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8: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在音樂中教師描述,學生閉眼睛想象:蔚藍的大海上,一群群白鷗在自由飛翔;茂密的森林里,鳥兒們在盡情歌唱……
2.說說自己的感受。
3.教師小結,齊讀課題。
4.這篇課文是寫誰的呼聲?他為什么發出這樣的呼聲?
二、突破重點,讀中感悟
1.小結后過渡:作者失去的是怎樣的一位爸爸呢?輕聲讀課文第一到五自然段,用心體會。劃出相關句子,寫自己感受。
2.交流,結合學生回答體會爸爸的杰出。
“我的爸爸精通四國語言,是一位出色的經濟學碩士”(我的爸爸是)一名卓越的觀察員,在執行聯合國維和行動中體現了人道與公正的素質。
3.指導朗讀,讀出自豪。
4.我的爸爸還是怎樣的人呢?學習“機場分別”的一幕。
5.結合學生回答,體會爸爸的自信和對妻子、孩子的愛,對和平的熱愛。
“孩子,等爸爸回來,我一定送你一頂‘藍盔’?!薄拔抑两穸纪涣税职峙R上飛機前對我和媽媽那深情的目光?!?/p>
6.指導朗讀。
7小結,想象一家人平時的幸福生活。
8.過渡:我們和爸爸相約――(齊讀句子)
9.想象畫面:假如爸爸真的凱旋歸來了,當他走下飛機,我、媽媽會怎么做,怎么說呢?
10.齊讀機場分別的內容。
11.我和媽媽在思念中等待,等待與爸爸機場重逢的幸福時刻??墒迁D(在《假如愛有天意》中,教師深情訴說: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但它是釘在爸爸的靈柩上回來的。我們如約捧著鮮花,接到的卻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
12.我們迎來的是什么?你是怎樣的心情?讀出來吧。
13.此刻,機場重逢,我卻不能――從此以后,我再也不能――我只能――我只能――
14.指名讀,齊讀。
15.回讀機場離別時的情景,再次體會失去爸爸的悲痛。
16.爸爸走了,從此以后我再也聽不到他親切的話語。但是此刻,我卻分明聽到了他的呼喚,他呼喚的是――全世界都聽到了,他呼喚的是――
17.我的爸爸精通四國語言,是一位出色的經濟學碩士。我的爸爸還是一名卓越的觀察員。同學們,現在再讀這兩句話,你的心中除了自豪,更多的是什么?
三、結合資料,攻破難點
1.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爸爸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爸爸用生命捍衛的和平實現了嗎?輕聲讀課文第六、七自然段,看看當今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吧。
2.指名回答。
3.出示當今世界一些戰爭情景,學生觀看。
4.此時此刻,你想說什么?你想呼喚什么?
5.小結:1945年,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鮮血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但是不論是51年后的1996年,還是現在,和平之神都沒有永駐人間。和平之花是那樣的美麗,但它又是那樣的嬌嫩,那么容易遭到破壞。
四、深究課題,升華情感
2.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聲,我們呼喚的是――
3.在《讓世界充滿愛》中,教師激情呼喚:我、你、他,大家都在呼喚,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我們無法阻止戰爭,但我們能不斷壯大熱愛和平的力量。我們希望一起(齊讀)――為戰爭敲響喪鐘,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
五、總結全文,指導表達
在語文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幾“情”。
1.以境激情
學生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由于是孩子對戰爭了解的太少,在他們的腦海中沒有和平的概念及切身的體會,以及那種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我充分發揮了音樂的作用,讓孩子們或在傷感的音樂中任淚水流淌,或在悲壯的音樂中受到心靈的震撼,或在純凈的音樂中憧憬對和平的向往……同學們仿佛置身于當時的情境,他們不僅體驗了文本內容,更在這樣的情境中經歷了一次情感的歷程。
2.用情點情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充滿激情,而這種情首先要由教師來點燃,這就首先要求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充滿激情,才會在課堂上激起學生的情感。在備課時,我幾次停筆,因為淚水模糊了我的視線。而在教學中,我自己做到了全程全情投入,把我體會到的驕傲、深情、幸福、悲痛、熱愛……通過我的語言、我的神情、我的動作傳遞給學生,為學生營造濃濃的“情”的氛圍。
3.生活導情
課堂小天地,生活大課堂。語文教學要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而學生的情感也更是來源于他們的生活體驗。所以在教學時,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后,我讓學生回到生活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作者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畫面,想象機場迎接凱旋歸來的爸爸的情景,讓學生有了真真切切的體驗,激起幸福的感覺。
4.對比生情
在同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最容易讓人把它們往一起想。而人往往在失去之后才會愈加發現失去之可貴。在這節課前半部分的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體會一份驕傲,滿心幸福。就在這時出示迎接父親遺體的文字,配以傷感的歌曲,同樣的機場,卻物是人非,二者形成強烈的對比,怎不讓人悲從中來?學生的情感從幸福的巔峰跌落谷底,再加上教師語言的推動,于是學生潸然淚下。這時對“機場迎接”這一部分的朗讀是一種泣淚的宣泄,而對“機場送別”部分的朗讀更是一種無言的悲痛。
