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6: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過了臘八就是年民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二十三糖瓜粘的歌謠是: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2、二十三又稱小年,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后逐漸演化為“二十三,過小年”。
(來源:文章屋網 )
報信的臘八粥
臘八粥,這是年節來到的節物提示,北方民俗“過了臘八就是年”,所以有“報信的臘八粥”的說法。臘八粥,它是將果味、豆類與糯米等一起熬制而成,享用的時間是在臘八的早上(農歷十二月初八)。它起源于古代冬至祭祀的豆糜,傳說它與佛祖養生成道也有關系,是僧俗兩界共享的節日食品。
臘八粥最早見于文獻是在宋人孟元老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中,“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宋代東京寺院與城市平民都在臘八這天享用臘八粥。明清時期臘八食粥成為民俗習慣。據清乾隆年間成書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臘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皆于預日揀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門灶隴畝,闔家聚食,饋送親鄰,為臘八粥”。
清代北京人將臘八看作重要的日子,提前準備粥料,而且重視生活的美化與情感的表達,用果品雕刻人物與各色仿生形象,以表達人壽年豐的祈求。清晨煮好臘八粥后,首先是祭祀祖先、門神、灶神以及土地之神;然后全家團聚共享,并在親鄰間相互饋送,從此拉開年節親情匯聚的序幕。寺觀也在這時以舍粥的方式聯系信眾,一些著名寺觀在臘八清晨舉行舍粥活動,如北京的雍和宮,自清朝以來,年年在廟內擺起大鍋熬粥,施舍給信眾。杭州的靈隱寺也是如此。臘八粥在傳統社會是年節社會上下共享的第一道食品。今天多數城里人已經淡忘了臘八節,當然也就想不起要享用臘八粥。其實臘八粥是寒冬時節的飲食佳品,核桃仁、紅棗、花生仁、板栗、紅豆等與米雜匯熬成的臘八粥是補冬的營養食品。
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
過了臘八,轉眼就到了祭灶日。灶神祭祀的時間是在臘月二十三,明代以前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地區至今多為此日,俗有“軍三民四”之說。即駐防的軍人二十三祭灶,老百姓二十四祭灶。
灶神祭祀的重要祭品是灶糖。北方民謠有:“糖瓜祭灶,新年來到”。灶糖是用麥芽熬制、粘度高、味道純正的甜食,糖瓜的味道是新年到來的味道,過年吃麥芽糖的歷史可追溯到漢魏六朝時期,《荊楚歲時記》記載,荊楚人過年吃“膠牙餳”,不過那時為新年食品,還沒有與祭灶活動掛鉤。唐宋時期的灶神祭祀還是以酒糟抹灶門的方式進行,明代開始灶糖成為祭灶的首要祭品。《帝京景物略》:“廿四日,以糖劑餅、黍糕、棗栗、胡桃、炒豆祀灶君”,說灶君第二天上天朝見玉皇大帝,要匯報所監察人家一年的大事小事,民人奉祀灶神祭品,祈求它“好多說,不好少說”。明人有詩云:“盤中有飴凝作脂,愿神口舌甘如飴”(陳薦夫《祭灶行》)人們希望用甜蜜的灶糖,暖化灶神的心,讓灶神在天上匯報人間家事時,多多包涵體諒。清代祭灶時間一般在臘月二十三,“二十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祭品是羹湯灶飯、糖瓜糖餅(《帝京歲時紀勝》)。晚清北京民間灶糖是灶神的唯一祭祀食品,灶糖有南糖、關東糖、糖餅等形式。北京大鼓詞唱:“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贊,祝贊那灶王老爺降了吉祥。”
關于灶糖糖瓜的制作,近人鄧云鄉在《增補燕京鄉土記》中有一段細致的描述:“麥芽糖剛剛熬成時,是咖啡色的濃漿,從鍋中盛出,倒在灑滿面粉的石板上,冷卻,變成一大塊,好像瀝青一樣的東西,不過是褐色的。做糖瓜時,把這大塊的麥芽糖敲下一大塊,放在灑了干粉的案板上加熱揉搓,使之變軟,慢慢軟得像嚼過的口香糖一樣了。然后把它弄成一個圈,套在一個抹了油的木樁上,再用一個小木棍套上來拉,拉長了再折一轉,絞成麻花狀再拉,反復多次,說來奇怪,褐色變成白色了。拉到這種程度時,取下把粗長的糖條,用手一段段勒細,成葫蘆腰狀,稍冷,把細腰處快刀切斷,變成倭瓜楊的糖瓜了,多好玩呢?”灶糖是小兒女的最愛,也是成年男女的甜蜜新年記憶。
二十八,貼花花
窗花是剪紙工藝的產品,也是民間美術的樣式。窗花何時出現,沒有見到確切史料,作為民間美術也難斷定確切起源時間。不過,我們大體可以認定為宋代,因為宋代是紙業發展的時代,也是世俗生活蓬勃興起的時代,民眾更加關注生活環境與歲時節日的情趣。因此,以特定節物護佑門庭的信仰也逐漸轉變為節日門庭的裝飾。傳說窗花起源于家庭安全的需要,當年姜子牙封神,沒有封他的夫人,夫人不高興,姜子牙就封她為窮神。窮神當然不被歡迎,據說窮神怕鏤空的飾物,所謂“見破即止”。民間為了防避窮神,就在門窗上貼窗花或福字。這傳說反映了文化的真實,年節在門窗上貼窗花,起源于辟邪祈福的古老信仰。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相信這是一首大家都能夠耳熟能詳的傳統民謠。而今天,我和幾個同學便來到了首都博物館,希望在那里能夠追溯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
