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9: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硫酸銅的化學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硫酸銅是由帶正電的銅離子(Cu2+)和帶負電的硫酸根離子(SO42-)通過離子鍵結合而成的。硫酸銅(化學式:CuSO4),無水硫酸銅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其水溶液呈弱酸性,顯藍色。
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硫酸銅常用于煉制精銅,與熟石灰混合可制農藥波爾多液。硫酸銅屬于重金屬鹽,有毒,成人致死劑量0.9g/kg。若誤食,應立即大量食用牛奶、雞蛋清等富含蛋白質食品,或者使用EDTA鈣鈉鹽解毒。
(來源:文章屋網 )
①有四種堿性氧化物跟水反應生成堿,其他的堿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應
na2o+h2o=2naoh
cao+h2o=ca(oh)2
k2o+h2o=2koh
bao+h2o=ba(oh)2
②酸性氧化物:大部分非金屬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化合生成同價的含氧酸。
co2 +h2o=h2co3
so2 +h2o=h2so3
so3 +h2o=h2so4
27.鹽酸和硫酸用途:硫酸和鹽酸可除去金屬表面的銹,都是重要的工業原料鹽酸(氫氯酸,hcl氣體的水溶液,無色液體)濃鹽酸有揮發性,會揮發出hcl
硫酸(h2so4) 濃硫酸有吸水性,可作氣體的干燥劑
28.濃硫酸的稀釋:稀釋濃硫酸時,必須把濃硫酸沿著容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斷攪拌,使產生的熱量迅速擴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濃硫酸里。鹽酸(或氯化物)和硫酸(硫酸鹽)的不同方法:最好用可溶性鋇的化合物氯化鋇(硝酸鋇或氫氧化鋇),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硫酸(硫酸鹽),無現象的是鹽酸不可以用硝酸銀溶液,因硝酸銀跟硫酸反應有硫酸銀白色沉淀生成。
29.硝酸(hno3 )有酸的通性,但跟金屬反應不生成氫氣 磷酸h3po4
30.氫氧化鈉(俗名:燒堿、火堿、苛性鈉 化學式:naoh)物理性質:白色固體,極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熱,有吸水性,易潮解氫氧化鈉易潮解,稱量時必須放在玻璃器皿(如燒杯、表面皿)里稱量。 naoh會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又會跟二氧化碳反應,所以必須密封保存用途:作中性或堿性氣體的干燥劑,不可以干燥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氯化氫,可干燥h2、o2、n2、co、nh3 、ch4等;用于肥皂、石油、造紙等工業化學性質:(koh的化學性質跟naoh相同)
①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分別通入氫氧化鈉溶液里(無明顯現象)
co2 +2naoh=na2co3 +h2o
so2 +2naoh=na2so3+h2o
so3 +2naoh=na2so4 +h2o
②硫酸和硝酸分別跟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中和反應(無明顯現象)
③氫氧化鈉跟鹽反應 a. 氫氧化鈉溶液跟氯化鐵、硫酸鐵、硝酸鐵溶液的現象和方程式: 現象有紅褐色沉淀生成:6naoh +fe2(so4)3=3na2so4 +2fe(oh)3↓
b. 氫氧化鈉溶液跟氯化銅、硫酸銅、硝酸銅溶液的現象和方程式: 現象有藍色沉淀生成:2naoh cuso4=na2so4 +cu(oh)2↓
c. 氫氧化鈉溶液跟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鋁溶液的現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方程式:2naoh+mgso4=na2so4 +mg(oh)2↓
31.氫氧化鈣(俗名:消石灰、熟石灰 化學式ca(oh)2 )白色固體,微溶于水,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用生石灰跟水反應制得。用途:與硫酸銅配制農藥“波爾多液”,可用來降低土壤酸性,制建筑業的三合土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不同點:氫氧化鈣跟二氧化碳、碳酸鈉、碳酸鉀反應有白色沉淀生成,氫氧化鈉則無沉淀生成。
co2 +ca(oh)2=caco3↓ +h2o
na2co3 +ca(oh)2 =caco3↓ +2naoh
32.常看見的鹽
a.氯化鈉(nacl 食鹽的主要成分) nacl+agno3 =nano3 +agcl↓
粗鹽提純的步驟:1.溶解 2.過濾 3.蒸發 4.結晶
實驗儀器:藥匙、燒杯、玻璃棒、蒸發皿、漏斗、量筒、酒精燈
b.碳酸鈉(俗名:純堿,na2co3 類別:鹽, 不是堿)碳酸鈉+酸→鹽+h2o + co2 ↑
例: na2co3 +2hno3 =2nano3 +h2 o+co2 ↑
2agno3 +na2 co3 =2nano3 +ag2co3 ↓
cacl2 +na2co3 =2nacl+caco3 ↓
bacl2 +na2co3 =2nacl+ baco3 ↓
③ ca(oh)2 +na2co3 =2naoh+caco3 ↓
c.硫酸銅(硫酸銅晶體俗名:藍礬、膽礬)
①加熱藍色硫酸銅晶變為白色無水硫酸銅是白色固體,遇水變藍色
cuso4·5h2o=cuso4 +5h2o
cuso4 +5h2o= cuso4·5h2o
硫酸銅溶液跟可溶性堿反應有藍色沉淀生成物: cuso4+2naoh=cu(oh)2↓+na2so4
例1在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中,已知氧的質量分數為42%,則混合物中Fe的質量分數為()
A. 21% B. 32%
C. 37% D. 無法確定
解析混合物由三種元素組成,只知一種元素的質量分數,從數學角度似乎無法求解。分析FeSO4和Fe2(SO4)3的組成,可以發現各物質中S、O元素原子個數之比均為1:4,故混合物中S、O元素原子個數之比也為1:4,則S、O元素質量之比1:2,所以S的質量分數為21%,因而Fe的質量分數為1-42%-21%=37%,正確選項是C。
二、 分析化學式,挖掘物質組成元素相對原子質量間的關系
例2由NaHS、MgSO4、NaHSO3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S元素的質量分數為a%,則O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A. 1.75a% B. 1.25a%
C. 1-1.75a% D.無法計算
解析混合物由五種元素組成,利用例2的方法難以求解。分析組成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不難發現“NaH”相當于“Mg”,這樣混合物就相當于由MgS、MgSO4、MgSO3所組成:
MgS――S
56 32
a%
MgS%=56a%/32=1.75a%
O%=1-1.75a%
正確選項是C。
三、 分析化學式,將化學式變異迂回求解
例3某技術員在分析醋酸溶液中溶質的含量時,測得溶液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80%,則該醋酸溶液中醋酸的質量分數為()
A. 5% B. 14%
C. 20% D. 25%
解析將醋酸化學式加以變異:CH3COOH C2?(H2O)2,這樣就相當于醋酸溶液中存在H2O和C2?(H2O)2兩種物質,氧元素全部來自“H2O”。
H2O% O%
100% 16/18
80%
H2O%=100%×80%÷(16/18)=90%
C%=1-90%=10%
碳元素完全來自CH3COOH ,所以
CH3COOH % C%
100% 24/60
10%
CH3COOH%=100%×10%÷(24/60)=25%
正確選項是D。
四、 挖掘反應前后質量信息求解
例450g鎂、鋅、鐵的混合物與足量的稀硫酸反應得到混合溶液,蒸發后得到218g固體(已換算成無水硫酸鹽)。則反應后產生氫氣的質量是()
A. 2g B. 3g
C. 3.5g D. 4.5g
解析鎂、鋅、鐵分別與稀硫酸反應都產生氫氣,生成相應的硫酸鹽,抓住鎂、鋅、鐵單質的質量與相應的硫酸鹽的質量間的關系,本題的解答就方便了,218g-50g=168g增加的質量就是來自硫酸的硫酸根離子的質量,而產生的氫氣與硫酸又存在關系。
H2SO4 SO42- H2
96 2
168
產生氫氣的質量為:168×2/96=3.5g,所以正確選項是C。
五、 分析組成,賦以數值,化繁為簡
例5醋酸的化學式為 CH3COOH,某醋酸溶液中醋酸所含氫原子數與水中所含氫原子數相等,則該醋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A. 50% B. 62.5%
C. 33.3% D. 25%
解析醋酸所含氫原子數與水中所含氫原子數相等,即 CH3COOH與H2O分子數之比為1:2。賦予醋酸的質量為其相對分子質量,即可方便求解:
解設醋酸的質量為60g
CH3COOH 2H2O
60 36
CH3COOH%=60÷(60+36)×100%=62.5%
正確選項為B。
碳原子、氧原子個數之比為:
(1/44×44+1/28×153)/(2/44×44+1/28×153)
=181:209
六、 分析反應,賦以數值,快速求解
例6在一定質量的氯化鉀溶液中加入一定質量的硝酸銀溶液,恰好完全反應,過濾,所得濾液質量與加入的硝酸銀溶液的質量相等,求原氯化鉀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解析發生的反應為:KCl+AgNO3=AgCl +KNO3,從題意知
WKCl溶液+W硝酸銀溶液=WAgCl+W濾液
W硝酸銀溶液=W濾液
WKCl溶液=WAgCl
賦予AgCl沉淀質量以數值即可求解
解設反應生成AgCl沉淀質量為143.5g,則KCl溶液的質量也為143.5g
KCl+AgNO3=AgCl+KNO3
74.5 143.5
KCl溶液中溶質質量為74.5g
KCl%=74.5/143.5×100%=51.92%
答(略)
例7將一定質量的氫氧化鈉固體加入到硫酸銅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充分攪拌恰好完全反應,有藍色沉淀生成。過濾,所得濾液的質量與原混合液的質量相等,則與硫酸銅反應的氫氧化鈉的質量和與硫酸反應的氫氧化鈉的質量之比是 。
解析題中發生反應為:
2NaOH+H2SO4=Na2SO4+2H2O
2NaOH+CuSO4=Na2SO4+Cu(OH)2?鄔
據題意可得:WNaOH+W混合溶液=W濾液+WCu(OH)2,
又W混合溶液=W濾液,
WNaOH=WCu(OH)2,
結合化學方程式賦予Cu(OH)2質量以一定的數值解答快速又方便。
解設反應生成Cu(OH)2為98g,則氫氧化鈉固體也為98g
2NaOH+CuSO4=Na2SO4+Cu(OH)2?鄔
8098
與硫酸銅反應的氫氧化鈉的質量為80g
與硫酸反應的氫氧化鈉的質量98-80=18g
所求質量之比為:80∶18=40∶9。
例8取一定質量的CO、CO2 的混合氣體,將其通入足量的氫氧化鋇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生成的沉淀的質量與原混合氣體的質量相等,求原混合氣體中碳原子、氧原子個數之比。
解析CO、CO2的混合氣體通入氫氧化鋇溶液中,發生如下反應:
CO2+Ba(OH)2=BaCO3+H2O,而W混合氣=WBaCO3,
據化學方程式所表示的意義,賦予BaCO3沉淀 的質量以一定的數值求解就顯得方便。BaCO3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97,賦予BaCO3沉淀的質量為197g,則CO、CO2的混合氣體的質量也為197g。
解設反應生成的沉淀的質量為197g
CO2 BaCO3
44 197
混合氣體中CO2為44g,CO為197-44=153g
碳原子、氧原子個數之比為
(1/44×44+1/28×153)/(2/44×44+1/28×153)
=181:209 答:(略)
一、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類圖像題
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有原子、離子、分子,分子由原子構成,離子是帶電荷的原子。
例1.(蘇州)科學研究發現:氮氣不活潑,在3000 ℃時僅有0.1%的氮分子分裂成原子。在0 ℃、常壓條件下,向密閉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氣,而后升高溫度(不超過3000 ℃,壓強不變)。若該密閉容器的體積增大了一倍,則M內分子變化的示意圖合理的是( )
