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幸福感調查問卷

幸福感調查問卷

時間:2023-05-30 09:39: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幸福感調查問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80后”員工 工作幸福感 建筑行業

一、工作幸福感國內外研究現狀

對“80后”的定義,從最簡單的字面理解即1980―1989年間出生的人。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奎對“80后”的定義是:1980年以后出生,在改革開放背景下,處于物質生活條件較好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和正在成長中的一代人[1]。李琳和謝蓓(2007)則認為:“80后”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伴隨著計算機以及互聯網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是步入社會不久的新生代群體[2]。

二、研究樣本

根據之前的研究框架,我們對本文的研究主題“工作幸福感”有著更加深刻而具體的了解,但是全面薪酬、工作安全感、家庭支持、組織承諾、和心理所有權和工作幸福感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相互關系,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根據上述理論,本文進一步提出5個假設條件,

即 H1:全面薪酬和工作幸福感正相關;

H2:家庭支持和工作幸福感正相關;

H3:組織承諾和和工作幸福感正相關;

H4:心理所有權和工作幸福感正相關;

H5:工作安全感和工作幸福感正相關。

企業員工的工作幸福感,它是一種綜合性復雜性的心理感知,必須通過工作人員從獲取的工作和工作環境信息中得以產生。在本文引入的工作幸福量表中,選取了5個題目,采用5分制計分方法,其中符合度最高的分值為5分,符合度最低的分值為1分。為了提高測量準確性,要求工作人員要參與全部答題過程。

調查問卷進行設計時,應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1)對調查問卷的題量質量設計要適度、有針對性。對于調查問卷,它的問題數量和質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進行仔細周密的設計。

(2)保證受訪對象能盡快理解問卷的真實意義,防止和受訪對象的思維產生矛盾,據邏輯結構對問題進行排序,由易到難,以確保問題受訪者有個較為清晰的層次,達到調研效果。

(3)要保證能夠向受訪對象轉述問卷的真實目的,避免問卷中的問題和受訪對象發生分歧。

三、研究樣本人口特征統計

接受問卷調查的男女性別比例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對問卷進行填寫的大部分為男性,比例高達82%,女性比例只占到了18%。造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因為行業性質所決定的。在建筑行業內,男性員工的比例要遠遠高于女性,圖1也是對現實情況的充分反映。

四、員工工作幸福感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通過spss軟件的統計分析,我們得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分析: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組織里最核心是人力資源。企業的發展不僅僅只是依靠技術、資金,更需要人力資源的保證。本文研究把“80后”員工群體作為研究對象,選取安徽省建筑企業員工為例,以員工工作幸福感作為中介變量,通過spss方法分析組織承諾與員工工作幸福感的關系:

通過分析可得出,當顯著水平的值為0.001時,工作幸福感同組織承諾的相關系數為0.54大于零,這表明兩者是正相關的關系。F的值為81.592,這表明兩者相關性的顯著性比較高,當回歸系數為0.665時,其回歸方程為:y=0.665x+1.067,所以,假設成立,即員工工作幸福感和組織承諾成正相關的關系。可見,企業若想讓員工工作幸福感得到提升,提高組織承諾將是一個確效的方法。

1.心理所有權與工作幸福感的關系

隨著研究的漸漸深入,心里所有權測量方法也在不斷完善。很多學者在探討心理所有權與員工工作幸福感的關系下,提出很多新見解新思路。

2.全面薪酬與工作幸福感的關系

本文收集了安徽省部分建筑企業員工的調查問卷,通過對他們所填寫問卷數據的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以及相關數據的說明,我們對員工工作幸福感的測評得出結論:組織承諾、心理所有權、全面薪酬、工作安全感、家庭支持都對工作幸福感有顯著影響。其顯著相關性為正相關。企業員工幸福感越強。根據此相關關系,我們可以得到改善員工工作幸福感的方法和切入點。要提高企業員工在工作中的幸福感,企業必須高度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氛圍,增強員工的心理歸屬感和工作安全感,提升員工工作能力和積極性的同時,需要不斷加強員工家庭與工作的和諧,保證家庭的支持。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 高職院校;高職學生;總體幸福感

[作者簡介]曾 亮(1983—),男,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職業教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一、問題的提出

如今大學生已失去了以往象牙塔里的那份熠熠閃光的榮耀,他們不僅要承受升學和就業的雙重壓力,同時隨著身心的進一步成熟,還得經歷性格、情感等各方面的糾葛。作為大學生群體的一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的總體幸福感如何呢?江西作為中部地區發展中的大省,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較之國內其它省份和地區,具有較明顯的自身特色,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通過對江西省高職院校學生幸福感進行研究,掌握當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態,能夠更好地促進中部地區高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二、研究過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通過問卷調查,對所獲得的第一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掌握江西省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與性別、年級、專業、家庭所在地、及是否獨生子女五個維度之間是否存在相關,相關程度如何,并分析深層次原因,提出解決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策略。

2.問卷的來源

研究調查問卷改編自汪向東的《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的總體幸福感量表。該量表是為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用來評價受試對幸福的陳述。量表共有33項,得分越高,幸福程度越高②。國內段建華對量表進行了修訂,并用修訂后的量表測查了中國部分大學生。

問卷的信效度為:量表單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8和0.78之間,分量表與總量表的相關為0.56--0.88,內部一致性系數在男生為0.91、在女生為0.95。間隔3個月后重新測查了其中的41名被試,發現重測一致性為0.85。因此,本次調查問卷的信效度較高,能確保調查結果的客觀性。

3.被試的選擇

調查的對象為江西省某兩所高職院校的在校大學生。為確保調查的客觀性,研究者對被試的選擇,采用完全隨機的方式。所有問卷都是在被試所在學校的食堂發放的。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排除主觀選擇被試的人為因素,二是為了使樣本更具代表性。被試或是等待用餐,或是正在用餐的同學。每份問卷,都是研究者在場的情況下完成的,且被試在進行問卷答題前,研究者都給予了較充分的解釋,以使答題盡量規范。發出問卷140份,回收140份。經初步篩查,一份問卷無效,主要原因是能明顯看出被試答題時,未經思索,答案具有明顯規律。

4.統計方法

調查所收集到的數據,一律使用SPSS17.0 Statistics數據處理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三、研究結果

1.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樣本有效性數據情況分析,結果如表1

2.對被調查的被試基本背景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表2

3.因為性別項有2人缺失,對其余137人進行男女前18題總分、所有題總分的均值比較發現:前18題總分平均分為81.30,總分平均分為116.14,標準差分別為8.293和9.096。男生前十八題的總分平均分為81.44,總分平均分為116.44,標準差分別為9.128和9.770。女生前十八題的總分平均分為81.19,總分平均分為115.90,標準差分別為7.827和8.786,如表3

對性別——總分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發現男女生的總體幸福感差異不顯著,如表4

分別對男生、女生前18題總分平均分進行單樣本的T檢驗,得出男、女生與常模均有顯著性差異。

4.對139名所在年級不同的學生進行總分均值和標準差比較發現,前18題總分平均分為81.72,總分平均分為116.59,標準差分別為8.316和9.118。各年級學生情況如表6:

為檢驗不同年級高職學生總體幸福感之間的差異是否顯著,對不同年級總分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大二與大三學生總體幸福感差異顯著。

5.用家庭所在地、所在專業以及是否獨生子女分別作為自變量,對總分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設置95%的置信區間,檢驗結果如下:

分析后發現,家庭所在地、所在專業、是否獨生子女三個維度不同的高職學生總體幸福感差異不顯著。

四、討論分析

1.江西省高職院校學生總體幸福感較高

與原始問卷經過測試后所提供的常模(男生75分,女生71分,標準差分別為15和18分)相比,本調查男生平均分為81.44±9.128分,女生為81.19±7.827分,高于全國的常模水平。產生差異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經過十幾年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整體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物質和精神生活較之以前變化明顯,人們的幸福感水平均有提升所致。另一方面,也說明江西高職院校學生對現實生活比較滿意,其幸福觀是積極向上的。

2.性別、家庭所在地、所在專業、是否獨生子女對高職院校學生總體幸福感影響不大

女生與男生在社會、家庭、學校所處的地位相同,因此總體幸福感性別方面差異不大不難理解。專業方面,江西高職院校不同專業學生的總體幸福感有差異,但差異不顯著。以往研究表明:個人所學專業或所從事的職業會影響個人的主觀幸福感。何瑛提出對主觀幸福感影響最明顯的六個學科,排序依次為:藝術科、文科、農科、工科、理科、醫科③。本研究結果與以往不一致,首先可能是由于所選樣本的類別和數量限制造成的;其次,因為被試的選擇不同,何瑛的研究對象為普通高校大學生,而本研究的對象為高職生。

第3篇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幸福感影響因素 社會保障

我們首先就課題本身研究了它的背景與意義。一方面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們了解到兩方面的背景內容。(1)新生代農民工地位與客觀現狀是他們雖已成為社會主體,但身份仍然尷尬。之所以說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主體是因為新生代農民工總人數為8487萬,占全部外出農民工總數的58.4%,已經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體。68.6%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自中西部,72.3%的新生代農民工在東部地區務工。在這里,我們主要研究廣東地區農民工。雖然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質整體較高;大多數人不再“亦工亦農”,而是純粹從事二三產業;就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工作勤奮,仍是吃苦耐勞的一代。并且近一半的新生代農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問題成為制約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難和障礙。(2)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現狀不容樂觀,略低于傳統農民工。他們的幸福感顯著低于本地城鎮居民,而且女性幸福感高于男性。另一方面,我們從各種媒體新聞雜志了解到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意義。農民工幸福感是衡量社會是否和諧的重要“晴雨表”,是幸福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城市在吸納農民工為其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的同時,要考慮如何為農民工們提供服務,使他們能夠更幸福地工作和生活,更好地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這既是構建和諧社會、幸福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體現和諧社會、幸福社會建設成果的重要指標。從另一個方面講,隨著利益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和社會階層關系的復雜化,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各種矛盾相互交錯,日益復雜微妙。各階層或利益群體的幸福感,都從某一個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某些矛盾的存在和本階層的利益訴求。如果不能妥善處理這些問題和矛盾,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就要受到威脅,和諧社會、幸福社會建設就要受到影響。

