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7: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網絡運營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移動運營商;用戶接入量;每用戶平均收益值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latest global mobile virtual network operator (MVNO) footprint is introduced. By dividing MVNOs into region and classification, e.g., discount, telecom, retail, media/entertainment, business/migrant, roaming and M2M, the landscape of each segment is described. MVNOs and traditional operators do not have a strictly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and the prosperity of virtual operators is driving the growth of traditional operators.
Key words: MVNO; MNO; connection volume; average revenue peruser (ARPU) value
截至2014年底,全球移動運營商(MNO)共托管了992家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MVNO)及運營商旗下260家子品牌公司。根據GSMA Intelligence數據報道,這代表相比2012年全球移動運營商托管的總移動服務供應商數量從1 036個增長到了1 252個。研究表明,全球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在成熟市場中繼續保持旺盛的發展態勢,且滲透率(基于連接數)已超過100%。全球2/3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來自于歐洲(585家),隨后的是亞洲(129家)和美國(107家)。對比之下,非洲市場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還是屬于嬰兒期。該地區目前只有8家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
GSMA Intelligence協會將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劃分成8個種類,它們分別是:折扣、電信、媒體/娛樂、零售、商務、遷移、漫游和機器對機器(M2M)服務。在2012年,“折扣”和“電信”類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是市場上最普遍存在的類型。其占比為46%,而另外19%來自相鄰的行業(如零售商、銀行、電視/媒體組織),余下的34%聚焦于商務、遷移、漫游和M2M。隨著運營商持續與知名品牌跨越電信業、媒體/娛樂和零售的合作,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用戶連接規模。維珍移動,一家從固定寬帶和數字電視發展起來的英國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PosteMobile,一家意大利以郵遞業務起家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截至2013年底,兩者都有近300萬的用戶連接數。挪威和瑞士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數量分別為17家和16家,德國有122家虛擬網絡運營商。從歐洲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的每用戶平均收益(ARPU)效果分析,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的數量與該國家的ARPU值存在相關性。
1 虛擬運營商的分類
虛擬運營商可以按多個維度進行分類,本文主要介紹按區域和目錄類型劃分的虛擬運營商發展情況。
1.1 區域劃分
2012年,當時全球57個國家有812個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兩年來這個數量增長了16%,共涉及69個國家。其中發展最顯著的市場在巴西和土耳其,因為在這兩個國家,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可以申請臨時牌照。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推出的數量在2011年和2012年間下降了20%,直到2013年才恢復增長(注:分析只包括那些已經證實推出日期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占總量的2/3左右)。
雖然歐洲地區的MNVO數量占全球的份額在2013年和2014年間從65%下降至61%,但是大多數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仍然位于歐洲。截至2014年5月底,美國地區的虛擬運營商數量顯著增長49%至128家,占全球虛擬運營商的14%。同時期,亞洲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數量也提高到79家(占全球虛擬運營商的8%),而大洋洲仍然保持在53家(占全球虛擬運營商的6%)。非洲的虛擬運營商數量則從4家發展到了8家。額外的區域,即那些沒有地理邊界且目標客戶群體為移動漫游和無特定市場的虛擬運營商。這些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占全球10%份額,并自2012年以來數量沒有變化。區域多元化雖然略有增加,但是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仍主要集中在少數國家。截至2014年5月底,排名前10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市場是德國122家、美國96家、英國76家、荷蘭56家、法國51家、澳大利亞43家、丹麥43家、西班牙32家、波蘭28家和比利時24家。在歐洲,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仍然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部的一些區域。德國、英國、荷蘭、法國的集合占一半以上。相比之下,全球有12個市場只有一個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它們分別是阿根廷、白俄羅斯、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塞浦路斯、關島、斐濟、冰島、印度、拉脫維亞盧森堡。
有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的國家仍然有限――只有不到世界三分之一的國家有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主要原因在于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牌照的發放。有許可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主要適用于飽和的移動市場。在這些市場,運營商尋求創新的方式來吸引新顧客。在早期的69個國家中,相比全球平均水平的98%,托管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平均普及率為129%。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在歐洲有較大的優勢。因為該地區具有最高的地區普及率(141%)及較早支持并建立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的緣故。然而,隨著中國和巴西等一些國家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的增加,預計歐洲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市場所占的大份額比率將會在未來幾年逐步減少。
1.2 目錄劃分
GSMA Intelligence已確定8個不同類別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即折扣、電信、媒體/娛樂、遷移、零售、商業、漫游和M2M。8個類別定義分別如下:
?折扣:以低成本服務為主旨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
?電信:提供一系列電信服務如固話及寬帶互聯網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
?媒體/娛樂:關聯媒體和娛樂行業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
?遷移:主要提供國際語音服務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
?零售:與消費零售業相關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
?商務:主要為目標商務客戶服務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
?漫游:通常針對國際旅行者,以多個國家MNO的漫游協議為基礎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
?M2M:支持(嵌入式)機器對機器服務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
此外還有一種跨所有上述8個類別的類別――僅數據(通過數據卡、加密狗或嵌入式設備提供數據服務,但不提供蜂窩語音服務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
2012年,折扣是最突出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商業模式,占全球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的1/4采用此模式。接著是占21%的電信類型。而鄰近行業的分類,如零售,銀行和媒體機構則占19%。剩下的34%為遷移、M2M和漫游。自2012年以來,8種類型中商業和媒體/娛樂增長基本持平,其他類型都出現了兩位數增長。在這些類別中最高增長比例的是漫游(32%),其次是M2M(26%)、零售(24%)和折扣(22%)。同時,通過加密狗、便攜本和嵌入式設備等方式僅提供數據服務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跨所有上述8類別)增加了34%到102家,占市場11%。
2 MVNO的用戶接入數量
需要重點指出的是:雖然媒體和零售類別分別只占全球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總數的8%和11%,但從用戶連接數量上看兩者的占比卻非常大。媒體/娛樂業的維珍移動截至2013年底在英國本土的連接用戶數為300萬。在零售分類中,意大利的PosteMobile和COOPVoce擁有用戶連接數分別為284萬和48.5萬。而法國的La Poste則有94.3萬的連接數。因此,這些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均擁有前10的用戶連接數。同時,電信和折扣類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占了前20位的一半。這些類別中也包括虛擬運營商集團,如德國的Freenet和Drillisch電信。這兩家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由多個移動運營商托管,報告的連接數分別為1 329萬和194萬。
如上所述,商務和漫游類是瞄準機會市場的分類,并不列入前20之中。M2M分類屬于專業范疇,其中的一個大玩家,Numerex,具有排名第3的連接數。Numerex研發了一些包括安全、政府、衛生、能源、金融服務和運輸領域的M2M產品和服務。因此需要相應訪問移動網絡的能力。前20中遷移類的代表為德國的Turkcell和意大利的每日電訊。Turkcell的目標在德國本土,連接數據為40萬。而每日電訊服務超過50萬的用戶,其中一半為居住在意大利的中國人(總計24.9萬),這些人使用每日電訊的語音電話打給中國和香港。