A. B. C. D.
解析:從圖中知,M中的粒子“ ”表示氮原子,則粒子“ ”表示氮分子。構成物質的分子、各種元素的原子的大小和質量是一定的,不可能隨著外界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時,只能是分子間的間隔發生變化,從而使物質的體積發生變化,不可能是分子的大小發生變化。A圖中氮原子、氮分子變大了,不合理;B圖中氮原子、氮分子的大小都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分子間的間隔變大了,一定量的氮氣體積變大了,合理;由題意知,在3000 ℃時僅有0.1%的分子分裂,在壓強不變、溫度升高(不超過3000 ℃)的條件下,氮分子基本上不會解離成原子,且氮原子也不可能變大,C、D兩圖不合理。
答案:B
點評:本題以圖示的形式形象地考查學生對粒子特性的認識,對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解答時,不僅要正確地識圖,還必須明確:構成物質的每種粒子的大小是一定的,不隨外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一定量的物質體積大小的變化是構成物質的粒子間的間隔發生變化造成的。
二、粒子結構示意圖類圖像題
在宏觀物質與微觀構成之間建立聯系,是化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有思維方式,粒子結構示意圖可以從微觀上形象、清晰地表示粒子的結構。利用粒子結構示意圖進行解題,必須理解粒子結構示意圖中每一部分的含義,正確認識粒子結構示意圖。
例2. 下圖為六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請用對應的序號填空。
A B C [+x]
D E F
(1)屬于同種元素的粒子是 。
(2)具有相對穩定結構的粒子是 。
(3)屬于陽離子的粒子是 。
(4)某元素R形成的堿的化學式為 R(OH)3,則此化學式中R的粒子結構示意圖為 。
解析:(1)粒子結構示意圖中的小圓圈及小圓圈中的數字,分別表示原子核及核電荷數,同種元素的粒子(包括原子和離子)所帶的核電荷數相同。C、F兩種粒子的核電荷數都是13,屬于同一種元素。D粒子屬于原子,核外有三層電子,有11個電子,原子的核電荷數等于核外電子數,D粒子的核電荷數是11;E粒子是陽離子,核電荷數是11。D、E兩種粒子的核電荷數都是11,屬于同一種元素。(2)粒子結構中最外電子層達到8電子時,粒子就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符合這個條件的粒子是A、E、F。(3)陽離子是帶正電荷的原子,這種粒子的核電荷數多于核外電子數,E、F兩種粒子的核電荷數都多于核外電子數,它們都是陽離子的結構示意圖。(4)在R(OH)3中,R為顯+3價的粒子,這種粒子的核外電子數比核電荷數少3個,符合這個條件的粒子結構示意圖是F。
答案:(1)C與F,D與E (2)A、E、F
(3)E、F (4)F
點評: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粒子結構示意圖,并能熟練結合有關原子、離子的相關知識。
三、坐標類圖像題
例3.(呼和浩特)下圖所示的四個圖像,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
A.鎂在氧氣中燃燒
B.向二氧化錳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
C.向一定量鐵粉和銅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銅溶液
D.等質量的鎂、鋁分別與質量分數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應
解析:A項表示鎂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鎂過程中氧化鎂、氧氣、鎂的質量變化關系,隨著反應的進行,鎂和氧氣參加反應的質量比為 48∶32,鎂消耗的質量比氧氣多,由坐標圖可知,反應開始時鎂和氧氣的質量相同,隨著反應進行,剩余鎂的質量應該比剩余氧氣的質量少,錯誤;B項表示過氧化氫溶液分解生成氧氣的質量關系,隨著加入過氧化氫溶液質量的增加,反應產生氧氣的質量由“O”開始逐漸增加,正確;C項表示向一定量鐵粉和銅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銅溶液,鐵與硫酸銅反應(Fe+ CuSO4=Cu+FeSO4,相對原子質量銅為64、鐵為56)固體物質的質量逐漸增加,同時鐵和銅都是固體,因此反應開始時固體的質量不是零,其曲線不應該從“O”點開始,錯誤;D項是等質量的鎂、鋁分別與質量分數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應,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Mg+H2SO4= MgSO4+H2,2Al+3H2SO4=Al2(SO4)3+3H2,可知,相同質量的鎂、鋁分別與質量分數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應,鎂生成的氫氣質量應比鋁少,錯誤。
答案:B
點評:學生遇到這類題時,首先必須明確縱坐標、橫坐標的含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再看圖像是否從原點開始,及圖像中的轉折點是否合理;最后結合備選答案進行解答。
四、生產流程及物質推斷類圖像題
例4.(泰安)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金屬,高科技新材料的開發和應用也需要金屬。硅鋼可用于制造變壓器的鐵芯。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為了驗證硅鋼(主要含有Fe、C、Si),設計了如下實驗流程(有些反應的部分反應物和生成物已省略):
查閱資料發現:常溫下,單質硅(Si)不能與鹽酸反應,但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Si+2NaOH+H2O=Na2SiO3+2H2)。
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固體A的成分為 ,E的化學式為 。
(2)濾液B中的金屬陽離子為 。
(3)在過濾操作時,若發現濾液渾濁,應 。
(4)步驟⑤中發生的是化合反應,嘗試寫出其化學方程式: 。
解析:硅鋼中的鐵和鹽酸反應會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所以濾液B是氯化亞鐵溶液,固體A中含有碳、硅;硅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會生成硅酸鈉和氫氣,所以黑色固體D是碳;氫氧化鐵加熱生成氧化鐵和水,所以E是氧化鐵(Fe2O3);氧化鐵和碳在高溫的條件下生成鐵和二氧化碳。(1)固體A的成分為碳、硅;E的化學式為Fe2O3。(2)硅鋼中主要含有鐵、碳、硅,只有鐵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所以濾液B中的金屬陽離子為Fe2+。(3)在過濾操作時,若發現濾液渾濁,應查找原因,處理后重新過濾。(4)步驟⑤中發生的是化合反應,反應物是 Fe(OH)2、O2和H2O,生成物是Fe(OH)3,化學方程式為4Fe(OH)2+O2+2H2O=4Fe(OH)3。
答案:(1)碳、硅(或Si、C) Fe2O3 (2)Fe2+
摘 要: 新課改形勢下,初中化學教學要重視探究性教學開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激起學生的探究意識,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由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 小組合作 化學實驗 創新能力 問題情境
新課改形勢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要重視探究性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開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探究能力。下面我結合初中化學教學談談如何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小組學習,可以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將自己掌握的化學知識應用到具體解決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之間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達到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啟發,對問題探究很有幫助。教師是小組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布置的探究任務要明確,精心設計問題,為學生提供活動空間,為學生獨立思考提供更多時間,引導學生善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同學之間能清楚彼此的想法,這樣相互學習、相互提示有利于合作探究開展。讓學生圍繞問題開展探究活動,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完成探究任務。討論時出現不同的觀點,教師要把握問題的關鍵加強指導,教會學生討論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小組成員間的合作操作學習是他們合作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在互動合作中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積極性得到提高,學習能力、創造精神得到培養。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小組討論多加鼓勵,根據各小組成員存在的差異,采用差別化管理,提出不同要求。
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化學實驗使學生創新能力得到很好地培養。實驗是未知化學知識探究的基礎,特別是探究性實驗。實驗探究性過程中可以先提出假設可能的實驗結果,接著在實驗操作中對問題進行探究,把實驗假設與實驗結果做對照,是否一致。在這種探究教學模式下,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究方法和思考問題的方式,因此產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初中化學教材中的探究實驗不多,在規范學生操作技能和強化基礎知識的同時,盡可能挖掘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學會思索、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設計實驗探究鐵、銅、銀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列出下面四個實驗方案,分別所選的試劑是:①銅、銀、硫酸亞鐵溶液,②鐵、銀、硫酸銅溶液,③銀、硫酸亞鐵溶液、硫酸銅溶液,④銅、硫酸亞鐵溶液、硝酸銀溶液,上述四個實驗方案所選試劑正確的是()A.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我讓學生分析:方案①銅、銀與硫酸亞鐵都不反應,故銅與銀的活動性無法確定,方案①不正確;方案②鐵與硫酸銅能反應,說明鐵比銅活潑,銀與硫酸銅不能反應,說明銀不如銅活潑,方案②正確;方案③銀與硫酸亞鐵、硫酸銅都不反應,故鐵與銅的活動性無法比較,方案③不正確;方案④銅與硫酸亞鐵不反應,說明銅不如鐵活潑,銅能與硝酸銀反應,說明銅比銀活潑,方案④正確,所以選A。要提高學生探究性實驗的設計能力,教師就要先掌握探究性教學理論,幫助學生學會探究性試驗的操作模式,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探究意識。