5.情感升華
【關鍵詞】品詞析句;模擬現場;感情朗讀;剖析形象;啟發想象
審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養人的審美能力為目的的一種教育。它反映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就是要求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啟發學生并使學生具有發現美的意識,促成學生自覺的愛美意識,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興趣。語文教學的審美性,主要體現在揭示教學內容的內在美,教學設計的情境美,教師的語言美、教態美,師生情感融合、共鳴美等。
一、品詞析句,分析情境,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鑒賞美
“濃縮的往往都是精華”,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品味好詞語、分析句式、句意中去發現美、品體美,鑒賞美。如《海上日出》文中對日出過程的描寫,對不同情況下,太陽的形狀、光亮、色彩、動態及周圍事物的狀態描寫都十分準確、生動、傳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寫出景物的個性。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展開描寫。把日出的過程寫得細,儀態萬象。語言生動、形象。運用比喻、擬人、借代、映襯等多種修辭手法。詞語選擇運用都十分恰當,耐人尋味。無限情態盡在眼前。通過閱讀欣賞,品詞析句,引導學生了解自然所表現出令人贊嘆的美,繼而使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得到升華。
二、模擬現場,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受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教學時,模擬現場,或者親臨現場,創設情境,學生通過感官,置身豐富、逼真的氣氛中,可以驅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創設一種審美意境,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掌握語言藝術、領會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觀潮》一課可以通過播放錢江潮的電視錄像,把錢塘江大潮來時那洶涌澎湃、氣壯山河的宏偉氣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形象地理解課文,進而領悟大自然的奧秘與力量。
三、感情朗讀,帶入情境,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應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揮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過朗讀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例如:朗讀《草原》一文,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藍,地很綠,是色彩美;有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戲,是動態美;蒙古族人穿著各色袍子,騎馬飛奔幾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內熱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傳統美。學生可以閉目遐想,自己腦海中所呈現出“美麗草原”的景象。又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通過模仿讀,讓學生有真切的體會,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使聽者也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教師要重視范讀,范讀飽含著濃縮了的個人體會和獨特感受,它可以把課文準確的詞語概念,生動的修辭手段,感人的描寫抒情、優美的韻律節奏充分表現出來,給學生以具體的啟迪。不但輔助了講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
四、剖析形象,駕馭情境,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一個感人的形象,可以激發起千百萬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個丑惡的形象,能讓千百萬人痛斥丑惡,憎恨虛假。形象越鮮明,對學生思想影響就越強烈、越深刻。學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誘感的產生,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老師要在言傳身教中時刻把握科學的審美標準,引導學生理解美的實質,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分辨美與丑、判斷善與惡、識別真與偽,陶冶兒童的情操,進而追求美。例如:在出示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圖片時,分析品味神態的剛毅、動作的果斷、目光的堅毅、話語的激昂,體現了一位杰出的戰斗英雄,誓死衛國的光輝形象。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剖析,喚起學生愛國報國的美好愿望,也使學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因此,美的事物、人物、景物,不完全在表層,尤其是人物的內心世界的美,其美的實質,往往是蘊涵在字里行間的,教師必須啟發、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