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7: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美語口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們常說:“入鄉隨俗”(Go Rome, as the Romans Do),在外語學習中尤其是這樣。國內不少英語教科書過于注重語法、修辭和文體,即使口語教學內容也同樣“正統”;因此,許多人赴美留學深造、觀光訪問時,寫出的東西洋洋灑灑,頗顯功力,但講出來的英語總是書本氣太重,主謂賓擺得井井有條,像在作報告,使美國人聽起來很別扭。同樣,美國人一開口,我們也有很多聽不懂的,懷疑他是否在講英語,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國家。之所以會發生這種現象,主要是在美語實際口語中,常使用一些俚語慣用語,使語言變得簡潔有力,生動活潑。如果不注重學習和運用這些俚語慣用語,就不能同美國人自然、流暢地交流,有時還會鬧出笑話,更有甚者,會導致嚴重后果。
初到美國,你會聽到許多美國人見面時這樣打招呼,“Hi, there!”而不是“Hello!”或“How do you do?”接著他們會問你,“How’s going?”乍聽起來,這個句子語法文法都不對,正確的句子應該是“How are things going?”我們在回答時通常會用書本上學過的模式“I’m fine. And you?”換作美國人,他們會說,“Good. You?”兩個單詞,言簡意賅。如果我們向美國人問路,在指點完方向后(他們指路特別詳細具體,過幾個紅綠燈,在哪個路口拐彎,朝前走幾分之幾英里等)他們會問你,“Got it?”意思是明白了嗎,有沒有聽懂。按我們的知識,很可能會這樣問,“Do you know now?”或“Do you understand?”聽起來顯得生硬別扭。特別是后一句,在許多場合是一種責備的口吻,如小孩子不聽話,有人需要警告時才用。在這種場合,你只要說“Got you.”我懂了,明白了,接下來你會說“Thank you.”而對方的回答可能又會出你意料,他不是說“Don’t mention it.”或“You are welcome.”而是“You bet.”不謝。這時你可能會感到納悶,我學了這么多年英語,卻不知道“bet”還有這種用法。其實這種用法在美國口語中非常普遍,特別是在俄勒岡等西部地區。在日常生活中,你還會遇到這種情況,美國人在澄清一個問題時,為了加重語氣,有時會這樣說,“I don’t know nothing!”顯而易見,這又是一個病句,我們在上語法課時,老師反復強調不可用雙否定,在“don’t”后面只能用“anything”而不能用“nothing”。是美國人的語法太差嗎?不是。這種用法可產生強調效果,給對方以深刻的印象。你在玩味其語氣、語調之余,一定會覺得這個有悖于語法、文法的句子,在特定的場合下,是那樣貼切、那樣生動、那樣富有震撼力。這時你會感到過去死記硬背的條條框框,在活生生的語言環境中,竟變得蒼白無力起來。
俚語慣用語在美語口語中的應用非常普遍,如不注意學習,會鬧出笑話來。一位朋友應邀參加一個美國人的家庭聚會,主人讓他四歲的兒子即興表演一段小品。小家伙既有表現欲,又有表演天賦,戲做得很精彩,老子更是得意,在小家伙表演結束時,用肘子搗了搗我的朋友說,“Give him five.”我朋友一聽怔住了,從沒有聽說過看孩子表演還要付錢。正要從腰包里掏票子,看到主人拼命鼓掌,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要他為兒子喝彩。有時走在大街上,一個美國人會突然走過來說,“Excuse me, do you have time?”這時你可能會驚慌失措,這個人與我素昧平生,干嗎會問我有沒有時間,是不是有事需要幫忙。看到你一臉茫然,知道你沒有明白他的意思,美國人會指一下自己的手腕,原來他是要問你幾點鐘了。
“Freeze”這個詞,在國內多用作寒冷、冰凍之意,但在美語口語中,往往是警告,“Don’t move!”。拳擊比賽中,裁判讓雙方停下,不是喊“Stop!”而是“Freeze!”,簡潔、生動、有力。“Freeze”更是美國警察的口頭語,命令你不許動時,都是用“Freeze”。如果我們不懂得這個詞的意思,會引起很大的麻煩。1992年一個日本留學生去參加一個萬圣節化妝舞會時迷了路,便走近一家私宅試圖問路。由于天色已晚,加上他穿著古怪,主人抄起一把槍,大吼一聲:“Freeze!”誰知這個日本學生根本不懂這個詞,繼續朝前走,主人便開了槍,于是一個年輕的生命就因為這個簡單的俚語而結束了。
在同美國人的日常交流中,有些誤解和誤會則是由于歷史、文化及社會結構的不同而引起的。有個朋友在一家美國人的公司上班,一天老板打電話來,說他要帶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去“see doctor”,上午可能來不了了。于是那位朋友便向大家宣告,老板帶兒子“go to hospital”,上午不來了。誰知美國人同事聽了個個緊張兮兮的,問出了什么事。那位朋友馬上明白自己闖了禍,但又不清楚有什么不對。后來才知道,在美國“see doctor”是例行檢查,看小毛病,而“go to hospital”就嚴重了,要去住院或做手術。
俚語慣用語在美語口語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在赴美留學深造、觀光訪問時,千萬不要想當然,有疑問時一定要弄清楚,以免答非所問,鬧出笑話。對于常用的俚語慣用語要學會靈活運用,以便更好地同美國人交流。同時國內口語教學也應該朝這方面改進,收錄一些常用的俚語慣用語,創造更為真實的語言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1、《百詞斬》:是針對英語學習開發的一款“圖背單詞軟件”,軟件為每一個單詞提供了趣味的配圖和例句,覆蓋了初高中、四六級、考研、雅思、托福、GRE等全部英語考試詞表,適合所有學生群體備考英語;
2、《英語流利說》:是一款融合創新口語教學理念和尖端語音評估技術的英語口語學習應用,每日推送地道美語對話,來自硅谷的實時語音評分技術,好玩上癮的對話闖關游戲,輕輕松松練口語;
3、《VOA慢速英語》:是美國之音官方授權內容的英語學習軟件,是VOA專為非英語國家的學習者量身定制的學習欄目,細細品味純正英語,在輕松的氛圍里輕松的學好英語,在看新聞的同時全面提升聽力、閱讀能力和詞匯量。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英語口語 障礙原因 對策
引言
高職教育發展的方針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這就要求高職學生要具備滿足社會相應工作崗位所需的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學以致用。大學英語的學習更是如此。隨著國際交流日趨頻繁,無論從事何種職業,英語都會成為最重要的國際語言之一。
眾所周知,英語口語是英語學習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然而目前,高職學生在大學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最大的障礙就是英語口語這一環節。因此,如何跨越障礙,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擺在大一新生面前的主要問題。
一、一項關于高職新生英語口語學習情況的問卷調查
筆者于2015年10月分別對15級高鐵乘務、航空乘務等可能會從事服務性行業的大一非英語專業新生英語口語學習情況進行了簡單的問卷調查。調查如下表:(圖表一)
圖表一
1.你認為你的口語水平( )(單選) A.很差 B.一般 C.較好 D. 非常好
70% 24% 6% 0%
2.高中A段所在學校對英語口語的重視程度( )(單選) A.非常重視 B.比較重視 C.不重視 D.無所謂
19% 35% 18% 28%
3.你認為制約你英語口語提高的最大障礙是( )(單選) A.語音與詞匯 B.聽力技巧 C.無口語環境 D.學校不重視
53% 4% 29% 14%
4.你認為英語口語的學習主要靠老師還是靠自己?
