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寫事記敘文

寫事記敘文

時間:2023-05-30 09:37: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寫事記敘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記敘文教學;教學策略

高中記敘文的寫作應該始終圍繞著生活開展,以學生的心理活動為關鍵,緊密貼合記敘文的特征,讓學生能夠細心關注日常生活與學習,不斷的提升觀察與發現能力,從而同時改善學生的寫作能力與人格個性。在高中記敘文的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寫作水平,開展相應的寫作指導,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掌握寫作技巧,將記敘文中的事物、人物都刻畫的栩栩如生,真實再現,從而最終實現作文寫作技巧與精神的共同成長。

一、 高中語文記敘文寫作的要求

1. 實現學生個性的發展

高中記敘文寫作必須從生活的歷練中獲取寫作素材,仔細觀察生活中的細節,累積豐富的生活素材,再通過選擇恰當的文章立意與構思將其表現出來。高中記敘文不單單體現了學生在身體、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形象,同時還能夠引導學生養成較高水平的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學生更加健康的成長。因此可以看出,高中語文教學不單單要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的發展,同時還要滿足學生的個體的發展需求。

2. 強調自主寫作的進行

學生主動自覺的進行寫作訓練是完成記敘文寫作的根本基礎,在記敘文的寫作訓練中只有學生愿意自己去進行訓練,才能夠獲得顯著的提升。因此,教師要強調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讓學生從厭惡寫記敘文轉變為對寫記敘文充滿期待。當學生有了自主學習意識的時候,才能夠實現有效教學的需求[1]。

二、 記敘文的類型與教學策略

1. 記敘文的類型

記敘文是眾多文體中的一類,主要是描述生活中存在的人物、事物、景象等現象的作品,其是一種直接反映生活的形式,能夠真實的告訴讀者人物、事物、景象的原本形態,讀者讀到記敘文作品就猶如回到當時情景一般。根據記敘文的社會功能來進行分類,其主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分別為更加注重實用價值以及更加注重審美價值的兩種形式。更加注重實用價值的形式包括傳記、消息等;另外一種更加注重審美價值的形式包括小說、寓言等。根據記敘文的內容來進行分類可以將其分為以人為主、以事為主以及以景為主的記敘文。以人為主的記敘文主要是對人物的形象、行為、神態等進行刻畫,從而傳遞人物形象,體現作品主題;以事為主的記敘文主要是對事件進行敘述,涉及到時間、地點、人物等環節,著重描寫事件的發生、經過與結果;以景為主的記敘文主要是通過描繪景物來寄托情懷與情感,將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于景物之中,借物言志[2]。

2. 記敘文寫作教學策略

(1) 記事類記敘文的教學策略

記事類型的記敘文最為主要的就是完整、真實的還原事情,將所發生事情的緣由、情節與結果一一闡述出來。在記事類記敘文的寫作過程中整個事情是文章的重點,事情中涉及到的人物、景物、環境等因素都只能圍繞著事情的發展而變化[3]。很多高中生在進行記事類記敘文的寫作過程中事情描述的沒有連貫性與邏輯性,十分零散,時常呈現過于簡略與嗦的情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怎樣將完整的事情闡述出來,避免過于嗦,怎樣完整的呈現事情的狀態,進而組成規范的記敘文。

(2) 寫人物類記敘文的教學策略

寫人物類型的記敘文主要是針對人物進行深入的刻畫,將人物豐滿的形態充分的刻畫出來,讓人物能夠有血有肉,并且富有鮮明的個性。要體現人物的特征與個性首先自然是要對人物的行為與活動進行刻畫。因此,在進行人物類型的記敘文寫作中除去必要的陳述交代外,還要讓文章中的人物多一些活動,讓其在行為中展示自己。將一些必要的交代與介紹,通過人物的行為來展示出來,例如可以從形象、行為、神態、動作、心理等方面進行刻畫。例如,有一位學生在進行人物類型寫作的時候,以他的同班同學小敏為例,其整篇文章材料薄弱,對人物的刻畫較少,大多數都是用敘述的角度來進行寫作,并且寫的都是小敏平時在班級上的缺點,沒有涉及到小敏的優點。教師可以以此篇文章為例,指導學生在寫人物記敘文的過程中要全面的剖析人物,不能只單單寫出人物的一面,而是要將人物的復雜性體現才出來;同時,避免使用過多的陳述型語句,而是更多的通過所刻畫人物的形象、語言、行為等方式流露出來。教師選擇該位學生的原稿進行修改,將指導學生的理論化為實踐,讓學生了解怎樣才能夠做到將人物寫的豐滿、形象。

(3) 寫景狀物類記敘文的教學策略

寫景狀物類的記敘文主要就是針對景物在細節方面上著重筆墨,關注景物在不同時間段下,在作者不同的感情體驗下所形成的特定形象。寫景狀物類的記敘文作者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真實的描繪景色或物體,而是將情感與情懷與景色或物體融合,在借景抒情的手法上花功夫。在景物中需找寄托感情的店,將個人的情感與景物有機的融合起來。不同的作者有著不同的思想感情,其所寄托的景物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描寫的手法與重點上也明顯不同。景色隨著作者的心情變化,心情跟隨著作者的個性擺動,人各有志,物各有性。教師可以在教材中選擇典型的寫景狀物類文章來指導學生該類型記敘文的寫作,例如宗璞所著的《紫藤蘿瀑布》一文就是典型的范文,作者借用紫藤蘿即使歷經挫折,依然生機勃勃的形態表達了不論是花還是人都會遭遇到各種不幸,但是生命是無止境的人生哲理。

記敘文是一種既可以寫人、寫景,又可以寫事的文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論是什么類型的記敘文都需要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積累生活中的經驗,將其融入到記敘文的寫作中去。要顯著提升高中記敘文寫作教學質量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達成,其需要長時間的累積,需要對生活充滿細心觀察的熱情,融入情感與理性,在技巧的貫徹下達到質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邸珍玉.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0, (02):88-92.

