幅。目前青霉素工業鹽、皮質激素、解熱陣痛類藥物的價格漲了不到一倍。正如前文所分析:中國的低油價、低糧價是對全球制藥業的補貼,原料藥的生產成本繼續保持全球的競
爭優勢,相信在這種狀況下該類產品的出口量將會繼續放大;加之地震造成的需求缺口會在08年全年發生持續的效用,導致產品的價格穩定上漲;大宗原料藥生產的進入壁壘極高,目前已經形成的寡頭壟斷格局很難打破;通過與鉀肥、草苷磷等農藥以及VE/VC,核黃素,泛酸鈣等產品價格的漲幅的比較,所以杜冬松認為未來抗生素、糖皮質激素、解熱陣痛類藥物等具備較大的價格上漲空間。
緊跟受益企業 力爭上游
再談到目前醫藥行業的投資策略時,杜冬松認為,就中短期來看投資者應積極關注作為醫藥行業產業鏈上游的原料藥生產企業。因為,在杜冬松看來,在目前CPI、PPI高企的經濟環境下,對這些處于上游的企業更有利。道理顯而易見,上游企業能夠自主定價通過漲價順利將成本增加的因素傳導到下游企業。
由于需求增加、寡頭壟斷形成、企業間的競爭成熟,該行業將維持持續的景氣周期。杜冬松認為08年原料藥行情將會持續。所以相關企業仍會存在不錯的投資機會。通過比較產品漲價對業績提升的敏感性分析,杜冬松認為:東北制藥、華北制藥、天藥股份、新華制藥、康美藥業、魯抗醫藥和海正藥業存在極大的盈利提升空間。
杜冬松對醫藥類上市公司進行了市銷率的比較,看到原料藥企業的市銷率是相對非常低的,這些企業的行業龍頭地位,較高的市場覆蓋率和未來巨大的可改善空間等,說明這些企業蘊含較高的投資價值。
東北制藥(000597):公司目前是國內最大的原料藥生產企業之一,是以化學原料藥為主的大型綜合性制藥企業,在我國主要原料藥出口排名中,公司生產的維生素B1和氯霉素的出口規模位居首位。公司生產治療愛滋病的藥品原料“齊多夫定”,具有比同類進口藥物價格便宜的優勢。考慮到成熟原料藥產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保守按板塊估值的一半15倍來估值的話,東北制藥的合理股價為17.55元,此外VC的價格上漲仍在延續,因而給予東北制藥“推薦”評級。
華北制藥(600812):公司是前國內最大的抗生素類醫藥產品生產基地,抗生素原料藥總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5%左右,粉針制劑的年生產能力達22億支,居全國第一位,具有行業的龍頭效應。由于VC漲價,預計2008年平均成交價格將不低于8美元/千克,根據2008年-2010年8美元計算,公司EPS分別為0.35元、0.48元、0.66元。目前價格低估,而且VC上漲趨勢建立,上漲持續時間將不低于6個月,給予“推薦”評級。
新華制藥(000756):公司是中國及亞洲地區最大的解熱鎮痛類藥物生產與出口基地,也是國內抗感染類、心腦血管類、中樞神經類等多類藥物重要生產企業,年產化學原料藥2萬噸,片劑60億片,針劑2億支。公司擁有乙氧苯柳胺、馬藺子素、吡哌酸、巴比妥、斯銻黑克等多個國內獨家品種,“兩氨”、咖啡因、阿司匹林、布洛芬、TMP、吡哌酸等主導品種國內市場占有率均居第一位。預計2008年公司主營業務應有20%以上增長,財務費用的降低使公司凈利潤增長在30%以上,如果不考慮投資收益,EPS為0.09元左右。給予“推薦”評級。
我國紡織產業鏈的構成和特點
產業鏈是指產業間以各種投入品和產出品為連接紐帶的技術經濟聯系。根據聯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順向聯系和逆向聯系。順向聯系是指某些產業因生產工序的前后,前一產業環節的產品為后一產業環節的生產要素,這樣一直延續到最后一個產業的產品,即最終產品為止。逆向聯系是指后續產業部門為先行產業部門提品,作為先行產業部門的生產消耗。紡織產業鏈屬于順向關聯,所謂紡織產業鏈,是指從石化工業、天然纖維原料生產到化學纖維生產、紡織加工、服裝制造直至最終消費的完整鏈條。紡織產業鏈中的各產業環節之間的關系可以簡單歸納為:石化工業為化纖工業提供原料(如對苯二甲酸、乙二醇、己內酰胺、聚丙稀等);天然纖維生產業為化纖工業提供綿短絨和木漿等原料;化纖工業為紡織服裝業提供各種纖維;紡織服裝工業為消費市場提供服裝、家用紡織品和產業用紡織品。
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包括多個產業環節,這些產業環節可分別歸入上游產業與下游產業。產業鏈上的各個產業環節呈現以下特征:構成產業鏈的各個產業環節是相互聯動、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一個有機整體,企業相互間是一種長期的戰略聯盟關系(從戰略供貨到核心業務領域內的合作);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由于技術背景的變化及產業發展戰略的轉移呈現出分離和集聚并存的趨勢;受產業特征及發育狀況影響,各產業環節在技術層次、增值與盈利能力上具有差異性,在產業發展戰略定位上產業鏈的不同環節有必要進行相應調整,引發產業鏈內部的結構變動。