( )(單選) A.老師引導,主要靠自己 B.完全靠自己 C.主要依靠老師,其次靠自己 D.完全靠老師
89% 1% 9% 1%
二、高職學生英語口語學習障礙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英語學習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得出如下影響學生英語口語進步的原因。
1.不自信、緊張等心理因素。從問卷調查當中,筆者發現,由于高中缺乏口語練習,學生進入大學后,面對英語口語課很難一下子適應,加之外部環境的變化等因素,學生會產生焦慮、緊張等心理變化,而后會出現極度的不自信等情況。受調查的學生當中,有7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口語很差。
2.高中階段各學校對英語口語的重視不夠等客觀因素。從調查當中發現,學生高中階段所在學校對口語采取無所謂或不重視態度的將近一半。由于高考英語考試不考英語口語,大多數學校對口語不重視或重視不夠。筆者經過對一部分學生進行訪談得知,一部分高中學校英語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為了追求升學率,不得不放棄口語教學,而把更多精力用在語法、閱讀及寫作等知識上。
3.語音與詞匯等基礎知識的缺乏。首先,學生進校后,無法在英語課堂上進行口語交際的一個原因,就是詞匯嚴重不足。根據《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基本要求》,新生入學時,認知英語單詞量1800個,加上英語應用能力AB級應分別增加900個和700個單詞。就大多數高職而言,詞匯量遠遠達不到要求。大多數學生詞匯量不超過2000個,有一部分更少。因此學生在練習口語時,由于詞匯量欠缺而無法用英語表達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
其次,由于地區差異和教育水平落后,筆者所在學校學生語音音準存在一定的問題。要么發音缺陷、要么發音錯誤、要么帶有各地方方言。這致使學生在用英語交流時,無法讓對方明白自己要表達的含義。
再則,學生分不清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區別。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無論是從語音語調還是用詞上都有很大的區別,而且很復雜。對于中國學生而言,大多數單詞至少有兩個音標,一個英式音標,一個美式英標。例如:bath
[英] [b唬害],[美] [b?θ, b滬];hot[英] [h?t],[美] [ht]等。由于學生弄不清兩者的區別,所以他們在說英語時,可能一個句子會同時出現英式和美式。甚至有一些學生在讀一個單詞時,前半部分發英音,后半部分發美音的情況。
三、解決學生英語口語學習障礙的實踐性對策
針對問卷調查所得出的結果,結合筆者所在班級學生情況,筆者針對性地重新制定了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方案。
筆者所任課班級皆是百人大班,所以筆者首先將學生進行了分組,采用小組討論的教學模式。筆者將班級分為十個小組,每個小組確定兩名組長,一人擅長口語交際,一人擅長組織領導,其余人可自由加入各組或隨機分配。在進行口語練習時,一位組長負責人員分工,組織討論,另一位組長口頭或書面收集組員觀點,待組員討論完畢,再將該組所有觀點做一個總結并告知該組成員。討論完畢(可課前組織討
論),每個小組輪流派1至2名組員上臺進行口語練習。一個學期結束后,通過團隊學習互助,該班三分之二的學生口語水平有所提高,進校時不敢開口說英語的同學在團隊的協助下變得有自信,對說英語也有了自信。
其次,在口語選題上不僅僅局限于教材。筆者從教材中選擇適合學生的一部分內容,剔除過難或過時的一部分,然后選擇一些發音清晰、語速適當,并具有趣味性的英語影片片段、經典對白、英文歌、名人演講,娛樂明星脫口秀等等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在上口語之前,先放一首英文歌給學生聽,放松心情。音樂結束后,交代本次口語任務,選擇一個與本次話題相關的電影片段(結合學生口語水平的實際情況,筆者主要選取了冰河世紀系列,整理出臺詞,并安排學生課前觀看若干次),然后各小組進行角色演練,最后各小組脫稿上臺表演,最后筆者評論總結。
四、解決學生英語口語學習障礙的理論性對策
1.小組討論,交互式學習,增強信心。交互式學習是英語口語練習當中一種重要的學習模式。交互式學習形式分為異質組、同質組、異同混合組、自由組合組以及隨機組合組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交互式的方式學習能夠達到因材施教、誘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開放性思維和優化師生關系等效果或目的。
2.關注學生情感因素,激發興趣,樹立自信。近年來,情感因素越來越引起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直接影響其學習,尤其是口語的練習。對于課堂當中注入情感教學早有理論作為支撐,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建立與興起。人本主義心理學建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該學派的代表人物為馬斯洛(A. Maslow)和羅斯杰(C. R. Rogers). 該派學說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
3.加強對口語的重視。加強對口語的重視應從中小學開始,避免大中小學各階段英語口語脫節。要真正重視英語的交際實用性就要改革現有的英語考試制度,特別是高考制度,把英語口語納入考試范疇,才能引起各級學校的重視。
4.掌握語音等基礎知識,擴大詞匯量。語音與詞匯對英語口語水平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糾正發音和牢記單詞是學生們在英語學習中的兩大難題。
英語口語注重實戰,筆者認為要想糾正語音,首先要從模仿開始,即模仿發音標準的說話者。如影片當中的人物對話、電臺或新聞播音主持、以英語為母語的說話者等等。
由于英語語言環境的缺乏,教師應盡可能的為學生創設一些英語語言環境。例如教師可預先選擇幾部發音清晰、語速適當,并具有趣味性的英語影片,安排學生課前觀看,然后把影片當中的一些實用句型運用到英語口語課堂當中。這樣就能使學生不管在課堂還是課外都處于模擬英語語言環境當中,能自然地糾正發音,并且能提高聽力水平,擴大詞匯量。
擴大詞匯量除了多看,多讀,多聽之外,還應熟悉詞匯的構成特征。大量的詞匯是按照前綴、詞根、后綴組合而成。掌握了構詞法可使單詞成倍增加。例如前綴 multi-,意為“many”。此前綴所輻射的單詞有:multichannel(多渠道的), multiform(形式多樣的), multicolor(多彩的), multiparty
(多黨的), multilateral(多邊的), multi-purpose(多種用途的), multistory(多層的)等等。現目前,大多數學生還在采取傳統死記硬背等方式記單詞,比如按字母順序從A到Z這樣的方式。久而久之,學生感到乏味,厭倦。對此,我們可采用串聯記憶方法。串聯記憶即將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放在一起,組成一組同義詞、近義詞串聯記憶的方法。例如單詞increase 周圍可串聯的詞有:enhance, enrich, rise, ascend, accelerate, soar, rocket, boost, mount, hike, spiral, maximize。如果學生養成串聯記憶的習慣,讓每一組單詞在學生腦海里形成一幅幅圖像,并將所學詞匯加以運用,那么不僅能快速增加詞匯量,也能牢固記住單詞。
5.掌握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的差異。英語是一種國際語言,英語的分布是世界的。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分布如下:
除圖表二外,還有很多國家把英語作為國家雙語之一。例如,新加坡,印度等。其余大多數國家把英語看做是一門重要的外語工具,比如中國。從圖表二,我們可知,英語分為英式英語(以下稱英語)和美式英語(以下稱美語)。英語和美語的差異主要有語音差異、語調差異、詞匯差異以及一定的語法差異。其中尤為明顯的是語音差異。在語音中,無論是元音、輔音還是重音都有所不同。以元音差異為例如圖表三所示:
因此,教師在英語的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分清英語和美語的差異。這有利于語音的學習,有利于語言的交流,有利于對英美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文化理解。
五、結語
綜上所述,要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找出制約學生口語水平提高的障礙,因材施教,消除W生的口語障礙,并運用適當方法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讓學生張口說英語,使學生能把英語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真正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2]譚莉.我愛美國味[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
關鍵詞:美國英語; 語法差異; 市場地位; 教學觀轉變
一、 引言
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是英語的兩大變體,它們之間并不是從屬的關系,而是共同起源于早期近代英語。美國英語自從英國殖民者登上美洲大陸后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受多種語言的影響,美國英語是非常靈活而創新的語言。它與英式英語在拼寫,發音,語法等方面都有著深刻的區別。而兩者在中國的英語教育中卻經常被混淆。目前的中國英語教育更加重視英國英語,然而美國卻占有更大的市場。這種矛盾亟待解決,不僅要在教育機構進行教職工,教材等方面的調整,同時也需要工具書,語言培訓機構的大力配合。教育方面的改善更需要被教育者的大力配合,因此正式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也是至關重要的。
二、 美國英語的發展
英語作為世界語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分化發展為多種語言變體,其中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是兩種最重要的語言變體。所以大多數人持有的“美式英語是從英式英語中分化發展出來的”觀點是不正確的。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并沒有輩分上的差別,因為它們都源自同一個母體――早期近代英語(陳,2002)。