剛一進入第五層,一股濃烈的民俗氣息便向我迎面撲來。首先映入眼簾是一條正在迎娶新娘的彩塑長龍。前面是敲鑼打鼓的,后面是抬轎子的。每個人都穿著大紅袍子,滿臉的喜慶,好不熱鬧。
隨后我們便進入了各個展館進行參觀了解。與我們一同隨行的還有我的母親。我的母親是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所以自然知道一些老北京的習俗。一路上少不了她給我們幾個同學講解過去那會兒的事情。
當我們來到最后一個關于過年的展館時,母親看到這些熟悉的過年的物品很是激動,更是滔滔不絕的向我們講述了起來:“過年時,這芝麻是要擺在家里的,因為芝麻是一節一節的,所以便有了‘芝麻開花——節節高’這一說,寓意著一年比一年過得好,一年比一年過的強;這幅圖上畫著魚,擺在家里便有‘年年有余’的象征;在過年時,如果不小心把東西摔碎了,嘴里就要趕快念叨著‘歲歲平安歲歲平安……’這都是為了在過年時討得一個好喜頭……”
就這樣,我們參觀完了整個五層,同時我也深深地了解了傳統文化知識。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多多遵循傳統的規矩,爭取把中國的傳統傳承下去!
這些關于過年的民俗,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提起過年,絕大多數人首先都會想到吃,而與吃相關的民俗或是說習俗,也是人們最看重與關心的。
一般來講,春節(春節原指正月初一,即夏歷[今農歷]一年開始第一個月的頭一天,稱為“夏正”。直到1912年后采用了陽歷,變1月1日為元旦,夏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從農歷臘月初八開始,至次年正月十六結束,歷時37~40天,也可以說是從喝臘八粥開始,到吃元宵結束。美食作為春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使得春節更加有滋有味。
古語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國農歷春節的飲食風俗亦是如此。各個地域風俗不同,吃什么也就千差萬別。
中國地大物博,關于過年吃喝的習俗若是細講起來,絕對是項大工程,沒個三五部《康熙字典》的量是講不完全的,我們也只能是以點代面地粗略講述。
其實說到底,吃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過年要有年味,“年味”是喜慶、是吉祥、是平安、是團圓……這些美好的“年”的意蘊,通過吃來貫穿始終,凝聚了人們對生活、對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愿。
老北京怎么過年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于是便有了:“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謠。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都是春節老北京的吃食。雖說今日這些都已是家常便飯,但在過去,這些都是只有過年時才能享受到的美味。
此外,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點,如蜜供、薩其馬等,不僅是北京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備的食物。過去,北京人過年走親訪友手里拎著兩三個點心匣子那是很體面的事情;隨著時代變遷,點心匣子逐漸被果籃、禮盒等代替。令人欣喜的是,北京稻香村近些年推出的復古“京八件”點心匣子,不覺中讓人找回失去的記憶的同時,更體現出了濃濃的年味。
至于除夕之夜的餃子,要有葷有素,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為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時吃餃子的“程序”也是不會少的。
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干、黃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涼菜,色如琥珀,類似于“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涼菜。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這些涼菜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北京人還要備糖果、干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是今日之什錦果脯。當年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不可或缺的美味。
海派春節必吃湯圓
農歷臘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是夜每戶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貼著灶神像的廚房灶頭上,供酒、果,還必供荸薺、茨菰以及好魚、好肉。