第2篇

寫事要求清楚、具體。一件事情的發生,總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記敘文六要素”。把這六個方面寫清楚了,才能 讓讀者明白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同時,還要寓理于事,即通過一件事或幾件事來說明一個道理。在六要素當中,起因、經過、結果是事情的主要環節。其中,“經 過”部分又是事情的核心,是全文成敗的關鍵所在。在小學生的作文里,“經過”部分寫得不具體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小學生的繼續文不感人,平淡乏味,這是其 中一個重要原因。記事的記敘文可分兩種:寫事和寫活動。

(一)怎樣寫事

一是把“經過”部分分成幾個階段,然后按照先后順序一層一層地寫得清楚。寫的時候多文幾個“后來怎樣”,文章就具體了。

二是注意材料的詳略,有所側重。對一些重要的過程、場面要細致描繪,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

三是對事件中的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當時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一定要寫具體。

(二) 怎樣寫活動

活動都是有目的、有形式、有過程的。搞什么活動?為什么搞活動?則眼搞活動?活動的結果怎樣?都要寫清楚。寫活動也要求寫清楚“六要素”,要 把活動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活動開始、經過、結果寫出來。 在整個活動當中,不是寫一個人,二是寫一群人;不是用一兩件事來寫人物,而是通過寫一個活動場 面,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寫活動的記敘文,的特點就是必須有活動的基本內容、主要過程和重要場面。把印象最深刻的內容作為重點,把自己看到的、聽到 的、親身經歷的主要部分記敘下來,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既要寫好群體活動,又要把個體代表寫進去;既要寫整個場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

寫活動的文章一般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活動的經過,二是自己的感受。如果寫“參觀”活動,就要用“觀一處,感一處”的方法。寫整個活動的過程,要用順敘法,即按活動的先后順序,把活動時間、地點、人物及活動的經過和結果依次寫出來。

第3篇

一、初中英語記敘文寫作內容分析

要上好一堂英語寫作課,就必須有的放矢地讓學生知道寫作的內容、寫作的要求,因此,對記敘文寫作內容的分析是勢在必行的。記敘文是初中英語寫作過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文體,所謂記敘文,就是以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為主的一類文體形式,一般來說,記敘文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以寫人物為主的,圍繞人物來組織材料的文章,這類型文章可以以人物為中心敘述一件事情或者幾件事情;二是以事件為中心的記敘文,即圍繞事件來組織材料,一般可以以事件為中心去寫一個人的活動過程或幾個人的活動過程;三是以寫景狀物為主的記敘文,這類型的文章主要以“物”為中心,來記敘一件事情。在英語寫作訓練中,要寫好記敘文,需要掌握以下幾點:1.要寫清楚記敘文的“四要素”,即人物、時間、地點、事件。2.寫作時要明確中心,突出重點。3.記敘文要按照一定的敘述順序進行,一般可以按照故事或者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來敘述。4.英文的敘事有時態之分,因此,記敘文一般為記敘過去發生的事情,所以,通常用一般過去時進行敘述,但是也要按照具體要求、具體情況而定。

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要注意人物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并要圍繞這個“人”的某一性格特點或者品質特點進行描寫,這樣才能有所突出的進行記敘。

以寫事為主的記敘文,就要注意交待事情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物、原因、結果),應該注意描寫先后順序以及記事的相對完整,注意把握好事情的開始、發展、及結局;以寫景為主的記敘文,應該注意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寫的層次,以及人與物的情感交融;以狀物為主的記敘文,通常是借物喻人,主要是通過狀物來表達作者的自我感受。

在寫作過程中,對主題要審準,審清,經過細致觀察后,按一定順序和層次進行切題的敘述,大部分敘述文依據某事的發生、發展過程和經過進行敘述。對人、地和物的描寫要注意由表及里的描寫,如對人物,應客觀上描寫其外貌,在此基礎上,突出其才能、特點、外表及內心是描繪其特長及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對事物的描寫,可由近到遠,或由遠到近,也可按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方向進行。

二、初中英語記敘文寫作指導方法

以下將以“My Best Friend”為題目,分析如何進行寫作指導。

首先,采用溫故而知新的方法,先復習七年級上冊《Good friends》一課的重要詞匯及短語,并利用多媒體展示于同學們面前,如:gentleman- gentlemen,enemy―enemies, behave, honest, I agreed with…;Will you please not do sth.?/ Will you please do sth.?…(并讓學生跟著進行朗讀,加深印象。)

然后再引入寫作話題,我們已經學習了《Good friends》一課,剛才也復習了文章的重點詞匯及短語,相信大家對“friends”的概念已經不再陌生,那么,今天我們要進行的寫作訓練,就是圍繞著“My Best Friend”為題目,進行的寫作訓練。請大家先擬好提綱,然后,我們一起討論一下你們自己最好的朋友――他/她是一個怎樣的人,寫作的要求為:介紹一下你選擇朋友的標準,并描述你一位最好的朋友,運用你學過的一些形容詞的比較級,60詞左右。

接著讓同學紛紛進行發言,先作口頭語言的交流練習,有同學開始發言: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different from me, because we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又有同學接著說:My best friend is Li Hai. He is taller than I, and I am heavier than he. 還有同學接著說:My best friend is more outgoing than I. We both like sports and w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o we often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經過這樣的口頭練習,學生就能掌握作文的基本脈絡及內容,在進行寫作訓練時,則會下筆如有神了。

第4篇

【關鍵詞】高中,記敘文,教學策略

閱讀與寫作是一種文體思維,不論是閱讀還是寫作, 文體感均至關重要。當下中學生寫作文體混亂的現象令人擔憂。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明確規定要寫成記敘文或者議論文,可見命題專家對問題的重視。雖然記敘文是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文體之一,但記敘文在語文教學中的位置已經日漸尷尬。高中生寫作記敘文的數量在減少,水平在降低,主要是因為高考作文命題、作文教學、文體本身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教師要制定和施行科學有效的記敘文寫作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特定的目標,依據教學的主客觀條件,特別是學生的實際,對所選用的教學順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的總體考慮。也就是說教學策略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各個環節中使用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記敘文寫作教學策略應該界定為:就記敘文敘述、描寫生活中人、事、景、物等具體現象的文體特點,把充實學生生活、發展學生人格、提高學生能力這些內隱的教學觀念外化,將如何把記敘文寫具體、寫充實這一目標系列化,生成具體的教學方式方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情境活動中去,實現教學策略在教學觀念與教學行為之間的溝通和轉化。教師在記敘文的寫作訓練中既授學生以“法”,更引導其“練”,既使學生“知”,更使學生“行”,把傳授知識和指導實踐連成一線,溶成一體,真正教會學生作文,在記敘文的寫作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個性人格。高中記敘文寫作教學策略的實施步驟如下:

1.整合教材

語文老師普遍認為寫作教學缺乏可操作的教材,人教版教材為我們提供了教學的依據。人教版寫作部分編排分成了三個系統:①寫作專題每冊4個。共20個專題,每個寫作專題,都包括“話題探討”、“寫法借鑒”、“寫作練習”三部分內容。既講“寫什么”,又講“怎么寫”,這樣安排,符合形式服從內容,寫法服從題材的寫作規律,可以使學生在人文素養和寫作能力上同時得到提高。②與閱讀結合,主要是筆記作文。③與梳理探究結合――語文活動。顯然,人教版依然按照傳統文體訓練的模式,但是要在一學年完成那么多的寫作活動是勉為其難,有必要對寫作專題進行整合。北京教育學院的蘇蓉對記敘文的整合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例子。她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個寫作專題為依據,對新高一第一學期的寫作訓練做了重構和整合。第一學段以寫人記事為主,第二學段在寫人記事的基礎上嘗試虛構。6次作文的訓練重點分別為:寫事(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記敘要選好角度), 記人(寫人要凸顯個性),繪景(寫景要抓住特征, 學習描寫, 學習抒情)構思(記敘文的一種結構模式:類比引申式), 名著讀書報告(名著導讀)和創編虛構(學習虛構)通過6次作文訓練,讓學生學習復雜記敘文的寫作,鞏固、強化已具備的寫作技能,嘗試、熟悉新的有關記敘文的寫作要求,要讓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2.要加強記敘文寫作過程的指導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師對學生進行的寫作指導就好像黑夜中的“電棒”,教師將寫作過程中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揭示一下,學生是會受到啟發的,并且以后能舉一反三。例如,鄭桂華老師“作文構思”課例中,鄭老師針對學生思路打不開的普遍現象,進行構思訓練,鄭桂華老師這節“作文構思”課,將“作文構思”訓練這個點分解為三個步驟:“發散開去”――“尋找路徑”――“理清層次”,環環相扣三個環節完成作文構思訓練。鄭老師的高明之處是不籠統地講寫作秘訣,而是運用教學策略,將內隱的思維過程化為有程序的方式方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情境活動中去,實現教學策略在教學觀念與教學行為之間自然而然的溝通和轉化。

記敘文通過敘述和描寫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生活的,它要告訴人們人、事、景、物的本來面貌和情態,記敘文的概念就決定了記敘文的敘述性和具象性特點,也決定了記敘文有記事類、寫人類、寫景狀物類這幾種不同的類型,根據不同的寫作內容,可以分成敘事類、寫人、寫景狀物等不同類型的記敘文,教師需要根據不同類別的記敘文實施相應的寫作教學策略,而遠離記敘文的本身的特點談記敘文寫作教學,那必然是虛妄之談。不同類型的記敘文教學策略如下:

2.1 記事類記敘文的寫作教學策略。記事一類的記敘文,要把事情、情節的過程具體地表現出來。教師指導教學生如何把零碎的材料集中起來,或者把哆嗦的材料刪去,把事情、情節的階段性、完整性呈現出來,寫成規范的記敘文。

2.2 寫人類記敘文要體現出人物形象的豐滿性。要使人物能夠站起來,具有一定的個性,人物的活動自然是重點。因而,除了作者的敘述交代外,要讓人物在自身的活動中展示自己。要從多方面(肖像、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細節等)進行描述。描寫是記敘文最重要的表達方式,是記敘文寫作的常用技巧,無論是敘事表情達意還是寫景狀物抒情,描寫都是最重要的手段。我們怎樣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指導呢?

首先要總結描寫步驟,使描寫具體形象。鄭桂華老師認為描寫的句子往往有三個步驟:敘述――形容――比喻,通過這三個步驟達到把事物寫清楚、寫具體、寫形象的目的,這種看法很有道理。“敘述”主要負責介紹人、事、景、物的基本情況,大體經過以及重要背景,讓人們認清事情的大體輪廓,它回答的是“有什么”的問題。敘述的寫作要求是“寫清楚”,“形容”主要描繪人、事、景、物的基本特征,讓人們更細致更清晰地了解它,它回答的是“怎么樣”的問題。“比喻”負責把描寫對象的某一部分特征同常見的某種事物進行比較,讓人們更直觀更形象地把握它,它回答的是“像什么”的問題。一般說來,有了這三個步驟,對該對象的介紹就比較具體、生動、形象了。當然,具體到不同的描寫,卻又是千變萬化的,不會刻板地遵循上述規則。寫記敘文、塑造人物形象時,教師有必要教會學生用上外貌描寫、肖像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細節描寫中的兩三種,一定要盡可能把文章寫得具體、生動、形象,向讀者傳達最準確、最翔實的信息,用自己的審美的眼光來裁剪生活中的“美”。要想通過描寫這一表達方式,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而不是為描寫而描寫,我們需要教學生在描寫時注意抓住對象特征,刻畫出人物的精神。這不但是教學生觀察,更是教學生思考。對象的特點,就是所要寫的對象的個性,也就是其本質的屬性,即該寫作對象區別于其他寫作對象的特殊的地方。只有以典型的例子作為教材,指導學生如何抓住對象特點描述,再進行適當的練習,學生的記敘文寫作水平才會逐步提高。

2.3 寫景狀物類記敘文要引導學生注意抓住景物在特定時間、地點、條件下,在作者特定的感情支配或感受下所形成的特定畫面或形象。這一類記敘文,寫景狀物不是作者的目的,僅僅是抒情的憑借,要引導學生能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在學生作文內容充實、思想深刻的前提下,適當教寫記敘文寫作技巧,比如,懸念、抑揚、意外巧合、張弛、虛實等手法。

總之,寫作指導課教師要重視教學策略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把教學策略包含的教學觀念外顯為實踐操作方法。教師通過內化教學觀念,形成個體化的觀念和體驗,結合自己的經驗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生成具體的教學方式方法,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情境活動中去,完成從教學觀念到行為的轉變。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既授學生以“法”,更引導其“練”,既使學生“知”,更使學生“行”,把傳授知識和指導實踐連成一線、溶成一體,真正教會學生作文,在寫作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個性人格。

參考文獻

第5篇

第一部曲:孩子,你大膽地往前走--去掉鎖鏈,自由的舞蹈,寫放膽文

初一學生就像剛走路的嬰兒,父母不必教孩子走路的技巧和規矩,要做的就是激發孩子邁步走路、不用人扶的勇氣。教師不要給孩子設定框框,不要講什么立意拔高,不要練什么技巧方法。要做的只是給學生設置寬松自由的環境,讓學生跟著感覺走,隨心所欲自由的舞蹈。學生的心境進入一種放松的狀態,放開膽子去閱讀、去選材、去謀篇、去展示、去交流。

放手寫放膽文,寫作個性化。珍惜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自己的感受原汁原味,散發著生活的芳香。這些感受也可能是片面的,但都出自于童心,這些片面也是可愛的片面,教師要給予保護,不要批評,必要時可給予指導。提倡寫放膽文,要求他們我手寫我口。作文就是傾訴的對象,就是知心的朋友。作文是說真話的地方。不要怕別人說自己思想膚淺而自卑。作文說真話了,假大空就沒有了,偽圣化的情感、成人化的語言就沒市場了。我的地盤我做主。