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的角色有助于運營商提升用戶連接數量。發展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對移動運營商來說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戰略?;?個原因:(1)移動運營商可以利用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的不同品牌獲得更多的客戶,以維持或增加成熟市場中移動運營商的市場份額。(2)通過出租自己的網絡拓展業務細分,并產生額外的收入。例如,智利的Nextel公司最近在智利宣布打算推出一個預付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此舉措使Nextel公司更具競爭力。該運營商的總裁,Estanislao解釋說,“當前商業模式的重點在于聚焦高價值客戶和當前的成本結構以確保高水平的服務質量、頻譜容量和售后服務。這是一種盈利微薄的預付費市場。如果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的監管獲得批準,公司有意作為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提供預付費服務同時繼續經營自己的網絡服務合同”。GSMA Intelligence已確定4個指標性的市場以展示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在推動運營商的用戶連接數量增長方面的作用以及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模式受到的限制。
3 MVNO ARPU值影響的
研究
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對許多運營商富有吸引力。他們也越來越被國家監管機構看作是一種引入更大競爭市場而無需大規模結構調整的工具。早期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牌照導致了我們今天在歐洲看到的高水平競爭。試圖復制這種情況的國家包括中國和巴西。
巴西主要是由四大控制了98%市場的運營商統治。盡管監管機構Anatel允許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在2010年開始運營,到目前為止也僅有3家活躍的虛擬運營商:Anaconda Travel SIM、Datora電信和Porto Seguro。最近,Anatel為增加競爭已經修改了規則。其中一項新的規定將要求移動運營商明確在他們的網站上公布其向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收取的批發價格。
高比例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集中于“折扣”的分類。它們的存在能夠對市場的價格和ARPU值帶來顯著影響。圖1顯示了歐洲北部、西部和南部這些成熟市場目前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數量與地區ARPU值之間的相關性。
其他因素也影響收入,2013年底挪威的ARPU值為44.76美元,瑞士為43.50美元。兩地區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數量分別為17和16家。前兩者的ARPU值是德國的兩倍(18.66美元),但德國地區有122家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
從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數量上看,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市場。其領先作用已經存在于市場相當長一段時間,其平均ARPU值還在繼續下降。2014年4月份,E-PLUS公司與WhatsApp公司簽署了一份合同,旨在有效地在德國地區服務于WhatsApp應用。E-PLUS負責銷售以WhatsApp冠名的預付費SIM卡。即使客戶沒有足夠的數據流量,他們使用該卡也可以無限制地訪問WhatsApp。SIM卡的基本包為10歐元(或14美元)。但是支付額外的10歐元可以獲得600積分,每積分可以兌換1 MB的數據流量、1 min語音或一條短信。據報道該地區90%的智能手機都安裝了WhatsApp。這給E-PLUS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從競爭對手――運營商那挖掘顧客,同時幫助WhatsApp自身建立電信部門。
4 MVNO的演變
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市場的發展一直受到歐洲監管機構的鼓勵。最近已經有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被直接用作監管工具的例子。歐洲委員會(EC)希望利用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作為工具來維持市場競爭,如在運營商并購批準之前運用相關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接入條件可作為判斷依據。在愛爾蘭O2(Telefonica)合并之前,運營商按承諾應該出售高達30%合并公司的網絡容量給兩家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為了收購德國E-PLUS獲得歐盟EC的批準,Telefonica也同意類似的條件:可能會在德國建立3個新的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
隨著市場的成熟,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對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也越來越受歡迎,如在中國,虛擬運營商牌照首次授予于2014年并且年底總數超過40家。然而,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對整體市場的影響仍然可以忽略不計。
在中國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市場大的進展是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的企業名單,包括互聯網的運營商如百度、阿里巴巴和手機廠商小米,以及聯想和富士康。不過這些公司將如何利用其牌照仍有待觀察。在每一種情況下,他們會看到一個虛擬運營商與他們的核心業務垂直整合的潛在利益以及整體移動客戶生態系統發揮的更大作用。再比如,在歐洲已經看到第三方生態系統的運營商進入了虛擬運營商市場。WhatsApp在德國推出預付E-PLUS(合并O2之后)網絡服務。被消費者視為運營商品牌可以給WhatsApp帶來更大的杠桿:推出語音業務可進一步的創收。
報告顯示,谷歌也了解到虛擬運營商整合的潛在利益并計劃在美國推出基于Sprint和T-Mobile的網絡服務。美國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市場擁擠,不產生高水平的ARPU值。因此任何這樣的舉措可能是一個更廣泛戰略的一部分。谷歌把在固定寬帶和Wi-Fi基礎設施的補充投資作為驅動其互聯網應用使用量的最終目標。整合谷歌的全球業務和客戶基礎,該公司可能會對移動運營商的業務造成相當大的破壞。參考這種模式,其他大型生態系統運營商也會給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市場帶來非對稱業務模型的可能性。
5 結束語
但是在隨后的一年時間之內,3G用戶的增長情況并不理想。3G應用發展不成熟、套餐收費過高、消費者消費習慣尚未形成等因素都限制了3G用戶的增長。而手機視頻相對于其他業務種類,對無線寬帶的要求更高,而且更加消耗流量,用戶增長更加不容樂觀。
隨著智能手機價格大幅下調,智能手機的銷量迅速上升,據易觀國際的統計數字,2011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機銷量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逼近30%,也就是說在新增的手機用戶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用戶選擇智能手機。而且電信運營商為了普及3G,下調了3G套餐的最低額度,3G網絡也更加成熟,這些都為手機視頻業務的爆發積聚了條件。
根據工信部近期的報告,我國手機視頻用戶數量超過3500萬,已經初具規模。不過電信運營商在手機視頻業務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并不理想,艾瑞咨詢的《2010年中國手機視頻用戶行為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手機視頻用戶經常訪問的手機視頻網站類型中,選擇“綜合視頻網站”的用戶占比為76.2%,用戶比重最大;選擇“門戶類視頻網站”的用戶比重為43.6%,排在第二位;“網絡電視臺”的占比為30.4%;選擇“電信運營商的手機視頻服務”的用戶占比最小,僅為12.1%。
優酷、土豆、酷6、新浪視頻、搜狐視頻等視頻網站在消費者中間已經形成了比較大的品牌影響力,而電信運營商的視頻產品卻尚未形成多高的用戶認知,而且電信運營商的手機視頻服務更多地選擇與視頻網站合作,例如激動網、土豆網和優酷網等均是電信運營商內容合作伙伴。
不過這種局面正在發生改變。7月15日,中國電信天翼視訊網站開始試運營,不同于傳統的合作模式的是,這家網站上所有的視頻全是購買而來,擁有獨立的版權授權。依靠原來在互聯星空平臺上積累的大量內容合作伙伴和視頻業務運營經驗,中國電信力爭三年內將視訊業務規模進入行業前列。
更早時間,中國移動的互聯網視頻門戶移動視頻也已悄然上線。中國聯通也在近日與優酷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同推出國內首個移動視頻UGC平通視頻分享平臺。
電信運營商的相繼發力攪動視頻業“一池春水”,國內視頻業發展呈現變局。
三網融合的必然
2010年通過的三網融合試點方案將音視頻節目的播控權交給廣電獨家擁有,電信運營商則成為技術“傳聲筒”,負責視頻數據的傳輸。不過電信運營商還爭取到部分視頻節目的制作權。
近期,工信部官方網站透露,在工信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上,工信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強調“盡快發放電信、廣電雙向進入業務經營許可證,制定下一步試點范圍擴大到省會城市的工作方案?!边@意味著三網融合的進程可能會加快。
三網融合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廣電、電信的雙向進入,廣電可以發展寬帶業務,電信運營商也可以經營IPTV、手機電視等視頻類業務。電信運營商在視頻業務上的集體發力,可能與政策的新動向相關。
三網融合邁不過視頻這道坎。電視、電腦和手機三屏之上,視頻都是最主要的應用之一、而電信運營商在視頻業務上擁有多重優勢。
目前視頻業務最主要的費用來自于寬帶和版權,而電信運營商在互聯網接入和寬帶服務上具有天然的優勢,這可以幫助電信運營商降低視頻業務的經營成本。
而且電信運營商有超過9億的手機用戶,即使其視頻業務可以獲得九分之一的用戶,其規模也達到了1億,這樣的用戶規模足夠發展網絡廣告、收費視頻、版權分銷等多種業務模式。
電信運營商還有便捷的收費渠道。話費支付簡單方便,可以覆蓋高達數億的用戶人群,這比利用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工具要便捷得多,也更加安全。
更別說電信運營商本身強大的資金實力和技術能力,它們以前在互聯網業務領域擁有深厚的積累,在整個產業鏈中擁有終端、應用、渠道等多方面的優勢,所缺乏的只是內容資源。而這個缺陷可以通過購買版權或者自制內容加以填補。
正是意識到自身的優勢,電信運營商一直試圖在視頻業務領域分一杯羹,例如之前極力推進的IPTV和手機電視等業務。只是受限于體制因素,三網融合的步伐一直非常遲緩,而電信運營商又無法獲得政策支持,其視頻業務才遲遲未能形成規模。一旦政策的藩籬得以取消,電信運營商有強大的實力成為視頻領域的“黑馬”。
多方角力
視頻領域的競爭非常激烈,整個行業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但是仍然沒有脫離“跑馬圈地”的階段,包括優酷、土豆在內的眾多視頻網站尚未實現盈利,還在燒錢購買版權等內容資源,爭奪用戶。
越來越多的“角色”加入到陣營之中,有線運營商、電視臺、電視廠商都成為視頻領域強有力的競爭者。有線運營商在北京市、上海市、蘇州市、濟南市、杭州市、金華市、新疆等20多個省市通過免費贈送機頂盒、業務捆綁等多種方式發展本地高清雙向業務,以“高清”為主要訴求點,掀起高清電視發展的小。
廣電旗下的各大電視臺也紛紛爭搶視頻蛋糕,2009年底CNTV實現開播,2011年8月25日,由深圳、蘇州、柳州廣播電視臺等全國19家媒體組成的“城市聯合網絡電視臺”舉行開播儀式,“城市聯合網絡電視臺柳州臺”作為首批成員臺也同步正式開播。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羅建輝表示,鼓勵有條件的電視臺創辦網絡電視臺,鼓勵傳統媒體進入新媒體。