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發現化學問題,讓學生對自己身邊的化學產生興趣。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有機結合化學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初中化學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從日常生活可以接觸到很多化學知識,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可以運用掌握的化學知識有效地加以解決,教師把學生掌握的化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融入教學案例,深入挖掘和分析化學教材,合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不局限于課本內容教學,創造和諧的學習、生活氛圍,使學生有信心參與自主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教完二氧化碳這部分知識時,讓學生完成下面練習。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下列說法中,不合理的是()A.干冰可用作環保制冷劑,B醫用酒精可用于殺菌消毒,C.小蘇打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D.室內灑水可防止煤氣中毒。從這道題讓學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常用鹽的用途,甲烷、乙醇等常見有機物的性質和用途,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等。我引導學生思考:A干冰升華時吸熱,變成二氧化碳氣體,升華后無殘留,所以干冰可用作環保制冷劑,故A正確;B酒精能使蛋白質變性,失去生理活性,所以醫用酒精可用于殺菌消毒,故B正確;C根據小蘇打的化學式為NaHCO■,它的水溶液呈堿性,胃酸的主要成分為鹽酸,二者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并且小蘇打無毒、無害,故C正確;D根據一氧化碳難溶于水分析,室內灑水不可以防止煤氣中毒,故D錯誤。本題是一道化學和生活相結合的題目,教師在引導過程中結合生活實際提出探究性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究過程親身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感受身邊的化學。
化學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掌握化學的學習方法。而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模式是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有利于目標任務完成的問題情境進行教學的形式。通過這種形式教學,學生能在情境中思考和探索,激發探究新知識的欲望,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要注意提出問題的角度、難度、形式,預設問題教學能實現的任務目標。化學教師傳授化學知識的時候,要關注學生的實踐性和探究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發表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看法。學生對教師上課時的敘述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探究過程,重視學生獲得探究結論的同時,重視探究過程和方法指導。教師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教學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教學目的任務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靈活采用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設置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問題的興趣,由此深度關注這個問題,積極思考、探究。這樣大大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合作學習、共同探索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有效激發學生對化學知識探究的興趣,為進一步學習化學知識奠定基礎。
總之,初中化學教學中,大力開展探究性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和科學實踐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發揮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的主動性,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從而不斷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一、推斷題的類型
1.框圖型
框圖型推斷是推斷考查中最多的一種類型,它題目美觀、簡潔,能較好地將物質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呈現出來,有利于學生分析思考。
例1下圖表示某些物質間轉化關系(反應條件和部分產物已省略)。其中,A、E為固體氧化物,且A為黑色粉末;B、D是由相同元素組成的無色液體,且B具有消毒殺菌作用;C、Y、Z為無色氣體,其中Y有毒;X是最常見的金屬。請回答下列問題。
(1)反應①中A物質的作用是。
(2)寫出反應③、④的化學方程式:③,④。
(3)在日常生活中為防止反應②的發生,可采取的措施是(寫一點即可)。
(4)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反應⑤,其名稱為。
答案:(1)催化(2)Fe2O3+6HCl=2FeCl3+3H2O3CO+Fe2O3高溫2Fe+3CO2(3)刷油漆(合理即可)(4)光合作用
2.文字敘述型
此類題型是用文字描述物質的范圍和實驗現象等信息,根據所給信息按要求作出正確的推斷。
例2現有一包白色固體粉末,可能含有CuSO4、Na2SO4、CaCO3、BaCl2、KCl中的一種或幾種。現做如下實驗:
①取少量白色固體加足量的水溶解,過濾得固體和無色溶液。
②向所得固體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固體部分溶解,并有氣體產生。
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判斷:
(1)白色固體中一定不含,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2)寫出②中固體部分溶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答案:(1)CuSO4CaCO3、Na2SO4、BaCl2
KCl(2)CaCO3+2HCl=CaCl2+H2O+CO2
3.密碼型
此類題型一般不給出物質范圍,而是給出幾個用代號表示的化學方程式(一般不配平),要求推斷未知物質。
例3已知A、B、I均為單質,其中A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體C,物質A、C、F、G中都含有相同的某種元素,B、D、I都是無色無味的氣體。這些物質間的部分反應見下面的反應表達式(反應條件均已略去):
①A+BC②A+HF+I③C+HF+E④G+HF+E+D⑤B+IE⑥EB+I
請回答以下問題。
(1)A物質的化學式為。
(2)寫出與E物質組成元素相同的另一種物質的化學式:。
(3)寫出D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B的化學方程式:。
(4)A與D在高溫條件下能發生置換反應,試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答案:(1)Mg(2)H2O2(3)6CO2+6H2O光照葉綠體C6H12O6+6O2(4)2Mg+CO2高溫2MgO+C
4.流程圖型
此類題目往往借助工業生產流程,對物質的轉化等相關知識進行考查。這類題型在近年中考中出現的越來越多,它對學生綜合分析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要求較高,難度較大。
例4下圖為某化工企業生產流程示意圖: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鈦酸亞鐵(FeTiO3)中鈦元素為+3價
B.①中反應為:2FeTiO3+6C+7Cl2一定條件2X+2TiCl4+6CO,則X為FeCl3
C.③中氬氣(Ar)作保護氣,反應類型為置換反應
D.②中為使原料全部轉化為甲醇,理論上CO和H2投料的質量比為1∶2
答案:BC
二、推斷題的解題步驟
1.審題
認真審讀原題,弄清文意和圖意,充分運用題目中所給信息,反復推敲。
2.分析
抓住關鍵,找準解題的突破口,并從突破口出發,先推斷出一種或幾種物質,再據此推斷其他物質。推斷過程中要聯系信息及所學知識,應用逆向思維、發散收斂思維、橫向縱向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進行綜合分析、推理。有時要敢于猜想,然后運用相關知識驗證猜想的正確性。
3.解答
根據題目的要求,按照分析和推理的結果,認真而全面地解答。有圖或框架的試題,要把已推斷出的物質及時標注在圖的相應位置上,便于分析和檢查。
4.檢驗
得出結論后要驗證。其方法是將所得答案放回原題中檢驗,若完全符合,則說明答案正確;若出現不符,則說明答案有誤,需要另行思考,推出正確答案。
三、推斷題的解題技巧
1.從物質用途著手
例5右圖表示的是物質A~H相互間的關系(“”表示物質間的轉化關系,“―”表示兩端的物質能發生化學反應)。A、G都是單質,氣體C常用于滅火,F是一種藍色溶液,可用于配制農藥波爾多液。請你回答:
(1)C的化學式為,H可能是。
(2)寫出標號①、②、③、④的化學方程式:①,②,③,④。
解析:本題解題突破口為C和F,根據其用途可以確定C是二氧化碳,F是硫酸銅;然后根據其他信息和所學轉化關系進一步推斷其他物質。可以作為此類題目解題題眼的有:(1)干燥劑:生石灰、氫氧化鈉、濃硫酸等;(2)建筑材料:石灰石、熟石灰等;(3)存在于人體的胃液中的酸:鹽酸;(4)農業上用來改良酸性土壤的堿:熟石灰;(5)配制農藥波爾多液的藍色溶液:硫酸銅;(6)經常用作內燃機、火鍋的燃料:酒精;(7)使用最廣泛的金屬:鐵。
答案:(1)CO2酸(2)2C+O2點燃2CO
2NaOH+CO2=H2O+Na2CO3Na2CO3+Ca(OH)2=CaCO3+2NaOHFe+CuSO4=FeSO4+Cu
2.從物質組成著手
例6下圖是常見物質的轉化關系圖(個別產物可能略去)。其中,A、B常溫下均為液態,且組成元素相同;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Y為氧化物,Z是紫紅色固體。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在反應①中,物質X起作用。
(2)A是(填化學式)。
(3)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為。
(4)反應①~⑥涉及的基本反應類型有種。
解析:本題根據題干中“A、B常溫下均為液態,且組成元素相同;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可以推斷A為過氧化氫、B為水、F為碳酸鈣,然后進一步推斷其他物質。可以作為此類題目解題題眼的有:(1)常溫下是液態且組成元素相同的化合物:H2O、H2O2;(2)常溫下是氣態且組成元素相同的化合物:CO、CO2;(3)常溫下是固態且組成元素相同的化合物:KMnO4、K2MnO4,Fe2O3、Fe3O4、FeO;(4)相對分子質量為100的物質:CaCO3;(5)組成元素質量比為1∶1的化合物:SO2。