美式英語的發展既是一個歷史過程,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主要經歷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1607年英國人來到美國弗吉利亞州,建立詹姆斯敦城開始,英國人將他們的伊麗莎白英語帶到了美洲大陸,至1787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這一時期美國人口達到了四百萬,大多數人是波士頓人。美國英語的第二時期是從美國原十三個殖民地的擴張開始,至1860年的美國內戰結束,這個時期,更多的移民者從愛爾蘭和德國來到美國大陸定居,因此這一時期的美語中夾帶了一些愛爾蘭語和德語詞匯。第三個時期是從內戰后開始至今,更多來自挪威,意大利等國的移民者定居在美國。在這個著稱為大熔爐的國家,英語雖然一直是人們使用的共同語言,卻也逐漸被其它語言影響著。所以,美語已不再是最初由殖民者帶到美洲大陸的英式英語,它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此外,美語的形成和發展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也受地理條件,政治獨立,移民以及文化融合等因素的影響,因而說,美式英語既是保守的,又是創新的。
三、 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的語法差異
在經歷了深刻的變化后,美國英語已經從英國英語中脫離了出來。這種獨立體現在了發音,拼寫,詞匯和語法等方方面面。教學中,老師和學生比較能夠注意得到的是發音,拼寫,和詞匯。而教學對于英美語法差異的關注是微乎其微的。學術研究對于語法差異的描寫也非常少。本文從各類高階學習詞典,語法書及少數學術論文中總結出了以下六點英美語法差異:
1.英美過去式和過去分詞的拼寫及使用差異。如:
2.對于used to 的否定形式,美式英語更偏向使用didn’t use to,而英式英語比較靈活,既使用didn’t use to又使用used not to。如:
shall在英式英語中使用在第一人稱中,而美式英語并不經常使用。
(Murphy,2004)
3.gonna一詞僅僅在美式英語中使用。如下句:
You’re gonna go two blocks and then you’re gonna see a white building. (美式英語)。
4.從句中的虛擬語氣,should在美式英語中經常會被省略。如下句:
The employees have demanded that the manager resign. (美式英語)
The employees have demanded that the manager should resign/ resigns. (英式英語)
5.美式英語更經常用一般過去式來代替現在完成時使用,即使句子中會存在already等所謂的完成時標志。如下句:
I can’t walk. I’ve hurt my leg. / I hurt my leg.(美式英語)
I’ve already read that book. / I already read that book. (美式英語)
四、美國英語的市場主導地位
這些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的語法差異在英語使用的場合中是很少被人們注意到的,然而美國英語已經在中國市場上占有了絕對的主導地位,這主要體現在國際經濟貿易往來、科技文化交流、影視傳媒娛樂等方面。美式英語的盛行對于學生來說,主要體現在娛樂上。美國好萊塢大片的流行,對美劇的追捧,對美國流行音樂的喜愛,都將成為他們更加青睞美式英語的原因。然而在中國這種對于語言教學市場需求并沒有被充分的予以滿足。聽力磁帶的灌制主要采納英式英語,教科書課文多數用英國文章,教材單詞表詞頭主要用英式拼寫,括號內偶爾會標注美式拼寫。這些可以總結為靜態方面學習資料的呈現方式并沒有遵守對于美式英語的需求。另一方面則體現在教師這一動態的教學主體上。首先,教師的發音是對學生影響較大的,教師的朗讀及糾正學生發音,都將影響學生的語音習得。然而目前教師的讀音經常混雜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學生并沒有能力從中鑒別。此外,教師對于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差異認識不清。這主要體現在語法差異方面,舉上述例子之一說明,I already read that book.是美式英語的用法,然而大多數教師并不能尊重客觀事實。這句話經常被教師主觀認定是錯誤的,從而造成學生對英語用法的誤解。
五、英語教學的改善
世界英語理論及美國英語的發展歷史說明了,各種語言變體之間不存在依附所屬的關系,更不要遑論其優劣之分。標準英語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然而我國的英語教學仍然十分重視所謂的標準英語,過分依賴所謂的正確答案,應試目的嚴重,從而忽略了學生真正使用語言的能力。這導致學生畢業之后仍然無法與外國人進行有效的人際溝通。這種英語的教學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所以我們必須正視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努力探尋新方法新模式,從根本上提高我國英語的教學效率(胡,2001)。因此下文主要針對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差異以及適應市場對于美式英語的巨大需求,建議教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首先,在教學中充分尊重語言市場的需求和學生的學習動機,適當增加美式英語的教學輸入。夸克認為,對一種國際通用語言的選擇,從來不會基于語言學或者美學的標準,而是往往由政治,經濟,人口來決定的(Quirk,1985)。因此,既然美國在當今國際處于強勢地位,美式英語在市場上占主導地位,在英語教學中便可以以美國英語為主導。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對英式英語的遺棄和不重視,在市場宏觀的基礎上還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心理語言學中,的動機理論證明,學習動機對英語學習起著促進的作用(Lambert,1972)。因此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語言環境,不能強制學生以某一種語言為標準,而忽略其它變體的存在形式,這樣學生才可以對語言產生興趣,從而推動語言習得,要堅決杜絕唯分數侍從,參考所謂的“標準答案”而造成語言的誤解。
其次,教材中文章選擇要具有多樣性。教師要規范發音,并適當聘請外教。目前中國英語教材的訂正和更新頻率很難跟上英語變化的速度,英語教材中的文章較為陳舊。這就需要教材編寫人員和出版社的認真對待。使學生能夠接觸到語言中的新鮮血液,真正的達到今后的學以致用。否則會造成學習與應用鏈接不上的不良后果。選擇教材除了要注也要這對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補充材料內容。目前學生教材重視的是閱讀和語法部分,口語和書面表達涉及很少。因此教材內容設置對于“啞巴英語”這一頑疾的形成是有影響的。語言變體多樣性也需要教師的配合,而規范教師的發音則需要主要培養師資人才的各類師范院校與教師的共同努力。師范院校的教育應該通過增加口語課,設置演講競賽,辯論賽等方式培養糾正未來教師的語音,使他們在入職之前就能夠固定自己的語音是英式還是美式,使用人單位能夠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師資力量。除了中國本土教師的培養,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聘請外教,使學生接觸真實的語言環境,在與外教的交流中,模仿相應的英語變體,了解外教所在國家的信仰,習慣,制度和觀念。這也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次,工具書的修訂要注重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并重,使教師和學生有更多的選擇余地。中國的工具書市場主要被牛津,劍橋等學習詞典占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選擇英國出版的詞典或者是美國出版的詞典。但是中國自行出版的學習詞典在處理英語變體的方面做的并不夠完善。中國學習詞典主要采納的是英式英語,少數詞典會用標注的方式,如,來說明詞目是美國口語的用法。但是,如果不系統的對英語變體做出區分和解釋,中國的學習詞典是很難與其它學習詞典巨頭占領工具書市場的。
最后,國家宏觀方面,除了學校這類事業單位的調整。國家也需要大力支持民間組織的發展。民間組織并不局限于補習班,口語速成班這一類的盈利機構。更應該引起重視的是非盈利的民間組織。例如,美國英語學會,它的核心工作就是在北美挑選對英語教育感興趣的當地人來到亞洲,擔任學校的英語教師。美國英語學會的教師為我國的英語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更加深了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為了感謝這些教師的突出貢獻,國家外國專家局和各省市政府部門為他們之中的佼佼者頒發了“友誼獎”和“杰出外國專家獎”。這樣的民間機構應該更多,這樣的獎勵應該更加頻繁。所以從控制校外補習班,規范補習班到嘉獎非營利的民間組織這種觀念的轉變,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Burchfield, Robert.The Oxford Guide to the English 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2] Quirk,R.,S.Greenbaum,G.Leech,&J.Svartvik. 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5.
[3] Raymond Murphy. English Grammar in U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4.
[4] Rodney D. Huddleston,Geoffrey K. Pullum. The Cambridg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5] W.E. Lambert.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Boston: Newbury House, 1972.
針對英語學習者在實際中遇到的六大難題,名人牛津e+e獨家推出了詞匯、語法、聽力、口語、閱讀、寫作六大同步課堂。
難題1: 單詞記不住!記住了不會用!
名人牛津e+e特有五維+2記憶法,除了五維記憶法外,更有輕松背單詞、閃電記憶法,多種方法結合,背記單詞更加高效;同時單詞注釋與教材同步,同步學習的基礎上進行背誦,在記住的同時學會應用,背一個,會一個,真正掌握單詞。
難題2: 語法一團糟,不如從何下手!
名人牛津e+e內置符合英語考試大綱的語法學習資料,既有系統的語法知識點、還有例題解析,學練結合,學習語法不枯燥。更有診斷測試,準確找出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針對弱項強化提高,助你迅速掌握語法體系。
難題3: 聽力聽不懂,缺乏聽力資料!
名人牛津e+e可以下載與教材同步的聽力資料,包括課文與單詞、短語,課后在家也可以實現與教材同步的學習。還提供了大量的名人演講、英語新聞、電影原聲等聽力資料,全部采用MP3格式的語音文件,音質更清晰,下載也更加方便,輕輕松松訓練聽力。
難題4: 學了不會說,說了也不準!
名人牛津e+e獨家內置中國第一部美語口語有聲句典,提供各種基本表達、情景對話、擴充表達的口語資料。人性化的跟讀、對比功能,一句一句地模仿,舉一反三,學習地道美式英語,對于即將就業的大學生和上班族尤其適用。
難題5: 閱讀資料少,閱讀速度慢!
名人牛津e+e擁有各類電子書,不僅有豐富的精品名著書籍、文章可以下載,更有字體切換、進度指示、書簽、跳查等功能,更加方便,閱讀效率和速度在多讀中不斷提高。
難題6: 寫作難上難,總是寫不出!
