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7: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聯詞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聯詞語”一般指常用于復句當中,表示分句之間一定關系的某些詞語。對關聯詞語的分析與說明,語法論著中隨處可見,但有的不夠詳盡,有的不夠全面,有的尚存分歧。尤其是在句法分析中,如何處理關聯詞語,似乎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這給語法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惑。有鑒于此,我們打算著重談談關聯詞語的分析問題,以便服務于教學。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仍然沿用人們所習慣的“關聯詞語”。
一、關聯詞語的構成與作用
關聯詞語的構成較為復雜。有的專家學者對其構成情況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梳理:
現代漢語中使用的關聯詞語,除連詞之外,還包括起關聯作用的副詞、介詞、短語等。主要有:
(1)習慣上單用或成對使用的表示關聯的連詞。例如:免得、否則、于是、然而、因為……所以……、如果……那么……、雖然……但是……、或者……或者……。
(2)在意義和用法上起關聯作用的副詞。例如:更、才、也、都、就、簡直、尤其、偏偏、越……越……、一……就……、起先……后來……。
(3)常常搭配使用的表示關聯的連詞和副詞。例如:只有……才……、無論……都……、不但……還……、既然……就……。
(4)表示關聯的判斷詞和包含判斷詞的短語。例如:是……還是……、不是……就是……、之所以……是因為……、……為的是……。
(5)不同其他成分發生關系、純起關聯作用的短語。例如:一方面……一方面……、如果說……那么……。[1]
一般認為,關聯詞語常用于復句之中,其次可用于句群中或段落之間。例如:
①他幾次想陪她老人家到醫院看看,但是,老人家卻堅決拒絕了。(用于復句中)
②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乏溫和……(用于句群中)
③在精神折磨最厲害的時候,我也有過短暫的悲觀絕望的時刻,仿佛茫茫天地間就只有一張老太太的臉對我微笑。
但是這些都過去了。(用于段落之間)
對于關聯詞語能否出現在單句之中,人們的認識仍存在一定分歧。不過,單句里偶然能夠看見關聯詞語的身影,這是不爭的事實。例如:
④只有熱愛工作的人,才能熱愛生活。
⑤無論在什么特殊情況下,我們都要堅持到底。
傳統觀點認為,關聯詞語在復句、句群中或者段落之間主要起關聯作用。不過,現在大家逐漸認識到,所謂“關聯詞語”的作用主要是表明分句之間、句子之間或者段落之間的一定關系。因而,有人主張將其稱之為“關系詞語”。[2]
關聯詞語在單句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加強語氣;(2)表明某個成分的性質。以上述例④來說,“只有……才”表示主語是必備的條件,具有強調的意味。
二、“關聯詞語”的分析
由于“關聯詞語”構成的復雜性及其作用的多樣性,我們可以從語法和語義兩個層面來對關聯詞語進行分析。
我們主張,復句的主要構成成分是分句,有時會有一定的關聯詞語或其他句子成分參與構成。例如:
①天氣暖和,下著小雨。
②毫無疑問,只要他努力學習,就能學到許多新的知識。
例①由兩個分句(“天氣暖和,”和“下著小雨。”)組成,即所謂的“意合法”,分句之間具有并列關系,可稱之為并列復句。例②的構成成分較為復雜:a.兩個分句(“他努力學習,”“能學到許多新的知識,”),b.關聯詞語(“只要……就”),c.獨立成分(“毫無疑問”)。由于使用了關聯詞語,一般稱之為“關聯法”。關聯詞語“只要……就”表明分句之間具有條件關系,故為條件復句。
在分析復句中的關聯詞語時,要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對待。具體而言,如果關聯詞語由連詞構成或者連詞參與構成,一般應將連詞從復句中單獨解析出來,再分析其構成及使用情況,然后從語義的層面說明其所表達的關系。例如:
③他不但會寫詩歌,而且會寫劇本。
④取名為“梅”,是因為我喜歡梅花,在詩中常常寫到梅花。
例③這個復句由兩個分句及關聯詞語“不但……而且……”構成,后者又由連詞“不但”和“而且”構成,分別用于兩個分句之中(“不但”用在第一個分句的主謂之間;第二個分句承前省略主語,故“而且”用在分句之首)。“不但……而且……”表明兩個分句之間具有遞進關系,所以,這是一個遞進復句。例④是個多重復句,由三個分句及關聯詞語“是因為”構成,其中關聯詞語由判斷動詞“是”和連詞“因為”構成(述賓短語),用在第二個分句之前。“是因為”表明前后分句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故從第一個層次看,這是一個因果復句。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需要先對關聯詞語進行分解,才能進行有效的復句分析。例如:
⑤我不是要人裝傻,而是要人一片天真。
一般認為,該句中的關聯詞語為“不是……而是……”,它由連詞“而”參與構成。分析時,如果將關聯詞語整個解析出來,勢必會造成有的分句表義違背原意(“我要人裝傻”)。此時,只應將其中的連詞“而”析出,“不是……是……”則分別放在前后分句中作相應的語法分析,即:
分句11“我不是要人裝傻,”=“我不是要人裝傻”(主謂短語)+“,”(不完整語調);
分句22“是要人一片天真,”=“是要人一片天真”(述賓短語)+“,”(不完整語調)。
換句話說,“不是……是……”分屬前后分句,是其句法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是它們兼有了表示分句間關系的作用,即一般所謂的關聯作用,從而成為了關聯詞語的一部分。
如果關聯詞語由連詞之外的其他詞語充當,則一般可以將其放在分句中作相應的語法分析。例如:
⑥他一邊收拾行李,一邊認真思考剛才談的問題。
⑦她進入這個世界,便奉獻給這個世界以真誠。
一般認為,例⑥中的關聯詞語是“一邊……一邊……”,由兩個副詞構成,并且分處前后兩個分句。因此,可以把它們分別放在各自的分句中作語法分析——它們都作一定層次上的狀語。例⑦中的關聯詞語“便”也是副詞,由于出現在后一分句,可以放在該分句中進行語法分析,同樣作狀語。
句群中的關聯詞語,其分析與復句中的相類似。例如:
⑧不要變成事實的保管人。要洞察事實發生的奧秘。
⑨作品的句子有長有短,短句子可以一口氣讀完,而長句子有時候則需要分成幾段來讀。因此,停頓是有聲語言表情達意必不可少的手段。
例⑧是個表示并列關系的句群,由兩個句子(單句)構成。其中的“不要……要……”一般視為關聯詞語,表明兩個句子之間具有對舉關系。但由于它們分屬兩個句子,可在句法分析中分析它們,而不必單獨析出。換句話說,這個句群里的兩個句子都是由偏正短語加上完整語調構成的,即:
“不要變成事實的保管人”(偏正短語)+“。”(完整語調)=不要變成事實的保管人。
“要洞察事實發生的奧秘”(偏正短語)+“。”(完整語調)=要洞察事實發生的奧秘。
例⑨是個表示因果關系的句群,主要由兩個句子構成:前一個句子是個多重復句,后一個句子是單句。關聯詞語“因此”是個連詞,出現在后一個句子之前,表示句子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后一個句子由主謂短語加上完整語調構成,雖然從形式上看,關聯詞語“因此”似乎包含其中。
段落之間的關聯詞語分析,則超出了語法的范疇,故其分析顯然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之列。
單句中的關聯詞語一般是配對使用的,而且均由連詞參與構成。分析時,應先說明其構成情況,并指明其語義作用;然后將其中的連詞單獨析出,而將與之配合的副詞放在句法結構中分析,才符合表達的原意。例如:
⑩無論誰都要遵守規章制度。
例⑩中的關聯詞語“無論……都……”由連詞“無論”和副詞“都”構成,主要強調主語“誰”屬于無例外。分析時,將其中的“無論”析出,“都”則應放在短語“誰都要遵守規章制度”中,比較符合原意,也更合乎語法規范。
三、小結
“關聯詞語”可由不同詞語構成,其中連詞是主力軍。關聯詞語主要用在復句中,也會用在句群或段落中,還會出現在單句里。
關聯詞語的分析,可以從語法和語義兩個層面進行。語法分析中,有時要將其單獨析出,有時則應放在相應的結構體中作適當的語法分析,有時卻要先對其進行解析,再分別對待。語義分析,則主要指明關聯詞語所起的作用,以及其語義表達效果,也為一定結構體的分類提供依據。
注釋:
[1]王起瀾,張寧,宋光中:《漢語關聯詞詞典·凡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版,第1-2頁。