與此同時,廣電還利用自身手中的視頻節目播控權,對其他的視頻廠商進行打壓。國家廣電總局近期下發了《關于嚴禁通過互聯網經機頂盒向電視機終端提供視聽節目服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視頻網站立即開展自查整改,自行關閉互聯網電視平臺,停止一切銷售、宣傳活動。業內人士認為,此舉是為了限制智能電視的發展。
而廣電限制的對象――電視生產廠商,也是視頻領域的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在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潮流興起之后,傳統的電視廠商找到了提高電視產品附加值,擴大擴大收入來源的渠道,這對于利潤日益攤薄的國內電視產業無疑是利好的消息。而廣電從自身利益出發,攜監管之名限制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的發展,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遭到很多非議。
當前,面對傳統業務被OTT不斷侵蝕、收入利潤不斷下滑的現實,運營商正通過推出新型互聯網業務和數字化服務來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與此同時,人們對互聯網帶寬和流量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甚至超過了基礎通信網絡的建設速度,特別是“互聯網+”提出以后勢必會掀起傳統行業的“觸網潮”,這種供需矛盾將會變得越來越突出。于是,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已勢在必行,而運營商將成為光網絡建設的主力軍和第一批受益者。
雙引擎驅動光網建設
當前,在政策與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下,中國光網絡建設正在提速。
在政策方面,隨著“寬帶中國”戰略持續深入和“互聯網+”提出,國務院辦公廳日前《關于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快推進全光纖網絡城市和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建設,2015年網絡建設投資超過4300億元,2016―2017年累計投資不低于7000億元;并且還要適度超前建設高速大容量光通信傳輸系統,持續提升骨干傳輸網絡容量。該指導意見的從政策層面上推動了光網絡建設,成為第一大引擎。
在市場方面,無論是全球,還是國內,光網絡市場需求和設備開支都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據市場研究公司IHS,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光網絡設備支出增長了5%,達到27億美元。而在國內,在2014年,僅光纖光纜市場規模就達到了1.41億芯公里,同比增長7.6%,而到了2015年,該市場規模將增加到1.43億芯公里,運營商是主要推動力量。市場需求成為光網建設的第二大驅動引擎。
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運營商既是國內光網絡建設的主力軍,更是國內光通信企業的重要客戶和收入來源,在光網絡產業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據了解,國內很多企業都深度參與運營商集采,其很大一部分業績都是由后者貢獻的,因此光網絡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運營商的參與,光網絡的能量也主要通過運營商來釋放。
光網建設補給線
如果說運營商是高速寬帶網絡建設的主力軍,那么光通信企業就是重要的軍需官,畢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建設光網絡要靠先進的技術支撐。目前,光通信企業可以在光纖光纜、SDN、超100G等研發方面為運營商的光網建設提供保障。
在光纖光纜方面,國內大多數光通信企業紛紛將超低損耗光纖作為當前的研發重點項目。中國電信科技委主任韋樂平認為,發展超低損光纖很有必要,在成本提升不高的情況下,能大幅度縮減系統總體部署成本。
事實上,在超低損耗光纖方面的研究,中國啟動較晚,但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亨通光電總經理尹紀成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采訪時表示,亨通光電開發了先進的超低損耗光纖、大有效面積光纖等核心技術產品,用以增加傳輸速率,提高無中繼傳輸距離,積極推進FTTx,在主干網逐漸完善的基礎上,將光纖擴展到用戶端,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正是有了超低損、大有效面積光纖產品的問世,超100G、乃至400G光纖骨干網絡的建設將有機會得以實現。
其實,從2013年起,三大運營商就開始部署100G網絡。然而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的應用,網絡需要處理的數據量持續增加,光纖骨干網絡需要進一步提升速率,超100G網絡將成為現實。據悉,不少系統設備廠商與國內外運營商合作進行相關測試,韋樂平曾表示,到2017年400G或將成骨干網更合理的選擇。
在SDN方面,隨著近幾年該產業的快速演進,業界普遍認為SDN將是未來網絡發展的方向,是運營商網絡發展的趨勢。中國電信近年來也確實在重點考慮去電信化的方向,韋樂平指出,目前SDN是實現去電信化的一個重要實現形式。畢竟現在應用層面的變化不斷加速,互聯網的流量對于整個網絡的沖擊越來越明顯,網絡架構的變化已經迫在眉睫。
當然。這項網絡前沿技術經過幾年的發展演進,已經在全球獲得超90%的網絡廠商的認可。據了解,華為基于SDN思想加三大構架創新,剛剛下一代網絡解決方案――“敏捷網絡”;中國移動也很早就加入了ONF等行業標準組織,積極推動SDN/NFV的商用進程。
目前,SDN正加速發展。據市場研究公司Infonetics Research報告,2018年SDN全球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80億美元。而對于SDN應用的驅動,韋樂平認為主要集中在4個層面。其一,降低網絡成本,現有的網絡架構已經制約了這一方向;其二,業務靈活和創新能力;其三,廉價的商用IT平臺可用;其四,虛擬化技術可用。這四個層面是運營商部署SDN的主要驅動。
瓶頸不只是技術
盡管光網絡可以通過多種技術和產品釋放能量,幫助運營商實現轉型,但是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中,光網絡建設始終會遇到困難和瓶頸。
在超100G方面,目前還有很多問題等待解決,這不僅對光網絡架構、系統設備提出了嚴峻挑戰,對光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超低損耗、大有效面積光纖產品,畢竟隨著高速寬帶網絡的部署,骨干網對突破傳輸距離限制的超低損、大有效面積光纖產品的訴求逐漸增多。但是韋樂平也同時指出,超低損光纖對于現有的光纖網絡有較高的兼容性,而大有效面積光纖的兼容性則較差,與現有光纖的熔接損耗較大。
【關鍵詞】 通信運營商 無線網絡 規劃
前言:無線網絡具有動態變化性的特點,其使用行為、用戶分布、無線環境、網絡結構等,都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同時,業務模型、網絡化無模型、網絡覆蓋規模復雜化、網絡規模擴張等因素,也會對當前網絡運行情況和性能產生影響。在通信運營商的運營當中,無線網絡規劃是一項重要工作,當前社會人們對于無線網絡的要求大大增加。我國當前主要的通信運營商有3家,分別是移動、聯通、電信,通信運營商應當對無線網絡進行科學有效的規劃與設計,從而更好的滿足人們對無線網絡的使用需求。
一、無線網絡的相關因素
在無線網絡規劃及應用當中,需要對無線網絡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從而為無線網絡規劃奠定基礎。現有的基站技術參數包括了扇區發射功率、扇區下傾角、天線類型、天線掛高、小區方向、經緯度等。通常難以準確統計規劃地區整體的網絡覆蓋情況,因此利用規劃軟件對模擬近似值進行獲取,為無線網絡進一步規劃發展提供依據[1]。在當前的網絡運營報表當中,包含了擁塞率、掉話率、實際業務量、設計業務容量等。根據網絡忙時和各小區忙時,分別統計網絡運營報表,單獨分析突發事件、節假日下的業務量變化情況。為了對網絡實際效果進行了解,應當進行網絡實測,包括重要交通干線路測和重要城市普測等,此外,在一些重要城市當中,還需要進行通話測試。
二、無線網絡規劃的思路
在無線網絡規劃的過程中,應當以對基礎資料的充分分析和掌握為基礎,對現有網絡的潛力進行充分挖掘,合理的預測網絡分布和業務增長,同時準確預測近中期無線用戶業務密度情況。在基站容量方面,應當以網絡容量需求為基礎,在基站覆蓋改善方面,應當以覆蓋需求為基礎,在網絡服務質量改善中,應當以網絡問題解決[2]。對現有的網絡進行調整和改造,使網絡資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對用戶業務密度分布進行準確了解與合理預測,從而做好再拼配置和基站分布的規劃,對用戶的使用需求加以滿足。此外,要對近中期無線用戶業務密度進行預測,從而對未來的小區規劃和網絡結構規劃進行確定。
三、通信運營商無線網絡規劃策略
3.1頻率規劃
隨著網上載頻數量的增加和基站間距的減小,在頻率規劃中,所面臨的同鄰頻干擾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在以往的無線網絡規劃中,得到相應載頻數量之后,即完成相應工作。但是,隨著網上頻率的不斷增加,用戶對無線網絡需求的增加,以及無線網絡環境的外界干擾等問題,當前的頻率資源已經難以對用戶的實際使用需求加以滿足。因此,應當根據邊際網、郊區、市區等不同方面進行頻率規劃,從而進一步完善無線網絡的規劃。
3.2容量規劃
在通信運用上無線網絡規劃中,無線網絡的容量規劃至關重要,在無線網絡整體規劃中,也占到了較大的比重,無線網絡容量規劃的合理性,將會對整個無線網絡的性能產生直接的影響。在實際應用中,信道資源、頻率資源等,會對網絡容量產生較大的限制,如果網絡容量無法滿足實際應用需求,就會發生網絡阻塞的現象,用戶將可能切換失敗或介入失敗[3]。而如果網絡容量超出用戶需求量太多,也將會造成網絡資源的浪費和閑置。所以,在容量規劃中,要根據網絡性能、用戶行為、現網配置為基礎進行合理規劃。
3.3覆蓋規劃
在通信運營商無線網絡規劃當中,覆蓋規劃是一項重要的內容,網絡覆蓋包括了覆蓋的深度、廣度等方面。其中,覆蓋的廣度主要是與當前市場發展需求相結合,對業務需求、交通干線等覆蓋要求進行滿足,對現有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對單站效率進行充分發揮,合理規劃新的站點,采用直放站等手段進行輔助,實現更為完善的無線網絡覆蓋。覆蓋的深度主要是市區當中的室內覆蓋,期對于無線網絡效果有著直接影響。根據政府機關、寫字樓、大會堂、火車站、展覽會、機場、商業區、繁華市區、居民區等人口密度較大的位置,應著重增加覆蓋深度。
3.4載頻因子
對于無線網絡規劃來說,載頻因子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參數,能夠對網絡不同載頻配置中,頻率的利用率進行確定。在對無線網絡利用率進行計算的過程中,應當對地區各種載頻配置的小區數進行統計,根據市區和郊區不同的網損率,對各類載頻對應的信道數理論業務量與實際忙時業務量進行統計,進而對實際信道利用率進行計算[4]。在這種方法下,需要根據郊區、市區等不同地點,對網絡利用率進行分別計算。根據載頻數對載頻下網絡利用率進行計算,同時對各類載頻配置下的小區在所有小區中的占比進行確定,就能夠得到全網利用率。
3.5位置因子
無線用戶的特點和固定用戶不同,不但具有分布不均勻的特點,同時還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因此,通過位置因子,對無線用戶的流動性進行考慮,進而確定相應的參數,為通信運營商無線網絡規劃提供依據。在實際操作中,連續1周的時間,在每天的上午及下午忙時,收集2個小時的業務量,在小區當中,對上午及下午忙時的最大值進行計算,進而得出最大的總業務量。然后利用:公式忙時總業務量/最大總業務量×100%,得出一個參數,從而對用戶流動造成配置無網絡容量時的冗余量進行考慮。
結論:在當前的社會當中,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已經基本離不開網絡。在網絡的應用當中,為了提高靈活性、便利性,無線網絡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和進步。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于無線網絡的使用需求大大增加,因此,原有的無線網絡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基于此,通信運營商應當對無線網絡進行更加完善的規劃,提升無線網絡的性能,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需求。
參 考 文 獻
[1]陳明, 衣冠男. 無線通信網絡安全面臨的問題及應對技術策略[J]. 中國新通信, 2016, 18(20):63-63.
[2]徐薇, 隴小渝. 電信運營商主導下無線城市的規劃及實施研究[J]. 中國新通信, 2015(5):51-53.
