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鄰避效應

鄰避效應

時間:2023-05-30 09:37: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鄰避效應,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鄰避效應

第1篇

關鍵詞:鄰避效應風險社會風險治理模式

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深刻的改變著中國的公共管理環境,對公共管理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戰。1986年,烏爾里希?貝克先生在他的《風險社會》一書中首提“風險社會”,并強調,隨著工業化、市場化和全球化的推動,社會公眾切身感受到生活因市場經濟、先進科技和官僚行政等現代性帶來的風險,以及由此產生的巨大挑戰。這一理論從一方面解釋了中國公共管理在新公共管理時代所面臨的諸多問題。

1.風險社會背景下的鄰避效應

“環境利益的表達與環境負擔的分配是社會結構轉型期中國諸多問題中比較特殊的一類。除了原生性的環境問題之外,社會結構內的環境問題更多的表現為社會問題,是與環境相關的利益與風險的分配與負擔問題,也是關涉社會結構與社會秩序的議題,因此,它是一種風險,姑且稱之為環境風險”。傳統意義上的環境風險集中表現在自然和社會兩方面。自然環境風險表現在諸多的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如海嘯、颶風、地震等。這些風險雖有不可預測性,破壞性也很巨大,但在人類長期與自然的斗爭中,已有了相對足夠的經驗,現代社會中政府也會有相應的預警機制,所以處理方式簡單傳統。社會風險主要集中在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社會文化風險、社會生態風險等方面。由于中國“大政府,小社會”的長期存在,傳統社會風險的治理也趨于政府為主導的單方治理模式。

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轉變,“政治結構由中央集權向有限分權的轉變,經濟結構由單一向靈活的轉變,社會結構向復雜階層的轉變,意識形態結構向多元價值的轉變”,社會分化的程度不斷加深。社會利益的分化,利益集團的出現,非政府組織的繁榮,民眾對于自身利益訴求的重視和對自身權利的關注,這之間紛繁復雜的利益沖突使得公共管理環境中的矛盾不斷復雜和加深,隨之帶來新的社會風險。貝克將風險分為三類“前現代的災難”、“工業時代的風險”、“晚工業時代體現在大規模災難中的不可計算的不安全”。這三者的本質差別在于人類的主體性在整個風險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即風險結構從自然風險占主導逐漸演變成人為的不確定性占主導。一方面,現代國家建立的各種制度為人類的安全提供了保護,另一方面,無論是冒險取向還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都帶著另外一種風險,即運轉失靈的風險。這一風險在環境風險中的一種表現即鄰避效應。

2.鄰避效應在中國

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 yard,NIMBY),是指居民或所在地單位因擔心鄰避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人們的嫌惡情結,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現象。近年來,中國的鄰避事件頻發,2006年的福建廈門PX事件,北京市六里屯垃圾發電廠事件,上海滬杭磁懸浮項目;2008年江蘇省吳江市垃圾發電廠項目,合肥市高鐵南環線工程;2010年廣東東莞四座垃圾焚燒廠事件;2012年廣東惠州垃圾焚燒廠事件;以及2014年廣東化州市殯儀館建設項目所引發的群眾聚集。層出不窮的鄰避事件中,群眾或采取集體抗議、游行示威、、聯名寫議案信的方式表示抗議,或運用媒體進行曝光和維權。輿論的壓力之下,政府通過環評結果通報會、公眾對話會、公眾答疑會、專家釋疑會、項目展示會、單位和公眾直接參與、民主聽證會等形式與群眾進行了溝通。聽證的結果大多趨向于項目停建、項目遷址、項目方案變更、項目擱置,但仍有項目重新啟動。

在中國,鄰避設施的建設一般是以政府為主導,出發點是為公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但是鄰避設施具有負外部性和成本、利益分布不均衡的特點。以“合肥市高鐵南環線”建設為例,該事件發生在2008年5月,合肥高鐵南環線作為滬蓉高鐵大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開工,首開工的芙蓉路兩邊密集分布11個住宅小區、2所學校、1所三級甲等醫院。首先,高鐵建設可能引起環境的破壞、景觀的改變,帶來噪音、水資源、大氣污染等問題,影響周圍居民的生活質量。其次,作為公共物品的鄰避設施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公眾都有享受這一公共物品的權力,但是附近的住戶、醫院和學校需要承擔一定的經濟和環境成本。這引起了附近居民強烈的不滿并組成居民代表會前往市政府大樓前游行抗議,媒體對此事件進行了相應的追蹤報道。輿論壓力下,合肥市政府召開了環評聽證會,并采取政府出面解釋、經濟補償等形式應對危機。

3.鄰避效應中復合型風險治理模式的運用

鄰避事件中,諸多利益主體小到個人、企業單位,大到社會團體和利益集團都在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當政府成為鄰避事件主體的時候,他們會自然而然的把政府作為利益表達的對象,希望尋求合理的途徑和方式維護自身的利益,而當這些尋求利益保護,表達訴求的渠道關閉或者相對缺乏時,各方對于政府的失望和不滿便會增加,轉而采用游行、聚集等激烈的手段表達自己。政府作為主導的單一的治理模式的缺陷已經顯現,為了解決政府在鄰避事件中的問題,必須謀求多方治理的復合治理模式。復合治理是目前風險治理最有效的方式,它并不是單純的把社會各個組織和個人的治理工作進行累積,也不是把整個治理工作統一規劃到一個治理機制中來。

首先,復合型治理模式應堅持政府的主導地位不動搖。從單一的政府治理模式到多元主體的復合治理模式,治理主體應該由單一的政府轉變為政府、利益集團、非政府組織、企業、個人的多元主體。堅持政府主導地位不動搖并不是單純保持單一治理模式中政府的作用,而是在政府權力適當下放,政府作用適當減小的情況下,對多元主體的配合和約束。鄰避效應中的公眾訴求和抗爭類似于一種利益博弈,利益主體都需要充分的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并努力維護。政府應該提供其利益表達的渠道和平臺,維護利益主體表達的權利。當各方利益主體出現重大的沖突無法調和時,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調節各方的利益沖突,積極的尋求解決的辦法。

第2篇

關鍵詞:鄰避沖突 鄰避設施 社^ 公共設施

中圖分類號:C913.9 文獻標識碼:A

鄰避沖突是NIMBY(Not in My Backyard)的中文音譯,意思是“不要在我家后院”,用來描述社會需要某些公共設施,但部分個體希望這些設施不要臨近其社區。鄰避設施本身承載著重要的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可以增進社會整體福利,但卻導致附近居民承擔公共設施的負效應。本文基于探究A市J社區快速路設施鄰避沖突的成因并嘗試提出治理我國鄰避沖突的對策。

1.J社區快速路事件回顧

J社區地處A市遠郊,周邊道路設施亟需完善。為增強遠郊交通的便利性,方便遠郊居民交通出行,A市規劃修建連接遠郊與市中心的快速路。快速路緊鄰J社區,建成后有利于社區居民出行。然而,J社區居民擔心道路建成后,快速行駛的車輛會產生高分貝噪音,且存在車輛失控沖入社區的風險,影響其身心健康與生活安全。在該快速路建設過程中,J社區居民群體極力呼吁禁止快速路緊鄰其社區修建。當地政府暫停了靠近J社區部分工程建設,卻從快速路的兩端動工修建。當群體呼吁得不到正視和滿足后,J社區居民群體與快速路施工方發生沖突,堵塞出行道路并強行阻斷工程正常建設。J社區快速路事件是一起典型的鄰避沖突,鄰避項目的利益分配失衡激發了J社區居民的不公平感和受害意識,進而導致了成本承擔社群的強烈反對和抗爭。

2.國內外學者對鄰避沖突的認識與分析

鄰避沖突最早出現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 ,“別建在我家后院”一度成為美國民眾的共識和理念[1],90年代以后,鄰避現象在西方社會已十分普遍。在亞洲,鄰避沖突開始于日本。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環境保護為主要訴求對象的鄰避沖突時有發生。

具體而言,國外學者對鄰避沖突的認識主要基于以下:Morell在1984年指出居民認為鄰避設施可能對人體健康及其生命財產造成威脅,而且因公平性問題使居民產生不公平感,由此出現反對情緒和抗爭行為[2]。1993年Lake將鄰避設施定義為產生效益為全體社會所共享,但負外部效應卻由附近的居民來承擔的公共設施[3]。 2003年Sue Cowan通過研究英國精神康復中心在安置過程中引發的鄰避問題,分析其原因在于政府與公民協商的策略和辦法并未很好地考慮當地居民的需求[4]。 國內學者對鄰避沖突的分析也給出了自己的理解。2005年譚鴻仁提出鄰避現象是指在城市化進程中,集體共享的公共設施面臨因其外部性而引起設施周邊居民反對與抗爭的現象[5]。 何艷玲在2009年提出了“中國式鄰避沖突”的觀點,其特征有:鄰避抗議行動更為曲折、抗議行動的目標單一、沖突雙發無法達成共識[6]。管在高在2010年指出我國鄰避型抗爭產生的原因包括直接原因(環境污染、社區形象、房產貶值等)和社會深層因素(公民自主性增強、司法救濟渠道不暢、群眾權利意識的覺醒等)[7]。

3.基于J社區快速路鄰避沖突的成因分析

J社區快速路設施的鄰避沖突已不是個例,鄰避沖突的根源在于公共設施的建設給周邊全部或部分社區居民帶來負效應,甚至危害其健康與安全。從J社區快速路事件來分析,導致鄰避沖突事件的發生存在多個方面的原因。

3.1公共設施存在負效應風險

學者蔡秀宗認為鄰避性設施多具有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特征,這些設施所產生的效益為全體社會所共享,然其產生的外部效果卻要由設施當地居民所承擔[8]。而且,鄰避設施使得周邊的居民產生不公平感,導致了成本承擔社群的強烈抗爭。快速路可能導致J社區面臨噪音污染和安全事故,該社區居民承擔著公共設施的負效應,因此快速路鄰避沖突不可避免。

3.2政府公信力不強

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及經濟發展考核的體系下,地方政府以經濟建設為第一位任務,存在公共設施未科學統籌規劃、漠視環保工作,環境監管職能履行不到位的情況。首先,快速路項目立項啟動前,當地政府沒有科學統籌規劃項目,導致設施建成后與J社區缺乏安全距離。其次,在鄰避沖突發生之初,當地政府選擇避重就輕的途徑解決問題,暫緩建設J社區附近的項目,然后從快速路的兩端開建,進一步激發了矛盾。再次,面對民意的無法逆轉,政府又借助分流、補償的方式進行應急式的解決辦法,但已經造成惡劣的影響。

3.3公眾參與形式化

從公眾參與的角度看,對于公共設施附近居民來說具有獲取項目選址、實施、實際效應的知情權,有權參與反饋對公共設施的偏好。然后,公眾參與形式化,甚至缺失,J社區居民沒有通過正常渠道獲知快速路項目的相關信息和專業知識,也沒有公共決策中合理的利益表達渠道,還缺乏政策執行中暢通反饋機制,導致其完全被排除在鄰避設施的決策之外。

3.4正當維權渠道缺失

在J社區快速路建設中,由于項目的立項、興建大都已通過政府審批,J社區居民很難證明行政機關是否存在違法行政的現象。而且J社區業主向小區物業、公路建設方、居民委員會及當地政府表達的正當利益訴求并未達到重視和解決。正當的維權渠道堵塞或缺失,J社區居民選擇非理性維權。因此,正當的維權渠道的缺失也導致了鄰避沖突的發生成為必然。

4.對策建議:如何治理鄰避沖突

基于公共利益和城市化進程的需要,鄰避設施的興建趨勢不可阻擋,如何規避鄰避沖突,便成了政府亟需解決的治理問題。

第3篇

關鍵詞:城市鄰避設施建設;沖突事件;鄰避主義;城市公共設施

1、研究背景

城市公共設施,提供交通、游憩、醫療、電力等多種公共服務功能,是一個城市正常運行所不可或缺的。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不盡如人意,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滿足廣大城市公眾的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鄰避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近年來,公共設施建設中不斷發生沖突事件,往往造成公共設施的難產,其中最為突出的鄰避設施建設沖突。這與社會法治和權利觀念的增強,特別是私有財產權意識的覺醒有著直接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這些沖突事件是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城市規劃體制與利益、權利、法治等觀念的碰撞和交鋒。

2、研究目的

論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2.1 是什么?