2、關聯詞語性質復雜,能在復句中起關聯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幾類詞語:連詞。連詞是用來做關聯詞語的主要詞類,但并非所有連詞都能充當關聯詞。有的連詞不能連接分句,不能連接分句的連詞當然不能做關聯詞;有的連詞能連接分句,但如果是在某個句子中連接不同的詞,那它也不是關聯詞。副詞。某些副詞可充當關聯詞。但如果連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關聯詞。起關聯作用的副詞仍舊保留原有的修飾作用。短語。有些短語也可以充當關聯詞語,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3、關聯詞語的種類:
(1)并列:前后分句所表示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情況,都已經存在或確定不存在,且相互既不隸屬,也不交叉。包括平行并列和對照并列兩種句式。
(2)遞進: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相連,表明后一種情況的程度更深一層。分句之間有偏、正句之分,前偏后正,順序固定,不能隨意變動。
(3)轉折:對前面分句提出的某種已存事實或情況,后面分句轉而述說并非理所當然的推論,即相反或相對的結論。且后面分句“并非理所當然的推論”才是說話人所要表達的真正意圖。其表明前后邏輯關系的對立。分句之間有偏 、正句之分,前偏后正。
(4)因果:由前分句所表達的事物,是后分句所表達的另一事物出現的原因或結果。有說明因果與推論因果兩種句式。分句之間有偏 、正句之分,前偏后正。
(5)承接:也叫連貫關系,指前后分句所表達的事情或動作的發生,前后連貫、挺有秩序。分句之間無偏 、正句之分。
(6)條件:分句之間的關系是條件和結果的關系,表示事情或動作的發生需要或排斥條件。分句之間有偏 、正句之分,前偏后正。這種復句的偏句提出一種真實或假設的條件,正句則說明在這種條件下所產生的結果。
(7)選擇:也叫取舍關系,前后分句所表示兩種或兩種以上情況將不同時出現,且已經作出取舍、亟待作出取舍或無須作出取舍。包括確定選擇和不定選擇兩類。分句之間有偏 、正句之分,前偏后正。
【典例】
①你因為不努力學習,(你)所以成績下降。(同一主語)
②因為你不好好學習,所以老師很為你的成績擔心。(不同主語)
【典例解析與方法歸納】
上述兩句話,同樣都是由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聯接起來的因果復句,為什么關聯詞語的位置卻不一樣呢?主要因為兩個句子前后分句的主語情況有別。句①的兩個分句主語都是“你”,句②前一個分句的主語是“你”,后一個分句主語則是“老師”,主語情況的差異決定了關聯詞語位置的不同。一般說來,復句中關聯詞語順序的排列分這樣兩種情況:
前后分句同一主語時,主語在前,格式為:主語+前關聯詞+主語(常省略)+后關聯詞。
前后分句不同主語時,關聯詞在前,格式為:前關聯詞+主語①+后關聯詞+主語②。
簡記為:同后異前(復句中,兩個分句同一主語時,關聯詞語在主語后邊;不同主語時,關聯詞語在主語前邊)。
辨析病句時,如果句中有關聯詞語,應該首先考慮其位置是否得當。例如:
“由于技術水平太低,這些產品質量不是比沿海地區的同類產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句中的關聯詞語“不是……而是……”的位置就用錯了,因為前比質量,后比成本,主語不同,“不是”應放在“質量”前。)
其次要關注關聯的分句內容是否存在順序上的不當。
四、動作行為的順序不當
【典例】
我國首座自主建造、設計、開發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在我國南海海域正式開鉆,標志著我國海洋石油工業深水戰略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典例解析與方法歸納】
在一定時間內,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表現在動作行為上,自然就有先后之別,如果順序亂了,句子自然就有語病。上例中,第一個分句中的“建造、設計、開發”,顯然應該是“設計、開發、建造”的排列順序,這樣才合乎情理。
五、邏輯順序不當
【典例】
雖然現在所學的一些專業課,對我們很陌生,學起來比較吃力,不過我相信,在老師的幫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夠學好。
【典例解析與方法歸納】
說“專業課”對我們很陌生,這是不符合生活邏輯的,屬于典型的主客顛倒,應在“對我們”后加入“來說”,或者調整為“雖然我們現在對所學的一些專業課很陌生……”。
屬于類似邏輯順序不當情況的,還有否定適當、前后不呼應、受動與施動顛倒等不合乎邏輯的表達,只要憑事理推斷,這些并不難判斷出來。例如:
①落實和樹立科學發展觀,發展和重視農業產后經濟,應當成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思維和事物的邏輯順序,應調整為“樹立和落實”“重視和發展”。)
單句,只有一個主語部分和一個謂語部分;復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句組成,組成復句的單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謂句,也可以是非主謂句。由復句的定義可知:在復句里,單句只是一個分句。例如:“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是由3個單句組成的一個復句,用“也”連接前兩個分句,同第3個分句表示并列。。由復句的定義可知:在復句里,單句只是一個分句。例如:“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是由3個單句組成的一個復句,用“也”連接前兩個分句,同第3個分句表示并列。
[解題過程]
單句與復句的區別
1、復句的分句之間在結構上互不包含
構成單句的直接成分之間存在著主謂、偏正、述賓、述補、聯合等結構關系。
復句的分句之間在結構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句子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謂短語充當分句時,與另一個分句的關系是平等的,這與主謂短語作句子中的一個成分是不同的。
例1:
農民在農閑時節進城打工,已經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了。
例2:
我這才明白,田里的活兒都是那小姑娘干的。
例1是主謂短語“農民在農閑時節進城打工”在句中作主語。
例2是主謂短語“田里的活兒都是那小姑娘干的”在句中作賓語。
2、關聯詞語是復句重要的語法標志
關聯詞語是表達分句之間結構關系和語義關系的重要語法手段,大多數復句在分句之間使用關聯詞語。
例如:
她不是敗在沒有運氣,而是敗在缺乏意志上。
他們寧可吃觀音土、啃樹皮,也戀著土屋不走。
單句中使用關聯詞語的情況較少。但是有關聯詞語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復句,關聯詞語也可以出現在單句中。
例如:
無論什么人,都不能不承認這個道理。
只有那張被太陽曬黑了的臉,才說明這是一個長期搞農村工作的人。
3、語調不同
單句帶有一定的語調,表示相對完整的意思。
復句的分句已經喪失了單句成立所必備的語調,不能獨立地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
4、標點符號的使用不同
單句和復句結尾都使用句號、問號或感嘆號,但分句之間的停頓只能用逗號或分號表示。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區別并列復句與聯合短語、承接復句與連謂短語的重要標志。
例如:
她又會唱歌又會跳舞。(聯合短語作謂語的動詞謂語句)
她又會唱歌,又會跳舞。(后一分句省略主語的并列復句)
指導員走過去把傷員抱了起來放到擔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語的并列復句)
指導員走過去,把傷員抱了起來放到擔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語的承接復句)
一般來說,聯合短語和連謂短語用逗號隔開,句子就由單句變為復句。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逗號停頓的不一定都是復句,單句中主語、介詞短語、方位短語和帶長賓語的動詞后面有時也有停頓。
例如:
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巍然屹立在西藏南側。
按照市場行情,公司及時對商品價格進行了調整。
到了蘇南以后,我們親眼目睹了中國農民創造的奇跡。
我心里明白,這一切都是他給我造成的。
[思路分析]
單句,只有一個主語部分和一個謂語部分;復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句組成,組成復句的單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謂句,也可以是非主謂句。由復句的定義可知:在復句里,單句只是一個分句。例如:“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是由3個單句組成的一個復句,用“也”連接前兩個分句,同第3個分句表示并列。