(一)存在的問題
由于教學方法和師資水平等方面的原因,部分教師仍然喜歡采用傳統的教學法。在課堂上大多強調句型的講解和練習,重視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具體的應用語境和實際能力的培養。另外,多數大學生在初、高中時接觸英語口語的機會少,英語學習的興趣沒有得到較好的培養,再加上部分內向學生的“恐講”心理,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很不理想。
筆者在英語口語教學實踐中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大學生普遍存在語音語調不準確、人稱指代混淆不清、基本語法使用錯誤、表達邏輯性不強以及文化底蘊不足等問題。
(二)口語教學的改進思路
第一階段主要訓練學生的語音語調,主要練習方式:模仿。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使學生充分體味英語的語言藝術美,用心把握英語語言固有的語音語調、節奏和韻律來解決學生的語音語調問題。具體來說,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心揣摩,注意變音、弱讀、同化、省略等現象,把握語句的節奏、升降,領悟語句整體語調變化,注意音義結合,根據表達的思想內容,賦予恰當的語氣語調。為此,可以讓學生練說英語繞口令、學唱英語歌曲、看英語影視錄像、朗讀背誦英語小品文或詩歌、講英語故事或笑話,使學生在說學逗唱中感受英語語言藝術。
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學生準確流利的口語,主要練習方式:背誦。第二階段的教學似乎有點枯燥無味,但教師如能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通過強化記憶達到更理想的效果。背誦是語言知識積累的必由之路,無論是詞匯、習慣表達方式還是優美語篇,只有牢記在心才可能變成自己的語言,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第三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學生連貫的口語,主要練習方式:復述和辯論。在第一、二階段的基礎之上,訓練這一技能有利于提高學生成段說話的能力。教師應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復述以避免背誦。此外,通過組織辯論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自由連貫地表達他們的思想,還可以加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辨創新能力,培養自信心和快速反應能力,幫助他們克服消極的心理因素對口語表達的影響。
第四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學生的文化底蘊,主要練習方式:討論。事實上,文化背景知識可以在整個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予以講授,但在第四個階段還有必要給予重視。因為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化底蘊,語言的交流可能無從進行。在這個階段,教師可就課文或社會文化現象提問,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以此來加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其文化敏感性。教師可從如下幾方面著手:①給學生提供模板進行分析(包括口語、書面語、慣用語、習語、諺語、俚語、成語等);②從文化的角度提供給學生有關方面的材料和各類練習題,并提供能讓學生進行篩選的答案,以使他們有機會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③指導學生掌握一些有關文化方面的概念和原則,如交際的得體性和禮貌原則。具體地說,通過日常用詞、表達和行為差異的比較,學生能夠分析得出由文化差異所帶來的交際障礙,從而理解不同文化的交際模式和功能;④組織學生觀看英文教學影像資料;⑤鼓勵學生多讀有關西方文化或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書籍。通過認識西方文化、習俗和了解西方人的心理情感,能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提高跨文化感,從而使他們能站在一個更開明的高度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和理解國內外的文化及其異同;⑥邀請專家教授講座或鼓勵學生和講英語的外國人進行交談。
大學英語口語課是一門培養和激發學生口語興趣、提高其口語水平和綜合文化素養的重要課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顯得越來越重要。如何切實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是一個亟待教育主管部門和英語語言工作者,特別是廣大英語教師,認真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大篇幅的語言文字訓練。而語文教材是學生最頻繁、最直接接觸的語言材料。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善于挖掘教材的習作資源,巧妙地構筑習作訓練場,讓學生大有文章可做。現以西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教材為例,談談引導學生進行練筆的實踐與體會。
一、活用“讀讀背背”
語文教材在每組課文之后都有個“積累?運用”環節,其中的“讀讀背背”分別安排了名言警句、古代詩歌、成語、對聯、歇后語等內容,重在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和積累語言,只要做到熟讀成誦即可,然而這樣要求總使人有浪費資源之感,因為大部分學生“厚積”之后并不一定能“薄發”,平時習作中仍鮮見積累的優美語言。究其原因,是學生在語言積累與語言運用之間缺乏暢通的渠道。
于是,在每次“讀讀背背”熟讀成誦之后,我就引導學生進行“寫段”訓練。一是詞語串聯式,例如:某單元練習四“讀讀背背”的內容是人物的神態、心情、心理,我補充了描寫動作、外貌的詞語,然后讓學生在每組詞語中各選一個寫一段話,用上這些詞語后,學生筆下的人物就鮮活多了。二是主題拓展式,即以“讀讀背背”中的某個詞語或句子為中心詞或中心句,聯系生活實際寫一段話。例如學習了“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兩虎相斗,必有一傷”“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些教育孩子做人的話語,就讓他們用這些話語寫一寫身邊的事情。三是引用增色式,即寫一段話,適當地引用“讀讀背背”中的詞語、句子等,使語段更具文采。例如學習“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學則智,不學則愚”“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后,讓同學們把這些名句運用到生活中,這樣既可以檢測學生對“讀讀背背”的掌握程度,又創造了運用好詞佳句的訓練機會。
二、活用“思考?練習”
在閱讀教學中,我常根據精讀課文后的“思考?練習”的提示,創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小練筆,引導學生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歸納起來,練筆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續寫。學了《濫竽充數》這則寓言后,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南郭先生后來的生活怎樣呢?請學生寫一寫。二是模仿。學了《我的老師》,讓學生采用作者的敘述方法寫一寫自己的老師。學習《高斯智斷瓶中線》細節描寫的精到之處,讓學生注意觀察同桌思考問題時的動作、神態,然后寫下來。三是感悟。如學了《一只貝》《自然之道》《心田上的百合花》《母雞》等打動人心的文章后,引導學生寫抒發真情實感的習作。
三、活用“口語交際”
“口語交際”是學生圍繞話題進行交流、討論或辯論的雙向或多向的互動過程,雖以聽說訓練為主要形式,但也是操練文筆的大好時機。“青蛙是莊稼的朋友,但近幾年田間青蛙的數量已顯著減少。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原因,提出保護青蛙的辦法,并議一議這些辦法管不管用。”就拿這個口語交際材料來說,在口語交際之前,學生為了明確地闡述自己的立場觀點,必須收集有關青蛙的資料,制作資料卡,擬寫發言提綱,這樣練筆就能做到言之有物。
(責 編 曉 月)
關鍵詞:小學英語;觀念;鼓勵;“最優化”情境
一、要從長遠著眼小學英語教學
從軟件產業某一角度上看,印度的IT軟件產業之所以發達于中國的IT軟件產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被變為殖民地后,印度人廣泛地學習英語,他們英語的深入應用程度普遍較高于我國,以英語為背景環境的軟件開發相比之下占絕對的優勢,進而發達于我國的軟件開發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講,英語的教學不能只局限于教學本身,要從長遠著眼。
二、改變教育理念,找好教師的職業性定位
學校因學生而存在,教師因學生而存在。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未來的生命力,是國家未來的創造力。
政府已經逐步轉型職能,轉向服務型政府。教師應樹立“以生為本”的服務理念,更好地服務學生,引導學生,培養好下一代,教育好下一代。
三、提高教師英語水平,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小學英語教師的隊伍參差不齊,英語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就是大家常說的“中國式英語”――Chinenglish。它是約束廣大學生學習和就業的第一大瓶頸。要解決這個難題,首先,教師要從英語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去教學。其次,要提高教師的口語水平,使口語更加地道,更加美語化、國際化。再次,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外國文化背景和習俗的學習,讓自己的英語教學也能“入鄉隨俗”。如,中國人常脫口秀“WC”,而外國人的“衛生間”觀念竟是“Restroom”或“Washroom”等。
四、多鼓勵學生,好學生是夸出來的
激勵大師常常對學員重復在嘴邊的幾句話是:“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行!”“你一定能成功!”國內頂尖的李陽瘋狂英語的創始人,他常激勵學員的話是:“I believe I can!”“I am sure I can succeed!”“I am the best!”他們就是讓成功精神通過語言反復強化于大腦,增強自信,激發潛能,發掘巨大潛力,最終獲得常人難以獲得的成功。我們可以很好地借鑒他們的精神,鼓勵我們的學生,給予學生信心,給予學生毅力,給予學生力量, 相信好學生是可以夸出來的。可夸他們:“You are NO.1.”“You are great!”“You are very cute!”“You are very clever!”...