答案:(1)催化(2)H2O2(3)Na2CO3+Ca(OH)2=CaCO3+2NaOH(4)3
3.從化學反應特征著手(包括反應條件、反應類型、反應現象、生成物狀態等)
例7以下是一些常見物質間互相轉化的關系圖(有些反應條件已省略):已知高溫下CO能與多種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相應的金屬和CO2。下列關系圖中,A、B、X、Y均為無色氣體,E、F為常見金屬。
(1)根據上圖判斷:B的化學式為,Y的化學式為。
(2)寫出藍色溶液與E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X除了與黑色固體甲、乙反應外,請再舉一例說明X還能發生化合反應,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解析:本題可根據通電這個特殊反應條件,聯系初中階段學過的唯一的反應“電解水”,推斷出無色液體為水。根據藍色溶液與E反應得到淺綠色溶液的實驗現象,聯系初中化學中鐵與硫酸銅的反應,推斷出E為鐵、F為銅。可以作為此類題目解題題眼的有:(1)反應條件為通電的反應:電解水;(2)反應條件為高溫的反應:C的還原性、碳與二氧化碳反應;(3)煉鐵的原理: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反應;(4)煅燒石灰石:碳酸鈣高溫分解;(5)反應涉及催化劑的反應:過氧化氫分解制氧氣、氯酸鉀分解制氧氣;(6)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CO2;(7)能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的氣體:O2;(8)具有可燃性的氣體:H2、CO、CH4;(9)能使石蕊溶液變紅的氣體:CO2、HCl;(10)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的氣體:NH3;(11)能使紅色Fe2O3變黑(或黑色CuO變紅)的物質:C、CO、H2;(12)遇酸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的鹽:碳酸鹽;(13)遇堿能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或能使濕潤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的鹽:銨鹽。
答案:(1)O2CO2(2)Fe+CuSO4=FeSO4+Cu(3)2CO+O2點燃2CO2
4.從特殊的轉化關系著手
例8圖中A~H表示幾種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表示物質間存在相應的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已知圈i中的轉化均是分解反應,圈ii中的轉化均是化合反應。D和F是常見的非金屬單質,組成化合物C和G的元素種類相同。組成化合物E和H的元素種類也相同,A常用來中和土壤的酸性。
(1)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A,B,D。
(2)寫出GC+F的化學方程式:。
(3)寫出FH的化學方程式:。
解析:本題結合題目中的信息和兩個重要“三角”轉化關系:和,可以推斷出G為H2O2,F為O2,D為C,E為CO2,H為CO,進而推斷出其他物質。可以作為此類題目解題題眼的有:
(1)
;(2);
(3)。
答案:(1)Ca(OH)2CaCO3C(2)2H2O2MnO22H2O+O2(3)2C+O2點燃2CO
5.從原料和產品著手
例9某科研小組利用工業廢酸(10%H2SO4)來浸泡含有氧化銅、氧化鋅的廢料,實現廢物的綜合利用。流程如下圖所示:
(1)寫出氧化鋅與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ZnCu的化學方程式為。
(2)物質X可用作氮肥,化學式為,該化肥不能與混合使用。
(3)請推出物質Y的化學式:。
解析:此類題要特別注意投入的原料和出來的產品以及反應條件。推斷X時,根據進入的溶液為ZnSO4、NH4HCO3,產品為X和Zn2(OH)2CO3,結合題目中X可用作氮肥,可推斷出X是(NH4)2SO4。Y則可以依據質量守恒定律推斷出是H2O。解此類題目關鍵是看清流程中的箭頭指向,弄清那些物質是原料,那些物質是產品。流程中往往會有一些循環使用的物質,要特別注意,它往往是解題的題眼。另外,解題中要注意運用質量守恒定律。
答案:(1)ZnO+H2SO4=ZnSO4+H2O
關鍵詞:質量守恒定律;分組實驗;教學設計;化學教學
文章編號:1005-6629(2011)11-0024-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于整個中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五單元化學方程式的第一個課題就是“質量守恒定律”。這一課題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這一課題的學習將使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從“質”開始到“量”的過渡,也為之后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計算作了必要的理論鋪墊,所以這一課題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從教材設計來看,本課題首先提出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存在何種關系,讓學生思考,然后通過作出假設、實驗探究、交流討論、得出結論等科學探究方法,設計并實施一系列探究性實驗方案,指導學生觀察、思索,使學生從自己親身觀察到的事實中,經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一規律。可以說,本課題的關鍵就是做好活動與探究實驗。
從組成內容來看,本課題由質量守恒定律和化學方程式兩大知識點構成。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一些問題:
(1)關于課時的問題
因為有學生探究活動,所以往往―節課不夠用,兩節課又過剩。
(2)關于實驗設計的問題
課本上的白磷燃燒實驗因為有一定的危險性,操作較復雜,所以不適合學生分組實驗。鐵釘和硫酸銅溶液的反應較慢。在學生看來沒有代表性,而且缺少懸念。
另外一個鎂帶燃燒實驗。一方面無法稱量參加反應的氧氣質量,另―方面無法完全收集氧化鎂。于是實驗結果也是有多種可能,作為驗證實驗沒有說服力。
(3)其他同仁的設計
鑒于上面兩條,大多數教師會對本課題實驗進行拓展延伸。目前提到較多的有兩個:鐵的生銹、蠟燭燃燒。
這兩個實驗的優點在于通過質量變大、變小的假象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要將所有的反應物、生成物考慮進去,甚至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如何回收燃燒生成物。
同時,這兩個實驗最大的缺點在于,只能紙上談兵。在生活中學生往往對鐵生銹后的質量變大沒有認識,甚至因為鐵銹疏松掉落反而會有質量變小的錯覺。該反應又比較慢不可能當堂完成,于是變成了“說實驗”。蠟燭燃燒和和鎂帶燃燒實驗效果接近,完全回收燃燒生成物難度很大,設想再好也很難在當堂課上通過實驗驗證。
2教學設計思路
面對新課程、新教材,如何將新的教學理念真正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開展教學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在本課題的教學中,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改進設計:
2.1課時安排
課時不是按照質量守恒定律和化學方程式兩大知識點來劃分。而是,將第―課時主要用于實驗探究活動;第二課時用于分析質量守恒的原因和進行化學方程式的教學。這樣一來,就解決了兩課時一緊一松的課時分布不均的問題。同時也給學生留夠了充足的活動時間,將課堂上的問題思考延伸到課后,并且有利于兩個知識點的過渡銜接。
2.2實驗設計
改進課本實驗,并添加補充實驗,將演示實驗與分組實驗相穿插。
(1)實驗內容
實驗1: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全班分組)見圖1。
實驗2:白磷的燃燒(演示實驗)。
實驗3:四個大組分別開展不同的分組實驗。
第1大組――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反應(開放)見圖2。
第2大組――稀硫酸和鋅粒反應(封閉)見圖3。
第3大組――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開放)見圖4。
第4大組――在空氣中加熱銅粉(開放)見圖5。
實驗4:鎂帶的燃燒(演示實驗)。
(2)實驗及裝置說明
圖l(實驗1):用稀一點的硫酸銅溶液很快就可以觀察到溶液的變色。
圖2(實驗3):氫氧化鈉溶液應配稀一點,量多一點,硫酸銅溶液可配濃一點,量少點。這樣生成的氫氧化銅可以快速沉淀。
圖3(實驗3):氣球應選最小號的,套在試管上剛好合適,并事先確定不漏氣,再裝入鋅粒。稀硫酸可以適當配濃一點,這樣才可以快速“吹”大氣球。
圖4(實驗3):碳酸鈉盛在表面皿中,不要太多。稀鹽酸越稀越好,濃度大,反應過快容易濺出。
圖5(實驗3):銅槽用銅皮折成,其中加人一匙銅粉。加熱時,用坩堝鉗夾住直接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紅透,冷卻后稱量。反應只需1~2分鐘,質量變化明顯,效果很好。
(3)設計意圖
實驗一耗時較長,在等待的過程中穿插演示實驗2。
實驗3:4個大組同時分別進行不同實驗,其中有的質量不變、有的變大、有的變小;實驗現象包括生成氣體、生成沉淀、變色,有的反應吸熱、有的放熱。實驗后通過反饋交流,達到共享的目的。
實驗4:根據現象先預測結果再稱量,可以達到對實驗3活動的延伸、鞏固。
2.3課堂實驗組織教學形式
第一課時,活動1:
3課后反思
面對新課程、新教材,如何將新的教學理念真正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開展教學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本課題的實驗的設計和改進教學效果很好,學生一方面對自己組的實驗印象非常深刻,另―方面又對其他組的實驗非常好奇,聆聽、參觀時格外認真,組間交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回想一下,以前設計實驗,總想讓學生把每個實驗都做做,結果往往是學生做起實驗來走馬觀花,過后連實驗現象都記不住,更別提什么思考、交流了。
還有課堂上,發現學生對其他組的實驗缺ST解,臨時加了討論、共享這一內容。通過討論和交流的確取得很好的效果,―方面各組可以相互了解實驗內容,另一方面相互出謀劃策,大大提高了實驗的成功率。三個班36個組只有一個組因為氣球松開實驗失敗,其余全部成功。實驗分析是因為時間不夠,被迫留到了第二課時。經過一夜“沉淀”,第二天,學生給了我很多的驚喜,就連許多平時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分析起來也是頭頭是道、有理有據。原以為因為學生對反應實質的不了解,這里的分析要消耗很長時間。沒想到,學生已經在課后的討論中達成了共識所以在這一時段我完全插不上嘴,變成了“觀眾”只有聽的份了,不過這就足夠。
這兩節課,實驗都是由學生自己通過討論、交流來分析。雖然他們的分析對錯參半,但只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探究活動才會體現其真正的價值。我想,大約這就是課程改革所追求的吧。
參考文獻:
[1]史其武.課題1質量守恒定律說課稿http://省略/peixun/xkpx/peixun_6_2/ls/anlyj/201010/t20101012_928556.htm.人教網.