接著我們就這個課題提出了課題研究計劃。我們確定了課題的重點難點并明確了我們的創新之處。我們認為這個課題的重點難點在于心理健康問題、家庭狀況及成員分布、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障問題以及農民工的收入支出狀況對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影響力。同時,我們希望能夠在這個課題上有創新,因而我們會從正面與側面同時進行分析,并且會通過走訪、網上問卷及實際調查問卷多種方式力圖得出覆蓋較為全面的結論。

然后我們便開始了實踐調查。我們的實踐調查歷時四個月,共分為四期。

第一期調研的形式采取上門走訪的形式,通過走訪廣東汕頭非城區一帶的新生農民工的留守家庭成員,從側面了解探究新生代農民工的幸福感來源因素。這也是我們本次調研的主要特點,即我們從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新生代農民工,而不拘泥于只在新生代農民工身上探究問題的答案。而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留守家庭成員的走訪,我們發現以家庭成員的角度,他們認為收入、職業性質、未來前景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最重要的三個因素。

第二期的調研采用采訪的形式,通過采訪了廣州天河區龍洞當地一些環衛工人、校內保潔員、校內紡織女工等一些農民工群體,從正面直擊新生代農民工的幸福感來源因素。我們發現收入、社保、子女教育是他們最重視的評定幸福感的三個因素,同時我們也察覺這一部分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態較為令人擔憂,存在不少過度自卑及過度憂慮的心理問題。這點值得我們特別關注。

第三期的調研我們采用網上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目標是社會中各群體對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看法。我們一共在網上收集了八十份問卷,從而從側面了解社會上對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看法。網上統計數據顯示近95%的人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得到全面充分的社會保障。而對于當今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地位的問題,30%的人認為農民工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對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33%的人認為無所謂什么地位,眾生都是為了生存各謀出路,而37%認為新生代農民工處于社會較底層只能從事高強度低技術工作出賣勞動力。

第四期的調研我們采用實地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在廣州黃浦區及珠江新城一共發放了一百二十份調查問卷,詢問新生代農民工各種關于他們幸福感的問題。問卷中我們對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各方面的因素都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厩闆r如下:(一)文化程度方面接近80%的人有中學及大專文憑;(二)戶籍方面超過90%非本地;(三)社保方面在我們調查范圍內居然有1/8的新生代農民工沒有任何社保,而余下80%中78%的人五保也不齊全;(四)月收入方面除了極少數少于1000元,大部分收入在1000~4000元每月,并且超過50%的人認為物價及房租可以勉強承受,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是用在當前消費;(五)政策方面多數人都選擇毫不關心的選項;(六)交往圈方面數據分布均勻,沒有特定對象;(七)職業方面數據分布也較為均勻,但轉工頻率也較高,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與沒有的各占一半,多數人表示在工作中遭受過性質較輕的不公平待遇;(八)生活壓力方面大多數人生活壓力較大但表示可以忍受;(九)未來前景方面75%的人覺得擔憂但少數有明確規劃。(十)總體的幸福感自我評分中32%的人是5~6分,45%的人是7~8分,20%的人自評滿分。

綜合以上四期各方面的統計數據及走訪采訪等深入了解,我們小組得出的結論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中,收入、社保、工作狀況排在前三位。我們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生活各方面問題時,若要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也應當從這三方面入手。

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小組的成員感受到,龐大民工群體一直都是中國社會所關注的弱勢群體,高強度的工作,微薄的收入,高頻率的工作轉換,不公平的工作待遇,給了這個群體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又由于他們學歷低,技術水平有限,所以一些民工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況表示基本滿意。但大多民工明確表示在大城市生活缺乏安全感,甚至有的已經對社會失去了信心,認為做什么努力都是徒勞的。所以龐大的民工群體潛藏著許多社會問題特別是社會治安問題。由于低收入又保障不足,背井離鄉,必然存在心理失衡,接而各種極端行為的出現挑戰著整個社會的治安。

第4篇

論文關鍵詞:研究生,學校認同感,影響因素

 

1.問題的提出

研究生在進入新的校園之后,都要經歷對環境的適應過程。如果學生對學校有較強的認同感,則有助于其對新環境的適應。學校認同程度較高的學生,對學校各方面的評價更為積極,在學業上更為專注和努力。他們往往更愿意自發的調試自己的狀態,接觸周圍的人群,努力適應新學校的生活。作為研究生,筆者對研究生群體的學校認同感有著深厚的興趣。筆者認為,本科階段就在本校就讀的研究生,對于學校的認同高過本科不在該校就讀的研究生;學校的校園環境、后勤服務、學習和學術氛圍、校園人際關系等影響研究生的學校認同感。因此,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對該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

2.研究的意義

在一所大學中,學生對學校認同程度,不僅對學生的學習動力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也潛在的影響這所學校的文化塑造和精神傳承。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學校認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學生個體來說,既可以幫助他在校期間學到更多知識,建立更好的人際關系影響因素,鍛煉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也可以為他將來進入社會,成為一名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學生,提升學校的社會聲譽,有利于學校爭取到更多的資源,對學校發展也將產生重要意義。

3.學校認同感的界定

通過查閱文獻,一般認為學生的學校認同感是指學生對所在學校的價值觀、學校精神及文化傳統的承認和接受并產生的歸屬感。認同感的養成有助于增加對學校環境的適應,積極的影響學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控制及責任感。本文將學校認同感界定為研究生對所屬學校學生身份的知悉、情感上的接納,對所屬學校的評價,以及由于這些認知和情感而產生的外在表現。

4.研究的假設

根據筆者的日常觀察和訪談分析,本文進行了以下假設:

(1)學生對校園環境、后勤服務、學習學術氛圍、校園人際關系四個方面的評價是否滿意的幾率基本相當。

(2)學校認同感在性別、年齡、是否有工作經驗、所學專業變量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3)學校認同感在本科是否本校學生、生源地兩個變量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本科為本校學生或者生源地為本區、本省的學生學校認同感高論文服務。

5.研究的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在校研究生,利用隨機抽樣的方法發放調查問卷,并結合個人訪談獲取更為詳盡的信息。本文共發放調查問卷120份,回收106份,有效問卷100份?;厥章?8%,有效率94%。使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學校認同感的總分和四個影響因素的得分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并根據結果進一步對四個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學生評價最低的影響因素。本文還分別對學生的性別、生源地、本科是否本校就讀和是否有全職工作經驗的變量上對學校認同感總分進行獨立雙樣本T檢驗,考察這些變量在學校認同感方面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對專業和年齡在認同感總分上進行方差分析,考察這兩個變量對認同感影響是否有顯著性差異。

6.調查問卷的信效度分析

學校認同感的調查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調查研究生的人口學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調查學生的學校認同感。這兩部分的題項均采用表述性文字。學校認同感調查著重在以下四個主要因素上:校園環境、后勤服務、學習學術氛圍和校園人際關系。問卷采用5點計分法,1表示“很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無法確定”,4表示“比較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

本文調查問卷參照碩士論文比較成熟的調查問卷編寫,測量了所要測試的研究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具有良好的效度。將問卷的結果按總分高低排序,前后25(100×25%=25)名受試者作為高、低分組,計算兩組受試者在各個項目上的差異。經過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各項目高低分組差異顯著影響因素,說明項目具有較好的區分度。對問卷的信都進行分析,校園環境的問卷的Cronbachа系數是.768,學術學習氛圍問卷的Cronbachа系數為.765,后勤服務問卷的Cronbachа系數為.788,校園人際關系問卷的Cronbachа系數為.786。問卷總體信度均屬良好。

7.統計分析結果與解釋

7.1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1)問卷結果人口學基本信息

性別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41

41.0

41.0

41.0

女 59

59.0

59.0

100.0

Total 100

100.0

100.0

第5篇

關鍵詞:小學生;主觀幸福感;實施策略

一、研究目的

我們都知道,小學生涯是一個人性格形成、價值觀形成以及行為養成的關鍵時期,關注這一階段人的成長,對整個人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二、研究方法

采取整群分層取樣法,采用自編的《關于我校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調查問卷》形式,主要測量被試者主觀幸福感的認知成分,包括自我認識、人際關系、學習和生活環境四個維度,共20題。選太原理工大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被試學生331名,在對全部問卷進行審核的過程中,共獲取有效問卷299份。

三、研究結果

統計結果表明,被試小學生中有90%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學習的主人,82%的學生認為和同學在一起最快樂,有27%的學生的壓力來源于學習,19%的學生的自卑是由于自己的性格,從總體上看學生的幸福感指數不高,這和許多因素都有關。

四、討論與分析

1.家庭環境是影響小學生幸福感的首要因素。

2.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對小學生幸福感產生重要影響。

3.學習壓力是影響小學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4.小學生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對小學生幸福感的影響。

五、實施策略

第一步,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尋找幸福

只能根據小學生的經驗,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興趣,掌握方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好基礎。

第二步,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體驗幸福

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大多喜動。因此,課內,教師在設計教學雙邊活動中,應多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等形式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寓教于樂,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學習幸福感,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