五、創設“最優化”教學情境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英語教學比較乏味,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對英語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加的熱愛英語,故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創設他們身邊特別熟悉的生活情境,把英語學習知識點融入其中創設的情境中進行教
語言的交流與掌握大量的詞匯、句型、語法是兩回事。就語言本身的知識來說,我們已經過關了。我們缺少的就是在交流中來運用英語,只有在交流中我們才能與對方進行思維密碼的相互破譯。同樣的話在不同的語言交流環境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我建議要把我們學習的目標收縮,把追求大而廣的英語知識轉化為追求一種定量性的技巧,我認為有6種技巧,是美國人和美國人之間交流的關鍵性東西,如果我們能掌握這6種技巧,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國人的思維,從而學好口語。
第一,如何用英文簡單界定一個東西的技巧。美國人和美國人交談80%是想告訴對方這個事物是什么。我們的課本盡管詞匯難度不斷加深,但思維邏輯結構卻只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中國人常說Whereisthebook(這本書在哪兒)?很少有人說Whatisabook(書是什么)?而美國的小學生就開始問:Whatisthebook?這種Whereisthebook只是思維的描述階段。但是我想連大學生也很難回答Whatisabook?因為中國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沒有教會學生表達思想的技巧。
第二,如果已經學會界定,但理解還有偏差,那就要訓練Howtoexplainthingsindifferentways(用不同的方式解釋同一事物)。一種表達式對方不懂,美國人會尋找另一種表達式最終讓對方明白。因為事物就一個,但表達它的語言符號可能會很多。這就要多做替換練習。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做替換練習,但這種替換不是真替換,只是語言層面的替換,而不是思維層面的替換。比如,Iloveyou(我愛你)。按我們教學的替換方法就把you換成her,mymother等,這種替換和小學生練描紅沒有什么區別。這種替換沒有對智力構成挑戰,沒有啟動思維。這種替換句子的基本結構沒變,我聽不懂Iloveyou,肯定也聽不懂Iloveher。如果替換為Iwanttokissyou,Iwanttohugyou,Iwillshowmyhearttoyou等,或者給對方講電影《泰坦尼克》,告訴對方那就是愛,這樣一來對方可能就明白了。這才叫真正的替換。也就是說用一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或者一個表達式對方聽不清楚,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來表達,直到對方明白。
第三,我們必須學會美國人怎樣描述東西。從描述上來講,由于中美的文化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我們描述東西無外乎把它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上去描述。美國人對空間的描述總是由內及外,由里及表。而中國人正好相反。從時間上來說,中國人是按自然的時間順序來描述。我們描述一個東西突然停住時,往往最后說的那個地方是最重要的。美國人在時間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東西說出來,然后再說陪襯的東西。只有發生悲劇性的事件,美國人才在前面加上鋪墊。這就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時間描述上的巨大差別。
第四,要學會使用重要的美國習語。不容易學、易造成理解困惑的東西就是“習語”。比如北京人說蓋了帽兒了,外國人很難理解,這就是習語。所以和美國人交流時,能適當地運用美國習語,他馬上就會覺得很親切,也很愛和你交流。那么什么是習語?就是每個單詞你都認識,但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第五,學會兩種語言的傳譯能力。這是衡量口語水平的一個最重要標準。因為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天生就有自己的母語。很多人都認為學好外語必須丟掉自己的母語,這是不對的。
第六,要有猜測能力。為什么美國人和美國人、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交流很少產生歧義?就是因為他們之間能“猜測”。我們的教學不提倡“猜測”。但我覺得猜測對學好美國口語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個詞你沒有聽懂,你不可能馬上去查字典,這時候就需要猜測來架起一座橋梁來彌補這個缺口,否則交流就會中斷。
中國人學習口語講究背誦,背句型、背語調,結果就是很多人講口語的時候講著講著眼就開始向上翻,實際上是在記憶中尋找曾經背過的東西。如果他要是能猜測的話,我想也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關鍵詞 英語用法詞典 歷史 演變特征 走向
英語中關于usage(“用法”)和usage criticism(“用法批評”)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7、18世紀交替之際,當時正處于英語標準語言形式已經確立、首批語法和單語詞典已經編成、文學大家“固化”英語的努力處于初步嘗試的關鍵階段,而關于語言用法好壞與優劣的爭論可以說和語言本身一樣古老。到18世紀,Robert Baker出版了Reflections on the English Language(《英語用法反思》,1770),這是第一部初步系統地反思英語用法的論著。
語詞用法關乎對語法規則的認識,關乎對語詞使用的態度,也關乎語詞使用者的文化取向和社會地位。自1417年亨利五世采用英語作為官方通信語言開始,英語用法的標準問題便逐漸為社會關注,成為語言學家關注的熱門話題和研究的焦點問題。16世紀英語教科書的問世和17世紀第一部英語單語詞典的出版,為旨在規范英語用法的語法書和典化英語用法的詞典編纂創造了先機,同時也激發了更為廣泛的關于英語用法的討論。
18和19世紀,英語詞典中開始出現有關語詞用法,尤其是標準英語與方言、英國英語與美國英語之間的差別性用法的說明和標注,這助推了有關英語用法討論的深化,但大多仍然限于報紙和信函評論。直到19世紀末,英國僅有寥寥無幾的專著討論用法問題,如Fitzedward Hall的Modern English(《當代英語》,1873)和William B. Hodgson的Errors in the Use of English(《英語用法錯誤》,1881),而現代意義上的英語用法詞典尚未出現。
學者們真正從學術或者歷時的角度討論英語用法問題是20世紀初的事。例如,Thomas R. Lounsbury的文集The Standard of Usage in English(《英語用法標準》,1908)回顧了對英語用法問題的探討,而Sterling A. Leonard的The Doctrine of Correctness in English 1700―1800(《英語正確性準則1700―1800》,1929)第一次全面回顧和反思了18世紀人們對用法所持的態度及其產生演變的過程。可見,20世紀初期是學者們理性地認識和理解英語用法乃至語法問題的開始,也是英語用法詞典編纂的理論起點。
在規定主義橫行、教學語法深受規定主義影響的年代,語言用法工具書備受歡迎,詞典用戶希望通過遵循“權威”制定的語法規則來生成正確的英語,這種社會心態和語言需求是產生用法詞典的大背景。英語用法詞典早在18世紀就初現雛形,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以章節為單位,每章討論語言用法的一個方面;(2)按照傳統詞典的字母順序編排詞條;(3)以章節為單位,每章再按字母順序編排。本文涉及的主要是第(2)類,即真正以詞典結構編纂的用法工具書。Henry Watson Fowler
(1858―1933)是按照字母順序編纂用法詞典的第一人。
20世紀英國學者編纂了為數可觀的英語用法詞典,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學者有Henry Watson Fowler和Ernest Arthur Gowers(1880―1966)。從出版的角度看,牛津大學出版社是最引人注目的。按照出版的年代順序,重要的用法詞典依次有Henry Watson Fowler的The Dictionary of Modern English Usage(《現代英語用法詞典》,1926),Henry Arthur Treble(1877―?)和George Henry Vallins合編的、僅有192頁的An ABC of English Usage(《英語用法基礎詞典》,1936),Eric Partridge編纂的Usage and Abusage: A Guide to Good English(《用法與濫用:標準英語指南》,1942),Ernest Arthur Gowers編纂的Plain Words: A Guide to the Use of English(《簡明寫作:英語用法指南》,1948),Benjamin Ifor Evans(1899―1982)編纂的The Use of English(《英語用法》,1949),John Owen Edward Clark(1937―)編纂的、僅有490頁的Word Perfect(《完美用法詞典》,1987),Sydney Greenbaum & Janet Whitcut合編的Longman Guide to English Usage(《朗文英語用法指南》,1988)以及George Davidson(1949―)編纂的Chambers Guide to Grammar and Usage(《錢伯斯英語語法與用法指南》,1996)等。
Henry Watson Fowler在牛津大學接受教育,曾任英語教員直到中年,是詞典學家和英語用法評論家。從1906年開始和他的弟弟Francis George Fowler (1871―1918)合作出版語法書和詞典。他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現代英語用法詞典》,為此被《泰晤士報》稱為“詞典學天才”。《現代英語用法詞典》實際上是他們兄弟合作出版的The King’s English(《國王英語》,1906)重新按照字母順序編排的增益擴充版,旨在為英語發音、用法和寫作提供指南,內容涵蓋詞語復數形式、語詞辨析、外來語用法、寫作技巧等等,倡導直接明了、雄渾有力的寫作風格,反對學究氣和使用外來與陳舊用語,抵制不符合自然語言規律的人造語法(如禁止使用分裂不定式、在句末使用介詞等),較好地糅合了規定主義和描寫主義原則。