[解題過程]
單句與復句的區別
1、復句的分句之間在結構上互不包含
構成單句的直接成分之間存在著主謂、偏正、述賓、述補、聯合等結構關系。
復句的分句之間在結構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句子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謂短語充當分句時,與另一個分句的關系是平等的,這與主謂短語作句子中的一個成分是不同的。
例1:
農民在農閑時節進城打工,已經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了。
例2:
我這才明白,田里的活兒都是那小姑娘干的。
例1是主謂短語“農民在農閑時節進城打工”在句中作主語。
例2是主謂短語“田里的活兒都是那小姑娘干的”在句中作賓語。
2、關聯詞語是復句重要的語法標志
關聯詞語是表達分句之間結構關系和語義關系的重要語法手段,大多數復句在分句之間使用關聯詞語。
例如:
她不是敗在沒有運氣,而是敗在缺乏意志上。
他們寧可吃觀音土、啃樹皮,也戀著土屋不走。
單句中使用關聯詞語的情況較少。但是有關聯詞語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復句,關聯詞語也可以出現在單句中。
例如:
無論什么人,都不能不承認這個道理。
只有那張被太陽曬黑了的臉,才說明這是一個長期搞農村工作的人。
3、語調不同
單句帶有一定的語調,表示相對完整的意思。
復句的分句已經喪失了單句成立所必備的語調,不能獨立地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
4、標點符號的使用不同
單句和復句結尾都使用句號、問號或感嘆號,但分句之間的停頓只能用逗號或分號表示。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區別并列復句與聯合短語、承接復句與連謂短語的重要標志。
例如:
她又會唱歌又會跳舞。(聯合短語作謂語的動詞謂語句)
她又會唱歌,又會跳舞。(后一分句省略主語的并列復句)
指導員走過去把傷員抱了起來放到擔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語的并列復句)
指導員走過去,把傷員抱了起來放到擔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語的承接復句)
一般來說,聯合短語和連謂短語用逗號隔開,句子就由單句變為復句。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逗號停頓的不一定都是復句,單句中主語、介詞短語、方位短語和帶長賓語的動詞后面有時也有停頓。
例如:
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巍然屹立在西藏南側。
按照市場行情,公司及時對商品價格進行了調整。
到了蘇南以后,我們親眼目睹了中國農民創造的奇跡。
我心里明白,這一切都是他給我造成的。
[解題過程]
單句與復句的區別
1、復句的分句之間在結構上互不包含
構成單句的直接成分之間存在著主謂、偏正、述賓、述補、聯合等結構關系。
復句的分句之間在結構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句子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謂短語充當分句時,與另一個分句的關系是平等的,這與主謂短語作句子中的一個成分是不同的。
例1:
農民在農閑時節進城打工,已經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了。
例2:
我這才明白,田里的活兒都是那小姑娘干的。
例1是主謂短語“農民在農閑時節進城打工”在句中作主語。
例2是主謂短語“田里的活兒都是那小姑娘干的”在句中作賓語。
2、關聯詞語是復句重要的語法標志
關聯詞語是表達分句之間結構關系和語義關系的重要語法手段,大多數復句在分句之間使用關聯詞語。
例如:
她不是敗在沒有運氣,而是敗在缺乏意志上。
他們寧可吃觀音土、啃樹皮,也戀著土屋不走。
單句中使用關聯詞語的情況較少。但是有關聯詞語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復句,關聯詞語也可以出現在單句中。
例如:
無論什么人,都不能不承認這個道理。
只有那張被太陽曬黑了的臉,才說明這是一個長期搞農村工作的人。
3、語調不同
單句帶有一定的語調,表示相對完整的意思。
復句的分句已經喪失了單句成立所必備的語調,不能獨立地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
4、標點符號的使用不同
單句和復句結尾都使用句號、問號或感嘆號,但分句之間的停頓只能用逗號或分號表示。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區別并列復句與聯合短語、承接復句與連謂短語的重要標志。
例如:
她又會唱歌又會跳舞。(聯合短語作謂語的動詞謂語句)
她又會唱歌,又會跳舞。(后一分句省略主語的并列復句)
指導員走過去把傷員抱了起來放到擔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語的并列復句)
指導員走過去,把傷員抱了起來放到擔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語的承接復句)
一般來說,聯合短語和連謂短語用逗號隔開,句子就由單句變為復句。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逗號停頓的不一定都是復句,單句中主語、介詞短語、方位短語和帶長賓語的動詞后面有時也有停頓。
例如:
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巍然屹立在西藏南側。
按照市場行情,公司及時對商品價格進行了調整。
一、尋找分析關聯詞語
關聯詞語是句子與句子銜接的重要紐帶,關聯詞語的恰當搭配,則是保證句子連貫的重要條件。尋找語段中出現的關聯詞,分析關聯詞語關系,根據照應的詞語能較快地選擇連貫的語句。
【例1】選擇與原文銜接最好的一項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______。
A. 就是缺少發現 B. 就是要去發現
C. 而是缺少發現 D. 但是要去發現
【分析】關聯詞語往往是成對使用的,如“雖然……但是……”表示分句間的轉折關系,“不是……而是……”表示分句間的并列關系,“不是……就是……”表示分句間的選擇關系。習慣上,“不是”不能跟“但是”搭配,由此排除D項。因原句有“美是到處都有的”,故不存在選擇關系,A、B兩項“就是”與“不是”構成選擇關系,與句意不符,要排除。只有C項“而是”與“不是”構成并列關系,符合句意,為正確答案。
【例2】(2012年重慶卷)依次填入下邊一段文字橫線處的關聯詞語,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當你還是一棵幼苗的時候,別人不容易在遠處看到你。_______他們從你身邊走過____站在你身邊,也可能視而不見,__________你還不引人注目。而______你長成一株大樹,哪怕在很遠的地方,別人也會看到你,并且欣賞你。
A. 雖然 甚至 因為 如果
B. 雖然 或者 除非 只有
C. 即使 或者 除非 只有
D. 即使 甚至 因為 如果
【分析】本題考查涉及關聯詞語的使用。文段選擇了一個典型的復句,但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并不復雜,只要能理解前后內容的邏輯關系,不難得出答案。選詞填空,首先要整體感知,其次要根據句意和關聯詞辨清句與句之間的關系。三句話①②③構成三個層次,①②與③構成假設關系,①與②之間也是假設關系。理清關系后,相對就容易了。答案為D。
二、尋找分析照應、暗示語
句子中往往會使用一些表示順序的詞語,如:然而、但、不過、而且、另外、同時、最后、換句話說等,抓住了這些詞語,句子順序自然好把握了。帶上指示代詞“這(些)”的句子,應該緊跟在其所指代的內容后面。用時間詞語、空間詞語等提示,表達這些意思的句子要注意照應。尋找語段中出現的照應暗示語,就能很快分析選擇出連貫的語句。
【例3】(2012年遼寧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過去的兒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種種的死知識、死教訓裝入他的頭腦中,就以為滿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兒童自由的讀物,實在極少。我們出版這個《兒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于彌補這個缺憾。
①教師教一課,他們就讀一課
②刻板莊嚴的教科書,就是兒童的唯一讀物
③我們雖知道之前的不對
④然而小學校里的教育仍舊不能十分吸引兒童的興趣
⑤而且各種教育,仍舊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
