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職業規劃論文

職業規劃論文

時間:2022-11-02 12:50: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職業規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職業規劃論文

第1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方法

 

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蔓延,就業形勢進一步嚴峻,大學生求職就業難問題更加凸顯。提高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成為高校和大學生迫在眉睫的任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實踐中有很多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和參考。

一、高校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模式與做法

(一)加強學生表達能力培養[1]

許多大學生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就業能力,但因為自身缺乏良好的表達能力,無法向用人單位更好地“推銷自己”,不能在面試環節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從而造成求職就業困難的局面。高校在課程的系統設計方面,將表達能力的培養分為大學生表達能力的基礎培養階段、全面提升階段以及強化沖刺階段,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大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強化非專業素質培養[2]

提高學生非專業素質,符合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有助于大學生順利就業。非專業素質是一個與專業素質相對的概念,與專業素質相比,這些方面的素質往往更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的特征。非專業素質一般是指除專業性的知識、能力之外的其他文化知識、通用能力、必備人格等。與學生就業密切相關的幾種非專業素質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質、社會適應能力、心理素質和創新能力等。

高校非專業素質教育實施方案常見的有:

1. 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高校在立足專業素質培養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把提高大學生的非專業素質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從組織機構、資金支持上保障非專業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把大學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輔導、素質拓展訓練以及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有機結合,構建完整、科學的非專業素質教育平臺。

2. 不斷創新大學生就業指導

轉變就業指導觀念,從教授學生求職擇業技巧的“成品包裝”向指導學生科學合理規劃人生,有目的選擇職業發展道路的“產品設計”轉變,構建科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首先,要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來抓。其次,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制度職業規劃論文,形成從大一到大四的貫穿整個大學教育的完整體系。在一般性的就業指導課程之外,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有目的地開展各類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培養學生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錘煉學生勇敢、堅毅的優秀品質。

3. 廣泛開展各種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高校應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科技創新活動,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生科研氛圍。在學校教學中應該增加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高校應結合專業素質教育開展各類校內科技創新比賽或者知識普及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假期等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從感性上把握社會的整體就業形勢。高校應積極建立更多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將社會實踐活動與教學實習實訓結合起來,建立穩定的社會實踐與實習實訓雙重身份的育人基地。

(三)優化人才培養模式[3]

1. 創新辦學模式,推進工學結合、訂單培養和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

高校要走開放式的專業建設路子,倡導和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密切與行業企業的聯系,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續發展機制,在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制訂、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與行業、企業建立長期穩定合作制度,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選擇一批辦學水平高、辦學特色鮮明和應用性強的專業,充分發揮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積極與有關部門、行業、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合作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緊缺人才。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高校要以培養學生的全面職業素質、技術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主線,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通過學校和合作企業雙向介入,使學生將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技能訓練與在企業實際工作經歷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為生產、服務培養實用人才。

2. 強調通識教育和學科交叉,培養復合型人才

要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應用型人才,高校可以借鑒美國大學的教育模式,強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在第一、二學年接受通識教育,主修和輔修專業教育之外服務于學生的智能、情感和社會化等方面發展的教育,逐漸具備學科內交叉、跨學科交叉的基礎知識結構;從第三學年開始,強調文理學科交叉滲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志向和社會需求更科學、更合理地選擇方向進行深入的學習并取得相應的學位。當今世界的許多重大問題都需要從多學科的角度,運用多種知識才能解決,通識教育有利于培養知識面寬的復合型人才,確保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適應不同工作的就業能力。

3. 強化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各項建設.促進就業指導工作專業化、正規化

首先應建立和強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的各項職能,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充分發揮信息采集、就業政策與職業咨詢、擇業技術、技巧指導等功能作用,以更好地指導學生就業或創業;其次應加強高校就業指導部門與基層的院系及相關專業人員的聯系與溝通.在高校內部組成上下貫通的指導網絡:最后應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軟硬件建設,當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就業指導專兼職人員隊伍。

(四)鼓勵自主創業[4]