少寫命題作文,多寫自擬作文。根據初一學生認知的心理特點,多些記敘文,多編故事、多寫童話、寓言。提倡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天天樂道、夜夜苦思的題材寫成系列作文。簡化審題步驟,降低立意要求,至于寫作技巧之類的東西,必要時可以給予點撥,平常盡量不涉及。

第二部曲:有規矩才能成方圓--嚴格規范,訓練技巧,寫“規矩文

自由的舞蹈固然瀟灑放松,但還不夠美,不夠飄逸,一招一式還要規范,只有規范,才會提升。作文要有自己的規范。初一要放,初二要收。

1、文體規范--初一上學期

當今四不像作文,像感冒病毒一樣四處泛濫,成為常見病。何哉?

a、對文體的特點和要求認識模糊,不到位。

b、對生活缺乏細致的觀察,感情的積累不夠,只能用假大空來充數。

c、學生對作文不感興趣,只能敷衍了事。

淡化文體要求不等于不要文體,不管文體如何創新,作文的文體特點一定要突出,要一目了然。同時講清不同文體的要求和特點,對照范文,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記敘文:A.寫人記敘文:先練習寫一人,再寫多人。寫人一定要有語言、動作、肖像、心理等描寫尤其是細節描寫。動態的人物描寫一定要寫清楚人物變化的過程。寫人物牽涉到事件,一定要把事件的前因后果交待清楚。B寫事的記敘文先練習寫一事再寫多事。涉及的事件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事件過程中的細節描寫要具體細膩。事件有主次之分,主要事件一定要大寫特寫,要出彩。寫與事件有關的各類人物,描寫要到位。

2、技巧規范--初二下學期

記敘文:描寫方法結構方式、敘述方式、寫作方法等技巧都要加強規范。議論文:首先要求學生要有明確的論點、必要的論據和切實的論證過程。事實論證文字一定要簡略,可與記敘文中的敘事做比較。論證過程、論證方法、文章結構都要加以規范。

三、春風化雨而無跡,踏雪尋梅而無痕--寫不顯技巧卻深藏技巧的”自由文“

看似沒有技巧而技巧無所不在,是文章的最高境界。近代作家偏愛孫犁、汪曾祺,是因為他們都達到了此種境界。名作家都難以做到,怎能要求初三的學生呢?但它應該是每個學生的要求,是每個寫作者努力的方向。內容第一,技巧只是雕蟲小技。但沒有技巧的文章是會讓人不忍卒讀的。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言之有文的文章,學生還是可以寫出的。

前提:1、寫作的熱情和沖動,寫作的欲望不可抑制;2、對生活有較為深刻的觀察和領悟。3、技巧爛熟于心,熟能生巧。

初三,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作文中自然而然的運用技巧。初二是有意為之,初三是無意而為。其中過渡的橋梁是對寫作技巧的熟練掌握。初三作文特別要注意要因人施教,因為學生之間的距離已經漸漸拉開。

高層次: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適當的文學創作,如,小小說、散文,也可以進行文體創新,同時要求他們不自覺的運用寫作技巧。

中層次:是學生中的大多數,要求他們進一步規范強化寫作技巧,寫出文體特點鮮明的作文,做到言之有物、有序,語言流暢,沒有語病。

第6篇

一、特定的環境營造氛圍

在記敘文寫作中,環境描寫往往能營造一定的氛圍,特定的環境描寫還帶有特殊的含義,使得人物在特定環境中具有鮮明的形象。在具體寫作中,環境描寫要注意客觀、合理,有一定的寓意,針對性要強,要結合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進行有目的、有選擇地氛圍營造,不能為了寫環境而寫環境,在佳作《別樣的輝煌》一文中,作者開頭這樣寫道:

窗外朦朧的月光照在院子里的老槐樹上,干枯的老樹皮記錄下的種種滄桑,即使在月光下也清晰可見。順著蓬松而又擠擠挨挨的樹枝的方向,我又一次清楚地看見了年事已高的奶奶用她艱難而又平凡的一生寫就的別樣的輝煌。

作者在文中塑造的是奶奶這個人物形象。在文章開頭,作者巧妙借助窗外的老槐樹,干枯的樹皮,朦朧的月光,以此來喻示奶奶的滄桑人生,為全文定下一個帶有淡淡憂傷的抒情基調,暗示人物的善良與不幸。可以說,文章開頭的環境描寫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到作者的敘事世界,進而去探尋人物的故事。同樣,在結尾,作者再次寫道:

風吹過院子里的老槐樹,發出沙沙的聲響,月色越發純凈,越發祥和。接著四叔的越洋電話,奶奶的臉上如綻放的年輕的。奶奶就如那窗外的老槐樹,用她的艱難而又平凡的一生刻錄下一圈圈充滿愛與奉獻的年輪,也在我們全家人的心里刻錄下一種別樣的輝煌。

作者首尾呼應,老槐樹沙沙的聲音,雖無語卻道出心聲;月色純凈、祥和,這不正是奶奶形象的物化嗎?環境描寫在全文中為塑造人物形象營造了氛圍,預設了情感,和人物形象互相映襯。

二、特定的背景賦予內涵

除了自然環境描寫外,記敘文寫人要善于把人物形象放置在特定的環境中加以塑造,以特定的時代或故事背景,來賦予人物特定的內涵。在不同的時代或故事背景下,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內涵。在具體寫作中,對人物的背景設置要科學、合理,符合邏輯。如在這篇作文中,作者將奶奶的故事放在中知青上山下鄉的時代背景下,使得故事具有特別的意義:

樓下的電話鈴響了三聲停了,過了一會兒又響了起來。不用問那是四叔從大洋彼岸向奶奶問候報平安。說是四叔,卻和我們家一點血緣關系都沒有。聽說他是中一個上山下鄉的未婚知青被人拋棄返城無望而自殺后留下的遺孤。當一個弱小而又無助的五歲男孩的哭聲打破村莊的寧靜后,誰也不愿意收留這個孩子,畢竟在那樣家家吃住都很艱難的日子里,多一張嘴多一份負擔,更何況又是個半大的孩子,還是那樣的身世!