⑥也想盡辦法去啟發兒童的興趣
A. ③⑥④②⑤① B. ③⑥④⑤②①
C. ①③⑥④⑤② D.①③⑤⑥④②
【分析】解答本題時需要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內容。找出“也”“然而”“而且”等語言標志;③中“之前的不對”緊承起句,⑥④緊承③句分析,④⑤是教育弊端的兩面,②①分別與④⑤相對應,①也與下句的“自由的”密切相連。很容易就能判斷出答案為B。
【例4】(2009年廣東卷)根據語境,下列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示現本是佛教用語,指的是佛菩薩應機緣而現種種化身。______。_______。如杜甫《月夜》詩:“今夜月州,閨中只獨看。”“閨中只獨看”,就是詩人運用示現修辭手法來描繪想象中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預言的示現,同追述的示現相反,是把未來的事情說得好像擺在眼前一樣。_________。示現作為一種修辭現象,值得我們關注。
①修辭學中的示現是指把實際上不見不聞的事物,說得如聞如見的一種修辭手法
②至于懸想的示現,則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說得在眼前一般,同時間的過去未來全然沒有關系
③后來人們把這一詞語用在修辭學中,當作一種辭格的名稱
④在修辭學中,示現一般分為三類:追述的、預言的和懸想的
⑤追述的示現,是把過去的事跡說得仿佛還在眼前一樣
A. ①④⑤②③ B. ①③④⑤②
C. ③①④⑤② D. ③④⑤①②
【分析】答案C。綜合來看,幾個句子的中心議題是“修辭學中的示現”,抓住前后的銜接詞、照應詞排序,第③句中的“后來”,照應前文的“本是”, ①是對③具體闡釋,④⑤②是總分結構,⑤照應后文的“同追述的示現相反”,也可根據“預言的示現,同追述的示現相反”判定前面一句是⑤,AD兩項排除,⑤句前是④;④句是總述句,后三句分別闡述“追述的”“預言的”“懸想的”,故②句應在⑤后。④⑤②排列的有BC選項,也可排除AD選項。例舉杜甫詩句是為了說明“修辭手法”,根據語感,順序應為③①,由此可選C。
此外,還可以尋找語氣表達一致的語句、出現的近義詞、內容方面的照應、提示性的標點符號等多種照應與暗示語,較快地選擇出連貫的語句。
綜上所述,不管是哪種題型的排序題,只要能夠全面準確地把握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處理起來自然會游刃有余啦。需要說明的是,做題時并不能僅從某一方面去思考,而應該綜合各方面考慮,運用多種方法,才能更準確地解答此類題目。
關鍵詞:漢語;哈語;緊縮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b)-0000-00
1 緊縮句概述
漢語緊縮句是一種簡化了的復句,是由復句的分句和分句凝合而成的,形式上象單句,內部關系卻是復句,表達復句所表達的內容。緊,是指緊湊,分句間沒有語音停頓,念起來只像一個句子形式。縮,是縮略,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連接詞被壓縮掉了。構成緊縮句的主體是動詞性詞組,從形式看,象是一個單句的謂語部分,尤其是與單句中的連謂句比較相象。兩者之間的區別在于,緊縮句的謂語部分包含兩個相對獨立的陳述內容,這兩個陳述內容之間存在著承接,條件,假設,因果等關系。
緊縮句是一種特殊句子,其形式也有多種,簡單說來,按關聯詞語和關系的多寡可以分為單純形式和多重形式。
(一)單純形式的緊縮句結構上和普通復句一樣也分為用關聯詞的和不用關聯詞的兩種。
不用關聯詞的緊縮句
這類緊縮句對上下文的依賴性比較大。
如:你不說我替你說。
此句是轉折關系,可以擴展成為“如果你不想說,那么我就替你說”的形式。在此,雖然沒有一個關聯詞,但是在上下文中可以清楚的判斷出句子所表達的轉折含義。
雨過天晴。
此句是承接關系,句子可以擴展成為“雨過接著天晴”的形式。
使用關聯詞語的緊縮句
這一類緊縮句格式比較固定。
用單個關聯詞的緊縮句。
用“就”關聯的,可以構成不同關系的緊縮句。
如:去晚了就來不及了。(假設關系)換成:如果去晚了就來不及了。
天一亮就出去鍛煉。(條件關系)換成:只要天一亮就出去鍛煉。
用“才”關聯的,可以構成不同關系的緊縮句。
如:無私才能無畏。(條件關系)換成:只有無私才能無畏。
他看了半天才看懂寫的是什么。(順承關系)換成:他看了半天,才看懂寫的是什么。
用“又”關聯的,可以構成不同關系的緊縮句。
如:說了又說。(并列關系)換成:說了一遍又一遍。
想上臺又害怕。(轉折關系)換成:雖然想上臺,可是又害怕。
D、用“都”關聯的,可以構成條件關系的緊縮句。
如:你們說什么我都同意。換成:無論你們說什么,我都同意。
E、用“也”關聯的,可以構成不同關系的緊縮句。
如:下雨我們也要干。(假設關系)換成:即使下雨,我們也要干。
我沒見過也聽說過呀。(轉折關系)換成:雖然我沒見過,可是我也聽說過啊。
F、用“還”關聯的,可以構成轉折關系的緊縮句。
如:我說了幾次還不明白。換成:我說了好幾次,可是(他)還是不明白。
一天沒吃東西了還沒什么食欲。換成:雖然一天沒吃東西了,但是還是沒什么食欲。
(2)用成套關聯詞語關聯的緊縮句。
有的緊縮句采用了成套的關聯詞語,這種緊縮句的整體性更強,邏輯關系更密切,緊湊。
A、用“越……越……”關聯的,主要表示承接關系和條件關系。相當于“……后來……”、“只要……就……”
如:人越來越多,興趣也越來越大。
B、用“一……就……”關聯的,主要表示承接和條件關系。相當于“……然后……”、“只要……就……”。
如:一走就再沒回來。
C、用“非……不……”關聯的,主要表示條件關系。相當于“除非……否則……”。
如:(今天)我非去不可。
D、用“不……不……”關聯的,主要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就……”。
如:不到黃河不死心。
E、用“不……也……”關聯的,主要表示讓步關系,相當于“即使……也……”。
如:冬天,不刮風也冷。
F、用“再……也……”關聯的,主要表示讓步關系,相當于“即使……也……”。
如:困難再多也不怕。
G、用一對代詞或數詞來關聯的,表示假設關系的較多。這一類可以斟酌歸入不用關聯詞語的緊縮句范圍中去。
如:付出多少,得到多少。
(二)由多重復句緊縮成的緊縮句叫多重緊縮句。它可以擴展成為多重復句。
如:你愛信不信。
這個句子可以擴展成:如果你愛信,你就信,你不愛信,你就不信。第一層關系是并列關系,第二層關系是假設關系。
除以上的緊縮句分法,緊縮句還可以根據謂語的主語不同,分為以下三種。
1、緊縮句兩個謂語的主語不同,即異主語緊縮句。
如:不問不開口,一旦開了口又停不了了。
2、緊縮句兩個謂語的主語相同,即同主語緊縮句。
如:你不想去也得去。
3、緊縮句中兩個謂語的主語都不出現,即無主語緊縮句。
如:不想你還能想誰呢?
2 緊縮句的哈語表達法
(一)漢語中是假設關系的緊縮句,在哈語中用動詞條件式來表達,有時用條件復句或者簡單句來表示,有時用否定副動詞形式或動詞后加mejinXe、majRnXa表示。
如:不到黃河不死心。
degenine CetpejinXe tRnbajdi.
(二)構成條件關系的緊縮句,在哈語中用動詞條件式表示或副動詞表示,也可以用條件復句來表示。
如: 在哪里你都要好好工作。
qajda bolsada qRzmetti CaqsR istewi/ kerek.
(三)構成讓步關系的緊縮句,在哈語中用讓步關系的復句來表示,有時用否定動詞的條件式和da、de結合或用mejli……bolsRn表示。有時也可用簡單句來表示。
如:這個道理不說也明白。
bul qaHjdanR ajtpasada tYsininedi.
(四)構成轉折關系的緊縮句,在哈語中用轉折復句來表示。
如:你不害怕我害怕。
sen qorRqpasa/ men qorqamRn.
條件不好也干出了成績。
Xart CHdaj CaqsR bolmasada n*tjCe CarattR.
(五)構成因果關系的緊縮句,在哈語中用因果復句來表示。
如:不同意就別勉強。
qosRlmasa/ zorlanbjaq qoj.
(六)構成承接關系的緊縮句,在哈語中用sajRn、barHan sajRn等表示。
如:我越想越想不明白。
ojlaHan sajRn tYsinbedim.
身體越不好越要加強鍛煉。
densawliHi/ naXar bolHan sajRn, XRnRHw kerek.
哈薩克語是黏著語,與漢語的體系有較大差別,因此在表達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種的表達方式,而是要根據翻譯和上下文的需要,具體選擇表達方式,以求得到最好的表達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定京. 現代哈薩克語使用語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 日語單句 單句 復句 區別
一
單句,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單獨的句子。日語的句子是由句節組成的,在一個句子里,不同的句節或詞起著不同的作用,有的起支配作用,有的被支配,有的起修飾作用,有的被修飾,等等。根據不同作用劃分出來的各個部分,叫作句子成分,日語的單句就是圍繞著這些成分進行的分析,也是由這些成分組成的,日語的句子成分一般分為主語、謂語、賓語、連體修飾語、連用修飾語,單句中只有一套這樣的成分,這些成分在某些場合會被省略。