一、文字敘述型
例1(2011年無錫市)一包白色粉末,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為探究其組成,進行如下實驗:
(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攪拌后過濾,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濾液。則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2)取實驗(1)濾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鹽酸,沉淀全部溶解,并產生無色氣體。則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3)根據上述實驗可推斷:原白色粉末的組成有種可能。
(4)為進一步探究原白色粉末的組成,取實驗(1)得到的濾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產生白色沉淀,則可推斷原白色粉末中一定還含有。
思路點撥:白色粉末溶解后得到無色溶液,可以排除硫酸銅。第一步得到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的鹽酸,沉淀全部溶解,說明沉淀一定是碳酸鈣,而不是硫酸鋇,即硫酸鈉和氯化鋇不能同時含有。粉末只可能含兩種物質或三種物質,含兩種物質時,可能是CaCO3和BaCl2、CaCO3和Na2SO4、CaCO3和NaOH三種情況;含三種物質時,可能是CaCO3、BaCl2、NaOH或CaCO3、Na2SO4、NaOH兩種情況。取實驗(1)得到的濾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產生白色沉淀,該白色沉淀一定是碳酸鋇,粉末中一定含氯化鋇。如果只含氯化鋇,二氧化碳與氯化鋇則不反應,所以必含氫氧化鈉。產生碳酸鋇沉淀的原因可能有兩個途徑,一個是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碳酸鈉再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另一個是氯化鋇與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溶液中存在氫氧化鋇,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鋇反應也可生成碳酸鋇沉淀。
答案:(1)CuSO4(2)CaCO3(3)5 (4)BaCl2、NaOH
評析:這類題型以酸堿鹽知識居多,一般是以一包白色粉末或一瓶無色溶液的形式給出。解題時,先看清給定物質的成分;然后根據每步中反應的特殊現象,如產生氣泡、產生的白色沉淀是否溶于酸等,排除一些物質;最后再作出綜合判斷。
二、相互轉化型
例2(2011年宜昌市)下圖是幾種常見物質間的反應及轉化關系,物質B是一種紅色固體粉末,該圖體現了化合物F的四種不同化學性質,我能依據此圖完成下列問題。
(1)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C,E,G。
(2)物質B與F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思路點撥:物質B是紅色固體粉末,且與A能在高溫下反應,可知B是氧化鐵,A是還原劑碳、氫氣和一氧化碳三者之一。C、D中D一定是金屬鐵,則C可能是二氧化碳或水。由于F體現了四點化學性質,且都有化學反應發生,可知F一定是酸(常見的三酸),D、B分別屬于金屬、金屬氧化物,則E、G一定是堿和鹽中的一種。若C是二氧化碳,則E一定是碳酸鹽且溶于水,G一定是堿且溶于水,否則E、G無法轉化,所以,E可以是 Na2CO3(或K2CO3),則G可能是NaOH(或KOH);若C是水,則E一定是堿,且不可能是氫氧化鈣和氫氧化鋇,G一定是可溶于水的碳酸鹽,故E只能是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之一,G是碳酸鈉或碳酸鉀之一。
答案:(1)CO2Na2CO3(或K2CO3)NaOH(或KOH)[或H2ONaOH(或KOH)Na2CO3(或K2CO3)](其他合理答案均可)(2)Fe2O3+6HCl=2FeCl3+3H2O(若將HCl換成H2SO4、HNO3等均可得分)
評析:這種試題以框圖形式(通常含字母)出現,一般以物質之間相互轉化關系為命題結構。解題時,先對轉化關系認真分析,找出一個或幾個特征反應,特別是有些反應的條件如高溫、通電、加熱等,是解決這一類問題的突破口。
三、性質關聯型
例3(2011年孝感市)由C、H、O、Fe四種元素組成的初中常見物質間有如圖所示的關系,其中甲、乙、丙是單質,A、B是化合物。圖中“―”表示相連的物質兩兩之間可以發生反應,“”表示由某一物質可制得另一物質(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略去)。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甲,丙,A。
(2)寫出B乙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思路點撥:C、H、O、Fe四種元素組成的單質有C、H2、O2、Fe,丙單質既能與甲單質反應,又能與乙單質反應,說明丙單質一定是氧氣。化合物A能轉化成兩種單質,說明A是水。由于甲(氫氣)無法轉化成單質碳,但可轉化成單質鐵,所以,乙是鐵,化合物B能轉化成鐵,說明B一定是一氧化碳。
答案:(1)H2O2H2O(2)3CO+Fe2O3高溫2Fe+3CO2
評析:這類試題的特點是多個物質之間的性質相互交叉。解題時,需要對給定的物質的類別和性質進行認真分析,然后再找出一個關鍵的反應,最后達到破解的目的。
四、離子反應型
例4(2010年恩施州)在我州經濟大開發的進程中,要堅持開發與環保并重。某化學課外活動小組在調查一化工廠時發現該廠有甲、乙兩個車間,排出的廢水澄清透明,經分析分別含有三種不同的離子,共有K+、Ba2+、Cu2+、OH-、NO-3、CO2-3六種離子。經查部分物質的溶解性見下表:
(1)將甲、乙兩車間的廢水按適當的比例混合,可以變廢為寶,既能使廢水中的Ba2+、Cu2+、OH-、CO2- 3等離子轉化為沉淀除去,又可以用上層清液來澆灌農田。清液中含有的溶質主要是(填寫物質的化學式)。
(2)已知甲車間廢水明顯呈堿性,則乙車間廢水中含有的陰離子是。
(3)根據以上溶解性表判斷,Cu(NO3)2和Ba(OH)2溶液發生復分解反應(填“能”或“不能”)。若能反應寫出化學方程式,若不能反應寫出理由:。
思路點撥:甲、乙兩個車間共有K+、Ba2+、Cu2+、OH-、NO-3、CO2-3六種離子,要將Ba2+、Cu2+、OH-、CO2- 3等四種離子轉化為沉淀除去,則剩余的兩種離子是K+、NO-3。甲車間的廢水顯堿性,說明甲車間含有大量的OH-,OH-與Cu2+不能共存,故Cu2+只能在乙車間,Cu2+與CO2-3不能共存,故CO2-3只能在甲車間。甲車間中已經含有OH-、CO2-3兩種陰離子,故乙車間一定含NO-3。
答案:(1)KNO3(2)NO-3(3)能 Cu(NO3)2+Ba(OH)2=Cu(OH)2+Ba(NO3)2
評析:這類試題通常是以陰陽離子的形式給出,讓其判斷不同的離子是否共存,也可以確定陰陽離子組成的物質。在解題時,首先要識別離子的種類,其次要分析題中提供的信息,最后根據離子間是否生成沉淀、氣體或水等規律作出明確的判斷。
五、連鎖反應型
例5(2010年沈陽市)在做完鹽的性質實驗后,某實驗小組欲對廢液成分進行研究。根據實驗所用藥品,他們初步分析該廢液中可能含有HCl、NaCl、Na2SO4、Na2CO3、KNO3中的幾種。為確定廢液成分,他們設計了如下過程進行實驗。
請仔細分析實驗過程,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③、⑥的操作方法是。
(2)白色固體A的化學式為。
(3)步驟⑤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4)廢液中除了水以外,一定含有的物質是,可能含有的物質是。
(5)溶液D中一定含有溶質。
思路點撥:廢液樣品加入鋅無現象,說明廢液中不含稀鹽酸。加入硝酸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A,說明含有碳酸根或硫酸根之一或二者均有,白色固體A不溶于稀硝酸,說明A是硫酸鋇,廢液中一定含硫酸鈉、不含碳酸鈉。溶液B加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產生白色沉淀,說明B中含氯離子,廢液中一定含氯化鈉。最后,濾液D中的成分是硝酸銀與氯化鈉反應后的生成物硝酸鈉,以及加入的稀硝酸。
答案:(1)過濾(2)BaSO4 (3)NaCl+AgNO3=NaNO3+AgCl (4)Na2SO4、NaClKNO3(5)HNO3、NaNO3
評析:這類題型是以一種物質(或混合物)為起始反應物,通過加入另一種物質后,對生成的物質繼續進行實驗,來判斷原來物質的成分或反應后某一物質的成分以及加入的試劑等。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解題時,首先要順勢而下,從頭看到尾,再抓住薄弱之處,也就是題眼,順水推舟,不攻自破。
六、流程分析型
例6(2011年濟寧市)某校課題研究小組到電鍍廠考察,了解到鐵件鍍銅的主要工藝流程如下:
結合流程中提供的信息回答:
(1)流程Ⅱ的廢水中含有物質。
(2)經測定:流程Ⅳ中廢水的pH為4,廢水中一定沒有。
(3)流程Ⅳ的廢水中除流程Ⅰ、Ⅱ引入的物質外,還含有。請設計簡單的方案來證明你的推斷:。
思路點撥:流程Ⅱ加入過量的酸清洗后,硫酸有剩余,硫酸與鐵銹反應生成硫酸鐵,與鐵反應生成硫酸亞鐵。流程Ⅳ中廢水的pH為4,說明廢水不含堿。由于流程Ⅲ加入的硫酸銅過量,所以流程Ⅳ的廢水中引入了硫酸銅,可用金屬鐵、堿的性質等加以檢驗。
一、等量法
等量法就是根據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和溶質質量分數等概念所包含的各種比例關系,找出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比例關系式,直接列比例式進行計算的方法。等量法抓住元素質量或物質質量不變,建立關系式,化繁為簡,減少計算誤差,是化學計算常用方法之一。
例1:(2012年廣州)將mg氧化銅加入稀硫酸中完全溶解后,再加入鐵粉充分反應,過濾,得到濾渣A和濾液B。再將濾渣A加入足量稀硫酸中,有氣泡冒出,充分反應后,剩余固體物質的質量為3.2g。
(1)濾渣的成分是______,濾液B的成分是______。
(2)原氧化銅的質量m=_______g。
解析:濾渣中加酸有氣體,說明成分為Fe、Cu,Cu已全部置換出來,為3.2g,依據銅元素質量不變,可求出氧化銅為4g,如果寫三個化學方程式,計算求解,將花費大量時間且易算錯。
二、差量法
化學反應在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的同時,會出現固體、液體、氣體質量在化學反應前后有所改變的現象,根據該變化的差值與化學方程式中反應物、生成物的質量成正比,可求出化學反應中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這一方法叫差量法。此法解題的關鍵是分析物質變化的原因及規律,建立差量與所求量之間的對應關系。
例2:(2013年佛山)為了分析生鐵中鐵的含量,某學習小組進行了實驗研究,即取6g生鐵與10%的鹽酸反應,并繪制了加入鹽酸質量與放出氣體質量的關系圖(見右圖)。
(1)鐵完全反應用去鹽酸的質量為______g。
(2)生鐵中鐵的質量分數為多少?(寫出計算過程,結果保留到小數點后一位)
(3)某同學列出了如下計算式:生鐵與鹽酸剛好反應完全時所得溶液質量=(73+6-a)g,小明對該計算式提出了質疑,請指出其中的錯誤_______。
(4)小華另設計了一個實驗方案,即用6g生鐵粉與20%的硫酸銅溶液反應來分析生鐵中鐵的含量。請你畫出加入硫酸銅溶液質量與固體質量變化關系的曲線。
解析:(4)硫酸銅溶液中的硫酸銅質量為80×20%=16g。
最后的結果就是6.8g。
三、特殊值法
在所給題目中缺少實例,無數據,僅有字母或僅有比值,在解答該類題設未知數之前,先假設一個題目中缺少的關鍵量為假設量,即一個已知量,補充解題的條件。然后,此假設量可參與整個化學計算,使計算過程簡單、清晰。但該假設的已知量只幫助解題,不會影響最終結果,這種解題方法叫特殊值法。
例3:(2013年鹽城)在CH4和H2混合氣體中,C元素的質量分數為60%,則混合氣體充分燃燒生成CO2和H2O質量比為________,把CO2和H2按分子比1:1混合,可合成多種有機化合物產品:如__________。
解析:設混合氣體的質量為100g,這樣各個量就有了真實可推的數據。
四、對比法
解題時對題目給定的已知條件或數據,結合有關知識進行全面、仔細地分析、比較,然后確定正確答案。此法解計算型選擇題時可避免對各備選答案一一進行計算。
例4:(2004年鄭州)已知完全中和一定量的某鹽酸,需100g80%的氫氧化鉀溶液,若改用100g80%的氫氧化鈉溶液,則反應后溶液的pH( )
A.大于7 B.小于7
C.等于7 D.無法確定
解析:比較相同質量的NaOH和KOH(Na=23K=39),堿性更強的是NaOH,故選A。
在基礎知識教學過程中,采用對比法教學,效果很好,筆者也作了歸納。如:分子和原子原子與元素化學性質和元素種類的決定因素等。
五、近似平均值法
混合物中確定各組分的有關計算是初中化學計算中難度較大的一種題型。如混合物中各組分均能與某一物質反應且得到的產物中有同一種物質或混合物中各組成成分均含有同一種元素,要確定其成分的有關計算可用近似平均值法求解。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要先找出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平均值(如金屬與酸反應生成H2平均質量、平均質量分數等),此平均值總是介于組分中對應值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
例5:(2010年荊州)小明用6.5g不純的鋅與足量稀鹽酸完全反應,收集到的H2質量為0.205g,已知其中含有另一種金屬雜質,這種金屬雜質不可能是( )
A.鐵 B.鋁 C.銅 D.鎂
解析:用極限法,如果6.5g全部為鋅,與足量的稀鹽酸反應生成了0.2g氫氣,近似平均值法為0.205g,則另一金屬產生的氫氣比鋅多,所以這種金屬雜質不可能是Cu。
六、流程圖法
縱觀近幾年的中考化學試題,求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試題有所增加,此類試題能很好地將化學方程式的計算、質量守恒的計算及其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融合在一起,能很好地考查學生幾個方面的最為基礎的計算能力,綜合程度較高。在教學時,我總是畫出流程圖,幫助學生理解分析,能很好地突破難點。
例6:(2002年遼寧)將氯化鈣和氯化鈉的混合物30g加入227g水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53g20%的碳酸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試求:
(1)原混合物中含氯化鈣多少克?