文中幾句話交代了“四叔”的來歷,也就是故事發生的背景。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奶奶接下來對四叔的收養故事就截然不同于今天的收養孤兒了,為奶奶這個形象賦予了勇敢、善良的內涵。

三、特定的語言塑造人物

語言是反映人物心理和形象特質最直觀的形式。記敘文寫人,要善于運用特定的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特定的語言不僅僅是反映人物的個性化語言,還是能夠反映人物品性的語言,不需要太多,但一定對于故事情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能夠鮮明深刻地表現人物的光芒或者與之相反的特質。如文中,奶奶撫養“四叔”的事件中,語言并不多,但卻能夠直接展現奶奶的鮮明特質:

某天早晨,“四叔”被收拾得干干凈凈清清爽爽的和我的伯伯叔叔走在一起時,全村人愕然了!“反正我是虱多不癢,債多不愁。”奶奶微笑著解釋,“家里三個公雞猴子,不在乎多一個了”。其實當時的奶奶已經守寡多年,獨自一人拉扯三個半大的兒子,走在年代艱難的日子里。收養四叔后,奶奶比原來更辛苦了,連院子里的這棵老槐樹也不時沙沙作響,似乎在訴說著奶奶內心的憔悴。

“大媽,眼看你家老大老二快上高中了,你招一個人回來,好幫你一把。”“不了,四個兒子呢!我自己苦也就罷了,何苦再連累別人!” 奶奶起早貪黑侍弄七八畝責任田,隔三差五步行二十多里地趕次集,賣掉一些瓜果蔬菜、雞蛋鴨蛋貼補家里。兒子們到了上學的日子,一個不落全都送進了學校。

文中收養“四叔”前后,奶奶的語言只有兩處,第一處看似奶奶說得輕松,卻足以看出奶奶的勇敢與樂觀,在那個特定時代中,奶奶的行為愈發可貴。第二處奶奶拒絕再嫁,更是看出奶奶的堅忍和愛心,一方面不忍拖累人,另一方面更是怕幾個孩子委屈,奶奶的形象在特定的語言中愈發光彩動人,質樸卻極不平凡。

四、特定的細節刻畫形象

寫人記敘文中的細節描寫也很重要,精彩的細節會說話,精彩的細節能傳神。可以通過具體的肖像、動作、心理等特定細節來刻畫人物形象,細節越具有特征性,人物形象愈加鮮明、生動、可感。如文中奶奶的一些細節即是如此:

當大伯接到一張中專錄取通知書時,奶奶因長期勞累過早衰老的臉上,流下了第一滴幸福的淚。二伯、我爸也相繼順利考上了大學,奶奶的淚水變成了笑臉與幸福的哀愁,為兒子們高興,也為學費發愁,但還是挺了過來。等到四叔最后捧回一張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四叔的生父帶著一摞錢來了,奶奶不知所措,面色灰黃。四叔最終還是拒絕了,只淡淡回了一句“我大哥工作了,能幫我媽了,以后我還能勤工儉學。”奶奶的皺紋舒展開來,“兒子真的都大了,我等著享后福了!”那是奶奶這輩子說過最高調的話。

文中,奶奶最具特征性的細節是神態描寫,大兒子錄取時“幸福的淚”,二兒子、三兒子考上大學的“笑臉與幸福的哀愁”,四叔考上大學和其生父拿錢時的“面色灰黃”,四叔拒絕后的“皺紋舒展”,一系列的神態描寫,寫出了奶奶的真實心理、喜怒哀樂,將奶奶這樣一個雖然平凡,卻始終善良、堅忍,充滿大愛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

第7篇

【關鍵詞】思維;性質;觀察;制約性

觀察與思維是密不可分的。觀察可以促進思維能力的提高,思維的性質則對觀察起一定的制約作用。可是在作文教學中,人們往往只重視前者,而忽視了后者,其結果是影響了觀察的效果。例如:某教師布置了三個問題,讓學生實地觀察,然后擇其一作文。文題一:《蜜蜂》,要求寫說明文;文題二:《蜜蜂贊》,要求寫散文;文題三:《小議蜜蜂的風格》,要求寫議論文。作文交上來后,教師一看,多數寫的是說明文,寫散文者寥寥無幾,議論文竟無人問津。這是為什么?學生答:后兩文不知怎么觀察,自然也就不知從何下筆。

這就是說,文體不同,思維的性質就不同,對觀察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如果教師沒有講清各種文體對觀察的不同要求,即忽視了思維的性質對觀察的制約性,那么無論觀察的時間多么長,觀察得多么細,也不會收到好的效果。

為什么觀察要受思維性質的制約呢?只要分析一下觀察與思維的關系就會清楚了。

我們都知道,觀察是有意知覺的高級形式,它要求:(1)有明確的目的性。客觀世界是無限的,人的視覺是有限的,加之文體、文題的多樣性,如果無目的地觀察,勢必眼花繚亂,無的放矢,即使觀察有所得,也是東鱗西爪,抓不住主流和實質。(2)有觀察的具體方法。怎么觀察,按什么順序,要做到心中有數,避免顧此失彼或眉毛胡子一把抓。(3)有深入的持久性。客觀事物是復雜的,既有其表象又有其實質。要充分認識其實質,就要使觀察由淺入深。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具體的、概括的反映。思維有不同的性質,在寫作上,主要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任何文體、文題都離不開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這兩大范疇。說明文、記敘文都屬形象思維的范疇。形象思維的特點是:以表象或形象為思維的重要材料,通過對表象的觀察分析,在腦中再造形象或創造新形象。論文則屬邏輯思維的范疇。邏輯思維也是以表象或形象為材料的,和形象思維不同的是:它不是單純的為了表現表象或形象,而是要悟出其具體事理,換句話說,就是客觀事物的具體事例在頭腦中的抽象反應。形象思維要受邏輯思維制約——當我們進行形象思維時,邏輯思維表現為形象的條理性;邏輯思維要靠形象思維支持——當我們進行邏輯思維時,形象思維則表現為論理的生動性。

由此可見,形象思維重在對形象(表象)的觀察,而邏輯思維則要透過對表象的觀察而悟出其事理。觀察什么,怎么觀察,即觀察的目的和方法等要受思維的性質的制約。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根據思維的性質來確定觀察的目的、方法等等。

說明文和記敘文,都屬形象思維的范疇,要重在觀察表象。觀察要做到全面、細致,為作文準備好充分的素材。這就是觀察的目的。為達此目的,教師可詳細地講講觀察的方法。比如觀察人、事、物,要有一定的順序。就說景物吧,可以按視覺、聽覺、感覺、嗅覺等來觀察,而視覺又分為顏色、形狀、神態,分為遠近、動靜、虛實等等。為了觀察得更全面,還可以改變時間、變換角度,或者先觀察局部,然后觀察整體……但是,實物說明文和記敘文對表象的觀察也不盡相同。實物說明文只觀察表象就可以,寫出的文章是對表象的再造;而記敘文不僅要觀察表象,還要揭示其本質,因為寫出的文章不僅是對表象再造,還要根據表象再造、聯想,即作文時不僅要現其行,更要狀其神。比如同是觀察蜜蜂,寫說明文就要充分觀察蜜蜂的外貌形態、生活習性,了解他的的生長過程……寫記敘文則要思考由它的表象所顯示出來的默默無聞、不辭勞苦、甘心為人類釀造幸福和甜美等特征。有人把寫說明文比作畫工筆畫(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工整,注重細部的描繪),把寫記敘文比作畫寫意畫(國畫的一種,用筆不求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情趣的抒發)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寫復雜的記敘文不僅要觀察深入,而且要遵循抽象思維的規律,抓住表象的特征作層層深入的分析、聯想、綜合,概括其實質、意義或哲理。比如魯迅通過對生活的周密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寫出了孔乙己這個人物,透過這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物,他看到的是封建制度、封建文化的罪惡,因而才能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抨擊黑暗的社會現實。