1. 網絡營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研究,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數量突破5億,達到5.13億,全年新增網民5580萬。互聯網普及率較上年底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38.3%。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億,同比增長17.5%,與前兩年相比,增長速度開始放緩。
2. 網絡營銷有豐富的渠道基礎
隨著網民的增長,網絡的功能更加完善和全面,為網絡營銷提供了廣泛的渠道?;ヂ摼W研究機構CIC對中國信息化媒體格局進行了梳理,當前網絡媒體主要包括以下四類:
(1)核心網絡:功能相對獨立并且成熟度較高。微博、社交網站(SNS)、即時通訊、論壇、音樂視頻分享、電子商務(包括團購)、點評網站、分類信息網站,這8類平臺分別對應大眾網民的三大核心或者說基本需求——溝通、娛樂、消費。
(2)增值衍生網絡:依托于核心網絡及其他平臺。簽到位置服務、社會化電商、社交游戲、社會化內容聚合四個類別,它們共同的的特點是依托于核心網絡以及其他平臺,或基于社交圖譜加載游戲機制,或基于興趣圖譜聚合或過濾圖片、內容等。
(3)基礎功能網絡:為平臺或網民生活提供支持。在格局圖中,文檔分享、博客、百科和問答四類平臺被劃分在“基礎功能網絡”類別,這四類平臺目前為其他平臺或網民生活提供基礎性的功能支持,且模式極為成熟。
(4)新興/細分網絡:功能相對獨立、客戶細分如婚戀交友類網站、商務社交類網站、輕博客、彈性社交網站、在線游戲類網站等,這類網站針對特定的目標人全,功能相對獨立,是未來網絡發展的趨勢,新生網站可以劃為該類。
中美嘉倫點評:核心網絡和增值衍生網絡是當前網絡營銷的主要渠道,其受眾覆蓋面廣、傳播性高;而后兩類屬于專業或者小眾化的網絡,專業性的產品或服務可以在此類網站展開網絡營銷。
3. 國內外電信運營商網絡營銷案例
在網絡時代的大背景下,國內外許多電信運營商都涉足了網絡營銷,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美嘉倫選取了AT&T、Bouygues、Telia和中國聯通的網絡營銷案例。
案例1:美國AT&T三星屏幕測試視頻營銷。AT&T在北美地區即將發售三星手機,這款手機的特點之一就是逼真高分辨率的顯示屏。通過貓咪、青蛙、蛇、老鼠、貓頭鷹等幾只動物測試,并拍攝下視頻,消費者可以選擇任何一只動物來觀看測試效果。
案例2:法國Bouygues社交網站營銷。Bouygues上線Facebook主頁,欲擴大宣傳吸引粉絲。于是他們在Facebook上面創建了一個App,把用戶Facebook主頁的信息制作成冊子。把用戶的圖片、簽到等等生活片段從虛擬世界帶到現實生活。
案例3:瑞典Telia互動網站營銷。Telia是瑞典最大的移動運營商,在北歐甚至都是統治級的電信運營商;正是由于其壟斷行業的形象,一直給人不思進取的形象。此次的廣告目的是打破人們對Telia的觀念,打造了及時問答網站《Telia hands live》。
案例4:中國聯通社交網站營銷。中國聯通青少年業務板塊“沃派”衍生出的移動互聯網營銷活動——“沃派召集令”,因活動設計新穎、定位明確,契合青少年的網絡生活習慣,受到90后網友的熱捧。
4. 中國移動網絡營銷多點開花
中美嘉倫研究發現,中國移動相繼推出的創新產品,目標客戶主要是年輕人群,適合開展網絡營銷。無線音樂目標人群:全球通、動感地帶和神州行客戶中喜愛音樂、通過音樂妝點生活的客戶,年齡集中在15-30歲。移動MM目標人群:包括使用者、開發者、終端商三類客戶。使用者主要是通過WWW和手機客戶端下載應用的客戶。手機閱讀目標人群:G3閱讀器主要針對商務人士;手機客戶端主要針對18-30歲的學生、年輕白領等個人客戶市場。電子商務目標人群:面向移動用戶中希望通過手機進行小額快捷支付的客戶。同時手機支付面向有意向采用此方式收費的商戶。手機游戲目標人群:面向個人客戶市場,主要客戶是喜歡游戲且希望通過手機玩游戲的年輕客戶市場。手機視頻目標人群:主要面向個人客戶市場,客戶喜歡接受新事物,關注時尚與流行,樂于獲得視頻新體驗。移動位置目標人群:個人客戶主要是面對有手機導航、手機地圖等需求的客戶;集團業務主要面向相關集團需求市場。手機動漫目標人群:主要面向個人客戶市場,針對喜歡動漫并且在手機上觀看動漫的年輕客戶市場。
中國移動針對這些創新產品已展開了多渠道、多方式的網絡營銷,走在了國內電信運營商的前列。如中國移動手機支付和京東商城戰略合作、中國移動創新產品在飛信平臺上整合、中國移動移動視頻官網上的營銷、中國移動咪咕社區和人人網上的網絡營銷、中國移動新浪微博營銷、中國移動手機支付視頻營銷等。
二、網絡協同營銷,推動公司之間、品牌之間的互動
協同營銷包括多種類型:不同行業企業間的協同營銷,同一企業不同子品牌間的協同營銷,行業內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協同營銷,行業內競爭者間的協同營銷。協同營銷的優勢在于:(1)成本費用由各合作方分攤,降低了各方的營銷投入,同時卻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2)獲得單獨營銷無法達到的效果。(3)借合作方產品的知名度為自己增加新的消費者群。(4)與強勢品牌協同營銷的弱勢品牌可借對方的知名度帶動品牌的銷售。以海爾和萬達的協同營銷為例,海爾集團下屬的海爾家居集成有限公司與房產商大連萬達集團結成戰略聯盟關系,共同推介“萬達—海爾”聯合品牌,在大連萬達開發的住宅房地產項目上,由海爾家居提供菜單式裝飾、裝修集成和室內電器等配套設施,并統一冠名“萬達—海爾”房,提高了住宅的品味和知名度,這種住宅比普通的全裝修房更容易被白領人士接受。
中美嘉倫認為:在網絡營銷中,進行有效的協同營銷,有利于以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針對中國移動創新產品,主要有三類網絡協同營銷的渠道:
(1)自身平臺品牌協同營銷。飛信和微博作為中國移動相比其他兩家運營商特有的平臺,是中國移動網絡營銷的首要陣地,在自身平臺上營銷針對性強,且可以承載多種創新產品的營銷。以飛信平臺為例,在飛信平臺上,中國移動整合了手機支付、手機閱讀、移動MM、游戲、音樂、視頻、139郵箱等產品,這本身就是對這些產品的一種營銷。再以移動微博為例,移動微博發展雖然剛剛起步,但是也可以作為未來網絡營銷的重要陣地,目前中國移動已經在移動微博上展開了多種形式的網絡營銷,如《微博制造》送福利活動、畢業季等。
(2)與關聯企業協同營銷。中國移動創新產品的關聯企業包括內容提供商、服務提供商、終端提供商、產品使用商等,利用這些關聯企業網站可以進行營銷活動。如中國移動手機閱讀與中文在線的協同營銷,在中文在線的網站首頁,可以赫然醒目的看到中國移動手機閱讀的圖片廣告。再如視訊中國網站首頁,有中國移動手機視頻的圖片廣告等。
(3)與非關聯企業協同營銷。在非關聯企業如新浪微博、人人網、百度、搜狐等影響力大的網站,中國移動可以開展產品營銷活動,影響面較大,但是針對性不夠強。中國移動已經新浪微博進行了有力的挽留過營銷,定期不定期的有營銷活動。在百度上,中國移動MM也進行了相關廣告宣傳。
三、網絡互動營銷,推動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
網絡互動營銷主要特點是互動性、輿論性、眼球性、熱點性、營銷性。其方式主要包括:(1)體驗營銷。瀏覽體驗、感官體驗、信任體驗。通過體驗給消費者充分的想象空間,提升用戶參與和分享的興趣,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2)社區營銷。在關系型社區中,由于人與人之間具有相對穩定的同學、鄰里和愛好等關系,能夠使品牌順利在同質人群中廣泛傳播。(3)博客營銷。通過與博友交流互動,表達明確的效益訴求,以達到品牌推廣、產品營銷的目的。(4)病毒營銷。通過制作一個有趣的圖解,引起人們饒有興趣地去研究,使得圖解在網絡上迅速傳播開來,讓很多人看后當即就有親身實驗的沖動。(5)數據庫營銷。通過專業網絡數據挖掘技術,精選出一個數目,使回應率提升。
中國移動產品在網絡互動營銷上也進行了運作,如暢響2008、咪咕匯、飛信、新浪微博、手機支付視頻傳播等。中美嘉倫對暢響2008和咪咕匯進行了分析。
〔論文摘要〕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和全球化,他國的電信產業將與我國電信產業直面競爭,我國電信產業積極尋求自強,市場化成了惟一而又可靠的路徑。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的出現及新老電信運營能否充分競爭,核心問題在于電信網絡能否有效互聯互通,本文探討了我國電信網絡競爭中運營商互聯互通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通過問題的對策建議。
電信網絡競爭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網絡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網絡間互聯互通的實現程度,決定著網絡競爭的實現程度??梢院敛豢鋸埖卣f,對于我國這樣一個逐步放開電信市場促進網間競爭政策的國家而言,互聯互通能否成功解決,是決定電信放開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關鍵因素。就世界范圍而言,所有電信市場放開國家的政府電信監管機構,都試圖參與和介入具有競爭關系電信運營商之間的互聯互通,依法采取必要干預措施,以防止主導電信運營商濫用其網絡用戶資源優勢,適當保障新興運營商的權益,促進公平而合理的競爭。
一、電信網間互聯互通的界定及其意義
何謂電信網間互聯互通,目前尚未有統一的或最具權威的定義,各種國際組織、政府機構或電信研究機構有多種不同解釋。世界貿易組織關于電信網互聯互通的定義為:指公眾電信傳輸網絡或服務提供商之間的聯接,目的是為了允許一個提供商的用戶能夠通過另一個提供商所提供的接入服務與另一個提供商的用戶進行通信聯系。國際電信聯盟( ITU)關于電信網互聯互通的定義則為:指網絡服務提供商為聯接設備、網絡與服務所作的商務與技術安排,目的是為了使得客戶能夠訪問其他網絡服務提供商的客戶、服務及網絡。通過對以上互聯互通定義的比較分析,可以發現互聯互通的三個基本屬性:其一,是強調電信網絡之間直接的物理聯接;其二,互聯互通的最終效果,是實現用戶跨網絡的溝通或用戶跨網絡的享受服務;其三,互聯互通通常是指公眾網絡運營商之間實施的一種具體類型的接入,在多數國家不包括專用通信網與公眾通信網之間的互聯。而公眾網絡運營商則主要是固定本地電話網運營商、長途電話網運營商及移動通信網運營商等。