第三步,在實踐中鼓勵學生傳播幸福

就教師而言,要給學生被關心、關注、關愛的幸福;要給學生語言親近、親切、幽默的幸福。

第6篇

關鍵詞:在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感

高考對在校中學生來說是一個影響深遠且易于讓個人感受到精神緊張的生活事件,這必然對其心理健康構成威脅。在校高中學生高考前的心理健康水平還會間接影響到考試過程中的發揮水平。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高考前調查了570名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總體幸福感情況,并探討了兩者之間的關系,以期給予他們切實有效的心理輔導,使其在考試中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1年深州市某重點中學和深州市某非重點中學在校高三學生,無嚴重軀體疾病及其他精神障礙,共570名,重點中學288名為研究組,男生145名,女143名,平均年齡(18.986±0.673)歲;非重點中學282名為對照組,男生142名,女生140名,平均年齡(19.000±0.670)歲。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在校中學生均于高考前10天對其進行集體、無記名問卷調查,用統一指導語進行講解,由本人獨立完成,答卷當場收回。去掉無效問卷后,以重點中學288名學生為研究組,以非重點中學282名學生為對照組。調查問卷:①癥狀自評量表(SCL-90) [1]:該量表共有90個項目, 包括9個因子: 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②總體幸福感量表(GWB):本量表共有33項,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本量表前18項的平均得分在男性為75分,在女性為71分(標準差分別是15分和18分),本研究中只采用該量表的前18項。發出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70份,有效回收率為95%。

1.3統計方法 應用SPSS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及分析。

2結果

2.1在校中學生高考前癥狀自評量表的調查結果 見表1,表2。

從表1可以看出,在校中學生在高考前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尤其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及偏執因子方面顯著好于全國常模(P0.05)。

3 討論

從調查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3.1在校中學生高考前的心理健康狀況 SCL-90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校中學生在高考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及偏執因子方面顯著好于全國常模(P0.05),說明在校中學生在高考前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尤其在人際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不自在,以及人際交流中的自我意識、消極期待,苦悶的情感與心境,煩躁、坐立不安、神經過敏、緊張以及偏執性思維幾方面顯著好于全國常模;重點中學在校中學生高考前除了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因子及總均分的得分顯著低于非重點中學在校中學生(P0.05),說明重點中學在校中學生高考前心理健康狀況好于非重點中學在校中學生。

3.2在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與總體幸福感的相關 相關分析顯示,SCL-90各因子得分與總體幸福感之間都存在顯著的負相關(P

第7篇

關鍵詞:調查;居民幸福;幸福指數

中圖分類號:C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12-0117-03

近年來,關于幸福指數的研究逐漸興起,國家及各地區統計部門以及眾多高校和研究機構設立了多項課題進行研究,提出了各種幸福指數的測算方法。筆者于2006年、2007年和2008年連續參加并組織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關于北京市居民幸福感的調查和幸福指數的編制。本文總結了本次研究的部分成果。

1 幸福指數的編制思路與方法

主觀幸福感主要是指人們根據自己的價值標準和主觀偏好對于自身生活狀態所做出的滿意程度方面的評價。居民幸福指數就是衡量人們這種感受的主觀指標。對居民幸福感的測量,編制北京居民幸福指數需要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 編制居民幸福指數的指標體系設計

居民幸福感的測算需要借助合適的指標,而指標體系的構建也要涉及足夠寬廣的生活領域,以便包括所有被調查成員的重要的生活方面。對居民個人的總體幸福感需要從生理、物質、社會、情感以及個人價值等方面進行客觀衡量和主觀評價,結合幸福理論,本文所構建的主觀指標體系主要涉及如下5大類生活領域:(1)身心健康(2)物質條件,包括收入、住房、飲食、交通、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和公共安全;(3)人際關系狀況,主要包括兩個維度,一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二是所參與的社會活動;(4)個人價值實現程度,包括個體所追求的工作、休閑、教育以及創造或貢獻等功能性活動,以及在此過程中個體能力的發揮及其選擇權或控制權的擁有;(5)家庭生活狀況,包括感情或情緒、滿意度或成就感、等。

據此,在設計關于居民主觀幸福程度調查問卷時,我們注重了幸福感是人們依據自身標準對生活滿意度的評價,所包含的主要內容有:居民個體的人口統計量因素,如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經濟收入、心理、性格、婚姻狀況等;外部環境(客體)因素,如社會、工作、家庭等方面。

1.2 居民幸福指數的編制內容與方法

(1)個體單項指標的個體指數,即被調查者在每一問題的主觀感受。在問卷調查設計時,對于每一個指標的評價我們主要采用的是五等級測定法。分析中,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將數據轉換為百分制。

(2)個體多項指標的類指數,即被調查者個人在某一類問題的綜合感受,如被調查者個人的工作幸福程度、生活幸福程度等。

(3)總體單指標類指數,反映被調查者總體在某一單指標上的主觀感受,采用的方法計算所有被調查者在某一單項問題上的平均分值。

(4)個體幸福感綜合類指數,反映個體在某方面多指標的主觀感受,即各類指數的加權平均。

(5)總體多指標類指數,反映被調查者總體在某方面多指標的主觀感受,即總體單指標類指數的平均數。

(6)總體綜合幸福指數,反映居民總體主觀幸福感程度??煞謩e采用三種計算方法:個體幸福感綜合類指數的平均,總體多指標類指數的加權平均,個體綜合幸福感受的簡均。

1.3 權數的確定

在居民主觀幸福感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各層指數計算的權重。我們計算指數所用權數的原則是調查樣本個體之間等權,身心健康、物質條件等指標之間加權。指標權重依被調查人對影響幸福感因素的重要程度的判斷確定。我們在調查問卷中專門設計了影響幸福感因素影響程度大小的排序問題,在諸多顯著的相關因素中,各因素對幸福感水平的影響作用不盡相同,依據居民所選的影響其幸福感的首要兩個因素,并進行加權平均,加權時,我們在2006年對第一因素和第二因素簡均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訂,將第一因素權重設為第二因素權重的兩倍,得到各因素影響作用,即各因素權重為身心健康0.2945、物質條件水平0.2348、人際關系狀況0.1105、個人價值實現狀況0.1739、家庭生活狀況0.1863。

2 北京居民幸福指數主要結果

2.1 居民幸??傊笖?/p>

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北京常住居民中分別有17.49%和近40%的居民表示生活得很幸?;虮容^幸福,30%的人表示幸福程度一般,有不到3%的人覺得自己不幸福,與2006年7%相比有明顯下降。

將調查結果進行綜合匯總得到總體綜合幸福指數為72.44,與2006年73.46相比略有下降,總體仍處于一般偏上水平,說明北京居民對自己的生活基本處于相對比較滿意的狀況。

2.2 居民的分項幸福指數

(1)關于身心健康狀況的滿意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有72.6%的人對自身身心健康狀況滿足或很滿足,有9.7%的人不太滿意或不滿意,分別較2006年的60%和7%有所提高或下降,說明居民在自我身心健康方面的滿意狀況差距有所擴大,但總體滿意度由去年的75.31提該到76.9,略有提高。

(2)對收入的滿意狀況。居民總體上對收入的滿意程度與其它方面相比處于較低水平,有54.9%的居民對物質生活表示滿意,與2006年22%相比大副提高,只有18.1%的人表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2006年為36%,下降明顯,居民對收入水平的滿意指數為66.2,較2006年有所上升。

(3)對生活舒適程度的滿意狀況。有近60%的人認為自己目前的生活比較安逸、舒適,15.8%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比較緊張,離自己所想象的安逸的生活狀況有較大差距,生活安逸指數69.2,與2006年66.38相比略有提高。

(4)對人際關系狀況的滿意狀況。從整體情況看,北京居民中對自己的人際關系感到滿意或很滿意的比例較高,達到67.5%,而不滿意的比例為9.7%。人際關系指數為73.4,較2006年70.14也略有提高。

(5)對個人價值實現的自身感受。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對個人價值實現程度表示很滿意僅為7.4%,但比較滿意的達到43.7%,與2006年相比有較大提高,個人價值實現指數64.1。

(6)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數??傮w看,居民對個人的家庭生活的滿意程度較高,其中有63.7%的人對家庭生活狀況滿意或很滿意,僅有3.5%的人對家庭生活不滿意,家庭生活幸福指數72,與2006年73.28相比略有下降。

2.3 影響居民幸福指數的因素分析

影響居民幸福感的因素除上面分析的人口統計指標(如年齡、學歷、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外,本部分中將利用結構方程從其它方面對影響幸福指數的因素做進一步的分析。

(1)指標的選取。

本文對幸福指數的影響因素的分析是基于結構方程模型中帶有隱變量的路徑分析模型。在眾多影響幸福指數的因素中,我們挑選出能較好反映幸福指數的五個隱變量,如身心健康、物質條件、社會幸福感、個人價值實現和家庭生活五個方面。為了全面了解影響幸福指數的因素,我們在問卷中選取眾多的顯變量用來反映相對應的隱變量。在用路徑分析時顯變量太多會導致未知參數過多,模型不可識別。本著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的原則,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對各隱變量分別進行路徑分析兩種方法來篩選顯變量,最后將兩種模型進行比較選取擬合最好的模型進行分析。先以后一種方法為例選出顯變量,建立指標體系如下表1。

路徑分析得到五個隱變量對幸福指數影響程度的標準系數估計值,并將其標準化,各因素權重按照影響程度由強至弱依次是身心健康(0.2184)、物質條件(0.2016)、社會幸福感(0.2077)、家庭生活(0.1885)和自我價值的實現(0.1839)。問卷中影響幸福感的最主要的兩個因素經過加權得到結果是身心健康和物質條件,與路徑分析結果基本一致。

3 結語

(1)總體來看,北京居民對自己的生活比較滿意。

(2)青少年和老年人群感到最幸福。中青年由于生活、工作壓力過大,且期望較高,導致身心疲憊,幸福感相對較低。

(3)收入高低與幸福感之間存在一定關系,但不同收入的居民幸福指數差異不是很大。

(4)女性的幸福程度略高于男性。

(5)影響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由強至弱依次為身心健康狀況、物質條件水平、家庭生活狀況、自我價值的實現程度、人際關系狀況。