從這些事件暴露出來的問題分析,并不全是技術問題,甚至可以說,大多數都不是純粹的技術問題,而是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問題在城市空間上的反映。這些沖突的具體原因是什么,矛盾主要集中在哪幾個方面,也即揭示沖突事件的癥結所在,是研究的重要目的。

2.2 為什么?

對于這些沖突事件,城市規劃無疑難辭其咎。而沖突事件的頻頻發生,又說明這些沖突是技術理性的城市規劃所無法解決的。作為城市空間開發與管制工具的城市規劃,在多元利益主體分化和權利意識增強的社會背景下,顯然不足以應對目前鄰避設施建設中遇到的這些問題。那么,現行的城市規劃體制自身究竟存在著哪些缺陷,以至于無法有效地預防和應對這些沖突事件,是研究的重點問題。

2.3 怎么辦?

當然,城市規劃并非萬能,它不可能徹底避免城市鄰避設施建設沖突事件的發生,更無法解決社會或政治問題。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從規劃的角度去分析這些問題,在規劃的能力范圍內設計積極的應對方案。

3、研究意義

本文的研究意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對城市公共設施規劃實踐具有積極的作用

我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期,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的規模不斷擴大,涉及的空間利益調整范圍和程度不斷增強。另一方面,城市社會的利益結構已經多元化,不同的社會群體基于各自的利益立場,對各類政策和制度的態度產生分歧,甚至對立。而隨著法治建設的推進,權利思想逐步深入人心,維權意識不斷高漲。因此,城市鄰避設施建設中勢必涉及更多的權利和利益的碰撞,如果缺少有效的規劃對策,發生沖突的概率將大大增加,沖突的激烈程度將大大增強,而公共設施難產的現象也將更加頻發。

(2)對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城市鄰避設施建設中的沖突事件,不但使公共利益遭到巨大損害,而且影響了社會的穩定秩序。如果處理不當,極可能爆發大規模的,甚至轉化為政治性的對抗,從而給整個社會造成嚴重后果。

(3)對促進我國城市規劃學科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規劃學科存在著濃厚的技術理性和工具理性思維。近年來,雖然規劃學界也提出了從技術設計向公共政策轉型的目標,但是受傳統體制和思維的慣性影響,轉型之路仍舉步維艱。研究以鄰避設施建設沖突事件為切入點,深入分析目前規劃體制的內在缺陷,從而在此基礎上提出城市規劃轉型的建議 。

4、概念界定

4.1 鄰避主義

一些具有強烈負外部性特征的城市公共設施在建設中常常引發鄰避主義。所謂鄰避,系由英文“NIMBY”(Not In My Back Yard)意譯而來,直譯即為“不要在我家后院”。鄰避主義是指“當地民眾雖然心中認同鄰避性設施建立的必要性,卻反對這些設施設置在自己家后院的情緒反應。”這些具有負外部性的公共設施,也被稱為鄰避設施。

4.2 城市公共設施

城市公共設施是一個涵義比較寬泛的概念,出于學科視角和研究重點的不同,對城市公共設施所下定義的內涵和外延往往也各不相同。本文將城市公共設施劃分為行政設施、文教設施、服務設施、游憩設施和交通設施五大類。

城市公共設施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公共性

城市公共設施的公共性建立在為城市公眾生活提供服務的基礎上,這是公共設施在為城市公眾提供游憩、交通、文化教育等服務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屬性。

(2)層級性

如果我們將人們到公共設施獲得公共服務或獲取公共物品而愿意到達的最遠距離稱為公共設施服務范圍,那么經濟距離是決定公共設施服務范圍的一個重要原因。經濟距離的差異導致城市公共設施產生不同的服務范圍,并促成城市公共設施規模等級序列的形成。

(3)承載有限性

由于受區位和規模等因素制約,公共設施的服務容量和服務范圍是有限制的。因此,在公共設施的建設中,必須考慮能否負擔新開發的需要,以免降低建設效益和服務水平,影響居民生活質量。

(4)外部性

外部性,即外部效應,是經濟學的術語,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者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帶來的非市場性影響,簡單的說,就是一種經濟上的好處或經濟上的壞處轉移給了市場以外的當事者。以外部效應對于承受者所造成的損益而言,可分為外部正效應(也稱外部經濟)和外部負效應(也稱外部不經濟)。城市公共設施在使用的過程中,會產生外部效應。有外部正效應,如大片的綠地能有效改善周圍居住區的空氣質量;當然,也有許多外部負效應,如一些交通設施和市政設施帶來的噪音、電磁輻射、空氣污染和衛生問題,直接影響公眾的身心健康。相應的,公眾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歡迎和排斥兩種態度。

(5)領域性

城市公共設施具有空間領域性的特征。這種領域性主要體現在公眾的空間主張上,即公民權利或社會活動的范圍,它意味著空間的一種控制權力。從日常生活中公眾與公共設施的關系分析,這種空間控制權力主要體現在公眾使用設施和在空間中活動的權力。當然,在公民社會的政治架構下,公眾對公共設施還擁有一定程度的挪用、改造修建、部署和處置的權力。由于城市公共設施類型和服務范圍的不同,造成具體的城市公共設施的領域性也不盡相同,因此,這種空間的領域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又劃定了公眾參與的范圍。

4.3 公眾利益

公眾利益與公共利益兩者的英文都是Public Interest。只是在翻譯成中文的時候,出現了兩個譯詞。由于本文將公眾定位于城市鄰避設施建設中的一個利害關系人,因此本文使用的公眾利益是從利害關系人的角度出發界定的,亦即作為利害關系人的公眾的利益。當然在具體分析中,公眾并不一定包含城市公眾整體,一般是指鄰避設施建設過程中具有利害關系人性質的那部分公眾。

5、技術路線

(1)對鄰避設施建設沖突的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闡述利害關系人在沖突事件中的行為觀念和動機,并對沖突原因作初步歸納。鄰避設施建設案例中的沖突則發生于規劃實施啟動之時,尖銳的矛盾沖突導致原先的規劃回爐重新修訂,而修訂后的規劃亦未能解決利益問題,反而導致矛盾進一步

激化,而規劃方案也因此被擱置。在典型案例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一定數量的案例梳理,對鄰避設施建設沖突事件中的矛盾進行總結。

(2)在案例研究基礎上,以歸納出的矛盾類型為切入點,從制度上對鄰避設施建設沖突作理論剖析。鄰避設施建設沖突側重規劃機制分析,結合問卷調研成果,闡明鄰避設施建設沖突的機制原因。

(3)在案例分析和體制研究的基礎上,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闡述城市公共設施規劃沖突的對策。

參考文獻

[1] 鄭衛. 鄰避設施規劃之困境――上海磁懸浮事件的個案分析[J]. 城市規劃. 2011.

[2] 姜良好. 鄰避運動及其對我國鄰避設施選址的啟示 [D].中山大學. 2009.

第4篇

1文獻評述

垃圾焚燒發電設施是典型的鄰避設施,具有較為明顯的“鄰避效應”(not-in-my-backyard,簡稱NMBY)。國內外對垃圾焚燒發電等鄰避設施的相關研究大多在NMBY的框架下展開,大致可以分為定量的實證研究和基于個案的定性研究兩類。美國學者HorstD采用發放問卷調查了多個再生能源設施周邊居民態度,并使用Logistic模型對周邊居民態度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總體來說,居民與設施的距離對其態度有較為強烈的影響,但是這一影響的性質、大小會隨著當地社區的情境因素及土地價值大小發生變化[1]。周麗旋等人對番禺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候選地址周邊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采用條件價值評估法(CVM),對設施周圍居民避免設施選址的支付意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生活垃圾焚燒設施的選址受到公眾的普遍關注,居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對支付意愿有著明顯的影響[2]。張向和、彭緒亞等人則以重慶市10個垃圾處理場及其周邊農戶的調查數據,構建了垃圾處理場的鄰避指數,結果表明鄰避效應的主要影響因子是垃圾場的相對位置、政府處理滿意度、公眾的“NIMBY”意識、垃圾場信任度及賠付滿意度;而公眾對垃圾處理支持度的主要影響因子為補償滿意度、垃圾場信任度和政府處理方式滿意度[3]。也有學者研究了環境市政設施的鄰避效應,陳佛保、郝前進以上海市垃圾中轉站為例,通過25197戶二手住房價格的空間差異研究了城市居民對環境鄰避設施的負面支付意愿,結果發現,住宅到垃圾中轉站的距離對住宅價格有顯著負效應,垃圾中轉站具有明顯的鄰避效應,作者認為要規避鄰避效應,需要從設立居民的心理可接受距離和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兩方面入手。國內也有一些基于影響較大的反焚燒事件的研究,這類研究主要以定性的個案研究為主。如郭巍青等以番禺反焚燒事件為例,認為環境異意因循風險累積、感知到社會爆發的軌跡;其間,民眾規避風險的“反推斷”和更為主動的“風險戲劇化”策略使得國家風險管理的話語和行動失靈,“風險”成為公共主張,番禺案例表明風險社會的環境異議成為城市問題的重要面向,開放的政治是消解異議的可能選擇[5]。陳曉運也以番禺反建事件為例進行了研究,發現“去組織化”是業主集體行動的策略選擇,“去組織化”依托政治認知、網絡傳播和情感動員消解集體行動困境;其動員結構既不是有組織也不是若組織,它表明公民在治理參與中成長,也預示中國公民社會建構及其與國家良性互動的艱難[6]。本研究以一個已經投產的垃圾焚燒項目為例,分析周邊居民的態度及其影響因素,探討垃圾焚燒發電的鄰避效應,通過logistic模型分析居民態度的影響因素及大小,并結合定性資料對分析結果進行合理的說明。

2數據來源、研究變量與模型

2.1數據來源本研究所用數據來自課題組(中國科協政策研究類課題(2010JYXC-1))于2011年7月20至23號在山東省泰安市垃圾焚燒發電廠(即泰安市中科環保電力公司,下文簡稱電廠)周邊居民所做的問卷調查。該電廠位于泰安市岱岳區天平街道蛤蟆山腳下,329省道的南側,距離市中心約12公里,電廠于2007年11月開工建設,2009年8月試運營,10月正式商業運營,日處理生活垃圾800噸,年發電量約1.2億千萬時。課題組成員采用偶遇抽樣法選取了電廠4公里范圍內的居民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15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共得到有效問卷110份。調查對象基本能夠反映當地居民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研究變量選取首先,本文的因變量是居民對電廠項目的態度,用“您是否支持在您家附近修建垃圾焚燒發電廠”這一問題進行測量,將居民的態度區分為支持與不支持兩類。在自變量的選取上,首先納入了受訪者的人口特征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并對年齡取自然對數。2006年3月國家環保總局頒布了《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將公眾參與引入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因此將該項目前期環評階段是否進行信息公開及是否向附近居民征求意見納入自變量,考察其對居民態度的影響。已有的研究表明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作為一種典型的鄰避設施,其周邊居民對于項目的態度與項目的影響范圍有關,故本文將受訪者距電廠距離納入自變量。在番禺、六里屯等反建事件中,對于二噁英的風險認知是周邊居民反對的重要因素,所以本文也將受訪者是否知道二噁英納入自變量。在前期的定性訪談中,課題組了解到由于電廠征用了部分村莊的土地并給與了一定的物質補償,也將考察補償情況對于周邊居民態度的影響。本文使用SPSS20.0軟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定義及數據錄入,主要變量的描述統計情況見表1。如表1所示,被訪者平均年齡為41.94歲,年齡較高,這與電廠周邊農村居民外出打工者較多相關。被訪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92年,表明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約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事前獲知項目相關信息,但此數據并不表明項目信息公開情況較好,因為這里測量的信息獲知情況既包括項目方主動的信息公開,也包括周邊居民私下的信息傳播;大部分居民表示事前并未被征求意見,這也說明項目信息公開情況并不理想。大部分居民表示沒有聽說過二噁英,這與課題組在江蘇吳江、無錫兩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周邊居民進行的調查截然相反,在上述兩地,周邊居民大多知曉二噁英及其危害,而且還組織相關專家進行了知識普及。由于電廠建設過程中征用了周邊村莊的土地,電廠給予了較近的幾個村莊數額不等的物質補償,包括免費供水、供電等。