競爭已經成為時下電信市場發展與創新的關鍵因素,而互聯互通是確保競爭有效開展的一項重要的前提條件。在昔日電信壟斷經營時期,因為只存在一家電信運營商,盡管其不同業務可能由不同子公司經營,或者相同業務由不同子公司按區域或其他形式劃分經營,這些業務之間亦存在著互聯互通的問題,但這僅是壟斷運營商集團內部業務的互聯問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互聯互通。只有按照資本所有權或者控制權區分的不同電信企業網間的互聯互通,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互通。在推進電信產業市場化的過程中,各國通過私有化、拆分、重組等形式組建了一批新興的電信運營企業,而這批新興的電信運營企業必須在業務上與傳統壟斷電信企業互相聯通,否則其建設的電信網就不能投入正式的商業運營,新興電信運營企業就不能生存,因為新興電信運營企業的用戶根本就無法與傳統電信企業的用戶之間進行通信。
二、我國電信網間互聯互通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主導運營商阻礙互聯互通的反競爭行為。主導運營商在互聯互通方面實施“策略性”反競爭行為。比如,主導運營商就互聯互通制定一個高額的收費標準,若執行該標準,新興電信運營商幾乎無利可圖;若不執行,則雙方陷入持久的定價糾紛。舉例而言, 1997年4月,中國聯通移運通信系統在溫州建成,根據郵電部和國家計委有關文件,又據聯通浙江分公司與浙江省電信局達成的協議,溫州市電信局應盡快將其網絡與聯通的130無線通信實現匯接,從而實現兩個網絡之間互聯互通。然而,溫州電信卻提出讓中國聯通難以承受的互聯互通的結算方式,時至1998年5月,雖有地方政府的艱苦協調,雙方的爭執與談判仍在進行中,而溫州的聯通無線通信網已經投資1. 5億元,只有等到互聯互通后才能對外開通其2萬部手機,僅這一年的設備閑置就造成了高達數千萬元的損失。
隨著法律的完善和監管機構的干預,主導運營商拖延互聯互通合同的簽署的可能性與有效性已經下降,而“互聯但不互通”、“通而不順”、“通而不暢”、“通而不快”以及“時通而時不通”等形式影響互聯互通質量就成為主要問題。比如有些地方,當用戶使用新興運營商的IP電話業務時,接入號碼尚未撥完、呼叫尚未送至互聯中繼,用戶就聽到了忙音。利用技術手段降低互聯互通質量成為了主導運營商反競爭行為的有效手段。
2.規范互聯互通的法律規定不完善。目前,我國電信網間互聯互通應當遵循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合同法》以及于2000年9月30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以下簡稱《電信條例》)。中國《電信法》遲遲未能出臺,使得對互聯互通進行管制的法律規范,只能由《電信條例》承擔?!峨娦艞l例》有關互聯互通的規定比較原則,在主導運營商的認定標準、互聯互通責任及處罰方面的規定過于簡便,缺乏可操作性。如:《電信條例》第18條第2款規定“網間互聯協議應當向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備案”,《公用電信網間互聯管理規定》第26條“互聯雙方省級以上機構應當自協議簽訂之日起15日內將協議發至各自下屬機構,并向電信主管部門備案”——上述規定所提出的要求比較低。發達國家(如美國、新加坡、日本等)的電信法律規定,通常要求某些類型的互聯互通協議必須獲得有關監管機構的批準或核準,通過公權力的介入確?;ヂ摶ネ▍f議的執行。
此外,我國電信條例對網間互聯協議備案的制度要求,使得監管機構即使發現互聯互通合同存在“歧視性”約定或其他不當規定,監管機構作為行政機構也無權認定合同無效,因合同法規定只有法院和仲裁機構有權裁定合同無效。
3.政府電信監管機構關于互聯互通的監管制度與規則不細致。政府電信主管機構實施的有關規章、規定、規則及辦法等規范性文件,也是中國電信企業在互聯互通時須遵守的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文件,如信息產業部實施的《公用電信網間互聯管理規定》、《電信網間互聯爭議處理辦法》等。然而,盡管我國監管機構在《電信網間互聯爭議處理辦法》中試圖對互聯互通協議談判中爭議的處理程序予以細化。但電信網間互聯互通協議談判爭議的具體程序與規則,尚存在以下未明確規定的問題:其一,主導運營商在接到其他電信運營商要求進行互聯互通談判的通知,至開始談判的時間期限的最低要求(國外一般為10—15日);其二,互聯互通談判往往迫使主導運營商向要求與之進行互聯的電信運營商批露某些商業秘密,此時,主導電信運營商通常會首先要求與該電信運營企業簽署保密協議,為避免因主導電信運營企業提出需要簽署的保密協議的條款與條件過于苛刻,從而影響互聯互通的談判進程,應當明確規定互聯談判雙方需要相互批露哪些信息、須承擔哪些保密義務;其三,關于監管機構能否在調解與裁決程序完成之前,主動要求或根據互聯一方的申請要求互聯雙方實施臨時性互聯互通安排,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閑置時造成的巨大損失及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其四,自調解失敗日(自申請協調之日起45日屆滿之日)至協調機關作出最終裁決的期限(包括專家最終意見的提出期限),在《電信條例》和《電信網間互聯爭議處理辦法》中均未明確。
三、解決我國電信網互聯互通問題的對策建議
1.強化電信監管機構的管制職責。隨著電信技術的發展與完善,從境外互聯互通實踐看,沒有任何技術方面解決不了的互聯障礙,對此,境外電信監管機構、企業界與專家學者早已經達成了一致?;ヂ摶ネ?,特別是與主導運營商有關的互聯互通總是需要依靠國家的行政干預。監管機構對互聯互通管制能力的“高”與“低”,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互聯互通問題解決的“好”與“不好”。
要取得良好的監管效果,監管機構的權威性與獨立性是十分重要的,而我國的電信監管機構的獨立性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現有的電信監管機構與基礎電信運營商之間的關系還十分緊密。從人員構成來看,省級通信管理局成立之初,其組成人員多來自原中國電信;從機構的設置上看,省級通信管理局“脫胎于集政府電信管理職權和電信經營于一體的原各省郵電管理局,在諸多方面,同原中國電信省級電信公司之間還存在著“剪不斷”的情結和聯系,足以影響到監管機構執法的獨立性和公正性,這種關系的產生、存續與演進,無疑將弱化電信監管機構監管的力度與效率。因此,按照國際慣例,建立獨立的電信監管機構,對于中國電信業健康而持續的發展顯得非常必要。
2.完備互聯互通管制制度。我國基礎電信業務已經形成數家全國性通信企業相互競爭的局面,每家骨干運營商往往擁有若干個物理網絡,為了實現公平競爭,這些不同物理網絡之間必須及時有效地進行低成本的互聯互通。針對我國現階段互聯互通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以為,需要從以下兩方面完善中國的互聯互通管制制度。
首先,應當按照國際通行作法,對互聯互通范疇內主導運營商定義予以重新界定。我國現有規范互聯互通的行政規章中對主導運營商的界定與《電信條例》的規定存在矛盾之處:《電信條例》第17條第3款規定“……主導的電信業務經營者,是指控制必要的基礎電信設施并且在電信業務市場中占有較大份額,能夠對其他電信業務經營者進入電信業務市場構成實質性影響的經營者”。根據上述規定,從理論上講,具有相當規模的經營固定本地電話業務的運營商,與經營移動電話業務的運營商都可能符合上述法定條件,而被認定為主導電信運營商。而《公用電信網間互聯管理規定》(信息產業部于2001年5月10日施行)第5條規定“主導的電信業務經營者,是指控制必要的基礎電信設施,并且所經營的固定本地電話業務占本地網范圍內同類業務市場50%以上的市場份額,能夠對其他電信業務經營者進入電信業務市場構成實質性影響的經營者”,這樣,就只有固定本地電話運營商才可能被認定為主導電信運營商,移動通信運營商即使其用戶數量接近或超過了固定本地電話運營商的固定電話用戶數量,即使其控制了必要的基礎電信設施,也不屬于主導電信運營商。
其次,應當細化主導運營商的互聯互通責任。盡管互聯互通能夠給互聯雙方帶來經濟利益,但是,主導運營商缺乏及時和有效地實施并維持互聯互通的動力,這是任何國家打破電信壟斷經營之后都會出現的一種事實。因此,細化主導運營商在互聯互通方面的責任,是監管機構強化與規范互聯互通管制的核心問題。主導運營商在互聯互通方面責任可以細化的內容很多,但以下幾點卻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引入主導運營商互聯互通年度報告制度。要求主導運營商每年提交互聯互通年度報告,并將該報告予以公布,由新興電信運營商、消費者及其他社會團體或組織進行評議,最后由監管機構匯總各種意見,并形成監管機構年度最終審核文件。二是引入主導運營商標準互聯互通合同文本制度,按照國際通行作法,確定新興電信運營商與主導運營商簽署互聯互通合同的方式,并將運營商互聯互通合同文本公開。
3,完善有關互聯互通的電信立法。我國有關互聯互通的相關法律規定主要散見于《電信條例》、《公用電信網間互聯管理規定》、《電信服務質量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規范之中,隨著我國電信業的迅猛發展及聯互通問題的凸顯,出臺一部符合我國國情并與國際接軌的《電信法》勢在必行,針對互聯互通,則主要完善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我國《電信條例》中沒有對阻礙或破壞互聯互通的電信運營商所需承擔的民事責任作出規定,民事法律責任制度明顯缺位。在實踐中,對有關的違法及違規行為只能采用行政處罰的辦法,對遭受損害的非主導運營商卻無法給予經濟補償。例如文中提到的主導運營商中國電信拖延與中國聯通的互聯互通,給中國聯通造成幾千萬元的損失,根本沒得到任何補償。這種忽視對受害電信運營商進行民事損害賠償的做法是很不合理的,在新制定的《電信法》中應當加入有關民事賠償的規定,以切實保護新興電信運營商的利益,維持正常的競爭秩序。
第二,對主導運營商阻礙甚至蓄意破壞互聯互通行為的處罰力度不足,是導致目前互聯互通在局部失控現狀的主要原因,僅僅依靠事后發出的“警告性通知”等傳統行政管理手段,使主導運營商的違法違規成本極小,根本就不足以遏制其違規的慣性。因此,有必要在制訂《電信法》時,加大對主導運營商阻礙或破壞互聯互通的處罰力度,處罰方式可以包括責令改正、公開譴責、警告、罰款和無限期暫停電信業務新許可證等,這些方法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
第三,針對主導運營商阻礙或破壞互聯互通的行為,有時較為隱蔽,作為受害者的非主導運營商往往很難取得直接的證據,因此,監管機構在制定有關規則時,應考慮引入“舉證責任倒置法”、“推定法”及“間接證據鏈證明法”等其他國家廣為采用的方法。
市場經濟是法制的經濟,法律是市場經濟的基礎保障。電信業的互聯互通始終離不開國家強有力的法律規范,不斷地制定、修改和完善我國電信法律是實現互聯互通的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單飛躍.經濟法理論與范疇的解析[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 2002.