寫事理說明文和議論文屬邏輯思維的范疇。根據邏輯思維依靠形象思維支持的特點,可引導學生細致的觀察人、事、物、景,深入地分析其實質和意義,即訓練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第8篇

幾年來,我一直進行著讀寫結合的研究,即針對每一課課文的表達方式和寫作特點,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進行仿寫,學生通過這樣的每課練習,習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這樣的讀寫結合研究中,從來都只是就“文”論“文”,很少去分析自己所要學生練習的是屬于哪一個系列,哪一個版塊,完全屬于“一課一得”。到頭來,學生也只是機械地完成我布置的練習,沒有形成系統的習作知識體系。雖然達到短期的所謂“實效”,而習作教學的長遠實效真正達成了嗎?這成了我在習作教學中的一個盲點。

縱觀我國習作教學現狀:現行教材對習作教學內容的安排,沒有非常清晰的目標達成序列及作文能力培養序列,習作教學序列化究竟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

二、我的讀寫結合序列化研究起點和方向

“新基礎教育”團隊成員吳亞萍教授在語文教學變革的策略中提到基于教學要素關系把握的資源的開發。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講到了學科教材知識的結構加工策略:以條狀重組的方式、塊狀重組的方式、條塊融通的方式對教材進行結構加工,這種方法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啟示。于是,我有了探究目標,從我的“讀寫結合”實踐開始研究習作教學的結構化,我試著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讀寫結合的探索,使教學內容能夠有一個清晰的板塊。

三、我的讀寫結合序列化研究的新探索

1.單元讀寫結合結構化探究

人教版小學語文在編排上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教材內容要簡化頭緒,加強整合”的要求,在編寫中加強了教材的整合性。每冊分八個單元,不僅在課文內容上體現了單元整合,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學習活動上也體現了單元整合。從導語到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作文、日程月累、寬帶網、展示臺等,都是圍繞專題內容,各項活動一以貫之:前面有布置,中間有鋪墊,后面有復習、拓展、交流,整組教材乃至全冊教材成為互相聯系的整體。

然而,認真分析開來,卻發現,每一個單元幾乎都是在情感價值觀上的一個統一、整合,而對語言文字學習的知識化方面,一個單元的知識卻是無序的,如哪個單元重點學習的是哪種修辭、或結構、或表達方法、或文章法等,知識點不如理科清晰、落到點上,是穿插交錯的。因此,在嘗試讀寫結合的結構化方面,除了針對每個單元情感價值觀的統一以外,我還試圖從一個單元的章法等一些小小的知識點來進行研究,理清單元學習重點,逐步做到一單元重點訓練一個點,一學期逐步突破一個面,從而讓學生在全冊的學習中學有所重,學習并落實語言文字的表達。

以人教版四年級六單元《走進田園》為例:我仔細琢磨六單元的課文《鄉下人家》《牧場之國》《麥哨》來,發現三篇文章的結構各有特色:《鄉下人家》采用分―總結構;《牧場之國》采用總―分結構,中間幾段采用并列式結構,每一自然段采用了“這就是真正的荷蘭”作為每一段的中心句;《麥哨》采用首尾照應結構。我還發現這三篇文章都以無數個鄉村生活的各個角度各個層次的場面組成,每一個片段都足以讓學生們陶醉其中。

于是,我將三篇文章以表格形式出示,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討論、交流,完成下面的表格,使學生對三篇文章的表達方法有了清晰的條塊認識。

2.全冊讀寫結合結構化探究

為了讓學生不僅對每一課、每一個單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還試著從全冊的課文入手,讓學生對每一期的內容有個塊狀的了解,我試著從每篇課文的不同角度、不同描寫點進行類結構教學,實現書本與學生生命實踐的溝通,也就是獲得過程形態知識。

以四年級下冊“寫人記事類記敘文”為例,可以按不同標準對全冊的記敘文進行分類,如按記敘的觀察點:旁觀、親身、聽說;按敘述方法結構:順序、倒敘、插序等等。

以下是我按參與的事與人結構的寫事記敘文和寫人記敘文的分類:

第9篇

一、題記

題記,是指寫在文章題目下、正文前,自擬凝練的句子或引用名言警句,獨立成段,作為對文章內容的重要闡釋或揭示其主旨,起到導引全文的作用。然而要用得貼切,則不太容易,因為那是應該要有一定的文化積淀,并且會提煉篩選才行。例如《父親》的題記:

年幼時,父親是一道港灣;年輕時,父親是一尊偶像;中年時,父親是一段歲月;年暮時,父親是一部史書。

這句題記把對父親的敬愛抒寫得情味悠長,贊美了人世間這份平凡而又高尚的親情。這一題記,作者運用博喻詮釋出幸福的多樣性,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開門見山

開門見山是在開篇段落就把自己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說出來。在記敘文中,考生在開頭點明自己要講的是一個什么故事能給讀者一種親和感,縮短閱讀距離,容易引起讀者的關注。例如《背影》的開頭: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作家朱自清開篇點題,為下文寫寄寓深摯父愛的“背影”設伏。

三、引用詩句

文章開篇可以引用能體現文章主旨的名言警句。開頭引用警句、名言、詩句或俗語、諺語等,可以起到吸引讀者,幫助突出中心,并能先聲奪人的作用。如寫個性方面的詩句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w去來兮,田園將蕪”“舉世皆濁我獨清”等;寫意志方面的詩句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等。

四、運用修辭

修辭是語言運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別是開頭部分。巧妙而又貼切地修辭手法,能為語言增添許多風采。例如《待人和善》的開頭: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日余暉,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的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花,我摘一束最燦爛的;對人以和,待人和善。

這里運用了排比的修辭,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第10篇

細節描寫是指對人物某些細小的舉止行動或對細微事物的描寫,也有人把不為人注意的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視作細節描寫。對于記述文而言,生動的細節描寫可以刻畫鮮明的人物形象,寄托深厚感情,推動事件發展,讓文章形象豐滿、內容充實。從這個角度講,好的記敘文――無論是記人為主的文章,還是敘事為主的文章,都不能缺少細節描寫。具體而言,我們應該從如下方面著力:

一是要認真觀察生活。有道是“故事好編,細節難找。”細節難就難在要找到符合生活真實、體現人物個性、典型動人的細節,必須經過我們認真觀察生活才能得到。寫作之前,要對記敘設計的內容和對象予以仔細觀察和充分了解,在觀察中捕捉最典型的細節,在觀察中發現最獨特的細節,在觀察中感悟細節背后的意義。

二是要多方描寫細節。無論是從語言、動作、外貌、心理等角度進行細節描寫,都需要我們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都需要我們調動自己的想象力,都需要我們善用動詞、形容詞,寫細、寫足、寫活,以收到于細微處見精神、于細微處動人心的良好效果。下面是一位作者寫賣藝人的情景:

我急忙尋找聲音的來源,只見一個黑胖黑胖的中年男子,盤腿坐在二胡的位置上,鼓著腮幫子,使勁地吹著個細身子大嘴的東西,黑黑的臉因吹得過猛漲紅了,看起來像個大茄子,定睛一看才知道他吹的是嗩吶,無論他怎么吹就是顯得中氣不足,斷斷續續的曲不成調。

吹嗩吶的來到原先二胡賣藝人的位置上,作者飽含同情之心,選用“盤”“鼓”“漲”等詞語形象地寫出了人物的動作和神態,特別是融入想象后的“大茄子”之喻,可謂傳神動人。

長大后困惑

趙興

“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也不得不打開背后你的降落傘,也突然明白未來的路不平坦,難道說這改變是必然……”

夕陽的余暉漸漸落下,路燈拉長了影子,游戲的孩子被父母喚,街道上的歡笑在減弱。思緒,越飛越遠,回到過去,那充滿歡樂的童年……

記得那時,我還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常常結伴出去玩。小華,就是我那時最好的玩伴。她很瘦小,看起來很文靜內向,但私底下,她總是跟著我到處亂跑。

有一回,我和她一起吹肥皂泡玩。看那透明的肥皂球一個個地飄在空中隨風舞動,在落日的余暉下映射出絢爛的光彩,五色交融,繽紛多彩。我們都很開心,笑聲不斷。那天剛好下過雨,地上有一個水洼,肥皂泡落入水中竟然沒有破碎,而是變作半個躺在了水上。五彩的透明薄膜下,似乎還可以看到水波微動,美麗無比。我被這一幕吸引,蹲下來,往水洼上吹肥皂泡,想讓水面上充滿五色光輝。可是,每次都是布滿了這邊一小片,那一小片便破碎了,弄得我氣惱不已。

這時,小華走了過來,蹲在我旁邊,拿眼睛瞅瞅我,突然伸出一只手,往水面上一抹,那些肥皂泡一碰到她的手就盡數破碎了,然后她極快地站起來,“咯咯咯”笑著跑開了。我一愣,回過神來,也笑著去追,作勢要打她。在夕陽的余暉中,我們的影子被拉長交疊,一如友誼,在我心中深深刻印。

上初中后,我便很少見到她。繁忙的課業負擔,緊張的學習,讓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在長大的同時,我越來越感覺到心底的孤單。

一天放學,在小區門口,我看見了小華。她背著一只很大的書包,顯得她更加瘦小。我很想上前跟她打招呼,但是我們之間仿佛有著無法跨越的隔閡,讓我不敢上前。我只好跟在她后面,即便是這樣,我也感到一陣尷尬。

突然,她轉過頭來,我一愣,來不及多想就低下頭去。可下一秒我就后悔了,趕緊調整好笑容,抬起頭,卻看到她的衣角消失在拐彎口……

心中頓時五味雜陳,失望,后悔,膽怯,尷尬……但更多的,是孤單。

時光在逝去,孩子們在成長,童年不再,友誼不再;歲月在變換,我和她在道別,親密不再,只留曾經……

長大了卻孤單,長大了卻不安,難道說這改變是必然……

教師點評

第11篇

[關鍵詞]生態課堂 知識結構重建 方法結構重建 過程結構重建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證實,學生掌握的知識、方法、過程都是以經驗的形式按照一定的序列,結構化地存儲于學生的大腦中,這些結構是學生開展新的學習活動的開端。在打造語文生態課堂的研究實踐中,我們努力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不斷地重建知識結構、方法結構以及過程結構,讓課堂呈現自主、和諧、互動、開放等基本特質。

一、知識結構重建

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經過專門學習后所擁有的知識體系的構成情況與結合方式,是最優化、最合理的知識體系,“重建”意味著原有知識結構的更豐富、更完善。筆者認為,語文知識結構重建主要包含語言知識結構的重建和文學知識的重建。

1.語言知識結構的重建

語言知識主要包括語音、語法、詞匯、修辭等方面的知識。以修辭手法為例,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有助于將事物介紹得形象、具體、生動,也比較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例如,在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一次正式接觸修辭手法是在《東方明珠》一課,“這座塔,頭頂藍天,腳踩大地,像一個巨人”一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引導學生感知“把什么比作什么”,而且“本體”“喻體”不能是同類事物。在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美麗的海南島》一文中,就出現了“傳說仙女下凡時,在遼闊的南中國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瑩的珍珠,這就是美麗的南沙群島”。學生能夠找到“本體”“喻體”,但是該句中的比喻詞“是”,不同于“似乎”“仿佛”“猶如”等常見的比喻詞。經過本文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暗喻”這一修辭手法的基本特質,也就進一步完善了比喻這一修辭知識的體系。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語音、語法、詞匯等知識都在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中不斷得到重建。

2.文學知識結構的重建

文學知識結構是指文章、文體、文化等在內的自成體系的知識結構。小W階段里,記敘文占據課本的大半壁江山。根據研究的需要,我們又將記敘文細分為寫人類記敘文、寫事類記敘文、寫景類記敘文和狀物類記敘文。以寫人類記敘文為例,低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接觸。到了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運用記敘、描寫這兩種表達方式突出人物身上可貴品質的能力。以學習《祁黃羊》一課為例,學生很容易在原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圍繞“尋找中軍尉的合適人選”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并通過語言、心理、環境等細節描法,感受祁黃羊一心為國、大公無私的崇高品質。

二、方法結構重建

笛卡爾曾言:“最有價值的莫過于方法的學習。”一系列相對穩定的學習方法形成的最優化、最合理的體系就是方法結構。重建意味著方法更多元,結構更科學。筆者認為掌握了方法結構就有助于學生獨立自主地開展學習活動。