參考文獻

第8篇

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對其的滿意度是開展校園文化和管理的群眾基礎,是增強在校生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責任感的有效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校園文化滿意度與大學生歸屬感的內在聯系,推測大學校園文化的滿意度是一個潛在地對大學生歸屬感具有影響作用的先在變量;采用5點Likert問卷,在大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將問卷答復整理,運用數理統計中因子分析的方法,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軟件,量化的分析了校園文化滿意度對大學生歸屬感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增強大學生歸屬感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歸屬感;大學生;滿意度

DOI:10.15938/ki.iper.2016.05.027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6)05-0121-05

校園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是高等學校的軟實力,凝聚著師生深沉的精神追求,是高校的基因、血脈和傳統,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歸屬感基于共同的價值觀,是文化自覺的重要構成維度,因此研究校園文化與歸屬感的關系對于高校凝聚共識,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增強校園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校園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Waller于1932年在《教育社會學》中提出的,他定義校園文化為:學校中形成的特別的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的整體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學內容和管理制度、全校師生的共識及所遵循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一種濃烈持久的精神氛圍。這種精神氛圍體現在每位同學身上,就是對學校的一種歸屬感(School Belonging),即學生對自己所就讀的學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認同和投入,愿意承擔作為學校一員的各項責任和義務,及樂于參與學?;顒?。大學生歸屬感的形成,對個體而言,是形成價值認同,提升人文素質教育的文化品性的要求,是青年個體自我成長的需要和個人發展的動力;對高等院校而言,凝聚價值共識形成歸屬感,是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是新時期高校育人的必然選擇,對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體現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鞏固和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吸引力有重要意義。所以,歸屬感形成無論對大學生個體,還是對大學建設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內容。

本文將量化的分析校園文化滿意度對大學生歸屬感的影響因素,探討校園文化滿意度對大學生歸屬感的影響。

一、校園文化滿意度與大學生歸屬感的內在關系

歸屬感(Belonging),或稱隸屬感,隸屬。有以下兩種含義:一是指個人自覺被別人或被團體認可與接納時的一種感受;二是佛洛姆(E.Fromm)理論中的術語,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與落實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近年來,心理學家對歸屬感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現在認為,缺乏歸屬感的人會對自己從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責任感不強;社交圈子狹窄,朋友不多;業余生活單調,缺乏興趣愛好。

對于大學生來說,只有在接受并認可母校文化,形成對母校的依附和歸屬感之后,才有可能形成比較健全的心理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才有可能積極努力地投入到大學學習和生活中去。大學生以母校為驕傲,學習興趣濃烈,動力充足,積極參與校園文化生活是學校歸屬感強的突出表現。反之,當大學生出現逃課、成績不理想甚至無法畢業等現象,往往都與學校歸屬感弱相關。所有這些,也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在學校及將來工作后的表現和發展??梢?,學生歸屬感的培養是一項對學生發展具有潛在意義的重要工作。

而學生滿意度,不僅能發現影響學生滿意與否的因素,還能了解學校的優勢及薄弱環節所在,為及時改進和提高學校教育服務質量提供可靠的依據。另外,大學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態度、情緒、人際關系,價值選擇、工作學習動機均產生影響作用。而這些是與大學生歸屬感息息相關的重要因素,其中很多因素都潛在地表現出或者影響著大學生對待其學校的看法,也就是可以推測大學校園文化的滿意度是一個潛在地對大學生歸屬感具有影響作用的先在變量。

二、影響歸屬感的校園文化因素評估

本文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數據采樣,調查對象為哈爾濱理工大學本科學生,學年跨度為4年。發放的調查問卷共420,收回409份,有效調查問卷的數量為399份,問卷有效率為98.2%;樣本中男生為其中男生為325名,約占總人數的81.5%,女生為68名,約占總人數的18.5%;學生干部70人,約占總人數的17.5%;黨員33人,約占總人數的8.3%。

本文通過“學生對影響學生歸屬感的校園文化因素的贊同度”調查問卷,對校園文化對學生歸屬感的影響進行了樣本采集。運用數理統計中因子分析的方法,數據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軟件。采用多變量大樣本,該方法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數據采集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問題分析的復雜性。

由于各變量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因比有可能用較少的綜合指標分別綜合存在于各變量中的各類信息,而綜合指標之間彼此不相關,即各指標代表的信息不重疊,這樣就可以對綜合指標根據專業知識和指標所反映的獨特含義給予命名。這種分析方法稱為因子分析,該分析方法是將多個實測變量轉換為少數幾個不相關的綜合指標的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相對少數的幾個不相關的綜合指標,即為因子。

本次調查問卷從11個方面調查校園文化對學生歸屬感的影響,采用5分制打分方法,5分表示某項校園文化對學生歸屬感的影響最大,0分表示該項影響最小。調查數據的原始統計如表1所示。

通過KMO樣本測度數值為0.747,很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檢驗的χ2統計值的顯著性概率Sig.=0.000,小于0.01,可以進行因子分析。

進一步,計算11個相調查項目間的相關系數矩陣如表3所示,表中Que表示調查問卷中的調查項,序號如表1中順序。

為了確定因子的數量,需要確定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及總方差分解,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表中,第一列為調查問題的序號。第二列至第四列為相關系數矩陣的統計量。第二列為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由于特征值中大于1的個數為4,所以可以確定選定因子數量為4;第三列為該特征值所占總體方差的比例,第四列為該特征值所占方差的累積比例。第五列為所選定的四個因子對應的負載平方和,第五列,第六列分別與第三列,第四列表示含義相同。表中數字顯示,所選的四個因子的特征根揭示了總體方差的79.738%。

旋轉后因子負載值表如表5所示。表中的負載數據顯示因子1對調查項目中第1-3項有較大影響,反映的是校園文化中環境物質條件的情況,所以,可以定義為校園物質文化。因子2對調查項目中第4-5項有較大影響,反映的是校園文化中制定的規定條件的情況,所以,可以定義為校園制定文化。因子3,反映的是校園文化中校園精神共識的情況,可以定義為校園精神文化。因子4,反映的是校園生活中心理素質的情況,可以定義為素質型心理文化。

用各因子對應特征值與所有因子特征值之和的比值計算各因子的權重系數,結果如表6所示。本次問卷調查因子分析后得到的四個因子,對學生學校歸屬度影響可用下式所示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學校精神文化與學生歸屬感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通過量化分析我們得出:學校的精神文化因素是所有因素中影響學生對學校歸屬感的最關鍵、最核心的要素,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這也為我們進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即目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首要問題和核心問題應該是圍繞學校精神文化的建設。素質心理型文化與學生歸屬感之間也存在正相關關系,但是通過相關系數的大小可以看出,其對學生歸屬感的影響程度相對與學校精神文化的影響,在數值上相差近一半,但是這不能說明對素質心理型文化的建設掉以輕心。校園物質文化和校園制度文化與學生歸屬感之間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學生對校園物質文化培養歸屬感的期望值較高。

三、增強大學生歸屬感的策略

大學生歸屬感是在價值認同基礎上的身份的認同,是一種內在存在和推動力。大學生的校園歸屬感越強,其認同度、參與意愿越強,大學生的活躍度、幸福感、創造力就越高。通過研究分析,我們認為增強大學生歸屬感的校園文化建設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學生對本校凝練的大學精神的領悟?!按髮W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志和具體凝聚,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一種高級形式。大學精神根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于中西文化的交融,契合于時展需要。要加強大學精神的領悟,首先就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價值共識,同步價值追求,把握好價值觀教育的層次性,使價值觀在大學生各個層面中均形成巨大的思想共鳴和行為動力。其次,要做好融合教育,就是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價值觀教育、時代精神教育、使命責任教育等有機融合于大學精神教育中,講清楚脈絡、淵源和基本走向,形成合力彰顯教育張力。再次,要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方式,改變理論說教、規范灌輸、行為約束等傳統塑造方式,探索思想育人、情感育人、實踐育人的新載體,增強新媒體的運用,使教育的供給方式與大學生的接受需求對接,尊重學生個性,尊重人才成長和培養的規律,因材施教,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調適,逐步內生性建構大學精神的認同。

二是發揮好學校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對精神文化的促進作用。物質文化是現代大學文化的物質形態,制度文化是承載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組織的體系。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礎,精神文化是兩者的的思想內涵,是高校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發展必須與精神文化匹配。通過量化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學校的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對學生的歸屬感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兩者的影響力尚未得到充分發揮。要發揮兩者的促進作用,首先就要充分發揮啟迪和自我教育功能。大學物質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要貼近大學生精神發展實際,使其處處滲透教育因素,體現辦學特色、辦學理念和文化底蘊,突顯育人功能。物質文化要使學校的環境與辦學特色渾然一體凸顯環境育人。制度文化要用德標準和行為尺度明確價值導向,賦予每個個體不同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道德角色期待,凸顯德育功能。其次,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要體現相對穩定的動態升遷。要準確把握制度文化有約束性和穩定性特點,精神文化有激勵性和創造性特點,緊隨時代的步調和高校新的文化目標,適時地進行轉型調整與創新升級,滿足高校與社會的實際發展需要。

三是要注意發揮校園文化載體的整合作用。校園文化載體是一個多層次的有機復合體,包括物質載體、制度載體、組織載體和活動載體。載體整合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堅持社會主義的正確政治方向,將文化信息儲存于有形的硬件載體之中,使規章制度、行為準則、大學風俗、精神思想不斷動態體現。首先,要將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到高校內在的發展戰略高度,從其教學功能、科研功能、服務功能和引領與傳承文化功能出發,明確校園文化建設方向和辦學理念。其次,要加強文化陣地建設和實施文化精品工程,使其與彰顯和創新文化傳承功能的真正使命相吻合。三是創新文化載體,深化文化內涵。通過“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建設,重視物質文化載體和實踐活動載體的創新,將大學文化活動與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等職能緊密結合起來,著眼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著眼于科學技術的進步,著眼于與國家、社會的需要,著眼于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四是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學生學校歸屬感的有效途徑。通過分析,我們得出,學生期望高校在開展教育活動中能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培育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期望學校能及時,正確的對出現的心理問題給予指導。因此,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其它工作的整合,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對教師、學生、家長實施同步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契機,提高校園整體心理健康水平。要通過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營造主觀幸福感。使大學生將關注點從個體轉向社會,從以個體為中心,轉向更關注個體對社會的貢獻與融合,開始關注個體在社會領域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任務,更多的將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融入主觀幸福感。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大學生應激事件處理能力,增強自信力。通過教育傳授應對方式和專項訓練使高校大學生面對生活逆境、創傷、悲劇、威脅及其它生活重大壓力的良好適應,多地積極主動地應對和解決面臨的問題,采用積極應對方式,以平穩地度過心理危機。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大學生心理潛能的挖掘,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積極從心理學的多元思維和正面激勵的角度來激發正能量、挖掘人的潛能、激發優秀品質,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廣泛開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興趣、增強滿意度、歸屬感。

參考文獻

[1]陳希鎮,曹慧珍.判別分析和SPSS的使用[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8(7):3567-3571,3574.