2009年2月3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做好當前經濟形勢下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實把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方位促進就業增長cssci期刊目錄。如何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完善落實各項扶持政策,鼓勵自主創業、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認真思考:出臺優惠政策職業規劃論文,為創業者提供政策支持;轉變就業觀念,投身基層農村;為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良好的環境等。

二、學生層面的模式與經驗

(一)進行科研性學習[5]

科研性學習是指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對一些現實問題的調查與研究,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學習方法。它能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深化理論學習、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為此,應從指導教師、資金投入、過程控制和質量測評等方面創造條件,以推動大學生科研性學習。

(二)提高綜合素養

創業是一個復雜而又艱巨的過程,它對創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每一位大學生應練好“內功”,即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綜合素質,增強創業意識,只有具備充分的競爭力,才能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中立于不敗之地。首先,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鍛煉。其次,塑造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再次,培養全面的綜合素質。在創業中需要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管理經驗、法律常識、創業知識和專業知識。所以,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加強對大學生獨立創業素質、自立自強的創新意識、銳意進取的心態、奮發向上的精神、獨立思考的思想、獨立展示自我、主宰自己的前途的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行培養。

(三)自我效能培養[6]

自我效能是由美國社會學習理論創始人、心理學家班杜拉在他的社會認知理論研究中提出的概念。強調認知與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和自我判斷,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個體在實際活動中主體能力的發揮,是構成自我的一個現象學特征。

1.開設專門的訓練課程,將培養納入教育體系

將自我效能的培養作為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納入到正式的課程體系中,將它的理論和應用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介紹給學生,使他們對自我效能功能作用、影響因素有明晰的認識,了解到高與低的自我效能個體在完成某項任務時個體在活動的動機、持久性上的差異和對活動結果的帶來的影響,使他們能夠產生努力提高自我效能的強烈內在動機,能夠自覺、主動地從意識層面上加強對自我效能的培養。

專門課程的開設可為自我效能的培養提供一個可操作的教育環境,在專門設置的課堂環境中教師可就如何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信念做出示范,對如何運用自我調控能力對行為施加影響進行客觀分析與詳細講解,讓學生對提高自我效能信念有更為直觀的感性認識。在相互交流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通過集中對話、反思和討論使各自觀點得以闡明,充實加深了對自我效能的深度理解,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在今后自覺和主動地發展自我效能。

2. 與教學活動相結合,潛移默化地影響

(1)積極引導學生設置合適的學習目標

過高的目標會使個體在付出大量努力后達不到預期效果而遭受挫折,過低的目標又會使個體在活動中既得不到能力的提高也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兩者都對自我效能的發展沒有助益;確立的目標要具體直觀,使教與學的活動的開展有更多的可控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參照比較的標準;近期目標要與遠期目標相結合,利于在實現長遠目標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動力和堅持性。

(2)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合作和支持

教師與學生之間結成學習的伙伴,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共同努力以達到教學目標;學生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為他們提供積極關注的學習氛圍。大學生正處于青年階段,在心理上逐漸走向獨立,但他們的自我認識又較成年人不完善,作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重要他人”的教師,積極反饋和適時鼓勵都能增加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有利于個體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形成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信念。

3. 建立積極和多維度的學生評價體系

評價的標準不宜采取單一形式。應當認識到學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對他們的評價也應該是各方面能力的綜合。使大學生不再將大學階段活動的重心僅僅限于對成績和分數的過分追求上職業規劃論文,讓他們能夠發展各個方面的才能。

在活動(不局限于學習活動)結束后對之進行客觀評價,當獲得成功和進步時進行積極歸因,相信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努力勤奮是使活動進行順利的重要因素;當遭受失敗和挫折時也要勇敢面對而不是逃避,不能因為某次的失敗而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而是客觀地進行分析失敗的原因,為以后的相關活動提供有效經驗,同時調整自己、自覺加強和提高各個方面素質以迎接新的挑戰,最終形成一般層次上的自我效能。