2.3模型設定本文研究的是電廠周邊居民對項目的態度,有支持與不支持兩種情況,不滿足一般線性回歸約束條件,因此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居民的態度。當有k個自變量時,二分Logistic模型的基本形式。

3模型回歸結果與分析

3.1模型檢驗本文先對回歸模型的整體模型適配度進行了檢驗,其中模型卡方值(X2)為52.813,p=0.000<0.05,達到顯著水平;對模型進行Hosmer-Lemeshow檢驗,p=0.398,未達顯著水平,表示模型適配度佳(此解釋與卡方檢驗正好相反)[8]。模型擬合優度Nagelkerke=0.515,表明自變量與因變量存在中強度的關聯。模型回歸結果見表2。

3.2回歸結果分析電廠周邊居民對電廠態度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見表2。如表所示,性別、年齡、年齡的自然對數這3個影響因素B值都為負,但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具體來說,女性相對男性來說更傾向于支持電廠項目;被訪者年齡越大,越傾向于持支持態度。受教育年限與居民支持垃圾焚燒發電呈負相關,且通過顯著性檢驗,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傾向于反對的發生比是傾向于支持的發生比的1.430倍,這與番禺等典型反建事件研究一致,在這些典型事件中,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是反建行動的積極分子。事前是否獲知項目信息與事前是否被征求項目意見這兩個因素B值都為正,表明兩者對于被訪者持支持態度呈正面效應,但事前是否獲知項目信息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而事前是否被征求項目意見則在0.1水平上雙側顯著,表示被征求意見的被訪者傾向于支持項目的發生比是未被征求意見者的3.55倍。是否知道二噁英對被訪者持支持態度有負面效應,且通過顯著性檢驗,在0.1水平上雙側顯著,知道二噁英的被訪者傾向于支持項目的發生比僅為不知道二噁英的被訪者的31.5%;二噁英是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爭議最大的潛在風險,雖然垃圾焚燒發電行業聲稱二噁英安全可控,但是民眾的風險感知卻不這么認為;以上結果也與課題組在江蘇吳江,無錫等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周邊村莊的調查相吻合,這一地區的民眾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及動員能力,對二噁英的了解相當深入,擔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安全風險是這一地區民眾反對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首要理由。項目建設及運行過程中是否給予一定物質補償對被訪者持支持態度有正面效應,且通過顯著性檢驗,在0.05水平上雙側顯著,表示有物質補償的被訪者傾向于支持項目的發生比是未接受物質補償的被訪者的3.64倍。這一因素是課題組在前期的觀察、訪談過程中發現的可能的影響因素之一,如距電廠較近的池子崖村,由于項目建設征地及村莊整體搬遷安置,居民住進了附近新建的農民公寓,而電廠在搬遷安置過程中也給予了一定的補貼,并免費向公寓供氣供電;由于大多數村民不知道電廠潛在的風險,電廠是否承擔及多大程度上承擔被村民視為其應盡義務(因為土地被征用)的補償是影響村民對電廠態度的重要因素。居住地與電廠的直線距離對被訪者持支持態度有負面效應,其中,與參照組(1㎞以內)相比,距離電廠直線距離為2~3㎞在0.05水平上雙側顯著,2~3㎞的被訪者傾向于反對項目的發生比是參照組的13.1%;距離電廠直線距離>3㎞也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在0.01水平上雙側顯著,距離>3㎞的被訪者傾向于反對項目的發生比是參照組的3.5%。這一結果也較為符合一般事實,作為典型的鄰避設施,周邊居民當然不太希望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在其附近,周邊民眾持“不要建在我家后院”(NotInMyBackyard)態度。

4結論與討論

第5篇

論文關鍵詞:鄰避現象;外部性;沖突;觀念扭曲;環境補償機制

論文摘要:垃圾處理是城市環境治理的重要內容,垃圾處理產業中的鄰避現象是垃圾的廣泛產生和集中處理之間、垃圾處理的外部性在不同層次之間、垃圾處理的收益和成本之間的矛盾和劇烈沖突,而破解鄰避現象的基本思路是消除處理地居民和全社會在邊際收益、邊際成本上的差異。

垃圾處理是城市環境治理的重要內容,我國已經明確了垃圾處理的產業化、市場化發展方向。然而,從國內外實踐經驗看,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處理中的鄰避現象正日益嚴重,并成為了垃圾處理事業發展的絆腳石。因此,開展對垃圾處理產業中鄰避現象的系統研究是極其迫切和必要的。本文以國際上典型的案例為分析載體,對鄰避現象的本質和原因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剖析,以期為我國各級政府尋找破解良策,為推進和加快垃圾處理產業化進程做一些理論上的有益探索。

一、垃圾處理產業中鄰避現象的內涵與本質

鄰避現象的英文涵義是“NotInMyBackYard”,簡稱為“NIMBY”,即一般所謂的“不要在我家后院”,指的是當國家推行某些對社會整體而言是必要的政策時,政策的目標地區卻強烈反對把當地作為政策目標的草根運動。鄰避現象展現出特定的大眾自我矛盾的態度:原則上贊成政府施政的目標,但該目標的預定地不能與我家“后院”毗鄰。鄰避現象廣泛存在于諸如興建監獄、工業區、游民收容所、核電廠等許多領域。伴隨著垃圾處理量的日益增加,垃圾處理領域中鄰避現象也日趨嚴重。為了解決垃圾問題,大家都認為政府設置垃圾焚化爐或掩埋場是合理的,但決不同意把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在自家住地的周圍,也就是說,只要別在我居住的周圍建設這些設施,就非常贊同建設垃圾處理設施(Fischer,1995)。

同人類與垃圾相伴生一樣,垃圾處理和鄰避現象也是共存的。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鄰避事件的發生更是日趨頻繁,幾乎成了全球性的難題。上個世紀初,美國的一些城市(比如紐約)為了圖省事而將垃圾直接運往別的城市或外州進行填埋,引起了垃圾接受地居民的強烈反抗,為了積極抵制垃圾運進“自家后院”,他們有效地組織了“NIMBY”運動。現如今,在我國的許多大城市也都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浙江省環保局固體廢物管理中心主任張福健認為,“固廢填埋場對于地質條件的要求很高,而且要離居民區一公里以上,老百姓對此非常的敏感,填埋場還不能遠離危險固廢的產生地,所以征地就異常的困難。”這位官員所說的“敏感”實際上就是鄰避現象的一種表現。

垃圾處理是隨著人口在空間的集聚(城鎮化)、不可分解垃圾的增多、垃圾數量的巨量增加而逐步凸現的。隨著科學技術進步,人類合成了眾多諸如塑料之類的不可分解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分解的化合物,加之人口的空間集聚,使得在狹小的空間區域產生了密集的垃圾。如此就產生了垃圾的成份和數量遠遠超出了大自然的自我凈化能力,從而出現了垃圾集聚、垃圾圍城等非均衡現象。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盡管資源回收的廣度和深度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總體上來看,垃圾還是一種會給人們帶來痛苦感受的“負經濟品”。垃圾處理能夠清潔人們的居住環境、防止病毒、細菌的滋生和擴散,是人類生活所必須的,因而是一項價值創造活動,是現代人類社會所不可或缺的生產活動。

但是,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法律條件下,垃圾處理過程是一個具有重大外部性的生產活動。本文認為,垃圾處理產業中的鄰避現象的本質正是來源于這種特殊的外部性。在仔細考察垃圾處理中的外部性后發現,垃圾處理的外部性存在兩個層次并且在每個層次上具有完全相反的表現形式。從全社會范圍看,垃圾處理美化了人們的居住環境而存在正的外部性,因而得到絕大多數居民的贊同;從垃圾處理所在地這一狹小的區域范圍看,因為垃圾處理本身存在產生“二次污染”的巨大風險,因而垃圾處理過程存在明顯的負外部性,因而常常被周圍居民所抵制。

因此,現代社會的垃圾處理模式使得要在某一地點集中處理所有人產生的垃圾,并存在“二次污染”風險,這一模式實際上是把垃圾對人類造成的危害集中到了某一狹小區域的居民身上,造成了他們的成本與收益的巨大分離,是少數人的利益受損換來了多數人的環境收益。當成本與收益的脫節超出了人們的忍受極限時,對垃圾處理的抵制就不可避免了,反抗將隨之而起,從而產生了鄰避現象。因此,垃圾處理產業中鄰避現象的本質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垃圾的廣泛產生和集中處理之間、垃圾處理的外部性在不同層次之間、垃圾處理的收益和成本之間的矛盾和劇烈沖突。

二、垃圾處理中產生鄰避現象的基本原因

目前,學術界對于鄰避現象的研究較少,已有的研究基本上是從民主、環境正義等政治學、倫理學的角度來闡述鄰避現象產生的原因。臺灣的張震東教授在其著作《正義及相關問題》中認為,民主國家在形式上賦予了自由平等權,并奉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但在此社會原則之下卻容易形成“多數總是對的”的道德權威,甚至以多數為名而濫用權力來壓制少數,造成所謂的“多數暴虐”。文森特·奧斯特羅姆(VincentOstrom)等人也認為,相信多數決策原則就必然意味著多數人能夠做出決策,而這種決策是與少數人的利益相悖的。可見,“多數暴虐”實際上是通過現代民主制度,實現由少數人來承擔使得多數人受益的項目的成本和風險。而當這部分人認為這種成本和風險異常大時,人們所固有的自利傾向將會轉化為一種強有力的反抗。垃圾處理產業中出現的鄰避現象正是被有效組織起來的利益受損的“少數人”對這種“多數暴虐”的抗爭。臺灣東吳大學的陳俊宏認為,代議制民主制度是鄰避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他認為能夠與環境治理等可持續發展政策推行相兼容的審議式民主理論。從以上學者的研究結論可以歸納出,從政治學的角度來說,產生鄰避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在現代代議制民主制度下,由于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基本決策原則,產生了多數人獲得的利益卻由少數人來承擔成本和風險的不對稱現象,而當這種不對稱在某種條件下變得不能被少數人所容忍時,反抗就成為了必然的結果,鄰避現象的出現也就在所難免了。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產生鄰避現象的原因也許更加直接和清晰。鄰避現象的本質是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在處理地居民和全社會之間存在的巨大偏離,又可以把它分為正常偏離和非正常偏離。非正常偏離是由于人們在認識和觀念上的扭曲而導致的,對于垃圾處理所產生的外部性認識偏差,它實際上是一種虛幻的外部性。正常偏離是指在現代垃圾處理模式下,人們利益結構的調整未能到位而形成的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偏差,是客觀存在的外部性。

(一)非正常偏離的原因

具體到垃圾處理產業,本文認為,產生非正常偏離的基本原因來自于以下兩個方面:

1.人們對于歷史上曾經出現垃圾危害的恐懼感認識的深入有利于人類更科學地對待和處理垃圾,但是,認識的深入同樣加深了人們對于垃圾處理的恐懼感。在前文提及的紐約、新竹等鄰避現象的案例中,都曾經出現過由垃圾處理而造成對環境和資源的巨大破壞的經歷。曾經真實存在的對于垃圾危害的認識,加劇了人們對于垃圾的恐懼,從實踐經驗看,不能不說這是垃圾處理產業中引起鄰避現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2.垃圾處理的負面新聞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們的判斷。