[2]程樣國,詹世友,王健清. 大學精神的奠立與高校校園文化的營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J]. 江西社會科學,2009(12):223-228.

第9篇

[關鍵詞]政府績效;居民幸福感;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D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6-0863(2013)08-0053-05

一、問題提出與文獻回顧

2010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此后,提高居民幸福感成為了各級政府執政的最高承諾。但是,居民對政府績效的滿意度與幸福感有何關系?哪些與政府有關的變量影響了居民幸福感?這是我國各級政府在建設幸福中國的同時必須厘清的問題。關于政府與居民幸福的關系,西方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如維恩霍文(Veenhoven)等人認為,政府以其掌握的資源和政策對居民幸福感產生重要影響。[1]金(Kim)等認為,生活在高效廉潔國家的居民更幸福。[2]海利威爾(Helliwell)和黃( Haifang Huang)指出政府執政的質量差異是導致各國居民幸福感差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3]奧特(Ott)認為,好的政府維護人權與司法公正,減輕社會不公,供給良好的醫療、教育條件,從而提高居民幸福感。[4]然而,與政府有關的變量包括政府直接產出和中介變量,需要區分兩者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在政府產出方面,西方學界一般使用世行的行政效率、監管質量、法治水平和腐敗控制水平、民意表達程度和政治穩定程度共六個世界治理指標來分析政府執政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奧特將這六個指標歸并為技術維度(包括行政效率、監管質量、法治水平和腐敗控制水平)和民主維度(民意表達程度和政治穩定程度)??赂癫级鳎–oggburn)和施奈德(Schneider)均認為,規范和高效的政府對居民幸福有積極的影響。[5]塔維茨(Tavits)則指出腐敗降低了居民幸福感。[6]弗雷(Frey)和斯塔澤(Stutzer)認為民主參與有助于提高幸福感。[7]鄭方輝所作的全國調查顯示,認為“為民辦實事”、“縮小收入差距”、“依法行政”和“打擊”可以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受訪者比例分別為70%、51.3%、45.4%和43.5%。[8]在中介變量方面,政府通過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以及平衡公共支出來提高居民幸福感。關于經濟增長與幸福感的關系,伊斯特林提出了“幸福悖論”并引起了長期的爭論,但鑒于諸多實證研究揭示了經濟增長與幸福感的正向關系,伊斯特林于2010年修正了幸福悖論,強調經濟增長與幸福感變化的長期效應。劉軍強等的研究發現,經濟增長使中國人的幸福感有所提升。[9]吳麗民、陳惠雄對浙江省的研究也發現,收人對幸福指數影響的基礎地位依然。[10]普沃斯基發現,民主國家的民生財政支出比例高,國民的教育、醫療、衛生福利水平高,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11]由此可見,這些變量均對居民幸福感產生影響。但是,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又是如何作用于居民幸福感?這些問題仍需進一步厘清。

二、基本假設與研究方法

(一)基本假設

幸福感是人們對自身生活狀態滿意度的綜合判斷。幸福感的高低取決于各種物質性(收入、消費和健康等)和非物質性(尊嚴、平等、權利、價值實現和社會和諧等)需求的滿足程度。相應地,幸福感可以細分為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12]主觀幸福感取決于物質需要的滿足程度,而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則主要取決于非物質需要的滿足程度。政府掌控制度執行、政策制定、資源分配的權力,直接作用于市場、社會甚至公民個人,是影響居民物質和非物質需要滿足程度的重要變量。政府可能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前提條件。[13]因此,本文提出兩個基本假設。假設1:居民對政府行政效果的滿意度對其幸福感產生直接的影響,即政府在促進經濟增長,改善就業和收入,提升醫保和環保水平,維護社會秩序方面的效果直接影響居民幸福感。假設2:居民對政府管理(服務)過程的滿意度直接影響居民幸福感,即政府在社會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的公正、公平、公開、高效和廉潔性對居民幸福感產生直接影響。假設模型見圖1。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數據收集方法是問卷調查法。抽樣框為廣東省18歲以上70歲以下常住人口,覆蓋21地級以上市和121縣(市、區)。抽樣方法為多階段抽樣和偶遇抽樣相結合,在每縣(區、市)抽若干鎮(街道),鎮(街道)抽若干村(居委),以定點攔問為主,電話訪問為輔。數據分析通過OLS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為檢驗政府績效滿意度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我們設定以下回歸方程:Happinessi=β0+β1GPSi +ε。被解釋變量Happiness是衡量居民幸福感的指標。解釋變量中,變量GPS是政府績效滿意度(包括居民對收入、就業、醫保、治安、環保、市場監管、執法公正、政務公開、政府廉潔和服務效率的滿意度共10項指標),β1是回歸系數,β0是常數,ε是隨機擾動項。

1.數據說明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來源于鄭方輝教授主持的“廣東省地方政府績效評價課題組”對廣東省成年常住人口的抽樣問卷調查,收集居民的基本情況、公眾滿意度與幸福感的數據。調查地域覆蓋廣東全省所有縣(市、區)。本文使用2012年的調查數據,有效問卷27640份,問卷有效率為98.7% 。調查問卷由以下內容組成:①被調查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戶籍、文化程度、收入6項內容。②幸福影響因子,包括收入、工作、治安、環保、醫療等13個問題。③幸福感自我評價,按幸福程度分為10個級別,分值越高表示越幸福,“1”表示最不幸福,“10”表示最幸福。量表的α系數為0.916,通過信度檢驗。問卷結構與理論假設的結構非常接近,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2.變量說明

(1)被解釋變量:幸福感

在調查問卷中,測量居民幸福感的問題為:“過去一年,您感到幸福嗎?”。參考世界價值觀調查的方式,要求被調查對象根據自己的情況,從“很不幸?!钡健胺浅P腋!痹?-10刻度內進行打分。最終,幸福感的均值為6.12?;卮稹胺浅2恍腋!焙汀胺浅P腋!钡谋辉L者比例為6.8%和1.6%,趨于負面評價(低于5分)的受訪者比例達16.7%,正面評價(6分或以上)的比例約達59%,說明多數人覺得自己是幸福的。收人高的受訪者的幸福感水平也較高,珠三角地區公眾的幸福感均值比經濟落后地區公眾高約20%。對收入與幸福感進行相關分析,pearson系數為0.187,表明兩者存在一定相關性。但是,收入與幸福感的關系呈現明顯的倒“U”型,拐點是15-30萬元(年收入)。這說明,收入增加對幸福感產生明顯的正面影響,但影響力在年收入達到15-30萬元以后趨于下降。

(2)解釋變量:政府績效滿意度

政府的績效主要體現為行政過程和外部效果兩方面。行政過程的績效體現為公正、公開、廉潔和效率,外部效果則體現為對個人(家庭)收入、就業機會、社會治安、市場監管、醫療保障和環境保護的積極作用。在調查問卷中,測量居民對政府績效滿意度的問題為:“您對過去一年xxx(如收入、治安、政務公開等)的滿意度是?”要求被調查對象根據自己的情況,從“很不滿意”到“很滿意”在1-10刻度內進行打分。調查結果表明,得分最高的為醫療保障滿意度(5.59),最低為政府廉潔滿意度(4.79),極差為0.80。在“行政過程”維度,滿意度最高的是政務公開(5.15),最低為政府廉潔(4.79);在“外部效果”維度,滿意度最高的是醫療保障滿意度(5.59),最低為環境保護(5.04)。

通過對不同收入水平群體的政府績效滿意度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首先,滿意度隨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升。年收入5萬元是滿意度由負轉正的轉折點,低于5萬元的受訪者的總體滿意度低于5。詳見表1。隨著收入的增加,滿意度水平也相應提高,從4.36(低于2萬元的受訪者)提高到5.51(15-30萬元的受訪者)。其次,滿意度隨收入的變化而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特征。低收入群體的滿意度全面偏低,與高收入群體形成鮮明對比,“輸者皆輸、贏者通吃”的極化效應凸顯。具體表現是:年收入在2萬以下的受訪者對上述指標的滿意度均值均為最低(均低于5);年收入在2-5萬的受訪者除對醫保滿意度(5.11)外,其它的滿意度均低于5;而年收入在5萬-50萬元的受訪者的總體滿意度均高于5,比低收入(年收入低于2萬元)的滿意度水平高出26.4%??梢?,社會中低收入階層和高收入階層在滿意度水平上產生明顯的斷裂,政府的公共服務績效存在按收入水平進行差異化分配的“嫌貧愛富”現象。最后,受訪者對政府管理(服務)過程滿意度低于對外部效果的滿意度。任何收入水平的受訪者對政府過程的滿意度均低于對外部效果的滿意度,其中以年收入高于50萬元的受訪者的滿意度差距最大。