臘月廿五,是諸神下界之日。按傳統,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清除一年的積灰,清理平時亂堆的雜物等。也就從此日起,家家戶戶開始忙著過年的各方面的緊張張羅。首先是要購買、備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戶還必磨粉,為包湯圓,有些家庭還摶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團團圓圓”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興興”、“年年高”。
除夕夜各家長幼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邊吃邊喝,說說笑笑,這頓飯時間延續較長。這是一年辛苦到頭的盡享天倫之樂,故名曰“合家歡”。此夜緊接新年,所以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后,不去就寢,圍爐守歲。也是邊說邊笑,邊吃雜食。大家不會覺此夜夜深更長。到子夜時,有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
上海人習慣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頓飯一定要吃湯圓,意味新年圓圓滿滿,而且要有湯水,寓意有財有勢。而北方人則更習慣正月十五吃湯圓,并把湯圓叫元宵,新年第一個月圓之日,也算過年的收官。可見著力點一個在開頭,一個在收尾,習俗不一樣。
過去上海人過年最忙的是磨水磨粉,糯米是配給的,只有過年才會有,然后擁有石磨的人家成了香餑餑,周圍鄰居、親戚好友都排隊登記租借。磨糯米粉也有講究,必須水磨,這樣質地柔和,口感好。磨糯米前先要用水泡上一個晚上,讓米漲漲透,磨出來可以更細膩。然后就是連水帶粉放在米袋里滴干。滴干也有講究,要放在陰干處,尤其不能曬太陽,否則容易變味,水磨粉甚至泛紅。
湯圓的餡料也有多種,黑洋酥、豆沙,豬肉糜,最受歡迎的是黑洋酥,其實就是黑芝麻打成粉狀,然后加豬油相拌,這大概和上海人受蘇州影響大、口味歡喜甜的緣故。本地農村人生活條件差,胃口好,通常都是拿山芋囊做餡,用當地話說,很實力。而且經常作為餐前菜上來,滿滿一大碗,足以把城里人都鎮住。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親戚朋友往還拜年之期。客來多攜禮品,待客必請喝“元寶茶”,是為茶內放上青果或茶蓋頂置青果一枚。還用金漆盤裝果品獻客,口中則說“恭喜多如意”。
到正月初五日,為財神(俗稱“路頭神”)誕辰,各地都有“接財神”、接“五路財神(取東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頭神”之舉。財神統“財”,人人有關,尤商家開業為財,故他們的慶祝最為起勁。商家接財神多供三牲:生豬頭、鯉魚、雄雞。鯉魚因諧音“利余”,尤其受歡迎。
廣東過年好彩頭
自古就有“食在廣東”的諺語,廣東的美食豐富且美味,同時粵人是極其看重“好彩頭”的,寓意吉祥的菜肴數不勝數,就連極普通的菜式亦會賦予美好的名稱,使人樂意享用。當然,過年的菜肴自然就更加隆重了。
如發菜豬手稱“發財就手”,發菜蠔豉叫做“發財好事”,成酸菜炒豬舌(廣州人稱豬利)叫“一本萬利”,炒鮮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膽扒冬菇叫“滿地金錢”,魚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還有各種雞類制品,美其名曰“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龍鳳呈祥”等,不一而足。
雞在廣東春節菜肴里是必不可少的,還有燒豬肉,除婚嫁中象征貞潔外,新春則寓意壯旺。年初一午飯時,還必備一味素菜,俗稱“羅漢齋”,用各類菌類、豆芽、發菜、蝦米等配制。
一、就近:與幼兒真實生活相關聯
童謠改編的第一要點是要關聯幼兒的真實生活情境,說他們自己的事,才能充分激發他們學習和傳唱的熱情。
如童謠《外婆橋》的原版:“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我叫外婆洋泡泡,外婆罵我小搓佬,糖一包,果一包,又有圓子又有糕。”我們改編為:“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給我泡杯高樂高,要我乖乖不搞勞,逗得外公樂陶陶。”這樣改編是考慮到原版中外婆請孫女吃糖吃果的幸福時光,因生活水平的提升,現在的孩子們已經體會不到了,所以改為現在孩子愛喝的飲料“高樂高”,還把孩子陌生的俚語“洋泡泡”和“小搓佬”兩句進行了改編。這樣既保留了原版的格式和韻味,又增添不少現實的生活趣味。
二、向善:與幼兒德性認知相融合
童謠能夠滋潤兒童的心靈,影響兒童的德性發展。很多的民間童謠里蘊含著倫理道德、勸勉告誡等教育性的內容,能陶冶兒童的心靈。在對童謠改編時,要深入領悟童謠的情感和意境,挖掘其中德性教育的元素,遵循向善的要求,融入幼兒的德性教育。
如童謠《賴學精》的原版:“賴學精,炒面筋,面筋炒不熟,買塊肉,肉不爛,買只雁,雁不飛,買只龜,龜不爬,買條蛇,蛇不游,買條船,船不撐,買盞燈,燈不點,二十四個不要臉。”我們將它改編為:“賴學精,玩貓精,貓精丑,買節藕,藕不脆,買頭牛,牛不叫,買塊糖,糖不甜,買袋鹽,鹽不咸,買鞭炮,炮不響,買本書,書上念,賴學精還是要上學。”
童謠中的“賴學精”是南通俚語,指不愛上學不愿意去學校的孩子,原童謠是批評不愿去上學的孩子。改編時,在保留了童謠原有的表現手法基礎上,把內容改編為賴學精由于不好好學習,使得他什么事都做不好,所以,他轉變為要求去上學。這樣,使得童謠有了向善的轉變,體現了對幼兒成長的關注與呵護。