我國紡織產業鏈中化纖工業處于產業鏈的中間位置,是連接上、下游產業的關鍵環節。其主要業務是負責吸收國內外石化工業和天然纖維生產業提供的原料,為下游紡織服裝提供纖維。由于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生產國和紡織品服裝出口國,目前化纖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0.1%,居世界第一位,因此中國化纖工業的地位非常重要。
從紡織產業鏈的角度看石油漲價的影響
石油作為重要的基礎性資源,其價格上漲必然引起各行各業的變動。原油漲價由于推倒了多米諾骨牌,會波及到化纖紡織產業。這種影響不妨稱之為“多米諾效應”。
石化產業是紡織產業鏈的上游產業,其產品提供給化纖企業作為原料,其中主要是對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目前,國內聚酯原料PTA/EG的供應嚴重短缺,大部分依靠進口,這兩種產品是石油的后道產品,價格走勢直接受石油走勢的影響。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勢必導致進口石化原料的價格上調,而國內的供應量會因成本增加而縮小。
原油價格的上漲推動了石化產品價格的全線上揚,以石化產品為原料的化纖行業深受影響。我國的化纖產品以合成纖維為主,占總產量的92.24 % ,粘膠纖維僅占7.76 %。合成纖維主要原料的進口依存度平均高達60 % ,其中聚酯原料EG高達77.7 % ,錦綸原料CPL也在65 %以上。根據化纖行業協會對2005年上半年化纖行業經濟運行的分析,上半年我國化纖行業共進口各種主要合成纖維原料555.7萬噸,同比增長6.88%,主要合成纖維原料進口金額52.81億美元,同比增長39.51%,進口均價也增長了30.53%。由于價格上漲因素,上半年進口合成纖維主要原料多支出14.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4億元。換句話說,上半年化纖行業生產成本增加了124億元。由此可見,8月份石油價格的新一輪上漲將使化纖原料國際價格升高,國內石化產業供應減少,我國化纖行業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紡織品服裝行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在綿紡織、絲綢、服裝等亞行業中都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現在我國紡織服裝行業正處在產業升級階段,正在努力實現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變。要想穩定發展紡織品服裝工業,就必須解決紡織原料問題。由于自然條件等因素限制,國內天然纖維生產處于停滯階段,化學纖維成為天然纖維的主要替代品,1990年,中國化纖僅占紡織纖維的22.9%,這一數值1995年提高到34.7%,2000年接近60%。化纖已經成為我國最主要的紡織纖維原料。但由于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化纖原料價格上升,我國化纖行業利潤空間縮小,生產成本升高,影響下游紡織品、服裝企業的生產成本,部分地弱化了低成本勞動力帶來的國際競爭優勢,同時也削減了化纖企業提供高質量、高附加值的新型化纖材料的能力,阻礙了紡織品服裝產業升級。
進一步細化紡織產業鏈,石油――PX――PTA/MEG――聚酯切片――滌綸長絲/短纖――紡織面料――服裝。從這一流程就可以看出,原油是整個鏈條的關鍵,牽一發而動全身,原油價格的波動將極大地影響產業鏈下游產品。
紡織企業應對石油波動的策略
石油價格上漲對我國紡織產業影響巨大,鑒于紡織產業鏈的特點,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既相對獨立又具有戰略聯盟關系。因此,應對石油價格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需要行業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在產業政策方面的調整和支持。
產業方面的策略
紡織產業鏈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行業,承擔著出口和提供就業機會的重要責任。針對目前石油價格上漲帶來的問題,政府應該適時調整產業政策。
從長遠看,原油價格上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是客觀存在的。中國政府要想打破石油能源的瓶頸制約,可行的方法有:1、調整合成纖維出口關稅政策。由于我國入世承諾的關系,自2003年起,我國絕大部分合成纖維原料與其對應纖維的進口關稅出現了明顯倒掛。關稅倒掛不符合國際慣例,也不符合產業鏈的整體利益。可以采取公開暫定稅率形式,降低合成纖維主要原料進口關稅,稅率應與對應纖維進口關稅持平;2、建立適當的金融體制,支持啟動對苯二甲酸(PTA)、乙二醇(EG) 的期貨貿易市場。近幾年,由于國內PTA、EG的發展大大滯后于聚酯滌綸發展,造成當前國內供應嚴重短缺,需要大量進口解決。短缺也引起PTA、EG市場價格的大幅度波動,不利于行業的正常運行和可持續發展。因此,非常有必要盡快啟動PTA、EG期貨市場,以求穩定市場價格,減少和規避企業和行業的經營風險;3、加大對新能源開發和利用的研究開發方面的投入,以便從根本上改變紡織產業鏈發展中的能源結構;4、開展國際合作,增加獲取世界石油供給和新能源開發技術的渠道。