復句是就單句而言的,一個單句只有一個表達中心,而復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表達中心聯合起來的一種句子結構形式。復句里的各個單句叫分句,單句里的各個成分只是單一的句子成分,比如主語謂語賓語之類的。我們先來看下面兩個句子,對單、復句的區別有大概了解。
例1.おふくろはをあらいおわる。
例2.生活上で困を克服するばかりでなく、仕事のうえでも高い水が必要である。
從上面兩個句子我們可以看出,例1只有一套成分,句子的主語是おふくろ謂語是あらいおわる賓語是。而例2卻有兩個分句,每個分句自成系統,互不干涉,只是在意義上關聯,兩個分句都可以看作一個單句,這樣的句子我們就成為復句。但事實上句子都是很復雜的,很多句子難以一眼區分開是單句還是復句,而且直到現在不管是日語學習者,還是研究者都未能取得一致意見,在這里只是陳述筆者個人的觀點。
二
復句是由單句組成的,如果能掌握復句的特點和概念,那么區分單復句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現代的關于日語的復句的概念,基本上有以下兩種觀點:一種是將復句分成聯合復句,主從復句(也有稱為偏正復句);還有一種是把它分為三類,即并列、主從和包孕句,我贊同第一種觀點。因為包孕句問題,實質上主謂詞組動賓詞組等充當單句句子成分的問題。
從結構和意義上看,復句有如下幾個特點。
1.復句中的分句,不作另一分句的任何成分,因此充當成分的主謂詞組不能看作分句。
例1.列が大をわたったのは朝の五くらいです。
例2.わたしが行くかいかないかはありません。
以上句子中的劃線部分都是主謂詞組,但都不是分句。句①是主語,句②是句子的同位語,二句都是單句而非復句。這是區分單句和復句界限。
2.構成復句的分句,有的是完整的單句,即主謂賓俱全的句,有的則是不完整的主語不全的句。
例3.彼女はこころが清くて、彼女は生活のしみをよくわかっているのです。
例4.我躺著,[我]磅船底漏渴的水望,[我]知道我在。
わたしは橫になって、( )川をみて、わたしがまだ存在いているのをわかった。
以上例3包括兩個完整的分句,例4包括三個單句,是不完整的句,( )內的“わたし”原文都省略了。
3.復句中的分句必須相互有聯系,而且有關聯詞來連接。
例5.最を取ってるので、うれしくたまらないです。
例6.あしたが雨なのに、會は通りで行します。
三
以上簡單分析了單復句區別的方法,要嚴格區分開,還是要具體了解復句的分類,前面我們說復句分為聯合、主從兩大類,具體劃分如下。
1.聯合復句
復句的各分句之間在意義上的聯系是平等的,叫聯合復句,日語稱為“重文”。聯合復句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1)并列復句及其關聯詞語
幾個分句分別說出有關的幾件事情、幾種情況或同一事物的幾個方面,或論述密切相關的事理。這種復句叫并列復句。
日語的復句多數要用關聯的連接成分,相當于漢語的關聯詞語,日語并列復句的關聯詞語有用也有的不用關聯詞語,只以前一分句采取用言中頓的方式。
例1.中野さんは社をつとめていたが(けれども)昨年退した。
例2.中國と日本は距が近いし、史的なつながりが大深いです。
例3.弟はいつも食事をしながらテレビをる。
例4.浜は候もよければ、景色もよい。
例5.會はどこで演は何から始まるのか。
例6.の內容はでなかなかわからない。
例1―4都用接續助詞,が在這里用于順態連接,相當于漢語表示順態連接的連詞“而”,但有時可以不譯;し有“既,又”的意思;ながら則表示一邊。5、6分別是助動詞形容動詞的中頓,以詞類的形態變化來表示分句與分句之間的并列。
(2)遞進復句及其關聯詞語
分句和分句之間的關系是遞進的,即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進了一層。這種復句交遞進復句。日語用于遞進復句的關聯詞語如下:
うえにしかもそしてそのうえのみならずどころかばかり等
あの子は踴りが上手だし、そのうえ歌もうまい
ねだんが安いうえに品がれている
(3)承接復句及關聯詞語
分句和分句之間的關系是相聯相成的,幾個分句表示連續的動作。
日語用于承接復句的關聯詞語如下:
ててからするとそうしてそれから
デパトでい物をして、映畫をて、こひをんでった
のしみは寢る前にコヒをのみ、そうして新をゆっくりむことだ
(4)選擇復句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所敘述的事實不能同時并存。日語選擇復句中―般都要出現接續詞語,常見的有:あるいはそれともまたはもしくは等。偶爾也有不小現接續語的。這主要表現在疑問句中,此時,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選擇關系可以靠疑問語氣體現出來。如:
いい知らせですか、い知らせですか
手を出すかまたはを打つか
2.主從復句(也有稱為偏正復句的)
(1)轉折復句
正句和偏句往往意思相反。偏句陳述一個意思,正句轉折。通常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而且都要使用接續詞語。轉折復句中經常出現的接續詞語如:
がそれともかわりにしかし癖につつとはいいながら等。
がせまっているのにレコドをいている。
いくらの才能があったというもののこんなに威っているのはだめ。
(2)因果復句
因果復句的兩個分句,一個表原因,一個表結果。表結果的分刁可以稱為正句,表原因的分句稱為偏句。日語的因果復句中通常要出現接續詞語,常見的如下:
からしたがってためにのでゆえに
女だから化をする。
寒いのでじっとしていられない。
(3)假設復句
偏句表示某種假設情況正句表示由這種情況得出可能產生的結果。
常見接續詞語如下:
たらととしてとしたらてはとするとならばば等。
あなたがもし父だとするとあなたはどうしますか。
そばに犬でもいればすぐ犬のほうにかんしんはいってしまう。
(4)條件復句
偏句表示條件,正句表示結果而且這種結果必須依賴前面偏句的條件而產生,
常用接續詞語如下:
かぎりさえすればとところでとも
スツを著ている限り、彼は西洋の族でいらるのだ。
出てある來さえすれば、かならずだれにあう。
(5)讓步復句
就是偏句先讓一步,姑且先承認或者先容忍某種事實或理由存在,然后在正句中得出這種事實或理由所可能產生的結果。
常用接續詞語如下:
たって、たってもてもところでとしてもにしても
今からでは急いでも八の新にまにあわないでしょう。
仕事がつらくたって、中途半で放するわけには行かない。
(6)推論復句
偏句提出一種情況作為前提條件,正句根據這個前提條件推斷出這個結果。
常用接續詞語如:
からには以上はうえは
あの恐ろしいきばのある以上は必ずかむ。
獨立したからにはわたしの家にいられてはこまる。
(7)取舍復句
常見連續詞語如:
說出兩種情況進行比較,選擇其中一種情況,而舍棄另外一種情況。
よりむしろいっそ等。
いっそ自分がをしても他人には迷惑をかけない。
以上共11種,對復句進行了分類,從上面分類看,不難發現,復句具有的特征,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特征。根據這些特征可以對復句和單句進行區分。
四
日語與印歐語相似,形態十分豐富,非常注重語法形式上的完整。拿日語復句來說,無論哪一種復句都必須出現關聯詞語(即接續助詞等)。例如表示假設時,必然使用“ば、たら、なら”之類表示假設關系的接續助詞或者副助詞。表示因果關系時,必然出現“だから、のでゆえに”等助詞。否則分句之間的關系就無法表明,不能構成復句。漢語注重意合,不注重形合,即所謂的“得意忘形”(意思表達出來了就行,可以不考慮句子的外形結構)。復句就是典型的例子。漢語的復句,只要不妨礙對語義的理解,介詞、連詞等表示語法關系的關聯詞語往往可用可不用。不用,句子的結構依然完整,照樣能意會到詞與詞、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用了,有時可能恰到好處。
以上我們對復句的意義和類型進行了了解和劃分,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好復句的意義特點和分類,那么單復句的劃分會有明確的了解。
(1)要看結構,單句的內部可以劃分出句子成分。復句是由分句構成的,分句之間有邏輯關系,但沒有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
(2)復句間常有關聯詞語。如我們在分類時出現的很多接續組詞和接續詞。抓關聯詞是分辨復句的關鍵。
(3)單句的句子成分間也可以有停頓,不能把這種停頓看作分句的標志。不過,連動句和連貫復句的區別就在于有沒有停頓。
如:太吉は坂を下がって、森のところまできた。復句
太吉は坂を下がって森のところまできた單句
王さんはドアをあけて、出た。復句
王さんはドアをあけて出た。單句
以上四個句子都是一樣的意思,但是由于逗號的出現使得句子的劃分出現了變化。
參考文獻:
[1]山田孝雄.日本文法概論[M].京:寶文,1980.
[2]北原保雄.日本の世界6[M].京:中央公社,1981.
[3]南不二男.代日本文化の郭[M]京:大修店1998.