三、快樂:與幼兒游戲認知相整合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也是幼兒有效的學習形式。民間童謠和民間游戲是孿生姐妹,總是結伴而行。因此,我們將民間游戲改編為新童謠,不僅豐富了童謠的內容,還拓展了童謠的教育價值。如童謠體育游戲“荷花荷花幾月開”的原版:“荷花荷花幾月開?一月不開二月開。荷花荷花幾月開?二月不開三月開。荷花荷花幾月開?……六月荷花朵朵開。”改編時,我們融入了月份和植物開花的知識,變成:“花兒花兒幾月開?一月蠟梅正在開。花兒花兒幾月開?二月杏花正在開。花兒花兒幾月開?三月迎春花正在開。花兒花兒幾月開?四月牡丹正在開。花兒花兒幾月開?五月石榴正在開。花兒花兒幾月開?六月荷花朵朵開。”改編后的童謠,游戲的玩法更為多樣了,除了原有的體育游戲,還可成為表演游戲。知識和游戲相結合,寓教于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童真:與幼兒心理認知相吻合
童謠多是成人創編的,可能不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水平。因此,有必要從幼兒的視角進行改編。
如童謠《螢火蟲》的原版:“螢火蟲,夜夜紅,半夜爬起點燈籠,燈籠低,殺只雞,雞肚長,殺只羊,羊角彎,彎上天,天上星星閃又閃,好像滿天螢火蟲。”考慮到孩子們喜歡小動物,故而對殺小動物有心理上的抵觸。我們把這首兒歌的主題由“殺”改成了“變”,由“螢火蟲―燈籠―雞―羊―星星―螢火蟲”完成回環反復的變化,并保留了童謠前一句尾巴和后一句開頭“頂真”的特色。改編版為:“螢火蟲,夜夜紅,半夜爬起點燈籠,燈籠低,變只雞,雞肚長,變只羊,羊角彎,彎上天,天上都是小星星,星星就像螢火蟲。”
五、新生:使童謠具有時代的內涵
1. 增減粹其精。增減法一是把童謠中的生僻字、詞、句,或粗口部分去除掉,二是把現代社會中已經不存在的習俗刪去,添加上適切的內容。如童謠《拉大鋸扯大鋸》的原版:“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接閨女請女婿,小外孫子也要去。今搭棚明掛彩,羊肉包子往上擺,不吃不吃吃二百。”幼兒對“接閨女、請女婿”有些疑惑,問:“不接不請就不能去看戲了嗎?”還問:“什么是‘今搭棚、明掛彩’?”和孩子們討論后,我們借助增減法將童謠改編為:“拉大鋸扯大鋸,奶奶家唱大戲,爸爸去媽媽去,就是不讓妞妞去。不讓去也得去,騎著小車趕過去。”這樣改編后的童謠更貼切實際,更接地氣,更適合孩子的口吻。
2.拓展得其妙。拓展法是指根據童謠的具體內容,在保持童謠原有結構的基礎上,對整個內容進行適宜的拓展。如童謠《春節話》的原版:“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初一、初二滿街走。”這首童謠表現了過春節的傳統習俗,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某些舊風俗已不復存在,而變成貼對聯、守著電視看春晚等習俗了。我們組織幼兒討論自家過年時的情形,對童謠進行了改編,成為:“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買年貨;二十四,買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燉牛肉;二七二八把面發;二九對聯貼門口,除夕萬家人團圓,歡天喜地看春晚。”新版的《春節話》,更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民謠的韻味,孩子們喜歡說喜歡唱。
3.發散悟其法。發散法即根據一首童謠,通過發散性思維,創編新童謠。如童謠《耳朵歌》:“誰的耳朵長?驢的耳朵長。誰的耳朵短?馬的耳朵短。誰的耳朵遮著臉?大象的耳朵遮著臉。誰的耳朵尖?貓的耳朵尖。誰的耳朵圓?猴的耳朵圓。誰的耳朵聽得遠?狗的耳朵聽得遠。”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將各種小動物耳朵的特征和功能進行了描述,既朗朗上口,又好記好懂。通過發散思維,我們選取了小動物的尾巴創編了一首童謠《尾巴歌》,講述了各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和功能:“誰的尾巴長?猴子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兔子的尾巴短。誰的尾巴斷了還能長?壁虎的尾巴斷了還能長。誰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誰的尾巴最漂亮?孔雀的尾巴最漂亮。誰的尾巴慢慢不見了?蝌蚪的尾巴慢慢不見了。”這首童謠既有較高的趣味性,又有一定的科學性,幼兒在傳唱的過程中,不僅發展了口語能力,還獲取了許多科學常識。
4.組合展其魅。組合法是指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童謠,根據需要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成為一首新童謠。如童謠《四季歌》就是由四首童謠組合而成。《四季歌》第一段(春)是童謠《迎春花》:“迎春花,開黃花,朵朵張開小嘴巴,它是公園小號手,迎著春天吹喇叭!嘀嘀嗒,吹的啥?春來啦!嘀嘀嗒,小朋友真乖不采花!”第二段(夏)是童謠《知了叫》:“知了叫,夏天到,蟬兒吹簫真熱鬧,它是大樹音樂家,唱來了美麗夏姐姐!吱吱喳,唱的啥?夏來啦!吱吱喳,小朋友游泳樂哈哈!”第三段(秋)是童謠《桂花香》:“山也香,水也香,八月桂花香萬家,它是豐收秋姑姑,調出秋天好味道!香噴噴,那是啥?秋來啦!香噴噴,小朋友愛吃桂花糕!”第四段(冬)是童謠《雪花飄》:“寒風吹,雪花飄,朵朵雪花風中搖,它是裝扮小能手,幫著大樹裹銀裝!呼啦啦,吹的啥?冬來了,呼啦啦,小朋友堆雪人樂開花!”四首童謠,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朵云,一陣風,一棵樹,一枝花,在孩子的眼中,這些都是美麗的,隨著童謠的改編和吟唱,他們的生活也就如四季更迭般精彩美麗。