說理文又稱為議論文或者明理文,在平時的教研活動中,筆者發現不少這一類課文的教學游走于語文課與思想品德課之間,有的教師還在用記敘文的“老一套”來上這一類課文。究其原因,是教師缺乏明確的教學說理文的方法結構。蘇教版語文教材第一次正式出現的說理文是《說勤奮》,在學習該文時,我們初步形成了說理文的學習策略,即在課文開頭提煉觀點,用論據證明觀點,辨析論證過程的嚴密性,感知證據的典型以及事例表達的凝練。在學習《談禮貌》一文時,學生基本能夠運用上述策略進行自主學習,但是文中的證據是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觀點的,這呈現出了本文的獨有價值。為此,學了《談禮貌》之后,學生知道了說理文不僅可以從正面證明觀點,還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相結合證明觀點。原有的方法結構隨著新方法的掌握而得到重建。

三、過程結構重建

有專家認為,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互動生成式”的,它應該由有向開放、交互反饋、集聚生成這三個既相對區別又彼此關聯的步驟組成。過程結構重建就是上述三者的有效落實。

1.有向開放

開放是現代課堂的基本特質與應然要求,開放的課堂才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可能性與積極性。有向開放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核心問題時,一方面,要聯系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愛之鏈》主要寫了喬依無償幫助老婦人修好了汽車,拒絕報酬,并讓她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老婦人在回家的途中及時幫助了懷孕至少8個月的女店主,而女店主正是喬依的妻子,她安慰喬依。課文由三個環環相扣的小故事有機串聯而成。在理解文本內容時,為了照顧到全體學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核心問題:課文由三個環環相扣的愛的小故事組成,你覺得課文里的哪一環打動了你。這一核心問題的設計面向全體同學,指向三個小故事中的任何一個,有助于學生根據自己經驗或喜好有選擇性地自主學習。

2.交互反饋

互動主義教育觀認為,有意義學習是通過人際間的有效互動產生的,充分、有效的互動反饋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正因為有了“有向開放”的落實,才讓“交互反饋”有了可能,交互反饋可以在不同范圍內進行,例如,同桌、小組、全班等;也可以在不同對象之間進行,如生生、師生、生組等;還可以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如對話交流、同伴分享、組織示范等。在我校打造生態課堂的研究實踐中,特別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健康的意識。為此,我們經常聽到“我補充某位同學的發言”“我不同意某位同學的說法”“我同意某位同學的看法,不過我是這樣理解的”“請同學們跟我讀”“老師,我有一個疑問”這樣的表達。不同范圍、不同形式、不同對象之間交互反饋,讓思維在劇烈的碰撞中產生了智慧的火花,課堂效益的提升也只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3.集聚生成

在某種程度上,課堂的精彩源于對生成的處理。集聚生成是師生對課堂中生成的相對分散、局部的認識進行歸納、聚類,形成相對完整、豐富、高位的概括性生成或更進一步的問題。它指向于有向開放、交互反饋之后利用各種資源的處理問題。通常情況下,這一過程主要由教師完成。但是,我們嘗試著讓學生處理生成性的各種資源,剔除錯誤資源,歸納同類資源,拓展課外資源,提升資源的價值。仍以《愛之鏈》為例,因為作者在故事情節上的刻意安排,不少同學錯誤地認為幫助別人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在學習這一環節時,同學們開展了激烈的討論。下面幾個同學的發言令我印象比較深刻:

生1:我認為“情節上的巧合”是作者刻意安排,作者創作小說的目的就是為了揚善懲惡。

生2:我平時比較喜歡看小說,我覺得大多數小說的情節都有那么一點出人意料,但細細一品又在情理中的。

生3:在《船長》一課中,我們已經發現船長沒必要一定要隨著輪船一起沉入大海,這就是作者為了突出人物形象的需要。

第12篇

閱讀能力是學生最基本的語文素養,提高閱讀能力能夠帶動識字寫字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的思想情感。如何創設好新課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境,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自讀提示,把握重點

自讀提示是課前指導學生閱讀的綱領性材料。學生通過閱讀自讀提示來把握文章的重點、難點和主要內容,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圖,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抓住文章總綱,進而開展有效閱讀。教師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朗讀與默讀相結合,朗讀與思想相結合。精讀、略讀和瀏覽是學生閱讀需要的選擇,誦讀是學生積累、體驗和語感培養的需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去選擇閱讀方法。學生在閱讀課文中,教師要對他們充滿信心,給予信任,適當點撥,指導他們對課文的正確理解。

二、品味課文,暢談心得

閱讀教學是師、生、文三者對話的過程,教師是活動的導演,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求知。品讀文章要抓準重點名段和對主要語句的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品讀課文。教師要利用語言或教學媒體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品讀課文要不斷深入,用感情熏陶學生,師生情感同步升華。通過自由閱讀,個人展示,師生同讀,穿插結合,使豐富的情感得以抒發。要指導學生通過講堂交流或寫讀書筆記的形式,鞏固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對不同題材的課文采取不同的反思形式,景色描寫文多采用欣賞優美的語句,說明理由。寫事記敘文多采用聯系生活實際,與身邊的事情聯系起來。寫人記敘文多采用將心比心,與現實社會的人或自己進行比較。古詩詞多采用與詩人對話、感悟詩詞的意境。通過寫閱讀心得,反饋閱讀成果,深化閱讀理解。教師要允許學生在體會上存在差異,但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通過閱讀體會的交流與討論,崇尚社會真善美,敢于批判假丑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閱讀觸及學生的心靈,這是閱讀應達到的境界。

三、精選資料,積累運用

閱讀最終的目的是學以致用。閱讀是感受別人的語言,為了使自己的語言更豐富。閱讀要積累語言。新課標強調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語言的積累,創設展示平臺,讓學生運用閱讀所學,增加練筆機會,鼓勵他們練筆嘗試,展示學習練筆成果。積累是語言的儲備,運用是語言的創造,閱讀促進積累,積累推動運用。

總之,新課程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情境創設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的規律,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要拉近文本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距離,重視朗讀和默讀,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多渠道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閱讀教學天地廣闊,閱讀教學需要不斷改革創新,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合理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教師豐富的表情,風趣的語言,可有效活躍課堂氣氛,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要用真情感染學生,引導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閱讀學習中去,只有這樣,新課程下語文閱讀教學才會更加生機勃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塘县| 改则县| 田阳县| 辽中县| 福泉市| 江城| 北宁市| 新化县| 湟中县| 馆陶县| 扎兰屯市| 徐州市| 石台县| 万载县| 吉安县| 韶山市| 江陵县| 太和县| 静安区| 新绛县| 冀州市| 西吉县| 阿坝县| 宜章县| 禹州市| 广丰县| 浦江县| 平谷区| 巴楚县| 云南省| 昌邑市| 乡宁县| 罗田县| 克山县| 旬阳县| 团风县| 凉山| 兴仁县| 五河县| 三原县|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