行業方面的努力
紡織產業鏈中的各行業應該根據自身特點,采取相應策略,降低石油價格上漲對本行業的影響。由于化纖行業是石油價格上漲的直接受影響者,同時該行業具有發展不科學,產業結構不合理、原料進口依存度高,產品檔次低,特別是新技術新產品開發能力差,很難生產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的特點,嚴重制約了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面對原油價格上漲,化纖企業應該審慎的對待問題,不是采取簡單的價格轉移等方法,建議采取的策略如下:
加強成本管理,厲行節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通過加強企業改組、改革、改造和管理,大力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以削減油價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企業經濟效益的下滑。
調整產業結構,向上游產業延伸。
行業協會可以通過控制引導化纖行業中企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避免企業跟風的運營行為,正確進行戰略決策,鼓勵有資本和能力的企業向上游產業延伸,一方面可以提高聚酯原料自給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整個產業鏈結構合理,解決兩頭小中間大的問題。
建立客戶關系管理體系,加強產業鏈上、下游戰略聯盟關系。
化纖行業處于紡織產業鏈中間位置,起到橋梁作用。石油價格飆升風波中,受到威脅的并不僅僅是某個具體行業,而是整個紡織產業鏈。因此,化纖行業應該建立客戶關系管理體系,加強與石化產業及紡織品服裝產業聯系,共同應對原料價格上漲,這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長遠之計。
加大技術投入比例,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技術開發是指企業把新思想、新構思轉變為新產品原型或樣品的過程。國際企業界普遍認為,研究開發費用達到銷售收入的5%以上,企業才有競爭力,占2%僅夠維持,不足1%的企業將難以為繼。目前我國紡織業的技術投入比例一般為2%―3%,僅保持在維持階段,要想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擁有議價能力,必須進一步加大技術投入比例,以高附加值、差異化的產品贏得國際客戶的認同。
化纖行業必須創造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的產品,強化化纖新產品的科技投入和工程化研究,重視差別化纖維、功能纖維的研究開發工作;加強一體化和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開展高技術、高性能、高附加值纖維及其應用領域的研究工作。作為替代產品的成本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但功能優勢具有廣闊的空間,必須開發生產出優于天然纖維的功能,適應高油價帶來高成本的纖維新產品,開創化纖工業的新局面。
本來二者同屬紡織原料,且其用途也幾近相同,為何出現如此大的差異?查閱近期紡織業行業動態以及這兩個月來行業的發展趨勢,不難看出,追根究底是由于紡織品服裝原材料在悄然發生改變。
產能決定價格分化
PTA市場,近期受上游PX上漲影響較大,8月8日晚間,因臺風“梅花”影響而致防波堤出現沖毀的福佳大化,產能為70萬噸/年PX項目在14日決定停產,市場上隨著PX題材炒作暫退,行情趨于平穩。后期,PX在下半年無新增產能投產,9月份國內外多套PX裝置也將停產檢修,其中福佳大化裝置的搬遷要一年左右才能向市場供貨,因此PTA廠家可能面臨嚴峻的材料短缺問題。預計中國可能要增加國際市場的PX采購量,因而導致價格上揚,從成本上推動PTA價格。
從產品產能來看,據海關統計,7月份我國PTA(29173611稅則號)進口量43.59萬噸,較6月進口量減少5.8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5.37萬噸;8月份,寧波臺化、寧波逸盛、珠海BP、江陰漢邦等多套裝置臨時停產,國內PTA供應緊張氣氛加重。皮棉和PTA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個是天然種植產品,一個是由后期精煉得到。從成本情況來看,對棉紡織市場來講,皮棉已經屬于最上游產品,其成本主要來自棉農的投入。皮棉的天然種植情況,就導致它的產能直接與棉農的積極性掛鉤。