[4]秦禮君.日漢比較語法[M].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 復句類型 邏輯語義 關聯詞語 語境
自《馬氏文通》誕生,馬建忠先生在借鑒西方文法體系的基礎上初步涉及漢語復句系統之后,關于復句系統的多維研究一直是各家學者爭相投入的熱點。單句和復句的區分始終是學界討論的焦點問題,自馬氏之后,王力、何容、呂叔湘、孫良明,到當代的黃伯榮、廖序東、邢福義等多位大家都對此有所論述。作為同一級語法單位,單句和復句之間有著諸多相關聯的因素,如表述性、語調等特點。但作為分立出來的獨立句型,區別于單句的功能類型和結構成分分析,復句則重在探討分句之間的邏輯聯系。
一、 復句類型劃分的幾家之言
復句表達的是復合命題,因此更符合現代社會交際的需要,然而也正是其復雜的結構和表意性給深入研究帶來了種種困難。與單句相比,復句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結構中心,以關聯詞語作為形式標志,句中有語音停頓。而復句之所以成為復句,最根本的是在于幾個分句之間產生了邏輯關系,因此對分句間關系的考察是復句分析的重要方面。
(一)復句的基本概況
何為復句?現在比較通行的概念是:復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上相關、結構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組成。((黃伯榮 廖序東:2002,159)
單復句的區分問題,在學界探討了多年。從馬建忠先生區分“句”、“讀”開始,漢語復句理論出現了源流。到了“文法革新”前后期,包孕句歸屬問題得到了比較統一的認識。1957年《中國語文》上的“復句問題”大討論則推動了復句理論的深刻、全面發展。直到20世紀80年代,新的思維模式、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變化,引發了漢語復句理論的研究呈現出多元深入的局面。
關于復句類型的劃分,學術界也一直是眾說紛紜。主要觀點包括大多數教材采用的兩分法,邢福義的三分系統法,另外還有邵敬敏的四分法十小類,《現代漢語復句新解》中構擬的一個新的多層次的以二分為主要特征的復句系統等。但這幾種劃分方法,共同點都在于將邏輯語義關系作為劃分的依據。
(二)大多數教材通用兩分法
現在高校通用的大多數教材中,大多采用兩分法,即聯合和偏正兩種語義關系。黃伯榮、廖序東版《現代漢語》“根據分句間的意義關系劃分,復句可以分為聯合復句和偏正復句兩大類。”“聯合復句又分為并列、順承、解說、選擇、遞進五小類。”“偏正復句又分為轉折、條件、假設、因果、目的五小類。”(黃伯榮 廖序東:2002,160-171)胡裕樹版《現代漢語》“按照分句之間的關系,可以把復句分為聯合復句和偏正復句兩大類型。”“聯合復句中分句之間有各種不同的關系,常見的有下列四種:并列關系,連貫關系,遞進關系,選擇關系。”“偏正復句中偏句和正句有個各種不同的關系,常見的有下列四種:因果關系、轉折關系、條件關系、讓步關系。”(胡裕樹:1979,357-370)
兩分法為多數研究者所采納,在漢語語法教學中普遍使用,根據分句間意義平等還是有主有從進行區分。這種劃分方法的缺陷很明顯,邢福義在闡述三分法時將二分法的問題概括為“缺乏形式依據,既解釋不清事實,又跟標志相沖突。”(邢福義:2001,56)其實二分法并不能自圓其說,意義的平等或是主從關系依據的是操作者的主觀認識,因此在區分時是缺乏客觀的標準的。如聯合復句中的遞進復句,黃、廖版教材中例:
你這樣說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影響團結。(黃伯榮 廖序東:2002,165)
按照聯合復句分句間意義平等的說法,這里就解釋不通了。很明顯,句子清晰得表明了一輕一重,一淺一深的關系。
再者,有些復句類別有交叉或重合。如偏正復句中包括因果和目的兩小類,從邏輯關系上來看都是一為原因,另一為結果。區別僅僅在于因果句中的結果是客觀產生的,而目的句中的結果是主觀上期望達到的,究其本質關系,是一致的。
(三)邢福義提出三分系統
認識到兩分法出現的諸多問題,邢福義采用了三分系統。邢福義《漢語復句研究》“把復句的關系類別劃分為三大塊:“因果”一塊,“并列”一塊,“轉折”一塊。以此為基點,建構漢語的復句三分系統。”(邢福義:2001,38)“因果類復句可以分為因果句、推斷句、假設句、條件句、目的句等等。”(邢福義:2001,39)“并列復句可以分為并列句、連貫句、遞進句和選擇句。”(邢福義:2001,43)“轉折類復句可以分為轉折句、讓步句和假轉句。”(邢福義:2001,46)三分的依據在于“便于驗證,便于形成系統,便于解釋事實。”(邢福義:2001,49-50)
(四)其他小眾分類方法
除這兩種意見之外,還有一些較為小眾的處理方法。如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中的四類:平等、輕重、順理、違理,這是對兩分法進一步的細分,但是也同樣存在著相類似的弊端。
再如《現代漢語新解》中,采用了層層二分,每類內部再一分為二,再一分為二,直至最小的類別的方法。如單純句與非單純句,單純句里再分為條件句和非條件句。這種A與非A的分類法屬于矛盾概念分類法,區別于其他列舉式的并舉概念分類法。單從分類名稱上來看,A、B、C……這種并舉法,學習者在認識理解時一目了然,而A和非A的矛盾分類法,需要建立在對A的內涵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對于語言學尤其是語法學而言,描寫式的分類法更加直觀,更易反映概念的信息和區別度。并舉法中,對于A概念的理解還可以借助對非B、非C的認識,多維度切入,從而進一步深刻化、全面化。
二、復句分類劃分的依據
復句類型的劃分一直存在爭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統一的客觀標準。但目前在劃分依據上已經取得了相對一致的意見,這個依據即邏輯語義關系。
客觀規律是世界運行必須遵循的守則,這種規律處在一定的邏輯關系之中。語言反映現實生活,自然就必須遵守并呈現出這樣一種關系。因此復句的分句之間也必定遵守這種邏輯關系,所有的語義關系必須建立在邏輯關系基礎之上,生活中現象與現象之間的邏輯聯系就是復句分句間語義關系的根。然而邏輯關系又并不完全等同于語法關系,有些邏輯關系不通的句子在語法上卻不存在問題,如“火車在天上飛。”但邏輯和語法又密不可分。從語言學的發展歷史來看,追溯到希臘、拉丁語法,其基礎都是建立在邏輯學的基礎之上的。
邏輯語義學的興起進一步啟迪了語言學學者,把目光投向邏輯學的領域,在學科交叉和研究方法互通的過程中深化研究。因此漢語復句研究深化精細時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研究方法上有縱向方面不同程度的精確、細致和深化。邢福義先生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運用邏輯方法來分析語法問題。胡明揚先生指出:“就漢語而言,復句的語義邏輯研究在目前也許有更大的實用價值。邢福義這些年來在這方面的研究令人矚目。”于根元先生《在探索中前進》一文專章“請邏輯學來幫忙”中指出:邢福義先生運用形式邏輯的某些方法來研究現代漢語語法的基本做法是“歸演結合,表里結合,求同察異”。
邢福義先生的三分法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探索出來的。例如前文引述的黃、廖版《現代漢語》中的例句“你這樣說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影響團結。”黃、廖版中把它劃歸到聯合關系中的遞進復句一類,我們認為這并不恰當。在邢福義的《漢語復句研究》中,有單列的“不但不p,反而q”及其與轉折句的牽連一章節,“不但不p,反而q”分句間既包含遞進關系又包含轉折關系,如果只是簡單的舍一取一顯然欠科學和嚴謹。從p、q,非p、q,p、非p非q、q的幾者關系中闡明了其中的邏輯語義聯系,也劃清了其歸屬,點明了其特殊性。關于上文提到的因果句和目的句的歸屬,也根據分句p、q的相互關系將其同納入廣義因果句類中。
三、復句類型劃分的其他因素
盡管對于復句類型的劃分學者們在探討中做出了相對科學嚴謹的分析,但對于一些特殊的句型依然存在模棱兩可的劃分困難。
(一)關聯詞語作為標志
關聯詞語是復句中用來連接分句標明關系的詞語。顯然,關聯詞語區分單復句,和判斷復句類型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在復句研究的現實操作中,存在著這樣的問題。首先,復句有形合法和意合法兩種。作為意合法形成的復句,常常會省略關聯詞語;以意相合,語序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再者有關聯詞語做區分標志的形合句又存在著跨類現象。關聯詞語也會形成迷惑人的假象,因此把它作為區分的絕對標志必然不是萬全之策。明確常用的跨類關聯詞的用法是必須的一點,但歸根結底分析透徹分句間的邏輯語義關系才是最重要的方面。
(二)復句類型的演變
從歷史角度上來看,同一關聯詞語可以表達多個語義關系,使得跨類現象存在,可以分析為復句類型演變的結果。邢福義《漢語復句研究》中例:
她已經吃過了,她的小弟弟小元今晚宿在學校沒有回來,于是,飯就省出來了……(邢福義:2001,527)
“……于是……”一關聯詞的用法,字面分析,“于是”說明了活動變化“她吃過了和弟弟不回來”以及活動變化“飯省出來了”有著緊密的前后銜接關系,是明顯的連貫關系,屬于并列復句。再進一步分析發現,前分句敘述了一個事實,后分句表示由此而引發的結果,這是一個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句。相比較而言,第二層次的分析更深入更符合邏輯事實。這也就體現了復句類型演變的可能性。類比于人類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總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人的主觀能動性隨著認識的深入進一步地調動發揮,因而也把理論進一步深刻化。
(三)語境的影響和作用
很多模棱兩可的語句放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不同或特定的意義。這里的語言環境,即語境,上下文。尤其是多重復句的層次劃分,第一層的重要節點也常常可以通過上下文所要傳達的信息來判斷。語境在幫助判斷復句類型或者進行層次劃分的同時,也衍伸出了新的意義,即修辭效果。關聯詞語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可以傳達出比其單獨使用時更復雜的內涵,也增強了文段的表達效果。
參考文獻:
[1]邢福義.漢語復句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3] 全立波.現代漢語復句研究述評[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株洲),2004 6(9):114-117.
[4]李振中.“邏輯語義“——復句類型劃分的原則依據[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22(4):59-62.
[5]張宗正.對復句語法地位的再思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新鄉),1990(3):63-69.