(3)控制變量

除政府績效滿意度以外,居民幸福感還可能受到性別、戶籍、學歷、職業等個人特征影響。從性別來看,女性(6.17)略高于男性(6.08);從年齡來看,中年(31~50歲)高于青年和老年,其中41~50歲的群體最幸福(6.22),61歲以上老人最低(6.07);從學歷來看,學歷越高越幸福,研究生學歷(6.61)比小學學歷(5.83)高13%;從職業來看,公務員最高(6.69),其次為私營業主(6.52),農民最低(5.72);從戶籍來看,本省戶籍(6.18)略高于外省戶籍(6.02)。

三、實證分析

上文對影響幸福感的相關變量進行了描述,接下來需要以幸福感為被解釋變量,以居民對政府行政過程與效果的滿意度為解釋變量,通過回歸模型探索解釋變量對幸福感的影響。具體包括3個模型:模型1從整體上探索居民對政府行政過程的公開、公正、廉潔、效率滿意度和提高收入、擴大就業、維護治安、提升醫保水平等外部效果滿意度共同對幸福感的影響(即總體滿意度對幸福感的影響),模型2探索居民對政府管理(服務)過程的滿意度對幸福感的影響,模型3探索居民對行政效果的滿意度對幸福感的影響。各模型的回歸結果見表2。

模型1的回歸結果顯示,除治安滿意度外(p值0.035),其他指標值和回歸系數的檢驗值均在5‰的水平上通過了檢驗,且系數均為正,表明政府績效滿意度對居民幸福感的邊際影響顯著。其中,收入滿意度的影響最為顯著,其次是醫療保障和市場監管。居民對收入、醫保和市場監管滿意度每提高10%,其幸福感將分別提高2.64%、1.12%和1.07%。因此,居民對政府績效的滿意度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由于居民對政府績效滿意度由行政過程和行政效果的滿意度兩部分組成,因而需要對兩者獨立進行進一步分析。

為進一步探索自變量數量對回歸系數的影響和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測試回歸系數的穩定性和變量的抗干擾性,需要采用逐次回歸的方式進一步檢驗。

逐次回歸發現:第一,收入滿意度的影響力最強,但存在一定替代效應。收入滿意度的初次回歸系數最高。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收入滿意度每增加10%,幸福感將提高4.69%。但隨著市場監管、醫療保障和執法公正滿意度等變量的加入,收入滿意度的系數下降至0.27-0.26的水平并保持相對穩定,顯示收入滿意度對幸福感有一定剛性影響力的同時,居民對市場監管、醫療保障和執法公正等方面的滿意度可以對其產生一定的替代作用。第二,政務公開和政府廉潔滿意度對幸福感的影響力不可替代。雖然經歷兩至三輪逐次回歸,但兩者的回歸系數并未發生變化,這充分說明兩者對居民幸福感具有不可動搖的剛性影響力。第三,服務效率、工作就業、環保滿意度對幸福感的影響較為穩定。三者的逐次回歸系數變化不大,顯示這些指標具有一定的抗干擾性及對幸福感影響力的穩定性。第四,醫保和監管滿意度對幸福感影響的可替代性和剛性并存。隨著其他變量的加入,兩者對幸福感的影響力趨于下降并逐漸穩定,明顯產生下滑和平臺效應,顯示兩者對幸福感的影響存在既可替代也較為剛性的特點。執法公正、工作就業和環保滿意度可以部分替代醫保滿意度對幸福感產生影響;同樣,醫保、就業和執法公正滿意度也可以部分成為監管滿意度的替代品而影響幸福感。

模型2的回歸結果顯示,所有指標值和回歸系數的檢驗值均在5‰的水平上通過了檢驗,且系數均為正,表明政府施政的外部效果對居民幸福感的邊際影響顯著。本文的假設1得到證實。其中,收入滿意度的影響最為顯著,其次是市場監管和醫療保障以及環境保護。居民對收入、市場監管、醫保和環保滿意度每提高10%,其幸福感將分別提高2.69%、1.48%、1.33%和1.02%。因此,在政府的外部效果指標中,收入滿意度對幸福感的影響仍然最大,但市場監管、醫療保障和環境保護等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也產生重要影響。與模型1相比,市場監管和環境保護滿意度的影響力顯著增強,回歸系數分別從0.107增加到0.148和從0.067提高到0.102,增幅分別為38.3%和52.2%。而一旦控制了收入滿意度和就業滿意度這兩項相對于較為主觀的指標,市場監管和醫療保障滿意度的回歸系數分別達到0.196和0.217,成為對居民幸福感影響最大的政府績效指標。

對模型2的逐次回歸結果顯示:第一,收入滿意度和監管滿意度的影響力最大,但替代性明顯。兩者的初次回歸系數分別為0.464和0.252,但隨著其他變量的進入,最終下降幅度將近50%,顯示其對幸福感的影響力具有明顯的可替代性。第二,就業、醫保和環保滿意度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力較為剛性。逐次回歸發現,三者的系數變化不明顯。這說明,三者對幸福感的影響較為穩定,對其他變量的抗干擾性較強。

模型3的回歸結果顯示,所有指標值和回歸系數的檢驗值均在5‰的水平上通過了檢驗,且系數均為正,表明政府的行政過程對居民幸福感的邊際影響顯著。本文的假設2得到證實。其中,政務公開滿意度的影響最為顯著,其次是執法公正和服務效率以及政府廉潔。居民對政務公開、執法公正、服務效率和政府廉潔的滿意度每提高10%,其幸福感將分別提高1.59%、1.49%、1.41%和0.93%。因此,公開、公正和效率是當前居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政務公開,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執法公正,一視同仁,服務高效,節省成本,這些都使公眾感受到信任、平等和尊嚴,成為公眾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的重要來源。與模型2相比,各項指標的影響力顯著增強,回歸系數增幅均高達1倍以上,從高到低分別是政務公開(5.8倍)、政府廉潔(3.7倍)、服務效率(2.1倍)和執法公正(1.3倍)。這說明,政府的管理(服務)過程比外部效果對居民幸福感的潛在影響更大??梢约僭O,在外部效果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不斷提高過程管理(服務)的公開性、公正性、效率性和廉潔性,對提升居民幸福感有著重要的潛在促進作用。

對模型3的逐次回歸結果顯示:第一,執法公正滿意度的影響力最大,但替代性明顯。該指標的初次回歸系數為0.373,但隨著另外三個變量的進入,最終下降到0.149,跌幅超過100%,說明其對幸福感的影響力具有非常明顯的可替代性。第二,政務公開和服務效率滿意度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力較為剛性。逐次回歸發現,兩者的系數變化不明顯。這說明該指標對幸福感的影響較為穩定,其他指標對其的替代效應不明顯。

四、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2012年廣東省常住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的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政府績效滿意度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顯著。其中,收入和就業滿意度對幸福感的影響最為顯著。但收入與幸福感的關系呈現明顯的倒“U”型,拐點是年收入15-30萬元。如果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年收入要達到15-30萬元后對幸福感的影響才趨于下降。但是,市場監管、醫療保障和執法公正等指標可以對其產生一定的替代作用,這表明可以通過這些變量來抵消通過增加收入以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壓力。第二,政府績效滿意度對幸福感的影響具有一定剛性。就業、醫保和環保滿意度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力較為剛性,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較為穩定;政務公開和政府廉潔對幸福感的影響力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影響居民心目中不愿妥協、不可交換、不能動搖的幸福感影響因素。同時,影響居民幸福感的滿意度指標中也有相互矛盾的指標(如收入與環保),提升居民幸福感需要綜合考慮。第三,居民對政府績效滿意度隨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升,但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特征。低收入群體的滿意度全面偏低,與高收入群體形成鮮明對比。第四,居民對政府管理(服務)過程的滿意度低于對外部效果的滿意度。因此,提高行政過程的公開、公正、效率和廉潔,對提升居民幸福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前人研究發現,相對不富裕國家居民的幸福感更多的取決于收入水平,富裕國家則不明顯。而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2013年《人類發展報告》的排名,我國的富裕水平在全球排101位??梢耘袛?,收入滿意度仍然是影響我國居民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經濟增長目前依然是中國居民幸福感重要促增來源。[14]因此,促進經濟增長,改善就業,提高收入滿意度仍舊是各級政府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主要手段。但是,收入分為絕對收入和相對收入。在既有資源、環境和市場氛圍等外在約束條件的制約下,政府不斷提高居民絕對收入水平的難度在逐漸加大,絕對收入增加的帕累托效應正逐漸消退,其對幸福感的貢獻逐漸減少甚至起反作用;而縮小收入差距,加大教育、醫保、社保、住房投入,穩定物價,不斷提高相對收入水平,應該成為政府提高居民收入滿意度的新思路。另外,居民幸福感具有結構性,與經濟增長相悖的變量也同時并存,這要求各級政府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要致力于保護環境,加大民生投入,維護市場秩序。因此,需要構建綜合性、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幸福指數評價指標體系。[15]同時,資源和環境代價使得經濟增長不可能永遠持續高速增長下去,經濟增長和收入增幅的放緩勢在必然,在后增長時代,通過優化政府管理(服務)流程,切實提升政府各項制度、政策和具體行為的公開性、公正性、公平性、效率性和廉潔性,塑造程序正義,懲治,減少貧富差距,理應成為各級政府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R.Veenhoven. Quality of Life in Individualistic Society: A Comparison of 43 Nations in the Early 1990’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9(1).

[2]S.Kim & D.Kim. Does Government Make People Happy? Exploring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Government' Roles in Happines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y,2011(9).

[3]J.F.Helliwell & H.F.Huang. How’s Your Government? International Evidence Linking Good Government and Well-Being.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8(1).

[4]J.C.Ott. Government and Happiness in 130 Nations: Good Governance Fosters Higher Level and More Equality of Happiness. 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2011(5).

[5]J.D.Coggburn & S.K.Schne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State Quality of Lif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3(12).

[6]M.Tavits. Representation, Corruption and Subjective 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2008(11).