自去年棉花達歷史行情3.2萬元/噸以上之后,各地棉農激情大漲,棉花種植面積達到近兩年來的最高。雖說總體產量來看,國內棉花產量與幾年前相比并沒有提高,但就今年春季棉花庫存看,棉花增產卻是不爭的事實。
化纖上位取代棉花
8―9月紡織業進入開工季,然而就PTA和皮棉的市場需求及產品庫存來看,二者明顯存在差異。雖然企業都已開工,但是各地皮棉庫存依舊,而緊接著新棉馬上就要上市,造成產品積壓。
從生意社監測的“棉紗”產品便不難看出,近段棉紗市場一直不景氣,產品積壓,庫存量大,在下游產品都無法消耗的情況下,上游的皮棉很顯然缺乏消費動力,價格也一直疲軟。
而PTA市場剛好相反,二者都進入常規消耗期,但隨著棉花的淡出,取代上位的便是價格更為低廉的化纖產品。
關鍵詞 原料藥 制造 成本 降本
中圖分類號:F406.7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9-0041-02
盡管我國原料藥生產呈現了強勁的增長態勢,2010年總產值達12 560億元,同比增長33%以上,產量年均增速在10%以上,品種多達1 500多種,產能達200多萬噸,約占全球總量的1/5以上,已成為我國醫藥工業的重要支柱。但是,處于制藥工業最前端的化學原料藥,面臨著進入壁壘低、產能過剩的問題,導致獲利空間小、毛利率低的窘境,敲響了進入了“高成本時代”的警鐘。
根據原料藥的毛利率,可以將其分為大宗原料藥和特色原料藥兩類。前者以抗感染類、維生素類、解熱鎮痛類和激素等大宗原料藥為主,毛利率為20%以下甚至更低,后者以他汀類、普利類、沙坦類等為主的特色原料藥,毛利率一般在40%左右。而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注冊的1 600多家原料藥生產企業中,以生產大宗原料藥的企業占絕大多數。因此,在成本和質量的雙重壓力下,必須探討和研究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并進一步降低成本,使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主動。
1 成本構成分析
原料藥成本構成總體可分為料、工、費,即原材料成本、人員工資和制造費用。本文將對導致原料藥成本居高不下的上述3個構成要素逐個展開分析,以找出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措施。
1.1 基礎化工原料價格持續上揚擠壓了原料藥利潤空間
近年來,由于國際原油市場價格逐步走高,帶動了其衍生產品價格上漲,苯、甲苯、醋酸乙酯和丙酮等常用的溶劑原料都上漲了10%以上,導致一些企業不堪重負而轉產、減產甚至停產。究其緣由,在成本結構中,原材料成本約占總成本的絕對比重,影響最為直接和巨大,因此,原材料價格的飛漲大大擠壓了利潤空間。在基礎原料價格普遍上漲的大背景下,部分采購人員對原材料的價格漲落缺乏理性思考,跟風買漲,往往錯過進貨的最佳時機,也會導致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
1.2 原料藥的生產周期所帶來的資金成本壓力
原料藥的生產周期較長是由它的特性所決定的,原料藥合成是復雜的化學過程而非物理過程,需要時間和條件。從原材料入庫檢驗開始到成品檢驗合格入庫,哪怕步驟最少的化學反應,保守估計也需要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從現場大生產角度來看,投料的過程是連續的而不是間歇的,因此,在整個過程中會有大量在制品存在,再加之合成一個原料藥所需原材料又多,因此,生產周期長又成為造成資金成本壓力的因素之一。
1.3 用工成本逐年上升已成定局
每年的CPI指數和市平均工資線的出臺都會激發員工要求增加工資的要求,但是,在企業經濟運行質量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預期時,增加工資的時間和幅度往往在企業和員工之間進行博弈。為了降低用工成本,企業往往采用勞務派遣用工,但原料藥生產特別是化學反應崗位,需要一定的化學知識和經驗,通過短期培訓和速成教育并不能勝任崗位工作。
1.4 對硬件設施的投入間接地轉化為原料藥的成本
原料藥生產需要較大的硬件投入,根據單元反應來布置所需設備,包括反應釜、儲罐、管路和傳輸設備等,一次性投入的資金非常可觀,同時,由于化學反應大多使用三酸兩堿、易燃易爆物料,裝備維護保養也需要資金投入,一個中型原料藥制造企業年度大修費用在百萬元以上,費用之龐大可見一斑。其他還有諸如環保、安全設施等都需要資金。當然,裝備設施費用不是一下都進入成本,但是每年折舊計提同樣在成本中體現出來。
2 成本控制辦法與對策
造成原料藥高成本的因素很多,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因素,其中既有因國家宏觀政策導向而無法避免和改變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主觀內在的因素,從加強管理、改造挖潛、加快產品結構調整等方面入手,能夠改善原料藥的成本結構,體現一定的毛利貢獻。
