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6: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春酒課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 背景闡述
任何新事物的誕生,都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如不顧實際的好好利用,會在一定的時期紛擾著某個領域的。如教學中的多媒體,這一技術因能呈現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其正以飛快的速度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運用,甚至有些地區、有些學校、有些教師對多媒體手段推崇備至,達到了無課不"媒"的地步。實踐的過程中,過分"推崇"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網絡上"信手拈來"現成課件,不加消化,不切實際的播放,勢必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說句實話,本人也曾經無課不"媒",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后,生活節奏的驟然加快,使得我平時總是匆匆忙忙備好課,慌慌張張找課件,上課時幻燈片放了一張又一張,學生們很專注地做著摘記,書上摘得滿滿的,一節課在"聲色并茂"的幻燈片播放過程中轉眼即逝。日子就這樣一天天輕輕松松地過去了,可我內心的惶恐之感卻日益俱增,因為"信手拈來"的課件會因為教學思想、教學風格、教學習慣、學生水平等因素不同,讓我時不時地出點錯誤,出錯之后那蒼白的解釋也讓我自己心虛。也因此,曾經停用了課件,返回到傳統的教學模式: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快黑板。可習慣了看課件摘記的學生極力要求我繼續用課件,我與他們解釋,沒有經過精心設計與編寫、修改,"信手拈來"的課件會誤了你們的??蓪W生說:"沒事兒,我們自己會處理的,不怨你。"
直到有一天,我才頓時悔悟,課件的使用已使我的學生"目中無誤",還養成了看屏幕做摘記的依賴性,我不能因用"信手拈來"的課件再給教學帶來一些其他的不良影響。
2 鏡頭重現
2011年5月30日,我要上組內公開課,內容是《春酒》,因為網絡上關于《春酒》的課件很多,內容也很豐富,我抱著僥幸和自負的心理,到網上下載了幾個"精品"課件,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習慣稍作修改,沒關注細節就"OK"了。
深入品味文章的細節描寫,借此來理解文章的主題,并要求學生在文中圈點勾畫。這是我在教《春酒》一文時的一個教學設想,同時也是教學重點之一,于是,課堂中的細節欣賞就成了重頭戲。
新課的第一個環節是整體感知:
師: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的春酒嗎?
生齊聲答:不是。
師:那還懷念些什么?
生:……
第二個環節是研讀賞析:
師:為什么懷念他們?請同學們結合文中的細節描寫來談談。
生:……
當欣賞到懷念"我"的活潑可愛、調皮天真的模樣時,為了突出細節描寫的作用,我特地把"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這個細節在課件上顯示出來,并且還采用了換字法,把"舔"字換為"吮"、"吃"、"吸"等詞,叫學生比較有何異同。同學們津津樂道,各抒己見,風采迥異,學生思維、課堂氛圍都異常活躍。等學生熱熱鬧鬧地比較完了之后,我還叫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看著屏幕讀,個別讀了集體讀,邊讀邊評價,讀了一遍又一遍,同學們讀得有聲有色。我呢,一直站在講臺桌前享受著這幸福的時刻,非常開心自豪,自以為這個細節描寫欣賞得很成功,是這堂課的一個亮點。
殊不知,我的這堂課就是敗在這個細節賞析上。這是一堂公開課,上完課,還有評課活動,在評課中,評課老師說我這堂課上得挺好的,重點能夠突出,難點已經攻破,條理清晰,朗讀指導到位有效,唯有一個很明顯的錯誤讓人遺憾。我這才知道,我犯了一個語文老師不該犯的錯誤――把"舔"字寫成了"添"。更為可悲的是,在這個細節上賞讀了那么久,我一直沒發現這個幼稚得讓人后悔一輩子的錯誤,也沒有一個學生幫我指出這個詞錯了。如果這不是一堂公開課,我將永遠滿足于這一誤人子弟的自豪感,也無從知道我的學生到底發現了沒有,誤記了沒有。
3 教學反思
反思一:充分重視語文課的學科性質。
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其媒介是語言,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度,培養學生理解、運用文字的能力。語文老師的最基本職責是指導學生如何正確理解使用文字,培養學生的語感與語文素養。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指導學生正確的使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具有以及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文字的表現力有時是無法用程序化的"多媒體技術"來表現的,過頻的使用課件,特別是"信手拈來"的課件,會使得課堂教學手段呈現出單一化,不能動態地表述知識體系,導致課堂程序的模式化,教學內容的簡單呆板,板書內容的電子化。況且,在設置好了的課件中,教師的思維過程、思維方式及解決問題的技巧,難以做到靈活運用,教師只能把課件播放一番,附加幾點解說了事。老師按著鼠標看屏幕解讀,學生看著屏幕聽老師講解,屏幕成為教學的主角,這樣的教學缺失去了靈動性。隨隨便便地做了幾張一問一答式幻燈片的課件,還會使學生養成了看屏幕做摘記的習慣,也失去了溫習字、鞏固字、品悟字的大好機會。"信手拈來"的課件在一定程度上會使課堂預設過多,從而影響了課堂的生成,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與消化,更不利于學生學習語文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就會大打折扣,阻礙了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難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也不利于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尤其要注意語文學科的特點,千萬不能被潮流趕著,在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上,不妨套用魯迅先生修改文章的原則:"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多'媒體課件'去掉。"
反思二:作為語文老師要轉變觀念,端正態度。語文老師不要被課件沖昏了頭腦,要轉化觀念,正確認識課件只是我們的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不是教學內容,也不是教學對象,是可用或不可用的。沒有時間做精品課件,那就不用,別讓"信手拈來"的課件成為語文課的敗筆。
語文老師要明確自己的職責,不要只為了輕松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不顧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有個體差異的人,拿一個課件呈現給每一個學生相同的答案、資料。也不要只為了應付考試,
而不顧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各種能力的培養,做一個課件一問一答。
一、情境要有明確目的
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發展其思維能力. 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么”等問題. 如“射線和角”教學案例:
1. 情景創設
課一開始,作為準備,教師設計了一個與新課看似無關的問題.