隨著污染控制技術的進步,垃圾處理過程所產生的二次污染已經獲得極大遏制,能夠達到各種環境標準。以垃圾焚燒處理為例,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在城市固體廢棄物焚燒爐(MSWI)的飛灰中檢測出二惡英后,焚燒排放作為二惡英的環境來源,已經越來越受到環境科學家的重視。同時,由于其高毒性特征二惡英也成為環保團體反對垃圾焚燒最有力的證據。但從近一兩年檢測機構對煙氣回收設施完善、設計合理的焚化爐所排放煙灰的檢測結果看,二惡英的排放完全能夠達到環保標準。據2004年9月14日《光明日報》報道,“我國的垃圾焚燒處理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經他們檢測的國產立式氣旋熱解氣化垃圾焚燒爐的二惡英排放僅為0.011納克,是國家標準的五十分之一,日本及歐盟標準的十分之一,且燃燒效果遠優于價格昂貴的進口焚燒爐。”

盡管如此,由于新聞媒介對于日本等國家早期建造的垃圾焚燒工廠排放的二惡英的負面報導,還是導致了人們對于垃圾焚燒造成二次污染“談虎色變”,即存在“負面新聞扭曲了人們對于垃圾焚燒的觀念”的現象,這就是負面新聞的副作用之一。《芝加哥論壇報》前任總編輯杰克·威廉·富勒認為,“相對于好事情而言,災難總是更容易成為某個社區的談資。麻煩事易喚起一些人的同情心,而易使另外一些人產生宿命感,恐懼和憤怒比仁愛具有更大的沖擊力。”

(二)正常偏離的原因

正常偏離意味著垃圾處理地的居民實際獲得的收益少于應該得到的收益,而實際支付的成本卻多于應該支付的成本。根據基本的經濟學原理,政府應該通過環境補償機制對處理點居民所承受的損失進行補償。根據“成本-收益”這一基本分析框架,當獲得的補償等于或超過了所受到的損失時,集中處理點的居民會接受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例如,臺灣新竹市市政府執意要在原來掩埋場舊址建設焚化爐,承諾焚化爐營運后將給周圍居民種種回饋,包括溫水游泳池、運動場、社區公園、電費減免和回饋金時,有些居民和議員就“松口”了。然而,按照目前的經濟、技術水平,構建完善的環境補償機制卻是極其困難的,這一判斷基于以下原因:

1.垃圾處理過程造成的“二次污染”的知識并不充分,存在眾多的不確定性。對垃圾處理過程產生的“二次污染”的認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樣一種漸進的認知過程會在人們頭腦中產生“污染嚴重程度具有不確定性”的思維慣性,進而導致補償標準制定過程的復雜化。

2.環境資源定價的困難性。垃圾處理外部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造成環境污染,減少處理地的環境容量,必須對遭受損失的環境容量進行補償。然而,產權、外部性和環境修復成本的不確定性和事后性都導致了環境容量定價的困難,進而引起了政府與居民之間在確定環境補償標準上的巨額議價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環境補償機制的有效實施。當然,除了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之外,在操作層面上,補償資金的欠缺也是引致環境補償機制缺失的重要原因。

第6篇

中國的沖突管理與官員問責

利用民用無人機實施犯罪的風險與管控

應急供應鏈中的“雙盲—倍增—疊加”效應

基于危機管理視角心理援助的國內研究述評

2014年度中國社會典型分析報告

鄰避型社會穩定風險的政府決策模式構建——基于公眾行為的解析

重大項目:從“社會影響評價”到“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婦女組織在治理中的作用與局限

移動互聯時代的網絡動員演化機制及對策

大學生的演化過程及治理

區隔式的融合:上海第二代農村外來人口社會融合研究

網絡公共危機管理:政府與數字服務業者之間的合作機制

依法治理宗教與去宗教極端化問題芻議——基于新疆地區的考察

“創收式監管”: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一個分析邏輯

韓國公共沖突管理制度的經驗借鑒

公共安全事件處置過程中的社交媒體及其利用

2013年度中國社會典型分析報告

基于全面風險治理視角的我國事件處置分析

環境類的政策網絡探析

醫患糾紛暴力事件:問題形成與對策思考

風險型環境的生發機制及其治理策略

環境為何暴力化抗爭——對三起環境的分析

公共治理視角下的社會矛盾化解機制研究

綜合式風險評估與管理:倫理學的視角

我國反恐政策體系優化研究——以恐怖活動決策過程為視角

社會排斥下的社會整合難局——對2011年倫敦騷亂的個案剖析

中國PX項目的出路——基于廣東茂名PX事件的啟示

公共危機的協同治理機制——基于兩個案例的比較分析

抗爭控制的中國式圖景關于中國政府“維穩”策略的一個初步分析框架

“檢驗檢疫”與口岸公共安全新挑戰——基于非傳統安全的分析

“微政務”發展的軌跡、挑戰與趨勢

與官民矛盾:死結還是活結——基于百度文庫32個講座課件的分析

公共安全視角下的社會組織類型及其風險防范

中國生態移民風險:關于類型、特征與治理的思考

中心工作與邊緣性治理:中國城市攤販監管的政策變遷研究

與模式化抗爭——基于政治過程視角的分析

“以穩要挾”下的“人民幣維穩”:基于F礦區的個案研究

大規模人口流動與高密度集聚下的開放式城市治理結構

城鎮化進程中社區糾紛解決體系研究:基于四川省的調研

城市化中的自行車黑市的現狀、困境與治理——以上海市為例

社會公共安全研究的多維度視角:問題、理論以及趨勢

政策類的危機應對與風險治理——基于重慶醫改事件的案例分析

我國大型工程社會穩定風險治理悖論:現狀、成因與對策

城市環境風險動員機制探析及政府治理啟示

社會組織參與城市社區治理創新個案研究——以湖州吳興區為例

多元治理視角下鄰避沖突的應對研究——以上海松江國軒電池廠爭議事件為例

從“社會中心范式”到“國家中心范式”——評《治理基層中國》的理論創新

第7篇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效益;利益博弈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隨著國內環境問題的持續發生與人們對城市生活的理想追求,生態、可持續發展、低碳,等等詞語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城市規劃作為一門預測與把握城市發展不確定性的理論及其實踐,實際已經處于相當尷尬的位置,面對如此之多尚待解決的城市問題,而今又增添解決環境問題迫切性,在未充分認知與討論的情況下,又需要刻不容緩的找到與現實相契合的解決方法。

面對如此情況,規劃理論似乎已早有答案,即生態城市的理念(與之相接近的概念有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綠色城市等)。對于生態城市規劃,眾多學者已有相當充分與精彩的闡述。但在一個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問題難有自我合法化的解決方式。本文試圖以此為契機,主要淺析影響生態城市規劃效益的問題。

1由生態城市規劃技術引發的思考

已有的生態城市規劃,存在較為成熟的技術工作路徑。首先是以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度評價為依據,分析地方環境容量,確定地方發展的生態位,在此基礎上制定一套嚴密的空間規劃體系與指標體系。或者在一套目標的指導下,建立地方的生態空間規劃體系與指標體系。這種工作方法,確立了關于生態城市的空間框架與效益報表,增加了規劃的確定性。

然而,這種依靠前期分析來建立理性模型的方式,看似有堅實的理論支撐,其結果卻常常修改變動。這種修改有時看似為模型自我的合理與調整,但更多時候卻是由于現有知識不足以構建一種囊括一切情況的模型,使得模型成為可以隨意調整的參數游戲,其存在的任意性將傷害規劃本身的科學性。

受現有知識與自身能力所限,一個粗糙的理性模型不能單獨依靠自身技術理論作為支撐,在實踐層面,當一個成熟合理的理論-技術體系建立起來后,還需要來自政治社會經濟等其他層面的支撐。而缺乏其他層面的支撐,那么或許生態城市規劃的實施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其他層面的影響,最為直接的是來自各層面可能的利益博弈,以及人與自然的發展的內在矛盾,思考這一層面的影響將有益于思考規劃在社會層面的效益,以及尋求來自社會層面的支撐可能。

2生態城市規劃的范圍與利益思考

從規劃理論的發展脈絡來看,生態城市理念是在城市無序蔓延、自然環境惡化的背景下提出來的。這些理念是對之前人、城市相對自然關系的反思,因此更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和諧也是生態城市規劃的目標,即平衡生態環境。就這種目標而言,更廣的范圍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與以往的規劃相比,生態城市對更高層次的需求更為明顯。而各個層面的利益博弈,使傳統全球政治社會結構看起來似乎難以滿足如此問題引發的需求。

2.1全球層面的合作僵局與地區發展的矛盾

生態環境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需要全球范圍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合作。今天部分發達國家與地區已在對以往城市發展模式的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起現代生態城市框架。但這種現代生態城市實際上并未具有普遍意義,其框架的構建并非在所有地區都具有壓倒性需求。

生態城市及其延伸的理念,在全球范圍內實踐,存在兩種矛盾,一個是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矛盾,一個是效益與公平的矛盾,這兩個矛盾或許又是一個矛盾,因為不發達地區存在把環境作為資本,降低自身發展的成本,加快城市化趨勢的需求;發達地區自身也有對于環境效益的矛盾,但它們更有實力將環境的成本,轉化為增加吸引人才資本的集聚的利好,來平衡財政支出。不發達地區哪怕有意愿構建生態型的發展模式,也會因為制度、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缺失而難以落實生態城市的理念。這種矛盾實際上削弱了全球層面的各方努力。

生態問題與地區發展問題糾纏在一起,使得問題成為了雞生蛋蛋生雞式的悖論。對環境的討論與全球性的制約,有被認為包含有發達地區限制不發達地區發展的目的。不少學者認為問題的解決需要建立一個合理協調與補償的框架,也有學者認為依靠經濟利益驅動與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可以使全球生態問題迎刃而解。

2.2區域層面的博弈與公平困局

相比

球層面的生態問題,區域的環境問題看起來較為積極,因為區域擁有相近的政治社會文化與經濟利益。現有的已實施案例也增強了人們對區域層面解決生態問題的信心。

在近來的多方論述中,我們已經看到區域,以及更高級別的地域形式正在取得發展的支配性地位。看起來這些新的城市格局將逐漸成為全球和地區發展的新引擎,也使得區域的命運休戚與共。

但實際的情況不容樂觀,理想構想與趨勢并不能自動轉化為地方指導的先導原則。區域雖然被假設有著較為一致的利益,但博弈的情況因歷史與社會不同而異。區域興衰與生態的關系,從理論角度來看更多是長期復雜變化的結果。如果單靠理論框架的支撐,區域間的差異,以及來自效益公平的矛盾與壓力,區域與城市,城市與城市之間很難建立起穩固的長期合作關系,而這種自由的多向選擇,將有可能使區域的環境博弈演變成一場零和游戲。

所以問題不在于我們能不能界定地方發展的合理范圍,以及將地方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特定化。問題在于如果我們需要在問題得到完全的證明并已經積重難返之前采取行動的話,如果我們還自信規劃所堅持的預測未來不確定的話,我們就應該在區域間的生態合作問題上需求新的支撐。

成功的區域合作案例,揭示了在生態合作關系并非區域唯一的選擇的情況下,需要更多區域間的社會機制來協調,生態城市的理論生產于社會內部需求,而不是由理論來形成至上而下的外部動力。因此為實現區域生態規劃目標的實現,規劃更需要依靠社會動員的能力以及區域企業的參與。

2.3社區的合作與鄰避效應

鄰避效應現象,折射社區層面的合作問題。鄰避效應問題,一方面是由于城市設施布局規劃不合理問題;一方面是由于人趨利避害的天性,對城市設施本身存在消極與積極影響的矛盾,人們既希望有便捷的服務,同時又不想忍受服務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于前者,生態規劃需要更好的幫助企業綠色轉型,幫助政府提供合理布局、綠色便捷的公共產品。它考驗一個地區的轉型與應對環境變化能力。

后者需要通過社區間的溝通與妥協,如果規劃師幫助社區建立一個友好的合作框架,就可能從這個框架的需求中,提供可選擇的新型生活方式,以及此種生活方式相適應的空間布局,也有可能幫助社區建立一個正確對待設施消極影響的態度。這方面更多是考驗地區社會組織的健全程度。