5.附加順其韻。附加法是以某事物為主體,再添加另一附屬事物,以實現組合創新的改編方法。童謠《炒蠶豆》:“炒蠶豆,炒蠶豆,噼里啪啦翻跟頭。”我們運用了附加法在后面增添了兩句“跟頭賽過孫悟空,孫悟空也來吃蠶豆”。后兩句的增加是因為孩子們都喜歡孫悟空,翻跟頭時自然聯想到孫悟空會翻跟頭,所以要和孫悟空來比賽,比翻跟頭也比吃蠶豆。
1月19日(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
祭灶
北方的祭灶日一般在十二月二十三,這一天又稱“小年”;上海一般在十二月二十四日。實際上,從宋代以后,祭灶統一定為臘月二十四日,但不少人爭著趕在他人之前“媚灶”,故民間流傳“官三民四”之諺,即做官人家可以提前一天在二十三日祭灶,而普通百姓則只能遵守舊制,在二十四日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派來專門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祭灶的供品都離不開“甜”和“黏”兩個字,前者是希望灶君吃了甜的供品后多講一些甜言蜜語,后者是直接封住灶君的嘴。上海人用糧食做的飴糖作供品,也叫“膠牙糖”。
上海人祭灶必須要有茨菰作為供品,因為茨菰在上海方言中與“是個”接近,人們希望灶王吃了供的茨菰后,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時,廢話少講,只要回答“是個、是個”就可以了。
祭灶的風俗在上海消失了幾十年,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了。不過,現在市場上的“粽子糖”,就是原來祭灶專用的“元寶糖”,還有一種外面粘有芝麻的飴糖也是由過去的“稱心糖”演變來的。
廣東梅州地區客家人在祭灶之后一般不干重活,不食酸菜、霉豆腐,象征回避晦氣,不再“窮酸”、“倒霉”,期望來年有個好光景。
1月21日(農歷十二月二十六日)
掃塵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家家戶戶在這天都要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老年人都把這一天叫作“掃年”,即掃除積年的塵埃,干干凈凈迎新年。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又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意思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掃塵時一般人家都是全家老少齊動手。雖然家中成年人是主力,但小孩和老人也都會搭把手兒,為自己討個吉利。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1月22日(農歷十二月二十七日)
洗浴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日這兩天要集中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1月23日(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
蒸年糕
現在很少有人在這天蒸年糕和饅頭了,但是在過去,家家戶戶都會在這天蒸上好幾鍋,足夠吃上一個正月的。有的人家還會在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饅頭上點上一個紅點,非常喜慶,也很討人喜歡。
1月24日(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
貼春聯
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春聯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這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烘托出節日氣氛。
1月25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
除夕守歲吃年夜飯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怪獸,兇猛異常。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除夕的守歲習俗,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這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頓飯。
年夜飯因各地風俗不同,菜肴種類繁多,但不管南方北方,年夜飯桌上少不掉的一道菜是素什錦,北京人叫十香菜,用黃豆芽、花生米、金針菜、木耳、胡蘿卜等做成,最好是湊滿十種,意即十全十美。揚州人的年夜飯上少不了紅燒獅子頭,因為獅子頭圓圓的,象征團圓;蘇州人吃年夜飯時喜歡在飯內放進幾個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在我國南方,魚是整個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大家并不是真正的去吃,只是端上來擺擺樣子,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余。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里發財。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團子”、“圓子”,多以豆沙和棗泥為餡,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取諧音“年年高”之意。