[2]白永忠.電信業法律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3]白永忠.電信業熱點法律問題透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推動網絡重構 順應時代要求
對于即將到來的軟件定義網絡階段,他的主要技術特征就是網絡架構的變革。原先的網絡架構是垂直封閉的,不夠靈活開放,且資源冗余,這就使運營商在管理上浪費很多資源。順應時展,網絡架構就需要向水平開放架構轉化。新的架構體現在網絡控制與轉發分離、網元軟硬件的解耦和虛擬化、網絡的云化和IT化等多個方面。要構建新一代網絡系統,實現“網絡云化”,就必須要引入關鍵性技術,那就是SDN、NFV 和云計算。
SDN在網絡設備的資源管理和終端虛擬化方面都有優勢,在網絡設備的資源管理上,可以使控制面和轉發面分離,未來將接入網的控制面上移到控制器上,路由策略、QOS、VLAN資源的規劃、連接資源的規劃等均放到云上來做,可以讓運營商更方便快速的規劃和配置網絡。
終端的虛擬化方面,把終端的業務控制功能上移,虛擬化不會使終端的硬件本身變得更簡單,但在未來業務開發上將會更智能、業務定制速度更快。這個也將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
在今年7月11日中國電信的CTNet2025網絡架構白皮書和去年9月22日中國聯通的CUBE-Net 2.0白皮書中都提到要積極引入SDN、NFV、云等新興技術,去構建簡潔、集約、開放的新一代網絡系統。
CTNet2025網絡架構白皮書中提到要配合“網絡隨選、彈性部署、快速配置”等行業技術發展趨勢,以智能牽引網絡轉型,深化開源技術應用。而CUBE-Net 2.0白皮書表示要將網絡架構的重構變成現實,要以為增強網絡服務能力,降低網絡運營成本為目的;服務與“用戶”和“數據”兩個為中心,從解媾、集約方面推進新的網絡架構的變革。
對于構建新型網絡架構,中國移動也提出了靈活簡化網絡架構的重要性。在4月13日舉行的“2016中國SDN/NFV大會”上,中國移動研究院網絡所所長段曉東做出演講,他表示要想大規模的發展新網絡,就需要靈活開放的能力。面向未來靈活簡化的新架構,中國移動要圍繞“VOLTE、物聯網、固定接入”三大領域,開展NFV技術的推進。
下一步規劃
對于如何實現網絡虛擬化,三大運營商都做出了相關規劃,并表示對網絡技術創新要高度重視。
中國聯通表示要在近年積極開展新一代網絡架構和SDN/NFV相關研發和商業部署工作,在集團層面成立了SDN/NFV工作領導小組,注重頂層架構設計,實施一體化部署策略,積極參加開源組織活動,廣泛開展產業合作。同時資金的投入對于加快改革的進程也是重要部分。對此中國聯通表示將加大對網絡創新的投入,加強產業合作,共同打造新網絡,提供新服務,構建新生態。
要實現“網絡云化”不能走一條單行線。對此中國電信表示要做到“新老協同、能力開放”兩條腿并行的方式。在白皮書中表示要分近期和中遠期兩階段推進網絡云化的實施。在近期,即2016-2019,白皮書中提到要選擇部分代表性網元和系統(如CPE、BRAS、EPC、IMS等),引入NFV。重點強化網絡分析系統,實現網絡可視化,實施統一的全網自動化配置。做好虛擬化網元統一部署的要求,要以數據中心架構(DC)為中心進行敏捷網絡的改造。同時在IP網和光網絡中引入SDN控制器、網絡協同和業務編排器。在中遠期,即2020-2025年,白皮書表示在網絡層面,要多專業多領域協同推進NFV轉型,減少專用網元和系統;新增頂層網絡協同和業務編排器,部署新一代OSS體系;以DC為核心,簡化網絡架構;規模支撐高清視頻,提升網絡能力;基于通用硬件全面部署統一的云資源,實現網元的通用化承載。
中國聯通研究院首席專家唐雄燕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記者專訪時表示,經過CUBE-Net 2.0白皮書一年之后,中國聯通在推進SDN、NFV技術上有了很大進展,同時也有新的產品會在今年10月份的北京通信展中向大家展示。
對于加快網絡云化,推進SDN、NFV等新型技術引進,中國移動也做出了下一步規劃。SDN/NFV技術不僅影響固定網絡演進,也是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向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發展中的關鍵支撐技術。對此段曉東提出要將SDN、NFV結合5G的發展,并表示加快和5G網絡架構的深度合作,將SDN/NFV和5G結合,共建未來網絡將成為重要議題。同時也在積極聯合產業各方資源。聯合業界建立NovoNet全國的實驗網絡,再依托實驗室共同推進新技術驗證和相關認證測試工作。還表示要加快開源及產品化的工作,為下一代網絡奠定軟件基礎。
困難與挑戰
“網絡云化”能將云控制與網絡控制連接起來,且集成了網絡控制和系統構架、云管理和服務提供。它還可以確保從目前的網絡基礎設施安全地、順暢地遷移至虛擬化廣域網,并在遷移期間處理傳統網絡組件和虛擬化網絡并存的問題。
實現“網絡云化”是三大運營商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從CTNet2025和CUBE-Net 2.0來看,這條路要走至少5-10年,這就意味著要實現網絡重構,必然要面對很多困難和挑戰。
關鍵詞:無線;輸電線路;視頻監控
中圖分類號:TN9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目前,惠州供電局共有110kV及以上變電站約140座,各電壓等級輸電線路縱橫交錯,分布于各種復雜多變的地形。輸電管理所為實現隨時對重要輸電線路進行實時監控、雷擊查巡、防盜、特殊巡視等,擬著手建設輸電線路視頻監控系統,同時,針對數據傳輸的通道,特地向通信通道管理部門電力調度控制中心(以下簡稱“調控中心”)請求解決方案。在權衡各種利弊后,調控中心結合運營商目前技術已非常成熟的無線網絡,建議采用運營商帶寬至少為10M的VPN專線通道作為系統接入,同時電力線路上安裝的視頻采集單元須配置有3G或4G無線通信模塊,在通道建設調試完成后,只需要在監控模塊安裝通信卡即可實現視頻的上傳。一方面系統擴展方便,在后續建設中只需租用通信采集卡即可;另一方面可節約企業經營成本,同時大大降低運維壓力。
二、快速無線網絡下的VPN技術
三大運營商目前已向公眾提供了3G甚至4G等快速無線網絡的應用,速率完全可用于視頻流的快速、無逢傳送。運用這一成果,同時結合IP網絡的承載功能,以及相應的認證和授權機制,可以建立安全的、快速的虛擬專用網絡(即VPN通道)。遠程應用程序可以經過速率較高的無線網絡,通過虛擬的加密通道與客戶內部的網絡連接。公共網絡上的普通客戶則無法穿過虛擬通道訪問客戶的內部網絡。
快速無線網絡行業應用VPN接入業務有以下特點:
1 上網速率快。以3G網絡為例,速率參考見表1。
4G網絡的速率甚至達到100Mbps。建設無線專用網絡,無需在每個終端進行布線,提供了光纖專線、ADSL寬帶上網無法比擬的便利性,并正逐步的成為目前寬帶接入不可缺少的補充的方式。在一些特殊的應用環境,例如山地、湖泊、林區等有線寬帶無法到達的地方,但是又需要高帶寬接入的環境下發揮獨特的作用。
2 運營成本降低
有線通信方式的建立必須在每個監控點安裝線纜與通信設備,這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而使用運營商無線接入技術進行遠程訪問時,只需根據監控終端的數量租用相應數量的無線上網卡即可完成數據的傳輸,節約數據電路建設費用、網絡維護費,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
3 建網快捷,易擴展
運營商網絡信息已覆蓋至城市,農村、高山等各個角落,即使處于高山、偏僻等無人區的線路鐵塔亦能收到移動傳輸信號,這為無線視頻的傳輸提供了先決條件。在實際建設中,只需租用運營商的VPN接入業務,將各個網絡節點接入無線網絡,就可以迅速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的專用網絡;并且網絡節點的規模隨時可以根據業務情況進行擴張或縮小。
4 安全可靠
VPN接入業務利用隧道技術,建立邏輯隧道、網絡層的加密以及采用口令保護、身份驗證、權限設置、防火墻等措施,保證數據的完整性、避免被非法竊取。
三、通道接入方式
1 組網方式
應用VPN組網技術,結合其特點,構建惠州供電局輸電線路無線視頻監控系統的VPN無線通信專網?;葜莨╇娋中柰ㄟ^專用電路方式接入運營商行業應用VPN業務平臺,專用電路帶寬可根據終端點數量的多少從2M到1G帶寬進行任意擴容。視頻監控終端需通過無線網絡接入到惠州供電局的視頻監控系統中。這種組網方式既可滿足數據高速傳送又能降低通信費用,具有極高的性價比。組網示意圖如圖1所示。
網絡運營商給供電局提供專用的VPN(接入點),用于該項目的所有數據采集模塊。采用專線的方式連接供電局的企業路由器和企業防火墻。
無線網絡須給視頻監控終端以安全的接入認證過程:
(1)終端用戶發送登陸請求;
(2)網絡對用戶權限進行認證(如沒有相應權限,網絡拒絕客戶登陸);
(3)認證通過分配相應IP地址,建立PPP連接。
2 連接實現方式
(1)惠州供電局輸電管理所監控中心是網絡的主端,對網絡的穩定性、安全性、實時性以及雙向帶寬要求很高。因此,通過光纖接入惠州供電局監控中心,利用專線電路(SDH、MSTP)將局端路由器(支持GRE/L2TP)接入運營商網絡。
(2)根據需要,由運營商給VPN專線通道分配專用域名,要求字符長度不超過15個字符且具有唯一性,例如“HZABCD3G.GD”,以便監控點快速、準確定位所屬網絡;
(3)局端網關IP地址將由運營商分配內部私網IP地址(如:地址192.x.x.x),與互聯網完全隔離。
(4)各監控終端通過所支持的無線網卡(3G或4G)接入網絡,使用特定APN域名和分配的賬號撥號,在通過認證后建立安全隧道,獲取內網IP地址,與指定服務器間進行數據通信。