4. 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參加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這既是將理論知識有效應用于實踐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素質,如自我效能信念易于在類似的實踐任務中產生遷移并得到鞏固加強。在活動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但有利于相關活動的進行、問題的解決,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模仿的方式學習其他人的優點,同時在團隊合作中發揮了各自特長。R.Schwarzer(1997)在研究中發現不依賴領域為轉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使個體在應對不同環境的挑戰或面對新事物時有總體的信心,它是從具體任務和目標活動中積累的具體任務自我效能,通過泛化延伸逐步建立了對類似活動、不同領域或活動的效能信念。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在獲得實踐知識和實踐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更能形成一般的自我效能。

三、結語

要切實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高校必須加強學生表達能力培養、重視對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同時要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對于學生而言,則需要從進行科研性學習、提高綜合素養、自我效能培養等方面著手,努力提高就業能力。總之,提高學生就業能力不是高校或者學生單方面的工作,必須構建高校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工作模式。

[參考文獻]

[1]鄢瀾,劉丸源,馮小明.加強表達能力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2.

[2]溫旭明,晁懷翔,劉寶.強化非專業素質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J]. 黨史博采,2008,7.

[3]翟玉肖,王素萍,周雪霞,韓慧瑛.優化人才培養模式[J]. 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文教資料,2009,23.

[4]吳友石,王振巖,李幸平.鼓勵自主創業,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J].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5]黃敬寶.科研性學習——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方法[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6]蔡明俐,張曉明.自我效能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新途徑[J]. 煤炭高等教育,2006,2.

第2篇

關鍵詞: 大一新生 職業生涯規劃 必要性 實施策略

2012年遼寧省教育廳印發《高職高專院校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建設標準》,要求高職高專院校把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在大一新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引導學生盡早科學規劃職業生涯帶著職業目標渡過大學生活。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Э緯燙逑抵兇鈧匾的部分。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是從戰略上設計每一學生成長進步的重要教育方式[1]。

1.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及意義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根據人的特性和職業需求,確定一個人的職業目標,并選擇為實現這一職業目標,安排好自己的時間、順序和努力的方向,同時為實現目標提高自己的能力,參加各種教育和培訓計劃的行動[2]。

對高職院校來說,在大一新生階段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不僅對學生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有重要意義,還對學校的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首先,職業規劃能幫助學生確立職業發展目標。有了職業生涯規劃,便正確設定職業發展目標,發揮自己的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其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能夠根據市場的一些變化,加強學校在以后專業設置等方面進行一些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這樣對于學校后期就業等具有明顯的鋪墊作用。再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與職業傾向測試為大一新生職業的發展提供科學的依據,通過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實效性研究可顯示出學生在各項能力上的相對強弱,從而找出一系列適合的職業排序,使能力與職業高度匹配[3]。

2.大一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必要性

2.1在大一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加強高職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需要。

隨著我國大眾化教育的普及,高職院校的擴招、低門檻錄取導致高校畢業生人數開始大幅增長,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問題已經成為每一所職業院校的主要問題,很多畢業生要么找不到工作,眼高手低,要么找不到比較好的工作,頻繁跳槽,對企業來說找不到合適的員工,形成用工荒的景象。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大一的設置和指導是非常有必要的,大一新生從入學開始就樹立就業壓力感及積極準備就業的意識,改變和糾正高職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的盲目和不切實際,科學規劃大學三年的學習生活,從而順利就業。

2.2在大一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幫助高職大學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的需要。

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考入大學,沒有高中的學習壓力,沒有老師的嚴格約束,很多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都很放松,沒有壓力,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顧不上思考職業生涯規劃的事情;實際上職業生涯是一個人一生中時間最長、投入精力最多的發展歷程,是一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手段,而大學是其中一個重要階段,高職學生處于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在這個階段,高職學生需要對未來職業生涯做出關鍵性的決策。職業生涯課程的設計環節有興趣探索、性格探索、價值觀探索等探索環節,可以從宏觀上指導大學生少走彎路,在調整職業目標的同時使規劃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為自己進行長期的規劃,并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不斷修正和執行。