(2)反應后所得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七、控制變量法
控制變量法是化學探究實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近幾年的中考化學試卷及市質量分析卷、各區縣模擬試卷中經常出現考查控制變量法的題目,初中化學中用到控制變量的地方很多,如:探究鐵生銹的條件、物質燃燒的條件、比較金屬活動性、影響固體物質溶解速度的因素、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快慢等。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讀題,確定變量和控制量是關鍵,最終能正確表述和書寫。
A.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B.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C.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D.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2. 下列說法中,你認為不科學的是( )。
A. 食用含碘食鹽可預防甲狀腺腫大
B. 使用含氟牙膏可預防齲齒
C. 綠色食品是指不含任何化學物質的食品
D. 84消毒液可用于餐具、瓜果等的消毒,且具有使有色衣服脫色的作用
3. 在日常生活中常會用到鋁制器皿,在清洗鋁制器皿表面的污垢時,不能使用燒堿溶液,因為鋁能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作用而被腐蝕,生成偏鋁酸鈉(NaAlO2)和一種可燃性氣體。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
4. 國外有專家開發出了一種高效的水果長期保鮮技術:在3℃且有水汽存在的條件下,通過低壓水銀燈的照射,在光的作用下,使在水果儲存過程中,釋放出乙烯(化學式為C2H4,它能催熟水果),然后乙烯轉變為乙醇。試寫出乙烯變為乙醇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5. 左圖是3支高低不同、燃著的蠟燭,當用一個透明的大玻璃罩扣罩住3支燃著的蠟燭時,最先熄滅的蠟燭是:_____________,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基于同樣的原因,在室內發生火災時會產生不少有害氣體,人應采取______姿勢迅速逃離火災區域。
6. 在左圖的燒杯中盛有85℃的熱水,杯底放有一粒足夠量的白磷,然后將一支有刻度的空大試管垂直插入燒杯中,試管口罩住白磷(已知白磷熔點為44℃,著火點為40℃)。試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過程中發生的主要現象是______;
(2)該實驗說明了燃燒除了要有可燃物,還需要滿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某課外興趣小組設計用鋅粒和下圖裝置來制取干燥純凈的氫氣,并驗證氣體中的雜質。
A C D E
另有下列物品供選用:NaOH溶液、濃硫酸、醋酸溶液(醋酸易揮發)、石蕊溶液。
(1)裝置A中的物質應是_______和______。
(2)實驗制氣時看到B中無水硫酸銅變藍色,這說明產生的氣體中含有雜質______(填化學式)。除此以外,還可能含有的雜質氣體是________(填名稱),為了檢驗該雜質,可將E裝置連接到上述裝置中的____(填序號)之間,氣體從______(填a或b)進入裝置E,E中所放試劑為_______,觀察到的現象為___________。
(3)C裝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4)此實驗收集氫氣的下列方法中,你認為最合理的是( )。
A. 向上排空氣法
B. 用干癟氣球收集法
C. 排水法
8. 石灰廠為了測定一批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取用4g石灰石樣品,把20g稀鹽酸分4次加人樣品中(樣品中除碳酸鈣外,其余的成分既不與鹽酸反應,也不溶于水),充分反應后經過濾、干燥等操作,最后稱量,得實驗數據如下表:
(1)該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_______________;
(2)該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結果精確到0.1%)______________。
(適合初中學生)
9. 將a %的某物質的水溶液加熱蒸發掉m g水(溶質不揮發,且蒸發過程中無溶質析出),所得溶液體積為V L,溶質的質量分數為蒸發前的2倍。設溶質的式量為M,則蒸發后所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
A. mol/L B. mol/L
C. mol/L D. mol/L
10. 朱砂又稱辰砂、丹砂、赤丹、汞沙,主要化學成分為硫化汞,硫化汞化學式是HgS。汞與蛋白質中的巰基有較強的親合力,高濃度時,可抑制多種酶的活性,所以朱砂有解毒防腐作用;外用能抑制或殺滅皮膚細菌和寄生蟲。汞單質及其化合物在工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上有廣泛用途。朱砂煉汞的反應包括以下兩個:
反應Ⅰ HgS + O2 = Hg + SO2
反應Ⅱ 4HgS + 4CaO = 4Hg + 3CaS + CaSO4
試完成下列填空:
(1)HgS與氧氣反應,氧化劑是_________。
(2)請標出反應Ⅱ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___________。
(3)得到的汞中含有銅等雜質,工業上常用5%的硝酸洗滌,寫出除去少量銅雜質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Hg(NO3)2溶液中加入Hg,存在如下平衡:Hg + Hg2+ Hg22+,提高Hg22+濃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 將一塊銅板浸泡在一定濃度的FeCl3溶液中,一段時間后取出,得到一混合溶液,某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為分析該混合溶液的組成,進行了如下實驗。
操作1:取50.0mL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得白色沉淀,過濾、干燥、稱量,沉淀質量為86.1g;
操作2:另取50.0mL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1.40g鐵粉,結果鐵粉全部溶解但未見固體析出;
操作3:再取50.0mL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20.0mL稀硝酸,得到一種無色氣體,其體積按標準狀況時換算為0.448L。
請根據以上實驗中得到的數據分析計算:
(1)原FeCl3溶液物質的量濃度(反應過程中溶液體積的變化忽略不計);
(2)所得混合溶液中c(Cu2+)的取值范圍;
(3)若要進一步求得混合溶液中c(Cu2+)的具體數值,在只單獨使用AgNO3溶液、鐵粉或稀硝酸的前題下,還需要測出哪些數據?必須進行哪些實驗?
1.已知:2CO2+2Na2O2=2Na2CO3+O2。在密閉容器中,將6.6gCO2與一定量的Na2O2固體充分反應后,氣體變為3.8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3.8g氣體全部是O2
B.3.8g氣體通過足量NaOH溶液后,氣體減少2.2g
C.反應后的固體是混合物
D.生成Na2CO3的質量為15.9g
2.在化學反應A+B2=AB2中,A與B2反應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現將8gA和5gB2充分反應,則生成AB2的質量是()
A.10g B. 13g C. 16g D. 18g
3.已確定某可燃性氣體含有甲烷(CH4)和乙炔(C2H2),為進一步確定其組成,現取5.8g混合氣體充分燃燒,測得生成CO2為17.6g,H2O為9g,則混合氣體中CH4和乙炔C2H2的質量比為
A.13:23 B.16:13 C.3:8 D.13:8
4.有一包“鐵”的粉末,可能含有Fe 、Fe2O3 Fe3O4 中的一種或幾種,現稱取23.2g放在試管中,通入足量的一氧化碳并加熱充分反應,將生成的氣體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共得到40g的碳酸鈣固體。關于這包“鐵” 的粉末成分判斷正確的是
A.一定是純凈物 B.一定有Fe 、Fe2O3 Fe3O4三種
C.如果有Fe ,就一定有Fe2O3 D.如果有Fe2O3 ,就一定有Fe3O4
5.—定量某Fe203樣品(含有少量的Fe0、CuO),與100g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該Fe2O3 樣品中氧元素的質量是
A. 0.8 g B. 1.6g C. 3.2 g D. 6.4 g
6.下列實驗過程與圖象描述相符合的一組是
7.建立模型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在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時往往引入模型,如圖是某反應的微觀模型,有關該模型的途述中,正確的是()
A.反應前后分子數目不變
B.反應前后原子種類發生改變
C. 和 化學性質相似
D. 是保持氧氣化學性質的微粒
8.鋅粉、鋁粉、鎂粉的混合物3.8g與一定質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生成氫氣0.2克,將反應后的溶液蒸發水分,則得固體硫酸鋅、硫酸鋁、硫酸鎂的混合物的質量為
A.13.6g B.13.4 g C.12 g D.11g
9.在反應A+B=C+D中,20g A和10g B恰好完全反應,生成5g C,若要制得5g D,則需要B的質量為()
A.5g B. 4g C.2g D.3g
10.鎂帶在耐高溫的密閉容器中(內含空氣)加熱發生反應3Mg+N2 Mg3N2,下列圖中能正確表示容器里所盛物質總質量變化的是()