生態城市規劃在社區層面,需要反思各種社會現象,規劃不能落后于社會趨勢,而是需要在社會變化中尋求堅實的立足點,作為自身創造美好愿景的支撐。

2.4 時間的矛盾

生態城市規劃面對社會層面的利益博弈問題,解決思路大體是需要至下而上尋求社會支持,構建健全的溝通渠道,提供討論方案。同時為了規劃目標的更好實現,則需要更高層面的社會支撐,并在理論并未完善的情況下,得到廣泛的支持,避免生態問題積重難返。這兩者解決時間上的矛盾,是生態城市規劃的現今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

3 結語

生態城市規劃的理論與技術已逐步完善,并接受現實的考驗。但規劃不是一種只能自我證明與重復論證的獨白,不是一種技術的自我合理化游戲。現今的規劃不只需要知識技術層面的合理性論證,還需要通過政治社會經濟要素,來提供一個可以不斷被回溯,被援引的堅實的合法性基礎。

只有在一個妥協、合作、共生的社會支撐下,生態城市規劃的目標才不至于被城市競爭的訴求所淹沒。規劃需要關注公平跟效益,它的合法性是來自于政府調節市場失靈的工具,是我們對公平的思考,由此引申出的路徑應該是注重規劃過程中的社會層面與難以代表自己的自然層面,在對利益的思考上不能而非單獨是技術層面的解釋。

同時,規劃需要至下而上的社會需求來支持,但規劃最激動人心的一面是在預測未來與把握不確定性的美好追求,這種美好追求不能淪為令人生厭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見。環境與社會問題的集中出現,說明時間的緊迫性,所以我們應該在尊重社會需求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與參與到這場生態城市的合作框架構建中,而不能任由社會自然緩慢的產生生態合作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沈清基.城市生態規劃若干重要議題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09年02期

[2]劉潔;吳仁海.城市生態規劃的回顧與展望[j];生態學雜志;2003年05期

[3]傅博.城市生態規劃的研究范圍

探討[j];城市規劃匯刊;2002年01期

[4]張庭偉.20世紀規劃理論指導下的21世紀城市建設——關于“第三代規劃理論”的討論[j];城市規劃學刊;2011年03期

第8篇

本周,中信建投推薦了盛運股份(300090),理由是看好公司剝離輸送機械業務后,其垃圾焚燒業務將發力。

二級市場上,盛運股份過去一年多時間里走出了箱體震蕩的格局。其中原因在于,公司剝離輸送機械業務后,垃圾焚燒業務尚未釋放足夠的業績。而隨著公司垃圾焚燒業務的發展,可以看到公司在手訂單增長迅速,總規模已進入國內前列,未來業績的釋放或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盛運股份上市初期主營業務領域為帶式輸送機械,輸送機械營業收入和毛利貢獻均占比達2/3。自2010年底收購中科通用部分股權起開始逐步進入垃圾焚燒發電領域,目前公司已經掌握了循環流化床和爐排爐兩種垃圾焚燒工藝,并形成了垃圾發電設備、投資、工程建設、運營等產業鏈一體化能力,公司逐步發展成垃圾焚燒領域的巨頭。

中信建投在調研中了解到,盛運股份自進入垃圾焚燒發電領域以來,專注于內功修煉,逐步具備了垃圾焚燒發電設備到投資建設運營等全產業鏈核心競爭優勢,因此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近年來,公司的垃圾焚燒發電規模呈跨越式增長,據中信建投的不完全統計,公司已投產、建設中和正在籌備階段的垃圾焚燒發電規模已經達到3.23萬噸/日,規模總數位居全國前列。

投資者應該把握的是,從最新調研的情況看,2014年公司的項目推進整體低于預期。已經動工的項目如阜新、錦州、宣城等項目原本預期2014年能夠投入運行的,但尚未投入運行。原本預期拉薩、招遠、棗莊、遼陽、凱里等項目的建設推進順利,但整體進度也低于預期。市場預期2014年公司能確認工程建設收入5億元以上,但由于整體進展低于預期,中信建投預計14年公司的工程建設收入僅能確認3-4億元。

據了解,盛運股份項目推進低于預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垃圾焚燒項目的鄰避效應,垃圾焚燒項目在選址方面通常會受到一些阻礙,導致進展普遍偏緩,即便選址完成后,政府部門的環保與審核的進度難以控制,通常也會導致項目開工后移。第二,垃圾焚燒發電通常采用BOT方式投資建設,非常考驗投資方的資金實力和融資能力,由于公司同時開工的項目較多,公司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許多項目資金配套沒有跟上,導致項目建設速度低于預期。

但可以預期的是,進入2015年,公司的項目建設速度有望明顯加快,大量的項目進入快速建設期,按完工進度比確認收入將使得2015年公司的建造收入快速增長。在選址和環評方面,公司的拉薩、凱里、招遠、棗莊、鷹潭、遼陽等項目均已完成選址和環評,永州、儋州和海陽項目選址和環評工作已基本接近尾聲,公司可開工項目數開速增加。在配套資金方面,公司剝離輸送機械業務將獲得3.4億元現金收入,公司在手現金8.8億元,總現金將超過10億元。公司投資的豐匯融資租賃公司在給公司帶來穩定的投資收益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公司擴展多種融資渠道,公司與中信產業基金合作獲得大量的資金支持也為公司帶來大量的配套資金。

業績方面,中信建投給出盛運股份2014-2016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2.74、20.36和29.88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2.58、3.23和4.90億元。<Z:\1325\結束符.jpg>

第9篇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日新月異,許多城市已經出現了垃圾圍城的局面。但是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卻由于本身的鄰避性特點舉步為艱,許多地方都發生當地居民圍堵興建垃圾處理設施的事件。面對垃圾處理現狀,一些城市開始采取將環衛設施集中設置在某一區域,在形成垃圾處理互補運行的模式的同時與綠地相結合的方式興建環境園。環境園利用植物凈化水體、空氣的功能,改善環境,減少市民對環衛設施建設的排拆。

關鍵詞:一、規劃原則

1、合理選址

環境園的選址須滿足環衛設施布置的要求,綜合考慮地質結構、地理水文、運距、風向等因素,位置選擇得好,直接體現在投資成本和社會環境效益上,選址好壞是影響環境園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環境園選址應符合當地的大氣污染防治、水資源保護、自然保護等環保要求。遠離飲用水源,盡量少占良田,利用荒地和當地地形。一般選擇在遠離居民區的位置,應設在當地夏季主導風向的下風處。

2、因地制宜

環境園的規劃布局應結合各項環衛設施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用地。例如為了便于煙氣疏散,垃圾焚燒發電廠要建在比較高的地勢上或煙囪必須非常高;填埋廠則相反,為了獲得最大的填埋庫容,并對外界影響最小,垃圾(包括灰渣)填埋場最適合位于山凹地。焚燒廠會消耗大量的水用于冷卻設備,用市政自來水過于浪費,不符合環保,因此利用原有的水溏或者人工挖水溏收集雨水非常重要。園區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植物資源基礎,因地制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

3、生態型景觀綠地系統規劃

環境園綠地系統要承受很大的環境污染的壓力,因此在規劃時應注意提升其環境的承載能力,努力要造生態分解系統,非城市建設用地保留其生態功能,盡量保持原有的生態平衡。減輕環境因對污染的“硬承載”而遭受的破壞。挖掘自然景觀特色,強化自然山林與綠地之間的聯系,使園區成為花園式的垃圾處理區。

園區綠地以自然山林與防護綠地為主,公共綠地為輔。景觀規劃以中心景觀區為核心,四周山林和防護綠地與之相互滲透聯系,保護中心水體,形成完整的綠色生態空間循環系統。

4、可持續發展原則

環衛設施通常分幾期建設,如焚燒和填埋的一期二期三期,在滿足不了容量時才會開啟下一期的建設。因此都會面臨后期用地增加的問題,要合理預留后續用地。規劃時應全盤考慮城市垃圾量的產生趨勢,考慮園區最終設計的垃圾處理量。

二、設計原則

1、建筑設計

環境園由于環衛設施的鄰避性、用地的需求量大以及對地勢的特別要求等特點,通常選址都是在城市與城市的相交處,地勢起伏且有一定山體。由于特殊的山地條件,園區建筑大多依山而建,為了不破壞山體的輪廓并獲得和諧的天際線,應當控制建筑高度,并創造良好的景觀效果。在設計上盡量使用環保節能的材料,向人們展示環保節能材料的實際好處。環衛設施建筑的色彩總體宜讓人感覺干凈、雅致的色調。

環境園里的科普教育區應綜合考慮安全因素、造景因素和搞干擾因素,應單獨開避一塊相對離垃圾處理設施較遠的區域。考慮到參觀者有不同年齡層次,造型可做的別致,相對吸引人,空間結構富于變化,色極輕快、明朗,但應避免建設高層。

2、園路設計

環境園有別于普通的生態公園,大部分公園內部是禁止通車,允講通車的只限小型客車。環境園則恰恰相反,園區的主要通車道路是要承載噸位數很大的專用垃圾運輸車,如果設計時采取一般的園路荷載標準,那路將沒用多久就會破碎斷裂。另外由于垃圾車大量的在園路上跑,難免會污染路面,考慮到清洗方面再加上承受荷載的問題,素混凝土路面倒是經濟實用的選擇。

園區內為行人服務的園路,則應與行車路分開設置,且為阻隔垃圾車的臭氣干擾,應適當加寬人行和車行道的綠化隔離帶,這樣做不單有利于提高人行的安全行,且可讓行人道周邊的景觀不受車行道的影響,塑造適宜觀賞慢行的步行道景觀。

3、植物景觀設計

環境園景觀設計因應考慮兩大因素:園區內原生態物種的利用以及抗污染的鄉土植物的選用。由于環境園的選址通常都是在山附近,里面有大量的原生態植物,為保護生態環境,以及養護等問題,應盡量利用原生態樹種,選取有利于大氣污染生物修復與具有鄉土觀賞價值的植物。園區內可劃分廣場、道路、環衛設施用地、教育基地、以及防護林帶、近山、遠山等植物生境類型,選取不同的植物以達到涵養水源、凈化空氣、優化和提升環境質量的目的,其中道路、環衛設施用地及其防護林帶的生境需滿足生物修復的要求。

科普教育區、廣場連接出入口是植物景觀設計的重點,此區域禁止種植有毒以及易引起人過敏的植物,如夾竹桃、黃蟬、楓樹等樹種。其植物景觀營造應突出活躍、鮮明的特色和具有鄉土特點,典型的植物代表群落為鳳凰木加野牡丹加芒箕、南洋楹加美蕊花加山菅蘭、尖葉杜英加三裂葉蟛蜞菊。

道路植物景觀要突出防護功能和協調道路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建議道路兩側至少預留5~30米的范圍,營造防護與過渡功能兼顧的生境,確保垃圾運輸對園區生態系統的影響最小,典型的植物代表群落為楝樹加桑樹加鐵線蕨、楓香加大頭茶、榕樹加海南蒲桃加細綜竹。

環衛設施用地必須根據設施運營時釋放的污染物選擇合適的樹種,選擇合適的樹種。有些樹種抗重金屬,有些則對二氧化硫等氣體有分解作用。有些樹種是對某一項污染物有極好的分解作用,但卻容易受另一污染物的影響。這些都需要我們全盤考慮。防護帶生境植物對生態環境有很好的修復作用,凈化空氣、水體以及修復土壤,配合環衛設施對污染物的控制技術,能削減大量的污染物。典型的植物代表群落可分為防護垃圾焚燒產生的二英、飛灰、重金屬的荔枝加杉木加小葉女貞、樟樹加黃花夾竹桃加鐵冬青,防護惡臭或填埋場重金屬的馬尾松加石榴加木槿。

環境園近山植物景觀的處理應注重植物種群的休復。廣東許多山體種植大量桉樹,由于該樹種吸水性強,不利于水源的涵養;且因其特殊的植物特性,不利于其它植物的生長,難以組成群落豐富的植物生態群落,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低,容易造成山體生態系統的失衡。應當首選具有鄉土性的觀賞性強的且對生態有修復作用的樹種進行適的補種,廣東山區松樹是一種很好的鄉土樹種,但其生長緩慢,在制定種植計劃時應和其它樹種搭配種植,如假萍波加常山、陰香加茶花、降真香加桃金娘等即可豐富景觀效果,又達到有利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功能。