師:有一次,老師在街上走,手機沒電了,又有急事,怎么辦?
生:向別人借手機.
生:找公用電話.
師:公用的物品還有沒有?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經過討論解答了問題,為角的公共端點作了很好的鋪墊.
2. 積極探索
(1)復習直線和線段的特點. 教師邊畫直線邊在直線上取出兩點間:直線有哪些特點?線段有哪些特點?學生在觀察中知道直線沒有端點,可無限延長,而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有兩個端點.
(2)認識射線.
師:同學們已經從形狀、端點、長度三個方面分別說出線段和直線的特點了. 看,老師在直線的中間,取一端點,然后用白紙蓋住端點的一個方向. 如果把一端無限延長,得到一條新的線,這條線有什么特點?
根據老師剛才畫的過程,讓學生猜想、驗證,多角度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舉生活中可以看到的一些射線的例子,比如汽車的燈光、手電筒和太陽射出來的光線,等等. 為了讓學生驗證猜想,再進行看書質疑. 學生知道:射線有一個端點,可以向一個方向無限延伸.
師:從一點出發,可以畫出幾條射線?
老師規定3秒鐘時間,讓學生畫出射線. 2條、3條、10條、15條……整個探索過程全班學生積極參與,生生互動,多向交流,討論十分融洽熱烈,并最終懂得從一個端點出發可以畫無數條射線.
(3)認識角. 教師給出一個角,讓學生說說角的共同點,引出角的概念:以一點為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就叫做角,強調課伊始時的公共端點. 再讓學生動手做角,左邊同學做大一點的角,右邊同學做小一點的角,開始有同學對角的大小產生模糊認識時,教師隨即設問:“射線還可以延長嗎?為什么?”就這樣,學生在探索比較中逐漸抽象概括出本質的內容,得出:角的大小跟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跟角兩邊所畫的長短無關. 然后再進行判斷角大小的練習,在練習中給角編號、比較,然后經過比較,角用“∠”既簡便又合理.
教學伊始,教師的情境創設有了明確目的,為鋪設公共端點,學生情緒高漲,紛紛為教師的手機沒電不能打電話而想對策,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 然后通過已學的直線、線段,過渡到射線,問題一提出,就引發了學生思考的興趣,馬上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很快掌握了射線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探索新知識.
二、情境要有“數學味”
“數學味”就是不論創設什么樣的教學情境,都要從數學學科的特點出發,圍繞所學的數學內容展開,讓學生通過對教學情境的“數學化”思考,發展思維,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如“小東的一天”案例:
1. 讀古詩說分數(意義性質復習)
小東:哈哈,大家好,我是小東,很高興認識大家,今天是星期天,媽媽又不在家,我可以玩個痛快啦!(課件配音)
師:小東首先打開他最愛看的一本《趣味數學》,嘿,一道有趣的題躍入他的眼簾:《春》這首詩共30字,其中“春”字出現得特別多. 請問:“春”的字數占全詩的幾分之幾?春水春滿池,春時春草生. 春花綻春蕊,春雨伴春風. 春人飲春酒,春鳥弄春聲.
師:同學們你知道答案嗎?
師板書學生的答案.
師:請大家觀察這幾個分數,你有什么發現嗎?可先與身邊的同學交流一下,再說給大家聽. (分子、分母不同,分數值相同、分數單位不相同等)
師:能具體說說這幾個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嗎?它們的分數單位分別是多少?分數單位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說這幾個分數的大小相等?根據是什么?
師: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將分子、分母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但分數單位會變,分母越小,分數單位反而越大. (板書:分數值不變,分數單位變了)
2. 看成語猜分數
師:古詩里竟然也有數學知識,接下來又有什么有趣的題目呢?讓我們和小東一起繼續分享吧. 你能用分數表示下列成語嗎?
十拿九穩、百發百中、七上八下、百里挑一、九死一生……
3. 造句比賽
師:看來猜分數難不倒你們,此時電視節目又吸引住了小東,節目里正在舉行造句比賽,語文課上的造句,同學們想不想在數學課上露一手呢?(規則:關鍵詞出現后,同學們搶答,集體評判. )
“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整數”、“分數”.