A. B. C. D.
11.已知某反映的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反應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B.參加反應的分子個數比是5:2
C.該反應中反應物都是化合物 D.該反應前后的分子種類改變
12.把一定質量的a,b,c,d四種物質放入一密閉容器中,在一定條件下反應一段時間后,測得反應后各物質的質量如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物質 a b c d
反應前的質量(g) 6.4 3.2 4.0 2.8
反應后質量(g) 5.2 X 7.2 2.8
A.a和c是反應物 B. d一定是催化劑
C.X=2.0g D. 該反應是化合反應
13.已知5gA與2gB恰好完全反應生成3gC和若干克D。若制取8gD,則需__________gA。
14.用鋅、氧化銅、稀硫酸作原料制取銅,有下列兩種途徑:
(1)Zn H2 Cu; (2)CuO CuSO4 Cu
若用這兩種方法制得相同質量的銅時,下列敘述符合實驗結果的是 ( )
A.消耗相同質量的氧化銅 B.消耗相同質量的鋅
C.消耗相同質量的硫酸 D.生成的硫酸鋅質量相同二、填空題
15.已知5gA與2gB恰好完全反應生成3gC和若干克D。若制取8gD,則需__________gA。
16.(7分)使用密度小、強度大的鎂合金能減輕汽車自重,從而減少汽油消耗和廢氣排放。
(1)鎂元素在自然界中是以 (填“單質”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2)工業制鎂的一種原理是2MgO+Si+2CaO ====== 2Mg+Ca2SiO4,抽走容器中的空氣對反應有促進作用,且能防止空氣中的物質與Mg反應使產品混有 (填化學式)。
(3)制鎂的原料MgO可從海水中獲得。小華利用鎂與鹽酸反應后的廢液,模擬從海水中獲取MgO的過程,實驗如下:
步驟1:向上述廢液中,邊攪拌邊分批加入CaO,至MgCl2完全沉淀為止,過濾得Mg(OH)2固體。共消耗8.4g CaO。
步驟2:將Mg(OH)2固體加熱分解為MgO和水,所得MgO的質量為4.0g 。
①步驟2中Mg(OH)2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②通過所得MgO的質量計算上述廢液中含MgCl2的質量m= g。
③分析實驗數據,可知步驟Ⅰ中反生的化學反應有:
CaO+H2O==Ca(OH)2;Ca(OH)2+MgCl2==CaCl2+Mg(OH)2; 。
17.實驗室有一瓶質量分數為19.6%的稀硫酸,請回答:
(1)配置200g這種溶液需 g溶質質量分數為98%的硫酸。
(2)現取10g配置好的稀硫酸,向其中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后,需要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是多少?
三、簡答題
18.(7分)實驗室常用下列裝置研究氣體的制取和性質,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實驗室用A裝置制取氧氣的一個化學方程式 。
(2)若收集一瓶氧氣,進行F的實驗使用,選擇氣體收集裝置中的___________(填裝置
序號),理由是 。
(3)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實驗室制取O2、H2和CO2的發生裝置都可以選B,試寫出滿足選擇B裝置的一般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學稱取了10g含雜質20%的石灰石與足量的稀鹽酸反應,理論上可以制得二氧化碳的質量為
g(精確到0.1g)。
19.(2013廣西南寧)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都離不開金屬材料
(1)鐵生銹的條件是:鐵與空氣和 直接接觸。
(2)根據鐵生銹的條件,自行車支架采取的防銹措施是 。
(3)某同學為了驗證鎂、鐵、銅的活動性順序,他選擇了打磨過的鐵絲,你認為他還需要選的另外兩種溶液是 溶液和 溶液.請根據選定的試劑寫出上述實驗中發生反應的一個化學方程式 。
20.(13分)某化學課外活動小組在實驗室配制石灰水時,因發現燒杯底部有固體未溶解,對熟石灰樣品的主要成分進行了探究。請你參與討論并完成實驗報告。
【提出問題】針對該熟石灰樣品的成分,同學們展開了討論,小明認為溶解后剩余固體為變質后的難溶性物質,變質的化學方程式為 。小華同學不同意他的判斷,你認為小華同學的理由是 。
【進行猜想】猜想一:熟石灰樣品成分是Ca(OH)2;
猜想二:熟石灰樣品成分是CaCO3;
猜想三:你認為熟石灰樣品成分還可能是 。
【實驗與結論】請你通過實驗驗證你的猜想: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取小燒杯中的物質進行 (填操作名稱),得到固體和液體。 猜想三正確
②向①所得液體中加入適量 溶液; 溶液變紅
③向①所得固體中加入適量稀鹽酸。
【拓展與應用】
(1)小組同學反思了熟石灰變質的原因,在初中化學我們所學過的物質中還有 (舉一例)等也具有這樣的性質,認識到這兩種物質都應 保存。
(2)小明想測定樣品中Ca(OH)2的質量分數,稱取上述0.5g樣品,加足量水使之充分溶解,攪拌過濾后,在實驗室用pH試紙和配制好的10%鹽酸溶液進行實驗,實驗數據記錄見下表。
加入鹽酸溶液的質量/g 0 2.5 3.65 6
樣品的pH 12 11 7 2
①當pH=2時,溶液中所含的溶質是 (寫化學式)。
②求樣品中Ca(OH)2的質量分數。
四、推斷題
21.(6分)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其它成分不溶于水也不與酸反應)。化學興趣小組為了測 定雞蛋殼中碳酸鈣的含量,做如下實驗:
反應①結束后,所加鹽酸剛好反應了一半,反應②恰好完全反應。請回答下列問題:
(1)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已知條件列出求解碳酸鈣質量(X)的比例式______________;
(3)該雞蛋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
(4)所加氫氧化鈣的質量為_______;
(5)溶液b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
(6)用36.5%的濃鹽酸配制80g上述稀鹽酸需加水的質量為_______。
22.(3分)“熱分解法”是金屬冶煉的方法之一,金屬銀可以用這種方法冶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Ag2O 4Ag + O2。用此方法冶煉108噸金屬銀,需要氧化銀多少噸。
23.下圖是某鈣片的說明書,請閱讀解答下列問題。
X X 鈣 片
主要成分:葡萄糖酸鈣C6H11O72Ca
藥品規格:2.5g每片含C6H11O72Ca 0.2g
用 量:每日2次,每次一片
①葡萄糖酸鈣中含有_________種元素。
②葡萄糖酸鈣中碳與鈣的質量比是_______;
③按說明書服用此鈣片,每天補充鈣的為: 。(只寫算式,不算結果)。
友情告知:C6H11O72Ca 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430
(2)現有廢硫酸 4.9t。廢硫酸中 H2SO4 的質量分數為20%與足量的廢鐵屑反應,可生產FeSO4的質量是多少?參考答案
1.B
【解析】
試題分析:設反應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反應的過氧化鈉質量為y,生成碳酸鈉的質量為z,生成氧氣的質量為m,則:
2CO2+2Na2O2=2Na2CO3+O2
88 156 212 32 88-32=56
x y z m 6.6g-3.8g=2.8g
88/ x=156/ y=212/ z=32/ m=56/2.8g
解得:x=4.4g,y=7.8g,z=10.6g,m=1.6g
由計算結果可知,3.8g氣體有二氧化碳2.2g,氧氣1.6g,A錯;將該氣體通過足量NaOH溶液后,二氧化碳被吸收,氣體減少2.2g,B正確;反應中二氧化碳過量,即反應后的固體只有碳酸鈉,C錯誤;反應生成碳酸鈉的質量為10.6g,D錯。故選B
考點:差量法計算
2. A
【解析】
試題分析:化學反應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即參加反應的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物質的質量之和 , 由A與B2反應的質量關系可知,A與B2反應的質量比是1:1,將8gA和5gB2充分反應時,A過量,參加反應的A和B2都是5g,因此生成AB2的質量是10g.故選:A
考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3.B
【解析】
試題分析:A、CO2和HCl,通過澄清石灰水,兩者都會發生反應,錯誤,B、除去CuO中的炭粉,滴加稀鹽酸,碳粉不會反應,氧化銅會與鹽酸反應,把氧化銅除去了,錯誤,C、除去NaCl溶液中CaCl2,滴加適量碳酸鈉,發生反應:CaCl2+Na2CO3==CaCO3+2NaCl,再過濾,即可得到純凈的NaCl溶液,正確,D、除去NaOH溶液中Na2CO3,滴加適量氯化鈣溶液,發生反應:CaCl2+Na2CO3==CaCO3+2NaCl,雖然能除去Na2CO3,但是引入了新的雜質NaCl,錯誤,故選B
考點:物質的除雜
4.C
【解析】
試題分析:假設這一包白色粉末是一種物質(鐵的氧化物),設鐵元素在氧化物中的化合價是X,則鐵的氧化物是Fe2OX,根據兩個方程式可以找到如下關系:
Fe2OX~XCO2~XCaCO3
(112+16X) 100X
23.2g 40g
112+16X/100x=23.2g/40g
得:X=+8/3
單質中鐵的化合價為零,四氧化三鐵中鐵元素的化合價是:+8/3價,氧化鐵中鐵元素的化合價是:+3價.又0銅;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故答案為:氯化鎂、硫酸銅;Fe+CuSO4=FeSO4+Cu
考點:考査金屬銹蝕的條件及其防護;金屬的化學性質;化學方程式書寫、文字表達式
20. 【提出問題】CO2+ Ca(OH)2=CaCO3+H2O;固體還可能是微溶的氫氧化鈣飽和后析出的晶體;
【進行猜想】Ca(OH)2和CaCO3(缺少或有錯誤不得分)【實驗與結論】過濾 酚酞 有氣泡產生;
【拓展與應用】(1)NaOH 密封(2)①CaCl2、HCl(缺少或有錯誤不得分);② 74%
【解析】
試題分析:【提出問題】小明認為溶解后剩余固體為變質后的難溶性物質,變質的化學方程式為CO2+ Ca(OH)2=CaCO3+H2O;小華同學不同意他的判斷,小華同學的理由是固體還可能是微溶的氫氧化鈣飽和后析出的晶體;【進行猜想】根據氫氧化鈣的性質及反應的程度可知,猜想三:熟石灰樣品成分還可能是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實驗與結論】通過實驗驗證猜想三:依據氫氧化鈣和碳酸鈣的性質可操作如下; ①取小燒杯中的物質進行過濾,得到固體和液體,②向①所得液體中加入適量酚酞試液,溶液變紅 色,說明氫氧化鈣存在,③向①所得固體中加入適量稀鹽酸。有氣泡產生,說明混有碳酸鈣,證明了猜想三正確;【拓展與應用】(1)小組同學反思了熟石灰變質的原因,在初中化學我們所學過的物質中還有氫氧化鈉,因為二者都能與空氣中的成分反應,故這兩種物質都應密封保存;(2)測定樣品中Ca(OH)2的質量分數,稱取上述0.5g樣品,加足量水使之充分溶解,攪拌過濾后,在實驗室用pH試紙和配制好的10%鹽酸溶液進行實驗①當pH=2時,說明鹽酸過量,故溶液中所含的溶質是反應生成的氯化鈣和剩余的鹽酸;②樣品中Ca(OH)2的質量分數 設:樣品中Ca(OH)2的質量為x