環境園遠山植物景觀要注意對原生態植物物種的保護。現狀植物大都是天然次生林再加桉樹林。要對天然次生林進行保護,而對于生態穩定性差的桉樹林則減少一部分桉樹,然后進行補植,最終達到提升群落結構的穩定性,發揮水源涵養的功能。常用的植物有短序潤楠加木荷、水東哥加銀柴、松樹等。

第10篇

關鍵詞:抗滑樁;土拱效應;合理軸線;臨界樁距

中圖分類號:TU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09)05-0105-03

一、土拱效應的研究現狀和形成機理

土拱效應是由于介質的不均勻位移引起的。土拱的形成改變了介質中的應力狀態,引起應力重新分布,把作用于拱后或拱上的壓力傳遞到拱腳及周圍穩定介質中去。

早在1884年,英國科學家Roberts首次發現了“糧倉效應”,糧倉底面所承受的力在糧食堆積高到一定程度后達到最大值并保持不變,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土拱效應。1895年,德國工程師Janssen用連續介質模型對其進行了定量解釋。1943年,太沙基(Tarzaghi)通過著名的活動門試驗證實了土力學領域土拱效應的存在,并在對土拱的應力分布進行描述的基礎上,得出了土拱效應存在的條件。1985年,Hands首次描繪出拱形為近似于懸鏈線的主應力流線。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在巖土工程領域,與土拱效應有關的實測數據、試驗模型及理論研究越來越多,對以前無人問津的拱體幾何參數與力學參數的研究也層出不窮。研究土拱理論的同時,有人己將研究成果付諸實踐,對工程設計進行指導、優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土拱效應從概念的提出到理論發展已經歷了100多年的歷史,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早在1943年太沙基(Tarzaghi)通過活動門試驗就證明了土拱效應的存在并得出了其存在的條件:(1)土體之間產生不均勻位移或相對位移;(2)作為支撐的拱腳的存在。作者認為,土拱效應通常表現為:一部分土體產生不均勻位移或變形,而其余部分不動。此時,由于土體內摩擦角及粘聚力的存在,發生位移的土體與不動土體之間產生摩擦阻力,增加了不動土體上的支撐壓力,而減少了移動土體上的支撐壓力,達到一種“避輕就重”的效果。因此,認為拱體形成處的土體剪應力應小于其抗剪強度。土拱效應也是土體調動自身抗剪強度的體現。

二、土拱拱腳的分類

在土拱的研究中,拱腳應是一種承力機構。無論從土拱的定義還是從結構力學中拱的受力機制都不難看出,拱就是將拱后受力傳遞至拱腳的結構,因此土拱的拱腳應當是一個相對“穩定”、“堅固”的結構,應足以承受由拱體傳遞的抑制拱體上方(或后方)土移所產生的力,或者說,土拱能否形成并穩定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拱腳。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普遍認為目前拱腳有以下幾種存在形式:

1.直接拱腳。直接拱腳是指支護結構本身發揮其抗彎或抗壓性能形成的拱腳。拱腳位于彎曲部位兩側,樁截面的幾何參數和強度參數決定土拱的存在與否。在許多其它類型的土木工程中,都會形成以這種拱腳形式存在的土拱,在此不一一列舉。

2.摩擦拱腳。摩擦拱腳是指土體與外加支護結構之間的摩擦力形成的拱腳。如:加筋土擋墻工程中相鄰筋帶之間的土拱效應。加筋土擋墻墻體破壞時會產生主動區和穩定區,主動區土體自重產生的水平土壓力通過面板形成對筋帶的拉力,方向朝向面板,有將筋帶拔出的趨勢;而穩定區內的筋帶又受到與土體之間摩擦力的作用,抑制筋帶被拔出。主動區內的土還有向前擠出的趨勢,夾于兩筋帶之間的土由于筋帶的摩擦作用,必然存在不均勻水平位移;在兩筋帶中間土的水平位移最大,與兩筋帶接觸的土水平位移最小,從而進一步調動了筋帶與土體間摩擦力的作用。若筋帶間距布置合理,則會在兩筋帶之間形成土拱,將拱后的水平壓力傳遞至筋帶,由筋帶與土之間的摩擦力來平衡。此時,拱腳即位于筋帶與土接觸面處。

在自然界中,由摩擦力形成拱腳的土拱效應很多,著名的“糧倉現象”,正是谷粒與倉壁之間的摩擦力形成的拱腳。

3.土體拱腳。土體拱腳是指土拱拱腳均支撐于穩定土體的拱腳形式。在工程建設中,采用跳槽分段開挖,正是利用土體自然成拱的原理,使拱腳位于開挖單元兩側的穩定土體中,由穩定土體的抗剪強度提供支撐。基坑開挖時,會形成以基坑開挖邊邊長為跨度的土拱。當然,基坑開挖中土拱能否形成還與基坑周圍的建筑、地質等條件有密切關系。這里僅假定為一種理想狀態,即土體為水平無限分布的均質體。此外,在著名的活動門試驗中,土拱的拱腳也正是存在于滑裂面兩側的穩定土體中,由其抗剪強度提供支撐。

4.二異拱腳。二異拱腳是指土拱拱腳分別支撐于支護結構和穩定土體的拱腳形式。一拱腳懸于支擋結構,由土體與支擋結構的摩擦力提供支撐;另一拱腳位于主動區與穩定土體的交界面上,由穩定土體的抗剪性能提供支撐。

三、關于土拱受力分析及合理軸線的討論

1.基本假設。(1)假定樁間的土拱為對稱于跨中的拋物線,樁后的滑坡推力或土壓力全部由土拱傳到抗滑樁上,不考慮樁間和樁后滑體的抗滑作用;(2)雖然樁間產生“楔緊”作用的土拱有一定的厚度,但一般相對其高度而言顯的較小,所以這里不計土拱的自重。同時,不詳細考慮樁后土拱效應由上(樁頂處)而下逐漸減弱的情況,而是整體上以樁頂處土拱的形式均勻分布來簡化分析,把土拱問題近似簡化為沿樁長方向的平面應變問題;(3)假定樁后坡體壓力沿樁間均勻分布,則其以分布力的形式作用于土拱上,由于形成穩定的土拱效應后樁與坡體的變形也達到了穩定狀態,所以樁起到支承穩定土拱的作用,即樁為拱腳;(4)本文主要討論矩形截面抗滑樁的情況,對于圓形截面的樁有很多文獻進行了討論,但根據其假設和計算圖形來看,接近于矩形樁,所以對于圓形樁,將矩形樁的公式進行一定的修改也是適用的,本文這方面就不再贅述了。

2.計算模型。根據上述假定,沿樁長方向取單位方向為對象進行研究。圖1中t為拱圈的厚度(m);f為拱高(m);s為土拱跨度(m);FV、FH分別為土拱受到的水平和豎直方向的反力(KPa);q為主拱壓力(KPa)。

3.土拱的受力分析。前面已經假設土拱為二次拋物線,土拱的形成是土體在力的作用下產生不均勻位移,調動自身抗剪強度以抵抗外力的結果,即所謂先有力,后有拱。土體自發形成土拱,必然應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因此,土拱的拱形及結構一定是最合理的,結構力學上稱這種拱形為“合理拱軸線”,合理拱軸線的受力特點是拱體單元剪力和彎矩處處為零,只受軸力作用。由此不難看出,研究土拱,首先確定土體的受力狀況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合理地確定受力,才能得出合理的拱軸線方程,即拱形。在圖1-1( b)的坐標系中,由土拱拱體內彎矩處處為零,由結構力學的知識可建立如下方程:

又根據對稱性,y方向的合力為零。可得:

對土拱跨中取彎矩為零,可得:

將(2)代入(3)可以求得:

將(4)、(2)代入(3)可得y與x的關系:

其中在合理拱軸線的上式推導中,由式(5)可以看出土拱效應的合理拱軸線為一拋物線。

四、抗滑樁合理樁間距的探討

抗滑樁間土體的成拱效應已在上面有所論述,得知樁間距對樁間土體的成拱效應有著重要影響。合理的樁間距應在保證滑體穩定的前提下,盡量充分利用樁間土體的自承性能,也就是應盡量的保證抗滑樁間土拱能夠形成并有效的傳遞滑坡推力。所以,可以將能夠使樁間土拱形成的最大的樁間距作為設計控制的最大樁間距,然后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其他的控制條件如:樁前巖土體的穩定性、錨固段的側壁壓應力等條件綜合確定合理樁間距。

土拱效應主要是利用土體抗壓性能好、抗拉能力差的特點,這是土體變形后受力的自我優化調整的結果。因此,在滑坡推力均勻分布于樁間巖土體的假設下,可以認為土拱的形狀為合理拱軸線,合理拱軸線的每一截面上只存在壓力,沒有彎矩和拉力,適合于土體抗壓不抗拉的特點。

1.樁間距的確定。土拱的力學模型及整體受力分析已進行了詳盡論述,在此不再贅述。在此僅從微觀上來分析土拱受力情況。如圖2所示,假設滑坡體在n~n+1分段內形成土拱,拱高為f,在其中取一個微段進行分析,設微拱厚度為Δy,拱軸中心線如圖2中的虛線所示。破壞面與大主應力作用方向即拱軸中心線成 (?漬為土體的內摩擦角)的交角,當A點沿著e發生破壞時,樁下塊滑體傳力系數:

劉小麗已在其博士論文中詳盡地推導了抗滑樁間凈距的計算公式和條件,在此簡述如下:

,(8)

式中, 為土拱體厚度,即可認為是樁在滑面以上部分的長度,將?滓1 、 ?滓3表達式代入(7)可得:

(9)

(2)樁間土拱體傳遞到樁前巖土體的力應小于樁前滑體抗滑力,則應有 ,

qk為樁前滑體抗力,可推得: (10)

(3)繞流阻力計算。抗滑樁列成一排時,如果兩樁中心之間的距離l超過下面臨界間距,樁間土將發生繞樁滑動:

(11)

式中, ;a、b分別為樁垂直于滑動方向得寬度和平行于滑動方向高度;?漬為土的內摩擦角。

根據上述三個條件,即可取,確定最大樁間凈距l后,設抗滑樁垂直滑動方向的樁寬為a,則可得最大的樁中心間距L為:。

2.樁間距的影響因素。由上面的 l1、l2、l3表達式可以看出樁間距的影響因素大致有:滑體的粘聚力、內摩擦角、滑坡推力大小、滑坡體厚度和抗滑樁的截面尺寸。有很多人在這方面做過研究,通過改變滑坡土體的性質和抗滑樁間距對抗滑樁間土拱效應進行數值模擬研究,得出:(1)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滑坡土體的粘聚力越大,滑坡體越穩定,抗滑樁間土拱起到的作用越明顯;(2)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滑坡土體的內摩擦角越大,滑坡體越穩定,抗滑樁間土拱起到作用越明顯;(3)當滑坡體的綜合摩擦角取值相同時,隨著滑坡土體粘聚力增大(內摩擦角減小),抗滑樁間土體越穩定,抗滑樁間土拱作用越明顯;(4)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抗滑樁間距越大,滑坡體越易失穩,抗滑樁間土拱起到作用越微弱;(5)抗滑樁間距對抗滑樁間土拱作用的影響可分為兩個階段:當抗滑樁間距增大到某一量值時,抗滑樁間土拱起不到其應有的作用;而抗滑樁間距在這一量值之內變化時,滑坡體的穩定性變化不大。因而可推斷:在進行抗滑樁設計時,應注意臨界抗滑樁間距問題,且確保實際抗滑樁間距小于臨界抗滑樁間距。

五、結語

1.經過前面結構力學方面的推導可以得出:土拱效應的合理拱軸線為一拋物線,合理拱軸線的受力特點是拱體單元剪力和彎矩處處為零,只受軸力作用。

2.抗滑樁樁間距的影響因素主要是:滑體的粘聚力、內摩擦角、滑坡推力大小、滑坡體厚度和抗滑樁的截面尺寸。而樁的形狀,樁的材料的摩擦系數,墻后土體滑裂面等對樁間距也有一定的影響。

3.作為一種有效工程措施,抗滑樁在邊坡加固工程、滑坡地質災害防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然而由于問題的復雜性,關于抗滑樁加固土坡的工作機理、樁~土相互作用規律仍沒有徹底解決,抗滑樁設計理論與計算方法目前還處于半經驗半理論的不成熟階段,落后于工程實踐,因此需要開展理論分析與數值計算等方面的研究,發展與完善相應的抗滑樁工程實用設計方法。

參考文獻

[1]蔣波.擋土結構土拱效應及土壓力理論研究[J]. 浙江大學學報,2005.