3 移動終端數據訪問方式
移動終端(即SIM卡)需開通無線上網流量功能,支持惠州本地漫游,制作APN接入點數據,采用動態IP地址分配。終端與終端之間無互相通信的需求,同時需將移動終端的語音、Internet訪問等與業務無關的功能關閉。視頻監控終端通過無線網卡與網絡連接,在網關上建立VPN遂道。在接入認證服務器,RADUIS服務器上通過用戶名或撥入號碼識別出該用戶為VPN用戶后,就和用戶的目的VPN服務器(路由器)建立一條連接,從用戶的VPN服務器(路由器)上自動分配IP地址。從而實現便攜終端與惠州供電局內部網的IP層網絡連接。
4 IP地址規劃設計
網絡容量須考慮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網絡容量變化,以及輸電線路監控系統的使用推廣情況而定。根據目前輸電線路監控系統移動終端的數量進行IP網絡地址規劃,初步設計為24位子網掩碼的網絡(即254個可用地址)。
5 安全性保障
第一層保護:合法用戶的保護。只有合法的移動終端(無線鐵塔視頻移動終端)才能通過無線網絡登陸企業內部網。這層保護由無線網絡服務提供商實現。無線網絡服務提供商對企業指定的合法移動終端定義虛擬專用網(AccessPointName接入點名稱),只有那些定義了該企業虛擬專用網的移動終端才是合法的,才能附著在無線網絡上。
第二層保護:數據包的保護。無線網絡采用GRE隧道的二層封裝技術,保證在合法移動終端和企業內部服務器間傳送的數據包不被黑客從公網非法截取。
第三層保護:企業內部服務器的保護。通過新增企業防火墻,并配置安全策略,可以防止非法終端或黑客通過公網對企業內部服務器的攻擊。這個企業端防火墻的安全策略由企業自己定義。
結語
隨著電力行業對安全生產與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無線視頻監控在電力行業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尋找合適電力行業的通道接入方式無論在投資方面還是在人力、物力方面都可以為企業節約大量成本。雖然目前惠州供電局已實現110kV及以上變電站通信光纜、傳輸網、綜合數據網、調度數據網全覆蓋等全覆蓋,波分復用??????????????技術也已成熟并得到廣泛應用,但想在輸電線路上實現視頻監控的自建通道接入仍受各方限制,而采用公網運營商的無線VPN技術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電力輸電線路這一特殊應用場合的數據傳輸問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有線電視 網絡 定價 外部性
從2010年1月起,我國有線電視產業邁入了三網融合的新紀元。2011年3月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將三網融合明確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領域,提出推進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進入。有線電視企業將從純粹的電視服務提供商轉變為提供視頻、數據甚至包括語音業務的綜合運營商,電視產業的區域完全壟斷格局將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電視與電信之間的寡頭競爭。在新的競爭背景下,有線網絡運營商如何對視頻、語音和數據業務進行定價值得深入研究。
一、視頻業務競爭定價
視頻業務是有線網絡運營商的根本業務,具有典型的雙邊市場特征。Armstrong討論了壟斷平臺、雙邊用戶均單歸屬時的兩對稱平臺和某一邊用戶多歸屬時的兩平臺競爭定價問題,其分析的核心為交叉網絡外部性,這正是有線網絡運營商與電信運營商開展視頻業務競爭的關鍵要素。而Doganoglu & Wright在用戶接入歸屬特性上拓展出部分多歸屬的概念,這與實際情形中的有線網絡運營商的雙邊用戶的接入歸屬特性更為貼近。
(一)兩網絡平臺競爭定價模型
現考慮兩家網絡平臺處于長度為1的線段兩端,均能夠向電視用戶B和電視頻道S提供接入傳輸服務,并按接入費形式收費。電視頻道和電視用戶的總數均為標準值1,且在區間[0,1]上服從均勻分布。平臺i向電視頻道和電視用戶收取的接入費分別為piS和piB;電視頻道和電視用戶選擇接入平臺i的數量分別為niS和niB;i=1,2。電視用戶基于電視頻道的交叉網絡外部性系數為α,電視頻道基于電視用戶數的交叉網絡外部性系數為β。兩平臺提供電視頻道接入服務的單位差異化系數為t1,表示電視頻道間的同質競爭程度;提供電視用戶接入服務的單位差異化系數為t2,表示電視用戶對同質化節目的反感程度。由于兩種差異化系數產生的根源一致,故t1=t2=t。
圖1平臺雙邊用戶的部分多歸屬時的三種效用情形
由于電視頻道和電視用戶均為部分多歸屬,在[0,1]區間上的用戶效用可能存在三類情形(見圖1)。假設電視頻道與電視用戶接入平臺的基本效用分別為u和v,單歸屬于平臺1的頻道效用為u1s=u+βn1B-p1S-tz1;單歸屬于平臺2的頻道效用為u2s=u+βn2B-p2S-t(1-z2);多歸屬頻道的效用為ualls=u+β-p1S-p2S-t。同理,可得用戶的三種情形下的效用函數。
假設兩個平臺同時開始經營,雙邊用戶同步選擇歸屬。位于zi處的某頻道選擇單歸屬于平臺i的條件是uis≥ualls(i=1,2),因頻道總數為1,且zi在[0,1]上服從均勻分布,故。同理可得。聯立求解可得公式(1)。在不考慮固定成本和邊際成本的情況下,平臺企業i的收益為,其中為獲取最大利潤,平臺雙邊用戶的均衡定價為公式(2)。
(二)競爭定價分析
接入需求價格彈性為負和平臺取得最大化收益的充分不必要條件是且。這是因為。此時,平臺雙邊均衡定價為正。
雙邊價格函數分別對t求偏導均大于0,這說明平臺雙邊的定價與電視頻道節目的同質化程度正相關。當接入平臺的頻道節目越趨同,頻道之間競爭越激烈,平臺應收取更高的接入費用。
雙邊價格函數分別對α,β求偏導,得且,而與的正負不確定,這說明平臺一側的定價與另一側基于該側接入用戶數的網絡外部性程度負相關,而與該側基于另一側接入用戶數的網絡外部性程度沒有確定關聯。
二、語音業務競爭定價
三網融合雙向準入政策的推進意味著有線網絡運營商有權利用寬帶網絡開展語音業務。對于語音用戶而言,獲取網絡外部性是其接入語音業務運營商的主要目的。當語音用戶進入某一通信網絡后其轉出成本十分巨大,有線網絡運營商唯有與在位電信運營商互聯互通才可能拓展該市場。
有線網絡運營商與在位電信運營商的互聯互通有兩種模式——租用電信運營商的局間鏈路或者自建局間鏈路。前者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要求較低,能夠迅速開展語音業務運營,但是往往需要支付較高的網絡租賃費用,不是長久之計,因而后者才是有線網絡運營商發展語音業務的長久之路。
(一) 語音業務互聯競爭定價模型
考慮市場中僅存在兩家語音業務運營商。運營商1為滿足其用戶與處于異地的運營商2的用戶通話的需求,向運營商2租用目標地本地環路。運營商2先制定租金價格,運營商1再據此制定服務定價。
將運營商1的始發成本(指本地回路傳輸成本)和中繼成本(指局間鏈路傳輸成本)總和記為c0,將運營商2的始發成本記為c。假設運營商2對運營商1制定的接入費為a,運營商1向用戶收取的通話費用為p。運營商1的服務需求量為q,則運營商2的接入服務量也為q。
假設運營商1的服務需求量僅與價格有關,需求價格彈性為η,則根據需求價格彈性的定義可得:。兩家運營商均以利潤最大化為決策依據,利潤函數分別為和。
對于運營商2設定的接入費a,運營商1將制定通話費用p(a)使得其利潤最大化。此時滿足,求解得。將其代入運營商2的利潤函數,求解max π2,得,同時得。
(二)競爭定價分析
有線電視網絡雙向改造后能否實現三網融合?如何使業務更簡單。運營成本更低?有線電視運營商能否給電線運營商造成致命的威脅?實際上,現在談這些問題還為時尚早。對于目前仍有很多困惑的有線電視運營商,以及希望從中謀求最大利益的廠商來說,有線電視網絡雙向改造正在經歷著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缺乏整體規劃和統一的技術標準、規模上不去、成本下不來、成功模式難以復制、支撐系統如何改造……這些幾乎是目前所有有線電視運營商和廠商面臨的問題,都在短時期內集中爆發出來。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廣電將很難在與電信運營商的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
缺乏整體規劃及統一技術標準
摩托羅拉中國公司寬帶聯網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伍侃為認為,與中國電信、中國網通等電信運營商在網絡改造和市場化運作方面都已經具有非常成熟的經驗不同的是,廣電行業在網絡雙向改造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目前尚未拿出一套整體的、系統的網絡改造規劃。
實際上,近年來各種各樣的基于HFC網絡的改造方案層出不窮,盡管這為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但是同時也給其決策帶來了困難。不少地方運營商由于所處地域、經營規模等原因,感到非常困惑,而且無從下手。此外,由于廣電部門現在沒有提出統一的網絡改造技術標準,從核心網絡設備到機頂盒在內的很多產品都采用了私有協議,導致不同廠商的產品不能夠兼容。