[7]B. Frey & A. Stutzer.Happiness and Economics,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鄭方輝. 2012中國地方政府績效評價紅皮書 [M]. 北京:新華出版社, 2012:185.

[9]劉軍強,熊謀林,蘇陽. 經濟增長時期的國民幸福 [J]. 中國社會科學, 2012(12).

[10]吳麗民,陳惠雄. 收入與幸福指數結構方程模型構建 [J]. 中國農村經濟, 2010(11)

[11]Adam Przeworski, Michael E.Alvarez, Jose Antonio Cheibub & Fernando Limongi.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Well-Being in the World, 1950-199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2]苗元江. 心理學視野中的幸福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

[13]Samanni,M. and S Holmberg. Quality of Government Makes People Happy,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QoG Working Paper,2010.

第10篇

論文關鍵詞:文科;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情緒智力

幸福是人們一直追求的一種狀態,人一切有目的的行為,其最終的目標都是追求幸福。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獲得幸福?研究者們一直在研究和探討幸福感的含義、成因和影響因素等。心理學家Diener(1984)從被研究者的立場和主觀感受來研究人的幸福,認為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就是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價。Diener認為主觀幸福感具有主觀性、相對穩定性和整體性三個基本特點,主觀幸福感由認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兩個基本成分組成,認知成分是指生活滿意度,情感成分包括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即現在學者一般都認同的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緯度。

情緒智力是影響有效適應環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緒的社會性知識和能力,是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將主要探討文科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情緒智力的關系。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隨機抽樣法,從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經法系、外語系、學前教育系選取451名文科女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2.測量工具

采用情緒智力量表(EIS)和主觀幸福感問卷對文科女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EIS是由Schutte等人(1998)根據Mayer & Salovey1990年的情緒智力理論編制而成的。EIS共有33道題目,采用5點量表形式,可以評估人們情緒感知、自我情緒調控、調控他人情緒和運用情緒能力。本次測驗EIS及四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5、0.72、0.64、0.64、0.60。

主觀幸福感問卷由三部分組成:總體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量表(PANAS)、具體生活滿意度量表(LS)。總體生活滿意度包含5個條目,積極情感包含6個條目,消極情感包含8個條目,具體生活滿意度包含20個條目,其中總體生活滿意度量表使用7點評定法,其他量表使用9點評定法。本次測驗主觀幸福感的三個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76、0.82、0.88。

3.調查與統計方法

在輔導員與班長的支持配合下,研究者本人發放問卷,進行團體測試,問卷當場測試,當場收回。本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451份,收回450份,剔除廢卷和不完全問卷后獲得434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96.2%。在這434名女大學生中,大一女學生241名,大二女學生193名;城市女學生64人,城鎮女學生119人,農村女學生251人;獨生子女136人,排行老大140人,排行老二及其他158人;她們年齡在18~22歲之間,平均年齡20歲。對于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二、調查結果

1.文科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特點

調查結果表明,文科女大學生總體生活滿意度平均得分為3.76±1.14(滿分為7,中等水平為4),略低于中等水平;積極情感平均得分為5.28±1.45(滿分為9,中等水平為5),略高于中等水平;消極情感平均得分為3.16±1.10(滿分為9,中等水平為5),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具體生活滿意度平均得分為5.70±1.06(滿分為9,中等水平為5),略高于中等水平。具體生活滿意度得分最高的五個項目分別是家庭(7.7)、道德(7.2)、朋友(6.7)、室友(6.5)、健康(6.5),得分最低的五個項目分別是實現自己的目標(4.7)、實現父母的期望(4.7)、學習習慣(4.9)、戀愛(4.9)、分數(4.9)。

從表1可以看出,大二女大學生的積極情感、具體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大一女大學生,大二女大學生的消極情感顯著低于大一女大學生;總體生活滿意度在出生排行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總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顯著差異。LSD平均數多重比較結果表明,獨生子女的總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具體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排行老大的總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顯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城鎮的總體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農村的,城市的積極情感顯著高于城鎮的。

2.文科女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回歸分析

以被試在主觀幸福感各個分問卷上的得分為因變量,以情緒感知、自我情緒調控、調控他人情緒和運用情緒為預測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情緒智力各維度都進入對總體生活滿意度的回歸方程,總解釋率為9.8%,其中自我情緒調控最先進入回歸方程,接下來依次是調控他人情緒、情緒感知、運用情緒,只有運用情緒起負向預測作用;情緒智力各維度都進入對消極情感的回歸方程,總解釋率為9.3%,其中自我情緒調控最先進入回歸方程,接下來依次是運用情緒、情緒感知、調控他人情緒,只有運用情緒起正向預測作用;只有自我情緒調控和調控他人情緒進入對積極情感的回歸方程,總解釋率為16.4%。

以整體生活滿意度為因變量,以具體生活滿意度各個項目為預測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只有經濟、自己、教育、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社會關系進入回歸方程,總解釋率為27.6%,經濟滿意度的預測力較大。

三、討論

1.文科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本研究表明,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文科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處于中等水平:具體生活滿意度得分高于中等水平,總體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得分趨于中等水平,消極情感得分低于中等水平,這和楊芳、賈緒計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相似。 轉貼于

回歸分析表明,經濟、自己、教育、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社會關系的滿意度對于總體生活滿意度具有顯著的預測力。可見,個體對經濟、自己、教育、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社會關系的滿意度顯著影響總體生活滿意度,經濟、自己、教育、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社會關系是總體生活滿意度的主要預測指標。

本研究表明,大二女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大一女生,這和賈緒計、白紅敏、郭焱、李銀萍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賈緒計、郭焱的調查結果表明,大二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稍高于大一女大學生,但不顯著;白紅敏的調查表明,大二的女大學生最幸福,大二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稍高于大一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這可能與大一新生處于入學適應階段有關。

本研究顯示,總體生活滿意度在出生排行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獨生子女的總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具體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排行老大的總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顯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多子女家庭的家庭經濟壓力通常較獨生子女家庭重,多子女家庭分給每個子女的支持和關注可能相應要少些。多子女的家庭一般出現在農村,而多子女的出現和養兒防老、重男輕女這些觀念有著密切關系。非獨生子女較少能獲得獨生子女那樣的優厚的物質條件、父母更多的關愛,再加上其會和弟弟、妹妹比較,排行老二及其他的女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會較低。排行老大的女大學生由于是長女,被寄予了更懂事、早當家的期望,她們較可能站在為父母分憂的角度出發與考慮,其主觀幸福感與獨生子女差異不大。

總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顯著差異,城鎮的總體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農村的,城市的積極情感顯著高于城鎮的。成功的體驗會使人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強大的自我效能,從而提高積極情感。能考上大學的農村女大學生學習成績大都較好,學習較認真,較易得到父母和親朋好友的稱贊,獲得的積極反饋會較多。城鎮的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與城市的會有所不同,城市的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可能更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城市學生的積極情感水平可能會更高些。來自農村和城鎮的女大學生一般都在城鎮高中學習、成長,她們的成長環境相似,她們之間很可能進行比較。來自城鎮的女大學生從初高中起更容易感覺到家庭經濟較寬裕,生活條件要好些,父母對自己的關心關愛更多些。

本研究還發現,63.8%的女大學生總體生活滿意度低于中等水平,42.2%的女大學生積極情感低于中等水平,23.7%的女大學生具體生活滿意度低于中等水平,21.4%的女大學生總體主觀幸福感低于中等水平,7.8%的女大學生消極情感高于中等水平。文科女大學生在實現自己的目標、實現父母的期望、學習習慣、戀愛和分數五個項目上的得分低于其他具體生活滿意度項目上的得分,且低于中等水平。因此,文科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不容樂觀,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大學生的生活質量,加大提升主觀幸福感的力度。

2.情緒智力與文科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情緒智力是影響個體有效適應環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緒的社會性知識和能力,可分為情緒感知、自我情緒調控、調控他人情緒和運用情緒。

情緒智力各維度與文科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表明,除運用情緒與消極情感相關不顯著外,情緒智力及各維度與主觀幸福感密切相關,相關系數絕對值在0.12~0.38,其中自我情緒調控與主觀幸福感相關最高,運用情緒與主觀幸福感相關最低。本研究結論和潘明軍、的研究結果基本相似。情緒智力較高的個體可能更好的對情緒加以感知,并適時的調節和運用自身的情緒,從而對生活信息進行良好加工,進而獲得更大的快樂和主觀幸福感。情緒智力高的個體也可能比較容易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自我體驗更為積極,也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從而使其體驗到更多的生活滿意和愉快體驗。

第11篇

一、教師基本情況

1、所收回的40份問卷中有男教師20名,女教師20名,男女教師比例相當。

2、年齡在20-35歲之間的有28人,占總人數的70%;36-45歲之間的有5人,占總人數的12.5%;46-55歲之間的有5人,占總人數的12.5%;55歲以上的有2人,占總人數的5%。

3、教齡在1-5年以上的有7人,6到XX年以上的有9人,11-30年以上的有19人,30年以上的有5人。

4、教師的有36人,學校中層干部4人。

5、幼兒園的有1人,小學的有24人,中學的15人。

6、副高級以上的有6人,中級的有9人,初級的23人。暫無2人。

二、選擇教師職業的主要原因分析

有22人選擇a熱愛教師職業,有13人選擇b工作較穩定,有0人c選擇有較多假期,有5人d選擇了能從中獲得成就感。

通過分析,選擇教師的職業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熱愛教師職業,占55%;二是因為工作穩定,占32.5%。由此可見,選擇教師職業因為熱愛和工作穩定的居多。這說明,在所調查的教師群體中,有半數以上因為熱愛而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這是可喜的。

三、壓力狀況調查

1、壓力狀況:有0人選擇了沒有壓力,有17人選擇了壓力一般,有23人選擇了壓力較大,有0人選擇了壓力極大。

2、對一天工作之后的心理反應:有9人選擇了疲憊不堪;有26人選擇了雖然感到累,但是心理滿足;有2人選擇了心里很輕松;有3人選擇了不管如何,總是為了能維持生活而高興。