《現代英語用法詞典》一經出版即被尊為“權威”,使Fowler成為所有英語國家家喻戶曉的名字,用戶直接用Fowler指代其詞典,甚至連英國首相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都命令他的部下閱讀該詞典。它出版第一年就重印三次,至1965年由Ernest Arthur Gowers推出頗有分量的修訂增益版(Fowler’s Modern English Usage)前又重印12次,1996年由Robert Burchfield重新編纂推出第3版(The New Fowler’s Modern English Usage),1999年由Robert Allen以第3版為藍本再次推出袖珍版,并供在線查閱,2004年重印第3版(Fowler’s Modern English Usage)時又融入了若干語料庫語言學的理論和實踐元素,2009年第1版重印時David Crystal撰寫了“序言”,并對詞條進行了更新。
Ernest Arthur Gowers是英國20世紀另一位重要的英語語法和用法專家,曾在劍橋大學接受教育,1902年加入英國公務員隊伍,仕途發展順利,官居稅務局局長。Edward Bridges(1892―1969)因對Gowers簡潔流暢的語言表達風格印象深刻,約請他為公務員(包括軍隊、警察等行業的文職人員,參見《簡明寫作:英語用法指南?序言》)撰寫一本避免辭藻華麗、文風繁瑣的語言風格的寫作指導書。1948年,《簡明寫作:英語用法指南》正式問世,售價只有兩先令,其續篇The ABC of Plain Words (《簡明寫作基礎》,1951) 三年后問世,而兩者的精華合編本――The Complete Plain Words(《簡明寫作全書》)于1954年出版,后經Bruce Fraser于1973年修訂再版,1986年再由Sydney Greenbaum和Janet Whitcut修訂再版。這部指南自問世以來長銷不衰,已成為強化語言簡潔精準意識的不可多得的工具書,1979年開始的“簡明英語運動”(Plain English Campaign)即發軔于此。
此外,《用法與濫用:標準英語指南》也是一部歷經時間考驗、頗具影響力的經典工具書,全名是Usage and Abusage: A Guide to Good English,an AZ Dictionary Treatment,為正確使用英語和避免錯誤用法提供了充滿智慧的指導。1997年,Janet Whitcut修訂再版時增加了Vogue Words(“時髦語詞”)一節,對當代英語使用中新出現的問題,如hopefully等話語副詞的使用、與“性別偏見”有關的詞語的使用等,進行了恰當的處理。《簡明寫作:英語用法指南》雖然只有156頁,但出版后也頗受歡迎,在1949年至1953年短短四年間就重印了7次,其暢銷程度可見一斑。《朗文英語用法指南》則明晰了5000余條詞語的正確用法,內容涵蓋語法、文體、拼寫和發音等。
在20世紀英國英語用法詞典出版中,牛津大學出版社是開路先鋒,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除了上文討論的《現代英語用法詞典》之外,尚有眾多的牛津版英語用法詞典至今仍頻現坊間。牛津版的代表性用法詞典有Herbert William Horwill(1864―1952)的A Dictionary of Modern American Usage(《當代美國英語用法詞典》,1935)、Margaret Nicholson的A Dictionary of AmericanEnglish Usage(《美國英語用法詞典》,1957)、Michael Swan的Practical English Usage(《實用英語用法》,1980)、E. S. C. Weiner的The Oxford Miniguide to English Usage(《袖珍牛津英語用法指南》,1983)、E. S. C. Weiner & Andrew Delahunty的The Oxford Guide to English Usage(《牛津英語用法指南》,1993)和The Little Oxford Guide to English Usage(《牛津英語用法小型指南》,1994),以及Bryan A. Garner的經典之作A Dictionary of Modern American Usage(《當代美語用法詞典》,1998)等。
在美語用法詞典中,《當代美國英語用法詞典》頗具特點。Horwill在該書“序言”中開宗明義地說,他的編纂目的“不是要教美國人如何用美語講話或者寫作,而是要首先幫助英國人懂得美國英語,其次要幫助美國人懂得他們的語言經過演變與其他語言形式,尤其是與英國英語之間所存在的巨大差別”。因而,他的詞典迥異于其他冠以“美國英語用法”的詞典,以比較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為主要內容。《袖珍牛津英語用法指南》出版十年后,經Andrew Delahunty & Edmund Weiner修訂增益,于1993年以The Oxford Guide to English Usage(《牛津英語用法指南》)為名刊印第2版,次年再出修訂版。該指南按“構詞法”“發音”“詞匯”“語法”“標點使用”等主題編排,在每個主題下就英語寫作過程中常見的棘手問題和寫作實際需要提供簡明實用的指南,注重英國英語與美國英語的用法區分,提供大量優秀作家的實用例證,借以展示英語語詞的恰當用法,客觀反映英語的變化,是關于英語用法的經典之作。
Bryan A. Garner是作家、語法學家和詞典學家,當過教師和律師,研究和撰寫英語用法論著近30年之久,享有極高的聲望,擁有“美國的Fowler”之美譽。《當代美語用法詞典》初版中的每個詞條都討論語詞用法,提供用法例證。詞條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語詞詞條(word entry),篇幅一般較短,討論個體語詞或者群體語詞的用法。另一類是論文詞條(essay entry),討論包括縮寫、標點、主謂一致等在內的用法和文體問題,為如何避免美國英語用法陷阱與誤用誤讀美語語詞提供權威指南。初版面世僅僅兩年,便又推出其刪節本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Usage and Style(《牛津美國英語用法與規范詞典》, 2000),2003年第2版Garner’s Modern American Usage也跟著問世。1998年的初版只有723頁,第2版已經超過1000頁,補錄了數百條新詞,如DVD,internet,webpage,footandmouth,plethora,weaponize,更新了數百條原有詞條,其引證主要來自報紙和雜志,而不是小說等文學作品,這更加符合用法詞典追蹤和反映用法前沿的特點。
自第1版問世之后,Garner潛心跟蹤語言用法變化,第3版面世時專門附錄了Garner’s LanguageChange Index(葛納語言變化索引),表明當代英語中每一個有爭議的用法在從“不可接受”到“可以接受”的區間內所處的位置,而其判斷完全基于自身的語料研究和對前人研究的分析,這在用法詞典中尚屬首創。他聘請了120多位讀者幫助審讀書稿,提供評論,以便修訂和完善詞典內容,這也是首創。這部詞典已經成為職業編輯和普通百姓尋求如何更好地寫作的經典參考書,1999年被Choice(《時尚》)雜志評為“杰出學術書籍”(Outstanding Academic Book),被美國圖書館協會評為“杰出參考書目”(Outstanding Reference Source)。
牛津版英語用法系列中另一部頗具特色的詞典是《實用英語用法》。這部詞典面向外國英語學習者和教師,以英語語法和用法的基本描述為主,突出非英語本族語用戶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雖然主體是英國英語,但是,也注重解釋美英之間的用法和文體差異。從1980年初版至今,銷售量已經達到150多萬冊,1995年出版全新的、經過全面增益的第2版,十年之后第3版問世。第3版反映了英國英語的最新變化,尤其是諸多美語用語的普及化(如將like用作連詞等),深受國際用戶,包括中國用戶的歡迎。
關于美國英語用法的討論由來已久。Edward S. Gould于1867年出版文集Good English or Popular Errors in Language(《標準英語或語言中常見錯誤》,2009年重印,計228頁)。這標志著美國英語用法的爭論不再局限于報紙雜志,不再是大眾茶余飯后的談資,而變成了嚴肅的學術問題。1870年,Richard Grant White出版了Words and Their Uses(《語詞與用法》)。這本書和他以前發表的語言用法評論使他成為19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語言用法評論家。
1872年,長期旅居英國的美國梵語教師Fitzedward Hall(1825―1901)出版了旨在披露White《語詞與用法》一書錯誤的新書――Recent Exemplifications of False Philology(《最新語文研究錯誤案例》),次年又出版了Modern English(《當代英語》),繼續對White加以評判。Hall的評判論據充分,論證周密但略顯繁瑣。他的著作直到20世紀30年代仍在再版。他所收集的引證素材被用作《牛津英語詞典》的基礎語料。
1877年,“第一位獲得國際聲望的美國詩人”、《紐約晚報》主編William Cullen Bryant(1794―1878)出版了Index Expurgatorius(《禁用語詞索引》),列出其所供職的晚報禁止使用的詞匯。盡管《禁用語詞索引》風靡一時,又很快歸于沉寂,但是,報紙編輯作為用法評判員的傳統一直沿襲至今,Bryant開創了美國報紙編輯撰寫用法著作的先河。1881年,Alfred Ayres(1826―1902)出版了The Verbalist(《措辭專家》),按照字母順序排列其語詞評論,使其成為類似用法詞典的參考書。這種做法在美國屬于首創,為美國用法詞典之先驅。
在英語語言史上,美國英語地位的確認經歷了復雜的爭辯過程。美國內戰之后,美國大眾對于美語的情緒與其說是蔑視,還不如說是謙卑。這種缺乏信心的態度對正確認識美語用法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從19世紀后半葉開始,美語用法手冊往往會將“美語”標記為“誤用”。美國內戰之后,指導美國公眾的語言使用手冊時有出現,如Richard Meade Bache(1830―1907)的Vulgarisms and Other Errors of Speech(《粗俗語與其他言語錯誤》,1869),William Mathews(1818―1909)的Words: Their Use and Abuse(《語詞用法與誤用》,1876),J. H. Long的Slips of Tongue and Pen(《口誤與筆誤》,1888)和Alfred George Compton編纂的、僅有74頁的Some Common Errors of Speech(《常見用語錯誤》,1898)等。這些指導用書都會提供避免某些錯誤的建議和展現用法好壞的用例,為美語用法貼上標簽。這種做法直到20世紀仍在美國延續。