在今年早些時候舉行的CCBN2007主題報告會上,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司長王效杰曾透露,很快將頒發《有線電視網絡雙向化改造指導意見》,其中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基礎傳輸網絡改造,其中基本實現光纖到樓,逐步實現光纖到戶;二是用戶接入改造,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同軸電纜,采用多種雙向接入技術。
規模與成本的博弈
有線電視網絡雙向改造的前期投入讓很多運營商望而卻步,不敢輕舉妄動。尤其是那些正在展開整轉的運營商,將大量資金投到了數字機頂盒上,拿不出更多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網絡改造。而從政策和價格的角度來看,其似乎已經錯過了最佳轉換時機。例如,各地從去年至今的多場物價聽證會都很難一次通過廣電部門提出的基本收費標準,“討價還價”式的博弈使最終收費水平降低,以基本收視費漲價為保障的投資回報模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有線電視運營商希望的是設備廠商能夠將成本降下來,而在規模上不去的情況下,對于設備廠商來說,降低成本也是不現實的。這就無疑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對此,已經有一些有線電視運營商提出,希望廠商承諾在用戶規模達到一定數量后,能夠返還部分利潤。
成功模式難以復制
在本屆ICTC上,一位主流設備廠商的代表對記者表示,與電信運營商自上而下進行的全國性的網絡改造不同,有線電視網絡呈現出區域性的格局,已經進行的網絡改造目前都是小范圍的,即便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將這些地方的模式復制到全國仍有很大的難度。
H3C廣電行銷部總監劉志凌對此深有感觸,“我跑的國內有線電視運營商沒有上千家也有幾百家,雖然H3C在不少地方已經幫助有線電視運營商進行了雙向改造,但要將一個地區的模式復制到另一個地區實在太難了?!?/p>
實際上,如何將成功的模式復制到其他地區,降低網絡改造的整體成本,無疑是廠商目前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支撐系統如何改造
有線電視網絡的雙向改造不僅僅涉及核心網絡、接入網絡、家庭側,同時也要對控制平臺和計費系統進行相應的改造,甚至目前廣電系統內部采用的ERP系統都面臨這同樣的問題。
互聯網用戶數、設備與連接數、移動終端數的大幅增長正在成為帶寬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運營商網絡基礎設施的能力不斷突破的同時,業務量的提升卻并沒有帶來營收的增長,運營商傳統業務的競爭力不斷下降,傳統網絡技術的演進路線被打破。
云級網絡應對商業挑戰
對于運營商來說,視頻、寬帶等主營業務正面臨巨大挑戰,特別是視頻業務,相比OTT廠商并不具備競爭力。企業行業市場也是運營商以往重要的業務來源,然而日益增長的按需定制、即時開通等隨需服務的能力,也帶來巨大挑戰。與此同時,運營商也在積極探索新興業務模式,云計算、IoT等新技術的發展使得運營商有機會擴展市場,加速增長。運營商網絡要具備更多的靈活性、開放性,以滿足不同業務的差異化承載需求,SDN/NFV成為網絡重構的解決之道。
在2017中國SDN/NFV大會上,思科首席工程師蘇遠超表示:“運營商面對多方面的商業挑戰,不妨從OTT身上來探討新的思路。OTT廠商不斷為網絡架構做減法,以應用驅動網絡建設,不斷提高運維自動化程度等,這些做法都是值得運營商參考的。”與之相比,運營商網絡重構圍繞效率、靈活性等關鍵需求,重點更加突出、“運營商可以通過SDN/NFV+自動化來不斷提升網絡效率,利用云和IoT業務來擴展新市場,打破現有網絡成本與設計模型,與產業鏈共同研發,實現規?;脑萍壘W絡,以滿足更加豐富的用戶與業務需求。”
“未來網絡將以數據中心為核心,包括云化端局與邊緣DC在全球范圍內都成為運營商網絡重構的核心。”蘇遠超表示。以云級網絡來不斷提升傳統網絡,幫助運營商將端局改造為新一代數據中心是思科在運營商網絡重構的大潮中提出的核心理念。
通過不斷將OTT的網絡建設與數據中心云化的啟示應用到網絡重構中,思科提出網絡云化的三個重要思路,即為網絡做減法,整合多個控制平面與數據平臺的協議來不斷簡化網絡;提升自動化能力,將網絡運維從被動轉為主動;提高虛擬化水平,利用NFV不斷加速虛擬化創新。
拓展網絡云化優勢
基于這樣的思路,思科在2016年推出可擴展的云級網絡解決方案,充分利用數據中心DevOps的原則和技術等提供更高水平的靈活性、有效性和簡渦裕將這些優勢從傳統網絡的范疇擴展到了端局這一運營商的關鍵資源。據了解,思科云級網絡解決方案能夠跨端局、城域、核心和數據中心環境創建統一的網絡即交換矩陣,通過實現大規模自動化,能夠支持在數分鐘內完成網絡配置和變更,并基于軟件的可擴展性,支持以模塊化的方式快速部署服務,通過數據流遙測實現實時可見與控制。蘇遠超介紹,通過這樣多方面網絡功能與管理的提升,自動化部署實現維護成本降低54%,數據中心和廣域網融合能夠降低49%的承載成本,低功耗100G端口等能夠實現能耗降低23%,運營商網絡總體TCO將降低一半左右。
網絡重構已經成為全球運營商當前的重要任務,作為運營商的重要合作伙伴,思科正在踐行打造開放、可編程和自動化網絡的承諾。
MPLS(多協議標簽技術)是目前網絡領域內最熱門的話題,這種技術有效的解決了異構網的連接問題,有效保障用戶的原有投資。
以太網是目前部署范圍最廣的網絡技術,因而企業的網絡管理員對其都非常熟悉。由于企業、政府和家庭客戶所使用的大部分服務都非常類似,目前業界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如歐洲的公共事業公司已開始與市政當局和電信運營商合作,開發以太網到企業和以太網到家庭服務模式。
企業對以太網潛力的興趣日趨濃厚,因為它可以提供靈活的、對稱的帶寬,而這些帶寬可以通過軟件方便地增加或者減少,不需要每次都向現場派遣服務車輛和技術人員,從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部署各種高級服務,例如基于IP的語音、視頻和存儲等。
這促使很多電信運營商都打算用他們的網絡為企業客戶提供高帶寬的以太網服務――無論是利用光纖提供快速以太網或者千兆位以太網,還是利用像思科遠程以太網這樣的技術在現有的銅纜上提供服務。
服務運營商青睞MPLS
思科認為,光為客戶提供MPLS的基礎架構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針對運營商的網絡,運營能力尤其重要。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思科為客戶提供了全面的MPLS解決方案套件,包括MPLS流量工程、MPLS VPN和MPLS優化帶寬業務,以及在POS、SDH和ATM基礎設施上實現的AToM (MPLS上的任意傳輸)業務。思科的IOS MPLS技術使電信運營商在降低網絡成本的同時,還能最有效地利用并擴展其IP VPN業務和功能。使用了IP VPN業務的網絡能夠為運營商帶來更多的客戶群,同時能夠大幅度提升運營商的收益。
城域以太網不僅是一種新的寬帶接入方式,而且還為流量的本地處理和交換提供了新模式。這種本地處理能力增強了對于點對點流量的支持,意味著分組分類、安全和服務質量(QoS)功能可在客戶端得以實現,這樣功能單一的傳統接入設備就變成了可以給電信運營商帶來利潤的設施。
MPLS有助無縫移植
在過去的2003年ITU(世界電信聯盟)大會上,思科系統公司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它可以讓讓電信運營商在不丟棄ATM和幀中繼基礎設施的情況下完成以太網服務的移植。其中,簡化移植的關鍵之一是多協議標簽交換技術,即MPLS。
思科表示:MPLS可以將路由信息與交換能力結合到一起。路由器需要根據一個網絡的信息來判斷向哪里發送數據。相比之下,交換機更為簡單和快速,因為它們只需要將數據發送到下一個地點。
在MPLS的幫助下,數據從網絡中的A點發送到B點的路徑將會被提前確定。MPLS將用一個可以被網絡交換機辨識的標簽,對路徑信息進行編碼。因為路由規劃是在網絡邊緣進行的,所以加上MPLS標簽的數據只需使用較少的路由器資源,就可以抵達它的目的地。該標簽還可以讓網絡設備獲得流量中所包含數據類型的信息,從而讓網絡設備可以根據QoS設置流量的優先級。
例如,網絡可以優先處理語音或視頻流量――這些流量往往需要較高的網絡帶寬,而且更容易受到等待事件或者網絡延時的負面影響。優先處理意味著以比那些常規的、低帶寬的電子郵件或數據流量更高的效率發送這些高優先級流量。
并且,建立一個MPLS骨干網可以讓電信運營商在一個統一的基礎設施上整合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和第三層(網絡層)服務。更進一步,MPLS還可以部署在現有的第二層或者第三層網絡上。MPLS和ATM可以同時運行,甚至使用同一個物理端口,因而不需要再單獨建立一個網絡。
由于MPLS使用數據幀或者信元,因而它可以運行在基于ATM的IP網絡或者基于MPLS的IP網絡中。MPLS 可以支持多種協議。因此,電信運營商可以使用基于ATM的IP網絡,并在此基礎上部署MPLS。
思科,積極推動MPLS
許多電信運營商迫切希望部署MPLS,并將其添加到他們為大型企業提供的服務中。MPLS適用于電信運營商,因為它使他們可以利用一個統一的網絡處理多種服務,而不是為每種服務建立一個單獨的網絡。而且它使電信運營商可以通過網絡基礎設施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應用和服務,從而減少客戶地點需要的硬件設備,并提供更加豐富的增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