3、壓力來源:有15人選擇了壓力來自于學生,有8人選擇了壓力來自于領導,有12人選擇壓力來自于職務訴求和升遷問題,有5人選擇了壓力來自于學??己?。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教師壓力大,是個不容回避的話題。

四、對假期的盼望程度

1、有12人認為假期能夠調整好自己的心情,占總人數的30%,有22人認為一般情況,占總人數的55%,有6人認為從來沒有。

從這可以看出絕大多數教師認為長假調整心理,緩解壓力的情況一般。說明教師的假期生活比較單調枯燥,假期中各種學習太過頻繁。

2、有6人盼望假期的到來,有23人一般,有11人感覺無所謂。

通過這一點也能說明與上面的調查情況基本相符,大多數教師對假期期望值不高。

五、工作中的幸福感調查

1、對教師社會地位的自我感覺方面,有1人認為教師社會地位處于上層,有7人認為處于中層,有22人認為處于中下層,有10人認為處于下層。

2、教師個人感覺最幸福的時間段,有8人選擇1年,13人選擇2-5年,有12人選擇6-XX年,有8人選擇在XX年以后。

3、有9人選擇自己目前工作生活狀態幸福,有12人選擇比較幸福,有19人選擇一般,有0人選擇不幸福。

4、教師的幸福值,有5人選擇6分,有13人選擇7分,有13人選擇8分,有9人選擇9分??梢钥闯鼋處煹男腋V笖堤幱谏愿叩某潭取?/p>

第12篇

教師職業幸福感是教師通過艱辛的創造性勞動,把學生培養成才之后,因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感受到的職業樂趣和人生歡愉[1]。本研究旨在從教師工作特征入手,了解農村中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為提升農村中學教師職業幸福感提供數據支持和對策依據。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廣西農村中學國培教師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62份,回收率為90%。同時獲取被試的一般人口統計學資料,男教師79人(48.8%),女教師83人(51.2%);大專學歷56人(34.6%),本科學歷106人(65.4%);教齡為5年以下38人(23.5%),5-10年54人(32.1%),11-20年54人(33.3%),20年以上18人(11.1%);中學二級教師85人(52.5%),中學一級教師77人(47.5%);收入2000元以下教師140人(86.4%),2000元以上的教師22人(13.6%)。

(二)研究工具

中學教師職業幸福感問卷。本研究采用李郭保編制的“農村初中教師職業幸福感調查問卷”[2]第二部分“職業幸福感量表”。量表共分6個維度30個項目,每個項目共5個選項,⑤④③②①分別賦值54321分。分值越高表明該個體幸福感越強,反之則越弱。

中學教師工作特征問卷。選取甘怡群等編制的“中學教師工作特征問卷”[3]。問卷包括4個維度24個項目,問卷采用6點評定,“1”為“完全不符合”,“6”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工作特征越明顯。

(三)數據的收集與處理

問卷由研究者現場指導國培教師匿名答卷,當場回收問卷,并對問卷進行編碼處理后,采用SPSS12.0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農村中學教師工作特征

調查結果顯示,在農村中學教師工作特征中,缺乏支持和公平感(M=3.01,SD=0.65)、知覺到的忙碌感(M=3.96,SD=1.22)、人際消耗與沖突(M=3.58,SD=1.10)感知的社會偏見(M=3.10,SD=0.92)、總體(M=3.34,SD=0.67),各維度最高分為6分。從得分情況看,農村中學教師工作中知覺到的忙碌感及人際消耗與沖突兩方面程度比較嚴重,感知的社會偏見、缺乏支持和公平感趨近中等程度。

(二)農村中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整體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農村中學教師職業幸福感整體上處于中等偏上水平。整體幸福感(M=3.28,SD=0.47)、對職業工作本身的滿意度(維度1)(M=3.48,SD=0.14)、對學校及領導的滿意度(維度2)(M=2.84,SD=0.13)、對收入福利的滿意度(維度3)(M=2.15,SD=0.11)、對社會支持的滿意度(維度4)(M=3.36,SD=0.09)、師生交往的幸福感(維度5)(M=3.75,SD=0.09)、與同事交往的幸福感(維度6)(M=3.85,SD=0.09),各維度的最高分均為5分。其中對學校及領導的滿意度和對收入福利的滿意度明顯偏低。另外,通過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比較,農村中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無論是總分還是各維度的得分,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本次調查對象都是農村各中學的骨干教師這一特殊群體有關。

(三)教師工作特征與職業幸福感的關系分析

采用偏相關分析的統計方法,對農村中學教師的工作特征與職業幸福感各分維度進行相關計算,結果(表1)顯示,職業幸福感中的“總分、工作滿意度、對領導的滿意度、對收入的滿意度、社會支持的滿意度、師生交往幸福感”這五個維度,與工作特征中的“知覺到的忙碌感、人際消耗與沖突、感知的社會偏見”三個維度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而“同事交往幸福感”與“缺乏支持和公平感、人際消耗與沖突、感知的社會偏見”三個維度也存在顯著負相關。說明農村中學教師感知到的這種負性工作特征越明顯,其職業幸福感水平越低。

多元回歸分析(表2)表明,教師工作特征的各維度對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有一定的預測力。其中“知覺到的忙碌感、人際消耗與沖突”是直接影響教師職業幸福感程度的重要因子?!爸X到的忙碌感”影響著“領導的滿意度、收入的滿意度”;“人際消耗與沖突”影響著“工作滿意度、領導的滿意度、師生交往幸福感、知覺到的忙碌感”;“感知的社會偏見”影響著“社會支持的滿意度”,“缺乏支持和公平感”影響“同事的交往幸福感”。另外,從表2可知,工作特征中“人際消耗與沖突”這一因子最活躍,出現了5次;其次是“知覺到的忙碌感”出現了3次;再次是“缺乏支持和公平感”和“感知的社會偏見”,各出現一次。因此,農村中學教師工作特征各因子,通過對職業幸福感的各維度的不同影響,最終導致農村中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水平不高。

三、討論

工作特征是指與工作相關的因素或屬性,它對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4]教師職業幸福感是衡量教師心理狀態與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尺。從研究結果看,農村中學教師職業幸福感水平不高,工作特征對職業幸福感具有較大的預測作用。

(一)知覺到的忙碌感對職業幸福感的影響

知覺到的忙碌感是農村中學教師突出的工作特征,平均得分明顯高于維度平均分。農村中學各方面條件相對較差,部分中學生的自覺性不夠,并處于青春叛逆期,教師得花很多課余時間去指導、矯正學生行為。面對升學壓力,不少農村中學教師以加大工作量、延長工作時間來爭取好的考試成績,但收效往往不盡如人意。工作中深感忙碌而“出力又不討好”,工資福利待遇偏低,致使農村中學教師較少獲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導致職業幸福感降低。

(二)人際消耗與沖突對職業幸福感的影響

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提高教師工作、學習、生活的熱情。教師喜教樂教,工作成效不斷提高,成就感不斷增強,職業幸福感也隨之而來。反之,不良的人際關系,會造成教師不良的心理反應與不良行為,嚴重影響教師正常的心理狀態,阻礙教師發展,降低職業幸福感。人際消耗與沖突是人際關系不良的表現,本研究中,農村中學教師人際消耗與沖突特征明顯,平均得分高于維度平均分。教師在工作中,無論是與領導的正面沖突或私下的埋怨,還是同事間不良的競爭引起的嫉妒、無助,抑或由于學生成績不理想所產生的不滿或怨恨等,都會讓教師身心疲憊,工作成效低下。長此以往,會導致農村中學教師幸福感缺失。

(三)社會偏見及缺乏支持和公平感對職業幸福感的影響

現實社會對教師職業吸引力的評價普遍偏低,而教師對自身職業吸引力的評價還明顯低于其他人,[5]社會對教師職業的不認可態度已內化到教師本人身上。對于工資收入不高、待遇福利較低、工作辛苦繁瑣的農村中學教師來說,來自社會的這些偏見無時不干擾著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影響著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外,農村學生家長大多在外打工,凡涉及學生的教育問題,老師很難得到好的家庭教育支持。片面追求升學率、不公正的績效評價,使教師間競爭激烈、關系緊張,甚至互有敵意,沒有安全感,職業幸福感隨之大打折扣。

四、建議

(一)培育合作文化,提供心理和團隊支持

學校和諧的人際關系會讓教師倍感幸福。盡管“教學是一種孤寂的專業工作”,但學生的成長卻是教師集體勞動的結晶,學校多渠道多層面開展教師集體活動,有利于形成學校共同愿景,讓教師團隊在自覺不自覺中形成合作文化。在這種文化中,教師間不僅能共同分享經驗和智慧,共同面對工作中的疑難和壓力;還能在思想、信念、態度上相互影響和促進,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利益感,增進教師對學校以及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通過各種不同的合作方式,如師生共同備課、一起設計教學方案、敞開心扉討論等,讓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這不僅可融洽師生關系,還利于實現教學效能的最大化。事實上,合作文化能給予教師足夠的支持性資源和良性的人際環境,消除教師經常感受到的孤獨感,有利于教師獲得職業幸福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嘉鱼县| 嘉黎县| 和静县| 绩溪县| 扶绥县| 台州市| 滨州市| 茌平县| 潮安县| 安康市| 清涧县| 榆林市| 综艺| 鹰潭市| 黄山市| 连江县| 金华市| 沂南县| 莲花县| 蚌埠市| 海林市| 河西区| 奎屯市| 江达县| 桃源县| 平原县| 台湾省| 平邑县| 西吉县| 石渠县| 修水县| 定边县| 扬州市| 威宁| 黄平县| 福贡县| 抚州市| 曲靖市| 高碑店市| 贵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