19世紀的用法指南為20世紀美語用法詞典的編纂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除了上文提到的在英國出版、由美國人編寫的用法詞典之外,美國本土也出版了一些頗具分量的用法詞典,主要有Bergen Baldwin Evans與Cornelia Evans合作的A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Usage(《當代美國英語用法詞典》,1957),Margaret M. Bryant的Current English Usage(《當代英語用法》,1962),Wilson Follett(1887―1963)的Modern American Usage(《當代美語用法》,1966),William Morris和Mary Morris在136位著名語言用法咨詢專家的協助下合編的Harper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Usage(《哈伯當代英語用法詞典》,1975),John E. Kahn主編、署名《讀者文摘》編輯部的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A Guide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How to Use It(《準確用詞――英語語言與用法指南》,1986),Norman W. Schur編纂的British English A to Zed(《英國英語用法大全》,1987),MerriamWebster合編的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of English Usage(《梅里亞姆―韋伯斯特英語用法詞典》,1989),Kenneth G. Wilson編纂、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The Columbia Guide to Standard American English(《哥倫比亞標準美語指南》,1993)等。
《當代美國英語用法詞典》是Bergen Baldwin Evans和他的妹妹Cornelia Evans合編完成的,由蘭登書屋推出。Bergen曾就讀哈佛學院,后來成為西北大學的英語教授,做過電視節目主持人。他的詞典按字母順序編排,在詞條之后附上有關的用法評論,旨在指導如何更好地寫作、辨別相似語詞用法,或者對語詞是否可以接受發表意見。編者在許多特定問題上都采用傳統觀點,但強調實際用法,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當代的,在形成用法結論前必須仔細斟酌。編者還對許多語詞的來源和意義做了解釋。例如,在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詞條中,編者首先解釋了詞源和原始意義,然后說明它是如何被誤用和誤解的,進而介紹現今的用法。這部詞典的真正價值不僅在于用法建議,更在于用法指南所包含的詞典學智慧,以及通過例證透視出的在恰當場合使用恰當語詞的指導所展示出的成熟。這部詞典向用戶展示了一般用法詞典所沒有的英語使用的藝術魅力。
Follett終身都致力于研究美語用法。《當代美語用法》是他傾注全力卻只完成三分之二初稿的詞典。讀過其初稿的人無不感到應該將它完成。后來,友人Jacques Barzun在作家兼教師Carlos Baker、Frederick W. Dupee、Dudley Fitts等的協助下將它續編完成,其內容涵蓋用法、散文寫作和文體規范等,涉及英語語法、句法和文學創作技巧等。這部詞典在1966年初版時只有360頁,書名為Modern American Usage,1979年由Erik Wensberg編輯再版,更名為Follett’s Modern American Usage(《福萊特當代美語用法》),1998年出版精裝本。
《英國英語用法大全》是一部綜合性的日常英國英語用法指南。1973年,Schur出版了第一部名為British SelfTaught:With Comments in American(《自學英國英語:附美國英語用法說明》)的英國英語用法指南,1980年推出修訂版時,書名改為English English(《英國英語》)。1987年版《英國英語用法大全》是前兩版的修訂版,由《牛津美國英語詞典》的編輯Eugene H. Ehrlich和Richard Ehrlich修訂增益。修訂版除了收錄英美共有但意思相異的語詞之外,還涵蓋了5500多條美國大眾基本不用的英國英語用語(如dabs“指紋”),比原版增加了數百條新詞目(如ruby wedding、scrotty等),并且提供了美國英語對應語詞,輔以英國英語發音、標點、文體、用法和文化評論。詞典后有兩個附錄:其一是概要性地展示英美英語之間的發音、拼寫、標點、句法差異;其二是辨別特定領域語詞,包括貨幣、金融、度量單位、體育活動等。最后附有美國英語的對應語詞。這部詞典奠定了Schur作為英美英語用法辨析專家的權威地位。
《當代英語用法》是Funk & Wagnalls出版公司于1962年推出的,共290頁,算不上傳統的主流用法詞典,卻是有一定特色的小型用法工具書,反映了許多特定用法及書籍報刊上實際用法對照分析的結果,是一部采用最新研究成果調查分析當代美國英語書面和口語用法的參考書。而《梅里亞姆―韋伯斯特英語用法詞典》也是20世紀美國出版的首屈一指的當代英語用法參考書。這部詞典描述客觀,內容綜合,對英語中許多棘手問題的來龍去脈做了詳細的解析,其學術性和權威性贏得了普遍的認同和贊譽,出版以來屢次再版。
反觀20世紀末以來英語用法詞典的進展,不難看出其日益弱化的趨勢。根據不完全文獻檢索,進入21世紀以來,尚未見到一部新編的英語用法詞典,即便是修訂增益版也寥寥無幾。這與英語詞典整體的內容拓展和系列發展、與整個英語社會文化的發展態勢、與詞典用戶整體語言素養的提升和尊重語言實際意識的增強,以及與英語語言自身發展的全球化特點是密不可分的。或許21世紀將是英語用法詞典的終結時代,取而代之的將是更加科學的語言精神、更加開放的語言態度和更加包容的文化融合。
參考文獻
1.王仁強.認知視角的漢英詞典詞類標注實證研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威廉?馮?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姚小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雍和明.交際詞典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4.Allen R E. Usage and Usage Guidance and Criticism. ∥McArthur T.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Béjoint H.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i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4.
6.Burkett E M. American Dictionari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Before 1861. Metuchen: The Scarecrow Press,1979.
7.Cowie A P. English Dictionaries for Foreign Learners: A Histo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2002.
8.Cowie A P. The Oxford History of English Lexic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9.Fennell B A. A History of English:A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Oxford: Blackwell,2005.
10.Freeborn D. From Old English to Standard English (2nd edition). New York: Macmillan,1998.
11.Hausmann F J et al. (eds.) Dictionaries: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exicography.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1989.
12.Hogg R, David D.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3.Jackson H. Lexicograph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2002.
14.Langacker R. Concept,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 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0.
15.McArthur T.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6.Riddell J A. The Beginning: English Dictionaries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Leeds Studies in English,1974.
17.Starnes D T, Gertrude E N. The English Dictionary from Cawdrey to Johns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1.
18.Stockwell R P, Donka M. English Words: History and Struct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9.Wenden A, Rubin J.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7.