2.3在大一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高職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的需要。

高職學生因為個人閱歷、知識水平的限制,有時候對自己認識不清,無法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能力,盲目地聽信長輩、朋友和已經畢業師兄師姐們的建議,在職業選擇的時候很容易做出并不適合自己的抉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引導學生通過專業的職業測評系統,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興趣、性格、愛好、能力等,對自己進行合理地定位,從而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充分認識到自己適合什么樣的崗位,從而找到發揮自己才能的最佳位置,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2.4在大一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高職學生正確認識職業,更新職業觀念的需要。

目前現存超過20000種職業,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沒有哪種工作能夠完全滿足所有需要[1]。社會的產業、行業、職業結構調整的速度不斷加快。大學畢業生在擇業、就業上一般不再“從一而終”,職業崗位的變動不可避免地要適應這種變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從社會、行業與用人單位等方面分析職業環境,了解期望職業的具體行業、具體單位和具體職業。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對應IT行業,但還有一種可能,所學計算機專業可能是在旅游行業或酒店行業,這樣的行業需要計算機人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認同自己的行業和專業。

3.在大一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策略

3.1提升課程地位。

教育部在2007年的關于《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有關教學要求》中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時規定是不少于38學時,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所處階段,合理安排學時且嚴格執行。設置專門管理機構,選擇合適學生的教材,根據當前社會形勢不斷變化大綱和講義,對教學質量和秩序定期進行檢查,用合理的方式進行考核,保證教學質量。

3.2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要做好整體的教學規劃,進行分層次教學,在大學一到三年級的不同階段,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安排,對學生的生涯意識、發展規劃、就業力提高、求職過程指導、創業指導和職業適應與發展進行教學。

3.3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內容不是簡單的理論知識的傳授,在教學內容的設計方面應該以職業生涯發展為主線,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體,以職業素質的提高為主題,力求貼近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突出系統性、實用性和有效性,簡而言之,就是要突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角色定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解決課程內容、形式較單調,缺乏吸引力的問題。在教學模式上可以借助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的滲透職業生涯輔導,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工作坊、知識競賽、職業生涯模擬、案例分析、專業測評等活動,豐富教學內容。

3.4構建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考核內容包括考勤(20%)、課堂表現(40%)和職業生涯規劃論文(40%)成績三個方面。課堂表現的評價分為個人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三種方式,發揮學生的主觀性,擺脫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定分數的考核方式[6]。

3.5完善課程實施保障。

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主要采用體驗式教學,因此班級人數不宜過多,班級人數應該控制在40人左右;上課教室的桌椅不要固定,最好是活動教室;高校可實施職業教師先行者計劃,主動給教師提供培訓的機會,主動讓教師深入不同類型的職業環境中,體會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與經驗。

4.結語

職業生涯規劃越來越受到學生、學校及社會的重視,其指導就業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針對大一新生特殊的心理狀態及課程安排時間的特殊性,高職院校在大一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有很大必要性;同時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欠缺,因此要提升課程地位、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構建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完善課程實施保障切實做好新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和指導,為新生提供平臺、指明方向,讓學生為自己大學三年的生活和未來職業發展邁出正確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唐國華,李海瓊,劉萬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3.8.

[2]張齊.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實效性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3]丁巍,歐陽曙.大一新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淺析[J].現代交際,2010,04:214-2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石市| 乐陵市| 新兴县| 喀什市| 武功县| 台州市| 沙河市| 庄浪县| 郯城县| 丘北县| 上杭县| 洪泽县| 宁晋县| 余江县| 道孚县| 恩平市| 固原市| 伽师县| 商南县| 拜泉县| 昌乐县| 吴川市| 上思县| 淳化县| 随州市| 神农架林区| 遵义县| 潞西市| 保定市| 炉霍县| 临澧县| 华阴市| 富平县| 宁明县| 黄骅市| 新蔡县| 庄浪县| 余庆县| 云龙县| 桐城市| 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