除夕之夜,吃過年夜飯,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
1月26日(農歷正月初一)
拜年
守歲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晚輩齊向長輩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這是小孩們念叨已久的盼望。接著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作“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在上海,客人來拜年,主人必捧上香茗,這種茶碗,上面有蓋,下面有托,備兩枚青橄欖,擺在茶蓋上或托旁,稱“元寶茶”。還要設“開果盤”,即用紅木做成的大匣子,很巧妙地配著彩色瓷碟,每碟置各式糖果干果。主人端出果盤,打開果盤蓋時,指著盤內的果子講祝賀客人的吉祥語,如早(棗)生貴(桂圓)子、福壽雙全。
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后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面掃到里面。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
1月27日(農歷正月初二)
回娘家
嫁出去的女兒們在這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必備一大袋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但不在同一天歸來,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雖薄,四塊餅干而已,卻表達了姑娘對娘家人及鄰里的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給壓歲錢。廣東潮汕人還有“食日晝”的習俗,即女兒在娘家只是吃中午飯,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1月30日(農歷正月初五)
祭財神破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初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俗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二三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
南方人在這天要祭財神。財神即五路神,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并舉“送神”禮,放鞭炮,在熱烈的祝愿氣氛中打開窗門,露出事先貼好的“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紅對聯,開始正式營業,所以有了“冬唔飽,年唔飽,大年初五得餐飽”的民謠。這天老板一般會給伙計分發紅包,請伙計吃飯,以圖新年大旺。
普通百姓則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商家接財神多供三牲:生豬頭、鯉魚、雄雞,鯉魚諧音“利余”,特別受到歡迎。
2月1日(農歷正月初七)
人日
我國民間稱正月初七這天為“人日”或“七元日”。據民間傳說,女媧造人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和馬,第七日造出了人,漢族便將正月初七這一天作為人類的生日。這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
古代人在這天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貼于屏風或窗戶上,也有戴在頭發上。
這一天,我國南方一些地區有“撈魚生”(類似吃生魚片)的習俗,寓意越撈越高、步步高升。此外,一些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面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有的地方還要吃用七種菜做成的羹,以此來取吉兆,并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荽、韭菜加魚、肉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意為聰明,蒜意為精于算計,芥菜令人長壽。
2月3日(農歷正月初九)
立春咬春
立春日迎春,是我國人民于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清代,還有所謂“拜春”的習俗,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又稱行春。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春餅,又叫春卷,有甜有咸,豆沙春卷、黃芽菜肉絲春卷等都是江南人喜愛的品種。每當新年客人到來,或去別人家拜年賀歲,主人總會盛情招待,由主婦煎出春卷,端上桌來,熱情待客,情意醇郁。
2月9日(農歷正月十五)
鬧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