2.1 原材料價格的源頭控制
原材料價格控制方法很多,第一,可借鑒跨國企業的經驗,在對供應商進行能力評價合格的基礎上,對于年度訂單進行分期采購,年度訂單由于數量優勢必然帶來價格優勢。第二,在對其價格走勢有正確預期的前提下,進行適時地低價采購,但采購人員需要一定的化學專業背景和經驗。第三,加強對供應商的遴選和管理,培育第二、第三供應商,打破壟斷格局,供應商之間展開合理競爭。第四,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通過縮短信用周期給予優惠價格,或者要求供應商給予現金折扣價等。
2.2 工藝優化降低原料成本
依靠技術進步改變或縮短工藝路線來大幅度降低成本是每個企業夢寐以求的事情,但要取決于科研人員研發能力以及資金和資源的投入。對于重大的工藝變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將履行極為嚴格的審查和批準手續,因此,大多企業會選擇在溶劑、母液套用和回收利用上進行優化尋求降本空間。GMP規定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是允許進行回收和套用的,但針對回收物料、溶劑的質量要進行“恰當的檢測”,強調了質量控制手段和標準,對母液的套用次數要通過驗證來確定并考慮回收模式的最差情況,而不是像以往按照經驗觀察是否變色來決定是否套用等。總之,對于上述改進都需要通過驗證來證實其不會給產品帶來負面影響,盡管為此需要開展很多工作,但是溶劑和母液的回收利用對提高產品收率和降低成本是有益的。
2.3 崗位設置動態化,控制人力成本
崗位設置和定員必須依托于原料藥制造的特征,兼顧崗位性質、勞動強度、技術含量等要素進行配置,應隨著生產組織方式進行調整,如班次、作業時間、交替生產等變數機動地增減人員數量。在用工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應減少冗員,提高人員勞動生產率,實現人力成本最優化。
2.4 實施集中生產控制制造成本
在組織原料藥生產過程中,集中生產這一集約化生產方式,較均衡生產更為經濟。考慮到原料藥生產周期長、過程影響因素多、對動力要求苛刻等特性,將過程控制在相對穩定狀態,同時對其控制成本也有積極意義。
集中生產是根據年度銷售預算所做出的生產組織方式的調整,將全年需求通過數個月集中生產而不是均衡生產完成,這會引起一定庫存和資金周轉的壓力,要經過比較分析才能做出判斷,但實施集中生產仍不失為是一個控制成本因素的方法。
2.5 建立多功能生產線,提高設備的綜合利用率
建立多功能生產線是基于減少硬件投入的選擇,其優勢在于適合市場需求不大但有一定毛利率的數個品種的交替生產。多功能生產線有多種模式可以選擇,在潔凈區共用的基本前提下,可以是反應區設備全部共用、部分公用或單獨使用。建立多功能區用意也非常明確,就是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成本費用。當然多品種的交替生產會帶來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因此,清洗變得尤為重要,清洗方法必須被驗證是有效、安全的。
2.6 加快國際認證步伐,進入國際注冊市場
近年來,隨著原料藥行業同質化競爭的加劇,許多原料藥企業把目光瞄準了國際市場,中國原料藥出口總量日益遞增。進入國際注冊市場的價格優勢對原料藥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截至2010年底我國在美國FDA登記的原料藥DMF文件數量已經達到了740個,一旦DMF被激活將啟動現場檢查,FDA檢查員盡管對硬件設施并不十分苛求,但對質量系統建設的完整性非常關注,要求各個系統處于受控狀態,保證與生產有關的一切活動都是有記錄的、受控的和可追溯的。國際注冊市場雖有進入門檻,但有利于提升生產質量管理水平、穩定的定單來源和利潤空間,因此是原料藥企業走向國際化的必由之路。
3 結語
藥品出廠價格明示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對市場有著積極的作用?企業如何把握目前多種消息滿天飛的現狀?需要有自己根據自身的能量加以判斷。
醫藥體系與醫療體系自上而下的改革已經初步形成,醫藥價格問題也將逐步浮出水面,目前針對企業部分主要看企業的自身實力的競爭,國家放開多種渠道的價格梯次,目的是引進競爭機制,同時保護中小企業在目前環境下的市場份額,但在真正執行上可能會有一個漫長過程,筆者認為目前配合政策性調整的可能性比較大,但具體落實需要看整體體制轉軌后的效果,現階段的醫藥價格政策重點落實在社區醫院與社區衛生機構,分流成為下一步價格調整的主要方向,由于國家將拿出大量補助資金對社區醫院與醫療機構的大面積補助,藥品價格的直接反饋就是大面積降低零售或者平價藥品出售,因此,國家出臺的政策有一個延續性,在08年主要的藥品價格波動在社區、鄉鎮醫院,直接將帶動周遍的藥店與輻射影響正規醫院,特別是銷售普藥的企業與普通類藥品的銷售,直接對生產普藥的企業有較大的利好。
那么,發改委提出藥價管控的新思路對我國醫藥企業會造成哪些影響?