Ca(OH)2 + 2HCl = CaCl2+2H2O (1分)
74 73
x 3.65g×10%
74:x=73:0.365g 解得,x=0.37g
樣品中Ca(OH)2的質量分數為: ×100%=74% (1分)
答:樣品中Ca(OH)2的質量分數為74%。 (設答正確1分)
考點:實驗探究、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21.(1)CaCO3+2HCl====CaCl2+H2O+CO2(1分);(2) (或 或 或 );(3)80%(1分);(4)7.4g(1分);(5)11.1%(1分);(6)40g(1分)
【解析】
試題分析:(1)雞蛋殼含有碳酸鈣,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2)由質量守恒定律可得:反應①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2.5g+80g-88.1g=4.4g,再結合化學方程式即可列出求解碳酸鈣質量(X)的比例式: ;(3)由(2)計算可得碳酸鈣的X質量為10g,故該雞蛋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 ×100%=80%;(4)由(2)化學方程式計算可得反應的氯化氫質量為7.3g,因為反應①結束后,所加鹽酸剛好反應了一半,則濾液a中氯化氫的質量也為7.3g,設所加氫氧化鈣的質量為Y,結合化學方程式2HCl+Ca(OH)2==CaCl2+2H2O利用氯化氫的質量即可計算出氫氧化鈣的質量: ,y=7.4g;(5)溶液b中溶質為氯化鈣,反應①和反應②均生成氯化鈣;利用(2)中化學方程式可以計算出反應①生成的氯化鈣質量為11.1g;利用(4)中的化學方程式及氯化氫的質量可以計算出氯化鈣的質量z: ,z=11.1g;由質量守恒定律可得:所得溶液質量為80g+10g-4.4g+107g+7.4g=200g,所得溶液的質量分數為 ×100%=11.1%;(6)反應①鹽酸剛好反應了一半,即80g鹽酸中含有氯化氫質量為7.3g×2=14.6g,設需加水的質量為m,利用溶液稀釋前后溶質質量不變可得:(80g-m)×36.5%=14.6g,計算得出m=40g。
考點: 化學方程式計算;質量守恒定律;稀釋溶液
22.設需氧化銀的質量為x
2Ag2O 4Ag + O2
464 432
X 108t
X =116t
答:略
【解析】
試題分析:已知生成物中銀的質量,結合化學方程式即可求得氧化銀的質量.
考點: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23. (1)(1)①四(1分) ②72∶40 或 9∶5( 1分)(結果化簡也可) ③2×0.2g×(40/430×100%)1 分合理即可得分(2)1.52t
【解析】
試題分析:(1)①根據葡萄糖酸鈣的化學式可知其含有 四種元素;
②葡萄糖酸鈣中碳與鈣的質量比是:6×12:40=72∶40 或 9∶5( 1分)(結果化簡也可)
③按說明書服用此鈣片,每天補充鈣的為:2×0.2g×(40/430×100%)1 分合理即可得分
(2)解: 設生產 FeSO4 的質量為 x則
Fe +H2SO4 FeSO4+ H2 …………………………1 分
98 152
4.9t×20% x
98∶152= 4.9t×20%∶x …………………………1 分
x =1.52t …………………………1 分
關鍵詞:初中化學;習題課;教學質量;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
1. 課前策略的分析
1.1 教學目標的明確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確定準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首要工作,而初中化學習題課的課堂教學內容要安排合理,教師應該對習題的內容和功能進行挖掘與歸類,在準確把握學情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強化與提高,重視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熱情,使教學真正落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上。
例如《金屬與金屬礦物的復習》這一節習題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①了解金屬的物理性質;②知道常見金屬的主要化學性質;③了解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④設計實驗探究鐵制品誘蝕的條件,討論防止誘蝕的方法;⑤知道生鐵和鋼等重要的合金;⑥了解從鐵礦石中將鐵還原出來的方法,用實驗方法將氧化鐵中的鐵還原出來;⑦知道廢棄金屬對環境的影響和回收金屬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①能用文字、圖表等不同形式總結知識;②學習能主動交流討論,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發展善于獨立自主、勤于觀察、求實創新和積極實踐的科學精神;②溫故知新,使學生在也理上得到愉悅的體驗。
1.2習題內容的精選
“題海戰術”會使學生感到厭煩,而且大都是在做無用功,因此初中化學教師一定要精選習題,從學生的認知水平或已有的知識基礎入手,以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為依據,緊扣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和熱點,選擇具有針對性、典型性、啟發性、綜合性的習題,有計劃地進行單項訓練和綜合訓練。
2. 課中策略的分析
2.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設一個學生樂于參與的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主動投入到探究過程中,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探索能力。
例如:用實驗驗證鐵、銅、銀三種金屬活動性強弱。這類題目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來巧計驗,是初中化學層次較高的要求,也是試卷中得分率偏低的題目。在這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先設計出多個實驗方案,再自己動手實驗,討論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綜合學生的四種答案:
(1)先把鐵片、銅片、銀片放入稀鹽酸中,再將銅片放入硝酸銀溶液中;
(2)先把鐵片放入硫酸銅溶液中,再把銅片放入硝酸銀溶液中;
(3)把鐵片、銀片分別放入硫酸銅溶液中
(4)把銅片分別放入硫酸亞鐵和硝酸銀溶液中。
這四種答案現象都比較明顯,教師可以對結論作出評價,看哪種方法在操作上更為簡單。習題課通過創造這樣的情境,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2.2 加強解題的學法指導
在習題課教學中,初中化學教師不能只告訴學生正確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重點分析解題過程,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對題目類型、解題步驟進行歸納小結,同時總結解題常用方法、解題的一般規律,使學生學會根據問題情境選擇、運用具體的解題技巧,快速而有效地解決問題。筆者認為,初中化學教師較強解題的學法指導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
(1)例題示范,歸類講評。例題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復習鞏固知識,掌握解題思路和明確解題規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制訂教學內容時,教師應精選典型的、有針對性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習題作例題,設計好如何向學生作解題示范或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講解題方法和技巧,要從審題、分析題意、尋找解題突破口,指導學生認真分析題意,弄清條件和要求,提取有效知識,找出例題所h及的知識點,從而抓住解題關鍵,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通過對典型例題的剖析,總結出相對固定的解題規律,使學生聽懂一道例題,會解一類題型。
(2)一題多變,深化思維。教師在講題時不能把思路局限于一個題目之內,在習題課講評中不能就題論題,應該借題發揮,善于將原題進行變形,進行“一題多變”的訓練,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他們在遇到新題型時應付自如。
2.3 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解題習慣
第一,幫助學生學會審題。不少學生容易受思維定勢的干擾,面對題目時不加思索,認為與以前的題目相同,不認真看題而導致答題錯誤(例如習題要求回答天然氣主要成分的名稱--甲烷,不少學生卻寫化學式CH4)。為此教師在上習題課時必須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地審題訓練,例如要求學生在解答問題時,標記試題中關鍵詞,一個題目中的關鍵詞最好不要超過3個,以此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第二,幫助學生學會規范答題。部分學生化學基礎不錯,但考試時總是拿不到高分,究其原因就是解題不規范,例如高猛酸鐘制氧氣的發生裝置,應該是試管口略向下傾斜,但經常有同學寫成試管口向下或試管向下傾斜。針對此種現象,教師在日常的習題課教學中要時時刻刻注重示范如何規范答題,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及時加以糾正,例如專有名詞的書寫,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語言表達要完整,計算題解題步驟要完整等等。
3. 課后策略的分析
教師在完成一節化學習題課的教學任務后,要引導學生作出小結,適時地對本節習題課中的練習和講評中的重點進行概括總結,指導他們總結習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并使之系統化;對題目類型、解題步驟、解題思路和方法進行歸納小結,總結一般規律、應注意的事項、容易出現的問題等,讓學生明確或記憶。
4. 結語
本文從初中化學習題課教學的現狀分析入手,圍繞明確教學目標、精選習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加強課堂小結等幾個方面,探究出一系列提高初中化學習題課教學質量的有效性策略,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劉元燦.如何進行初中化學習題課的有效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