關聯詞是指用來連接幾個詞、短語或者句子,表示一定邏輯關系的詞語。遞進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在意義上有進一層的關系,例如由輕到重、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等關系。遞進關系的關聯詞則是指能夠表示分句在意義上進一層關系的,且有一定邏輯的詞語。
分句之間的這種關系,必須用恰當的關聯詞語來表示。表示遞進關系的常用關聯詞有:1.單用的。例如,不但、不僅、不光、而且、并且、并、甚至、更、以至、何況、況且、尤其、還、甚至于等。2.配對使用的。例如,不但(不僅、不光)……,而且(并且、還、也、甚至)……;尚且(況且)……,何況……。
【經典舉例】
例1.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魯迅《藤野先生》)
分析: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情感與態度,是厭惡中帶有諷刺意味的。這句話先用比喻描寫出清國留學生盤著“油光可鑒”的辮子的丑態,然后作者用一個遞進關系的關聯詞“還”,進一步寫出他們扭脖子的樣子,而且用反語表現了自己對他們以丑為美的唾棄和憎惡之情。
例2.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魯迅《藤野先生》)
分析:作者先用蘆薈作類比,為下文寫自己在仙臺所受的優待作鋪墊。第一句話中,作者先寫蘆薈一到北京就被“請進溫室”,然后用關聯詞“且”表示遞進關系,進一步表現蘆薈受到優待,說明“物以稀為貴”的道理。第二句話中,作者用遞進關系的關聯詞“不但……,還……”,進一步寫自己所受到的優待,表達自己作為弱國國民的辛酸。
例3.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魯迅《藤野先生》)
分析:這句話是遞進關系的復句,作者用關聯詞“不但……,連……”,寫藤野先生認真批改“我”的作業,進一步表現出他誨人不倦和一絲不茍的教學態度。
例4.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牛漢《我的第一本書》)
分析:這句話中的關聯詞“更”說明它前后分句之間是遞進關系。這里的“第一本書”既是指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指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么就意味著忘記了知識的源頭,更忘記了人生的起點。忘記過去,就是忘本。“本”在這里首先指課本,更是指人生歷程中有價值的基礎性東西。
例5.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茅以升《中國石拱橋》)
分析:從橋的設計寫到施工技術,作者用了關聯詞“更”,表明這是一個遞進關系的復句,表現出作者對趙州橋設計和施工的高度贊揚。
例6.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孫犁《蘆花蕩》)
分析:這是描寫優美景色的句子,用“而且”這個遞進關系的關聯詞連接兩個分句,生動地揭示出當時的環境氣氛,也表現出作家深厚的文字功底。
例7.皇帝賜給騙子“御聘織師”的頭銜,封他們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掛在扣眼上的勛章。(安徒生《皇帝的新裝》)
分析:這句話用關聯詞“并”,使第三個分句與前兩個分句之間形成遞進關系,通過寫皇帝給騙子的獎賞,進一步表現出皇帝的愚蠢和昏庸。
【跟蹤訓練】
認真讀一讀,并在空白處填寫表示遞進關系的關聯詞。
1.雖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那樣活潑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來我一直有病,_________我的心里一直牢記著母親叫我不要冒險的訓誡。
2.過了這么多年,藤蘿花又開花了,_________開得這樣盛,這樣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虬臥龍般的枝干,不斷地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
3.我們必須相信,我們對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賦的才能,
,無論付出任何代價,都要把這件事完成。
4.這一切都說明蟈蟈喜歡吃昆蟲,____________是沒有過于堅硬的盔甲保護的昆蟲。
5.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_________是一個技術人員,________是一個小孩兒,好像迷醉于神話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6.他處處挨啄,被排擠,被訕笑,________在鴨群中是如此,________在雞群中也是這樣。
7.那天早晨上學,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__________
他說過要問我們分詞,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
8.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________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
9.我們發現她們________是表現神和人,就是草木禽獸:如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都能形容盡致,盡態極妍!
10.喜鵲構成的橋_______意義好,形式________自由,生動活潑。
參考答案
《遞進關系的關聯詞》
1.而且2.而且3.并且4.尤其5.不僅、而且6.不僅、連7.況且8.以至9.不但10.不僅、也
《夸張》
1.(1)擴大夸張(2)超前夸張(3)擴大夸張(4)縮小夸張
2.B。“把胡子氣斷”不符合實際,沒有真實感。
3.B。B句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夸張的目的是在事實的基礎上故意擴大或縮小,達到一種語言效果。“翻江倒海”表示水勢浩大,聲勢很大,用在這里不恰當,因為螞蟻不可能在水中,本句失去了客觀的事實基礎,屬于夸張失當。
4.D
并不是也不是表示遞進關系,遞進關系是指能夠表示在意義上進一層關系的,且有一定邏輯的詞語。后面的分句比前面的分句向更重或更大、更深、更難的方向推進一層,分句間的關系是遞進的。
分句之間的這種關系,必須用恰當的關聯詞語來表示。表示遞進關系的常用關聯詞有:單用的;例如,不但、不僅、不光、而且、并且、并、甚至、更、以至、何況、況且、尤其、還、甚至于等。配對使用的;例如,不但(不僅、不光)……,而且(并且、還、也、甚至)……;尚且(況且)……,何況…等。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句群 高考試題 銜接與連貫
句群是在語義上有邏輯聯系,在語法上有結構關系,在語流中銜接連貫的一群句子的組合,是介于句子和段落之間的,或者說是大于句子、小于段落的語言表達單位。在連貫話語中,句群是相對獨立的語義――句法單位,它以一定的方式為組合標志,可以從語流中切分出來。①
1981年《中學語法系統提要》開始把語法教學的范圍擴展到句群,80年代以來漢語界對句群的探索迅猛發展,至今仍方興未艾。有關句群銜接與連貫的高考試題的出現也有十余年,特別是近幾年,不論是全國卷還是地方卷,這一題型頻頻出現,更加引起廣泛重視。本文主要結合高考試題和課文,尋找句群的銜接與連貫在形式上的標志,希望有助于中學語文教學。
一、詞匯接應
1.運用關聯詞語
句子和句子之間運用關聯詞語來組合是很常見的現象。通常有:
(1)并列關系:常用的關聯詞語,成對用的有“一方面……另一方面”、“首先……其次……最后”等;單用的有“也”、“又”、“還有”、“否則”、“與此同時”、“另外”等。例1:我尋求愛情,首先因為愛情給我帶來狂喜,它如此強烈以致我經常愿意為了幾小時的歡愉而犧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尋求愛情,其次是因為愛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我尋求愛情,最后是因為在愛情的結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詩人們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縮影。②(高中語文第三冊――16《短文兩篇?我為什么而活著》)用“首先、其次、最后”關聯,并列關系鮮明清楚,條理清晰地表達出作者“尋求愛情”的原因。
(2)承接關系:常用的關聯詞語有“于是、便、接著、然后、后來、終于、最后”等。例2:其中的一個就是她;但是我不認識。直到后來,也許已經是劉百昭率領男女武將,強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著一個學生告訴我,說:這就是劉和珍。(高中語文第三冊――9《記念劉和珍君》)“直到后來”承接上句,前后連貫,說明魯迅與劉和珍的認識過程。
(3)選擇關系:常用的關聯詞語,成對用的有“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還是”;單用的有“還是”、“要不”、“或者”。 例3:天鵝悠閑自在、無拘無束,它時而在水上遨游,時而到岸旁嬉戲,時而沿著水邊,藏到燈芯草叢中,時而離開它的幽居,回到有人的地方,享受著與人相處的樂趣。(2005年高考語文試題全國卷第一大題第4小題)用4個“時而”貫穿前后,豐富地展現了天鵝多姿多彩的生活習性,生動形象。
(4)遞進關系:這類句組的后句之前常用“更加、甚至、特別、特別是、至少、況且、而且、并且、更、尤其”關聯。不能用成對的關聯詞語“不但……而且”,也不能單用“不但、不僅”。例4: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于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高中語文第三冊――9《記念劉和珍君》)前后用“況且”連接,層層遞進,論證愈加有力,作者所要表達的悲憤之情也得到步步推進,層層升華。
(5)轉折關系:這類句組中間常用“但是、而、然而、可是、雖則、只是、而況、卻、否則、相反、不、不過”等關聯,有時也用成對的關聯詞“一方面……另一方面”、“這就是說……而不是說”等。例5:這是一個古老的小城,面積不過八十公頃,人口不過二十萬,卻有著千年的滄桑歷史。(2007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II第六大題第18小題)先說這個古老的小城面積小,人口少,接著筆鋒一轉,用一個表示轉折的“卻”字突出其歷史悠久。欲揚先抑,用“卻”銜接,前后連貫,鮮明地表達出作者的贊頌之情。
(6)因果關系:這類句組常在后一句前或句中用“所以、因此、因為、就因為、原因是、就是因為、正因為這樣”等關聯。例6:她不能夠講究打扮,只好穿得樸樸素素,但是她覺得很不幸,好像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為在婦女,美麗、豐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唯一的資格。(高中語文第四冊――2《項鏈》)先擺出結果,再用“因為”說明原因,表達自然,層次清晰,引人入勝。