1、醫藥的研發、引進、成本、原料價格是有一定控制的,企業自己無法預計,比如研發成本,引進的技術科技成本等,如果參考價格要印刷在包裝上,這樣將大大刺激仿制藥品的出現,對創新醫藥不利。
2、出廠價格是否考慮營銷、廣告、管理成本也是一個疑問,企業整體的價格體系是否可以保留多種價格自主定價,如公開成本,那么產品的零售價格有誰來制定,消費者對于價格的公開仍然心中沒有底,到底增加多少才是合適,是否還是國家來定,那樣企業的價格自主權將全無。
3、如果價格競爭上企業之間大量重復,那么如何來突出優勢企業的價格定位,競爭不僅僅是依靠價格,所以不利與企業后續發展,企業會浪費在大量的市場價格競爭上,而忽略對本身品質的競爭。
4、目前形成的慣例格局要打破,競爭的壓力會出現在原料上,自主原料的企業會比較順利,靠引進原料的企業成本會增加,那樣控制原料的局部會形成壟斷,反而不能夠體現價格的公正與公平。
5、從市場角度看,首先要規范批發、零售后兩種價格的控制,所有環節的利潤必須是透明的,在差距上企業實力越大空間與競爭的力度就越大,不利于民族企業與中醫藥企業的整體發展,如果光是照顧消費者,那么醫藥企業的利潤就無法保障,對于醫藥企業成長不利,這估計會導致業內企業的反彈,也不利于流通。
出廠價格明示主張如果真正實施,需要首先解決哪些現實問題?
至于規范包裝出廠價格,執行的可能性不是太大,,因此如果出廠價格執行印刷統一標準,對中小企業將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利于市場根本轉變。如果真的要執行價格明示,必須具備:
1、藥品要按照年限來制定價格,怎么來平衡年限是難題;
2、市場規范難度大,區域與地域之間的原料價格壟斷需要打破;
3、營銷與管理、廣告成本要有合適的成本價格梯度控制,而依靠政策性的控制執行難度更大;
4、中、西藥價格的區別按照標準來執行,需要出臺國家價格標準指導空間;5、劃分企業等級,明示企業規模、大小等,把產品價格與企業價格畫上等號;6、流通渠道明碼標價,包括物流運輸、包裝、倉儲成本等,明確指導價格;
關鍵詞:Shell氣化爐;配煤;優化模型;非線性GRG算法
【分類號】TQ533
引言
Shell粉煤氣化裝置屬于加壓氣流床氣化工藝,以粉煤、氧氣以及蒸汽為原料,生產CO和H2為主要成分的合成氣,其物理-化學變化復雜劇烈,溫度壓力高,投煤量大,煤種適應相對寬泛。但氣化裝置的設計是根據煤種、工藝、容量的不同而度身定做的,為保證系統長期穩定運行和提高效益,裝置對煤質仍有嚴格的要求。近幾年來,隨著國內殼牌使用廠家陸續投產,部分廠家出現了因煤質不適應氣化爐需求而影響裝置穩定運行的情況。另一方面,隨著煤質的劣質化趨勢,優質煤炭價格不斷高企。針對煤的不同特性進行合理配比,能夠充分利用不同煤種,克服單煤種不適應燃燒要求的缺點,使參差不齊的原料煤接近裝置設計煤種,優化使用組分,從而穩定和優化工況,減少非計劃停產以及裝置堵塞和結焦。同時,通過合理配煤也是降低原料價格和合理利用存煤的有效途徑。
然而,不同原料煤對混煤質量指標的影響十分復雜,在實施配煤操作時,必須能夠預測混煤的各項質量指標。配煤優化在熱電廠、焦化、傳統煤化工領域有一定的研究和應用。其中,針對焦爐配煤,劉春梅等提出了機于遺傳算法的煉焦配煤優化方案【1】,以及火電廠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配煤優化方案【2】。但在Shell干粉煤氣化配煤方案還較少提及。
本文針對Shell粉煤氣化裝置優化配煤問題,建立了一個管理決策級視角下的配煤多目標優化模型。此模型綜合考慮了裝置對混煤質量指標的要求、市場價格等,采用軟件對模型進行求解,在滿足裝置對煤質要求的前提下,實現原料成本最低控制。最后,對仿真結果進行分析,以驗證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
1 配煤優化模型的建立
1.1 目標函數
1.2 約束條件
3 仿真研究