[2]賈海莉,王成華.關于土拱效應的幾個問題[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3.

[3]張友良,范建海,等. 抗滑樁與滑坡體相互作用的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

第11篇

作者:韋應波 孫喜慶 曹新生 姚永杰

【關鍵詞】 大鼠,

關鍵詞: 加速度;推拉動作;推拉效應;記憶;行為;大鼠

摘 要:目的 探討推拉動作后再高G值暴露對大鼠記憶功能和行為的影響. 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隨機分為對照組、+10Gz/3min組和推拉組3組,每組8只.記錄+Gz暴露后不同時間大鼠記憶功能和行為的變化. 結果 推拉組大鼠正確反應率在暴露后即刻與2d時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

Keywords:acceleration;push-pull maneuver;push-pull ef-fect;memory;behavior;rats

Abstract:AIM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ush-pull maneuver on rat’s memory and behavior.METHODS Twenty-four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hree groups:the control group,the push-pull and the+10Gz/3min groups.The changes in rat’s memory and behavior were measured af-ter+Gz exposure.RESULTS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rate of right reflex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mmediately and2days after push-pull effect(P

0 引言

近10a來,由機機動性能的不斷提高以及空戰中攻擊性動作的需要,推拉動作和推拉效應出現的機率也大為增加[1-3] .因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推拉效應的嚴重性[3,4] ,推拉效應迅速成為國內外航空醫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以往的研究表明,高G值暴露可引起大鼠腦缺血、缺氧等,從而導致學習記憶能力降低[5,6] ,推拉效應可使其后的高G值暴露中腦血流量降低更甚.因此,學習記憶能力降低也可能更甚,但目前關于推拉動作后學習記憶功能的改變尚未見報道.本研究旨在探討推拉動作后再高G值暴露對大鼠記憶功能和行為的影響.

1 材料和方法

1.1 動物 雄性SD大鼠24只(第四軍醫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體質量(185±10)g,先飼養1wk使其適應實驗環境,排除驚嚇、環境等因素對大鼠記憶和行為的影響,并隨機分為對照、+10Gz/3min和推拉3組,每組8只.

1.2 方法

1.2.1 加速度作用方式 采用動物離心機進行+Gz暴露,離心機的半徑為2m,可模擬的正加速度范圍為+1~+12Gz,由計算機進行加速度程序控制.利用自制的有機玻璃盒(容積為15cm×5cm×3cm)承載大鼠,并水平固定于離心機的轉臂上,大鼠頭部朝向離心機旋轉軸心.推拉組大鼠先進行-1Gz暴露1min,隨即進行+10Gz暴露,峰值作用時間為3min,+10Gz/3min組大鼠只進行+10Gz暴露,峰值作用時間也為3min,加速度增長率均為1G?s-1 .對照組大鼠僅放置于有機玻璃盒中3min,但不進行+Gz暴露.

1.2.2 Y-型迷宮實驗 Y-型迷宮即三等分輻射式迷路箱,由三個支臂和一個連接區組成,三臂相互間夾角為120°,每臂長40cm、寬15cm,底部鋪以直徑為5mm、間距為6mm的銅棒[7] .各臂末端裝有信號燈,信號燈打開指示該臂為安全區,即該臂底部不通電.安全區的方位可隨機變換,當某臂為安全區時,另兩臂和連接區均帶有刺激電壓,可訓練大鼠學會主動逃避反應,逃向安全區.實驗在安靜、光線較暗的環境中進行.實驗開始時,將大鼠放入迷宮的起始臂中,使其適應環境1min,然后隨機打開剩余二臂中任何一臂的信號燈,使之成為條件信號 指示大鼠應跑向該臂.經過5s的延時后,不亮燈的兩臂及連接區開始通電,給大鼠以電擊作為非條件刺激驅使其逃到安全臂,電擊電壓為40V.此時燈光仍持續60s,可使動物產生記憶.然后熄燈,即完成1次測試.如果大鼠在通電后從所在的暗臂跑到另一暗臂,則記為錯誤1次;如果進入亮臂則記為正確1次.大鼠到達的安全臂即為下1次測試的起始臂,兩次測試相隔1min.以動物連續10次中有9次(90%)反應正確定為學會標準.24h后進行+Gz暴露,然后于暴露結束后的即刻,6h,1d,2d,4d和6d觀察大鼠記憶的改變.每次實驗檢測10次,正確反應的次數計為A,以A/10×100%稱為正確反應率.同時記錄大鼠完成這10次檢測所需的反應時.

1.2.3 避暗實驗 實驗箱由明、暗兩個箱子組成,箱底鋪以銅絲網,其中暗箱有可控制式電源開關,可通以40V交流電.暗箱與明箱相連的壁中央有8cm×8cm洞,大鼠可以自由通過[7] .首先將大鼠放入明箱中,由于其鉆洞及趨黑本性,則鉆入暗箱中,此時給予40V交流電,大鼠因遭受電擊而逃回明箱中,此即為 1次學習.以大鼠在明箱中停留時間超過5min為學會.大鼠學會后進入暗箱前,在明箱中停留的時間為潛伏期.以學會后重新進入暗箱為1次錯誤,記錄在5min內大鼠錯誤的總次數為錯誤數,大鼠在暗箱所耽擱的總時間為錯誤時間.測量時機是在暴露前24h及暴露結束后的即刻,6h,1d,2d,4d和6d.

1.2.4 曠場分析實驗 曠場分析箱高40cm、長和寬均為80cm,周壁為黑色,底面分為面積相等的25塊方格,沿墻格稱為外周格,其余為中央格[8] .將大鼠放入曠場反應箱正中格中,觀察3min內大鼠的活動情況.采用單盲法,設兩位觀察者,分別觀察不同指標.觀察指標包括大鼠理毛次數、中央格內停留時間、跨格次數(三爪以上跨入鄰格的次數)和站立次數(兩前肢離地1cm以上).每次試驗后,清洗曠場周壁及底面,以免上次動物余留的信息影響下次測試結果.測量時機也是在暴露前24h及暴露結束后的即刻,6h,1d,2d,4d和6d.

1.2.5 平衡實驗 平衡實驗采用長150cm、直徑8cm的PVC棒1根,平放在距地面15cm處,作為一個平衡木讓大鼠在其上行走[9] .平衡棒行走測評評分標準分為4個等級.0分:大鼠在棒上快捷行走并可自由轉身;1分:大鼠在棒上可緩慢移動;2分:大鼠在棒上呆臥不動或呆臥片刻即掉下來;3分:大鼠在棒上頻繁跌下.測量時機也是在暴露前24h及暴露結束后的即刻,6h,1d,2d,4d和6d.

實驗時間為每日上午8:00~12:00(6h點在暴露當日的下午3:00~5:00),在同一環境相似的條件下進行.

統計學處理:數據均以x ±s表示,采用“SPSS10.0for windows”進行隨機單位組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Gz暴露后大鼠記憶功能的改變 對照組大鼠正確反應率隨著時間的延長(測量次數的增加)較暴露前先降低后升高(P

圖1 略

對照組大鼠錯誤數及錯誤時間隨著時間的延長(測量次數的增加)較暴露前沒有顯著性改變;+10Gz/3min組大鼠錯誤數及錯誤時間僅在暴露后6h時較暴露前顯著增加(P

2.2 +Gz暴露后大鼠行為的改變 對照組大鼠理毛次數隨著時間的延長(測量次數的增加)較暴露前顯著減少(P

表1 +Gz暴露后大鼠錯誤數、錯誤時間和潛伏期的變化 略

2.3 +Gz暴露后大鼠平衡能力的改變 對照組大鼠平衡能力隨著時間的延長(測量次數的增加)較暴露前基本上沒有改變;+10Gz/3min組大鼠平衡能力在暴露后即刻較暴露前顯著變差(P

圖2 - 圖3 略

3 討論

Y-迷宮實驗是用來檢測大鼠視覺及空間位置判斷識別能力的一種方法.本實驗結果表明,+10Gz/3min組大鼠僅在暴露后即刻和2d時反應時較對照組顯著延長,而在其它時間點與對照組及自身暴露前相比則沒有顯著性差異.從+Gz暴露后1d時開始,推拉組大鼠反應時較+10Gz/3min組及對照組顯著延長,而正確反應率較+10Gz/3min組及對照組顯著降低,直到4d時還未恢復正常,提示推拉動作后再+10Gz/3min暴露使大鼠的記憶能力明顯的持續性的降低,在2d時這種降低最顯著,說明推拉效應加重了+Gz暴露對大鼠記憶功能的影響.

中央格停留時間是動物空間認知能力的反映[10] ,正常動物會避開空曠環境,迅速離開中央格,沿周邊活動.如果對新環境的認知能力差,則大鼠停留在中央格的時間就會延長.推拉組大鼠的中央格內停留時間在暴露后即刻較+10Gz/3min組顯著延長,提示推拉效應可能造成了大鼠對新環境的認知障礙;同時,在暴露后即刻推拉組大鼠存在較嚴重的運動功能障礙,因此也不能排除運動功能障礙造成大鼠的中央格內停留時間延長.我們知道,理毛是動物對新環境滿意程度的反映[10] ,也與動物的興奮性有關[11] .3個組的6h時理毛次數都較暴露后其他時間點多,可能是由于大鼠在下午比上午的興奮性高所造成的;而推拉組較對照組理毛次數顯著減少,提示此時該組動物興奮性較低,對環境的適應性相對變差.

平衡實驗是直接反映大鼠運動協調與整和能力的指標.+10Gz/3min組在暴露即刻頻繁下跌,而在6h即恢復正常,提示+10Gz/3min暴露對大鼠平衡功能有短暫性影響.推拉組在暴露后即刻及2d時頻繁下跌,提示推拉動作后再+10Gz/3min暴露對大鼠平衡功能的影響并非是一過性的.

Sheriff等[12] 發現與單純+Gz暴露相比,推拉動作后大鼠的頸動脈血壓顯著降低,相應的頭水平動脈壓也會顯著降低,造成腦血流量的降低使得腦部供血不足,從而進一步影響了腦的高級功能.大腦的血流量與大腦灌注壓成正比,與腦血管阻力成反比.其中大腦灌注壓就是頭水平動靜脈壓之差.-Gz時由于血液柱流體靜壓的翻轉,頭水平血壓升高,其中動脈血壓立即升高,而靜脈血壓則逐漸升高(靜脈有一定的擴張度),動靜脈差增大,大腦灌注壓升高.在一定的范圍內腦血管會隨大腦灌注壓的升高而“自發性”收縮,從而使腦血管阻力增大.通過這種腦血流的自我調節,使腦血流量維持相對穩定.在+Gz暴露即刻,血液柱流體靜壓再次翻轉,頭水平動靜脈壓立即降低.由于在-Gz時血液頭向慣性移位,急劇升高的頸動脈血壓引起頸動脈竇、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強烈的神經反射,使心迷走中樞活動更強,交感中樞更加抑制,致使+Gz時心血管功能的恢復不完全,推拉效應在推時相的減壓反應和外周血管擴張,在拉時相還持續一段時間.此時迅速轉入+Gz作用,導致心率減慢及心水平血壓降低[13,14] .另外,由于-Gz階段交感抑制的持續效應,使壓力感受器對+Gz低血壓的反射性反應延遲,從而使得在+Gz即刻頭水平動脈壓降低較靜脈壓更明顯,使得動靜脈壓差減少,大腦灌注壓減少.而-1Gz時升高的腦血管阻力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由于此時大腦灌注壓減少而腦血管阻力又較高,造成大腦的血流量的降低會比沒有-Gz預先作用時更顯著,更容易產生記憶功能障礙.