(7)假設關系:常用的關聯詞語有“那、那末、假若、假使、倘若、如果、就”等,不用“如果……那末”等成對關聯詞。例7:窗子和門的根本分別,決不僅僅是有沒有人進來出去。譬如從賞春一事來看,我們不妨這樣說: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2005年湖北高考語文試題第六大題第22小題)先提出自己的觀點,再用“譬如”舉例來說,證明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2.運用指代詞語
常見的是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由于語篇的最后體現形式是線性的,所指在多數情況下出現在指稱詞之前,有時也可出現在其后,前者為回指,后者為下指。例8:咱們畫圖,有時候為的實用。編篡關于動物植物的書籍,要讓讀者明白動物植物外面的形態跟內部的構造,就得畫動物植物的圖。修建一所房屋或者布置一個花園,要讓住在別地的朋友知道房屋花園是怎么個光景,就得畫關于這所房屋這個花園的圖。這類的圖,繪畫的動機都在實用。(2004年湖北高考語文試題第六大題第22小題)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兩句各舉一例說明實用類畫圖;最后用指代詞語“這類”回指,小結前兩句。例5中的指示代詞“這”下指后文所要敘述的“小城”。
3.運用時間詞語
通常是用時間名詞、時間副詞和表示時點或時段的名詞性詞組。例9: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高中語文第三冊――9《記念劉和珍君》)前后用時間副詞“此后”銜接,表明事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發展,作者的悲憤之情也隨之愈加強烈。
4.運用處所詞語
運用處所詞語組合句群,在記敘文,特別是游記中很常見。通常是用處所名詞,也常常表示處所的方位短語、名詞性短語或介詞短語。例10:吃完早飯后,繼續南下,就進入喀什河和鞏乃斯河的草原帶和森林帶。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見新疆細毛羊群和奔馳的伊犁馬群。在南坡,帶狀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連綿不斷,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劍,直插云天。(2003全國高考語文試題第六大題第23小題)分別用“北坡”和“南坡”這兩個處所詞引出對上文“草原帶”和“森林帶”的介紹,層次清晰,前后照應。
5.運用數量詞語
運用數詞、數量詞來組合的句群,組成句群的幾個句子之間常為并列或總分關系。例11:我在我的《略論語言形式美》里,指出語言形式美有三種:第一是整齊的美;第二是抑揚的美;第三是回環的美。(高中語文第六冊――5《語言與文學》)先總說,再用三個序數詞分述,層次鮮明,一目了然,構成一個完整的總分句群。
6.運用詞義之間的關系
詞匯在意義上有各種關系(同義、反義、上下位義等),運用這些詞語來銜接句群。這種銜接看似屬于意義手段,實際上還是可以歸屬形式手段。因為任何語言單位都是意義和形式的統一體,任何手段都既是表達一定意義的形式,又都是通過一定形式表達的意義。既然如此,我們希望尋找形式上的顯而易見的標志是可行的。如:
同義關系:例12:記得兒子幼年時,我常常為他的冥頑不靈氣得掉眼淚。兒子還奇怪地問:“媽媽,你為什么哭呀?”(高中語文第三冊――12《淚珠與珍珠》)上句用“掉眼淚”,下句換用“哭”,表達相同語義,銜接自然。
反義關系:例13:18歲的青年,大概只有憧憬;80歲的老人,多半只剩回憶。(高中語文第五冊――2《人是什么》)上下兩句分別用“青年”與“老人”這一對有相反意義的詞語,對比強烈鮮明,給讀者以震撼,發人深思。
上下位義關系:例14:其時已是20世紀初年,歐美的藝術家正在醞釀著新世紀的突破。羅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諾阿、德加、塞尚已處于創作晚期,馬奈早就展出過他的《草地上的午餐》。(高中語文第三冊――11《道士塔》)先總說再舉例論證,第一句的“歐美的藝術家”包括后文的羅丹等人,點面結合,論證充分。
整體與局部關系:例15: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從幾座坍弛的來看,塔心豎一木樁,四周以黃泥塑成,基座壘以青磚。(高中語文第三冊――11《道士塔》)先描寫整體的“塔”,然后鏡頭推近,對準局部,分述“塔心”、“基座”。既給人整體印象,又讓人體會到局部的細節。
7.運用詞匯重復
在我們研究的高考試題中,這種銜接手段出現的頻率最高。可能主要是由于這種方式最簡單直觀、清晰明了、顯而易見,畢竟考生只是高三的學生。例10中第一句有“草原帶和森林帶”,下句緊接著就重復“草原”一詞,銜接緊密,考生也比較容易一眼看出,作出判斷。
二、運用特定的句式
有些句組運用一些句法手段,如偶句、排句、問答、省略等來組合。例3中用四個“時而”構成排比,形式整齊,一瀉而出,生動地展現了天鵝的靈活。例16: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高中語文第三冊――9《記念劉和珍君》)運用對偶句式,“慘象”對“流言”,“目不忍視”對“耳不忍聞”。形式整齊,對照鮮明,強烈地抒發出作者不忍目視、不忍耳聞的悲憤之情。
在目前的高考試題中,不論是排序題還是選句填空題,考查的都是句群的銜接與連貫知識。在解答這類試題時,我們認為首先應該通讀文句,了解大意,找出話題。明確的中心意思,是構成句群的前提。抓住中心,是我們解題的前提。其次要理清思路,辨別層次。按照句群的功能,可以把句群分為記敘句群、描寫句群、說明句群、議論句群等。不同的句群,其順序結構也不相同。描寫句群,多采用時間、空間順序;敘述句群,多采用總分、并列、時間順序;說明句群,多采用總分、空間、時間、主次、因果順序;議論句群多采用總分、分總、并列、遞進順序。把握這些常見結構順序,有助于理清雜亂句序。然后尋找文中的標志性銜接手段,在形式上和意義上相連貫照應。最后統讀,全盤統讀,逐句推敲,如有不當,再行調整。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可以適當融入相關知識。比如在講解課文時,多讓學生關注課文中句子之間的銜接手段,也可以挑出其中的一些重點分析,輔以相關練習,提高學生對這些形式手段的“敏感度”。
句群研究的興起和發展,與許多相關學科的興起和發展息息相關,如語用學、語境學、話語語言學、計算語言學、功能語言學等。研究句群,對語言科學、發展邏輯、文學和作文法等都有直接意義。目前,國內外語言學家都很關注這一學科的發展,并且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逐步進行深入地研究。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注釋:
①吳為章,田小琳。《漢語句群》,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18頁。
②本文中涉及的課文用例均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的高中語文教材,2004年版.
參考文獻:
[1]吳為章,田小琳.漢語句群[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3]劉哲.論話語的銜接手段與話語的連貫及語義分層[J].外語學院學報,1994,(3).
[4]黎澤渝.從句群說到語法的綜合性教學.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1).
[5]陳倩.句組研究的歷史與現狀.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
[6]郭二唐.如何調整紊亂句序.太原教育學院學報,1999,(3).
師:明代王文錄曾說“有篇聯,脈絡貫通;有段聯,其耦迭生……”。可見,過渡能使文章上下連接,前后一貫,語脈清楚,文氣流暢。過渡是文章結構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為保持文章層次或段落之間的連貫性,使上下文能自然地銜接和轉換,就要使用過渡的方法。過渡猶如橋梁,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有了過渡,才使行文暢達、脈絡清晰、全文渾然一體,讓讀者的思路能順利地由前面過渡到后面,而不致于發生脫節或感到突兀、費解。
李(學生):老師,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需要過渡?
師:許多文章層次或段落之間的聯系本來就很緊密,不加過渡性的詞、句、段,轉折的意思也很清楚,這叫自然過渡。但也有不少文章由于層次或段落之間意思上的轉折較多或較大,只有加上過渡的詞、句、段,銜接才自然。簡單說主要有下列兩種情況需要過渡:
(一)內容轉換時的過渡。文章內容由一個層次轉換為另一個層次時,往往需要過渡。它包括上下文記敘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景物的轉換,上下文闡釋、議論的問題或方面的轉換,等等。這些轉換,上下文之間一般都出現了間隔,需要過渡來銜接,上下文才能連貫起來。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先敘寫百草園只有一些野草,接著用“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反接過渡到下段寫百草園讓人留念忘返的景色。
再如《濟南的冬天》一文,先寫了濟南冬天的陽光,再用“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轉而過渡到寫濟南的山。
(二)表達方式或表現手法轉換時的過渡。說明或論述由總到分或由分到合,通常需要過渡;由倒敘到順敘、由順敘到插敘、由議論到敘述的轉換需要過渡。例如《故鄉》在順敘中插敘少年閏土的事跡,以“這時候,我的腦海里忽然閃出……”開始,插敘部分結束,以“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為過渡轉入順敘部分。
王(學生):過渡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師:過渡的常見方法有四種。
1.用時間詞語或關聯詞語過渡。時間過渡,就是用時間概念的詞來銜接。例如《金盒子》用“五歲”、“八歲”、“三四天后”、“十歲”等這些時間詞把全文自然銜接起來。關聯詞語過渡,就是借用關聯詞語進行過渡的一種方式。如“因為”、“所以”、“但是” 、“然而”等,把兩個過渡的層次和段落銜接起來。如《散步》,當“我決定委屈兒子”準備走大路時,事情發生了轉折:“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袋,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這個段落過渡就是用了轉折的關聯詞語。
2. 用過渡句來過渡。過渡句,是指用以連接上下段之間的句子。過渡句在文章中運用比較廣泛。上下段之間意思發生轉折,往往要用過渡句。比如課文《聞一多的說和做》,在介紹完聞一多作為學者的方面后,用一句“聞一多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過渡到下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