本文以Shell煤氣化裝置配煤優化過程為研究實例,以配煤總成本最低為優化目標,應用前文提出的模型和算法進行求解,計算最優配煤方案,實現原料效益的最大化。本文選用了用于氣化的3種單煤的煤質進行分析。
根據煤質分析數據、煤質要求、煤價等條件,采取非線性GRG算法,通過計算機軟件求解。其中采用了Ashizawa回歸公式【5】的方法對灰熔點進行預測,同時使用SiO2+FeO3/Al2O3對煤的結渣特性進行預測。
通過計算收斂得到,其結果的原料成本最低價格為709.60元。
混煤各項指標均滿足要求,驗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同時,709.60元的混煤價格,低于目前該廠的采購成本730.15元,成本下降了2.8%。說明,適當選取價格低廉的煤炭,通過合理的配煤規劃,可以實現,在既滿足生產對原料需求的基礎上,實現成本的降低。對企業規范原料成本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4 結論
針對Shell干粉加壓氣化裝置實施配煤優化技術,能夠有效的調節煤質指標,使參差不齊的原料煤接近裝置設計煤種,從而穩定和優化工況,降低氧耗、能耗,提高氣化效率,節約煤炭資源。同時,配煤使裝置能夠適應更多煤種,充分利用低質煤炭資源,并通過合理配置降低原料成本,取得經濟效益。本文從配煤管理的角度對Shell干粉氣化裝置建立了配煤多目標優化模型,采用非線性GRG算法進行求解,模型中應用了灰熔點經驗公式進行預測,仿真結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夠得到較好的配煤方案,在滿足裝置對煤質要求的前提下,可充分發揮煤炭潛能,達到節約原料提高效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春梅 基于遺傳算法的煉焦配煤最優化配置研究 《制造業自動化》2012年2期
【2】孫漾等 Texaco水煤漿氣化裝置配煤模型及其優化 《化工學報》2010年8期
【3】Lasdon,L.S.Waren,A.D.Jain,A design and Testing of a Generalized Reduced Gradient Code for Nonlinear Programming 1978
東北制藥10月21日公布的三季報顯示,公司凈利潤虧損1.33萬元,比上期減少171%。其中,涉及停產的第三季度虧損情況最為嚴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34億元,與上年相比降幅達27倍。
深受行業低迷之害
東北制藥證券代表田芳10月26日對《投資者報》表示,公司主營產品受行業影響虧損嚴重,目前VC的銷售價格已經在公司的成本線以下,這是公司虧損的主要原因。由于2008年、2009年VC銷售價格較高,而VC行業進入門檻較低,國內除了VC五大家族外,中小原料藥業也紛紛上馬新的VC項目,導致市場競爭激烈,價格大幅度下降。
與此同時,生產VC的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上升也造成VC整體成本上升,從而讓東北制藥等VC原料藥生產企業的虧損幅度加大。
此外,東北制藥在三季報中預計,今年全年累計凈利潤虧損額度為2.5億~2.8億元,下降幅度在650%~550%之間,基本每股收益為-0.85~-0.75元。田芳表示:“從VC業務收入占據公司總收入的情況來看,虧損是確定的,2011年已不可能出現力挽狂瀾的局面。”
目前國內生產VC的主要企業有東北制藥、華北制藥、石藥集團、江山制藥和魯維制藥,他們被稱作國內VC“五大家族”。此前國際上兩大VC生產巨頭帝斯曼和武田巴斯夫因成本、價格和環境壓力不斷停產以后,五大企業的產量總和遠超10萬噸,占據全球90%以上市場份額。中國是VC生產大國,五大家族共有產能12.7萬噸,已經與全球維生素C總需求量相當。