總之,本研究表明,+10Gz/3min暴露可引起大鼠暫時性記憶功能障礙和平衡失調,而推拉動作后再+10Gz/3min暴露使大鼠產生持續性的、嚴重的記憶功能障礙和平衡失調,說明推拉效應加重了+Gz暴露對大鼠記憶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響.

參考文獻

[1]Michaud VJ,Lyons TJ,Hansen CM.Frequency of the“push-pull effect”in U.S.air force fighter operations [J].Aviat Space Environ Med,1998;69(11):1083-1086.

[2]Banks RD,Grissett JD,Turnipseed GT,Saunders PL,Rupert AH.The“push-pull effect”[J].Aviat Space Environ Med,1994;65(8):699-704.

[3]Michaud VJ,Lyons TJ.The“push-pull effect”and G-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 accidents in the U.S.air force [J].Aviat Space Environ Med,1998;69(11):1104-1106.

[4]Estrella M,Forster MS.Smart aircrew integrated life support system [J].Aviat Space Environ Med,1998;69(6):614-615.[5]Block F.Global ischemia and behavioural deficits [J].Prog Neurobiol,1999;58(3):279-295.

[6]Block F,Schwarz M.Global ischemic neuronal damage relates to behavioural deficits:A pharmacological approach [J].Neuro-science,1998;82(3):791-803.

[7]Xu SY,Bian RL,Chen X.Yaoli Shiyan Fangfaxue(Methodol-ogy of Pharmacological Experiment)[M].Beijing:Renmin Weisheng Chubanshe(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91:659-664.

[8]Vecsi L.Effects of cyteamine and pantethin on open-field behav-ior hypothalamic cate cholarmine concentrations,and somato-statin-induced barrel retation in rats [J].Pharmacal Biochem Behav,1989;32(3):629-635.

[9]Xu L,Li L,Chen JZ,Guo ZY,Wan BS,Yuan H,Liu W.Ef-fect of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on the recovery of the rats’neural function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J].Zhonghua Wuli Yixue Yu Kangfu Zazhi(Chin J Phys Med Rehabil),2000;22(2):86-88.

[10]Guo DY,Chen TY,Li B,Zhang L,Li YL,Li L.Comparative stud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and on rats of different age [J].Zhongguo Shiyan Dongwu Xuebao(Acta LabAnim Sci Sinica),1998;6(1):19-23.

[11]Bubna LH,Jahn J.Psychometric testing in rats during normal ageing.Procedures and results [J].J Neural Transm Suppl,1994;44(1):97-109.

[12]Sheriff DD,Isdahl WM,Nelson CD,Werchan PM.Brief expo-sure to-Gz reduces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during subse-quent+Gz stress in rats [J].Aviat Space Environ Med,2001;72(1):8-12.

第12篇

關鍵詞:品牌競爭品牌競爭路徑

我國企業品牌競爭現狀

入世之后,我國經濟逐步融入國際市場,民族企業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是產品質量、技術服務和價格等要素的競爭,最終要通過品牌競爭來實現。以名牌的經濟實力為后盾來分割世界資源、拓展全球市場,將是國際經濟運行的一大特點。

改革開放20余年,中國經濟發展舉世矚目。到2004年,我國GDP已升至世界第六位,貿易總量升至第四位,我國的彩電、服裝、鞋帽等多達100多個大類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顯然,中國是無可非議的制造業大國,但是,我們卻是無可爭議的品牌弱國。2003年由世界權威機構評出的100個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中,美國占62個,日、法、德和英國各占六七個,我國為零。

在全球化競爭年代,我國民族企業不乏生產優勢,但我們缺乏品牌優勢,缺少全球性品牌,缺少強勢品牌。那么,現代企業如何才能夠打造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強勢品牌呢?

品牌競爭路徑分析及選擇

品牌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企業爭奪國內、外兩個市場的重要手段。在市場上,若沒有自己的品牌,企業將處于產業鏈低端,只能為名牌企業做OEM(即代工生產),賺取少許加工費。

面對激烈市場競爭,企業要想謀生存求發展,把企業做強并保持競爭優勢,必須根據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競爭能力和企業自身的經營條件,結合不同品牌競爭路徑特點,揚長避短,走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品牌競爭路徑。

自創品牌競爭路徑

該路徑創牌原則是步步為營,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擴大市場占有率,擴大品牌影響。其品牌擴張順序為地方品牌、國內品牌和國際品牌;擴張的地理順序為本地市場、全國市場、海外相鄰市場和全球市場。這種漸進式自創品牌路徑創建的步驟是:企業首先在國內市場開發并推出具有特色的產品,以優異的品質和良好的服務打造企業自己的知名品牌;然后通過經營范圍的延伸,在國際化經營中逐步將企業品牌打入國際市場,從而創立國際品牌。

鑒于以上分析,企業在品牌經營過程中,可分階段、有步驟地進行。可以考慮先以產品出口進入國際市場,在目標市場站穩腳后,可組建自己擁有經營權的銷售機構,取代原來委托的銷售方式,推出企業自己的品牌。隨著銷售業績上升、銷售渠道完善,企業可在目標市場逐步加強信息、管理及研發等環節,直至把企業部分或全部生產經營系統轉移到東道國。這樣,當企業海外經營能力和競爭力日益增強時,企業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也會不斷提高,從而打造出自己的強勢品牌。世界很多知名品牌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如可口可樂、萬寶路等。我國的海爾集團也是以這種方式,在海外建立了有影響力的“Haier”品牌。

自創品牌路徑運作穩健,遵循從國內經營到國外發展,從產品出口到境外辦機構,直至海外投資建廠的發展路徑。在跨國經營中可控制經營風險,可逐步積累國際市場運作的經驗,培養跨國經營人才等。這樣有利于企業增強信心,逐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其創國際品牌成功機率較大。不足之處是,用這種方式建立國際品牌需要較長時間,需要較多資金投入。

聯合品牌競爭路徑

聯合品牌是指分屬不同企業的兩個或多個品牌進行合作的一種形式。通過品牌合作,某品牌可借助其他品牌來豐富自己的品牌內涵,實現品牌認知,引發品牌聯想,從而共同創造更多、更大的價值。1991年,為抵御競爭對手,Intel公司推出了奔騰系列芯片,制定了耗資巨大的促銷計劃,鼓勵計算機制造商在其產品上使用“IntelInside”標志。對參加該計劃的廠商購買奔騰芯片給與3%的折扣,在計算機的外包裝上注明“IntelInside”標志的廠商,則給與5%的折扣。一時間,市場銷售的IBM、DELL等名牌計算機,除原有品牌外,均加上了“IntelInside”標志。第二年,Intel公司產品銷售量比上年增加63%,取得了巨大成功。

近年來,聯合品牌戰略在國際市場上日益受到眾多跨國公司的青睞,主要因為:有利于實現優勢互補,開拓新市場。企業之間尋求的最直接動因在于依靠對方優勢來彌補自身不足,實現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創造品牌競爭優勢,為本企業產品開拓新的市場。有利于降低促銷費用,節省投資。有些企業在開拓新市場時,往往沒有足夠的資金,實行聯合品牌戰略有利于彌補企業自身資金不足,從而節省投資。有利于增加銷售,保持溢價收益。由于聯合品牌雙方的互相支持作用以及強強效應,使品牌得到了更強的質量保證,消費者愿意為高品質產品支付更多的錢,因此可確定一個比單一品牌更高的價格,從而獲得溢價收益。

聯合品牌競爭路徑是借助于他人的力量,先建立一定的知名度,待時機成熟時再獨創品牌。它比較適合近年來以跳躍式發展起來的、產品直接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如溫州打火機、寧波電子、文具。這些企業產品比較有特色,但是其規模往往不大,資金有限,缺乏國際市場營銷經驗。如果剛進入國際主流市場就打自有品牌,難度相對很大,此時走聯合品牌路徑不失為一種較好選擇。采用品牌聯合方式企業可以借風行船,減少或消除進入國際市場的壁壘與阻力。另外,借用合作方市場營銷渠道,還可以大大縮短創牌時間。

但是,聯合品牌也蘊藏風險。若合作雙方的產品、品牌或企業個性不和諧,一旦某方發生財務危機、信譽不佳等情況,反而會危及、損害它方品牌權益,對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帶來消極影響。因此,企業選擇聯合品牌模式前,須慎重評估對方品牌特性和企業運營情況,規避品牌經營風險。

并購品牌競爭路徑

并購品牌是指某企業收購它企業的品牌所有權,有權使用該品牌資產的方式。包括知名品牌并購非知名品牌,大型品牌并購小型品牌,強勢品牌并購弱勢品牌,通過市場法則使品牌趨于集中,是企業品牌擴張與品牌運營的重要戰略之一。近年來品牌并購席卷全球,尤以跨國品牌之間的并購為甚。這既是經濟全球化強勢推動的結果,更是全球化市場走向成熟的表現。

收購市場中已存在的品牌是企業簡便快捷進入并占領目標市場的一種有效方式。聯合利華公司當初進入中國市場時,就是通過并購“中華”(牙膏)等品牌而很快占領中國大片市場。并購品牌路徑可以避免陌生環境帶來的風險,縮短消費者認知和接受的時間;可以利用原有企業的生產線、銷售渠道、人力資源,節省大量的銷售渠道建立和人員培訓的費用;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占領市場,取得高額利潤等。另外,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掃清進入市場道路上的障礙,減少競爭對手。

歐美作為世界主流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強勢品牌眾多,并且消費者表現得更為成熟和理性。要建立一個新品牌需要較長時間,且難度很大,而品牌收購則比較迅速,具有時間短、見效快的特點。目前,歐洲經濟停滯不前,美國經濟也不景氣,這給我國企業打開歐美市場提供了機會。品牌收購可采用合并、控股或參股等方式,只要能掌握品牌決定權和營銷渠道,就達到收購目的。2004年12月8日聯想以12.5億美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合并完成后的新聯想一舉成為僅次于DELL、HP世界排名第三的PC公司。聯想的品牌形象一夜之間得到大大提升,企業規模大大擴大,效率大大提高。

并購品牌是進入國際市場,尤其是歐美發達市場的良策,但并購品牌風險也很大。選擇該品牌競爭路徑的企業必須考慮該品牌市場定位與本企業發展戰略一致性及企業自身駕馭能力,考慮潛在財務風險,考慮雙方企業文化融合等因素。若并購后無法形成協同效應,或經營整合造成資源流失,則品牌價值就難以得到維護和提升,甚至失去原有競爭優勢。此模式較適合國際市場運作經驗豐富的企業,并需要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相應跨國經營人才作后盾。

以上三種品牌競爭路徑各有特點,企業必須根據市場環境、經營條件和競爭能力的實際情況,結合不同品牌競爭路徑特點,揚長避短,選擇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品牌競爭路徑。在企業建立之初可走自創品牌競爭路徑;成長期,可走聯合品牌競爭路徑;成熟期,可走并購品牌競爭路徑。

參考文獻:

1.金碚.論企業競爭力的性質.中國工業經濟,2001(10)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雅县| 宜兰市| 阳高县| 大城县| 林周县| 满城县| 依兰县| 葫芦岛市| 西丰县| 通河县| 出国| 沁水县| 辛集市| 南和县| 西贡区| 梧州市| 商丘市| 诸城市| 眉山市| 呼玛县| 陇南市| 都江堰市| 洱源县| 资中县| 襄城县| 北票市| 年辖:市辖区| 牙克石市| 酉阳| 沾益县| 曲阜市| 吴桥县| 昭觉县| 古浪县| 资溪县| 延庆县| 舒城县| 永德县| 绩溪县| 太保市| 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