關鍵詞:初中英語;朗讀教學;觀念
一、改變應試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語言學習觀
由于現階段的英語考試基本是以選擇、填空題為中心考核模式(原來的中考還包含口語考試后來也取消了),所以廣大教師為了應試,常常重“寫”輕“讀”。所以,老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停地給學生灌輸語法,或采用題海戰術。為了改變這種教學困境,首先要摒棄傳統教學中的“一言堂”錯誤觀念,樹立語言的掌握不是通過教會(teaching),而是通過習得(acquisition)獲得的新理念。這就要求廣大英語教師重視朗讀教學。
1.朗讀是英語學習的基本手段
朗讀包括了正音、記詞、詞的運用、語言情景再現、時態轉換、語法句型鞏固、塑造語感,全面糅合語音、詞匯、語法三要素,聽、說、讀同步訓練,是全面識記、吸收、克隆、積累標準目標語言的一個過程。它是學習和掌握英語最高效的手段。尤其是農村初中,各種教學設備比較落后以及缺乏自然外語環境的條件,充分利用朗讀教學幫助學生提供英語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朗讀具有綜合記憶和口語訓練的功能
通過朗讀訓練,不斷強化“語音―語義”的聯系,激活右腦,促進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變,培養新的語言習慣,可錘煉人在自然語境下創造性地自動生成個性化語言的能力。另外,朗讀以“口”為中心,可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培養敏銳的語感并豐富口頭語言,是練習口語“省時、省工、收效快的一條捷徑”。
二、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培養英語感悟能力
在農村偏遠地區的學生,受到錯誤思想的影響,認為朗讀是練習口語,而中考又不考口語,所以對以記憶為中心的英語學習表現得極其被動、消極,那么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就非常必要了。下面是個人的一些膚淺嘗試。
1.創造英語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學生學習英語缺少自然環境,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主要語言環境,作為教師,首先,盡量使用英語作為課堂用語,通過聲情并茂又富有美感的朗讀示范,讓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感受英語朗讀音律美,激發起他們競相模仿朗讀的熱情。其次,教師應努力為每一位學生提供朗讀英語的機會,給予學生及時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2.課堂朗讀訓練要多樣化
教師在課堂上要采用形式多樣的朗讀訓練,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感悟能力。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開火車”朗讀、小老師領讀、小組賽讀、男女生賽讀等多種形式,多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滿足他們的表現欲望。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Unit 6 Section B 3a Hansel and Gretel這篇童話故事時,我就采用角色朗讀的方法,請四位學生分別扮演故事里的四個角色――husband,wife,Hansel and Gretel.由于能讓學生融入故事的對白中,極大地激起了他們的朗讀興趣,鍛煉了他們的膽量,提高了口語水平。
三、培養學生朗讀技巧
1.夯實學生的語音基礎
語音是英語朗讀的基礎,但很多學生不能準確地讀出單詞的語音。因此,教師要加強語音教學,幫助學生準確流利地讀出單詞。而英語音標更是基礎中的基礎,一定要讓學生學會全部的48個音標,掌握如何正確拼讀新單詞的方法。尤其是農村的學生,由于師資問題,或者教師不夠重視,許多學生沒有系統地學過,造成很多的學生拼讀單詞都是利用中文的諧音來代替音標。所以,一定要幫助學生過語音語調這一關,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掌握語氣語調和朗讀的節奏
農村初中生朗讀課文就像念字歌,任何語句都是一個調,沒有快慢、高低、強弱之分。其實朗讀時,必須根據每一句的語境來確定它的語氣,比較常見的語氣類型有陳述語氣、疑問語氣、肯定語氣、命令語氣、贊美語氣等。不同的語氣和情感還可以由不同的語調表達,英語陳述句一般讀降調,特殊疑問句(以who,what, where,when,why等開頭的句子)一般用降調,選擇疑問句前部分用升調后半部分用降調,例如Do you go there by bus or by taxi?一般疑問句用升調。因此,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及時糾正學生的語氣語調錯誤,讓朗讀更富有節奏感。
總而言之,英語朗讀教學既是一項平凡的工作,也是一項藝術創作,我們廣大英語教師要提高認識,明確朗讀的重要性,加強學生日常朗讀訓練,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商務英語口語;效率;策略;目的
商務英語的口語是商務英語最具有實踐性的一個特點,學習者具有熟練的商務英語口語運用能力,也就增加了進入國際化企業工作的機會。大部分學生也看到了社會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水平。但是,當今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現狀還是令人擔憂。怎樣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仍然是一個艱巨的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1.商務英語口語學習的障礙
1.1 語言基礎障礙
1.1.1 發音、語法掌握不準確。由于單音層面上的音標基礎沒打好或者來自母語方言的影響,導致學生在英語發音時出現一些障礙。比如,美語中兒化音的問題, 長短元音之間混淆和個別輔音之間混淆。在超音段層面上,節奏、停頓、重音、弱讀、語調、語氣、連讀、同化等往往被忽略,導致發音不能正確表達說話人的感情意思。此外,句子不能是單詞的堆砌,特別要注意時態、人稱等易犯語法問題。
1.1.2 中西思維差異。不同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的人的表達方式是不同的。很多學生在口語交流時,受漢語思維的影響,用漢語思考后翻譯成英語,有時還會簡單套用漢語的表達習慣,說出Chinglish(中式英語)。結果雖然流利卻只有中國人能懂,外國人不知所云。在思維上,英美人士較注重定量分析、邏輯推理,而中國人較注重直覺與先驗理性,善于以經驗為依據來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
1.1.3 交際能力缺乏。許多學生有十多年的英語學習經歷,但是真正要用英語和外國友人交談的時候,卻結結巴巴一句話也說不完整。原因是學生不僅缺乏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而且主要是缺乏口語訓練和交際實踐。學生多是和英語試卷、習題打交道,只是背誦課文,沒有真正通過語言交流。造成即使是語言基本功過關的學生在真實場景下和人進行口頭交流,也會出現很多狀況,造成對話障礙。
1.1.4 練習不夠。練習次數太少,缺乏毅力。其實形成交流障礙的一個最主要原因是我們平時太缺乏練習,或者練習方法不當,做不到持之以恒。正所謂熟能生巧,不練習就沒有進步。同時,練習也要講究方法,練習不得法會影響進步的速度。練習口語有時也會有困難和壓力,如果缺乏毅力,就很難堅持下來。
1.2 商務文化障礙。練習好英語口語同時,商務本身是涉及面也非常廣,包含一切與商務相關的領域如經濟、貿易、管理、法律、保險等等。另外,商務還蘊涵著豐富的商務文化,包括不同國家的商務傳統風俗、商務禮儀習慣等。在英漢語言文化中,某些商務英語詞語所指與漢語表面上一致,而含義卻不同,形成語言文化差異。在商務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商務文化意識方面還很欠缺,在與英語本族人進行實際交往中,很容易將自己的母語使用習慣帶入跨文化交際,從而引起不同的文化因素發生交叉與碰撞,產生誤解和沖突,有時甚至影響商務活動的成功。
1.3 心理障礙。英語口語練習中出現的心理障礙主要是愛面子,怕出錯;信心不足,缺乏持久的興趣。不敢開口的具體原因有:有些學生性格內向,不愛說話;有些學生講英語時,過多考慮語法規則;有些學生口語稍好些,但考慮到同學關系,避免過分表現而減少發言;有些在口語學習中遭受過挫折,形成某種心理障礙;有些因基礎差,而失去英語口語學習與練習的興趣。
2.商務英語口語提高策略
2.1 提高基本功
2.1.1 多聽多模仿,加強英語語言基本功的訓練。可選擇磁帶、廣播,電影中自己喜歡的聲音模仿,而且材料要實用,要符合自己的興趣和學習需求。同時,練習時要大聲,要遵守先慢后快原則,口齒清楚,使口腔肌肉得到最充分的鍛煉,以養成正確的發音習慣。發音是一種習慣,克服舊的發音習慣,養成新的發音習慣是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2.1.2 多背誦,多復述。國外一些心理語言學家,語言教學人員如Goldman-Eisler,已經研究并證明了重復講述對流利性的影響。經過練習,猶豫現象會減少,語速會增加。選擇一些對日常生活或工作有幫助的,難度自己可以接受的文章或故事來背誦或復述,這樣既獲得了樂趣,又可以提高口語的準確度和流利度。
2.1.3 有意識的克服翻譯習慣,培養英語思維。從背單詞開始就要有意識培養自己用英語思維的習慣。與人交流時注意用詞,考慮別人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思維方式,生活經驗,觀察別人面部表情,眼神等反映。如果交流發生障礙,要采取積極做法,如通過提問要求對方解釋來消除障礙。
2.1.4 多練習。語言的學習需要毅力,建議加大練習的強度和頻度,努力改變錯誤的發音、思維習慣,提高基本功,用地道英文自如與人交流。
2.2 突破心理障礙。提高語言基本功的同時,需要逐漸樹立起自信心。由于傳統英語教育過于強調準確性,再加上傳統文化中害怕出錯丟面子等種種不利于英語口語學習的障礙心理,阻礙了口語流利性的提高。一些學生性格內向,缺乏自信,沒有勇氣,不善溝通與交流。其主要問題是自卑,建議調整心態,找準人生方向,提高個人實力,充實豐富生活,建立起自信,悅納自己。努力做到自然親切地與人交往,瀟灑自如地表現自我。對于不同水平學生之間比較心理影響表達的障礙,需要教師建立起良好的激勵機制,營造平等的環境,鼓勵、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參與感;對于曾經在練習中受挫形成心理陰影的學生,需要找到受挫的原因,解開心結;對于失去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游戲、熱門話題探討、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以及有益的課外活動如組織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等激發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興趣。
2.3 導入商務文化意識,在情境中練習。第一,補充商務知識。一方面注意商務詞匯的擴展。在讀解分析范文時,注意商務詞匯在文中的運用,把好的詞匯結合句子背誦,然后在自己練習時有意地使用。另一方面注意學習專業知識,了解、熟悉異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環境、法律體系、經營習慣以及商業價值觀,培養過硬的外語運用能力。第二,提高商務情景中的表達和溝通能力。作為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應充分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加強文化意識學習,將語言與文化的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案例分析,親自體驗,多媒體等手段來提高商務文化意識,提高語言學習和運用的準確性,增強商務演講和商務談判時的溝通技巧,才能國際商務活動中取得成效。作為商務英語教學工作者,商務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出能夠熟練運用英語進行涉外商務的復合型人才,適應中國商務環境日益國際化的發展趨勢。而商務文化意識、文化素養在跨文化商務交往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商務英語教學中可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結合情景教學法和任務教學法,加強學生商務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
總之,作為商務英語中重要的一部分,商務英語口語在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只有了解并分析學習過程中的障礙,在語言基礎、思維文化和心理方面有針對性的加強練習,培養商務背景下的英語口頭表達和交際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商務英語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