即便如此,但因為2008~2009年VC價格高企,再加上生產的進入門檻較低,沈陽、河南、山東、安徽等地化工、生物醫藥企業紛紛新建VC項目,產能過剩迅速出現。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2000~2011年。
隨著項目迅速上馬,2010年下半年開始,VC原料藥價格持續下跌,到今年2月,國內主流廠家報價在42元/公斤左右,9月初價格下滑到36元/公斤左右,進入10月價格更是低到30元/公斤,致使東北制藥等VC原料藥龍頭企業深受打擊。
縱觀中國VC行業的發展歷程,一直處于VC價格升,生產企業盲目投產,供需平衡被打破,然后生產企業退出,供需重新平衡這樣一個周期性循環過程。2007年時,東北制藥和華北制藥曾面臨過這樣的境況,當時有專家分析,兩大藥企即將“苦盡甘來”,沒想到好日子不長,2010年就再迎來了“苦日子”。
德邦證券分析師鄭一寧10月26日對《投資者報》表示,明年VC行業可能會再度迎來轉折點,東北制藥受累VC業務的可能性會降低,很有可能會再度受益于此。
鄭一寧認為,從國家出臺產業結構調整目錄改善維生素過剩產能的政策傾向來看,未來VC行業集中度提升,也將帶來VC價格的提升。另外,綜合量價背離關系以及VC價格周期的分析,VC的價格拐點將出現在2012年。
停產檢修躲避虧損
實際上,大多數企業尤其是新近進入VC行業的中小企業,熬過景氣度低周期的可能性較小,“五大家庭”的實力明顯比這些中小企業強,熬過周期可能性更大,而他們大多經歷過這種景氣度低期。
這也是東北制藥無法放棄VC業務的原因之一。2009年,VC價格受供需影響一度高達100元/公斤左右,東北制藥在當年實現利潤總額5.84億元。
東北制藥去年年報顯示,2010年實現凈利潤0.53億元,同比大幅下降88.78%。2011年東北制藥將首次跨入虧損紅線。僅僅一年,東北制藥就迎來了嚴重的打擊,除了顯示出其主營業務充分競爭的局面外,也顯示了公司對于經營行業情況掌控較弱的局面。
據了解,目前維生素價格在30~35元/公斤左右,已經是國內絕大多數VC生產廠家成本線以下了。VC業務約占東北制藥主營業務的1/3。雖然多數VC原料藥生產企業在7月份掀起停產檢修潮,東北制藥也在其中,但庫存較高,原料藥內銷、出口價格還在大幅下跌,導致公司7~9月業績虧損加劇。
東北制藥公告稱,自7月15日起公司對VC等產品的主要生產線進行停產檢修,預計時間為45天左右。東北制藥內部人士表示,停產檢修是不得已的策略,因為以目前VC的價格來看,生產越多則虧損越多。
這也是大多數藥企的看法,在東北制藥宣布停產的前后,廣濟藥業、浙江醫藥也紛紛宣布停產檢修。
另外,泛酸鈣(VB5)龍頭鑫富藥業也在停產檢修之列。據東北制藥內部人士介紹,其實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大宗發酵類原料藥停產檢修時期,這樣可以避開夏季用電高峰時期的高電價減少成本。
制劑藥難擔大任
雖然中國藥企紛紛停產可能會給國際客戶帶來壓力,但東北制藥高層亦承認,此次中國VC生產企業大規模停工,并未撼動VC的國際收購價格。實際上,盡管全球90%以上的VC原藥來自中國,但中國企業并沒有定價權,反而因為供過于求,時時被國際客戶捏住“七寸”。
盡管中國原料藥企未能爭取到產品漲價的機會,然而國際企業卻不受影響。在東北制藥宣布停工檢修前4天,全球維生素龍頭企業帝斯曼將VA(維生素A)的每公斤報價由150元提升至200元,VE(維生素E)的每公斤報價從150元提升到185元,提價幅度分別超過30%和20%。
當時,曾有人預測帝斯曼的動作可能會讓維生素類產品價格迎來一波漲勢,但事實證明并沒有。在這種情況下,東北制藥不得不考慮轉型問題。東北制藥在中報中曾表示,目前公司處在產品結構轉型過程中,將會把增加盈利的重點由原料藥產品向制劑產品過渡,解決VC 原料藥產品周期性波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